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前病变筛查

2024-05-18

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精选十篇)

宫颈癌前病变筛查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1月至12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妇女病普查共14720例, 择疑有宫颈病变患者746例行TCT、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检。患者年龄 (36.57±8.36) 岁, 均为有性生活妇女, 初次性生活年龄 (23.7±4.52) 岁, 避孕措施:45.1%避孕套避孕, 34.5%上环, 10.4%无避孕措施, 2.0%口服避孕药, 8.0%其他方式, 平均孕次 (2.87±1.72) 。

1.2 方法

1.2.1 细胞学检查

取样前先用棉签擦去宫颈分泌物, 应用TCT宫颈管刷 (新柏氏) 收集宫颈外口及宫颈管内脱落细胞, 保存入样本瓶中, 采用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进行检测。TCT结果由有经验的病理科医师诊断。以2001年伯塞斯达诊断标准 (TBS) 进行分级报告: (1) 无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 (NILM) ; (2) 非典型 (ASC) , ASC又分为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 (ASC-US) 和不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非典型鳞状细胞 (ASC-H) ; (3) 低级别上皮内病变 (LSIL) ; (4)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HSIL) , 包括CINⅡ和CINⅢ。 (5) 鳞状细胞癌 (SCC) 。

1.2.2 阴道镜检查

电子阴道镜采用深圳金科威公司的SLC-2000B阴道镜数字成像系统。普通患者于月经干净3~7d检查, 检查前24h内禁止性生活或阴道用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医师操作, 疑为恶性病变的患者, 于非月经时间均可检查。根据阴道镜下醋白反应出现的快慢、醋白上皮的厚薄、表面轮廓是否平整、边界是否清晰、颜色浓重程度、是否课件镶嵌、点状血管、异性血管及碘试验结果等征象综合判断。分为: (1) 正常转化区; (2) 低度病变 (LSIL) , 对应组织学的CINⅠ; (3) 高度病变 (HSIL) , 对应组织学的CINⅡ/Ⅲ; (4) 可疑浸润癌 (SCC) 。阴道镜下见可疑病变者, 均在镜下病变区行宫颈多点活检和 (或) 宫颈管搔刮术, 进行病理检查。

2 结果

2.1 TCT筛查结果

14720例普查患者中, TCT结果如下:NILM 14342例 (97.40%) , ASC-US 314例 (2.13%) , ASC-H 21例 (0.14%) , LSIL 31例 (0.22%) , HSIL 12例 (0.08%) 。

2.2 阴道镜及组织病理结果

筛查TCT异常及临床医生疑有病变者746例行阴道镜检查, 诊断慢性宫颈炎者641例, LSIL24例, HSIL30例。其中96例行宫颈活检术和宫颈管搔刮术, 组织病理结果提示:慢性宫颈炎45例, CINⅠ21例, CINⅡ23例, CINⅢ7例, 各级CIN在各年龄组的分布情况见表1。其中30~49岁为高发年龄, 占总病例数的72.2.%, 与以往文献报道相符。

3 讨论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4]。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即CIN-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的连续发展过程。宫颈癌筛查的主要目的是识别和检出CINⅡ/Ⅲ患者而非识别浸润癌, 早期宫颈癌患者5年治愈率高达90%, 因此对宫颈癌的筛查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研究表明, CINⅠ中57%的病例会自然消退, 11%进展为CINⅡ级和CINⅢ级, 极少数可发展为浸润癌。

本研究的对象是健康女性普查人群, 51例CIN病例中, 70.5% (36/51) 分布在30~49岁之间, 这与国内外的报道相符, 宫颈癌前病变高发于育龄女性且趋于年轻化, 因此对于育龄女性的宫颈筛查工作不可忽视。有3年以上性经历的女性都应该接受宫颈癌筛查, 尤其对高危人群, 临床工作者应娴熟地运用三阶梯诊断技术, 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筛查出的宫颈病变均为宫颈上皮内瘤变, 未发现浸润癌, 患者预后较好。故必须进一步加强宫颈疾病的科普宣传及有计划地普查对于有效预防和早期治疗宫颈癌及癌前病变。

参考文献

[1]赵方辉, 李隆玉, 李联崑, 等.中国子宫颈癌机会性筛查多中心临床研究[J].癌瘤进展, 2010, 3 (8) :109-113.

[2]Renshaw AA, Young NA, Birdsong GG, et al.Comparison of perfo-rmance of conventional and ThinPrep gynecologic preparations in the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Gynecologic Cytology Program[J].Arch Pathol Lab Med, 2004, 128 (1) :17-22.

[3]Quek SC, Lim BK, Domingo E, et al.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Distribution in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 and High-Grade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Across5Countries in Asia[J].Int J Gynecol Cancer, 2013, 23 (1) :148-156.

宫颈癌前病变筛查 篇2

【关键词】宫颈肿瘤;阴道内窥镜;癌前状态;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99-01

目前认为, 从宫颈癌前病变发展浸润癌约历时10年,如能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宫颈癌是有望治愈的, 因此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1]。早期癌肉眼难以辨别, 常规的宫颈4点活检准确率仅为50%, 阴道镜下定位使活检目标更具准确性, 可提高活检阳性率。我院2008年3月~2012年12月对380例患者进行宫颈细胞学涂片及阴道镜检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妇检发现宫颈不同程度的糜烂或疑有恶性病变的患者380例进行妇检时宫颈细胞学涂片及阴道镜检查定位后行宫颈组织活检, 年龄22~64岁, 平均37.5岁;其中344例有白带增多、血性分泌物、接触性阴道出血等。

1.2检查方法 于月经干净后2~7d行阴道镜检查。取膀胱截石位, 纱球拭净宫颈表面分泌物, 观察宫颈阴道部情况;循序观察转化区、上皮、血管, 并于宫颈上依次抹3%冰醋酸20~30s后, 观察鳞、柱状上皮及转化区的颜色、形态、血管变化, 然后涂碘液再次观察, 寻找异常图像, 则于异常处取2~4块组织;若未发现可疑病变, 则在移行带3, 6, 9, 12 点取活检, 同时行宫颈管搔刮术, 分瓶送病理检查[2]。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检验。

2 结果

2.1阴道镜检查结果 正常转化区或醋酸白色上皮呈半透明状, 无血管异型, 拟诊为慢性宫颈炎310例;阴道镜下见针尖样或极小菜花样白色上皮, 拟诊为宫颈湿疣21例, 其中2例活检结果为宫颈癌;阴道镜下见醋酸白色上皮, 或与点状血管或镶嵌同时出现, 拟诊癌前病变 (CIN 48例, 伴猪油状改变拟诊宫颈癌3例)。

2.2异常涂片的检出情况 380例细胞学检查发现慢性宫颈炎372例, HPV 感染8例, 而阴道镜指示下多点活检病理诊断HPV感染21例, 阴道镜对HPV感染的诊断率明显高于细胞学检查(P<0.05) 。

2.3 病理检查结果 病理诊断CIN 43例, 宫颈鳞癌4例, 宫颈湿疣19例。阴道镜检查结果和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2.1%(48+3/43+4);细胞学检查结果和病理诊断符合率为42.1%(8/19),细胞学诊断符合率和阴道镜诊断符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 。

2.4颈管搔刮检查结果 358例慢性宫颈炎, 22例颈管粘膜病理诊断为CIN I~Ⅱ, 其中3 例宫颈光滑, 4例绝经, 6例宫颈物理治疗后, 9例重度宫颈糜烂伴接触性出血。

2.5不同检测方法诊断宫颈病变比较 阴道镜检查诊断慢性宫颈炎308例, 宫颈湿疣21例, CIN 1级~2级42例, CIN 3级6例, 宫颈癌3例。病理诊断慢性宫颈炎314例, 宫颈湿疣19例, CIN 1级~ 2级36例,CIN 3级7例, 宫颈癌4例。阴道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2.1%, 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宫颈癌的患者, 也有宫颈光滑及轻度糜烂者, 但多见于中、重度糜烂, 常伴接触性阴道出血, 故宫颈中度以上糜烂, 应定期复查并进行宫颈组织活检,以排除恶性病变[3]。

3 讨论

3.1目前对宫颈癌常用诊断方法有5种 筛选高危人群、阴道镜检查、TCT (膜式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HC2(高危型HPV-DNA检测)及宫颈组织活检。阴道镜应用于宫颈癌诊断已成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 和早期宫颈癌诊断中不可缺少的早诊技术之一。

3.2阴道镜可将观察部位放大6~40倍, 并借助醋酸及碘试验对病灶细微结构及其变化进行观察, 对诊断CIN和早期宫颈癌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可提高早期宫颈癌诊断[4]。本组386例检出5例宫颈癌6例CIN Ⅲ, 均无赘生物可见。

3.3本组资料显示(1)细胞学检查阴性, 但临床检查可疑的病例, 阴道镜可提供可靠的活检部位, 提高宫颈癌早期诊断的准确率。本组病例诊断均为宫颈癌Ⅰa 期以前的病例, 细胞学检测仅1例可疑癌。(2)阴道镜检查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总诊断符合率为92.1%, 与徐蕾等报道的93.70%相似, 但阴道镜检查不能检测到宫颈管内的病变, 若需排除宫颈管病变, 可加做HC2或宫颈管诊刮术以助确诊。(3)对绝经前后和反复发作宫颈炎患者, 阴道镜与颈管搔刮术联合应用可发现癌前病变。本组病例中有2例宫颈CIN 3和1例原位癌患者宫颈表现为Ⅰ度糜爛, 阴道镜对接触性阴道出血、白带增多等但宫颈光滑或轻度糜烂的患者也能及时发现早期癌变。因此, 除常规指征外, 出现以下情况也应行阴道镜检查 ①临床症状、体征与其他检查结果不符;②反复发作的慢性宫颈炎,再次宫颈物理治疗前;③宫颈外观正常但有接触性出血者。

总之, 阴道镜检查可用于有性生活史的患者, 能迅速识别肉眼不易辨别的宫颈病变, 在直视下活检, 及时发现CIN 或宫颈癌;且操作方便, 具有非损伤性及可重复性的, 是一种有效的早期辅助确诊宫颈癌的检查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瑾蔚,阎华.阴道镜图像对宫颈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 21(2):26.

[2] 赵方辉,戎寿德,乔友林.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筛查方法现状[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1,23(6):30.

[3] 张淑增.改良Reid阴道镜评分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4): 326.

宫颈癌前病变筛查 篇3

关键词:阴道镜,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CIN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此于乳腺癌,宫颈癌前病变指经组织学活检确诊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发展过程中的的早期病变阶段,此阶段持续时间很长,大约为8~10年。所以做好宫颈癌前病变的早期筛查,让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是预防宫颈癌的重要环节。临床上一般用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或阴道镜检查作为宫颈癌前病变筛选的常规方法。本院通过阴道镜进行宫颈癌前病变的筛选,探讨阴道镜筛选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妇科行阴道镜检查患者60例,年龄18~65岁,平均37.9岁,且均符合以下标准中的2条以上:(1)已婚或有性生活史。(2)有白带增多或接触性出血表现。(3)肉眼醋酸实验阳性。(4)肉眼复方碘实验不着色。(5)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6)宫颈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或糜烂。(7)排除了支原体、白色念珠菌、衣原体、淋球菌、滴虫、妊娠及宫腔出血等疾病。

1.2 阴道镜检查方法

设备为沈阳沈大内窥镜公司生产的硬性内窥镜,ZG-3A型阴道镜检查前进行白带常规等妇科检查,在窥器表面涂适当的润滑剂,保护宫颈表面。内窥镜进入检查部位后,在起始阶段先维持半开状,窥见宫颈后,尽量暴露阴道穹隆,擦净宫颈分泌物,然后用3%冰醋酸棉球擦拭宫颈,仔细观察柱状上皮、鳞状上皮及转换区,寻找异常阴道镜图像,最后涂复方碘液,在异常转化区根据图像取1~3块组织左活检,用福尔马林固定后送病理。

1.3 诊断标准

宫颈组织学的诊断标准:根据子宫颈鳞状上皮增生的异型细胞占上皮层的范围分为轻、中、重3级,分别表示为宫颈低度病变即CINⅠ级,宫颈中度病变即CINⅡ级,宫颈高度病变即CINⅢ级。阴道镜诊断标准,对阴道镜采集的图像进行分级,宫颈癌前病变分为CINⅠ、Ⅱ、Ⅲ级。CINⅠ级图像表现为醋白上皮,无血管异型,可伴有点状粗大血管或细小血管;CINⅡ级图像表现为醋白上皮,同时有粗大与点状粗大血管,部分有血管异型现象;CINⅢ级图像表现为醋酸白色上皮同时伴有点状粗大血管呈镶嵌状[1]。

2 结果

阴道镜诊断和病理检查结果做对比,本组所检60例,年龄18~65岁,平均37.9岁,经病理证实上皮内病变43例,其中CINⅠ29例,CINⅡ12例,CINⅢ2例。由表1可知阴道镜检查的灵敏度是72.09%特异度是91.28%。

3 讨论

进几十年来,宫颈癌的发病高危因素如过早的性生活、HPV感染、性病及多个性伴侣等呈明显上升趋势,宫颈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世界上宫颈癌仍是威胁女性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与发展的持续时间比较长,即由细胞分化失调到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最后发展成为宫颈癌,一般需要10~20年的时间,宫颈癌前病变最后会逐步发展成宫颈癌[2],并不是所有的癌前病变都可以发展成为早期癌,大约30%未经治疗的高度病变可以在0年内发展呈早期癌,而大约70%的低度病可以维持不变或自动逆转[3],因此早发现及早诊断宫颈CIN,并早期采取相应的治疗或预防措施,对预防宫颈癌的发生或治疗有较大的临床意义[4,5,6]。宫颈癌前病变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特征,部分患者宫颈局部表现和宫颈糜烂表现类似,难以直接区分,此时需要运用活体组织学及细胞学检查,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现率,为早期宫颈癌的预防、早发现及治疗提供了条件,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进展。但是目前国内的宫颈癌筛查仍以巴氏涂片为主,其有较高的假阳性率而导致较多的漏诊;虽然液基细胞学检查的灵敏度较巴氏涂片高,但是其较高的成本使其不能为大众所接受,在段时间内难以普及,做完常规筛查的手段。阴道镜具有价格较低,能够用肉眼直观观察病灶形态及其它病理表现,也可以借助放大技术将局部宫颈病变的图像放大到6~40倍,获取比较清晰的图像资料,对宫颈病变部位与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进行详细观察,同时醋酸实验及复方碘实验的运用能够得到更加典型的图像特征,非常有利于在可疑病变处进行性有针对性的镜下定位活检,可疑有效地避免传统宫颈多点活检的盲目性[7],使其对癌前病变的诊断率大大提高。

阴道镜下显示的图像越不正常就表示癌前病变患者的严重程度越高,分级也越高;不同的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显示,阴道镜在宫颈癌前病变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均有所不同,但都提示阴道镜对癌前病变的早期检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8,9]。在本研究中,阴道镜对宫颈癌前病变诊断的灵敏度是72.09%,特异度是91.28%。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的阳性率为72.41%,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级的阳性率为75.00%,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级的阳性率为100%。由此可见,宫颈癌前病变越严重,阴道镜下的表现越典型,阴道镜的诊断率也就越高。对应CINⅡ级以上程度的病变具有相当高的检出率。同时阴道镜可以提供非常准确的活检部位,提高活检阳性率,减少漏诊率、误诊率,在宫颈癌前病变和早期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早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0]。

总之,阴道镜在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具有能够清晰显示黏膜情况、皮下血管形态,无创伤性、操作简单、费用低及可以多次重复检查等特点,并可对可疑病灶进行精确活检,对癌前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且鉴别良恶性病变方面具有较大价值,可疑及时有效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是一种可以作为常规筛查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及防癌保健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岑坚敏,钱德英,黄志宏,等.阴道镜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4):215-218.

[2]林苏瑜.阴道镜诊断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63-164.

[3] Dalstein V,RiethmulletD,Pretet JI,et al.persistence and 1 oad of high2risk HPV are predict ors for development of highgrade cervical lesions:a Longitudinal French cohort study[J].Iant J Cancer,2006,109(3):3962-4031.

[4]李明,何廷德.阴道镜筛查宫颈疾病737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9,38(13):1651-1652.

[5]许家莹,任青玲,陆葳.阴道镜检查对303例宫颈疾病的诊断价值[J].重庆医学,2012,41(14):1415-1416.

[6]王玉双,张国瑞.电子阴道镜在宫颈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5,16(6):413-415.

[7]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8]颜钊波.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对宫颈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132-133.

[9]岑坚敏,钱德英.阴道镜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7):506-507.

宫颈癌前病变概述 篇4

宫颈癌的发生是一个由癌前病变衍变为癌的连续病理过程,即由宫颈的不典型增生至原位癌,最终发展为浸润癌。因此,将所有可能发展为宫颈浸润癌的宫颈病变统称为宫颈癌前病变。

重视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治疗

目前对宫颈癌前病变有了逐渐深入的认识,宫颈细胞学检查(TCT)是一种简便可行、准确的筛查方法,人类乳头状病毒(HPV)与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病关系密切。通过早期识别、治疗、随访宫颈癌前病变,能够使得宫颈浸润癌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病危险因素

宫颈癌前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种族、低社会阶层、多产、早产、吸烟、长期口服避孕药、饮食因素等,其中与患者初次性交的年龄和性伙伴的性伴侣数最为相关。初次性交早和性伙伴的性伴侣多者易发生宫颈癌前病变。

人类乳头状病毒

HPV是一种部位特异性的DNA病毒,在上皮及黏膜的表面复制增殖,目前已分离出70多种亚型。HPV感染常发生于有性生活妇女的外阴、肛周及下生殖道,分为低度或无致癌危险病毒,包括HPV6、11、42、43和44。一般伴随尖锐湿疣或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极少引起浸润癌。高度致癌危险病毒包括HPV16、18和31,通常并发CINⅡ、Ⅲ和浸润癌。此外还有中度致癌危险病毒,包括HPV33、35、39、51、52和56。目前已经能够检测体内HPV的负荷,有利于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和治疗后随诊。

宫颈癌前病变的分类和命名

宫颈癌前病变至宫颈癌是一个连续的病理过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来描述这种可以发展为浸润癌的宫颈病变。CINⅠ相当于轻度不典型增生,CINⅡ相当于中度不典型增生,CINⅢ相当于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1988年又使用鳞状上皮内病变(SIL)的名称,认为比CIN更能反映病变的本质。包括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HSIL)两个名词。低度SIL包括HPV感染和CINⅠ,高度SIL包括CINⅡ和 CINⅢ。目前临床上使用CIN和SIL两种名词来描述宫颈癌前病变。

宫颈癌前病变的病理特点

宫颈不典型增生的基本病理特点是上皮细胞既具有异型性,又保持分化能力。轻度不典型增生(CINⅠ):细胞仅限于上皮层的下1/3,细胞异型性轻,可见核分裂相。中度不典型增生(CINⅡ):细胞限于上皮层的下2/3,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较多。重度不典型增生(CINⅢ):细胞扩展至上皮层2/3以上细胞的异型性显著。原位癌指鳞状上皮的全层均为不典型增生的细胞即癌细胞;上皮分层结构消失,细胞极向消失;但基底膜完整(如果穿透基底膜为浸润癌)。

宫颈癌前病变的症状和转归

宫颈癌前病变多数无明显的症状,部分患者表现为白带增加、接触性出血或不规则阴道出血。体征主要为宫颈糜烂。据我国资料统计,不典型增生中,50%以上的病例均有宫颈糜烂。原位癌中则有75%~85%具有这一体征。所以,再次强调对宫颈糜烂患者要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进行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根据检查结果决定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方法。

并不是所有的宫颈癌前病变都会演变为宫颈癌的,未经治疗的宫颈癌前病变的自然病程可表现为三种结局,即病变消退、持续不变或病变进展。CINⅢ比CINⅠ更易发展为病变持续不变或进展为浸润癌的结局。据统计,如不经治疗,40%以上的病例将发展为浸润癌。CINⅠ和CINⅡ进展为CINⅢ需3~8年,CINⅢ发展为浸润癌需10~15年。35岁以下患者病变进展的机会明显增加。

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

宫颈细胞学涂片仅仅是一种筛查的手段,而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所以如果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异常需要进一步行阴道镜检查及阴道镜下的活检。对于LSIL、HSIL应常规行阴道镜检查。检查中根据病变边缘的是否清楚、醋酸白试验的颜色、血管结构的类型以及碘染色的反应有助于确定病变的性质,这是诊断宫颈病变和宫颈癌的主要方法。国内有滥用阴道镜检查的趋势,应该警惕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

对于鳞柱交接部内移、可疑病变累及宫颈管以及可疑腺癌的病例应行宫颈管诊刮。

宫颈锥切是确诊CINⅢ和浸润癌的金标准:对阴道镜下不能观察到鳞柱交接部,无法看到病变的边界;宫颈管诊刮报告CINⅡ、CINⅢ;阴道镜检查怀疑隐匿型浸润,活检为CINⅢ;细胞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不同;可疑腺癌;活检诊断微小浸润癌。

宫颈癌前病变的治疗和随诊

宫颈癌前病变治疗的目的是局部病变的控制以及防止病变发展为更高等级的不典型增生或浸润癌。治疗的前提是经阴道镜检查和活检,病变的性质和范围诊断明确,特别是确认无浸润癌。要依据CIN级别,参照HPV检测结果,明确诊疗目的,使治疗规范化。治疗方法的选择要根据病人年龄,婚育情况,病变程度,范围级别,以及症状、随诊及技术条件、病人意愿等综合考虑,做到治疗个体化。

对CINⅠ同时HPV阳性者应予治疗,对CINⅠ、CINⅡ主要应用物理治疗(微波、激光等),CINⅢ则使用宫颈电切(LEEP)、锥切术。

LEEP的特点是便捷、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主要用于CINI、CINⅡ。而在用于CINⅢ的治疗与锥切术相比,复发率明显增高,更不推荐用于早浸宫颈癌。

要区分诊断性及治疗性LEEP,掌握适应证,避免过度治疗。不主张用于组织学证实为CIN的宫颈治疗,不推广以LEEP治疗宫颈原位癌,对已行LEEP治疗的CIS,严密随诊,警惕复发。在国内各大中小城市,都存在LEEP的滥用,社区医师有义务对宫颈病变的规范化治疗向广大妇女进行健康教育。

锥切术可以治疗CINⅢ、宫颈原位癌以及Ia期宫颈癌。

全子宫切除术适用于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无浸润癌;无生育要求;合并其他需要手术治疗的妇科疾病;宫颈管病变,锥切未净;绝经后宫颈萎缩,无法锥切;随诊条件差等。手术方式可选择经腹,经阴道或腹腔镜下子宫切除。如病变累及阴道上段,应一并切除。

宫颈癌前病变筛查 篇5

关键词:宫颈刷片,阴道镜,细胞活检,宫颈癌前病变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发病率较高, 且近几年有年轻化的趋势[1]。尽早的发现宫颈癌可以提高治愈率, 减少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传统检查宫颈病变的方法为巴氏涂片, 但是由于巴氏涂片的黏液含量过多, 血液与细胞经常出现重合情况, 无法清晰地观察样本, 所以造成漏诊及假阴性的情况较多, 检查结果不可靠。2014年1月-2015年1月选取参加筛查的妇女410例, 进行宫颈刷片联合阴道镜活检,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月选取自愿参加筛查的妇女410例, 年龄16~65岁, 所有患者均无子宫切除史, 其中有生育史295例, 有流产史但无生育史65例, 无妊娠史50例。

研究方法:①详细询问检查者的相关信息:询问个人情况, 告知患者本次筛查的形式及目的, 在确保患者知情同意下进行细胞学检查, 对检查结果异常者通过阴道镜取活体组织进行病理检查。②样本采集:首先通过宫颈刷片获取患者液基薄层细胞, 要求检查者在取材前的24 h内禁止任何性生活, 进行阴道用药, 采集样本时用窥阴器将阴道扩张, 用干棉球将宫颈表面的分泌物拭去, 将刷子插入宫颈管内, 与宫颈表面及宫颈管贴合, 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4~5周, 取好标本后置入瓶中, 将其送检。③阴道镜活检:患者取截石位, 进行消毒后暴露宫颈, 将宫颈表面的分泌物拭去, 然后使用5%冰醋酸与2%碘溶液进行涂抹, 观察阴道、血管、宫颈上皮的变化, 观察血管时需要使用绿光镜片。

阴道活检标准[2]:慢性宫颈炎者;上皮细胞异常改变者;有血型白带或接触性出血者;宫颈可疑病变者;宫颈表面有溃疡、赘生物者。

结果

410例检查者中, 正常或良性反应细胞改变343例 (83.65%) , 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阳性82例, 其中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42例, 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24例, 宫颈癌前病变10例, 鳞癌3例。阴道镜下活检组织相符率85.36% (70/82) 。

阴道镜检出结果:CIN76例, CINⅠ级43例, CINⅡ级18例, CINⅢ级9例, 癌6例。与病理检查符合率55.26% (42/76) 。

讨论

宫颈是非常容易发生病变的部位, 在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可达14.6/10万, 根据相关文献表明[3], 近几年宫颈癌的发病趋势逐渐呈年轻化, 35岁以下妇女的患病率明显上升。原因可能与性生活提前、性生活紊乱、早育及多产等有关。研究发现宫颈糜烂与宫颈癌有着直接的关系, 有相关报道称[4], 患有重度宫颈糜烂的患者引发宫颈癌的概率更大, 因此早期对宫颈癌前病变患者的筛查与干预是降低宫颈癌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通过本次筛查发现, 宫颈癌及前病变患者共13例, 而通过细胞活检直接发现10例, 说明大部分的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较差, 应提高对妇女的健康教育, 普及癌症知识, 认识到定期检查的重要性。

目前国内对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工作不完全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也是宫颈癌发病率逐渐升高的原因之一[5]。传统检查癌变的方式为巴氏涂片, 但是巴氏涂片对CIN的敏感性较低, 检查结果中出现假阴性率的可能较高, 不能满足筛查的需要。大量的细胞无法完整转移到载玻片上, 导致涂片的黏液过多, 质量比较差, 虽然宫颈病变可能性较大, 但是其具有可视性, 所以使早期发现成为了可能。根据资料显示, 如果在早期可以发现并确诊为宫颈癌, 95%的癌变患者可以完全治愈并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因此尽早确诊宫颈癌并进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液基细胞学检查 (TCT) 是一种检查薄层细胞学技术[6], 它可以将细胞直接制成便于观察的薄层涂片, 涂片上的黏液含量非常少, 避免了血液、细胞的重叠, 观察时, 背景清晰, 有利于读片, 提高癌变的诊断率。阴道镜检查是比较先进的内镜微创检查技术, 它是一种低倍显微镜, 在光源的照射下, 可以将宫颈、黏膜放大至一定的倍数, 对肉眼观察不到的上皮细胞及血管进行进一步的评估, 确定正常和异常的磷柱交接, 结合醋酸与碘可以直观地对阴道内病灶的形状、范围、血管等进行观察, 能够迅速对宫颈病变进行辨别, 对患者的创伤小, 无痛苦, 不会出现交叉感染。根据细胞学检查来判断患者是否出现癌变或CIN是不完全可靠的, 将TCT检查后的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 可以避免漏诊, 尽早发现癌变, 为治疗提供依据, 最大程度上降低癌病的发生及死亡。

宫颈刷片与阴道镜都是目前临床上检查女性生殖道癌症的常用手段,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 液基细胞学检查的符合率85.36%, 阴道镜检查符合率55.26%, 说明了单纯地依靠细胞学检查或阴道镜检查的结果是不全面的, 都有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概率, 细胞学检查主要的缺点是缺乏组织结构, 而阴道镜观察的只能是宫颈表面, 对内部的病灶容易漏查, 将阴道镜与液基细胞学检查联合起来, 可以将两者检查的结果进行补充, 降低了宫颈癌漏诊率。

综上所述, 宫颈刷片联合阴道镜活检对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具有准确性, 可以有效减少漏诊率, 尽早发现患者癌变的情况, 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内接受治疗, 减轻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提高治愈率, 达到预防和控制的目的, 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的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吴克花.宫颈刷片联合阴道镜活检对宫颈病变的筛查分析[J].大家健康, 2013, 7 (1) :20-21.

[2]任解军.液基细胞学联合阴道镜在诊断宫颈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25) :149-150.

[3]杨玉涛.细胞DNA定量分析联合液基细胞学对宫颈病变筛查的应用价值[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4, 36 (3) :5-8.

[4]夏大云.液基薄层法与细胞DNA倍体分析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4, 16 (1) :44-46.

[5]许芙蓉.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联合DNA定量分析用于宫颈癌的筛查[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4) :195-196.

宫颈癌前病变筛查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收治的60 例宫颈异常且后期诊断为宫颈癌病变患者, 后期临床检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LSIL) 41 例, 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HSIL) 19 例。患者年龄24~58 岁, 平均年龄 (34.2±4.1) 岁, 病程2 个月~1 年, 平均病程 (0.6±0.2) 年, 临床症状为宫颈糜烂、宫颈肥大、乳头样增生等症状。

1.2 方法

TCT检测:妇产科医师使用武汉成龙科贸有限公司生产的TCT-10 宫颈采样器采集患者宫颈外及宫颈口的脱落细胞, 将采样刷放入含有甲醛的细胞保存液中漂洗, 充分洗涤混匀后加入分离液分离, 用滴管洗取细胞悬浊液制成薄层细胞涂片, 95%医用酒精固定、H-E染色后风干封片, 由该院2 位3 年经验以上的妇科疾病医生常规阅片, 观察细菌、核污质及其他病理成分。HPV检测: 由妇产科医师用医用无菌棉拭子插入宫颈口, 旋转4~7 周, 取出后放置于无菌试管中, 采用美国M5000 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对试子定性定量检测。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

比较两组阳性检出率。 参照TBS标准将检测结果按有无病变及程度分为3 类:无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 (NILM) 、LSIL、HSIL。 检测结果显示为LSIL或HSIL即为阳性 (出现癌变或即将癌变) , 否之为阴性。 计算两组阳性检出率。

1.4 统计方法

选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组间对比进行 χ2检验。

2 结果

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回顾性分析比较HPV联合TCT检测阳性检出率95.0%相较TCT检测80.0%显著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17, P<0.05) , 相较后期病变临床症状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08, P>0.05) ;TCT检测阳性检测率80.0%相较后期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3, P<0.05) ;两种检测病变分类LSIL、HSIL相较后期病变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宫颈癌是仅次于乳腺癌的常见妇科疾病, 近年来医学临床发现宫颈癌发病率不断上升、 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3], 且出现宫颈癌病变的不稳定风险因素进一步增多, 对妇女身健健康造成重大危害[4]。 降低宫颈癌的发生和病死依赖有效的预警和病变前检测筛查, 目前医学上对宫颈癌病筛差检测方法较多, 常见的有宫颈刮片、TCT检测、HPV检测、HPV联合TCT检测等方法[5,6]。 该次研究选择TCT检测、HPV联合TCT检测, 回顾性分析检测结果, 研究HPV联合TCT检测对宫颈癌患者病变前筛选中的临床意义。

目前医学流行病毒学研究证实HPV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子, 因此临床检测中重点检测HPV感染是提高检出率的重要手段[7]。 该次研究结果表明, HPV联合TCT检测相较TCT检测阳性检出率显著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联合检测检出率、病变分类LSIL、HSIL相较后期临床症状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知联合检测有效检测出57 例, 3 例漏诊, 检测灵敏度较高, 且对病变程度类型检测较为准确;TCT检测阳性检出率80.0%相较后期病变临床症状检测明显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病变类型相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可知虽然TCT检测对病变患者病变类型检测准确度较高, 但出现12 例漏诊, 灵敏度较低, 这和臧元怡等[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此外临床检测中发现TCT检测细胞涂片样本效果清晰且操作简单, 而HPV检测存在方法操作复杂, 成本和手术设备要求较高以及样本检测可重复性较差的缺点, 二者联合检测能有效降低检测漏诊风险、提高检测可信度。

综上, HPV联合TCT检测在宫颈癌患者病变前筛选中检测效果显著,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许剑利, 徐克惠.高危型HPV检测及TCT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4, 30 (12) :946-949.

[2]孟志宁, 黄学荣, 刘格, 等.HR-HPV检测在宫颈癌初筛中必要性的探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3, 24 (3) :375-377[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3) :340-342.

[3]季冰, 何浪驰, 郭芝亮, 等.HC2-HPV-DNA检测在宫颈癌病变中的临床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 2015, 35 (6) :843-845.

[4]赵金娟.高危型HPV检测联合肉眼醋酸试验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1) :88-89.

[5]娜仁.TCT与HPV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体会[J].海南医学, 2014, 25 (17) :2631-2631.

[6]孙笑非, 顾依群, 王爱春, 等.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结合薄层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价值评估[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3, 27 (4) :273-276.

[7]郑文华, 李可瑜, 唐璇霓, 等.薄层液基细胞学联合HPV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 2013, 34 (14) :2189-2191.

宫颈癌前病变筛查 篇7

目前众多学者公认宫颈癌有一个相对较长的癌前病变阶段, 通常由子宫颈不典型增生 (癌前病变) (轻-中-重) →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的连续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约为10年[3], 在此阶段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阻断宫颈癌发病的关键。在人类乳突病毒 (HPV) 疫苗未普遍应用的今天, 宫颈筛查仍是预防和控制宫颈癌的主要手段, 也是极大限度防治宫颈癌的最好途径。WHO提出全球妇女终生至少接受一次宫颈筛查, 以减少宫颈癌的发生率。筛查主要针对无症状但有患子宫颈癌风险的妇女, 由于宫颈癌筛查工作的开展, 使大城市宫颈癌发病率明显下降。理论上在筛查质量和覆盖率较高的地区, 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可降低90%, 如按照WHO为各国癌症控制所确定的原则运作, 至少可使发病率和病死率降低60%。我国宫颈癌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在省、市或县的分布上均有明显的不均衡现象, 农村高于城市, 山区高于平原。据20世纪90年代死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甘肃、山西、陕西、湖南、新疆、内蒙等地区宫颈癌病死率超过5/10万以上, 形成一个自北向南的高病死率条形地带。近20年来, 城市宫颈癌病死率的下降幅度 (78%) 显著大于农村 (64%) 。近1/3的农村地区宫颈癌的病死率仍持续在高水平。地理分布反映了宫颈癌的发病率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目前我省未有针对少数民族妇女宫颈癌的专项调查, 所以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在少数民族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尚不清楚。

1临床资料

笔者于2008年8月-2011年6月在石林、寻甸、禄劝3个自治县各取2个少数民族住宅村, 每个少数民族800人共2400人次, 进行宫颈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及肉眼醋酸法宫颈癌初筛, 筛出阳性病例189人次, 其中有176人次到我院再用HPV分型法进行筛查, 凡HPV阳性的妇女均行TCT检测, 必要时阴道镜下活检。176位少数民族妇女中HPV感染人次11例 (彝族5例、苗族4例、回族2例) , 感染率为6.25%, 感染型别以16型为主, 单一感染为主, HPV感染率低于我院同期机会性宫颈癌筛查的汉族妇女 (汉族妇女为16.7%) 。11例HPV阳性妇女检出宫颈病变5例, 未查到浸润癌病例, 宫颈病变的分布为彝族2例、苗族1例、回族2例, 其中高度病变2例 (彝族、苗族各1例) 、低度病变3例, 均在我院得到规范治疗[超高频电波刀 (LEEP手术) ]。

在筛查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对昆明地区少数民族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工作非常困难, 现具体总结如下。

2筛查面临的问题

2.1 资金困难

宫颈癌筛查包括计划性筛查和机会性筛查。计划性筛查为计划性地对目标人群进行最大范围筛查, 筛查覆盖面广, 但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机会性筛查属一种被动性筛查, 即将通常的医疗服务与宫颈癌筛查结合起来, 在患者就医过程中, 对有高危因素的人员进行筛查, 优点是经济、无需额外花费和患者顺应性好。云南省为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 而少数民族居住地更不发达。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上的差距逐步拉大。少数民族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 、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储蓄、人均消费、人均收入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巴氏涂片是子宫癌筛查使用最广的一种手段, 但在我省广泛推行该技术仍较困难, 更不用说费用高的薄层液基细胞涂片检查及HPV-DNA检测。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较多, 全市一般贫困人口 (年收入667~924元) 有42.4万人, 而石林、禄劝、寻甸3个自治县有27万人, 占全市一般贫困人口总数的64%。在昆明经济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 一些村寨人年均纯收入<300元, 部分患者生病后由于支付不起医药费, 无法到医院治疗, 导致病情加重, 甚至死亡。这在昆明少数民族地区较常见, 应引起重视和关注。

2.2 思想观念较陈旧, 低层次社会文化心理较突出

由于经济、文化及地理方面的原因, 各民族的妇女医疗卫生服务普及性较低, 虽曾患妇科炎症者占大多数, 但接受过妇科检查者仅占小部分;而部分少数民族妇女存在多孕早产情况, 且部分有不良生殖卫生习惯;一些民族中妇女婚前性行为也较普遍。鉴于目前HPV感染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病的主要因素[4], 且HPV主要传播途径为性行为, 因而上述事实均使部分少数民族妇女成为宫颈癌高危人群的潜在因素。而当地妇女主动参加宫颈癌筛查的比例较低, 对宫颈癌筛查不够重视, 对其重要性认知不足, 缺乏宫颈癌筛查的相关知识。

2.3 少数民族村寨医疗预防保健设施、技术人员配置和运行状况不容乐观

在本课题少数民族村寨医疗卫生调查资料中可看到现代医疗资源在逐步积累, 于不同生存环境和经济状况的少数民族村寨中, 除个别少数民族村寨外, 几乎均能看见现代医疗的存在, 县、乡、村三级现代医疗保健网的建立, 在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形成以县医院为中心, 乡卫生院为枢纽, 村卫生所为基础的卫生防疫保健模式。但这一水平远滞后于全国整体发展水平, 少数民族村寨医疗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卫生资源相对短缺, 不能充分满足少数民族村民就地医疗、预防保健需求。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模式的建设, 就资源配置与健康需求的关系而言, 是一个倒置金字塔结构, 即人口占绝大多数, 健康状况较差, 卫生条件不好而地方病、传染病较多流行的村寨, 卫生资源配置越少, 卫生机构越不健全, 技术人员越为缺乏, 而政府的服务越不到位, 卫生与疾病的监管力度越低, 整个卫生资源系统的运行效率越低下。昆明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的现代医疗基础非常薄弱, 具体体现为村级卫生所医疗设备简陋, 药品种类不全和质量低, 医务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大多数乡村医师未接受正规医科专业技术教育, 主要通过一些短期培训来提高乡村医务人员医疗水平。目前中国一些少数民族村级医疗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低, 难以保证基层卫生工作的质量[5]。

2.4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条件制约宫颈癌筛查工作的开展

昆明地区有3个民族自治县, 5个民族乡, 47个少数民族村委会, 2196个民族杂居村, 至2010年底, 全市少数民族人口81.57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15.2%。其中彝、回、白、苗、壮、傣、哈尼、傈僳、布依为9个世居少数民族, 呈现出分布广、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 集中进行计划性筛查的难度非常大。

3应对措施

公共卫生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国际、政府和民间共同努力承担起公共卫生任务。 (1) 政府应加大投入, 加快完善少数民族地区以合作医疗为主的保障制度。根据少数民族社区的特殊性如均地处边疆、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卫生设施基础差、技术资源紧缺、疾病与健康需求服务缺口大等实际情况, 建议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农村卫生资源的投入, 鼓励社会资源积极加入扶贫及救助患者的社会福利项目, 设立贫困农村社会医疗救助基金, 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农村健康保健福利事业。 (2) 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公共卫生的健康宣传, 改善少数民族生活和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 加大对宫颈疾病筛查必要性的宣传。我院自开展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筛查工作以来, 就自觉承担宫颈疾病筛查工作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 深入机关、厂矿及学校多次进行健康讲座, 针对少数民族村寨和基层医务人员进行更多的健康讲座和专业知识培训。 (3) 加快少数民族村寨医疗技术人员的培养途径主要有2条, 一是送出去学习;二是引进来。送出去学习, 这是一条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少数民族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所的医务人员专业素质整体偏低, 因此要不断将其医师和护士送去医学院或医疗技术水平较高的大医院进修或深造, 提高他们的卫生知识和业务素质[6]。我院宫颈疾病中心自成立以来, 已为基层培养了很多专业技术人员。

尽管目前开展上述工作困难重重, 我院仍希望通过本调查能让昆明地区少数民族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筛查工作得到充分重视, 真正发挥临床与保健相结合的作用, 让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受益。

参考文献

[1]卞美璐, 刘树范.子宫颈疾病的诊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41.

[2]乐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18.

[3]魏丽惠.关于子宫颈癌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1, 12 (1) :1-2.

[4]郎景和.子宫颈癌预防的现代策略[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 (5) :575-578.

[5]乔友林.宫颈癌预防研究的里程碑[J].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6, 26 (12) :1293-1295.

宫颈癌前病变筛查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该院收治的380例经液基细胞学检查有异常的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及以上的患者, 患者年龄为20~75岁, 平均为 (41.8±3.73) 岁, 这些患者中排除妊娠期、子宫切除、有盆腔放射治疗史、急性生殖道炎症、患有严重的内外科疾病以及恶性肿瘤患者, 所有患者都为自愿接受研究治疗。对所有患者都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

1.2 方法

仪器和试剂:TCT仪, 选自美国新柏氏公司, HPV分型基因芯片试剂盒选用深圳凯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 电子阴道镜的类型为SLC—2000B型[3]。

液基细胞学标本的采集:清洗患者外阴, 用TCT取样器在患者的宫颈和颈管部位轻轻抵住, 然后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旋转8圈后, 取出放入到保存液瓶内振荡摇匀后经过一系列的规范化的处理, 制成薄层的图片, 用95%的酒精固定后, HE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伊红) 染色, 中性树胶封片[4]。

HPV检测方法:患者在月经开始前的3 d之内不能进行阴道的冲洗和放药治疗, 2 d内不能进行性生活。用取样刷在患者的宫颈口部位按照逆时针方向转动3圈, 然后停留10 s, 将取样刷在放有细胞保存液的试管中, 由专业人士进行处理和送检[5]。

1.3 观察指标

临床细胞学诊断指标根据2001年TBS (宫颈细胞学) 诊断标准, 即在正常范围内的、意义不明的ASCUS、低度鳞状上皮病变、高度鳞状上皮病变、鳞状细胞癌, 除了在正常范围内的, 其余均为阳性[6]。

HPV基因分型检测指标:当HPV单一性的感染时, 可以在模芯片的对应位置处看到一个蓝色的斑点, 如果存在双重或者多重的感染, 则能看到两个或者多个有颜色的斑点[7]。

1.4 统计方法

研究中的基本的数据都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数资料进行χ2值检验, 以率 (%) 表示。

2 结果

检查结果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及以上患者同时合并HPV阳性患者有130例, 其中ASCUS、LSIL、HSIL、SCC的所占百分比分别为79 (60.77%) 、40 (30.77%) 、7 (5.38%) 、5 (3.85%) , 见表1。

130例患者中HPV高危型患者有48例, AUSCS、LISL、HISL、SCCHPV高危型患者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2 (27.85%) 、17 (42.5%) 、4 (57.14%) 、5 (100%) , 而在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及以上患者同时合并HPV阳性130例患者中, SCC患者5例, 全部为高危型患者, 即显示SCC和HPV高危型感染有直接的联系。HPV高危型患者有48例, 平均年龄43.6岁;HPV低危型患者有82例, 平均年龄32.7岁,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该院对液基细胞学联合HPV基因分型检测在宫颈癌前筛查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SCC和HPV高危型感染有直接的联系, 而且患者年龄在很大程度上和HPV感染的程度有很大的联系。高危型HPV病毒可以从感染到癌变的全过程中被检测出, 同时能够确定已经发生细胞形态改变者的病因;液基细胞学能检测已经发生的细胞学改变, 可判断是否进入临床期, 两者协同作用, 效果显著。

宫颈癌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 目前宫颈癌的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 而且年轻患者的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 所以, 对宫颈癌进行及早的筛查、诊断和治疗则显得至关重要。采用液基细胞学联合HPV基因分型检测对宫颈癌进行筛查的应用前景比较广阔, HPV在目前的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假阴性率, 作为导致宫颈癌发病的重要因素, HPV基因分型检测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至关重要, 但是部分的假阴性率会对结果造成干扰, 所以逐渐的在临床中被液基细胞学检查所代替[8]。

液基细胞学检查是采用液基薄层细胞检测系统检测宫颈细胞并进行细胞学分类诊断, 它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 宫颈防癌细胞学检查对宫颈癌细胞的检出率为100%, 同时还能发现部分癌前病变, 微生物感染如霉菌、滴虫、病毒和衣原体等, 液基测试子宫颈细胞样本的数量, 可以明显提高癌变细胞的检测率, 减轻患者由于担心被二次检测而引起的担心。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 与宫颈癌关系密切, 宫颈癌是妇女第二大致死癌病, 临床证明95%~99.7%的宫颈癌病例和高危型HPV病毒感染有关, 高危型HPV导致癌病的机会较高, 科学研究发现至少有20种高危型HPV与95%的早期浸润和浸润性子宫颈癌有关。HPV感染, 特别是高危型HPV感染, 与宫颈癌的发生存在明确关系。对HPV病毒感染进行准确的检测可提高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敏感性, 同时改善妇女宫颈癌的防治。宫颈癌早期症状不明显, 筛查预警对早期发现宫颈癌, 降低死亡率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姜清明.液基细胞学联合HPV基因分型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J].现代医学, 2011, 39 (1) :45-46.

[2]宗晓亮, 申艳霞, 贾志霞.液基细胞学联合HPV基因分型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2) :2743-2745.

[3]潘秦镜, 李凌, 郎景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杂交捕获法II评估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科科学院学报, 2008 (3) :395-398.

[4]郭慧英, 邱华珍.阴道镜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筛查中的应用[J].医学论坛杂志, 2010, 31 (23) :124-125.

[5]郭柳薇, 郭豪.TCT、HPV-PCR和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2) :136-138.

[6]黎哲斌, 魏焕娣.TCT、HPV-PCR和阴道镜在宫颈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 (6) :406-409.

[7]何伟华.TCT和阴道镜与TCT、HPV和阴道镜在宫颈癌筛查中应用体会[J].中外福尔健康, 2011 (4) :164-165.

HPV,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 篇9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es,简称HPV)是一种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病毒。据国外报道,在自然人群中,HPV感染率从低于1%到高达50%,在性活跃人群中,可高达20%~80%以上的人存在HPV感染。到目前为止,已经鉴定出的HPV高达150多个亚型,大多数HPV亚型属于低危型,仅可引起皮肤黏膜的良性病变,高危型HPV和少数中间型HPV则可引起恶性病变,至少有27种HPV亚型具有致癌的潜能,可引起各种恶性肿瘤。

目前已经明确,绝大多数宫颈癌是由HPV持续性感染引起的。全球范围内,HPV16型感染率为40%~60%,HPV18型感染率为10%~20%,说明HPV16、18型是致癌的最常见HPV亚型。在我国宫颈癌病例中,HPV感染以HPV16、58为主。

虽然HPV感染特别是高危型HPV的持续性感染是宫颈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但并不是导致癌变的充分条件,大多数妇女感染HPV后均可自行消退,只有5%~10%发展为持续感染,仅2%~3%的HPV感染最终发展为宫颈癌,宫颈癌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正是这多种危险因素与HPV的协同作用,导致了宫颈病变的持续进展。这些危险因素包括:性行为不当,性传播疾病,病毒感染、子宫颈糜烂、包皮垢、吸烟等。

宫颈癌筛查手段需要同时检查TCT和HPV吗?

TCT和HPV都是毛刷刮取宫颈即可,对病人是没有创伤的。前者是通过取得的宫颈脱落细胞分析有无患宫颈癌或其癌前病变的可能,后者是检查有无HPV感染的问题。那么宫颈癌筛查需要同时查TCT和HPV吗?

我们分析一下,两种方法联合筛查的优点有:

1可大幅提高筛查的准确性,避免假阴性(即宫颈其实有问题,但筛查结果如TCT是正常的)的发生。

2如HPV(主要指导致宫颈癌的高危型)检查结果阴性,还可延长筛查的间隔时间(如英国有篇文章讲,如高危型HPV阴性,可以间隔7年查一次TCT)。

两种方法联合筛查的缺点有:

1两种方法同时检查,增加了费用(北京市定价为150+250元,合计400元)。

2检查HPV出现阳性结果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我曾遇到好多妇女检测HPV阳性特别紧张的情况。

因此,宫颈癌筛查时是否需要同时检测HPV和TCT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个人认为,有经济条件的可以同时行两种方法检测,但需要对出现的结果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对待。

宫颈癌前病变一定会发展成宫颈癌吗?

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渐变到突变的连续发展过程,这些前驱病变可存在多年,通常为10年左右,而高危HPV感染一般持续8~24个月可发生宫颈癌前病变,平均10年左右可发生宫颈癌。

宫颈癌有一系列的前驱病变,在病理上称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通常又根据严重程度分成三级:宫颈上皮内轻度瘤变(CIN I)、宫颈上皮内中度瘤变(CIN II)、宫颈上皮内高度瘤变(CIN III)。CIN 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即有可能发展为宫颈癌。如能在癌前阶段被确诊,即可进行进一步治疗或监测。因此,通过普查或定期妇检,可早期发现宫颈的异常改变,从而早诊早治,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关于宫颈癌前病变发展成宫颈癌的几率问题,分述如下:对于CIN I的患者,大约65%的病变可以自行消退;20% 的病变持续存在,保持不变;只有大约15%的病变会进展,而且不会短期发展为癌。因此CIN I定期观察即可。CIN II发展为宫颈癌的可能性约为30%左右;CIN III发展为宫颈癌的可能性约为40%。一般CIN II-III (宫颈上皮肉瘤变)需要手术治疗,可行Leep术或冷刀锥切术。

需要强调的是,患有CIN的患者不必过度紧张,这是因为CIN不是癌,只是癌前病变。事实上,CIN就是不治疗,也仅有部分患者会发展为宫颈癌,还有相当一部分病人会逆转为正常的。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由于对CIN长时间的研究观察和经验积累,现在即使是CIN III,宫颈锥切一般即可治愈;而且观察还发现,CIN锥切后一年,绝大多数HPV病毒会转阴,也就是如果没有新病毒感染,就不会再得高级别CIN和宫颈癌了。

CIN II-III锥切后确实有复发的可能,但是只要按医生定期复查的时间进行复查,CIN II-III治疗后发现的所谓复发,常常也只是低级别的宫颈病变(不易发展为宫颈癌),再次发生CIN II-III的可能性是极低的(远小于5%的可能),而直接发展为宫颈癌的可能性更是少见,发展到威胁生命的中晚期宫颈癌就更罕见了。

因此,得了CIN,遵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观察和治疗并定期复查,是不会有大的风险的。

宫颈癌能够治愈吗?

宫颈癌的预后良好,总体5年生存率在70%左右。其中,I-II a期的5年生存率在80%~90%,II b期在70%~80%,III b期在30%~50%。对于大多数的宫颈癌患者来说,治疗后能长期存活。因此,广大宫颈癌患者对疾病应有足够的信心。

宫颈癌必须手术吗?

手术治疗是恶性肿瘤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在不少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手术治疗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不少恶性肿瘤患者认为不进行手术治疗意味着放弃治疗。

但是在宫颈癌的治疗中,放射治疗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宫颈癌分为四期,即I、II、III、IV期,每期又分为a、b两个亚型。

原则上,II a期以前的首选手术;II b以上的首选放疗或同步化放疗。而且II a期以前的病人术后有高危因素者常需补充放疗,一部分年老或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无法耐受手术的IIa期以前的病人也首选放疗。

需要切记的两点是:宫颈癌是可以通过单独放疗就可能得到根治的恶性肿瘤,而且任何期别的宫颈癌放疗效果都不比手术差。

因此,当主管大夫根据病人的病情建议放疗时,病人及其家属应积极接受,而不要一味的要求手术治疗。对于不少中晚期宫颈癌而言,选择手术治疗更有可能导致治疗失败。

宫颈癌前病变筛查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5年10月于我院进行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筛查的400例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妇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外阴瘙痒、阴道出血、白带增多等相关症状;性生活史2年以上;排除肿瘤史妇女;排除孕期或哺乳期妇女;排除真菌、滴虫等相关感染性疾病;重要器官无严重疾病;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精神性疾病,能自主表达意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对象年龄19~78(47.2±5.7)岁。孕次1~5(2.3±0.6)次;产次0~3(1.2±0.5)次。

1.2 方法

所有妇女均进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细胞学检查。进行检查前3d,停止使用相关阴道内药物,并保持阴道清洁;24内禁止性生活。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方法:将一次性取样毛刷置入患者宫颈管,并采取顺时针方向旋转,取出毛刷,将其置入样品管中,并加入适量细胞保存液,在样品管外标记患者姓名、取样时间等,并立刻送至检验科进行检测。使用人乳头状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检测基因分型。细胞学检查方法:将检查者宫颈暴露,使用专业刷置入患者患者子宫颈,并采取顺时针方向旋转,将宫颈管及外口相关脱落细胞置入相关样品管,加入保存液,进行标记,并立即送至检验科进行检查。取样品制成20mm细胞薄层涂片,进行染色,并在显微镜下观测。对于检测阳性样本,均进行阴道镜病理检查。给予患者醋酸试验,于患者可疑部位取病理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活检。

1.3观察指标

人乳头瘤病毒高危型: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低危型:6、11、42、43、44。人乳头瘤病毒阳性:RLU/CO≥1.2。细胞学检查根据根据TBS诊断系统进行判别,将非典型鳞状细胞病变及以上病变定义为阳性。病理检查中根据患者病变程度进行评价,分为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1级、2级、3级、癌。以宫颈上皮内瘤变1级及以上病变定义为阳性。将病理检查作为诊断的金标准。统计所有妇女采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阳性率、细胞学检查阳性率、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和细胞学检查联合检测的阳性率、病理检查阳性率状况,对比几种检测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状况及具体诊断病症分型状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5.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检测方法诊断阳性率状况统计结果

采取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细胞学检查、联合检查、病理检查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22.3%、14.5%、7.8%、7.5%。其中采取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的阳性符合率与细胞学检查相比明显较低,χ?=4.718,P<0.05。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细胞学检查阳性符合率与联合检测相比明显较低,χ?=36.579、18.665,P<0.05。联合检测的阳性符合率与病理检查相比无差异,χ?=0.984,P>0.05。见表1。

2.2 不同检测方法诊断患者病症具体分型状况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宫颈癌是女性常发恶性疾病,具有较高致死率,在我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占据首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患者早期症状常表现为阴道流血、阴道排液等,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表现,宫颈也无异常状况,常误诊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或存在漏诊状况,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研结果显示宫颈癌的发病与高危型HPV病毒持续感染有关,并与分娩状况、不良性行为、长期吸烟和使用避孕药等存在一定关系。宫颈癌前病变是指宫颈癌发生前该部位发生的病变,宫颈癌发病时间存在较大差异性,部分患者病情演变时间可持续数十年,其病变过程可分为:轻度上皮内瘤样病变、中度上皮内瘤样病变、重度上皮内瘤样病变、早期浸润癌和浸润癌。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临床症状不显著,部分患者仅表现出白带增多、阴道接触性出血及相关宫颈炎症状。当前研究证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其病变状况具有可逆性,因此,加强对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患者的早期诊断,是保证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2]。

相关研究表明人乳头瘤病毒能直接引起人体皮肤黏膜鳞状上皮增生,引起人体出现寻常疣、生殖器疣,生殖器疣,是引发宫颈癌的主要因素。人乳头瘤病毒,尤其是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90%以上的宫颈癌组织中可检出人乳头瘤病毒。人乳头瘤病毒能对引起毒瘤基因蛋白与相关蛋白结合,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低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可引起患者出现寻常疣、扁平疣、丝状疣、尖锐湿疣等,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将导致患者出现口腔癌、宫颈癌、食道癌、扁桃体癌等相关恶性癌变[3]。进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时,其诊断过程较为简单,且随着当前DNA检测技术及杂交技术的发展,其诊断效果也有了显著提升[4]。但采取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时,常出现误诊状况,多数女性均表现为阳性,特异性较低,因此临床运用时,诊断效果不佳[5]。

细胞学检查是临床检测肿瘤疾病常用方法。其是利用恶性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更容易从原位脱落的原理,采取各种方法获取肿瘤细胞或相关组织颗粒,并对这些物质进行鉴定,判断其性质的一种检测方法。采取细胞学检查时,直接将相关组织细胞制成超博涂片,从而能有效提高观测效果,并能便于检测人员快速发现异常细胞,提高病变状况检出效果[6,7]。

此次研究中对所有检测人员使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及细胞学检查,研究结果显示,采取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的阳性符合率与细胞学检查相比明显较低,P<0.05。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细胞学检查阳性符合率与联合检测相比明显较低,P<0.05。说明两种方法联合检测时,能有效提高诊断效果,有效减少误诊状况。在曹雪雁[8]的相关研究中,将1820例妇女分为两组,观察组(联合检测)诊断的阳性符合率为83.61%,对照组(细胞系检查)阳性符合率为58.62%,此次研究结果与之相符,进一步肯定了联合诊断的效果。此次研究中联合检测的阳性符合率与病理检查相比无差异,说明采取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和细胞学检查联合检测时,两种方法能互补,有效减少误诊和漏诊状况,提高诊断效果。临床对于采取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和细胞学检查均表现为阴性的妇女,可间隔2~5年后再进行疾病筛查,以减少疾病检查成本,对于联合诊断为阳性病例,需及时进行病理检查确诊,避免出现误诊状况;对于单独检测为阳性病例,可根据患者实际病症状况进行检测,或建议患者缩短间隔筛查时间,避免漏诊[9,10]。

综上所述,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联合细胞学检查能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的阳性符合率,效果显著,可将其作为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筛查的有效方法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陈炎添,陈青龙,熊燕,等.HR-HPV DNA PCR联合TCT检测对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2013,28(6):516-518.

[2]周玉华.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1,51(8):92-93.

[3]徐永君,蔡少妃,张云云,等.人乳头瘤病毒定性检测与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在绝经后宫颈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6):2586-2588.

[4]梁瑜,彭华丽.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和宫颈细胞学检查对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7(13):124-125,128.

[5]单玉珍,马向东,王建,等.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筛查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诊治中的意义[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5):456-457.

[6]陈伟红,蓝杰.282例宫颈癌前病变快速HPV基因检查的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1):1426-1427,1430.

[7]朱蓉,居会祥,王锋,等.高危型HPV DNA检测应用于体检中的价值探讨[J].检验医学,2014,29(4):347-349.

[8]曹雪雁.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联合细胞学检查进行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筛查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1):49-50.

[9]杜振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1):44-45.

上一篇:宫颈环型电切术下一篇:地区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