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哮喘的治疗及管理

2024-05-06

儿童哮喘的治疗及管理(精选十篇)

儿童哮喘的治疗及管理 篇1

风险管理是一门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控制风险技术的新兴学科。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疗机构将面临更大的社会责任和运行风险[2]。我们从2009年起对17例4~13岁儿童在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或镜下治疗中, 除进行一般护理外, 还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例中, 男童9例, 女童8例, 年龄4~13岁。经胸透、胸片及胸部CT检查, 发现肺实变7例, 肺不张6例, 肺部斑片状阴影伴钙化2例, 肺部结节影1例, 肺部空洞影1例。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入院后查血常规, 心电图, 凝血4项, 输血4项;有1周内胸片或胸部CT片;家属签署支气管镜检查知情同意书;术前一天要保证患童足够的睡眠, 必要时可使用少量镇静剂;手术当天早晨禁饮食。

1.2.2 检查过程

0.5%的卡因表面麻醉, 11例行环甲膜穿刺, 气管内注入2%利多可因2mL局部麻醉, 经鼻进镜。分别行黏膜活检、肺活检、支气管灌洗、钳取异物及氩气刀或冷冻治疗等。

2 结果

17例患童共行支气管镜检查及镜下治疗21次, 肺盲检6例次, 钳取异物6例次, 黏膜活检3例次, 支气管灌洗11例次, 氩气刀治疗3例次, 冷冻治疗1例次。获得病理学资料5例, 细菌学资料7例。17例患童支气管镜检查治疗术中、术后无特殊不适及并发症。

3 护理体会

3.1 术前护理

护士应与患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患童和其家长的信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护士要主动, 耐心、细致的解释检查的目的, 详细地介绍支气管镜检查和镜下治疗是临床上常用的较为安全的检查和治疗方法, 说明检查治疗过程中可能引起的不适及配合注意事项, 及时解答各种疑问。通过护士良好的语言、表情和行为取得患童和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影响和改变患童及家属的心理状态, 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消除各种不利于检查、治疗的心理反应;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 积极配合检查治疗, 提高成功率。

3.2 术中护理

持续鼻导管吸氧, 2~3L/min, 心电监护, 严密监测心率, 心脏节律, 血氧饱和度, 血压等;随时观察病情变化, 有无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部压迫感、剧烈胸痛、咳嗽等变化。如有上述情况, 或心率加快、减慢, 血氧饱和度下降, 应立即通知医师, 必要时停止操作。同时加大吸氧流量, 做好心理护理, 指导患童做张口哈气, 护士可握住患童的手, 或抚摸其额头, 给予精神和心理上的支持。

3.3 术后护理

3.3.1 一般护理

询问患童有何不适, 告知术后注意事项, 及时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疑虑。术后2~3h禁饮食, 主要因为检查时局部麻醉, 会厌功能尚未完全恢复, 进食和饮水会导致误吸。儿童天性好动, 应告知其少说话、多休息, 不要用力咳嗽。出现鼻、咽、喉不适, 或者声音嘶哑, 头晕也是正常现象, 很快会自行缓解。2~3h后如无异常, 可进食温凉、清淡食物。

3.3.2 呼吸观察

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呼吸幅度, 有无气短或明显胸闷, 术后可低流量吸氧 (1~3L/min) 。如患童出现明显胸闷、气短, 呼吸加快, 氧饱和度下降, 需立刻拍胸片, 查找原因, 了解是否发生气胸, 并积极处理。

3.3.3 咯血的护理

支气管镜检查和镜下治疗, 由于黏膜损伤或肺活检等, 常会有少量痰中带血, 护士应主动告知患童及其家长, 此属于正常现象, 一般不需要处理, 一两天内可自行消失。如出现咯大量鲜血, 应首先让其头偏向一侧, 患侧卧位, 并立即通知医师, 进行抢救。建立静脉通路, 清除口腔内血液及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安定患童情绪。

3.3.4 心理护理

及时恰当的心理护理可使患童在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所造成的不适中尽快恢复, 对于其家长最为关心的检查结果, 也可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 给予适当的解释, 消除思想顾虑, 更好的配合治疗。

4 风险管理

4.1 概述

风险管理 (Risk Management, RM) 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活动, 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对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评价, 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 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 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医疗风险管理是医疗机构有组织、有计划, 系统地减少或消除参与医疗过程的患者、医务人员、药品、器械及环境各自所涉及的风险[3,4]。

4.2 国内外护理风险管理的现状

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在国外开展较早, 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Greene认为[5], 提高对护理风险的认识, 是减少护理风险的前提, 并且要不断进行管理干预来解决护理风险。我国在护理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传统护理的习惯是护理人员按医嘱被动工作, 对潜在、无形的工作重视不够;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缺乏危机意识、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 对护理风险管理未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4.3 儿童支气管镜检查和镜下治疗的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 任何临床活动甚至是极为简单的治疗护理都带有或多或少的风险[6]。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 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痛苦。因此, 必须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 才能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 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 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支气管、肺疾病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 采取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地减少患童受到各种伤害。

(1) 由于儿童年龄、经历、阅历及知识等, 常常不能理解各项操作、检查等存在已知或未知的风险因素, 况且医疗本身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因素, 如果医护人员未履行告知义务, 或沟通不畅、沟通不及时, 当患童出现意外情况, 患童监护者对医疗护理质量就会出现不信任感。 (2) 患童病情变化较快, 常常发展迅速, 患童的自身不适感觉往往由家属代诉, 家属描述病情的准确性会影响医护人员对病情的判断, 同时患童在治疗过程中的不遵医瞩行为增加了护理的风险。此外患童自理能力差, 家属疏于照顾等, 易导致患童出现安全意外。 (3) 儿童用药剂量计算方法较为复杂, 有时医师较难精确掌握用药剂量。这就要求护士在配药和输注过程中严密观察, 不断积累经验, 防止潜在风险发生。 (4) 医疗设备性能不良及反复维修等因素影响医疗护理效果, 甚至引起护理纠纷。 (5) 检查、治疗环境因素对护理工作常能造成一定影响, 护士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 避免差错。不论是护士还是护理管理者, 在家属责难声中保持良好心态, 难能可贵。 (6) 专业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管理者应该为其提供技术培训, 安全教育, 风险意识教育, 避免因技术水平落后、协作能力不强、缺乏风险意识、未重视或未认真履行规章制度等, 给患童造成损害, 产生医疗纠纷。

护理风险可能存在于包括管理在内的各个环节, 由于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 护士与患者接触机会最多, 也是医疗行为最终实施者, 故出现护理风险概率相对较高。因此, 有效识别风险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9]。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支气管镜检查及镜下治疗的护理和风险管理。方法 对我院2009年起17例4~13岁儿童, 在支气管镜检查及镜下治疗前、中、后行全程护理及护理风险管理。结果 17例患童共行支气管镜检查及镜下治疗21次, 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护理风险存在于包括管理在内的各个环节, 有效识别风险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儿童,支气管镜检查,镜下治疗,护理,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卢才菊.纤维支气管镜的护理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 2004, 5 (2) :122.

[2]殷端玉.谈医疗机构防范医疗赔偿风险的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 2003, 22 (2) :58.

[3]吴大勇.呼吸机应用中的医疗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6, 6 (1) :6-8.

[4]李亚洁, 张立颖, 李瑛, 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2) :918.

[5]孔鹏, 方鹏, 杨凌.护理风险管理研究[J].医学与社会, 2006, 19 (4) :44-45.

[6]吕淑华.护理风险管理的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 22 (7) :872-873.

2岁儿童呕吐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篇2

在宝宝出生后的前几个月里,宝宝出现呕吐症状,很可能是由于不很严重的喂食问题造成,例如喂食过量、不消化、或对母乳或配方奶里的蛋白质过敏。

要判断宝宝是呕吐还是吐奶(宝宝吐奶也是常发生的情况),你只要记住宝宝吐奶时,只会有几勺量的奶顺着宝宝的下巴流出来,而呕吐时吐出来的液体要多得多。同时,宝宝也可能会被自己的呕吐吓住,很可能会哭起来。

气味排斥引起呕吐

宝宝有时候会因为闻到某种刺激性的气味,如妈妈身上精油的味道,产生恶心的感觉,引起呕吐。新妈妈在哺乳期最好不要使用精油。并让宝宝远离这种容易引起呕吐的气味,有些气味有时还会引起疾病,影响宝宝的健康,尤其是带有甲醛的环境,这种环境会使宝宝陷入疾病的边缘。

病理性呕吐

宝宝病理性呕吐一般都伴随很多异常表现,如发烧、腹泻等症状,

肠病导致宝宝呕吐

当宝宝表现腹部疼痛时,同时带有呕吐的症状,妈妈应该考虑是不是由于腹内肠部疾病,如肠梗阻或肠套叠。注意宝宝是否有阵发性哭闹,有无血性大便等,呕吐伴有阵发性哭闹时,妈妈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查看病情,及早采取治疗措施。

消化道先天畸形

新生宝宝有时会出现食乳后就吐出,同时呕吐物中奶汁连带黏液,这有可能是宝宝食管闭锁或胃幽门闭锁。还有的宝宝出生后一天就频繁呕吐,呕吐物是黄绿色胆汁,同时腹胀非常明显,还没有胎便,应考虑宝宝是否有肛门闭锁或直肠闭锁等先天性病症。

另外,由于局部刺激也会引起宝宝呕吐,如咽炎、扁桃体炎等,等这种原发病症治愈之后,呕吐自然就会缓解。

儿童肺炎型哮喘临床治疗及研究 篇3

【摘要】目的:对临床儿童肺炎型哮喘的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对56例肺炎型哮喘儿童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一般表现为较长时间发作性或持续性咳嗽、气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儿童哮喘中存在一些肺炎型哮喘,应该引起重视。

【关键词】哮喘;肺炎型;儿童;激素

对我院2004年8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56例肺炎型哮喘儿童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文56例中,男40例,女16例;就诊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4岁,其中3个月-1岁19例,大于1岁29例,大于3岁8例;就诊时病程最短1个半月,最长6个月。

1.2 临床特点:①均表现为较长时间发作性或持续性咳嗽、气促症状;出现喘息30例;均长期使用过多种抗生素(包括口服和静脉用药)。②症状发作多持续数小时,主要于入睡前、晨起、活动后发作,下午明显减轻,夜间一般无症状。③入院查体:症状发作时肺部可闻及中细湿罗音及干性罗音或痰鸣音。全部痛不欲生于下午罗音明显减少或消失,夜间入睡后肺部无体征。既往无哮喘病史。

1.3 过敏史:家族中有过敏史22例(39.2%),包括I级过敏史12例,II级过敏史8例,其中4例为支气管哮喘;患儿本人有过敏史21例(37.5%),其中包括湿疹10例,过敏性鼻炎5例,花粉及其他过敏4例。

1.4 实验室检查:①外周血白细胞(4.0~10.0)×109/L37例,(11.0~13.0)×109/L10例,血抗PPD抗体均为(-),血沉均正常。②均检查X线胸片:28例双肺纹理增粗,19例轻度肺气肿,9例双肺内中带有小斑点状阴影。③全部病例连续3次痰培养(-)。

1.5 治疗经过:根据病情轻重,全部病例先采用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0.2~0.3mg/(kg•d)静滴;使用3-5d即停用,改用吸入糖皮质激素,应用必可酮气雾剂或普米克气雾剂,加用贮雾器辅助吸入,常规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后,症状及肺部罗音完全消失的时间分别为6d内20例、7~14d16例、31~40d4例。症状发作时立即高频雾化吸入0.5%喘乐宁水溶液15~30min后,9例肺部中小水泡音完全消失,10例明显减少,其余28例改变不明显。全部痛不欲生入院治疗同时口服酮替芬3-6个月,短期口服博利康尼或氨茶碱。除5例血白细胞12.0×109/L以上的患儿应用3-5d抗生素外,其余病例入院后均未使用抗生素。

1.6 转归:本组病例中56例患儿均随访,其中坚持使用皮质激素气雾剂0.5~1年的24例,其中5例用药1年并已停药半年,一直无发作,21例在治疗过程中有哮喘发作1~2次,但程度轻,持续时间短,加大激素气雾量,加用口服药物治疗即可缓解,不需静脉用药。24例婴幼儿在住院期间哮喘症状控制后,出院后未坚持预防治疗,以后均有反复的典型哮喘发作。

2 讨论

根据临床哮喘有典型和不典型之分,不哮喘包括肺炎型哮喘和咳嗽变异哮喘,临床上注意鉴别肺炎哮喘和支气管肺炎,可从以下几点区别[1]:①病史:肺炎系病原体感染,急性起病,需经合理有效抗感染治疗后方能痊愈,无再复发史。哮喘是由过敏原引起气道慢性变应性炎症,可反复发作。多有过敏史。②症状:肺炎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日夜均咳,带有脓痰;可出现气急和呼吸困难;肺炎有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哮喘的临床表现不同,一般无发热;咳嗽以晨起、睡前为多见,运动或吸入冷空气等刺激后出现持续反复阵发性咳嗽,平时也有干咳或嗓子痒而发出清喉音,常咳出白色泡沫样痰。发作时仅出现呼吸困难而无气急;哮喘重症者,一般状况尚好,无中毒症状。③实验室检查:肺炎患儿胸部摄片常显示两肺野弥漫性点片状模糊阴影,可见代偿性肺气肿,肺炎型哮喘可呈现内侧一中侧带有小片或点状阴影。

人们目前已普遍认可支气管哮喘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是气道的慢性炎症反应,除伴有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收缩外,气道内黏液腺增生,导致分泌物增多与滞留也可引起气道可逆性阻塞。从本组病例来看,均表现为较长时间的发作性咳嗽、有痰、气促,肺部以中、细湿罗音为主,与典型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不同,极易误诊。这些患儿入院前全部误诊为肺炎,长期用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尽管肺炎型哮喘与肺炎有相似之处,但其症状、体征变化大,一般表现为晨起活动后出现咳喘、肺部罗音,随之渐减轻至消失,夜间无症状体征,缺乏肺炎的“固定湿罗音”,患儿无感染中毒症状,一般情况尚好,本组患儿具有特异性体质和过敏家族史,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这是临床诊断肺炎型哮喘的依据之一。这些患儿一般存在着气道高反应性及小气道阻力增加的改变,但用皮质激素治疗后全部病例的症状体征均消失,支持其气道病变是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而非一般感染性炎症所致[2]。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临床上这种肺炎型哮喘患儿并不少见,极易造成误诊及误治。提示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对感染中毒症状不明显增加、长时间咳嗽、肺部体征变化大、而经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病人,在排除其它肺部疾患的可能后,应考虑到本病,并注意观察罗音变化的特点,尽早做有关检查,必要时行试验性治疗。

参考文献

[1] 俞善昌.重提“肺炎型哮喘”的诊断[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4):252-253

[2] 农光民.小儿肺炎型哮喘23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0):617-618

[3] Bousquet J, Cauwenberge P, Khaltaev N, et al. 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1,108, 108 :S147-159

[4] 蒋继伟.小儿肺炎型哮喘的治疗体会 [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22期,180

儿童哮喘的治疗及管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60例儿童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2例,女78例,年龄4~13岁,平均(6.5±1.35)岁。入院后除进行呼吸道哮喘诊断外排除心肺慢性疾病的病例(例如心脏疾病、肺炎、肺结构异常、结核等)。按照肥胖诊断后的结果将患儿样本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为肥胖哮喘患儿,正常体重患儿8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儿除体重参数外,性别、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哮喘诊断标准:选择2008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作为诊断标准,患儿均为首次诊断出哮喘疾病[1]。肥胖诊断标准:选择国际肥胖工作组(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 force,IOTF)制定的国际统一的儿童超重或肥胖BMI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即吸入治疗法。药剂选择舒利迭干粉剂吸入,每日早晚各吸入1次,吸入计量50μg/次;每次吸入辅以美特罗45μg,布地奈德80μg,富马酸夫莫特罗50μg。患有过敏性鼻炎患儿可适当利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和顺尔宁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患儿发生急性病变应迅速利用布地奈德悬浊液(1.0~1.5 mg)、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2.5~5.0 mg)进行控制治疗。首阶段治疗方案有效期为3个月,治疗后根据患儿病情和耐药性研究等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和修正[2,3]。

1.4 观察指标

本次观测指标选择美国胸科协会制定的相关标准,包括用力肺活量(FVC)与预计值的比值、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与预计值的比值、呼吸峰流速(PEF)与预计值的比值、用力呼气25%流速值(PEF25)与预计值的比值等指标。病情的控制情况:根据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病情的控制情况分为完全控制、部分控制和尚未控制[2]。控制有效例数=完全控制例数+部分控制例数。

1.5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肺部功能相关参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各项肺部功能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后对照组各项肺部功能参数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

2.2 治疗后两组患儿病情控制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患儿出现急性发病情况在治疗后均得到有效缓解,并未出现致死或造成不可逆后果病例。观察组完全控制患儿少于对照组,尚未控制患儿多于对照组,对照组哮喘控制有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例(%)

3 讨论

目前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哮喘疾病病因分为如下几种:遗传因素(通常是多基因共同作用产生)、吸入变应原(包括室内变应原、职业性变应原、药物变应原、食品添加剂等)、促发因素(大气污染、吸烟或二手烟、呼吸道病毒感染、围生期胎儿发育环境、气候、精神因素等)。哮喘疾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具体的临床表现也具备一定的个体差异性,患者患病后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长时间控制和自身控制,对患者的精神、财力、家庭、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卫生组织不断的对哮喘的发病率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普查,根据该组织的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的哮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国的发病率正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3]。随着医疗工作者的不断研究发现,肥胖对哮喘病的发病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作用,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数都是针对成年患者进行的,而且尚未有成型的理论证明肥胖与哮喘的发病相关性或者作用机制。

美国学者Weiss等[4]在其研究中指出,肥胖发病和哮喘发病都存在着一定的家族聚集性,通常发病的诱因具备一定的相似性,但是通过基因图谱研究及详细的调查发现二者并不具备一定的规律相关性,他推断二者可能存在一定的隐性关系。西班牙学者Iii Colado-Velázquez等[5]在其研究中认为,肥胖可能是人体某些器官或者激素分泌出现了异常,同时其对肥胖人群体内的炎性因子含量做了研究,发现肥胖人群的炎性因子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所以其认为肥胖患者可能是由于体内的体脂过多而产生了某种促炎性因子分泌的因子,进而让肥胖人体处于慢性发炎的过程中。通过国外的一些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儿童人群的肥胖和哮喘发病具备一定的隐性影响关系,同时肥胖儿童身体可能正处在某些器官的慢性发炎阶段,这些炎性因子随着体液的运行可能会影响到哮喘疾病的药物治疗上。治疗后正常体重患儿的肺部功能有明显的提升,但是观察组患儿肺部功能提升程度并没有对照组明显。

郝义彬等[6]的研究认为体重超重的患儿可能是由于气道半径改变、呼吸肌的收缩能力减弱、肺活量减少等因素造成肺部出现缓慢性炎症而导致哮喘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和治疗难度增加。同时他们还认为肥胖患者在某种程度上会由于自身的慢性炎症状态降低了机体对激素的敏感性,从而让药物治疗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也会导致病情的反复发作。

肥胖是一种能够引起人体多器官功能超负荷状态的疾病,除了肥胖过重外,很少能够直观的引起人体病变,肥胖儿童的器官多半在尚未发育成型的时候就承担了过重的人体代谢任务,造成机体免疫功能的受损,从病理学上分析,肥胖哮喘患者更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并发症的困扰。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哮喘治疗在持续3个月后,仍会存在15.00%左右的患儿病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证明了肥胖是一种哮喘反复发作的诱因,形成一种治愈、复发不断恶性循环的治疗局面,最终演变成肺部功能的不可逆损伤或者难以治愈的恶性哮喘疾病。

总之,肥胖对哮喘患病儿童的肺部功能影响较大,同时也是影响控制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笔者建议日后针对哮喘疾病的治疗可以适当加入体重治疗的疗法,增强疾病控制能力。

摘要:目的:探讨相同疗法治疗下肥胖对哮喘儿童治疗效果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160例哮喘患儿按照体重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其中观察组为肥胖儿童,对照组为正常体重儿童。治疗方法采用吸入治疗法,观察指标为哮喘控制情况和肺功能相关参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在FVC、FEV1、PEF25、PEF指标上改善程度明显弱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哮喘控制有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疗法治疗下,肥胖儿童的肺功能和哮喘控制情况都明显差于正常体重儿童,故肥胖对患儿的气道通气功能影响较大,应当对哮喘患儿控制体重。

关键词:肥胖,哮喘,儿童,吸入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745-750.

[2]邓成,崔碧云,叶春红.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哮喘儿童生命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J].现代医学,2015,43(10):1209-1213.

[3]杨静慧,孔庆滨,菅丽萍.肥胖对哮喘鼠模型NF-κB表达影响的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5,49(3):225-228.

[4]Weiss S T,Shore S.Obesity and asthma:directions for research[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4,169(8):963-968.

[5]Iii Colado-Velázquez J,Mailloux-Salinas P,Medina-Contreras J,et al.Effect of serenoa repens on oxidative stress,inflammatory and growth factors in obese wistar rats with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J].Phytother Res,2015,29(10):1525-1531.

儿童哮喘的治疗及管理 篇5

儿童烫伤处理

误区一:儿童烧烫伤创面暴露好的快

创面干燥暴露,使其结痂愈合快一些。国内外基础及临床研究早已证实,创面干燥、脱水后会加重创面瘀滞带组织进行性坏死,增加创面疼痛,损伤有再生能力的残余附件,导致创面加深,延迟创面愈合。目前医学界的共识为:只有在湿润的条件才能有利于宿主吞噬细胞发挥作用,促进炎症消退,防止感染。同时湿性的环境也能防止神经末梢的外露和死亡,减轻伤口疼痛,有利于坏死组织的溶解和促进多种生长因子的释放,给创面愈合提供一个理想的环境,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误区二:在创面上乱涂乱抹

儿童烧烫伤后,很多人在伤口上涂抹牙膏、酱油、酒精、紫药水、红汞、龙胆紫涂抹等,殊不知这些对伤口反而有害。在烧烫伤创面涂有颜色的药物会影响医生对烧烫伤深度的判断,儿童烧烫伤深度的判断是医生制订治疗计划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再者,民间有许多用于烧伤或烫伤后的.创面处理的“土方法”,比如创面外涂獾油,草木灰,甚至是某些中药制剂。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民间的处理方法往往会造成创面感染,加重创面损伤,因而是不可取的。正确涂抹药物有:红花油、凡士林、湿润烧伤膏等可有效减少创面疼痛,也有一定保护创面的作用,现场可在创面上适量涂抹,再到专业医院就诊。

误区三:伤后不能用冷水冲

有人认为,儿童烧烫伤后不能用冷水冲,否则会起水疱。其实,儿童烧烫伤后起不起水疱,只与烧伤的原因和深度有关,而与是否接触冷水无关。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小面积烫伤或烧伤创面用自来水冲洗或浸泡冲洗20~30分钟左右。能减少烫伤或烧伤部位残余的热量继续损伤皮肤组织,可以缓解疼痛,减少组织水肿和水泡形成。另外有些烧伤是由于化学物质引起的,及时有效的冲洗可以冲掉有毒的化学物质,使化学物质不至于被吸收中毒或侵入到深部组织继续损害。水的温度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宜,一般是15℃~20℃。夏天如果温度较高可以加入冰块。然后对创面进行简单的包扎,保护好创面,送往专科医院进一步治疗。

误区四:儿童烧烫伤只是伤点皮

很多人认为:烧烫伤只是皮外伤没什么关系,随便在小诊所包扎一下就可以了。其实烧烫伤是很严重的创伤,较大面积(当成人烧伤面积达到20%、婴幼儿烧烫伤面积大于5%体表面积)的烧烫伤很快就可能导致休克,不及时给予休克复苏,数小时心、肝、脑、肺、肾、胃肠等器官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者危及生命。所以严重烧伤应立即到专科医院就诊,以防发生意外。

误区五:某种药物有特效

用某种灵丹妙药或祖传秘方治愈可以治疗所有的烧伤创面都。其实各种烧烫伤原因不同、热源温度不同,接触时间不同,烧伤部位不同导致的烧伤深度肯定不同。不同的烧伤部位、不同的烧伤深度、不同的治疗时期、不同的烧伤原因用药有严格的适应症,绝不能盲目相信某一种药物或某一种治疗方法,有经验的专业医生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误区六:伤后不能吃发物

所谓发物,是指能使病情加重或旧病复发的某些食物,如鱼、虾、羊肉、狗肉、韭菜、香菜等。其实,发物是一种民间说法,在实践中我们并未发现吃发物后使病情加重或旧病复发的实际病例。相反,由于这些食物含有多种维生素和蛋白质,反而对烧伤创面的愈合有很大帮助。所以,只要平时对这些食物无特殊反应,儿童烧烫伤后就可以多吃,以利于创面愈合。

儿童烧伤烫伤后妈妈该怎么办?

儿童烧伤、烫伤后怎么办?这是我们每个家长都需要了解的问题,为了孩子的健康我们一定注意起来,多学习一下这些救护知识,生活中总有一些不经历的小意外,让人头疼不已,比如说日常生活中小孩子比较淘气会发生烧伤或烫伤,人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常会惊慌失措,不知道该怎么办,大呼小叫,慌乱地往医院跑或急忙往创面上涂酱油、碱或盐等。

烧、烫伤后怎么办呢?

首先应该看一看面积有多大。每个小孩的手掌大约有身体表面积的1%。如果小儿烧伤烫伤的面积在1%以上,表示病情较重,很容易合并脱水甚至造成休克,应赶快送医院治疗,切不可耽误。

如果只是触一下爸爸抽的烟头,这仅仅是把手指表皮烧红,不用管它,也会自然痊愈。如果是弄倒暖瓶开水洒到身上或摸触到电熨斗等烧热的器皿上,能使表皮起泡,就必须到医院就诊。若拖延时间,可能使伤口感染,烫伤处化脓。烧、烫伤半个身子,受伤部位皮肤起明显水泡,这样的烧烫伤甚至会危及生命。

皮肤直接被硫酸、盐酸、硝酸、苛性钠等化学液体烧伤时,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后再去医院就诊。

开水泼到衣服上时,在脱衣服前应先用自来水冲,尽量降低开水的温度。如果不及时脱掉衣服,会使皮肤的烫伤变重。比起脱衣服来,还不如用大剪子剪开衣服的好,但尽量请医生剪。原则是浇上自来水后,尽快带小儿去外科治疗。如果衣服上洒上硫酸或盐酸时,可用剪子剪开衣服后,用水冲洗皮肤。

小儿发生烧烫伤是十分痛苦的事情。家长从3—4岁就要开始向小儿反复讲明玩火、火柴以及煤气灶具的危险性,教育小儿不要在厨房打闹。家中的开水壶不要放在明面,暖瓶不要放在桌旁床边,以免小儿碰倒造成烫伤。

宝宝烫伤怎么处理

宝宝烫伤怎么办

迅速将孩子烫伤或烧伤的部位放到凉水中,至少冷却10分钟,这可以减轻伤处的肿胀程度。然后将伤口附近的衣服脱掉或剪开。如果衣服和伤口粘在了一起, 不要动它,等待医生处理。如果伤口面积比孩子的手掌还大,就要用干净的保鲜膜或没有绒毛的布把伤口盖起来,马上送去医院。

宝宝烫伤怎么处理

1.轻烫伤冲凉水最好

首先家长应保持镇定,烧烫伤后立即起水泡并明显感觉疼痛,属于浅度烧烫伤。对于小面积烧烫伤,可以马上在水龙头下冲洗伤处十分钟到半个小时。早期的冷水处理对创面的愈合有很大的好处,第一能减轻疼痛;第二可以减轻水肿、余热造成的深部组织损伤;第三可减少创面的毒性物质。有些家长喜欢在伤处涂抹万花油、酱油、牙膏之类的东西,其实,油性的东西只是早期减轻疼痛(效果还不如自来水),不能减轻伤情,而且反而会污染、刺激创面,加深受伤程度。

2.头面部烧烫伤可致命

“头面部、口腔内烫伤,无论面积大小都要马上送医院!”,对于大面积的烧烫伤,可能造成休克和创面感染,处理不好都是致命的,应马上送医院。去医院前,可用干净毛巾、被单覆盖烫伤部位,还可以给伤者喝些淡盐水,减轻休克程度。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特殊部位例如头面部和颈部的烧烫伤,受伤面积不一定很大,但面部组织本身比较疏松,血液供应丰富,烫伤时往往会引起面颈部肿胀得特别厉害,压迫气道,压迫到一定程度时会使人窒息。因此,这些部位的烫伤无论大小都要马上送医院诊治。

宝宝烫伤吃什么恢复快

1、锌

缺锌会使纤维细胞功能下降。锌主要存在于木耳,海带等食物中。

2、脂肪

脂类的缺乏会导致伤口愈合缺损。鱼油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对伤口愈合有一定益处。

3、葡萄糖

糖是人体主要的供能者,供给充足的能量是伤口愈合不可缺少的。在伤口愈合期可多吃含糖丰富的水果,既增加糖分,又能摄取足量的维生素。

4、蛋白质

饮食中增加蛋白质能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感染机会。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有各种瘦肉牛奶,蛋类等。

5、维生素A

能够促进伤口愈合。它主要存在于鱼油,胡萝卜,西红柿等食物中。

6、维生素C

可以促使伤口愈合。存在于各种蔬菜,水果中,大枣,辣椒是维生素C的宝库。

如果要伤口愈合的快一点,就多摄取蛋白质的食物,因为蛋白质能帮助伤口愈合。

宝宝烫伤后不能吃什么

1、烫伤后忌浓茶

饮茶虽然补充液体,但在机体需要营养时,大量饮用茶水会冲淡胃液,影响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

2、忌辛热助火之物

烫伤后忌辛热助火之物烫伤宝宝火毒内盛,如辣椒、辣酱、洋葱、胡椒粉等,否则会助火生热,病人食后有火毒攻心之弊。

3、烫伤后忌粗纤维和胀气之物

常见有竹笋、毛笋、韭菜、芹菜、菠萝等,这类食物在烫伤宝宝肠胃功能低下时,食入后会胀气而影响消化。

4、烫伤后忌油炸煎烤食物

凡用油炸、烧烤的食物,食后会引起消化不良,并能生火。如炸猪排、烧鸡、烤鸭、煎饼、油条等。

5、不要吃动物的皮

儿童哮喘的治疗及管理 篇6

【关键词】 综合疗法;大龄儿童;青少年;弱视

弱视是儿童视觉发育过程中的一种功能性眼病,是较为常见的儿童眼病,发病率较高,在我国约2.8%,严重影响了个人生活质量,而其治疗效果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疗效越好,获得功能治愈的可能性越大[1]。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总会遇到一些年长患儿,由于各种原因发现弱视较晚,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现就笔者所在医院眼科对76只眼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大龄儿童弱视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9年2月—2011年7月到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弱视儿童及青少年38例(76只眼),首诊年龄9-15岁。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32只眼,屈光不正性弱视36只眼,斜视性弱视6只眼,形觉剥夺性弱视2只眼;轻度弱视38只眼,中度弱视 32只眼,重度弱视6只眼;中心注视52只眼,偏心注视24只眼。

1.2 研究方法 全部病例按常规经眼科常规检查,检查视力、眼位、眼球运动情况、眼前节、眼底、注视性质、同视机检查双眼单视功能,排除器质性眼病。弱视诊断标准和分类方法按全国斜弱视学组规定的标准。

1.3 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1.3.1 戴矫正眼镜。结合眼位,合理正确佩戴矫正眼镜,矫正屈光不正。1%阿托品凝胶充分麻痹睫状肌后检影验光,3W后复诊予最佳矫正视力的度数配镜。每半年重新散瞳检影验光,调整眼镜度数。

1.3.2 传统遮盖法(压抑法)。由于大部分大龄儿童在外不接受遮盖疗法。所以笔者将压抑疗法和遮盖疗法有机结合。①近距离压抑法:用于矫正远视力<0.3的患者。主要采用眼配全矫眼镜,每周滴用l%阿托品凝胶一次,使视近模糊,视远清晰;弱视眼在原有屈光度基础上过矫+2.00Ds,以利近距离注视,待矫正远视力提高至0.3后,改用健眼远距离压抑疗法。②远距离压抑联合遮盖疗法:矫正远视力≥0.3的患者,外出时通过眼配戴屈光度数过矫+3.00Ds眼镜,使其远视力低于弱视眼2行;在家时采用眼全遮盖,仅使用弱视眼。

1.3.3 精细目力训练。在戴镜、遮眼情况下,每天进行弱视眼精细目力训练,至少坚持每天1次,可以两次,最多三次 每次坚持15分钟左右,精细作业治疗弱视眼视力达到O.2时,加入精细目力家庭作业训练,可采取穿纽扣、穿针、穿珠子、简笔画、精细目力训练盒等促进视力的提高。

1.3.4 增视训练治疗。采用专业的增视仪等设备进行治疗,有多色光交替闪烁、精细目力训练、CAM光栅刺激法、后像等多种功能,每日2次,每次20min左右。

1.4 疗效评价标准 按照全国儿童弱视防止学组制定的标准进行评价疗效。

2 结果

76只眼弱视中屈光参差性弱视32只眼, 治愈17只眼(53.13%),屈光不正性弱视36只眼,治愈24只眼(66.67%),斜视性弱视6只眼,治愈2眼(33.33%),形觉剥夺性弱视2只眼,无治愈的;中心注视62只眼治愈41只眼(66.13%),偏心注视14只眼,治愈4只眼(28.57%)。9-12 岁治愈36只眼,13-15岁治愈6只眼。其中中心注视治愈率高,偏心注视治愈率低,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率高,斜视性弱视和形觉剥夺性弱视治愈率低,年龄小的比年龄大的治愈率高。

3 讨论

弱视是视觉发育障碍的一种疾病,在视觉发育的过程中有可塑性,视觉系统可根据视觉环境的刺激调整和改变其原有的神经联系和突触结构在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内及时排除弱视眼的视觉抑制,功能经过治疗、训练,仍可达到正常状态,弱视可治愈。研究表明,人类视觉系统敏感期从出生时开始,2—3岁的可塑性最强,6岁以后明显减弱,9—10岁敏感期结束。因此,普扁认为弱视治疗年龄超过视觉发育敏感的大龄儿童,弱视治愈的希望很小。但近几年来,大龄儿童弱视治疗取得一定进展,国内外也曾经报道成年人弱视眼因建眼损毁性破坏失明后视力逐渐提高,甚至达到正常水平。说明人类视觉系统在敏感期后仍有一定的可塑性,仍可在“残留的视觉可塑性”[2-3]。从而使大龄弱视儿童的治疗看到了希望。

由于大龄儿童弱视治疗效果与弱视类型,弱视程度,注视性质有关。所以我们进行弱视治疗,要在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发现,及早治疗。 一般认为,各种方法治疗弱视的疗效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年龄越小,疗效越好,超过敏感期的患者效果不佳,对超过敏感期的大龄弱视患者,如为中心凹注视,任不要放弃,可采取综合疗法 坚持治疗和随访,治愈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参考文献

[1]郭静秋.弱视的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J].中华眼科杂志,1996,32(4):316—317.

[2]阴正勤.弱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4,12(1):45.

儿童多动症的分析诊断及治疗 篇7

1 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

多动症是从幼年开始, 有少数患者可持续到成年, 其中以学年儿童的相关症状最为突出, 根据大量调查显示学龄期儿童5%~10%患有多动症, 男孩与女孩的比例大概在3:1, 其中因多动症学习困难的约占65%~80%。近些年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 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儿童多动症主要有如下表现:

(1) 多动症儿童注意力短暂, 难以集中, 易受干扰而分心。上课喜欢做小动作, 爱东张西望, 易走神不注意听讲等。

(2) 多动症儿童活动过多, 常常手脚不停、坐不住。喜欢乱跑乱跳、爬上爬下, 不知道危险, 上课小动作多。经常招惹别人, 喜欢与同学吵架等。

(3) 多动症儿童易冲动、任性, 情绪易激动。自控能力差, 易哭易怒, 易冲动, 情绪不稳定, 爱发脾气。表现幼稚, 不能分辨是非, 个性倔强固执, 急躁, 有的爱说谎骗人, 逃学, 外出不归, 染上恶习。

(4) 多动症儿童虽然智力正常, 但大都会出现学习困难, 辨别能力和记忆力差, 学习成绩低下。有的人智力虽然很好, 但是成绩却不理想, 经常波动。

(5) 多动症儿童精细动作困难, 动作笨拙。如走路不是直线, 削铅笔、系鞋带、扣纽扣动作不灵活等。

(6) 神经系统体征试验为阳性。如翻手试验、轮替试验、指鼻试验、快速对指试验等为阳性。

2 儿童多动症的成因

儿童多动症成为家长及老师苦恼的一大病症, 引起此病症的原因很多, 多年研究发现, 剖腹产的孩子患病比例占到85%, 还有孕妇在怀孕期间患病、乱服用药物, 难产等原因。小孩子外伤、环境污染、饮食问题、教育问题等都有可能导致多动症。

(1) 遗传因素目前研究表明该障碍与遗传因素有关, 遗传度为0.75-0.91, 遗传方式尚不清楚, 可能为多基因遗传。但是目前公认遗传因素在ADHD发病过程中占重要地位, 根据国内外遗传学资料表明遗传因素对ADHD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发病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该障碍和多巴胺受体基因的多态性有关。

(2) 神经生理学因素有此障碍的患儿脑电图异常率高, 主要为慢波活动增加。脑电图功率谱分析显示出慢波功率增加, α波功率减小、平均频率下降。提示患儿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或大脑皮质的反应慢。

(3) 轻微脑损伤母孕期、围产期及出生后各种原因所致的轻微脑损伤可能是部分患儿发生该障碍的原因, 但没有一种脑损伤存在于所有该障碍患儿, 也不是所有有此损伤的儿童都患该障碍, 而且许多患儿并没有脑损伤的证据。

(4) 神经生化因素有研究表明该障碍可能与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功能异常或障碍有关, 包括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更新率降低, 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功能低下等。

(5) 神经解剖学因素磁共振研究报道该障碍患儿存在胼胝体和尾状核体积的减小, 功能核磁研究尚报道该障碍患儿尾状核、额区、前扣带回代谢减少。

(6) 心理社会因素不良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如经济过于贫穷、父母感情破裂、教育方式不当等均可增加儿童患该障碍的危险性。

(7) 其他因素该障碍可能与锌、铁微量元素的缺乏、血铅增高有关。可乐、咖啡、食物添加剂可能增加儿童患该障碍的危险性。

3 儿童多动症的诊断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需要选用诊断标准。目前多采用DSM-IV关于小儿多动症的诊断标准, 满足如下几点。症状标准分为两种:

3.1 注意缺陷症状

(1) 在工作和学习或者其它活动中, 常常粗心、不注意细节, 导致错误发生; (2) 在学习或游戏活动时, 经常难以保持注意力; (3) 跟他说话时, 常常表现的似听非听, 心不在焉; (4) 往往无法按照要求完成作业、工作和日常家务等 (不是由于对抗行为或未能理解所致) ; (5) 经常不能顺利完成有条理的任务或其它活动; (6) 不愿意从事那些需要持久精力才能完成的事情 (如作业或家务) , 常设法逃避; (7) 常常丢失完成活动必需要用的东西 (比如:课本、玩具、铅笔或工具等) ; (8) 很容易分心, 容易受外界影响; (9) 在日常活动中常忘记事情, 丢三落四。符合上述注意缺陷症状中至少有6项, 持续时间至少6个月, 出现了适应不良的程度, 并与实际发育水平不相称。

3.2 多动/冲动症状

(1) 坐不住, 常常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甚至手脚动个不停; (2) 在要求坐好的场合, 常常擅自离开; (3) 常在不适当的场合过分地兴奋, 爬上爬下、跑来跑去 (在成人或青少年可能只有坐立不安的主观感受) ; (4) 参加业余活动或者游戏时往往不能安静下来; (5) 常停不下来, 活动过多, 象有个机器在驱动他; (6) 经常话特别多; (7) 别人问话未完就经常抢着回答; (8) 在需要排队的活动中常不能耐心地等待轮换上场; (9) 常有干扰或打断他人的行为 (如干扰其他儿童游戏或者在别人讲话时插嘴) 。符合上述注意缺陷症状中至少有6项, 持续时间至少6个月, 出现了适应不良的程度, 并与实际发育水平不相称。

病程标准:某些症状出现在7岁之前;某些症状所造成的损害至少在两种环境中 (例如学校和家里) 出现。严重程度的标准:在学业、社交或者职业功能上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损害证据。排除病症的标准:症状不是出现在精神分裂症、广泛发育障碍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病程中, 也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 (例如焦虑障碍、分离障碍、心境障碍或人格障碍等) 来解释。

4 治疗方法

临床治疗多动症最为传统、应用最多、最广泛的治疗方法是使用中枢神经兴奋剂, 常用的药物包括甲强龙氢氯化物 (利他林) , 以及右旋安非他命硫酸盐。此类药物在治疗上较为有效, 可以通过调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 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 减少冲动。患儿随着行为的改善, 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高, 随着情绪的稳定, 与同学之间的冲突也会减少。因此, 药物间接地促进了儿童的心理发育。当然这些药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良反应, 长期服用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包括缺乏食欲、身高出现暂时性的增长缓慢、痉挛以及睡眠问题等。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包括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和饮食疗法等。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单纯的药物并不能完全根除孩子的多动症, 有必要按照孩子表现程度进行相应的治疗。通过治疗可以帮助孩子解决自信心缺乏、不善于交友的问题、还能提升孩子的组织能力。由于多动症往往会影响到整个家庭, 所以多动症儿童和他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一起配合治疗效果是最好的。在同时结合药物和治疗的孩子中, 70%被认为恢复正常;只单纯服用药物的孩子中56%达到正常;而只进行了治疗和医师护理的孩子, 恢复率分别为34%和25%。

5 结论

儿童时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 若患儿在学校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厌学、逃学、成绩下降;长大后也会因基础知识的贫乏, 难以学到生活必需的技能, 就业困难, 而影响终生。儿科专家在治疗多动症上有着独到见解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希望通过治疗让每个多动症孩子健康成长。

摘要:通过总结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及诱发原因, 介绍临床诊断的方法和治疗方案, 对儿童多动症的矫治进行了分析综述。

关键词:儿童多动症,成因,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淑华, 叶彩霞, 黎小娅.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症治疗方法分析[J].河北医药, 2012 (4) :68-75.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成就及前景 篇8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药物治疗,慢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 (哮喘) 是世界范围内威胁公众健康的慢性病之一, 近10年来, 许多国家哮喘的患病率及病死率都有上升的趋势。因此, 哮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1 哮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哮喘的发病机制复杂, 近十几年的研究使我们对哮喘的认识不断加深。过去一度认为哮喘是一种支气管平滑肌疾病, 在多种致病因素长期刺激下, 支气管平滑肌肥大, 收缩性能增高, 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从而导致可逆性的呼吸道梗阻、狭窄。因此, 主要应用支气管舒张剂, 如短效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药物等, 在哮喘急性发作时作缓解症状治疗。此类药物有很好的对症治疗作用, 但临床研究表明, 单独应用β2受体激动剂和茶碱等舒张支气管的药物, 哮喘死亡率不但没有下降, 其流行患病率和死亡率反而逐年增加[1,2]。目前认为哮喘的病理学改变是以气道内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 肥大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为辅的以气道炎症为基本特征, 以气道高反应性及由气道高反应性引起的一组以气道通气障碍为主的症状[3]。此类炎症有依赖或非Ig E依赖T细胞调控的免疫介质释放, 引起支气管痉挛, 分泌物增加, 长期反复发作可致气道重建及管壁增厚。根据这些新认识, 预防和控制气道炎症已成为支气管哮喘的首要治疗原则[4]。各种新型的抗感染剂正在研究中。

2 哮喘的药物治疗现状

2.1 缓解期抗感染药物

缓解期抗感染药物用于控制慢性哮喘症状及预防复发。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感染药物分为糖皮质激素和炎症介质阻释剂。

2.1.1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的抗感染作用及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已得到证实, 是目前抑制呼吸道炎症最有效的药物[5]。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 从多个环节阻断气道炎症, 干扰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阻止LTs、PGs、PAF等介质的释放, 抑制炎症细胞的趋化和黏附, 促进嗜酸粒细胞凋亡, 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恢复β受体的敏感性。早用可防止炎症引起的不可逆性气道阻塞。由于其起效作用较慢, 能抑制哮喘迟发反应, 对速发反应无效。

2.1.2 炎症介质阻释剂

如色甘酸钠、曲尼司特、他扎司特等, 是一类独特的非激素类抗感染药, 只可作为预防药物, 对急性喘息症状无效。

2.2 支气管舒张剂

该类药物过去长期被作为治疗哮喘的首选药物, 主要有以下3类。

2.2.1 β2受体激动剂[6]

β2受体激动剂可舒张气道平滑肌, 增加黏液纤毛的清除功能, 降低血管通透性, 调节肥大细胞及嗜碱粒细胞介质的释放, 常用药物有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另外, 第三代β2受体激动剂沙美特罗和普鲁卡特罗因其选择性高、作用时间长, 可用于各型哮喘, 尤其是夜间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 但目前该类药物存在滥用现象, 使用时尽量采用雾化吸入。

2.2.2 M受体阻断剂[7]

该类药物能拮抗气道平滑肌M受体。通过抑制细胞内c GMP的转化和提高c AMP的活性来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抑制肥大细胞的活性, 从而松弛气道平滑肌和引起支气管扩张, 同时亦可抑制哮喘迷走神经兴奋时引起的气道黏液分泌过多, 使气道黏液分泌减少。目前常用的有异丙托溴胺、氧托溴胺等, 适用于夜间哮喘及痰多患者, 某些应用较大剂量β2激动剂具有明显不良反应的患者亦可换用该类药物。

2.2.3 茶碱类药物[8]

包括茶碱、胆茶碱、二羟丙茶碱等, 主要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减少c AMP水解、增加c AMP/c GMP比值而发挥平喘效应。由于茶碱类药物的安全有效治疗指数较窄, 药代动力学个体差异大, 定时检查血药浓度, 给每个哮喘患者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非常必要。

3 药物治疗哮喘的前景

3.1 糖皮质激素[9]

糖皮质激素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抗感染药物。糖皮质激素吸入疗法 (ICS) 作为哮喘长期预防性治疗的第一线选择, 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起重要作用。目前所用的ICS制剂, 长期大剂量应用, 其潜在的全身不良反应仍不容忽视。ICS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不同药物局部作用强度、亲脂性、受体亲和力以及分解速度等。近年研究认为, 有可能分离其局部抗感染作用和内分泌不良反应, 并据此开发了一些新的制剂, 如莫米松 (Mometasone) 和奥环孢素 (Oxeclosporin) 用于吸入治疗, 其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3.2 抗白三烯药物[10]

LTs是一类作用较强的前炎症介质, 为各种致病因子引起哮喘发病的共同通道, 它可引起气道平滑肌痉挛、微血管通透性增加、黏液分泌增多及哮喘粒细胞聚集等病理生理变化。LTs系由5脂加氧酶 (5-LO) 作用于花生四烯酸而形成的生物活性介质, 包括LTB4、LTC4、LTD4和LTFA, 作用于炎症细胞的相应受体, 与哮喘发病相关。抗白三烯药物主要通过阻断引起哮喘发病的重要介质——LTs受体的作用或抑制其合成, 为一类新的抗感染剂, 此类药物的应用是哮喘药物治疗的重要进展之一。目前用于临床的有孟鲁司特、齐留通等。

3.3 选择性磷酸酯酶抑制剂

磷酸酯酶抑制剂可抑制磷酸酯酶 (PDE) 的活性, 阻止炎症细胞内c AMP分解和灭活, 后者作为第二信使, 具有介导气道平滑肌松弛和抑制炎症细胞的作用。PDE抑制剂具有抗感染及支气管扩张作用, 不引起受体的下调, 也不增加支气管的反应性, 因此受到研究者的青睐。第一代PDE4抑制剂如Tolipram, 虽然有效, 但不良反应较多, 如恶心、呕吐、胃酸增多、烦躁等。人们开始开发第二代副作用较小、治疗作用相同的复合制剂, 包括Pielamilast和CDP-840。最初的临床结果表明, CDP-840疗效较好[11]。

3.4 抗CD4因子治疗

CD4+淋巴细胞可通过炎症气道中的嗜酸粒细胞直接诱发气道高反应性, 产生与哮喘炎症反应有关的细胞因子 (IL-3、IL-4、IL-5) 。目前正研究能防止CD4+细胞作用及各种细胞因子合成的药物, 为哮喘治疗提供另一个新的靶点[12]。CD4+细胞还对感染原有预防作用, 临床上必须严密监测抗CD4+治疗的安全性。

3.5 抗免疫球蛋白 (Ig E) 治疗

新的治疗方案的目的在于减少抗原诱导的哮喘Ig E的产生或Ig E激活产生的临床哮喘反应。在运动模型中, 抗Ig E抗体可降低血清Ig E, 减少细胞因子的生成。研究显示, 这种治疗对变应性哮喘有效。临床资料证明, 这种治疗可降低EAR和LAR支气管收缩反应, 但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地位尚待深入研究。

3.6 抗感染细胞因子

儿童哮喘的治疗及管理 篇9

1资料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哮喘中心建档管理的哮喘儿童,纳入标准为: ( 1) 年龄在5岁及以上; ( 2) 主要过敏原为粉尘螨或屋尘螨; ( 3) 根据200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被诊断为哮喘[5]; ( 4) 经过规范治疗1个月以上。经知情告知后,按家长自愿选择治疗的原则分为两组,研究组( 26例) 在常规GINA[6]治疗方案基础上予以SIT,对照组( 16例) 予以常规GINA方案治疗。

1. 2 SIT过程

治疗采用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提取液( 商品名 “安脱达”) ,第1阶段为初始治疗阶段,共15周,每周皮下注射1次,初始注射剂量为20 U,此后依次递增, 至15周时达100 000 U。第2阶段为维持治疗阶段, 维持治疗开始阶段,每2 ~ 4周1次,每次100 000 U, 此后每8周1次,每次100 000 U。治疗期间连续2次以上有明显全身或局部反应者,采用前1次注射量进入维持阶段[7]。

1. 3哮喘儿童QOL的测量

在入组时以及治疗满1年时,由家长填写Peds QLTM3. 0哮喘模块中文版。该表分为症状相关问题( 11个条目) 、治疗相关问题( 11个条目) 、担心相关问题( 3个条目) 、沟通相关问题( 3个条目) ,共28个条目。每个条目都是调查最近1个月内某一事情发生的频率,得分越高,表示生命质量越好[4]。基于部分参与调查的儿童年龄偏小,不能正确理解量表所涉及的问题,所以本研究只采用了父母报告量表。

1. 4哮喘控制评价及肺功能指标

应用葛兰素史克公司开发的儿童哮喘控制评价表( C-ACT) 和哮喘控制评价表( ACT) 进行评价。当C-ACT / ACT≤12分为“控制差”,13 ~ 19分为“控制不佳”,≥20分为控制良好[1]。评价肺功能指标包括肺活量( FVC) 、第1秒用力呼气量( FEV1) 、肺功能呼气峰流( PEF) 、最大呼气流量( MEF) 、下降20% 时吸入乙酰胆碱的累计剂量( PD20FEV1) 。

1. 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 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入组时和治疗1年后Peds QL量表得分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一般情况

研究组平均年龄( 8. 94 ± 2. 38) 岁,男19例,女7例; 对照组平均年龄( 8. 35 ± 1. 63) 岁,男12例,女4例。经检验,两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进入本研究的两组患儿入组时及1年后哮喘情况均控制良好。

2. 2两组患儿入组时和治疗1年后的Peds QL量表得分比较

在入组时,两组Peds QL症状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43) ,治疗分、忧虑分、沟通分及总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治疗1年后,研究组Peds QL症状分、治疗分、沟通分、总分均比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忧虑分虽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对照组Peds QL各维度和总分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1。

2. 3两组入组时和治疗1年后的肺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肺功能指标FVC、FEV1、PEF、MEF、PD20FEV1入组时与治疗1年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研究认为,肺功能以及症状等客观指标用于评价哮喘的转归并不全面,生命质量也是评价哮喘转归的一项重要指标[8]。本研究使用的Peds QLTM3. 0量表哮喘模块由郝元涛等在2010年引进。研究表明,该哮喘模块父母报告具有可接受计量心理学特征,可以应用于中国文化背景下城市中哮喘患儿的生命质量评价。张映芬等在2010年的使用Peds QLTM量表普适性核心量表、哮喘模块和家庭影响模块中文版,对广州142例患儿及其家长进行调查,提示儿童哮喘影响患儿及其父母生命质量,并给患儿家庭日常活动和父母工作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9]。

SIT与ICS治疗哮喘的机制不同。SIT通过提高Th0 / Th1或降低Th2 / Th0,对Th2细胞反应具有特异性过敏原的调节作用。ICS通过减少T细胞的生存期、影响细胞因子产生从而减低气道炎症[10]。SIT可以减少ICS激素用量,有报道82. 7% 的SIT治疗者可以在平均14. 5个月的治疗后不再使用类固醇激素[11]。SIT治疗组哮喘的急性加重次数显著低于传统激素治疗组[12]。

哮喘的治疗方式对QOL是有影响的[13]。有关SIT治疗后哮喘患儿生命质量的研究目前报道较少。 土耳其一项研究表明,SIT比传统的激素吸入治疗更能提高患儿的QOL[11]。本研究数据显示,在治疗1年后,研究组Peds QL除了忧虑分外,症状分、治疗分、沟通分、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 P < 0. 05) ; 对照组Peds QL症状分、治疗分、忧虑分、沟通分、总分变化均较治疗前无明显增加( P > 0. 05) 。提示相对于常规治疗,SIT更能提升哮喘患儿生命质量。

考察两组Peds QL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发现,在入组时两组Peds QL症状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43) ,治疗分、忧虑分、沟通分及总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治疗1年后,两组Peds QL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样本量相对较小有关。另外,此现象可能与患儿纳入研究时已经过正规治疗、病情较为稳定有关,两组在治疗前后C-ACT分值均在控制良好范围。Schmier等的研究也证实,生命质量与哮喘控制相关,良好控制的哮喘患儿组较未良好控制组生命质量明显提高[14]。在病情控制无差别的情况下,研究组生命质量分数的提升,更能说明该治疗方法的优越性。尤其在症状分维度,入组时研究组较对照组分数低,治疗1年后SIT分数增加而对照组分数下降,提示SIT在改善患儿生理症状及其感受效果理想。

SIT患儿需要长时间内定期到医院接受针剂注射,这足以让引起患儿忧虑,反映在生命质量忧虑分增加无统计学意义。所以,为了更好提升患儿的生命质量,有必要进一步做好治疗方法的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教育[15]。

两组治疗1年后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SIT比ICS对患儿肺功能的改善没有明显的优势。也有可能与观察时间相对较短( 仅1年) 、样本量较小有关,须继续扩大样本量、跟踪随访。另外有报道称,SIT治疗的哮喘患儿仍然存在急性系统性不良反应的潜在风险[16],实际工作中应综合考虑患儿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式[3,17]。

摘要:目的: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哮喘儿童生命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哮喘中心建档管理的哮喘儿童根据治疗情况分为两组,研究组(26例)在常规《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对照组(16例)按照常规GINA方案治疗。入组及治疗满1年时由家长填写儿童生命质量量表体系(Peds QLTM)3.0哮喘模块中文版,比较两组入组时和治疗满1年后生命质量得分及肺功能检测的结果。结果:治疗1年后,研究组Peds QL症状分、治疗分、沟通分及总分均有所增加(P<0.05),忧虑分虽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eds QL各维度和总分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组时和治疗1年后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IT比传统的激素吸入治疗更能提高患儿的生命质量(QOL)症状分、治疗分、沟通分和总分,两种治疗方法对QOL忧虑分和肺功能指标影响的差异尚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应综合考虑包括患儿生命质量在内的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儿童哮喘的治疗及管理 篇10

1 影响儿童弱视治疗效果的因素

1.1 社会因素

我国的弱视防治工作尚不平衡, 在中小城市、广大的农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 弱视的防治工作相对落后[2]。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婴幼儿及儿童的弱视筛查和随访体系, 使相当一部分弱视患儿未能早期发现而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由于人们普遍缺乏弱视的有关知识, 对弱视所造成的危害未能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2 家长因素

①家长缺乏弱视的相关知识, 不能充分认识到弱视的危害性, 不重视弱视的治疗, 造成治疗过程中监督及配合不够,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②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或因路途较远, 往往难以坚持到医院进行长期系统的治疗。或家长在外地工作, 由爷爷、奶奶照看的患儿更不能很好地坚持治疗或根本不进行治疗, 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文化程度不同的家长, 对弱视有关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不同。③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对弱视有关知识的理解程度较高, 患儿的配合程度也较高, 治疗效果也较好。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对弱视有关知识的理解程度较低, 患儿的配合程度也相对较低, 疗效也较差。④家长的心情和态度对患儿的治疗效果有极大影响。有的家长由于缺乏弱视的有关知识, 对孩子的疾病和长期的治疗缺乏信心和耐心, 产生焦虑不安心理, 不仅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 还会影响患儿的情绪。⑤家长对治疗的依从性与治疗效果关系密切。家长对弱视的理解程度与患儿的配合程度有显著相关性。依从性好治疗效果显著。在弱视治疗的过程中许多家长未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及督促孩子坚持训练, 导致视力未见改善或改善不明显。

1.3 患儿自身因素

①患儿年龄较小缺乏对弱视危害的足够认识, 加上戴镜、遮眼所带来的不便, 使得他们常常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 在戴镜和遮盖过程中常有偷窥, 甚至不戴眼镜和不进行遮盖现象,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②患儿在幼儿园及学校戴眼镜及眼罩常会受到小朋友的嘲笑, 因此产生自卑心理, 不愿意佩戴眼镜及眼罩。有些患儿常采取在幼儿园及学校把眼镜及眼罩收藏起来, 等放学回家后再把眼镜和眼罩戴上的办法来应付家长的检查,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③由于患儿年龄幼小, 对弱视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对弱视治疗的依从性较低, 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和坚持治疗, 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2 对策

2.1 针对社会因素所采取的对策

2.1.1 加强弱视的防治工作

积极开展学龄前儿童弱视筛查, 逐渐建立起完善的弱视筛查和随访体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坚持治疗, 确保弱视治疗效果。由于儿童弱视直接影响双眼视功能的发育, 若不早发现, 及时治疗, 则会严重影响视觉发育, 造成终生视力低下, 影响学习、工作和职业的选择。因此, 开展学龄前儿童弱视筛查可为弱视治疗奠定基础。

2.1.2 大力开展弱视预防和治疗的宣传工作

采用电视、电话、举办宣传栏、发放宣传小册子等形式积极开展弱视健康教育, 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弱视的发病原因、早期症状、弱视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动员全社会参与, 做到社会、家庭、学校和医院共同参与, 提高人们对弱视危害性的认识, 努力降低弱视的发病率。

2.2 针对家长因素所采取的对策

2.2.1 开展弱视知识健康教育

通过开展弱视知识健康教育, 普及弱视相关知识, 进一步提高家长对弱视危害性的认识, 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积极配合和监督患儿进行弱视治疗。家长的关心和积极配合关系到弱视治疗的成败。通过开展弱视知识健康教育使家长进一步了解弱视的发病原因, 及时发现早期症状。唐九丰[3]研究认为, 对家长进行弱视知识健康教育, 可提高家长的保健意识。如发现孩子有看书写字时距书本距离太近;看电视时眯眼;看人、物时用一眼注视, 另一眼偏斜;看人或物时歪头等症状时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通过开展弱视知识健康教育让家长明确弱视的早期治疗及坚持治疗的重要性、弱视治疗家庭矫治训练的注意事项和相关心理卫生知识, 并将眼罩的制作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告诉患儿家长。

2.2.2 提高家长对弱视危害性的认识, 积极参与弱视治疗

采用当面讲授、电视、电话、宣传板报、宣传小册子等方式提高家长对弱视危害性的认识。对文化程度不同的家长采用不同的方式。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除进行健康教育外还可介绍有关的弱视防治读本, 使他们进一步提高对弱视的认识。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要耐心、反复、通俗易懂地讲解弱视的危害和相关防治知识, 使他们能逐渐地提高对弱视的认识, 积极地参与弱视治疗。

2.2.3 提高家长对弱视治疗的依从性

家长良好的依从性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是提高患儿视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前提。通过对家长进行弱视相关知识的宣教让家长充分认识弱视的危害性、弱视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弱视治疗的长期性, 使家长积极参与治疗, 主动干预及监督患儿进行弱视的各项治疗, 并保证各项治疗的质量, 有效地缩短治疗时间, 提高疗效。

2.2.4 调节家长的情绪

儿童弱视的治疗是否有效, 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弱视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疾病, 因它发生在儿童视觉的发育过程中, 是逐渐形成的, 所以不可能一日治愈, 这就要求家长要坚持治疗[4]。通过开展弱视知识健康教育使家长正确认识弱视的可逆性和治疗的长期性, 对弱视治疗树立信心、耐心和恒心, 儿童弱视治疗的效果才能有保障。

2.3 针对患儿自身因素所采取的对策

2.3.1 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

根据患儿的年龄特征, 有针对性地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 耐心讲解弱视的危害, 并根据孩子好胜的心理逐步开导, 使他们自觉坚持治疗。让患儿能理解戴镜遮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告诉家长多与老师多沟通, 有效督促患儿坚持戴镜遮盖, 并告诉小朋友不要嘲笑他们, 使患儿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2.3.2 调动患儿对弱视治疗的积极性

通过各种方式调动患儿的积极性, 尽量做他们感兴趣的家庭训练, 并运用赏识教育激发他们对治疗的热情, 积极参与治疗。注意进行精细目力训练时, 训练时间不宜过长, 以每次15 min左右为宜, 长时间的训练反而会导致视力疲劳, 逐渐使孩子失去对训练的兴趣, 而产生厌倦,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在弱视治疗时患儿注意力一定要集中, 才能保证治疗效果。为了避免孩子对训练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 家长要经常更换能使孩子感到有兴趣的训练项目, 使他们感到训练是一种娱乐而不是负担。

2.3.3 提高患儿对弱视治疗的依从性

只有让患儿自觉接受和配合治疗才能保证弱视治疗的效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美好的愿望, 可利用孩子的特点教育他们只有把眼睛治好, 将来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以提高患儿对弱视治疗的依从性。

3 小结

弱视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永久性弱视无论对个人、家庭还是社会都是负担。积极开展弱视的预防和治疗的宣传工作, 普及弱视相关知识, 提高社会各界对弱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是实现弱视早发现、早治疗及降低弱视发病率的基础。因此, 早发现、早治疗、正确治疗、坚持治疗是治愈弱视最主要的环节, 而儿童及家长对治疗的依从性是弱视治愈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江洋琳, 赵堪兴, 郑日忠.学龄前儿童弱视筛查[J].国外医学:眼科分册, 2005, 29 (1) :1-3.

[2]赵堪兴.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努力提高弱视的防治水平[J].中华眼科杂志, 2002, 38 (8) :449-451.

[3]唐九丰.小儿弱视的健康教育[J].家庭护士, 2007, 5 (11B) :86-87.

上一篇:建设措施下一篇:电子银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