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合成反应教学大纲

2024-05-25

药物合成反应教学大纲(共6篇)

篇1:药物合成反应教学大纲

《药物合成反应》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09721035 课程中文名称:药物合成反应

课程英文名称:Organic Reactions for Drug Synthesis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总 学 时:72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24学时)总 学 分:4.5 适用专业:药学本科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药物合成反应》是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为基础,对药物合成中常用的有机单元反应和特殊反应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着重讨论各单元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的微观过程及影响反应的结构因素和反应条件因素,并用以指导药物合成方法的选择和工艺条件的优化。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重要药物合成单元反应的反应条件、反应机理、影响因素及其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掌握药物合成单元反应中常用主要反应试剂的性质、特点、应用范围。熟悉新试剂、新方法在药物合成反应中的应用进展。培养较为熟悉的合成药物及中间体的实验基本技能,能正确地、科学地、独立地进行合成反应实验工作,具有独立开展药物合成研究的初步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重要的药物合成反应的反应机理,反应的基本条件和应用范围;

2、掌握反应中作用物的结构因素,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3、掌握重要合成反应中常用试剂的特性和应用条件、应用范围;

4、了解有机合成的新反应,新试剂和新方法的发展,掌握某些新反应,新试剂和新方法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5、掌握目标分子(即药物分子)合成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步骤,具有选择较合理的合成方法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先修课程为:有机化学、药物化学。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药剂学、药物分析。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

第一章 卤化反应

【教学内容】

1、不饱和烃的卤加成反应。

2、烃类、羰基化合物的卤代反应。包括脂肪烃、芳烃、醛、酮、烯醇、羧酸衍生物的卤化反应。

3、醇、酚和醚的卤代置换反应。

4、羧酸的卤置换反应。酰卤的制备,羧酸的脱羧卤置换反应。

5、其他官能团化合物的卤置换反应。卤化物的卤素交换反应,磺酸酯、芳香重氮盐化合物的卤置换反应。【基本要求】

1、掌握不饱和烃卤加成反应、卤取代反应和卤置换反应的特征、影响因素和各种类型反应的常见卤化剂。

2、熟悉不饱和烃卤加成反应、卤取代反应和卤置换反应的反应机理。

3、了解卤化反应在药物合成中的广泛应用。【重难点】

重点:常用的各类卤化剂的应用特点、反应条件及各种类型反应的反应机理。

难点:在药物合成中,对某一目标反应选择合适的卤化剂及卤加成和取代反应的立体化学问题。

【学时安排】理论7学时,实验6学时

第二章 烃化反应

【教学内容】

1、氧原子上的烃化反应。包括醇、酚的氧烃化反应,醇、酚羟基的保护。

2、氮原子上的烃化反应。氨及脂肪胺、芳香胺、杂环胺氮原子上的烃化反应,氨基的保护。

3、碳原子上的烃化反应。芳烃、炔烃、羰基化合物等的烃化反应。【基本要求】

1、掌握烃化反应的特征及分类;理解影响各类烃化反应的主要因素。

2、熟悉各类烃化反应的机理;掌握羟基、氨基保护的各种有效方法。

3、了解烃化反应的概念及其与缩合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重难点】

重点:各类烃化剂的应用特点及如何选择使用,各类烃化反应的反应机理及反应的影响因素。活性亚甲基化合物的碳烃化中不同烃化基引入的顺序及其在药物合成中应用。

难点:当分子中有多个可被烃化官能团存在时,如何进行选择性烃化的问题。【学时安排】理论7学时

第三章 酰化反应

【教学内容】

1、氧原子上的酰化反应。包括醇、酚的氧酰化,醇、酚羟基的保护。

2、氮原子上的酰化反应。包括脂肪胺、芳香胺的氮酰化,氨基的保护。

3、碳原子上的酰化反应。包括芳烃、烯烃的碳酰化。

4、有机金属化合物在碳酰化反应中的应用 【基本要求】

1、掌握氧原子、氮原子酰化反应中常用酰化剂类型、反应条件。

2、熟悉碳酰化反应中重要人名反应及有机金属化合物在碳酰化反应中的应用。

3、了解酰化反应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特点。【重难点】

重点:酰化反应的机理及常用酰化剂类型。难点:反应条件对酰化反应的影响。【学时安排】理论7学时,实验6学时

第四章 缩合反应

【教学内容】

1、α-羟烷基、卤烷基、氨烷基化反应。Aldol缩合、Prins反应、Blane反应、Mannich反应等。

2、β-羟烷基、β-羰烷基化反应。

3、亚甲基化反应。包括Wittig反应、Knoevenagel反应、Stobbe反应、Perkin反应。

4、Darzens反应。

5、环加成反应。Diels-Alder反应。【基本要求】

1、重点掌握具有活泼氢化合物和羰基(醛、酮、酯)化合物间缩合和分子内环合反应。掌握掌握延长和建立C-C键、C-X(X=N、O)键的基本方法与原理;掌握Mannich、Michael、Wittig反应的机理、影响因素、发展和应用;掌握分子内环化反应的规则。

2、熟悉缩合反应的基本概念,反应机理及反应的影响因素。

3、了解缩合反应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特点。【重难点】

重点:Aldol缩合,Mannich反应,Michael加成,Wittig反应,Knoevenagel反应及Darzens缩合的定义、反应机理、反应条件及其应用。

难点:缩合反应中的立体化学问题。【学时安排】理论7学时,实验6学时

第五章 重排反应

【教学内容】

1、从碳原子到碳原子的重排。

2、从碳原子到杂原子的重排。

3、从杂原子到碳原子的重排。

4、σ键迁移重排。【基本要求】

1、掌握Beckmann重排、Hofmann重排、Stevens重排和Sommelet-Hauser重排、Cope重排和Claisen重排。

2、熟悉重排反应的反应机理及反应的影响因素。

3、了解了解重排反应的基本概念,重排的分类,立体化学和对重排产品结构的影响。【重难点】

重点:主要重排反应条件、迁移基的迁移能力及应用。

难点:综合运用重排反应形成新分子及重排反应中的立体化学问题。【学时安排】理论6学时

第六章 氧化反应

【教学内容】

1、烃类、醇类、醛、酮的氧化反应。

2、含烯键化合物的氧化反应。

3、芳烃、胺的氧化反应。

4、脱氢反应及其他氧化反应 【基本要求】

1、掌握不同类型有机化合物如烷烃、醇、醛、酮、烯烃及芳烃被氧化的特点、常用氧化剂、氧化产物及氧化反应条件。

2、掌握脱氢反应中常用的脱氢剂及其特点、芳构化反应的应用。

3、熟悉胺、卤化物、磺酸酯及含硫化合物的氧化特点及应用。

4、了解有机化学中氧化反应的概念及氧化反应的类型。【重难点】

重点:烃基、醇及烯键氧化常用的氧化剂及特点。熟悉各类氧化剂的应用范围以及它们对不同功能基氧化时的异同点。

难点:各类可氧化官能团共存时如何实现选择性氧化。【学时安排】理论6学时,实验6学时

第七章 还原反应

【教学内容】

1、还原反应机理。

2、不饱和烃的还原。

3、羰基(醛、酮)的还原反应。

4、羧酸及其衍生物的还原反应。

5、含氮化合物的还原反应。

6、氢解反应。

7、不对称还原反应。【基本要求】

1、掌握各种类型有机化合物被还原的特点、常用还原剂、还原产物和还原反应条件。

2、熟悉有关人名反应及其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3、了解还原反应的定义、反应类型及其在药物合成中的重要性。【重难点】

重点:各类还原剂的应用特点及应用范围。烯炔、羰基、硝基的还原方法。对各种不同功能 基进行还原时所常用的典型方法。还原反应在药物合成中应用。难点:各类可还原官能团共存时如何实现选择性还原。【学时安排】理论6学时

总复习理论2学时

五、实践性教学环节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手段:多媒体。

七、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目的:考核学生对药物合成反应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2、考核形式:闭卷书面考核。

3、主要考核内容:教学大纲涉及内容均在考核范围。

4、考核题型:简答题、完成反应题、反应机理题、定向合成题和综合题。

5、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书面考核成绩占70%。

八、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药物合成反应》,主编:闻韧,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第3版。参考书:

《有机合成反应》(上、下册),主编:王葆仁,出版社:科学出版社,1981年。《March’s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主编:Michael B.Smith and Jerry March,出版社:Wiley,2007年第6版。

执笔人: 倪冬梅 审核人:喻昕

2013年7月1日

篇2:药物合成反应教学大纲

药物合成反应教学改革研究【1】

摘要:传统药物合成反应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意识的激发和培养具有相应的阻碍作用,并且思维能力培养的艺术价值并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从传统药物合成反应教学模式出发,对其特点进行有效的挖掘,并且将所存在的弊端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药物合成反应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同时对于教学模式构建的创新之路进行具体论述,使得药物合成反应教学改革总体思路与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保持高度统一。

关键词:药物合成反应教学;反应机理思维;教学改革;问题现状

一、引言

从药物合成反应教学现状之中,可以分析出传统教学模式构建过程存在很多不足,对学生反应机理思维方式培养较少,而思维引导与启发的艺术性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同时教学模式固定化导致教学开展途径较为单一,对学生参与积极性的调动难度较大。

针对这几方面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改革,烘托出学生反应机理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并且将其思维培养的艺术性有效提升,促使思维能力的引导过程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主体,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对教学质量、效果的提升是有力的保障。

二、药物合成反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反应机理思维方式培养重视程度不高。

药物合成反应教学是以有机化学为根本,对药物合成所产生的反应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出药物合成的具体方法。

从当今高校药物合成反应教学的具体现状出发,教学过程中对与学生化学变化所经由的基元反应思维方式的培养相对较少,主要还是停留在理论强化层面,实际反应过程的根本原理以及原理形成的原因并不能进行实际探索,难以形成切实有效的反应机理思维方式。

教学应从药物合成反应教学的内在实质角度出发,目标在于使学生反应机理的运用能力不断提升,药物合成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能够有效掌握,实际运用能力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而传统药物合成反应教学并不能有效培养反应机理思维方式,学生对于药物合成反应掌握过程较为死板,因此实际应用能力很难得到体现。

这是由药物合成反应教学思想的侧重点所决定的,因此这一方面是主观因素之一。

2.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艺术性特征。

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靠单纯的硬性规定就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在思维引导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种固定而又特有的思维模式,而思维引导则是一种具有艺术色彩的思维探索与发现的过程。

在药物合成反应教学过程之中,课堂教师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依靠硬性强化,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学生则是被动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往往会变成任务的硬性完成过程,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不能达到有效地引导。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和刻板性,而思维的灵活性很难得到保障。

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的自然艺术性特征不能体现,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诱导、形成过程不能形成良好的环境,思维能力培养过程则成为了一种硬性灌输过程。

3.课堂教学模式化,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难调动。

课堂教学模式化在于课堂教学风格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对于人才能力的培养方向以及手段较为统一,形成模式化发展格局。

而药物合成反应教学特点在于对学生思维运用强度较大,思维灵敏性要求较高,为此,基本模式教学并不能满足药物合成反应教学的内在需求。

在药物合成反应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敏性的有效提高,关键在于对教学气氛进行不断地优化,促使学生思维运转速度不断增强,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教学效果能够达到最佳目标。

在现阶段合成反应教学中,教学过程模式化现象较为严重,学生课堂参与中思维的灵敏性以及有效的激发过程并没有充分实现,导致了学生对教学内容并没有强劲的学习兴趣,参与积极性调动难度较大,课堂教学效果并不能良好的体现,不利于药物合成反应教学的未来发展。

4.课堂讨论缺乏针对性,反应机理难以深入探索。

在药物合成反应教学中,反应机理讨论环节所具有的广泛性较强,虽然对相关反应进行了具体的讨论过程,但针对主要反应机理的讨论相对较少。

这样所导致的结果就是课堂教学主体的研究过程并没有成为重点,学生对反应机理的思维方式培养过程较少,而自身思维观点的交换有效性并不强烈,课堂讨论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体现程度不高,同时反应机理的纵向研究深度并不能得到有效加强。

这是当今药物合成反应教学存在的基本现状之一,而这一现状所体现出的则是药物合成反应教学存在的又一不足,即对于学生思维能力、思考方向、思维探索的培养作用较弱,学生自身思维观点的交换价值较低,课堂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以上几个方面是药物合成反应教学中存在的重点问题,也是导致学生思维能力、思维意识以及惯性思维难以形成的重要原因,对药物合成反应教学中的反应机理的纵向研究产生消极影响。

对此针对上述具体问题进行具体改革,改革总体思路如下。

三、药物合成反应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转变传统应试教育思想,提高教学灵活性与适用性。

应试教育思想的形成主体并不只是在于教师方面,学生也是药物合成反应教学应试思想形成的第二主体。

从教师层面而言,对于教学思想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学发展方向,而从学生层面而言,应试思想的转变在于自身社会应用能力的有效提高。

针对于教师课堂教学而言,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机优化,将反应机理思维方式作为教学发展的核心,对学生化学变化所经由的基元反应思维方式进行多样化培养,以思维引导为主体,强调思维方式形成的应用性能,提升学生反应机理思维的灵活性。

而对于学生而言,应根据药物合成反应的基本原理,对相关反应机理进行有效探索,使得反应机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紧密性不断加强,探究出一条更适合学生本身的反应机理思维。

学生和教师的反应机理思维的灵活性与应用性不断提升,将对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未来发展产生积极、有效的帮助作用。

2.对学生反应机理的思维方式进行积极培养。

对于学生反应机理的思维方式培养,关键在于对学生思维方向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启发,促使学生能够以基本的、固有的思维方式为主体,逐步向教师引导方向有效靠拢,提升反应机理的思维方式的有效性及准确性。

从药物合成反应教学特点出发,学生自身的思维构成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在进行学生反应机理的思维方式的引导过程中,需结合学生所具有的具体思维方式差异,对其思维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得不同学生的反应机理思维构成特点能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独特性。

针对反应机理思维形成较为持久的学生,教师应结合其他学生力量进行侧面辅助引导,发挥出学生之间所具有的带动作用,使得个别学生能够克服思维形成的障碍。

这是药物合成反应教学对学生反应机理思维方式进行积极培养的核心,同时也是有效探索出适合当代学生反应机理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会对药物合成反应教学改革产生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3.注重课堂教学艺术性色彩,提升思维能力艺术价值。

反应机理思维的培养,注重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过程。

而在思维引导过程中的沟通过程则是有效的传播途径,应以思想、意识的启发作为必备条件,为此学生反应机理思维的培养应体现出艺术性以及艺术价值。

在这样的思维培养环境中,对学生思维的启迪能够产生强烈的推动作用,并且对于学生思维形成的特点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了解,引导方式能够实现个性化、具体化,发挥出药物合成反应教学反应机理思维培养的艺术价值及艺术特征。

这是对传统药物合成反应教学理念的颠覆,体现出课堂教学的魅力,能够切合学生思维形成的具体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培养,艺术性以及培养过程的艺术价值油然而生,与传统药物合成反应教学理念形成鲜明地对比。

在这一基础上药物合成反应教学改革所具有的先进性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课程教学发展方向逐步由单一模块化教学向艺术性教学转变,应试教育思想也能够向探究教育培养迈进。

4.结合课堂实际,有效开展课堂专题化讨论。

从反应机理思维的培养角度来看,学生思维的引导与启发关键在于课堂讨论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使学生之间能够对思维构成的主要因素进行意见的交换,从中促使学生思维的培养过程更为明显化、直接化。

而对于教师而言,则可以对课堂讨论的具体环节有效掌握,对学生反应机理思维形成状况也能够及时、有效的了解。

根据课堂实际教学,对课堂讨论的中心进行有针对性的明确,这样教师对于不同知识点学生反应机理思维的具体形成过程能够全面掌控,为学生反应机理思维的启发、引导起到外在的支持作用,而课堂专题化讨论所具有的意义、价值也能够得到更为有效地发挥。

以上几个方面作为实现药物合成反应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因素,结合当今药物合成反应教学的基本现状进行具体研究,改革总体思路以现状之间形成了相互作用,以此对转变现状产生相应的作用,不断提升药物合成反应教学发展目标。

四、结语

药物合成反应教学改革的重心并不仅仅在于表面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则是教学中心以及教学思想的转变。

从思想层面来看,对学生反应机理思维的有效培养,能够促使学生对化学变化所经由的基元反应思维方式得到正确培养,促使学生药物合成的具体原理及途径的认识不断提升,能够对教学效果的有效转变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而对于课堂教学艺术性的有效加深,可以促使反应机理思维培养环境能够得到有效优化,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充分培养思维方式的灵活性以及敏捷性,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形成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西安.浅析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3).

[2]陈文华,刘巧云.高职《药物合成反应》“项目化教学”初探[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4).

[3]葛燕丽,巨修练,冯菊红,胡学雷,王凯.提高《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教学质量初探[J].广东化工,,(11).

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教学方法【2】

制药工程是奠定在药学、生物技术、化学和工程学等学科基础上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以培养从事药物制造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工程技术学科,制药工程学科涵盖了原有的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等专业,是应用性强、覆盖面广的宽口径专业。[1,2]

篇3: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药物合成反应是制药工程专业本科阶段一门必修主干课程之一,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化学药物及其中间体制中重要的有机合成反应和合成设计原理, 提高学生在实际药物合成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药物合成反应涉及内容丰富, 涵盖知识面宽, 各章节间缺少相关联系, 而且人名反应繁多, 各种类型的反应极易混淆, [3,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好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基于多年药物合成反应课程的教学实践,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结合本校制药工程专业特色和学生、教材的实际情况, 笔者就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下列尝试和探讨。

一讲好第一课,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我校现在所用教材为闻韧主编《药物合成反应》第三版, 教材内容纷繁复杂, 而且没有安排绪论内容, 如果直接进入“卤化反应”教学, 学生会感觉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缺乏新颖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教学内容结构趋于合理, 做到专业特色与课程特色的有机结合, 笔者在第一堂课增加了绪论部分。基于笔者国家二类新药“抗真菌药硝酸舍他康唑及其软膏”和“抗癫痫药加巴喷丁及其胶囊”研究成果, 讲述了化学合成在新药研究中的重要性, 以及新药研究的规范性、科学性, 使同学们对新药研究的程序和要求有了初步认识, 揭开了新药研究的“神秘感”。进而, 笔者介绍了抗肿瘤药紫杉醇, 紫杉醇首先是从美国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出来的有效成分, 后来人们用全合成或半合成的方法得到了紫杉醇。以其为先导化合物找到了活性更高、副作用更低的多西紫杉醇, 多西紫杉醇的发现正是使用了化学的方法对紫杉醇进行结构修饰而得到的, 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化学合成竟然如此“神奇”, 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认识到合理药物设计与合成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 使同学们感受到了制药工程专业浓厚的“药味”, 也对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有了新的认识, 成功激发了学生对药物合成反应课程的学习热情, 为该课程的后续讲授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枯燥、呆板的表现形式, 以其生动形象的声像、视听等技术来表现学科教学内容, 具有清晰、美观、生动、信息量大等优点。对于药物合成反应中的许多教学内容如反应机理、药物分子结构、分子成键等, 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可使其直观化、形象化, 缩短了客观实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可以利用不同的颜色或特殊标记把重点内容标示给学生, 引起学生的注意, 将一些抽象的反应机理和复杂的合成路线形象的展示出来, 及时补充、更新药物研究与应用的相关前沿知识内容, 拓宽学生的视野, 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 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 教学信息量大幅增加, 转换速度快, 往往使学生无法跟上授课进度, 缺乏思维过程, 对所学知识无法及时消化和理解,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差异, 在重点、难点等内容上辅以板书, 做到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模式有效结合, 这样既保证了教学容量, 又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记忆,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采用案例教学方法,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 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需要, 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5]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就是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再照本宣科。实践证明, 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药物合成反应案例不是泛泛而谈或简单的罗列, 必须有中心议题。案例的选择首先要与药物生产实际相结合, 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共鸣, 其次案例要涉及重点单元反应, 有助于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可以举一反三。[6]笔者结合专业特色, 在药物合成反应教学实践中, 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通过引入生动的“教学案例”, 活跃了课堂气氛, 起到了很好的互动效果, 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第二章烃化反应, 笔者引入了很多新颖的“案例”, 对于O- 烃化反应, “咪唑类局部抗真菌药硝酸咪康唑的合成”是这类反应案例的典型代表, 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大多熟知“达克宁”, 但对其主要成分“硝酸咪康唑”知之者甚少, 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硝酸咪康唑的物理性质, 药理特性及临床作用特点, 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文献, 设计药物合成的具体方案, 并与其类似物硝酸舍他康唑、硝酸芬替康唑、硝酸益康唑等药物分子的合成进行比较, 通过师生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 我们得出结论, 上述药物分子可以通过Williamson反应来制备, 也可以通过相转移催化反应进行合成, 通过综合分析, 相转移催化法更适于规模化生产, 而这些实验手段和方法恰恰是要让学生获得的知识点。通过这一案例, 使同学们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 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药品“商品名”与“化学名”的理解。继而, 我们进入了N- 烃化反应的教学, 笔者引入了另一案例“烯丙胺类局部抗真菌药特比萘芬、萘替芬以及布替萘芬的合成方法”, 同学们通过检索发现, 这类药物分子不论采用哪种方法来制备, 都要通过N- 烃化反应来完成。对于C- 烃化反应, 笔者引入了一个特殊案例“西布曲明的合成方法”, 西布曲明有一个华丽的商品名“曲美”, 又是一个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减肥药, 通过讨论和交流, 同学们领会了C- 烃化反应的基本理论, 同时认识到滥用减肥药的危害, 理解了加强药品广告管理的重要性。为了使同学们更好掌握如何通过酰化反应对药物结构进行改造, 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 增加疗效, 或减少副作用, 在O- 酰化反应教学章节, 我们首先介绍了前药设计的基本知识, 拼合原理在药物分子设计和合成中的应用, 这样使学生初步了解了酯类化合物的特性及其制备方法, 笔者适时引入教学案例“胰腺炎治疗药甲磺酸萘莫司他的合成”,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同学们设计了两种方法, 羧酸与酚在DCC/DMAP参与下的缩合方法, 以及酰氯在缚酸剂存在下与酚的缩合方法, 进而, 笔者又提出, 甲磺酸萘莫司他质量研究中, 甲醇溶解后经过室温或冰箱冷藏放置, 含量为何会降低?问题一提出, 部分同学已“胸有成竹”, 这是酯交换的结果, 我们由此掌握了酯的另外一种合成方法, 即“酯交换“法。总之, 药物合成反应理论教学中, 通过系统地引入丰富的、有针对性的、贴近时代发展的药物合成“案例”, 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的兴趣点,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使枯燥的理论教学更加生动, 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重视总复习,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总复习不是对已讲内容的简单重复, 应该是重点内容的总结和归纳, 以强化、检验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例如通过介绍局部麻醉药盐酸罗哌卡因、盐酸布比卡因、盐酸左布比卡因等药物分子的合成方法, 使同学们巩固了卤化反应、酰化反应、烃化反应等三章重点教学内容知识点, 并了解了在烃化反应中碘化钾和碳酸钾的作用。癫痫及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药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 以及骨骼肌松弛药巴氯芬均为取代的 γ-氨基丁酸结构, 它们的合成方法涉及到了Knoevenagel反应及Hofmann重排反应的应用, 同时, 使同学们了解了老药新用、一药多用的相关知识。抗抑郁药盐酸氟西汀的制备过程使我们重温了酰化反应、Mannich反应 (缩合反应) 、还原反应、Williamson反应 (烃化反应) 等多个章节的重点内容。降血脂药环丙贝特的制备方法体现了Friedel-Crafts及Baeyer-Villiger氧化重排反应在药物分子合成中的应用。这些生动实例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 把握了该课程的重点内容, 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总之, 随着医药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制药技术的不断革新,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成为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因此, 要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该摒弃“灌输式”教学方法, 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上述教学方法的实践, 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培养制药工程专业人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元英进, 尤启冬, 于奕峰, 等.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 2006 (1) :12-15.

[2]李华, 梁政勇, 胡国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制药工程技术人才[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1 (2) :42-43.

[3]赵鹏.中药制药专业《药物合成反应》教学方法探讨[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9 (3) :99-100.

[4]冯菊红, 巨修练, 葛燕丽, 肖艳华.《药物合成反应》的教学体会[J].广州化工, 2010, 38 (10) :235-236.

[5]张俊河, 董卫华, 王芳, 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10, 12 (2) :139-142.

篇4: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制药工程是奠定在药学、生物技术、化学和工程学等学科基础上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以培养从事药物制造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工程技术学科,制药工程学科涵盖了原有的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等专业,是应用性强、覆盖面广的宽口径专业。[1,2]

药物合成反应是制药工程专业本科阶段一门必修主干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化学药物及其中间体制中重要的有机合成反应和合成设计原理,提高学生在实际药物合成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药物合成反应涉及内容丰富,涵盖知识面宽,各章节间缺少相关联系,而且人名反应繁多,各种类型的反应极易混淆,[3,4 ]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基于多年药物合成反应课程的教学实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本校制药工程专业特色和学生、教材的实际情况,笔者就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下列尝试和探讨。

一 讲好第一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我校现在所用教材为闻韧主编《药物合成反应》第三版,教材内容纷繁复杂,而且没有安排绪论内容,如果直接进入“卤化反应”教学,学生会感觉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乏新颖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结构趋于合理,做到专业特色与课程特色的有机结合,笔者在第一堂课增加了绪论部分。基于笔者国家二类新药“抗真菌药硝酸舍他康唑及其软膏”和“抗癫痫药加巴喷丁及其胶囊”研究成果,讲述了化学合成在新药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新药研究的规范性、科学性,使同学们对新药研究的程序和要求有了初步认识,揭开了新药研究的“神秘感”。进而,笔者介绍了抗肿瘤药紫杉醇,紫杉醇首先是从美国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出来的有效成分,后来人们用全合成或半合成的方法得到了紫杉醇。以其为先导化合物找到了活性更高、副作用更低的多西紫杉醇,多西紫杉醇的发现正是使用了化学的方法对紫杉醇进行结构修饰而得到的,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化学合成竟然如此“神奇”,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认识到合理药物设计与合成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感受到了制药工程专业浓厚的“药味”,也对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有了新的认识,成功激发了学生对药物合成反应课程的学习热情,为该课程的后续讲授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枯燥、呆板的表现形式,以其生动形象的声像、视听等技术来表现学科教学内容,具有清晰、美观、生动、信息量大等优点。对于药物合成反应中的许多教学内容如反应机理、药物分子结构、分子成键等,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可使其直观化、形象化,缩短了客观实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可以利用不同的颜色或特殊标记把重点内容标示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将一些抽象的反应机理和复杂的合成路线形象的展示出来,及时补充、更新药物研究与应用的相关前沿知识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教学信息量大幅增加,转换速度快,往往使学生无法跟上授课进度,缺乏思维过程,对所学知识无法及时消化和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差异,在重点、难点等内容上辅以板书,做到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模式有效结合,这样既保证了教学容量,又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记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 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需要, 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5] 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就是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再照本宣科。实践证明, 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药物合成反应案例不是泛泛而谈或简单的罗列,必须有中心议题。案例的选择首先要与药物生产实际相结合,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共鸣,其次案例要涉及重点单元反应,有助于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举一反三。[6] 笔者结合专业特色,在药物合成反应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通过引入生动的“教学案例”,活跃了课堂气氛, 起到了很好的互动效果,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第二章烃化反应,笔者引入了很多新颖的“案例”,对于O-烃化反应,“咪唑类局部抗真菌药硝酸咪康唑的合成”是这类反应案例的典型代表,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大多熟知“达克宁”,但对其主要成分“硝酸咪康唑”知之者甚少,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硝酸咪康唑的物理性质,药理特性及临床作用特点,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文献,设计药物合成的具体方案,并与其类似物硝酸舍他康唑、硝酸芬替康唑、硝酸益康唑等药物分子的合成进行比较,通过师生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我们得出结论,上述药物分子可以通过Williamson反应来制备,也可以通过相转移催化反应进行合成,通过综合分析,相转移催化法更适于规模化生产,而这些实验手段和方法恰恰是要让学生获得的知识点。通过这一案例,使同学们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药品“商品名”与“化学名”的理解。继而,我们进入了N-烃化反应的教学,笔者引入了另一案例“烯丙胺类局部抗真菌药特比萘芬、萘替芬以及布替萘芬的合成方法”,同学们通过检索发现,这类药物分子不论采用哪种方法来制备,都要通过N-烃化反应来完成。对于C-烃化反应,笔者引入了一个特殊案例“西布曲明的合成方法”, 西布曲明有一个华丽的商品名“曲美”,又是一个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减肥药,通过讨论和交流,同学们领会了C-烃化反应的基本理论,同时认识到滥用减肥药的危害,理解了加强药品广告管理的重要性。为了使同学们更好掌握如何通过酰化反应对药物结构进行改造,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增加疗效,或减少副作用,在O-酰化反应教学章节,我们首先介绍了前药设计的基本知识,拼合原理在药物分子设计和合成中的应用,这样使学生初步了解了酯类化合物的特性及其制备方法,笔者适时引入教学案例“胰腺炎治疗药甲磺酸萘莫司他的合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同学们设计了两种方法,羧酸与酚在DCC/DMAP参与下的缩合方法,以及酰氯在缚酸剂存在下与酚的缩合方法,进而,笔者又提出,甲磺酸萘莫司他质量研究中,甲醇溶解后经过室温或冰箱冷藏放置,含量为何会降低?问题一提出,部分同学已“胸有成竹”,这是酯交换的结果,我们由此掌握了酯的另外一种合成方法,即“酯交换“法。总之,药物合成反应理论教学中, 通过系统地引入丰富的、有针对性的、贴近时代发展的药物合成“案例”, 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枯燥的理论教学更加生动,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重视总复习,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总复习不是对已讲内容的简单重复,应该是重点内容的总结和归纳,以强化、检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例如通过介绍局部麻醉药盐酸罗哌卡因、盐酸布比卡因、盐酸左布比卡因等药物分子的合成方法,使同学们巩固了卤化反应、酰化反应、烃化反应等三章重点教学内容知识点,并了解了在烃化反应中碘化钾和碳酸钾的作用。癫痫及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药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以及骨骼肌松弛药巴氯芬均为取代的γ-氨基丁酸结构,它们的合成方法涉及到了Knoevenagel反应及Hofmann重排反应的应用,同时,使同学们了解了老药新用、一药多用的相关知识。抗抑郁药盐酸氟西汀的制备过程使我们重温了酰化反应、Mannich反应(缩合反应)、还原反应、Williamson 反应(烃化反应)等多个章节的重点内容。降血脂药环丙贝特的制备方法体现了Friedel-Crafts及Baeyer-Villiger氧化重排反应在药物分子合成中的应用。这些生动实例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把握了该课程的重点内容,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总之,随着医药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制药技术的不断革新,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成为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因此,要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摒弃“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上述教学方法的实践,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培养制药工程专业人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元英进,尤启冬,于奕峰,等.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6(1):12-15.

[2]李华,梁政勇,胡国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制药工程技术人才[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2):42-43.

[3]赵鹏.中药制药专业《药物合成反应》教学方法探讨[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29(3):99-100.

[4]冯菊红,巨修练,葛燕丽,肖艳华.《药物合成反应》的教学体会[J].广州化工, 2010, 38(10):235-236.

[5]张俊河, 董卫华, 王芳, 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2):139-142.

篇5:药物合成读书报告

天然产物海洋生物碱Eudistomins Y1-Y7及其类似物全合成分析

天然产物海洋生物碱Eudistomins Y1-Y7及其类似物全合成分析

1.引言

生物碱是一类生物体中一种含氮化合物,它不仅存在于植物中,而且也存在于动物、微生物和海洋生物中,人们已经发现很多的有活性的生物碱且用于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方面。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生物碱类药物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近些年来,海洋药物研究日益受到专家学者关注。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药用生物资源,海洋生物由于生活在高盐、高压、低温、缺氧等极端环境中,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结构独特而又有显著药理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其在抗病毒、抗炎和抗肿瘤等方面作用显著。

海洋生物碱作为海洋生物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同样具有以上的生物学活性,它们有很多可能成为抗肿瘤、抗病毒和抗菌的药物先导化合物,有良好的药用前景。

Eudistomin Y类化合物是一系列的β-咔啉原本是从一个的海洋turnicate或附近的韩国海域的海鞘隔离。B-咔啉生物碱是一种普遍的一类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1-4具有宽范 围的结构.天然产物海洋生物碱Eudistomins Y1-Y7及其类似物全合成分析

(图1)

和药理(细胞毒性,抗病毒,抗微生物等)的多样性。β-咔啉是一大群不同替换的C-1,C-6,C-7的位置,其中一些是广泛分布于许多植物和哺乳动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与天然和合成的吲哚类生物碱[2-4]。eudistomins代表一个不断扩大的从海洋中分离的子类被囊动物的Eudistoma由于最初发现于1987年由莱因哈特的Eudistomins genus.,12个其他成员Eudistomins R-W一直reported.天然产物海洋生物碱Eudistomins Y1-Y7及其类似物全合成分析

在2008年,有7个新的基于B-咔啉代谢产物,创造

EudistominsY1-Y7

(图2)

这些化合物含有溴取代的基团,这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天然产物的字符。Y1-Y7 羟基甲基苯基衍生物。生物学的研究表明,所有化合物对乳腺癌细胞系MDA-231表现出中度的生长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15-63μM抑制活性的羟基甲基苯基产品均高于相应的天然产品Eudistomins Y1-Y7。

天然产物海洋生物碱Eudistomins Y1-Y7及其类似物全合成分析

2.实验部分

2.1介绍

我们在此报告的七个新的基于β-咔啉代谢产物的化学合成和生物评价,Y1-Y7 羟基甲基苯基衍生物。使用溴取代的色胺和溴取代的phenylglyoxals中作为关键的中间体,Eudistomins Y1-Y7和它们的衍生物的合成通过在酸催化下的

Pictet-Spengler 反应完全由1H-和13C-NMR和质谱分析其特征在于。在本文中,我们报告的海洋生物碱Eudistomins Y1-Y7和羟基甲基苯基衍生物总的化学合成与改性一锅氧化通过在酸催化下的Pictet-Spengler 反应,以及它们的生物活性对乳腺癌细

13C NMR胞系MDA-231。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1H NMR,和HRMS。光谱数据合成化合物人符合天然β-咔啉生物碱Eudistomins Y1-Y7的文献。

2.3天然产物海洋生物碱Eudistomins Y1-Y7及其类似物

全合成分析

方线案

1的反

路:

天然产物海洋生物碱Eudistomins Y1-Y7及其类似物全合成分析

计划1.试剂和条件:(a)POCl3/DMF/NaOH;CH3NO2/CH3COONH4/(b)苯,回流;(c)NaBH4/THF/CH3OH,rt;(d)Pd / C,H2,rt,5a LiAlH4/THF refulx,5b和5c。步反应:从市售的吲哚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开始,根据参考图合成:取代的吲哚-3水混合物的氧化

4步反应:用二氧化硒的二恶烷溴-2水混合物的氧化

天然产物海洋生物碱Eudistomins Y1-Y7及其类似物全合成分析

方案3概述:经典方法制备β-咔啉生物碱通过Pictet-Spengler 反应是两个步骤的方法,和涉及的连接到一个脂族胺在酸催化下缩合充分反应芳香核与醛。Pictet-Spengler 环化反应的取代的色胺5a-d与取代的苯甲酰9,11或15,在乙酸中,得到化合物16-22,被改造成目标化合物Eudistomins与Y1-Y723-29在CH 2 Cl 2存在下BBr3苄基-4-6,9水混合物的氧化,反应条件对温度的要求严格,严格控温在80℃以下,各步所需反应条件也不相同,化合物9和15发生了傅-克(傅瑞德尔-克拉夫茨)反应,产率较方案一低,在

天然产物海洋生物碱Eudistomins Y1-Y7及其类似物全合成分析

百分之七十一以上。

方案三中为

合成,从“在乙酸中,得到化合物16-22,被改造成目标化合物Eudistomins与Y1-Y723-29在CH 2 Cl 2存在下BBr3-1278℃下用62%-68%的产率。”我们可以看出反应条件极高,要在-

篇6:药物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1.为加强本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查,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2.药品不良反应系指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所出现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的病历报告资料不得作为医疗纠纷、医疗诉讼的依据。报告的内容应保密。

3.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范围:新药所有不良反应均需报告。老药除常见不良反应不报外,其他不良反应均需报告。

4.本院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各药品使用部门应对临床所使用的药品实行不良反应监控。

5.本院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及监督员三级网络。药剂科负责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小组的日常工作。

6.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在上海市和区临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指导下,组织开展本院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药物警戒工作。

7.药品使用部门一经发现疑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由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立即通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小组(药剂科临床药学实验室,电话3597,3367)。

8.由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小组会同报告部门负责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收集、整理,按国家规定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药品群体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9.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小组负责药品临床使用安全性和合理性方面信息的搜集和整理,为本院的临床药事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信息和依据。对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及时报告所在辖区内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及市临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附:医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程序、报告范围及填表要求

(一)、报告程序

1、应严密监测本单位使用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一经发现可疑不良反应,按附表要求及时填写报告表(报告表可复制使用),并及时网上传报全国药品不良反应检测网络,并在每季度末上报上海市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中心。

2、严重、罕见或新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或病历)须用有效方式快速报告,最迟在15个工作日内报市药品反应监测中心。

3、一旦发现防疫药品、普查普治用药、预防用生物制品出现群体和个体不良反应病历,立即向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

(二)、报告范围

上市5年以内的药品和列为国家重点监测的药品,报告有可能引起的所有可疑不良反应;上市5年以上的药品,主要报告严重的、罕见的或新的不良反应。

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是指造成器官损害、致残、致畸、致癌、致死以及导致住院治疗或延长住院时间的反应。

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或有关文献资料上未收载的不良反应。对上市5年以上的药品,已知的比较轻微的不良反应不要求报告。

(三)、报表及注意事项

1、报表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医疗单位使用)(可复印,此略)

2、填表注意事项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所指的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是指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所指药品包括化学药品、中药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生物制品、诊断药品及置(植)入体内的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械,这些药品是已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取得药品生产批准文号的或是取得进口药品许可证,并经检验合格的产品。

批准上市5年(以药品包装上的批准文号为准)以上(含5年)的药品,主要报告严重的、罕见的或新的不良反应。批准上市不满5年的药品,各种可疑的药品不良反应,包括轻度反应,都应报告(包括因果关系难以确定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资料是药物评价的重要依据,由于报告的“不良反应”仅仅是一种“疑问”,为避免不必要的混乱,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认前,报告资料应予保密。报告资料不能作为医疗纠纷、医疗诉讼和处理药品质量事故的依据。

填表须知:

(1)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是药品安全性监测工作的重要档案资料,需长期保存,务必用钢笔书写(用蓝或黑色墨水),填写内容、签署意见(包括有关人员的签名)的字迹要清楚,不得用报告表中未见规定的符号、代号、不通用的缩写和草体签名等。表格中的内容必须填写齐全和确切,不得缺项。在表格相应的方框内,应填入√。

(2)“不良反应主要表现”要求对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和体征描述详细、具体、明确。如为过敏性皮疹应填写类型、性质、部位、面积大小等;如为心律失常,要填写属何种类型;如为消化道出血,有呕血者需估计呕血量的多少等。处置情况主要是针对临床上出现的不良反应而采取的医疗措施。临床检验要求填写与可疑不良反应有关的检验结果,要尽可能明确填写。

(3)“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主要填写报告人认为可能是不良反应原因的药品,如认为有两种药品均有可能,可将两种药品的情况同时填上;药品名称要填写完整,不可填任意简化的名称;生产厂家要求填写全名;给药途径应填口服、肌注;如系静脉给药,需填明是静脉滴注或缓慢静脉注射等。

(4)“用药起止时间”:是指药品同一剂量的起止时间,均需填写×年×月×日。用药过程中剂量改变时应另行填写或在备注栏注明,如某药只用一次或只用一天可具体写明。

(5)“用药原因”:应填写具体,如患高血压性心脏病的病人合并肺感染因注射氨苄西林引起不良反应,则此栏应填写:肺部感染。

(6)“并用药品”:主要填写可能与不良反应有关的药品,与不良反应无关的药品不必填写。

(7)“不良反应结果”:是指本次药品不良反应经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后的结果,不是指原患疾病的后果,例如患者的不良反应已经好转,后又死于原疾病或不良反应无关的并发症,此栏仍应填“好转”,如有后遗症,需填写其临床表现。

(8)“关联性评价”:评价结果、负责人的签名、日期均需填写齐全,与检测报告表的完整密切相关。

(9)紧急情况包括严重的、特别是致死的不良反应应以最快通讯方式(电

话、传真、特快专递、E-mail)将情况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关注喹诺酮类药品的不良反应

喹诺酮类药品为人工合成的抗菌药,是抗感染药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喹诺酮类药品品种繁多,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为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此类药品因抗菌谱广、疗效显著、使用方便等特点,在抗菌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喹诺酮类药品的大量应用,其不良反应及不合理用药造成的危害也日益突出,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隐患。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中心”)2009年的统计结果,喹诺酮类药品严重病例报告数量位列各类抗感染药的第三位,仅次于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占所有抗感染药严重病例报告的14.1%。

根据对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情况,2006年和2009年国家中心分别通报了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严重不良反应,2009年11月至今又对氧氟沙星等13个喹诺酮类药品的不良反应进行了系统评价。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促进喹诺酮类药品的合理使用,现对这13个喹诺酮类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通报。

氟喹诺酮类药品抗菌谱广,尤其对需氧的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也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某些品种对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依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适用于敏感病原体所致的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以及关节、软组织感染等。给药途径主要为口服和静脉注射,也有局部外用制剂。该类药品由于在未成年动物中可引起关节病,在儿童中引起关节痛及肿胀,因此不用于未成年患者及妊娠、哺乳期妇女。

一、品种的基本情况

我国上市的喹诺酮类按原料药名称计有20余种,制剂百余种。本期通报的13个药品为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培氟沙星、依诺沙星、莫西沙星、妥舒沙星、司帕沙星、芦氟沙星、帕珠沙星和吡哌酸。其中司帕沙星、芦氟沙星、妥舒沙星、吡

二、哌酸主要为口服剂型,其他药品包括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一些还包括局部外用制剂。

二、病例报告的总体情况

自2004年至2009年10月,国家中心共收到上述13个喹诺酮类药品的病例报告8万余份,其中严重病例报告3500余份,占总报告数的3.6%。总病例数排名前五位的依次为: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和诺氟沙星;严重病例数排名前五位的依次为: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氟罗沙星。病例报告数量及排名除与药品本身的不良反应性质相关外,主要受到药品销售量、使用量以及报告单位报告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三、严重病例的不良反应/事件表现

喹诺酮类药品因有相似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因此不良反应/事件也表现出许多共同之处。严重病例的不良反应表现按累及的器官-系统分类,以全身性损害、神经和精神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此外,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事件也相对较多。

1、全身性损害

全身性损害为喹诺酮类药品报告最多的不良反应,13个药品中的10个药品其全身性损害构成比居于首位(占25-65%)。在严重病例中,全身性损害主要表现为过敏样反应和过敏性休克,占全身性损害的70%以上,其他包括发热、寒战、多汗、乏力、水肿等。其中,过敏性休克主要为速发型变态反应,多数经治疗或抢救后治愈,也有少数患者死亡。不同喹诺酮类药品过敏性休克病例占该药品总病例数的比例略有差异,但均在1%以下。

2、神经/精神系统损害

喹诺酮类药品可通过血脑屏障,因此该类药品的神经/精神系统损害较为突出,其不良反应构成比多数居于第二、三位(8-24%)。严重病例中,神经/精神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震颤、抽搐、椎体外系外反应、幻觉等,严重者出现癫痫大发作、精神分裂样反应、意识障碍等。在不同喹诺酮类药品中,芦氟沙星和氧氟沙星的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构成比相对较高。喹诺酮类因神经系统损害导致患者死亡或出现后遗症的病例报告较少。

3、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也是喹诺酮类药品主要的不良反应。较为严重的皮肤损害

包括:剥脱性皮炎、多形性红斑、大疱性皮疹、光敏性皮炎等。不同喹诺酮类药品的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构成比存在差异,其中以司帕沙星最为突出。在司帕沙星的严重病例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构成比高达50%以上,主要表现为光敏反应、剥脱性皮炎、皮疹、瘙痒等;其他喹诺酮类的构成比在7%至23%之间。因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导致患者死亡或出现后遗症的病例报告数量也较少。

4、泌尿系统损害

泌尿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肾功能损害,包括尿频、少尿、结晶尿、尿液混浊、蛋白尿、面部水肿、肾炎,严重者出现肾功能衰竭。其中,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罗氟沙星的血尿报告较多,帕珠沙星的肾功能衰竭病例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喹诺酮类药物在尿液中溶解度降低可结晶析出,引起结晶尿、血尿,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故患者在服药期间应多饮水,稀释尿液,每日进水量应在1200 ml以上,避免与有尿碱化作用的药物(如碳酸氢钠、碳酸钙、制酸药、枸橼酸盐)同时使用。

四、部分喹诺酮类药品应关注的安全性问题

对喹诺酮类药品的不良反应分析发现,一些药品的某种不良反应较其他药品相对突出,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尤为关注。

1、司帕沙星的光敏反应

在司帕沙星的严重病例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构成比远远高于其他同类药品,尤其是光敏反应。司帕沙星的光敏反应病例报告共114例,占总报告数的6.07%。光敏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手、颜面及其他暴露于光下的皮肤出现红肿,伴瘙痒或灼热感,严重者出现皮肤脱落。

光敏反应是氟喹诺酮类药品的类反应,与氟喹诺酮类的化学结构有关。因此,在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尤其是司帕沙星时(包括使用后数日内),应避免接触日光及紫外光,可使用防晒霜、穿戴遮光衣物预防。过敏体质及高龄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慎用或降低用量。

2、莫西沙星的肝损害

在莫西沙星的严重病例中,肝胆系统损害的构成比相对较高。莫西沙星肝损害病例共62例,占总报告数的2.0%,其中严重病例15例,占肝损害病例的24.2%。

患者肝损害多出现在用药一周后,部分原有肝脏疾病的患者肝损害出现在首次用药后1-2天,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食欲下降、肝酶异常升高、黄疸等。

在国外的药品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中,莫西沙星有暴发性肝炎并引起肝衰竭的报道。在我国,莫西沙星片剂和注射剂的说明书已经更新,禁用于有严重肝损害的患者。因此,医生在处方莫西沙星时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肝脏疾患史(如肝癌、肝炎、肝功能不全等),评估患者的肝功能状况,权衡用药利弊。

4、其他

加替沙星引起血糖异常等不良反应我中心已分别在第11期和第24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进行了警示,该产品已禁用于糖尿病患者。此外,对产品的汇总分析中还发现,洛美沙星、莫西沙星、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品也有引起血糖异常的报告,包括低血糖反应和高血糖反应。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心悸、出汗、面色苍白、饥饿感、肢体震颤、一过性晕厥等现象,应考虑患者出现血糖紊乱的可能性。

左氧氟沙星引起的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等不良反应我中心已在第22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进行了警示。该产品临床用量大,药品使用的绝对风险升高。使用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注意合理用药,减少或防止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五、不合理用药

对喹诺酮类药品病例报告的分析发现,该类药品的临床不合理使用现象依然存在,主要包括:超适应症用药、超剂量用药、禁忌症用药、不合理的联合用药、输液时滴速过快等。部分药品的不合理用药现象还较为严重,如莫西沙星超适应症用于泌尿系统感染、妇科疾病、胆道疾病等,比例达到30%以上。

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要求,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

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并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六、建议

医生应按照药品说明书的指导处方喹诺酮类药品,严重掌握适应症,详细了解药品的用法用量、禁忌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特殊人群用药等信息,合理使用喹诺酮类药品。对过敏体质或者有药物过敏史、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患者慎用该类药物,对肾功能障碍患者、老年患者应注意调整用药剂量,未成年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避免使用本类药物。应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将药品风险及使用该类药品应注意的问题(如多饮水、避免日晒)清楚地传递给患者,确保用药安全。

上一篇:写作微训练微训练五下一篇:赞美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