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前病变

2024-05-11

浸润前病变(精选三篇)

浸润前病变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9月在我院住院并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78例, 年龄28~67 ( 平均48) 岁。其中1例已婚未育, 其余均已生育。42例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 36例为围绝经期月经过多或月经紊乱。全部患者手术标本均经我院病理科诊断并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Ⅰa期30例, Ⅰb期27例, Ⅱ期13例, Ⅲ期6例, Ⅳ期2例。组织病理学诊断内膜样腺癌65例, 腺鳞癌2例, 透明细胞癌3例, 浆液性腺癌8例。

1.2 方法

1.2.1 盆腔MRI检查

扫描前患者适量饮水充盈膀胱。采用西门子开放型磁共振成像系统。MRI序列包括:横断位自旋回波T1WI (TR 500~600ms, TE 60~70ms, 层厚5.0mm) , 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自旋回波T2WI (TR 5000ms, TE 64ms, 层厚5.0mm) 和 (或) T2WI脂肪抑制序列 (TR 10000ms, TE 126ms, 层厚5.0mm) 。先平扫再动态增强扫描。经静脉团注Gd DTPA对比剂 (0.1mmol/kg) , 在注入对比剂后采用TSE成像序列行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自旋回波T1WI采集。信号采集次数均为2次。

1.2.2 肿瘤侵犯子宫颈判断标准

肿瘤从宫体向宫颈内延伸, 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显示肿瘤信号侵犯宫颈低信号基质内, 或动态增强早期图像显示宫颈黏膜上皮线状强化不连续为宫颈受累。

1.2.3 判断方法

由2位以上副主任医师阅片, 得出MRI检查结果, 分析子宫内膜癌的MRI图像特点, 判断分期。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癌的MRI表现 7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 在T1W I 和T2W I 均能显示子宫形态和大小的改变, 其中弥漫性增大28例, 内膜呈颗粒点状或片状增厚25例, 呈结节或菜花样改变13例, 12例内膜厚度在正常范围, 仅表现为内膜形态不规则。Ⅰa期图像特点为结合带中断, 肌层侵犯<1/2。Ⅰb期患者MRI表现为结合带中断, 肌层侵犯>1/2, 见图1。Ⅱ期图像显示宫颈低信号纤维环中断, 病变侵犯宫颈间质, 见图2。Ⅲ期患者MRI显示病灶侵犯浆膜层、阴道或宫旁。Ⅳ期MRI显示膀胱壁局限性增厚, 与阴道壁分界欠清。78例患者中, 见8例明显肿大的淋巴结, 病理检查结果示4例有盆腔淋巴结转移。

术前MRI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比较, 总体符合率为84.6% (66/78) , 不符合12例, 其中6例为Ⅰb期, MRI 诊断为Ⅰa期;4例为Ⅲb期, MRI诊断为Ⅱ期;1例为Ⅲc期, MRI诊断Ⅲa期;1例为Ⅳb期, MRI诊断Ⅲa期。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手术临床病理分期以Ⅰ期为主, 约占73%;而27%为Ⅱ期以上。宫颈浸润约占内膜癌的10%~15%, 本文为16.67%。术前诊断直接关系到制定治疗方案、实施手术范围及预后。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依靠分段诊断性刮宫而得出, 分段刮宫技术凭借手感盲目操作, 易遗漏病灶, 或受宫腔组织污染, 宫颈间质浸润难以取得组织等, 该技术的局限性和人为因素影响了诊断的准确性。

MRI测量内膜厚度对肿瘤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本组与术后标本对照, 显示两者差异极小。其原因可能与肿瘤的形态学改变及子宫的体位变化等因素有关。有学者[1,2]认为: (1) 当肿瘤呈偏心性生长时, 以先测量横断位T2抑脂像中病灶的最大层面厚度, 再测量结合矢状位T2抑脂像中的最大层面厚度, 取最大者为准; (2) 由于个别患者子宫呈极度后倾, 以致横断位扫到子宫的冠状面, 遇此情况则取冠状面来观察子宫的横断面。

本组53例患者表现为内膜增厚, 厚度尚在正常范围内12例。对于成像子宫内膜厚度尚在正常范围内的病例, 不能仅凭内膜厚度去排除内膜癌, 而应进一步仔细观察其形态及信号的均匀性, 对于形态信号不均的病例也要高度怀疑其内膜癌的可能性。13例患者表现为子宫内结节或肿块, 因肿块信号强度不同于肌层, 需与子宫黏膜下肌瘤相鉴别。

本组术前MRI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比较, 总体符合率为84.6% (66/78) 。文献报道MRI诊断宫颈浸润的敏感性为88%、特异性为100%、准确率为93%。杨丹等[3]表明MRI诊断宫颈浸润的敏感性为76.5%、特异性为100.0%、准确率为80.0%。本组13例宫颈间质浸润行MRI检查, 与术后病理全部符合。MRI具有判断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的优越性[4], 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应用MRI进行术前诊断可显著改变因判断有误而导致的“手术过治”和“手术不到位”的状况, 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或最佳治疗方案。我们认为, 术前盆腔MRI并增强检查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患者必须检查项目之一, 其为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宫颈浸润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Masroor I, Zeeshan M, Afzal S, et al.Diffusion weighted MR imaging (DWI) and ADC values in endometrial carcinoma[J].JCPSP, 2010, 20 (11) :709-713.

[2]刘圣华, 储成凤, 赵维英.磁共振成像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J].现代医学, 2008, 36 (1) :21-25.

[3]杨丹, 曾蒙苏.分段诊刮与核磁共振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的比较[J].中国癌症杂志, 2007, 17 (11) :891-893.

让胃癌前病变逆转 篇2

胃癌前病变,是指胃黏膜出现容易发生癌变的某些病理变化,主要包括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两个方面。这种病变好发于萎缩性胃炎、残胃炎、胃息肉、胃溃疡等慢性疾病。

导致胃癌前病变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中医学认为饮食不当是最常见的病因,如过食寒凉生冷之品,偏嗜辛辣烟酒,恣啖肥甘厚味,误食馊腐不洁、霉变之物,暴饮暴食或饥饱不一,均能损伤脾胃功能;而进食过快、过烫,或食物过于粗糙、坚硬,更能直接导致胃黏膜的损伤。情志刺激是又一常见病因。肝属木,脾属土,古人云:“土得木而达。”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正常,有赖于肝之疏泄功能。若忧愁思虑过度,或暴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势必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而发为本病。胃癌前病变多见于中老年患者,该年龄段者背负着繁重的社会、生活等负担,心理压力过大,而脾胃的生理功能渐衰,身心极易疲惫。若烦劳过度则伤脾耗气,导致脾胃受伤。此外,药物损伤也是常见却易被人们所忽视的病因。例如,过于苦寒或辛热的中药均易伤胃,不少抗生素等西药对胃肠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久而久之,会导致或诱发慢性胃炎,进而发展形成胃癌前病变。

值得一提的是,遗传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据调查,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第一代亲属,其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有亲戚关系的发病率比普通正常人群大20倍。很多研究证实,胃癌具有家族集聚性,虽然同样的生活条件和饮食习惯可使共同生活的家人产生对某一疾病的易患性,但这种易患性常发生于有直接血缘关系的父母子女之中,很少见于共同生活的夫妻之间。这表明除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外在致癌因素外,还存在着遗传因素。在我们研究的120名胃癌前病变者中,就有26人有家族倾向性,占21.67%。

近年来,国内开展的中医中药治疗胃黏膜癌前病变的研究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气虚、血瘀、热郁是胃黏膜发生癌变的主要环节,据此研制了具有益气、活血、清热功效的无糖颗粒剂型——仁术健胃颗粒。通过对120名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者观察,服药6 个月,总有效率达91.25%,萎缩、肠化、异型增生有效率分别为77.5%、 79.49%、88.46%。动物实验也表明,仁术健胃颗粒具有抗致突变、抗促癌、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作用。

宫颈癌前病变的诊疗进展 篇3

1 宫颈癌前病变定义

宫颈癌前病变为浸润性宫颈癌的早期组织学状态, 特指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 。宫颈癌与CIN的生物学病因是HPV感染且呈持续高危型。大部分早期宫颈癌与CIN位于新的鳞状上皮交界区及 (或) 未成熟化的鳞状上皮宫颈转化区。HPV感染可导致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LSIL) , 常见于年轻女性;临床须规范诊治与随访可发展为宫颈浸润癌的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HSIL) 。组织病理、阴道镜、宫颈细胞学可反映CIN的形态学变化, CIN是一组持续性病变, 主线为HPV感染, 特征是生物学谱系以HSIL与LSIL为主。高级别CIN临床上主要通过子宫颈电环切除术 (LEEP) 诊治。宫颈癌前病变的管理、诊治、筛查的标准诊疗程序及基本原则是三阶梯技术, 即组织病理学、阴道镜与宫颈细胞学。

2 宫颈病变的诊断

2.1 临床表现

多数病例有接触性出血病史。查体宫颈外观与慢性宫颈炎相似, 局部可见轻度糜烂。

2.2 细胞学检查

主要有透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 (TCT) 、计算机断层扫描 (CCT) 、宫颈细胞刮片检查[2]。目前我国宫颈细胞学分类多使用伯塞斯达系统 (TBS) , 宫颈的TBS细胞学分类有: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腺细胞 (AGCUS) 、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 (ASCUS) 、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 (HSIL) 、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 (LSIL) 等。鳞癌、HSIL、LSIL及ASCUS的细胞病理学诊断为阳性。

2.3 阴道镜检查

目前阴道镜下生殖道和子宫颈变化的检查主要是通过放大技术来实现。但识别宫颈癌前病变、HPV感染下生殖道和子宫颈是阴道镜检查的最终应用所在。影视阴道镜诊断宫颈癌、三联征、二联征、醋酸白上皮、宫颈湿疣为阳性。LSIL组织学诊断须二联征、醋酸白上皮、宫颈湿疣为阳性;HSIL组织学诊断须三联征阳性;影视阴道镜诊断正常转化区为阴性。影视阴道镜检测亚临床HPV感染 (SPI) 为醋酸白上皮阳性[3]。醋酸白上皮尚无明确的发生机理, 研究称, 某种特殊蛋白在HPV感染后可能诱发醋酸白上皮。

2.4 组织学检查

取4处组织, 一般为12、9、6、3点, 病变严重时可在最严重处取材。定位准确是组织学检查的优势, 缺点是不能全方位检查宫颈。

3 宫颈病变的治疗

3.1 一般疗法

严密随诊、定期检查CINⅠ级的患者。

3.2 物理疗法

适用于治疗少数CINⅡ级和CINⅠ级的患者, 主要有微波、激光、电凝、冷冻等。

3.3 LEEP

适用于治疗重度非典型增生、CINⅢ、CINⅡ级的患者[4], 标本保留完整, 且可行病检。此外, LEEP手术具有费用低、并发症少、操作简便等优势。

3.4 CKC

适用于宫颈原位癌但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和CINⅢ患者, 子宫全切术于产后进行。

3.5 子宫全切术

适用于中老年、已无生育要求及CINⅢ级患者。CINⅢ级与CINⅠ、CINⅡ级的差异在于虽都为癌前病变, 但临床上处理CINⅢ级的方式与原位癌一样。

4 诊疗进展

多因素、多基因作用于宫颈导致其发生病变, 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手段不断创新, 目前诊断方式主要有荧光镜检查、子宫颈照相、宫颈锥切、碘试验、阴道镜、HPV检测、细胞学检测、肉眼观察等。妊娠妇女的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率较高, 孕妇应进行常规筛查, 产前检查常规应包括1年内未进行宫颈癌普查的孕妇。细胞学检查异常, 为获得高敏感性可增加阴道镜检查和醋酸白试验, 阴道镜下活检可在必要时进行, 保守治疗是妊娠期宫颈癌前病变的首选疗法。传统手术方式并发症多, 不安全因素多, 近年治疗宫颈癌前病变主要采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如物理疗法、LEEP手术、CKC术等方法, 以减小切除范围,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检查方式由组织学深入为细胞学再转向基因表达[5], 宫颈癌前病变的检查、诊断、治疗三者紧密相关, 值得深入研究, 相信随着宫颈癌前病变诊断与治疗不断推进, 宫颈癌的发病率会下降。

参考文献

[1]李庭芳, 陈锐.宫颈癌临床流行病学概述[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5, 2 (2) :19-22.

[2]杜建英, 徐琳瑛, 曲衍华.TCT和HPV在宫颈病变锥形切除术后测宫颈病变残留或复发的价值[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9, 21 (8) :633-634.

[3]陈昕华, 周蓓蓓, 虞斌, 等.高危型HPV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7) :898-899.

[4]董丽霞, 赵超, 赵昀, 等.宫颈CIN3的诊断与治疗 (附301例病例分析) [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1, 12 (1) :7-9.

上一篇:整合性下一篇:乡镇群众文化工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