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考人数

2024-05-03

河南高考人数(通用14篇)

篇1:河南高考人数

省/市 20 20 20 20 20 20 20
河南 100万+↑ 98.3万↑ 86.3万↑ 82万↑ 77.2万↑ 72.4万↓ 71.63万↓ 80.5万↑

高考人数持续攀升

第一,高考报名人数预计会攀升

据官方数据,左右出生的婴儿数量比较多,他们如今长大了,到了要参加高考的年纪。而且家长更加重视教育,认真学习,一直读到高三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今年还有一些复读生,所以预计明年高考的报名人数会继续攀升,不过增长幅度应该不大。

第二,大学录取门槛偏低

今年的高考报名人数明显增加,很多人担心没有机会上学。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教育部实行扩招,不过主要增加了专科院校的招生名额。想要进入专科读书是比较容易的,门槛并不高,不过需要达到一定分数线。这一现象也给一些学生和家长吃了“定心丸”,成绩偏低的学生也有机会读大学。

第三,高考难度继续升级

今年高考的难度就比较大,可以筛选出优秀的学生,进入本科或者重点大学读书。明年的本科录取比例和人数估计和今年差不多,所以为了选拔人才,难度可能会提高。再加上明年很多省份第一次实行“新高考”,考生没有经验,可能会感觉难度偏大。尤其对于复读生来说,只有一年时间适应“新高考”,难度继续升级,面临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第四,很多省份的竞争程度很激烈

对于很多高考大省,高考竞争程度一直很激烈,正所谓“一分可以甩掉千人”,考生的压力很大。一些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比较多,但招生名额有限,想考上本科或者重点大学,难上加难。就拿今年河南省来说,23万人都无缘大学,明年的高考压力同样不容小觑。

篇2:河南高考人数

河南省高考于6月7日至9日如期顺利举行,全省报考125万,115.8万;

历年河南高考人数

1、河南省高考报名人数为98.8万。

2、起人数开始下降,2095.9万。

3、河南省高考报名人数为95.24万。

4、河南省高考报名人数为85.5万。

5、河南省高考报名人数为80.5万。

6、河南省高考报名人数为75.8万。

7、河南省高考报名人数为72.4万。

8、,河南省高考报名人数回升,为77.2万人。

9、,河南省高考报名人数82万。

10、,河南省高考人数86.3万人。

11、,河南省高考人数达到98.3万。

12、20,河南省高考人数达到98.3万。

13、,河南高考报名人数突破百万。

14、5.8万

返回目录

2021各省高考人数

山东2021高考报名人数达79.5万,年78.2万人;

江西2021报考49.5万,2020年46.19万;

湖南2021报考56.84万,2020年53.7万;

河南2021报考125万,2020年115.8万;

上海2021报考7万,2020年5万;

湖南2021报考56.84万,2020年53.7万;

返回目录

河南新高考政策什么时候实行

河南省2025年正式实施新高考模式

202月5日,河南省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采用视频会议的形式正式召开。河南省教育厅厅长郑邦山特别强调了河南高考综合改革的进程:“按照教育部要求,结合我省基础条件评估情况,针对目前面临的消减普通高中大班额、教师队伍建设、办学经费投入等问题,要责任明确、倒排工期、加快进度,确保在2022年秋季高一新生入学前,实现基础条件全部达标,顺利启动河南省高考综合改革。”这也就意味着,作为高考大省的河南正式明确:将在2022年秋季启动高考综合改革,2025年正式实施新高考模式。

2022河南加入新高考改革阵营

河南的高考太难了,录取率、本科率、一本率、211录取率、985录取率,每一项都排在全国倒数五名之内。考生人数是全国所有省份当中唯一过百万的,省内只有一所省属211大学。

新高考如今全国已经有14个省份正式实施,少了河南总感觉少了什么,河南2022年的加入,使得新高考改革的推进进程加速。

加入新高考后语数外三大主科全国统一卷,但这并不能有效改变河南学子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因为高校录取在各省的录取名额不会随着新高考的到来有大的变动。

河南的家长与学生,在加入新高考的时间确定之后要注意提前了解新高考的各种新政策,提前规划新高考选科,多学习一下上一批新高考8省的经验.

返回目录

河南省人口数量相关知识介绍

河南,因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省会郑州市是我国的中心城市,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省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世界文化遗产6项2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8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3处。河南常住人口过亿,是我国的人口大省。

河南省是我国的交通枢纽,拥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等非常综合、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郑州北站。但是在河南省还有一个城市,人口已经超过千万,但是全市仅有一个火车站。

这个地方就是周口市,周口市位于中国河南省东南部,东西南北分别和安徽省阜阳市、河南漯河市、驻马店、开封、商丘市接壤,再加上周口人口近千万,一到节假日交通拥堵,是一个对交通要求很高的城市。

周口和河南省狠毒其他城市一样,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化名城,距今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相传这里是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的开创地,太昊伏羲氏曾经在此建都,这里也是炎帝神农氏播种五谷的地方。

周口市位于淮河流域,有沙颍河、涡河、西肥河、汝河四大水系。水资源非常丰富,这也是周口市地下水质丰富的原因之一,据说水质可以直接饮用,打井至地下六米就可以看到水,不像其它地方的地下水,一般的井都抽不干。

周口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2家,2A级景区2家,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伏羲、女娲、老子、陈胜、吴广、陈抟等等这些历史名人都是出自周口。

周口市悠久的历史留下的文化也不少,每年二月二周口淮阳会举行祭拜伏羲大典,在四月会有桃花节,到了七月底会有荷花会,各种各样的节会非常丰富。

篇3:理性看待高考报名人数减少

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的减少,实际上是多种因素的“合成”现象。如果片面认识,难以得出理性结论。

“适龄人口减少”是事实。教育部门给出的数据说,去年我国应届高中毕业生为849万,今年则减少为834万,明年更锐减到803万。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考报名人数减少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与“课改压力”“观念转变”没什么关系。但是,如果据此说“现在的高考没有问题”,也是不能成立的,特别是由教育部门出面强调“适龄人口减少”是主因,让人感觉有回避问题之嫌。同样是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今年有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这些“适龄人口”为什么弃考呢?当然值得探讨,更值得教育部门分析。

“课改压力”可能为部分学生弃考作出解释。因为担心课改后高考变化大,难有好成绩,转而他求。但是,这同样不能成为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充足理由。至于因为大学费用高,贫困家庭无力负担而被迫弃考、某些地方为保升学率“动员”学生弃考,就更是另外的问题,不仅与“高考降温”无关,而且与“转变观念”更不沾边。

“就业困难”也是事实,但不独今年有,去年、前年同样存在,而前两年高考报名人数是增加的,因此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如果把就业难作为一个因素,那么,就教育而言,更需要探讨的是高校专业设置、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问题,而不能简单归结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否则,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考改革问题还会被各种现实或非现实的“原因”搁置。

“转变观念”可能是唯一比较“靠谱”的说法,但却未必都是积极的。如果说,学生和家长们都想明白了,不再挤大学的“独木桥”,当然是好事,但现实中,主动或被动弃考的、及早出国留学的,其观念的“转变”能够令人乐观吗?要转变观念,恐怕更需要的是教育部门,是学校,是教师,是家长,而不是学生。

篇4:理性看待高考报名人数减少

今年高考,有关报名人数减少的消息成了热门话题。有人说,这是课改压力的影响;有人说,这是“高考改变命运”观念转变的表现;有人说,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果;还有人说,这主要与适龄人口减少有关……总之,这是高考“降温”的信号。论者褒贬兼有,莫衷一是。

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的减少,实际上是多种因素的“合成”现象。如果片面认识,难以得出理性结论。

“适龄人口减少”是事实。教育部门给出的数据说,去年我国应届高中毕业生为849万,今年则减少为834万,明年更锐减到803万。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考报名人数减少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与“课改压力”“观念转变”没什么关系。但是,如果据此说“现在的高考没有问题”,也是不能成立的,特别是由教育部门出面强调“适龄人口减少”是主因,让人感觉有回避问题之嫌。同样是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今年有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这些“适龄人口”为什么弃考呢?当然值得探讨,更值得教育部门分析。

“课改压力”可能为部分学生弃考作出解释。因为担心课改后高考变化大,难有好成绩,转而他求。但是,这同样不能成为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充足理由。至于因为大学费用高,贫困家庭无力负担而被迫弃考、某些地方为保升学率“动员”学生弃考,就更是另外的问题,不仅与“高考降温”无关,而且与“转变观念”更不沾边。

“就业困难”也是事实,但不独今年有,去年、前年同样存在,而前两年高考报名人数是增加的,因此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如果把就业难作为一个因素,那么,就教育而言,更需要探讨的是高校专业设置、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问题,而不能简单归结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否则,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考改革问题还会被各种现实或非现实的“原因”搁置。

“转变观念”可能是唯一比较“靠谱”的说法,但却未必都是积极的。如果说,学生和家长们都想明白了,不再挤大学的“独木桥”,当然是好事,但现实中,主动或被动弃考的、及早出国留学的,其观念的“转变”能够令人乐观吗?要转变观念,恐怕更需要的是教育部门,是学校,是教师,是家长,而不是学生。

篇5:历年高考人数及高考录取人数

历年高考人数,-2022年高考录取人数

参加高考人数946万,高考录取人数657万,高考录取率69%

参加高考人数933万,高考录取人数975万,高考录取率72%

参加高考人数915万,高考录取人数685万,高考录取率75%

参加高考人数912万,高考录取人数684万,高考录取率75%

参加高考人数939万,高考录取人数697万,高考录取率74.3%

2015年参加高考人数942万,高考录取人数700万,高考录取率74.3%

20参加高考人数940万,高考录取人数705万,高考录取率75%

20参加高考人数940万,高考录取人数700万,高考录取率74.46%

20参加高考人数975万,高考录取人数790.99万,高考录取率81.13%

20参加高考人数1031万,高考录取人数820万,高考录取率79.53%

年参加高考人数1071万,高考录取人数967.5万,高考录取率90.34%

20参加高考人数1078万,高考录取人数1001.32万,高考录取率92.89%

2022年高考,全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总报名人数是1193万人。比年高考1078万人,净增长约115万人。而实际上,参加2022年夏季高考的总人数是947万多人,约占全国高考总报名人数的79.38%。即4/5左右。

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创历史新高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比去年增加9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教育部会同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统筹谋划,周密部署,指导各地精心做好考试组织和考生服务工作,全力以赴实现“平安高考”目标任务。

一、从严规范管理,全力保障考试安全

——严格落实安全责任。会同国家教育统一考试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对做好今年高考安全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切实压实各地各部门主体责任。指导各地全面梳理存在的安全隐患,改进完善相关措施,守牢考试安全底线。

——严格规范考试管理。指导各地进一步健全考务管理工作制度,健全考务工作人员管理、试卷印制、试卷运送与保管、考试实施、安全保密等工作规范要求,保障考试招生公平、安全、科学、规范。

——严厉打击考试舞弊。会同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作弊专项行动,将防范手机作弊作为重中之重,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指导各地强化人防、物防、技防等措施,严格入场安检规范,强化考场监考巡考,严厉打击利用手机等通信设备作弊行为。对于在高考中存在作弊行为的考生和人员,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坚决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

——统筹做好考试防疫。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等部门,指导各地深入总结以往经验做法,坚持科学精准防疫,精准落实“乙类乙管”等要求,完善方案预案,针对不同考生情况分类设置考场,备足备用考场和工作人员,做好考生和工作人员考前健康监测,细化防疫措施,及时发布考试防疫要求。

二、优化考生服务,全力保障温馨高考

——优化考生服务保障。会同国家气象局等部门密切分析高考期间发生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等信息,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预案,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治安出行、食宿卫生、噪音治理等方面的综合保障。为全国近1万名各类残障考生参加考试提供合理便利。

——开展“2023年高考护航行动”。会同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继续开展“2023高考护航行动”,指导各地集中开展“清理互联网涉考公众账号”“点亮权威考试招生机构官网标识”等多个专项行动,积极营造良好考试环境。

——加强志愿填报指导。指导各地各高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精心组织考后高考志愿填报专项咨询服务活动,多渠道、多方式为考生和家长提供政策解读、信息参考和咨询服务。充分发挥中学主渠道作用,加强高三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政策培训,为考生提供更多针对性的优质服务。

三、强化宣传引导,全力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政策宣传解读。指导各地充分发挥“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运用电视、官网、官微、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开展广泛多样的信息发布、政策解读等服务工作。

——规范涉考培训机构行为。指导各地制定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加强校外涉考教育培训机构涉高考行为的规范管理,严厉打击虚假宣传、收取高价咨询费用、违规开展培训服务、组织诈骗或作弊、扰乱考试招生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

哪些因素影响了高考录取率

录取率的高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大学招生计划:每所大学都会设定招生计划,规定录取的人数。计划的大小与录取率密切相关。如果招生计划较大,录取率可能相对较高;如果招生计划较小,录取率则可能较低。

考生竞争状况:高考是一个竞争激烈的选拔过程,考生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录取率与考生的整体竞争水平密切相关。如果考生整体水平较高,录取率可能较低;如果考生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录取率则可能较高。

大学排名与声誉:一些知名的大学因其声誉和优秀的教育质量而受到更多申请者的青睐,导致录取率相对较低。这些大学通常能吸引到众多优秀的考生竞争录取名额,从而使得录取率下降。

政策与分数线: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的高考政策和分数线也会对录取率产生影响。政策的变化和分数线的调整可能会导致录取率的波动。

篇6:河南高考人数

河南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25万,湖南创历史新高

根据河南广播电台的消息,,河南省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125万,比去年增加10万左右,在已经披露高考报名人数的省份里面,排名第一,这意味着河南的高考报名人数也创下历史的新高。

同样,根据湖南省教育部门的披露,湖南省共有高考考生57.49万人,比去年增加3.59万人,考生人数再创新高。最近五年以来,湖南高考报名人数的增幅已经排名全国前列。

篇7:河南高考人数

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

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071万,艺考报名人数达到117万,今年共有199所高校组织线上考试录取或初选,目前已有168所高校组织完线上考核,占校考高校的84%,涉及考生163万人次,总体效果较好,高考后,将有72所高校在初选基础上再组织对考生的现场考核。

2020年各省高考报名人数

广东:77.96万人,相比2019年增加1.16万人

贵州:47万人,相比2019年增加1.2万人

河北:62.5万人,相比2019年增加6.54万人

广西:50.7万人,相比2019年增加4.7万人

江苏:34.89万人,相比2019年增加1万人

湖南:53.7万人,相比2019年增加3.8万人

福建:20.26万人,相比2019年减少0.52万人

甘肃:26.3万人,相比2019年增加4.5万人

江西:36.5万人,相比2019年5.6万人

海南:5.7万人,相比2019年减少0.2万人

目前,其他省市2020年高考报名人数暂未公布。

高考注意事项

1、拿到答题卡用0、5mm签字笔写上姓名和考场座位号码,条形码由老师贴,考生认真核对。

2、拿到试卷后最忌讳抢时间做题,应该将试卷整体浏览一下,看有没有印刷方面的问题和试卷的分量,如没有问题,再做题。如果有问题,立即举手向老师示意,请求老师解决。

3、答题一定要规范清晰,不写潦草字,字体不能过大或过小,要让阅卷老师有一个很好的印象,印象分的重要性是难以估算的,各学科皆如此。

4、修改要规范,用笔将不要的答案用一道横杠划去(不要涂成一团黑),再在该位置的上面或下面写上正确的答案,不要用修正液、透明胶布等修改,力求卷面的整洁。

5、草稿纸要合理使用,可以设计版面,规范化,检查时方便。

6、考试时只须专心致志做题,心无旁骛,每分必争,不要浮想联翩与做题无关的事,不要去想结果如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影响得分。


篇8: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减少40万

教育部公布,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 比上年减少了3.8%, 约40万人。从2002年到2008年, 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增加, 而今年在一些省市出现了高考人数减少的现象。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姜钢表示, 适龄人口总量的减少是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直接原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年报, 中国在现阶段的适龄升学人口正在不断下降。2008年、2009年和2010年, 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分别是849万、834万、803万, 这种趋势将对高考产生近期影响。今年计划招生数为629万, 本专科招生计划安排数比2008年增长4%。在1020万名报考者中, 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750万名, 占73.5%。平均录取率预计接近62%, 比2008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继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后, 辽宁、天津、浙江、安徽、福建也将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首次高考。2009年全国有28个省区市采用网上阅卷, 仅山西、内蒙古、四川3地未采用网上阅卷。考试中心已经以教育部文件形式对网上评卷流程管理、技术标准、测量等作出规定, 要求各省必须遵照执行。

篇9:高考报考人数回落现象的审视

一、 高考报考人数回落的原因分析

造成高考报考人数减少的原因是多重的。首先,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下降导致报考人数减少。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因素会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复杂影响,包括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和质量等,如人口数量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到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正是以巨大的适龄人口基数为必要前提的。“人口与教育的关系是极为错综复杂的关系,教育既可以是人口变化的一个原因,也可以是人口变化的一种结果。”然而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及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大学入学年龄人口数量在2008年达到顶峰之后的10年里将逐年下滑,至2018年达到最低峰,仅为2008年的50%左右。今年是我国大学适龄人口低峰谷的第一年,当然与作为峰值的2008年相比有较大距离,适龄人口减少,自然意味着高考报考人数的回落。

其次,复读生数量萎缩在很大程度上使报考人数减少。历年的高考考生中,复读生占很大比例。据统计,2007年报名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的1010万人中,有289万为往届生,占28.6%。出于教育公平的考虑,国家政策规定从2008年起,公办普通高中禁止办复读班。政策实施的第二年,效用得以体现,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复读生的数量。另一方面,为鼓励录取新生到高校报到,有效完成招生计划,减少中学教育资源浪费,许多省份都出台了复读生参加高考不加分、不能参加军事院校和国防生录取等限制,客观上规避了复读生回流。此外,在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背景下,一些考生担心不适应新的高考内容而放弃复读。复读生的减少,显然会造成报考人数的回落。

第三,境外求学者增多也会影响高考报考人数。随着境外高校在内地招生力度加大,一些学生可以参加境外的入学考试,申请到国外或港澳高校读书,由此放弃内地高考。统计显示,2008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17.98万人,比2007年增长30%多;专家预测,在当前经济形势下,2009年我国留学人数将至少增长20%,尤其是自费留学生数量与往年相比将有更大提高。由于自费留学生是出国留学生的主体,因此,境外求学者的增多将对国内高考报考人数带来显著影响。近年来,港澳地区的高校在大陆的招生量连年增多,对大陆高校招生也产生了一定冲击。

第四,“低就业、低薪酬”是导致高考报考人数减少的最大因素。由于投入、管理等方面的不足,以及缺乏配套的社会改革,高等教育质量严重下滑、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伴随着大众化进程接踵而至,尤其是大学收费的迅速攀高与大学毕业生待遇越来越差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更是面临着冷得不能再冷的冷遇。“低就业、低薪酬”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陷入窘境的基本事实,应届高中毕业生 “通过上大学找个好工作”的梦想惨遭严峻的现实的屠戮。此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公信力遭遇空前危机,公信力的丧失导致高等教育投资者拒绝或中断投资。在此背景下,弃考也就不足为怪了。与以上三点相比,在功利主义大众教育思想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素的条件下,低就业、低薪酬无疑对高考“热情不再”负有最大责任。

二、 高考报考人数减少与“多元成才”无关

面对高考报考人数的减少,有关人士认为,高考人数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及家长的观念转化,这有利于社会成才观的理性化,社会的成才观也将逐渐从“高考一元论”转变成“多元并存”。那么,高考人数下降真的是好事吗?

分析高考报考人数回落的原因可以发现,适龄人口低峰的到来、复读生数量减少显然与“多元成才”无关;选择境外求学而弃内地高校,一方面体现了内地高校竞争乏力,这并不值得高兴;另一方面境外求学仍体现了“高考成才”或“升学成才”,何况相对来说境外求学只局限在少数学生身上,这又谈何多元成才呢?至于“低就业、低薪酬”因素,其背后所反映的“弃考”之无奈和沉重,更使人无法将此归为人们所期望的“多元成才”。从对放弃高考的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放弃高考并非有多种选择放在学生面前,而高考之外的选择常常是迫不得已,充满了无奈:一边是不菲的大学学费,一边是明显的大学投资风险,低就业、低薪酬使他们对大学望而生畏,而不再是以往的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那般热情高涨。上大学“前途渺茫”,而不上大学,对于大多弃考的学生来说,可选择的恐怕也只有一条以农民工的身份进城打工的道路。即使是大学毕业生,在目前我国的市场、社会及体制环境下,也同样缺少更多的成才选择。这是一个无法回避亦不可忌讳的现实。

在“高考一元论”的成才环境里,我们迫切地期望成才之路能够“多元并存”。但是,造成目前这种一元化成才现状不应完全归咎于教育,而是整个社会环境的多重因素使然。因此,“多元成才”理想的实现不仅要求高考“自然降温”,革除传统的升学教育模式,更需要全社会的教育观、成才观、用人机制、公共治理等综合因素的改革和改进,为多元成才提供必需的、成熟的支持条件。但遗憾的是,现实中我国的教育、社会环境及其改革显然还“路漫漫兮”。“升学成才”仍作为成才渠道中的绝对主流,并且这种大众心理在极长一个历史时期内是难以改变的,因此,在我国要实现多元成才,恐怕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在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还只是一个理想的情势下,一味强调转变就业观念,甚至由高考报考人数减少而认为多元成才已经成为现实,并以此为弃考之举叫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高考一元成才的形势未有本质改变,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被迫放弃高考,这首先是一种对当前不合理、不科学的社会安排的预警,而非多元成才到来的前兆。并且,这种隐性的“读书无用论”论调,唱衰的是教育及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旧有的成才环境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而新的成才环境还未见端倪的时候,现有成才模式的断裂将必然导致人才的“青黄不接”。“读书无用论”还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如义务教育辍学率的回潮、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等,都表明这不是一件高兴的事情。

三、 经济“资源错配”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深层促因

大学生就业难、薪酬低,高等教育投资与回报发生失衡,这是高考报考人数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如此呢?事实上,“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在世界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今年大学生就业之难超过以往。然而迄今为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仍然很少有人有准确的认识。人们仍在重复“大学生供大于求”、“大学生所学不适应社会需求”、“大学生心态不正,不愿选择中西部地区”等陈词滥调。这些观点显然无法解释如此大规模、普遍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譬如,虽然在扩招的大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遽增大,但从相对意义上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2003年我国每万人大学生数为86.3人,而印尼、巴西、埃及等发展中国家上世纪90年代的同类数据在100~200人之间。可见,我国大学生并不是过剩,而是不够。至于说大学生不愿选择中西部地区,从现有的相关材料来看,该论断是缺乏数据支持的。而根据有关报道称“近年北京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每年至少吸纳了全国高校一半的大学毕业生”分析来看,占中国GDP的比重远超过50%的北京和东南沿海地区如果仅仅吸纳50%的大学毕业生,从经济发展相对水平看,发达地区并没有吸收应有数量的大学生,相反在中西部就业的大学生为数不少。那么,是大学生不适应社会需求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这并不能掩盖一个事实,那就是我国经济的“粗笨化”,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错配”问题。所谓经济“资源错配”,就是经济资源在一些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片面流向重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知识型产业则处于低迷。这种产业结构的失衡反映在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就是知识型服务业岗位基本上属于所谓“白领”岗位需求相对不足,对“蓝领”的需求却持续增加。经济发展过度依赖重型产业,知识型产业发展不足,对劳动力需求类型产生根本性影响,造成了大学生的“结构性过剩”,这促使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等新的“脑体倒挂”现象的产生。

是什么导致中国经济“资源错配”?那就是中国金融体系的僵化和错位。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实行低汇率政策。低汇率使中国产品成本被低估,造成一种“出口赚钱”的假象,从而吸引中国人把有限的资本投入到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出口换来的外汇又继续大量投资于海外资本市场,促进了海外金融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中国目前实现的人为低汇率政策,促使经济资源片面流向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产业,而不是立足本土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汇率政策造成了不利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在此前提下,国内金融市场的垄断和过度管制,造成的金融产业发育不良,则是抑制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内部因素。首先,金融产业本身就是极为庞大的知识型服务业,可以创造大量的“白领”就业岗位。其次,金融产业的不发育,导致我国的金融体系不能正确地按照市场需求来决定资本流向。政策性因素对金融体系干预极大,这进一步导致资源错配。

总之,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主要症结绝不是在供给方面,而是在需求方面,不是大学生不适合生活需求,而是社会生产不需要大学生,是经济资源错配和产业结构失衡导致的就业岗位需求错位。不看到这一点,不痛下决心改善经济发展的质量,单单采取一些局部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是无济于事的。

四、 学生群体远离高考折射出深层的社会情境

大量学子选择了弃考,使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接受高等教育并不一定能获得公正待遇,教育机会与社会公平之间发生断裂,显现出越来越尖锐的不一致。

在弃考生中,农村学生占较大比例。大量农村学生弃考深刻反映了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教育不公的事实。研究表明,我国重点大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本应多了,但事实却是他们上大学的比重下降了。是谁把农村的孩子早早地拦在大学门外?首先,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教育资源在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分配严重失衡。落后的教育教学条件,使得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步履维艰,在大学招考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和重视综合素质的条件下,农村学生显然是处于劣势的。这使农村孩子一方面离重点大学越来越远,另一方面则在上学与就业之间无奈地选择了后者。其次,高等教育的高收费使得大量农村学生被拒于大学之外。研究表明,从1989年至今,我国大学学费增长了至少25倍,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畸高的大学学费成为大多数农村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因为学费门槛太高,无法通过努力学习而顺利踏上社会升迁的阶梯,这种局面是中国历史上自科举制度出现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知识似乎已经越来越难以改变其命运;农村孩子最后一条上升通道似乎已经越来越狭窄。既如此,这个大学上不上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弃考也只好被看作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

教育可以将人从最初的社会地位中解放出来,对那些处在底层的青年来说,高考的意义特别明显。问题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决定身份的不再是教育,而是其他。不可否认,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以及随之而来的就业,已狭隘地演变为父母、家族在占有和调动社会资源方面的竞争,罗彩霞冒名顶替案、有倾向性的高考加分政策等一系列社会事件无不表明,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是教育本身,而这使得借助高考来超越阶层局限的“理想”幻化为“梦想”。所谓的就业难,实质上只是平民子弟的难题,对强势(主要是指经济上的、权力上的强势)的家庭来说,就业难只是一个假命题。完全可以说,就业难仅仅是此种“权力”与“权利”(受教育权及平等地获得发展机会的权利)失衡局面的一个表象。对于那些弃考考生及他们的家庭而言,他们必须考虑面对更多的难处和阻碍,这些困境源于现实生活的经历,来自于对现实的评估。要不要让孩子参加高考?上大学究竟值不值得?这已成为众多家庭再三权衡的命题,不仅是一个有关投资与回报的经济命题,还是一个包含了若干社会因素的社会命题。

最严重的、最让人担忧的是,弃考现象暴露了逆淘汰效应,而且是以高考的名义进行的制度化的淘汰,而制度化的东西往往代表着主流,预示着它在很长时期内的不可逆转。就高考改革而言,如果单单从教育一方的角度改革高考制度,就教育论教育,无疑是狭隘的。在高考与教育之外的因素结合越来越密切、尤其是权力对权利构成损害而又得不到应有约束或救济的大背景下,其他相关社会变革再跟不上,高考制度将会变得越来越孤立。它不仅会阻塞阶层流动的通道,更会造成以既得利益为标准的社会群体的分化和隔绝。弃考者用行动来证实,高考对他们来说是无用的。在那些能决定他们成为什么样人的紧要之处,他们被迫走向另外一条道路,而筛选的标准既不是智力也不是知识,他们更像是受伤害者。这种观念、这种趋势如果发展下去,将带来一系列深重的社会问题,最直接的一个就是加剧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因此,弃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读书无用论”可以概括的,放弃高考所反映的是不合理、不正常的社会现实,亟待改变。

参考文献

[1] 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 米红.人口因素与未来20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变化的实证分析.人口研究,2003(6).

[3] 杨开明.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实证分析.教育与经济,2006(4).

[4] 吴向宏.大学生就业难与我国经济的“资源错配”.中国经济信息,2006(11).

[5] 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距.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

[6] 武毅英.高校收费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负面影响及反思.复旦教育论坛,2006(2).

[7] 张超.高等教育高收费:公共政策为何排斥社会公正.当代中国研究,2005(3).

篇10:高考人数是多少

以下为部分省份20高考报名人数介绍:

(1)湖南:共计56.84万;

(2)上海:共计7万;

(3)湖北黄石:共计18537人;

(4)江苏扬州:共计23329人,预测全省报名人数达到34.2万人;

(5)四川自贡:共计17897人;

(6)甘肃临洮:共计4581人;

注:以上省市官方公布了具体数据。

(7)河南:预计125万;

(8)山东:预测55万左右;

(9)河北:预计超60万;

(10)北京:预测不超过5万;

注:以上省市为预测数据。

高考竞争力会很大吗?

理论上会比往年竞争更加激烈

1、高考人数增加,复读生的加入,竞争更加激烈。

高考人数已经达到1000多万,这已经是非常庞大的数字了,并且2021年的考生人数又有所增加,像是广州、江苏、湖北、四川等省市高考报考人数都出现明显的上涨情况,以此来看2021年的高考确实竞争比较大。

此外由于20疫情的影响,很多考生由于没有考上理想的院校,选择了复读,这些考生大部分是因为没有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选择再战的,因此考生的综合质量不会差,这就对年的应届考生带来一定的升学压力。

2、新高考带来新挑战,考生压力大。

2021年疫情后重建的第一年,也是多个省份新高考实施的第一年,这对考生来说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也对没有实行新高考省份的考生带来一定的压力。

此外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全新的考察模式对于新高考省份的考生来说是陌生的,但他们却需要短时间来熟悉,因此对新高考省份考生来说,本次高考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过也有类似浙江地区保留成绩的政策,复读生相对应届生更有利。

篇11:全国高考人数统计

年,是新高考逐步渗透的一年,全国共有三种科目选考的模式,6个地区实施的是3+3科目选考(浙江科目选考是7选三,算作3+3),还有8个地区是3+1+2。其他17个地区依然是传统的文理分科。也就是说,2021年高考录取期间,高校不断在三种不同科目选考模式中切换。

中国高考报名人数、、持续超过了1000万,之后逐步跌落。十年后的,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再次突破了1000万,再次增长,达到了1071万人。

根据这个数据,整体上参加高考的人数呈现上升的趋势。

高考报名人数是升还是降

根据全国普通高考报名人数及录取人数计算,高考录取率从1977年恢复高考时的4.79%,上升至的33.75%,伴随着21世纪的扩招上升至的81.13%,再创新高。从近十年来看,参考人数和录取率基本逐年呈上升趋势,但从增加幅度来看,录取率的增幅却是在逐年减缓,甚至有几年所有下降。这就意味着,考生们的竞争也将日益白热化。

20高考大省有:河南、广东、四川、山东、河北、安徽、湖南,这七个省份的高考参加人数均在50万以上,其中河南省年人数直破百万,是人数最少的西藏的近40倍。20,几个高考大省参考人数还在持续增加,尤其是河南已经达到115.8万,所以2021年高考人数基本还是上升状态。

高考答题技巧:摸清总卷情 下笔不慌张

面对高考,除了心态调整、身体调适等准备外,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应试技巧。6月1日,襄阳四中高三教师刘建功,总结连续6年的高三应考经验,供考生参考。

开考

核对基本信息先找熟悉面孔

开考阶段是考生最易产生紧张情绪的阶段。拿到试卷后,不要急于答题,应先检查试卷类型与准考证、座位贴是否一致。然后按要求,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等。

整体感知试卷,了解试卷总页数、总题量,分几部分,有哪几种题型等,防止拿到漏印、错印及缺损试卷或答题卷等。

对全卷作整体感知后,找出一两题容易解答的题目,能消除紧张情绪。

从前往后答题难题大胆跳过

各个考生学习情况有差异,对高考试卷所感受的难易程度也有差别。但是,做题过程还是有一些共性的要求:

1.从前往后不遗漏。高考中最好不要临时改变平时的答题顺序,坚持从前往后完成,保证不出现漏答现象。

2.先易后难不较劲。考生一定要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能得分先得,心中不慌。遇到稍有难度而自己又没有绝对把握的题目,千万不要逼着自己非做出来不可,以免耽误时间。

3.认真审题找思路。若遇见自己不熟悉或暂时感觉无法下手的题目,无需惊慌,可将题目进行“分解”,一个大难题可能是几个简单的小题组成的。

篇12:历年高考人数各省排名

【2020年高考人数各省排名】

当所有的高考成绩和分数线全部出炉后,2020年高考最难的省份也同步出炉了,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就像有的考生在网上吐槽的那样:人比人,气死人。通过对比全国内地31省市高考各项数据,今年高考最难省份一定是河南省,理由有下面三点:

第一、高考报考人数

2020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共计1071万人,其中河南报考人数就多达115.8万人,占比为10.8%,也就是说,全国高考10个考生中,就有1个来自河南。河南高考人数不仅基数大,增长也快。2020年比2019年就增长了近15万人。

而我们再看看有的省市,比如北京上海天津这种,整个直辖市高考人数也就5万人左右,三个地方加起来约15万人。而目前全国高考报考人数超百万的地方,只有河南省一家。

第二、高考分数线

目前全国31省市的高考分数线已经全部公布,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一本线:理科最高的是河南省,544分;文科最高的也是河南省,为556分。

第三、高考成绩

高考分数线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肯定是河南省高考成绩非常抢眼。而我们打开河南省2020年高考一分一段表,发现高分考生的数量远超其它省份。

700分以上考生人数:169人;

650分以上考生人数:9828人(其中理科9653人,文科175人);

600分以上考生人数:49203人(其中理科44162人,文科5041人);

一本上线考生人数:132957人(其中理科110870人,文科22087人)。

上面这几组数据看着让人震惊,700分考生多达169人,全部是理科的人数,总数量全国第一。看来今年河南考生700分无缘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已成事实。

【2019年高考人数各省排名】

国高考人数曾在2008年达到历年顶峰(1050万人),之后逐年减低,于2013年达到近年低点(912万)后,趋于稳定,2014-2017年的高考人数均为940万左右,2018年高考人数增长到975万。

而2019年高考人数再呈爆发式增长,首次突破千万,达到1031万人,为近年最高,看来2019年的高考竞争要比往年更激烈一些。

河南、广东、四川雄踞前三

从各省份高考人数来看,排名靠前的均是人口大省。

河南今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00万,同比去年增加1.62万人,这也是河南10年来首次高考报名人数突破百万。今年高考人数突破千万,河南考生占了十分之一。

由于河南本省缺乏名校,又有着最大的考生群体,因此称河南高考为“地狱难度”不为过。

广东省普通高考报考人数76.8万,比去年增加1万,夺得全国第二。虽然考生众多,但广东省内有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等众多名校,它们对本地考生都青睐有加,且广东经济发达,本土高校在广东省内的认可度很高,因此大量考生都选择留在广东本地深造,广东的高考竞争并不像数字上表现的那么激烈。

四川省报名高考的考生总人数也超过了65万人,处于第3名的位置,从历年来四川省报名高考总人数的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四川省在近年来高考总人数一直呈现递增的趋势,而这些对于四川的考生们来说,也意味着高考的难度进一步的增加了。

需要提一下的是,四川省今年普通高考报名考生65.42万名,高职单招等提前录取后,实际参考考生52.89万人。

山东省也是传统的教育大省,2019年山东全省实际参加编场的考生数为55.99万人,比去年报名参加编排考场的考生数增加1.14万人,省内竞争同样残酷。不过山东考生素来有着生源素质好的美誉,广受各大名校的青睐,省内也有山东大学、海洋大学、中石油华东三所985院校,考生的选择较河南更多一些。

山东的总人口比河南高,但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却比河南少了40多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山东的老龄化程度比河南高得多。

北上津等7省高考人数不足10万

榜单末尾共有7个省市高考人数不足10万,其中北京、上海、天津三市为直辖市,市内名校云集,这三市的考生可以偷着笑了。

而另外四省,宁夏、海南、西藏、青海的高考人数同样稀少,这些省份又有大量享受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的考生,因此省内竞争同样是比较轻松的。

【2018年高考人数各省排名】

在2018年高考报名人数中,山东省高考报名人数最多省份之一,有59.2万,广东生也达到了75.8万,也算是高考报名人数第二多的省份,而河南生,高考报名人数达到了98.38万,是高考报名最多的省份之一,北京是是6.3万人报名参加2018年的高考,上海市2018年和2017年报名人数差不多,基本都是5万左右,一些大省的报名人数都是非常多的,比如说河北省高考报名人数就是48.64万,比去年是有所增加的,湖南高考报名人数也是达到了45.18万,而且云南生也已经突破了30万人,甘肃省的考生是27.3万,考生的人数也不少,贵州省也达到了44.1万,和去年也是差不多。

四川省大概也达到了62万,安徽是49.9万,也不少,山西省是30.5万,所以只要是稍微大的一些省份,高考竞争力都是非常大的,但是各个学校在这些省份招生人数其实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172

篇13:2012年河南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 发现船底有个小洞, 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 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 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 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 那是刷油漆的钱, 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哦, 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 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 绝望极了, 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 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审题】

2012年河南高考作文依然是新材料作文, 依然保持了较强的时政性及强烈的时代针对性。材料中的两位主人公, 无论是有善行的“修船工”, 还是知恩图报的“船主”, 无不彰显着“大爱”“大善”美德。与当下缺少良知、缺乏道德、忘恩负义、无责任感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抨击时弊、鼓舞人心、引人向善, 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 考生在备考时, 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 关注现实人生。

简单梳理材料, 可以从两大方面入手:

一.从修船工角度入手

修船工的任务是给船主的船刷漆, 在发现船底的漏洞后顺手一补, 结果却救了船主孩子们的命。在他自己看来是微不足道的, 这顺手而为的小善举却彰显了大爱, 举手之劳竟挽救了生命。由此,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立意:

1.歌颂善行、歌颂善举。

2.强调责任、职分。

3.重视细节。

二.从船主的角度入手

当得知是修船工把漏洞补上, 船主用“送一个大红包”的方式来表达对修船工的感谢, 是知恩必报, 值得肯定。但船主明知船底有漏洞, 却疏忽大意, 差点酿成大祸, 这种对待隐患的态度是应该受到批评的。由此,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立意:

1.知恩图报, 学会感恩。

2.对待隐患的态度。

【范文】

让“善”点亮人间

善, 如一盏明灯, 给在黑夜中行走的人们指引方向;如一缕清风, 给烈日下工作的人们送去凉爽。善, 是修船工刷漆时, 顺手补的一个小洞, 避免了一场灾祸的发生。

善行就是这样, 虽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却挽救了几个孩子的生命;虽只是一件小事, 却闪现了人性的光辉, 昭示了“善”字的含义。

他只是一名普通司机, 几十年如一日, 不敢有丝毫马虎, 因为他明白他身上担负着一车人的安危。善字当头, 责任在心, 当飞来的碎片穿过玻璃, 无情地打进身体时, 他忍着巨痛把车停好, 让乘客安全下车, 而自己却与世长逝。他就是杭州司机吴斌。75秒的坚守, 表现出来的不仅是一种责任, 更是一种大善, 一种感动你我, 点亮人间的大善。

有一个人他以卖羊肉串为生, 一点一点将那微薄的利润积累, 当钱箱满了之后他就将它们存起来。他把自己微薄的力量一点一滴积累, 让小流汇成汪洋。他把那些钱捐了出来, 帮助贫困孩子走进学校, 他就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阿里木。他把自己的力量捐出, 向世人展现了什么是“善”。

他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一座不倒的丰碑。“活着就是为了做有意义的事”, 这是他庄重的承诺。他就是人民的好战士——雷锋。岁月无情, 雷锋走了, 可他那闪耀着光芒的精神仍在。“善”的内涵在雷锋那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雷锋, 人们永远的楷模。

“善”是“最美妈妈”吴菊萍舍身去接住孩子的身影。

“善”是“当代雷锋”郭明义那一本本献血的证书。

“善”是“最美教师”张丽莉挺身而出救护学生的行为。

篇14:河南高考人数

高考录取按各省人数分配名额这一提议,早在10年前就曾被热议。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也曾按照这一方法分配录取名额。但是,其他985、211院校并没有跟进。按照学生人头分配名额的方式,很简单、直接,但是,真要执行,却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

一是录取名额多的发达地区并不同意。以北京为例,北大清华目前在北京的招生名额都超过300人(包括集中录取和自主招生等),如果按照考生人数进行名额分配,北京的高考人数只占全国的0.8%左右(全国高考人数900多万,北京高考人数7万),北大、清华按照这一比例分配名额,北京最多能分配到30个左右。这能实现吗?当年中国政法大学能实行按考生数的名额分配,是因其原来在京的招生数就不多,北京考生也不是特别关注。

目前的高考,实行分省按计划录取,各高校在各地的录取指标,就成为各地的高考蛋糕,要调整各省的指标、比例,涉及地方政府、高校、当地老百姓的利益,因此,最多只能有限调整,而很难进行颠覆式调整。不要说在北京砍掉北大、清华90%的录取名额,就是现在有限开放异地高考,在北京推进都很艰难。

二是各地的教育质量差距大,按人头分配,忽视了各地的教育质量差异以及生源个体差异,如果这种名额分配方式实施,会出现从教育发达地区,到教育不发达地区的高考移民。另外,高校也难以根据生源质量,自主调节在不同地区的招生名额。

问题出在我国高考实行的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上,如果这一制度一直存在,那么,怎样分配高校录取名额,就一直是一个问题。目前的分配方式不公平,按照考生人口比例分配也会有新的问题。只有打破这一录取制度,取消分省计划,实行全国重点大学不分区域,面向全国的自主招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请问,我国学生申请美国的大学,会分北京户籍、上海户籍吗?没有,所有中国学生申请国外大学,都用统一测试成绩(TOEFL、SAT或雅思)和自己的学业成绩去申请,大学结合学生的统一测试成绩、学业表现和大学的考察进行录取,在录取时,会考虑地区和家庭因素。那么,我国高考为何不能采取这一方式呢?为何一定要坚持分省计划,以及与之对应的按户籍报名制度呢?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政府近年来也在调整各省的高考录取指标,尽力缩小各地的录取率差异,但是,由于这是基于目前录取制度基础上的调整,因此,只能有限缩小差距——在总体录取率(包括三本、高职院校)方面,各地的录取率在缩小,但在重点大学的录取机会上,却相差很远。因此,要推进高考公平,必须从根本上对高考录取制度进行改革。

熊丙奇,男,1972年7月生,四川资中人。著名教育学者,博士,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为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深圳晶报、珠江晚报、现代教育报等报专栏作者。 著有经典博文《教育局长作弊与高考社会化》《 教育冷暴力访谈》《三种不同的大学“抢生源”境界 》。

上一篇:美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下一篇: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新的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