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宁陵

2024-05-07

河南宁陵(精选五篇)

河南宁陵 篇1

(一) 宁陵县柳河镇农村“隔代教育”现状调查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多, 许多家庭夫妻双双外出打工, 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家里, 由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管。这类学生基本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养抚和教育, 他们的隔代长辈便成为这些留守孩子的监护人, 挑起了教育孙辈的担子, 产生了农村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为主的现象。为了从基层上更准确地了解我国农村隔代家庭教育实际状况的目的, 笔者对宁陵县柳河镇邵庄小学和该镇的两个村庄分别进行了调查。

宁陵县柳河镇位于县城北15公里, 东距商丘市35公里, 较为偏僻。全镇辖96个自然村, 总人口5.4万人, 耕地面积5.9万亩, 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 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近年来, 柳河镇经济发展缓慢, 农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往外看, 纷纷去沿海地区打工挣钱。2004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达1.1万人, 占全镇总人口的20%左右, 到2008年这个数字更是达到2万多人, 接近镇总人口的一半, 打工收入已成为当地农民最主要的生活来源。

在被调查家庭中, 父母多选择把孩子留在家中让爷爷奶奶代为照看, 自己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 只嘱托祖辈管好孩子就行。该镇“打工潮”兴起的背后是每个村庄都有很大比例的“隔代家庭”和“留守子女”的存在, 进而导致了隔代教育在全镇成为普遍现象。柳河镇作为豫东农村的一个缩影, 它所反映出的隔代家庭教育现象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普适性。

(二) 农村隔代教育的特点

1、施教者的特点

由于隔代教育是在祖辈家长和孙辈之间进行的, 所以祖辈自然而然成了隔代教育的“施教者”, 这一群体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一是年龄较大, 文化程度较低, 接受的正规教育较少;二是思想观念比较守旧, 喜欢用老观念来教导孩子, 这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教育要求不符;三是思想观念较为保守, 对孩子的表现通常以简单的分数和听话与否加以判断, 这和素质教育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2、受教者的特点

在隔代教育环境下成长的留守子女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一定共性:一是学习成绩总体偏差, 大多处于中下等行列, 很少能进入班级或年级前列;二是性格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差, 往往“自我中心”意识极强, 很容易在心理上出现压抑和扭曲;三是动手能力和自立能力差, 隔代教育中的孩子, 由于祖辈很少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去做事, 使得留守子女大都过着“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 缺少对子女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训练, 这不利于留守子女独立人格的形成。

3、教育内容的特点

现阶段我国农村隔代教育的教育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活方面的教育, 包括吃穿、玩耍、出行须知等方面, 这是目前大部分农村老人对孙辈教育的主要方向, 在他们看来, 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二是学习方面的教育, 在农村留守家庭, 由于时代的更替性太快, 祖辈已经无法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孩子很大的帮助, 只能在态度上予以肯定, 在学业上的帮助极少;三是为人处世、社会经验的价值观教育等等, 在农村, 老人对孩子的价值观教育, 最多就是唠叨“长大好好做人”、“用功读书”之类的话。

二、农村留守子女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学习方面的问题

学习成绩普遍不好, 整体成绩堪忧。笔者对柳河镇邵庄小学进行了相关调查, 主要是针对一、二、三三个低年级进行调查和访谈。三个年级的基本情况分别如下:一年级45人, 二年级42人, 三年级44人, 其中具有隔代教育背景 (即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外出打工) 的分别有25人、22人和23人, 均有一半以上的学生的家庭属于留守家庭, 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外出打工, 从而使他们成为留守孩子。笔者通过对他们期中、期末试卷的查阅, 发现三个年级中学习成绩优良、一般和不及格的人数在本班级所占的比例具体分别如下 (按一、二、三年级排序) :成绩优良 (80-100分) 的分别占18%、19%、17%;成绩一般 (60-80分) 的分别占37%、32%、35.5%;成绩不及格的则分别占45%、49%、

47.5%。

由以上数据可知, 留守子女中成绩优良的不到20%, 一般的约占35%, 而成绩不合格的则高达50%。由此可见, 隔代教育对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二) 行为方面的问题

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方面总体落后。虽然农村老人接受了传统的中华美德教育, 但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却认为:孩子自己会长大, 用不着自己管太多。另外, 正处在儿童期和青春发育期的留守子女, 逆反心理比较严重, 对老人所说的往往不以为然, 较少接受。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 通过与老师的交谈, 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经常违反校纪校规、打架骂人、破坏公物等, 成为不折不扣的“问题少年”。这些孩子远离父母, 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 同时与祖辈的沟通也存在着障碍, 很容易使他们偏离主流的价值观。

(三) 性格、心理方面的问题

性格发生扭曲, 心理产生障碍。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教育场所, 没有受到母爱教育的儿童, 其心理的正常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心理学家称之为“母亲养育剥夺”。隔代教育对孩子性格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 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冷漠、自私的性格;另一方面, 由于老人的溺爱, 又会产生娇气、骄横的性格特点。

笔者通过调查, 发现很大一部分留守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征表现为孤僻忧郁、娇纵任性等, 近五成的隔代教育孩子有着一定程度的性格和心理扭曲, 虽然每个孩子在这个年纪都或多或少地有所表现, 但这在留守儿童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四) 情感方面的问题

父爱或母爱缺失, 情感孤寂。由于留守子女尚处在中小学生阶段, 对他们来说依恋性情感还是基本需要之一。但由于父母外出和缺乏亲子教育, 他们的这种依恋性情感很难得到满足。

结合以上调查, 笔者发现留守子女的情感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活中受到的委屈缺乏良好的倾诉对象以及对它们的及时疏导, 久而久之会对其人格产生一定影响;二是由于得不到父母的亲情关照, 缺乏情感慰藉, 不少留守儿童转而寻求情感生活的替代, 上网玩游戏成瘾, 耽误了大好的学习时光。

三、农村留守子女隔代教育问题的成因

(一) 施教者素质不高, 教育意识不强

从孩子父母来看, 作为双亲, 他们往往选择外出务工而忽略孩子的教育, 尽管也是基于生活考虑, 但这也造成了一种结果, 即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将孩子的教育权和监护权转移是缺乏责任心和教育意识的表现。从祖辈来看, 孩子的爷爷奶奶多是文盲和半文盲, 他们教育观念落后, 教育内容陈旧, 教育方法肤浅, 无法对孩子实施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二) 农村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从政府方面来讲,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政府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基层组织如教育局、村委会等对“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认识还不到位, 更无从谈起构筑合理的教育体系了。从学校方面来讲, 农村学校的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的有限, 都限制了学校对留守子女教育的大力投入。

(三) 祖辈、父母与留守子女之间缺乏沟通

祖辈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 祖辈受教育程度低, 多为文盲或半文盲, 很难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及心理上的问题。另外, 祖孙间的代沟也使他们缺少有效交流, 孩子心里有话, 受了委屈都不愿讲。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 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从事繁重的工作, 工作时间长, 很少回来看望子女, 只能通过电话与子女联系, 谈话的内容多是叮嘱孩子听话, 往往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四、优化农村留守家庭隔代教育现状的对策建议

(一) 国家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 改善农村学校条件

首先, 加大学校、幼儿园网点的布局, 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 提倡农村“寄宿式学校”。寄宿学习和集体生活,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留守孩子的心理问题, 并提高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能力。其次, 继续完善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 并及时将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政府的整体规划, 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同时, 加强农村教育宣传, 对外出务工的家长进行必要的教育, 强化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 让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 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二) 提高祖辈的素质, 搭建家庭与学校联系的平台

首先, 改变家校联系方式。以往家校联系方式主要是“电话联系”、“学校通知”等, 而在当前隔代教育背景下, 必须改变双方的沟通渠道, 多采用面对面式的互动交流和沟通, 如设立“接待日”、“家长开放日”, 把家长请到学校来。其次, 提高祖辈的育人素质。由于“隔代监护”的祖辈文化程度普遍低, 家教观念陈旧, 因此学校可以把这些监护人请到学校或送教上门, 向他们宣传先进的家教理念, 改变他们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指导其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 改变祖辈教育观念,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保障留守子女的健康成长, 还要从家庭教育着手, 从老人的日常教育开始。首先, 提高祖辈素质, 增加沟通交流。父母外出务工后, 爷爷奶奶应多创造与孩子谈话沟通的机会, 并在谈话内容上下工夫, 充分挖掘与孙辈的共同语言。其次, 爱而有度, 不溺爱孩子。祖辈在教育孩子时必须恩威并重, 关爱与严厉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段成荣, 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D].郑州研讨会论文, 2000 (3) .

[2]、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中小学教育, 2011 (1) .

[3]、童春旺.隔代教育:未成年人犯罪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4 (1) .

[4]、肖月英.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及应对措施[J].教育艺术, 2005 (3) .

[5]、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林培成.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7 (11) .

《夜泊宁陵》阅读答案 篇2

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更开帆。

旦辞杞国风微北,夜泊宁陵月正南。

老树挟霜鸣窣窣,寒花垂露落毵毵。

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

注:①韩驹:因受知于苏辙而享誉诗坛,但终因苏氏之党连累而被一再贬谪,死于江西抚州。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出都城赴江西任所时所作。②毵毵(sān sān):指毛发、枝条等细长披拂、纷披散乱的样子。

8.请赏析颈联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答案】

宁陵县酥梨的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 篇3

宁陵县被称为“中国酥梨之乡”, 现有酥梨种植面积1.33万hm2, 年产酥梨26万t, 贮藏保鲜12t, 产值3.5亿元, 可周年供应全国各大市场。宁陵县通过发展!酥!梨!产!业!, 带!动!和!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二!、!三产!业的发展, 使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扩大, 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破解三农难题的路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酥梨产销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把数量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我们确立了走名牌兴业之路, 实施酥梨名牌战略, 转变酥梨生产增长方式, 促进产业化、集约化, 这是一项开创性的系统工程。

1 产业现状

1.1 区域优势优越

宁陵县位于河南省东部, 北枕黄河故道, 面积785.7km2, 人口59.2万人, 耕地面积4.56万hm2, 是典型的农业县。但交通便捷, 陇海铁路, 310国道, 连霍高速公路, S325、S327、210省道, 穿境而过, 构成“双十字黄金架”。

宁陵县发展酥梨的自然条件优越,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雨量丰沛, 日照适度, 生长季日均气温在20℃左右, 非常适合酥梨生产。独特的气候造就了其酥脆易溶、汁多味甘、营养丰富的优质品质。

1.2 产业化已初具规模

近几年来, 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注重效益”的原则, 大力发展酥梨产业, 现有1.33万hm2, 挂果面积1.13万hm2, 具有一定的规模。

1.3 发展潜力巨大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 今后10年酥梨需求量年均递增10%以上, 市场潜力巨大, 发展前景光明。目前, 国内外采用各种科技手段开发酥梨食品, 宁陵县的酥梨资源优势正在转变为经济优势。

2 存在问题

2.1 经营观念落后, 管理不统一

果农经营观念仍然停留在只顾生产不顾销售, 只讲产量不讲质量, 没有产销整体观念, 没有把商品的概念贯穿到果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 更缺乏“绿色食品”的概念, 对生产绿色食品的技术标准知之甚少。还是以农户为单位进行分散管理, 管理很难统一, 造成生产管理成本大, 技术水平差异也较大, 在同一地区存在差异, 在不同地区间存在差异, 在新老果区间更存在差异。

2.2 栽培方式传统, 技术落后, 优质果品率低

目前宁陵酥梨的栽培方式仍是乔化栽培, 栽培密度不一, 总体偏大, 进入结果期后果园郁闭, 通风透光差, 不适宜机械化操作, 现有技术水平不高, 优质果品率低, 国外先进的果园管理与生产技术还没有在果园生产中得到应用。

2.3 贮藏加工落后, 产业化水平较低

宁陵酥梨产业化水平较低, 突出表现在贮藏、加工严重滞后于生产发展, 贮藏加工能力仅占梨果产量的8%左右。梨果产业链条短, 对市场均衡供应的能力较差。

2.4 市场体系发展滞后, 流通不畅

重生产轻市场、重产量轻质量的问题, 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梨的营销组织数量、规模都较小;各销售渠道缺乏必要的信息联系和协调, 各自为战的局面普遍存在, 缺乏统一的梨果经纪人来组织规范经营行为, 行业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梨的主产区缺乏销售能力、辐射能力、信息服务能力较强和功能完备的专业批发市场。

3 发展建议

3.1 加强酥梨种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优化性状

一是通过品种选育, 选育新的品种。二是实行酥梨的区域化栽培、规模化栽培, 坚持适地适栽, 严格控制次适宜区域栽培。对不适宜区域已发展的酥梨建议砍伐改种农作物, 对次适宜区域发展的梨建议改接日韩梨, 对适宜区域的梨, 建议实行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 生产绿色果品, 走品牌销售之路。

3.2 改变现有经营模式

在市场经济社会, 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已不利于果品的生产与销售。建议果农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土地流转, 走合作经营之路, 建立产销统一组织, 整合资源, 扩大规模, 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3.3 改变现有的种植管理方式, 增加科技含量, 提高果品质量

近几年国外水果与国内其它水果对酥梨市场冲击较大, 提高宁陵酥梨的品质已迫切需要, 除上述讲的限制发展规模, 适地适栽外, 还应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力度如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果园覆草等, 特别是要加大酥梨的矮化密植研究, 加快果园机械化进程, 使宁陵酥梨的生产经营从劳动力投入型向技术增长型转移, 以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3.4 建立完善的销售网络体系, 积极拓宽销售市场, 扩大贸易出口

在销售方面应抓好3个转变:一是变家门等客销售为主动出击, 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开发建立多种形式的销售网点, 形成稳定的销售市场。二是改变销售商之间的各自为战, 加强行业合作, 成立协会、商会, 实现统一有组织地销售。三是变内销为主为内外并举, 进一步扩大宁陵酥梨出口量。

3.5 改善贮藏条件, 扩大加工量

在果区建立有一定规模的气调库、冷库来取代现有的简易贮藏窖, 改善贮藏条件, 减少贮藏损失。目前宁陵酥梨的加工量还不足总产量的10%, 而发达国家每年加工量占总产量的40%~50%。建议在果区积极建厂发展加工业, 扩大加工量, 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宁陵酥梨的生产效益。

3.6 加强宁陵酥梨的果品标准化体系建设

河南宁陵 篇4

为深入开展“三讲三比”打造“务实组工”活动,宁陵县开展了“学雷锋践行动喜迎十八大,争创党性最纯洁的部门,争做党性最纯洁的干部”主题实践活动,弘扬“雷锋精神”锻造“务实组工”。

一、弘扬“雷锋精神”砺志磨剑。该县坚持把雷锋精神作为全县组工干部学习的榜样,积极开展学习雷锋实践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组织全县组工干部重温入党誓词,利用二、五学习日专题学习组工干部李林森、植树达人杨善洲、四川营山文建明等普通共产党人先进事迹教育组工干部,开展“组工讲堂、岗位练兵、学习竞赛、实践锻炼、大讨论、看典型”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升组工干部理论水平、党性观念、思想修养和精神境界,着力建设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高素质组工干部队伍。推行科室星级评选和个人评星活动,砺炼组工干部有先必争、有旗必扛、有标杆必夺的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开展“进组织部门为什么、向雷锋学什么”等主题讨论,以雷锋为标杆,对照雷锋事迹查找组工干部在工作作风、履职尽责、生活品行、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切实增强组工干部素质提升的内在动力。

二、用“雷锋精神”锤炼作风。学习雷锋,发扬雷锋精神,就是要有雷锋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作风源自修为、折射素质、凸显形象。组工干部的作风关乎个人素

质、部门形象、党的事业。县委组织部结合中组部召开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视频会议精神和深入开展“双联双解”下基层活动(联系基层单位、联系干部群众、解决群众疑难、解决组工难题)为主要内容,坚持把入户走访作为改进作风、了解基层、掌握实情、促进能力提高的有力抓手,建立“组工干部下基层”的长效机制。组工干部走进基层、接地气,加强调查研究,在一线掌握情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打开局面。

三、用“雷锋精神”履诺践诺。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的更美好;多帮助人民做点好事,就是我最大的快东和幸福;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这些生动、质朴的话语,道出了雷锋人生的真谛,他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学雷锋,不能停留于表面,更不能做做样子、过过场。全县组工干部把“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作为行动指南,积极深入乡(镇)联系点开展“组工干部下基层”活动,全方位、多角度的体察民情,撰写民情日记,建立贫困群众帮扶对子。组工干部及时发挥雷锋“螺丝钉精神”,利用周六、周日等休息时间,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化解群众矛盾纠纷。

河南宁陵 篇5

日前,宁陵县人社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集体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要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要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四个不为”专项治理和人社部门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每一名人社干部都要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时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县委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强化党员身份意识,争做合格党员。

人社部门承担着服务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能,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人社系统党员干部要紧密结合实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看齐,争做合格党员。二是强化作风建设。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认真履行好每一项服务职能,多措并举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三是“严”字当头,率先垂范,人社干部要率先垂范,将“为民务实清廉”融入到工作中,带头争做群众满意的合格党员。

上一篇:企业为主体下一篇:初一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