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024-05-26

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精选6篇)

篇1: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策武中心校(本部)

小 学 生 探 究 能 力 培 养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012.2

策武中心校本部

“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1、时代呼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其实质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探究能力。人类的进步在于不断地提出新的科学理念,发明创造新的生产工具,形成新的生产方式,而这一切无一不是人们不断探究的结果。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从适应时代需要出发,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2、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

新课程虽然实施了很多年,但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一些学校的课堂中,学生仍在被动地接受学习,很少有自主探究的机会。有些教师由于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不强,他们不知道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有些教师觉得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费时费力,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很少考查,不如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还有些教师则担心小学生不会探究,无法探究,在教学中不敢安排探究活动,或者虽然安排了探究活动,但学生是在教师的指令下一步一步机械被动地进行“探究”的,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探究,为什么这样探究,其探究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

3、国内外对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较为薄弱

从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的情况来看,专门针对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还很薄弱。英国伦敦大学亚瑟•莫里斯•路卡斯教授研究的“探索式”教学以及国内一些学校如华东师范大学教科所研究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等,研究的侧重点多放在中学理科;江苏省一些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研究,其研究则着眼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而针对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尤其是理科之外课程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课堂有限时间如何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以及集体教学与个体探究能力培养等方面,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课题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①心理学研究表明:探求未知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中获得的。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②“认知一发现”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所谓“发现”,当然不只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而是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依靠发现“。他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规律,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

③遵循了人的需要原则。罗杰斯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学习的动力,并能确定自己的学习需要,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们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探究学习”的核心就是“发现”和“建构”。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产生更多新的问题。④美国探究教学专家萨奇曼坚信:学生本能地对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这些新奇的事物的背后空间发生了什么,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指导他们如何提问、如何搜集资料,教给他们发现事物变化规律的一般的思维方式,教给他们探究的方法以及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

通过本课题研究,可充分验证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学习理念的正确性,坚定教师彻底转变教学方式的信心和决心。

2、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可以使我校教师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有效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掌握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实现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同时,通过研究活动的实施,可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为他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通过“大阅读活动与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可以有效促进我校“大阅读”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大大提升我校的办学内涵和品位。

三、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试图以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为切入口,通过研究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探寻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和策略;二是构建适应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各课程教学活动模式;三是探索有效促进小学生课外自主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发展的途径和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课题研究内容

1、各门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探究品质和能力形成策略的研究。

2、适应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各门课程教学活动模式研究。

3、集体教学环境下小学生个体探究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4、大阅读活动与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

5、促进小学生探究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评价策略研究。

五、课题研究预期创新点

1.摸索出适应 “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各门课程教学活动模式。

2.摸索出集体教学环境下小学生个体探究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3.摸索出在课堂教学有限时间内,有效培养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基本策略。

4.摸索出小学生课外活动中探究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六、课题实施思路、操作原则

1、实施思路

本校教师人人参与研究,先学习教学教研刊物、影像资料、网络上相关经验与理论,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上实践,发现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的办法,进行验证,得出自己的经验与理论。如此进行研究,做到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2、实施原则

为保证该研究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自主性原则

教师应根据课题方案和自身实际自主选择研究内容,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

(2)差异性原则

受教育者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造成的原因有先天条件差异,有环境影响的不同,也有教育条件的不同。这些差异决定了教育工作不能只是要求有差异的个体都要达到统一的教育目标,而应当按照这种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受教育者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师生合作原则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4)整体发展原则

要把课堂教学与学生身心素质各方面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发展整体,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形成一个相互协同的整体。教学力求面向学生整体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5)反思性原则

反思是回顾已经做过的工作,把握既定的目标、进展,提出改进的方案,应用从教学中或从他人身上所学到的知识的一种能力。实验中,教师要具备反思的意识,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研究行为。

七、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研究前制定计划,研究中实践计划,观察学生反应,研究后观察效果,反思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活动。

2、案例研究法

教师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

3、经验筛选法。搜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筛选有用的,剔除无用的,然后把有用的材料集中起来进行总结、提炼。

4、调查法

运用采访、座谈、问卷、一般统计等方法了解、掌握课题研究情况。此外还可用“文献学习法”、“课堂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测验法”、“ 统计分析法”等。

八、实施的步骤

1、成立组织机构(2012.2~2012.3)

成立校本部课题研究实施领导小组与指导小组: 组长:丘春仁

副组长:梁水金、黄生科、黄启豹 组员:黄建荣、蒋小梅、林玲

实施小组:

语文组:组长梁水金,组员王秀荣、张六荣、陈雪琴、范秀红、林传辉、黄金凤、黄建荣。

数学组:组长黄启豹,组员黄冬华、黄和玲、钟观福、黄马木生、黄生科、包建桥、蒋小梅。

综合组:由音乐教师林玲任组长,组员英语教师兰丽丽、体育教师谢家炳、刘银燕、美术教师江树永、科学教师黄则尧等。

以上人员如遇工作调动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制订实施方案(2012.3)(1)撰写校本部课题研究实施方案(2)各小组选择确定研究的子课题

文科组:子课题为“小学语文教学暨大阅读活动中探究能力研究”

理科组:子课题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能力研究”

综合科组:各教师根据自己所任学科进行个人专科探究能力研究(3)制订各小组课题研究实施计划(4)制订个人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3、开展研究活动(2012.3~2014.5)

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开展各项课题实验,剖析典型课例,进行经验交流,并进行定性分析,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在阶段小结中不断调控、修正研究思路,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

(1)、本课题研究过程分四个阶段,每学期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研究的重点如下:

第一阶段:(2012.3~2012.6)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模式

第二阶段:(2012.9~2013.1)在课堂教学有限时间内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 第三阶段:(2013.2~2013.6)集体教学与个体探究能力培养的策略的研究

第四阶段:(2013.9~2014.1)对前三个阶段的成果进行提炼、深化、升华

(2)、每个阶段的研究活动可按以下步骤循环进行 ①.课题研究专项学习:

A.集中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他人已有的经验,信息,科研方法,组内布置每月工作重点,提出有关要求每月至少一次,用专用本记录,搜集,编辑学习资料 B.个人自学:同上内容,专用本记录

②.尝试构建自己的方法、模式:提出自己的观点

③.个人实践:按自己学习后构建的方法模式设计教学方案,写说课稿,实施课堂教学,进行课后反思

④.小组交流:定期定人上课题研究交流课,观摩课(注意区别于常规公开课),开展说课听课反思评课活动

⑤.阶段小结:汇报实验情况,提出问题,研究解决方法

⑥.按上面①~⑤的步骤进入下一个循环(每学期进行2~3次循环)⑦.学期小结:课题组工作总结,个人小结,撰写教学论文

4、总结阶段(2014.6)

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终结性成果,申请课题成果鉴定,将成果以常规的形式汇编成集。

篇2: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科学课的教学应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探究机会,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因此,实施探究性课题是科学教育活动的实践与创新,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切实有效的好办法。

一、以取材容易,价格低廉的项目为探究性课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农村学生,家庭经济大多落后,加上交通又不太便利,这就制约着动手探究性实验的有效实施。为此,我们尽可能考虑那些材料来源容易、成本低廉的项目来满足他们渴求科学的需求。如我教学《科学》中的“我来做个小开关”时,多数学生对此产生了兴趣且有继续探究的欲望。为此,我指导学生设想如何制作“双联开关”、“三联开关”。两位学生带着这个设想,在老师的指导下,参阅《电工》的有关部分,理解了各种开关的工作原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俩用现成的单刀双掷开关,经过拼装改成,终于发明了一个在三处的任一位置都可控制的“三联开关”。

为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我们学校配备了马德堡半球、压强计、发电机等科学“材料”,使学生接触科学、爱科学、迷上科学。如学习了“风的观测”时,准备材料让学生做个观测天气的风向标、风速计,进而利用压强原理做喷水实验,知道了压强的一些基本常识。在同学们的继续攻关下,又设计出了用塑料管制作水气压计,进一步理解测量大气压的原理。利用水气压计经过多次细心观察并认真记录研究,发现了本地在晴天时的水柱高10.1米,阴天时水柱变低,刮风下雨时,水柱更低。知道了水柱的高低与外界的天气现象有关这一规律,并根据一次水柱的突然降低,预报了一次“热带风暴”,为当地村民减少了许多灾难性的损失。

二、以农村熟悉的事物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来源于生活。教育学家杜威说:“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因此,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提炼出问题。如我们地处半山区农村位置,盛产着文旦柚,在省内外享有盛名。每年春季,刚羽化的金龟子就猖狂地危害果树,使不少果树的新叶、嫩梢片甲不留,给果农带来了惨重的损失。为了解决村民们的这揪心之事,有两位学生多次夜里进园认真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发现它们有种逃避敌害的绝招:假死。随后在多次的观察、实验中,他们采用了捕杀歼灭的新法:即对于大面积或大树冠的,可采用猛摇树冠惊吓金龟子,使之纷纷落下,再集中消灭。这避免了喷农药给自然环境带来污染。

三、以趣味性强的科技小制作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活泼好动是青少年的天性,如在探究性课题中增加趣味性成份,不仅可吸引更多的同学参加,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同学们的注意力,这是培养他们手脑并用、发挥最大潜能、诱发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教学《科学》的“浮和沉”时,为了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我选择传统的“浮沉子”为制作课题。有的学生从这个活动中领悟到“浮沉子”的浮沉原理,并进行了创新,用软塑料瓶代替广口玻璃瓶,用小型的“变形金刚”(儿童喜爱的人形玩具)作“浮沉物”,采用同样的方法调整“变形金刚”的平均密度。然后将调好的“浮沉物”放入装有适量水的饮料瓶中,拧紧瓶盖,加工成了新式的“浮沉子”。由于“变形金刚”本身装有发光二极管,随着“浮沉子”不停地上浮下沉,在水的折射下,瓶内闪闪发光,漂亮极了。它不仅是同学们的心爱玩具,更是教学浮力原理的最佳教具。

篇3: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探究式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出发点, 遵循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个新时期的教学理念, 是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教师积极而正确的引导, 学生自行探索、思考、理解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指导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 从而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探究式教学形式多样, 不拘一格, 在教学过程中视具体内容和情况灵活运用.以下从两个方面举例说明其应用, 以抛砖引玉.

一、适当打乱教材编排顺序, 重新设计教学程序,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现行教材大部分元素与化合物知识都是按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存在及用途等的顺序来编排的.这样编排固然是从知识的系统性考虑, 但学生在看到具体的物质前就已知道了该物质的有关性质了, 做实验只是为了验证书上的说法而已.按照这种顺序实施课堂教学难免显得有些平铺直叙, 学生也觉得平淡无奇, 提不起兴趣.同样的内容, 若教师适当地改变教法则效果大不一样.如高一化学《钠》的教学, 我在上课时首先指导学生演示钠与水反应的实验, 并通过投影仪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当学生兴致勃勃地看到一系列实验现象后, 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并感到困惑不解: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且熔成小球?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不停地四处游动, 还发出丝丝响声?滴入酚酞试液的水又为什么变红?此时学生正处于一种“愤”、“悱”的心理状态, 亟待弄清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紧张地进行思考, 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此时, 教师绝不能代替学生思考, 急于将答案交给学生, 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寻求和发现真知.学生经过探究活动学到的知识才记得牢.不仅如此, 学生还体验了知识的获取过程, 从中学会了探究的科学方法.此外, 《氨》、《氯气》等的教学也都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顺序, 以实验探索为主线, 进行重新组合, 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遵循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的原则, 层层设问, 借助实验手段, 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不能有随意性, 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疑布阵, 创设出能使学生愤悱的情境, 以便营造探究的氛围.教学中巧问善问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最好方法.要问得恰当, 问在知识关键处;要掌握问题的坡度, 问在难易适中处, 过易或过难都不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 收不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学习《氯碱工业》时, 我先提出一些基础性的问题, 使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 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由易到难, 层层推进.如1.为什么把电解饱和NaCl溶液的工业叫做氯碱工业?学生经过预习知道:有Cl2和NaOH生成.2.电解时, 阴阳两极分别有哪些产物?此问较易, 学生结合产物分析可知阴极产生H2, 阳极产生Cl2.我再进一步追问:NaOH是哪一极的产物?有学生说NaOH中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因而不是产物, 有的说是阴极产物, 也有的说是阳极产物, 课堂上开始出现争论.究竟哪种说法正确?实验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通过实验发现, 电解滴有酚酞试液的饱和NaCl溶液一段时间后, 只在阴极附近溶液变红, 说明NaOH是在阴极产生的.我进一步用电解理论阐述这一结果.3.如果用烧杯装NaCl溶液进行电解现象又有什么不同?这一稍加改变的问题让学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困惑, 经过思考和讨论后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经过实验探究得出其不同之处有: (1) 速度快, 因为阴阳两极间距小, 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电子多; (2) 阴极附近的溶液变红后, 很快褪色.4.褪色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分析有两种可能: (1) Cl2和NaOH反应消耗了NaOH, (2) Cl2及其产物HClO具有漂白性.实验探究的结果是第 (1) 种原因是正确的.

从以上实例不难看出, 在课堂教学中, 正确而又不失时机地运用探究式教学, 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情景中.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 从设计实验到实验的成功实施、结论的得出,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 而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得到提升.因此探究式教学不失为一种值得广大教师探索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晓华.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1, (1—2) .

篇4: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关键词:化学;探究活动;探究能力

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不仅提出并强调了科学探究这一概念的重要性,更是将其列入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中。从化学课程的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化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被提到了新的高度。随着化学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化学探究活动被应用到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化學探究活动的实施是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条件。本文就化学探究活动的实施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展开了讨论。

一、化学探究活动的实施

化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包括:发现与提出问题、提出假设与猜想、制定实验与探究计划、实验操作、结果分析、解释与结论、交流与讨论。新课程的教学着重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目标。化学探究活动作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向三维教学目标靠拢。有效的化学探究活动应该重视提出探究课题、明确探究目标和保证探究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三个方面。

1.提出探究课题。化学探究活动的实施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设计与化学课程密切相关且学生易感兴趣的探究课题,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主题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探究活动主题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的生活背景,合理调整探究活动内容,避免出现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或者枯燥乏味的探究活动。

2.明确探究目标。明确探究目标是提高化学探究活动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方法和严谨的思维逻辑的有效手段。对学生而言,虽然他们对探究课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往往由于思维逻辑混乱,不能明确探究活动中每一步的探究目标和探究任务。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条理、有逻辑地完成探究活动的每一环节,保证化学探究活动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保证学生在化学探究活动中的主体性。化学探究活动的实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化学探究活动的每一步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所有的探究环节,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与提出问题是开展化学探究活动的关键,是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体现。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教师应在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化学课程教学中积极营造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情境,诱发学生产生疑问,并鼓励其表达出来。这种情境可以创设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与当前教学内容有着明显冲突的地方。此时,教师应该留给学生适当的独立思考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发现问题的所在,并鼓励其用科学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在化学探究活动中,当学生成功地发现并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独立思考,根据已有的知识提出可能的猜想与假设来解释未知的问题,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科学探索精神。猜想与假设是学生对探究课题进行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的重要步骤,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探究活动的走向。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猜想与假设,但前提是能够自圆其说。这对于学生形成发散思维、保持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有着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的能力。实验是化学探究活动最重要的一环,也是衡量一个探究活动有效与否的重要指标。化学实验的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和严谨的探究精神有着重要意义,是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创造性的体现。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设计化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使其形成抓住主要矛盾并分析主要矛盾的科学素养。教师在化学探究活动中,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设计和操作化学实验的机会,促使其形成实际动手能力。此外,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也是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准确收集可靠的实验数据,并以严密的逻辑和科学的分析方法从实验数据中得出结论。此外,在化学探究活动的最后阶段,教师应组织学生就本次探究活动展开交流与讨论,注重学生简练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化学探究活动的实施是化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4.

篇5: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

磐安县安文小学英语组

课题负责人:郑梅红

课题执笔人:郑梅红

一、问题的提出

(一)对教学中一些现象的反思

在小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两极学生最明显的特点是:优生对语音有一定的入门,认读、听写、辨别的能力特别好,处于下游的学生则对英语始终停留在很表层的面上,开始时在听说方面还有一点点的感觉,你说Hello,Good morning,他也能做出应答,让他听英语选图片,听录音给图标号也能略知一二,但若是将图片改成单词句子,他就一下子蒙了,对单词一点也不认识,认读能力相当薄弱,那么自然地,他在对话朗读方面有了很大的障碍,这也直接影响他对句型及词汇的记忆,随着知识量的增多,两极的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到了四年级之后有了写的要求时,对于语音的信号在头脑里还未曾有概念的学生来说,英语就彻底成了一门类似“天书”的学科,孩子对英语学习逐渐失去了信心,我们的包袱就这样一个个产生了。是什么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呢?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的语音基础没有打好。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英语单词的拼写跟发音之间的密切联系,往往不是科学地从“音”到“形”去记单词,而是从字母到拼写形式去死记硬背,才导致给以后的英语学习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二)对英语课程目标的反思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因此,教师的责任不应仅仅只是教给学生一个个单词和句子,而更应是对他们能力的培养。试想,如果学生拥有较高的单词拼读拼写能力,那么势必会改善他们的认知策略、增强读、写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丰富语言知识。同时,如果学生掌握了学习单词的技巧,克服了背单词的难关,就可以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对当前英语学习环境和途径的反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英语以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最为广泛使用的文字。在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各种英语标语、路牌、广告等,也随时可以收听、收看到各类广播电视英语节目。因而可以说,除了课堂之外,学生们接触英语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如果学生见词能读,见标能拼,听音能写,那么就能大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单词拼读拼写能力,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课题的界定

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单词本身具有双重身份,从任何一个单词身上马上可以得到这个单词读音的信息。所以,单词面对我们的是它的拼写形式,而在它们的背后就是单词的读音。因此,英语单词的读与写是“二合一”的,怎么写就怎么读,怎么读就怎么写。只要懂得读音规律,就应该见词能读,见标能拼,听音能写。这种能力对于英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减轻学习者记单词的负担,能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关键词语的界定

单词拼读能力:学生能够按照音标注音或按照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独立拼读生词的能力。

单词拼写能力:学生能够按照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根据单词的读音,快速、准确地拼写出该词。

(二)支撑性理论

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机构在1996年的《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成年人学习外语时使用的大脑部位与儿童明显不同,导致成年人掌握的速度远远不如儿童迅速。如果成人和孩子同时去异国学习语言,往往孩子很快学会交流,且语音语调和流利程度远远优于成人。这是因为大脑中负责学习语言的部分“Broca区”在人的幼年时期非常发达灵敏。人们的母语即存储在该区域。但随年龄的增长,该区域的灵敏性呈下降的趋势。

英国学者林信伯尔(Leneberg)等人在60年代首次提出大脑发展的关键期(the cirtical period)概念。最近这30多年来,数以百计的脑科学专家对“关键

期”作了大量研究并取得相当的进展。脑的不同功能的发展有不同的关键期。某些能力在大脑发展的某一敏感时期最容易获得;对语言学习来说,学习的关键期在幼年。

三、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探寻培养小学生单词拼读拼写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重点研究:(1)培养步骤;(2)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的有效手段。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本课题的成功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写技能,有利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认知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题研究目标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的小学英语单词拼读拼写的方法和策略,以指导教师教学工作。

(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三年级阶段,在让学生模仿和开口说英语之外,应着重让学生从听、说、读、写四个角度掌握英语26个字母,以便为下一阶段拼读拼写英语单词打下基础。

(二)四年级阶段,应重点让学生了解英语单词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掌握读音规律,培养学生直接拼读生词,并能根据读音拼写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五、六年级阶段,重点巩固读音规律,并学习48个国际音标,提高学生的拼读拼写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方式与方法

(一)研究方式

以教研组为单位结合校本教研在更新观念,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方面;在改进教研方式、加强合作研究、提高教研质量方面;在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创造性,激发教师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方面做点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二)研究方法

1、本课题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年级出发,针对某一班级、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单词拼读拼写教学策略体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

调查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七、课题实施计划:

(一)实验准备阶段(2009、10----2009、11)

1、统一思想,制定计划,实验设计与操作步骤,建立组织。

2、围绕研究目的和内容展开研究讨论。

3、确定实验班,对比班,进行基本情况调查,初次摸底检测。

(二)实验实施阶段(2009、11---2010、10)

1、教学实践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几个方面的内容,每学期组织若干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

2、案例分析

结合每学期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若干次说课、听课和评课,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3、交流小结

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

4、撰写论文

每学期都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依次补充,初步完成专题论文。

(三)总结阶段(2010、10---2010、11)

1、论文交流

对已撰写的论文进行充实、完善和交流。

2、总结经验

探讨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总结经验,准备结题工作,并为后继研究做准备。

3、研究结题

召开课题结题报告会,邀请校有关负责课题的行政领导和上级领导部门,对研究课题进行现场评审,鉴定和验收。

4、成果展示

①书面材料: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等。

②随堂听课,评价教学研究的教学效果。

篇6: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自《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以来,在课题组成员及领导的帮助和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背景

1、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课改的显著特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我们课改研究的主攻方向。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2、目前在农村学校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意识仍占主流。学校教育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满堂灌、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等,学生纯粹是被动接受知识,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不利于对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

二、课题界定

在本课题研究中,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而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我们所指的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原有的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1、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主选择学习目标等有困难,教师应加强辅导力度,逐步过渡到中高年级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否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发展自身的主体性的过程。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已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研究目标:

1、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探索一条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形成的有效的教学样式。

2、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让学生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材料、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的能力,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

四、研究内容

学科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各学科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尝试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操作样式:创设情境,有效质疑——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双赢——反思回顾,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五、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明确目标的操作通常做法是:①让学生把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提出来;②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筛选、整理,或删除次要的,或将问题整理成几个有序的有内在联系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就逐渐明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水平的把握,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反思回顾,总结归纳

在课堂教学中,还需及时地指导学生反思与回顾。反思与回顾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知识本身的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内化,促进新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加固。如指导全体学生默想学了哪些知识以及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指名学生初步总结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情况如何,由学生对个体小组情况做出评价,教师进行必要的总结,提出希望;另一方面则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与回顾,让学生画知识结构图或画学习流程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归纳学法,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获取一次次心理上的愉悦,为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奠定自信的基础。

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生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

上一篇:医院应急演练培训计划下一篇:垃圾处理收运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