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桑蚕

2024-05-01

现代桑蚕(精选七篇)

现代桑蚕 篇1

国家水禽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杨琳教授、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粤西综合试验站站长林健荣教授、广西河池综合试验站廖先谋站长、广西来宾综合试验站林发仁站长、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胡智明以及相关与会企业的代表分别作了主题报告交流。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亚热带蚕病防控岗位专家、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主任刘吉平副教授做了题为“从传统蚕桑到物联网2.0—浅谈蚕桑病虫害防控技术的集成与探索”的专题报告,从蚕桑生产历史与现状;桑蚕病虫害发生危害的概况;物联网时代病虫害防控的思路;现代蚕病防控技术探索与实践等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对以后蚕桑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新的希望。广州物联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希明董事长做了题为“物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的专题报告,他以温室大棚的智能管理为例,对物联网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运用物联网技术不仅可以控制温湿度、光照强度、灌溉,而且可实现实时视频监控作物病虫害的危害情况。该技术在农业上的运用不仅可提高农民的科学化管理程度,而且减少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生产效能,对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圳市富巍盛科技有限公司梁朝巍董事长针对桑园病虫害做了题为“太阳能灭虫器和太阳能虫情预报灯的技术创新”的专题报告,对太阳能杀虫灯的技术创新与运用进行了介绍,并进行了现场示范和讲解。

研讨会上广州明美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张春旺总经理、深圳爱科学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张前总经理、广州迪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常彦磊经理、广州市绿洲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卢新董事长、顺德爱普克斯科技公司赖亮经理分别作了《荧光显微镜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上的应用》、《数码显微镜的使用及第三代显微镜的研制》、《LAMP技术在农业病原微生物检测上的应用》、《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介绍》、《二氧化氯气体在空气消毒上的应用》等的专题报告,对各自产品在农业上应用的现状、产品的性能和今后发展方向作了交流。与会者围绕消毒、检测、快速等方面进行讨论,分享成果的同时,更是对产品的创新发展给予了厚望。

针对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广东丝源集团有限公司胡智明董事长作了题为《广东蚕桑产业的发展及展望》的专题报告,他指出蚕桑资源是一份历史悠久、具有无限潜力的产业,我们并没有完全充分开发蚕桑资源,高校的研究重点需与企业进行对接,只有实现了技术的对接,才能达到产业的对接,实现蚕桑资源利用的新局面。广东云浮德隆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邓旭东总经理做了题为《生物有机肥在蚕桑生产上的应用》的专题推介报告;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李中华老师做了题为《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的专题报告,水肥一体化技术对现代桑园健康种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桑园现代化喷灌、施肥技术对改善土壤、提高桑叶质量以及桑果品质等具有重要作用。

华南农业大学刘吉平老师团队在研讨会现场为与会者进行了蚕桑病虫害检测防控技术示范和演示。内容包括家蚕病原的快速检测技术、桑叶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养殖环境的空气检测和空气消毒、太阳能杀虫灯在桑园使用示范等多方面的产品,会场气氛十分活跃。

本次会议,与会蚕桑生产一线企业不仅交流了华南蚕区蚕桑病虫害防控的新技术和新思路,还交流探讨了如何解决桑蚕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现代创新型企业介绍的一系列技术成果和产品为蚕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本培训研讨会为企业与农业科研单位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与会代表反映非常积极,纷纷希望加大与科研和现代创新企业的合作,为现代蚕桑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现代桑蚕 篇2

2008年9月8日,阵阵日语从象州县委党校里传出,好奇的人们打听后方知是日本桑蚕专家藤敏弘先生在向该县400多名农技人员、桑蚕大户传授先进的桑蚕技术。

藤敏弘先生结合象州县夏季高温多湿的特点,详细地讲解了蚕脓病、僵病的发生规律、防治对策,并重点介绍增开对流窗,降低温度、湿度,能改善养蚕小环境,增强蚕体体质,提高单茧重和单张蚕茧产量,提高茧层率、解舒率和蚕茧质量的经验。先进的技术开阔了象州县农技人员的视野,为该县提高蚕茧质量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藤敏弘先生是应广西自治区农业厅、人事厅等单位的邀请,参加2008年外国专家广西行其中的一名日本专家。在象州县期间,藤敏弘先生积极传授桑蚕生产新技术,表达了对中国及象州县人民的友好情谊,受到与会人员的高度称赞。

广西桑蚕织就多元产业“网” 篇3

浙江海宁市一家苗木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陈国民,最近在中国最大的桑苗集散交易中心———宜州市,忙得不亦乐乎,因为今年有不少批发商排队跟他预定桑苗。

这样的火爆源自于广西桑蚕产业的火热发展。记者从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获悉,2014年我区致力于生态蚕业、智慧蚕业、现代蚕业、品牌蚕业互动交织,力保今年全区桑园面积达275万亩,产量超过34万吨,各项指标增长10%以上,全力织就桑蚕多元化新型“产业网”。

据了解,目前我区的种桑养蚕涉及76个县(市)、590个镇(乡)、88.2万农户。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区加大投入推进优质原料茧基地建设,巩固扩大桂西北、桂中、桂南优势产业带,抓好河池、南宁、来宾、柳州、贵港、百色6大主产市蚕桑生产发展;加大对蚕桑良种、良具、良法的推广补贴力度,建设5个桑园面积20万亩以上的原料茧生产大县、10个10万亩桑蚕重点县、20个5万亩桑蚕示范县;大力培植一批茧质优、丝质好的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培育打造10~15家实力强劲的区域性重点蚕种场,积极组建3~5个种业集团,打造广西的桑蚕种业品牌;充分挖掘桑蚕综合利用资源的开发潜力,逐步创办资源多元化综合利用新型产业。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蚕农增加投入,搞好蚕桑生产,把广西建成重要的蚕丝被生产基地和销售中心。

平果:桑蚕产值超亿元 篇4

“种桑养蚕是条致富好门路,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平果县坡造镇贤强村龙怀屯屯长唐建克高兴地说。唐建克年种桑十余亩,仅养蚕一项每年有近10万元收入。据了解,通过2013年底对全县种桑养蚕户实地调查,农户种桑养蚕年人均收入3 000~3 850元。

早在2011年,平果县委、县政府为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步伐,出台一系列农业优惠政策,比如农民连片大规模种桑都可以得到县财政补助。其中,贫困户连片种植5亩以上的桑园,除免费提供桑苗外,每亩还补助150元以及专用配方肥50公斤。据统计,2013年该县高效特色农业补助就达2 256万元。

湖州桑蚕产业发展研究 篇5

1.1 历史背景

湖州是世界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拥有4700多年的历史, 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和繁荣发展, 人们不再局限于自给自足, 而是将湖丝推向世界。1851年“辑里湖丝”走出国门, 荣获世博金奖。明清时期, 湖州已成为全国桑蚕业的中心。清末民初, 湖丝外贸收入占到全国财政的三分之一。蚕桑业在湖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即使是二三产业发现迅速的今天, 蚕桑业也是许多纯农业收入家庭最主要的经济来源。随着国内市场不断扩大, 一些专业化的市镇开始兴起, 商人往来频繁, 沟通着湖丝产地和外地市场。据《上海生丝贸易的报告 (1847-1848) 》载:“中国出口丝几乎全部产自杭州、湖州、嘉兴三府, 其中, 湖州府的产量较其它二府为多。而湖州府最长的南浔、菱湖、双林三镇生丝市场中, 最大的就是南浔。”

1.2 发展现状

湖州市是我国优质茧的生产基地, 其生产总额早在明清时期就已远超苏州、嘉兴和杭州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 在一系列科技兴农的政策激励下, 湖州桑蚕产业达到黄金时代, 成为杭嘉湖平原桑蚕产业生产的主力军。湖州桑蚕业依靠自身醇厚的历史底蕴和良好的基础和自然条件, 展现出与其它传统产业不同的风采, 但是眼下湖州这一经典传统产业已今非昔比。据近几年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4年到2014年, 浙江出口茧丝绸交易额已经从250多亿元跌到了不足100亿元。2010年至2016年, 湖州地区春蚕的发种量从13000张跌至7000张, 春蚕的销售单价起伏不定, 极少突破2000元大关, 市场的不稳定性削弱了农户的养蚕积极性。桑蚕产业的急剧下滑, 是现代经济大潮下日益萎缩的具体体现, 传统桑蚕业因其自身的局限性, 丧失了一定的经济优势, 桑蚕产业陷入窘境。如何扩大产业链, 增加经济效益, 成为现如今桑蚕产业的“破茧之路”。

2 阻碍湖州桑蚕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土地产出效益逐年递减, 主业沦为副业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新型产业的不断挤压, 一些传统产业亏多盈少。从1995年开始, 传统丝绸行业经济效益锐减, 桑蚕产业受到了最直接的影响。以湖州安吉地区为例, 1995年至2005年, 春蚕发种数量从6万多张缩减到9000张。2014年全年饲养蚕种21.55万张比2013年24.94万张下降13.68%, 比1992年的110万张下降80.46%。2015年湖州全市春蚕饲养11.09万张, 同比减少17.0%, 春蚕茧产量6010吨, 同比减少13.7%。现在已不是“吃饭靠种粮, 花钱靠养蚕”的年代了, 原先大多数农户一年可以养蚕4到5期, 桑蚕产业原料供应充足, 农民的经济收入得到保障。之后因为茧价的不断下跌, 城镇化改造的进行, 农户变卖土地使得桑园面积开始变少。据浙江省统计年鉴提供的信息表明, 2004年至2008年, 湖州市区桑园面积从11572公顷减至11160公顷, 蚕茧总产量则从10773吨减至9420吨, 净减1353吨, 光2012年一年全市桑园面积就减少了近万亩。桑园的产出效益逐年递减, 桑蚕产业从原先的主导产业变成了副业, 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得不到保障, 行业竞争力下降。

2.2 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 无法形成规模经济

桑蚕的养殖需要投入繁重密集的劳作, 蚕茧品质和价格的下跌, 使得蚕农的劳动力价值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 这种付出与回报的不确定和不对等性使得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纷纷出去打工或者开展其他副业。据统计, 1992年桑蚕养殖户有39.41万户, 2008年有14.32万户, 同比减少63.7%, 2009年只剩11万户, 30多年前种桑养蚕高峰期的繁忙景象已不复存在。由于桑蚕产业的供需矛盾, 价格的骤涨骤跌, 使得我国的桑蚕生产规模大幅度起落, 每个地区的生产规模都不尽相同, 普通农户都是个体养殖, 桑园面积较小, 集中性较差, 桑蚕产业规模经济难以形成, 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自然比新兴产业差。虽然有些地区建立了桑蚕养殖基地或者组建了桑蚕合作社, 但是由于缺乏历史经验和管理能力, 其经济效益微乎其微, 并没有让桑蚕业很好地实现规模效益。

2.3 桑蚕养殖缺乏技术支持, 产业链单一

桑蚕业由于受到气候、温度、空气环境等产业特定因素影响, 无法进行机械化生产, 达不到规模化养殖, 只能以家庭化饲养模式为主。桑蚕养殖技术从1990年开始应用省力化技术, 但时至今日, 行业技术并没有明显突破, 其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蚕品种秋丰X白玉从1980年开始投放, 一直缺少可替代的优质蚕种, 蚕茧的品质和生产效率得不到提升。桑蚕业务部门缺乏新鲜血液和先进的技术支持, 许多桑蚕干部逐渐成为了订购和发放蚕种的人员, 当养殖户遇到养殖问题的时候, 根本无处寻方。

传统桑蚕业的产业链十分简单, 其产生的经济收益主要集中丝绸和服饰2个环节, 无论是产业链内部还是相关税收政策都没有对桑蚕方面做出适当的补给, 这种杀鸡取卵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产业生产的积极性, 从20年前开始, 湖州丝绸行业就陷入困境, 许多大厂纷纷倒闭, 2012年, 湖州地区大型丝绸企业仅剩47家, 整个丝绸行业只有一些小企业还在风中摇曳, 因为缺少稳定可靠的大型企业收茧中心, 茧丝价格波动越来越大, 养殖户积极性受挫, 桑蚕产业开始萎缩。

3 关于湖州桑蚕业发展的建议

3.1 改造传统桑蚕业种养模式, 提高土地产出经济效益

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革和创新, 要克服的困难有很多, 我们可以利用已有的有利条件来实现, 早在20多年前, 湖州就在全国最早推广和使用方格蔟上蔟, 实行“组合售茧、缫丝结价”的蚕茧价格计价操作模式, 2008年湖州市出台了湖市政[2008]4号文件, 对3.33hm2以上的现代现代蚕桑规模小区建设给予200元/667m2的资金补助。市政可以在农村地区进行土地征收, 给予农民一些补偿, 利用“农户+企业”的经营模式, 实现集约规模种桑养蚕, 让农户和企业一起参与到桑蚕养殖的队伍中来, 这样既可以保证传统技术的继承和创新, 也可以使农户的经济得到保障。对于已有的桑园, 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桑基鱼塘”经验, 或者进行桑园套养鸡鸭, 种植蔬菜, 让农户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种桑养蚕模式, 使蚕农全年有收益, 回收农村劳动力, 让曾经的主业再次崛起。

3.2 引进先进养殖技术, 培养专业养殖生产人员

虽然湖州拥有悠久的桑蚕养殖历史, 但是以前传统的桑园养殖方式已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需要。要想推动行业发展, 首先, 应加强桑蚕科研机构的建设, 引进和研发先进的技术和优良的蚕种、桑种, 鼓励农户运用新技术养殖桑蚕, 为农户节约时间和空间;其次, 大多数农户已经意识到科技兴农的重要性, 村镇可以每个季度邀请相关专家和养殖大户到桑蚕养殖户中去讲解和传授经验, 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再则, 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 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培养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专业养殖生产人员, 促进桑蚕业的稳步全面发展。比如成立于1978年的湖州蚕桑科学研究所, 它自建所以来, 就已完成各级科研和推广项目57项, 自主育成2对家蚕新品种, 在生产上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 累计推广25万张;合作育成家蚕新品种1对, 在全国推广300万张,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3.3 延长桑蚕业产业链, 促进多元化发展

传统桑蚕产业的产业链十分单一, 除了重复种桑和养蚕的步骤并没有产生除桑蚕买卖之外的其他收益。桑蚕业急需突破传统, 延伸产业链。近几年, 适合农村开发和生产的桑果产品、桑叶产品、桑枝产品和家蚕产品渐渐走向市场, 其中桑葚可以制成果汁、果醋, 或者作为辅料添加到各种食品中去, 营养价值和酸甜的口感自上市以来就受到人们的追捧, 个体养殖户可以向企业提供新鲜的桑葚来获得经济收益;桑叶可以作为桑叶茶和粉出售, 对于追求健康生活的人士, 桑叶制品是不二选择, 因为桑蚕养殖有周期性, 当农户不养蚕的时候, 可以把桑园里的桑叶出售, 也有利于下一季度新鲜桑叶的采摘;众所周知, 传统桑蚕的养殖中桑枝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在2007年, 浙江安吉的企业成功利用废弃桑枝生产出了新型木地板, 这一科研成果的成功实践让桑枝变废为宝, 而且湖州南浔是中国木地板之都, 有地板企业400多家, 养殖户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地理和商业优势, 将桑枝投入到地板生产产业, 增加收益;蚕蛾, 蚕蛹可以制成蚕粉, 营养价值高, 取材也方便, 农户也能实现增收。

3.4 发展桑蚕文化旅游业, 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

蚕桑文化是中国特色文化之一, 是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结合, 湖州的桑蚕文化底蕴相较于其他地区来说更有地方特色和可追溯性, 湖州可以依托现有资源开发桑蚕文化旅游, 将桑蚕产业和旅游行业完美结合, 形成互助机制。2014年, 湖州旅游业总收入为503.2亿元, 占全国GDP的26%, 2015年, 我国开展的旅游年主题便是“美丽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 桑蚕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湖州桑蚕产业的发展, 还能弘扬地方特色。

湖州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桑蚕文化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导下, 湖州桑蚕业和旅游业能够快速融合和发展, 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曾经“辑里湖丝”闻名中外, 南浔、双林、菱湖更被誉为“全国五大丝市”, 湖州发展桑蚕文化旅游业不仅可以吸引国内的桑蚕、丝绸文化爱好者, 也可以吸引西方国家一些对桑蚕文化情有独钟的人士, 增强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文化旅游中, 必不可少的便是特色旅游产品。湖州含山每年都会举办“蚕花节”, 人们敬奉“蚕花娘娘”, 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好运, 许多富有参与体验性和知识文化性的旅游产品应运而生, 让游客切身接触桑蚕文化, 勾起游客的购买欲望, 带动地区桑蚕产业的发展。

4 启示

桑蚕产业的发展不能单纯地站在谋取商业利益的角度, 它更需要在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产业扩张和转型升级, 在政府的宏观管理方面, 首先要认清桑蚕产业的形式, 调整战略, 结合国家政策, 将其用到实处, 助民惠民;其次, 发挥好市场“看不见的手”的管理监督, 保障养殖户的切身利益, 扩大生产规模;最后, 要看清市场需求, 桑蚕业的发展不仅要做好产品品质的升级, 还要多开发副产品, 延长产业链, 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小英, 朱丽君, 蔡和平.延伸蚕桑产业链, 提高蚕桑经济效益[J].蚕桑通报, 2011 (2) .

[2]李岑, 刘晓鸽, 陈龙, 何建.杭嘉湖平原蚕桑业发展制约因素的调查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1 (655) .

[3]吴刚, 徐建春.论制约蚕桑生产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蚕桑茶叶通讯, 2013 (5) .

[4]刘战慧, 刘昕昕.“一带一路”战略下湖州蚕桑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 2016, 57 (3) .

云南成为我国第三大桑蚕基地 篇6

近年来, 云南紧抓“东桑西移”机遇, 积极加大财政投入, 建立优质蚕桑生产基地, 促进农民增收。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迅猛, 桑园面积达161万亩, 成为我国第三大桑蚕基地。

据介绍, 从2010年起, 云南省级财政每年投入蚕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 000万元, 用于建立优质蚕桑生产基地。2012年冬~2013年春, 全省新栽桑11万亩, 桑园面积达到161万亩, 居全国第3位。前年全省蚕桑农业产值达22亿元, 200万蚕农人均蚕桑收入达1 100元。 2013年全省农民售茧收入达到23亿元, 比前年增10亿元, 蚕桑农业产值可达35亿元, 蚕桑工农业总产值突破60亿元。同时, 省级财政专门安排810万元资金, 直接扶持茧丝绸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 提升产业效益。去年全省共生产生丝2200多吨、丝绸72万米、加工丝棉被7.5万床, 加工产值达18亿元。

(来源:农业新闻)

桑蚕脓病防治技术要点 篇7

1 彻底消毒, 消灭病源

1.1 养蚕前消毒

在饲养前, 要对养蚕室进行清扫, 清除残余蚕沙、蚕丝及垃圾。地面用清洁水洗刷, 而后采取常规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对曾发生过脓病的蚕室, 要采用鲜石灰浆对地面、墙壁、棚顶涂刷, 可有效地控制脓病的发生。

1.2 养蚕中消毒

在饲养期间, 要着重于蚕室、储桑室、周围环境的消毒工作, 在人经常活动的地方, 以撒布鲜石灰为主。在饲养小蚕期要采用“小蚕防病一号” 预防蚕病, 大蚕期要采用鲜石灰对蚕体、蚕座进行消毒。

1.3 养蚕后消毒

为了防止病源扩散, 在养蚕结束后, 必须要对养蚕室、上簇室进行彻底消毒。同时要把幼虫死尸集中投放到事先备好的石灰浆或甲醛容器中进行浸泡, 浸泡数小时后将其深埋土壤中。养蚕用具经常规药剂消毒后, 在阳光下暴晒 (可覆盖塑料膜增加温度) 后, 要集中妥善保管。

2 做好催青保护, 避免蚕种再次污染

2.1 小蚕共育

要建立标准的小蚕专用饲养室, 实行小蚕共育, 这是保证小蚕群体避免发病的有效措施。

2.2 再次消毒

为防止蚕种再次感染病菌, 把蚕种取回后, 要采用2%甲醛或0.5%有效氯的漂白粉液进行卵面消毒, 消毒后把蚕种放在已消毒的催青室内, 进行催青。

2.3 催青温度

蚕种进入催青室内, 要立即补温补湿, 每小时升温1℃, 逐渐升到25.5℃, 干湿差2℃。

2.4 黑暗处理

黑暗处理时间的长短要根据胚子发青情况而定。发种当天胚子全部转青, 蚕种进入催青室后要立即装收蚁袋, 于下午6时进行制黑。蚕种在黑暗处理中, 要绝对避免光线, 蚕种不能见到光亮。否则, 会使发育早的蚕种见光孵化, 诱发蚕病。

2.5 温湿度控制

当天下午6时降温, 保持23~24℃、干湿差1.5℃。第2d18时再升温, 保持25.5℃、干湿差1.5℃。如果蚕种发育不齐, 转青、点青胚子都有, 也要当天下午6时进行制黑, 要到第4d早5时感光, 制黑时间60h, 一次收蚁成功。

3 提青分批, 淘汰病弱蚕

3.1 提青分批

要严格进行提青分批, 随时淘汰弱小蚕、迟眠蚕、不健康蚕, 防止病蚕传染疾病[1]。对发育缓慢的小蚕要提出分离饲养, 促使幼虫生长发育齐一, 有利于健康生长。

3.2 淘汰小蚕

对不健康的弱小蚕要坚决淘汰, 要杜绝蚕座混育, 防止弱小蚕传染疾病的机会。

3.3 眠中管理

高温闷热天气对将眠、眠中、将起幼虫危害最大, 因此在饲养大蚕时, 蚕室门窗要经常开放, 进行通风, 有利于幼虫生长发育。如果遇到长期高温干燥天气, 要经常往墙壁喷洒凉水。多给幼虫吃水叶, 薄叶勤喂, 保证每次饲育新鲜叶[2]。

3.4 淘汰病蚕

对蚕座内的个体病、死蚕, 要及时捡出淘汰, 捡时要避免尸体流出的脓液污染蚕座, 并且要对蚕座进行消毒处理。

3.5 适时扩座

匾内要防止幼虫过密, 以稀养为主, 要给幼虫留有活动的空间, 有利于提高幼虫的体质, 增加抗病性。

3.6良叶饱食

要根据幼虫的生理特点, 饲喂适熟叶, 防止饲喂偏老叶、嫩叶、发热叶、泥土污染叶及病虫害污染叶。

3.7眠起处理

做好眠起处理工作, 是提高幼虫群体生长发育齐一的有效措施, 在操作时要精心、细致, 防止幼虫创伤。

3.8添食抗病

在饲养过程中, 要添食氯霉素、蚕病消等抗菌素, 对病菌不但有预防作用, 同时也有抑制脓病发生的良好效果。

3.9饲养抗病品种

饲养桑蚕时最好选用抗病力较强的品种, 因品种不同对脓病的抵抗力也不同, 因此饲养者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 不同季节时期的温度变化综合情况选择品种, 以提高幼虫的抗逆性能力。

3.10桑园管理

加强桑园管理, 多施入有机肥, 提高桑树叶质, 可增强幼虫体质, 减少幼虫的发病率。桑园要适时喷药, 消灭其它害虫, 防止其它害虫病毒引起的交叉感染, 暴发蚕病, 造成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马英华.加强蚕桑管理保证养蚕丰产丰收[J].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7, 99 (9) :10.

上一篇:老年煤工尘肺下一篇:统计工作水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