数控技术教学模式分析

2024-05-04

数控技术教学模式分析(精选十篇)

数控技术教学模式分析 篇1

关键词:数控专业,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数控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既具有机械制造技能、计算机技能, 又具有数控编程, 机床操作、维修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其特点是“应用性强、专业跨度大、综合性强”[1], 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教师教学与学生掌握上的困难性。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 数控专业需要培养出更加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 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不能满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 有效教学模式的探讨成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

1 数控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1.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数控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 培养的是具有数控实践能力的人才, 然而, 目前的教学却没能足够重视起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 理论课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分离, “三段式”教学模式是目前大多数高校中大多数专业所采用的模式, 即“第一年设置基础课程及理论课程, 第二年设置专业课程, 第三年进行专业实习”, 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固然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但却忽视了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在学生进行实习或参加工作时, 依然需要从基础的技能做起, 到掌握专业技能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 这无疑增加了学生实习或就业的困难, 同时, 也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和压力。其次, 课程内容设置与企业技能需求相分离, 学校对数控专业人才的培养只重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 却忽视了制造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 例如, 在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训练时, 多数学校都只重视培养学生对数控机床的简单操作技能, 而对数控加工工艺、数控机床维护、数控机床维修等技能却缺少应有的重视与培养。然而, 就目前企业的需求状况来看, 企业内有大量的机床需要进行维护、保养, 对数控机床维修维护的专业人才有极大的需求, 而学校的培养使学生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此种需求。

1.2 教学内容散乱且教学形式单一

由于理论与实践出现严重的脱节, 从而导致教学内容出现散乱的局面, 课程内容偏向于理论性, 而缺少足够的技能性, “三段式”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的分割使联系紧密的理论与专业知识被分割开来, 这无疑又增加了学生学习此专业的难度。另外,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形式被广为采用,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不仅使他们失去学习此专业的积极性, 而且不利于他们主动性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学习的困难加上课程形式的枯燥, 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望度急剧降低。以此形式发展下去, 只能使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越来越糟。

2 数控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

数控专业的发展关乎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情况, 关乎国家的综合实力的提升, 要想改善数控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弊病, 就需要对其目前的教学模式做出及时的改革, 针对上述数控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其改革方向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课程内容与课程形式的方面来进行, 具体的方向如下:

2.1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学校要想培养出适合社会或企业需要的人才, 最佳的方式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直接植入企业实训, 虽然目前部分学校也会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 但这种实习都只是停留在阶段性的教学的末尾来进行, 学校应在此基础上增加学生参加企业实训的机会, 在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 适时的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

(2) 图纸与加工相结合。图纸仅仅是一种理论的表达, 毕竟还不是真正的工件, 学生通过对自己绘制的工件的加工, 将被动的接受过程转变成了主动创造的过程, 不仅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 学校应加大对实验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增加实验加工课程的设置。

2.2 课程内容与课程形式的改革

(1) 讲授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与上述改革方向相适应, 课程内容的设置也应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将原来分离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合并起来, 实现教师引导为辅, 学生实践为主的课堂形式, 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成主动性的学习方式。

(2) 开设特色培训班。学校可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及学生自身的特长爱好, 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 采用企业部门的划分方式, 在校内开设特色班, 如技术培训班、生产培训班、质检培训班等等, 在综合培养的前提下, 使学生的技能有所针对。

(3) 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开拓课外生活, 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最好方式, 学校可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或竞赛来实现对学生数控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些活动在针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 也应当重视对学生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应急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这些能力也将成为他们就业技能的一部分。

3 关于数控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数控专业人才的缺乏, 同样也使教师资源出现紧张局面, 目前的数控专业教师不能满足教育事业的需要, 现在不少数控专业的教师都是由机械等相关专业的教师经过短期培训而转行过来的, 他们在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 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 是顺利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前提。

3.2 加大数控设备的建设

改革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 需要有充足的实践设备支持, 因此, 国家和学校应加大对数控设备购置的资金投入力度, 并不断完善学校数控设备的维护保养体系。

3.3 增加技能考核项目

目前, 大多数学校的数控专业的考核形式只停留在纸质考核上, 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在加强对学生技能培训的同时, 也应该增加对学生的技能考核, 实行理论加技能的综合评定模式。

4 总结

在数控专业教学中实行有效的教学模式, 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不仅是对学生的负责, 也是对国家制造业的贡献。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分析 篇2

一、学科、学生状况的分析: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本学期,我担任五、六年级的教学任务,共有4个班级,由于个别班级学生人数太多,而微机室的电脑室不能保证人手一机,所以将几个人编排成一个小组,保证了学生的正常上课。学生对待信息的敏感度和处理能力亟待加强。课堂上,我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们在一个个的任务中学习到操作的技能和方法。学生的评价采取平时的作业评定,记录每一次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每个学生划分评价的等级,获得某个等级的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以此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问题

硬件设施的亟待改善;学生信息素养的亟待提高;学生使用电脑的良好习惯还未形成;老师的专业技能有待提高等等。

三、改进的措施和努力方向

1、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加强课内外的融合。不局限课堂教学,要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注重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去用,使学生的个性能真正得以发展。

2、作为信息技术教学,教师应以信息处理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的获取、处理、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数控技术教学模式分析 篇3

摘 要: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数控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与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因此,培养数控人才,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进步的前提和基础。该文通过简要分析中职开设数控专业的积极作用,指出中职数控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高合理的解决策略,以期能够提高学生的数控技术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数控课程教学 数控技术能力 积极作用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5(b)-0110-02

数控技术是指融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等高科技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它能够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精确程度,在工业界和科技界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普遍的应用[1]。但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数控专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完善的教学体系,因此,在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改革数控课程教学,完善数控专业的教学体系,可以推动数控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1 中职开设数控专业的积极作用

数控技术融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主要通过数字信息来控制精密机械的运作和工作,可以提高机械运作的效率和质量。相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严重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数控技术人才,因此,教育部、劳动保障部、信息产业部等都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努力培养数控技术专业人才,以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所以,在中职学校中,开设数控技术课程,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可以实现学生、中职学校、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2 中职数控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数控专业缺乏必要的教学条件

在师资力量方面,数控专业缺乏专业的教师,开设的科目比较少,致使数控课程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教学实践方面,学生只能接触到最简单的数控机床和数控类型,与社会的实际情况相脱节,给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造成巨大影响,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2]。另外,在课程开展方面,数控专业没有高质量的教材,缺乏合适的教学软件,使得数控课程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降低了数控专业的教学质量。

2.2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中职数控课程兼有自身的独特性和综合性,通常会与很多学科相联系,具有复杂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使得教师的教学任务过于繁重。而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数控课程教学具有枯燥性、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得数控专业的教学质量较差。另外,数控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所以数控课程的设置需要具有深入性和前瞻性,但是,实际情况中,许多教师只注重讲解教材内容,忽视了适当增加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使得数控课程的教学效果不高。

3 解决中职数控课程教学问题的策略

3.1 重视数控课程教学的地位,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

由于数控技术的起步较晚,缺乏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中职学校应该重视数控课程的教学地位,根据数控专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以提高数控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数控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中职学校要结合自身特点,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合理设置数控课程,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3]。同时,中职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数控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当前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确保学生能够达到培养目标的标准,符合社会和市场的发展需要,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率。

3.2 有效整合数控专业的课程体系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数控课程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因此,中职学校应该有效整合数控专业的课程体系,不断提高数控课程教学的科学性,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在课程整合过程中,中职学校应该突出应用的重要性,明确数控理论教学的目的,通过实践教学,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中职学校数控课程体系整合的主要目标是彻底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制定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实现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有效结合,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中职学校应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3.3 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鉴定主要是指全面鉴别、认定操作者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职业资格证书能够反应出被鉴定者所具备的职业技能,为企业选聘人才提供依据。因此,在数控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中职学校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以确保学生的顺利就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中职学校应该根据有关的政策和职业要求,结合数控课程的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合理鉴定学生的职业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习、生产、研究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拓宽劳动者的就业渠道,因此,中职学校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条件,以实现学生的发展需求。中职学校应该根据国家的扶持政策,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率[4]。同时,中职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设备,补充学校的教学资源,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企业、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共同发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数控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数控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不断创新数控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松华.论中职数控课程教学及数控技术能力培养[J].当代职业教育,2011(4):68-69.

[2]顾海明.中职数控课程教学及数控技术能力培养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24):117.

[3]齐玉石.关于数控课程教学及数控技术能力培养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3):202.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ASP技术分析 篇4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运用ASP技术来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以便在课程管理中设置课程内容, 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利用ASP技术来进行系统设计, 在功能上涵盖了课前准备到课后总结的全部内容, 在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时, 也能够做到及时处理, 及时掌握好学生的动向。基于此技术能够便于对学生的管理, 将上课签到信息保留, 方便了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也能及时掌控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 做到及时改进。利用ASP技术对网站进行测试管理, 针对所学内容进行作业布置, 方便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通过输入学号进入系统, 对自己的个人资料、课程、测试、网站要进行确认, 再进行修改和完善, 在登陆的同时也完成了上课的签到, 根据网站和课程的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 上交作业或作品。利用ASP技术设计的网站可以方便学生的资料下载, 甚至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利用ASP技术对网站进行自主设计、发布。

2 利用ASP技术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中, 数据库的学习占据很大一部分课程, 相对复杂枯燥, 学生对这一部分的课程学习也不是很感兴趣。使用ASP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巧妙的引入课题, 比如设计一个班级的通讯录, 需要输入每位学生的姓名、学号、生日、联系电话、兴趣爱好、电子邮箱等, 最后提交完成。通过将全班的信息汇到一张表格中的这项活动, 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据库生成都是自己及身边的人与事, 得到切身体会, 由此产生学习的兴趣, 为教师对数据库的基本概念讲解做好铺垫。利用ASP技术简单地将ADO组件与数据库文件联系起来, 再利用Request对象来获得表格中的相关信息, 就如班级通讯录中的姓名、学号、生日等, 通过调用SQL语言, 将学生信息保存到数据库中, ASP技术就能够主动完成与数据库的连接, 进行数据输入和读出等。最后将生成的Access数据库文件让学生进行共享, 这样就能让学生拥有一个完整的素材, 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继续保持较高的热情, 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3 ASP技术能够巧妙化解教学难点

ASP技术在很多方面能够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便利, 同时也能给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难点进行巧妙化解。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 有关CSS样式表的语法格式和书写方法具备一定的难度, 虽然都不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但是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 会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 利用好ASP技术, 就能够巧妙地化解这一难点,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个简单的活动来方便学生了解。通过登陆界面, 让学生选择好班级、学号, 然后进入实验,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文字来获得感性认识。最终教师将所有学生设计的文字样式放入一个网页中, 学生一起进行观看, 让其代入应用到自己的网页中, 自行观察使用效果。通过这样小小的设计, 能够让学生简单直观的感受到CSS样式表的调用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CSS代码的积极性, 在显示时, 根据显示文字的实际效果, 结合CSS技术, 再根据自己的设计效果来改进网页存在的不足。

4 利用ASP技术上传并评价作品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 学生经常要完成一些电子作品, 那如何对这些电子作品进行保存并评价呢? 利用ASP技术能够更加简单方便的进行保存评价, 通过设立一个文件夹来将完成的电子作品上交到指定文件夹中, 在发表成功后, 这些作品就可以打开浏览, 教师也可以进行评分, 同学间也可以互评。利用这种方式, 能够提高学习能动性, 通过打分这一方式来激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全力以赴去完成作业, 促进教学的有效展开。ASP技术一般是与数据库联系在一起的, ASP应用程序的开发离不开数据库, 所以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个特性, 并让这个特性能够适时地展现出来, 实现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目的, 提高教学效率, 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好地促进教学任务的展开。如今, 信息技术已经得到迅猛的发展,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 利用好ASP技术来适应当今的教学方式, 能够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变得更加简单、高效, 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推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注入新的理念。与此同时, 还能让学生应用好ASP技术进行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 结语

通过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初步探索发现, ASP技术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是可行并且必要的, 对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积极作用。然而, ASP技术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 还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例如教材的开发、教师的培训、与现有课程体系的融合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ASP技术的蓬勃发展对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我们应当积极把握, 走出一条适合时代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新路。

摘要:当今时代, 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公民的基本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 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基本上还处于摸索阶段, 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理论可以借鉴, 因此, 很多在这个学科岗位上的教师都面临着一个这样的问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下降很快, 导致上课效率不高, 如何提高并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保持长期的兴趣?本文从教学手段、方法等方面做了阐述, 回答了如何利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并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以此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新要求。本文主要从ASP技术入手探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教师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SP技术,教学效率,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乌美娜, 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10) .

[2]韩保来.多媒体教学—教学电脑化·网络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58) .

蓝牙技术硬件实现模式分析 篇5

关键词:蓝牙技术硬件实现链路管理与控制跳频

蓝牙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它的主要目的是在全世界建立一个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标准。它使用2.4GHz~2.5GHz的ISM(IndustrionScientifcMedical)频段来传送话音和数据。运用成熟、实用、先进的无线技术来代替电缆,它提供了低成本、低功耗的无线接口,使所有固定和移动设备通过微微网PAN(PersonalAreaNetwork)连接起来,诸如:计算机系统、家庭影院系统、无绳电话系统、通信设备等,相互通信,实现资源共享。蓝牙技术支持多种电子设备之间的短距离无线通信,这种通信不需要任何线缆,亦不需要用户直接手工干涉;每当一个嵌入了蓝牙技术的设备发觉另一同样嵌入蓝牙技术的设备,它们就能自动同步,相互通信,实现资源共享。

1蓝牙的结构体系

蓝牙协议栈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它是由底层硬件模块,中间层和高端应用层三大部分组成。

1.1蓝牙的底层模块

底层模块是蓝牙技术的核心模块,所有嵌入蓝牙技术的设备都必须包括底层模块。它主要由链路管理层LMP(LinkManagerProtocol)、基带层BB(BaseBand)和射频RF(RodioFraquency)组成。其功能是:无线连接层(RF)通过2.4GHz无需申请的ISM频段,实现数据流的过滤和传输;它主要定义了工作在此频段的蓝牙接收机应满足的需求;其带层(BB)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物理链路(同步面向连接路SCOSynchronousConnectionOriented和异步无连接链路ACLAsynchronousConnectionLess),负责跳频和蓝牙数据及信息帧的传输,且对所有类型的数据包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前向纠错码FEC(FrequencyErrorCorrection)或循环沉余度差错校验CTC(CyclicRedundancyCheck);LMP层负责两个或多个设备链路的建立和拆除及链路的安全和控制,如鉴权和加密、控制和协商基带包的大小等,它为上层软件模块提供了不同的访问入口;蓝牙主机控制器接口HCI(HostCntrollerInterface)由基带控制器、连接管理器、控制和事件寄存器等组成。它是蓝牙协议中软硬件之间的接口,提供了一个调用下层BB、LM、状态和控制寄存器等硬件的统一命令,上、下两个模块接口之间的消息和数据的传递必须通过HCI的解释才能进行。HCI层以上的协议软件实体运行在主机上,而HCI以下的功能由蓝牙设备来完成,二者之间通过传输层进行交互。

1.2中间协议层

中间协议层由逻辑链路控制与适配协议L2CAP(LogicalLinkControlandAdaptationProtocol)、服务发现协议SDP(ServiceDiscoveryProtocol)、串口仿真协议或称线缆替换协议(RFCOM)和二进制电话控制协议TCS(TelephonyControlprotocolSpectocol)组成。L2CAP是蓝牙协议栈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其它协议实现的基础。它位于基带之上,向上层提供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数据服务。它主要完成数据的拆装、服务质量控制、协议的复用、分组的分割和重组(SegmentationAndReassembly)及组提取等功能。L2CAP允许高达64KB的数据分组。SDP是一个基于客户/服务器结构的协议。它工作在L2CAP层之上,为上层应用程序提供一种机制来发现可用的服务及其属性,而服务属性包括服务的类型及该服务所需的机制或协议信息。RFCOMM是一个仿真有线链路的无线数据仿真协议,符合ETSI标准的TS07.10串口仿真协议。它在蓝牙基带上仿真RS-232的控制和数据信号,为原先使用串行连接的上层业务提供传送能力。TCS是一个基于ITU-TQ.931建议的采用面向比特的协议,它定义了用于蓝牙设备之间建立语音和数据呼叫的控制信令(CallControlSignalling),并负责处理蓝廾设备组的移动管理过程。

1.3高端应用层

高端应用层位于蓝牙协议栈的最上部分。一个完整的蓝牙协议栈按其功能又可划分为四层:核心协议层(BB、LMP、LCAP、SDP)、线缆替换协议层(RFCOMM)、电话控制协议层(TCS-BIN)、选用协议层(PPP、TCP、TP、UDP、OBEX、IrMC、WAP、WAE)。而高端应用层是由选用协议层组成。选用协议层中的PPP(Point-to-PointProtocol)是点到点协议,由封装、链路控制协议、网络控制协议组成,定义了串行点到点链路应当如何传输因特网协议数据,它要用于LAN接入、拨号网络及传真等应用规范;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络层协议)、UDP(UserDatagramProtocol对象交换协议)是三种已有的协议,它定义了因特网与网络相关的通信及其他类型计算机设备和外围设备之间的通信。蓝牙采用或共享这些已有的协议去实现与连接因特网的设备通信,这样,既可提高效率,又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蓝牙技术和其它通信技术的互操作性;OBEX(ObjectExchangeProtocol)是对象交换协议,它支持设备间的数据交换,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提供与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相同的基本功能。该协议作为一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教学现状 教学成效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持续加大,信息技术设备在各级学校都得到普及,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迎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信息技术教学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这些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主要状况

1.重视程度低于其他学科。在有些初中校长的眼中,语数外等应试学科是头等大事,是极其重要的学科。而音乐、体育、美术及信息技术等课程,则因为其不是应试科目而区别看待。信息技术学科成了师生眼中的二等学科、娱乐学科,不仅学校重视程度不足,而且有些教师自己也不够重视,影响到教学实际效果。

2.教学整体力量较薄弱。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支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保障,笔者在调研时发现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越往基层学校这种现象越突出。有些学校没有专业教师,有些年轻的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教师被教学其他学科,甚至有些学校安排一些年龄较大、身体不好的人员教学计算机,而他们对信息技术专业业务不精、研究不深,教学工作谈不上质量,甚至出现有些课堂放任学生玩游戏。

3.改革创新力度相对不足。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墨守成规、照本宣科,不能按照教学改革的要求推进各项工作,特别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有些学校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研究缺乏深度,组织活动时没有统筹兼顾或是流于形式,教师在业务活动中也是作形式、走过场,没有充分参与和深入研究教学改革的经验方法与模式。

4.学以致用效果不够理想。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许多内容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具有较多的运用机会。部分教师忽略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联系,不能采取生活化的素材、生活化的情境氛围组织教学,导致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明显不强。

5.课外教学空间非常狭隘。主要表现为局限于课堂教学,在课后没有组织相应的教学兴趣活动、实践活动、研究活动,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爱好缺少足够的拓展空间,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没有丰富的平台,这样的狭隘教学空间容易导致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下降。

二、立足现状开展突破,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成效

1.站在时代发展角度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无论是国防科技、工农业生产还是社会生活,信息技术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角落。教师应当立足时代发展要求,立足信息化社会的特点组织开展教学工作,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素质,无论哪一阶段的学习工作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从教师到学生在思想上都要形成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增强紧迫感,对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同频共振的效果。

2.多措并举打造适应信息技术教学需求的教师队伍。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大信息技术专业师资的招聘引进的力度。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新进人员涉及财政、编制等多个部门的联合协调,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因此对于基层初中而言,改善教师队伍素质的最有效途径是强化培训,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各类信息技术教学培训,无论是脱产培训还是跟班学习、交流研讨等等,从这些活动中都能够获得较丰富的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及实践操作经验,达到他山之石为己所用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强化二传手培训和校内教研活动,在骨干教师外出培训之后,组织校内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再度学习。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研讨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目标与任务,通过观摩课、示范课、研讨课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切磋、校内交流等活动,使信息技术教学有效开展,以强大的师资力量保障教学成效。

3.加大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推进力度。改革是教学推动的原动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陈旧、理念滞后,迫切需要改革推进实现突破。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汲取他人的先进经验,在与学习培训活动时,注重将他人的成果与自身教学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究适合本校本班级的教学改革新方法、新模式。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预习、合作探究,踊跃上台演示操作的过程,以及开展集体点评等,这些都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地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其他学科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师生的互动程度,还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等,都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从学生被动接受到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从单纯的知识灌输、能力培养到兴趣激发的全过程,信息技术教学改革能够为学生信息综合素质的提升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4.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巩固信息技术教学成果。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与他们的学习息息相关。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需要开展生活化的尝试,以生活素材为抓手,推动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例如要求学生选取自己喜爱的散文或是自己最得意的作文,进行WORD文字输入,然后按照指定格式设置字体、行间距、字间距,设置页面及在其中进行图案插入,形成自己最满意的文档。这样的要求体现了学生输入法的训练、word编排的训练,以及图文混排的训练等方面,使学生寓教于乐学得更轻松快乐,在充满兴趣的操作中达到巩固深化的效果。此外,在图像处理等方面,教师可以选取学生所熟悉的校园风景照或者个人生活照电子相片作为素材,运用学习中所掌握的旋转、明暗处理、艺术化处理等手法,制作出较精美的图片,还可以和电子贺卡等内容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优劣式分析 篇7

1. 能够体现真实情景

化学教学的难点之一是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难理解, 如化学反应机理等知识是宏观无法认知的, 反应中分子、原子这些微观粒子的运动和变化我们无法看见, 学生学起来较困难, 靠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教师讲解费力, 学生的接受情况也不理想, 而运用多媒体技术三维制作, 使小分子动起来、高分子转起来、晶体搭起来, 使难点化解成可视的图像、图形, 变微观为宏观, 不仅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想象空间, 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从而达到讲解、传授、降低知识点难度的作用和目的。

2. 优化情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但有的实验对药品仪器要求很严格, 有的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有的实验涉及到有毒物质不适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等等。通过播放实验录像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 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 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增加演示实验的时效性和安全性, 并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3. 增大课堂容量

多媒体教学在新授课中用得比较多, 在复习课中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不管是各章节复习还是高三总复习, 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比较多, 学生很难将这些内容条理化, 教师串讲起来也感到费时费力, 因此可将这些知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加大知识密度, 增加教学信息, 因而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比如化学实验是高考总复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如果采用常规手段进行复习, 教师难以把大纲中所有要求掌握的实验中涉及的仪器、装置都一一画出, 也不可能把演示过的实验再演示一次, 若利用多媒体模拟再现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现象, 不但增加课堂容量, 还加深了理解记忆,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 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 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4. 激发学习兴趣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促使我们在教学方式、手段上要有一个较大的变革, 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性, 因此课件教学汇集了多种教学信息, 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 为我们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增添了多元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学习资源, 开辟了高效、快捷的信息化环境。让学生不至于因为枯燥的上课方式而降低学习兴趣, 更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来控制学习。同时, 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并能实景模拟, 把知识与现实连接起来。

二、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劣势

1. 喧宾夺主

化学课件的背景画面复杂, 几何图形变幻莫测奇形怪状, 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 这样的课件画蛇添足、喧宾夺主,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冲淡了他们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 久而久之, 学生必然会产生厌倦情绪, 反而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人灌”变为更高效的“机灌”。

2. 授课模式固定

由于所演示的课件是一段编好的程序, 它的灵活性和交互性都比较差, 虽然在授课前教师都进行了备课, 但是由于授课过程是灵活的, 一节课中常常会临时调整知识给出顺序或方式, 而事先编辑好的课件不能随机应变, 往往会使教师的授课效果逐渐降低。

3. 情景转换过快

若教师用幻灯片过于详细地呈现教学内容, 学生不必思考, 一看便知, 教师的教学哪还有悬念可言呢?不经过思考的学习, 就像一杯白水, 淡而无味;经过思考的学习, 就像一杯清茶, 留有余香。

对于化学反应的教学, 是一个过程教学, “反应原理是什么?产物是什么?为什么有特殊条件?”等等, 需要教师步步深入、启发。学生在教师的步步推进过程中, 加深理解, 再通过练习书写, 达到掌握化学反应的目标。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假如用幻灯片把化学反应方程式一下子快速地呈现出来, 教师给出的过程快了, 学生理解的过程就被删减, 学生理解的质量也随之降低, 学习效果自然被打了折扣。

4. 师生缺乏沟通

课件内丰富多彩的内容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会过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忽视教师的讲解而错过理解过程。教师在使用课件时也会把很多精力放在课件上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若是把教师生动的课堂活动 (语言、动作、演示等) 都变成课件上冷冰冰的文字, 就显得苍白无力, 起不到现代教育技术应有的作用, 甚至适得其反。

南京区域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篇8

1. 技术转移基本情况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技术成果已经深刻影响和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中。技术转移成为国内外科技界、产业界、学术界相当热门的话题。

(1)国内外技术转移状况。

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技术转移体系已经比较完善,在实现国家创新目标,推进技术转移,完成产业革命和高新技术发展的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日本和欧盟的一些国家,因政治、经济、所有制不同,存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模式的差异:美国政府从法律层面持续颁布了大量与技术转移相关的法律;日本政府面向广大中小企业发展建立了完善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欧盟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了基于40多个国家的创新驿站。

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技术转移模式也具有自身特点。如我国台湾地区的新竹创新模式;香港政府建立的非赢利性质的生产力促进局,为企业、社会提供科技综合服务。再如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市从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科技资源的优势发挥和创新战略实施,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已取得明显成效。

(2)南京技术转移现状。

南京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心城市,在改革开放30年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与中心城市的地位已不相适应。纵观南京科技创新、技术转移的现状、做法,存在多方面问题,值得分析研究。

(1) 企业主动吸纳技术的能力。

以中央、省国有资本为代表的大中型企业,如南京熊猫集团、南京紫金电子、南京晨光集团、金陵石化、扬子石化等,是南京企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企业的生产能力、市场能力、研发能力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位于行业的前列,企业内部各自建有研究院、研究所、技术中心,这些技术创新部门在服务于企业的产品升级、技术储备和取得知识产权方面是以自身的创新力量为主,外源性技术支撑为辅。

南京地方所有工业企业,在国有企业改制中打破了国家所有的模式,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采取MBO、并购、股权转让等方式,前后十年已基本改制完毕。南京的区县企业,大部分以一般加工为特征,规模较小,主要力量用于开拓市场,维持企业的基本发展。在技术创新、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上,企业投入的人财物不多,对技术创新资源、技术成果的需求不旺盛,技术转移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推进技术转移方面具有很大空间。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民营科技企业,被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实践证明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力量,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民营科技企业机制灵活,以市场为导向,是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群体。但是从目前的现状看,企业在解决自身发展中还需要外源的技术创新资源给予支撑。由于技术转移体系中市场机制发育不健全,使得民营机制的技术转移机构数量太少,技术转移行业中不具有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

(2) 外资企业研发实力强,但技术溢出不多。

从南京技术转移的企业类型看,大多以国内企业为主,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从事技术转移的比例较少。这是因为外资、合资企业大量是以国外的资本和技术优势,利用中国土地、人力等低成本,瞄准中国大陆市场而设立的。由于知识产权问题,这些企业往往依托自身的研发优势来保持在行业中的垄断地位,利用知识产权来保护自身的技术优势。这些企业的技术作为自身专利群的一部分,而不会在不同权益主体之间转移。如南京地区的摩托罗拉、三星、爱立信等研发中心,为了保证技术的垄断性,核心技术的转移大多是在有资本关系的机构内,从而保证产业技术的先导地位和利益垄断地位。这也是南京技术转移中值得关注的现象。

(3) 技术供给具有结构性特点。

南京地方经济以电子信息产业、机械加工和装备制造、新材料、石油化工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为特征,在当前完全竞争的市场背景下,企业要应对多变的市场,自身不能解决技术发展的全部问题。同样,在南京的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创新的产出并不能完全解决南京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技术成果。例如,南京铅锌矿业有限公司的尾矿精选和利用技术,南京的高校就无法给予技术支持,这方面的创新力量主要集中在北京、辽宁等地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这种结构性差异既是区域性特征的具体表现,也是产生大范围技术流动的重要因素。

科研院所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有些科研院所已经成为行业内技术成果研发、小试、中试和产业工程化的基地。以应用型为主的科研院所都以企业化管理方式运行。从实际情况看,科研院所具有良好市场价值的技术成果往往依托自身的技术创新优势开展产业化服务,科研院所因自身利益而不会输出最优的技术成果。另外,由于我国高校独特的管理体制,高校与地方还存在一道“篱笆”,阻挡着技术的转移。

(4) 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不能替代市场机制。

技术转移的本质是作为私权的技术成果的权益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具有市场规律支配下的技术转移。经济学家认为,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基本规律为自发地运行并依靠规律的力量使社会现有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利用,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功能有缺失,市场调节失灵的现象在区域性技术转移实践中同样存在,因此需要政府通过法律、财税、财政补贴、公共信息服务等手段来促进市场发育,引导技术向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转移。这不仅是技术成果、信息等资源的简单转移,而且涉及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

2. 南京技术转移模式的主要特征

南京作为长江下游、长三角流域重要的政治、经济城市,具有独特的科技与教育禀赋资源优势。南京市的城市元素具有区域性特征,有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在产业发展、技术转移服务、开发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已形成了围绕优势发挥、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即形成科教资源集聚,多方资源匹配、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的技术转移模式。

(1)具有资源禀赋优势和根植性科教优势是技术转移的重要基础优势。

技术转移是系统性的社会化运动,也是在国内已形成一定产业发展基础的现代服务行业。技术转移需要将无形资产性质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具有所转移的对象,而南京市科教资源的优势已经具备了产生大量技术成果的基本条件。多年来南京获得国家科技奖项占江苏省的70%以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数量和质量为国内外所瞩目。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创新功能的发挥,为南京创造出大量成果源。这些无论是具有前瞻性、引导性和基础性的研究成果还是具有产业应用前景的成果,已经为南京的技术转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已搭建,技术转移服务功能得到发挥。

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南京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中心等促进技术转移的社会化服务平台已经搭建,基于Internet构建技术需求、技术难题、技术成果、技术查新、文献资源索取等多样化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将南京地区技术转移服务网络平台与国家级的技术交易平台、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平台实现有效融合,实现技术转移资源的共享。这些机构进行技术产权转移服务,科技成果、技术需求信息的扩散和发布,举办技术成果的展示展览,开展现场工艺公关、专家服务,促进技术供方与需方的对接,在促进技术转移服务上发挥着重要功能。

(3)以技术为主,资本、人才、管理等技术转移要素合理匹配。

南京初步实现了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的融合匹配,促使技术成果通过这些要素的加入,向技术的产业化、商品化转移。资本市场方面,通过建设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民营科技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对技术企业的支持,培育、辅导科技型企业向国内证券市场、香港创业板、新加坡联交所和美国、英国等资本市场募集技术产业化基金。在国家规划范围内,土地资源向具有科技创新优势和技术产业特点的企业转移,重点给予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支持。采取不断培养本土人才,留住外流人才和引入海归高层人才等方式,使人才成为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的重要载体。

(4)政府的引导、支撑将起到提高技术转移层次和效率的作用。

政府在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中不断出台技术转移的支撑政策,给予科技人员重奖,在奖励评定方面给予倾斜。构建社会化、网络化、功能化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对重点技术转移的集聚区、开发区、工程中心以及大学科技园区技术转移机构给予引导和资金的支持,最大限度地开放各类科技资源;促进知识产权保护、执法、服务三大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开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利用市场的机制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政府的推进机制有效加快了技术信息资源的流动和对接,更大程度上实现了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以科技创新联席会议制度和科技创新产学研协同机制为代表的“政产学研金才”相结合的技术转移机制已经构建,使与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相关的单位、部门协调,重大创新政策、产业发展、规划许可等涉及技术转移的力量得到集成。加强“政产学研金才”的结合,形成技术转移的促进机制,使政府、产业、高校、研究院所、金融单位和各类人才培养机构相结合,形成围绕技术转移的服务链。

3. 解决南京区域技术转移问题对策

(1)服务不同类型企业,增强技术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技术的研发、中试、产业应用,其终极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服务。作为具有区域性、目标性特征的技术转移,更多是强调对产业的直接应用。这是建立在市场需求基础上的实现拉动,是促进技术转移的动力。

引导大型企业寻求产业高端和国际前沿技术资源的支撑,在电子信息、航天航空技术、新材料和重大装备制造等方面形成高端产业规模。进一步推动企业与高校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让企业的技术需求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技术创新有机地结合,形成最大限度的合成,让技术转移形成价值链衔接。激发中小型企业加强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形成企业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其次要引导企业对外源性技术创新资源的需求,以共建研发平台、吸纳技术成果、实现产学研合作、引进高水准科技创新人才等方式,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的竞争能力。

(2)引导科技创新、技术研发方向与技术转移的需求更加密切结合。

在当前技术转移过程中,南京作为具有科技创新资源丰裕特征的城市,科技创新的产出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员。应在保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任务的前提下,让更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力量向应用性的技术创新倾斜。在南京以工科、应用类技术见长的大学,科研项目立项应该更多地关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需求,从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寻求技术创新方向,从企业的技术需求得到技术创新源头。科研人员应主动走出校门、走出实验室,在大量的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中得到科研项目,充分提高技术供给的效率,最大限度地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

继续发挥科研院所改制形成的技术创新市场推动力。地方科研院所要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要成为高端技术创新的源头和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实体,最终形成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要进一步利用技术溢出效应,成为技术转移价值链中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和技术转移的服务机构,让行业内的企业享受到行业技术的辐射和服务,提高企业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水平。

(3)完善技术转移服务社会化网络服务体系。

技术转移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形成区域技术转移模式的重要部分,这既是区域化特征所在,也是解决当前南京技术转移中问题的关键所在。

进一步完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建设,形成省、市、区县级机构层面的合理组合和不同物理区域的科学分布。如在江宁区,要注重电子信息、汽车、机械加工产业的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培养;在雨花、玄武、鼓楼区应关注软件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提供行业内的专业化服务,行业技术转移资源、信息的扩散;在溧水、高淳、六合县区更加注重农业产业技术的公共服务,为农业产业的升级、新品种的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和农民的增产增收提供产业内和社会化发展的技术转移服务。

要培养和发展技术转移的技术经纪人队伍。技术转移是以市场为特征的社会化活动,遵循着市场的基本准则,市场的方法和手段必然可以应用到技术转移活动中来。技术转移需要供与需的对接,由于技术门类的多样和难以用特定的标准和形式来定价、定性,因此,无形性和不确定性成为影响技术转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技术经纪人是在技术转移行为的居间、行纪、代理中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专门人才,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经纪人队伍对于区域化的技术转移将起到良好推动作用。目前的数百名技术经纪人队伍是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科研院所或者企业,均要大力培养和发展技术经纪人才,将这部分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作为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定位、培养,工商、科技部门还要大力培养、考核、发展一批高素质的技术经纪人,动员社会一切力量为技术转移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4)立足本地,开放式促进国内外的技术转移。

目前,国内城市包括南京在内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大力引进国外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到本市落户,提升区域内各类机构的研发水平,希冀得到更多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的溢出。如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在宁设立科技研发机构若干政策的意见》,就是要发挥南京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增强区域科技创新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实现把南京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科技研发基地、软件研发生产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目标。政策规定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科技研发机构落户南京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政策的贯彻落实,会使大量的国际一流集团公司将技术研发中心设立到南京来,充分利用南京的资源优势,利用国际技术转移的通道,在取得研发成果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实现技术转移和产业应用,扭转外国技术研发机构技术溢出不足的局面。

区域化技术供给的非全面性是整个技术转移、社会发展中的客观现象。在当前区域融入大局、国家融入全球的经济一体化形势下,要解决区域化不足的问题,就是要采取参与国家、国际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分工,形成更大范围、更高层面的经济大循环。与东北亚、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进行经济、技术联盟对接,积极参与国家技术转移联盟的活动,形成国家层面的互动和合作。进一步推进国际技术转移,在网上建立“南京市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基础上,与世界城市联盟、联合国亚太技术转移中心、欧盟技术创新驿站等组织开展广泛合作,向发达国家引进高新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符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成果,形成全球化的技术转移服务合作体系。

(5)加大政府对技术转移的支撑力度,创造促进技术转移向高层面发展的社会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主体对于资源的使用遵循着市场的规律,创新资源、技术资源的使用和调配同样受这一基本规律的支配。作为社会主义阶段的市场经济,市场手段并不能完全按照社会发展的目标来合理、科学、有序地完成资源匹配,因此,政府在弥补市场功能缺失时发挥重要作用,这是不可替代的。

在有效解决南京市技术转移的相关问题中, (1) 政府需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技术从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宏观环境,在人文、理念、宣传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撑。制定促进技术转移的发展规划,在技术转移的机构发展、人才培养、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对于技术的需方企业而言,除了对技术的充分评价和市场价值的判断外,还要有承担技术转移风险的胆量,社会环境也要对技术转移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给予容忍。 (2) 科技人员个体的转移是技术转移的特殊形式,智力成果具有强烈的人身依赖性,正因为此,科技人员的合理流动将会推动技术的转移。要让更多的科技人员进入企业,投身到科技创新创业中来,高校、科研院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让一部分科技人员发挥出更多的社会、经济价值,用开放的心态来支持和保护他们,促使大量的技术成果转化、演变成社会发展的成果。 (3) 发挥政府资源,更好地建设技术与资本融合的服务体系,让技术成果、资本资源和产业优势融合,建立政府多部门的协调发展机制,形成合力来推动技术转移。在政府资源方面,土地、资金、税收等也要为技术转移提供必要的支持,针对技术转移机构的薄弱环节,可以制定相关计划给予一定资金补贴,还可以设立专门从事技术转移的场所为技术转移的供需双方提供服务。

李国杰院士认为,“技术转移是我国创新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发挥科教优势的重点在于推进技术转移的体系建设,充分调动技术的供需双方以及政府、技术中介服务和金融、法律等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技术转移是现代社会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蹴而就地解决技术转移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基于南京区域特征的技术转移模式会随着科技创新、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地演变、优化、发展。

摘要:文章针对南京的科技优势和技术转移现状, 结合技术转移实践, 分析研究具有南京区域特征的技术转移模式, 提出当前南京市在建设创新型城市、加速技术转移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合理配置科技资源,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加快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思路与对策。

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策略分析 篇9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方法

(一) 成就评价法。

让学生在某种特定环境之下, 通过完成教师布置任务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能力。比如说给定一个主题, 要求学生自行上网查找资料, 通过自主探究来完成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成就评价法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学生成果展示时进行生生互评,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其一, 对同学作品进行评价即是把自己的作品和他人作品进行比较的过程, 能够发现自己作品的缺陷和他人作品中值得借鉴的有点;其二, 被评价的学生接受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他们进行反思的过程, 让他们能够对自己的作品进一步的改善。有时候, 在学生相互评价时还能够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这也是一种收获和提高。

(二) 语言评价法。

语言评价法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最为普遍的评价策略。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细心观察学生, 通过丰富的语言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水平展开评价, 从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改变错误的学习习惯, 另外也能够结合学生作出的反馈信息来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比如说在学生解决一个问题之后, 教师及时进行鼓励和赞扬, 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我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值得表扬的元素时, 不能吝啬我们的鼓励, 有时候一两句真诚的赞许就可以改变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出现开小差等问题时, 教师不能坐视不管, 采取严肃但是又不失风趣的提醒方式既能够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还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综合评价法。

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计一张综合评价表, 表中记录学生在上课时的具体表现, 比如说听课是否专心、知识掌握情况、课堂任务完成的质量、在互动活动中的表现、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等。具体教学时, 我们要随时携带评价表, 把观察到的内容第一时间记录下来并进行汇总, 在下一堂课开始时将结果告诉学生, 提醒他们期末会根据这一评价表来计算总成绩, 从而促使学生认真学习。实践表明, 综合评价法的主要作用有以下三点:第一是激励作用, 综合评价表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让表现较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 同时也可以让表现较差的学生了解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第二是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调整教学方式, 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有所提升;第三是能够体现出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是教师备课与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需注意的问题

一方面, 评价目标要从单个学生变为全体学生。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在每节课的尾声都向学生展示几名优秀学生的作业, 教师觉得这属于教学评价的一个环节。但是这样的做法其实并不公平, 事实上在短时间内教师无法找到更多的优秀作品。所以这样的评价方式仅仅针对极其少数的学生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努力, 还会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教学评价必须公平公正的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在课后应该对所有学生的作业展开评价, 既要选择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 同时也应该选择一些基础较差但是进步较大的学生给予赞扬和鼓励[2]。

另一方面, 教学评价应该从过去的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因为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过程评价的主观性较强, 很多教师仅仅是在学期结束时以一套试题来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标准。这样的评价方式更注重结果, 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过程的考察。另外, 教师还必须善于抓住课堂反馈信息来构建起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桥梁, 学生在师生平等的环境下获得公平的评价, 能够更好的激发其学习信心, 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策略必须要尊重评价主体, 采取出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确保教学评价贯穿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始终,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选择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 进而最终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果, 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易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思考[J].发明与创新, 2014 (04) :25.

数控技术教学模式分析 篇10

(1) 减少高额的设备投入, 解决实习设备与学生人数不成比例的问题。

由于数控设备属于集机电、通讯、传感于一身的智能化产品, 它具备“高速、高效、高精度”的加工特点, 这就决定了其高额的成本。因此, 数控专业的的实训教学若单单依靠购买数控机床则投入过大, 若采用数控仿真进行实习教学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

(2) 提供多种机床多种系统, 解决设备型号单一, 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等问题。

由于数控技术发展迅速, 目前市场上的数控设备型号多样, 并且数控系统更新较快, 对学校而言不可能将所有系统配齐。这就导致学生所学与工厂所用不符。而数控仿真系统则具备“一个软件多种系统”的优势。如上海宇龙仿真软件就拥有FANUC、PA、SlEMENS、华中数控、广州数控、大森数控等多种数控系统, 可以实现对车、铣、加工中心等多种型号机床操作过程的仿真, 弥补了实习设备型号单一, 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等问题。

(3) 实现虚拟加工, 减少实训费用。

数控仿真系统的核心是虚拟数控机床, 它完全模拟零件的切削过程, 能检验指令正确与否, 并用三维动画实时模拟显示程序路径和工件图形, 从而真实的再现了零件的加工过程, 并且在模拟加工过程中不会有机床、刀具、材料的损耗, 极大的减小实训费用。

(4) 安全性高, 便于初学者学习。

由于数控加工仿真系统是一种虚拟加工技术, 所以学生的错误操作也不会损坏机床, 更不会造成人身伤害, 使学生可以抛开思想包袱大胆地、独立地进行练习。

(5) 可对程序校验、模拟加工, 减少占机调试时间, 提高加工效率。

在实际加工时, 一般要反复检查程序, 并利用机床的图形模拟校验功能来检验程序的正确性, 这就导致占机调试时间过长。并且图形模拟也无法对刀具的干涉、运动中与夹具的碰撞、工件上一些细小的结构等进行全面真实的反映。所以在加工之前, 可以将程序输入仿真软件, 先模拟加工, 观察零件的加工过程, 并初步检验零件的形状尺寸, 最后将正确的程序导入到数控机床中, 既可节省时间提高加工效率, 又保证了加工的安全性。

2 仿真软件在数控技术专业教学中的不足及弥补措施

(1) 仿真加工缺乏真实感.学生安全意识淡薄。

实际加工中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加工, 并要求其具备相应的“听辨能力”, 能根据机床不同状态下发出的声音及时调整参数, 减少机床发生故障和停机的概率。而在仿真中, 便无法学习到真正的“听辨能力”, 并且一些严格的操作规程也无法得以实施。如加工过程中不要把头和手随意伸进机床中、加工前关闭机床安全门等, 这些环节在仿真时往往都可忽略不计, 而对于在练习时出现的撞刀等现象也毫不在意。如果学生的不良习惯一旦养成, 会在实际生产中造成重大损失。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强调安全操作, 严格要求, 并给学生讲解仿真与实操的差别。

(2) 工艺参数设置随意, 无法保证产品质量。

利用数控加工仿真系统进行编程与操作练习时, 往往容易忽视切削用量、刀具的选用, 零件的装夹等问题。同时仿真软件也无法判断工件的表面粗糙度、矫正尺寸精度等。如果学生在仿真时忽略了这些内容, 在实际机床上加工时也会不自觉的忽略这些对数控加工十分重要的部分, 从而导致加工的工件无法达到尺寸精度要求, 更有甚者发生碰撞等事故。因此, 教师一定要求学生按照实际操作加工中的要求来做, 如正确装夹零件, 合理选用刀具及切削用量;对刀的步骤和动作也要规范, 让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就养成正确的习惯。

(3) 仿真加工与实际机床有一定差异, 易使学生产生错觉, 影响教学质量。

由于虚拟加工技术起步较晚, 现在的仿真软件与实际机床还存在一定差异。如利用车刀在数控仿真系统上加工工件时, 只要背吃刀量不大于刀刃长度就可以直接切削。而在实际数控机床上加工, 则会因为受到机床、刀具和材科等性能的影响, 不可能选取太大背吃刀量。再如切断刀在实际加工中只能用来切槽或者切断加工。而在仿真系统中即使用来车削外圆也不会有错误提示。又如实际加工中, G00无法完成工件的切削加工, 而在仿真时即使错误的使用G00切削工件, 照样可以完成切削而不会报警。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反复强调, 避免误导学生。同时要合理安排仿真软件与实际操作的时间和顺序。

综上所述, 数控仿真软件在数控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既可以提高数控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率, 还可以缓解学校的经济压力, 但其缺点也不容忽视。只有在教学中将仿真训练与实践操作训练有机结合, 摆正仿真软件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位置, 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作用, 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吴波, 伊延吉.仿真软件在数控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科技信息, 2010, (19) .

上一篇: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下一篇:动画中角色的造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