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处理规定

2024-04-24

药物不良反应处理规定(精选8篇)

篇1:药物不良反应处理规定

D—5药物不良反应处理制度

2012-4-30

类别 药事管理

编号 D—5 生效日期 2012.5 修改日期

页数 题目 药品不良反应处理制度

1为加强安全医疗、安全用药,规范全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和监测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制定本制度。

2全院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医务人员应按规定报告所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医院设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在医院P&T委员会指导下工作,定期召开会议。回顾分析医院内所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提出指导临床用药的意见,学习通报国家和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有关文件。3.1药剂科临床药学室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运作的常设部门。3.2各临床科室指定监控医生、护士各一名参与全院监控网络,负责本部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承担全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工作,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4.1 负责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组织实施。4.2 承担全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资料的收集、评价、反馈和上报工作;

4.3 对突发、群发、影响较大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组织调查、确认和处理;

4.4 承担全院药品不良反应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通报和总结全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情况;

4.5 承担省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委托的相关任务。报告流程 5.1 医护人员一旦发现可疑的药物不良反应,应立即进行网上呈报(院内网填写《不良反应速报表》),必要时联系药剂科临床药学室。5.2 药剂科在收到药品不良反应速报表后,在24小时内(法定休息日除外)详细记录,分析因果,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按规定进行网上上报,纸质报表留底备查。医护人员发现紧急、严重或群发的不良事件需立即报告药剂科临床药学室(夜间或节假日通知总值班),相关人员接到报告后尽快到达现场进行调查,初步判断原因并提出处理意见(对现场无法提出处理意见的经查阅资料后48小时内提出处理意见):

6.1 疑为药品质量问题,与药库调剂部门乃至药品供货方协调解决。6.2 因用法原因(品种选择、剂量、用法、配伍等)与相关人员协调解决。6.3 对疑为药物不良反应的,组织填写不良反应报表并上报。

6.4 对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而导致纠纷的,由医务科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医患双方应当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疗机构保管;需要检验的,应当由双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医务科取得检验报告后,原件存档,复印3份,复印件分别发患者、相关临床科室和药剂科。医护人员树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观念,学习相关知识,结合病情和药物特点(遵照说明书),慎重选用药物。用药前告知患者,药物治疗有风险,发现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发现不良事件后,及时处理,进行有效严谨的沟通,对于紧急、严重或群发的不良事件及时报告处理,防止事态扩大。药剂科临床药学室定期或不定期公布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相关信息。有关人员延误不良反应报告、未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严重药品不良反应重复发生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每年总结各科室不良反应的呈报情况,对先进科室与个人进行适当的奖励。本制度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12.1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不良事件是指患者或临床试验受试者接受一种药品后出现的不良医学事件,但并不一定与治疗有因果关系。

12.2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12.3 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

12.4 药品严重不良反应 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

获经批准

院长日期 a 引起死亡;

b 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c 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 d 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 e 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篇2:药物不良反应处理规定

(一)诊疗药物使用前(含服药、注射、输液、输血、外用药等)均应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凡不符合要求者一律不得使用。

(二)病人诊疗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避免损害进一步扩大。同时填《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报药事科。

(三)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医护人员应查视病人的病情,必要时作相关检查,明确药物不良反应对病人导致的损害,并给予相应的医疗处理。

(四)输液发生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所输液体,并更换液体有利于后续处理。取下的液体由专业护士或护士长妥善保管。如果疑液体细菌污染,应抽取液体和病人血液作细菌培养。科室应将情况报告院感科和药剂科。必要时按有关规定由医患双方共同封存液体等,并送有关部门进行检验。

(五)输血发生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所输血液,并更换液体有利进一步处理。取下的血液由专业护士或护士长妥善保管。科室立即通知输血科,输血科通知科室人员到场协助处理。必要时按有关规定,由医患双方共同封存血液等,并送有关部门检验。随后,科室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送输血科。

篇3:药物不良反应处理规定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本院诊治的高血压患者112例, 均经临床评价论证后, 实施药物治疗举措;所选取患者当中, 男64例, 女48例, 平均年龄 (58.78±5.26) 岁, 平均收缩压 (SBP) (153.67±6.22) mm Hg, 平均舒张压 (DBP) (103.26±10.54) mm Hg, 患者平均病程 (13.78±1.54) 年。

1. 2 方法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为分析依据, 将高血压药物实施、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拮抗剂及利尿剂等划分。对各类型抗血压药物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出现频次方面实施相应统计和分析[2]。

1. 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5. 0 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患者情况男性患者中, 其不良反应率在≥60 岁及< 60岁患者中分别为52.81%和47.29%, 女性患者分别为53.78%、46.1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2 单独和联合用药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率为47. 89% ( 34 /71) , 而采用单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 66% ( 22 /41 ) , 与单用药物相比, 联合用药明显低于后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2. 3 不同类型药物统计情况各制剂不良反应症状表现: α-受体阻滞剂为眩晕、低血压; β-受体阻滞剂为眩晕、低血压; 利尿剂为低血压、头痛及恶心; 钙拮抗剂: 水肿咳嗽; ACEI: 咳嗽、低血压;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头痛、眩晕。不良反应从高至低排序为咳嗽、低血压、头痛及眩晕。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 其也是造成冠心病或脑卒中等疾病, 在相应发病率及病死率居高的关键因素。针对高血压疾病, 对其实施药物治疗来讲, 关键在于低剂量药物的使用, 尽量将血压的正常水平予以控制, 尽可能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实现病程延缓及并发症减少的目的[3]。通过本次研究可知, 除了药物自身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外, 患者年龄状况也会对不良反应相应的检出率造成一定影响, 患者产生不良反应随着其年了能够的增长呈现出增长的状况, 此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如若采用单药进行治疗, 其相应的血压达标率<25% ~ 35% , 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均需要采取相应联合用药的方式予以完成[4], 不仅需要对降压效果给与增强, 还需要最大限度的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中可知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均需要采取相应联合用药方式, 促使药物之间在相关协同性及互补性方面的充分发挥, 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从相关研究结果可知, 高血压治疗采用 α-受体阻滞剂或者 β-受体阻滞剂, 易造成低血压及心动过缓, 且血压水平过低, 药品的不良反应方面呈现增大状况[5]。而上述2 种制剂所存在的不良反应为眩晕及低血压, 在对患者实施首次给药时, 老年患者易发生此种不良反应。为防止低血压病症发生, 可在睡觉前给药, 并且将首剂减半, 体位变换时, 应动作轻缓。利尿剂不良反应最为常见的则为低钠及低钾, 在临床症状表现上主要为恶心、腹胀及呕吐等。本组患者以恶心、低血压及头痛为首要不良反应症状。在长期及剂量较大的使用此剂, 则会造成血脂异常、尿酸水平升高及血糖升高等状况。钙离子拮抗剂不良反应为颜面潮红、体位性低血压及皮疹等。而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水肿, 其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ACEI不良反应, 主要为咳嗽, 其与具体的给药剂量无相应关系, 随着用药时间的增长, 其具体症状无相应缓解状况[6]。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所存在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咳嗽, 利用血管紧张素ⅡAT1 相应受体因素, 最终实现拮抗效果, 并根据相应病理作用进行阻断, 并达到其最终疗效目的。

对于复方降压药物来讲, 从从相关研究结果当中可知其不良反应产生较少, 其额能够对复方降压制剂患者的病症予以减轻, 其与药物的使用时间长存在密切的关系, 然而更多的因素在于复方降压药本身。复方降压药的构成主要是由小剂量且能够实现多种相辅相成的药物形式组成, 其中所具有的药物剂量与单用相比, 均明显高于后者的剂量。因此, 如果药物的剂量小, 其相应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就会较小, 如果将其和配伍药物一起使用, 还能够达到对不良反应相互纠正的效果, 诸如替米沙坦, 如果将其与氢氯噻嗪相应的复合制剂混合使用, 替米沙坦能够对氢氯噻嗪所产生的低血钾状况给与有效纠正, 再如氨氯地平及替米沙坦相应的复合制剂, 能够对氨氯地平所产生的水肿状况给与及时纠正。索然我国在相应的某些固定复方制剂组成方面, 对其相应的合理性存在一些争议的状况, 但是其在降压效果上确实存在, 并且其价格也比较低廉, 仍然可以将其作为一种有效选择, 对组成成分方面所存在的禁忌证给与掌握, 并能对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予以减少[7]。

综上所述, 针对高血压患者, 如若抗压药物长期服用, 则会造成不良反应的产生, 也会加重高血压病变。所以针对高血压病症, 应对其及时实施采用药物联合, 或采取个体化治疗举措, 避免使用存在不良反应产生因素较多, 或剂量较大引起不良反应药物, 促进用药安全性的提升, 实现生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晓红.住院患者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263例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18) :83-84.

[2]文国英.常用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广西医学, 2004, 26 (6) :895-896.

[3]顾春妹, 邱佳萍.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118例报告[J].中国基层医药, 2015, (Z1) :78-80.

[4]王丽斌.浅谈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的诱发因素及预防对策[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14) :42-46.

[5]梁莉, 王爱丽, 倪梁朝, 等.17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其预防措施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2 (4) :74-76.

[6]罗运兴, 张云富.探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原因及其预防措施[J].西部中医药, 2010, 23 (7) :67-69.

篇4:能识别和正确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服药后出现不适,要考虑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可能涉及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组织,其临床表现有时与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表现相似。在日常生活中,为保障他人和自身用药安全,我们需要通过症状、发生时间等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初步识别。

临床症状 药物不良反应一般不同于原有疾病的症状。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如皮肤 损害表现为皮疹、瘙痒等,消化系统损害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等,泌尿系统损害表现为血尿、肾功能异常等,严重的全身损害可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发热等。病人在发生可疑反应时,首先看药品说明书是否注明该不良反应,如果已经明确注明,则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大。

发生时间 根据可疑反应发生时间,可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识别。①在数 秒至数分钟内发生,如注射过敏反应表现为病人很快出现灼热、喉头发紧、胸闷心慌、脸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甚至神志昏迷,需立即抢救;②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如固定性红斑常发生在同一部位,呈紫红色圆形或椭圆形,常有水疱,伴有发热等症状;③在半小时至两小时内发生,如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④ 在用药后1~2周发生,如多形红斑常在用药后2~7天出现,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懈型药疹大多在10天后发生,洋地黄反应与利尿剂引起的水肿也多在1~2周后出现;⑤停药后较长时间发生,如链霉素导致的耳聋,常在停药后6个月出现,氯霉素、保泰松所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常在用药后1年以上才出现。

处理药物不良反应,掌握3点趋利避害

1.停用可疑的或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物 在一时难以确定是哪种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情况下,除停用说明书上明确注明不良反应的可疑药物外,还必须停用发生不良反应前使用过的所有药物,根据需要重新筛选疗效近似的药物进行替代治疗。观察不良反应的症状是否在停药后消失,如果副作用较轻微,其症状在停药后可自行好转,症状严重或停药后症状没有缓解的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可疑症状如确属药物不良反应,今后应避免再服用同样的药物。

2.采取有效措施清除体内残留药物 口服药物可用干净的木筷或小勺轻轻刺激喉部使其呕吐,吐过之后喝水,再次以同法刺激咽部,直到将胃内残留药物吐尽为止。如果服药时间较长,药物已进入肠道,可喝一些能稀释药物和延缓药物吸收的食物,如鲜牛奶、绿豆汤、豆浆等。为延缓或阻止药物被肠道吸收,可根据说明书适当服用对药物有吸附作用的药用炭。

3.出现昏迷应紧急送医院 有些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如皮疹、水肿、哮喘等。如果发现这些症状,可口服抗过敏药物如息斯敏、扑尔敏或苯海拉明等。如果发现病人用药后很快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指甲青紫,昏迷等症状,应紧急送医院或通知医生抢救。在送医院或等医生来的过程中,如果发现病人呼吸、心跳停止,可做人工呼吸及心脏挤压(不要用力太大),也可将左手掌平放在病人左胸部,然后用右手握拳击打自己的手背。

尽管所有药物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良反应,但是大部分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不影响治疗和使用者安全的,同时,不良反应也并非每个人都会发生。再加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设定和密切的药学监护,完全可以积极的应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安全性。因此,大家不必因噎废食,该用药时还需用。

专家忠告

除发生轻微药物不良反应,病人可自行停药处理观察以外,若不良反应严重,用药者必须及时到医院救治。切记不要耽误治疗时机,并向临床药师进行用药咨询,避免不良反应再次发生,维护身体健康。

篇5:药物不良反应试卷

单位名称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

1、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概念是什么?(C)

A、不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B、不合格的药品在错误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C、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D、合格的药品在错误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2、什么是新的ADR?(C)

A、患者用药后出现了医生以前没见过的不良反应

B、患者用药后出现了患者以前未出现过的不良反应

C、患者用药后出现了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

D、患者用药后出现了《临床用药须知》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

3、以下哪些情况属于严重ADR(多选)?(ABCDE)A、引起死亡

B、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C、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

D、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 E、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4、ADR与药品不良事件(ADE)有什么关系?(C)

A、ADR和ADE的定义是一样的

B、ADE肯定是ADR,但ADR不一定是ADE

C、ADR肯定是ADE,但ADE不一定是ADR

D、ADR与ADE没有任何关系

5、如果您是某单位的ADR负责人,当发现ADR后,您将会向哪些部门报告?(多选)(ABC)

A、所属辖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B、所属辖区卫生局

C、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D、其他部门

6、新的和严重的ADR的报告时限是什么?(B)

A、10日

B、15日

C、20日

D、25日

E、不知道

7、发生死亡病例的ADR的报告时限是什么?(A)

A、及时

B、10日

C、15日

D、20日

E、不知道

8、ADR报告内容和统计资料可作为医疗事故/医疗诉讼的依据吗?(B)

A、能

B、不能

C、说不清

9、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有哪些情形,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以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或警告甚至罚款?(多选)(ABCDE)

A、无专兼职人员负责ADR监测工作

B、未按要求报告ADR

C、发现ADR匿而不报

D、隐瞒ADR资料

E、未按要求修订药品说明书

F、ADR报告填写欠完整、准确

10、省级ADR检测中心职责有哪些?(多选)(ABCD)

A、ADR资料收集、核实、评价

B、反馈

C、上报

D、其他有关工作

11、患者用药后发生ADR是否属于医疗事故?(B)

A、是

B、不是

C、不知道

12、下列哪些药品会导致不良反应?(E)

A、化学药品

B、中药

C、生物药品

D、诊断试剂

E、以上全是

13、下列哪些因素会导致不良反应?(多选)(BDE)

A、质量不合格品

B、药品杂质

C、使用方法不当

D、药品性质

E、患者自身体质

14、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品副作用是一回事吗?(B)

A、是

B、不是

C、没有考虑过

15、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物警戒是同一概念吗?(B)

A、是

B、不是

C、没有考虑过

16、您认为谁应该报告不良反应?(多选)(ABC)

A、医疗机构

B、生产企业

C、经营企业

D、患者本人

E、任何人

F、其他

17、药品出现严重安全性问题时,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多选)(ABCD)

A、发布公告

B、暂控

C、从市场撤出 D、修改说明书

篇6: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一、医院成立由主管院长负责,医教科、护理部、药剂科负责人 组成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并由各临床科室及门诊医护负责 人、监测员担任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人员,指定药剂科临床药 学室人员兼任专管人员。医教科、护理部负责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 协调工作,各科医护负责人负责本科药品不良反应的登记工作,药剂 科负责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宣传教育、年度计划及工作总结等日常事务。

医务人员对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应详细记录,并 按照要求认真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2 4小时内报院药 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室(现设药剂科临床药学室内)

各科室监测 网络人员督促本科室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报告。

三、药品不良反应专管人员对报告进行调查、分析、整理、评价 后,每季度汇总全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向药品不良反 应监测领导小组汇报,经处理后报告湖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医院发现群体不良反应,应立即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报 告,经调查核实后报告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厅以及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中心。新的或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于发现之日起1 5日内,死亡 病例须及时报告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四、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范围

新药监洌期内的药品应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新药监 测期已满的药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进口药 品自获准进口之日5年内,报告所有不良反应,满5年的报告该药品新 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严密监测所用预防性生物制品可能出现的不良 反应,发现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按规定报告。

注: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未载明的不良反应。严重 不良反应是指引起死亡

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对生命有危险并 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

篇7:药物不良反应信号检测

刘媛1 程能能1? 杜文民2 王永铭1(1 复旦大学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上海 200032;2 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上海 200040)LIU Yuan1, CHENG Neng-neng 1△ , DU Wen-ming2 , WANG Yong-ming1(1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School of Pharmacy, Fudan University , Shanghai , 200032;2 Shanghai Center f or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Shanghai , 200040 , China)【摘要】 背景 在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数据库中存在大量已经明确因果关系的神经系统ADR报告,目前的ADR信号定量检测方法不区分数据库中的已知或未知报告。目的 考察已知ADR报告对ADR信号检测效率的影响,并对上海市ADR数据库进行神经系统ADR信号检测。方法 建立ADR信息库以自动判别ADR数据库中的已知ADR报告,采用PRR算法对上海市2004-2007年ADR自发呈报数据库进行信号检测,并计算可解释度以评价检出的信号。结果 1.建立了包含1261种药物,4238种药物-事件组合(drug-event combination, DEC)的神经系统ADR信息库;2.筛除已知ADR报告能提高神经系统ADR信号检出率24.64% ;3.检测计算共产生神经系统ADR信号98条,包括卡培他滨-咽下困难、吗替麦考酚酯-视觉异常、头孢他啶-精神病等值得关注的信号。结论 筛除已知ADR报告能提高神经系统ADR信号的检测效率。

Abstract Background The signal detection for adverse drug reaction(ADR)is usually based on an ADR spontaneous reporting system(SRS)database containing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of known ADR reports.And currently no algorithm of signal detection can generate difference in results between the known and new ADR reports.Purpose To examine the efficiency of ADR signal detection based on SRS database while known ADR reports were excluded partially or totally and to identify potential ADR signals of nervous system.Methods An ADR database of nervous system was established, which was used to remark known ADR reports from SRS automatically.ADR signals of nervous system were generated for possible hazards from proportional reporting ratios(PRR).A new measure represent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 drug and an AE was created and applied as reference to assist signal evaluation.Results 1.An ADR database of nervous system containing 1261 drugs and 4138 DECs(Drug-effect combinations)was established.2.Excluding the reports carrying only known ADRs from Shanghai SRS database above greatly improved the signal hit rate of nervous system by 24.64%.3.In total, 98 signals of nervous system were identified from Shanghai SRS database(during year 2004-2007), including Capecitabine-induced dysphagia, Mycophenolatemofetil–induced vision abnormal and ceftazidime–induced phycosis.Conclusions Excluding the reports carrying only known ADRs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DR signal detection of nervous system.一、背景

WHO对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 , ADRs)的定义是:在正常用量和用法情况下,药物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所发生意外的、与防治目的无关的不利或有害的反应。当前,随着临床用药数量及品种的大幅增加,药物ADR的发生数量也持续上升,由药物ADR产生的药源性疾病已成为全球主要疾病之一。在所有药物ADR中,发生在神经系统的毒副作用占24.8-26.8%[1],显著高于其它系统或组织。目前已知的引起神经系统ADR的常见药物就达40余种,其中以抗感染药物为主,尤以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最为多见[2]。药品不良反应(ADR)自发呈报系统(spontaneous reporting system, SRS)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ADR监测手段,也是目前发现ADR信号的最主要来源。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无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ADR自发呈报库数据来探索未知的神经系统ADR信号,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报道。WHO对信号的定义是:药品与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 AE)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的报告信息,这种关系是未知的或者以前的文献资料不能充分证实的[3]。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应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新药监测期已满的药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第二十九条明确指出―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4]。目前我国SRS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数据库中的ADR报告有相当部分其实是已经明确因果关系、甚至已写入说明书的不良反应。如上海市2004?2007年SRS数据库中呈报者定义为―已知ADR‖的报告占全部报告数的93%以上(图 1)。这些报告的存在对于神经系统药物不良反应信号的检测产生何种影响目前尚未见报道。

图1 上海市ADR自发呈报库中呈报者定义为―已知ADR‖的报告百分比

二、方法

上海市ADR自发呈报数据库2004-2007年共收集ADR报表38518份,经过数据清理及必要信息提取后,得到包含报告号、药品通用名称及不良反应标准名称三个字段的ADR原数据集。本研究的信号检测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2 信号检测流程图

ADR已知库的建立:根据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文献建立ADR数据库,含药物名称和不良事件名称二个字段。目前该库包括1854种药物,22606种药物-不良事件组合(DEC)。

神经系统ADR已知库的建立:根据《WT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5],从ADR已知库中挑选出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及神经紊乱两个类别的ADR,组成神经系统ADR已知库,包括4138种DEC,涉及1261种药物。

报告筛选方法:将原数据集ADR报告全部拆分为药物-不良事件组合,与已知数据库逐一比对,保留含有任一新的组合的报告的全部信息。

本研究采用的信号检测算法——PRR法是最早且最基本的信号检测算法。其基本原理是:PRR=数据库中目标药物引起目标事件的实际报告比/数据库中目标事件的背景报告比,当PRR显著大于1时,则认为该目标药物-目标事件为一信号。英国药品和保健产品管理局(medicines and healthcare products regulatory agency, MHRA)将PRR值与目标药物-目标事件报告数(a)及皮尔森卡方(?2)值三者结合起来,作为常规的ADR信号检测方法,称为MHRA法[6,7]。目前, 该方法已被荷兰的药物警戒中心, 英国的药物ADR监测系统, 世界卫生组织的药物ADR监测中心(WHO,UMC)及美国的药物ADR自发报告系统广泛应用[8]。

表1 信号检测的四格表

目标事件 其他事件 目标药物 a b 其他药物 c d MHRA法信号判别标准:PRR>2,a>2, ?2>4 其中:PRR=a(c+d)/(c(a+b)),?2=n(|ad-bc|-n/2)2/(a+b)(a+c)(b+c)(c+d), n=a+b+c+d 对于一个目标DEC而言,目标事件可能是目标药物单独引起,也可能是与目标药物联用的其他药物引起的。按报告数进行四格表的计数时,这2种情况的信号值完全相同。因此我们提出一个信号的参考指标——可解释度,其定义为含目标DEC报告中已知能引起目标事件的报告数/含目标DEC的报告总数。这一指标可作为估计信号的价值的参考,可解释度越低,目标事件可归因于目标药物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结果

上海市ADR自发呈报数据库2004-2007年报告共38518份,可用于信号检测计算的有效报告共38438份(即原数据集),报告频数3以上的组合14184种,涉及药物1237种,不良事件393种。其中含有神经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4725份,占12.29%,出现频次最高的神经系统不良事件依次是头晕(2082)、头痛(768)、局部麻木(424)、失眠(157)与耳鸣(141)。

经总已知ADR库筛选后得到的新数据集A含有报告18182份,报告频数3以上的组合2339种,涉及药物913种,不良事件381种。

经神经系统已知ADR库筛选后得到的新数据集B含有报告37824份,报告频数3以上的组合3156种,涉及药物966种,不良事件392种。

3个数据集分别经信号检测计算与筛选,得到符合最低信号产生条件的神经系统ADR信号分别为69,72,86条。3个信号集的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与原数据集相比,数据集A的信号数净增24.64%,数据集B的信号数净增4.35%。因此在信号检测计算前先筛除已知ADR报告可以提高信号的检出率。数据集B与原数据集的信号集均包含的66条信号中,数据集B的信号强度大于原数据集的信号占90.91%。定向筛除已知ADR报告,即筛除与待检测信号事件相同的ADR,能有效地降低背景报告比[c/(c+d)],有利于该事件的未知ADR信号的检出。

图 3 各信号集的相互包含关系

所有98条信号涉及不良事件19种,药物83种。下表列出了中较值得关注的10条信号,3个信号集均包含这10条信号。

表2 值得关注的重要信号

四、讨论

数据库中存在大量由其它药物(非目标药物)引起目标事件的已知ADR报告时,会使四格表中c值增大,将高估该事件的背景报告比,信号检出率下降,可能造成漏检。在检测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信号时定向筛除神经系统的已知ADR就可以使四格表的c值减小,降低背景报告比,提高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信号的检出率。2001年Evans等基于类似的考虑曾建议在‖检测药物致胃肠道出血的信号时,应筛除SRS中非甾体抗炎药引起胃肠道出血的报告信息‖[9]。

信号是指―药物与AE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的报告,因此作为信号背景的报告应该只是―药物与AE间无关联‖的报告。因此,背景报告比的数值应由因果关系不确定的可疑ADR报告计算产生[10]。筛除包括神经系统已知ADR的全部已知ADR报告后,检出率较不筛除与定向筛除相比均有提高且增幅较大。数据集B的报告数比原数据集只减少了1.60%,而数据集A减少了52.70%,原数据集中神经系统的已知ADR报告仅占全部已知ADR报告的3.03%。在检测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信号时,筛除全部已知ADR报告后,不仅使四格表的c值减小,同时使四格表的b值与d值也大幅减小。一般情况下d值显著大于a,b,c值,即d值的相对减少量小于b值与c值,使信号报告比相对增大,有利于信号的检出。

本次对上海市2004?2007年SRS数据库的信号检测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神经系统ADR信号。其中卡培他滨导致咽下困难是一种较特异的ADR。数据库种中的4例报告均为单用卡培他滨,其中3例病患分别在用药后的第2天、6天、7天出现咽下困难伴有呼吸困难,且停药后证状逐渐缓解。该药的说明书上没有列入这一ADR,而且目前国内外文献均未见这一ADR的报道,有待进一步研究。吗替麦考酚酯致视觉异的4例报告中,病患均在因尿毒症实施肾移植术后联用免疫抑制剂与强的松,其中1例还同时使用了环孢素。尿毒症患者可因长期免疫功能受损并发青光眼[11],但库中4例报告病患在术前均无视觉异常的诊断。国内外普遍认为长期使用激素可引起白内障等视觉异常[12-13],但蒋金根等的研究均表明视觉异常的发病率与抗排异治疗持续时间及激素应用累积量无关[14];Fourmier等研究也证明类固醇剂型、累积量和治疗时间与白内障的形成无关[15]。目前国内外未见吗替麦考酚酯单独使用致视觉异常的报道,该药与视觉异常是否有联系还需相关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头孢他啶导致精神病在国内外均有报道,但绝大多数的报告认这一ADR较少见[16-18]。头孢他啶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大剂量使用时,药物蓄积后致血药浓度升高可能会通过血脑屏障,引起精神障碍,但还需进一步论证。中成药引起的神经系统ADR如丹参酮ⅡA磺酸钠致头痛有7例报告,苦碟子致失明有3例报告,两个ADR报告都是单药报告,可解释度为0%,也值得关注与研究。参考文献

[1] 高东寰.张丽雅.《药物不良反应监查指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135-146 [2] 刘萍.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99,20(4):245-247。

[3]王越,孙骏,徐厚明.药品安全应急预警系统中信号处理问题的探讨[J].药物警戒,2005,2(4):211-212,219。

篇8:药物不良反应处理规定

1 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1.1 消化系统

通常情况下, 此类ADR为可逆、易耐受。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食欲减退, 发生率为1%~5%。田春华等[1]曾报道环丙沙星引起了胰腺炎。

1.2 中枢神经系统

临床症状主要有头晕、头痛, 发生率为1%~2%, 失眠、烦躁不安等。失眠多见于氧氟沙星与氟罗沙星较大剂量服用时, 但可逆不影响治疗。严重时可发生精神症状, 如视听异常、惊厥、抽搐、癫痫和锥体外系症状等, 发生率约为1.8%, 临床上女性比男性发生率要高, 45岁以下患者的发生率要高于45岁以上者[2]。因此当患者为女性或45岁以下时应注意观察用药期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表现。

1.3 软骨和肌腱反应

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喹诺酮类药物可致负重大关节肿胀、僵硬及活动受限, 在对大鼠的动物实验中, 骨关节受损以萘啶酸 (最强) >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喹诺酮类药物对肌腱也有所损伤, 王浴生等[3]曾经报道, 1名17岁纤维囊肿患者服用培氟沙星800mg/d, 连续3个月, 发生关节痛。另外, 从1997~2005年,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得到的与肌腱损伤有关的喹诺酮类药物的ADR报告共794例, 其中258例为肌腱炎, 262例为肌腱断裂, 其余274例为其他肌腱损伤。

1.4 肝功能损害

喹诺酮类药物对肝功能的损害表现为可使GOT、GPT、ALP、TG、TP和LDH等生化指标异常升高, 亦可见巩膜和皮肤黄染, 偶见肝炎、胆汁滞留或肝衰竭。其中以曲伐沙星的肝毒性最明显, FDA已对药作出严格限制[4]。

1.5 肾功能损害

其主要表现为BUN和血清肌酐值上升, 0.2%~0.3%的患者服用此类药物时血肌肝轻度升高, 严重的可引起结晶尿、血尿、间质性肾炎, 甚至可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例如使用替马沙星就有发生溶血性尿毒症报道[5]。

1.6 心脏毒性

喹诺酮类药物的心脏毒性临床主要表现为QT间期延长, 引发心律失常、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脏毒性与用药剂量有关, 与性别亦有关联, 通常女性较男性易发生QT间期延长。其中以司帕沙星QT间期延长时间最长为14ms。格帕沙星发生率最高, 此药已从市场上撤销[6]。

1.7 过敏反应

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红色丘疹, 多于用药后3d左右出现, 皮疹、急性荨麻疹, 严重的过敏反应有喉头水肿、剥脱性皮炎、药疹、过敏性休克, 甚至可导致死亡。据报道, 有患者在胆总管手术后, 给予诺氟沙星0.2g口服, 4min后出现过敏性休克[7]。杨晓等[8]对喹诺酮类药物致过敏性休克的文献分析表明, 以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发生率最高;给药方式以静脉注射发生率最高。主要发生于用药30min内, 即速发型过敏性休克, 但也有第2次、第3次用药后才发生, 即迟发型过敏性休克。

1.8 光敏性皮炎

据国家药监局统计从1985年至今, 有12种喹诺酮类药物因严重的ADR而停用或限制使用, 其中7种是强光毒性引起的占58.3%, 说明随着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使用, 此类ADR需引起临床的密切关注。其中以司帕沙星的光毒性发生率较高, 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光毒性较弱, 此类ADR在女性患者中较多见。

2 喹诺酮类药物ADR的发生机制及临床处理

根据Davies分类法, ADR可分为A型 (量变型异常) 和B型 (质变型异常) , A类ADR的发生多与化学结构有关, 而B类ADR则与患者和药物的异常性有关。临床应根据不同类型的ADR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2.1 A类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及临床处理

2.1.1 胃肠道系统的损伤:

有恶心、腹痛、腹泻等, 可能是与喹诺酮类药物分子结构中的喹酸对胃肠道的刺激有关 , 因此应避免空腹服用喹诺酮类药物。通常消化系统的ADR与剂量有关, 减少剂量或者停药, ADR可得到缓解, 此外也可应用铋剂及H2受体拮抗剂进行治疗。

2.1.2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可能是由于该药具有脂溶性, 组织渗透力强, 脑脊液中浓度高, 并抑制脑内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结合, 不仅使γ-氨基丁酸从自主神经末梢释放减少, 而且可竞争抑制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受体的结合, 从而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9], 导致惊厥和癫痫等严重ADR, 其抑制的程度与剂量有关。因此该类药物不适合给有癫痫发病史的患者使用, 如必须使用, 应注意用量并密切关注其临床表现。

2.1.3 对幼年动物软骨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

其抑制作用与用药时间和药物浓度密切相关, 用药浓度越大, 用药时间越长, 抑制作用越明显, 而随着动物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这可能与药物结构有关。所有喹诺酮类药物的结构中, 3、4位为羧基和酮羰基, 极易和金属离子如钙、镁、铁、锌等形成螯合物, 使体内的金属离子流失, 引起骨骼缺钙, 因此应避免儿童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而且与铁形成螯合易引起贫血。

2.1.4 肾脏损伤:

有些喹诺酮类药物经肾脏排泄, 对于婴儿、老人和肾病患者而言, 由于肾小球滤过减少, 使药物的排泄变慢, 血浆半衰期延长, 在这种情况下易发生肾功能损害。因此在给予以上这些患者药物时应减少药物剂量。此外, 喹诺酮类药物结构中有羧基, 在中性和碱性尿液中溶解性差 , 容易在肾小管中形成结晶, 这也是其易导致肾病的一个原因, 故在服药期间应让患者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喹诺酮类药物较少经由肝脏代谢, 因此其肝损害ADR发生率较低, 且据临床报道多为一过性, 停药后进行护肝治疗可自行恢复。

2.1.5 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

与其阻碍心脏阀门K+ 通道有关, 特别是延迟整流性K+通道的快速成分Ikr, 从而导致QT间期延长。

2.2 B类ADR发生机制及临床处理

B型不良反应是一类与药物原有药理作用完全不同的异常反应, 包括药物异常性和患者异常性2种类型。喹诺酮类药物的B型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 发生这一类的过敏反应主要是由于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变态反应。喹诺酮类药物结构较为简单, 为非蛋白质, 但大多可作为半抗原, 与体内的蛋白质结合而成为全抗原, 后者能促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当再次接触同种药物即可产生过敏性反应。喹诺酮类药物的过敏反应主要是皮肤光敏反应, 通常为首次接触喹诺酮类药物或全身给予此类药物, 随后暴露于一定波长和时间的光照 , 从而使皮肤产生的毒性反应。通常表现为晒斑、红斑、水肿、色素沉着 , 严重时出现毒性表皮坏死松懈症。一般发病急 , 病程短 , 消退快 , 仅限于表皮。

研究表明该类药的光毒性反应与其化学结构有关 , 其母环上8位取代基与光毒性有直接关系 , 若引入卤素如氟元素 (F) 可使光毒性增加, C8位引入甲氧基可增加此类药物对紫外线的稳定性 。在使用喹喏酮类药物时, 应让患者尽量避免各类光照 , 尤其是女性在使用本药期间不宜长时间暴露于日光下。对首次发现皮疹或者其他过敏反应时, 应立即停用, 严重过敏反应发生时, 可根据临床需要用肾上腺素或其他复苏方法治疗, 包括吸氧、输液、抗组胺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气道护理等。

3 结 论

喹诺酮类药物尤其是第3代喹诺酮类药物, 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抗菌谱较广, 组织渗透性好, 因此在临床有着广泛的应用, 但近年来随着其应用频率的增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因此今后在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疗程不要过长, 用药中密切观察, 发现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如减量、停药、给予药物治疗等。禁止无针对性、无限期地以喹诺酮类药物作为预防感染的药物, 并在联合用药中多加注意 , 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损失。对过敏体质者、婴幼儿和老年人在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时一定要慎重, 应适当减量并实行临床监测。

关键词: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制

参考文献

[1]田春华, 杨京勋.环丙沙星引起胰腺炎首例报告[J].中国新药杂志, 2001, 10 (4) :306.

[2]毛浩玉, 游雪甫.喹诺酮类抗菌药不良发应及其机制研究现状[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04, 25 (1) :23.

[3]王浴生, 周黎明.喹诺酮类抗菌药毒理学与临床不良反应的几个问题[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04, 26 (3) :123-124.

[4]胡大强.曲伐沙星和阿拉沙星的不良反应[J].中国药房, 2003, 13 (1) :17.

[5]蒋锦, 刘明亮.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安全性[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03, 5 (24) :226.

[6]王汝龙.喹诺酮类抗菌药选评[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03, 1 (2) :75.

[7]王佩珠, 陈赛君.诺氟沙星的不良反应与防治[J].医药导报, 2001, 20 (1) :64-65.

[8]杨晓, 杨烨.喹诺酮类药物致过敏性休克165例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 2006, 5:372-374.

上一篇:蝴蝶与蛹作文850字下一篇:县全面安排布置“四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