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开放性的语文课堂

2024-05-05

营造开放性的语文课堂(精选八篇)

营造开放性的语文课堂 篇1

一、学会接纳学生的各种声音

改革后的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言路”。接纳学生的感受和声音,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我遇到学生的“异口异声”, 总是用一种开发的心态去对待。遇到难题, 先不急着下结论, 而是先思考问题的原因, 再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法。

一次语文课上, 我们刚学习了《可爱的草塘》一课, 为了检查学生对本课几个段落的背诵情况, 我让一名学生起来背诵, 这名学生背诵完三段后, 我问:“浪花会欢笑吗?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同学们声音响亮地回答道:“拟人手法。”“很好!”我带着欣赏的目光给予表扬后接着问:“‘棒打狍子瓢舀鱼, 野鸡飞到饭锅里’, 这说明了什么呢?”一个学生洋洋自得地说:“野鸡自动跳到锅里!”由于他把“野鸡”这两个字拖得又亮又响, 这下, 班里像炸了锅, 课堂秩序一下子混乱起来。说实在的, 我当时很想批评这个学生, 很想发火, 批评他不认真思考而盲目回答。但我转念一想, 不如冷静下来稳定课堂秩序, 然后再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短暂的停顿之后, 我让学生自己快速读课文, 之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起来。我连忙说:“大家说得都很对, 那个地方的狍子和鱼非常多, 野鸡也比较好逮———经常能吃到野鸡。”我进一步指出:“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要结合课文内容, 联系上下句子, 细细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 才能加深理解句子的意思。”这节课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而且学生理解、掌握较好。我也巧妙地平息了“野鸡”风波。课后, 我找那个学生谈话, 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并让我看他以后的行动。后来, 他果不食言, 课上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 经过不懈努力, 成绩大有长进。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接纳他们的各种声音, 再也不能作话语的霸权者, 而应作学生话语的聆听者。

二、把学生“推”上讲台

新世纪的一切已发生了变化, 多种媒体的出现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机会更多、更平等, 过去教师主宰课堂的形式已打破, 教师已由课堂上的主讲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中, 我努力营造各种展示学生才能的机会, 把学生“推”上讲台。

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 由于距今年代久远, 学生较难体会, 我提前让学生搜集了许多有关的课外资料。上课伊始, 我改变了以前的讲解方法, 决定让学生分组上台, 由他们借助教学挂图自学课文。我放上鬼子进村步步逼近的音乐, 当音乐声响起时, 有五名学生扮演五位壮士走上讲台, 一步步向狼牙山峰顶靠近, 他们一个个昂首挺胸, 眺望着前方, 摆出五种不同的姿态, 纵身向下跳。学生的出色表演, 生动地体现了五位壮士不畏牺牲、英勇跳崖的场面。全班同学兴奋鼓掌, 称赞他们的表演将课文主题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在此基础上, 我做了一点补充说明, 使同学们生动地学完了这一课。在这样热烈的气氛中, 学生得到了展示自我的机会, 得到了一种锻炼, 很好地挖掘了潜力, 也开发了创造力, 使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为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我首先鼓励学生要大胆、自信、有勇气, 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大胆表现自我, 并教会了学生说“我不懂”“我不会”“我有不同的意见”等。

记得那一次语文课上, 当我对课文的讲解结束后, 我问学生:“听懂了吗?”“听懂了!”同学们齐声回答。“还有谁不懂请举手。”全班鸦雀无声, 我发现, 只有一个同学把手稍稍伸了一下又缩回去了, 他就是李浩。我赶紧走近他, 拍拍他的肩膀说:“哪里不会, 没关系, 请讲出来。”他怯生生地站起来叙述着, 我一边鼓励他大点声, 一边俯下身听, 耐心地又为他讲了一遍。最后亲切地对他说, 以后可要注意听讲。然后, 我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今天我要表扬你, 你敢说真话, 不懂就问, 很了不起, 以后有不懂的地方就应该高高地举起手来, 理直气壮地问。”他惊奇地看着我, 努力点了点头。其他同学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自那以后, 大胆向教师质疑、提问的现象在我的班上逐渐多了起来, 如今已蔚然成风。

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篇2

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应该拘泥于封闭的教学,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到来,开放课堂、开放教学已经成为必然,以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必须形成,我们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主人,自主学习,并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人美版第二册《用春天的色彩装扮自己》是在上一课《春天的色彩》基础上的一课,把学生上一课时制作的春天的色彩装扮到自己的胳膊、脖子,甚至于应用到服装设计上,课堂上我打破了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当一名服装设计师,为前去参加“春之色”服装表演的模特设计服装,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准备以自己雄厚的实力挑战其他参加服装设计的大师们,这样就轻松的营造了一个和谐互动的创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因为雷同的作品是不能入围的所以学生们更要发挥她们的创新精神,在创作活动中静中有动,动而不乱。通过大量的图片欣赏,拓宽学生思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制作衣服。评价的环节,学生们拿着自己的作品发表参赛演说,其他学生当评委,为参赛者亮分,即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在这样一个宽松开放的美术课堂学生既学到了相关的美术技能又品尝到了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同时他们的个性也得到了张扬。

浅谈如何营造开放性的语文课堂 篇3

关键词 课堂教学开放性学习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正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精神。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束缚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把学生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如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挖掘开发性课堂教学的内涵,才能为语文教学开创出新的天地。

一、打破学生的传统观念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往往在观念上尚未真正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已经习惯于一种接受性的学习。做为教师,在自己转变观念的同时,也应该使学生打破传统观念,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例如:在上课时,学生可以不用举手就可以直接发言,这样接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减轻了心理压力,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言环境,使学生在课上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动”起来。同时这种方法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常常会有突发奇想,或者说是“灵感”直接发言可以让他们无所顾忌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观念上把自己当做学习的主人。

二、设计开放的教学过程

从当前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学结构的弊端主要表现为结构的繁锁、拖沓,千篇一律;组织形式单调、缺乏灵活性。我认为,要让学生“活”起来,首先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来设计教学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课堂教学结构尽量简练实用,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一)抓住重点、难点,简化教学结构

有些课文内容浅显,生字新词少,学生一读就懂。对于这类课文,教师可以减少一切不必要的环节。例如《小溪流的歌》一文我把重点放在朗读上。一上课就提出自学要求“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围绕谁读得最有感情来“读——评——议——赛”,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一节课下来,学生已对课文熟读成诵,而且学得趣味盎然。《秋颂》一文是台湾女作家罗兰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由

描写秋景到赞美秋的品质,美文由景到人,富含哲理。我依然把重点放在朗讀上,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指导学生把握散文情感美、意境美、文笔美。这样学生就会抓住优美、生动的词语,再现词语传达的画面,用心体会,感受散文意境。 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二)注重学生参与,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具有操作性的特点。根据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水平等因素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适当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对于重点明确,难点集中,文理清晰的课文,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自行探究为主,教师从旁点拨,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对于具有典型情境的课文,例如《龙宫“借”宝》一课,可借助各种教学媒体,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氛围之中。对于带有明显情感倾向的课文,例如,《师恩难忘》一文,可使用具有浓重情感的教学语言来催化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学生的小组学习探究,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其中。

(三)以学生实际需要设计课堂结构

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课堂上有所取舍。如在学习《祝福》这篇课文时,针对课文社会环境描写较典型的特点,而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比较肤浅,可以作专题研讨社会环境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并逐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课本转向课外。围绕此话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只要能自圆其说,即给以充分的肯定。

三、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习惯了的接受学习之外,学会探究性学习,这是这次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我在《变色龙》一文的教学中,在学生通读课文交流收获后,要求学生用读书记号做出批注,划出不理解或有疑问的词句。然后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能解决的共同解决,对有价值的问题用课件随机出示。接着,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来体会小说的人物。最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问题,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学习。让同学们自由站起来发表见解,互相补充,关键问题适宜、巧妙地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进行探究。这样,使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了主动参与的意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真正让学生“活”了起来。

如何营造开放的美术课堂? 篇4

一、敢于放手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都特别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美术课中通常是教师在讲台上示范画法,或者直接展示自己在课前就已经完成的作品,然后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临摹。这些教师评价孩子美术作品的尺度就是和教师的作品是否像,这样的课堂培养的是一个个不能创新、没有个性的学生,这些学生适应不了新时代的要求。所以,我们这些新时期的美术教师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准绳,引导学生首先去观察作品,继而理解作品,最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表现。但是放手让学生去创作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几点:第一是敢于放手不等于完全放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进行适当的示范,并引领学生多做分析,努力让孩子先掌握一定的美术技法基础,最后在具体怎样表现物体的形状这一环节中再果断放手。第二是教师在美术创作中要少限制多开放,教师教学内容的口径要大一点,选择的范围要广一些,这样学生在个性创作时才有足够的空间施展自己。如我在教学《春天的色彩》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去观察校园里的春天(通过对树和叶子的描述),然后让学生画出自己所看到的,并把学生的作品放到展示台上让学生观察比较,教师和小朋友一起去纠正画中出现的错误。第二环节是陪着孩子去观察大自然中的春天,一边阅读课本,一边展开想象,了解更多的内容,对于大多数孩子感兴趣的内容还可以引导集体观察。第三环节是让学生欣赏《春姑娘》,让学生去体会那种映像派画法,从画中读出春天的色彩。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独立创作阶段,让学生画出自己眼中的美丽春天。在展评中可以发现教师的“放手”收获了学生创意无限的作品。

二、鼓励开口

传统的教学中人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仅仅局限于一声“好、不错、有创意”等的赞扬,而缺乏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即使有那么一丁点儿的理解也是非常苍白和空洞的,所以我在美术课上总是鼓励学生开口说出自己的体验。我鼓励学生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一是让学生欣赏一些名家的作品,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欣赏后获得的对于这些作品的感受。二是以同学的作业为样本,说说同学作业中的亮点在哪里;从中学到了什么与美术相关的技能;如果让你来创作这幅作品,你会在哪里凸显画的主题。同学之间的畅所欲言其实也给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提供了开放的平台。三是自我介绍,在让学生完成美术创作时,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学生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哪怕是再小的主题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我也经常让学生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创作过程和方法,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一下自己的作品,优点在哪,缺点又在哪里。这样的介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如在教学《版面设计》(设计)一课时,我让学生设计有关“儿童节”的版面,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设计意图和设计思路。在学生自由表达后教师巧妙过渡:“版面上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它的报头,今天主要是要让大家设计它的报头,大家在设计时要注意利用报头的图案彰显内容的主题,再结合光鲜夺目的色彩达到报头应该发挥的作用。”接着我出示了一些优秀的报头设计让学生去欣赏,欣赏后让他们简单说说自己的理解。第三环节我让学生分组创作,完成创作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最后一个环节是互评,如果你是裁判,最终出线的是哪一组的作品,要陈述你的理由。孩子们在开口表达时既巩固了美术技能,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与合作能力。

三、放飞思维

在过去的美术课堂里,受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思维的创新受到限制,很多学生听命于教师,临摹着教材里的一些图画,思维压根就得不到解放。我在教学中一直在思考如何放飞学生的思维,经过实践我发现可以按照以下的程序试行。第一是在课前要广泛收集材料,在材料的收集中获取一些信息,为课堂创新提供素材;然后是陪着孩子仔细品味创作素材,在分析和感受与生活亲密联系着的素材时激活学生的创新欲望,并同时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宽;接着要指导学生运用多样化的手法,表达一个主题时可以只用一种手法,也可以多种手法同时使用,在多次的练习中,学生的创作手法就会恰到好处地得以表现。另外,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教师要以教材为源头,并力求超越教材,依托周围的生活、见识等走向更加广袤的课堂,从而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营造开放的语文教学氛围 篇5

【关键词】 开放融合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58-01

0

新一轮课程改革,无论是改革程序结构,还是建立新的课程标准,也不管是改革教学方法,还是强调发展性评价,其最终落脚点都在于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就是创建一种新的学习文化。新时代,新教育,新课程以及儿童的幸福成长,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新学习文化呢?本文即就此作一探讨。

一、开放融合:让儿童用心灵去触摸世界

学习,是学习者用心灵去体验世界的活动。然而,在过去,我们往往把他们的学习活动“窄化”,只局限于阅讀书本,甚至限定在教科书的框架内:把他们的学习活动“窄化”,只允许接受书本中的现在知识,不允许有自己的见解;把他们的学习活动“功利化”,只求应考和在现实中的直接的照料。忽视学习活动对人的心灵的照料。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一种开放的、融合的学习文化,让儿童用稚嫩的、纯净的、好奇的心灵去触摸,去认识世界,去改造世界。比如在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一篇作文而言,可以设计常规性预习作业和自主选择作业。通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会读、理解意思、写正确),初步理清文章条理,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画出文中含义深刻或让你感动的语名。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及创作作品的背景。这可作为预习展出性作业选择的内容。围绕佳词佳句,在其旁边空白处写一写简单的体会,熟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文章写作特色,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最喜欢的段落(或自己练习高声朗读,或读给父母、同学听,或录制成磁带),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可作为自主性作业完成。在大量的课外信息和课内信息的交互、整合中,营造了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使语文课“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的心灵充实起来。

二、浸润学习,让学生畅所欲言

浸润,在这里主要指儿童可以凭借信息技术,置身于内外信息全面沟通的世界之中。浸润,不仅意味着学习是无边界的,儿童可以把整个世界作为学习的课堂,也意味着每个儿童敞开心扉与世界对话,在交互中丰富和完善自我。换句话说,让儿童在三个世界中去学习。

(1)走进现实世界。这里有两种含义,一是突现儿童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来学习。二是让儿童投身于大自然,走进火热的生活中去学习。当他们感到有一滴纯洁的水滴落在灵魂深处的时候;当他们被蜻蜒的轻薄而感动的时候,通过符号与语言,自然与生灵,真诚与热情播撒的种子,就已经在一颗幼小的生命里生根、发芽。我们也可以说,教育的目的达到了。

(2)投身虚拟世界。由计算机网络构成的虚拟世界博大而无边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信息的“源头活水”。学生完全能够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学习。

(3)敞开心灵世界。也就是要让学生真的情感、思想都参与到学习中,去感悟,去碰撞,去丰富,去升华,在对话中迸发智慧的水花。比如,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生病真好。静静地躲在床上,想自己的心思,又不用做那一大堆家庭作业。爸爸,妈妈还会放下手中的活儿来照顾我。”这段话写出了真实的感受,是可以表扬的。

三、学会叩问,在问中探索知识

儿童对自然世界、人文世界的探寻往往是以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看到树叶在风中翻飞,他们会问:什么是风?它是怎样形成的?等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经过几年学习,不少儿童却变得一脸木然,心扉紧锁,犹如被秋雨中台阶上暗淡的青苔所包裹。因此,倡导自主感情的学习文化,首先要唤起一颗尘封的心,让他们在问题中产生新奇,在陌生中产生疑问,用心灵去叩问赖以生存的世界。鼓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质疑;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做反思,问得失。其次要针对提问相机诱导,及时做出评价,对闪现智慧火花的问题加以肯定;引导学生在书上标示问题,使学生会提问,并针对问题指点思路,让学生学会思考;对问题进行归类、筛选,明确思考的重点,促进学生在“问”与“答”中,主动发展语言。

教师要多提供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组织小组讨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讲的机会;指名回答问题,耐心帮助、指导,给学生讲的机会;创设争论情景,利用理解中的矛盾点、分歧点,鼓励学生在争辩中磨练语言、磨砺思维。

四、在践行中学以致用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这里所说的践行是让儿童学以致用。在行动中去学习。这既是传统学习中的精华之举,更是现代网络学习观的必要要求。美国学者提出了对网络学习的看法:个人或组织上的交通,并不在于他学学得多快、多好、多聪明,而在于他是否富于创意,把学到的东西有系统地应用出来。由此可见,网络的出现并不是让我们盲目追求新知,而是释放了我们行动力,让我们能即知即行,即行即知。

语文课往往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写的训练常常被搁至课尾、拖至课外;抄写词句、片段等书面课堂作变成了课外作业。实践证明,把写的训练落实在课堂,让学生当堂写,通过教师的巡视指导,可以端正学生写的态度,提高写的训练能力,这是一种践行学习,让学生学以致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历史的必然回归。开放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这样的学习是让语文课程既开放而又充满活力。

营造简约而开放的数学课堂 篇6

一、简约而开放的课堂,需要有良好的课堂常规做基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学数学课堂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比较顺利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小学阶段更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现实中很多教师对这点意识不强,或不知怎么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错过了很多习惯养成教育的时机。而在徐老师的课堂上,可以看到多处培养孩子习惯的地方:一是读课题《统筹与优化》,学生读书喜欢拖音,徐老师简单示范后说:“四年级的学生应该这样读。”数学课堂也是要教学生遣词造句,也要说文解字,徐老师做到了。二是默读,当老师要求默读时,还是有不少学生读出声音了,徐老师马上纠正。第三处是切换视频,看视频后让学生说出刚才读懂了什么?很多学生没有把数学信息记在脑子里,这时徐老师说:“用脑子说话,慢说不一定是坏事,想好再说会更精彩。”教育是个慢活!课堂教学不能总停下来强调纪律,而是不放过培养习惯的机会,学生习惯的培养要常抓不懈,这是简约开放课堂的基础。

二、简约而开放的课堂,需要融入德育思想及数学文化

如果数学课堂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教学上是远远不够的,一节课如果缺少育人的环节,没有把数学知识适当地提升到数学文化这个精神层面,这样的课堂是缺少些精神内涵的,是干瘪的课堂。大教育家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把传道放在了首位,这说明教育是教学的上位概念。育人不是简单的贴标签,也不是牵强附会的说教,而是润物无声的渗透教育。育人于无痕,徐老师说:“统筹和优化是数学家华罗庚发明的,求学就是求名人学,很可惜他去世了,还好,有徐老师还在,你们想学吗?想学就求我吧。”快结束时,徐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徐老师有一天也会走,这种数学思想要传承下去怎么办?”学生说:“还有我们在,我们来传承。”徐老师欣慰地说:“周总理在十二岁就发誓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从你们身上看到了祖国的希望。”

三、简约而开放的课堂,需要加入教师的微笑、激情和幽默

这节课中,徐老师精神饱满,语言精炼、幽默,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投入学习,也吸引了我。能够这样做,老师自己是很享受的,学生也是很幸福的。不禁让我想起初中的一个地理教师,上课很幽默、很风趣。虽然他讲授的知识内容已模糊不清,但因为他的课堂氛围很和谐,很轻松,没有压力,每天期待他来上课的那份喜悦之情至今犹存。这或许就是我们老师在教授知识之外,能给予学生的另外一份永存于心的精神财富吧!

四、简约而开放的课堂,需要拥有机智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

简约教学简在何处?教学情境应真实、简洁,教学内容应简明、充实,教学过程应简化、厚实,教学方法应简朴、多样,教学评价应简明、真诚,教学语言要简练、深刻,教学媒体要简单、适用。教学情境应真实、简洁。同时,简约教学还讲求教学情境的简洁明快,直奔主题。情境的简约化过程,要求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其与知识的相关性及所包含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应避免毫无生机与挑战的情境。而开放是针对学习的数学问题的解决策略的开放,简言之,就是用数学的多角度思维来解决问题。

要想把我们的课堂页打造得简约而开放,不妨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进教学方法:

(一)教学情境和问题设置,应简洁而开放

简约教学还讲求教学情境的简洁明快,直奔主题。《烙饼》这节课就探索2个主要数学问题,一张饼双面都要烙,一面要3分钟,一个锅一次可以烙2张,要烙2张要几分钟,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烙偶数张的时间;烙3张要最少要几分钟,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烙奇数张(1除外)要几分钟?学生经历猜想、操作、验证等开放的教学策略,最后得出规律:

(二)教学辅助媒体使用,应简单而开放

课堂上,徐老师只用了三张PPT、一块黑板,从媒体使用上是很简单。简约教学在充分利用媒体优势的同时,强调三个不能代替,即“不能代替黑板”“不能代替操作”“不能代替想象”。在学习快结束时,回到烙1张饼需要多少分钟?这种特殊情况时,孩子们各抒己见,想了很多方法,最后教师出示电饼铛(一种新的双面加热的锅)的图片,学生们茅塞顿开,将数学的问题和生活的科技发明联系起来,任何科技发明都来源于生活的需要。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竟然可以引发一项科技发明。这是一个具有开放性且有创意的深度问题。

(三)教学方法使用,应简朴而开放

徐老师带领学生,充分利用学生的手掌当饼,自己的手掌当锅,同时配合烙饼时发出的“刺啦”声,非常简单、形象地把煎饼所用的时间,绘声绘色地表示出来了。

烙2张饼所用的时间是本次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同时烙2张饼所用的时间是这节课教学的真命题,又是这一数学思想的基本模型,这为后面学习烙4张、6张、100张所要时间做基础。教学烙两张饼所用的时间比较多,演示简单,实用,学生直观地得出要6分钟。这个慢的过程是为了拉长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全体孩子都有个吸收内化的过程。能够保证这个环节做得详细的老师确实不简单。只有扎实的基础,开放思维才有深度。

学习烙4张饼时,全班一起做模拟演示,得出需要3×4=12分钟,这个演示过程比较快,把煎饼的“刺啦”声和3分钟建立联系,一次“刺啦”声就是3分钟,烙4张饼就是4个“刺啦”声,也就是3×4=12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快速演示,快速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而不是简单地重复第一次的操作。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把烙饼时间和烙一面要3分钟的关系建立起来,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学习烙6张、100张要多少时间,采用的是口算的形式,学生能快速说出多少时间,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大步地提升,甚至是思维的突变,这就是徐老师设计的不简单。这个过程从慢操作、到简单操作、再到快速口答,最后让学生说出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把烙100张饼的时间转化为50个2张,一个2张就要6分钟,50个6就是300分钟,或者是3×50=150分钟,学生的思维得到快速发展。

关于营造开放的物理课堂的初探 篇7

一、学习内容要开放

物理教材是物理教学工作的支撑, 教材上的内容是我们物理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 因此, 开展物理教学工作一定要围绕教材来进行, 然而, 虽然教材是物理教学工作的基础, 但并不是物理教学工作的所有内容。也就是说, 我们在开展物理教学工作的时候, 一方面要紧紧围绕教材来展开, 但是另一方面, 我们也要把眼光放到教材以外, 把物理教学内容由教材向开放的现实生活延伸。因为众所周知, 物理学科是一门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学科,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 到处都充满着各种物理知识和现象, 例如, 当我们手握鸡蛋即使用再大的力气也无法将鸡蛋握碎, 而要是用手拿着鸡蛋轻轻地往硬物上一磕鸡蛋就会碎, 这种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现象其中就蕴含着“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这个物理知识。由此可以看出, 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物理知识。而既然物理学科有这样的优势, 我们当然就应当好好利用, 把物理课堂教学的内容同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 当学生面对自己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时, 自然而然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且, 这种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也容易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二、师生关系要开放

封闭的课堂教学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师生关系在地位上的不平等性。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之下, 教师是绝对的中心, 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完全围绕着教师来进行, 这样, 教师的教学水平往往就成为了决定教学质量的唯一因素。或者换句话说, 学生知识的来源也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身上, 这样就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要想营造一个开放的物理课堂, 我们就要从师生关系入手, 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下,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并努力根据这些差异性进行有差别的因材施教, 这样会更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除此以外, 在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下,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会更加顺畅, 并且, 一些比较“胆大”的学生还敢于挑战教师的权威, 在不断地挑战之下实现创新和发展。

三、教学手段要开放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上, 往往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而如今我们要想营造开放的教学模式, 就要敢于打破这种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手段, 而采用其它多种教学手段来进行补充。例如,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工作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使得很多物理知识和现象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更加容易理解, 更重要的是, 通过多媒体这种新的教学手段还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实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

四、布置的作业要开放

作业练习是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巩固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传统的布置作业的方式中, 教师往往按照同样的标准给不同的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 这样就使得具有不同差异的学生出现有的“吃不消”, 有的“吃不饱”的现象。除此以外, 在布置的作业内容上往往也是以封闭式的作业为主, 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只有一种答案和一种解题方式的题目, 而这种题型显然不适宜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 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一方面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尽量多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习题, 让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能够有一定的自我发挥的空间, 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五、评价方式要开放

评价是整个教学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对于教学工作具有巨大导向作用, 因此, 评价方式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 目前我们的物理学科的评价方式却存在着过分单一的问题。如今我们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方式基本上就是局限在考试这种方式上。这种考试方式的评价往往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从而容易导致整个物理教学工作陷入应试教育的境地。为此, 我们一定要改变现有的单一的评价方式, 努力开放评价内容,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 不但要把各种知识作为评价对象, 同时还要把其它的一些综合能力, 例如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列入评价范围。在这种开放的评价机制下, 学生会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 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 篇8

[关键词]语言诗意;导入诗意;氛围诗意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家园,而语文课堂更是让生命充满灵气、智慧、活力、激情的地方。正如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所说:“语文课应是一种精神的漫游,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在大语文观的背景下,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课堂行为等,更应该以一种诗意的方式来演绎。

一、语言的诗意

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对教师语言修养要求的严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于漪老师说:“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既准确、明晰、自信、沉着、雄辩,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又风趣、生动、形象、亲切、自然,充满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语言的诗意包括导入语、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连贯得体等方面。

导入的方法很多,但语言平淡的导入很难让学生一下子进入教学状态。因此,激情而富有诗意的导入语,既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又能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在一年夏天上《故都的秋》公开课时,曾这样导入:“随着气温的一天天升高,夏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在这个容易让人烦躁的季节里,我们特别怀念秋天的凉爽。不同的人对秋天有不同的感受。对劳动者来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对诗人来讲,‘秋风秋雨愁煞人’,令人愁绪满怀,惆怅不已。‘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是对浪漫缠绵之人的真实写照;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又流露出命运多舛、一生坎坷之人的真实心声。那么,在伤感文人郁达夫的眼中,秋天是什么样子?老北京的秋天又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散文《故都的秋》。”我的话刚结束,掌声就响起来了。当然,采用什么样的导入语要视文章的具体内容而定,若无视实际情形一味追求诗意,倒有可能弄巧成拙,事与愿违。

尽管每位教师手边都有一本教学参考书,但对文本的解读却可能因人而异。如在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笔者完全抛开手边的资料,对诸多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现摘录如下:“生命是一次次的相遇,像大海的浪花轻轻触碰,或者涌向更深的生活海洋,或者搁浅在沙滩上,听远方的浪花把欢乐歌唱。不能否认杜十娘对爱情的等待,在长年的烟花生涯中,这一分期待因为深深地埋藏而缠绵悱恻。可是,谁能断定她遇到的下一个就是可以共享生命欢乐的人呢?所以,当李甲与杜十娘初次相遇的时候,命运之神已经在他们背后不露声色地浅笑。从来的缘分都是一柄锋利的双刃剑,最初的相遇可能埋藏着最终的擦肩。在感情的荒漠里应该盛开爱情之花,可是,有谁会来浇灌?在玫瑰的庄园里应该存放珍惜,可是,又有谁会来体验?爱情成为甜蜜的毒药,相爱多年心也许依然遥远……”

至于教学语言的连贯得体,这更是应该做到的。钱任初老师提出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做到“八戒”:戒拖泥带水、拉里拉杂、与题无关的废话;戒颠三倒四、疙里疙瘩、文理不通的病话;戒满口术语、文白夹杂、故作高深的玄话;戒滥用词藻、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虚话;戒不懂装懂、或许大概、模棱两可的混话;戒干巴枯燥、平淡无味、催人欲眠的梦话;戒挖苦讥笑、趣味低级、不干不净的粗话;戒陈词滥调、生搬口号、八股味浓的套话。若能做到上述“八戒”,真的可以称得上诗意了。

二、氛围的诗意

氛围的诗意指师生共同营造的一种积极、有序、热烈、活泼的课堂生态。氛围的诗意是以语言的诗意为基础的。语言的诗意主要是指教师素质、教师主导地位所产生的影响。氛围的诗意关注整个课堂,它不仅包括了教师语言的诗意,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激励下有意识的语言更新,师生的情绪状态、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会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等等。

张志公先生曾说:“任何一门学科的成功的教学,都是高度的科学性和精湛的艺术性相结合的成果,语文教学尤其是这样。”要做到语文课堂有一种诗意的氛围,教师更要讲求艺术性,师生的情感交流这一点特别重要。在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专注地听,还要激励他们积极认真地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简单地以“是”或“否”论处,而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教师的亲和力在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语中都要有所体现,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关注、受鼓舞、有启发、得益处。除了相关知识的讲解外,教师还应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交流,说出自己对他们的爱、自己学生时期的经验感受、自己对流行时尚的看法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做法,却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彼此的心贴得更紧。

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还要注意教学手段的艺术性。除了上文已经论述过的导入、语言,还有如提问艺术、应变艺术、结构艺术、板书艺术等。如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要注意色彩的搭配、明暗的调适、图片的穿插、字体的美观、布局的得体等,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插入音乐。高质量的课件、行云流水的课堂语言,这一切岂不令人感到赏心悦目、诗意盎然?

文学作品鉴赏活动,除具有审美价值外,还有诸如认识价值、道德伦理价值、政治价值等。这些价值的实现,都是在审美价值的实现中实现的,而要实现审美价值,就需要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有一种和谐的韵味。

上一篇:职业健康安全设施下一篇:化疗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