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现代诗

2024-04-08

2现代诗(共11篇)

篇1:2现代诗

2、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两首诗的教学均按反复朗读、分析探讨艺术特色的程序进行。学生活动以独立思考、独立体会为主。

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一、情境导入

1、“华夏数千年文明,很多日常可见的事物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凝聚和积淀,他们是中国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它们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同学们知道有哪些中国的象征物?”(长城、黄河)

2、两千多年来,这里曾记载着中华民族山河破碎的仇与恨,曾闪过沙场豪杰志士们的刀光剑影。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歌曲《长城谣》。

二、简介作者

席慕容,蒙古族女诗人,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她既是个诗人也是个画家,出过画集,多次获得绘画奖。1981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七里香》。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的诗,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分小组朗读诗歌

4、通过朗读诗歌,你们读懂了什么?(意象、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等)⊙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主题意象:主题意象—长城,也有对黄河的思恋

抒情主线: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四、阅读探讨

1、朗读第一节,思考:为什么用“无情”“冷眼”来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 明确:①千年来,诸侯。军阀等等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在长城下点燃了多少次烽火啊。杀伐纷争,血流成河。而长城,像个至高无上的尊者,像个无所不

知的智者,冷眼看着这些人世的朝代更替,沧桑变迁。唯有长城悬卧天地间成为历史的见证。

②蹲踞“一词更突出了长城伟岸的身姿。“无情”指面对战争,长城屹然不动,成为历史的见证。“冷眼”写出长城面对人世成败、荣辱的冷静的态度。

2、齐读第二节,思考:长城为什么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便“烈火焚起”?

明确:在这里,长城已经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作者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面对它,自然歌不成声、写不成篇,又魂牵梦绕、魂之不去,这种思乡情结便借助长城的“躯体”“面容”长城的“云”“树”“风”传递出来。(提问: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出作者心系长城,心系故乡。)明确:“总”:突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便”:突出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过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情感发展至极点便演化为梦境,于是,诗人梦到了记忆与想象中的故乡—“敕勒川 阴山下”月色如水,乡愁似海。同样象征中华民族的黄河,此时也不知不觉流进了诗人的梦、不眠的夜。

朗读第三节。思乡难眠,诗人借助什么来表达故乡的思念之情?(梦境)

五、总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长城是席慕容乡思乡愁的个性化载体,那么,一片小小的槐树叶怎样寄托乡愁呢?我们再来读一读纪弦的《一片槐树叶》 或

看到一片落叶,你会联想到什么呢?(总结)也许会说,想到秋天到了,想到落叶归根,想到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那么,台湾著名诗人纪弦通过一片槐树叶,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呢?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介绍

1、纪弦(1913~)当代诗人。原名路逾,笔名路易士、青空律。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著有诗集《易士诗集》、《烦哀的日子》、《摘星的少年》等。

2、这首诗写于1954年,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

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分小组朗读诗歌

4、明确诗歌的线索

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 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

双线合并: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未来

四、阅读探讨

1、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诗的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诗的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五、总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篇2:2现代诗

第六课《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一、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二、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 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二.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   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   (注音略)

三   学海拾贝

1 作者简介

席慕容(略)

2 听录音,整体感知

3 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 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 总 ” 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 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6 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 . 。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 。

四   当场成诵!

五   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一片槐树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

二   简介作者纪弦(略)

三   赏析诗歌

1、录音,整体感知诗歌

2、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3、讲析诗的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4、讲析诗的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篇3:现代诗,我们应该教什么

一、咀嚼语句, 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深刻的思想、鲜明的形象, 只有用凝练、形象、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现, 才能成为诗。儿童诗的教学应为儿童学习驾驭语言提供优良的条件, 让儿童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丰富语汇, 提高他们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 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品味《长江之歌》歌词“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的精确时, 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再请你细细读读这四行诗, 你还有什么发现?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写的? 哪些词让你感受到?

生: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从“走”和“奔”感受到了。

师:这两个词能不能交换呢? 为什么?

生1:不能交换, 一个“走”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春天来了, 冰雪消融, 大雪山上的雪水慢慢融化, 此时的长江如涓涓细流, 缓缓流淌, 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悠闲地散步。

生2:还像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 慢慢走来……

师:这句诗该怎样读? 谁来读读这句诗?

师:一个“奔”让你想到了哪些词?

生1:波涛汹涌。

生2:波澜壮阔。

生3:千军万马

……

师:此时你看到了%%%%的长江。

生:此时的长江奔腾咆哮, 一路狂奔, 向东而去。一路上, 她汇集了七百多条支流, 气势越来越大。

师:谁把这种磅礴的气势读出来? (生练读)

师: 这四行诗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在空间上跨度很大, 像一根长长的纽带, 贯穿了祖国东西, 所以说她是无穷的源泉。

师:这四行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1:在时间上跨度很大。

生2:历史悠久。

点评:在此环节的教学中, 老师紧扣“走”和“奔”两个关键词语展开教学, 引导学生咀嚼词句, 让学生细细推敲, 引导学生体会“走”表现了长江江水的奔流不息, 而“奔”则形象地刻画出了长江江水的奔腾咆哮, 作者用词多么精确传神, 体会到拟人手法的形象与生动, 让长江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活了起来。

二、感受意境, 想象诗歌的画面

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 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 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 教学儿童诗必须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创设优美的意境, 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 让儿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 张开想象的翅膀, 感悟诗的题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儿童诗时, 要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和儿童对话。如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展开想象:

师:同学们, 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 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1:通过读第2小节, 看到了一幅青山碧岭图。

师:看到“青山碧岭”, 你的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1: 我们仿佛看到了山上到处种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 一片生机勃勃。

生2:我们看到了小动物们在欢快地嬉戏, 听到了小鸟在枝头快乐地歌唱。

生3:我们闻到了阵阵花香, 树木的清香。

……

师:让我们打开书本, 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

点评:在此教学环节中, 教者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青山碧岭”想象画面,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植树带给我们的巨大变化, 从而深刻地领悟了植树的好处, 又实实在在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 可谓一举两得。

三、扣住语言, 体悟诗歌的情感

教学现代诗, 理解不是目的, 我们追寻的应该是领悟和体验。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所谓感受, 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 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 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阅读诗歌的最大受用在此。”我们教学现代诗应让学生品词品句, 扣住语言文字体悟诗歌的情感, 从而获得心灵的共鸣。如一位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体悟《长城和运河》的情感的。

师:如果用一两个词来概括长城的特点, 你想用哪个词? (板书:雄伟壮丽) 把体会到的长城的特点朗读出来。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

生1:是谁建造了这了不起的万里长城?

师:谁能回答他的疑问?

生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师:建造长城的砖石有两三千斤重, 在古代, 劳动人民只能靠双手搬、靠肩膀扛, 建造万里长城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你想对我们的祖先说些什么?

生1:祖先啊祖先, 你们真伟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人间奇迹。

生2:祖先啊祖先, 你们真厉害。

生3:祖先啊祖先, 你们真了不起。

点评:在此教学环节中, 教者引导孩子由直观到深入再到所感, 随着读书的层层深入, 随着资料的步步展开, 每次读书都会有不同的情感变化, 情感得到升华。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 学生的朗读能力、情感体验及思维能力怎能不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学生很自然与诗人产生了共鸣, 很自然体会到建造长城和运河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由此生发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篇4:如何鉴赏现代诗

我们阅读现代诗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知人论世

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就是说在鉴赏诗歌时,既要明确诗人的创作背景,了解其写作动机,又要从整体上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如闻一多的《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闻一多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用“一句话”表达出对理想中的中国的热切期盼,用自己的全部情感讴歌了一个永恒的爱国主题。

二、要抓住诗眼

诗眼是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语句,是诗人精心构思的语句,是诗歌“立言之本意”。要抓住就要抓住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或诗歌的背后一节。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全诗的“诗眼”,表现出作者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死水》中的“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创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

三、要分析意象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事物相融合的产物,是通过诗人的选择与锤炼,重新组合后产生的一种含有特殊意义的语言形象,是诗人借助客观事物来表现其内心世界的结果。如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连续使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揭示自己的思乡之情、思人之苦,表达了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

四、要知晓抒情

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抒胸臆,即在诗歌中直接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一种是间接抒情,即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过程中渗透作者的感情,主要有寓情于事和寓情于景两种形式。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采用了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的手法,借助一只鸟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真情。

五、要明确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我们要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如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这样才有助于披文入情,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如臧克家的《三代》: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诗歌运用排比句式,为我们刻画了一辈子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写出了他们世世代代与土地为伴的艰辛,既有对农民的同情,更有对农民的礼赞。

篇5:现代诗,爱情诗,悔过诗

也许有一天我会和你走丢,那必将成为我人生中最遗憾的的事情,深刻的反思让我明白在我的人生中也许不会再出现一个像你一样爱我的人。

你对我的要求总是那么的低,一个小小的满足都会让你开心很久,可我却愈加的逼近你的忍耐限度。

越来越少的慰问和关心剥夺了本该属于你的幸福,天天感觉痛苦可我却变得麻木。

未来的道路我会和你一起并肩的走下去,因为我会在走丢的那个路口等你回来。

篇6:自创诗2

时光的秘密

时光, 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能使人从一个咿呀学语的孩童, 转眼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它能让一个快乐无比的人, 转眼变的不在沉闷;它能让人的幸福永存, 也能让人心中的空洞无限扩大, 变成一个无底深渊.无数人想要研究时光的秘密, 可是最终无果.如果说, 回忆是时光的过去式, 那么, 现在就偶是时光的现在时, 憧憬就是时光的未来时.我们现在要做的, 就是要好好珍惜过去式, 认真做好现在时, 努力规划未来时.当你做到这一点时, 那么, 恭喜你, 你将知晓时光-----这个调皮孩子的所有秘密.

篇7:送别诗教案2

——古代送别诗知识梳理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送别在古人的生活中无疑是一件大事,离情别绪也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占据了相当的篇幅,是我们学习古代诗歌时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现对其有关知识粗略梳理如下:

一、思想内容

并不是送别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千篇一律地抒写惜别伤感之情。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还以上面那首诗为例。诗人在第二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5、坦陈心志的告白

有的送别诗往往借别明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6、积极奋发的勉励

鉴赏诗歌,一定要能知人论世,初盛唐的诗人在诗歌中总是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精神。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一诗写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这种情绪只是轻轻带过,诗人随即把这种怅惘化为为国效力的责任。全诗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作者勉励友人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全诗一气呵成,充满积极奋发向上的豪情。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与一般送别诗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向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诗的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实际上在朴直的话语中,表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可见,送别诗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它在表达惜别留恋之情外往往还会寄托诗人的个人身世遭遇之感,表现诗人的性情品质,或凸现时代风貌。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时,我们一定要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切勿挂一漏万。

二、常见意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柳(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饮酒饯别)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二)时间意象:

3、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4、月亮 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三)空间意象:

5、长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6、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三、常见表现手法

诗歌的思想情感总要借助表现手法来表现,送别诗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抒情

如高适的《送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直抒胸臆,“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表达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歌讲究含蓄蕴籍,表达情感往往婉转曲折,经常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这种手法更是送别诗中最常用最典型的手法。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

3、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除情景交融的手法外,送别诗中还经常用到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如刘长卿的《送严士元》第三联写道:“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这是虚实结合的笔法,这样虚实结合就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

4、比喻修辞手法

为了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诗人在诗歌中还特别青睐比喻这种修辞手法,送别诗因为善于运用景物营造伤离别的气氛,所以比喻手法更为常见。宋代诗人刘迁的《柳梢青·卢梅坡》一词:泛菊杯涤,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勿勿,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这首诗在表达感情时就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飘泊无定的离别之苦。下片又表明他的心会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朋友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以此来表达思念惜别之情。

送 李 端 卢 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1).前两联写了哪些自然物象?描写了怎样的环境?(6分)参考答案:(1)自然物象有衰草、寒云、暮雪。(3分)荒凉、寒冷、白雪茫茫。(3分)

篇8:初中语文现代诗教法规律探析

一、现代诗语言的陌生化

现代诗不像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那样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吸引学生,纯粹通过语言表情达意,使学生通过对其语言的感悟达到审美的效果。如何使现代诗语言具有高度审美性?这就需要运用陌生化手段, 陌生化是由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文艺创作理念,指进行文学创作时,作者应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使读者在审美心理上产生一种距离感, 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和情感震动。

现代诗语言充分凸显陌生化特征, 具体表现在语言的关系换位和荒诞感两个方面。关系换位指诗中描写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人、事、物之间关系的相互交换,形成一种崭新的秩序。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入选的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诗人将路上的街灯与空中的星星进行关系换位,学生读起来会产生丰富的遐想,带来新鲜的陌生体验。荒诞是对事物极度夸张的一种手法。如长春版九年级下册入选的食指的《相信未来》。“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 相信未来”。“灰烬”这一意象代表着死寂与绝望 ,是万念俱灰的象征 ,但诗人还是铺平灰烬,高喊到相信未来。学生读到这一节,荒诞感油然而生,引起他们对现代诗的感悟兴趣。

二、现代诗抒情角色的转换

抒情角色指作家在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 分为第一人称角色、代言人角色和叙事者角色等类型。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往往引导学生从抒情角色的角度入手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比较古诗词与现代诗中的抒情角色,我们会发现古诗词中的抒情角色不外乎上述总结的几种类型。如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即第一人称抒情角色,诗经中的《氓》通过弃妇之口表情达意 ,即代言人角色 ,《孔雀东南飞》在讲述故事中抒情,即叙事者角色。

现代诗的抒情角色与古诗词相比得到了丰富转变, 可以从人转换到物象,如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入选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诗人从鸟的视角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读起来眼前一亮。现代诗中这种从人转换到物的抒情角色不仅局限于一种物象。在有的诗篇中,常常通过几种物象承担抒情角色。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入选的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臂膀”。抒情角色依次由破旧的水车、熏黑的矿灯和干瘪的稻穗等物象担当并形成转换,层层递进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效果。

三、现代诗逻辑上的变异

现代诗的一大特色是讲究非理性, 即其诗歌内容所要表达的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有很大差异。很多现代诗的诗句从理性逻辑上理解是理解不通、不合逻辑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现代诗时充分把握其内容展现的从理性逻辑到情感逻辑之间的变异。如长春版八年级上册入选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学生从理性逻辑方向理解,会想到离别是叫人伤感的、心情沉重的,可徐志摩却用表达轻松、愉快的修饰语“轻轻的”修饰,学生便会产生理解上的矛盾。然而从理性逻辑跳跃到感性逻辑会发现,“轻轻的”看似轻松的、不在意,更能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无比沉重与在意。

总之,初中语文现代诗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现代性的特征。我们想要探索出一套系统固定的现代诗教法,就要充分把握现代诗的现代性特征。本文所述的语言的陌生化、抒情角色的转换及逻辑上的变异正是现代诗其现代性特征的一些显著规律。只有探析清了这些显著的规律,才能保证初中语文现代诗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摘要:现代诗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分量,然而教师教起现代诗来却不如古诗词那样有系统固定的体系而得心应手。本文从陌生化、抒情角色、逻辑变异三个角度对初中语文现代诗的教法进行规律性探析。

篇9:小学现代诗教学策略

一、了解写作背景,把握情感基调

“诗”者,皆为感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相对于古诗词的温柔敦厚、含蓄隽永,“现代诗”则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景陈述,表达起来相对情感明晰,易于理解,但要领会其精髓,都离不开对于作者及写作背景的深入了解。由于这些作品是作者在特定时间、特殊境遇的灵感迸发、情感宣泄,因此掌握了这些背景,对于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并增进对诗歌的理解作用重大。

二、注重作品诵读,培养良好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是必须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读的方式要多样,合作读、齐读,可以读出诗的气韵和气势;个人朗读,可以读出诗歌的深层情感和个人理解。同时朗读也要体现出层次感:初读,读准字音、节奏,感知诗情;再读,读出诗味,品味情感;品读,产生共鸣,感受诗歌的独特韵味。在琅琅读书声中,使无声的文字变得有情感,使有限的语言富有活力,学生领略到汉字表达的奇妙效果,初步感悟诗句所积淀的文化气息,并逐渐提高对于现代诗的阅读欣赏能力。

同时,教师重视范读的作用。教师对诗歌理解后的真情朗诵,再配上恰当的背景音乐,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增强对于诗歌节奏、韵律及美妙音乐的感受力,更能激发起学生模仿、朗读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在进一步的朗读、品味中,增强对诗歌的理解,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尊重独特见解,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启发和熏陶。对于同一首诗的理解,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而应该在品读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教学诗歌《锁不住的心》时,围绕问题“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学生们谈论自己的看法。有的读出了“我”被锁在家中的无奈,有的读出了“我”对于自由的强烈渴望,有的读出了孩子的天真无邪,还有的读出了妈妈对孩子的不理解、专制。孩子们结合诗句,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理解时,只要合情合理,教师都要给予积极肯定。

四、创设教学情境,品味诗歌韵味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是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要让学生领略到情景交融其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现代诗教学的难点。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教学形象起来。好的现代诗课堂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诗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诗歌文化的熏陶,更能够使他们受到“语文味儿”的浸润。在教学《纸船寄母亲》一文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冰心赴美留学的情景:在滔滔海浪声中,唯有茫茫大海,飞翔的海鸥,冰心在亲近自然、复苏童心的环境下,却缺少了最爱的母亲的陪伴,浓浓忧伤、深深思念顿时在教室里荡漾开来。情境的恰当渲染,为学生进一步走入诗人情感世界,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氛围和契机。

五、扩大课外阅读,积淀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新理念强调:教师教学,不能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就是要创造性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对于现代诗的教学,我们不能就诗教诗,要勇于把语文课堂上的视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把课堂学习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中。要在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和生本对话中,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前对作者及背景的了解,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知识;学完诗歌后,教师可以对诗人的其他诗歌,或同一主题的其他诗歌进行相关拓展。经过一次次积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逐渐提高,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也渐渐的厚重起来。

六、强化描摹仿写,培养文学气质

现代诗篇短小,内容丰富,描述富于跳跃,回味无穷,读起来朗朗上口,描述的内容及抒发的情感,都较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容易理解。所以诗歌中的一些精彩片段,甚至是整首诗,教师都可以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或理解,进行适当的仿写。如,教学《海上的风》时,由于诗句亲切自然,形象生动,我安排了仿写,孩子们展现出了令人欣喜的创作才能:海上的风是音乐家,它一来,就奏起动听的交响乐;海上的风是温柔的怀抱,它一来,船儿就恬静的睡去;海上的风是坏脾气的爸爸,它一来,大家就心慌意乱……这么多充满灵性的诗句,在孩子们激情满怀的创作中,迸发出来,不仅鼓励了孩子们,对我进行现代诗的教学也是一种震撼,一种启发:孩子们是最富有想象力的,教师恰当的启发和引导,都可以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创作出令人欣喜的作品。◆(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罗坳镇中心小学)

篇10:《诗四首》提升练习2

1.给加黑的字注音。

属国()征蓬()候骑()汉塞()燕然()荆门()仍怜()鸡豚()叩门()荷锄()2.解释下列加黑的词。

使至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车欲问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雁入胡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入大荒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仍怜故乡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暗花明又一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拄杖无时夜叩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晨兴理荒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1)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山水田园诗人_____,字_____。《使至塞上》描绘_____风光,反映了_____生活,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2)李白,唐代诗人,字_____,号_____,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

(3)陶渊明,名_____,字_____,东晋时著名诗人。《归园田居》其三,叙述了诗人的躬耕生活和归隐的决心。诗中_____、_____、_____,达到了有机统一。(4)陆游,字_____,号_____,_____著名诗人。《游山西村》写山中景物,社日风光,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挚的情感。语段训练

(一)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4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4.这首诗是____言____诗。

5.这首诗共四联。第一联是______联,第二联是_____联,第三联是_____联,第四联是_____联。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仅写出了浙东山村特有的自然景观,还包含着深刻生活哲理,成为千古名句。

(二)渡荆门送别 李白

度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原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全诗有押仄声韵,它们的韵母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韵脚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既有写景也有抒情,其中____联和____联写景,____联抒情。9.表达作者不忘故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判断正误。

(1)“山随平野尽”的意思是山逐渐从眼前消失了,是一望无垠的低平的原野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2)“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交代了友人迎接的地点和作者出蜀游历归来的方向。()

(3)“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拓展运用

(一)南园十三(之五)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若个书生万户侯?

/ 4 [注]①吴钩:古代吴地所造的一种弯刀。后泛指锋利的刀剑。②关山五十州:指唐代中央政府不能控制的地区。③凌烟阁:在长安,上画有开国功臣24人。11.全诗由两个反问句构成;第一个问句含有_______的豪情,第二个问句说明了___________。

12.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①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②。

[注]①黄梅时节:夏初江南梅子黄熟时节。②灯花: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13.诗中描写春末夏初江南典型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用一个细小的动作描写就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人物等客时寂寞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5.诗中写到了哪些声音?它们带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参考答案:

1.shǔ pénɡ jì sài yān jīnɡ rénɡ tún kòu hè

2.出使,边塞 向边塞战士问好 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 广阔无际的原野 爱 柳色浓绿,繁花明丽 乘着明月之夜闲游 没有定时,敲门 起,杂草,野草。

3.(1)王维 摩诘 边塞 战地(2)太白 青莲居士 浪漫主义(3)潜 元亮 叙事 抒情 议论(4)务观 放翁 宋代(南宋)4.七律

5.首 颔 颈 尾

6.山穷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7.ou iu ou ou 游 流 楼 舟 8.颔 颈 尾

9.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10.(1)√(2)×(3)√

11.“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投笔从戎的必要性。

12.这首诗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结合起来,说明了投笔从戎的必要性,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13.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14.闲敲棋子落灯花

15.雨声,蛙声,敲棋子声。这些声音的清晰可闻越发衬出雨夜的静寂,及诗人无聊的心境。

篇11:《木兰诗》名师教案(2课时)

肖媛媛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读准字音,培养文言语感;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文化传承与理解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体会民歌的特点。2.理解作品深刻的内涵,传承道德美。思维发展与提升

1.疏通文意,梳理文章的情节。

2.理解并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人格魅力。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习互文、对偶、排比、复沓、顶针等修辞手法,并理解其表达效果。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分析人物形象。2.学习木兰保家卫国的感情, 树立正确的“英雄”意识。教学重难点: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教学方法: 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前放视频:豫剧《花木兰》)问:同学们,请猜猜这个人是谁? 师:“花木兰”,这个凝聚了谜一样传奇、花一样美好的名字,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根植于人们心中。同学们请看老师找到的资料(屏显:安徽亳州木兰像、河南虞城花木兰祠、2000年中国发行的一套花木兰邮票、商丘的花木兰文化艺术节、美国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一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那么人们喜爱她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跟随《木兰诗》这个传奇的故事,一起去感受这个奇女子的美好。

二、读文知事:

/ 6

1.齐读,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女扮男装,替父从军。2.用四字短语概括每段的情节。

明确:停机叹息——决定从军──踏上征程──沙场征战──辞官还家——家人团聚——比喻赞美

3.合作朗读全文:

(1)节奏指导:这首诗是五字句,读法是二字三字一停顿,而后三字之中又可根据意思又有二字一字停顿,或一字二字停顿。

例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看是否正确、通顺。(2)讨论明确:用几种不同的感情朗读全诗。

决定从军─—苦闷犹豫;踏上征程——凄婉坚定;沙场征战──悲壮豪迈;荣归故里─—欢快喜悦

(3)学生评价朗读的效果。教师范读、带读。4.检测预习情况:师考查学生的重点字词句的翻译。5.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复述故事。

明确: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三、品析形象美:

1.学生在书中圈点批注木兰的形象:

要求用“我从 中读到木兰是 的人”的句式来说。

明确 :深明大义、不畏艰难、英勇善战、不慕荣利、热爱和平、机智聪明。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概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 6

2.师:所谓“巾帼英雄”,就是“女英雄”的意思,她们身上往往兼具了“英雄气”和“女儿情”。那么,花木兰作为典型的“巾帼英雄”,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她的“英雄气”,哪些内容表现了她的“女儿情”?

板书: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孝顺父母,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和平年代里,我们该怎么样来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国家呢?

生各抒己见。

师总结:《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品读法、比较阅读、合作探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英雄木兰身上的女儿情,木兰真实可爱,有血有肉,难怪她深受人们的喜爱。民歌里的木兰如此美好,还有赖于叙事的详略安排。

二、品析结构美

师: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 ——详写 出征前的准备 ——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概 凯旋辞官 ——详写 家人迎接 ——详写 木兰梳妆 ——详写

作用:首先,在内容上,详写木兰的儿女情态,略写英雄气概,丰富了木兰的真实可爱、淳朴善良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

/ 6

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所以凡能突出女儿情的内容均详写。另外,略写战争场面,详写团聚的欢乐场面,也是为了表现木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寄托人民的意愿。再有,详写从军缘由,为了突出木兰的孝顺担当,这是她值得赞美的优秀品质。

三、品析语言美:

文章中大量运用多种修辞,让文章更具有艺术性。请同学们在书上圈点批注。

精彩语句(此版块包括重点语句的语法、修辞等)(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简析】开篇点出木兰是一位勤劳的普通女子。(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简析】这两句是复沓句。设置悬念,引出后文替父出征这一主要事件。复沓句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简析】这两句是顶真句。顶真,又称“联珠”。“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也是顶真。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富音韵美。

(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简析】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而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这句话用排比和互文的修辞手法(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写木兰匆忙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渲染出紧锣密鼓的气氛,表现战事紧迫,时间紧张。也表现了木兰处事果断,聪明干练的性格。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简析】这句话运用对偶、反复,只用两天时间走完,夸张地表现了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和心情的急切。其中“黄河流水”“燕山胡骑”的声音表现了

/ 6

木兰的思亲之情。

(6)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简析】夸张地写出了木兰奔赴战场的雄姿,表现了木兰英勇豪迈的气概。(7)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简析】对偶,描写出边塞生活的艰苦,衬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8)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简析】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对偶、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木兰幸存归来,衬托出她的英勇善战。

(9)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简析】夸张地写出天子赏赐之多,木兰功劳之大。

(10)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回故乡。【简析】表现出木兰对家园生活的眷恋,不贪图功名富贵的高尚品格。(1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简析】意思是,每个房间都要打开门进去看看,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用一系列换洗梳妆的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后胜利归来的情不自禁的喜悦和兴奋。表现了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理”和“帖”生动地表现了木兰女儿的娇媚情态。

(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简析】以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表现出木兰机智谨慎的性格。

四、品析形象美:

师: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女性形象,比如《水浒传》里梁山女将就有三位,母大虫、母夜叉和一丈青,和花木兰比,你们更喜欢谁呢?

屏显:“眉粗眼大,胖面肥腰。插一头异样钗环,露两臂时兴钏镯。红裙六幅,浑如五月榴花;翠领数层,染就三春杨柳。有时怒起,提井栏便打老公头;忽地心焦,拿石碓duì敲翻庄客腿。生来不会拈niān针线,正是山中母大虫。”

顾大嫂的性子倔强、暴躁,像她提出要劫牢救解珍、解宝时,孙立犹豫了一

/ 6

下,说“我却是登州的军官,怎地敢做这等事?”顾大嫂就抽出两把刀来,要和孙立拼个死活。可见“有时怒起,提井栏便打老公头;忽地心焦,拿石碓敲翻庄客腿。”这等事是经常发生的。

生读屏显材料。

问:请问你喜欢梁山女将还是喜欢花木兰?

明确:虽然同是女英雄,但顾大嫂被小说塑造得却过于凶恶、暴躁,而母夜叉孙二娘以开黑店卖人肉包子著称,而且光是她们的名号,就让人闻风丧胆,胆战心惊,或许有她们自身的原因,或许也因为是小说故意塑造得过于夸张,显得不太真实,总之,她们虽然是女英雄,但确实让人爱不起来。

问:木兰是什么地方让人想去亲近她、喜爱她? 师小结:木兰是个平凡、真实的女儿家。

五、总结

木兰之所以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首先是因为她是一位令人钦佩的女将军、女英雄,还因为她其实也是一个平凡真实的女儿家,是个惹人怜爱的姑娘,让人想去亲近,去喜爱。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2现代诗】相关文章:

现代励志诗04-11

短诗现代诗04-20

十首现代诗05-02

思情念诗现代诗04-19

雪现代诗范文05-17

冬天现代诗范文05-19

风景现代诗范文05-19

经典现代诗范文05-20

诗歌现代诗范文05-21

现代诗自编范文05-21

上一篇:团队建设标语口号下一篇:今古文经学之争(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