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逃课现象(论文)范文

2024-05-05

大学生逃课现象(论文)范文(精选8篇)

篇1:大学生逃课现象(论文)范文

在中国社会发展进入21世纪的今天,经济、教育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与之极不相适应的是:大学生厌学、逃学现象正日益成为高校、家庭乃至社会的一种焦虑,也给各高校管理层、教师及学生辅导员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无论重点大学还是一般院校,学生逃学旷课现象却普遍发生。教学与管理中不断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克服大学生逃课现象已成为各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得不面对的“通病”和难以有效根治的“顽疾”。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大学生逃课现象,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学生专业课平均逃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在25%左右,公共选修课则高50%,60%以上的大学生有过逃课经历。不容回避的事实,大学生厌学、逃课现象正日益成为家庭、高校、社会的一种焦虑,也给高校的管理、教师授课以及学生正常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从长远角度看,学生应培养自己良好素质和综合能力,而这些都必须在平时课堂上一点一滴积累。学生逃课不仅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纪、校风,同时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大学生逃课更是对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这种浪费无论是大学生个人及家庭还是对国家来说都是一种“奢侈”。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原因

1.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扩招,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培养目标的调整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更新相对滞后,使许多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而同时有些教师更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课程乏味、空洞,脱离实际,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质量必须由教师来体现,一些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等都需要改进。

2.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现在学校对大学生逃课现象起到威慑作用的主要是课堂点名和随机作业,但逃课现象仍然是屡禁不止,出现“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甚至有高校里花钱请人代上课的现象。现在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在校人数成倍增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机制和学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避免学生逃课现象的发生。

3.严进宽出的教学体制,课程考核不科学

由于我们高校没有淘汰制,使大学生感到在校学习压力不大,危机感不强,动力不足,学生普遍存在“分不在高,及格就行”错误思想。另外,大学考试制度及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考试题型呆板,缺乏创新性,有的大学教师考前圈重点、划范围,考题简单,尤其表现在文史类考试,考试试题与方式陈旧,许多逃课学生都有采取复印、抄写笔记的考前“突击思想”应付考试。那些公共课和基础课更不必说,要么写一篇论文,要么开卷考,很容易通过.解决大学生逃课的途径和对策

(一)深化教学管理与考试制度改革

1.改革不合理的教育体制及课程设置

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模式,注重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采取激励机制,鼓励老师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促进教师授课的充实性与生动性,激发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教师授课内容要与社会紧密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校应改革不合理的教育体制,采取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宽进严出,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要建立大学生逃课的监测评估制度,改变以点名为主的监督方式,转变到吸引学生上课的兴趣上来,防止学生隐性逃课。

2.加强考试制度改革,加大素质教育力度

要坚持大学考试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大学教育不是考试教育,考试只是一种督促学生学习与巩固的手段。大学考试应该不拘泥于笔试、更不能拘泥于书本,而注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文史类课程的考试亟待改革,彻底改变学生的考前“突击思想”,对于一些公共基础课要加强考教分离力度,要通过合理、有效、科学的考试制度和考核方式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提

(二)要发挥师德师风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生逃课、学习没兴趣归根到底是学风问题,由于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教师的言行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教师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德育人,要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学校要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倡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的氛围。

(三)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教育。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荣辱观。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大学生也应该认识到逃课对自身的危害,避免急功近利,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班主任等要加强对学生尤其是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干预和职场心理辅导。

(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大学生逃课表面上是学生个人的问题,而实质上已是个社会问题。针对大学生逃课原因的多样性,高校应该注重招生、学生培养与就业的系统性,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做,才能减少大学生逃课现象。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将长期存在,高校要把就业问题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教育不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当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个问题,把大学生教育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逃课的问题。

大学生逃课率居高不下,既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学生的逃课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大学生逃课的多样性,高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切实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和吸引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采取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荣辱。因此,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减少学生逃课的现象,切实有效地提高高校教育质量。

篇2:大学生逃课现象(论文)范文

近几年来,大学生逃课现象愈来愈泛滥,大学校园里从没逃过课的学生几乎没有。尽管学校与学院采取了诸如课堂考勤等解决措施,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凤凰网上,甚至有一张图片画的是大学教授防学生逃课,用自己头像做试题考学生是否认识。这是一件多么滑稽,但又使人深思的事啊。接下来,我将说说致使如此多的大学生逃课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及我对逃课的态度。

一.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原因

(一)个人方面

首先,大学生对自己的学校和专业的不喜欢。据一项调查表明,刚入学的学生对自己的学校及专业感到满意的人仅仅只有4%,没有一人对自己的专业感到很满意。虽然这个调查不一定具有全部的代表性,但至少反映了一些情况。相当一部分的在校大学生对于自己学校和专业不满意,以至于不愿意去上课。

其次,逃课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自制力与懒惰心理。有的时候,由于天气的原因或者其他客观原因,大学生更愿意呆在寝室,追求更加随意,自由的生活,而由此导致的懒惰心理越来越严重,有的大学生甚至“成了宅男宅女”。

最后,大学课堂的 学习以理论知识为主,特别是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学课堂里所学的知识并不有利于自己未来的就业。因此便产生了大学知识无用的观点,自然也就不愿上课,浪费时间了。

(二)学校方面

首先,大学课堂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如果教师不能以相对生动的方式展现知识的话,课程就会显得枯燥无聊,缺乏吸引力。特别是有的大学老师本身教学素质不高,照本宣科,缺乏相应的教学水平,没有一定的人格魅力,使得大学课堂不能吸引学生,逃课率自然就高了。

其次,高校“严进宽出”,逃课不影响毕业。大学生经历高考这个历练,辛苦了三年进入了大学,到了大学后才发现大学是“严进宽出”的,大学考试即使你经常逃课,但在考前抱抱佛脚一样的可以过,有的甚至可以拿高分,逃课也不影响毕业。因此,逃课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大学重研究轻教学的管理现状,教学质量差。大学以研究为主,教师的职称等都是以研究成果来评定的。因此大学教师更加注重自己的研究,对于上课不够用心,也不管学生是否来上课或是听课效果怎么样,导致了学校教学质量差,自然影响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导致逃课率上升。

(三)社会方面

社会方面主要是因为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资源相当的丰富。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诱惑,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难以抵制。同时,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学生,面临着考验和就业的压力,大部分学生会选择逃课而忙自己的事。

(四)家庭方面

家庭方面只要是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以及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家庭经济情况好的学生,没有金钱压力,因此不用努力学习获取奖学金等。并且,家庭情况优越相关的电子产品以及出去活动的机会就大,从而容易逃课。而经济情况不好的,有的会因为兼职而耽误自己的课程。

二.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大学生教育

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教育,加强学生的学习目的与动机的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修养与身心健康教育,加强学生对上大学的认识。大学生自己是逃课的内因,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原因。因此,要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改变大学生的思想才是最关键的。

(二)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大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的态度,正确对待研究与教学。使教学方式,手段尽量多样化。同时,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吸取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反馈与建议,改进课堂教学。

(三)深化学校的管理

学校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学习风气,要完善学生的考评制度,使逃课与拿毕业证紧密挂钩。并且优化课程设臵,增加实践性课程,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同时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考察课堂效果,促进教师讲课素质的提高。

(四)家庭加强沟通

家庭方面,亲子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感情要和谐。家庭经济情况好的,需要让孩子减轻对家庭的依赖。家庭经济情况不好的,家庭需要更加给予孩子关心与帮助。

三.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态度

篇3:大学生逃课现象探析

人们一般所说的“逃课”多是认为学生没有按时到课堂上课, 有时也称为“翘课”。事实上, “逃课”可分为“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两个概念。

对于“显性逃课”概念, 前苏联心理学家季亚钦科曾这样定义:逃课是指学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 没有按照既定时间和地点去上课的一种旷课行为[1]。周琦在《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一文中, 提出了“隐性逃课”这一概念。他定义“隐性逃课”为:学生按时来上课, 似乎也在认真听课, 但实质则“形在而神不在”, 从不听老师讲课, 或只顾自学其他知识 (如英语、计算机等) 。

从季亚钦科和周琦两人的定义分析, 可以看出“显性逃课”强调的是学生不到教室上课的旷课行为, “隐性逃课”强调的是学生到教室上课却在上课时做与上课学习无关的活动。本文将“显性逃课”定义为:学生在正常教学时间内因非正当理由而旷课的行为, 也就是直接翘课行为。“隐性逃课”是相对于“显性逃课”提出来的, 是指学生按时来上课, 但在课堂上自己做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 如睡觉、复习其他科目、看课外书、玩手机游戏、听歌、聊天等行为。

二、大学生逃课现状

2011年12月16版的《光明日报》中有数据显示, “选修课必逃, 必修课选逃”已成为大学生的逃课有潜规则, 专业课、小班课逃课比例相对较低, 逃课学生通常不会超过总人数的10%, 而公共课和选修课, 逃课学生比例达30%, 甚至达50%。可见, 大学生在不同的课程上逃课情况是不一样的, 除此之外, 大学生逃课还有以下特点。

(一) 逃课率随年级增长有升高趋势。

本科生大一逃课率为12.4%, 大二为24.3%, 大三为50.5%;专科生逃课率大一为21.3%, 大二为35.2%, 大三为53.8%[2]。

(二) 男生逃课现象比女生严重。

从一项调查结果可以看到, 16%的男生经常逃课, 70%的男生偶尔逃课, 没有逃过课的男生只占14%;而经常性逃课的女生只有4%, 有逃课经历的占67%, 女生中只有33%没有逃过课[3]。

(三) 学生逃课率与教师学历、职称、年龄有关。

在学历方面, 硕士学历的教师所授的逃课率最低为24.2%;在职称方面, 讲师与副教授职称授课的逃课率较低, 助教与教授的授课的逃课率分别为28.8%和22.1%;在年龄方面, 中年教师 (45岁以下) 的逃课率较低, 55岁以上的教师逃课率达到44.7%[2]。

(四) 隐性逃课现象越发严重。

在某高校进行的一项隐性逃课调查中, 300名被试中有过隐性逃课经历的学生占总数的92.7%, 而从未有过隐性逃课经历的学生仅占总数的7.3%[4]。同样的还有另一项隐性逃课调查中有近90%的学生上课进行隐性逃课 (蔡莺, 2011) 。这些数据都说明隐性逃课现象在课堂中已经非常严重。

三、大学生逃课原因分析

(一) 学生自身方面。

1. 认知因素。

在和一些学生交谈中发现, 很多学生认为现在所学的专业不是自己喜欢专业, 但是又没有办法转专业, 于是采取逃避行为或抵抗态度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具体表现在上课时通过玩手机游戏、听歌、聊天等混时间, 或者自学自己喜欢的科目 (英语、计算机、证书等) 。还有的女生认为自己上大学并不是来学好知识后去就业, 而是来大学交朋友、拿个毕业证和学位证, 然后结婚成家。还有的学生则认为大学毕业后自己的专业不好找工作, 于是学习自己认为好就业的专业、技能, 甚至开始创业经商。同时, 抱有“60分万岁”、“考前背一背就能过”心态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2. 意志不够坚定。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学习也是这样。有些学生刚来大学就信誓旦旦说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考研、拿奖学金等,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习的热情没有了, 不能忍受理论知识的单调乏味, 抵制不了吃喝玩乐的诱惑等。除此之外, 上课时身边的学生在进行“隐性逃课”, 会影响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导致学生效仿进行“隐性逃课”[5]。

3. 适应能力差。

在初高中, 学习计划和任务老师已经安排好了, 生活物质父母也已经准备好了, 自己的言行举止学校和老师也一再强调和监督。而在大学学习时间上, 一切靠自己安排和规划, 大学上课次数相对高中少, 自由时间多, 于是开始翘课去上网、谈恋爱、睡觉。学习方式上, 没有了老师父母的监督, 学习知识靠自己课后去补充。生活方式上, 没有人在乎你的个人卫生、个人喜好, 可以放纵自己来弥补高中的艰苦生活。学生不能适应大学里自由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再加上意志力不够坚定, 极容易出现逃课现象。

(二) 教师因素。

1. 教学方式。

在和学生交谈的过程中, 学生反映教师上课时只按照课件内容上课, 几乎不怎么使用教材, 于是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课件之后就不再去上课或上课做其他事情。还有学生指出, 老师上课很少将理论结合实践, 对理论知识生搬硬套, 课堂气氛沉重, 没有师生互动。另外, 一些年轻老师点名次数多于年纪大的老师, 于是在年轻老师的课堂出勤率高于年纪大的老师课堂。

2. 教学内容。

学生渴望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 还有它的实用价值。但在教学中, 老师给学生的知识拓展得不够, 不能结合现实社会来体现所讲知识的作用。学生看不到知识的价值和作用, 自然认为所学的在将来工作或生活中是无用的, 也就不会认真上课学习。

3. 师生关系。

大学教师上完课后不会过多停留在教室, 也不会像高中老师主动关心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某些学生看来, 老师没有亲和力, 再加上课堂中少有师生互动, 自己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 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和反映, 上课做无关的事甚至逃课。

(三) 学校因素。

1. 课程设置。

学生会在不同性质的课程表现出不同的逃课率, 原因之一就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会人为选修课与自己的专业没有多大联系, 只是为了拿到足够学分才选的。有学生强调, 在专业必修课中也会出现与专业联系不大的课程。另外, 在专业课的核心课程课时安排得不够, 学生不得不在其他课上学习核心课的知识。

2. 课堂管理制度。

学校为了遏制学生翘课行为, 采用了班级考勤和老师点名的方法, 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随之而来的“隐性逃课”现象愈发普遍, 学生虽然身在教室, 但心却不在课堂之中。

3. 考试制度。

在大多数学校中, 学校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检测是在每一学期的期末考试, 中间一般没有其他考试, 而这些考试, 除了对理工科的学生会考查动手操作能力外, 所考查的多是理论知识, 因此, 学生才有了“临时抱佛脚”、平时看心情上课的态度。

四、措施和建议

(一) 深入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做好学业规划。

许多大学生刚进入大学会出现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适应问题, 辅导员应该时时了解学生的心态, 及时对学生产生的不适应行为和情绪进行开导教育, 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正确对待贫富差距、失败挫折, 必要时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心理疏导讲座和团体辅导。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组织纪律、法律意识、集体意识教育, 使之自觉遵守学校班级规定, 远离黄赌毒, 抵制参与非法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社团活动, 培养课外兴趣。

随着环境的改变, 学生也要改变自己教条式的学习方式, 懒散的生活态度, 狭隘的人际关系, 培养独立自主、务实创新、坚韧不拔、互帮互助的品质。对专业未来发展及就业也应全面、客观地告诉学生, 及时进行学业规划指导, 让学生明白专业的必要性, 它的发展方向, 就业岗位, 找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不再让他们产生知识无用、专业不对口等观念。

(二) 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的结合。

大学生除了关心自己的专业发展外, 更会关注现实社会的就业问题, 教师上课时应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 分析出实际工作、生活中所需要的原理, 展示专业知识的发展潜力和重要性。学生不仅要掌握好课堂知识, 在生活中也应处处留心, 将课堂中老师所讲的理论运用于问题的解决, 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学习专业知识的满足感。

(三)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在大学之前, 教师一直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 通过和学生交谈, 他们已经厌倦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风格。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过程。在讲解某些事件时, 可以采取直接教学模式;分析问题或现象, 采用探究学习教学模式[6]。直接教学模式有利于让学生直接掌握重点知识, 而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后进行师生讨论, 不仅让学生参与教学, 同时活跃气氛, 而且会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

(四) 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相统一。

在教学课程安排上, 学校应该把握当今社会的需求趋势, 同时了解学生的看法, 开设与时俱进的课程, 增设动手操作或者社会实践的课程。课程的安排还应该随年级增长由浅入深, 相互联系, 注重核心课程的落实, 避免课程安排与培养目标的偏离。

采用点名办法的考勤制, 学校应继续实施。在此基础上, 可以采用新的管理制度, 比如老师点名制可以恰当地换成学生上交作业的情况, 也可以采用课堂点名回答问题的方式。两者都可以检测学生到课情况和知识学习程度, 而上课点名还可以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更加简单有效。期末考试校方规定教师不能给学生划重点, 防止学生考前突击学习, 而不注重学习过程。同时, 学习成绩应该加重平时学生上课表现分和操作实践分。

参考文献

[1]M.N.季亚钦科.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5:24.

[2]毛忠良.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与对策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6 (1) :152-153.

[3]张凤俊.高校学生逃课原因分析及对策[J].教书育人, 2003 (7) :33-34.

[4]张慧.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调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 :39-40.

[5]洪名勇, 周薇.大学生逃课:现状、原因及对策[J].教育文化论坛, 2010 (4) :28-34.

篇4:透析当今大学生“逃课”现象

关键词:逃课 原因分析 解决对策

一、问题

《算算大学生逃课的经济账》一文中指出:大学开销分为5部分,囊括学习和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每人每天上课期间的纯消费为132元。读大学还等于放弃了工作收入。一进一出,合计支出18.03万元,除以640天,每天是282元。[1]大学生活需要支付相应经济成本,“逃课”同样承担了一部分成本支出。可大学生的“逃课”却屡见不鲜,无法杜绝。面对此类现象,大学生的“逃课”原因值得我们思考。

二、“逃课”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个体方面的原因

1.对课程缺乏兴趣。在高考填报“志愿”被录取的大学生中,表示真正喜欢该专业的为32.8%;由于受分数限制,无法做更多选择的为36.9%;由家长决定的为8.4%;中学老师影响或其他因素影响的有21.9%。[2]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其对所修课程的热情大受影响。

2.学习动力不足。大学生缺乏对自身学习的主动性思考。由于教师不点名、早上睡懒觉、心情不好等理由而“逃课”已不足为奇。

3.学习目的功利性。马和民将学生逃学列为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3]学生对所选课程没兴趣,便选择个体自主学习而“逃课”,主要包括考证、考研和校外兼职等。

(二)大学生群体方面的原因

对于学生“逃课”的群体归因分析,主要涉及学生亚文化理论。教育大辞典对亚文化(sub-culture)的定义是:任何群体,凡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导性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形成具有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语言和价值体系,体现鲜明的集团、群体个性、风格和凝聚力的形态,即是亚文化。[4]学生“逃课”群体是作为亚文化,也是对主流文化的一种冲击和背离,它显示了学生“逃课”的价值判断、观念伦理、行为模式。美国学者伯顿·R·克拉克和马丁·特罗的研究认为,在主流文化面前,亚文化有其存在空间,并保留其地位,不受主流文化排斥,学生更愿意进入亚文化群体。[5]由此看来,“逃课”便有其发展的依据和力量源泉。学生“逃课”亚文化不是孤立产生的,而是随着主流文化发展而来,是对主流文化的折射。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

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影响学生逃课的关键因素。在教学魅力方面,部分教师缺乏吸引力,照本宣科,使得学生听课疲累,师生互动少;或是面对学生,采用倾销式讲述,没有民主氛围,从而使得“隐性逃课”现象更加严重。所谓隐性逃课是指教师上课时学生人在教室,但是学生在做与讲课内容丝毫无关的事情。[6]

师生关系僵硬,除了受教师本身主观原因的影响,还受到客观原因影响,如学校的考勤点名要求、考试考核标准、作业难度等限制。教学质量也缺乏合理标准进行考核,即使存在“学评教”系统,无法完全作为课程教学质量计算的完成性评价。

(四)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

1.出勤考核制度松懈。大学课堂的考勤基本由任课教师独立完成。每个学校有对学生课堂考勤的基本规定(如某学校规定: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每学期点名两次),但标准不一,因课而异。部分学生抱着侥幸心理,便出现逃课现象。

2.考试考评方式单一。考试方法单一并且方式不科学。例如,高校为了严肃考试纪律和校规,在评定学生成绩时,规定一定比例的不及格率。这直接促使学生不参加常规上课,而将重心转移至课程考试。这样本末倒置,失去了课程本身的教学意义。

3.课程内容不够合理。部分课程普遍存在内容陈旧、知识量过大、难度过高、缺乏现实意义等问题。这使得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不愿在课堂上花费时间。

(五)社会方面原因

1.社会舆情——沉默螺旋。从“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理论来看,刻板印象的舆论意识就会造成社会对事物的评价偏低,甚至造成群体性的意识丧失。“读书无用论”等反映了社会部分期望对待知识价值的态度已经有了偏移。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逐渐从学识本身转为操作能力要求。功利色彩浓重的现实取向和“脑体倒挂”的社会现象,日益影响大学生对于学习的认知,进而影响学生的上课表现,使得学生思想功利化,轻知识表现明显。

2.课程设置市场取向原因。大学课程设置上的学术性与目前社会的泛经济化、实用主义以及功利主义倾向之间的矛盾也是导致学生逃课的重要原因。[7]进入大众化时期后,我国高等教育出现社会市场化趋向。新旧课程设置思想相互对立,且我国社会发展在价值上又出现多元化趋势,使得工具主义的利己化和功利目标倾向明显。在此大环境下,个人接受高等教育趋向实用主义。

三、学生“逃课”现象的解决对策

(一)从学生工作方面

学校应抓住先机,对入学新生进行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动机;加强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安排辅导员及班主任给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和合理宣传。在学生选课的时候,教师要加强课程介绍。学校可安排教务处官方编写《学生选课指南》,由各个专业辅导员发放,帮助学生选课。

(二)从教师个体方面

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起根本性作用的对策。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加强专业领域的技能,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增进师生课堂互动;勇于创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广博丰富的知识充实课堂,增加课堂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的活跃性。

(三)从学校管理方面

在教学环境上,学校应加强校园教学文化建设,努力改善教学条件,给学生提供切实可行、有效反馈相关教学问题的渠道。在课程选择上,学校可采用教学竞争机制,公布同课程不同教师的教学评分。学生可根据评分实际情况,自主选修课程授课教师。在教学测评上,学校应严格控制课程的考勤和考试,确定具体的考勤次数。学校还应对考勤定期检查,并推行相应的奖惩。同时,任课教师不可参与期末考试出题,推行教考分离制度。

四、结语

大学生“逃课”的研究开始于1994年。在2003年之后,这方面的研究得到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视。在逃课的定义上,从精神方面分为显性逃课和隐形逃课。从物理方面就是学生有意识不在上课时出勤。大学生“逃课”应是大学生有目的一种主观意志和行为方式。[8]“逃课”现象概括来看,主要是由于课堂教学的目标单一性和学生个体发展目标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唯有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提供共同的着眼点,扩大合作,改变传统的师生行为方式,才能在根本意识上改变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认知,使其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孙曙峦.算算大学生逃课的经济账[J].教育与职业,2012(34):88.

[2]陈刚.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动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5(8):85.

[3]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9.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6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57.

[5][美]克拉克·克尔.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27.

[6]张二庆.关于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95.

[7]张二庆.关于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96.

[8]陈坤华.正途与歧途之间:普通高校大学生逃课的现实性[J].媒体高等教育,2013(2):1.

作者简介:

[1]应珂(1989- ),女,汉族,浙江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研究生,高等教育管理。

篇5:高职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问卷

逃课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很常见,这种现象随着同学们的从众心理,有可能呈上升趋势。了解高职大学生的逃课情况,对改变现有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特制作此问卷,感谢您的参与。1.您的性别:A 男B 女 2.您的年级:3.您家在:

A 大一A 农村

B 大二B小城镇A是

C 大三 C城市B不是

C家庭年收入20万以上

4.您家的经济状况:A 家庭年收入3--8万

A 获得过

B 家庭年收入8--20万B 未曾获得

5.您是学生干部或社团骨干吗?6.您获得过奖学金吗?

7.在整个班级中,您的学习成绩排名:

A 很靠前B 比较靠前C 居中D 比较靠后8.在大学你找到自己的目标了吗?

A我有明确的目标

B我有想过,但觉得目标渺渺茫茫D刚上大学时有,现在烟消云散了

C 偶尔逃课可以理解

C还没有找到或还没想过9.你如何看待大学生逃课现象?

A 都是成年人了,无所谓10.您出席的情况:

A 从不逃课C 经常逃课

B 偶尔逃课,有特殊情况 D 几乎不上课

B 老师对出勤率的要求程度

D 做兼职,学生会、社团的工作等, 实在有事 F 就是不想上, 去了也是睡觉,没什么收获 H 其他

D上自习

E 做兼职

B 应该制止 影响学业

E 很靠后

11.如果您逃课,原因可能是(可多选):

A 考试方式(开,闭卷)

C 课程重要程度(选修课,专业课等)E 听不懂,老师讲课很无聊,跟不上老师 G 身体不适

12.逃课的时候您一般做什么?

A 上网、玩游戏F 与男(女)朋友一起 13.您逃课时的感觉:

B上街购物

C 睡觉

G 其他(请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B 恐惧C 自责D 没感觉E没逃过课

B 有所犹豫,但是最后还是去上课 D 有所犹豫,但是最后还是选择逃课

D 很不满意D 30节以上B不容易过C 很少

D 肯定不会 E 无所谓

A 愉悦

14.您喜欢的事情与课程时间有冲突时,您会怎么做?

A 学业更重要,坚持上课C 毫不犹豫去做自己喜欢的事15.您对现在的课时安排是否满意?

A 很满意

B 较满意

C 不满意

16.如果不满意,您认为每周安排多少节课才算合理?

A 20节以下B 20—25节

C 25—30节

17.您认为逃课对学业有影响吗?A 影响很大,因此而挂科B 有一定影响C 没有影响 18.你所逃的课考试A容易过19.如果学校很严厉,您还逃课吗?

A 偶尔钻空子

B 像原来一样

20.您认为怎样才可以使大学生减少逃课行为?(可多选)

A 学校出台严厉的措施,老师经常点名E 进行良好的学前教育

B 老师改善课堂教学方式F 其他

C 出勤率作为综合测评的一项指标与奖学金挂钩D 同学之间互相监督

篇6: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报告

历尽千辛万苦迈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背负着父母的殷切希望,现身在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然而,“逃课风”却一直在学生中盘旋,挥之不去。本着我们作为大学生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对逃课现象进行调查和正确认识,寻找出问题本质原因及解决方法,营造一个良好的大学学习氛围。

据调查,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学生逃课率随年级升高呈现递增性,大一的逃课率为12.4%,大二为24.3%,大四竟然为50.5%。而且,所逃课程的比率也有差别,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的逃课率在25%以上,至于哲学等公共课则高达50%。逃课成了必修课,必修课成了选修课,选修课相当于没课——这些话是某些大学生的真实写照。(以上数据摘自百度文库)。

面对如此严峻的逃课比例,学校,授课教授,以及学生都有各自的看法及见解。作为当事人的学生,有不少同学认为大学生逃课是很正常的。而这种不良风气和想法都在不断的影响着其他同学的观念。为了阻止“逃课风”破坏校园文化,为了维护学校学习风气,为了避免其对高校的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大学生的个人素质的提高,研究调查大学生逃课现象,剖析大学生逃课问题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我们首先从“逃课”的执行者——学生,进行调查与分析。

一. 学生逃课理由及分类

作为当事人的学生,对于逃课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主要的逃课

学生类型有以下几类,而他们的看法也是较具代表性的看法。

1.打工兼职者:真正的钞票和社会经验比枯燥的课堂更吸引人不少学生在校参与兼职工作,二者在时间安排上相冲突时,内心进行的对比往往是到社会上去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书本上的东西和自己亲身实践所得出来的完全不一样,而后者往往更有用,更有价值。

2.甜蜜情侣:为了爱情,逃课神马的都是浮云

对于恋爱中的情侣来说,等待是最痛苦的折磨,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课——逃!然后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慢慢培养彼此的感情。或者二者时间安排不一致时,就会有一方牺牲自己的课程陪伴另一方。

3.公务缠身者:没有牺牲,就没有回报

学生会或者社联活动安排需要,会议召开,每个成员的时间不能都被协调,而考勤又是工作态度重要考核,成员们会较多的选择逃课参加各项活动。抑或是公务在外,不能及时返校而逃课。

4.勤奋好学者:利用逃课时间拓展课外知识

一些勤奋好学的学生在课前已经掌握了课堂知识,听课对于他们而言是在复习,他们认为与其在已经了解的知识上耗费时间,不如利用该时间去图书馆拓展知识。还有些学生认为,课堂上老师讲课方式实在是过于乏味,不如自己去图书馆或自习室看书,他们逃课的理由是为了更好的学习。

5.特累特困生:这么累去了也是睡觉,不如在寝室睡的舒服

有些学生奔波于各种兼职打工或学生活动工作中,尽管活动与课程时间不冲突,但是拖着一身疲惫而归,没有任何精力进行课堂学习,决定留寝室休息。有些学生因为KTV包夜,网吧包夜,通宵看小说等娱乐活动耽误休息时间,导致无精力上课,也决定留寝睡觉。

6.临时逃课者:遇见你,实在是一场意外

少数学生有如此感慨,走在去教室的路上,突然下起大雨导致困在路中;或是睡醒时已经上了半节课了,决定不去;再或是女生在路上偶然遭到“老朋友”的光顾,只得回寝;或是突然收到远方亲人匆忙探望的电话等等。这些特殊事件导致学生逃课。

7.纯粹逃课者:我逃故我在不喜欢该课的老师,不喜欢他得讲课方式,不喜欢该课程„„所以故意逃课。该课或该课讲授教授是他们的逃课理由。“本想对这门课程认真学习,可是看到讲课老师就烦。干脆故意翘掉他得课,省的厌乌及屋。”“对该课不感兴趣,对本专业丝毫不了解,没有上课的兴趣。”

8.随波逐流者:你逃我也逃

此类学生容易受他人感染,觉得别人都逃了,我也逃了算了;或是别人都能逃,我为什么不能逃的从众心理。

9.新新逃课者:一切看心情

他们的逃课理由很简单,不需要理由,一切看心情。心情好就去上课,心情不好就不上。想打游戏就不管上课,想看电影也不管

上课,想要睡觉仍不管上课。

综上所述,学生逃课存在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据专家对国内部分高校大学生逃课原因调查显示:28.7%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差,没有学到东西;27.8%的学生认为课程乏味,脱离实际;20.5%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陈旧,信息量太少;7.4%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太容易,自学也可以掌握。如何解决逃课现象及学生对课程的较低评价,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我们紧接着看学校对学生逃课的看法及建议。

二. 学校制度及建议

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所高校具有较合理有效的制度进行查课,主要查课方式依然靠授课教授在课堂上的点名和教学突查。学校认为大学生学习主要靠自觉,当然学校学院也会经常强调。而学校对于大学生的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与否也是造成学生逃课的一个重要原因。

许多学校表示对于制度的完善工作是从未停止过的,学生课程的安排也尽量人文化,科学化。现在的大学都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开设了许多非专业课。对于非专业课,学校往往采取上百甚至几百人的大课教育方式,而这种方式直接导致逃课现象的加重。学生只是来获学分的,对于这些课的考试通常较为简单或只是交论文即可。所以此类课成为大家的逃课首选。好的初衷的发展却未能取得好的效果,学校应对其进行思考。

但是,从第一点我们也知道,学生逃课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而主观原因才是逃课的主要原因。学生若能严格自律,那么这样的部分选修大课也不会出现集体逃课的现象。

篇7:大学生迟到逃课现象调查报告

1、 您上课迟到吗?( )

A 从不 B 偶尔 C 经常

2、 您一般可能会迟到多久( )

A 1分钟左右 B 5分钟左右 C 10分钟左右 D 15分钟以上

3、您迟到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多选)

A 睡过了 B 玩电脑 C 约会 D 觉得这门课很无聊 E 其他__

4、 如果上课迟到了,你会觉得( )

A 无所谓 B 有些歉意 C 十分抱歉

5、 如果上课时你的同学迟到了你会觉得( )

A 无所谓 B 有点反感 C 十分厌烦 觉得被打扰

6、 您对迟到这件事怎么看( )(多选)

A 迟到不应该 B 迟到时间短没影响 C 迟到多久得看任课老师的态度D 其他__

7、 您逃过课吗( )

篇8: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分析

通过搜索“隐性逃课”相关文献发现, 有的论文是从社会行为层面分析, 有的仅从个体层面分析, 有的是从个体加制度层面分析, 有的是从管理层面分析, 论文研究“隐性逃课”动机的出发点比较分散, 因而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结论, 观点不统一。周琦 (2001) 从个体层面、外部条件、制度层面分析原因, 认为“隐性逃课”是以“教育面向社会”为宗旨的教改的过渡现象之一, 是正当目标没有办法用正当手段实现的一种合理的异化。方学军 (2004) 把产生学生逃课这一现象的成因归结为学校课程体系及设置的问题, 另外还有教师自身的水平和认识因素, 以及学生认识的误区。张赛斌 (2008) 对隐性逃课现象进行了分析, 认为学生无心学习, 教师讲课没有吸引力, 教材质量不高, 学校、家庭教育引导不力, 考试管理不严是主要原因。邓建壮 (2008) 认为学生的“隐性逃课”行为不仅仅是学生的自身问题, 而且也是教学管理、家庭教育、教育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吴丽 (2008) 从学生个体与讲授知识的教师个体有何特殊而直接的原因作为分析的出发点探究逃课尤其是“隐性逃课”发生的内在的深刻原因, 并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刘建芹, 孙菊如 (2010) 从教室层面分析, 认为一门课程对学生有无吸引力, 关键在于老师怎么做, 教师提高教学艺术, 增强自己的教学魅力, 使大学课堂留住学生人, 更要留住学生心。钱沿, 王海鹰 (2010) 认为隐性逃课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学生的自身问题, 也是教学管理、家庭教育、教育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反映。王红梅 (2011) 认为高校教育质量下降, 以及就业难和读书无用论等观念的出现, 使得高等学校学生逃课成为普遍现象。王云超, 李春迪 (2012) 通过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等都存在许多问题, 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对策。

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理论研究, 缺乏说服力;实证研究的很少, 且均采用调查方式。赵南 (2010)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隐性逃课”问题, 对在校学生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张晶 (2010) 通过对河北农业大学东西校区的大一学生的调查, 总结分析了心理因素、教学方式、教学节奏、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专业等方面的原因对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影响。张晶, 王健 (2011) 通过对河北农业大学独立学院东西校区农林类专业学生隐性逃课情况的调查, 从心理因素、教学方式、教学节奏、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专业等方面总结并分析了其原因。邵士昌, 刘传俊, 朱卢玺, 朱其志 (2012) 通过对263名不同年级、专业大学生的调查, 探讨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总体情况。刘秋云, 汪慧欣, 刘建涛, 宋琪 (2012) 以某地方院校学生为对象, 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进行调查, 发现大学生隐性逃课很普遍, 且逃课方式多样性与交替性并存, 不同年级隐性逃课差异性大, 隐性逃课与课程类型和学习兴趣有关。

对于隐性逃课对策的研究多分别从教师、学校、学生自身方面进行分析, 没有形成系统的观点。谌利 (2010) 从做好职业规划、完善课程与教学管理、社会与家庭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等几方面提出解决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对策。赵南 (2010) 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阐述解决措施。学校方面:他认为可以进行小班授课、加强对教师的监督和完善测评体系并且可以增加公开课的频率;教师方面:他认为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两个方面改善隐性逃课现象。学生方面:可以通过优化明确学习目的、提高自制力等减少隐性逃课。王云超、李春迪 (2012) 认为要解决隐性逃课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社会要倡导良好的学习风气, 学校要改善学习风气, 加强对教师的管理, 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刘秀艳 (2012) 认为学生应该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 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校的课程设置要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 社会上要积极对大学生进行引导, 劝诫他们好好上课, 只有学到真实本领才能找到好工作。张慧 (2012) 提出了遏制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具体对策, 他认为学校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提高教师素质;完善考试制度, 让考试形式多样化;改进课程设置, 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学生方面可以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增强他们的自制力, 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利用激励理论对大学生隐性逃课进行分析

(一) 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 这种意愿取决于目标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动机分为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内源性动机是指人做出某种行为是因为行为本身, 因为这种行为可以带来成就感, 或者个体认为这种行为是有价值的。外源性动机是指人为了获得物质或社会报酬, 或为了避免惩罚而完成某种行为, 完成某种行为是为了行为的结果, 而不是行为本身。能够起到激励作用的更重要的是内源性动机, 这种动机不需要强加外部条件, 自己从内心深处愿意去做某项活动。

大学生之所以发生隐性逃课, 是因为内源性动机不足, 认为即使发生了隐性逃课对自己以后就业等没有什么影响, 就是期末考试等也可以通过突击应试的方式去解决, 所以就会对隐性逃课产生无所谓的态度。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 必须首先从内源性动机上分析, 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大学生自觉减少隐性逃课, 提高上课的效率。

(二) 从马斯洛需求五层次论分析大学生隐性逃课。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的强度并不都是相等的, 他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三个层次为基本需要, 后两个层次为高级需要, 前三者的满足主要靠外部条件或因素, 后两者的满足主要靠内在因素。由以上理论可以分析出, 大学生群体也存在不同层次的需要, 应该为每一层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措施, 同时也应该考虑大学生个体的差异, 不同人的需要也是不同的。

针对大学生上课来说, 个别同学生理和安全需要还没有得到满足, 很难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 听课就会没动力。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已经得到满足, 但由于激励程度不够, 隐性逃课缺乏相应的惩罚措施, 大学生很容易出现隐性逃课现象。要想减少大学生隐性逃课, 需要针对不同个体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激励措施, 从大学生自身找激励方法的同时, 外部激励也应有配套措施。

三、解决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措施

根据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以及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分析, 有效减少大学生隐性逃课, 从自身出发让大学生自动解决隐性逃课是最有效的方法, 但也需要从外部激励和条件出发, 因为不同学生出于需要的不同层次。

(一) 大学生隐性逃课内在解决措施。培养大学生有效学习的习惯,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让大学生认识到只有有效学习真正学习到过硬的本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增强学生学习的危机感。让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定好目标管理, 以后想达成怎样的职业目标, 从要完成目标的年份往现在递推, 一直递推到现在要怎样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等。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会意识到有效学习是有意义的, 也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隐性逃课。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有效学习不仅在学校是有用的, 毕业就业等都会至关重要, 大学生才会真正减少隐性逃课。另外, 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制力, 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从自身出发减少隐性逃课。

(二) 大学生隐性逃课外在解决措施。

1.用人单位和学校结合起来。在大学生就业时把反映有效学习的材料作为用人的基本依据, 比如学生平时成绩单、有效学习记录表等, 这样要求学校在平时对大学生隐性逃课做好监督和测评, 依据课堂参与度、听课情况等指标做好有效学习记录表。这样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的时候不仅可以看到期末成绩, 更重要的是有效学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 优化学生考核制度, 增加实际操作题目的比例, 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 把教师提问、课堂讨论参与情况、课堂答疑情况等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重要依据, 让学生认识到取得好成绩不能仅靠背笔记就可以了, 只有课堂很好参与进来有效学习才能顺利通过考试。卷面上更应该增加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题目, 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在课堂必须好好参与, 学以致用才能取得好成绩。

2.课堂设置上, 更应该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作为课程设置的出发点, 减少不必要的课程, 注重实用, 课程中重点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现在各校在谋求转型发展,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应该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需要, 所以课程设置上更应该注意培养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另外, 在上课时间上, 排课时间不能过于集中, 有一些学生反映学校会出现某天一天有课, 某天却基本没课的情况, 排课集中的时候学生还没有得到休息就赶去上课, 课堂上很容易发生疲劳瞌睡等, 隐性逃课就随之发生了。所以, 课程设置上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 课程排课上要不断优化, 更人性化, 尽可能减少客观原因带来的隐性逃课。

3.教师本身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讲课幽默风趣, 提高学生主动上课的积极性。大学生存在隐性逃课一部分原因是老师讲课枯燥乏味, 教师讲课时应考虑学生感受, 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这样教师讲课才更有意义,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少隐性逃课。

参考文献

[1]谌利.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调研[J].中外教育研究, 2010, 9

[2]王云超, 李春迪.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 2012, 3

[3]张慧.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调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5

上一篇:良好习惯成功的例子下一篇:第二节__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_教学设计_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