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2024-05-24

老年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精选十篇)

老年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72例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质疏松骨折患者, 男23例, 女49例, 年龄70~94岁, 采用PFNA手术治疗29例, 采用HA43例, 选用加长柄股骨假体有利于关节的早期活动和负重。

1.2 方法:

早期离床恢复患肢功能, 术后进行抗骨松治疗及规范的健康教育干预。

2 结果

与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60例传统疗法:DHS、改良髓内固定系统 (PFN) 对比, 明显缩短卧床时间, 早期下床, 减少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4年, 对72例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术后功能评价, 选用Harris (1969年) , 及Sanders提出的髋关节功能综合评分[3];优66例, 占91.2%;良5例占6.9%;差1例占1.3%, 患者综合满意度为98.6%。见表1。

3 健康教育干预

3.1 术前健康教育干预:

(1) 心理护理:紧张担心恐惧、害怕疼痛的心理普遍存在。因此, 做好心理护理, 缓解消除患者的负面心理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积极治疗原发病:高龄患者大多合并有内科疾病, 术前协助医师进行详细的内科矫治。 (3) 认真、详细的术前指导:对术后要进行的康复计划向患者详细讲解并指导其术前开始练习, 制订康复计划时邀请患者家属一起参与, 以加强对患者康复计划实施的监督和指导。 (4) 积极完善术前检查:尽快使患者处于能耐受手术的最佳状态, 缩短卧床时间, 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卧床制动后, 将发生快速骨量丢失。 (5) 评估患者的营养和膳食因素, 加强营养指导。

3.2 术后健康干预

3.2.1 术后体位及患肢功能锻炼:

术后保持患肢处于外展中立位, 清醒后即开始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5次/天。HA组在术后24 h即开始屈髋、屈膝、足跟蹬床等练习并详细讲解防止关节脱位的要点及坐、站、走、时注意事项;术后1周左右在护理人员协助下使用助行器下床行走。PFNA术后采取先被动后主动, 先床上后负重的功能练习法, 术后1~3周左右再开始离床拄拐行走。强调早期进行肌肉、关节的被动和主动锻炼, 减少卧床时间。预防深静脉血栓。

3.2.2 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 每晚1次, 预防血栓形成。患肢做踝泵运动, 在足背屈, 伸活动时要有10 s停留, 每次15~30下逐渐增加次数。鼓励患者多饮水, 保证每日饮水量2000 m L, 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的概率。髋关节置换术后抗凝35 d。

3.2.3 抗骨质疏松治疗:

积极的锻炼和补充钙剂是骨质疏松症治疗最基本的方法。非骨折区的肢体锻炼:包括对抗重力及阻力等锻炼通过非骨折区的肢体锻炼增加骨的强度, 减少钙的流失。如用饮料瓶装沙子, 或符合患者使用的小哑铃, 让患者上肢进行上举、屈伸等。

3.2.4 正确合理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骨质疏松症属慢性代谢疾病, 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坚持长期药物治疗。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早期应用降钙素治疗既可止痛又能改善或防止快速骨量丢失。肌肉注射鲑鱼降钙素共计16周。每日维生素D给予400~800U。主要不良反应是高钙血症和高钙尿症。故用药过程定期监测血清钙和肌酐。

3.2.5 营养和膳食因素的干预:

制订合理的膳食方案, 避免低体质量及肥胖。体质量异常是骨松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补钙能显著提高全身骨密度, 但给予患者高剂量的钙可以引起一些潜在的问题, 包括诱发或加重便秘, 钙剂的补充与锌的吸收互相之间有影响。老年患者接受钙剂补充时要同时服用含锌的多种维生素制剂。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摄入富含维生素D、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 避免嗜烟酗酒、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避免高磷食物 (动物内脏) , 注意烹调方法, 避免破坏钙吸收和利用的因素, 满足每日维生素A、C、E和微量元素摄入, 少饮浓咖啡、浓茶、可乐和碳酸饮料等

3.3 出院指导:

(1) 平衡膳食, 使体质量接近、达到并维持在合理水平坚持日常规律地加强负重与肌肉力量训练, 增加日光照射, 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 预防性正确用药。 (2) 定期复查1个月、3个月、半年、1年复查x拍片及、血沉、C反应蛋白、监测骨密度等。

4 讨论

通过对高龄股骨转之间粉碎性骨质疏松骨折进行HA或PFNA的患者予以术前、术后系统的、个性的健康教育干预, 大大提高了其治愈率, 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了他们的寿命。患者对治疗和护理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Kesmezacar H, Ayhan E, Unlu MC, et al.Predictors of mortali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n intertrochanteric or a femoral neck fracture[J].J Trauma, 2010, 68:153-158.

[2]庞向华.半髋关节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重庆医学, 2013, 42 (10) :1068-1088.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篇2

【关键词】股骨髓内钉;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048-02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为降低死亡率、减少各种并发症,早期手术治疗已经被众多骨科医师所接受。而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材料在不断发展更新,目前可供临床医生选择的材料种类较多。我科从2009年10月开始采用PFNA治疗3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与同期我科采用内固定系统(DHS 、股骨近端锁定钉板、PFN)治疗的27例相同疾病患者相比。PFNA具有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和患者恢复快等特点,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PFNA组35例,男21例 女14例;年龄55-92岁,平均年龄62.6岁。骨折AO分类:A2型19例,A3型16例,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其它内固定材料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3.4岁。骨折AO分类:A1型8例 A2型11例,A3型8例,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其它内固定材料选用DHS 18例、股骨近端锁定钉板3例、PFN6例。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视病情需要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仰卧于手术台上,患侧稍微垫高。切口其中大转子顶点向近端延伸约4-8cm(根据患者体型胖瘦决定),于大转子尖端稍微偏前开口(约大转子前中1/3处),钻入导针致股骨髓腔中(可透视确定),套入保护套筒。沿导针钻入联合钻至工作线处,以扩大股骨近端,沿导针徒手插入主钉,针尾平齐大转子顶端。C臂透视下将患者下肢外展牵引复位,在颈干角满意后,经定位器向股骨头方向钻入1枚带螺纹导针,透视下调整其在股骨头的位置及前倾角。测量长度,选择适合的螺旋刀片,于股骨外侧皮质扩孔,打入螺旋刀片透视满意后锁定。利用瞄准器上远端锁钉。近端拧入尾帽,缝合切口。

1.3 术后功能锻炼 所有患者第二天进行患肢的关节主动活动,同时配合被动按摩以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1周进行非负重锻炼,1月后逐渐进行负重训练。术后3个月按Harris评分标准对患者髋关节进行评价。

1.4 不同内固定方式的初评 统计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术后短期的康复情况,由于随访样本量太小,未进行统计学比较。

2结果

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54分钟(25-100分钟),平均术中出血175ml(100-450ml);DHS组平均手术时间78分钟(65-190分钟)、平均术中出血615ml(500-1080ml);股骨近端锁定钉板组平均手术时间87分钟(45-150分钟)、平均术中出血520ml(150-750ml)、股骨近端钉PFN组平均手术时间77分钟(55-130分钟)、平均术中出血510ml(200-950ml)。其中PFNA组有5例患者术中未输血,其他内固定材料组有11例第二天还在输血治疗。除PFNA组8例,其他内固定材料组9例不足三月未随访外,所有患者无感染、骨不连、股骨颈螺钉切出、骨折断端塌陷吸收、主钉周围股骨干骨折等严重并发症。PFNA组按Harris评分标准优7例、良13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74.07%

3 讨论

3.1轉子间骨折内固定材料的选择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材料大致可分为髓外及髓内两种内固定系统,临床常用的前者以DHS为代表,后者以PFN、早年的Gamma钉常用。每种材料都有各自的特色。一般认为髓内固定对骨折局部血供破坏较小,但近年来国外有学者经过大样本的回顾性研究统计显示:两种固定系统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骨折愈合及并发症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目前普遍认为对于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外固定即可,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尤其是反转子间骨折则首选髓内固定。而临床上的具体使用主要是参考骨折类型及手术医师的使用习惯。因此这些材料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均有较广泛的使用。髓内固定系统中Gamma钉曾因其能使固定更加牢靠的粗大近端而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但通过长期随访观察发现正是这粗大近端使股骨远端承受的应力增加,而其锁钉又过于靠近远端,从而常发生股骨远端的继发性骨折。AO推出的PFN减少了近端的直径和增加了锁钉与主钉尾端的距离,而且由于股骨头处增加到2枚螺钉固定,有效地防止了旋转应力,大大降低了头钉切割的发生率。

3.2老年骨折的特点和内固定材料的选择 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大、体质差,又多合并有心肺脑等内科疾病,因此手术风险相对增大,在术前充分评估及尽可能控制合并内科疾病的同时,要求手术的创伤尽可能小、手术费时及术中出血尽量少、术后患者主动及被动活动尽量早。DHS尽管对骨折的固定相对牢靠,但由于手术切口大、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出血稍多的缘故,不太适合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因此髓内固定系统由于切口相对小而又符合目前流行的骨折固定之BO理念成为老年患者的首选。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因是骨折疏松,主要是质和量的变化,即骨质量的减退和骨强度的降低,同时结合股骨近端解剖特点和生物力学要求,迫使骨科医生尽可能选择具备抗内翻支撑和防止股骨头选择的内固定材料。PFN尽管能满足以上的要求,但股骨颈内平行插入两枚螺钉在手术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在股骨颈较为短小的身材矮小的患者中;而且通过生物力学研究发现这两枚螺钉限制了加压螺钉和主钉之间的滑动,部分载荷经防旋螺钉传递,经常出现加压螺钉退钉和防旋螺钉切割的情况,同时两枚螺钉之间的骨质容易退化,增加了股骨头坏死的可能性。针对以上情况AO在PFN的基础上研发了将螺旋刀片系统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也就是采用了打入的螺旋刀片替代了PFN的两枚螺钉;经生物力学证实,和传统的螺钉系统相比,螺旋刀片和宽大的接触面积能提高稳定性,很好的防止旋转和塌陷,并且抗切出区域明显增加。也就是说PFNA实现了一个部件同时完成抗旋转及稳定支撑两种功能,由其适合骨折疏松患者。

3.3 PFNA的应用体会 虽然目前我院PFNA应用病例不多,但是仍然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与普通股骨髓内钉相比,PFNA进钉点位于大转子顶点而非梨状窝,这样手术显露及操作更简单,而且对臀部外展肌群的损伤最小。骨折周围直至转子以远股骨均无需显露,不仅充分保护了骨折端的血供,促进了术后骨折的愈合;更重要的是对于较为粉碎的转子间骨折,不切开在透视下闭合复位更简便且复位效果更加满意。通过本组患者我们体会PFNA在手术时间及出血方面较其他内固定方式确有减少,PFNA的时间大部分用在术中C臂操作上,术中基本上可以不用输血。事实上PFNA的操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骨折切开复位,而是类似于中医的微创下闭合复位,这需要医师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理念上更新,当然对于骨折的不能完全解剖复位甚至小转子的不复位,患者及家属需要理解。④当然PFNA的使用也有其局限性,由于其近端直径粗17mm,这要求患者股骨转子部位稍远端处内径最好不低于20mm,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就有患者股骨近端过细而被迫改变方案使用股骨近端锁定钉板的案例;同时PFNA的长度及弧度不适用于股骨干弧度较大的患者。因为这类患者术中操作时进钉困难或股骨远端容易再骨折。

参考文献:

[1] 周振宇、董红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及人工关节置换.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7.9(4)305307

[2] 唐佩福、姚琦、黄鹏等.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华创伤骨折杂志,2007、9(7):622624

PFNA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2013于我院治疗的94例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 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 其中男20例, 女27例;年龄60~86岁, 平均 (71.57±8.03) 岁。对照组47例, 其中男15例, 女32例;年龄62~84岁, 平均 (70.85±9.26) 岁。两组的一般资料均可比 (P>0.05) 。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经麻醉后取仰卧位, C型臂X线机下闭合骨折复位, 复位满意后。治疗组行PFNA:于股骨大转子顶点上方做一长约4 cm的纵行切口, 切开筋膜, 将臀中肌钝性分离后将大转子顶点显露出来。以大转子顶点稍偏内为进针点, 开髓器开髓, 近端扩髓后, 于髓腔中旋入PFNA主钉, C型臂X线机下调整插入主钉的角度和深度。连接瞄准器, 插入套筒至股骨外侧皮质, 将导针钻入直至股骨颈内, 将外侧皮肤切开, 顺着导针方向将螺旋刀片打入, 并顺时针旋转插入器, 使螺旋刀片加压骨折端, 并锁定, 固定满意后将尾冒拧入并冲洗缝合。对照组应用DHS固定:采用大转子下外侧切口。逐层切开。于大转子下约2.5 cm处选择为进针点, 在骨面中点使导针与股骨干成135°角钻入股骨颈。导针直达股骨头软骨下。测量长度减去0.5 cm作为置针长度, 钻孔丝攻后拧入拉力螺钉, 螺钉的全部螺纹必须在骨折线近侧。拔出导针, 安装套筒钢板, 使之与外侧骨皮质完全贴合, 固定钢板螺钉及拉力螺钉尾螺帽。两组术后均采取应用抗生素、供氧、心电监护等措施, 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进行踝背伸肌、小腿三头肌、股四头肌等收缩运动, 术后2周内进行膝关节、髋关节运动, 2周后参照愈合情况再判断是否扶拐下床或部分负重练习。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 术后进行1年的随访, 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大腿疼痛评分以及Harris评分等其他观察指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大腿疼痛评分应用数字疼痛分级法 (NRS) , 以0~10描述疼痛强度, 分值越高, 表示疼痛越剧烈。

1.3 统计学方法:用SPSS17.0处理数据, 利用T检验比较计量资料 (±s) 间差异, 计数资料利用χ2检验, P<0.05时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其他观察指标比较:治疗组的骨折愈合时间、NRS评分、Harris评分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2。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治疗组未发现明显并发症, 对照组出现并发症7例 (14.89%) , 其中股骨干骨折4例 (8.51%) , 拉力螺钉切出3例 (6.38%) 。两组术后并发症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χ2=7.5632, P <0.05) 。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为骨质疏松, 表现为骨强度的减小和骨质量的下降, 致使骨和内固定器间的结合力变小, 从而导致内固定失败, 并且股骨近端的生物力学和解剖结构均要求内固定必须具有避免近端骨折块旋转和抗内翻支撑的功能[2]。它根据复位后的稳定程度可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骨折。前者可以选择如DNS髓外固定或PFNA髓内固定[3];而对于后者, 一些学者认为髓内固定与髓外小直径锁定螺钉系统均可行[4]。然而近些年来, 很多医学工作者认为如A3骨折等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应用髓内固定较为合适, 髓内固定器械也有了很大的进步[5]。从Gammar钉、重建钉、PFN到逐渐广泛应用的PFNA, 其设计理念基本一致, 均是从髓内固定骨折, 然而细节设计上差异较大[6]。

本研究探讨分析了PFNA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PFNA改进自传统的PFN系统, 它将传统的2枚螺钉固定升级为螺旋刀片锁定技术, 游离的螺旋刀片可自旋进入骨质, 刀片的芯直径逐渐增加, 表面积十分宽大, 可有效填压骨质和得到理想的锚合力[7];它依靠螺旋刀片一个部件实现稳定支撑和抗旋转, 其抗切出稳定性更高, 抗内翻畸形能力和抗旋转稳定性更强, 并且只需打入1枚螺旋刀片, 适用范围更为广泛, 更易于操作[8]。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骨折愈合时间、NRS评分、Harris评分均少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PFNA可有效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 可减少手术时间, 降低出血量, 加快骨折愈合速度, 快速缓解术后患侧疼痛和恢复髋关节功能, 并且术后无明显并发症, 具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PFNA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2013年于我院治疗的94例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骨折愈合时间、NRS评分、Harris评分均少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PFNA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PFNA,老年,转子间骨折

参考文献

[1]唐天生, 李欣, 林达强.PFNA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32例[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2, 27 (1) :45-47.

[2]莫令翔, 张永亮, 张阳彬.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四川医学, 2012, 33 (4) :680-682.

[3]宋肖舟, 傅安.微创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 2012, 17 (4) :520-521.

[4]丁洪, 何应英, 陈彦.PFNA与Gamma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4, 23 (3) :272-274.

[5]唐正午, 陈志伟, 戴祝, 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68例临床分析[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14, 42 (3) :308-310.

[6]邱卫华, 罗春强, 莫捷华, 等.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J].现代医院, 2014, 14 (6) :58-59+62.

[7]洪尚浩.用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13) :225-226.

老年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篇4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09-02

股骨转子间骨折90%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70岁以上老人发病率急剧增加,是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早期手术治疗,已成为共识。与侧板系统相比,髓内钉能承受较大的应力,对不稳定性骨折效果更好,可使患者早期负重[1]。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由股骨近端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发展而来,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期间我院采用PFNA治疗4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本组47例,男19例,女28例;左髋21例,右髋26例;年龄65岁~92岁,平均78.6岁。骨折按AO分型:A1型13例,A2型20例,A3型14例。致伤原因:摔伤41例,高处坠落伤4例,交通伤2例。合并内科疾病:原发性高血压17例,心脏病13例,糖尿病8例,脑血管病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3.6d(3d~8d),平均住院时间11.3d(7d~16d)。

1.2 术前准备。入院后给予皮牵引术,完善各项术前检查,依据检查结果,调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改善全身状况。针对内科疾病,请相应内科及麻醉科会诊处理。

1.3 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健侧下肢保持屈髋屈膝外展位,患肢在持续牵引后保持10°~15°内收位,G臂透视下手法闭合复位,复位满意后自股骨大转子顶点上方5~8cm处向大转子方向做一约4cm长纵行切口,逐层分离,钝性分开臀中肌,用手指触及大转子顶点,在大转子顶点或稍内缘置入2.8mm导针,透视见导针位于股骨髓腔内,套筒保护下打开骨皮质并扩髓,徒手置入PFNA主钉,安装瞄准臂及钻头套筒(达骨皮质),将瞄准臂前倾15°,将导针置入股骨颈中轴线或稍偏下方,针尖距关节面至少5mm,测量长度后空心钻扩孔,顺导针方向打入螺旋刀片,透视证实位置满意,锁定螺旋刀片。锁定远端锁定,拧入尾帽。彻底冲洗伤口后,缝合伤口。

1.4 术后处理。术后应用弹力绷带,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d~5d,第2天可在床上坐起,行股四头肌舒缩锻炼及膝关节主动和被动屈伸活动,术后2周扶拐杖不负重下床活动,术后每月拍摄X线片,依据病情指导进一步的康复训练。

2 结果

本组47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6.4min(28min~46min),平均失血量为124.9ml(87ml~432ml),平均切口长度6.8cm(5cm~12cm)。47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8~11周,平均10周。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82±7.3)分,优19例(≥90分),良23例(80~89分),可4例(70~79分),差1例(<70分),优良率为89.3%。术后无螺旋刀片切出或穿出股骨头、无髋内翻畸形、1例患者因摔倒而导致主钉远端骨折,怀疑与钉尾应力分布不均有关。

3 讨论

3.1 PFNA的特点。2006年由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研制并成功推广使用,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锁定便捷准确,术后疗效肯定等优点[2]。PFNA主钉具有6°外偏角,便于从大转子处插入,远端1枚螺钉即可完成动力或静力锁定,以1枚螺旋刀片取代2枚螺钉固定,同时完成抗旋转和成角稳定,简化了手术操作程序,缩短了手术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螺旋刀片具有宽大的表面积和芯直径,通过打入,填压松质骨,可确保最大程度的骨质加压作用以提高螺旋刀片的铆合力[3],适用于各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尤其适用于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另外,仅需打入1枚螺旋刀片,更适用于股骨颈细的患者。

3.2 微创操作的注意事项。①术前需根据患者影响学资料了解髓腔情况,选择合适的髓内钉。②重视术前牵引及手中手法复位。③术中大转子顶点进针后,扩大转子顶端皮质时应在套筒保护下高转速缓慢进入,防治骨折块分离,置入主钉时用瞄准器把持徒手插入,必要时可转动插入避免因暴力锤击而引起的骨折移位。④股骨颈内导针位置:正位应位于股骨颈中下1/3,蛙式位应位于股骨颈中央或稍偏后方,针尖位于股骨头软骨下0.5~1.0cm。螺旋刀片的位置按照TAD理论应严格控制在25mm以内。⑤针对骨折时间较久的病人需有限切开,用骨勾将骨折块靠拢,复位满意之后再行置入主钉。

综上所述,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较多优点,因其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螺旋刀片不破坏骨质,铆合力强,尤其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保中,常晓.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个体化治疗[J].中国骨伤2011,24(5):357~360

[2]Mereddy P,Kamath S,Ramakrishnan M,et al.The AO/ASIF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a new design for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s.Injury,2009,40(4):428~432

老年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1 例, 男39 岁, 女22 例;年龄62~89 岁, 平均73.2 岁。致伤原因:交通伤9 例, 其余均为行走或上下楼梯滑倒或踩空摔伤。骨折Evans分型, Ⅰ型8 例, Ⅱ型17 例, Ⅲ型29 例, Ⅳ型7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7 d, 平均4.6 d。合并高血压病27 例, 合并冠心病及心梗11 例, 合并慢性支气管炎18 例, 合并糖尿病22 例, 合并两种或者以上的15 例, 有合并症者占本组病例的85.2%。

1.2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术前常规胫骨结节牵引或股骨髁上牵引3~5 d, 床边拍片提示骨折基本复位。所有病例均在放射科透视机或C型臂X线机下进行, 患者连同牵引装置平卧于操作床上, 盐酸哌替啶100 mg肌肉注射。术中透视下闭合整复骨折, 固定体位。常规消毒铺巾, 在股骨大转子下2~3 cm行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到骨膜, 沿股骨颈方向钻入导针2枚。一根通过股骨头颈中轴线, 另一根近股骨矩, 针端止于股骨头软骨面下0.5~1.0 cm。尖刀破口, 攻丝穿过外侧皮质后, 沿导针方向旋入2枚18 cm长松质骨外固定螺纹钉, 远端进针点在股骨中上段, 两针相隔约5 cm, 方向垂直股骨纵轴, 打入两枚14 cm长皮质骨外固定螺纹钉穿过对侧骨皮质。将外固定支架安装在4枚螺纹钉上, 拧紧各制动螺丝。术毕以酒精纱块包绕各钉, 拆除牵引, 丁字鞋固定。

1.3 术后处理

常规应用抗生素3~5 d, 保持钉口清洁。每日滴酒精2次, 术后次日开始鼓励患者靠床坐起, 练习膝、踝关节屈伸功能及股四头肌收缩。定期拍片复查, 了解骨折是否错位及愈合情况, 定期检查外固定支架螺钉及各螺丝松紧, 防止松动。稳定性骨折约4周后扶拐下床活动;不稳定型骨折约6~8周后下床活动, 逐步负重, 并同时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待骨折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支架。

2 结 果

本组61 例患者, 其中56 例得到4~24个月的随访, 平均10个月。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 其中1 例因心梗3个月后死亡, 1 例因脑出血4个月后死亡。其余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 愈合时间平均4.5个月。按董纪元等[1]髋关节疗效标准进行评分, 优:骨折完全愈合, 髋部无疼痛, 髋关节活动范围恢复到术前情况;良:骨折愈合后髋关节偶有疼痛, 活动范围基本满意, 患者对治疗比较满意;可:骨折愈合, 有轻度髋内翻, 髋关节活动受限, 有时疼痛;差: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 髋部疼痛, 不能下床活动。本组优35 例, 良17 例, 可4 例, 优良率92.9%。其中11 例出现轻度针道感染, 经抗炎及换药后治愈, 无深部感染及骨髓炎发生。3 例出现螺钉松动, 给予去除支架丁字鞋固定后骨折愈合。经治患者住院期间无一例发生褥疮, 其他内科合并症无明显加重。

3 讨 论

3.1 适应证及禁忌证

胡敏等[2]认为, 对于年老体弱, 合并心脑肺病、糖尿病及肾病等患者, 外固定支架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笔者认为, 患有内科疾病且年龄较大, 身体状况不能耐受较大内固定手术者, 应创造有利条件尽早实行外固定架固定术。艾纯华等[3]认为, 外固定架适用于EvansⅠ、Ⅱ、Ⅲ型较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及部分EvansⅣ型骨折, 但慎用于反粗隆间骨折。对于有严重骨质疏松及皮肤破溃感染者应列为禁忌。本组发生3 例螺钉松动, 均为85 岁以上患者, 骨质疏松严重。

3.2 术中及术后要点

刘玉民等[4]认为, 术中应注意进针点的选择, 拧入股骨头的螺纹针应避免偏后, 以免影响坐起。因远侧螺纹针影响髂胫束及外侧肌的滑动功能, 限制了膝关节屈曲活动, 术中应潜行扩大切开深筋膜及切断针前部的髂胫束。笔者认为, 应注意旋入股骨颈内的2根螺纹钉固定的方向, 下方的1根要在股骨矩的上方斜行进入, 上方的1根应稍平行进入, 2根螺纹钉固定呈“V”形, 以符合股骨头颈的抗压力和剪力的生物力学要求。同时还应注意软组织切口应在螺纹钉固定后没有张力, 以免在以后髋关节活动时出现疼痛。笔者还认为, 术中切开皮肤时要适当屈膝, 注意一定要充分切开阔筋膜, 以便术后功能锻炼时, 筋膜相对固定螺钉活动, 预防术后局部疼痛及膝关节僵硬。

术后早期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练习, 避免或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脱落易造成肺动脉栓塞。术后还要特别注意预防和控制肺炎、心衰、泌尿系感染、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本组病例中11 例发生针道感染, 与家属对钉尾护理不到位密切相关, 故应注意钉尾消毒及护理。针道一旦发生感染时, 应将患肢抬高制动, 消除局部的分泌物, 保持清洁干燥, 并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生素, 必要时须切开引流。针道感染也是螺钉松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术后进行骨质疏松的治疗也对骨折愈合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3.3 优缺点分析

我们认为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有以下优点:a) 时间短、创伤轻微、风险小, 可在局麻下进行, 不需要二次手术, 骨折愈合后无需麻醉, 在门诊拆除外固定器即可。对一些高龄且有较重内科疾病的患者更为适用;b) 结构简单, 技术要求不高, 手术操作方便, 易于成功;c) 可以早期功能锻炼, 减少长期卧床的并发症, 改善生活质量;d) 骨折端稳定, 钉把握力强, 有效防旋及髋内翻, 有利于骨折愈合;e) 医疗费用少, 术后缩短了抗生素的应用时间及住院时间;f) 在护理上比长时间卧床牵引方便得多。李大君等[5]认为, 外固定器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容易发生轻度髋内翻等畸形, 但是骨折愈合良好, 多数老年患者能完全恢复自理, 所以疗效也是满意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针道感染、固定针穿过肌肉、关节活动引起疼痛等。

总体来说, 局麻下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特别是合并较重内科疾病的患者, 符合微创理念, 充分体现有限手术论, 具有独到的可取性, 疗效确切, 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董纪元, 李国宏, 胡永成, 等.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000, 20 (8) :476-479.

[2]胡敏, 张红印.带空心螺纹针外固定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3, 18 (1) :49-50.

[3]艾纯华, 陈伟民.多功能单臂外固定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8例分析[J].吉林医学, 2003, 15 (2) :78-79.

[4]刘玉民, 张庆胜, 马荣花, 等.多维快速操作型单臂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4, 12 (16) :1274.

老年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4例, 其中男性40例、女性44例;年龄60~97岁, 平均年龄 (78.42±11.34) 岁;左侧49例、右侧35例;均为闭合性骨折;致伤原因:跌伤67例、车祸伤14例、其他3例。内科疾病并存疾病情况:高血压病56例、II型糖尿病28例、心脏病41例、慢性阻塞心肺疾病31例;术前均排除伤前髋关节功能障碍及颅内、脊髓病变致运动障碍。既往有心脑血管意外12例, 其他系统疾病29例。骨折分型:A1型45例、A2型39例。术后预防感染, 消肿止痛等对症治疗后, 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骨折愈合良好。

1.2 结果

84例住院14~30d, 平均18.6d;出院后随访6月~2年, 骨折全部愈合, 骨折愈合时间平均 (97.4±18.2) d。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多为意外骨折, 具有一定的突发性, 故老年患者在思想方面无相应的准备, 况且老年患者机体各脏器机能衰退, 并存多种内科疾患, 创伤后的应激反应, 求治心切, 多出现恐惧、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3]。责任护士要热情接待患者, 多与患者接触、沟通,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手术前的心里疏导, 消除其恐惧焦虑等情绪, 增强信心, 并讲解手术的必要性, 介绍治疗方法及效果, 同时应借助病人家属及社会支持的力量, 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2.1.2 牵引护理

术前患肢经皮牵引或骨牵引固定, 术前保持患肢外展20°~30°中立位, 每日检查牵引装置, 保持牵引装置稳固有效, 严密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及肢体活动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积极指导患者进行抬臀训练, 练习床上排便, 按摩骶尾部、股骨转子部及足跟部皮肤, 预防压疮形成;指导患肢进行等长收缩训练, 防治骨骼肌失用性萎缩[4]。本组4例骨牵引、80例皮牵引, 未发生相关不良反应。

2.1.3 合并内科疾病的护理

针对性地治疗及护理患者同时合并的内科基础性疾患[5], 有效控制内科疾病可保证患者耐受手术治疗。定时监测血压、血糖变化, 根据医嘱按时服用降压、降糖药;鼓励慢性肺部感染患者多饮水, 指导有效咳嗽, 定时叩背、雾化吸入, 按医嘱应用抗生素;老年患者长期卧床容易便秘,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床上排便, 定期按摩腹部, 合理饮食, 鼓励多饮水, 必要时可口服缓泻药物治疗[6]。指导患者正确翻身, 术前患侧翻身 (患侧在下方) 。本组患者均控制内科疾病, 择期手术。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

进行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呼吸、体温、心率、心律、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的变化, 伴糖尿病者要监测血糖。有脑血管病者注意意识和肢体运动、感觉情况, 以防脑血管意外发生;观察术肢血运、感觉、运动及切口渗血情况, 保持负压引流通畅, 观察切口引流液的量、颜色, 一般正常引流量为50~250 ml/d, 颜色呈淡红, 若引流量>1 300ml/d, 颜色鲜红, 报告医生。术后2d引流量≤50ml/d可拔管。本组未出现活动性出血, 均于术后2d顺利拔管;1例发生腔隙性脑梗死, 经及时发现治疗后, 逐渐好转。

2.2.2 卧位护理

术后患肢穿“丁”字鞋, 保持外展10°~20°, 轻度内旋, 踝足保持中立位, 在两腿间放置软枕。以平卧为主, 避免侧卧位, 术后2周允许健侧卧位, 但必须在两下肢之间放置枕头, 保持两下肢外展位, 避免患髋内收, 以减少髋内翻的发生率;穿丁字鞋期间, 注意足跟皮肤的护理, 防止压疮。

2.2.3 饮食护理

因老年患者的肠道吸收能力相对较差, 且为了保持大便通畅, 故在给予饮食时需含维生素多的高纤维食品。因营养不良会导致患者骨折部位愈合缓慢, 所以鼓励多进猪骨汤、牛奶、木耳等营养丰富而有促进骨折愈合的食物[7]。多晒太阳以增加骨密度[8]。合并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按照糖尿病饮食, 积极控制血糖[9]。

2.2.4 防跌倒护理

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减退、感觉迟钝, 动作不协调, 视力下降, 跌倒的发生率随年龄而上升, 每年约有30%~40%老年人发生跌倒[10]。因此, 护士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 周围环境光线要充足, 有防滑措施, 卫生间设置扶手、坐便器、信号灯等, 卧床患者上床栏, 床边挂上安全警示标识, 口服降压药、降糖药后要加强病情观察, 防止头晕跌倒。另外, 患者行功能锻炼时护士一定要在旁协助, 使用防跌倒专科护理记录单做好记录。

2.2.5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严密观察体温变化, 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鼓励和指导病人做有效的深呼吸及咳嗽,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必要时给予叩背排痰及雾化吸入, 可预防坠积性肺炎;留置尿管期间, 保持尿管通畅, 会阴冲洗2次/d, 尽早拔出尿管, 预防泌尿系感染;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静脉穿刺尽量避开下肢血管, 不在同一血管反复穿刺, 减少不必要的股动脉穿刺。使用足底动静脉泵,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本组患者住院期间无并发症。

2.2.6 功能锻炼

术后早期的主动训练可促进机体静脉及淋巴回流, 减少关节内粘连和关节外肌肉的粘连、挛缩, 有利于预防关节活动障碍, 促进功能恢复[11]。术后第l天平卧位, 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踝关节伸屈锻炼。第2~3天根据病人全身情况鼓励病人坐起。3天内患肢用下肢关节锻炼器, 以尽快恢复患肢髋膝踝关节功能。消除下肢肿胀口。术后2周拆线。可逐渐扶拐杖行走, 患肢不负重。1个月后允许逐渐负重。所有病例定期进行X线复查, 骨折愈合后鼓励弃拐行走。本组1例患者不愿按计划锻炼, 以被动活动为主, 83例皆能按计划锻炼。

3 小结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PCCP内固定治疗, 手术效果较好。护理重点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牵引护理及合并内科疾病的护理;术后重视病情观察, 加强卧位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 达到保证手术成功的目的,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总结经皮加压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2009年11月至2012年6月, 84例行经皮加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 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该组84例患者经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后均顺利出院, 出院后随访全部骨性愈合。讨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PCCP内固定治疗, 手术效果较好。术前做好心理护理、牵引护理及合并内科疾病的护理, 术后重视病情观察, 加强卧位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 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经皮加压钢板,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陈滨, 王钢, 黎润光.经皮加压钢板微创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初步体会并文献复习[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9, 11 (3) :233-235.

[2]朱利红.经皮加压钢板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18) :1398-1399.

[3]高丽娜.浅谈心理护理及骨科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全方位护理[J].当代医学, 2008, 8 (7) :133.

[4]白春琴, 付晓霞.骨牵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 20ll, 32 (11) :2281.

[5]俞夏飞, 陈颂芬, 欧丽月.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11, 10 (2) :123-124.

[6]袁亚娟, 王丽, 许倩.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针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36) :4408-4410.

[7]杨红月.不同护理模式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5B) :26-27.

[8]李飘环, 阳卫兰, 吴金洪.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5) :218-219.

[9]郭炯炯, 唐天驷, 杨惠林, 等.老年人营养状况对髋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6, 8 (2) :112-114.

[10]蹇在金.现代老年医学精要[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86-90.

老年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 其中男31例, 女47例, 年龄60~86岁, 左侧36例, 右侧42例, 并存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24例, 轻度脑血栓9例, 糖尿病12例, 肝功能不全4例, 肾功能不全3例, 其他疾病4例, 其中两种以上疾病16例。按AO分类, A1型54例, A2型24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患肢皮牵引, 请内科医生会诊, 处理原有内科疾病, 治疗1~2周后, 再请相关科室会诊, 评估患者能否耐受手术, 在确定手术后, 患者选择仰卧位, 取股骨外侧上端切口入路, 暴露骨折端, C臂X线机透视证实骨折复位后, 在大转子下方2.5 cm处经135°瞄准器向股骨头方向进入导针, 要求正位在股骨头皮质下1 cm中央部或稍偏下方, 侧位在股骨颈内稍偏前, 接着拧入合适的DHS髋部螺钉将侧方钢板套入并拧入相应远端各个螺钉及髋螺钉尾端加压帽, 术后请内科医生继续处理原有疾病, 监护生命体征, 给予预防性抗感染, 预防性抗凝药物的应用, 穿“丁字鞋”, 在1~3 d内拨出伤口引流管, 开始股四头肌锻炼, 视骨折稳定程度和患者身体条件, 对稳定骨折术后1~2周鼓励并指导患者下床扶拐活动, 不稳定骨折2~3个月下床扶拐活动。

2 结果

随访时间8个月~2年, 78例骨折均愈合, 其中切口感染2例, 髋内翻3例, 异位骨化2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 骨折恢复期再次脑血栓1例。根据黄公怡等[2]髋部等功能评分, 1年随访髋关节功能优68例, 良7例, 可2例, 差1例。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常见的髋部骨折, 多发生于老年人, 与老年人骨质疏松、反应能力降低所引发的低能量损伤等有关, 随着内固定材料的创新发展及手术操作与围手术期诊治水平提高, 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已成共识, 而DHS固定目前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方法。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 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 放弃手术治疗, 会因患者长期卧床不能活动而加重内科疾病, 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 还可产生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许多并发症, 所以积极治疗, 全面评估患者能否耐受手术, 尽可能选择手术治疗对降低内科疾病, 提高生活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DHS手术并不复杂, 只要正确掌握适应证和手术方法是能够取得满意效果的。

DHS最突出的优点在于结构牢固, 具有滑动加压功能, 其独特的设计能够作用于股骨头的应力分解为使骨折移位的内翻剪切力和使骨折相嵌插稳定的压缩力, 从而增加骨折部的稳定性, 促进骨折愈合。

治疗注意事项: (1) 术前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DHS最佳适应证是AO分类的A1与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但应排除受伤前已丧失正常活动, 自理能力差, 有严重的内科疾病患者。 (2) 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前应判断骨折本身稳定程度, 这主要取决于内后侧骨皮质完整性, 而小转子部位完整支持十分重要[3], 术中应尽可能将其复位固定, 由于后内侧骨块复位相当困难, 常遗留后内侧骨缺损, 所以在不稳定性骨折行DHS固定术后, 勿推迟负重时间, 以防大转子旋转, 出现髋内翻[4]。 (3) 对不稳定的粉碎性骨折, 在术中常规在股骨颈上方单行拉力螺钉放置一枚合适的松质骨螺钉进而增加了抗旋转能力和内固定稳定[5]。 (4) 滑动髋螺钉长度选择要合适, 螺钉钉尖至股骨头软骨下1 cm内, 股骨颈中央部或稍偏下方, 侧位在股骨颈内稍偏前, 这样螺钉才能把持在坚硬的股骨头骨质内增加了稳定性, 也防止骺动脉损伤造成股骨头坏死。 (5) 对老年患者手术操作要轻柔,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由于老年患者常有骨质疏松, 穿钉一定要一次性成功, 注意这些细节可以避免髋内翻、下肢深静脉血栓、异位骨化等的产生。 (6) 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它与患者年龄, 手术操作, 长期卧床三方面有关, 老年患者血管弹性较差, 血液黏稠度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偏高, 导致血流缓慢, 再加上骨折因素的影响, 促成血栓容易形成。手术因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血流速度减慢, 下肢肌肉完全麻痹, 失去收缩功能, 致使血液滞缓, 手术操作所用的填塞纱布压迫下腔静脉, 导致下腔静脉回流受阻, 手术的激惹反应出现血小板增加, 凝血时间缩短, 加之患者长期卧床, 这些因素综合影响促成血栓容易形成。所以预防和治疗极为重要。 (7) 老年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和心理障碍, 术后康复治疗和定期复查指导尤为重要[6]。

综上所述, 应用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折固定可靠, 患者能早期下床活动, 能减少骨折并发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董纪远, 李国红, 胡永成, 等.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000, 10 (20) :476-479.

[2]黄公怡, 王福权.鹅头钉治疗股骨转子间的骨折疗效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1984, 4 (5) :349.

[3]张保中, 罗先正, 刘长贵, 等.Gamma钉与滑动加压鹅头钉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比较[J].中华骨科杂志, 1997, 12 (17) :237-239.

[4]赵天云, 刘新成.老年股骨粗隆部骨折三种不同手术方法的比较[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20 (6) :41.

[5]李顺国, 郭强, 陈长青, 等.DHS结合股骨颈防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09, 12 (3) :318.

老年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 男15例, 女12例;年龄67~94岁, 平均年龄76.2岁;骨折按Evens分型:EvensⅠ型3例, Ⅱ型15例, Ⅲ型8例, Ⅳ型1例;合并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内科疾病者23例, 无基础疾病者4例, 均为闭合性骨折。手术时间为伤后1~14d, 平均6.4d。

1.2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常规予以皮牵引或骨牵引复位, 积极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并请相关科室会诊, 共同评估手术风险, 待相关基础疾病得到控制, 患者身体条件能够耐受麻醉及手术后, 择期手术治疗, 术前常规抗凝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术前半小时静滴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手术方法

手术采用连硬外麻醉, 患者取平卧位, 患髋内收内旋并用牵引床维持牵引, C-臂透视下骨折复位满意后, 常规消毒铺巾, 在大转子顶点上方3cm处作约5cm纵形切口, 钝性分开外展肌纤维, 暴露大转子顶端, 于大转子顶点前1/3对应髓腔长轴外偏6°方向钻入导针。正侧位透视确定导针位于股骨髓腔内, 近端用空心开口钻扩髓, 将安装好长度合适的PFNA主钉沿导针插入股骨髓腔内, 透视下调整深度及位置, 使主钉近端锁孔的延长线, 正位透视位于股骨颈中下1/3, 再连接130°瞄准臂, 沿瞄准臂插入螺旋刀片套筒直至股骨外侧皮质, 并钻入导针, 使导针在透视正位位于股骨颈中下半部分, 侧位位于股骨颈中央, 导针末端达股骨头关节面下5mm左右的位置, 测量长度后用11mm空心钻, 钻开外侧皮质, 沿套筒插入合适长度的螺旋刀片, 并用锤子敲击使其达到极限深度, 透视检查证实位置满意, 完成抗旋转锁定。在远端定位杆的引导下, 准确置入远端锁定, 所有固定装置安置后, 拧入近端尾冒, C-臂X线机透视无误后, 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 逐层关闭切口。

1.4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预防感染及抗凝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 并继续积极治疗内科疾病, 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2~3d鼓励患者进行下肢肌肉收缩训练, 1周后部分负重, 4~6周后逐步过渡到完全负重, 定期复查X线, 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2 结果

本组2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中、术后X线检查提示骨折复位情况良好。手术时间45~85 min, 平均55min, 出血量30~120ml, 平均50ml。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 平均5.5个月 (4~8个月) , 所有患者骨折全部愈合, 无手术切口感染、内固定物松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螺旋刀片切割、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按Harris疗效评定标准, 本组优18例, 良7例, 可2例, 优良率:92.6%。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中一种较为常见的髋部骨折, 易伴随骨质疏松和内科疾病, 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 极易留下肢体短缩、髋内翻等后遗症, 影响关节活动功能。传统治疗方法是卧床牵引, 但长期卧床易并发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其死亡率达到30%左右[2]。因此, 为使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降低长期卧床产生相关并发症的概率, 在无严重手术禁忌证情况下, 转子间骨折均应积极手术治疗。早期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材料有以Richards钉板、DHS为代表的钉板固定装置, 此类手术对骨折复位要求高, 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失血多, 不利于术后恢复。随着以Gamma钉、PFN为代表的髓内固定系统的出现, 对骨折复位要求大大降低, 同时也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小了手术创伤。但因内固定引起的并发症如:头颈钉切割、Z字效应、内固定失效等, 仍达到4%~18%[3]。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 骨骼把持力弱, 内植入物置入过程中致使海绵状松质骨的骨小梁结构破坏, 随着活动量增加进而内固定稳定性下降而致内固定失败。

PFNA系统是AO/ASIF组织倡导的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新型内固定材料, 通过对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 进行力学研究、改造设计而成。更加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及生物学固定的先进观念, 继承了PFN髓内固定的优点:力臂短、弯矩小, 可负担大部分经过股骨近端特别是内侧的负荷, 股骨距区压应力减少至几乎为零, 并且力臂内移, 明显降低钉棒结合处的张应力和压应力, 应力遮挡小, 有助于骨折愈合, 同时螺旋刀片具有宽大的表面积和逐渐增大的髓心直径, 其锤击打入方法, 使得螺旋刀片产生对周围松质骨的压缩, 减少了骨量丢失, 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患者。锁定后的螺旋刀片抗旋转能力强, 并通过沿主钉滑动完成骨折端加压, 同时获得了抗旋转稳定和成角稳定, 有效的避免了螺钉松动及切割股骨颈引起的临床并发症, 进而能够促进骨折端愈合。在固定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时更有其独特的优势:髓内固定承受应力的轴心比DHS、DCS内移, 抗疲劳能力增强, 故无论术中复位后内侧小转子是否存在良好的支撑, 大转子外侧皮质是否完整, 都可以足够稳定地满足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和部分负重的需求, 不易造成骨折塌陷、髋内翻及肢体短缩, 因而PFNA能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转子间骨折。

笔者通过27例临床观察体会PFNA特点有:属于髓内固定, 即遵循了AO坚强固定的理念, 生物力学稳定性强, 可早期负重行走;又与BO和微创外科的精髓相一致, 手术切口仅为3~5cm, 手术时间45~85min, 平均55min, 出血量30~120ml, 平均50ml, 不需要输血。主钉6°外偏角, 从大粗隆顶部即可插入, 头颈钉为直径10.8mm的螺旋刀片, 导针只需1枚, 手术操作简便, 创伤更小, 出血量更少。PFNA能够适应于Evans分型的各型转子间骨折。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术前充分准备, 积极治疗相关基础疾病, 仔细评估手术风险。认真阅片, 了解骨折形态、分型;准确测量, 确定应用器械规格。 (2) 良好的体位是手术的前提, 因手术需于平卧位下进行, 为避免打入主钉时受到髂骨阻挡, 术前摆放体位时需充分内收、内旋患肢。 (3) 良好的复位是做好PFNA的根基, 复位不良会导致髓内钉位置不良, 牵引时需注意保持骨盆水平, 患肢内收位牵引, 内旋复位。尤其需注意内侧皮质一定要有良好的接触, 否则早期负重仍会有内固定失效的风险。 (4) 导针正侧位均应位于骨干中央, 导针偏前或偏后插入主钉易造成复位丢失;导针偏内, 插入主钉易造成头颈骨块内移或髋内翻;导针偏外, 插入主钉易造成骨折端分离。 (5) 为了确保PFNA尾部顺利插入, 转子部需扩大时应遵循高转速, 慢推进的原则, 切忌使用暴力, 避免骨块因钻头快速推进挤压分离。 (6) 螺旋刀片应位于股骨颈中下1/3, 此区域为压力骨小梁, 属承重区, 骨量丰富。并应注意控制顶-尖距[4] (TAD:Tip-Apex Distance) <25mm。否则, 头颈钉切割股骨颈的几率将大大增加[4]。

综上所述, 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PFNA手术操作简便, 创伤小, 固定效果可靠, 能有效减少长期卧床所致的各类并发症。能够大幅度提高生存寿命和生活质量, 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 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方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并予以总结相关的经验体会。方法:2010年5月-2013年4月, 我院共收治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7例, 其中EvensⅠ型3例, Ⅱ型15例, Ⅲ型8例, Ⅳ型1例;合并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内科疾病者23例, 无基础疾病者4例。治疗方法均采用闭合牵引复位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本组2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 术中、术后X线检查提示骨折复位情况良好。手术时间45~85min, 平均55min, 出血量30~120ml, 平均50ml。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 平均5.5个月 (4~8个月) , 所有患者骨折全部愈合, 无手术切口感染、内固定物松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螺旋刀片切割、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按Harris疗效评定标准, 本组优18例, 良7例, 可2例, 优良率:92.6%。结论:应用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可靠、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固定术,老年人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850.

[2]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

[3]Canale ST.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第10版.卢世璧, 王继芳, 王岩, 译.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老年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篇9

【关键词】DHS;中医三期分治;股骨转子间骨折;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065-02

股骨转子间骨折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不断提高,占全身骨折的3%-4%,占髋部骨折的35.7%。该病好发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50岁及以上转子间骨折患者中,跌倒所致的占68.66%;50岁以下患者以车祸伤和高处坠落伤为主,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8.64%和27.27%[1]以往的治疗,易出现髋内翻、下肢外旋、短缩畸形及长期卧床带来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生存质量。因此,可靠稳定的复位及安全的内固定成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成功治疗的关键。我院采用动力髋螺钉(DHS)联合中药辨证论治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32例,并早期功能锻炼,取得满意疗效,展现出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势。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自2006年1月~2008年4月间住院病人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为58.6-75岁,平均65.8岁。摔跌伤28例,车祸事故伤2例,坠落伤2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左侧9例,右侧23例。骨折按改良Evans分类:Ⅰ型7例,Ⅱ型12例,Ⅲ型12例,Ⅳ1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0.3-3天。患有心血管疾病者8例,糖尿病4例,脑梗塞4例,其中6例合并2种以上疾患,3例合并其它部位骨折。骨质量采用singh分级,5级6例,4级11例,3级14例,2级1例。

1.2治疗方法

1.2.1DHS内固定手术治疗床边X线透视下,在牵引床上将骨折端手法复位。手术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自髋外侧显露股骨大转子上下的股骨近端,采用135°DHS的导针定位器定位,在大转子下2cm处用钻钻人1枚导针至股骨头下0.5cm处,X线透视下确定导针的颈干角、前倾角和深度。调整至满意位置后测量其长度,选用合适的DHS主钉,沿着导针绞孔,丝攻后将主钉拧入,放置连接钢板,固定骨折端。骨折粉碎者加用松质骨螺钉固定,应尽量使骨折稳定。然后冲洗伤口,放置负压引流。术后适量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24小时拔除引流管,第2天鼓励起坐,定期局部换药,床上练习患肢肌肉舒缩。5周后指导扶拐不负重行走,8-14周后根据X线片情况拆除外固定支架开始逐步负重行走。

1.2.2中医药治疗中医治疗依照骨折中医三期辨证分治的原则。用药参考[2]以下方案进行:①早期:患者伤后2周内,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12g,川芎6g,乳香6g,苏木5g,红花5g,没药6g,土元虫3g,三七3g,赤芍9g,陈皮5g。②中期:患者受伤2周后,以补气养血、接骨强肾之接骨汤加减,药用党参10g,当归10g,黄芪20g,枸杞子10g,桑寄生10g,续断15g,自然铜5g,骨碎补15g,白芨10g,龙骨5g。③后期:患者受伤4-6周,以通筋络、补肝肾之舒筋散加减,药用刘寄奴15g,苏木15g,赤芍10g,独活10g,秦艽10g,木瓜10g,甲珠5g,杜仲15g,狗脊15g。每天1剂,水煎2次共取汁600ml,早晚分服。

2结果

3.1疗效标准优:骨折愈合,髋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无疼痛,生活能自理。良:骨折愈合,髋关节功能活动达正常80%以上,轻度疼痛,生活能基本自理。可:骨折愈合,髋关节功能活动达正常60%以上,生活不能自理。差: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髋关节功能严重受限,重度疼痛,生活不能自理。

3.2结果32例病人,均有术后随访6个月的记录,其中30例达到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无髋内翻畸形愈合,按上述疗效标准评定,其中优19例,良8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4.38%,总有效率为93.75%。出现并发症2例,分别为股骨锁钉处骨折l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

3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以传统的牵引治疗要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可靠的固定非常困难。高龄患者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很多,据文献报道,保守治疗引起髋内翻的发生率高达40%-50%,死亡率高达35%左右。[3]因此,随着监测技术、诊断水平的提高及手术技巧与植入材料的进步,手术治疗已日趋增多。DHS是AO/ASIF组织对Richard钉进行改进而成的可伸缩的内固定装置,自1990年以后DHS在我国各地得到广泛应用,疗效一直比较稳定。DHS对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若股骨矩及其力学稳定性未受破坏,可选用DHS,且效果肯定;对于严重非稳定性骨折效果欠佳,常因骨质疏松、骨质粉碎及未达到解剖复位而导致失败。DHS是目前治疗转子间骨折最普遍应用的内固定物,具有静力性和动力性加压作用,结构合理,近端的主钉较粗,在股骨头内固定作用强,即使在轻度、中度骨质疏松和骨折端粉碎的情况下亦能有效固定;主钉在钢板套筒内滑行机制可使负重的压力直接传导至骨折端,保持骨折端复位、嵌压,有利于骨折稳定和愈合;滑行机制还可减少钉尖穿透股骨头或髋臼。

应用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要严格遵循手术操作步骤,提高手术技巧,术中必须应用骨科手术牵引床牵引维持复位,避免人工操作的随意性。导引钉打入后,在其上方应打入临时固定钉,既避免先上临时固定钉影响导引钉进一步操作,又避免扩孔、攻丝及拧人头时引起股骨头颈部的旋转移位。不稳定性骨折或骨质严重疏松的患者,还可以通过固定钉拧入带垫圈的松质螺钉加强固定,增强骨折端稳定性。头钉位于股骨头颈中的位置和长度要准确,避免偏心放置。钢板长度选择以能进行远端骨折线以下至少3枚螺钉固定为准。粉碎性骨折后内侧骨折碎块移位,尽量予以复位固定,以保持股骨矩的完整性,保证骨折的稳定性。术后要适当活动患肢,适当应用促进骨愈合和改善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本组1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提示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或小剂量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或可有效避免。

随着DHS应用病例的不断增多,俞光荣等认为DHS存在诸多缺点,如老年人普遍存在骨质疏松,骨质把持力弱,易发生股骨头切割,轴向滑动使股骨颈长度变短。远侧骨干向内移位,肢体短缩,外展肌力臂减小,使部分患者留有髋内翻及外旋畸形;又如术中创伤较大,需要广泛剥离,切口长,出血量多不足,则需要中医药参与解决的重要部分。损伤早期,骨断筋离,经脉受损,气滞血瘀,肿痛较重,可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舒缓痉挛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损伤中期,瘀肿渐消,气血欠旺盛,筋骨尚未连接,治宜和营止痛、接骨续筋;损伤后期,瘀肿全消,但筋骨未坚,伴气血虚弱、肢体乏力,治宜补益肝肾气血、通脉络,以使肝肾精气旺盛,气血充盈畅达,骨生髓长。[2]本组患者取得优良率84.38%,总有效率为93.75%的疗效,与国内临床疗效相似,值得取法。

清•陈士铎《辨证录》有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合。”现代药理研究亦证明,中药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损伤后血黏度增高,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加速损伤的组织愈合。方中中药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党参、黄苠、当归、补骨脂等)、促进组织修复(丹参、当归等)、抗菌(红花、丹参等)、抑制血小板聚集(川芎、当归)等作用。本组病人均在术后次日服用中药,无肺栓塞、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具有身体机能恢复迅速、住院时间短、能避免因抗凝治疗发生的出血倾向等优点,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元城,方跃.583例髋部骨折的致伤因素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14):1047.

[2]张云飞.DHS内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35例体会[J].中医正骨,2005,17(10):34.

[3]张保中,邱贵兴.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8):582-584.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 篇10

1 临床资料

自2007年1月—2008年1月收住我科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手术治疗的病人30例, 男24例, 女6例;年龄60~75岁之间。其中29例行动力髋螺钉 (DHS) 内固定术, 1例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手术均顺利, 术后无并发症发生。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骨折发生突然, 加上创伤造成的疼痛、活动受限、住院以及担心给家人增加负担, 老年患者很容易出现焦虑、恐惧。而且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职业、性格特点不同, 心理变化有十分显著的差别。所以在护理时要主动接近病人, 进行有效沟通, 掌握病人思想动态, 针对其特点进行心理护理。本组有18例病人受教育程度高, 通过讲解有关知识病人对疾病有所了解, 紧张焦虑的情绪很快消除, 能够接受手术, 愿意配合治疗。12例受教育程度低, 疾病知识缺乏, 思想顾虑较多, 对手术和治疗缺乏信心, 护理人员一方面听其倾诉, 耐心地与其交谈, 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并为其讲述成功病例以增强其信心, 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 病人的顾虑消除。

2.2 骨牵引的护理

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前多行骨牵引以使骨折复位和减轻患者疼痛。①保持患肢垫枕抬高, 屈膝屈髋, 患肢中立位外展30度, 足尖向上, 可以穿木板鞋防止患肢外旋。②保持牵引装置的有效性, 牵引绳上不能放置被服, 保证牵引绳在滑轮上。牵引肢体不能紧贴床尾, 牵引绳和牵引重量要与患肢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保证有效的牵引重量。③保持牵引眼敷料干燥避免潮湿污染, 每周2次更换外敷料, 防止感染。④牵引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肢末稍血运、疼痛和肿胀情况, 如出现疼痛麻木感应及时通知医生。⑤加强患肢床上活动, 防止肌肉萎缩。经常深呼吸, 咳嗽排痰, 防止肺部并发症, 鼓励多喝水, 防止泌尿系感染。按摩骶尾部及受压部防止压疮。

2.3 一般护理

老年人身体功能下降, 加上骨折造成的活动不便, 所以生活上要给予细心周到的护理。保证患者安全舒适, 给予易于消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及钙质的食物。多饮水防止各种并发症, 协助做好各种辅助检查和术前准备。

3 术后护理

3.1 术后体位

术后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 木板鞋外固定。禁止翻身侧卧, 禁止患肢内收和旋转的动作。

3.2 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意识变化、面色, 监测呼吸、心率、血压、脉搏, 持续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同时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运、肿胀、疼痛及伤口渗血情况,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3 伤口负压引流的护理

有伤口负压引流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引流是否通畅, 引流液的性状和引流量, 并认真纪录。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脱出。负压引流器不能高于患肢, 并保证负压吸引的效果。如有异常现象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定时更换引流器。本组8例有负压引流, 均引流通畅术后二三天拔除引流管。

3.4 疼痛的护理

3.4.1 术后及时掌握患者疼痛的情况

观察疼痛反应, 耐心听取患者诉说, 了解疼痛的性质、程度和部位等。

3.4.2 通过心理护理缓解病人疼痛

如分散注意力, 向患者讲解疼痛机制, 从心理上安慰病人并争取家属的配合减轻病人的不良情绪。

3.4.3 通过药物治疗改善病人疼痛

配合使用静脉除痛泵来缓解疼痛, 或给予强痛定、杜冷丁等药物治疗。本组12例使用静脉除痛泵, 8例给予药物治疗, 其余病人疼痛较轻, 未使用任何止痛药物。

3.5 预防伤口感染

保持病室整洁及床单位的清洁干燥, 防止污染伤口敷料。定期协助医生为患者进行伤口换药, 必要时根据医嘱给予药物治疗。本组病例伤口均无感染, 一期愈合。

3.6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3.6.1 压疮

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 如被污染及时更换。搬动病人动作要轻柔, 防止拖、拉、拽等动作。定时检查皮肤情况并按摩受压部及骨突部, 必要时使用水垫垫起。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及高纤维素的食品, 以提高皮肤抵抗力。本组病例均未出现压疮。

3.6.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髋部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3.6.2.1 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受限使下肢肌肉松弛, 肌肉泵功能下降[1]以及手术麻醉易造成下肢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 破坏血管内膜结构导致凝血酶形成和血小板聚集促成血栓形成。血液高凝状态也易造成静脉血栓。

3.6.2.2 护理

密切观察下肢皮肤温度、颜色、肿胀程度、足背动脉搏动及腓肠肌或大腿肌肉有无压痛。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 注意保暖防止血管痉挛。早期锻炼促进静脉回流, 包括指导患者进行双侧踝关节背伸、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也可配合使用下肢循环泵治疗, 加快深静脉血流速度防止血液淤滞。指导患者低脂高纤饮食, 防止便秘。必要时给予抗凝药物治疗, 但在用药期间要注意观察病情, 及时发现出血倾向。

3.6.3 其他并发症的预防

鼓励患者经常坐起, 指导深呼吸, 为病人拍背, 鼓励咳嗽。吸烟的病人术前劝其戒烟以防止坠积性肺炎。鼓励病人多饮水, 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防止泌尿系感染及便秘。

3.7 功能煅练

①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做双侧趾与踝关节主动伸屈活动,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以及臀部肌肉收缩等, 每天三四次, 每次各10下。患肢进行被动髌骨推移运动, 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②术后第2周, 在保持股骨不旋转、不内收的情况下做髋关节与膝关节主动伸屈活动, 方法是在上述训练的同时增加关节活动训练, 运动时双腿间夹一个枕头防止股骨内屈内收, 患者仰卧, 直腿抬高患肢, 抬高角度小于30°。仰卧屈膝屈髋运动应由护士帮助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角度小于90°。③术后3周后主动做屈伸患肢练习, 方法是坐在床边, 小腿下垂, 双脚踩地或脚蹬地练习双臂撑起上身和抬臀。④骨折恢复期:术后1个月加强髋、膝, 踝部的肌力, 以恢复行走能力, 加强下肢稳定性, 方法是坐位与站位转换活动练习, 以锻练髋关节和踝屈伸旋转活动以及下蹲起立。⑤对于稳定性骨折4~6周可扶双拐离床活动, 不稳定骨折尤其是骨质疏松明显的应视骨折愈合情况10~12周扶双拐负重。本组病例为老年患者, 锻炼时应循序渐进, 由护士指导照看, 防止跌倒。

4 小结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通过手术治疗可以缩短卧床时间, 减少并发症。通过术前耐心的心理护理, 术后加强病情观察, 尤其是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及功能锻炼的指导, 是手术顺利进行、促进骨折愈合及患肢功能恢复的关键。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对3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前和术后的评估, 保证有效的骨牵引, 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术前指导,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保证正确的体位, 缓解疼痛症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有效地实施针对性的护理, 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结果3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全部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伤口一期愈合,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有效的和有针对性的护理, 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护理

参考文献

上一篇:爱情珠宝的解读下一篇:传播新媒介下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