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不良反应

2024-05-05

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精选十篇)

化疗药物/不良反应 篇1

1 心理护理

患者在化疗期间除由癌症引起的心理问题外, 还会有对化疗反应引起的思想顾虑。应耐心详细讲解有关化疗的知识, 通过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并用疏导方法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2 化疗常见毒副反应的护理

2.1 骨髓抑制的护理

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 有自发出血的可能[1]。出血观察:化疗1周左右观察血常规变化, 有皮肤黏膜出血情况发生。 (1) 牙龈出血:嘱患者保持口腔清洁, 勿用牙签剔牙, 牙龈出血可用冷水漱口或止血纱布, 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2) 大便出血:观察患者粪便的颜色、量、性质, 有无柏油样便及各种出血表现, 保持大便通畅, 定时观察面色、血压、脉搏、呼吸等变化[2]。预防感染: (1) 医护人员查房应戴口罩, 各种护理技术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 尽量减少创伤性操作, 操作后要按压5 min~10 min[3].口服中药四物汤加减, 以补血止血。

2.2 消化道反应的护理

恶心、呕吐是抗肿瘤药物最常见的毒性反应[1]。呕吐物的观察: (1) 密切观察呕吐物的时间、次数、颜色、质量, 准确记录出入量, 注意水电解质紊乱; (2) 呕吐严重者应卧床休息, 不可过多翻身, 吐后用温水漱口[2]。止吐护理: (1) 止吐药物的应用。常用的止吐药物有胃复安、格拉司琼等, 其能有效地预防急性呕吐, 此时应注意止吐药起效后方可使用化疗药[1]; (2) 掌握用药时间。在睡眠中给药可预防化疗所致的呕吐[2], 对呕吐频繁者可采取午睡时给药。静脉化疗于餐后3 h~4 h用药较适宜, 此时胃充盈度小, 胃内压力低, 发生呕吐症状少[3]。饮食的护理:呕吐严重暂予禁食, 病情好转后宜少量多餐, 应注意食物的色、香、味等, 给予流质或半流质如稀饭、清汤、粥等, 并根据患者进食和呕吐的情况适当补充水分如:果汁、糖水、盐水等, 忌辛辣、肥甘、生冷等食物。

2.3 心脏毒性反应的护理

可引起心肌退行性病变和心肌间质水肿, 出现心律失常。 (1) 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心率、心律的变化, 出现心律失常时给予对症治疗; (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若出现心悸、汗出肢冷, 应立即报告医生; (3) 备好急救的药品、物品、器械等, 做好急救准备。

2.4 口腔炎的预防和护理

护士应指导患者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常规使用生理盐水和口泰漱口液在清晨、饭前、饭后、睡前漱口, 用软毛牙刷刷牙。指导患者戒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注意加强营养。对于原因不明的黏膜溃疡, 可于患处撒敷冰硼散等药物, 疼痛较重时可于漱口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局麻药, 如利多卡因等缓解疼痛。干细胞移植者大剂量放疗后出现溃疡时, 可涂1%龙胆紫, 每日3次;若溃疡较深, 可于口腔护理前加用1%~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口腔情况, 指导患者识别和预防口腔炎症的发生。

2.5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护理

2.5.1 患者的宣教, 签署化疗同意书, 讲解化疗方案、副作

用、药物外渗的原因, 叮嘱患者在输注强刺激性药物时, 尽量减少去卫生间、就餐等躯体移动, 避免注射针头移位, 输液的肢体勿被压迫, 以免影响血液回流造成药物外渗。

2.5.2 正规操作,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认真做好一人一针

一管一用一灭菌, 输注前严格消毒皮肤, 预防感染。合理使用静脉, 制订静脉使用计划, 左右臂交替使用。选择充盈、弹性好、易固定且粗大的上肢静脉, 先远端后近端, 避开关节、神经和韧带处的血管, 一般不宜采用下肢静脉注射, 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否则易使血管受损, 纤维化形成瘢痕后循环不畅, 药物滞留刺激血管造成闭塞性静脉炎, 乳癌患者应健侧给药[3]。掌握输注技巧: (1) 减少机械损伤。针具应选用22~24G静脉留置针, 针尖小对静脉的机械切割小, 同时利用留置针可减少静脉直接穿刺损伤次数, 能有效地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2) 化疗与化学药物在静脉局部浓度、酸碱度、直接毒性有关。因此在输入或推注化疗药物前后, 抽药针头不要直接接触患者, 先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作为引路注射[4]。联合用药时, 先输入一般刺激性药物, 再输入强刺激性发泡性药物, 中间用少量生理盐水间隔。隔天对留置针处皮肤用0.5%碘伏消毒并更换3M敷贴。化疗结束应尽量减少残余量[5]。 (3) 药物推注时浓度不宜过高, 速度不宜过快。加强巡视, 检查注射部位有无回血及外渗。

2.5.3 药物外渗后的护理

药物外渗一旦发生, 立即停止输注, 抬高肢体, 注意休息, 以尽量选用冷敷或冰敷, 以灭活外渗液, 时间多为24 h, 保留注射针头, 回抽残留药物, 立即行局部封闭。用0.5%的利多卡因5~10 m L加地塞米松5 mg环形封闭, 局部涂肤轻松软膏或硫酸镁湿敷。一般不宜热敷, 但有人报道, 外渗经处理并冰敷24 h后可做热敷。

综上所述, 化疗是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其并发症多, 对患者的身体损伤很大, 关键在于早期预防和治疗。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责任心, 掌握与观察各种药物的性能、颜色、形态、使用方法及副反应。在给初次化疗的患者化疗时, 一定要耐心做好解释, 消除其恐惧感。只要我们从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护理, 就能减轻患者的痛苦, 保证治疗手段顺利进行和提高治疗率, 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在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曾万勇, 枢复宁.预防由顺铂引起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报告[J].中华肿瘤杂志, 2002, 14 (4) :273.

[2]谢毅, 付越榕.睡眠中给药预防化疗所致的呕吐[J].国外医学.肿瘤分册, 2006, 23 (4) :254.

[3]毕丽云.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0:355.

[4]张兰蕙.静脉引路注射法在晚期肿瘤病人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 1992, 8 (7) :12-13.

药物不良反应试卷 篇2

单位名称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

1、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概念是什么?(C)

A、不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B、不合格的药品在错误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C、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D、合格的药品在错误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2、什么是新的ADR?(C)

A、患者用药后出现了医生以前没见过的不良反应

B、患者用药后出现了患者以前未出现过的不良反应

C、患者用药后出现了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

D、患者用药后出现了《临床用药须知》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

3、以下哪些情况属于严重ADR(多选)?(ABCDE)A、引起死亡

B、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C、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

D、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 E、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4、ADR与药品不良事件(ADE)有什么关系?(C)

A、ADR和ADE的定义是一样的

B、ADE肯定是ADR,但ADR不一定是ADE

C、ADR肯定是ADE,但ADE不一定是ADR

D、ADR与ADE没有任何关系

5、如果您是某单位的ADR负责人,当发现ADR后,您将会向哪些部门报告?(多选)(ABC)

A、所属辖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B、所属辖区卫生局

C、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D、其他部门

6、新的和严重的ADR的报告时限是什么?(B)

A、10日

B、15日

C、20日

D、25日

E、不知道

7、发生死亡病例的ADR的报告时限是什么?(A)

A、及时

B、10日

C、15日

D、20日

E、不知道

8、ADR报告内容和统计资料可作为医疗事故/医疗诉讼的依据吗?(B)

A、能

B、不能

C、说不清

9、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有哪些情形,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以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或警告甚至罚款?(多选)(ABCDE)

A、无专兼职人员负责ADR监测工作

B、未按要求报告ADR

C、发现ADR匿而不报

D、隐瞒ADR资料

E、未按要求修订药品说明书

F、ADR报告填写欠完整、准确

10、省级ADR检测中心职责有哪些?(多选)(ABCD)

A、ADR资料收集、核实、评价

B、反馈

C、上报

D、其他有关工作

11、患者用药后发生ADR是否属于医疗事故?(B)

A、是

B、不是

C、不知道

12、下列哪些药品会导致不良反应?(E)

A、化学药品

B、中药

C、生物药品

D、诊断试剂

E、以上全是

13、下列哪些因素会导致不良反应?(多选)(BDE)

A、质量不合格品

B、药品杂质

C、使用方法不当

D、药品性质

E、患者自身体质

14、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品副作用是一回事吗?(B)

A、是

B、不是

C、没有考虑过

15、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物警戒是同一概念吗?(B)

A、是

B、不是

C、没有考虑过

16、您认为谁应该报告不良反应?(多选)(ABC)

A、医疗机构

B、生产企业

C、经营企业

D、患者本人

E、任何人

F、其他

17、药品出现严重安全性问题时,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多选)(ABCD)

A、发布公告

B、暂控

C、从市场撤出 D、修改说明书

化疗药物/不良反应 篇3

【关键词】鞘内注射;化疗;不良反应;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03—01

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白血病、淋巴瘤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由于化疗药物难于通过血脑屏障,隐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细胞、淋巴细胞不能被有效杀灭,因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和中枢神经淋巴瘤,常发生在缓解期。鞘注化疗药能避开血脑屏障,高浓度到达脑部各中枢神经系统部位,是预防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脑淋巴瘤的有效方法。我科對75例血液病患者进行了鞘内化疗,通过观察不良反应及细致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3年6月我科鞘内注射化疗75例,男44例,女31例,年龄18—65岁,其中急性白血病(缓解期)51例,恶性淋巴瘤(非原发性中枢性淋巴瘤)24例,共鞘注化疗302次,最少一次,最多14次。

1.2方法 患者清洗腰背部皮肤后,换清洁宽松衣服,取去枕侧卧,背齐床沿,屈劲抱膝。取第3—4或第4—5腰椎棘突间隙为穿刺点,严格消毒铺孔巾,以2%利多卡因1—2ml在穿刺点作皮内、皮下至韧带的浸润麻醉,然后用7—9号腰穿针沿腰椎间隙垂直进针(针头斜面向上),推进7—8厘米深度或感到阻力突然降低时,进入蛛网膜下腔,缓慢拔出针芯,见脑脊液流出后,进行测压。收集脑脊液3ml行常规及生化检查。并缓慢分次注入注射用水3ml+地塞米松5—10mg+甲氨蝶呤10—15mg或注射用水3ml+地塞米松5—10mg+甲氨蝶呤10—15mg+阿糖胞苷30—50mg,边注入药物边回抽脑脊液,使每次注入量大于回抽量,经过5-6次后全部注入。无菌粘贴外敷,按压数分钟,操作结束嘱患者去枕平卧6h,穿刺点避水3d。

2 结果 75例患者共行鞘注化疗302例次,部分例次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呕吐16(5.30%)例次,腰痛8(2.56%)例次,头痛、头晕32(10.60%)例次,下肢疼痛、麻木5(1.66%)例次,发热2(0.66%)例次。

3 护理

3.1心理支持 很多患者惧怕腰穿及鞘内化疗,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关心、安慰患者。讲解白血病、淋巴瘤疾病知识及腰穿相关知识、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反应,使患者意识到鞘注化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消除其紧张情绪和恐惧、忧虑感,以取得配合。

3.2环境准备[1] 病室不留陪护,保持安静、空气流通,调节室温22—24 ℃,湿度50%-60 %。屏风遮挡患者,停止扫床、换床单等护理操作,减少飞尘,术前紫外线照射病室30min。

3.3不良反应的护理

3.3.1 呕吐 呕吐是由于鞘内注射的化疗药物在流经侧脑室时,刺激侧脑室的脉络膜丛分泌较多的脑脊液,使颅内压短暂升高而引起[2]。一般发生于鞘内注射后3-5 h,轻者仅有恶心感,重者可呕吐1-3d,常为胃内容物。嘱患者卧床休息,进清淡饮食,每餐不易过饱,呕吐严重时暂禁食。注意观察生命征、瞳孔、意识变化及呕吐物的量、颜色、性质,如为呕吐血性物或呈喷射状呕吐,应立即报告医生,必要时予降颅压治疗。恶心,呕吐也与患者的精神状态、心理因素、身体因素等密切相关,告知其此属正常的反应,大都能自行缓解,帮助患者克服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一方面可以提高患者对不适的阈值;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从而降低大脑呕吐中枢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加患者对恶心、呕吐的耐受力[3]。 本组呕吐患者中有7例次静脉注射格拉司琼止吐针缓解,2例予甘露醇降颅压治疗,其余均自行缓解。

3.3.2头痛、头晕 32例次患者头痛、头晕为腰穿后脑脊液渗漏致低颅压引起,发生于鞘内注射后3~10 h,持续1-7 d。患者均诉坐起及抬头后发生或加重,疼痛部位为枕部或额部,程度为中度、重度、剧烈不等。嘱患者延长卧床时间,取去枕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位。予大量饮水及补液(生理盐水或平衡液),每日2000毫升~3000毫升,可反射性地引起脑脊液分泌增加,改善脑脊液的循环,促使脑脊液压力的恢复。

3.3.3下肢疼痛、麻木 常发生于腰椎穿刺及推注化疗药的过程中,患者主诉单侧下肢或双下肢酸痛、刺痛、麻木,此时,可适当减慢推药速度,将甲氨蝶呤放在第二管注射,对患者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告知一般在注射后2 h内下肢疼痛、麻木会自行消失,鞘内注射结束后予周林频谱仪照射下肢,严重者遵医嘱给予口服止痛药。本组5例次患者经频谱仪照射自行缓解者4例次,另1例次口服奇曼丁及维生素B12营养神经治疗后缓解。

3.3.4发热 据推测,发生发热的原因是由于鞘内注射的化疗药物通过脑脊液循环,在流经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时对周围组织产生刺激,特别是对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的影响而引起;另外甲氨蝶呤具有半抗原性,可与白蛋白结合成致热原,亦可能引起发热[4]。2例患者体温在38.5℃以上,按医嘱予泰诺林退热处理,并给予冰袋物理降温。嘱患者多饮水,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时更换汗湿衣物。经对症处理后体温降至正常。

3.3.5腰痛 8例次出现腰部酸痛,活动时显著,这些患者均行多次腰穿鞘注,考虑为多次穿刺损伤所致。以后我们根据病人体重、年龄及性别,尽量选用小号针,并更换腰椎棘突间隙穿刺,避免副反应的发生。

4.讨论

由于化疗药物难以自由通过血脑屏障并在脑脊液中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成为白血病细胞、淋巴细胞的“庇护所”及复发根源。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地塞米松三联或二联鞘内注射治疗,对预防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枢神经淋巴瘤有肯定的疗效[5] ,但鞘内注射化疗药可引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头痛、头晕、呕吐、发热、下肢疼痛、麻木等),增加了患者痛苦及心理负担。不良反应发生既可能是患者个体原因,也可能与药物浓度、推注速度和操作不当等因素有关。我们通过鞘注前心理护理及采取预防感染措施;鞘注过程中注意用药顺序,减慢注射速度,边注入药物边回抽脑脊液,稀释药物溶度,减少药物对脊神经刺激;鞘注后认真观察及细心护理,及时地发现和处理各种不良反应,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保证鞘注化疗的顺利进行及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玉华.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治疗白血病62例配合[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2):82—83

[2] 朱永生,葛 娟,郭祥.小儿急性白血病鞘内注射的副反应观察[J].江苏医药杂志,200l,27(6):471

[3] 梁小辉,邹玲,李毅,等.癌症化疗中恶心、呕吐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8):619

[4] 王晓丹.鞘内注射甲氨蝶呤致发热等不良事件分析[J].天津药学,2005,17(6);35—36.

化疗药物/不良反应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 62例病人为我科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恶性肿瘤化疗病人, 均为女性, 年龄22岁~73岁;其中卵巢癌24例, 宫颈癌17例, 子宫内膜癌14例, 恶性葡萄胎7例;将62例病人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 两组病人年龄、疾病构成、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在化疗的同时, 除应用常规辅助止吐药物, 如激素类、昂丹斯琼、甲氧氯普胺等药物的同时给予中药保留灌肠以及心理干预。对照组化疗期间单纯应用常规西药, 并注意观察疗效。

1.2.1 中药保留灌肠

药用炙黄芪30 g、白术20 g、太子参20 g、当归20 g、龙眼肉15 g、白芍20 g、丹参15 g、生熟地 (各) 30 g、砂仁 (后下) 6 g、姜半夏15 g、陈皮15 g、茯苓20 g、焦三仙15 g、鸡内金10 g、旋覆花 (包) 10 g、木香15 g、枳壳15 g、生甘草6 g。将中药2次煎成300 mL混合, 1次灌入量以100 mL~150 mL为宜。

1.2.2 心理干预

癌症作为一种危害生命的负性生活事件, 对个体会造成心理应激反应, 大多数病人易发生不安、焦虑甚至恐惧。化疗前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 满足其心理需求, 及时帮助病人消除对化疗的错误看法, 耐心、细致地介绍化疗有关知识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鼓励病人克服焦虑、抑郁、悲观的心理。社会的支持亦很重要, 家属、亲朋给予精心的生活照顾及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有助于缓解悲观、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 使病人能顺利完成化疗的全过程。化疗中病人安静坐或卧于床上, 引导病人注意力集中于个别肌肉群, 训练病人腹式呼吸, 让其放松呼吸的同时也使自己平静、放松, 轻揉背部, 播放轻音乐, 通过想象调整病人情绪, 改善不良心理状态, 在病人做放松训练同时播放轻音乐, 让病人想象自己清晨在海边漫步或躺在轻柔的沙滩上放松思想, 可以减轻恶心、呕吐。指导病人学会采用自我安慰的方法和技巧, 制定积极的目标, 不断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WHO抗癌药物急性及恶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1], 0度:无恶心呕吐;Ⅰ度:恶心;Ⅱ度:暂时性呕吐;Ⅲ度:呕吐需治疗;Ⅳ:难以控制的呕吐。②疗效评定, 显著:无呕吐;明显:每天呕吐1次或2次;有效:每天呕吐3次~5次;无效:每天呕吐>5次。从化疗开始日观察至化疗结束3 d, 记录病人恶心情况、呕吐次数, 5 min内多次呕吐计算1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Ridi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病人恶心呕吐情况经Ridit检验, 实验组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经Ridit检验,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32%, 高于对照组的64.51%。说明中药灌肠及心理护理对化疗后呕吐疗效显著。

3 讨论

化疗药物属于细胞毒性药物, 可以直接刺激胃引起恶心、呕吐。血液中的化疗药物刺激嗜铬细胞释放5-HT, 小肠的5-HT受体被激活, 通过迷走神经传导至第四脑室的化学感受诱发区, 兴奋位于延髓的呕吐中枢, 引起恶心、呕吐。多数病人往往不能耐受而中途停止化疗, 因此, 防止化疗的毒副反应是癌症研究重要课题之一, 通过多年实践观察, 我们采用中药灌肠结合心理护理, 大大减少了化疗的不良反应, 增加了化疗的疗效。

灌肠方中白术、太子参、甘草健脾益胃, 黄芪、当归、生熟地、丹参、白芍养气生血, 砂仁、姜半夏、陈皮、茯苓、旋覆花、木香、枳壳理气降逆。诸药合用, 祛邪不伤正, 补虚不助热, 并且通过肠道给药, 药物直接作用于肠壁, 减轻了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 防止胃酸和消化道对药物的破坏作用, 使一部分药物由结肠吸收入血后直接进入大循环而不经肝脏解毒, 从而使药物在肝内的破坏减少了肝脏负担。再者通过肠道给药比口服给药一般吸收的快, 不受胃内食物等因素的干扰, 对晚期上消化道梗阻的病人提供了继续应用中药煎剂的途径, 并且大大减轻了静脉补液的负担, 同时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本组所采取的灌肠方法是用热水袋行输液管外加温, 保持药液恒温, 减少药液对肠黏膜的冷刺激。用输液管连接细肛管滴注灌入, 速度缓慢, 减少对肠壁的机械性刺激。肛管插入25 cm~35 cm可减少直肠肛门的刺激, 药液在肠道内存留2 h~4 h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6 h以上效果更佳, 充分发挥药物作用, 从而达到了有效的治疗目的。因此, 鼓励病人尽量将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长些。

心理反应异常如恐惧、焦虑、压抑等情绪可使血小板摄取游离5-HT能力较正常时低, 导致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目前已开发了许多治疗化疗抗呕吐的药物, 但研究表明, 非药物治疗, 尤其是积极的护理措施在化疗呕吐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3]。因此, 有效的护理干预和适当的止吐药物应用可以减轻化疗病人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4,5], 使化疗能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张惠兰, 陈荣秀.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

[2]王晓明, 周晓霞.肿瘤化疗病人呕吐的护理对策[J].四川肿瘤防治杂志, 2004, 17 (1) :46-47.

[3]梁桂菊, 徐艳松, 童文娟.护理干预对减轻癌症化疗病人恶心呕吐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2) :118-119.

[4]顾爱莲, 方满红.四黄散外敷联合光子照射治疗发泡型化疗药物外渗[J].护理研究, 2008, 22 (6B) :1574-1575.

药物不良反应学习心得 篇5

按照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规定,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s,简称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该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WHO将药品不良反应分为A、B、C三类。

对比中美不良反应监测,我们可以发现。美国有独立的受FDA监管的伦理委员会,专门监测新药临床上的不良反应。FDA则监测上市药品的不良反应。而中国不但没有独立的伦理委员会来监测临床用药,且制度的不完善,也导致上市药的检测出现漏洞。美国对于制药企业的处罚很严重,动辄上亿美元。但中国对于制药企业瞒报漏报的处罚只是一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这就导致了中国药企上报数约为10%,而美国达到60%以上。

国际上的经验是一个理想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系统报告的病例数应该为200—400例/百万人其中严重不良反应占30%以上。以前,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数很低,最近几年,数字连年翻倍。我国目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系统报告的病例数已达到400例/百万人其中严重不良反应的约占13%

专家认为,我国的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逐年持续增多并不是由于我国过去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少现在发生得多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不良反应报告的重要性认识逐渐提高;二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在各方面各地方不断加强信息一体化网络使过去报不上来的现在可以报上来了;三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有关法规不断完善从制度上对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的不良反应报告提供了保障目前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已经基本形成由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地市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和报告单位四级组成对于专家的话,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想法,中国的现状比较特殊。因此评价不良反应上报是否达到标准,不能简单的根据统计数来评判。而中国特殊的情况包括:大量中药的使用,中国新药开发的落后,个人上报的分散性。

而采取实际医院调查的形式,对医生以及护士实际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意识及作法的考察可以初步评价目前大部分不良反应由医疗机构上报的真实性、完整性。

我们选取南京作为调查范围。我们去了几所医院,采取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形式同医生、主任、护士、辅医做了调查。我们手持学校开的介绍信,他们大部分很配合,因此调查过程虽然艰辛,但也顺利。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医生及护士认为,药物不良反应可以当做医疗事故上诉依据。我们在交谈过程中,医生解释,比如一种药,给孩子使用,剂量医生控制,万一超量了,还是医生倒霉。而法规上说明,药物不良反应,责任不在医生。但医院医生认为,实际操作中,超量与否难以用法规讲明白。可见,严谨的法规在实践操作中,需要考虑实际情况使用。

对于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期限,多数医生认为当天就是期限。虽然法规上说是15天,可见医生对于药品不良反应仍十分重视。而问及医生如果别人不上报药品不良反应制度的话会是什么原因,而回答基本都是这种情况一般不存在,除非已知的药品不良反应。

尽管药品不良反应定义上说明与医生用药及各种因素都无关,但医生们普遍觉得与自己的用药有关。似乎出现不良反应自己也有责任。而这个属于信息普及的不完善。

对于医院医生护士的访谈,听得比较多的就是口头向药房通知药品不良反应。而他们的反应就是都会向医院通知,但医院是否上报他们就不知道了。

这只是初期的调查,我们经过一个更深入的调查,会有更好的发现和总结。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想法。

1.真正独立伦理委员会,负责新药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检测。各地整合医疗资源,充分发挥伦理委员会对于新药审批的作用。

2.药监局监测已上市的药物不良反应现象。管理伦理委员会,对于出现的药品质量问题,有责任追究伦理委员会和药企。

3.药监局对于药品说明书的修订起监督作用。当发现对于已发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没有出现在后来生产的药品说明书中时,有权罚款,并督令改正。

4.药监局统一印制医生手册,对于一些药物不良反应常识及上报制度,以及其他一些医疗常识,印在册子里,人手一份。

5.当条件成熟时,病人治病用电子病历卡。所有医疗数据都在数据中心汇总。所有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都能具体到个人。数据收集更精准、操作更简单。

6.对于药企故意瞒报药物不良反应的事件,唯有重罚,方可杜绝这一现象。

留心药物不良反应 篇6

按照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规定,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

哪些药物会引起血压升高?

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血压升高称为药源性高血压。可引起药源性高血压的药物常见有以下几类。

一、非甾体消炎药 长期或大量服用布洛芬、消炎痛等非甾体消炎药,可引起血压升高或加重高血压的危险。这是因为非甾体消炎药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目前认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 固醇系统是体内的升压系统,而激肽-前列腺系统是体内的降压系统,二者相互制约,共同调节机体的血压平衡。所以当长期大量应用非甾体消炎类药物致使前列腺合成受到抑制时,机体的血压平衡便会失调,引起血压升高。

二、口服避孕药 在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妇女中,发现有些人的血压呈不同程度的升高。这是由于口服避孕药的主要成分--雌激素可提高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长期大剂量使用时能升高血清甘油三脂和磷脂,引起水钠潴留,促使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其他能引起高血压的药物,还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利他林、多虑平及中药甘草等。另外,某些降压药也可引起高血压,如常用的甲基多巴、胍乙啶等,当静脉注射时就有引起高血压的可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服用降压药物优降宁时,如果进食含有酪胺的食物,如干酪、动物肝脏、巧克力、牛奶、红葡萄等,血压不但不降,反而会大大升高,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脑出血;而突然停用某些降压药物,如心得安、氯压定、甲基多巴等,也可引起同样严重后果。

因此,在服用这些药物时,应经常测血压。一旦发现血压有升高趋向,应根据情况减量或停药,或加用其他降压药。服优降宁时应忌服含酪胺食物;对于服用降压药物后,血压已正常的高血压病人,可逐渐减量,切忌骤然停服降压药,以免产生严重后果。

如何减少感冒药的毒副作用?

一般情况下,感冒可在1~2周内自愈。这期间不必加用抗生素,只有当出现继发感染时,才加用抗菌药物治疗。要严格按说明书或医嘱服用抗感冒药,切忌超量、长时间服用。

禁止同时使用含有同类药物成分不同商品名的多种药物,以免超量。小儿、老年人、有出血疾病的人,应慎用感冒通。

从事驾驶、高空作业和精细操作的人员禁用含有扑尔敏、苯海拉明成分的泰诺、力克舒、感冒通等,以免引起嗜睡、头昏而肇事。

高血压、心脏病、甲亢、青光眼、糖尿病、前列腺肥大患者,慎用含有伪麻黄碱成分的泰诺、白加黑等感冒药。

哺乳期慎用速效伤风胶囊,以免引起闭乳;孕期头3个月禁用抗感冒药,全程避免使用速效伤风胶囊。

有溃疡病的病人不宜选用含有阿斯匹林、双氯芬酸等成分的药物,以免引起或加重溃疡出血。

易引起声音嘶哑的药物

当患了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声带外伤、手术或咽喉部长有息肉、小结、癌肿以及用嗓过度时,均可能使声带充血、水肿而影响发声,并可使声音变得嘶哑。

可是,服药也可引起声音嘶哑却鲜为人知。例如临床上用以治疗胃肠平滑肌痉挛的解痉镇痛药,如复方颠茄片、胃疡平等,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副作用,那就是抑制唾液等消化液的分泌,使声带振动缺乏必要的"润滑油"。这样一来,口腔、咽喉部位的黏膜就会变得很干燥,以至影响发声或使发出的声音变得沙哑。

某些镇咳祛痰药,如咳必清、咳美芬等倘若应用不当也可出现咽干、口干、唾液分泌减少、语言不清、声音嘶哑等副作用。

不仅上述西药会影响发音,使声音嘶哑,某些中药如麻黄、桂枝、荆芥、细辛、干姜、仙茅、红参、石决明、苍耳子、石菖蒲等,在用于驱邪风寒和发汗解表时,若是剂量过大,服用时间过长,也会引起咽喉干燥,影响发音甚至导致声音嘶哑。

化疗药物/不良反应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2011年2月在我院的行根治性手术后证实为II期或III期的胃癌与大肠癌患者120例, 入选标准:年龄大于18岁;已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TNM分期为II期或III期;体力状态评分按ECOG评分为0或1;患者的化疗相关不良反应记录较详细[4]。其中胃癌与大肠癌各60例;男80例, 女40例;年龄23~83岁, 中位年龄为54岁。IIa期40例, IIb期60例, Ⅳ期10例, Ⅲb期10例。根据入院顺序, 我们把上述患者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 两组疾病组成、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等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化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X E L O X方案化疗:L-O H P 1 2 3 (范围:72~162) mg/m2, iv drip d1+Cap 922 (范围:717~1 219) mg/m2Bid, d1~d14。治疗组采用FOLFOX6方案化疗:L-OHP 113 (范围:75~156) mg/m2, iv drip d1+CF400mg/m2, iv drip d1+5-FU500mg, iv d1+5-FU (范围:1.3~3.1) 2~3g/m2, iv, d1~d14。

1.3 不良反应观察

主要不良反应观察指标包括恶心、纳差、腹泻、疲乏、脱发、手足综合征、神经毒性、静脉炎等。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临床病理资料和出现的不良反应的数据均输入电脑, 建立数据库, 应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不良反应差异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与确切概率法, 以上各统计结果以P<0.05为显著性检验的标准。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的对比

两组患者在化疗后内均没有治疗相关死亡病例。治疗组60例患者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100%) , 而对照组60例中有58例 (96.7%) 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治疗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外周神经毒性、纳差、恶心和手足综合征, 而对照组最多见的是纳差、恶心和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治疗组较对照组出现较多的手足综合征和外周神经毒性 (P<0.05) ;而对照组出现较多的恶心、脱发和外周静脉炎 (P<0.05) , 其余不良反应在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 (P>0.05) 。具体情况见表1。

2.2 不良反应处理

在化疗过程中由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中止化疗在治疗组有5例, 对照组有6例;因不良反应减少奥沙利铂剂量的在两组间分别为4例和2例;减少卡培他滨或5-FU剂量的在两组间分别为4例和2例, 而推迟化疗的分别为12例和10例均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具体情况见表2。

3 讨论

肿瘤新辅助化疗又称术前化疗或诱导化疗, 主要目的在于使肿瘤缩小, 提高手术根治性切除率, 改善治疗效果[5]。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 (XELOX方案) 是近年来提出的用于胃癌与大肠癌辅助化疗的方案之一, 临床前研究已证明L-OHP与5-FU联用对5-FU敏感和耐药的胃癌与大肠癌细胞均有协同抗癌作用, 而Cap是新一代的口服嘧啶类抗代谢药是5-FU的前体, 口服后在体内经过三步代谢最后经胸腺嘧啶磷酸化酶催化转变为5-FU, 这是L-OHP联合Cap用于胃癌与大肠癌治疗的理论基础[6]。

新辅助化疗包括术前全身性给药及局部性给药。在胃癌的治疗中, 如口服或静脉注射化疗药物, 一般数分钟至30分钟血循环中药物浓度达高峰。因多数药物在肝内降解, 化疗药物在体内仅能维持2~3 h即失去药物的治疗作用[7]。到达靶器官时局部浓度较低, 达不到有效的治疗浓度, 而肝、肾及骨髓毒副作用却明显加重。理想的肿瘤化疗给药方法, 应使化疗药物直接到达靶组织区域, 并呈高浓度分布;而肿瘤区域以外的正常组织内药物浓度较低[8]。

从本文的药物使用上来看, L-OHP的剂量限制性毒性为急性可逆性感觉迟钝和累积性外周神经毒性, 无肾毒性、耳毒性和心脏毒性;血液毒性轻-中度, 包括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Cap的主要毒性反应是手足综合征、腹泻、黏膜炎和偶发骨链抑制等[9]。本文结果显示, 治疗组60例患者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100%) , 而对照组60例中有58例 (96.7%) 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治疗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外周神经毒性、纳差、恶心和手足综合征, 而对照组最多见的是纳差、恶心和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治疗组较对照组出现较多的手足综合征和外周神经毒性 (P<0.05) ;而对照组出现较多的恶心、脱发和外周静脉炎 (P<0.05) , 其余不良反应在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 (P>0.05) 。在化疗过程中由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中止化疗在治疗组有5例, 对照组有6例, 因不良反应减少奥沙利铂剂量的在两组间分别为4例和2例, 减少卡培他滨或5-FU剂量的在两组间分别为4例和2例, 而推迟化疗的分别为12例和10例, 均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XELOX和FOLFOX6方案在胃癌与大肠癌辅助化疗中总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相似的, 多为恶心与纳差反应, 血液学毒性较轻, 安全性总体上较高。

参考文献

[1]林万隆.奥沙利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中国肿瘤临床, 2010;12 (10) :56~64

[2]帅磊渊, 王子卫.介入化疗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现状[J].医学综述, 2007;13 (13) :993~996

[3]尹会玲, 宋成.化疗患者恶心呕吐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 2008;14 (1) :42~43

[4]刘强, 冉红兵.182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报告[J].中国使用医学研究杂志, 2010;8 (3) :391

[5]孙秀娣, 牧人, 周有尚, 等.中国胃癌死亡率20年变化情况分析及其发展趋势预测[J].中华肿瘤杂志, 2009;26 (1) :4~9

[6]刘福坤, 曹建民.胃恶性肿瘤术前介入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0;5 (3) :162~164

[7]A j a n i J A.E v o l v i n g c h e m o t h e r a p y f o r a d v a n c e d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J].Oncologist, 2009, 10 (13) :49~58

[8]H o n g Y S, S o n g S Y.A p h a s e I I t r i a l o f c a p e c i t a b i n e i n c h e m o t h e r a p y naive patients with advanced and/or metastatic gastric cancer[J].Ann Oncol, 2010;15 (2) :1344~1347

[9]Tao HQ, Zou SC.Effect of preoperative regional artery chemotherapy o n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a n d a p o p t o s i s o f g a s t r i c c a r c i n o m a c e l l s[J].Wo r l d JGastroenterol, 2010;8 (3) :451~454

新辅助化疗的不良反应及预防处理 篇8

1 骨髓抑制

1.1 发生情况

绝大多数抗肿瘤药物会导致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 其中以细胞毒性类药物的作用最明显, 发生率可达90%。多药联合或多疗程化疗可导致严重的骨髓抑制。不同抗肿瘤药物对骨髓抑制的程度不同。妇科恶性肿瘤新辅助化疗中常用抗肿瘤药物骨髓抑制情况见表1。

由于骨髓各种造血细胞生命半衰期的不同, 决定了其细胞数是否减少。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半寿期分别为120天、 5~7天及6小时, 因此, 红系干细胞数减少, 不易从外周血中反映出来, 而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较容易表现出来。两者中一般先出现白细胞减少, 然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通常发生在化疗后1周开始, 10天左右降到最低点, 维持5~7天后恢复到正常。而血小板的减少在14~18天达最低点, 维持2~3天后迅速回升。血小板和白细胞降至最低点的维持时间临床意义较大。当Ⅳ度骨髓抑制时, 发生感染出血的风险很高。

1.2 预防处理

1.2.1 应严格掌握化疗的指征。①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数<3.0×109/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 血小板数<50×109/L, 应暂停化疗。②对一般情况差, 近期曾行过化疗或放疗者, 贫血或者有出血倾向者化疗应谨慎。

1.2.2 注意每次化疗前对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评估, 如果患者曾有Ⅳ度骨髓抑制史, 则化疗剂量应适当减量。同时, 为保证化疗的正常进行, 可预防性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血小板生成素 (TPO) 或者白介素11, 必要时可输注成分血。

1.2.3 注意化疗中的细节, 以免加重骨髓毒性。如TP (PTX加铂类) 方案, 化疗中应先给PTX, 后给铂类;如果先用铂类, 将会抑制PTX的血浆清除率, 加重骨髓的毒副反应。

2 恶心呕吐

2.1 发生情况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 (chemotherapy 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 CINV) 是化疗中最常见也是患者最恐惧的不良反应之一, 其发生率为70%~80%。可分为预期性CINV、急性CINV、迟发性CINV、爆发性CINV、难治性CINV。剧烈的恶心、呕吐可导致水盐电解质失衡, 严重者可导致消化道穿孔、出血、感染甚至死亡。因此, 对CINV的处理重在预防。美国国家癌症综合治疗联盟 (The Nation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指南将化疗药物按照致吐风险分为4个级别:高致吐风险药物 (90%以上) 、中致吐风险药物 (30%~90%) 、低致吐风险药物 (10%~30%) 、微致吐风险药物 (<10%) 。在妇科恶性肿瘤新辅助化疗中常用药物致吐风险分类[1]见表2 。

2.2 预防处理

2.2.1 临床上根据致吐风险不同选择不同的止吐药物。止吐药物根据其疗效分为:高治疗指数止吐药, 低治疗指数止吐药, 止吐辅助药。常见止吐药物[1]见表3。

2.2.2 根据致吐风险不同, 选择单一或者联合止吐药物。止吐药物应在化疗前30分钟应用, 采用最大生物学效应的最小剂量。

2.2.3 NCCN指南推荐对急性CINV的预防用药方案[2], 见表4。由于国内目前暂无阿瑞吡坦, 故主要以5-HT3受体拮抗剂加地塞米松 (DEX) 联合应用;也可给予地西泮10 mg加甲氧氯普胺10~20 mg联合应用。

2.2.4 高剂量顺铂治疗结束后应再给予止吐治疗至少3天。

2.2.5 第一代5-HT3受体拮抗剂单药对顺铂引起的迟发性CINV无明显疗效, 第二代5-HT3受体拮抗剂帕洛诺司琼对中致吐性化疗药物引起的迟发性CINV有效, DEX对迟发性呕吐有肯定的疗效。

2.2.6 对预期性CINV的预防关键在于第一次化疗时给予最佳的止吐治疗, 同时给予抗焦虑和镇静等对症治疗。

2.2.7 注意有无其他潜在致吐因素, 如电解质紊乱、肠梗阻、前庭功能障碍、脑转移、精神心理因素、合并用药如用阿片类药物等。

3 过敏反应

3.1 发生情况

事实上所有的药物都可以引起过敏反应。化疗药物引起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不足5%。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中, PTX和铂类是最常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PTX的过敏反应发生率高, 可达39%, 其中严重过敏反应为2%, 为I型超敏反应。多发生在最初的几个化疗周期。轻度反应常见为皮肤潮红、荨麻疹;严重者为低血压休克、呼吸困难和血管神经性水肿。而DDP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5%~20%, CBP为12%。铂类的过敏反应发生多在治疗几个周期后, 平均为8周期后。因此, 这主要讨论PTX过敏反应的预防。

3.2 预防处理

3.2.1 详细询问既往用药及过敏史。

3.2.2 化疗前应预处理, 即化疗前12 小时及6 小时分别口服DEX 10 mg;化疗前30 分钟苯海拉明50 mg肌内注射, DEX 10~20 mg 加西米替丁300 mg 静脉滴注。

3.2.3 对于首次用PTX的患者, 可先将PTX 30 mg 加NS/GS 100 ml静脉滴注, 缓慢输入, 如无不适再将剩余PTX加NS/GS 500 ml 滴入, 时间3 小时以上。

3.2.4 输入PTX时应使用避光输液器, 且通过所连接的过滤器过滤后, 方可静脉滴注。因PTX不溶于水, 具有高度亲脂性, 可使普通输液器中的非聚乙烯材料的成分分解到液体中从而引起过敏反应

3.2.5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心电监护时间3 小时以上。

3.2.6 准备好抢救措施。

4 肝毒性

4.1 发生情况

肝脏作为药物的主要代谢器官, 容易受到抗肿瘤药物的损害。国际共识认为:当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 或结合胆红素 (BIL) ≥2倍正常值上限 (ULN) , 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碱性磷酸酶 (ALP) 和总BIL水平同时升高, 且其中1项指标≥2×ULN, 定义为肝损害。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肝损害主要通过3个途径:直接损伤肝细胞;使原有的基础肝脏疾病加重, 特别是病毒性肝炎;潜在的肝脏疾病使药物的体内作用时间延长, 从而增加其化疗的毒性。妇科恶性肿瘤新辅助化疗中有明显肝损害的药物主要有: CTX、MTX、VP16、VCR、DTIC。

4.2 预防处理

4.2.1 化疗前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既往用药史、肝功能情况、肝炎相关检测、肝脏基础病变的评估及治疗。

4.2.2 化疗期间严密监测肝功能, 注意合并用药情况。合并肝炎者, 监测病毒负荷量, 对于乙肝患者建议预防性给予抗病毒药物, 以减轻病毒负荷, 因为化疗可以激活乙肝病毒复制。但对丙肝患者, 目前化疗对病毒的复制是否有作用尚不明确, 故没常规推荐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4.2.3 当肝损害时化疗需要考虑减量、停药或换药。按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 (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CTCAE) , 当肝毒性≥2级时, 应暂停化疗, 直到肝毒性恢复至1级以内。当第1次出现肝毒性后, 再用该化疗药物应减量至原来的75%;当第2次出现肝毒性后, 应减量至原来的50%;第3次出现肝毒性后, 则考虑停用该药。

4.2.4 肝损害患者抗肿瘤药物的剂量调整。PTX减量原则:血清BIL≤25.7 μmol/L、AST>2×ULN, 剂量<135 mg/m2;血清BIL 27.4~51.3 μmol/L, 剂量≤75 mg/m2;BIL≥53.0 μmol/L, 剂量≤50 mg/m2。DOC禁用原则:由于胆红素和 (或) 转氨酶的升高可减少DOC的清除, 有时胆红素的轻中度升高甚至可导致致死性毒性, 因此当BIL >1×ULN或AST/ALT>1.5×ULN, 同时ALP>2.5×ULN时, 禁用DOC。该药的肝毒性为非剂量相关, 无蓄积性[3]。

5 肾毒性

5.1 发生情况

肾脏作为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脏器, 容易受到抗肿瘤药物的影响。多数药物的肾毒性为剂量依赖性, 即化疗次数越多, 剂量越大或者联合用药时肾毒性越大。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肾损害主要通过直接作用或肿瘤细胞急剧破坏导致肿瘤溶解综合征, 从而引起肾毒性。妇科恶性肿瘤新辅助化疗中最常引起肾脏损害的抗肿瘤药物: DDP、CBP、CTX、IFO、MTX、5-FU等。铂类中DDP肾毒性最大, CBP较小, 而OXA几乎不引起肾毒性。

5.2 预防处理

5.2.1 严格掌握化疗药物的正确剂量、控制药物的累积剂量。

5.2.2 化疗前检测小便常规、肾功能、肾小球滤过率 (GFR) 。

5.2.3 当应用大剂量DDP时, 要充分的水化保证尿量>2000 ml/d。当应用大剂量MTX时保证尿量>3000 ml/d, 同时给予碳酸氢钠碱化尿液, 使尿液pH值>7, 从而减少药物结晶析出。

5.2.4 当肾脏功能损害时抗肿瘤药物剂量调整[4], 见表5。

①指BLM、VP16、CTX、CBP、DTIC

6 肺部毒性

6.1 发生情况

少数抗肿瘤药物可引起肺毒性, 表现为肺间质炎症和纤维化。新辅助化疗中最常见引起肺毒性的药物为BLM或PYM。当BLM总量>450 mg, 发生肺纤维化的机会是10%~20%;特别是既往有过慢性肺部疾患、高龄、伴有肝损伤以及连续用药的患者。

6.2预防处理

6.2.1化疗前了解患者的症状, 有无不明原因的咳嗽、气急、肺底干啰音等;监测肺弥散功能 (DLCO) 、胸片情况。

6.2.2当DLCO降至治疗前的30%~35%时, 应该停用BLM和PYM。

6.2.3对高危患者, 建议BLM总量不超过300 mg。

7其他

新辅助化疗中引起神经毒性的常见药物:DDP、OXA、PTX和VCR等, 多为周围神经损伤。周围神经病变为剂量依赖性, 当PTX>175 mg/m2, DOC累积量>400 mg/m2, DDP 5天内给予200 mg/m2, 神经毒性的发生率极高。对神经毒性目前暂无有效的防治方法, 停药后数周或数月, 神经症状逐渐改善。细胞保护剂阿米福汀对预防顺铂的神经毒性有一定的帮助。新辅助化疗中引起心脏毒性的常用药物:蒽环类抗肿瘤药、大剂量CTX和5-FU。ADM的心脏毒性为剂量依赖性, 心衰多出现在用药后9~192天, 平均34天。心脏毒性主要以预防为主, 限制ADM的累积剂量在450~550 mg/m2, 如与VCR、BLM、CTX合并使用或纵隔放疗, 应减量到300~450 mg/m2。

综上, 新辅助化疗中全身脏器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 只有严格掌握化疗的适应证, 选择合适于患者的剂量, 积极的预防和控制不良反应, 才能做到个体化治疗, 使患者获益。

参考文献

[1]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guideline for antiemetics in oncology:update2006[J].J Clin Oncol, 2006, 24 (18) :2932-2947.

[2]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EB/OL].Antiemesis.Version1.2012.http:∥www.nccn.org/professionals/physician_gls/f_guide-lines.asp#antiemesis

[3]白春梅, 赵林.抗肿瘤药物的肝脏毒性及防治策略[N].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9-06-18.

化疗药物/不良反应 篇9

关键词:妇科肿瘤,化疗,不良反应,药学服务,药学干预

在妇科肿瘤的化疗治疗过程当中, 通常会因为治疗药物自身所具有的一些非特异性, 进而会对患者体内正常生长的细胞造成损坏, 出现不良反应。在临床上, 要想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仅需要做好治疗方案的制定, 同时在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的调配上都要注意。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因为妇科恶性肿瘤前来化疗就诊的患者102例, 其中患者年龄在25~73岁之间。卵巢癌31例, 宫颈癌28例, 输卵管肿瘤5 例, 同时子宫内膜癌26例, 绒癌12例。

1.2 治疗方法

1.2.1 评估化疗方案和药物

在进行化疗之前需要进行常规的评估, 根据评估检查的结果分析化疗的禁忌症以及适应症等, 对于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要从药物剂量等方面来进行调整, 做好药物学服务[1]。

1.2.2 审查药物的特性及相互作用

化疗药物之间的调配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药物顺序以及时间间隔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分析, 从而减小药物的毒性, 或者是药效的影响等[2]。一般来说, 在化疗药物与辅助性的用药之间, 对于升白药等一些预防性的药物在化疗后的24或者72 h进行使用。如果化疗中PTX与DDP (静脉或腹腔) 需要同时采用时要DDP先用。

1.2.3 化疗给药指导

进行化疗配药指导, 对于特殊配药的要求, 按照要求现配来进行使用, 在输液上一般主要的采用非聚氯乙烯材料的输液瓶和输液器。与此同时, 为了更好的来预防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 在化疗的前后需要使用地塞米松静滴来对血管进行保护, 血管刺激性化疗药与氯化钾补液不宜前后连用。

1.3 统计学方法

通过分组比较分析患者对药物使用的依从性和不良反应率,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资料均采取SPSS17.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 (x¯±s) 进行表示, 并采取t进行检验, 两组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P<0.05) 。

2结果

在本次选取患者的化疗中, 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45例, 其中肠胃不适者24例, 局部慢性毒性反应5例, 骨髓抑制作用12例, 局部不良反应4例。

3讨论

在妇科肿瘤的临床治疗中, 采取化疗的方式进行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和手段, 同时还需要开展相应的药学服务, 来应对化疗后所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针对这一问题, 一方面需要协助医师来选择化疗的方案, 进而选取合适的药物, 按照正确的时间以及顺序来进行用药, 当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用药服务, 了解化疗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从而让患者来做出及时的反馈。同时指导并监督护士按照药物的调配顺序以及时间等来进行配药[3]。根据药物作用特点等来进行药学干预。

用药之前需要通过静脉来点滴盐水, 来促使血管更加畅通, 然后再使用相关的化疗药物, 用药完成之后还需要滴入盐水进而确保药物能够充分的输入, 这样也可以减少对血管的进一步刺激。当然, 对于化疗使用的具有毒性的药物, 要通过粗直的远端的静脉来进行穿刺。如果说出现药物外漏的情况, 还需要停止输液, 或者使用冷敷来促使血管收缩[4]。因为化疗药物通常会对肾脏有所影响, 所以应该让患者在化疗的时候注意多饮水, 每天保证一定量的饮水, 一般最好使输液时患者的尿量每小时在200 ml, 这样可以减少对肾脏的毒害。另外, 需要对患者实际用药过程的监督, 保证用药过程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案进行, 同时结合实际的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如果在化疗中患者的肝肾等内脏负荷较大, 受到损伤, 那么也就需要对病例进行总结回顾, 掌握实际的数据等进行预防, 在临床治疗用药中也可以避免使用肾毒性化疗药物。

总之, 在妇科肿瘤化疗过程中, 因为患者出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不良反应, 这些需要从药物护理服务上入手, 了解相关药物的特性, 掌握患者的实际病理情况等, 从而严格按照规定的用药顺序和用药剂量进行调配。为了更好的保证化疗效果, 对临床用药进行合理性的干预是比不可少的, 作为临床药师我们需要通过临床查房, 或者是药学查房等方式来及时的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 同时以此为基础来开展医护工作, 提供科学的药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魏丽惠, 李小平.妇科肿瘤化疗毒副反应及其防治.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0 (1) :15-19.

[2]潘宏铭, 徐农.肿瘤内科疾病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17-26.

[3]李秀贺, 张平.硫普罗宁防治大剂量甲氨蝶呤致儿童肝损害临床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1, 12 (5) :303-305.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篇10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总结,系列病例分析

ADR是指 (Adverse Drug Reaction) 在按规定剂量正常应用药品的过程中产生的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在一种新药或药品的新用途的临床试验中, 其治疗剂量尚未确定时, 所有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 也应视为药品不良反应。

1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 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1.1 药品因素

(1) 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2种以上作用时, 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 (2) 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 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 导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 (3) 药品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 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4) 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 可发生中毒反应, 甚至死亡。

1.2 患者自身的原因

(1) 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1.44∶1。 (2) 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 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 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 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 (3) 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而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

1.3 其他因素

(1) 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 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2) 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 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 (3) 合并用药:2种以上药物合用,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 6种以上药物合用,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 (4) 减药或停药:某些药物在减量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应用激素治疗某些疾病时, 当停用或减量过快时, 会产生反跳现象。

下面是对我县2010年上半年收集上报21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了解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及临床表现, 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2 资料来源

对我县2010年上半年收集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210例, 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以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类型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病人基本情况及ADR发生率

210例发生ADR的病人中, 男性患者124例 (59.04%) , 女性患者86例 (40.96%) , 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发生ADR的比例约为1.44∶1。各年龄组的ADR发生率不同, 其年龄分布及构成比, 见表1。

3.2 不良反应涉及药品种类及例数

210例不良反应中, 单一用药166例 (79.05%) , 联合用药44例 (20.95%) [3], 联合用药可增加ADR的发生率。引起ADR的药物共计74个品种, 其中中药制剂3种, 其余均为西药制剂;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占首位, 152例 (72.38%) , 其次为抗肿瘤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为15例 (7.14%) 。

3.3 不良反应分类及临床表现

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较多, 以皮肤系统的各种皮疹最多, 病例159例, 占75.71%, 提示皮疹是临床最常见的ADR;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次之。

3.4 严重不良反应

严重不良反应6例, 占总数的2.86%。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肝功能损害及严重药疹。注射用阿奇霉素 (齐宏) 、头孢呋辛 (达力新) 各引起过敏性休克1例, 拉莫三嗪片 (利必通) 引起严重药疹1例, 布洛芬口服液 (美林) 引起肝损害1例, 这4例严重不良反应经过抢救治疗均恢复正常。

4 讨论

本组不良反应报告中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占首位, 主要是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药物的广泛大量应用, 使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多, 提示临床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使用药物前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 用药后认真观察, 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从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来看, 以皮肤过敏反应最多。这可能与2个原因有关: (1) 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 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 (2) 药疹是变态反应所致, 目前临床上的一些常用药物, 如抗感染药、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等, 它们的抗原性较强, 最易引起该类反应。尽管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 但是病情较轻, 一般予以停药或治疗症状即消失。

本次调查中, 联合用药发生不良反应占20.83%。多种药物联合使用, 可能产生协同作用, 也可能产生拮抗作用, 甚至引发ADR, 对病人造成损害。临床联合用药现象比较普遍, 但潜伏巨大安全隐患。ADR的发生率常随着联合用药种类的增加而增高, 当联合用药超过4种时, ADR的发生率呈直线上升。提醒临床医师给病人开处方时, 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尽管一些ADR具有不可预测性 (B型ADR) , 但是多数的ADR是可以避免的, 要求临床医生用药前问清病人的ADR史, 家族过敏史, 注意药物配伍禁忌等,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把安全用药放在合理用药的第一位。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督管理办法[J].中国药事, 2004, 18 (4) :203~205.

[2]毛叶萌, 刘建安, 葛秀琴.上海大华医院门急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4, 4 (2) :170~172.

上一篇:营造开放性的语文课堂下一篇:图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