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题探究

2024-05-11

小学英语课题探究(精选十篇)

小学英语课题探究 篇1

一、科学论证, 意义深远

在课题组充分论证研讨后, 我对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做出了以下分析:

1.理念引领, 实践结合。新课标强调,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问导课题式”课堂教学, 就是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 自主参与探究学习, 以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呈现科学知识探究的结果。其特点是“问题生成”引导“小课题研究”的连续性行为的发生, 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参与下, 通过疑惑的现象或者生成的问题去引导学生通过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寻找和发现预知或未知的结论。

2.引导探究, 有效学习。追求“有效学习”的“高效课堂”教学研究, 一直是科学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目标之一。科学教学由问题开始, 用课题研究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创新, 经历科学家探究的过程, 对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预测目标, 创新突破

我们对本课题的预期目标做了预测, 主要想从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1.引导学生利用课程资源, 在学习生活中积累问题, 生成研究课题。设计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 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 象科学家那样, 探究科学知识, 自行获得知识的新途径,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搜集信息能力, 动手制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2.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学生的探究时空大了, 但要围绕预期目的;学生人人开展小课题研究, 学会假设、取证;要开展以探究发现为宗旨的开放性教育活动, 实验要有计划, 观察要到位, 并学会表达和倾听, 最终实现有效探究。

3.培养师生科学素养。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不断实践新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同时提高科学教学的专业素养。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 获得亲身体验, 产生积极情感, 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养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心。

4.初步促进小学科学“问导课题式”教学动态发展。通过问题引导小课题研究, 初步形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灵活处理教材, 合理组织活动, 科学进行小课题研究的高效课堂教学。

三、教师主导, 问题引领

我们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作了分析, 主要渗透了三个方面:

1.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 重整教材, 变内容为探究问题。重组教学材料, 优化教学过程, 通过开展集体备课, 专题教研活动和“问题大家征集”活动等方法, 对教材进行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合理重组研究, 提出适合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的问题, 我们从“提一个真问题”入手, 关注学生科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2.加强小课题研究的指导, 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根据教材及校本资源, 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小课题的专题性研究, 在课题选择, 分解任务, 合作活动, 收集信息, 呈现结果的方式等方面展开引导活动。让探究活动主体化, 形式合作化, 内容生活化, 时空开放化, 进而实实在在地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中, 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科学态度都得到培养和提升。

3.促进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的整体化发展。教师要及时捕捉来自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信息, 并使其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师生共同发展, 推动科学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

四、研究深入, 效果显著

经过我们课题组近一年的努力, 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出现了比较成功的指导策略。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在教学观念上体现。《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学生经历了提问题—猜想—设计—操作—结论这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是以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

2.在课堂语言中体现。课堂评价以师生评、生生评、自评等多种形式进行, 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你真是个认真的孩子, 做实验就要有这种认真的态度。”“你很爱动脑, 真像一个小科学家!”……这些句子的运用, 易于激发其学习兴趣。让评价内容更有针对性、指导性。

3.在教学方式上体现。教学活动的设计, 关注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思维的方法, 关注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 并在小课题研究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环节的设计建立在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之上, 能让学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 达成共识, 形成结论。教学上采用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 让探究活动更有成效。

小学数学问题探究课题小结 篇2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中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那么如何使探索性学习成为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好问题的形成,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学中我们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可以说充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如果我们设计好教学中的提问,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可以把学生引入探索的学习状态中,让学生明确探索的目标,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什么是好的提问呢?我认为问题能直接给出的话最好,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探索学习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因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提要贴近学生自己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的欲望。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教学中,我们在学习前可以让学生随便说几个数,然后师生之间比一比,谁先得出答案。老师的神速一定会让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然后激发学生自己去探求,这实际就是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强烈欲望。

二、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探索空间,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索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我们应给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特别要强调“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正热烈讨论时,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学习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我们就需要考虑学生是如何获得乘法分配律的?他们是否真正经历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得到的仅仅是知识还是在过程中生成了方法、学会了合作交流?、、、、、、我设计了这样的片段:(1)独立思考。54×(4+7)、6×100+9×100、(6+9)×100、54×4+54×7,哪些等式相等?你有什么感想?(2)65×(30+42)、100×2=100×

8、(a+b)×c,你能写成另外的形式吗?(3)小组合作研究,(250+12)×40、96×19+4×

19,哪个题目容易计算?为什么?(4)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三、不断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知识,获得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恰当评价。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中收集信息资料的过程,像让学生收集零花钱的情况、调查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学生的体重情况,都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收集。在制作统计图时,我们让学生根据出示的统计表制成条形统计图。然后反馈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提出问题,看统计图考考自己组内的同学。这样的过程鼓励了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达到培养发展学生探索性学习的效果。再如“编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可以分组让学生编应用题,适时反馈,这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每个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通过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并将思维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索性学习。

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在探索中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还可以有意识的在实践中指导学生探索,适当延伸探索性学习。然而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我认为应当防止以下几个不良倾向的发生: 小学数学问题探究课题小结

首先,防止教学过程窄化探究性学习的功能。

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的过程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亲自寻找并实践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只重视其知识获得功能,而只灌输式地“教”学生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如果我们在探索过程中只把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抽取出来深化训练,实际上仍只是知识的传授,成了关于方法的知识的传授。那样的话,探究性学习实质上成了为探究而探究。因此,我们在这过程中应让学生面对问题探寻个性化的方法,强调过程性探索,在经历和体验中理解探索性学习。如在“年、月、日”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过程。⒈观察手中的年历卡(学生每人手中各有一张年历卡,分别是2001年~2012年及1800年、1900年、2000年、2400年),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说说判断方法。⒉设疑,老师出生在1972年,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让学生产生寻找新的判断方法的欲望。⒊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研究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可以先统计每人手中的年份数,寻找规律。⒋观察统计出的学习材料,小组讨论发现的规律。⒌反馈得出“4年一闰”的规律,并通过猜想树立假设“用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是闰年,有余数是平年”。⒍验证假设。⒎引导学生质疑:1800年、1900年的年份数除以4,也没有余数,为什么是平年。⒏阅读书本,知道“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时,须除以400”。这样设计就留给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发现,在过程中领悟探究的真谛。

其次,防止教师作用的边缘化和空洞化。

在发展学生探索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和学生都应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在探索性学习中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学生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深入开展。如在“加法的含义”教学中,教师出示动态蘑菇图象,学生观察。

问: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左边有6个蘑菇、、、、、、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一个一个看出来的。

生2:左边蘑菇上面写着“6个”,所以不用数,一看就知道了。

师:你的方法真好,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右边有1个蘑菇、小问号,问我们“共有几个蘑菇?”

师:谁来把小蘑菇算一算,一共有几个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6+2=8,一共有8个蘑菇。要求“共有几个蘑菇?”就是把“左边的6个”和“右边的2个”和起来,所以用6加2等于8。

生2:老师,2+6=8行不行?

师:对!要求共有几个蘑菇,只是把两边蘑菇的个数加起来就可以了。等式可以是6+2=8,也可以是2+6=8。

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中,师生间通过广泛的信息交流,就形成了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学习共同体”,从中也体现出教师在其中应发挥的作用。

再次,防止教师过度干预学生的探索过程。

我们的传统说:三十而立。所以,成人常常认为孩子生来是需要被帮助、被保护的——没有成人的帮助,孩子怎么长大?教师也一样,我们同样害怕一旦放开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所以,教师认为自己必须善尽保护、帮助之责。但殊不知,对于学生发展而言这样的帮助更是束缚,更是枷锁。如果教师长期为孩子提供这样的帮助,而学生也习惯于依赖教师这样的帮助,那么,他们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呢?当习惯于教师帮助的学生面对问题不会再说“我试试”,而只会说“老师还没教过,我不会”。教师好心的帮助就成了扼杀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元凶”。学生要不要这样的帮助,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孩子并不怕跌倒,他们本来就是在跌跌撞撞中认识这个原本陌生的世界的,如果生命的成长需要成本,那么这样的跌撞就是他们该付出的成本之一。我们惟有懂得释放,孩子才能展现独立,才能张扬个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驱赶者和搀扶者,这个“度”的把握在让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除了这几方面的倾向,我们还要注意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问题,防止学生无效参与现象的出现,探究性学习的形式化倾向等等。

小学英语课题探究 篇3

【关键词】专业成长 校本教材 先学后教 学习方式

一、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所提高,教育观念得到更新,丰富了教学手段,锻炼了年轻教师的能力,提高了其综合素质。其中,李敏钰老师的《“pairwork”在中职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优秀教研论文,在蚌埠市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教研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杨翠兰老师的Unit6优质课得到了市教科所常科长的高度评价:教师口语流利,教态自然大方,采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生为课堂主人的教育理念,把课堂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既锻炼了学生的各种交际团结合作能力,同时学到了英语知识,是一节教学效果很好的课。

二、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

在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如有效教学、教学模式、先学后教等先进理念。从图书馆查阅大量的职业教育教学的资料,如《职业教育》《中小学外语教学》等。同时从网上猎取了大量的资料作为学习和参考的重点。课题组成员撰写了教育教研论文如下:

(一)如何撰写英语课题研究开题报告——陈元高

(二)中职英语课堂有效性教学模式——先学后教模式的探讨——杨翠兰

(三)中职英语课堂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Reading and writing中应用探究课例研究报告——杨翠兰

(四)教学模式之我见——康洁

(五)中职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康洁

(六)浅谈中职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李敏钰

(七)中职英语听说课中听力材料输入有效性调查与分析——路苗章

三、编写并出版了中职学校的校本教材

助力编写英语方面的校本教材——《中职职业英语技能竞赛的有效辅导指南》,主要是杨翠兰和康洁两位教师负责编写。“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现在,每年都要举行全市、全省和全国的中职英语技能竞赛,各职业学校也每年都要遴选学生积极参加技能竞赛。英语技能赛竞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中职英语教育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各地对中职英语教育的重视。英语技能竞赛虽然以四种形式考核:在线测评(听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测试)、情境交流、职场应用、职业风采,但主要内容是以中职职业英语基础模块为主。由于没有专门的辅导教材,教师辅导起来相对比较盲目。为了能够适应和满足职业英语技能竞赛的要求,我们编写了此本教材并且已经在四月份出版。

四、 辅导学生参加中职职业英语技能大赛,取得较好成绩

把先学后教模式运用于中职职业英语技能大赛的辅导。杨翠兰老师在2014-2015年辅导的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学生在参加2015年的校赛和市赛中,其中,孙子寒和宋欣悦获得了蚌埠市服务类的一等奖,代表蚌埠市参加安徽省的职业英语技能竞赛;靳文韬和纪倩如获得蚌埠市其他类的一等奖,代表蚌埠市参加安徽省的其他类职业英语技能竞赛;潘玉茹和崔普娇在工科其他类竞赛中也取得了蚌埠市三等奖的好成绩。孙子寒和宋欣悦在2015年4月10号的安徽省职业英语技能大赛中获得服务类总分第三名、全省二等奖的好成绩,并且在5月9号参加了全国职业英语技能大赛选拔赛获得了总分第二的好成绩。靳文韬和纪倩茹在安徽省工科其他类的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并且在最后一项职业风采展示中以几乎完美的表现获得了全场第一19.67分(总分20分),赢得了在场评委的一致好评。

五、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英语课教学模式——先学后教教学模式

2015年3月,杨翠兰老师上了一节课题结题示范课,学校的宋晓宾校长、教科研处方选斌科长、基础部王刚主任,以及学校的其他英语教师观看了示范课的视频,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整个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把课堂主动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又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教师也有了教学的成就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先学后教模式是适合我校英语阅读教学实际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六、提出提高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途径

(一)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二)有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设计;(三)有效的教学结构设计;(四)有效的练习设计;(五)营造互动的课堂。

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和成绩有了提高

(一)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一定的培养,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学习习惯有了很大的好转。

(二)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现在基本上都能做到主动预习,上课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做到有问题敢和老师同学交流,克服了害羞自卑的心理,多数同学能大方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优点,基础好的和差的同学互相帮助和沟通。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成绩有所提高。采取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后,实验班级的学生在实验前后,成绩发生了变化,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小学英语课题探究 篇4

一、分层教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实践证明,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如何考高分, 还要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合未来社会的人才。 因此, 本文的研究主要目的是如何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适当的分层教学, 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逐渐拉近, 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给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增强自信心,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体验英语带给他们的快乐, 同时分层教学能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

(二) 研究意义。

在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中开展分层教学研究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研究意义。 首先在于对理论研究意义方面, 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教育理论中的一个分支, 主要内容是依据学生具体情况给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目标, 对应的学生实现相关的教学目标后可以继续挑战下一级的难度, 也可以反复对这一目标进行巩固, 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到更扎实的基本功, 因此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完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 为后期更好地研究教育理论打下基础。 其次在于实践方面的意义,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渐渐不适合学生, 通过分层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快地实现学习目标, 并拾起对学习的信心, 缩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 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对该课题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能力。

二、分层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实施步骤分析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开展分层教学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进行分级教学, 让每个学生都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对应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更好地发展。 高中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学习情况等进行合理的布置, 为学生合理地设计相关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学习目标。 要更好地开展分层教学, 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过程。 第一个阶段是教师准备阶段, 这个阶段教师首先要改变自我对教学及“差生”的认识, 很多教师认为班级中只有好学生和后进生, 要开展分层教学, 必须转变思想。 第二阶段是学生主动进行分层教学学习的阶段, 教师可以通过分层合作、 评价分层、 考核分层当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分层式学习。 第三阶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及引导角色的变化。 教师与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配合,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分层教学中寻求新的发展。

(一) 分层教学实施第一阶段———分层教学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学校应针对高中英语分层教学模式开会进行探讨, 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 明确各小组中成员的具体职责, 为后期更好地开展分层式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类和了解。 分类了解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探讨, 调查问卷的内容大体是对学生对英语学习态度、兴趣及方法的调查, 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基本态度。 其次是对学生的英语应试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考察, 通过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基本情况, 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然后将两项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后对学生进行分类, 按照A、B、C三个等级对学生进行分类, A等级的标准为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 对英语学习有兴趣;B等级为对学习有兴趣, 但基本功不强, 成绩中等;C级为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 且基础较差的学生。 最后当教师对学生的级别分类好以后, 应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讲课的内容, 同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照不同的目标进行学习, 从而保证学生很好地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

(二) 分层教学实施第二阶段———分层教学实施, 学生主体作用凸显。

在这一阶段, 教师应将注意力放在学生方面,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分层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并采用多种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互助式的学习, 同时采用分层的作业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1.学生分层自主预习

预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策略, 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自主能力和主动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因此在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布置不同的预习要求, 让学生进行分层预习,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制作相关的预习表格, 让学生自由地根据自身能力进行选择, 同时引导学生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实现共同提高和互相学习的目标。 以NSEFC SB1 Unit4“Earthquakes”为例, 预习的时候, A层学生回答“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before an earthquake?”这个问题, 并查找更多关于earthquakes的事例;B层要求学生对这一单元的重点句型和单词进行理解和掌握;C层要求学生将不认识的单词找出来, 并试图辨认其读音和预习课文的基本意思。

2.学习小组合作

所谓任务型教学, 指的是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任务, 让学生通过了解任务中的基本内容后对任务进行分析和探讨, 并逐步实现任务中提出的相关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必须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学习, 且小组中的成员必须包含ABC三种层次的学生。 在英语课堂中, 三种学生的合作可以互相发挥各种的特长, 不仅仅实现A帮助BC的结果, 还有可能实现C帮助AB的结果。 比如C组的一个学生尽管学习不好, 但画画很好, 而一个目标中就有绘画的目标, 这样就很好地达到目标要求。 如在教NSEFC SB1 Unit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这一单元的时候, 就让学生在小组中收集讨论关于名人的信息。 课堂上, 积极营造竞争的氛围, 让学生在小组中竞赛, 并将小组的名称以一种好听的且能够刺激学生进步的方式进行命名, 比如可以根据学生能力将小组命名为状元小组、榜眼小组和进步小组。 将每个阶段的竞赛小组的命名方式制定为阶段PK友谊赛、小组出线争夺赛、终极PK大赛等, 让小组之间实现更好的竞争。

3.学生课外作业的分层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学生更好地完成, 同时它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 评价一堂课与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有直接的关系, 为此, 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作业的难度按照一定的层次进行划分, 并注意对学生课外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比如对于A层的学生, 教师可以多鼓励他们在完成相关的作业后多看一些课外书, 让他们通过看书的方式拓展自己的知识程度。B级的学生要求他们多做一些基础的题目, 将题目的基本内容搞明白后再去做一些类似的题目进行巩固。C级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将与这些内容相关的其他知识点搞清楚,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

4.分层评价环节

在评价过程中, 教师应给学生制定一个横向的评价体制, 即不要管别人今天学到了什么, 别人今天掌握了什么, 而思考今天自己学会了什么, 掌握了哪些自己以前不会的知识点, 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评价, 学生的评价目标不再偏远, 学生自己学到的知识就是进步, 这样渐渐的学生就会有一定量的积累, 一个月后学生再看自己的积累后就会发现自己一个月原来学到了这么多的东西, 从而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对于自己学习薄弱的地方, 学生可以很轻松地找到并给予解决。

5.分层考核环节

在进行考核过程中, 其考核过程也应是隐性的分层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不同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分层测评, 在考核过程中, 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做的题目是不一样的, 这种具有一定梯度的测试题目可以让学生真实水平更好地发挥出来, 在检测过程中应注意各级试题的基本要求, 其中A级试题应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B级学生应注意对新旧只是的合理运用及检测, C级则要求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就可以。 这样进行分层的考核, 可以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让学生更好地树立学习自信心。

总之, 在分层第二个阶段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主观能动力的培养, 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探讨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分层结果, 同时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学习流程, 为更好地培养他们学习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分层教学实施第三阶段———分层合作, 自主创新。

1.探索柔性分层

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习态度及学习水平进行合情合理的柔性分层。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辅导, 如果有进步的和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生可以再次分层, 如果层次比较高的小组中有学生也不能适应, 那可以逐步分层到适合他的小组中, 这样的调整就是慢慢调整全班同学学习的状态和积极主动性。 案例:经过柔性分层后, 学生更爱学习 (说明:根据王志鸿同学的学习经历整理) , 王志宏同学每次考试不及格, 学习态度不端正, 作业马马虎虎有时候根本不交, 在分层次中他本应该分在最差层, 但是经过教师的了解和观察, 他思维敏捷, 很快就能接受新事物, 如果认真听讲和认真做作业很容易提高成绩。 所以教师就针对这类学生先进行沟通, 给学生在层次上进行分类, 学习态度上分为最低级, 学习能力上划分到中等级, 针对这样的柔性分层, 教师就给他定位到中级的标准来培养他, 经常与他沟通, 学习上不断鼓励和赞扬他, 慢慢提高他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一段时间之后在考试测试中, 这名学生成绩很快就提高上去, 依照他现在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 他已经慢慢接近优等层。 通过这样的案例, 说明分层教学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王志宏就是根据科学的柔性分层, 使得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 学习效能也极大地增强。

2.对教师个性化的培训

布卢姆的学习理论主要以群体教学为主, 可以辅助个别教学形式, 这种教学方法相比传统教学能使大多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一般的教学中都会强调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性, 而分层授课注重对学生的分层辅导, 教师通过这种分层辅导, 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掌握教学中难点和重点。 同时对于后进生, 教师可以采取分组互助的方式, 帮助和提高这部分学生的成绩, 如一小组中优等生和后进生的结对互助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后进生的学习实际情况, 由优等生选择合适的习题提供给后进生做, 固定的时间段讲解和批改, 并对这段时间这位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 教师通过优等生反馈出来情况, 针对这部分学生个别辅导, 弥补学生在这个学科上欠缺的知识技能的不足, 使之跟上全班整体进度。

3.分层教学实施第三阶段小结

在这个阶段注重柔性分层的教学方式, 这种分层的教学方式不仅考验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的合作精神, 同时说明教学在创新上迎合了当今这个时代的发展趋势, 虽有很多不足, 如教师针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时, 时间上和学生层次水平上都很难把握, 有的学生甚至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 而往往这类学生还要兼顾其他学科, 不可能把时间和精力全耗费在英语学习上, 创新分层标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日趋成熟。

三、分层教学实施的结果及对策

分层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有以下几点优势, 其一, 分层教学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增强学生们学好外语的信心和勇气。 其二, 分层教学能够弥补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提高教师教学中学生整体水平的平衡感;同时能找到个别学生的发展区, 促进全体学生的最优化发展。其三,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并且在课堂教学上实现最佳效果。 所以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时, 当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英语实现一定目标时, 更多的要给学生更多鼓励和赞扬,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看清楚自己的进步, 增强学英语的信心。 目前随着分层教学的实施, 教师要因材施教, 多关注动态分层, 同时也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分层教学的特色化和优异化, 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实现课堂教学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让学生在学习中相互融合共同进步, 体验学习英语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孙金义.新课标下对分层教学的尝试[J].科学教育, 2009, 4 (15) :13.

[2]李向东.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职教研究, 2002, (7) :6.

[3]苏新元.分层教学促进个性发展[J].教育艺术, 2008, (5) :77.

[4]肖连奇.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 2010, (1) .

小学英语课题探究 篇5

体验成功”课题总结

我区自以来大力推行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构建自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自能高效课堂”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单位时间内收获最多的课堂。这一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严格按照区教育局学习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研究的有关精神和指导意见,并积极借鉴学校及其他老师的工作经验,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出发点,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自能高效课堂教学的深化和探索研究。在摸索研究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法,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确定课题,建立课题研究组织,收集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根据区教育局的统一要求,学期伊始我们就把业务学习的主要内容确定为“自能高效课堂”的相关教育理论上,没有现成的资料,我们就到处寻找资源,然后把有关高效课堂的教学理论装订成册,分发给各位研究老师学习,在学习中,要求各位教师始终坚持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精读与通读相结合、读与写相结合,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让各位课题组老师明白了自能高效课堂“自能高效课堂”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单位时间内收获最多的课堂。它以学生对待学习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以教师科学的指导和引领为保障,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为动力,以自主为外显特征,学生学习明显带有个性化、创造性的课堂。“自能高效课堂”就是把促进学生自能发展作为人本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诉求,通过学生自能发展反作用于教师自能发展,以师生自能发展的同构共生作为现代教育的美好愿景。

2、设计研究方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层培训,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

经过反复修改,在各位老师的一起努力下,我们完成了“构建中小学自能高效美术课堂教学“的研究方案,然后进行了开题报告。在开题报告中,大家仔细学习了研究实施方案,课题负责人详细向大家介绍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内容,并且进行了积极的讨论,让每位研究者都明白了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及方法,及我们要研究到达的一个什么预期成果,会上,老师们发言踊跃积极,研究积极性高,为我们以后顺利的进行研究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会上,课题负责人还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一)落实课堂教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1、推进课堂有效教学。通过规范教学行为和示范性的引领,提高我区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减少低效,杜绝负效。

2、注重了教学环节的落实和优化。重点搞好自己的课堂研究教学,突出有效性、互动性、全员性和差异性特征。面向全体,积极引导,有效调控,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有效激活了学生思维,训练了“动脑又动手”的学习习惯,构建起了充满活力的课堂。

3、落实好备课,着力研究“自能高效”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充分发挥教学骨干的核心作用,有效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注重对教材、教法和学生的研究,重点突出了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科学拟定教学计划,有效利用教学媒体,合理采用教学手段。落实了每一位美术教师认真做好备课、上课、创作辅导及作业批改。

4、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使教师在课标理解、教材掌握、教学行为、教学基本功等各方面有明显提高。

(二)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凸显课堂高效

为了了解教师的研究情况,促进“自能高效”课堂教学研究,我们举行了自能高效课堂教学研究达标验收活动。每校都有美术教师参加,分二组进行:小为一组,中学为一组。由讲课教师自己设计课题,评委由教育局分管领导、各中小学美术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达标验收活动中所有美术教师全部参与听课评课,活动结束后,分管领导组织授课的研究教师组织交流会,让这些教师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而促进全体教师的提升。在反复磨课中,我们找到了通往高效课堂的途径。

1、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建构主义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特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要让学生主动的加入到学习中去并获得快感。设想:在美术课中教师干巴巴地说教,学生听得雾雾的。没有让学生发现,探究,学生内部动机没有有效的激发。因此,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意识的培养和学习的乐趣。

(1)发掘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寻找刺激的新异与变化。“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

景,即教学过程引用有趣的喜欢的例子、熟悉、离奇的事情,可以称作教学上情感刺激方法之一”(巴班斯基),其中涵盖的道理就是告诫我们美术教师要充分研究所教内容,力求找出某些关键点,从那里揭示出某种新的意外的、超出学生主观预期的东西。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美术的兴趣。

(2)注意调动积极的情感因素作用,从满足学生的一些重要需要入手,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使学生在发展求知需要的过程中,尽可能充溢着积极的情绪体验,满足对美的需要。

(3)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诱发学生主动参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美术。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表现生活美和美化生活的探究精神与学习动机。

2、专业示范

曾几何,美术课上,教师不敢做示范。究其原因不外乎有这样两方面:一是示范讲解属于典型的讲授式教学,一触及就好像与新课程理念有悖;二是示范教学不当而产生很大的弊端,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因此,美术课一度出现教师“动口不动手”的现象。美术作为一门动手性极强的学科,教师的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掌握绘画技巧的重要手段。美术课中教师的示范要把握好时机,应在众多学生摸不准或难以掌握时出手。学生的困惑会在顷刻间得到扫除,,范才能起到积极的帮扶作用。示范是必须的,但也要适时适度。

(1)适度

示范教学的缺失,在小学低年级影响还不明显,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逐渐进入写实期,已开始进入发现自我阶段。他们已不满足于低幼化的表现,而是对绘画技能有明显的需求。他们向往艺术、渴望从艺术体验中获得美感。一旦得不到适时发展,他们会因为眼高手低,而羞于动笔,从而影响创作表现。

教师适当得法的示范,是学生深刻认识和掌握各种美术活动技能的重要途径。如五年级的《色彩明度练习》。这一单元课是色彩课的新内容,孩子们对色彩虽有感知,但对渐变色彩的产生及各种颜色在“骨胳”中的搭配组合,还只是模糊的、抽象的,可以选用分步示范。用形象的语言,精美的课件引导欣赏不同“骨胳”的艺术作品,启发他们对“骨胳”的大胆

设计。再着重演示这些渐变色彩的产生过程和色彩搭配组合,使孩子们有了一个直观的、形象的感性认识。着色技法掌握了,“骨胳”的设计又不拘一格,色彩构成的效果非常好,孩子们自己也满意地笑了。

又如在《二方连续纹样》教学中。这一课是孩子们新接触的图案课程,对二方连续纹样中的“连续”意义不是很清晰。因此可以采用了重点示范和对比示范结合的方法,突破这一难点。一张长方形的纸,经过折、画、剪、展四步,两端图案连边不剪断的成为一个完整的二方连续纹样,另一个两端图案没有连边的则剪散了。直观的示范,使孩子们对“连续”有了准确的理解。适当的示范就像航船有了方向,增强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自信心,使学生能在掌握技法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自己想法的作品。

2、引领

示范的意义是让学生认识、了解表现技法,从而进行作品创作,并不是让学生摹仿、临描示范的内容。如何发挥教师示范的引导作用,使学生的绘画技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敢于进行自主独特地表现,画出有个性且富有童趣的作品呢?教师的示范虽然可以给学生直观展示绘画过程,把语言难以表达的微妙之处,形象地提供给学生,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提供大量的素材,丰富学生的表现空间,开拓视野,但是我们不提倡临摩。可以在边示范边讲解后,到学生动笔画画时,再将范画擦除。把学生带领到一个更开阔的空间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那么收获一定会更多。

3.教学辅导

教学辅导包括学生作业和教师辅导两个方面。学生作业不仅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 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通过眼、手、脑的协调配合,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辅导是教师对每个学生在完成课堂美术作业过程中的指导,是更好地发展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有效保证。

课堂辅导常采用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集体辅导是教师巡视指导时发现全体或大部分学生所共同存 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解决普遍性的问题;个别辅导针对性强、能对症下药、解决作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作业质量的提高辅导时一般可分为四步:

(1)检查学生是否开始作业,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做针对性的提示。(2)巡视整体作业情况、发现解决普遍问题。

(3)辅导作业较 好和较差的同学,使其有所提高。(4)选择有特色的作业为展评做准备。4.教学评价

(1)让学生在完成美术创作活动以后,对自己的收获和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学生锻炼语言表达的能力,不但能够动手制作,还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创作意图介绍给教师和其他学生。美术教师能采用自评和互评等多种方式来丰富学生的评价体系,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可以在同桌间、小组间和全班间,以儿童的眼光来点评他们的学习表现和创作成果,促进人人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的引导性评价是相当重要的,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同时,还要积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比如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成果、创新程度等多方面去评价。肯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是保护学生的创新成果,确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自信心。

(2)美术探究性学习并非要求学生像艺术家那样,必须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了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由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我们追求的结果。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突发事件应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尺子”要及时的肯定不同的看法,给人以保留意见的权力。它突破了长期以来,在美术教学中重单一的结果、轻多彩的过程的不良现象,促使美术教师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积极采用多维、多级的评价方式,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并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从正面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5.教学设计

相信自己的学生有能力去创造美,欣赏美,是一个美术教师应该有的自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只要提供给他们合适的工具就可以了。创造力是人的基本潜能,而身心自由是创新潜能得以开发的基本条件。只有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可以自由自在进行想象和创新。我们美术教师就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平等生由,让学生和教师可以进行情感交流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和探索,不要干扰和约束学生个性化的知觉方式和创造方式。要敢于让学生走出座位,走出教室,自已去组合小组,开展学习活动,这样的学习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平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顺利开展美术学习的前提。只有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才可以让他们获得学习中的快乐。因此在课堂上需要教师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特有的吸引力,以种种途径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习内容同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相适应,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学习乐园。

6.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要让学生发展综合素质,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就是新时期先进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潜力,自己能够进行尝试性学习,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促进其全面发展。我们可以让学生按照以下途径操作:创设情境――确立目标――感受发现――尝试验证――评介反思――大胆表现。这种学习方式就需要老师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感受、观察、思考、体验、发现、讨论、搜集、尝试、反思等学习活动完成学习目标。例如,我们在进行五年级美术写生课《建筑工地》的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去收集相关的建筑工地的图形 材料,不同建筑风格的楼房样式,尝试去整理画稿,然后才在课堂上画出记忆中的建筑工地的情景。再看七年级美术欣赏·评述课《捣练图》中的学生学习行为:

(1)学生观察课件,一分钟时间后回答:“你看到哪些内容,获得哪些信息?”“谈到唐朝我们能想到什么?”——观察思考

(2)学生自学教材后,由教师出题,学生抢答,检验学习结果。——巩固提高 作者及年代;

《捣练图》属于什么画种; 采用什么构图样式; 采用哪些绘画技法; 色彩特点; 作品风格等

(3)“你还能发现什么问题?你能作答吗”——自主发现、合作探究 ①问:练是什么?

②问:《捣练图》是长卷形式作品,还有哪幅作品是长卷形式?

③问:《捣练图》整幅画的内容?

④问:此图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注重细节描写,请问有哪些细节描写?

(4)对比《簪花仕女图》、《三彩女立俑》、《虢国夫人游春图》,回答异同点,整理出唐代人物画造型的主要特点——综合运用、深入探究

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多了,兴趣浓了,问题多了,思考深了,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习程度的加深,必然会存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还要渗透合作学习的理念。同学间的合作、分工、交流、互动、同心协力、互相促进完成任务的学习方法。但学生合作学习是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是自主学习有益的补充和支持。合作学习就体现学生间的团队精神,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组员间自由平等,合作互动,彼此信任。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阶段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总结出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从而构建了“自主探究 体验成功”的美术教学策略。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实验成果,在市优秀实验成果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以下为本策略的主要内容:

1.情境体验—引入问题

教师要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诗歌、故事、游戏、猜谜语、歌曲、图片、动画等手段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新课做好良好的情感铺垫;让学生领会新课学习的意图,并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六年级上册《家乡的艺术》一课,在导入环节可以播放全国各地优秀的典型的民间艺术作品,让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作品,且观察这些作品在造型和色彩上有什么特点,初步感受各地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实践的结晶,它们各具特色,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以此导入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这一环节应根据教材的类型、学生的情况以及学校的设施条件进行设计。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自主探究

本环节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最基本条件。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获得新知,学会学习,积极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生活的事情,做到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实现,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还是以《家乡的艺术》一课为例,可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可一组探究泥塑,一组探究剪纸,一组探究刺绣。探究的内容为我们家乡的艺术品有哪些,通过观察分析这些艺术品,总结出这些艺术的造型、色彩及制作工艺是怎么样的。

(2)互动交流

讨论互动、探究新知、交流信息是研究与讨论的主要形式。本环节的任务是通过参与活动来研究问题、获得知识、变换迁移、促进理解,增强小学生的活动体验。讨论的策略有生生互动、合作交流、自主汇报。

3.艺术创作—实践提高

美术创作是引导学生表达情感,增强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建立创造自信心的有效途径。把学生平常丰富多样的生活体验与情绪感受都转化为美术创造的源泉。为学生搭起一座由生活通往创造表现的桥梁。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活跃思维,大胆创造。

4.展示交流—体验成功(1)展示交流

创作之后的展示与交流,是检验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是否有新的发展的良好方法,是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创作思维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展示自己作品的同时体验成功的愉悦与幸福。同时,展示和交流本身也是一种学习,通过介绍、交流、评价,发现优秀作品、优秀思想、优秀方法,查找不足和差距,通过鼓励他人、总结经验,可以有力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及审美能力。作品展示与交流的方式多样,可组内开展评比、也可组与组之间开展评比、交流。

(2)激励评价

评价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的激励作用。同时,评价时要着力于过程评价、激励式评价,重视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经验,肯定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意,肯定学生技术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5.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归纳小结

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在互动交流中升华情感。(2)拓展延伸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拓展延伸知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密切联系,并逐步形成崇尚文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升华情感,培养人文精神。如《家

乡的艺术》一课可以让学生找找你身边还有哪些民间艺术,我们应该怎么样来保护他们?希望同学们把它们继承发扬下去,使我们的家乡艺术更加繁荣、昌盛。从面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艺术的情感。

以往的美术欣赏课,“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自我陶醉,学生在课桌前昏昏欲睡,自娱自乐”,这是真实的写照。课改后的美术课上,老师对学生引导、欣赏、倾听、关注,学生不再消极应付,代之以自由的思考,大胆的发言,积极的讨论,尽情的表达。学生们真的成为课堂的主人,探究是一种学习方法,学生更积极、更主动、更熟练地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去发现问题,探求规律,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乐趣,爱上美术。

小学英语课题探究 篇6

由于初中几何教学内容中关于课题学习的内容较少,如何设计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立意新颖而学生通过探究能够解决的微型课题,对广大教师来讲是个挑战.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做有心人,充分利用好课本,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开发“微型课题学习”的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一个适合学生实际的“微型课题学习”就诞生了.

一个“微型课题学习”是否适合教学实际关键要在教学中进行检验,因为课堂是最好的实验室,教学过程是最好的试金石,学生是最好的检验师. 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大胆实践,修正错误,拓展提高.

下面就笔者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微型课题学习”,谈谈设计、实践和思考.

一、设计与实践

日常教学离不开课本,课本上许多内容经过我们的加工就是很好的“微型课题学习”素材,它们具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提升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 原题启示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30页“数学实验室”:

准备一张三角形的硬纸片(如图1). ①把它剪拼成一个矩形,并使这个矩形的面积与原三角形硬纸片的面积相等;②与同学交流你的设计方案,并说明理由.

在进行该实验时,几乎所有学生都是以上两种方法.

学生甲:三角形可以剪拼成正方形. (展示他的作品:等腰直角三角形,采用方法一剪拼后的图形是正方形).

学生乙:不可能. 他用的是特殊三角形纸片剪拼的.

学生甲:怎么不可能?一般三角形能剪拼成矩形,矩形总可以剪拼成正方形,所以三角形就一定能剪拼成正方形.

教师:矩形一定能剪拼成正方形吗?

教师板书:是否任意一个矩形通过剪切和拼接,可以成为一个与之面积相等的正方形呢?其中是否有一定规律呢?(学生思考)

2. 探究实践

为了降低难度,笔者决定设计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微型课题学习”让学生探究.

探究1:已知一个矩形的两边AB=4cm,BC=9cm,如何通过剪切,再拼成一个正方形?

由于本题的数据特殊,学生通过计算发现,矩形的面积为36cm2,正方形的边长为6 cm,于是全班大部分同学有了如图2的方法.

探究2:如果矩形的两边AB=4cm,BC=10cm,如何通过剪切,再拼成一个正方形?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矩形的面积为40cm2,正方形的边长不是有理数,问题一出学生陷入思考. 于是分组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画图、动手剪切拼接.

第一组学生代表:展示图3(把Rt△ABE,Rt△BGF向左上平移).

第一组学生代表:探究1也可以用图3的方法解决(图略).

教师:这个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即是否任何矩形都可以用图3的方式剪切拼接成正方形呢?

学生齐声回答:是.

探究3:如果矩形的两边AB=4cm,BC=20cm,如何通过剪切,再拼成一个正方形?

这时学生发现矩形太窄长,矩形的面积为80cm2,正方形的边长为4■cm,2AB<4■(cm),用图3的方法不行,学生意识到任何问题不深入思考就下结论容易出现错误. 于是再次分组讨论.

第四组学生代表:展示图4.

教师:下面是课后探究的内容.

探究4:如果矩形的两边AB=4,BC=m(m>4),如何通过剪切,再拼成一个正方形?

下面是两个学习小组课后探究的结果.

讨论:当2■

当4■

类似地,当k·2■3)时,先剪(k-1)个边长为4和2■的长方形,剩下的部分仿照图3的中间图剪切,再拼成正方形.

针对学生探究的结果,教师带领学生对更一般的情况进行了探究.

探究5:如果矩形的两边AB=n,BC=m(m> n),如何通过剪切,再拼成一个正方形?

通过探究得到如下结果.

讨论:当■

当2■

类似地,当k■3)时,先剪(k-1)个边长为n和■的长方形,剩下的部分仿照图3的中间图剪切,再拼成正方形.

这次探究实践是由课本原型设计出来的,活动过程中显露出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 虽然由于初中学生能力所限,没有进行证明,而是通过实验操作后的合情推理得到结果,但是却绽放出学生数学思维的火花.

二、体会与思考

随着新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化,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质的提升,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优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微型课题学习”的设计与实践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从教师层面讲不仅体现教学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体现教师的业务水平;从学生层面讲不仅体现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经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德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来却像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 “微型课题学习”很多情况下是让学生在操作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数学发现,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独特作用.

1. 课本的重要性

课本作为教学的蓝本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载体,体现着新课程的理念,也是众多编写课本专家智慧的结晶. 课本上有较多的好素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思考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课标理念、课本编写者的意图,而且要思考如何创造性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设计“微型课题学习”,其实就几何而言,能进行加工设计的地方较多.

2. 设计的合理性

“微型课题学习”设计的质量关系到教学实践的成败,因此,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其合理性. 合理性包括具体内容是否符合实际,学生对背景是否熟悉,探究过程中涉及的知识和方法学生是否掌握,“微型课题学习”本身是否具有挑战性,通过对它的探究是否能达到探究目标,学生是否有意外惊喜和收获等等. 所以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反复推断,切不可随意发挥.

3. 探究的过程性

探究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理想的结果,但探究过程对学生来讲更加重要,从长远来讲要使学生终身受益. 因此,探究活动要关注学生数学思维方法,通过探究过程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认知冲突,在过程中设置相关问题重建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途径和方法.

4. 学生的参与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因此,“微型课题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 在此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不仅要能独立自主地学习,而且要学会与人合作,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5. 教师的调控性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而且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要及时调控. 在“微型课题学习”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探究过程,及时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及时发现和充分肯定学生数学思维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好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对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的本质、体验数学的研究过程具有独特作用;对学生将来找到正确理解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党小组课题攻关活动探究 篇7

关键词:党小组,课题攻关,活动,探究

所谓党小组课题攻关活动, 就是以党小组为单元, 以党员为核心, 同时吸收非党员生产骨干, 针对生产难题或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急、重、险活, 进行的攻坚克难活动。

一、课题确立

1. 工作负荷加重。

自2012年来, 随着中国石化巴陵分公司化肥事业部双氧水、污水处理等新增装置的陆续开车, 质检中心职工分析检验的范围扩大、频率增加。据统计, 2012年分析检验的年工作量较上年增加近30%。

2. 人员结构老化。

到2012年初, 中心职工平均年龄45.3岁。2012和2013年则有6名职工退休。而在近三年, 中心仅补充3名大中专毕业生。

3. 技术素质偏低。

一是职工年龄偏大, 学习技术和业务的积极性减弱;二是新装置开车, 人手紧缺, 没有足够时间集中学习;三是对技术骨干的激励性措施不够到位、力度也不大。

4. 党员作用弱化。

班组党员, 是与生产结合最紧, 同时也是企业最基层的重要的活跃分子。但因近年党建工作针对性不强, 基层党员工作积极性不仅未能充分调动和发挥, 甚至产生一种边缘化感觉, 久而久之, 致使部分党员将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

5. 党政目标同向。

作为企业最基层的党组织, 不论开展何种党内活动, 均应与车间的中心工作 (即行政的经济工作) 实现完美结合。否则便是“两张皮”现象。而要达到这种高度的统一或融合, 从生产入手, 强素质、攻难关就是一个十分理想的切入点。

有鉴于此, 经过中心党支部慎重思考, 决定从2012年年初开始, 在本单位深入开展党小组课题攻关活动。

二、课题实施

根据党员的分布情况, 和班组的工作性质, 我们共成立了五个课题攻关小组。为了协调工作, 掌握情况, 还把三名班子成员和一名副主任师、一名主任技师等分别安排到各小组。党小组的攻关课题活动, 有不同点, 如各自纯技术性的攻关;有相同点, 如“导师带徒”等等。同时依据阶段性的工作重点, 适时予以调整, 以保证党小组课题攻关活动的时效性和延续性。

1. 抓好“三个结合”, 创新党小组课题攻关的活动形式

通过多年党建工作实践, 中心党支部充分认识到, 党小组或党员课题攻关活动不仅是凝聚党员智慧、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群体优势的有效途径, 也是培养人才的崭新通道。为此, 我们不断创新思路, 在党小组课题攻关活动中确定了“三个结合”的原则:一是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要求各党小组必须结合本职岗位和工作实际, 充分激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并通过党小组课题攻关, 努力把党员锤炼成生产技术骨干;二是与精心育人相结合。要求各党小组尽量把生产技术骨干吸纳到攻关活动中来, 并利用“导师带徒”、“名师讲堂”等形式, 引领或带领普通职工, 特别是青年职工共同攻坚克难, 为有志青年构建一条成长成才的快速通道, 并通过活动, 力争把生产技术骨干发展成党员;三是与中心工作相结合。党小组课题攻关活动, 只有紧紧结合单位的经济工作, 才有生命力和价值, 才能充分发挥党员骨干的业务水平和技术优势, 也才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换, 切实解决生产中凸显的问题和矛盾。

2. 创建“三项机制”, 确保党小组课题攻关活动顺利实施

(1) 建立工作机制。为加强组织领导, 中心党支部成立了以党政领导牵头, 相关业务技术及职能人员共同参与的组织领导机构, 即:课题攻关办公室。主要负责指导党小组和党员结合实际成立攻关组;制定完备的攻关职责和实施制度;负责课题项目的申报、现场考核认定及对活动中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个人进行宣传报道, 为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证和支持。党小组也成立了相应的课题攻关小组, 负责课题攻关的落实。

(2) 规范活动机制。中心党小组课题攻关活动严格按照先确立选题标准, 再实施全过程督查的活动机制。在具体操作中, 课题攻关办公室和各党小组结合自身工作实际, 围绕阶段中心任务或车间、班组公认的热点难点问题, 确定攻关课题, 制定详细的活动实施方案, 再按照PDCA法开展攻关活动。例如“自动点位滴定仪运用于双氧水氢氧效检测项目”, 从2012年初开始立项申报, 获批后, 同年7月新设备到货, 当月进行设备调试, 经过翻译设备操作法、标准试剂选用、自动点位滴定仪首次运用在双氧水氢化效率和氧化效率的可行性论证、最佳分析条件选用、人员培训、最终得到新分析方法的可靠性证明进入试用期, 如今已正式投入使用。整个攻关活动历时10个月, 全过程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进度控制, 也有明确的攻关思路和攻关责任人。活动方式基本上由党小组根据课题进展情况和需要自行确定, 可以定期集中组织, 也可以不定期组织。有的课题, 还由党支部统一协调, 实行跨岗位、跨党小组的联合攻关, 即所谓车间、班组的“二级攻关”;有的瓶颈难题, 则由党政出面, 抽调相关单位骨干与工程技术人员集中一个时段, 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模式, 直到攻克难题。

(3) 建立考核机制。为激励基层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中心党支部结合“绩效考核”和“目标成本管理”考核细则建立了有效的考核机制, 主要采取季度报表与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季报考核是由攻关小组每季度向课题攻关办公室上报季度活动情况报表, 主动汇报进展情况。党支部每月检查一次, 并建立了包括活动时间、内容、人员、效果等详细记录的台帐, 以便讲评督导。随机考核主要是现场认定活动情况和创效价值, 防止虚报或价值失真。党小组完成课题攻关活动后及时总结成果, 尤其是对攻关活动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评判, 用数据说话。党支部还建立了成果发布与表彰制度。年底前, 召开党小组课题攻关创新创效成果发布会, 由各攻关小组以图表统计、数据展示等形式发布成果, 政工方面的课题以立项依据、实施措施和效果的形式进行发布。发布成果由相关领导和活动办公室成员现场打分, 评出若干个奖励等级, 给予表彰和激励。成效突出者, 还在事业部的各项评先评优、定岗定级中着力推荐。其中有两名老党员获事业部特人特薪嘉奖、一名青年党员被评为事业部双文明建设先进个人。

三、课题效果

自中心党小组课题攻关活动开展以来, 随着活动形式的不断创新、活动机制的不断完善, 取得的成效也愈来愈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切实解决了生产难题。

2012年, 化肥事业部10万吨/年双氧水新装置投产, 质检中心双氧水班的工作量增加了1/3, 人员紧缺问题明显, 导致中间控制分析数据及时报出有很大难度。为解决这一难题, 中心支委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 直接组织骨干进行技术攻关, 创造性地建立了一套可行的“自动点位滴定仪运用于双氧水氢氧效检测方法”, 将原有近半个小时的分析时间缩短到10分钟以内, 有效解决了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 为生产及时提供了准确的分析数据。2013年7月, 事业部进入计划检修期, 一名青年党员自主完成了“气相色谱仪双气路改造”, 为安全动火检测提供了准确的可燃气体数据, 保证了检修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

2. 切实带来了明显效益。

“自动点位滴定仪投用”项目, 不仅每年可节省人工及试剂费用12万多元, 而且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水处理药剂更换”项目, 仅一种药剂的更换每年就可节约3万余元;“色谱仪双气路改造”相当于一台仪器可以同时分析两种气体, 不仅节约了时间, 而且节省了新仪器的购置费用 (约11万/台) 。党小组课题攻关活动逐渐体现出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 切实搭建了育人平台。

党小组课题攻关活动不仅是党员集中亮身份、显作为的重要舞台, 也是育新人的重要平台。如中心一位老党员多次攻克技术难关, 先后荣获事业部优秀共产党员、技术能手和劳动模范称号, 并于2012年被聘为主任技师。在“质检中心青年人才技术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 她精心备课, 倾囊相授, 致力于将自己多年累集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 她的徒弟中有两人获得技师资格认证, 多人成为中心骨干及技术人员后备力量。在各党小组课题攻关活动中, 青年党员及新进大学生均参与其中, 在不断学习和知识经验累积的过程中, 也实现了自我超越, 其中一位青年党员提出并开展攻关的“提高净化气中微量二氧化碳测定的准确度”课题获事业部QC成果三等奖。

高中数学“微型课题”教学模式探究 篇8

关键词:微型课题,探究,通项公式,自主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课程理念越来越得到师生的认同.本文介绍“微型课题”教学模式, 针对江苏教育新政以后, 如何利用学生课外时间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 微型课题的提出正好适应了这样一个时代需求.

微型课题研究式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过程的感知和反思感悟数学结果的推广和深入, 从而实现知识结构的重组和更新.这种让学生从“想学”到“能学”到“会学”到“恒学”的历程是值得期待和尝试的.

微型课题的数学探究作为一种新的课题学习方式, 其探究过程的主体为学生.因此吸引学生参与并维持持续探究的需求和动力是探究设计的关键.“微型课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在于其鲜明的教学主张.第一, 学生是通过探究获得新知识并培养能力的;第二, 探究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的一种提高;第三, 重视证据在探究中的作用;第四, 重视合作式学习;第五, 探究教学重视形成式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它的着眼点在于学生探究什么和如何探究,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微型课题的选择不宜过大, 应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堂时空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 应体现由简单到复杂, 由感性到理性, 由直观到抽象, 由归纳到证明, 由直觉思维到理性思维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近期, 笔者在求an=pan-1+r (n≥2) 型递推数列通项复习课上使用微型课题的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较好, 以下是此节课的设计片段.

问题1 已知数列{an}中, a1=1, an=2an-1+1 (n≥2) ,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师生共同探究, 总结规律1)

反馈训练1

(1) 已知数列{an}中, a1=1, an-3an-1=2 (n≥2) ,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 已知数列{an}中, a1=1, an+1=3an-1 (n≥1) ,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问题2 已知数列{an}中, a1=1, an=2an-1+n+1 (n≥2) ,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师生共同探究, 总结规律2)

反馈训练2

(1) 已知数列{an}中, a1=1, an=2an-1+2n-1 (n≥2) ,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 已知数列{an}中, a1=1, 2an+1=3an+2-n (n≥1) ,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问题3 已知数列{an}中, a1=1, an=2an-1+2n (n≥2) ,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师生共同探究, 总结规律3)

反馈训练3

(1) 已知数列{an}中, a1=1, an=2an-1+3-n (n≥2) ,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 已知数列{an}中, a1=1, 2an+1=an+22n+1 (n≥1) ,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这里从学生实际出发, 根据能达到的实际目标, 在探究了问题1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1, 马上进行反馈式训练1.在发现学生掌握得比较好以后, 再和学生一起探究问题2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2, 再马上进行反馈式训练2……这种微型课题的提出适合课堂教学, 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 由特殊到一般, 允许学生讨论、质疑, 因为讨论交流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学生通过思维碰撞获得新的知识, 同时进一步学会该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少一点教多一点悟, 因为教出来的是知识, 悟出来的是智慧.

在微型课题研究式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探究能力决定着教学的最终质量, 然而学生在小学、初中形成的学习习惯在许多学生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学生的探究起点有着明显的不同.探究虽然不是新概念, 但真正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往往不知所措:第一, 学生难以明确探究的目标, 对书本或老师设计的课题提不出问题, 完成不了必要的归纳和总结;第二, 大部分学生有畏难的情绪, 遇到困难挫折后容易退缩.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教学时应循序渐进, 逐步放开, 在学生容易出现困难的地方设置小课题,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给予重点帮助, 同时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微型课题的提出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考验, 它要求我们教师对自身观念反省和必要的更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清楚地知道课本中的哪些知识点可以设计成微型课题, 哪些知识是学生最需要、最重要的, 哪些是学生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且将来可以迁移的能力.课前要预测学生在探究时可能会产生的各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处理, 这些都需要教师反复研究课程标准, 查阅大量的教学资料, 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初中数学课题探究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篇9

笔者所教授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 思维活跃, 喜爱交流, 对未知事物具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 一般的课内学习难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 使其通过实践更好地积累活动经验, 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和开展了一系列数学课题探究活动,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课题探究活动的基础

课题探究是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 以问题研究为基本内容, 以问题解决为基本过程, 以研究性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活动。由于课题探究的内容和方式都比较灵活, 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与实践空间, 其也成为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良好平台。

当前, 将课题探究引入课堂教学中是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 全国各地有很多学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与实践, 并开设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然而, 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相比, 数学学科研究的对象更为抽象, 动手操作的实验机会较少, 因而相关课题探究活动的开展也相对偏少。但是, 作为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 数学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课题探究活动, 有助于改变目前学生“学数学就是‘刷题’”的单一方式, 引导学生从以接受为主转变为主动求知, 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其实践能力, 为其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2]。

与高中相比, 在初中阶段开展数学课题探究活动的实践也相对偏少, 主要原因是初中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对不足, 问题研究的深入性受限。但是, 在初中阶段开展数学课题探究活动有其自身的优势。第一, 与高中相比, 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较轻, 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一些问题进行拓展探索;第二, 与高中相比, 初中数学的抽象色彩要弱一些, 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也更加直接, 这有利于为学生营造“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学习环境, 从而促进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和开展了数学课题探究活动, 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提高兴趣, 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在放手的世界中获得成长”。这一活动在选定课题 (包括子课题) 的基础上, 由学生在课下以小组合作形式来完成。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讨论交流、实测或上机实验等手段进行探究, 最终形成课题报告和演讲稿, 在课上进行展示汇报, 其他学生可以就报告内容提出问题, 由该小组学生当场作答。经过完整的初中三年, 这一活动形成了几个系列, 课题内容逐步由课内走向课外、由教师设置发展为学生自选, 获得了学生的广泛欢迎与好评。

二、数学课题探究活动的实践

(一) 课题探究活动实践概况

笔者在初中三年中设计和开展的课题探究活动情况见表1。

无论是从课时频率看还是从开放性的角度来看, 课题探究活动的高潮都出现在初三时期, 这并不是偶然。虽然初三时面临准备中考的压力, 但这个时期也是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拓展思考进而提升能力、开阔眼界的好时期。在统计活动和自选课题活动中, 很多问题都来源于实际, 反映出学生对生活的广泛观察与思考以及将数学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意识。

在课题探究活动结束后, 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优秀课题评比, 奖项设置包括优秀选题、优秀ppt、优秀汇报等, 评比完全由学生投票, 在中考前的最后一节课颁奖。令人惊喜的是, 学生把最佳汇报奖授予了一个“没有做完课题”的小组, 理由是他们虽然没有得到最终结论, 但是展示了非常精彩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过程而非结果的更多关注, 也反映出他们对学习乃至生活的认识有了显著的提升, 使得教师对他们的未来增加信心。

(二) 课题探究活动案例分析

案例:到定点距离关系的研究

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通过课上的学习我们知道, 到两个定点A、B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那么, 如果一个点到两个定点A、B的距离满足其他一些特殊关系, 这样的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我们分别研究了以下几个特殊关系:

(1) 到两定点距离之和为定值的点的轨迹;

(2) 到两定点距离之差为定值的点的轨迹;

(3) 到两定点距离之积为定值的点的轨迹;

(4) 到两定点距离之商为定值的点的轨迹;

(5) 到两定点距离之平方和为定值的点的轨迹。

2.问题探究 (以问题 (1) 为例)

(1) 作图观察

在几何画板中作图, 设定点为A、B, 某点到A、B两点的距离之和是线段CD的长度。则可知当CD<AB时, 这样的点不存在;当CD=AB时, 这样的点的轨迹是线段AB本身;当CD>AB时, 可以用如下方法作图。

在线段CD上取一点M, 以A为圆心、CM长为半径作圆, 再以B为圆心、BM长为半径作圆, 则两圆有两个交点。拖动点M并跟踪交点, 就可以得到到两定点距离之和为定值的点的轨迹。

(2) 理论推导

以AB中点为原点, 向右、向上为正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设A、B两点坐标分别为 (-a, 0) 和 (a, 0) , CD=2b (b>a>0) , 由上述方法作出的两圆交点为P (x, y) , 则有

PA+PB=CD, 即,

这和我们未来要学习的椭圆方程是一致的。

3.问题探究 (以问题 (3) 为例)

(1) 作图观察

当CD长度变化时我们发现, 相应的轨迹呈现出很明显的区别, 如图:

(2) 理论推导

与问题 (1) 类似, 这时P (x, y) 满足的关系是

整理得

(3) 查阅资料

这个方程我们非常陌生, 所以在网上搜索了“到两定点距离之积等于定值的点的轨迹”, 发现它叫做“卡西尼卵形线”, 并且百度百科上还给出了曲线形态发生变化时a、b所满足的条件。这一曲线在天文学研究中有所应用。

4.拓展探索

上面我们研究了到两定点距离满足某些特殊关系的点的轨迹, 假如是三定点呢?

先思考到三定点距离之和为定值的点的轨迹, 我们设计了以下作图方法。

设三定点为A、B、C, 某点到这三点的距离之和是线段CD的长度。在CD上取M点, 作A、B到两点距离之和为CM的点的轨迹 (椭圆) , 再以C为圆心、DM长为半径作圆, 得到圆与椭圆的交点。拖动点M并跟踪交点, 就可以得到到三定点距离之和为定值的点的轨迹。

这一轨迹的图形我们也很陌生, 并且, 虽然它的原始方程很好列, 但是化简非常繁琐, 我们继续不下去了……但是, 我们联想到了三角形的费马点 (同一平面内到三角形三个顶点距离之和最小的点) , 如果设费马点到三顶点距离之和为dd, 可以判断当CD<d时, 这样的轨迹不存在;当CD=dd时, 这样的轨迹就是一个点 (费马点) 。对于问题 (1) , 轨迹形态的变化可以看作是由线段“膨胀”成一个椭圆, CD越大, 椭圆就越大, 那么这个问题是否可以看作是由点“膨胀”而成为其他的图形呢?从作图结果看, 这个图形很像一个曲边三角形, 但显然又不是。我们在网上搜索了这个问题, 也没有定论, 所以现在不知道这个轨迹到底是什么东西, 不知道将来能不能知道……

在这一探究活动中, 学生的做法展现出以下几个亮点。第一, 学生考虑到如果所求的轨迹存在, 则到两定点距离的和、差、积、商、平方和与这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应满足何种条件, 最后根据二者的大小关系进行分类讨论, 通过建立坐标系给出所求轨迹的代数描述, 并变化参数观察所得结果, 体现了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精确性。第二, 在研究“积”的问题时, 学生作出图形后, 对其“意想不到”的形状十分惊叹, 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这种轨迹的更多知识 (专有名称、代数方程、应用领域等) , 之后又向大家介绍。这体现了学生借助外部资源进行研究的能力, 并收获了分享的喜悦。第三, 学生能够在已解决问题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新问题, 再对基于已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方案进行修改与拓展。这说明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 并在数形结合、类比联想等重要数学思想上有了很好的内化。

(三) 学生反馈与评价

课题探究活动获得了学生的广泛欢迎与好评, 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例如, 有的学生说:“这类研究对解题很有帮助。题目灵活, 不是死做题能解决的, 需要思维的积淀才能找到‘开门的钥匙’, 而课题探究活动就是积累‘找钥匙’经验的最好途径。”有的学生说:“现在想想, 觉得当时做的内容都是相当朴素的, 很多也有娱乐的成分在里面。但是话又说回来, 数学研究不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么?并且, 很多时候伟大的研究也是这样一点点推导出来的。”有的学生说:“初三一年印象最深、最喜欢的就是这些数学活动, 不仅给我们备考的枯燥生活添了一笔亮色, 还能够看到同学们思想的闪光点, 觉得他们很了不起, 也为自己能和他们一起学习感到十分幸运。”

总之, 课题探究活动是笔者与学生共同成长过程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在这一过程中, 师生都充分收获了思考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结合多年的探索实践, 笔者认为, 在数学活动过程中, 除了知识和思想方法外, 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究精神、应用意识和审美体验。学生只有在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学习的乐趣和自身成长的基础上, 才能形成比较恒定和良好的积极求知心理。这是现阶段培养健康快乐的学生, 为未来塑造有理想、能作为的新人才的重要基础。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 “数学活动经验”成为数学课程与教学中一个新的核心概念, 从而推动了实践性活动的发展。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 通过实践更好地积累活动经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设计和开展一系列数学课题探究活动, 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在数学教学中很关注这一点, 在初中三年中开设了很多课题探究活动, 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课题探究,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EB/OL].[2015-04-26].http://www.pep.com.cn/xxsx/jszx/xskcbj/.

科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课题开发浅议 篇10

一、从学生生活着手开发课题

生活是重要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学生由于各种原因, 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熟视无睹, 不善于有意识地去发现、去探究。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些情境, 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从中发现问题, 确定研究的课题。

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的颜色, 但物体的颜色在不同的时候会有变化, 但学生往往没有留意。在学习光和颜色时, 我有意识地先让学生看一段舞蹈演员在七彩灯下表演的录像, 引导学生发现演员服装颜色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是否遇见过类似的现象。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 他们提到了自己的校服在路灯下看到的颜色与白天明显不同, 也有学生举了晚上买来漂亮衣服到白天颜色变难看的事例。在举例时, 学生对平时熟视无睹的现象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有了急于一探究竟的欲望, 课题“服装颜色为何发生变化”也就破茧而出了。

提出课题后,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还相对欠缺, 对于课题的实施还是有点难度, 这就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在学生提出可能是外部光的颜色的变化导致服装颜色变化的假设后, 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在此过程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材料着手, 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获取不同颜色的光源。如用不同颜色的绸布或塑料纸包住手电筒, 就可以获得不同颜色的光。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 由于学生光学知识的欠缺, 忽略了太阳光的存在, 所以导致了实验的失败。对此, 教师应对学生的探究过程给予科学的评价, 在肯定实验方案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 可能是太阳光的干扰, 同时鼓励学生排除干扰重新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提出了在晚上没有光的情况下进行实验的方法。实验重新实施之后, 学生发现了外在光的颜色确实会使同一物体呈现不同的颜色。但实验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即物体在不同色光照射下所呈现的的颜色并非如学生所预期的什么色光下呈现什么颜色。针对新问题的出现,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新的课题, 重新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从而使学生的疑问得到了解决。

本次探究活动的题材是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 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由于题材来自生活, 结果对生活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所以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通过此次探究活动, 落实了科学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到处是科学,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从生活中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去发现问题, 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从而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从课堂中出现的矛盾着手开发课题

瑞士学者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中提到:学习是一种架构的过程, 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将知识转变成了自己的内部表述;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 这过程并非是一种机械的接受过程。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 学习者是一个极活跃的因素。由于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 对现实世界有自己的经验解释, 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 从而在学习中常会出现自己的经验与所学知识相矛盾的情况。

如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 学生对于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 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知识已经认可, 但对于植物的呼吸也要和动物一样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就显得有点困惑。在他们的认知结构中, 植物就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 现在新的知识和他们固有的认知结构发生了矛盾, 所以他们对于新知识的接受持怀疑的态度。此时如果一味地强调知识, 学生并不能完全信服, 对于新知识的建构就有很大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更需要的是有说服力的证据。此时教师如果提议是否想办法来验证一下, 困惑的学生肯定是极力赞同的, 这样一个新的课题就摆在了学生的面前:植物的呼吸是否也要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呢?

课题提出后, 面临的是如何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在这个环节, 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我是先引导学生整理出实验中要解决的一些小问题, 如何证明二氧化碳的存在, 如何排除光合作用的影响等。当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提出合理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小问题后, 再引导学生从现有材料出发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最后实验获得了成功, 当二氧化碳变浑浊的事实摆在学生面前时, 学生的怀疑已荡然无存, 他们真正接受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同时存在的事实。此时教师可以提出如家里的植物如何摆放较合理等问题, 让学生利用刚刚获得的成果来解释, 这样既巩固了新知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存在着不少知识的误区, 从矛盾中开发新课题并引导学生去设计实验, 去探究正确的结论对新知识的建构具有良好的效果。

三、从学生的实验过程中着手开发课题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是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经验和事实材料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手段, 是检验

(下转第54页) (上接第4页)

和发展假说的实践基础, 是使科学知识达到真理标准的基本方法。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主观原因或客观条件所限, 往往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如果教师能留心学生的实验过程, 随时发现问题, 就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有意义的课题并加以探究。

在观察小麦根尖的根毛实验时, 当学生采集了材料, 兴致勃勃地在显微镜下观察时, 很多组几乎没有看到根毛, 学生为此感到很惆怅。针对这种情况, 我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是小麦的根毛比较少, 再加上根部从土壤中取出或清洗泥土时损坏了根毛所致。这些原因是由于材料本身所致, 即使重做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是否本实验就无法正常进行了呢?学生提出了除非有别的更好的材料。我就顺势引导学生, 我们是否可以探究一下用什么材料做本实验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呢?于是, “探求适宜观察植物根毛的实验材料”的课题就成立了。

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 还是从实验中的问题出发, 即根毛的多寡问题 (这与材料本身有关) 和根毛的损伤问题。对于解决根毛的损伤问题, 学生提出了是否可以用无土栽培的方式, 这样既能解决根毛的损伤问题, 还能看出不同材料在不同时间内根的生长发育情况。

在这样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采集了容易在水中生存的植物, 如吊兰、水仙花、芹菜以及小麦、蚕豆种子等, 并准备好实验材料, 然后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 进行了两步探究: (1) 探索各种实验材料在清水中的根的生长情况; (2) 探索各种实验材料新根根部根毛的有无和多寡。最后通过实验记录比较, 学生发现了吊兰既能较快长出较多新根, 而且新根相对不易折断, 更重要的是在它的根部有大量的、立体分布的根毛, 此外, 吊兰还有来源广、易成活等优点, 于是学生就得出了运用吊兰做观察植物根毛的材料比较合适的结论。实验结果出来后, 学生用自己培育的吊兰新根重新制作装片观察根毛的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最后学生还制作了吊兰根毛的永久装片呢。

实验中难免会有失败, 教师应让学生学会正视失败, 引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并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合理解决的办法,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和作风, 更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失败原因着手寻找课题, 也可以从解决问题角度出发寻找课题。

上一篇:PR改性沥青混合料下一篇:公路施工与养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