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实践性教学研究论文

2022-04-28

摘要: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给全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行各业也积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变革,特别是教育行业。现阶段,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运用微课进行教学,这不仅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还有效提升了教学成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控技术实践性教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控技术实践性教学研究论文 篇1:

立足地方经济需求设计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摘要]高职人才培养应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注重可行性和实用性,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贯彻工学结合思想,明晰高职类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逐渐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逐步调整课程结构,构建多层次、分阶段、双途径、双系统的“引产入教、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引产入教工学交替

[作者简介]李国会(1960- ),男,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分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数控技术应用及教学研究;王萍(1961- ),女,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分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数控技术应用及教学研究;刘宏伟(1975- ),男,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分院,讲师,主要从事数控维修教学及教学研究。(吉林长春130033)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国家领导人多次针对职业教育发表讲话,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先后出台了多个有关高职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在资金上也给予了很大支持。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数控技术改革围绕着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培养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引产入教,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等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思路和理念

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组织教学的客观依据。因此,高职培养目标是反映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方面,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本质所在。有关专家已经将高职教育定位为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变换成物质形态。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同时还要掌握相应技能、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因此在教学形式上,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而且有大量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实施中既有学校的专职教师,又有校外兼职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指导师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双向化,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料、咨询等方面的支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求者,教和学成为双向式教学过程。其次,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高职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另外,高职教育必须为地方经济服务,这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多数学生及家长的就业愿望,因此,在专业方案设计和课程设置上要广泛征求企业的意见,让企业参与专业改革和课程改革。

二、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

在制订培养方案时为了进一步明确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方向,我们首先要了解未来3~5年地方产业、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层次和容量,并科学分析自身专业的特点,进而确定能培养的人才的规格和抢占的市场份额,避免目标确定的盲目性。

1.紧跟地方经济的发展,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吉林省人民政府2009年6月下发的《关于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农机装备、换热器设备制造、煤炭采选设备、石油修井设备、起重设备制造、汽车专用设备、光电与医疗设备制造主机及配套零部件制造产业是吉林省的重点发展产业。未来3~5年将形成年产铁路客车500辆、动车组800辆和城轨客车800辆的生产能力,省内配套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配套率50%以上。实现年产大中马力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3000台(套),玉米收获机3000台,水稻收割机和插秧机12500台,零部件地产化率达到40%。实现长春农机装备产业园主机及配套企业总数超百户,产值突破50亿元,发展汽车制造专用设备。2009年8月3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又转发《省科技厅制定的百户科技型创新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指出,重视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科技人员、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具有大专以上的科技人员应占企业职工总数的30%以上。

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使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据人才市场和企业调研分析,未来三年内我省对数控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达到4592人,而全省七所开设数控技术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年招生仅有570人,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搞好企业调研,定准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毕业生调查(在被调查数81人次中49人工作在一汽或长春汽车零部件企业,占被调查毕业生数的60%;在长客集团和其配套企业工作的占21%)、企业专家问卷调查、企业专家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到,随着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数控机床及数控加工技术作为一种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技术手段,正被各机械制造企业广泛地使用,因此社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大量增加,企业最急需的是综合素质高、职业道德良好、具有数控高级操作工岗位能力的、能熟练运用数控加工工艺及CAD/CAM软件的高技能人才。为此,我校结合行业背景及人才需求,将数控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确定为数控机床高级操作员、数控编程员、数控工艺员等工艺设计与实施人员上。

3.校企合作,制定“分层次、分阶段”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与企业共同对数控技术专业的岗位进行了分析(如下表所示),将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分层次、分阶段”达成的目标。

分析结论: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汽车制造、农业机械、轨道客车、光电与医疗设备等相关企业从事普通机床操作、数控机床操作,经过3~5年的锻炼可以向数控工艺、编程等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岗位迁移。可以从事的工作岗位有,过渡岗位:普通机床操作工(车工、铣工等);就业岗位:数控车床操作工、数控铣床操作工、加工中心操作工;发展岗位:数控机床调整工、数控编程员、数控工艺人员。

三、以企业需求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实现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大众等企业为代表的校外企业群实训基地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校企融合的“引产入教、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引产入教,即教学中引进企业的典型产品,以典型产品为项目载体,实施项目教学,同时将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引进校,参与项目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对接,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员工意识和职业道德、职业习惯、职业规范、职业纪律,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工学交替,即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工学结合为主线,采取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见习或实习,使学生逐步熟悉岗位工作过程,体验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见习工艺流程、强化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

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过程,是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是学生向员工转变的过程,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过程。

四、理实并重,精心设计课程体系

在确定培养目标后,我们就将主要目标转移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上来。目标的内涵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即实现培养目标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为此我们将培养目标中所有岗位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汇总、归类、合并、归纳、总结提炼,再按人们的认知规律和学生多年养成的学习习惯排序,对知识点和能力进行分析,分解能力的阶段和层次,形成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体系(系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形成基础课程体系、技术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自主学习课程体系的课程体系子系统。根据职业形成规律和知识系统的逻辑关系将子系统中承载的知识和能力进一步分解,作为下一步工作的任务,分配给各个课程,以任务驱动方式,从而细化到每门课程目标,进而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去,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如图2所示)

基础课程体系、技术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自主学习课程体系应该各有侧重,分别从不同的层面为提升学生的能力提供支持。基础课程体系应该着重于理论层面,课程内容既要包含公共基础,也要涵盖专业基础,还应对学生的素质养成提供支持,使基础课程成为下一步进行技术职业训练与技术实践的理论基础和平台,切实为职业技能培养提供有利支撑。因此,课程内容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实践性,不能是基础理论的简单传授,应引导学生向应用技术学习和实践应用过渡。与基础课程体系目的不同的是技术课程体系的内容。技术课程体系是针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而设计的,因此,技术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内容要体现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特征,这部分应该成为实践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在内容上要体现出连贯性,更要体现出培养层次的不同,要有层次的递进性和知识、技能的连贯性。而实践课程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习,从方法和操作层面为学生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撑。自主学习课程体系要体现出专业方向和特色,因此,要依据本专业特点来设置,学生的自主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部分的课程内容要借助于社会资源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来完成。这些课程的结构关系我们用图示方法加以诠释。(如右图3所示)

上述课程体系构建,使得课程之间的贯穿性得以体现,在课程体系设计工程中,还可以利用设计的可逆性,对课程体系进行修正、补充、完善,最终形成完善的、全新的课程体系。

接下来定义各课程的名称、适用对象、课程目的、培养项目等;初步界定各课程的框架内容,明确课程的关键要求、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等;明确课程的实施方式、时间安排、课程标准等。并且根据行业发展,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

[1]邢邦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李国会 王萍 刘宏伟

数控技术实践性教学研究论文 篇2:

微课提升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成效的路径探索

摘要: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给全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行各业也积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变革,特别是教育行业。现阶段,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运用微课进行教学,这不仅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还有效提升了教学成效。鉴于此,本文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实训教学为例,先分析了什么是微课,又探究了微课的运用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最后详细研究了微课在其中的有效运用,希望能对该专业的教学实践提供一点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微课;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成效

Key words: micro-course;NC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pecialty;teaching effectiveness

0  引言

近年來,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日益增多,微课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简单便捷等特点而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为例,其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专业性与实践性,重难点较多,具有大量的实训教学,大部分学校的实训教学设备不足,无法满足学校的正常教学需求,实际的教学效率较低。微课的出现就极大地解决上述问题,借助微课开展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能极大地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特别是实训成效,培养高素质的数控专业人才。下面就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中微课的具体运用进行详细的探讨。

1  微课的概述

一般而言,微课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的要求,以视频的形式记录教师对某一知识点(一般是重难点)而开展的线上教学活动过程。相较于传统形式的教学课程,微课具有内容短小集中、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等显著优势,能借助网络资源对纷繁复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归纳,并将其以生动形象化以更好地被受众所接受。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对学生的疑难点开展辅导教学,进而提升备课与教学的针对性、可行性。学生可以根据微课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反复观看微课以突破难点、巩固难点。同时,微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微”,相较于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一节微课一般为10分钟左右,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零散时间预习新课、巩固学过的知识点,真正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2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中引入微课的作用

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微课对于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的意义,也开始逐渐运用微课进行教育教学,微课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愈发明显。

第一,有利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往教学中,教师都是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进行备课、教学,并适当地增删部分知识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接收较快、理解较为简单,无法实现自己的进一步提升,而学习能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接收、理解较为晦涩难懂的知识点与操作技巧,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较为吃力,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知难而退”,失去对数控技术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微课的出现与应用就把极大地缓解了这一现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行选择课程进行观看,也可以随时利用微课突破难点、巩固复习,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课余空闲时间的利用效率,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还能有效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自我提升,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为高效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第二,有利于开展一对一教学。上文中已经提到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中的知识点相对较为复杂、琐碎,往往需要开展较长时间的实训教学,但以往教学中一个教师需要面向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再加上授课时间有限,教师要想兼顾每一个学生是绝对不可能也不现实的,更别谈开展一对一的实训教学了,这种教学模式并未达到实训教学的目标,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效率实训课堂的构建。而微课就能很好地实现一对一的实训教学,对实训中的重难点及往届学生的常见错误进行重点讲解,学生可以对其进行反复观看、巩固,以实现对操作重难点的准确把握,教师也可以借助微课对学生的实训进行一对一的监督与评价,极大地提升了数控实训教学的效率与效果。总而言之,巧妙运用微课能显著优化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实践。

3  微课与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的结合

一般的专业课程教学活动都会包括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部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也是如此。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之外,实训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应用型数控技术人才的关键路径。传统的实训教学中,教师都是一带多,先向学生讲解详细的操作步骤与操作技巧,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事项,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讲解与教材的内容进行动手操作,这虽然进行了实训教学,但却无法达到课程标准对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部分学生经常敷衍了事,实训教学的效率极低。现就从实训教学课前、课中、课后这三阶段为出发点来探究微课的实际运用。

3.1 实训教学课前的微课

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认真做好备课,设计与制作微课,具体而言:首先,教师要在实训结束后及时总结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复盘自己的教学情况,分析总结优秀的教学方法与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其次,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设计难度适中的预习任务,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按时、高效完成为准。再次,设计制作教学微课,主要原则为:尊重与满足学生的学习体验,最大化地突出重难点,将课时严格控制在10分钟内,以免学生因课时过长而对课程失去耐心与兴趣;还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兴趣爱好与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选择与应用最能吸引学生兴趣与好奇的授课方式,既不可过于沉闷也不可过于活泼,以免学生的关注点出现偏颇,如此方可真正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有效的帮助。例如,教师可以在微课中加入最近数控技术方面的内容(某品牌汽车的曲轴制作过程),要求学生观看其中的视频,并设置相应的问题考核学生。在完成上述准备工作后,教师就要将相关内容发布到网络化的教学平台上,便于学生及时进行课前预习。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为提供一个师生之间答疑解惑的在线平台,便于学生在遇到困惑时能第一时间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最后,在正式开始实训教学之前,教师要根据下节实训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制作微课,其中重点要涉及到产品图样、相关的编程方法、操作要点、技术工艺、仿真视频等内容,这样不仅能极大地节省实训教学的时间,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还能直观、形象地展示整个实训操作过程,为高效率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奠定一定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开展实训安全教育,将理论性的需要记忆的安全实训知识放在课前,要求学生在进入实训场地之前必须要借助微课开展自主学习并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只有通过满分测试的学生才能正式进入实训场地,只有这样才能为实训教学的高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又例如,教师在刚开始进行实训时可以借助微课向学生呈现一些有关车床中椭圆、双曲线等特型面,播放有关机床生产及相关工厂的视频,借助VR、AR技术模仿真实的机床操作、加工环境,有效突破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的制约,这不仅能有效保障实训设备与学生的安全,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训操作技能。

3.2 实训教学课堂的微课

通常来讲,相较于一般的专业知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知识、操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较为晦涩生硬,尤其是实训教学。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无法对知识进行准确、快速、有效的理解、记忆与操作,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进而逐渐失去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更别谈成为社会需要的数控技术人才了。以数控机床的操作实训操作为例,教师要根据本学校现有的数控车床与操作系统、教材内容与课程要求等来进行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提前录制有关标准数控车床实训操作技巧的微课程,针对性地展示和拍摄数控车床实训操作中的关键点与易错点,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能进一步强化对关键、易错点的理解与记忆。

3.3 实训教学课后的微课

除了课前与课堂教学,课后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课堂的顺利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的最终结束,还需要学生及时进行课后巩固与复习。若不能及时进行课后巩固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课后巩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的课后巩固环节通常都为教师布置一定量的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一般以习题为主,这虽然能达到一定的复习巩固效果,却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以机床教学为例,学生可以借助微课中的仿真软件来模拟实际工作中的机器以实现进一步的巩固复习,教师可以利用软件MasterCAM与数控加工仿真模拟软件西门子802S,使学生能拥有一台“机床”,熟练地了解和掌握它的实际用法,有效复习和巩固实训课堂所学的知识,实现实训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既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行业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训学习需求了,信息化成为了教育教学行业的一大趋势,越来越多的现代教育技术被运用到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其中尤以微课的运用为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教学以专业性强、实践性高等特点成为了广大师生的教学“噩梦”,将微课与数控技术实训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数控技术实训教学的难度,节省实际的教学时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發展,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数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但由于本文的篇幅有限,本人对微课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但相信随着广大教师的实践,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海涛.采用微课等手段的“数控编程与应用”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效果研究[J].福建轻纺,2019(08):31-36.

[2]王建平,欧阳晓琦.MOOC环境下高职数控机床原理与维护维修微课资源建设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08):52-54.

[3]王巍.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在技工院校数控加工工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2017(31):66-67.

[4]吴铮,邱波.中职学校数控专业微课程建设研究——以数控车工实训课为例[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7(03):17-20.

[5]张向前.“微课”在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培训,2016(06):104.

作者:张磊

数控技术实践性教学研究论文 篇3:

基于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本文以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为抓手,在坚持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探索了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下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课程改革;工程实践;创新创业

《数控技术》课程是我校机械工程和自动化的专业核心课,本论文就是在借鉴国内外数控技术教育改革优秀成果和继承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数控技术教学现有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对现有数控技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研究,针对我校机械工程和自动化专业自身特点,研究数控技术课程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期为我校和我国数控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相关专业课程关键知识点的衔接不够,因课时的原因对该课程的关键技术和最新技术内容讲授只停留表面,没有联系其他专业课进行全面系统的讲授。

2.教材部分内容级知识点陈旧。在保证教学内容环节完整的前提下,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时补充新的技术知识。

3.实践环节比重不够,结合实验室建设应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环节,启发和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尚需进一步改进。

二、教学体系的构建

1.构建原则。

针对我校在机械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了解机械工程领域发展方向,培养具有从事机电系统研究开发的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数控技术的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数控机床的使用,还要掌握数控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应有以下原则。

(1)教学内容的安排。

①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紧跟数控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控技术也突飞猛进,而数控技术课程的教材往往不能及时跟上数控技术发展的步伐。所以课程教学中需要不断扩充新的知识内容与时俱进。

②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适应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数控技术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因为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必须针对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只有根据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课程设置的意义,才能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发挥作用。

(2)重视工程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

目前,我校在数控技术教学的安排中,理论学时为42,实践学时为4,这样的安排对于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来说,实践学时所占的比重远远不够;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所占比例,并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教学中注重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的内容,启发和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实践教学可以不只是体现在课内实验上,也可以是在金工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中。为使学生对已有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实验设计的一方面是侧重数控机床操作和编程的实验,另一方面是侧重数控原理理解的实验。

2.教材体系。

根据教育部“十三五”教材改革规划精神,争取逐步构建适于新世纪要求的新型教材体系,即由主讲教材、主要参考书目、试题库、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构成的立体式教材体系。

3.授课方式。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教给学生新知识和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正确手段,所以教学方法改革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当今科技发展迅速,各门课程知识量巨增,用传统方法在有限学时已无法讲授。大力开展CAI教学,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动画于一体。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它,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生动,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和单位时间教学容量。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贯彻该教学法首先在思想上给以充分重视,而且要有措施。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的目的是激发同学的积极思维,进行主动的学习。课内教师应少讲、讲精,把核心知识点讲透。采取课堂提问、讨论、下厂或实验室参观、课件与电教片演示、学生讲授等方式学习。同时在讲授课程内容时,做到学科之间、课程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结合。

三、实践环节的安排

由于数控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所占比例,并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实践环节安排应注重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的内容,启发和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1.金工实习。

针对机电类专业的学生增加较多数控加工的学时,也是辅助数控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手段,本校目前因为设备的问题,金工实习安排了2周,1周数控机床编程操作,1周学习钳工、铸造、电焊等,这样的安排对数控技术课内教学起到了补充作用。

2.课程设计。

数控技术课程设计是数控技术课程教学的延伸,学生通过对一个微型开环数控系统的设计,能够更好得理解和掌握数控系统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3.课内实验。

课内实验是整个实践环节安排的主要环节,本校在课程改革之前总学时数为46,实验学时为4,课程改革之后,总学时数为46,实验学时为8。适当增加了实验学时的比重,但不会影响到课内教学。课内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数控系统的认识,掌握数控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4.毕业设计。

对想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学生,可以利用毕业设计环节完成较大较复杂的数控系统来达到教学目的,也可以视为数控技术课程的更深入延伸。

四、总结

数控技术课程是机电类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无论对于从事加工还是从事机床设计都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开展了基于工程實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对提高我校数控技术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对我校青年教师的锻炼和培养。

参考文献

[1]郭士清,龙泽明,韩涛,陈光军,王桂莲.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数控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1年01期.

[2]刘睿.应用型本科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研论丛,2017(06):132+134.

作者简介:吴金文(1984-),男,汉族,江苏南京,教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

基金项目: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教改课题(课题编号:2018JG026Y)。

作者:吴金文 王玉奕

上一篇: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研究论文下一篇:学生作品描述性语言表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