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拓展阅读

2024-05-01

基于学生拓展阅读(精选十篇)

基于学生拓展阅读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课外阅读空间,阅读综合能力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需要联动课内课外共同发力, 教师应当强化课外阅读空间的拓展,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容量及提高阅读质量, 为语文学习提供有力支撑。

一、让优秀读物进入学生的生活

开卷并非全部有益, 特别是在当前各种盗版书籍横行的背景下, 一些不健康不主流的书籍在市面上流通, 如果不加以引导和控制, 那么一旦进入学生的视野, 将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笔者在要求学生课外多阅读优秀的书籍、自觉抵制不健康书籍时, 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推荐优秀作品。 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各种优秀的书籍, 从孔孟之道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从冰心的作品到莫言的小说等, 不论国度、时期、作者, 只要符合青少年的审美标准、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作品, 就积极向学生推荐, 并圈定280条中外优秀作品名录供学生参考, 尽可能阅读更多的优秀作品。

二是抵制低俗刊物。 路边摊经常可见一些印制粗糙、内容不健康的书籍, 笔者要求学生之间相互监督, 任何学生都不得购买这样的低俗书籍, 更不得在学生之中传阅。 这作为一条纪律交代下去, 共同抵制这些对学生成长不利也不利于文学素养提高的书籍。

三是实现资源共享。 首先是动员学生购买优秀的文学作品, 将家中收藏的书籍拿出来相互借阅, 实现家庭藏书和个人购书资源共享。 其次是鼓励学生向学校借阅书籍, 办理大型图书馆的借书证, 拓宽读书的渠道。

二、鼓励学生养成会读书的习惯

坚持读书还要学会高效地读书, 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读书收获, 这是语文教师应当对学生加以强调和指导的。笔者重点从三个方面强化学生课外读书技巧方法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读书收获。

一是掌握不同读书方式。 一部作品拿到手, 首先要确定采取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是粗略浏览知道大意即可还是细细品味、逐字逐句揣摩, 是要通篇阅读理解还是择其精华选择性地跨越阅读等。 初中生自主支配阅读的时间有限, 坚持科学阅读, 既要达到良好的阅读的效果, 又要节约阅读时间。

二是坚持勤动笔记笔记。 读书活动一定要和动笔结合起来, 一个人记忆力再好, 阅读之后过一段时间都会忘记, 阅读收获就会随风而去。 坚持做读书笔记能够将阅读成果固定下来, 内化为自己的收获。 无论是阅读中遇到的好的词汇、语段, 还是一些情感浓厚的描写, 都可以积累下来, 消化吸收为自己的底蕴, 将读书的收获放大。

三是学会借鉴表现手法。 多读书、会读书的一个重要益处, 是可以从别人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经验技巧, 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而言, 他们的写作技巧相对匮乏, 更需要从别人的作品中提炼经验, 例如对人物刻画的手法技巧、场景生动描写的方式方法及文章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等, 都可以认真研究、消化借鉴, 对提高自身阅读理解能力及作文创作水平都有较大的帮助。

三、课外活动课程之中统筹兼顾

在课外活动之中开展阅读, 教师要善于将阅读活动融入渗透到各种课外活动中, 营造阅读的良好氛围。

一是开展阅读品鉴活动。 笔者专门申请开设课外阅读课, 每周二、四活动课时间安排30分钟, 作为指导和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品鉴的时间。 品鉴课上, 笔者精心选择一些优美的文章, 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引导学生提高对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借鉴能力。

二是开展技巧交流活动。 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会积累和总结一些经验体会, 虽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层次, 但是对学生提高阅读成效相当有用, 属于乡土型阅读技巧。 笔者高度重视这样的内容, 发掘并利用这些资源, 定期在课外组织一些交流活动, 搭建平台让学生交流阅读技巧, 并相互借鉴吸收, 提高阅读技巧与效率。

三是开展小报编辑活动。 阅读之后的收获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如笔者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依托课外读书活动编辑语文小报, 将优美的语段、阅读的方法等内容作为编辑的重点, 在班级形成热爱读书的氛围。

四、营造竞争氛围激发读书兴趣

初中生课后阅读的兴趣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 笔者针对初中生自尊心强的心理特点, 通过营造竞争性的氛围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出来, 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一是组织读后感的征文活动。 每个月都组织一次读后感征文活动, 针对性地要求学生阅读一些书目, 自主撰写读后感并在班级开展评比活动。读后感征文虽然是以写作比赛的形式出现, 但是前提是建立在阅读感悟基础之上的, 要写出好的读后感, 必须深入阅读和理解, 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二是组织读书笔记展览活动。 笔者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坚持做读书笔记, 从词汇语段到文章结构提炼, 都是读书笔记记录的内容。 定期开展读书笔记展览, 既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看一看哪位同学做得好, 又可以相互学习, 对提高读书笔记质量具有明显的帮助。

三是组织自主创作投稿活动。 开展阅读活动,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还能提高写作能力。 笔者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将阅读收获运用到创作活动之中, 积极投稿验证自己的能力, 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写作积极性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 拓展课外阅读空间可以为学生阅读能力乃至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开辟一条全新的通道, 广大语文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并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邓春燕.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探微[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02) .

[2]王兴明.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对策[J].语文学刊, 2006 (02) .

[3]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 2010 (07) .

[4]黄伟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J].教育导刊, 2010 (09) .

[5]李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建设, 2010 (10) .

[6]王依平.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时间管理指导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 2010 (10) .

初中学生课外拓展阅读推荐篇目 篇2

推荐一:

《世说新语》(刘义庆)、《三国演义》(罗贯中)、《西游记》(吴承恩)、《列子•汤问》 推荐二:

《骆驼祥子》(老舍)、《朝花夕拾》(鲁迅)、《文化苦旅》(余秋雨)、曹文轩系列小说

《朱自清散文集》、《风不能把阳光打败》(毕淑敏)、《肖复兴散文选》、《琦君散文》

《清塘荷韵》(季羡林)、《俗世奇人》(冯骥才)、《把栏杆拍遍》(梁衡)、《林清玄散文》、《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傅雷家书》、《平凡的世界》(路遥)、《时文选萃》(王玉强主编)推荐三: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美国、马克·吐温)、《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世界五千年》

《福尔摩斯探案集》、《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原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推荐四:

《毛泽东传》、《居里夫人传》、《贝多芬传》〉、《梵高传》、《比尔盖茨传》

《永远的乔丹》、《名人传》(法国、罗曼·罗兰)、《海伦凯勒传》、《富兰克林自传》

《林丹自传--直到世界尽头》、《苏东坡传》 推荐五:

基于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分析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要求,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转变教学观念。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地应用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阅读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意义

1.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语文教学主要就是培养学生语言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语言的积累。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拓展阅读教学,让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中,而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学效率。

2.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只有在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方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而拓展阅读刚好符合这一要求,具有延展性、丰富性、灵活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拓展阅读就是课堂知识的补充说明。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的书籍或者相关读物等,以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弥补传统教学课堂的不足,给语文教学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3.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小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没有上升的趋势,造成这一情况最大的原因在于学生的阅读量不够,阅读能力有待加强。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拓展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开拓自身的见解,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写作材料。在这一个过程中,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新课程理念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1.立足于教材,拓展阅读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许多的人生感悟。因此,在开展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再去寻找适合拓展阅读教学的空间与角度。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既要立足于语文教材,也要跳出文本的束缚,拓展阅读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来自书本之外的知识。而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其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所以,要想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给学生推荐一些带故事、色彩丰富、趣味性较强的书刊或者书籍等,如《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

2.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阅读氛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拓展阅读是指阅读内容的拓展与丰富,其主要就是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语言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写观后感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赤壁之战》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查阅文章的背景资料,了解课文内容主要以什么事件展开的,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升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教师都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和谐、温馨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徜徉。

3.传授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教学有效性

拓展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要想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只靠理论知识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正所谓“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只有给学生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如边读书边做笔记、将重点字词勾画出来以及学思结合等,既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课内阅读和拓展阅读有效结合在一起,将教学活动立足于教学之中,尤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传授一系列的阅读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率,推动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齐昕.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5.

[2]王莉.影响小学高年级开展语文拓展阅读因素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用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 篇4

阅读的好处不言而喻,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安排好阅读教学这部分很重要, 毕竟初中生的语文水平还不扎实, 仅仅小学六年的语文训练还是不够的,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 广泛的阅读很重要。

一、阅读可以扩大学生识字量、养成查阅工具的好习惯

在小学六年语文的基础上, 初中语文对学生的识字量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初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初中学生的生字学习可以完全融入到阅读当中, 通常, 我会要学生准备一个专门为阅读准备的笔记本, 在预习一篇课文的时候先不要看课后提示的生字, 而是要他们先通读一遍, 自己找出哪些是生字、生词并且借助字典将这些生字生词的读音、含义写在阅读笔记本中, 然后再对照课后的练习看是否一致, 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而且使学生养成了学习的好习惯, 同时会熟练使用字典、辞典等阅读工具。

二、阅读要注意将精读和略读做好平衡

关于精读和略读的关系, 《略读指导举隅前沿》中做了精确概述:学生从精读当中获得种种经验, 应用这种经验去读长篇巨著及简单短什, 不需要详细指导这就叫做略读。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只是补充, 但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 需要阅读各种书籍和文章。这种阅读都是应用性的阅读, 如果只注重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 那功夫便只做了一半, 其弊害是可想而知的, 学生遇到需要阅读的书籍文章, 也许会因为没有教师在一旁做精读那样的详细指导而手足无措。

因此, 教师首先就要分清精读和略读, 精读是一种为了达到对读物的充分理解而进行的阅读。这种方式要求认真、仔细、精确地研读读物, 最后完全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 在理解方面, 要求对文章的词句短篇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思考。对于词句, 不仅要理解它的大意, 还要懂得它在全篇中的地位和自身结构;对于全篇, 不仅要领悟它的主旨, 还要明了它的结构方式和作者的思路。在欣赏方面, 要求联想丰富、反复涵咏, 品味领悟文章语言运用的精妙所在, 还要深化理解课文内容、思想和情感。在评价方面, 要求能够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做出客观地衡量和判断。而略读是在精读的基础上对读物求其大要的阅读方法。从对读物信息的感知来看, 它不如精读那样“纤屑不遗”, 而是重在搜寻有用信息。从对读物内容的理解上看, 它不像精读那样“字求其训, 句索其旨”, 而是略“次”抓“要”, 略“小”抓“大”。从阅读的要求来看, 精读追求的是读物整体的把握, 略读追求的是读物的重点。从学习的程度上看, 精读在先, 略读在后。从应用价值来看,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

阅读者事实上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浏览、略读、精读阅读的。这个综合的能力非常重要。教师要纠正过去那种要精读就全文精读、要略读就全文略读的做法, 给学生练习综合的机会, 交流自己综合的体会, 逐步使他们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各种阅读方法阅读。

三、诵读也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有益处

诵读是我国阅读文化中的独特之处, 也是一种很传统的教育方法, 很多优秀的文章都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 很多精彩之处也是学生可以借鉴的。尤其是古诗词的诵读, 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 使学生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 既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还能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是同时也要注意, 不能因此就处处要求学生长篇大论地背诵, 诵读内容最好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即使有教师个人认为很优美和值得诵读的段落也不宜过多, 以免造成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适得其反。

另外, 教师可以提倡学生的诵读个性化, 这也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毕竟每个学生在生活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都不同, 所以感兴趣的部分也会大有不同。教师要理解并支持这种不同, 鼓励学生诵读自己喜爱的文章, 对学生深度理解和情感体验也大有益处。

四、教学生辨别和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阅读也分层次, 不同背景、不同学识水平的人应该选择相应的阅读材料, 就如专业人士阅读的自己专业书籍多一些一个道理, 对于初中生的阅读,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我们还要做到正确引导, 教给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现在各种阅读资料可谓五花八门, 尤其网络文学兴起后更是加快了快餐文化的发展, 每一种新的事物出现必然伴随着一把双刃剑。现代科技的发展拓宽了人们的阅读视野, 阅读素材多了必然良莠不齐, 这时候教师就要积极引导, 帮助学生去辨别、选择合适自己的阅读材料。

五、养成阅读习惯, 定期阅读

阅读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 初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很重要, 要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兴趣, 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阅读和初中生比较密切的、趣味性比较强的书籍, 如课外拓展阅读的书籍可以推荐学生看《哈利贝恩历险记》《长腿叔叔》《小妇人》甚至是当下流行的《哈利波特》系列等,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增加阅读兴趣, 长此以往, 就能慢慢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另外, 在教学安排中尽量做到每周能开设一节阅读课, 给学生一个专门的时间去做阅读, 帮助学生形成定期阅读的习惯。

基于学生拓展阅读 篇5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的活动,是学生有着浓厚兴趣的一种教学活动。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这种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教学活动之一。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无论从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还是从知识的迁移、拓展来看,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然而,阅读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就难有阅读质的飞跃。因此古人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精辟论断。最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个标准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庞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巧妙的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本身独特的视听效果,形象、丰富的信息承载以及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这个目标就不难实现。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巧妙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这种特有的优势来调动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能力呢?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

一、充分发挥网络独特的视听效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在人的行动中是最具活力的主观因素。对于年龄小、自制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资料

说,开展课外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就形同虚设,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为主。因此,教学

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独特的视听效果,充分利用网络中具体、形象的声、像资料进行教学,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外阅读能够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多媒体网络中的阅读资源具有形象的动画、生动的语言、迷人的语音、绚丽的色彩等特点,往往能很快抓住孩子们的心。在网上阅读就想看动画片一样开心、有趣,这比起传统的文字阅读要鲜活得多!例如:同学们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后,便能利用老师教给的上网方法从“GOOGLE”等搜索引擎中以“圆明园”为关键词下载大量的有关圆明园的历史、建设以及它的毁灭等资料。有些同学还把它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制作了关于“圆明园”的展板,并进行了“圆明园该不该重建”的网上讨论,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阅读兴趣也空前高涨起来。学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不少学生从中国环境网中阅读了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文章和公益宣传广告片,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的环保现状和“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情况。有的同学还兴致勃勃地跑到海边以及附近的河边进行野外考察,俨然就是一个环保小卫士。由此可见,由于网络系统所独有的视听形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阅读兴趣得到全面培养,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承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材料

资料

Internet网络系统具有丰富的信息承载,这些信息一旦用于教学当中,就会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产生无比神奇的力量,因此,当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以后,阅读教学的重点就应该放在“读什么”和“怎样读”上了。在教学当中教师就是要通过课文这个例子去见“缝”插“针”,举一反三,选择合适的补充材料扩展学生的阅读。在扩展阅读中,语文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推荐有关的阅读材料。那么,教师应该向学生推荐哪些阅读材料呢?我认为:教师向学生推荐的课外阅读材料,应是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相统一的,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水平、思想状况以及语文教学需要,兼顾劳逸结合的原则,合理进行安排。这样,学生在大量感知祖国优秀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就能或开阔视野、或加深理解、或通过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用词之妙、结构之奇、描写之实,从而形成了以课文的字、词、句、段、篇为中心辐射点,课内与课外阅读材料有机融合的大阅读格局。

例如在教学《三峡之秋》时,教师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了网上阅读材料《海滨小城》、《迷人的张家界》、《海滨仲夏夜》等精美短文,使学生凭借大量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形象地把握住文章的结构“命脉”。这比起教师单纯地分析或学生孤立的自悟更容易形成清晰的印象。再比如学习了《电脑管家》一文后,学生又从网上了解了大量的电脑基础知识,不用老师解释,什么Internet、网吧、E--mail等名词,他们便能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再比如学习了《燕子》一文后,教师又及时地向学生推荐了一些描写小动物的文章。学生读了这些文章后,便很快发现了描写小动物的文资料

章在写法上的特点,较好的抓住最能体现动物特点的部位依次进行描写,为其写作奠定了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网络中的内容,抓住网络里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更详细、更优秀的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促进了他们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三、凭借网络特有的异地交互,为学生展示自由的阅读空间

“以工具的改变促进教学的革命”。计算机网络教学,特别是Interne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任何一个具备上网条件的学习者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有选择地进行学习,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为阅读的时间提供了前提保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人的知识技能、个性心理和生活规律的不同,安排读书的时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网络就像一个万能的“魔术师”,能在瞬间将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文章呈现在每一个人面前,为学生提供大量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使语文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开发,并切实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例如在学习了《狱中联欢》一文后,在课外又选择了《红岩》这部长篇小说进行阅读。按照以往的经验,学生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想阅读就必须将书本随身携带好,否则就不能在其他地方进行阅读。而有了Internet网络系统,学生即使是探亲访友,也可以在朋友家上网阅读。若暂时有事无法阅读,还可以关机,等有了时间再接着读;实在不想读时,也不妨休息一下,这就为个性化的探究式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多媒体网络系统多样化的交互形式,还促进了协作与对话,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进行阅读资料

辅导,分层次发布阅读内容,真正实现分层次教学。学生也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评价。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激烈的网上讨论。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等方式进行网上交流,展示自己的个人主页,互相推荐一些好的读物,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探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异地同步的协作化阅读。

另外,多媒体网络系统还能以其最快捷的形式将学生所需要的内容传递到桌面,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方便;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获得一些教师也不曾掌握的知识;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与远在天边的人进行特定形式下的阅读交流,获取更有益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充分发挥网络的作

用,使学生的阅读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注重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把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阅读,扩展其课外阅读,于不经意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阅读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拓展学生阅读经典的时空 篇6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别是诗歌的语言是跳跃的、模糊的,有时又是含蓄隐喻的。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艺术作品所描绘的客观世界只是一个图式性框架,里面有很多空白与模糊、不确定的地方,还有许多潜在的或出于萌芽状态的因素”。观赏者对文艺作品的鉴赏活动,需要借助经验和想象对作品中的空白和模糊点加以充实,对潜在要素有一个发现、发展也就是有一个具体化的过程。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适度填补作品和学生知识的空白,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感情。

《再别康桥》是学生喜爱的传统名篇。学生凭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储备,是能读出诗歌的音韵之美、绘画之美的。他们的初始体验也能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之美。但学生读到的只是字面的东西,而诗句背后隐藏的内容更加丰富。这背后隐藏的是与诗人特定的经历相联系的特定的情感。《再别康桥》不是简单地抒写对康桥的依恋和惜别,诗中优美的意境蕴含着更丰富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人情感生发的土壤,寻找诗歌背后的丰富意蕴。首先,学生要知道剑桥留学生活对诗人的巨大影响:“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这首诗不仅抒写对康桥(剑桥大学)的依依惜别之情,更重要的是抒写诗人对这段生命历程中的深刻体验,是对自我人生轨迹的一种深入关照。其次,可以补充胡适《追悼徐志摩》一文片段:“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如果学生了解了徐志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沉睡与觉醒的时代、迷惘与挣扎的时代,学生就能进一步体验徐志摩的诗歌感情是当时的青年在迷惘中寻觅自由、爱与美灵光的写照。最后,再参读他1922年写的《康桥再会吧》,“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我每想人生多少跋涉劳苦,多少牺牲,都只是枉费无补……你我相知虽迟,我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妩媚河身的两岸……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学生就可以更好地体验:1928年创作的《再别康桥》,诗人抒发的对康桥难舍难分的依恋之情,诗人对康桥的钟爱远远超过了一般人常有的喜悦和激动。康桥成了诗人永远的故乡——精神之故乡,那里可以寻得他精神上的“根”。

二、寻找原点,读懂作者,延长文本的宽度

经典作品,孤立地看,解读起来往往费力,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所以教学中都会安排一个环节:介绍作者,知人论世。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把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当成了一个固定的程序,并不考虑是否需要,也没细加考量该如何介绍作者,在什么时机介绍作者和背景。这种介绍与阅读文本、体验情感并没有形成水乳交融的关系,就像我们做一道美味佳肴,要适时添加不同调料一样,而不是从一开始就简简单单地一锅煮。介绍作者和相关背景的目的是让学生寻找作者情感生发的原点,真正读懂作者,是为了延长文本的宽度。

《项脊轩志》是一篇传统的古代美文。教学中,学生对字句的理解并不困难。作者善于借生活中的琐事抒写真挚情感,学生也不难发现。但我们通常止步于把作者的情感模式化地解读为抒写逝去亲人悲哀和功名未尽的抑郁。我们在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后注释,疏通文义,自学课文的基础上,分次介绍归有光的坎坷偃蹇的经历和文学成就,由此串起课堂教学,让学生逐步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大大拓展了文本的宽度和阅读视野。

第一次介绍作者生平遭遇,诵读感知,品悟情感。这个介绍可以让学生看到作者不仅科场失利,而且身世坎坷。学生才会在阅读文本中体会,大家庭的支离破碎对他意味着什么,祖母的喃喃自语对他意味着什么,一次又一次的科举失利对他意味着什么,才能体会“多可喜亦多可悲”中的“可喜”是短暂的,更加重了他的“可悲”。悱恻动人,是归有光散文的突出特征。但这里的“情”,不是单纯的“亲情”,还有作者肩负的光宗耀祖、家族振兴的责任以及功业无成的负疚和苦痛。

第二次介绍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的“唐宋派”,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桐城派的姚鼐评价他是架设在唐宋八大家與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近代林纾更尊他为“五百年来归震川一人而已”。(同时展示《寒花葬志》原文)

这样学生进一步了解,归有光作为一个失意的读书人,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但在文学上却独树一帜。《项脊轩志》被公认为是作者“最胜之文”。学生进一步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艺术特色:善于描写生活中的小细节。如“以手阖门”“自语”表现出来的祖母对孙子的疼爱和期望。“东犬西吠”“鸡栖于厅”体现出来的这个家庭的混乱和无序。

在补充学习了《寒花葬志》《先妣事略》之后,学生不仅进一步体会了归有光散文的绵绵情思,也更深入地了解了归有光散文的艺术魅力。

三、“不即不离”,读准自我,体验作品的高度

学生进入情境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理解感悟,这是必须的,但还要防止另一面,即学生只从自己的角度审视作品,而不能超越原始体验。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欣赏者对于所欣赏事物的态度通常分为‘旁观者’和‘分享者’两类,‘旁观者’置身局外,‘分享者’设身局中,分享者往往容易失去我和物中应有的距离。”如果失去应有的距离,就可能以自己的经验曲解作品,但是如果读者离作品反映的时代距离太远,读者又会以一个“旁观者”冷眼甚至麻木地审视作品。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能不受读者的经验、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一体两面的。如果受到自己知识经验的不当影响,就会出现诸如“《背影》中‘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杜甫是一个不称职的丈夫”“学习祥林嫂拒绝改嫁的精神”“愚公移山是破坏环境”“木石前盟违背科学常理”等偏浅认识。“在美感经验中,我们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跳出来,一方面又不能脱尽实际生活;一方面要忘我,一方面又要拿我的经验来印证作品,这不显然是一种矛盾吗?事实上确有这种矛盾,这就是布洛所说的‘距离的矛盾’。创造和欣赏的成功与否,就看能否把‘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距离’太远了,结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又不免让实用的动机压倒美感,‘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个最好的理想。”我们要跟学生讲清楚“不即不离”的鉴赏方法,既要联系自己的经验,又要注重作品的时代。《雷雨》中的四凤到底是误触高压电而死,还是因失望和悲愤而握电自杀?蘩漪是偏狭自私的人,还是那个密不透风的“铁屋子”中的叛逆者?同样,用“不即不离”的方法,可以全面审视林黛玉的孤高傲世和尖酸刻薄,可以全面理解薛宝钗不仅是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美人”,还是一个善解人意、人人喜爱的大家淑女。我们要全面把握人物形象的多元性,在读者所处时代背景下审视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基于学生拓展阅读 篇7

关键词:小学,阅读,拓展

语文在小学课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属于小学生的必修科目, 小学语文不但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且还是小学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 可以直接影响小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学习。如人们平时所说的“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阅读在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同时, 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 研究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一、拓展课外阅读, 激发学生兴趣

阅读兴趣可以极大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动力, 所以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时, 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样, 一般都是选择的各种美文, 也是学生每天都要翻看的书籍,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动力, 教师可以在充分应用教材的前提下, 鼓励学生进行文章拓展阅读, 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在学习《开天辟地》一课时, 教师可以首先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在学习《狐假虎威》一课时,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阅读《中国寓言故事》, 利用这些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联的故事, 不但符合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 而且可以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种宽松的故事阅读中, 学生的心情就能够得到放松, 不再对语文学习感到厌倦和畏惧, 从而积极投身到课外阅读的自主学习当中。鼓励学生进行教材课文拓展阅读, 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课外知识, 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以进一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结合学生实际生活

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应用教材资源, 发挥课文的作用。自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可以掌握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假如小学生可以理解课文中的词语段落, 可以认识文章的大概意思, 教师就可以断定他们的阅读能力没有问题。相反, 教师就需采取各种手段, 帮助小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如, 在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课的学习中, 文章多次提到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借助脚可以爬满整个墙壁。而小学生都知道, 只有动物和人类才有脚, 植物怎么会有脚呢?在小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到疑惑不解时, 教师应该利用小学生可以接受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爬山虎并不少见, 在校园内、工厂内和家庭中都有爬山虎的身影,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长有爬山虎的地方亲自观察, 明确课文中讲的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 同时向同学们解释, 文章说到的爬山虎会借助脚爬满整个墙壁是一种拟人的写法。同时展示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在家中泡一些豆子, 认真观察豆子的变化情况。”让学生掌握观察和思考方法。这种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不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有利于学生领会课文包含的精神内容。

三、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依据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 学生在教师讲授中学习, 这种学习模式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学生也不能掌握阅读技巧。所以要想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自身角色, 将学生置于课堂学习的中心,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敢于说出自己不能理解的段落, 敢于提出生字词, 在教师和学生共同思考、共同参与情况下解决。如果小学生长期应用这种学习模式, 则一定会提高思维水平,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自己进行阅读过程中, 也可以积极发现各种问题, 从而积极投身于问题的解决当中, 促进思维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理解文章内容, 在经过较长时期的这种训练后, 从而提高自身阅读能力。

四、开展小组活动, 增加学生体验

只有通过实践, 知识才能得到检验, 学生只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还不能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还需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检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 教师解决课文内容就需消耗大量时间, 课堂内没有时间去着重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所以, 教师应重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开展小组活动, 使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 拓展学生阅读实践平台。如:可以利用每周四的自习课, 组织学生举办“文章评析”活动, 鼓励学生将自己课外阅读的文章介绍给同学们, 然后要求学生深入研究文章作者背景、文章内容、表现的中心以及精彩段落等, 最后让学生自己说出阅读这篇文章的收获。这种学习方法, 学生会为了让教师和学生理解自己的辛勤劳动, 承认自己的看法, 也来阅读自己的文章, 在上课前学生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进一步去认真阅读文章, 应用以前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解释文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利用开展小组活动, 可以对学生展示更多的实践平台,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帮助学生应用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不但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娟.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初探[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0 (9) .

以课堂拓展促学生大量阅读 篇8

一、基于文本拓展,架设阅读桥梁

在教学中,并不是教学完课本上的内容,教师就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况且小学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内容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比如在教学李白的 《静夜思》的时候,教师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李白的这一首诗,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寻找有关李白的其他三首古诗进行学习背诵,并且要把古诗自学透彻,这样的做法对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和古诗的积累是十分有好处的。再比如教学《司马光》的时候,课本上的内容呈现的是比较少的。虽然对小学生并不能要求过多,但是要从小培养他们养成阅读的习惯。所以,课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继续寻找有关司马光的故事或者书籍,但是一定要注意,教师只是给一个主题,其拓展性阅读的内容还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

二、整合阅读内容,提高阅读质量

在课堂拓展性的阅读中,不论什么样的拓展都不能脱离文本。教师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

1.关注教学实际,少做脱离实际的拓展

有些教师拿捏不好拓展内容的选取,所以在拓展的时候很少关注学生需要什么,而是拓展自己觉得应该拓展的。这样的拓展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小学生最需要的东西,严重脱离了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课本主题。脱离实际,离开课本和学生,没有任何目标的随意拓展是无效的拓展。

2.预设性拓展和生成性拓展有机结合

很多教师误以为多一些预设性的拓展,少一点生成性的拓展,便是拓展性阅读的最佳方式。其实不然。虽然预设性的拓展也是很重要的,能够在教师精心的设计下对书本内容进行有效合理的拓展,但是如果预设性过多,语文课堂就会显得死板。而生成性的拓展过多,也就是教师没有丝毫的准备,课堂上只是任由学生空泛而谈,虽然从表面上看来课堂是十分热闹的,但是这样的拓展阅读起不到拓展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将预设性拓展和生成性拓展有机结合起来,让拓展更有效。

三、丰富阅读形式,拓展阅读范围

1.以点带面

被选入教材的一篇篇精读课文,都是经过编著者精心选编的。比如《黄山奇石》一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外也不乏有很多同样的文章。仅仅通过一篇《黄山奇石》,学生对写景类的文章并不会有全面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将这一篇文章细讲,然后寻找几篇类似的写景文章,让学生集中起来阅读。这样便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以点带面地了解这一类型文章的特点。

2.自由阅读

教师应当在每周至少抽出一节课作为阅读课,对于课上学生所读的内容,教师不做规定,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书籍,让学生自由阅读,并让学生将好词好句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对于摘抄,教师只是给学生提建议,不要去“要求”学生怎么做,给学生足够的阅读空间才是最重要的。

3.读书交流

小学生很愿意分享,在阅读之后,他们特别希望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想法,也想将自己的阅读方式推荐给其他学生。阅读之后的交流不仅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样的交流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基于学生拓展阅读 篇9

一、多法并举,激发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推动保持学生持久阅读的动力源泉,只要有了期待,他们就能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其中,最终高效地完成任务。不管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哪怕就是成年人,天生就对故事情有独钟,要想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首先就可以以故事引路,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比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使他们徜徉于引人入胜的环境描写中,流连于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中,沉醉于优美简练的文本语言中。

二、注重细节,加强方法指导

科学的读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效果的重要保证,小学生认知水平还处于较低的状态,阅读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有些学生拿到书后,一会儿翻到前,一会儿翻到后;有些学生只关注书籍中的插图,问问他们有什么收获,他们要么是支支吾吾,要么就是哑口无言,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缺少阅读方法,不知道怎么去读书,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当然这样的指导必须立足课堂,指向课外,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拓展性地阅读,不断提高阅读能力。例如,教师要教会每一位学生学会使用新华字典,要让他们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就要及时向这位“老师”请教,这是拓展阅读必备的条件之一。每节课上课之前要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要具体到如何预习,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不能解决,促使学生学会预习,养成预习的习惯。

(1)自绘阅读蓝图。这里的蓝图是指学生的阅读目标,众所周知,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可以分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制订相应的读书规划,以及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如阅读时间安排、阅读步骤、阅读方法的选择等,这样阅读的效率才会更高,才能更利于拓展性阅读目标的实现。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不能死搬硬套、一成不变,要学会随机应变、融会贯通,做出及时调整修改,以不断充实自己的阅读规划和措施,使之更利于阅读目标的达成。

(2)优化阅读过程。准备是一种心理状态,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工作顺利完成的保障,阅读也是如此,只有在阅读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阅读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笔者在指导学生拓展阅读时,首先,让学生完成一份读前提问表,如你阅读过程中做过哪些事情,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阅读时遇到拦路虎,如生字、新词,或不能理解的句子,你是怎么做的,哪种文章你最怕读,为什么,要想把这篇文章读懂,需要怎么做。其次,在读的过程中也要时时对照此表,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是否科学有效,哪些内容需要做笔记,哪些内容需要精读,哪些内容只需粗读,还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和借鉴,等等。第三,在阅读结束时还要再次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是否合理,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三、灵活评价,促成阅读习惯

评价是一种反馈、调整和激励手段,每一个阶段的阅读之后,教师都要带领学生对这一阶段的阅读情况进行一次客观、全面地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此阶段的阅读目标是否实现,阅读计划、措施是否落实,阅读效果是否有效等。达到度高的学生要进行表扬,达到度不高的也要反思,找出不足之处。同时,评价方式也要注意多样化,如定期开展读书汇报会、讲故事比赛、交流阅读心得、阅读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等。通过此阶段的评价,目的是调整下阶段的阅读目标和计划,使之更合理有效。由此循环上升,学生就能养成自我调整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自然会显著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拓展性阅读和课外阅读区分开来。首先,课外阅读的时间很明确,那就是课堂以外,而拓展性阅读可以是课外,也可以在课内。其次,课外阅读的范围比较广泛,阅读的内容也不必有具体的要求,而拓展性阅读必须依托课本向外发散延伸,因此,相对来说,拓展性阅读比课外阅读指向性更强。

基于学生拓展阅读 篇10

1.“经典”如花, 亭亭然

“新经典”如花, 优雅地绽放在语文园林, 亭亭然。中外名著、现代诗文、古典词诗……兴之所至, 随手撷来, 便成为师生共享的美餐。看,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演绎的《枫桥夜泊》, 就是一场经典的盛宴。千年的钟声, 千年的文化, 穿越千年的时空, 向我们迎面走来。空灵的钟声, 泛化的愁绪, 在王老师温润的眼光、感性的语言中牵手。一曲“涛声依旧”引出: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是钟声———“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以“钟声”为着力点铺张开去, 此时再读“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便清顺爽口, 情深意浓。启、承、升、转、合, 一气呵成, 既抓“愁眠”更抓“钟声”, 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 不仅感受到“愁眠”的意境, 更体会到“钟声”的温暖。等到后面对比阅读“举头望明月”“霜从今夜白”“海上升明月”“明月几时有”这些历代诗人描写明月的诗句时, 钟声代表的文化意涵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就显得异常凝重。这就是经典, 这就是文化, 给我留下了深深的震撼。从那天起, 我知道短短数字的古诗可以这样教:追寻本源, 超越文本。拓展阅读, 即围绕一个主题, 阅读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题材、不同构思、不同写法的文章, 促进学生在类比中学习。于是, 在教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时, 我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了林升的《题临安邸》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瞧, 学生读得兴致盎然, 鲜味十足。读着读着, 苏轼给读者营造的那种想象空间, 那种无言之美, 不知不觉对比出来了:“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2.“经典”如草, 欣欣然

“新经典”如草, 蓬勃地铺展在广袤的原野, 欣欣然。亲近“新经典”, 融入“新经典”, 我愿成为一只蜜蜂, 在阳光下, 提着小篮子, 飞呀飞。今年, 我听了本校林老师教学《荷叶圆圆》一课, 只见林老师大量引进儿歌、童谣、古诗, 满满一节课, 活色生香。例如, 在读到“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时, 林老师把“摇篮”作为生词, 引导学生着重读、反复读, 然后不失时机地把一首儿歌展现出来:

蓝天是摇篮, 摇着星宝宝。

大海是摇篮, 摇着鱼宝宝。

花园是摇篮, 摇着花宝宝。

荷叶是摇篮, 摇着水珠宝宝。

孩子们读得摇头晃脑, 津津有味, 有的甚至加上了动作, 仿佛自己正躺在摇篮里呢。等到后面请学生说说:“水珠宝宝躺在荷叶上是什么感觉呢?“”舒服。“”快乐。“”像在妈妈的怀抱里一样。”……学生兴奋地说着, 小脸涨得红红的。如何理解“摇篮”一词, 在这里根本无需老师讲解, 完全得益于《摇篮》这首儿歌。课文临近结尾, 古诗新唱《江南》一出现, 学生再一次激动起来。

“江南可采莲, 荷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优美的音乐响起, 清脆的歌声响起, 童声在回荡, 童心在歌唱。这就是阅读的魅力, 难怪有人会这样呼喊:爱书吧, 它是你飞翔的翅膀。

二、以手相接, 童趣最美

曾经有人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我想说, 儿童更是想象的王子。我校语文教研组李老师执教《要下雨了》一文结尾时, 李老师让学生说说, 除了燕子低飞、鱼跃水面、蚂蚁搬家这些预兆要下雨了, 还有哪些小动物会预示天气的变化呢?只听学生说, 蜻蜓低飞、乌龟“冒汗”、青蛙呱呱叫……都是下雨前的征兆。说着说着, 突然一个洪亮的男声响起“:老师, 老鼠是地震预报专家!“”哈哈哈……”爆笑声四起, 学生感兴趣的不再是天气知识了, 而是那只吱吱乱窜的小老鼠了。又有一位男生站了起来:“老师, 我想唱一首小老鼠的歌, 可以吗?”李老师点了点头。“小老鼠, 上灯台。偷吃油, 下不来。叫妈妈, 妈不在, 叽里咕噜滚下来。”到了后面, 几乎是全班同学一起喜滋滋地放声歌唱。这个结局令执教者、听课者始料不及。老师干脆放下课本, 对全班同学说:“你们回去把听过的、唱过的有关小老鼠的儿歌都找出来吧。明天我们一起欣赏。”听了李老师的话, 这些一年级的学生个个眼睛发亮, 快乐得简直就是一群小老鼠。

第二天巡课, 我和教务主任巡到一年级教室门口, 看到了一出名叫《老鼠嫁女》的好戏:“大红喜字墙上挂, 老鼠女儿要出嫁。女儿不知嫁给谁, 只得去问爸和妈……新娘刚到猫咪家, 猫咪一口就吞下, 猫说新娘怕人欺, 为保安全吞肚里。”“哈哈哈, 真好玩。”许多学生受到感染, 脱口而出。我虽站在教室后面, 但能充分感受到孩子们的这种畅快, 来自画面情节, 更来自文字。这哪里是巡课, 分明在与李老师共享童趣大餐呀!

三、以爱相盛, 童心最真

冰心说:“游人不解春何在, 只拣儿童多行处。”听, 我们的孩子就像一整个春天, 生机勃勃, 五彩缤纷。记得我在杭州听过一位来自江苏的老师执教一篇对子歌:云对雾, 雪对霜, 和风对细雨, 朝霞对夕阳……因为语言对仗工整, 朗朗上口, 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刚合上书本, 就有学生说:“老师, 我也会对对子”!老师请他说。他声音洪亮:“天对地, 早对晚, 大树对小草……”一下子说了好几个, 令我们听课教师吃惊不小。又有一个孩子说:“庭对院, 井对池, 苹果对葡萄。深对浅, 重对轻, 小老鼠对大花猫。上对下, 多对少, 狗尾草对……”想了许久, 老师送了个“鸡冠花”。全班学生几乎同步鼓掌。一旁听课的我, 真是佩服这些孩子们:可能他们还不明白什么是押韵, 什么是对仗, 但没有关系, 他们可以把对对子说得这样情趣盎然, 足矣!

美无处不在。为人师者, 尤其是语文教师, 轻轻地推开了一扇窗, 春天就走进来了, 生根, 发芽, 长叶……于永正老师说:“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大程度上是在阅读中形成的, 三分筑基在课内, 七分筑塔在课外。得阅读者得天下, 成阅读者成一生———抓住阅读就抓住了语文的根, 得到阅读之‘乐’就得到了语文之‘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责无旁贷, 引领学生不停地阅读, 为其终身发展奠基!

摘要:阅读, 如花如草, 亭亭然, 欣欣然。阅读, 让童声回荡, 让童心歌唱;让课堂情趣盎然,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上一篇:机电设备维修下一篇:民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