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

2024-05-10

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精选十篇)

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 篇1

一、教师自身提高道德修养

(一) 坚定学术取向, 树立职业理想

教育是人类之间心灵的沟通, 灵魂的对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高校青年教师刚刚走出校园不久, 站上讲台经验不足, 但同时由于一直处于校园的环境氛围内, 更容易保持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就要坚定自己的学术取向, 坚持对真理的探索, 汇聚全部精力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青年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灯塔, 是大学生行为效仿的对象, 并因此增强现实和道德责任感。通过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最终巩固职业理想。

(二) 提高教学水平, 适应工作岗位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教师的知识广度和业务水平决定着教育质量的好坏。这就要求高校青年教师必须有深厚的学识, 开阔的视野, 以及不断学习深入研究的能力。青年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一方面要虚心求教, 全面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尤其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选择, 切实提高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的承担一些和教学相关的辅助性工作, 可以跟随指导教师或者是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学习听课, 定期进行思想交流已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三) 重视团队建设, 增强集体意识

在知识化信息化的社会里, 高校已经越来越与社会融为一体。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应该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和团队意识。高校部门可依据实际需要创设教师团队, 将青年教师纳入相应的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进行培养, 构建积极的学习型环境, 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和沟通, 重新塑造高校教师的团队精神, 以促进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 内外兼修, 提高个人素养

作为高校青年教师要内修崇高的品质, 同时外在的仪表上也要符合自身的品质特征。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可能会对自己的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是否合体产生焦虑和怀疑。端庄的仪表和得体的举止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审美价值, 是教师个人德才学体等社会交往中的综合体现。所以青年教师要内外兼修, 提高个人修养。

二、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自觉性

高校教师师德的养成除了通过各种制度化的职业培训之外, 更重要的是生活化的自我道德修养。结合青年教师的思想实际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 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青年教师, 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学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规范。利用校园里的广播台电视台校刊校报平台, 宣传师德师风建设, 让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到每位青年教师的生活中, 促进自我形成良好的师德规范, 并落实在教师的道德行为上和教学工作中去。

(二) 树立榜样, 发挥典型作用

近些年来, 踏入高校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 由于教育经验不足, 对自己的职责认识还比较模糊。这时需要充分发挥榜样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使青年教师有学习的方向。高校中的一些骨干教师师德高尚, 业务精良, 学识广博, 学校可以让这些优秀教师作为榜样, 承担示范教学任务, 举办理论讲座, 定期开设公开课, 参与教育课题研究, 成为新教师学习的典范。

(三) 加强制度建设, 引入激励机制

在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引入激励机制, 奖优罚劣, 将有力促进青年教师对师德师风规范的认识, 提高师德师风修养的自觉性。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 健全人才储备机制, 把握最佳助推点, 帮助青年教师优化职业生涯规划。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健全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 通过校内校外两种培训, 促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新角色。完善和深化学生评教、师德师风考核等评价机制。通过评选教学新秀, 促使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完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开展教学研究以及职业发展咨询等, 帮助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上取得进步。

(四) 关心青年教师, 及时排忧解难

青年教师刚刚入职, 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会产生许多的不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 物质条件的需求会随之而增。因此, 学校要从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 关心教职工生活, 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积极发挥工会等团体的作用, 同时还要注意及时化解同事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问题, 增强团结, 形成和谐的人际氛围, 努力创造一个美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环境, 使教职工有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从而激发强烈的工作积极性。

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 篇2

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关键在教师,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高校教师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良好师德,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学术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学识魅力教书育人。

一、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是大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蓬勃发展,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过渡到现在的大众化教育阶段,1998年高校在校生不到600万人,发展到2006年高校在校生有2300多万人,高校教职员工200多万人。这充分说明高等学校是社会肌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

社会的重要领域,没有高校的和谐校园,就难以有完整的和谐社会。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事业的主力军,近几年来,高校的快速发展、年轻教师的急剧增加,而部分年轻教师在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教育和教学工作。因此,优化教师结构,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显得十分迫切。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有利于促进高校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

(二)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加强教书育人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无德难为师,从师先立德。师德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应当把师德建设放在师资建设的首要地位,贯穿于教育教学、教书育人过程的始终。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键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矛盾也随之而来,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增多,这些矛盾和认识在教师队伍中也有所反映。教师天天和学生在一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中产生着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学生会对其有一种自然的信任,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如果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势必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有损于教书育人和素质教育的效果。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十分必要。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是解决教师现实存在的问题的需要

广大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他们默默奉献、辛勤耕耘,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同时,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环境下,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教师队伍中也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政治信念不强,师德水平不高,价值取向模糊,敬业精神不够,考虑个人利益较多甚至“以教谋私”等,这些都是有损教师声誉的失德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讲是受社会大环境中的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主观上讲也是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对教师的师德建设抓得不紧造成的。要切实解决教师队伍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师德建设。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内容

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包括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两个方面。

(一)加强和改进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热爱人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严格教育教学纪律;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广大教师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热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笃学。教育者要首先受教育,有什么德行的教师,就会有什么德行的学生,好教师才能教出好学生。“师德师风”决定着学校的学风校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学校的德育水平。

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从学校工作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在广大教师中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教育,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融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中。用马克思主义占领讲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使广大教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引导学生把成人与成才结合起来,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

2.认真改进教师理论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效果。高校传统的教师理论学习方法主要是在学校规定的学习时间里、传达文件、读读报纸、讨论发言,效果虽然不是很好,但也还是当前可行的一个学习方法之一,应当坚持。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在校学生的增多,教师授课任务的增多,单靠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学习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文化层次高,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习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自学为主也是一个好的方法,自学关键是不能放任自流。前几年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党员自学做笔记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学校规定学习内容,由教师自己学习做笔记,学校系、部再在自学的基础上组织专题研讨,或者再组织教师听取一些高水平的专题报告。应当使理论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融入到教师的脑海中。针对近几年高校新进年轻教师多的情况,学校要进行以师德教育为重点的岗前培训,还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以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加强和改进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要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岗;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这里不仅明确提出了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也明确提出了对教师业务素质的要求。高校教师不但要具备“学识的魅力”,更要具备“人格的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集中体现在高尚的师德上,只有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教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有德无才会误事,有才无德必坏事。强化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觉悟,树立献身教育、敬业爱岗的师德风范,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点所在。

忠信教育法的创建人高震东说,“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师爱是师德的灵魂”。高尚的师德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身的。每一个教师的所作所为,都要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管市场经济如何发展,教育教学工作面临多少困难,高校教师都应遵守职业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坚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不论教什么课,都要注意做到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教书,耐心引导、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教师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为人师表。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甘于奉献;要敬业爱岗,忠于职守,言传身教,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在各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不仅要靠自己学术上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人格上的感召力。以师者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4)严谨治学。要刻苦钻研,精通业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要有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勇攀科学高峰。对学生严格要求,因材施教,悉心指导。要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发扬优良学风。(5)热爱学生。要满腔热情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进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教师对学生要有严慈相济的无私的爱,淡泊明志,甘当人梯,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影响和培养学生。

三、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应当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创新和改进。

(一)高校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师德建设的领导,将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切实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更为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各级党组织要认真抓好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从而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切实加强师德教育。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要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

关于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 篇3

关键词:“中国梦”;高校;师德;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72-01

一、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学精力投入不足,敬业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慢慢淡化,无私奉献给教育事业不再是她们的理想信念,而仅仅把教育工作当做是谋生的手段。课堂照本宣科,教案沿用多年,不安心本职工作,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兼职或商业性服务工作,导致教学质量差,学生学不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2.仅仅传授书本知识,忽略学生素质培养

目前一些教师缺乏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特别是部分专业老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时候,往往不注意结合所教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是辅导员的工作,与自己没有关系。更有甚者,个别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过分渲染社会的阴暗面,把社会上的一些不正当的行为方式传输给学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3.对学生缺乏爱心,工作作风生硬。

学生是教师工作和服务的对象,关爱每一个学生、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然而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一些教师只顾灌输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和心理状况一无所知。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一味的指责埋怨,不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不顾忌学生的感受,给学生带来心灵上伤害。

4.思想认识跟不上形势,不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社会转型时期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积极和消极的因素对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教师把握不住自己的方向,急功近利,学术风气不正,弄虚作假,不去研究新形势下的教学规律,仍套用旧的思维模式,不重视专业素质的提高,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高校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

数年来,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在不间断的进行着,但重业务、轻政治,重师能、轻师德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而已。中华传统美德和师德得不到传承,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得不到加强,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不能维系,使教师的道德观念迷失了方向。

2.社会转型期大环境的冲击。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有所发展,但许多制度尚不健全,一些负面的思想意识对人们有所影响。在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无形资产价值逐步显现,教师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授者,作为部分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其待遇水平达不到相应水准,教师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震荡。部分教师思想开始松懈,理想情操失落,道德观念下降,服务意识淡薄,育人观念欠缺,一切向钱看,把教师职业仅当做谋生的手段。

3.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

高校设计的一些制度存在不合理性,与教师利益密切相关的评优、职称评定、进修选拔过多的强调学历层次、科研成果、论文发表的数量、评优次数和评优等级等指标,并未把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作为决定因素之一。从而使得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学历及科研论文上,把实践教学当做任务来完成,无视教学成果的好坏,更谈不上关爱学生。

三、推进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

1.组织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学习。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他们成长为具有远大理想的人,因此教师应当是当代政治思想的自觉拥护者,故而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用高尚的理论武装自己。当前,重要的是继续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高校教师队伍,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学习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法》等一系列重要文献和法律法规。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单列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以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理论修养。

2.关注教师的生活、事业发展,实现与教师职业的价值。

人们的道德规范,归根结蒂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在当前社会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物质利益需求增加,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不能仅靠高喊口号,必须与教学实践、教师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高校为教师提供广阔的舞台,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广大的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有效地实现自身的价值,真正地感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把加强师德修养内化为教师内在需要。同时高校要关注教师的利益需求,认真解决教师的职称评审、工资晋升、职务津贴等实际问题。发自内心地去关心爱护他们,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扰。在为教师的服务工作中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3.构建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

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必须建章立制,完善体系,实行长效管理。其中首要问题是建立考核机制、监督机制及激励机制。学校制定可操作的师德师风考核方法,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建立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和组织评价的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学校可建立由学校、教师、学生、教学督导共同参与的监督网络。通过校园网络、意见箱、督导听课制度、教师互评制度以及学生评教制度等途径,广泛听取师生群众对师德师风情况的意见,把师德师风考核结果作为聘任、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教师奖惩的重要依据。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的,授予师德标兵等光荣称号,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出国进修和干部选拔等方面优先考虑。

参考文献:

[1]秦宜智.《团十六届中央书记处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2013.03.26.

[2]卢捷.高校师德建设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科教文汇,2008,(1).

简述高校教师师德的严律 篇4

一、我国现阶段影响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因素

利益和环境的影响。由于我国大学连年扩招, 大学规模急剧扩张, 学校课程负担加重, 某些大学开始快速扩充教师队伍, 但因其盲目性, 导致高校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受过严格训练、拥有较强素质、愿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教师;一些教师为得到更高的学历与职务或调到更好的单位, 往往拉关系走后门、伪造剽窃学术成果、投机取巧应付教学, 这不仅侮辱了教师的职业道德, 也影响了正常的教学与科研秩序;随着大学各院系规模的扩大和人员流动频率的增高, 在规模较大的大学院系内, 一些同系的教师间常互不相识, 不利于教师内部的团结。而且, 在个别院系中, 因优秀成员流失情况严峻、内部冲突严重及一些学科状态的停滞, 常导致教师教学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 致使部分教师对教师职业产生动摇, 甚至影响到平时的授课, 将不满和厌倦的情绪传导给学生, 损毁大学教师的良好形象。价值观的偏差导致责任感缺失。随改革开放而来的社会变迁和多元化思维冲击着大学教师的传统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 使得大学教师的价值理念逐步趋向实际化与享乐化, 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和教书育人使命被弱化。部分教师在精神与物质的冲突中放弃了最初的追求, 把知识当作商品去换取现实利益;部分教师不重视自身素质的修养, 无视自身对学生的言传身教, 不追求在教学和科研中的社会价值, 只一味贪图享乐、最求个人名利、讲报酬、求索取、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师德的教育和管理不够重视。由于教育部门对大学教师的师德教育和管理不够重视, 使得大学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出现了很多新问题, 比如, 部分大学教师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 只重视自身职称、学历和职业的晋升, 对教学任务应付完成, 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忽略教学与科研中的改革创新, 无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 不仅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而且敷衍了事。高校师德要求的淡化, 是造成大学教师师德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严律高校教师师德的对策

1、提高师德自律性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模范, 教师的人格是施教的关键, 大学教师应树立起崇高的职业理想和精神追求, 重视业务能力与思想政治水平的双重提升,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 始终坚守党的教育方针, 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面临各种物质诱惑、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 以学生、学校和国家的利益为重, 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 立足现实、坚守岗位, 把握住人生的正确航向, 将个人事业融入到社会主义伟大教育事业中来, 实现自身的真正价值。

与时俱进, 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航母, 教师是为其续航的核动力, 而现今科技与知识的不断进步和更新, 需要大学教师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及综合素质, 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 及时更新知识体系、调整知识结构、扩展专业知识面, 这样才能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不断创新, 保持饱满积极的精神状态, 以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及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 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快速提升, 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求真务实、勇于创新。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应追求工作实效, 讲求工作方法,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进行科研创新, 要用新知识和新成果服务于教学, 而且大学教师应以艰苦奋斗、脚踏实地、淡泊名利、开拓进取为座右铭, 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勇挑重担, 在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或专著中恪守学术道德, 在评选教学科研成果中坚守规章制度,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做表率, 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为祖国和人民服务。

2、提高师德他律性

实施教师聘任制度。各院系在聘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或教授等大学教师时, 应遵照聘任条件严格考核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学及学术贡献, 不仅要参照教师的基本教学情况, 而且要认真核实每一位大学教师提交的论文、专著等科研成果的原创性和学术价值。在对业务能力、学术成果和道德素养的综合评估和鉴别中, 应公平公正, 以业绩和品行为考核标准, 而不能以年龄和资历为考核标准。

构建师德培训机制。要严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就要加强师德培训。对于新参加工作的大学教师, 应提前做好岗前师德培训, 帮助新教师明确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 使其认识到师德在自身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意义, 提高自觉性与自律性, 从而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以身作则、师道为先。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大学教师应定期进行师德培训, 通过职业道德讲座、师德知识讲解、师德研讨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 帮助其认识职业道德缺失对学生、学校、社会及自身所造成的危害, 提高其对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及大学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和理解, 增强师德素养和执教能力。

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5

师资队伍是高校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所高水平大学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师资是衡量大学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和要素。本文结合华东师范大学的实际,就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谈四点思考和体会。

一、实施人才计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

纵观当前世界各国的高校,哈佛大学在顶尖领军人才方面应该是首屈一指,40位教师和38位学生获得过诺贝尔奖,以及包括7位美国总统在内的众多有着全球影响力的校友,让这所学校可以傲视全世界的大学。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取得这样显赫的成就,离不开他们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成功机制,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学识渊博、不断创新的教师队伍。哈佛第23任校长科南特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所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类拔萃。”同样,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被世人敬仰的原因,也并不仅仅因为它历史悠久,而是因为它的教师队伍是世界一流的,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流的,所产出的科研成果也是一流的。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正在不断加大。比如,教育部、科技部设立“长江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计划,目前正在筹划设立“国家特聘教授”、“长江学者首席教授”等顶级人才计划。实践证明,这些做法对于高校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起到了激励和促进作用。然而,我们还是不得不面对我国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一些严峻现实:一是高层次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高校作为国家科研创新生力军的发展需要。相比于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欧美国家,我国高校高水平领军人才的数量仍然大大偏少,且主要集中在 “985工程”高校和部分“211工程”高校。二是高层次人才队伍中的顶尖人才还比较匮乏。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还缺乏一大批学贯中西的拔尖创新人才,而且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三是高层次人才的科研创新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激发。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科研创新能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还不强;我们所期待的研究成果,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出传世之作,理工类研究要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成果”,这种具有重大原创性和开拓性的成果相对缺乏。

有鉴于创新型人才队伍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在下大力气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出台各种人才计划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我们感到,首先必须以人才强校的战略思维来规划师资队伍的发展,在校、院、系各个层面上增强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感。没有人才观念的领导,不是一个好领导。在管理上,一定要形成高水平师资是学校发展第一要务的理念,突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同时在引进和培养上下大功夫,全方位做好服务和配套工作,以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的潜能。

1.实施领军人才队伍工程。中国主要高校尤其是39所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都在广揽领军人才,包括申报和引进“两院”院士,争取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地方领军人才项目等举措,创造各种条件,重点培养有潜力的、突出的中青年拔尖人才。华东师范大学在“985工程”建设中,围绕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从海内外引进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在实验空间、经费投入、梯队建设、研究生名额、管理体制等各方面全方位配套、全面服务,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确保科研启动,使领军人物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

2.实施高层次人才队伍工程。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华东师大与上海紫江集团签约,设立1亿元“紫江教育发展基金”,实施了“紫江学者计划”,面向海内外招聘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准备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学科学术人才。学校给予紫江学者特殊津贴和房贴,并在其家属工作安排、子女入学等问题上给予极大支持。

3.实施青年人才培训工程。当前,世界各国高校普遍重视培养新进青年教师。高校纷纷通过各种经费资助,选派优秀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到世界知名大学或一流学科专业学习研修。2007年华东师大青年教师工作大会提出了青年教师培养和发展的13条意见和措施,包括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启动经费、提高青年教师待遇、强化新教师的入职教育等。我们还明确提出:要求新录用的教师在5年内必须争取到国外一流大学合作研究或进修一年,并筹措了600多万元专项经费资助青年教师出国研修。华东师大还创造各种条件,帮助青年教师入选各类人才培育计划,为进入各层次人才培养计划的教师提供配套经费。

二、改革用人制度,建设充满活力的教师梯队

世界一流的大学之所以能在科研创新上长盛不衰,关键点,是他们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已经形成了一个名家辈出、百花齐放,并且能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更新、充满活力的教师梯队结构。我国的高校要构建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师梯队体系,至少需要在四个方面继续努力。

1.通过制度设计,优化学缘结构。一所大学或科研机构能否保持多元的话语体系,形成多样的学术性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缘结构是否合理。教师聘用上的“近亲繁殖”,必会导致“一言堂”和“学霸”的产生。因此,世界顶级大学,都十分注意优化学缘结构。比如哈佛大学规定:对于本校应届毕业生,无论成绩多好,能力多强,毕业时都要离开学校。毕业生只能先去其他学校或者部门奋斗数年,达到一定水平,再与其他应聘者一起到哈佛大学应聘,在选聘过程中没有亲疏远近的分别,只看重真才实学。

目前国内的“985”高校,大都借鉴了这种录用原则。华东师大的部分院系,早在多年前就开始采用这种做法,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07年华东师大全面实施了这种做法。虽然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阻力,但我们认为,有必要坚决实施这种录用规则,才能保证学术争鸣与学术创新。

2.引进和用好中青年学术骨干。在创新理念转化为创新成果的过程中,中青年学术科研骨干担当着重要角色。因此高校也非常重视引进和培养学术骨干。华东师大坚持引进和培养并举,以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建设学科群和学科平台作为契机,面向海内外招聘了一批学科建设急需的学术带头人,针对他们实施优惠政策,给予较优厚的待遇。学校还通过特别评审渠道,破格晋升了一批富有创新活力的青年教授。

3.创新人才聘用机制。国外的很多著名的高校,对教师聘用与升迁问题,一直坚持“非升即走”原则。如哈佛大学编内的讲师,聘期为5-8年,期满不能升级者,便不再录用。而遴选与聘任教师最重要的标准是创新性学术贡献。应该说,我国高校在教师聘用机制改革方面的进展,是比较缓慢的,与国外“非升即走”的录用原则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考虑到目前的人事体制,华东师大

正在推行校内流动的机制,以拓宽优秀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空间。学校规定,对刚参加工作同时又具有很强科研能力的青年拔尖人才,可直接进入学科研究平台,从事专职研究,三年后可以根据发展情况实行流动。这些年来,通过“985工程”平台和基地建设,形成了一些学科交叉的高等研究院(如思勉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等),提供特殊津贴和工作条件,稳定优秀青年教师队伍。对学术造诣深的退休教师,设立返聘岗位,研究院也为他们提供经费和条件支撑。根据产学研发展需要,目前我们还在积极探索由企业出资命名,设立“教席”,以特殊待遇和机制,吸引优秀人才。

4.建立“终身教授制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科研的短视现象日益严重,表现在科研成果很多,但具有传世价值、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却很少。造成这种急功近利的科研作风的原因之一,是高校在教师履职考核上的短期行为,使高层次人才无法沉下心来开展中长期的重大项目研究。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华东师大于2002年在全国率先实施“终身教授制度”。终身教授除享受国家有关工资福利外,每年还享受终身教授特殊津贴。退休时,根据他们的实际聘任期限,一次性增发补充养老金。终身教授一经聘任,中间不再考核。学校还把“终身教授制度”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规定在校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紫江学者特聘教授工作满一年后就可以直接聘任终身教授。“终身教授制度”的实施,有效地稳定了华东师大的骨干教师队伍,也为教师开展前沿性、原创性的学术创新,解除了不少后顾之忧。

5.推进学术休假制度。在国外,学术休假已是许多高校通行的一种制度。学术休假期间,教师们往往选择到国内外进行科研交流或外出实地调研,更新自身知识、开阔学术视野。这对于教师个人发展和原创性成果的产生,非常有帮助。华东师大也已将学术休假制度提上议事日程,作为激励和保证教师学术发展和知识更新的一项措施。

三、创新科研组织管理,形成良好的科研环境

大学要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既需要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也需要自身形成良性的制度环境,特别是要创新科研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努力为教师科研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舞台。

1.创建新型科研组织。建立跨学科的科研组织,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是世界许多著名大学科研发展的一条重要思路。

高校科研的传统优势是院系教师的自由探索,特别是文理科见长的大学,科研工作的成效取决于科研人员本身的素质。由于院系的行政分割,在很多情况下不利于学科交叉和合作,不利于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不利于产生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随着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地位的不断加强,高校科研逐步从单一学科发展到多学科合作,从自由探索发展到重视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问题需求的研究,从单兵作战发展到多学科大兵团作战。在这种情况下,科研组织形式对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作用越来越大。不适合的科研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制约高校创新性研究的开展。

华东师范大学针对不同学科领域的特点,在体制建设上实行分类指导。如对传统人文科学,强调有利于自由探索和潜心研究的体制环境;对社会科学,着重组建面向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机构;对理工科,加强有利于

协作和学科交叉的团队和研究平台的建设,强调团队文化、实验室文化的体制机制环境。

文史哲向来就是华东师大的传统强势学科,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界向来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为了有效整合这些传统基础学科的强势学术力量,华东师大以学校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的名字命名,成立了“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吸引校内外的著名学者进入研究院,开展联合课题攻关,争取产出一批在国内外文史哲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学术成果。同时,华东师大积极发展新兴应用学科,组建了“交叉学科高等研究院”等跨学科学术科研平台。研究院实行院务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务委员会成员包括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研究实验室、研究基地的负责人,以及相关院系的主任,对研究院的重大事项行使决策权。

2.建设创新团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亟需攻克的重大科研课题,往往牵涉到不同学科,需要学科交叉和不同专业力量一起配合完成。加快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教育界的共识。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各种政策发展创新团队。比如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00年就设立了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2003年开展了“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教育部2004年出台了“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支持高校开展集体科研攻关。在新的学术科研大趋势和政策导向下,高校都在下大力气引进和培育创新团队。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发展规划,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需要,华东师大积极从海外成建制引进创新团队,并为创新团队开展创新性学术研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具体做法是改革人员组织方式,以PI领衔的研究团队为基本单位,若干研究团队构成平台的组织形式。学校与平台负责人签约,平台负责人聘任PI,PI以双向自由选择的方式组织团队。学校聘任,目标管理。所引进的创新团队,每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人事关系挂靠学科所属的院系,内部的运行机制则按照团队负责人的思路进行相对独立的运作。创新团队的研究人员实行与院系一般的教学科研人员不同的薪酬制度,而且这种薪酬制度在学校与团队负责人签订的合同中,就明确规定下来。这种做法保证了人才资源流畅地向产生创新成果和效益的团队聚集。近年,华东师大从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以“团队引进”的方式,已组建和扶植了脑—行为—认知科学团队、分子医药团队、生物医学团队等7个创新团队,并在生物医学、神经科学、脑功能基因组学、分子医药学、新材料研发等新兴学科领域取得了一批的原创性成果。

例如,我校最近新引进的生物医学团队,团队负责人刘明耀教授,拥有细胞生物学领域一流的科研和学术水平。他获得过美国马里兰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是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的终身教授,主持了美国NIH和国防部(DOD)科研项目13项,总经费达近千万美元。刘教授的研究领域,正是华东师大近年来所瞄准并努力发展的新兴应用学科领域之一。为了引进刘明耀教授团队,学校领导多次到美国拜访刘教授,也多次邀请刘教授回国讲学,向他和他的团队讲述了学校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并根据刘明耀团队的要求,专门为他们建设了一个总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从海外购进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学校的诚意终于打动了刘教授。回国后,刘教授根据分子医学的学科发展需要,从美国的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University of Florida、Boston University

等美国一流科研机构引进了7位教授和4位紫江学者,于2007年成立华东师大生命医学研究所,组成了7个课题组、3个中心和1个技术平台,围绕人类重大疾病,重点发展与临床结合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

生物医学团队组建一年来,承担了上海市科委重点平台建设1项,主持1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子课题研究,并作为研究骨干力量参与了1项国家“973计划”,获得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总科研经费已近2000万元。在国外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8 篇论文,申请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短短一年,成效已经十分显著。

3.探索科研管理新模式。科研管理对于高校科研创新而言,既有服务功能,也有导向作用。华东师大在多年实践中摸索了“捆绑式”科研管理模式,即:“人才-学科-基地-项目”捆绑式建设的模式,其核心是:围绕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发挥学校学科优势,集聚研究队伍,把学科发展、人才团队、研究基地和重大项目“捆绑式”建设,并实施管理。华东师大在实施“捆绑式管理”的过程中,集中各种资源扶持重点学科和研究领域,除经费外,还在科研项目的争取、研究生名额和实验室空间的分配、编制数、国际合作交流的机会等方面给予全面优惠。通过“捆绑式管理”的引导和服务,初步形成了一支实力相对雄厚、结构相对合理、富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学科梯队。

四、营造大气和谐的大学文化,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

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不仅和大学的学术水平、培养模式相关,同时和大学校园文化紧密相关。大学文化精神是大学生命力的根本体现。大学文化作为一种形而上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当被内化为学者的学术良心和道德规范以后,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激励效果,鼓励学者探求知识、追求真理。

华东师大2006年提出的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即:把华东师范大学建设成为拥有若干一流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学校发展大方向的引领下,如何有效激励广大教授学者自由、大胆、有效地开展创新性探索和研究?除了制度的激励机制和硬件的设备支持外,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大气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提供相对便利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外在的制度规约和条件控制转化为教师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从而内在地激发教师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地以开展高水平、创新型科学研究为己任。华东师大所要培育的与高水平大学相匹配的大学精神是:胸怀远大、志存高远的精神气度;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信心理想;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心胸;学术为本、崇尚创新的价值追求;以人为本、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关键词有四个,就是:积极、创新、大气、和谐。只有构建了这样的一种大学文化氛围,高校人才队伍的创新潜能和活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激发,高校的科技创新才能拥有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

(摘自《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9年第1期,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建设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师德建设高校教师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启蒙家、传播者和建设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崇高使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夸美纽斯说过,“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这个职务更高尚的了。”所谓教师,是通过教育活动为社会服务或一定阶级培养合格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而为社会服务的人。[1]他们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特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即师德。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决定着传授文化知识质量的好坏和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面对新的变化和新的情况,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科建设基础比较薄弱,课程内容重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3]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建设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1.祖国至上、立场坚定是教师最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祖国至上的情怀、坚定的政治立场,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古人有九死而未悔的爱国之心,今人有百折而不挠的爱国之情。南北朝的范晔说:爱国如饥渴。邓小平也曾说:“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4]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谈及台湾问题时说: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脑子里总是在想,“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祖国至上始终是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了祖国的安宁,为了祖国的繁荣,甘愿奉献青春和生命。

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始终拥有祖国至上的情怀,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定政治立场:目前我国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力争在几年内,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5]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时刻和党中央国务院保持高度的一致;要正面、积极、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坚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在实际教学中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场。

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最重要的师德表现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师德表现,也是对为人师者所提出来的第一要求。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孔子最早倡导“以身作则”,作为一个教师,他深知在其职,尽其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教师要始终清楚:正人须先正己。“为人师表”则是指教师要成为学生效法的表率,教师要严于律己,从自己抓起,通过率先垂范,用自身的行动让学生从内心佩服自己。

西汉教育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玉杯》中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好教师一定会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行带给学生的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品德修养,而且要不断提高学问修养,精通业务,这是教书育人的基本功。常言道: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学生除了向书本学习,就是向教师学习,教师的一切活动就是他们学习的标准,对他们起着直接的影响和熏染作用。教师只有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献身教育,甘为人梯,才能认真做学问,注重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做教书育人的典范。

3.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是教师必备的道德素质

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是教师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师生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教师必备的道德素质。作为教师,热爱学生是一种道德责任,在它的驱使下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挚的亲密感情,这种爱也是一种社会感情。教师尊重和关爱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要歧视。坚持教育不分贵贱、贤愚、亲疏、贫富,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热爱学生要有原则和尺度,要严格要求学生,不能溺爱、迁就和放纵学生,否则就是害了学生。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教育学生同样是这个道理。在教育手段上,教师对学生必须坚持正面教育,科学施教,勇于探索创新。

教师必须严谨治学,一是认真负责的完成教学任务,二是以严谨的态度提高教育教学和研究水平。要教给学生丰富、有用的科学知识,教师自身必须具有真知灼见、真才实学,必须练就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本领,也必须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的不断积累与更新是为人师的先决条件。实践证明,精通业务、终身学习已成为现代教师的第一需要。如果知识狭窄,不学无术,不求上进,肯定会被时代淘汰。教师热爱学生,就要乐于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既专又博,严谨治学,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活到老学到老。

4.因材施教、启发教学是教师最可贵的教学能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启发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和最好途径,用以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孔子是我国古代首创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在教学中,他根据学生的性格、智力、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区别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长处,做到“因材施教”。孔子指出:“中人以上,可能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发展。正如“黄沙如海,找不到两颗完全相似的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两个完全一样的叶片;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

nlc202309020358

在教学中,教育对象禀赋各异,资质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启发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举一反三,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学会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们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发展空间,而不是“一刀切”、“一言堂”。只有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廉洁从教、勇担责任是教师道德品行的高尚体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廉洁从教、勇担责任。廉洁从教是对教师品行和作风方面的道德要求,是教师高尚情操的具体体现。廉洁即清廉、洁白之意,任何贪、懒、散都是对教师自身形象的亵渎。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有些教师失了分寸,导致教风不正、师风不纯:有的热衷商海捞钱;有的向学生索取财物;有的动辄以罚代教,等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带头抵制这些不良现象,坚持廉洁从教。《论语·泰伯》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站在道德价值的角度上,责任就是一种道德规范。康德说: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没有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件。[6]责任是道德的基础。衡量社会的道德水平,最现实、最普遍地体现在人们的责任感上。不论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应担当的责任是客观的、明确的,是责无旁贷和不可推卸的。

教师更应承担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牢牢记住:不要问你的国家为你做了些什么,而要问你为你的国家做了些什么。自觉践行师德精神,以实际行动,廉洁从教、始终不渝的勇担责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7]师德精神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之一,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从传统师德精神中,从古代圣贤的治学经验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促使我们提高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教育实践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从而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向前发展,进而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逐渐实现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闫小柳,赵忠义.《师德修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3]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4]徐萍.《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7页.

[5]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6]吴少怡.《大学生人格教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7]闫小柳.赵忠义.《师德修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0页.

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 篇7

教育跟其他职业相比是一种特殊的劳动, 其特殊性首先在于教育的目的不是生产有形的物质产品或无形的精神产品, 而是培育社会所需要的人;其次是教育的劳动对象不是冰冷的物体, 而是有情感、思想、个性的活体人。因此, 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跟其他职业人相比有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工作是以心灵塑造心灵, 用人格铸造人格, 其中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直接影响所教学生的精神世界, 而且通过学生、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家庭成员、亲朋好友, 以及教师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活动, 广泛地影响到整个社会。因此教师师德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 它关系到学校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教师职业道德的优劣, 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下简称思政课) 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特殊的一个群体, 他们的师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等学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是帮助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思政课教育教学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未来, 关系到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作为思政课教师, 应该把职业观念上升为事业境界, 强化师德建设, 确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主流是好的, 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价值多元、信仰缺失的背景下, 一些教师的思想观念、职业行为乃至心理状态都发生了变化, 反映在师德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一些教师爱岗敬业精神弱化, 职业认同感不足, 把教师工作仅仅当作一种“旱涝保收”获取利益的手段和工具, 无心钻研本专业理论知识, 甚至视教育为副业, 敬业精神不足, 有的教师还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的人生价值取向, 只盯着职称评定、荣誉头衔等名利地位和个人得失;还有一些教师行为规范不严, 师德形象模糊化, 具体表现为师德意识淡薄, 行为规范不严, 上课自由散漫, 迟到早退, 随意调停课, 有的甚至上课时随便接打电话;甚至有些教师举止不雅, 言语不文明, 不注意自己言论的导向性、科学性;还有些教师重言传、轻身教, 不能以身作则, 对学生只会“说教”, 不能身体力行。

总之, 上述现象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中所存在的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在落实和践行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今天, 如何应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不足, 就成为当下社会和学校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探索

《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中指出“:全员育人, 教师是关键。”要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 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重要的对象, 针对目前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丝毫不能懈怠, 必须强化师德建设, 采取必要措施, 帮助思政课教师具备更好的师德形象, 笔者认为具体应开展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 从社会发展大环境方面来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 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迅猛, 但同时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贫富差距、物质利益泛化等现象。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 必然也受到冲击。表现为社会价值观的错位。市场经济大潮的消极影响, 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 包括当今拜金主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以及那些庸俗、低级的处世哲学直接而深刻地冲击着当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 腐蚀着他们的灵魂, 使部分教师迷茫、困惑、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不加批判地接受了社会的不正之风, 对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甚至产生了怀疑, 以致许多人不顾道德品质, 推崇金钱至上, 权力第一, 追求个人自我价值。

因此从社会大环境方面考虑需要把师德建设和物质利益保障结合起来, 给高校教师, 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坚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才能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

2. 从高等学校管理方面来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

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都要通过对广大教师的有效管理来实现的。因此高校师德的建设, 关键在于制度的建设、管理模式的运用。

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 必须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思政课教师师德评价制度。在现行高校的师德评价体系中, 具有不利于建立良好教风的因素:首先, 重科研、轻教学。特别是在职称的评定中, 决定职称晋升的关键因素是科研项目、论文数量, 过分强调科研, 进而导致教师片面追求科研成果的获得, 而忽视了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提高, 严重影响教学热情、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效果, 师生关系也愈加淡漠。其次, 不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

所以, 在建立师德考评指标体系时, 第一是要特别注意指标的选取。原则上应依据师德规范, 但内容应更具可操作性, 同时注意指标权重的合理分配。第二是确立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多样化的考评方式对师德进行评价, 要把学生评价与领导、专家评价结合起来, 注重学生评价;把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起来, 注重平时考核;把定性考核与量化考核结合起来, 注重定性考核。第三是注重考评结果的运用和反馈。考评结果要作为教师奖惩和聘用的重要依据, 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 一定要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 起到实实在在的激励作用。第四是规定职业道德的底线。即门槛要求, 针对思政课教师应实行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 实行师德不达标一票否决制。

3. 从思政课教师自身方面来提高教师师德建设

无论是从国家宏观大环境的影响分析, 还是从学校管理制度改变的分析, 师德建设最终都要落到教师个人的修养上。高校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师德建设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⑴树立正确师德观念, 用爱铸就师魂, 用心培育学生。哲学家王充说过:“德不优者不能怀远, 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曾国藩也提出:“德为水之源, 才为树之根, 有德无才是愚人, 有才无德是小人, 愚人可教, 小人不可用也。”学生看老师也是这样, 既看才, 也看德。无才无德, 学生厌恶你;有才无德, 学生敬畏你;有德无才, 学生同情你;只有德才兼备, 学生才会真心拥戴你。

⑵思政课教师应淡泊名利, 无私奉献, 追求崇高境界。高校思政课教师跟其他教师相比, 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境界, 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具有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同时, 思政课教师作为社会上文化层次较高、价值取向理性化的群体, 仅从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的角度提高道德水准是不够的, 还应从理想志向等思想根源上要求自己, 既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还要有一种理智对待名和利的态度, 既要有一种对自己、对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平和心态, 也要有一种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

总之, 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 不仅要从社会制度层面上去解决, 还要从学校发展角度去思考, 落脚点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只有把思政课教师是“生活中的人”和“天地境界”的人充分结合起来, 才能使我们在进行师德建设时, 有现实感, 有着力点, 最终才能取得成效。

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培养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教师师德的建设对育人工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从当前思政课教师师德现状分析入手, 重点从社会制度建设、学校制度建设和思政课教师自身努力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师德,机制探索

参考文献

[1]叶澜, 白益民, 王枬, 陶志琼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张群耀.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书育人浅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7) .

[3]何祥林, 黄吴静, 徐丽.教师为本-师德为魂[A].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 2010 (10) .

[4]陈占安.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10 (11) .

高校教师的责任与学风建设 篇8

做一名“好教师”, 必须“软硬兼备”, 软件是指人文化、情感化。硬件上对一个教师的要求, 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 还要精心备课, 吃透教材的内容, 将它们融会贯通, 做到深入浅出地呈现教学内容, 使学生听起来有条理、有重点。这里我要谈的主要是高校教师如何从以下几个软件方面对学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爱岗敬业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仅应该尽可能丰富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应该始终弘扬科学精神和严谨踏实的、一丝不苟的作风。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 人们的精神需求、认知方式和价值判断呈多样化趋势。应当看到受国内外各种文化力量相互碰撞的影响和西方价值观的侵蚀, 大学校园内部分师生弱化了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价值取舍以自我为中心。少数大学教师不敬业爱岗, 不潜心为学, 学术道德观念淡薄, 急功近利, 治学松弛, 对高等教育事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事业心, 严重影响学风建设。学生培养的责任在教师, 教师的风貌系于师德, 教师应将“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作为教书育人的座右铭,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为学生树立学风典范, 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 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爱心是流淌在学生心中的甘泉, 也是教师取得成功的基础。教师只要用真挚的爱去感化学生的心, 用自己的热情和信任与学生沟通, 就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和仰慕之心, 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在学习上更加努力, 不愿意落后于人。教师爱岗敬业, 对自己的事业“知之、好之、乐之”, 将对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视课程学习、养成良好习惯、形成严谨的学风起到积极的作用, 使学生崇尚科学, 勤于学习, 善于学习。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

授之以渔

对学生要“授之以渔”, 而不是“授之以鱼”。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 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习。要求教师改变“教”的内涵, 变信息教学为方法教学, 在精简后的时间里, 着重指点方向, 指示重点, 指导自学。课堂上虽不能“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但也应更多地在“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上下功夫, 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索知识的兴趣, 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做文章。陶行知先生为提倡“启发式”教育、改变老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教育方法, 曾经作过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那是在武汉大学, 他夹着一只皮包走上了讲台, 还没开始演讲就从包里抓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 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 鸡不吃只是咯咯叫;陶先生又掰开鸡嘴, 把米粒硬塞进去, 鸡挣扎着就是不肯吃, 接着他轻轻松开手, 把鸡放在桌子上, 自己后退几步, 大公鸡便从容地低着头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说话了:“你逼迫, 鸡不吃米, 让它自由自在, 它就会主动地去吃。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 把知识硬灌给他, 他是不情愿学习的, 即使学了也是食而不化, 过不了多久就会把知识还给先生。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 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 那效果一定会好得多。”对老师而言, 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意味着自我规范教学行为。教与学双方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另外,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让他们认识到所学课程的重要性和适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做到教学工作的与时俱进, 注意捕捉学科前沿动态,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多举案例, 多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注重借助知识讲解方法和规律。只有面对实际问题, 学生才能够发现学问的价值, 明白基础知识的重要, 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关注课堂气氛

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会有不同的课堂气氛。有的班级安静内向, 有的班级活泼开朗, 有的班级疏远冷漠。教师可以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 有意识地培养合理的课堂气氛。师生间若有融洽的气氛, 学生就喜欢接近你, 更易于服从你的教诲。反之, 教师语言刻薄, 态度生硬, 冷若冰霜, 学生的情绪就不高, 对老师有戒心, 甚至是消极对抗, 学习的气氛、教育的效果就差了。心理学认为:人在心情舒畅时才思敏捷, 幽默机智, 各种能力都会增强, 反之, 若情绪低沉、沮丧、抑郁, 则思维迟钝, 各种能力都下降。作为教师应懂得这一点, 及时控制自己和学生的情绪, 用真诚的爱心去发掘学生的才智。合理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接受知识, 思想自由地驰骋在知识的海洋里, 很可能会有自发的、甚至创造性的火花迸发出来。课后也会自发自觉地学习。作为老师可以在第一次上课时就给自己的课堂形象作一个定位, 用微笑的表情、柔和轻松的语言来接近他们, 消除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课间与学生聊聊天, 可侧面了解学生对课堂的感受, 也可谈课外的事情。与学生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老师上课时的紧张心理, 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于教于学都大有裨益。

课程考核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 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 考核结果能真实反映学生掌握各项技能的情况。目前许多教师偏重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点的考核, 有的授课教师要求相对轻松, 考试相对随意, 甚至不负责任, 导致一些学生考试观念不端正, 不重视考试前的复习, 考风考纪淡化, 涣散了学习风气, 考核手段没能起到督促学生日常学习的作用。因此要端正教风、考风, 体现“以考促学”的思想, 给学风建设一个正确的导向。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大学教学与中小学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一种研究性教学, 因此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大学教学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教师角度来说, 教学和科研本来就是高校教师不可分割的两大任务。开展科研活动, 不仅能产生新的科学技术, 推动学科的发展, 而且能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进步, 更主要和直接的是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大的意义。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大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把学习和科研结合起来, 有助于养成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 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 巩固、运用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 有助于突破课堂和教材知识学习的局限, 扩大知识视野, 有助于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独立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总结, 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对学风建设起着推动作用。

但有少数教师不重视教学学术水平, 急功近利, 注重科研工作, 却没有处理好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力度不够, 课堂教学敷衍, 课堂纪律、学生学习积极性听之任之, 育人意识淡薄, 严重影响学风建设。

总之, 教师的教风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只有好的教风才能带出好的学生。教师要明确职责, 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即通过教书育人, 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教师对学生, 既要满腔热情地关心和爱护,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又要敢抓敢管、严格要求。改变学生中拥有的那种考上大学就一劳永逸的想法, 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一生中必须抓紧和利用各种机会, 去更新、深化和补充最初获得的知识。要引导学生继续学习, 不断培训, 终身充电, 知道“四个学会”———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1]教师应把教学过程视为“知识传授+思想、情感交流+智慧能力的培养+个性塑造”的过程。[2]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扬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的作风, 善于营造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学问的精神氛围, 使这种氛围成为学生努力向上、奋发进取的无形动力, 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熏染。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强调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时向广大教师提出四点希望, 一是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 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 做爱岗敬业的模范。二是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 崇尚科学精神, 拓宽知识视野,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三是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 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 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四是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 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高校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深刻认识自己的神圣职责和重要使命, 不仅要自尊自励, 学为人师, 而且要行为世范, 做社会道德的榜样和示范。[3]

参考文献

[1]胡礼详.大学生发展启示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2]肖川.高校有效教学的目标和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 1999.3.

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 篇9

一、学习积累体验期:这一时期大约需要3~4年, 3年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一个轮回, 经过这3年才能够完整地把握高中生物的知识体系与课程目标。这个时期是教师高校所学专业知识与高中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可能还存在知识的更新与完善, 毕竟生物学发展很快, 新的知识方法在不断涌现。所以青年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 要不断钻研教材, 注重自身知识的完善。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 要学会分析学情, 把握教材, 选择教法, 运用策略和课后反思。这个时期是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时期, 要学会与领导同事相处, 要学会与学生相处, 灵活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做一个同事欢迎学生爱戴的好老师。这个时期要体会教师这一职业的苦与乐, 在体会到教师职业艰辛的同时体会教师职业的幸福, 看到学生需要你的帮助而你能够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你会因此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看到学生一个个考上理想的大学或者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你的成就感会油然而生;由于你的努力和付出你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因此你会得到一定心理满足, 最终你会认同教师这一职业的高尚, 从而自觉爱岗敬业, 当然这是当好一个老师的前提。

二、成长顿悟内化期:这一时期大约需要3~5年, 在一个教学轮回的基础上开始第二轮回的教学才会有比较、有体会、有思考、有提升。这一时期专业知识比较全面扎实, 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能够比较熟练运用, 教学基本功全面提升, 成长步入加速期。在教学的同时加强反思, 在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进一步向专家型教师迈进。这个时期会很忙碌, 有很多体会和很多收获, 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具备一定的教学教研能力。

三、成熟稳定收获期:一个新教师经过8~10年的锤炼已经基本成熟, 具备高级教师的资格, 拥有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丰富的职业体验、独立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 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并且有较多的教科研成果, 在学校及本地区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这一时期大约持续10年左右, 继续努力就会成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专家型教师。

当然青年教师的成长因人而异, 成长有快有慢, 既取决于成长的环境也取决于教师自身。我的成长基本上没有走弯路, 除了自身努力还离不开宜昌二中这片“肥沃的土壤”。我出生于教育世家, 热爱教育事业, 谦虚好学, 积极上进, 这些是我快速成长的基础, 二中的环境更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如今, 我已走上管理岗位, 为了加快青年教师成长, 让青年教师少走弯路尽快成长, 我们二中领导班子专门出台了青年教师管理办法, 为青年教师成长制定了规划和措施。刚引进的新教师以学为主, 课时安排减半, 配有专门指导教师, 平时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都为青年教师的学习创造了条件。每学年一次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 为青年教师展现自己提供了舞台。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内自学熟悉高中教材, 完成近五年相关专业高考试题, 还规定每学期必须听满40节课, 完成两篇教育心得。当然学校也很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 业余活动丰富多彩, 如体育比赛、春游、秋游、生日宴等, 学校还改造校舍满足青年教师住房需求, 为青年教师学习交流提供经费支持, 这些措施让青年教师进得来、扎得稳, 能够迅速站稳讲台并且充分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为一生从教热爱教育事业和献身教育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我校青年教师流失率很低, 青年教师的成长很快, 在学校每期的评教评学中青年教师被学生认可率很高。不同阶段的教师学校有不同的管理办法, 如同量身定做, 3年以后青年教师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 参与一些课题研究, 要求每年有文章发表于市级以上刊物。学校还积极把这一阶段的教师推向市里省里, 参加省市级优质课、说课、教学设计、论文评选等竞赛活动, 当然站在青年教师背后的是一只团结优秀的专家团队在出谋划策。学校还专门制定了奖励措施, 以激励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脱颖而出。对于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 鼓励申报校级市级骨干教师, 并给予相应的待遇。骨干教师有任期, 有考核, 能上能下, 流动制, 调动更多的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还积极把优秀青年教师向外推介, 近十年我校走出了不少优秀青年教师, 有的到上级单位工作, 有的到兄弟单位担任管理工作。俗话说“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学校还积极从其他单位引进优秀人才, 不断充实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 篇10

一、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和大量的教育实践来看, 大多数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总体上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能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遵守职业道德,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受到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但不可否认在青年教师队伍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理论修养, 缺乏政治敏锐性。有些教师思想政治观念淡薄, 理想信念模糊, 对因改革开放而体制与法制的不完善导致的腐败现象不能正确对待, 人生理想和信念淡化, 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对同学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也不关注, 不能较好地关心学校发展, 对学校存在的暂时困难有着失望情绪。甚至有些教师认为, 只要把业务搞上去就行了, 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干部和政工人员的事, 完全把教书育人割裂开来, 不能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是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各种价值观念碰撞, 道德规范冲突, 再加之商品经济的冲击, 思想的多元化, 一些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受到冲击, 造成了部分青年教师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规范上的混乱, 出现了所谓“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个人幸福追求实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的倾向。以至于急功近利、轻思想重学术、轻奉献重索取, 道德取向功利化, 不甘清贫, 弃教从商, “身在曹营心在汉”, 干几年就想转行, 更甚者向学生索要礼物, 致使有些教师的价值取向功利化、实用性化, 敬业精神弱化、责任意识淡化。

三是教学、科研和学术态度不够严谨, 心态浮躁。有些教师缺乏孜孜不倦的勤奋钻研精神, 对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 无心探索新的科研成果, 无心致力于教育教学的攻关, 不研究教学方法及规律;一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经不住金钱和物质利益的诱惑, 将自己的主要精力用于第二职业, 甚至从事低水平的同自己业务提高关系不大的工作, 而将教学放于次要地位。进而使教学、科研水平下降;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学术产量, 剽窃别人的成果等, 严重影响了教学、科研质量和学生的成长成材。

四是缺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和精神。有些教师思想僵化、观念陈旧、知识贫乏、不求进取, 工作无动力、不学新知识、不钻研业务, 教学上墨守成规、缺乏创新, 危机意识不够, 竞争意识不强, 得过且过, 只求“过的去”, 不求“过的硬”。

五是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一名合格的教师, 特别是高等院校的教师应该注重自身修养, 在各种场合都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但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 少数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下滑趋势, 职业情感淡漠, 职业行为失范。表现为对学生教育、关心、爱护、尊重、鼓励不够, 对学生冷嘲热讽、挖苦责备;有些教师语言不洁、衣装不整、行为不雅, 不认真备课, 讲台上任意发泄、考试中送人情, 甚至有的青年教师晚上沉迷于网络游戏、歌厅酒吧, 白天上课无精打采, 随便应付了事, 缺乏敬业精神, 事业心、责任感不强, 不能从实现国家的强盛、民族复兴的高度, 增强培养合格人才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二、师德师风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冲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一方面催生了教师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 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竞争性、开放性, 诱发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 出现了一些违背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要求的不合理现象, 高校教师身临其中, 难以抵制诱惑, 甚至部分青年教师随波逐流, 好坏难辨。并且随着我国的文化服务性行业逐步开放, 西方文化、价值观随着西方的影视、音像、书刊进入我国, 这既为我们吸收和借鉴西方有益的科学文化成果提供了方便, 也必然会使得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致使教师在理想、信念和追求上产生动摇、困惑、彷徨, 引起思想与行为上的失衡, 造成思想观念的剧烈冲突。

(二) 网络文化对师德师风建设的挑战。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尤其是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 给人们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是青年教师影响越来越大。网络信息和文化鱼龙混杂, 良莠不齐, 难辨真伪, 以及其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 致使学生和部分青年教师产生心理异化、违法乱纪等现象, 出现了一些师德失范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既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 又严重地影响了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精神文明。也给传统教育中的师德师风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 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给师德师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扩大, 这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补充师资, 很多高校不惜采取提高住房待遇、改善生活条件、增加科研经费等措施引进人才, 这虽造就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 但也使一些思想道德水平较低和责任感不强的人进入了教师队伍, 给师德师风建设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三、新时期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思考

要使高校青年教师真正领会师德的真正内涵, 必须从各个方面培养师德师风,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要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青年教师的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影响到未来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因此, 对青年教师, 要经常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职业道德观念, 不断增强广大青年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 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教书育人的光荣, 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 为培养新世纪高质量人才而勤奋工作。教书育人是一种无尚光荣的事业, 青年教师要自强、自爱、自尊、自重, 牢固树立职业的光荣感。同时, 又要遵纪守法, 严于律己, 为人师表, 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不仅要“言传”, 还要做到“身教”,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怎样做人, 怎样生活, 怎样与社会和和谐相处。

第二, 树立先进典型, 发挥榜样作用。青年教师刚走上讲台, 对自己心目中的师德典型还比较模糊, 因此要大力表彰先进、树立教师中的典型, 充分发挥榜样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使青年教师学有方向, 赶有目标。[5]教育战线上许多先进人物、典型事例都是进行师德教育活的教材。因此, 一是要宣传历史上优秀教师的事迹。二是学校应把先进人物请进来, 给青年教师作报告, 或者组织青年教师走出去参观、访问, 让青年教师直接接受生动的教育。三是要树立生活中的学习榜样, 选出模范教师的典范, 请他们作师德报告, 用他们教书育人的高尚品德和甘为人梯默默奉献的蜡烛精神教育、影响、规范大学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 弘扬正气, 树立信心, 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四是大力倡导新老教师的“传帮带”活动, 使青年教师从老教师身上学到精湛的师能、高尚的师德。五是举办师德表彰活动, 在表彰先进的同时促进落后的发展。通过这些活动, 让青年教师去认识和体验, 进而“见贤思齐”, 形成合乎规范的道德行为。

第三, 引入激励机制, 提高师德师风修养的自觉性。青年教师工作时间不长, 工作经验不足, 又缺少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和教育, 这是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但是, 另一方面, 青年教师上进心强, 具有强烈的实现自身价值、得到承认肯定的愿望, 对竞争机制适应性强, 易于被激励。因此, 在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引入激励机制, 奖优罚劣, 将有力促进青年教师对师德师风规范的认识, 提高师德师风修养的自觉性。如完善和深化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师德师风考核等一系列制度, 对评价优良者及时地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 发现和肯定青年中的突出人物, 及时对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不拘一格地给予破格晋升等各种机会, 对不符合条件的给予惩戒等等。

第四, 进一步调整教师队伍结构, 优化青年教师资源配置。一是积极适应人才竞争与人才流动的形势, 因势利导, 加大力度, 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应通过补充优秀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吸引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及向社会公开招聘高水平教师等措施, 调整和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和职称结构,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二是为适应学科发展的趋势, 根据高校自身特点, 改革、调整教学和科研组织方式, 优化教师资源, 做到人尽其才。应加强校际合作, 加大学科交叉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积极组织以学科群为基础的高层次人才协作。教师也要积极适应这种变化, 充分主动发挥自己的优势, 以自己所熟悉的研究方向为根据地, 在这个广阔的学术空间遨游。三是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积极吸纳高层次的高校教师, 形成人才储备、骨干遴选和人员流动的有效机制, 加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力量, 使基础学科、尤其是应用学科教师队伍始终保持活力。

第五, 改善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解决青年教师的实际问题。师德建设需要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一方面, 国家一直在大力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为教师提供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另一方面, 高校本身也应积极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良好教育条件。可以说, 环境对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 高校的党政领导应掌握青年教师心理特点, 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形式, 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与他们交心、交朋友, 为他们排忧解难, 在条件许可情况下, 积极争取改善他们的福利待遇、工作条件和学习条件, 为他们创造一个稳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使青年教师安心于教育事业。真正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将思想道德建设寓于多做实事、好事的实际工作中, 在为青年教师的服务工作中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郑海味.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自我认识[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1, (05) .

[2]马新峰.高校应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J].平原大学学报, 2002, (03) .

[3]张文学.关于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2, (02) .

[4]袁丽君.论高校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其培养途径[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4) .

[5]蒋宗珍.论高校青年教师的合作学习[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4) .

上一篇:《花未眠》下一篇:黑色幽默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