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转型升级下的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制度创新

2022-11-10

所有权要有明确的主体, 并且要尊重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的占有、处分等方面的权能, 发挥其在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承包权要稳定, 要界定集体成员资格、锁定集体成员范围, 在起点公平的基础上落实长久不变, 并对承包权的权能边界进行清晰界定, 稳定农民对承包地的预期, 保证其获得土地的资本收益;经营权要放活, 要在实现承包主体与经营主体相分离的条件下, 引导农户将分散的土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 从而通过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和适度集中来突破传统农业下农户分散经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也即要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

在“三权分置”基础下, 实现农地经营权制度的创新首先要承认土地承包权的可继承性。在承包经营权财产价值属性越发凸显, 社会保障功能逐渐减弱, 农村社会保障日渐完善,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取消的背景之下, 肯定承包权的可继承性, 是对承包权权能的丰富, 是对农民财产的更大保护, 有利于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对四川农业转型升级具有深远的影响。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权继承权必须遵循五项原则:一是尊重承包人财产权利原则;二是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原则;三是所有权和用途不变原则, 四是原则性和灵活性原则;五是备案原则。在土地承包权继承方式的选择上, 应从防止土地分割零碎化, 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上出发, 采取共同继承、分别继承、部分继承人继承、土地转包后由继承人继承转包费等多种方式。

其次, 实现农地经营权制度的创新需要通过进一步放活农地经营权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而在农地集体所有制、承包地平均分配等制度约束下, 鼓励农户承包地的经营权向专业合作社、职业农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 就成为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基本途径。农地经营权的流转需要与一定时期的农业经营主体结构相适应, 基于四川省当前传统农业经营主体 (大量小规模兼业农户、传统小农户) 与新兴农业经营主体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及农业龙头企业) 多元化并存的局面, 应因地制宜地探索多种形式的农地经营权流转模式。主要包括:

其一, 土地股份合作制, 也即农地经营权的流转可以通过农民以土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方式来实现。农民以土地的经营权折成股份, 入股到农业经营企业或合作社, 企业或合作社则整合入股土地来进行农业生产, 从而将农民手中的土地经营权转化为长期股权, 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则由合作社或农业企业来经营, 并按期给予农民相应的农业经营收益。在具体运作模式上, 主要有农户自主联合经营管理的股份制经营模式, 即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 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 合作社的成员可以直接参与理事会及监事会选举、农业生产计划安排、成本预算以及利益分配方案等决策过程, 成为经营管理的实际决策者和控制者。

其二, 有条件地允许农地经营权以租赁等方式向工商资本流转和集中, 发展适合进行产业化经营的农业项目。在该模式下, 农户把农地经营权流转给集体经济组织后, 由集体经济组织再把集中连片的农地租赁给产业项目业主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产业项目业主支付租金给集体经济组织, 集体经济组织再把租金分配给农户。

其三, 在农地流转市场较为发达的地区, 探索农地经营权的信托等新兴流转模式。农地信托即由农民将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委托给土地信托机构管理, 土地信托机构凭借其专业的投资和规划理念, 将集中起来的土地经营权流转给农业经营者以从中收取租金, 或者与农业经营者合作收取土地经营收益, 并将最终收益扣除信托报酬等之后再分配给做为委托人的农地承包者。在这一过程中, 土地信托机构还可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来筹集资金以满足农业开发经营者的资金要求。农地信托通过专业机构对农地的规模化经营管理, 不仅有效提升了农地经营权的收益, 还拓宽了农业经营的融资渠道, 从而成为一种重要的农地经营权流转创新模式。

摘要:四川农业转型升级下的农地经营权制度创新, 应首先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 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

关键词:农业转型升级,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

参考文献

[1] 温锐.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历史纠结、共识与创新节点[J].经济学动态, 2013 (4) :24-30.

上一篇:PF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评价下一篇: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图像处理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