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报告

2024-04-18

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报告(精选6篇)

篇1: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报告

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内 容 摘 要

宁陵县地处豫东平原,属商丘市管辖。全县辖9乡5镇、364个行政村,总人口60万,总面积798.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万亩。经济建设以农业为主,近几年生态旅游产业逐渐发展壮大。

宁陵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4000多年的文明史。上古时期,葛天氏部族在此生息,创造了人类早期文明,葛天氏是我国音乐、舞蹈、剧目、建筑、纺织和养生的人文始祖。夏、商、西周,宁陵为葛伯国。春秋,称沙随国;战国,为信陵君、宁陵君封地。秦谓宁陵城,西汉臵宁陵县。葛天乐舞、葛伯仇饷、沙随会盟、汋陵之战、信陵连横、宁陵约降、曹操起兵等历史典故和重大事件均发生于此。宁陵为葛伯、诸葛、葛、权、沙、信、宁七个姓氏的祖籍地。迄今为止,宁陵县共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

宁陵县文物普查自2009年9月开始以来,宁陵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广泛动员,大力宣传,文物普查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文物普查的文件精神,成立了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组和文物普查办公室,并制定了文物普查方案。宁陵县文化局抽调业务骨干力量,组建了普查队、后勤保障小组。积极抽调业务骨干参加培训,并在调查试点工作中采取“以查带训”的方法,确保全体队员受训。在实地调查阶段中,采取文献资料和走访村镇有关人员相结合的方法,按照“不漏掉一个乡镇,一个村,每一片土地”的宗旨,有力的保证了文物普查的工作效率和普查质量。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印制“第三次文物普查线索反馈表”,“宁陵县第三次文物普查文物线索有奖征集表”,扩大了文物普查的内容和内涵,提高了广大干群的积极性。普查队员对所采文物点进行了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调查、记录、摄影、测量、GPS卫星定位、编录等工作,确保文物调查的到达率和覆盖率达到100 %。正是由于文物普查组织有力,领导重视,部门协作,工作开展有序,普查队员同心协力,攻坚克难,用近4年的时间,圆满完成了我县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我县共登记文物点192处,其中古遗址34处,古墓葬20处,古建筑11处,近现代127处。消失不可移动文物2处。

通过几年来的普查实践经验,我们深深认识到,普查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这只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始,下一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切实做好全县的文物保护工作,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目 录

第一部分

普查工作背景....................................................................................................1 第二部分

普查工作基本情况.............................................................................................3

一、本地区普查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的组建、工作情况................................................3

(一)普查机构和办事机构成立时间.....................................................................3

(二)普查机构和办事机构结构............................................................................3

(三)普查机构和办事机构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过程中的的重要决策事项和工作成果..................................................................................................................3

二、本地区普查队伍的组建、组织形式、人员培训、调查试点和工作情况....................4

(一)普查队伍的组建时间、规模和组织形式.......................................................5

(二)普查队伍接受培训的情况............................................................................5

(三)本地区调查试点工作情况............................................................................5

(四)普查队伍在实地文物调查阶段的工作情况...................................................6

(五)实地文物调查阶段的起讫时间.....................................................................9

(六)社会志愿者和其他行业人员参与普查工作及工作简况..................................9

三、本地区普查数据质量控制情况...............................................................................9

(一)普查队伍在实地文物调查工作中的质量控制情况.........................................9

(二)基本单元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验收工作中普查数据审核、整改工作情况.......10

(三)省级整体验收的数据接收、现场复核、数据整体审核以及整改工作情况....11

(四)基本单元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验收工作和省级整体验收工作的起讫时间.......11

(五)本地区普查数据整体质量分析...................................................................11

四、本地区普查调查资料档案管理工作情况...............................................................12

五、本地区普查期间的经济投入情况..........................................................................13 第三部分

普查成果.......................................................................................................14

一、普查的整体成果和统计分析.................................................................................14

二、普查数据的成果和成果转化.................................................................................14

(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编制情况...................................14

(二)各类专题、地区普查资料的编辑出版工作情况..........................................14

三、专业人员队伍规模、专业水平、人员结构和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情况..................14

(一)通过本次普查专业人员队伍规模、专业水平、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情况....15

(二)通过本次普查文物保护专门机构设置、经费保障以及基础设施、设备配置等方面的变化情况......................................................................................................15 第四部分

普查中的文物保护工作....................................................................................16

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和采取的保护措施..............................................16

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采取保护措施的情况................................16

(一)在普查期间公布文物保护单位、挂牌保护及其他保护措施情况和规模.......16

(二)在普查期间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级别.......16

(三)在普查期间为保护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所实施的行政措施情况..................16 第五部分

普查中的宣传工作...........................................................................................18

一、在各种媒体采访和以投、组稿的形式向社会报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情况、成果的数量.......................................................................................................................18

二、以出版物形式宣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的数量..............................................18

目录

三、以展览形式向社会宣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的数量.......................................18

四、以宣传品、纪念品形式向社会宣传和普及第三次文物普查知识和成果的数量.......19 第六部分

表彰奖励.........................................................................................................20 第七部分

体会和建议......................................................................................................21 附件:照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图片...................................................................23 附件:图表、................................................................................................................31

一、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成员...............................................................31

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部分工作成果统计表............................................................31 表1.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整体规模.....................................................31 表2.宁陵县第三次文物普查部分工作成果统计表.................................................32 表3.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简表..............................................33 表4.消失文物登记表...........................................................................................42 后记...........................................................................................................................43 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编写人员名单.....................................................43

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第一部分 普查工作背景

宁陵县地处豫东平原,属商丘市管辖,全县辖9乡5镇、364个自然村,总人口约60万,总面积798平方公里。宁陵历史文化悠久,具有4000年的文明史,上古时期,葛天氏部族在此休养生息,创造了人类早期文明。夏、商、周时为葛伯国,系葛姓祖籍之源。春秋时称沙随国;战国为信陵君、西汉武帝时始臵宁陵县。古老的宁陵,人文荟萃,名人辈出。三国骁将典韦、宋末思想家程炯、明末思想家吕坤、辛亥革命志士李新梅、山东快书一代宗师高元钧,以及活跃在全国各地的邑人俊秀,即为故乡平添了风采,也在祖国青史上留下了一代英名。

文物是先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是不可再生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遗存,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成果。宁陵史前文化和社会劳动文化,有其独立的真谛。以史为鉴,以史育人。文物及其特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随着时代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热情日益高涨,文物作为能够服务于当代和未来发展的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与此同时,一方面,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频发的自然灾害和自然腐蚀,对文物的破坏与威胁依然存在。如何更好的保护文物和利用文物已成为现在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护利用的前提就是对其分布及质量情况要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文物普查就对我们更好执行文物保护工作“十六字方针”的贯彻提供了一个契机。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基

第二部分

工作报告

础工作。

建国以来,我县进行过几次小规模的普查工作,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余处,迄今为止,我县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商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宁陵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

近年来,宁陵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文物工作,充分认识到做好文物工作是建设文化强县、促进宁陵和谐的重要基础,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我县文物分布情况和文物保护工作实际,逐步在全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明确由县文化局负责全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文物管理所具体行使文物保护和管理职能。一是由各乡镇设臵了管理人员,由各乡镇文化站站长担任文物监管员;二是各乡镇业余文物保护队员与县文化局签定了文物保护责任书,使文物保护工作由一个部门管理扩展到全社会关注。

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第二部分 普查工作基本情况

一、本地区普查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的组建、工作情况

(一)普查机构和办事机构成立时间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下发以后,我们及时向局领导和县委县政府作了详细汇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于2007年11月16日成立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并与2007年11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了“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

(二)普查机构和办事机构结构

宁陵县第三次全县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员严格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由文化副县长白超亲自挂帅,文化局长郑学峰任副组长,成员有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财政局副局长、民政局副局长等。主要负责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王文霞具体负责文物普查工作。文物普查办公室下设文物普查队(7人)、宣传联络组(1人)、后勤组(3人)3个小组。各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文物普查办公室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普查队配备本科生3名,专科生2名,电脑专业人员1名,信息员1名。

(三)普查机构和办事机构决策和执行情况

在第三次文物普查实施过程中,宁陵县第三次全县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在政策保障、组织保障、物质保障、制度建设、表彰奖励和新闻宣传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为切实做好我县的文物普查工作,根据省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并公布了《宁陵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方案》,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对我县的文物普查工作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并对普查总体要求、原则、内容、范围、实施步骤、数据和资料管理、宣传、总结与表彰等进行了具体部署。普查起步之初,县政府办公室就转发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和宁陵县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组名单,并且普查组长在电视上做了专题讲话。为更好的保障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圆满完成普查任务,加强对普查安全工作的管理,根据相关规定,结合我县工作实际特制定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管理规定,并制定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普查人员守则及文物普查进度情况上报制度,以便于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和具体实施。

为保障普查准备工作的及时开展,国家、省、市政府先后拨付20万元的普查经费,为普查队专门配备了一辆普查专车、三台电脑、一台打印机、数码相机、GPS、传真机、移动硬盘、标本陈列架、档案柜等普查设备。文化局党组又专门为普查队员购臵了毛巾、水壶等生活用品。

为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普查工作的良好氛围,我们通过在电视台发布普查通告、张贴海报、悬挂大幅标语、散发文物普查表、召开文物爱好者和知情者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商丘日报》宣传新发现文物点5处,新闻媒体报道20余次,编发信息、简报12期。通过宣传,增强了广大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形成了全民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本地区普查队伍的组建、组织形式、人员培训、调查试点和工作情况

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一)普查队伍的组建时间、规模和组织形式

宁陵县第三次文物普查队于2007年12月组建,普查队成员共7名,以本单位职工干部为主,进行分工合作,对各个乡、镇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方位、全面积的普查工作,由普查队队长全面负责每日的具体工作的安排和分工。

(二)普查队伍接受培训的情况

文物普查工作任重而道远,对普查队员要求素质高、责任心强、善于钻研学习、具有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并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我县文物普查小组对此高度重视,曾先后两次派骨干人员参加省文物局举办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培训班,认真、全面的学习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和数据库建设的各项内容和具体操作要求。又派专业摄影人员参加了市文物局主办的摄影培训班。学成之后,他们又对普查组其他成员进行了二次培训。文物普查小组还组织学习了《河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手册》,使普查组的所有成员都熟练的掌握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步骤。另外,在调查试点工作期间,又采取以“以查代训”的方法,确保了普查队员全员受训。商丘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还实行专家分区指导制度,为每县指派一名文物专家,他们吃住在普查第一线,带领普查队员现场传授文物普查知识,边查边教,有力的提升了我县文物普查队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为保质保量完成普查提供了知识保障。为我们更好的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本地区调查试点工作情况

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在市文物局副局长刘昭允的带领下,我们先行对县城周边地带进行调查试点,普查文物点100余处。经过对试点的普查使普查队员熟练的掌握了文物普查工作的实地操作过程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的填写,以及信息库的输入工作。经省专家的审查、验收,一致认为文物登记表填写规范详细、断代准确、电子绘图精确,受到省专家的良好评价,并为以后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为下一步文物普查工作的实地开展夯实了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四)普查队伍在实地文物调查阶段的工作情况

实地普查工作于2008年4月开始,重点是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按照普查行动计划,采取文献资料和走访村镇有关人员相结合的方法,依据已查阅的文献资料,和当地群众座谈,逐村进行,力求各种历史遗迹不被遗漏。

本次普查采取拉网式调查方式,遵循“有文必查、有文就保”的原则,本着“不漏掉一个乡镇,一个村,每一片土地”的宗旨,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全县已登记的文保单位进行复查。为了确保普查实效,我们把全县14个乡镇、364个行政村分段分片划分,列出详细的普查行动计划。明确分工,相互配合。根据队员的情况及普查地点将每天的任务细化到人,专人负责,专人记录,及时汇总各项普查数据。充分查阅资料,做好普查准备工作。为做到心中有数,普查队员查阅了大量村志县志等历史文献资料,对各乡镇、各村寨的历史信息、人文史料进行分类整理,通过实地普查落实有关文献上提供的线索。

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在文物普查工作中,我县文物普查队员体现出新时期文物工作者昂扬的精神面貌,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入到普查的各个环节。为了掌握全面的文物线索,普查队员采取查阅史料与实物相互验证的普查方法开展普查工作,在工作中按“宁细勿粗,宁繁勿简”的要求,有效保障了普查质量。同时,根据我县实际,结合各乡镇文物分布特点,制定科学的工作计划,按照先一般后重点、先易后难的办法进行普查,在时间安排上结合农村实际和天气情况,按 “农闲、晴天实地调查,农忙、雨天整理论证”的工作方法,合理利用工作时间,合理制定普查线路,避免重复,从而大大提高了普查的效率。

为高质量完成此次普查工作,我们首先和每个乡镇的领导取得联系,在乡、镇大会结束后由我们单独与村干部开“小会”,向他们讲解此次普查的意义和认定的标准,得到了村干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积极向我们提供线索300余条。为了普查不走重复线路,我们每到一处,都得到了乡镇领导的配合和支持,派出专人协同我们做好此次文物普查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了全面掌握文物分布的信息,在国家文物局制定普查表格的基础上,我们还印制了“宁陵县第三次文物普查线索反馈表”,“宁陵县第三次文物普查有奖线索征集表”,扩大了文物普查的内容和内涵,提高了干群的积极性,每到一个村委和自然村,我们首先和村干部取得联系,并将此表发放到村干部手上,由他将一些我们未能及时发现的文物线索及漏掉的死角及时的汇报反馈上来,通过此举,我们得到线索300余条,落实登记150余处。

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在普查工作中,我们每到一个村庄,我们首先找一些老者询问调查,由于他们阅历丰富,是活的历史,许多遗址遗迹在地表已经看不到,正是由于他们对以往的记忆和讲述,才使我们的工作做的更加全面彻底,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我们在普查中注意与村干部的沟通联系,他们负责全村工作,接触面广,情况掌握全面,给我们的普查工作直接提供了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普查点。正是由于他们的支持,才给我们提供了更多便捷有利的普查条件,才能使我们的普查工作做的更全面彻底。在普查中我们还特别注意对田野中那些凸出地表、河道两侧、桥梁、墓葬和石刻的调查,对每一处可能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文物点都不放过,就是一些与这次普查内容不一样的民俗文物、历史文物我们也一并普查,登记造册,目的是为以后的文物工作的普查、征集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线索和来源。

在普查过程中,特别是开展野外调查工作时,虽然困难重重,但没有一个队员抱怨,没有一个队员在困难面前退缩,出勤率达100%。有时为了准确全面记录每处文物点的情况,调查队员不顾疲劳,积极参与清理文物点周围的杂草、荆棘,扎扎实实地开展调查工作,对所采集文物点进行了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调查、记录、摄影、测量、GPS卫星定位、编录等工作,确保文物调查的到达率和覆盖率达到100 %。普查队员们正是本着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全面掌握了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编录完成了普查文物点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等各类普查表格,出色的完成了第二阶段的普查任务。

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五)实地文物调查阶段的起讫时间

宁陵县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实地普查工作从2008年4月开始至2009年12月结束。历时20个月。

(六)社会志愿者和其他行业人员参与普查工作的人员及工作简况

为更好的开展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工作,我县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号召各县直、乡镇,机关人员和各地村民积极全力的配合,实行全民齐动员“文物普查、人人有责”的方针政策,进行大力的宣传贯彻,使社会上的每一个公民都参与到这次文物普查工作中来,涌现出了很多的志愿者及有心人士。

宁陵县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在各项普查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加强与这些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沟通,充分征求他们的意见,在肯定的同时提出一些建议,为文物普查工作更好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和群众基础。此外,我们先后印刷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宣传单》及《宁陵县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线索反馈表》,并制订了《宁陵县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奖励制度》,统一发往各乡(镇),使社会各界人士更深入的了解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内容和含义,并得到了他们的大力协助。同时,我们还充分发挥了业余文物保护员的作用,因为他们对当地的情况比较熟悉,群众基础好,善于发动、组织、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

三、本地区普查数据质量控制情况

(一)普查队伍在实地文物调查工作中的质量控制情况

在这次普查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和《河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的要求,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对一些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刻以及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历史意义、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全面进行普查。

在普查中还采取全面普查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工作方针,把有悠久历史的城关镇、城郊乡、张弓镇、黄岗镇、华堡乡、程楼乡作为普查工作的重点乡镇,以普查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纪念物、烈士墓、工业遗产、近现代优秀建筑作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始终做到适量放宽标准,力求把更多的新增文化遗产品类普查上来。国家文物局制订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河南省文物局也制订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乡土建筑、老字号和工业遗产等文物遗产类型的认定标准,这些都为我们的普查工作提供了科学规范的参考依据。但在实际调查中,仍有不少普查队员把握不准,于是我们就采取了宽松的标准,只要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我们都调查登记,而后再进行筛选上报。通过我们的严格筛选,由原先登记的507处,筛选至192处上报省、市文物局。

(二)基本单元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验工作中普查数据审核、整改工作情况

在实地文物普查调查阶段验收工作中,经检查组审核验收,认为我们调查阶段工作方法得当,文物点认证准确,GPS数据测量精确,《第三

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填写规范。通过对普查数据的验收,检查组一致认为我们数据库建设科学,电子绘图详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三)省级工作验收的数据接收、现场复核、数据整体审核以及整体工作情况

为迎接省级专家组对文物普查的验收工作,我们首先对照省级验收标准对所有数据进行了逐一核对,并对认定不准、填写规范等有异议处进行了小组论证。最终我们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与纸质、电子文本数量一致,普查数据与相关规范要求相符。电子录入符合规范标准。通过了省级验收。

(四)基本单元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验收工作和省级整体验收工作的起讫时间

基本单元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验收工作和省级整体验收工作的的时间为2010年4月初至2010年10月底。

(五)本地区普查数据整体质量分析

自文物普查开始以来,我们就始终严格按照《文物普查工作手册》的标准进行普查、登记、数据录入。虽然对于普查登记录入的标准存在这样那样的理解偏差,例如对石刻的登记、近现代传统民居的认定上有一定出入等问题上,我们做了严格的分析论证,总结了自己在工作上的错误,及时的进行了修正。并严格按照了省级认定的标准重新进行了定位,为确保质量,我们对民居的录入首先是否符合年代标准、建筑布局、特点等作为录入的首要标准;对于遗址的登记,要求是必须进行严格的

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勘探调查等等。省、市验收基本通过,无较大修改,所以我们认为我县的文物普查数据录入质量较好。

四、本地区普查资料档案管理工作情况

(一)实地文物调查阶段原始纸质、电子档案的保管、管理工作情况

为方便三普资料的保管,普查办设立了专门的三普档案资料室,购臵专用文件柜,配备专用电脑和专用移动硬盘,实行专人管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图纸、拓片、普查工作日志及其他调查资料等纸质档案按照普查序号、乡镇、类别进行归档装盒进柜,进行集中管理。所有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均由资料室保管员专人负责管理。

(二)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采集标本的保管、管理工作情况

对于现场采集的文物标本,统一采用编织袋存放,并进行编号处理。运回单位后,将所有当天采集的文物标本进行装筐管理,并进行清洗晾晒,最后贴上标签入库存放。下一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会定做文物标本存放架,全部把标本筐入架存放。库房实行双人双锁管理,进出库房至少两人,实行24小时监控,确保入库文物及标本安全。

(三)普查资料电子文本的备份工作情况

普查资料采取多人多地多存方式,防止出现意外,造成资料丢失。资料室电脑、移动硬盘各存1份,刻录光盘2份,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同时,为加强保密工作,要求所有备份文件必须设臵密码保护,防止资料外泄。

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五、本地区普查期间的经济收入情况

政府把普查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制定了文物普查专项经费使用办法,实行专户专账管理,按时拨付使用。2008年4月,共到位县级财政资金3万元,利用这笔资金,配备购买了符合国家要求的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和档案柜等设备。

第三部分

普查工作成果

第三部分 普查成果

一、普查的整体成果和统计分析

(一)第三次文物普查自2007年9月开始至2011年6月结束,全县文物干部职工经过四年的辛苦工作,全面完成了这项重要的全国范围的文物基础工作。为全县今后文物保护与文物事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07处,制作图纸1500余份(其中包括平面图、位臵图、具体位臵图),拍摄照片2万余张。

(二)第三次文物普查共发现不可移动文物507处,其中:古遗址32处、古建筑130处、古墓葬10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0处,其他14处,后筛选上报192处。(详见表1)

二、普查数据的成果和成果转化

(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编制情况

目前,我们对普查共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507处分类进行了电子文本的整理制作,后期我们将对筛选报送的192处符合标准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编辑制作,尽快完成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编制。

(二)各类专题、地区普查资料的编辑出版工作情况

普查前期,我县出版的《厚重宁陵》一书中,就对我县前期普查的部分成果录入其中,一些不为人知的古墓葬、古遗址的发现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后来的文物普查打下了良好的坚实基础。传统优秀民居陈氏旧居因建筑风格独特,保存较好,多次在商丘电视台播放并在商丘日报刊登。

三、专业队伍和基础设施、设备提升情况

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一)通过本次普查专业人员队伍规模、专业水平、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情况

对于普查队员来说,文物普查是一次丰富经验、磨炼意志的机会。此次参加文物普查的大部分都是些新兵,刚步入工作岗位。虽然有些老同志,但大多数不是学文博、考古专业出身,但经过省“三普”办和市文物局的几次培训,特别是注重在普查工作的实践中学习,他们很快掌握了文物普查的知识与技能,业务水平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通过本次普查文物保护专门机构设臵、经费保障以及基础设施、设备配臵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后,我们辛勤努力的成果得到了上级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基本上使广大干群对我县文物分布的情况和保护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了解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增强了社会各界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为此,局党组筹措资金为文物库房安装了远红外摄像头,并为我们购臵了1部电脑。

第四部分

普查工作的文物保护工作

第四部分 普查工作的文物保护工作

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发现和采取的保护措施

在第三次文物普查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在对我县城郊乡发现的民国优秀民居陈氏老宅调查中,该建筑因农村建设被拆除了西配楼,为能够及时有效地保护文物,我们首先与本村支书取得联系,告知其民居保护的重要性,并极力要求保护好该建筑。并及时的与城郊乡政府及商丘报社沟通,商丘报社及时报道了此事,在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通过法律及其它手段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采取措施的情况

(一)在普查期间公布文物保护单位、挂牌保护以及其他保护措施的情况和规模

在普查期间,我县先后有4处文物保护单位为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被宁陵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树立了保护标志牌,制作了文物档案,划分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确定了文物保护队员。并在我县新闻上做了公布。

(二)在普查期间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级别

在普查期间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4处。

(三)在普查期间为保护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所实施的行政措施情况,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如政府指定的规章,发布的通知等

为了使普查过程中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得到良好的保护,县文化局特别制定了《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保护管理制度》,详细规定了保护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要做好的各项工作。

2011年部分文物点晋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商丘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商政[2011]55号)《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商丘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第五部分

普查工作的宣传工作

第五部分 普查工作的宣传工作

一、在各种媒体接受采访和以投、组稿的形式向社会报道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情况、成果的数量

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设立了普查宣传组,组织协调文物普查宣传工作,充分运用报纸、广播、电视台和互联网等媒介,广泛深入地宣传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重大意义,及时报道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介绍普查的重点文物。坚持办好《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简报》,及时通报国家、省及我县文物普查相关政策,全县文物普查动态,各地的经验和做法,普查的新发现,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等。普查期间,接受媒体采访及投稿次数达20多次。对于宁陵县文物普查成果,《宁陵县电视台》向外宣传报道6次,《商丘日报》采访报道3次。

二、以出版物形式宣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的数量

文物普查初始,我县出版的县志版《厚重宁陵》就将我县初期普查成果收录其中。《商丘日报》也对我县发现的民国建筑陈氏老宅做了采访报道。

三、以展览形式向社会宣传和普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的数量

在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初期,就在我县大转盘举办了“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展览”,集中展示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阶段性成果,让广大市民近距离了解到宁陵县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提高了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促进了文物普查工作的深入

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开展和顺利完成。在我县大转盘出进行过6次展出,在商丘市人民政府门口展出2天,并印制了1000份传单进行宣传。

四、以宣传品、纪念品形式向社会宣传和普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知识和成果的数量

为做好文物普查工作,鼓动社会全员参与文物普查,我们悬挂过街横幅30余条,刷印墙标50余条。印制普查知识宣传单5000余份。

第六部分

表彰奖励

第六部分 表彰奖励

2010年,宁陵县文物普查队荣获“河南省实地调查阶段先进集体”奖。

2008年王咏同志河南省文物普查先进个人。2009年王文霞同志河南省文物先进个人。2010年,刘丽莉同志被评为实地调查河南省先进个人奖。

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第七部分 建议和体会

一、体会

相对于二普而言,第三次文物普查在时间安排、人员组成、交通工具、高科技仪器的应用、资料整理要求等,均体现了文物普查工作是与时俱进的。在这次普查中,采取的是传统普查方法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手段。利用电脑、GPS卫星定位仪、数码照相机等先进设备,是我们文物普查工作方面一次质的飞跃。

在此次普查中,老同志在学会了使用电脑、照相机等设备,汲取了新的营养。不少新同志也在磨练下逐渐成为一个老同志,充实了自我。说到文物普查的苦和累,我想所有的普查同志都有同感,但正是队员们凭着兢兢业业、不怕艰苦的实干精神,正是凭着那份历史使命感和高度责任心,才使宁陵县文物普查工作顺利开展,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文物普查同文物保护一样,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参与。为搞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县普查办公室成立了专门的宣传小组,利用各种形式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大造舆论声势,让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都了解文物普查,关心和支持文物普查,特别是普查工作队员,利用走村串户的特点,大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宣传文物普查的意义和作用。普查队员每到一个乡镇,都要向乡镇领导和群众散发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宣传资料,进行普查知识的普及与宣传,从而使文物普查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许多干部、群众主动为普查队提供线索,有的亲自引路,帮助普查队员开展调查工作。

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历时4年的文物普查即将结束,但我们深感前方的路还很长,肩上的胆子会越来越重,经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阔步发展,每时每刻都在冲击着文物点的命运,今后这些文物普查点将何去何从,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我们坚信,只要我们锲而不舍的努力,路会越走越远,前方一定会更光明。

二、建议

(一)加大对文物保护维修资金的投入力度。

(二)继续加强文物普查人员的业务能力。在这次普查工作中,部分人员专业水平偏低,不能很好地适应野外普查工作,虽然通过短期培训,有了很大进步,但仍与专业人员相差甚远,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加强学习,不仅要锻炼工作能力,更要丰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把文物工作做得更加出色。

(三)继续加大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掘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多重价值,发挥文化遗产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提高群众文物保护意识,自觉地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加大法律法规执行力度,在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时,建设单位应在工程调研阶段告知文物主管部门,由文物主管部门按程序要求协调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进行考古调查、勘探,确保遗址在工程施工中不受破坏。

附件:文物普查工作及成果图片

图为普查前期刷写的宣传标语

图为市局专家刘局长带领队员边查边教

图为普查队员在给乡镇村委干部讲解普查知识

图为普查队员和当地村民座谈

图为普查队员对许庄遗址试掘调查

图为普查途中普查队长对村民文物进行鉴定

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分布图

陈氏老宅

张弓淮海战役烈士陵园

张庄烈士墓

附件:图表

一、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成员

王文霞 王 咏

耿友谊 王 梅 刘丽莉 翟东华

黄光明

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成果统计表

类型 古遗址 古墓葬 古建筑 不可石窟寺及石刻 移动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其 他 合计 可移动 石窟寺及石刻 消失 石窟寺及石刻 总计 保护级别 总数 国省市县未定复查点 新发现点 保 保 保 保 级 7 37 34 2 2 1 29 6 14 20 3 3 14 1 10 11 1 1 1 8 14 127 61 127 65 192 3 10 117 数量 6 15 168

后记

《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是按照国务院、省、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要求,依据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编制大纲》,严格进行编制的。整个编制的过程既是三普工作的系统整理过程,又是普查人员加强学习的过程。

本《报告》系统的记录了我县三普工作的各项内容,工作人员在整个编制过程中,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努力做到详细精确,准确地反映我县的三普工作情况。在此,谨向支持本《报告》编印工作的部门、专家和编写人员表示感谢。附:

宁陵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编写人员名单 组 长:郑学峰 文化广电旅游局 局长 常务副组长:高 敏 文化广电旅游局 党组书记 副 组 长:孙陆军 文化广电旅游局 副局长

王文霞 文物管理所 普查办主任

王 咏 文物管理所 副所长 成 员:耿友谊 文物管理所 办事员(摄影)

黄光明 文物管理所 办事员(参加过二普)刘丽莉 文物管理所 办事员(档案管理)王 梅 文物管理所 办事员(档案管理)翟东华 文物管理所 办事员(信息管理)

篇2: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报告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 点击数:435 更新时间:2008-8-31 23:17:03【字体:小 大】

一、编制目的

全面掌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特别是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的发展态势,全面分析文物普查、文物保护事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全面总结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情况,为提高政府文物管理水平和文物保护水平奠定良好基础,为研究制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事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文物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

二、编制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实施条例

(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三)《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

(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三、适用范围

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含县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普查报告)。

四、编制原则

(一)全面性

要站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全局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整体上编制普查报告,反映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国情,分析文物保护事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确认文物普查的重大价值。

(二)完整性

普查报告内容要齐全,要系统总结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程和工作成果,要深入分析不可移动文物特别是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的发展态势,要以普查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为基础提供政策建议。

(三)真实性

原始资料编录要符合规范要求,准确完备。普查报告整理汇总的普查数据资料必须严格以原始数据资料为依据,不得多报、漏报、乱报普查数据资料,不得编造、伪造、篡改普查数据资料,不得强令、授意提供虚假的普查数据资料。编制人员应当对整理、汇总的普查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四)规范性

普查报告应遵照统一的体例、格式要求进行编制。普查报告的内容安排及说明文字,要讲究逻辑性,做到内容编制齐全,章节编排合理,重点突出,表述条理清晰。

普查报告采用术语必须严谨,按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标准、规范的要求严格正确地引用术语,不得自行创造术语和定义术语。图件编制必须规范实用,附图、附表、附件齐全,整洁美观。文字表达必须准确、顺畅、简练。

五、编制内容和重点

普查报告编制主要包括六部分内容:普查工作背景、普查工作情况、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汇总、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分析、普查主要成果和政策建议。

普查报告编制要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资料的量化分析为重点,突出文物普查对于国情国力调查和文物保护事业的重大价值,突出文物保护事业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

六、编制体例

(一)普查报告体例包括:封面、扉页、内容摘要、目录、正文、附件、后记。

(二)说明:

1.封面的内容

包括:报告名称、编制单位署名和编制日期。

1.1 报告名称:XXX(该级行政区域名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1.2 编制单位署名:XXX(该级行政区域名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

1.3 编制日期:报告编制完成日期。

2.扉页的内容

同于封面。

3.内容摘要

主要介绍普查工作情况和普查成果。

4.目录内容

排列到三级标题。如第一部分;一;

(一)。

5.正文内容

体例要求见附件。

6.附件内容

为XXX(该级行政区域名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统计表、XXX(该级行政区域名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地图及其他重要的表格、图件。

7.后记内容

为普查报告的补充说明和编制人员的简要情况。

七、编制步骤

(一)选定人员成立普查报告编制项目组,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进行组织落实;

(二)开展培训,使编制人员了解普查报告的编制方法、内容与要求。

(三)制定普查报告编制的总体实施计划,明确普查报告的范围、重点和深度要求,按照总体实施计划进行人员分工,做到任务明确、各负其责。

(四)收集整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原始数据资料;

(五)编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六)研讨并修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七)验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八、编制要求

(一)组织要求:普查报告编制按照全国统一领导、地方负责的原则组织实施。各级行政区域第三次文物普查办公室具体负责普查报告编制的组织工作,选调强有力的编制人员组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编制项目组。

(二)工作要求:普查报告要体现 “组织严密、流程规范、数据准确、问题找准、科学建议”的总体要求。

(三)经费使用要求:普查报告编制经费要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四)数据公布要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及相关成果按照国家规定的方法和程序予以公布。编制人员负有保密义务,不得擅自对外公布普查数据资料。

(五)时间要求: 年 月 日前完成。

九、印制要求

(一)排版要求:

1.字体:封面、扉页为初号黑体;前言、目录、正文、后记为宋体四号。

2.行距:20磅。

3.图件:彩图标示。

4.页码:用5号阿拉伯数字标注在各页下方正中。

(二)纸张要求:

1.规格:大16开本(210X 297mm)

2.封面颜色为酱红色,纸张为铜版纸,重量为250克/平方米。

3.内页纸张为铜版纸,重量为157克/平方米。

(三)册数要求:100册。

十、报送要求

(一)审核要求: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办公室和领导小组审核并在普查报告扉页上签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文物行政部门代章。

(二)时间要求: 年 月 日前统一报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

(三)册数要求:50册

具体参见附件:

篇3: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报告

关键词: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

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概述

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我国分别进行了一次文物普查。为进一步调查我国文物的保存现状, 查明现存文物数量, 在新的形势下做好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奠定基础, 我国在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这次文物普查的范围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除港澳台地区以外大面积领土的地上、地下和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主要是通过详细的调查, 对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登记, 并对原来已经登记的近40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存现状进行复查, 同时, 对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及环境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开展这次文物普查的目的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水平。开展文物调查活动是进行我国国情和国力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资源, 确保文物安全, 进而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有利于合理、准确地划定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范围, 充实和完善文物档案, 加强和完善文物保护机构建设, 提高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水平。同时, 能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以调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我们发现, 在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缺乏科学、完整的规划

进入21世纪以来, 红色旅游逐渐升温, 文物在发展旅游事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很多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被作为旅游开发的载体, 被纳入地方旅游开发的总体构想中。但是,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没有针对文物的保护编制专门的、完善的、科学的保护规划。开发者在建设景区的过程中, 大兴土木, 很容易对文物造成损坏, 有的文物原貌被开发者擅自改动, 还有一些旅游开发商不经过文物主管部门审批、也不经过专家进行论证, 随意搬迁文物, 甚至是将原来的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拆除, 然后, 重新建设。除发展旅游以外,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也没有针对不可移动文物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 不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 或者由于基层群众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造成大量文物遭到破坏。比如, 在土地平整过程中, 盲目开挖土地, 将一些重要遗址和墓葬区夷为平地, 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二) 文物保护经费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近年来, 虽然各级财政对文物保护的经费有所增加, 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文物保护工作实际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随着时光的推移, 一些文物在漫长的历程当中遭受风霜洗礼, 老化、破损越来越严重, 需要大量的资金对这些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将就行修缮;二是鉴于对文物的安全考虑, 需要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 构建不可移动文物安全防范系统, 虽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三是由于很多文物处于偏远的、交通不便的山区, 为了加强对这些文物的保护力度, 文物部门要经常进行巡查, 需要安排专门的交通费用。但是, 很多地方财政没有或没有给足文物部门这项资金。

(三) 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缺乏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很多县级文物保护机构只有几个人, 乡镇没有相应的文物管理机构, 寥寥几个人管理数百个、上千处文物显然是力不从心的。并且, 在文物保护和管理人员当中, 有相当一部分是带有安置性质的, 很多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的文博知识培训, 平时经常不上班, 他们上班的目的就是为了每个月那么一点工资。尽管有极个别人的工作热情比较高, 但是, 由于缺乏文物保护的专业知识, 而不能够很好地胜任本职工作。也有一些地方试图加强文物保护部门的力量, 从一些高校招聘了文博专业的毕业生, 但是, 这些学生到达工作单位以后, 由于工作环境比较差, 以至他们总想办法离开目前的工作岗位。因此, 基层文物保护力量薄弱, 专业人才非常缺乏。

(四) 对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 人民群众对文物的概念不清楚, 对文物的保护意识非常淡薄, 以至于造成大量的文物被销毁或者流失。从这方面来看, 充分曝露了我们在文物保护宣传方面的不足。比如:有一家农户, 住的是一栋百年老宅, 随着经济的好转, 将本来具有很高文物价值的老宅拆掉, 重新建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房, 而从老宅上拆下来的雕刻有精美图案的木构件当作柴禾做饭用了。还有不少群众, 将非常珍贵的文物低价卖给文物贩子, 这些文物贩子将这些文物高价卖出, 牟取暴利, 有的甚至几经周折被卖到国外。

三、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应该迅速采取必要措施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在合理利用文物的前提下, 多渠道筹措资金, 以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工作。要针对每一处文物制定详细的、科学的、完善的保护规划, 然后充分发挥文物的价值, 开发旅游, 在不收取门票的情况下, 开发纪念品、发展服务行业, 从中获得一定的利益, 并反哺到文物保护当中, 弥补资金缺口。

二是将有价值的、重点文物纳入到城乡规划当中, 是这些文物得到长久的保护, 避免遭受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工程施工带来的损坏。

三是充实文物管理机构的力量, 加强基层文物管理人才的培养, 积极引进人才, 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各级政府要根据某一地区文物保护的实际情况, 适当增加文物管理机构的编制数量, 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 丰富理论基础, 同时, 对于一些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员, 予以清退或者让其转岗, 严肃职称评定纪律和程序, 坚持“有为才能有位、有才才能有职”的原则, 为引进专门技术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是加大有关文物的宣传力度, 提高人民群众对文物的认识, 增强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 进而形成全民动员、联手协防的庞大的文物保护体系, 使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无机可乘, 使一些重要的文物得到应有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张广发, 我国文物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南大学学报, 2010年10期.

篇4: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报告

一、对文物普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

开展文物普查是为了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开展文物普查,有利于合理、准确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完善文物档案管理,促进文物保护机构建设,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整体水平;有利于发掘、整合文物资源,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锻炼文物保护队伍,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国务院部署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当前我国最大规模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普查成果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文化资源宝藏,普查进一步廓清了全国不可移动文物家底,取得了近7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信息和翔实数据,包括总量、分布、类型、年代、所有权、使用情况、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保护级别、保护状况、破坏因素等,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6大类59小类。要对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位置、数量、规模、价值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要对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与核实,切实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保存现状、环境状态等。

射洪县幅员面积1496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591个行政村,总人口102.7万人,拥有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祖先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全县不可移动文物呈现出地域分布广、普查点分散的特点。由于乡镇文化专干力量单薄,且多为兼职人员,普查任务十分艰巨。为创造良好开局,全县及时做好两件事:一是广泛宣传。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和印发宣传手册等途径向广大农村群众宣传普及文物保护和文物普查等相关知识,力争做到全覆盖,争取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二是夯实前期准备工作。乡镇文化专干提前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所有不可移动文物的点位摸排和初步建档,为县文物普查队顺利开展田野调查奠定基础。

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和守护者,是推进文物普查工作的源头活水和真正动力。从射洪县的工作来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射洪县一直把宣传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全县利用各种媒介,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在报纸、杂志开辟专栏,建立专题网站,开展总结表彰活动等,全面宣传并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普查工作,拉近了文化遗产工作与社会各界的距离,普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大批的文化工作者、乡镇干部、社区干部和社会群众,积极参与到普查工作中来,热爱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观念正在成为社会的共识。

普查成果显示,我国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其中保存状况较差的占17.77%;保存状况差的占8.43%,令人堪忧。一是要进一步增大投入,改善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与环境刻不容缓。二是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新形势,亟待修改和完善;三是大幅增加的文化遗产如何加强管理,妥善保护,科学研究,合理利用,对于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管理机构设置、设施设备配置等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历时5年时间,全县近百名普查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社会志愿者参与文物普查,详细了解每一处普查点的基本情况,绘制图纸,拍摄照片,认真核查,比对资料,生成了一条基础的普查数据。广大普查工作者以对党、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勤勤恳恳工作,铸就了吃苦耐劳、求实奉献的普查精神。

二、对做好文物普查工作的几点看法

(一)资金支持是做好文物普查工作的基础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性的、专业性的工作,周期长、任务重、要求高,为确保顺利完成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夺耳义最终胜利,射洪县文物管理所要向财政和主管部门争取充足的专项经费,有力保障了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经费的保障,不仅使得普查日常工作、培训等得以顺利开展,也使得普查设备GPS卫星定位仪、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必要的交通工具等得以及时配发;此外,普查工作中,统一领导,严密组织;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理念引领,科技支撑;科学普查,严控质量;大力宣传,有效保护等一系列措施贯穿始终,从而保证了普查工作的圆满完成,整体上提升、促进了文物工作的能力建设,为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精良的技术装备是做好文物普查工作的保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普查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技术工作,GPS卫星定位技术,直接记录文物点的经纬度,这比过去仅用树木、村庄等参照物来定位、记录文物点要准确和便捷多了,也不会再出现因参照物消失一些文物点也随之“消失”的情况。采用传统调查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能够采集更为丰富的文物信息数据。同时,文物普查充分运用信息网络、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了文物普查的时效性和相关标本、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完整性。

精良的技术装备在普查队员开展田野调查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普查队员长期在户外作业,爬坡、上坎、涉水,配备一身轻便的行装和专业设备,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必要保障。

(三)提高文物普查队伍专业知识技能是做好文物普查工作的关键

有位文博专家这样说:文博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实践性也很强,光靠书本是培养不出文博专家的。你必须实地走、实际摸、亲眼看。

在此次的文物普查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基层文物普查队伍主要由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和乡镇文化专干组成,他们中多数都不具备与文物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特别是乡镇的文化专干,多数身兼数职。在鉴别古建筑、桥梁、墓葬等年代及价值的认定上,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在后期信息录入登记中,不能用专业术语进行描述。尽管各地普查队采取新老队员结合、以老带新的办法,锻炼了普查队员。但培养一支作风过硬、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队伍,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更好地为基层的文物普查工作服好务显得尤为重要。基层的文物管理单位,要更多的输送和定向培养考古、文物等相关专业人才,鼓励现有基层文物工作者到省级文物单位和大专学院继续深造学习。

篇5: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报告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年代,按下列标准确认和标示。1 纪年采用标准

采用公元纪年、历史(朝代)纪年和考古学年代三种。各类纪年均按国家规定的方法标示。时限划分标准

2.1古代文物年代上限为旧石器时代,下限为清代。

2.2近现代文物年代自公元1840年至当代。确定纪年的方法

3.1 古遗址:依据文化遗存确定年代。

3.2 古墓葬:依据结构形制、随葬品及墓志铭等确定年代。

3.3 古建筑:依据现存建筑物形制、结构特点及相关题记等确定年代。

3.4 石窟寺及石刻:石窟寺依据洞窟及造像形制、题记、文献等确定年代。石刻依据形制、内容等确定年代。

3.5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3.5.1 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和纪念地,依据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确定年代。

3.5.2 重要机构旧址,依据机构占用时间确定年代。

3.5.3 行业性建筑和典型风格建筑及构筑物,依据始建时间确定年代。

3.5.4 名人故居、旧居,依据名人出生、居住时间确定年代。

3.5.5 名人墓、烈士墓及纪念设施,墓葬依据墓主人埋葬或迁葬以及陵园设立时间确定年代,纪念设施依据设立时间确定年代。年代标示规则

4.1 史前文物用考古学年代,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古代文物用历史朝代纪年,年代明确的同时用公元纪年;个别地区历史朝代纪年不明确的可使用考古学年代。

地方政权控制时期用国家认定的“中国历史年表”中的政权纪年标示,并用公元纪年标示。

示例:

大理国仁寿三年(1238)

近现代文物用公元纪年,公元纪年不详的用“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示。

4.2 含两个以上连续时代的,应标示起止时代;时代不连续的,中间用顿号间隔;不能确认具体时代的,应标示跨度年代;时代不详的,标示“不详”。

示例1:

唐—元

示例2:

新石器时代、商、汉

示例3:

商周、唐宋

4.3 用历史朝代纪年和公元纪年同时标示的,先标示朝代纪年,同时在括号内标示公元纪年。

示例:

清康熙五年(1666)

4.4 历史朝代标示容易产生歧义的,可遵循以下原则:

4.4.1 夏商周:年代明确的分别标示为夏、商、西周、春秋。商或周不明确的可标示为商周,西周或春秋不明确的可标示为周。

4.4.2 汉代:分为西汉、东汉,不明确的标示为汉代。

4.4.3 三国:具体分为三国魏、三国蜀、三国吴,不明确的标示为三国。

4.4.4 晋代:分为西晋、东晋,不明确的标示为晋代。

4.4.5 十六国:可标示时代及国别;不明确的标示为十六国。

示例:

十六国前燕

4.4.6 南北朝:标示南北朝各代;不明确的可标示为北朝、南朝或南北朝。

示例:

北魏

4.4.7 五代十国:标示时代及国别;不能确定的可标示为五代十国。

示例:

五代后唐

篇6: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报告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摸底调查阶段工作启动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文物普查办的直接指导下,我区积极行动,周密部署,团结协作,扎实推进,经过为期三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截止12月上旬,全区各乡镇文物普查摸底阶段的工作已经顺利完成,区级保护单位的复查工作也已经正式启动,从而圆满完成了本阶段文物普查的任务。

全区文物普查动员大会和培训工作结束后,9月上旬起,我区各乡镇根据《**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的要求,正式开始了文物普查摸底调查工作。全区18个乡镇普查办广泛行动起来,以最快的速度,动员所属辖区村委会、社区干部拉开了调查网,最大面积地走访群众,力争不遗漏任何一处不可移动文物。调查中,各村、社干部积极上报本辖区内的文物线索,以乡镇文化中心工作人员为主力军的乡镇文物普查员发扬连续作战精神,深入各文物点进行实地调查,并对一部分重要文物进行了认真测量,绘制了文物平面图。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各乡镇文物普查摸底工作接近了尾声。与此同时,区普查办工作人员深入到乡镇(办事处),与乡镇普查办的工作人员共同调查走访,收集资料,并对部分普查文物点的调查测绘工作进行了实地业务指导。

截止12月中旬,全区18个乡镇已有16个乡镇上报了不可移动文物摸底调查登记表100多份,消失文物登记表9份。各乡镇按照《**区文物普查实施办法》的规定时间要求填制了纸质摸底普查登记表,绘制出纸质普查草图,与此同时,区普查队对深入全区100多个文物点,对已公布70多个文物点进行了JPS定位测点,适时到乡镇普查办,对各乡镇摸底调查工作进行指导,并对一部分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项目进行了实地复查详查,测绘了平面图。

文物普查摸底调查工作中,区乡文物普查队员们坚持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保证了普查野外到达率和调查区域覆盖率,保证了基础数据的科学、完整和真实,较好地掌握了普查工作的相关技术要求。区文物普查办公室还根据普查进度编印了文物普查简报,对全区文物普查工作进行及时总结报道,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区文物普查办公室

2008年12月15日

上一篇:台商下一篇: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