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煤工尘肺

2024-05-01

老年煤工尘肺(精选八篇)

老年煤工尘肺 篇1

煤工尘肺是由于在生产劳动中长期大量吸入煤尘和矽尘, 引起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1]。煤工尘肺为终生疾病, 目前尚无根治的办法, 临床中只能治疗并发症。因此, 煤工尘肺患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治疗过程中, 静脉给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煤工尘肺患者128例, 平均住院时间6年以上, 平均年龄 (72±0.5) 岁, 这些患者年老体弱且患有多种慢性病, 反复长期输液造成严重的血管损坏, 以致不能再输液或输液困难。不仅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而且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我院护理人员在工作实践中, 从患者穿刺手的准备以及静脉穿刺角度进行了切实可行的技术上的改进, 既利于静脉输液的顺利实施, 也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 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2 老年人静脉的生理特点

2.1 老年人静脉管壁增厚、变硬, 管腔狭窄, 血管弹性降低, 脆性增加, 皮肤组织松弛, 血管不易固定, 回血缓慢。

2.2 皮下脂肪少, 血管表浅, 末梢血管纤维化, 导致静脉硬、滑, 缺乏弹性。

2.3 老年人由于活动量减少, 末梢循环差, 血管细而不充盈。

2.4 随着年龄的增大,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 自发性的纤维蛋白溶解度降低, 使血管壁的脆性增加, 针尖一触即破, 极易发生皮下淤斑。

2.5 老年瘢影响手背静脉的清晰度, 造成穿刺困难。

3 老年患者长期反复静脉输液对血管的损害

3.1 静脉输液对血管造成的物理性损伤

没有有效地选择穿刺针头;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或连续多次使用同一血管, 造成血管弹性差, 脆性增加易渗出[2];穿刺方法与角度不当;固定方法不当;拔针方法与按压方法不当等造成穿刺失败, 增加了血管穿刺的次数与血管损伤的机会。

3.2 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损害

患者长期反复用药, 有些药物对血管有刺激性损坏作用, 如红霉素、甘露醇等一些大分子量的药物, 如静脉点滴甘露醇时, 若加压加速会出现局部肿胀疼痛。

3.3 其他因素

护理人员未及时发现液体外渗;老年患者经过长期反复的穿刺刺激, 心理承受能力下降, 痛阈较低[3], 均可加重输液的疼痛感及增加反复穿刺的机会。

4 研究过程及结果

4.1 资料来源

静脉穿刺对象为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住院治疗的煤工尘肺患者, 共128例, 均为男性, 住院时间平均在6年以上, 年龄在59~86岁, 平均年龄 (72±0.5) 岁。采用随机方法分成改良组及对照组各64例, 患者均神志清楚。穿刺针头均使用一次性5.5号头皮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诊断、血管状态、输注药物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操作人员选用护师职称、从事临床护理5年以上、技术操作精湛的护理人员担任。操作时间均选在上午8:30~9:30之间。

4.2 方法

4.2.1 原则

严格按照“先远后近, 先浅后深, 先细后粗, 先手后足, 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血管。护理人员根据患者输液时间的长短、静脉血管的情况, 做到计划性、长期性, 对每条血管在一个位置穿刺最多不超过3次;避免反复回针穿刺, 同时选择血管要避开关节处及肢体内侧血管。

4.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握拳方法进行穿刺, 即扎止血带, 嘱患者握拳, 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右手持针柄从血管上方或侧方以20°角快速进针, 见回血后沿血管方向平行进针少许, 然后固定。

4.2.3 改良组

采用背隆拿空杯状手[4]和握指法、直接进针法进行静脉穿刺, 即扎止血带, 嘱患者手呈放松状态, 不握拳, 被穿刺手手背向上自然平伸, 护士左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 握住患者被穿刺手的手指, 使被穿刺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态, 其中拇指应置于所穿刺静脉皮肤处, 向下绷紧皮肤, 使所要穿刺静脉固定不滚动, 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右手持针柄从血管上方或侧方45°~60°快速进针, 穿过皮肤后改变角度呈20°, 见回血后沿血管方向平行进针少许, 然后固定。

4.3 评定标准

4.3.1

(1) 疼痛评定标准参照国际常用疼痛评分法即马克盖尔法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疼痛:无痛、有痛感、轻微痛;中度疼痛:疼痛较剧烈;重度疼痛:剧烈疼痛。患者接受静脉穿刺时, 让患者以自己的疼痛经验, 按上述等级对静脉穿刺后的疼痛作出客观评价。 (2) 一次穿刺成功率:针头一次进入血管, 穿刺部位无红肿, 无药液渗出为成功, 否则为失败 (包括因穿刺不到位、退针、穿破血管等情况) 。

4.3.2

将中度、重度疼痛及穿刺失败为效果差, 轻度疼痛且穿刺成功为效果好。

4.3.3 统计学分析

统计软件使用SPSS10.0。组间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比较采用χ2检验。

4.4 结果

4.4.1 两种穿刺方法疼痛程度观察 (表1) 。改良法与传统法比较P<0.01。

[n (%) ]

4.4.2 两种穿刺方法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表2) 。改良法与传统法比较P<0.05。

4.4.3 两组患者穿刺效果比较 (表3) 。

通过表3中显示, 两组穿刺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改良组穿刺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 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改良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n (%) ]

5 讨论

穿刺前握拳是输液的常规方法, 临床观察老年人握拳后指掌关节明显高于手背肌层组织, 对静脉穿刺的进针角度有一定影响;同时握拳时掌骨间距离加大, 静脉位置变深, 手背皮肤绷紧, 血管充盈度变差, 使穿透血管的机会增加, 穿刺难度加大。而且, 在穿刺成功后松拳时, 针头易在血管内移动, 容易穿破血管, 脱出血管, 增加疼痛。

因此, 静脉穿刺时采用非握拳法即背隆掌空杯状手和握指法更符合人体的生理学特点, 此法利用操作者左手握住患者穿刺手的手指, 使患者手背皮肤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被动牵拉绷紧, 形成前臂和手背、手背和手指两个弯曲, 此时患者手背比较圆隆, 血管暴露充分, 既可避免指掌关节明显高于手背肌层组织、掌骨间距离加大、静脉位置变深等缺点, 还可使动脉血更易流入手部, 使静脉更加充盈, 同时护理人员握住患者的手, 可使患者产生一种亲切、安全感, 消除紧张情绪, 使手部肌肉放松, 减轻穿刺痛感。

静脉穿刺时采用传统方法即穿刺针从血管上方与皮肤约20°角进针, 针头从静脉侧方刺入皮下, 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静脉, 针头对皮下组织、神经末梢刺激时间长, 所以疼痛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而且针尖进入血管后, 落空感不明显, 影响穿刺成功率;采用改良后的方法, 操作者右手持穿刺针, 穿刺针头在血管上方以≥45°且≤60°角进针, 穿过皮肤及血管肌层, 立即呈20°角沿静脉方向行走, 见回血后将针头平行送入少许, 按常规固定, 而且直刺方法可使血管受压固定, 不易向两侧滑动, 缩短皮肤到血管的距离, 提高穿刺成功率, 减轻患者的疼痛。

摘要:静脉输液是我院长期住院的煤工尘肺患者的主要护理技术操作方法, 我院护理人员从患者穿刺手的准备以及静脉穿刺角度进行了切实可行的技术上的改进, 既利于静脉输液的顺利实施, 也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 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长期住院,老年煤工尘肺,静脉输液,改进

参考文献

[1]金问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66-67.

[2]周梦, 童艳, 余元清, 等.静脉输液穿刺时疼痛的原因分析及减轻疼痛的探讨[J].西南军医, 2008, 10 (5) :71.

[3]芮耀诚, 张今年.实用药物手册[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658-659.

83例煤工尘肺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篇2

【摘要】目的:探讨煤工尘肺患者死亡原因。 方法:对83例煤工尘肺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评估其结果。结果:煤工尘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肿瘤。

【关键词】煤工尘肺;死亡原因

83 example coal labor pneumoconiosis patient cause of death analysis

Wang Huibin Guo Dexin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ion coal labor pneumoconiosis patient cause of death. Method: Carries on statistics to 83 example coal labor pneumoconiosis death case to analyze and to appraise its result. Finally the coal labor pneumoconiosis death's primary cause is a tumor.

【Keywords】 Coal labor pneumoconiosis, cause of death煤工尘肺病是危害矿山工人身体健康和生命较严重的一种职业病,据统计,目前全国矽肺病患者累计超过60万人,其中存活约44万例。更可怕的是:新发病患者仍以每年近2万例的速度增长、因矽肺病死亡的患者以6000~8000人的速度恶性增长[1]。为了找出矽肺病患者死亡原因的规律性,延长矽肺患者的寿命,我们对本矿自建矿以来煤工尘肺患者的死亡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晋城煤业集团古书院矿是一所开采50年以上的老矿。煤矿职工由于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截止目前煤工尘肺患者572人,其中死亡总计131人,从中筛除死因未明者5例、在外地农村老家死亡而无法核实死亡原因的43例外,83例为入选资料。

1.2死亡原因分类:参考全国尘肺的流调方案,借鉴文献同类研究,结合本组入选资料实际情况,本文将死因分为5类即:①肺部疾病包括肺炎、肺结核、慢阻肺、肺心病; ②肺癌 ;③其他部位恶性肿瘤 ;④心脑血管疾病 ;⑤其他非上述疾病。事实上单纯的矽肺病患者都是因呼吸衰竭和肺心病而死亡。因此,调查中把肺心病和呼吸衰竭列为肺部疾病进行统计。但由于有尘肺病的基础,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部感染等会间接或直接造成尘肺病人死亡,所以把他们也列入肺部疾病。

1.3尘肺患者分类: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将尘肺分为三期即:I期尘肺、Ⅱ期尘肺、Ⅲ期尘肺。

1.4统计学方法:本文采用SPSS 17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检验以及组间检验采用χ2检验,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死亡原因疾病排序

表1死亡原因疾病排序

死亡原因病例数目%排序其他恶性肿瘤2428.9%1心脑血管疾病2428.9%1肺部疾病1720.5%2肺癌1113.3%3其他78.4%4合计83100%由表1可知:死亡原因依次排序第一位为其他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其他恶性肿瘤主要是食道癌、喷门癌、胃癌等,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脑出血、心肌梗塞、高血压等,这两类疾病各占了28.9%,第二位为肺部疾病17例,占死亡总人数的20.5%,第三位为肺癌,其他死亡原因只有8.4%。

2.2各期尘肺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由以上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排序在第一、第二的疾病与后面的疾病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表明各期尘肺病人的死亡原因主要是其他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

2.2尘肺患者与肿瘤:把其他恶性肿瘤与肺癌二者合并为肿瘤,我们得到的结果更加惊人,结果如下:

表7死亡原因疾病排序

死亡原因病例数目%排序肿瘤3542.2%1心脑血管疾病2428.9%2肺部疾病1720.5%3其他78.4%4合计83100%由表7可知:死亡原因依次排序第一位为肿瘤,占了42.2%,第二位是心脑血管疾病,占28.9%,第三位为肺部疾病17例,占死亡总人数的20.5%,第四位为其他疾病,其他死亡原因只有8.4%。

3讨论

3.1 死亡原因排序,尘肺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直接死于肺部疾病和肺癌的反而不如前二类疾病多。说明尘肺病人的死因已经不主要是肺部疾病。这样的结果与既往文献研究有一定的差别[2、3、4],产生这样的结果可能与本地区消化道肿瘤发病率较高有关系,也存在本研究样本取得有偏差。如果把恶性肿瘤与肺癌二者合并为肿瘤组,死亡原因排序则变化为肿瘤第一位,心脑血管疾病第二位,死于肺部疾病和其他的远在后面。

3.2自1934年,DIBLE博士首先提出石英致癌的假说,该假说引发了一场持续数十年、激烈的国际争论和广泛深入的调查与研究。众多的研究都证明了矽尘的致癌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于1997年宣布石英、方石英形式的结晶型二氧化硅为人类“致癌物”。既往文献报道矽尘与肺癌有着因果关系[5-6]。本研究中尘肺病人的肿瘤死亡高居第一,也间接说明了矽尘的致癌性。本研究中,恶性肿瘤主要是食道癌和胃癌,是否与接尘职工在矽尘环境中,矽尘进入消化道有关,需进一步研究证明。如果把恶性肿瘤与肺癌二者合并为肿瘤组,结果更加明显,肿瘤病因的死亡远高于其他的。

参考文献

[1]林丽.矽肺患者1100例死亡原因分析.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5,22(1):92-93

[2]赵桂芬,等.23例住院老年矽肺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新疆医学,2007,37:275

[3]张学恒,等.对100例矽肺病死亡因素调查分析及对策. 中外医疗,2005,5:111-112

[4]傅绍祥,等.344例矽肺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2010,8(4)119-120

[5]蒋春梅,等.矽尘、矽肺与肺癌关系的Meta分析. 中国职业医学,2008,35(3):203-204

老年煤工尘肺 篇3

1 临床资料

病例1:陈某, 男, 66岁。煤尘接触史14年, 1980年确诊为煤工尘肺1期, 10年来反复咳喘, 活动后加重, 咳吐白粘痰。近1周来咳喘加剧, 证见咳喘胸闷, 痰少白粘, 背部常感寒冷异常, 畏寒肢冷, 舌淡, 苔白腻, 脉浮大无力。 (1) 西医诊断为:煤工尘肺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感染。中医辩证属肺气虚寒, 阳气不足而见背部常感寒冷异常, 畏寒肢冷;肺失宣降而致咳喘胸闷, 痰少白粘;舌淡, 苔白腻, 脉浮大无力为肺气虚寒之表现。 (2) 治法:中西医结合, 在西药抗炎、化痰治疗的基础上, 辅以中药治疗, 治以温肺化痰, 益气止咳。 (3)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0g、附子6g、细辛3g, 桂枝10g、厚朴8g、半夏10g、杏仁10g、五味子10g、干姜5g、紫苑10g、款冬花10g、炙甘草5g。 (4) 说明:以上方加减, 服20余剂后, 畏寒消失, 咳喘轻, 患者自我感觉良好。 (5) 按:《丹溪心法》曰:“凡背恶寒甚者, 脉浮大而无力者, 是阳虚也”。《金匮要略》曰:“心下有留饮, 其人背寒如掌大”。背恶寒者, 有外感、内伤之分, 本例尘肺痰瘀日久, 阳气不充, 复加饮聚, 故用温肺化饮, 益气通阳。取得良效。

病例2:杨某, 男, 65岁。1988年确诊为煤工尘肺1期。7年来咳喘反复发作, 每至冬、春季节, 咳喘加剧, 胸闷, 过敏性鼻炎发作。证见胸闷、咳嗽、咯痰, 喷嚏频发, 鼻流清涕, 鼻塞头痛, 得温则减。畏寒肢冷, 舌淡苔白, 脉沉缓。 (1) 西医诊断为:煤工尘肺合并慢性支气管炎, 过敏性鼻炎。中医辩证属肺气虚寒, 卫气不固, 感受外邪, 鼻窍不通, 则见喷嚏频发, 鼻流清涕, 鼻塞头痛。肺失宣肃而致胸闷、咳嗽、咯痰。阳气不足, 则见畏寒肢冷, 得温则症状减轻。舌淡苔白, 脉沉缓为肺气虚寒之象。 (2) 治法:用西药对症治疗的基础上, 佐以中药治疗, 治以温肺益气, 散寒通窍, 止咳喘。 (3) 方药:小青龙汤加味。麻黄6克、桂枝6g、细辛3g、五味子10g、干姜6g、半夏10g、白芍10g、炙甘草5g、辛夷花10g、蝉蜕10g、荆芥10g、黄芪30g、党参20g。 (4) 说明:以上方加减, 服10余剂后, 咳喘症状减轻, 过敏性鼻炎治愈, 取得良效。 (5) 按:《素问》:“邪之所湊, 其气必虚。”尘肺合并慢性支气管炎, 过敏性鼻炎, 因肺气虚寒, 卫外不顾, 邪自肺窍而入, 鼻塞乃生。治以温补肺气, 扶正固本, 以祛入窍之邪而收良效。

病例3:黄某, 男, 70岁。1982年确诊为煤工尘肺1期。近2个月来患者形体消瘦, 咳喘胸闷, 咳吐涎沫不止, 纳呆, 畏寒肢冷伴头晕目眩, 腰膝酸软, 夜尿频多, 滴沥不尽。舌淡, 苔白厚, 脉滑细。 (1) 西医诊断为:煤工尘肺合并慢性支气管炎, 前列腺肥大。中医辩证属肺气虚寒, 卫气不固, 肺失宣肃而致咳喘胸闷, 畏寒肢冷。痰湿内聚而致咳吐涎沫不止, 纳呆。腰为肾之府, 肾气虚, 固摄无权, 则见形体消瘦, 头晕目眩, 腰膝酸软, 夜尿频多, 滴沥不尽。舌淡, 苔白厚, 脉滑细为肺肾亏虚, 痰湿内聚之象。 (2) 治法:在西药对症治疗的基础上, 佐以中药治疗, 治以温肺益气, 散寒祛湿, 固肾。 (3) 方药:先用小青龙汤加味宣肺化痰, 止咳平喘;后用金匮肾气丸固肾纳气。麻黄6g、桂枝6g、细辛3g、五味子10g、干姜6g、半夏10g、白芍10g、炙甘草5g、黄芪30g、党参20g。 (4) 说明:以上二方服用后, 咳喘轻, 其余症状有所好转。 (5) 按:盖肺主一身之气, 肺虚则气不固下。肺肾之气亏损, 致膀胱不约而滴沥不尽, 治以温固肺肾阳气, 助膀胱约摄之功。

2 体会

煤工尘肺一病, 古医籍仅见于宋代孔平中《说苑》中提及“末石伤肺, 肺焦多死”。后世医家又有“金石之物, 其性燥有毒, ……”的论说。但《金匮要略心典》言:“盖肺为娇脏, 热则气烁, 故不用而痿;冷而气凅, 故亦不用而痿也”。尘肺病机, 与“肺痿不用”相符。煤工尘肺患者因病延日久, 肺脏气阴兩虚, 卫外防御功能减退, 外邪易侵, 阴损及阳, 五脏俱虚, 阴阳亏损, 晚期老年患者多死于合并症。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 对老年煤工尘肺患者中医辨证从肺气虚寒入手, 治以温肺益气, 化痰止咳平喘为主, 兼顾脾肾, 顾护人体阳气, 减轻老年患者的病痛, 及时有效地治疗合并症, 取得了一定的良效, 对提高煤工尘肺患者的晚年生存质量, 有着重要意义。

摘要:煤工尘肺病是接触煤矿生产性粉尘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病理特征的疾病。其临床症状以缺氧为诱因的进行性劳动力丧失为主要表现, 如劳动后胸憋、气短、口唇紫绀等。目前煤工尘肺病尚无法治愈, 在治疗过程中主要针对合并症进行治疗, 改善症状、延长生命。大多数煤工尘肺患者并不死于原发病, 而是死于并发症, 如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肺心病、肺性脑病、肺结核等。尘肺合并症以反复呼吸道感染为主, 进而累及心脏及其它脏器。

关键词:尘肺,并发症,中医,益气法

参考文献

[1]何风生.中华职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827~829.

煤工尘肺合并肺癌临床分析 篇4

关键词:煤工尘肺,肺癌,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

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 以肺组织弥散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我国煤工尘肺患者人数居各类尘肺之首位[1]。煤工尘肺合并肺癌的发生率一般较低, 我院2008年—2010年治疗的400多例煤工尘肺患者中发现13例合并肺癌, 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3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63岁~80岁, 平均年龄71.5岁。其中煤工尘肺Ⅰ期3例, 煤工尘肺Ⅱ期5例, 煤工尘肺Ⅲ期5例;煤工尘肺Ⅱ期并发肺结核1例, 煤工尘肺Ⅰ期并发肺结核1例;有长期吸烟史者10例, 均超过30年, 每日20~40支, 无吸烟史者1例。

1.2 临床表现见表1.

1.3 临床分型与组织学类型

临床分型:中心型5例, 周围型8例;组织学类型:鳞癌5例, 腺癌5例, 另3例经X线及CT诊断未进行组织学分类。

1.4 诊断及误诊情况

其中1例煤工尘肺在尘肺普查时确诊为合并肺癌, 大多数患者多经过反复抗感染、抗结核治疗2个月~4个月后确诊。13例中误诊3例, 占23%, 误诊为肺结核1例, 误诊为尘肺融合块2例。

1.5 影像学检查

本组病例均在煤工尘肺影像学基础上出现肺癌的影像学征象, 其中发现肿块样病灶3例, 孤立样结节灶3例, 弥散性结节1例, 上叶支气管阻塞伴肺不张2例, 癌性空洞1例, 周围性肿块伴胸膜结节3例;伴转移征象有胸腔积液1例、肋骨破坏1例、纵隔淋巴转移5例;病变位于右肺者8例, 左肺者4例, 双肺者1例。

1.6 治疗及预后

煤工尘肺合并肺癌的治疗与一般肺癌治疗原则上相同, 但由于煤工尘肺患者本来就因年龄大, 有原发病存在, 全身营养状况不良, 再加上肺部毁损性破坏, 机体抵抗力愈发低下, 因此治疗较为困难, 手术治疗难以接受, 对放疗、化疗多不能耐受, 所以煤工尘肺并发肺癌患者多数治疗效果较差, 预后欠佳。本组有4例用环磷酰胺、顺铂、足叶乙甙等抗癌药治疗, 有2例经化疗存活13个月, 其余未进行正规化疗, 平均生存期为6个月。

2 讨论

2.1 煤工尘肺合并肺癌的临床表现不典型

煤工尘肺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呼吸道感染和肺气肿, 平时患者常有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 当合并早期肺癌时由于其临床表现的不典型, 临床医生往往归咎于肺部原发疾病和肺部感染而导致误诊或漏诊。故当煤工尘肺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加重, 间断性咯血、刺激性干咳时要注意行CT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痰液的组织细胞学检查、经皮肺部穿刺活检等来对病情进行确诊。

2.2 肺癌与煤工尘肺X线表现的区别

煤工尘肺合并中心型肺癌时, X线显示有肺门增大、肺不张征象, 结合临床诊断并不困难。Ⅱ期以上的尘肺患者随着病程的发展, 结节可能逐渐融合成块, 如患者肺野内发现块状影, 常误认为是尘肺结节融合成块, 而忽视了肺癌的早期特征, 难以鉴别。在系列胸部X线片上可以看到, 煤工尘肺患者大阴影形成多是小阴影的增大、密集、融合或由“斑、片、条”或“发白区”最后成为致密的团块状阴影, 边界清晰, 呈椭圆形、长条形或圆形, 并在其周边部看到有气肿带, 多在两肺上中区, 左右对称, 呈典型的“外八字”特征。早期周围型肺癌直径小于2 cm, 肿瘤呈结节状、球形、淡片磨玻璃阴影, 肿块周边也有毛刺、切迹及分叶。我们发现1例尘肺患者右上、中外带肺野有一类圆形阴影, 会诊时认为是尘肺大影阴, 诊断为煤工尘肺Ⅲ期, 半年后患者突然大咯血, 经及时抢救后停止咯血, 后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诊为肺癌。肺癌引起的阻塞性肺炎单凭X线阴影特征难以与一般炎症相区别, 如经抗炎治疗后, 即使症状有所改善, 但其阴影不能完全吸收, 且短期内在同一部位复发;或者尘肺患者反复同一部位出现局限性肺气肿, 肺段或肺叶不张, 相通支气管有可疑的狭窄时, 应及早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或CT扫描, 便于早期发现, 以免延误治疗。

2.3 吸烟与煤工尘肺合并肺癌的关系

吸烟是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90%以上的肺癌由主动吸烟或吸“二手烟”所致[2]。煤工尘肺患者吸烟开始越早, 时间越长, 吸烟量越大, 并发肺癌的概率就越大, 故对煤工尘肺患者应积极劝导其戒烟。对年龄在40岁以上的煤工尘肺患者, 尤其有长期吸烟史者, 需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煤工尘肺是危害煤矿工人健康的最严重的职业病之一, 尘肺合并肺癌则危及煤矿工人生命。本组煤工尘肺病合并肺癌13例患者确诊时大部分为肺癌晚期, 给肺癌的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因此, 如何早期、快速、准确地对煤工尘肺病合并肺癌进行诊断, 是最关键的问题。肺癌患者在确诊后, 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进行手术或者保守治疗, 有助于延长患者的寿命。

参考文献

[1]沈国安.煤工尘肺合并支气管肺癌[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1989, 15 (4) :9-10.

老年煤工尘肺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6年6月1日—2008年6月30日住院的所有CWP患者,总共收集有效病例480例,全部为男性,年龄在48~87岁之间,平均年龄(70.52±7.36)岁。其中Ⅰ期CWP患者318人,Ⅱ期134人,Ⅲ期28人。具有圆形小阴影例数321例,具有不规则形小阴影例数159例。并按照相关标准从中选择出所有合并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的患者306例。

1.2 诊断标准

(1)CWP诊断标准均按国家统一标准(GB 5906-1986,GB 5906-1997,GBZ 70-2002)由北京矿务局尘肺诊断组进行诊断;(2)小阴影类型的判定标准按照国家统一标准(GB 5906-1986,GB 5906-1997,GBZ 70-2002)由课题组集体读片结果,并结合诊断CWP时的资料作为诊断标准。如果为Ⅲ期CWP,其小阴影类型的判别以大阴影外的主要小阴影类型为准。(3)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均参照1990年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诊断试行标准,结合CWP肺部感染以下特点进行诊断:入院48 h后发病,出现咳嗽、咳痰,或痰液的性状改变,并符合下列标准之一者:a)发热、肺部啰音,或与入院时X线检查比较,显示新的炎性病变;b)合格痰标本培养出病原菌[5]。

1.3 研究方法

将收集的病例,按照CWP的期别的不同进行分组,对合并肺感染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将收集的病例,根据胸片号重新阅读胸片,结合诊断CWP时的记录,准确地判定尘肺小阴影的类型,按照小阴影类型的不同进行分组,对合并肺部感染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1.4 质量控制

按照1.2中所述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选择研究对象,严格掌握研究对象选择的各环节。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资料整理后,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定性资料用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定量资料用表示,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煤工尘肺患者不同期别感染情况

在所收集的有效病例480例中,合并肺部感染例数306例,感染率63.75%(306/480)。其中Ⅰ期CWP患者318人,肺部感染人数194,感染率61.01%(194/318);Ⅱ期134人,肺部感染人数86,感染率64.17%(86/134);Ⅲ期28人,肺部感染人数26,感染率92.86%(26/28)。3组的感染人数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用行×列表法对不同尘肺期别各组之间进行比较,χ2=11.31,υ=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3组患者的感染率不同或不全相同。进一步对不同组别之间做两两比较,Ⅰ期尘肺患者与Ⅱ期尘肺患者相比较,χ2=0.43,v=1,P>0.05,RR=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期尘肺患者与Ⅲ期尘肺患者相比较,χ2=8.93,v=1,P<0.05,RR=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期尘肺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性是Ⅱ期尘肺患者的1.45倍。Ⅰ期尘肺患者与Ⅲ期尘肺患者相比较,χ2=148.03,v=1,P<0.05,RR=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期尘肺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性是Ⅰ期尘肺患者的1.52倍。

2.2 煤工尘肺患者不同阴影类型感染情况

在所收集的有效病例480例中,具有类圆形小阴影人数321人,出现肺部感染人数186人,感染率57.94%(186/321);具有不规则形小阴影人数159例,出现肺部感染人数120人,感染率75.47%(120/159)。见表2。

用四格表法对类圆形小阴影和不规则小阴影两组感染率进行比较,χ2=14.14,υ=1,P<0.01,RR=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不同小阴影类型感染率比较,χ2=14.14,P<0.01。

2.3 煤工尘肺患者相同小阴影类型间感染情况

将类圆形小阴影按p、q、r分组,用行×列表法对不同类圆形小阴影各组之间感染率进行比较,χ2=1.26,ν=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不同类圆形小阴影各组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率不同。结果见表3。

将不规则小阴影按s、t、u分组,用行×列表法对不同不规则小阴影各组之间进行比较,χ2=2.00,υ=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不同不规则小阴影各组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率不同。结果见表4。

注:类圆形小阴影组间感染率比较,χ2=1.26,P>0.05。

注:不规则小阴影组间比较,χ2=2.00,P>0.05。

3 讨论

CWP主要并发症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呼吸道感染、自发性气胸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也是CWP常见的并发症,其中肺部感染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是很多致死并发症的主要诱因。有报道尘肺肺感染在造成患者死因中占第2位[6]。所以CWP肺部感染的早期干预、早期诊断、早期合理的治疗意义重大,做好CWP肺部感染的防治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尘肺患者的生命质量。

造成肺部感染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由于尘肺患者曾长期暴露于粉尘作业环境中,呼吸道黏膜受到长期慢性刺激,使机体的防御机制遭到破坏,导致机体抵抗和清除微生物的能力降低,不能正常发挥屏障保护作用[7,8]。(2)CWP患者由于粉尘颗粒导致巨噬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发生改变,使机体的免疫机制遭到破坏,导致机体对细菌、病毒等感染的敏感性增加[8]。(3)同时尘肺病所致的肺部广泛纤维化使细支气管扭曲、变形、狭窄或痉挛,造成支气管及终末细支气管引流不畅[9],痰液阻塞气道,造成呼吸道感染机会较普通人群多,而且发病后症状重,持续时间长[10]。(4)CWP患者由于肺功能差,并发症多,有许多患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医院获得性支气管-肺炎成为CWP肺部感染的主要形式,所以感染概率较院外的患者大大增加。

CWP期别的界定:Ⅰ期、Ⅱ期CWP主要是通过小阴影的数量,即密集度和小阴影的分布范围来界定的,密集度越高,分布范围越广,尘肺的期别越高。Ⅲ期CWP主要是通过大阴影的长径、宽径和总面积来界定的,大阴影面积越大,尘肺越严重。

尘肺期别对肺部感染的影响:从尘肺发展和晋级情况来看,早期出现基本病变-矽结节(类圆形小阴影),以肺上叶为多,可能与肺下叶对粉尘的清除较好有关,其境界清楚,呈同心圆排列,中心可见小血管,对肺组织破坏较小。同时早期也会出现尘肺的基本病变———弥漫性间质纤维化(不规则小阴影),主要表现在胸膜下、肺小叶间隔、小血管及小支气管周围、邻近的肺泡隔等出现小片状或网状结构,对肺组织破坏较矽结节明显。这时矽结节量和间质纤维化量较少,不会引起临床症状和肺功能的损害,有报道这种改变患者寿命不会受影响[11]。随着病情的进展,矽结节量和间质纤维化量逐渐增多,肺组织正常结构遭到破坏量也越来越多,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损害越来越重。最后矽结节不断融合,间质纤维化加重相连,形成胶原纤维聚集的尘肺团块,这时的肺组织正常结构遭到极大破坏,临床表现明显加重,肺功能受到极大损害。从病情进展不难看出随着尘肺的晋期,影响肺部感染的解剖、免疫、防御等因素逐渐增多,进一步促进了肺部感染发生。为本研究的结果提供了依据。但是,由于观察到的Ⅲ期CWP例数偏少,影响了尘肺期别对肺部感染的统计效率,因此,我们尚不能从本研究全面地了解尘肺期别对肺部感染的影响。

小阴影类型对肺部感染的影响:CWP患者X线胸片表现的小阴影密集度及分布范围的增加,是病情发展与病理改变的反映,与肺通气功能与防御功能以及很多影响肺部感染的因素密切相关。小阴影分为类圆形小阴影和不规则小阴影,许多病例的X线表现很少是单纯一种影像,大多数类圆形阴影与不规则阴影混合存在,只不过以其中一种影像为主而已[11]。其中以圆形小阴影为多,在2/3以小阴影为主的CWP中同时有或多或少的不规则小阴影存在,读片时以主要的表现计算。也有15%-25%患者的胸片为单纯不规则小阴影。由于研究方法上的问题,要在X线和病理上明确地对照研究不规则小阴影甚为困难,不仅粉尘本身,而且还有肺组织对粉尘的反应,决定了其在胸片上的相应表现。生产性粉尘进入肺组织,形成煤斑和矽结节,随着煤斑和矽结节的增大,会发生疤痕收缩,并牵拉其周围肺实质,可使病灶形态更不规则。而且,当病灶收缩时,病灶除缩小外,其纤维更致密,不再向支气管壁外突出,而呈扁平状与细支气管融合,使之增粗,在胸片上呈不规则形小阴影。一般认为不规则形小阴影代表了肺气肿和间质性纤维化的结果。类圆形小阴影形态圆形或近于圆形,边缘整齐或不整齐,可按直径大小分为p、q、r 3类,其病理基础特别是小的类圆形小阴影既可能是矽结节构成的,也可能是由非结节性间质纤维化灶构成,或者是由煤斑粉尘灶形成的,但并非都是矽结节。较大的r型和部分q型阴影,其相应的病理改变主要可能是由成熟的和较成熟的矽结节构成,而且多为数个小矽结节影像的重叠。不规则小阴影是一些线状影,其形态、走向、粗细和长短均无特殊规律,可以杂乱无章地交织在一起呈网状,有时呈蜂窝状,可按宽度分为s、t、u3类。不规则小阴影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不规则小阴影不如类圆形小阴影容易识别,且较类圆形小阴影对肺气肿、肺间质有更多的损害,更易导致劳动能力的丧失,随着不规则小阴影的密度增加,肺气肿和肺通气功能损害也增加[12]。根据小阴影形成的原因不同、对肺组织造成的破坏的不同,为不同的小阴影类型对肺部感染的影响不同点奠定了解剖基础,本研究也证明不规则小阴影与类圆形小阴影对肺部感染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至于同一小阴影类型对肺部感染影响无显著性差异,可能与同一类型小阴影形成原因、病理基础和组成成分相同有关。在我国CWP的小阴影中以p型为多见,约为80%左右;q占25%左右。英、德的报告则以q型为主,约占50%左右。这可能反映了作业中的机械化程度的不同,机械操作者胸片上的小阴影相对较大。另外,年龄也能影响小阴影的大小,p型在40岁以下的CWP中多见,q型在年龄较大者中多见,r型在40岁以下人群中很少见到。

本研究的结果初步显示了CWP期别及小阴影类型对CWP肺部感染的影响,即CWP期别越高,越易合并肺部感染,不规则小阴影较类圆形小阴影更易合并肺部感染,同种小阴影的不同类别对合并肺部感染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

总之,综合治理尘害,预防尘肺发生,减少尘肺造成的肺组织损害是预防尘肺的根本途径。对于粉尘作业工人,作业前应做常规体检,严格掌握粉尘作业的禁忌证,做好尘肺患者的管理和安置工作。对于尘肺患者要进行定期疗养和随诊观察,尽量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是降低尘肺死亡率,提高尘肺患者生命质量的有效措施

摘要:目的 了解煤工尘肺不同期别、不同的小阴影类型对煤工尘肺肺部感染的影响,为早期干预、诊断、治疗煤工尘肺肺部感染提供早期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从2006年6月—2008年6月住院的所有的煤工尘肺患者,并按照不同的尘肺期别、不同的小阴影类型进行分类,根据分类情况分析其肺部感染发生的情况,找出尘肺期别及小阴影类型与尘肺肺部感染之间关系的规律性。结果 ①Ⅰ期煤工尘肺患者318人,出现肺部感染人数194人,感染率61.00%(194/318);Ⅱ期煤工尘肺患者134人,出现肺部感染人数86人,感染率64.18%(86/134);Ⅲ期煤工尘肺患者28人,出现肺部感染人数26人,感染率92.85%(26/28)。3组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按照尘肺小阴影类型分类,具有类圆形小阴影人数321人(包括p178、q133、r10);其中出现肺部感染人数186人,具有不规则形小阴影人数159例(包括s78、t59、u22),其中出现肺部感染人数120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又分别对具有类圆形小阴影中3组小阴影人数和具有不规则形小阴影中3组小阴影人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煤工尘肺期别对煤工尘肺肺部感染有影响,尘肺期别越高尘肺合并肺部感染人数越多,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性越高。②煤工尘肺小阴影类型对尘肺合并肺部感染有影响,不规则小阴影较类圆形小阴影更容易合并肺部感染。③同一类型小阴影对尘肺肺部感染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尘肺期别,小阴影类型,尘肺合并肺部感染,煤工尘肺

参考文献

[1]Binaya R,Greenberga AK,Rom WN.Basic pathogenetic mechanisms insilicosis:current understanding.Current Opinion in Pulm onary[J].Medicine,2005,11:169-173.

[2]王绵珍,王晓容,王治明.矽肺石棉肺煤工尘肺肺功能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1,9(2):68-71.

[3]Labbate N,Di Pierri C,Nuzzaco A.Radiological and functional progres-sion in silicosis[J].Med Lav,2005,96:212.

[4]肖柳春,杨海兵,李绍奎.957例煤工尘肺死亡病例回顾性调查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5,22(5):432-434.

[5]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诊断标准(试行标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0,(13)6:372.

[6]鲍含诚,李庆海.矿山粉尘与相关疾病[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231-234.

[7]陈德春,赵亚红.煤工尘肺患者住院原因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3,18(2):97-98.

[8]桌宋明,罗百灵.肺曲霉菌病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8,8(7):31-32.

[9]Cosio MG,Shiney BJ,Seatta M,et al.Alveolar fnenstrae in smokers:Re-lationship with light microscopic and functional abnormalities[J].AmRrv Respir Dis,1986,133:126.

[10]吴执中.职业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64-66.

护理干预对煤工尘肺患者康复的影响 篇6

1 对象

选择2005年3月—2008年3月我院收治的148例煤工尘肺患者, 均为男性, 年龄57~79岁, 接尘史14~32 a, 其中Ⅰ期煤工尘肺51例 (34.45%) , Ⅱ期煤工尘肺82例 (55.41%) , Ⅲ期煤工尘肺15例 (10.14%) 。其诊断和分期符合GBZ 70-2002《尘肺X线诊断标准》。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4例, 2组病人在尘肺期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2 护理干预

2.1 健康宣教

煤工尘肺患者大都为文盲或小学文化者, 对疾病认识缺乏, 或局限在某一方面。护士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配合医生的治疗, 让病人深刻理解医疗护理的必要性, 并及时进行教育后的效果评价, 纠正错误的认知, 使之得到良好的治疗。

2.2 心理干预

如亲人一般的护患关系, 能让病人全身心地相信我们是心理干预的基础, 充分尊重、理解、信任患者, 耐心地倾听了解他们的一言一行。消除负性心理和不良情感, 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工作, 给他们提供表达不良情绪的机会, 以正性情绪去克服负性情绪, 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对他们战胜疾病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3 运动训练和呼吸训练

煤工尘肺患者由于其独特的病理基础, 肺功能较差, 且易于感染。适当加强运动训练和呼吸训练对患者有备无患, 减少了患者感染率, 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 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 改善了他们的生存质量。

运动训练方法:主要进行耐力训练, 在患者能承受的情况下鼓励患者进行快走、慢跑、打太极拳等, 可进行间歇运动训练, 通常运动和休息时间比为1 ∶1。

呼吸训练方法:做呼吸操。具体操作方法为:①缩唇呼吸:教会患者用鼻吸气用口呼气, 呼气时嘴唇缩成吹笛状, 气体经缩窄的嘴唇缓慢呼出, 吸气与呼气之比为1 ∶2或1 ∶3[1]。②腹式呼吸:患者取立位或坐位, 一手放于腹部, 一手放于胸部, 吸气时尽力挺腹, 胸部不动, 呼气时腹部内陷, 尽力呼出。每分钟呼吸7~8次, 每次10~20 min, 每日2次。

3 结果与讨论

对实验组、对照组患者3年期间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实验组患者发生感染和急慢性喘憋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好转, 见表1。

煤工尘肺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 使患者肺间质纤维化加上尘性结节, 胸膜肥厚、粘连且各级支气管阻塞, 均使肺功能下降, 另外煤工尘肺患者均为老年, 免疫力低下, 易于感染, 使患者临床喘憋症状严重, 即使在稳定期患者劳累或气压低时亦多出现呼吸困难。由于尘肺患者呼吸困难, 肺功能低下, 心理因素、睡眠质量差导致患者常易出现疲劳, 近年来, 肺康复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患者复治的重要组成部分[2], 运动训练和呼吸操是肺康复的核心, 煤工尘肺患者亦作为COPD的一个疾病, 加强护理干预和训练必将成为尘肺患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运动训练能提高患者自身的抵抗力, 增强耐受性, 减少了患者的感染率, 对尘肺的进展起一定的延缓作用。通过呼吸操能使病人在现有疾病肺功能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改善;进行呼吸操训练, 可减少呼吸频率, 延长吸气和呼气时间, 增大膈肌的运动幅度, 从而增加了咳嗽力度, 同时使肺流量和最大通气量加大, 二氧化碳排出增加, 残气量减少, 提高了呼吸肌供氧。

护理干预是在全面对尘肺患者病情了解的情况下, 进行的一系列对患者进行有关的健康知识普及和自我训练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护理形式。它不再拘泥于护理治疗, 而是从健康宣教、心理疏导、自我训练等方面全面改善尘肺患者的生活质量, 改善他们的复治满意度, 减轻临床症状, 提高他们的生存寿命, 相信必将对煤工尘肺患者起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曲维香.标准护理计划.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6:79-80.

老年煤工尘肺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现住院200名煤工尘肺患者及从事煤矿井下作业无尘肺病诊断的退休工人100名。2组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居住条件等,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采用由Derogatis编制的症状自测量表 (SCL-90) [2]测评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SCL-90由10个分量表组成: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采取5级评分制:1分为没有, 2分为很轻, 3分为中等, 4分为偏重, 5分为严重。以各因子分≥2为异常作为标准进行判断;同时采用小组问卷方式, 当面调查被调查人员1周内的相关情况, 由于被调查者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等因素,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 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将内容解释给被调查者, 由其自行填写, 完成后给予核实是否符合标准。获得基本资料之后,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及国内常模[3]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资料审核处理后, 输入计算机用Excel建立数据库, 使用SPSS 14.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对各因子分值比较采用t检验方法, 数据表示为均数±标准差,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选择符合国家“尘肺的诊断”标准[4]的现住院的煤工尘肺患者200例, 全部为男性, 年龄49~84岁, 平均 (70.18±7.40) 岁。其中Ⅰ期97人、Ⅱ期94人、Ⅲ期9人作为观察组。选择从事煤矿井下作业无尘肺病诊断的退休工人100人作为对照组, 全部为男性, 年龄51~80岁, 平均年龄 (8.38±7.00) 岁。

2.2 SCL-90各因子得分

200名尘肺患者SCL-90各因子得分较高的是躯体化、强迫、其他、抑郁因子, 得分较低的是偏执、敌对因子。与对照组比较:除敌对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外, 其他9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与国内常摸比较: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本次调查的依据是由Derogatis编制的症状自测量表 (SCL-90) 。此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 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检查量表。此量表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 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它对有心理症状 (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 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我院目前住院200例尘肺患者, 普遍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尘肺病目前仍无有效药物, 不可治愈, 患者不得不长期、反复忍受咳嗽、多痰、哮喘、低氧血症等症状的折磨, 后期还影响心脏功能[5,6], 同时尘肺病的治疗只能延缓病情进展, 相对延长生存期, 以上均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本研究结果表明病例组与对照组间除敌对症状这个因子外其他因子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病例组与国内常模组各因子得分间亦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煤工尘肺患者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 我们在治疗煤工尘肺患者躯体疾病的同时有必要对其进行心理干预, 使其躯体与心理疾病均得到有效控制, 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培成, 张盾, 吴纯, 等.煤工尘肺的CT定量研究.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2, 20 (2) :113-115.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6-24.

[3]金华, 吴文源.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86, 12 (5) :261.

[4]GB5906-1999.尘肺病的诊断.

[5]金泰廙.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53.

鄂尔多斯市煤工尘肺发病情况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该市从事煤炭行业的一线作业工人,要求职业史完整,具有健康检查卡和X射线胸片,调查截止日期为2011年12月31日。

1.2 方法

尘肺病由3名以上具有尘肺病诊断资格的医师诊断。所得资料输入SPSS 11.5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尘肺病发生情况

本年度共检查9 230人,检出尘肺病61例。其中,Ⅰ期42例,Ⅱ期12例,Ⅲ期7例。见表1。

2.2 不同工种尘肺发生率比较

本地区掘进工尘肺发生率为1.11%,采煤工为0.64%,辅助工为0.10%。掘进工种发生率高于其他工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170,P<0.05)。见表2。

2.3 不同工龄尘肺发生率比较

接尘工龄<10 a的尘肺发生率为0.02%,10~19 a的发生率为0.56%,20~29 a的发生率为1.87%,≥30 a的发生率为2.72%。接尘工龄≥30 a 的煤工尘肺发生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工人接尘工龄的不断增加,其煤工尘肺发生率呈递增趋势(χ2=100.003,P<0.05)。见表3。

3 讨论

9 230名煤矿工人中有61名患有尘肺,说明该市煤炭行业尘肺发生率较低。据现场调查,这种现象可能与该市重视煤炭行业职业病防治工作、工人每年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井下作业机械自动化程度高、个体防护监管严格等因素有关。新发病例最多的是掘进工种,与全国尘肺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3]一致。有研究表明接尘工龄与煤工尘肺发生率呈正相关[4,5,6],接尘工龄间接反映了接尘工人的累积接尘水平。本调查显示,接尘工龄≥30 a的接尘工人煤工尘肺发生率最高,其次是接尘工龄在20~29和10~19 a的接尘工人,说明接尘工龄越长,其煤工尘肺发病率越高。

参考文献

[1]任树奎,刘铁民.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预防与管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28.

[2]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Silicosis mortality,prevention,and control-United States,1968-2002[J].M Morb MortalWkly Rep,2005,54:401-405.

[3]全国尘肺流行病学调查办公室.全国尘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25.

[4]刘占元,陈胜,樊晶光.尘肺发病率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1):23-26.

[5]Scarisbrick DA,Quinlan RM.Occupational respiratory disease in mining[J].Occup Med,2005,55:72-74.

上一篇:刑法下一篇:现代桑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