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银行风险

2024-05-06

电子银行风险(精选十篇)

电子银行风险 篇1

电子银行, 是指商业银行利用internet技术, 通过信息网络向客户提供账户查询、对账、跨行转账、网上证券和投资理财等服务, 使用户通过电脑或手机就可以便捷地完成基本的业务和个人投资行为, 它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多个品种。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购和网上支付变得越发普遍, 这为国有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014年中国工商银行的网银交易额超过400亿元, 同比增长20%, 再创历史新高。巨大的机遇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风险, 相比客户在实体营业厅办理业务, 电子银行存在着诸多风险, 如何认识风险、防范风险, 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如何对风险点进行审计, 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二、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

(一) 系统风险与管理风险

1.电子银行系统和与之匹配的整个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有漏洞需要首先考虑, 一个不完整的系统极易受到黑客攻击、一个不健全的制度极易出现内部管理问题。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较快, 系统、设备等固定资产更新换代周期极短, 操作系统、服务器更是需要及时更新, 修复漏洞, 并采取病毒防护措施, 否则极易出现系统缺陷和网络安全隐患, 银行人员可能因安全意识不够而无法对系统软件的安全性给予足够的重视。

2.我国法律规定, 由于网银电子交易数据都储存在银行服务器中, 所以一旦发生数据纠纷, 举证责任一般在银行方。这对银行的数据存储安全性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国有银行内部普遍对网银系统的风险认识度不高, 机构设置中缺少网银系统的风险管理职能与岗位。许多银行并没有一套有效管理网银日常业务流程的制度, 无法准确的识别、检测和纠正日常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事故和突发状况, 如业务员的操作失误等。电子银行系统的日常管理与银行其他部门的管理截然不同, 网银作业流程管理如果出现缺陷就是制度层面的漏洞, 这将会成为内部欺诈的温床。

(二) 欺诈风险

欺诈风险分为两大类:内部欺诈与外部欺诈。其中, 内部欺诈主要是由于网银管理系统和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的, 如银行内部工作人员与银行外部的不法分子勾结, 利用内部漏洞牟利;银行内部的职责分离控制不到位, 处于不相容的职位的员工串通使内部控制失效。外部欺诈主要包括:利用短信等手段发布虚假信息诱骗客户上当;假冒银行的网址网站骗取客户的账户密码等, 例如曾有犯罪分子用“1”来代替工商银行网址中的“i”, 以此来冒充其官方网站行骗。现今互联网上欺诈信息泛滥, 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和诱导性, 虽然银行的网银系统有诸多风险防范关卡和提示, 但是考虑到客户个人上网习惯、风险意识参差不齐, 操作失误的可能性同样存在, 其欺诈风险理应受到重视。

(三) 客户端的物理风险

客户在日常使用电子银行进行网上支付时, 通常有两种使用方法, 其一是直接使用网银进行操作, 该操作要求用户在电脑上安装银行提供的CA安全证书控件, 并插入“U盾”、“USBKEY”等密码保护工具来进行网银的登录和业务处理, 该方法安全性较高;其二则是将网银与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绑定, 绑定成功后用户就可以自行在网银账户和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上来回转账, 这种情况下网银是否安全与该第三方支付工具是否安全有直接关联。以支付宝为例, 用户付款或转账只需要输入六位数的固定支付密码或指纹密码即可完成操作, 方便快捷但也存在风险, 如果客户的手机丢失, 黑客仅需要攻破这六位数的支付密码就可能对客户网银的安全性造成威胁, 而固定的六位数密码所能提供的保护非常有限, 黑客的暴力攻击即可轻易攻破。另外, 现今的支付工具安全性都过于依赖手机, 仅凭一条手机短信验证码即可完成账号密码的重置、转账等诸多操作, 例如现今人气非常火爆的微信红包和微信转账, 客户从微信钱包内将钱塞入红包并发放时无需输入任何密码, 直接发送就可以完成操作。可见, 这些第三方支付工具的安全性主要靠手机本身。手机作为一个身份识别和验证方法的确简单有效, 各大网站的注册也都要求绑定手机, 但是万千身份验证于一体的手机本身也有丢失的风险, 如果手机失窃, 客户不仅要承受其直接损失, 还要担忧与之相关联的所有财产的安全性, 如何降低手机丢失后网银财产被盗窃的风险, 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对银行电子业务系统的审计策略

审计人员首先需对电子业务系统本身进行审计, 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CAAT、远程在线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方法, 检查系统是否有漏洞、与硬件和其他软件的兼容性的强弱、与该系统相关的所有管理员账号的安全性、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的强度等诸多方面。电子银行系统的安全性是根本, 在对系统本身的审计结果满意之后, 审计人员才能在此基础上再透过系统运用账表分析技术对电子银行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性复核, 利用抽样、截止性测试等方法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进行核对。

四、对银行内部制度的审计策略

为应对银行内部员工舞弊与欺诈、内部员工与外部不法分子勾结的隐患, 审计人员应对电子银行系统相关的银行内部制度进行审计。具体方法包括:其一, 运用调查和询问方法对网银管理人员的管理制度进行审计, 检查规章制度, 包括职责分离和强制休假, 审计银行员工是否拥有基于个人的账号密码, 是否将个人的账户密码与职员的人事调动进行绑定、并及早注销离职的员工账号、每位职工的职责是否已经明确;关注银行对职工培训方面的投入和成果, 职工是否掌握了足够的专业技能、是否对网银业务的相关规定足够熟悉, 避免因操作失误而使银行蒙受损失;其二, 审计人员应重点查阅电子银行系统的故障记录及银行对此作出的相关分析报告, 检查银行内部管理层是否对网银系统相关的故障和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并提出改善措施;其三, 关注网银客户服务条款是否完备无缺陷, 包括当出现系统设备故障、黑客攻击、客户被诈骗导致资料丢失、财产损失时的风险分担和责任认定。

五、对纠正性控制的审计策略与方法

对于欺诈风险和客户端的物理风险, 银行方面想要预防其发生难度是较大的, 这些风险引发的财务损失直接原因主要是客户的风险意识不强、不谨慎和操作失误, 银行方面能做的预防性控制无非是风险教育, 时常提醒客户擦亮双眼, 谨防冒牌网址、虚假信息的欺骗, 而这些控制还远远不够, 审计人员需审计银行的事后纠正性控制是否合理有效。有效的纠正性控制包括:建立健全的业务回滚机制。所谓业务回滚机制就是指网银转账完成后的较短时间内, 转出方可以向银行提交申请, 撤回该笔转账业务的全部操作, 这项控制是对网络欺诈等风险的最佳解决途径。审计人员需重点审计的内容有:回滚的金额限制, 转出方满足何种条件可以提交申请, 撤回的操作记录是否可查、是否留下了完整记录;检查银行的回滚机制功能是否健全, 例如, 当客户账户与“异常账户”发生“异常业务”, 回滚机制会自动触发。“异常账户”和“异常业务”的定义银行可自身通过归属地、金额大小与往常业务金额的比较、是否有往常业务等指标进行判定;同时回滚的业务不能过多, 否则会影响网银系统运行效率, 客户一般在被欺诈以后的较短时间内就会发现账户潜在安全问题进而向银行方面咨询, 所以回滚应有合理的时间限制, 从而达到安全性和效率的统一, 审计人员需要权衡两方面的效果, 给出综合的审计意见。

另外, 审计人员需重点审计电子银行固定六位密码的安全性。如若手机丢失, 网银六位数密码将是客户财产安全的唯一防线, 所以六位数密码是纠正性控制中重要的一部分。审计人员必须重点审计密码的强度, 在客户设置密码时, 银行是否对客户密码的强度有所要求和规范, 比如:禁止使用数字组合过于简单的密码、禁止使用与客户生日数字相似度过高的密码, 因为客户在丢失手机或银行卡时, 身份证件很可能会一并丢失, 那么客户的生日信息对于恶意的第三者来说是极易获取的, 如果银行密码与客户生日信息相似度过高, 那么第三者直接在自动取款机上试错即有可能对客户的财产造成威胁。由于办理银行卡时客户需提供身份证号, 所以该项控制在技术层面是完全可行的, 审计人员不能忽视这些容易疏漏的环节。

六、总结

国有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尤其是网银业务存在上述诸多风险, 为应对这些风险而采取控制措施和针对性的审计策略和方法变得刻不容缓。我们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的发现风险、量化风险和处理风险, 包括从公司治理层面、软硬件环境层面、业务流程层面, 部署预防性的、检测性的和纠正性的控制, 并对这些控制执行针对性的审计策略, 才能将上述风险对电子业务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至最低。

摘要:近年来, 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猛, 网银交易量屡创新高。但繁荣的背后潜藏着诸多风险, 网络欺诈、客户纠纷等问题不断出现。本文主要论述了网上银行业务目前存在的风险, 探讨银行内审人员为应对这些风险可采取的审计策略和方法。

电子银行风险防范研究 篇2

电子银行风险防范研究

电子银行以其方便快捷的特性深受广大客户欢迎,但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和技术复杂性,电子银行业务也面临比传统服务渠道更大的.风险.近些年频繁发生的资金被盗事件已经使得许多客户对电子银行安全性产生忧虑.为保障电子银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对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防范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策.

作 者:成丹霞 Cheng Danxia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行电子银行中心,北京,100080刊 名:经济视角英文刊名:ECONOMIC VISION年,卷(期):2009”"(6)分类号:F830.49关键词:电子银行 风险 对策

电子银行业务欺诈风险的防范 篇3

关键词:电子银行;欺诈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2-0000-01

一、教育员工严禁触碰高压线、踩踏红线

(一)加强培训,及时传导

内部操作风险与外部欺诈风险是电子银行业务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密切联系的。操作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操作人员对制度理解不深入,操作流程掌握不熟练导致。要运用多种形式,扎实开展操作风险要点的培训,通过晨会、例会等形式的培训督导工作,提高各层级人员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水平及合规操作意识。

(二)发挥各层级作用,认真落实检查制度

要加强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工作,对电子银行操作风险的关键风险点,重点排查。对于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总结产生原因,制定整改措施,防止屡查屡犯、此查彼犯。要进一步强化营业主管、柜员主管履行对电子银行签约环节的风险防范职责和风险教育职责,督促柜员严格执行电子银行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对柜员的电子银行签约操作进行检查监督。要加强风险检查和案件排查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对电子银行制度执行情况、各项操作风险事项进行检查监督。在检查过程中采取边查边纠、查辅结合的方式,逐步提升各营业机构的风险防控水平。并及时发现风险点和风险隐患,认真做好整改督导工作,堵截风险漏洞。要加强电子银行风险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形成省分行、二级分行、支行营业网点三级联动风险管理体系,贯穿业务发展全过程,做到层层有岗位、层层有把关、层层有防范。

(三)严禁触碰高压线、踩踏红线

根据银行员工从业禁止若干规定及银行工作人员违规失职行为处理办法等制度要求,员工在办理电子银行业务中严禁触碰三条高压线和八条红线。

二、教育员工按章操作,及时提醒

电子银行签约是办理电子银行业务的首要步骤,也是重点防范的关键风险环节。要强化制度执行,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要求,规范业务操作,严把签约关,对签约操作风险关键要点要重点控制,为客户合规办理各项电子银行签约服务。并重点对以下环节加强管控:

(一)确认客户申请资料的完整性

网点在办理电子银行签约申请业务时,柜员应审核客户提供的申请资料是否规范、完整、有效,并做到“五确认”。

企业电子银行“五确认”即:(1)確认客户签约申请表填写完整、规范、有效,并签署网上银行企业客户服务协议。个人电子银行“五确认”:一是确认客户本人签约申请;二是确认客户持本人身份证件;三是确认本人账户为签约账户;四是确认客户签约手机号码为本人正在使用的手机号码;五是确认客户填写的签约申请完整、有效,并签字确认。

(二)要认真执行面签制度

网点在办理电子银行操作时要认真执行面签制度,日常操作中须做到“三核实”。企业电子银行“三核实”是指:(1)严格核实客户授权经办人身份。柜员应通过联网核查系统及身份证鉴别仪查验经办人身份证件,对客户授权经办人身份进行确认。不得由客户经理等行内员工代办签约。(2)严格核实单位公章真伪。网点对客户提交资料上加盖的单位公章,必须进行验印核实。(3)严格核实网银盾交接人。网银盾必须交法定代表人或客户单位授权经办人,不得由客户经理等我行员工转交。个人电子银行“三核实”:一是通过联网核查系统或二代身份证鉴别仪核实客户身份证件;二是核实是否是本人签约;三是核实签约手机号码是否是签约申请客户本人正在使用的手机号码。

(三)确认并登记客户本人手机号码

(1)个人客户申请电子银行业务时必须签约或登记本人手机号码。(2)对无手机号码、手机号码不正确、使用非本人手机号码的客户,不予办理开通。(3)柜员可采取各种合法有效手段核对客户签约或登记的手机号码是否是客户本人使用,比如客户拨打网点电话(具有来电显示功能)、与客户互拨电话(防止不法分子采用转移呼叫的方法欺骗柜员)等。(4)柜员必须提醒客户核对回执中的手机号码是否正确,并口头询问客户签约或登记的手机号码是否是其本人使用,向客户充分揭示签约他人手机号码的风险。

(四)尽职对客户进行提醒和安全教育

客户申请开通电子银行时,柜员或客户经理应对客户进行风险提示,至少告知客户以下电子银行有关的安全知识:(1)提醒客户妥善保管账户介质、身份证件、安全产品等重要物品,不要将上述物品转交他人,包括银行工作人员保管或使用,不要泄露银行密码、证件号码、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2)提醒客户不要设置简单的、有规律的、容易猜测的银行密码。(3)提醒客户必须签约或登记本人的手机号码,当本人手机遗失或转让时,应及时注销电子银行服务,当本人手机号码更新后,应及时联系银行更新。(4)提醒客户防止无抵押贷款、验资等各种名义的诈骗手段等。(5)验证客户手机号码是否客户本人当前使用。客户申请电子银行服务时,必须签约或登记本人当前使用的手机号码。对无手机号码、手机号码不正确、使用非本人手机号码的客户,不予办理开通。网点可采取合法有效手段核对客户签约或登记的手机号码是否是客户本人使用。(6)必须刷卡验密。办理电子银行签约时,柜员必须按照业务流程刷卡验密,核实账户状态正常后,方可办理业务。(7)提醒客户核对签约回执信息并签字确认。

在对客户进行提醒的同时,柜员或客户经理应对客户进行安全提示教育,告知客户电子银行有关的使用安全知识。要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和手段,加强对客户使用电子银行的安全教育,避免客户因为不熟悉电子银行功能遭受欺诈,发生账户资金损失。要提示客户不要轻信不明来历的关于网银升级的短信,登录网上银行时,应留意核对所登录的网址与银行官方网址是否相符,谨防被假冒银行网站欺骗。提醒客户防范木马钓鱼风险。签约操作人员要认真严格履行各项操作要点,尤其是对客户签约留存本人手机号码、客户本人实名制开户签约等重点环节,按照制度要求认真核查,确定为客户本人及本人手机号码后方可为客户办理业务。

电子银行业务洗钱风险问题探讨 篇4

关键词:金融科技,电子银行业务,洗钱风险,反洗钱监管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 网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电子银行业务因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无纸化、数字化、网络化, 在资金转移和形态转换上极其便利和快捷, 在降低经营成本、优化服务质量、拓宽业务领域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成为金融机构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 电子银行是一把双刃剑, 在为广大客户提供便利、快捷、高效服务的同时, 也给犯罪分子进行洗钱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充当其洗钱的工具。因此, 如何有效防范和控制电子银行业务中的洗钱风险, 已成为各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网上银行反洗钱工作成为一个需要探索的全新领域。

一、电子银行概念及发展状况

(一) 电子银行概念

电子银行是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及其他电子金融业的统称, 是银行借助客户的个人电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掌上电脑等通信终端或其他智能设备, 向社会公众开放银行内部计算机网络或专用通信网络, 并向客户提供金融交易服务的一种现代化方式。

2001年5月,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电子银行的风险管理原则》, 将电子银行定义为“持续的技术革新和现有的银行机构与新进入市场的机构之间的竞争, 使得从事零售和批发业务和客户可以通过电子的销售渠道来获得更为广泛的银行产品和服务, 这统称为电子银行业务。”

国际清算银行认为, 电子银行业务泛指利用电子化网络通信技术从事与银行业相关的活动, 包括电子银行业务和电子货币行为, 是通过电子渠道提供的银行产品和服务, 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包括商业POS机终端、ATM自动取款机、电话自动应答系统、个人计算机、智能卡等设施。电子银行业务的办理过程, 实际上是电子货币应用的一种具体表现。货币作为支付工具在历经了实物、贵金属和纸张载体之后, 在支付领域出现了引人注目的电子货币。就现阶段而言, 电子货币是以既有的实体货币 (现金或存款) 为基础而存在具备价值尺度和价值保存职能, 而且与实体货币之间能以1∶1比率交换。电子货币的出现极大地突破了现实世界的时空限制, 但是, 作为支付手段, 大多数电子货币不能脱离现金或存款, 是用电子化方法传递、转移, 以清偿债权债务实现结算, 现阶段电子货币与现金和存款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电子货币的价值保存职能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支持, 即基于各种卡的“电子钱包”和基于网络技术的“数字化现金”。

(二) 电子银行发展状况

电子银行打破了传统银行经营观念和思维模式, 给银行带来了重大变革、开辟了新的交易处理、产品营销和客户服务方式。从全球看, 电子银行业务推动管理银行业务流程再造, 优化了经营方式, 是银行机构适应市场变化、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和客户忠诚度的重要手段。

电子银行按其是否有具体的物理营业场所分为2种。一种是于1995年10月18日成立的世界首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 (SFNB, 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 , 又被称为虚拟网络银行或纯网络银行。这类网络银行一般只有一个具体的办公场所, 没有具体的分支机构、营业柜台和营业人员。这类银行的成功主要是靠业务外包及银行联盟, 从而减少成本。另一种是由传统银行发展而来的网络银行, 这类银行是传统银行的分支机构, 是原有银行利用互联网开设的银行分站。它相当于传统银行新开设的一个网点, 但是又超越传统的形式, 因为它的地域比原来的更加宽广。许多客户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办理原来的柜台业务。这类网络银行的比重占网络银行的95%。

我国电子银行经历了萌芽阶段、起步阶段, 目前已进入加强品牌建设、改善产品和服务、发展重点业务的阶段, 各银行机构开通了网上支付、网上自助转账和网上缴费等业务, 部份银行实现购买国债、股票、结销售汇等多种业务功能, 初步实现了真正的在线金融服务。

1997年, 招商银行率先推出网上银行“一网通”, 成为中国网上银行业务的市场导引者;1998年3月, 中国银行在国内开通了网上银行服务;1999年4月, 建设银行启动了网上银行, 这标志着我国网上银行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其后招商银行悄悄开始了其“一卡通”炒股的个人银行业务, 从而为电子银行的发展又添上了一笔。

二、电子银行业务主要特点

(一) 隐蔽性

客户无须面对银行业务人员和银行柜台完成支付交易, 只需要通过国际互联网或专用网络, 运用计算机、ATM、手机、电话、自动转账终端等设备操作即可完成存款、取款、转账、理财、查询等业务。

(二) 匿名性

与传统的签名盖章不一样, 对于交易双方身份的确认, 电子支付系统主要是通过对公密钥、证书、数字签名的认证完成的, 只认“证”而不认人。加密技术保护了客户的隐私权, 为客户的资金安全提供了保障。

(三) 网络性

电子支付高度依赖电子化的高科技, 尤其是互联网技术, 打破了空间的限制, 银行客户能够在世界任何地方登录自己的账户, 瞬间把资金转移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 或者通过拥有存款的银行所经营的网络银行系统、信用卡、自动提款机来迅速完成电子货币与现金的互换。各种电子货币持有人付费方式以及便利的网上订货系统, 使电子货币能选择不同的司法管辖区域自由地选购任何商品, 涉及范围广, 适宜进行全球性的远程资金交易。

(四) 高效性

电子银行实现24小时高效服务, 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交易, 实现资金即时到账, 结算效率高, 资金周围速度快。

(五) 跨国性

电子银行业务突破了地域和国籍的限制, 电子银行支付业务可向全球任何一个地方转移资金, 资金流向具有跨国界性的特点。

三、电子银行业务中存在的洗钱风险探析

(一) 政策法规滞后, 影响反洗钱工作的执行力

法律的空缺使电子银行业务反洗钱监管工作举步维艰。电子银行是银行通过电子化渠道提供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一种全新金融服务形式, 虽然《反洗钱法》设计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反洗钱行政管理体制, 以确保反洗钱法律制度得以贯彻落实, 但面对当前网络洗钱国际化迅猛发展的势头, 我国相关的电子银行法律措施还处于空白状态。

2005年10月26日,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电子支付指引 (第1号) 》, 对境内银行金融机构从事电子支付业务提出指导性要求, 以规范和引导电子支付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电子银行法规依据不足的问题。但由于该指引未对第三方服务机构及国外银行在我国开展电子银行业务作出具体规定, 且法律地位较低, 随着《反洗钱法》的出台, 又未进行调整, 对于日趋复杂的电子银行业务仅依靠该指引还远远不能满足反洗钱日常监管工作的需要。

2005年11月10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 规范了电子银行准入标准。随着《反洗钱法》的出台, 该办法却未进行相应的调整, 未将反洗钱的有关要求纳入准入标准。

(二) 电子银行业务自身的特点易被洗钱犯罪分子利用

一是交易客户身份识别存在匿名性, 是识别客户的障碍。“了解你的客户”是《反洗钱法》对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的基本要求, 也是防范洗钱活动的一项重要措施和关键环节。电子银行业务与传统的签名盖章不一样, 电子支付系统是通过对密钥、证书、数字签名的认证完成的, 无法了解电子银行账户实际操作人。加密技术一方面保护了客户的隐私权, 为客户的资金安全提供了保障, 另一方面也给反洗钱的资金交易监测、可疑支付交易行政调查及执法机关对洗钱犯罪的侦查带来障碍。

二是支付交易存在隐蔽性特点, 制约异常支付交易的监测。反洗钱工作中, “了解你的客户”除了解客户的身份以外, 还须了解交易目的、交易背景、资金用途、资金来源等信息, 以便开展资金监测工作。一是违法犯罪分子利用网上交易与支付相对分离特点进行洗钱。网上支付交易不同传统的“钱货两清”交易, 既无交易场所, 也无法判定真实的交易背景, 在国家尚未对网络商家有效实名管理的前提下, 洗钱分子只须网上注册虚拟店铺以及卖家资金账号, 在无真实的交易背景下即可实现资金的转移;二是电子银行交易支付与业务审核的分离, 规避银行的审核。传统支付交易的办理, 要经过相关票证的填写、工作人员的经办、授权、审查、客户签名确认等业务流程, 频繁发生大额交易容易被监控, 可以了解客户交易目的、性质。而电子银行业务只要是在账户余额不透支的情况下, 客户通过电子支付网络可以随意自主地汇划资金。没有原始凭证, 只有业务流水和分户账, 银行很难对其资金进行事中的辨别和事后的分析。现有模式下, 违法分子可以利用电子银行业务这一特点, 不必到银行柜台办理业务, 可在最短时间完成资金交易, 实现资金转移, 即使被发现也是事后很长时间, 很难追查。

由于电子银行交易的隐蔽性, 无法了解电子银行交易实际控制人身份信息, 对于交易目的、交易背景、资金用途、资金来源等信息也无法确定, 制约银行对异常支付交易的监测, 电子银行业务也成为洗钱易发高发的领域。

三是电子支付交易方式存在网络性, 增大司法机关调查取证的难度。电子银行交易业务通过网络即可办理, 谁有密码谁就拥有资金。通过互联网或自助设备网, 洗钱分子即可在世界任何地方登录自己的账户, 并在全球任何地方迅速匿名地转移自己所拥有的资金, 支付交易网络化, 洗钱犯罪也呈现跨地域性的特点, 导致司法机关无法了解洗钱犯罪的地点, 给司法机关调查增加难度。

四是电子银行资金流向具有跨国界性, 制约追踪资金流向。洗钱犯罪是全世界政府共同打击的犯罪, 电子银行业务突破了地域和国别的限制, 资金流向呈现跨国界性特点, 总是流向反洗钱工作管理薄弱的国家或地区, 如毒品资金流向贩毒高发地区, 在某些情况下会遇到司法管辖权冲突和法律障碍, 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加以协调和解决。

(三) 银行机构管理方面风险

目前, 电子银行业务已成为各银行机构实现业务创新、提升品牌形象、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主要方式, 各银行机构相继开办了网上银行业务。由于电子银行业务是一项新业务, 各项反洗钱工作尚未步入正轨, 反洗钱业务管理尚未完善, 也为洗钱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电子银行业务成为洗钱犯罪的温床。

1. 内控制度的缺失, 为洗钱分子提供便利

各银行机构电子银行业务反洗钱处于起步阶段, 电子银行反洗钱制度处于探索阶段, 部份制度尚未完善, 存在以下洗钱风险。

(1) 重传统业务轻电子银行业务, 资金监测存在盲区。首先, 银行机构在日常开展大额和可疑资金监测时, 大多仍然把重点放在传统业务上, 往往只关注大额存取现金、转账等柜面上实时发生的日常业务, 忽视了对电子银行资金支付交易的事中监控和事后分析。其次, 各网点以电子银行反洗钱业务统归上级行管理、业务发生后台自动处理、自己监控不到业务发生数据、业务量大、可疑报告须人工甄别等理由推脱反洗钱工作责任, 使得电子银行反洗钱资金监测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2) 内部管理不协调, 资金监测存在“上下两层皮”的脱节现象。以网上银行为例, 个别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政出多门, 无法统一, 受理业务归中间业务部门, 审批业务归上级行专业部门, 业务操作归营业会计部门, 各部门之间对网上银行反洗钱的管理和监督职能归属认识不统一, 意见分歧大, 工作中存在互相推诿的现象, 形成网上银行反海外钱管理风险。特别是在各行普遍实行数据大集中的情况下, 网上银行业务信息传递是单向的而非双向。造成基层网点柜面人员熟悉客户情况但不知道账户交易情况, 上级行有账户交易数据但不熟悉客户情况, 在认定筛选可疑交易时存在“上下两层皮”的脱节现象。

(3) 电子银行转账金额限制标准执行不严, 引发洗钱风险。电子银行属于电子支付范畴, 应遵从人民银行发布的《电子支付指引 (第1号) 》中对电子支付转账金额的相关限制规定。在实际工作中, 关于单笔支付金额和每日累计支付金额上限, 有的银行完全没设上限, 任凭资金自由进出, 有的虽设置了单笔和每日累计支付金额上限, 却都突破了人民银行在《电子支付指引 (第1号) 》中所规定的金额上限。转账金额限制标准执行不严在一定程度上为洗钱者提供了方便之门, 容易诱发洗钱风险, 实际反洗钱工作中, 该漏洞常被洗钱分子利用。如2011年重庆特大洗钱案, 涉案企业重庆楚和商贸有限公司利用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公转私平台, 办理公营账户向个人账户划转, 非法从事资金结算业务, 涉及账户达9 000多个银行账户, 交易金额达450亿元;2008年侦破的海南全国最大地下钱庄案也是通过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公转私平台非法从事资金结算业务, 该团伙掌控的公司在没有真实交易的情况下, 流入资金涉及2 300多个单位, 分别转至4 400多位个人、公司账户, 资金来源、去向分布地域广泛, 涉及全国29个省、市、区, 东抵上海西达新疆, 南至云南北到黑龙江, 涉案金额达720亿元。

2. 电子银行交易信息大集中管理模式, 制约了基层可疑交易资金监测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 银行各机构会计核算方式普遍实现了大集中、扁平化管理模式, 其电子银行客户的交易数据信息均实现集中管理, 数据以电子集中备份方式保存在上一级机构或总部, 给基层反洗钱工作带来不便, 增加了监管部门对可疑支付交易特别是历史交易数据核查的难度。一是查询历史资料难。柜面所查询交易资料时间有限, 一般为1年左右, 有的机构更短, 仅有半年, 查询历史交易数据需要层层上报申请, 这种核算管理方式不便于基层工作人员对电子银行交易进行监测并从中发现可疑交易线索, 客观上形成了资金监测的“死角”。二是了解洗钱资金网络走向难。在实际反洗钱工作中, 侦察机关需要了解客户的交易对手的资金网络的走向, 以判别是否存在洗钱行为。以目前的情况, 银行机构很难提供所有电子银行业务交易对手交易信息, 如POS收单行无法了解商户刷卡的交易明细, 该明细需要通过省级银联机构调取。各银行机构信用卡业务统一归其总部管理, 资料及数据也归总部管理, 调阅相关数据资料需层层上报。

3. 缺乏有效网络技术支持, 无法有效制约追踪网络洗钱犯罪资金

随着电子银行网络业务发展迅猛, 面对海量的网络支付交易数据, 仅凭人力一笔笔甄别判断, 追踪来龙去脉, 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花费大量时间, 影响追查洗钱线索的时效性。目前, 各银行机构并没针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特点开发出针对异常交易分析软件, 来跟踪监测比对可疑交易信息, 银行对电子银行可疑支付交易监测流于形式。

四、加强电子银行反洗钱工作建议

(一) 健全电子银行法律规范, 抑制洗钱犯罪

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针对电子银行业务分别出台了《电子支付指引 (第1号) 》、《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 虽然规范了电子支付业务准入的条件和程序, 强调了电子支付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但两部规章的立法层次都比较低, 均未将反洗钱工作纳入其管理范畴。因此, 应尽快对其进行修订, 明确将反洗钱业务纳入电子银行的市场准入规则及业务规范。目前我国缺乏电子资金划拨网上转账等有关方面的法律规范, 查处电子银行洗钱行为的难度较大。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电子银行和电子支付有关法律制度, 可参考美国的《电子交易法》, 研究制定严密的《电子银行交易法》, 对电子银行 (含跨境银行) 支付交易、数据保存、相关法律责任、违法行为查处程序、司法管辖权等问题进行明确规定, 通过一系列立法措施, 抑制洗钱犯罪, 打击跨国性洗钱活动, 使电子银行反洗钱工作做到有法可依, 防范各种风险, 实现有效控制, 以促进电子银行网上支付的健康发展。

(二) 完善银行机构反洗钱工作机制, 提升反洗钱工作执行力

引导银行机构完善电子业务领域反洗钱工作机制, 督促银行机构建立电子银行反洗钱业务风险评估机制, 明确电子银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 建立健全电子银行业务内部审计、合规和后续评价机制, 以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并且, 应针对电子银行的业务特点建立系统化的电子银行反洗钱内部工作机制, 细化标准, 以利于执行过程中把握政策尺度, 保障反洗钱全过程有效涵盖全部电子银行业务。

(三) 有效执行“了解你的客户”原则

一是在建立业务关系时严格执行准入身份认证、确保客户身份真实。二是建立内部客户信息共享机制, 对可疑交易客户建立信息会商制度, 提高反洗钱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三是在完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基础上, 开展持续客户尽职调查, 特别是风险等级高存在异常交易的客户, 应记录交易的金额、流向、频率等, 结合客户职业背景、经营范围、交易目的和交易性质等重新识别客户, 确定交易实际操作者身份。四是实行黑名单制度。建议建立黑名单查询系统, 将国际司法协作、国家机关公布通报参与洗钱的单位或个人、资金监督过程无法排除嫌疑未立案异常交易的客户列入重点监测名单, 银行与黑名单的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时, 属于黑名单的客户, 应列为重点监测对象, 使资金监测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减少盲目性。

(四) 实行网络实名制和密钥托管制

目前我国反洗钱数据提取和甄别手段落后, 相对于犯罪分子洗钱手段高端化、科技化、网络化, 电子银行业务网络交易的匿名性和加密性阻碍司法机关对网络洗钱的调查。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 实行网络实名制和密钥托管制, 当发现洗钱犯罪时, 可以合理合法地收集证据, 更好地为司法机关反洗钱工作服务。

(五) 建立全国性资金监测系统, 提升反洗钱资金监测技术

电子银行交易借助网络信息技术, 通常在瞬间完成, 因此对电子银行交易监测主要是事后的分析识别。由于电子交易数据日益庞大, 要从海量的交易记录中筛选出可疑交易线索难度很大, 现有的各银行机构各自为战的反洗钱监测系统已渐渐不能满足要求, 迫切需要全国性资金监测系统。针对电子银行交易特点, 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 利用现有洗钱犯罪模型, 建立有效的计算机异常交易分析识别系统, 设定相应的大额和可疑交易识别指标, 及时监测和记录, 为识别异常交易提供基础信息, 使数据甄别分析智能化, 使反洗钱工作逐步规范化、科学化, 提高电子银行反洗钱活动的敏锐度、时效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 结合银行机构的人工监测分析力度, 实现对符合可疑交易特征的交易的挖掘、识别、报告, 提升银行机构可疑交易报告的质量, 防范洗钱风险。

(六) 加强国际间反洗钱的交流与合作

电子银行业务具有跨越国境的特点, 国际合作是不可或缺的措施, 因此, 必须加强国际交流, 共同打击国际洗钱犯罪。一是交流经验, 共同制定国际打击反洗钱犯罪规则。我国必须加强和国际反洗钱组织的关系, 加强国家之间联络, 交流反洗钱经验, 达成对电子银行业务监管的共识, 共同制定和完善有关电子银行交易的法律和法规, 建立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健康有序的电子银行国际框架。二是开展反洗钱情报信息交流和司法协作, 对犯罪分子进行引渡;加强洗钱犯罪证据方面的协助, 如接受外国法院的委托协助调查、搜查、扣押和送达等, 配合实施冻结有关账户和资产等限制性措施。

参考文献

[1]黄俊超, 赵建和, 李晓菲.探析电子货币环境下的反洗钱工作[J].金融会计, 2011 (208) :69-72.

[2]冯怡.网上银行洗钱风险控制研究[J].金融会计, 2011 (213) :53-57.

[3]胡颖.试析电子银行业务反洗钱监管难点及对策[J].金融与经济, 2007 (7) :83-84.

电子银行的风险与控制 篇5

银行通过手机、电话、电脑、ATM等电子渠道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过程就是电子银行业务,与此同时,这些电子银行业务已在商业银行各项业务中占有重要地位。网上电子银行的结算,电子银行的成本低,方便、快捷等优势特点备受客户的喜爱。但是,由于社会复杂的现象,企业财务人员水平和个别银行结算人员的业务水平较低,电子银行结算风险案例也在不断增多。增强风险意识,规避电子银行结算风险,寻找控制风险的策略,已成为电子银行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电子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1.战略和经营风险

银行在经营决策上出现错误,决策后执行的力度不够,面对行业的变化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会对银行的收益造成影响,这些都属于战略和经营上的风险。战略风险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是银行开展电子银行业业务时面临的最严重的风险之一。银行如果在规划和执行力上出现问题,跟不上技术变革的发展,在激烈的同行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这样的战略性质不仅暴露出银行的巨大风险,也会让银行在一个饱和市场中没有丝毫的.立足之地。

2.运作风险

影子银行风险几何 篇6

目前,影子银行较被认可的定义是“从事信用中介的非银行机构”。金融稳定委员会(FSB)于2012年11月发布的《2012年全球影子银行监测报告》中统计,截至2011年,全球影子银行体系资产规模增至67万亿美元。社会融资总量口径下的影子银行相关项目并未全部覆盖银行理财、信托公司、券商资管等其他非银主体所提供的信用,如果将“信用中介”的内涵也扩展到针对同业机构的信用行为,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在30万亿元的水平。

影子银行事实上是市场化融资的代名词—非银行机构利用金融市场获取资金进而行使信用中介职能。从海外围绕影子银行的焦点问题来看,很大部分是对其所依赖的批发金融市场融资(同业市场)不稳定性的担心。同业负债的脆弱性会加大体系流动性风险,而由于其非连续突发和非线性传染的特点,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很难单纯依靠计提资本等传统方式来完成。

影子银行阴霾渐进?

影子银行问题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与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和信托业近年来的飞速扩张有关,各类机构创新业务的开展几乎都以跑马圈地式的野蛮生长为特征,粗放经营和逃避监管约束的本质也因此而饱受诟病。国内外影子银行其实存在较大区别,海外影子银行融资高度依赖同业市场,并且高杠杆特点突出。国内类影子银行机构最根本的负债来源是储蓄资金,并且杠杆程度非常轻。但二者存在着共同的问题—负债的稳定性状况堪忧。

具备影子银行相似风险点的其实是银行表内同业往来业务,但“表内”二字障目使得市场忽略了真正的风险,这一监管盲区比影子阴影更应令人担忧。

影子银行去向何方

围绕影子银行的主要争议目前集中在三点:第一,以银行理财为代表,产品和投资标的期限错配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问题;第二,“资产池”模式下滚动发行产品导致的“庞氏骗局”嫌疑;第三,所投资资产的安全性问题。

因为银行理财采用了借新还旧式期限错配的操作模式而将其归为“庞氏骗局”范畴有失公平。期限错配的运作模式本身无可厚非,核心问题聚集在流动性管理层面。银行理财资产池内确有真实资产,预期收益率也未明显高估。影子银行真实风险当低于市场普遍担心,但舆论压力和群体恐慌可能倒逼监管在政策力度上大幅加码。

资产池直接/间接持有的各类资产的安全性也是市场担忧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资产池采用集合运作,单个产品无法追踪具体投向,一旦资金最终流入了高风险区域,例如一些媒体报道理财资金通过信托进入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高风险收益的资产若出现违约,造成理财产品亏损事件发生,可能引发储户恐慌性赎回的问题,产品无法滚动续作将带来全面的流动性危机。

上述担忧不无其合理性,资产池扩容和高收益标的的增长无疑会提高整体的违约风险,但难以忽略的事实是:银行理财业务的真正扩张其实仅有两年左右的时间,即使是在监管未禁止直接投资信贷资产的时期,对投资对象的要求也是在银行表内优质客户资源的范畴。换一个角度来说,截至目前各家银行自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都未出现真正的违约事件,而表内贷款则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呆坏账记录,问题资产留存表内以拨备覆盖等方式逐步化解处理显然要比暴露于理财资产池更为经济,在市场尚无违约发生的环境下,产品出现兑付问题所带来的声誉损失和可能的监管惩罚对任何一家银行来说都将难以承受。

阳光下的“影子”

监管部门对影子银行问题的关注其实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影子银行的管理问题“宜疏不宜堵”—体系得以发展至今与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休戚与共。从截至目前央行和银监会的举措来看,也基本延续了这样的调控思路,对比担心影子银行收缩更应为投资者所高度重视的,当是央行为此可能采取的长时间收紧流动性决策带来的负面影响。

电子银行风险 篇7

最近几年, 我国大中型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在西部地区的发展非常迅速, 同时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业务也飞速发展。面对国有大中型商业银行业务的迅速发展, 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业务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电子银行业务也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特别地, 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在面对国有大中型商业银行的挑战, 需要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 才能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因此, 对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进行预警分析, 有利于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安全、平稳发展。

学者们对电子银行的风险预测、风险控制、风险评价、风险管理、风险监控、风险测度、风险影响因素以及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在这些研究成果中, 一方面大多数学者只是进行了定性分析, 提出了相关的风险管理对策;另一方面在对电子银行的风险预测和风险预警研究中, 大多数学者选择预测和预警指标时, 都是基于主观判断进行选择;再者, 在进行电子银行风险预测和风险预警实证研究时, 大多数学者采用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与现有研究的不同之处体现在:第一, 本文在选择电子银行业务的预警指标时, 采用自组织数据挖掘方法 (Group Method of Data Handling, 简称GMDH) , 客观、自动地选择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预警指标, 避免人为主观选择风险预警指标的缺陷;第二, 本文在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预警实证研究中, 根据筛选出的风险预警指标, 采用面板数据, 构建面板Logit模型, 更好地检测和度量单纯使用横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无法观测到的影响, 提高预警能力和预警效果。

本文第2部分为文献回顾, 对现有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第3部分为基于面板Logit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介绍构建面板Logit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预警模型的过程以及面板Logit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预警模型的估计与检验;第4部分为基于面板Logit模型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预警实证分析, 采用GMDH算法客观、自动筛选出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预警指标, 利用面板Logit模型对电子银行业务进行风险预警分析;第5部分为结论与政策建议, 总结本文的研究结果, 提出管控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政策建议。

2 文献回顾

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对电子银行业务风险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Basel Committee (2003) [1]的报告认为, 电子银行的主要风险包括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Sokolov (2007) [2]分析了爱沙尼亚的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实践, 分析结果表明, 电子银行最大的几个风险为战略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Malthotra和Singh (2009) [3]采用印度银行的相关数据, 构建多元回归模型, 研究了网络银行对银行绩效和风险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网络银行对银行风险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也就是说, 网络银行的使用没有增加银行的风险状况。Lee (2009) [4]在分析网络银行使用影响因素时, 根据感知风险理论, 重点选取了五个风险因素———金融风险、安全性或隐私性、绩效风险、社会风险和时间风险进行讨论, 讨论结果表明安全性或隐私性对网络银行使用产生不利影响。Akbari等 (2012) [5]采用单样本T检验、弗里德曼秩检验和独立样本检验等方法, 实证分析了伊朗电子银行的操作风险影响因素, 实证结果发现数据准确性、内部控制、技术基础设施、系统容易进入和安全性对电子银行操作风险具有影响。Kesharwani和Bisht (2012) [6]基于Davis (1986) [7]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 (TAM) , 研究了感知风险 (Preceived risk) 对网上银行使用的影响, 结果发现感知风险对网上银行使用意向具有负向影响, 设计很好的网站能够降低网上银行使用的感知风险。

由于电子银行在我国飞速发展, 我国学者也对电子银行业务风险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刘春杰等 (2000) [8]从业务与技术的角度将网络银行的基本风险分为基于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虚拟金融服务形式的业务风险两大类。尹龙 (2003) [9]认为网络银行风险监管主要集中于技术风险、安全风险的监管, 而网上银行发展的战略风险、信誉风险等风险监控较少。吴晓云和焦勇兵 (2008) [10]以科技接受模型为基础, 在认知建构中增加感知风险和信任等变量, 对网络银行的采用意图进行实证检验, 实证结果表明感知风险因素对网络银行的采用意图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刘超和付金梅 (2009) [11]从中国与欧美国家比较分析的视角, 研究了电子银行风险管理过程, 并提出要建立分工明确、扁平化和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及长效机制, 完善风险管理程序。李伏安和李良 (2009) [12]将电子银行风险分为传统风险和特殊风险, 其中, 传统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特殊风险包括:技术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外包风险和跨进风险。陶大俊 (2009) [13]建立了电子银行风险模型, 采用小波和层次分析法评价了电子银行风险, 结果表明内部管控中的明确职责定期检查和具有初级程度的内部员工对电子银行风险影响最大。杨北京 (2010) [14]认为电子银行业务来源于银行内部和银行外部,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了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防控的对策。华营营 (2012) [15]建立了电子银行风险评价模型,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风险因素进行了评估, 将风险因素分为A、B、C三类, 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因素,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措施。刘思思 (2013) [16]认为电子银行存在着系统安全风险、业务风险与法律风险, 针对这些风险, 提出了风险防范措施与解决途径。

从以上国内外研究成果可以看出, 现有学者重点研究了电子银行的风险类型、电子银行风险对电子银行使用的影响、电子银行风险评估、风险预测以及电子银行的风险控制对策。但是, 现有学者对电子银行风险预警的研究成果较少, 进行电子银行风险预警实证研究的成果更是凤毛麟角。此外, 在电子银行风险预警指标的选择上, 大多数学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 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因此, 本文将利用GMDH算法客观、自动地选择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预警指标。在此基础上, 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Logit模型, 结合面板数据, 构建基于面板Logit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预警模型, 对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预警进行实证分析。

3 基于面板Logit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面板Logit模型对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进行预警。Logit模型能够处理因变量选择问题, 而风险预警是一个因变量选择问题。本文建立四元选择模型, 即选择“黄色危机”、“橙色危机”、“红色危机”和“不产生危机”四种情况。

3.1 电子银行业务风险临界值的确定

根据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数据的特点, 本文采用电子银行业务增长率波动幅度确定电子银行业务风险临界值。采用如下公式计算电子银行业务增长率:

其中, GRt表示第t期的电子银行业务增长率, TAt表示第t期的电子银行交易额, TAt-1表示第t-1期的电子银行交易额。

对于风险预警临界值的确定, 本文借鉴石柱鲜和牟晓云 (2005) [17]提出的临界值 (LJZ) 方法, 即:均值加上k倍标准差。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表示电子银行交易额的均值, SD (TA) 表示电子银行交易额的标准差。

根据相关专家的研究结果, 本文认为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增长的波动幅度小于电子银行业务平均增长波动加上业务波动的0.25个标准差时, 表示电子银行业务绿色信号 (没有危机) ;电子银行业务增长的波动幅度在0.25至0.5个标准差之间时, 表示业务发出黄色危机信号;电子银行业务增长的波动幅度在0.5至一个标准差之间时, 表示业务发出橙色危机信号;电子银行业务增长的波动幅度大于一个标准差时, 表示业务发出红色危机信号。

3.2 模型构建

令Xijt表示第i个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在t时期的第j个观测值, n表示面板数据模型的横截面个数, T表示本文选择的时间序列长度, m表示解释变量个数, 则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预警模型表示如下:

模型 (3) 中的P表示电子银行业务风险产生的概率。结合前文定义的临界值 (2) , 计算四种选择分别为:当P∈ (0, 0.4) 时, 电子银行业务不产生危机;当P∈[0.4, 0.6) 时, 电子银行业务产生黄色危机;当P∈[0.6, 0.8) 时, 电子银行业务产生橙色危机;当P∈[0.8, 1) 时, 电子银行业务产生红色危机。即:

3.3 模型估计与检验

为了估计面板Logit预警模型 (3) , 对模型 (3) 两边取对数, 并进行整理, 得到:

经过对数化处理和整理后的模型 (5) 是一个面板数据模型。

在估计面板数据模型时, 首先要确定模型形式, 即:确定究竟是采用联合回归模型、变截距模型, 还是变系数模型。本文采用F检验设定模型形式。其次, 要确定究竟是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对于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的确定, 本文采用Hausman检验进行检验。F检验和Hausman检验的过程可参见高铁梅 (2011) [18]、罗聪和李成刚 (2014) [19]。

4 基于面板Logit模型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预警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取

本文对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进行预警。选择的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包括成都银行、重庆银行、贵阳银行、青海银行、宁夏银行、柳州银行、北部湾银行、桂林银行、西安银行、富滇银行、内蒙古银行和包商银行。因此, 本文的面板数据一共有十二个截面。

4.2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中国电子银行业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中国电子银行网 (http://www.cebnet.com.cn/)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 、《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以及样本十二家城市商业银行网站。其中, 经济因素数据来源于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政策因素数据来源于中国电子银行网;互联网发展数据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产品规划和银行规模数据来源于十二家城市商业银行网站, 网络营销和安全性数据来源于《中国电子银行业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电子商务发展数据来源于《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

4.3 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预警指标选择

(1) GMDH算法简介

本文采用GMDH算法, 客观、自动地选择出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预警指标。GMDH算法是由乌克兰科学院A.G.Ivakhnenko院士首次提出的。GMDH算法能体现生物进化的竞争、优胜劣汰过程, 反映客观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GMDH算法在模拟生物遗传、变异、选择和进化过程中, 使中间模型不断自组织地重组, 客观、自动地选择出对研究对象有重要影响的因素[20]。GMDH算法一般要经过如下几个步骤[21]:第一, 把数据样本集划分成训练集以及测试集。第二, 构建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一般地, 选取K-G多项式作为函数关系的“参考函数”。第三, 从具有外补充性质的选择准则中选出一个 (或者多个) 作为目标函数 (即外准则) (1) 。第四, 初始组织vi之间不断自组织, 生成第一层中间模型。第五, 筛选第一层中间模型。根据外准则, 在测试集上对第一层生成的中间模型进行筛选, 将筛选出的中间模型wk将作为网络第二层的输入变量。第六, 得到最优复杂度网络结构。重复进行第三步和第四步, 能够生成第二层、第三层、…、第N层中间模型, 最后得到我们需要的显示最优复杂度模型。

GMDH建模过程可以用图1表示。

(2) 风险预警指标筛选

现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 电子银行业务的影响因素众多, 电子银行业务面临的风险较大, 风险因素较多。这些影响因素和风险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互联网发展、产品规划、网络营销、安全性、银行规模和电子商务发展等。

(1) 经济因素。

一般来讲, 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稳定, 增长迅速, 电子银行的使用也更加广泛。经济发展会影响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这就是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经济风险。本文采用GDP增长率 (X1) 刻画经济发展的情况。

(2) 政策因素。

国家对电子银行发展一般来说都是采取支持的态度, 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但是, 电子银行业务出现较大风险, 国家又会改变政策, 严格限制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这体现为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政策风险。本文采用虚拟变量 (X2) 反映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政策风险。X2的取值如下:

(3) 互联网发展。

电子银行的使用离不开互联网, 所以互联网的良好发展是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基石。随着经济的发展, 国家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投入, 加快了移动互联网发展。Polatoglu和Ekin (2001) [22]、Sohail和Shanmugham (2003) [23]以及Gerrard等 (2003) [24]的研究显示:如果用户能够很容易地联接到互联网, 将促进用户使用电子银行。发展和普及互联网络, 可以使得人们更容易连接网络, 有利于人们使用电子银行。本文采用互联网普及率 (X3) 反映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情况。

(4) 产品规划。

没有良好的产品规划, 电子银行业务将得不到客户的认可。产品规划是电子银行业务的产品风险。本文利用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推出的电子银行产品数量 (X4) 衡量电子银行产品规划。

(5) 网络营销。

城市商业银行采用网络营销方式能够降低成本, 提升运营效率, 提高电子银行的业务量和交易规模。这是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营销风险。本文利用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投放的银行广告数量 (X5) 刻画网络营销力度。

(6) 安全性。

电子银行的安全问题是电子银行发展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安全因素对个人网上银行体验感知有正向影响, 进而影响客户使用网上银行 (夏海林和雷星晖, 2014) [25,26]。本文使用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开通的USB-Key数字证书数量 (X6) 反映电子银行的安全性。

(7) 银行规模。

城市商业银行规模越大, 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 电子银行业务也越不可能产生风险。本文使用总资产 (X7) 刻画城市商业银行规模。

(8) 电子商务发展。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买卖, 企业和用户也喜欢使用电子银行支付方式。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电子银行的发展。本文采用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率 (X8) 衡量电子商务的发展。

本文采用GMDH算法从这些影响因素和风险因素中客观、自动地筛选出电子银行风险预警指标。将上述影响因素和风险因素作为自变量输入GMDH建模网络中, 将电子银行业务增长率 (GR) 作为因变量输入GMDH建模网络中。

在GMDH建模时, 首先要进行无量纲化的处理, 采用式 (6) 进行无量纲化的处理:

本文利用自组织数据挖掘软件Knowledgeminer5.0软件进行GMDH建模, 建模结果如下:

其中, Z11和Z12分别是由软件自动输出的两个中间变量。将式 (8) 和式 (9) 代入式 (7) , 得到:

整理式 (10) , 得到最优复杂度模型:

最优复杂度模型 (11) 表明:GMDH算法筛选出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预警指标包括GDP增长率 (X1) 、互联网普及率 (X3) 、投放网络广告和银行广告数量 (X5) 、城市商业银行开通的USB-Key数字证书数量 (X6) 和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率 (X8) 。

4.4 风险预警实证结果分析

(1) 模型估计结果

首先, 确定面板Logit模型的设定形式。本文采用Eviews6.0软件计算, 进行F检验和Hausman检验。经计算, 在F检验中, F=10.1195, 这表明模型设定为变截距模型;在Hausman检验中, W=23.1383, 这表明模型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根据F检验和Hausman检验结果设定的模型形式, 对模型 (5) 进行参数估计, 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注:表中的**和***分别表示在1%和5%的水平下显著。

从表1的估计结果来看, 各个风险预警指标对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具有正向的影响, 除了互联网普及率的影响不显著外, 其余解释变量的影响都是显著的。面板数据模型 (5) 中个体效应的截距如下表所示:

(2) 风险预警结果

根据表1和表2的估计结果, 各个预警指标与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呈正相关关系, 对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将模型 (5) 的估计结果代入式 (2) 中, 结合前文划分的危机信号区间, 利用面板Logit预警模型对2013年1月至12月的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进行风险预警。将预警结果与真实值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的比较结果可以发现, 如果将预警的危机信号与真实危机信号不一致作为判断准确性的标准, 利用面板Logit模型对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进行预警的正确数为117项, 预警错误只有27项, 预警准确率达到81.25%.如果将预警的危机信号比真实危机信号更低判断为预警不准确 (1) , 利用面板Logit模型对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进行预警的正确数为133项, 预警错误只有11项, 预警准确率达到92.36%.因此, 本文构建的预警模型具有较好的预警能力。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GMDH算法和面板Logit模型对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预警进行了实证研究。采用GMDH算法客观、自动地筛选出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预警指标, 筛选出来的风险预警指标包括GDP增长率、互联网普及率、投放网络广告和银行广告数量、城市商业银行开通的USB-Key数字证书数量和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率。利用这些风险预警指标, 结合面板数据的优势, 构建了基于面板数据的Logit风险预警模型, 使用面板Logit风险预警模型对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进行了预警分析。预警分析结果发现, 将预警的危机信号与真实危机信号不一致作为判断准确性的标准, 预警准确率达到81.25%;将预警的危机信号比真实危机信号更低判断为预警不准确, 预警准确率达到92.36%.这表明, 基于面板数据的Logit风险预警模型具有较好的预警能力和良好的效果。

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 为了更好地管控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 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 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模型。有效的风险预警模型能够帮助电子银行工作人员及时、准确地了解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状况, 对电子银行业务风险进行准确的预警。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要选择全面的预警指标, 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模型, 评估电子银行业务风险, 根据评估结果提前采取风险防范措施。

第二, 构建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西部城市商业银行要建立包括内部风险管控体系和外部风险管控体系的风险管控体系, 利用内部风险管控体系防范和管理员工操作风险、技术风险、制度风险等, 利用外部风险管控体系防范和控制客户风险、欺诈风险和社会环境风险、法律风险等。

银行高风险业务洗钱风险分析 篇8

一、银行高风险产品业务洗钱风险及控制措施

(一) 自助终端设备业务

1. 潜在洗钱风险

(1) 交易背景的隐蔽性。发生银行柜台交易时可通过查看业务凭证、观察客户行为模式等方式了解客户的交易目的, 而自助业务客户只需录入电子交易指令即可完成交易, 银行无法识别客户的职业、经营背景、交易目的及资金来源等信息, 监测客户交易的真实背景和真实目的。

(2) 交易身份的匿名性。自助业务发生交易时主要通过密钥、电子签名的认证来确认交易双方身份, 具有只认“证”不认“人”的特点, 银行无法掌握交易的实际控制人和实际收益人。不法分子冒用他人身份证件开立账户, 或者通过网络购买已开立的账户来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 给银行追踪这些资金的来源和去向增加了难度。

(3) 交易地点的随机性。自助设备为客户摆脱银行柜台的限制提供了便利, 客户可以任意选择方便的地点进行交易, 不法分子将居住地、账户开立地、非法行为实施地、非法所得支取地分别选择在不同的地区, 以规避银行资金监测。

2. 风险管理措施

(1) 完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一是充分利用居民身份证联网核查系统, 在开卡时联网核查核对客户信息, 可大幅降低匿名、假名账户的概率;二是优化升级银行卡交易和核心业务系统, 实现本行客户开立的多个账户信息、交易流水、风险等级评定信息、涉嫌案件调查等情况的关联, 便于柜台员工重点识别。

(2) 强化客户准入审核。强化自助终端设备客户准入审核, 对开通ATM转账、取现或电话银行转账等自助业务必须验证持卡人的身份证件。可增设可以鉴别身份的身份证件号码、电话号码等验证措施, 从技术上最大程度地对交易者真实身份进行监测。

(3) 提升人工识别可疑交易的能力。自助终端业务通常是无纸化业务, 无法在第一时间掌握资金的来源和去向, 交易完成后的客户风险等级评级、可疑交易识别工作变得特别重要, 加强对高风险客户的人工检测分析力度, 实现对符合可疑交易特征的交易的挖掘、识别和报告。

(二) 网上银行和网络支付业务

1. 潜在洗钱风险

(1) 交易的分离性。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客户、资金交易信息不能充分衔接, 其资金交易链条与商业银行彼此分离, 给客户身份识别、异常交易监测和甄别、反洗钱调查和公安机关调查取证造成很大的困难。

(2) 交易的便利性。网银交易和网络支付方式降低了交易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使得P2P网贷集资洗钱、赌博洗钱、诈骗洗钱等交易账户众多、交易地域广泛的案件频繁地使用网上银行和网络支付业务。

(3) 交易的交叉性。非法网银交易账户之间大多存在多重关联性, 资金交易通过网银交易且交叉使用ATM、柜面现金或转账等业务产品, 上下游交易对手众多, 账户分工明显, 过渡账户主要通过吸收资金、快速转账或积累一定资金转款。

2. 风险管理措施

(1) 完善网银业务反洗钱风控体系。将反洗钱最新监管政策要求纳入银行内部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中, 建立起高效、系统化的内部反洗钱监控体系, 确保内控制度能覆盖网上银行所有的业务环节, 建立合理的机制保证各项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

(2) 加强对网银交易资金的监测。优化网银交易监测系统, 加强资金来源审核和用途管理, 采取合理措施了解网银交易资金来源, 使数据甄别分析高效化和准确化。充分利用影像系统改进网银交易记录和资料保存方式, 确保反洗钱合规人员能够方便调用历史电子交易信息, 以便可疑交易的甄别分析。

(3) 加强开户环节客户身份识别。加强对代理开立网银账户客户的身份识别, 对于无合理理由异地开户、批量开户、代理开户等异常开户行为密切关注, 切实采取有效强化的手段验证网银账户实际控制人。

(三) 私人银行业务

1. 潜在洗钱风险

(1) 交易的私密性。为满足高净值客户的需求, 银行通常会采取多种保护客户身份信息的方式, 掩饰客户的账户信息和资金交易信息, 如客户可通过私人银行的离岸业务在避税性群岛或离岸金融中心注册公司, 掩盖真实信息进行业务拓展及交易。

(2) 交易的复杂多样性。私人银行业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元性的一揽子金融服务, 种类丰富的金融产品、渠道多样的交易方式在客观上为洗钱活动提供了便利, 容易将洗钱活动融入到正常的金融交易中, 尤其是在洗钱活动的离析阶段容易被洗钱分子利用, 使非法所得经过多重金融交易后掩盖真实面目。

(3) 交易的利润性。私人银行客户均是具有强大资金实力的高净值客户, 为追求高额利润和回报, 客户经理对客户的尽职调查, 特别是客户大量资金的来源、合法性及账户实际控制人和交易实际收益人等信息, 不能做详尽的调查, 可能还会协助客户将非法资金用于投资。

2. 风险管理措施

(1) 强化客户接纳环节客户身份识别。私人银行部门在客户接纳环节, 获取客户的相关信息确定高净值客户的资金来源及合法性, 判断资金的实际控制人和交易的实际收益人;如果确定是高风险客户, 如资金来自高风险国家和地区的人士、政治公众人物等, 采取强化的客户尽职调查措施。

(2) 加强可疑交易报送环节资金监测。继续规范可疑交易报告工作流程, 建立私人银行资金监测指标和模型, 结合反洗钱资金监测和自身风险控制措施情况, 灵活设定风险评级指标, 加强监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充分发挥客户经理在反洗钱工作中的作用。客户经理对私人银行业务客户的身份背景、服务需要、投资偏好等方面有着较全面的了解, 要充分发挥客户经理在客户身份识别、资金监测、可疑交易分析方面的作用, 将反洗钱风控要求贯穿到客户经理日常工作中。

二、反洗钱风险防控政策建议

(一) 加强高风险业务产品风险评估

基于风险为本的反洗钱工作方法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对自身产品业务潜在洗钱风险进行风险评估, 并根据风险大小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风险, 从而将主要精力运用于对高风险业务的识别和监控上。针对银行自助终端设备业务、网上银行和网络支付业务、私人银行业务等潜在洗钱风险较高的业务, 在产品设计环节充分关注潜在的洗钱风险, 对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

(二) 完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

针对自助终端设备、网上银行、网络支付等非面对面业务产品, 采取辨识度较高的面部识别等技术和其它辅助识别措施开展客户身份初次识别、持续识别和重新识别工作, 必要时对高风险客户进行电话回访或实地回访, 确保客户身份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 保证账户开户人和使用人的一致性, 遏制账户的出租、出借或非法买卖等问题。

(三) 建立以合理怀疑为基础的可疑交易报告模式

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自身产品业务, 按照风险可控原则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要结合反洗钱资金监测和自身风险控制措施情况, 形成一套能够充分体现银行业新业务特点及自身产品业务为特色的可疑交易报告标准, 研究建立可疑交易模式和监测分析系统, 在借助科技手段的同时, 加大人工分析甄别, 逐步实现以主观分析为主、客观指标为辅的可疑交易报告模式, 切实减少防御性报告, 提高可疑交易报告质量。

(四) 采用科技手段加强反洗钱资金监测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银行产品的创新, 网上银行及网络支付业务量不断增大,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适时完善反洗钱大额和可疑交易监测指标和系统,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各类交易数据进行分析, 并定期针对新产品、新业务设定和修改可疑交易监测模型、参数和指标, 并加大对客户各类交易信息的汇总和分析。

摘要:FATF新四十条明确金融机构以及特定非金融行业和职业采取适当的措施识别和评估其客户、国家或地域、产品、服务、交易或交割渠道等方面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 现主要从银行高风险产品业务角度分析洗钱风险, 并提出针对性的反洗钱风险防控建议。

关键词:高风险,业务,洗钱风险

参考文献

[1]李东荣.FATF建议与相关国际公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2.

[2]马经, 徐诺金.金融机构反洗钱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3]陈林.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研究[J].南方金融, 2013 (11) .

电子银行风险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CQSX银行

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银行业历来都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商业银行在其日常经营过程中会经常面临诸如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及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类型。因而, 风险管理也就成了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风险与提高效率是银行永远的两大主题。

银行效率是指银行投入产出比, 反映的是其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贷款率和控制银行风险上取得了成效, 但是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不良贷款率等风险指标呈上升趋势。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不断地提高银行经营效率, 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商业银行开始发挥信用中介职能之后, 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信用风险。不同的经济金融环境, 不同的商业银行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使得人们对信用风险的定义和内涵的理解也是不同的。目前对信用风险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信用风险即为违约风险, 即由于借款者不能或不愿按照合同要求偿还债务造成违约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一般来自客户信用状况, 客户信用状况的好坏影响着信用风险的大小。客户偿债能力发生恶化或是客户有意欺诈, 可能不能或不愿偿付部分或全部其承诺的利息及本金, 而这些违约将造成银行损失, 即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

2) 信用风险即为信贷风险, 在信贷过程中, 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还本付息协议或者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发生变化而给银行资产价值带来损失的风险, 这是一种狭义的信用风险概念。

3) 信用风险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的影响, 使银行的实际经营收益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 从而导致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一种可能性, 它不仅包括信贷风险, 还包括存在于其他表内、表外业务, 如贷款承诺、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工具中的风险等, 即为广义的信用风险。

4)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的损失的可能性, 还包括由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的变动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债务的市场价值变动而引起的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 又称违约风险, 是指债务人合同到期后未能按照约定履行债务, 而给债权人带来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风险通常是指债务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违约所导致的风险, 例如信贷资产业务中借款人由于个人原因无法偿还贷款本息而使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恶化;负债业务中由于客户大量提款而造成挤兑, 银行短时间内无法筹措资金造成支付困难;表外业务中由于债务人未按时履行债务而将或有负债变为表内负债等。狭义的信用风险大家一般理解为信贷风险。

本文的“信用风险”除特别说明外, 通常也是指信贷风险。

2 CQSX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概况

2.1 CQSX银行现状

CQSX银行经中国银监会批准, 于2008年2月改制重组而成, 注册资本23.54亿元。截至2014年6月末, 全行资产总额804.60亿元, 各项存款余额585.43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264.94亿元, 以上各项指标分别是重组前的15.17倍、18.30倍、22.98倍。重组六年来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9.17亿元, 实现税金17.94亿元, 各项监管指标全面达到审慎监管要求, 在全市营业网点达到60个。

CQSX银行成立以来, 坚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上市和跨区域经营的三大战略, 坚持中小企业银行、零售银行、理财银行、库区银行、上市银行的五大定位, 坚持差异化经营、特色化发展, 全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 实现规模、效益与质量的协调发展。

2.2 CQSX银行风险管理概况

1) 个别行业的所谓“高端”客户通过自身或关联企业, 成为向该行取得信贷资金的“融资平台”或“融资窗口”。

2011年~2014年6月末以来, 表现最为明显、最为活跃的莫过于钢贸、房地产、建筑业等行业。为了应对商业银行经营机构所面临的存款、贷款、收入等考核压力, 以及授信风险缓释的要求, 以福建周宁商人为核心团队的上海钢贸城 (钢贸市场) 融资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具有的吸引力在于, 商业银行取得了银行承兑汇票项下保证金存款;通过货押、联保、担保公司保证等几种可供选择的担保方式, 片面地满足了银行对于授信业务的风险缓释、信用增级要求。但实际上, 钢贸市场和担保公司具有相同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 借款人和保证人也具有密切的关联关系。钢贸企业在取得银行融资后, 仅在钢材贸易领域投入少部分资金, 而将大部分资金转作他用, 如房地产, 甚至民间借贷。钢贸成为融资手段, 导致进入这一行业的民间资金越来越多, 泡沫和风险也就越积越大。

该行目前钢贸企业贷款占全行贷款总额的1%不到, 但房地产行业以及建筑行业贷款占全行贷款达到30%左右, 其行业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2) 融资性担保公司挪用或占用客户保证金、客户信贷资金。

一段时期以来, 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商业银行的一项风险缓释措施是引入合格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 (保证) 。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担保公司授予担保授信额度, 经过授信审批环节, 对银保双方共同确认的单一法人客户实施授信。“中担、华鼎、创富” (三家法人担保公司具有共同的实际控制人) 危机事件表明, 在这种作业模式中, 借款人 (即担保公司的“客户”——被保证人) 、担保公司、商业银行的行为均具有“异化”特征。由于担保公司的推动, 借款人获得的信贷资金往往超过其实体经营需要, 将大比例的信贷资金交给担保公司, 以“理财”名义加以挪用;由于有了担保公司的连带责任保证作为风险缓释、信用增级措施,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诸环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履职缺位问题。

该行也有类似的担保公司担保授信业务, 且占全行贷款余额的43.89%, 占比较大。

3) 企业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发放委托贷款。

一些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后, 拿出一部分信贷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有的企业一方面在银行有大量借款, 但同时又通过银行作为中介, 发放委托贷款, 或为增加财务收益, 或从事一些委托人不便于直接出面经营的业务。在银监会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背景下, 甚至出现了企业以委托贷款方式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资金支持的现象。

4) 企业介入民间借贷。

通常而言, 除非以民间借贷为“主业”, 企业介入民间借贷 (通常是“借入”) 有两种常见情形:其一, 银行贷款即将到期, 借入民间资金, 以便能够及时归还银行贷款本金, 保持较为良好的信用记录, 以期继续从银行获取信贷资金支持, 通常银企双方有“君子协定”, 适时还款是再次放款的先决条件;其二, 企业或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或为投资于新领域而引入民间借贷。前一种情形是临时性短期周转性质, 期限一般不会超过一周;但后一种情形显然不是短期所能够顺畅回流的。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来说, 后一种情形的风险显而易见, 尤其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大的背景之下。

5) 一些经营机构通过资产业务拉动负债业务, 以应对考核压力。

当前, 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背景下, 商业银行之间的存款竞争相当激烈。该行部分经营机构操起了贷款“派生”存款的低层次竞争手段。尽管是受托支付, 但信贷资金通过或简或繁的渠道 (多通过关联企业) , 变相流回借款人账户。借款人利用信贷资金的一部分或绝大部分作为保证金, 开立银行承兑汇票, 之后再进行贴现;取得贴现资金后, 存在继续以贴现资金作为保证金而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的可能。对银行方面而言, 能够接受此种业务合作方式的企业客户, 多数情况下不是优质客户, 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隐患。

6) 存在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多头审批问题, 在某些环节规避了统一授信的约束。

例如, 房地产行业是各家商业银行密切关注的行业, 多家银行实行授信“名单制”管理。在一定时间区间内, 受制于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 已经批复的额度不能如期放款 (提款) 。这样一来, 一家商业银行的经营机构可以购买另外一家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 而该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则为信托公司对该房地产企业发放信托贷款而得以成立的信托计划受益权。当然, 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 而商业银行最终还要承担相关信用风险。而信托贷款的资金支付, 尚不受有关受托支付等相关规定的约束。这样, 就存在一个可能性, 即房地产企业在获得信托贷款资金后, 不会对信托贷款指定用途项下既定的项目用款, 而将资金统筹使用至其他房地产开发项目。这里, 信托公司起的是典型的“影子银行”的作用。

3 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金融危机的发生使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既面临着挑战, 同样也充满了机遇。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使我国实体经济和金融业在此次危机中受到了一定冲击, 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受到了影响, 但同时也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了改革体制和完善机制的重要性。稳步的改革让我们在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方面逐步完善, 目前在政策的支持和监管体系的发展方面已取得一系列成果, 如政府加大力度扶持绿色信贷发展, 同时加大了对循环经济、低碳产业的支持力度;推进了“支农服务”的三大工程, 让阳光信贷等普惠金融措施深入农村建设等。银监会在实施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试行) 》之后, 又相继出台了四个相关资本监管配套政策文件, 对资本监管国际规则的部分原则性规定予以进一步明确;引导商业银行开展新型资本工具创新, 完成符合《资本办法》要求的二级资本工具的发行等等。

本文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以下对策和建议。

3.1 商业银行加强信用风险控制的建议

1) 商业银行应重点注意宏观经济波动情况, 提前防范宏观经济波动带来的信用风险, 并做好已有信贷项目的监管, 防止发生信用风险。目前, 我国宏观经济处于调整阶段, GDP正经历着从10%左右增长速度向8%~7%左右增长速度的转换, 整个国民经济因此受到震动, 国家在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 也在继续施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人民银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限制商业银行的信贷的过度扩张, 力图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使直接融资比重上升, 重点推进利率市场化与汇率机制改革, 在这样的宏观经济大背景下, 商业银行应该对新增信贷业务持谨慎态度, 建立科学完善的信贷管理评价机制, 对新增贷款做好贷款前审查;对已发放贷款, 也要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 加强贷中审查力度, 及时发现企业经营中出现的违规操作, 严控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调整自身贷款方向, 保证信贷资金尽可能多的流向国家支持的相关产业, 对一些产能过剩、面临调整的产业, 如钢铁、水泥、煤炭、房地产、建筑等产业, 应缩减信贷量。

2) 商业银行应该提升自身的经营效率, 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首先, 对于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 应该加强规模经济的控制, 避免由于规模扩大造成的效率损失高于降低的成本;其次, 商业银行需要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降低营业费用支出, 避免效率低下造成的资源浪费。解决这些低效率问题, 需要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管理, 吸收优秀的金融人才, 提高银行员工的整体素质;同时, 改良原有的技术装备, 采用新型电子设备, 将新兴信息技术与传统银行业务相结合, 提高完成业务的效率;另一个重要的措施, 就是改革银行内部的管理结构, 使之更具有弹性和活力, 更适合多变的市场, 能够快速的解决银行实际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最后, 完善员工的奖惩机制, 保证奖罚分明, 对于资源浪费的现象要严格惩罚, 对于员工提高银行工作效率的建议要积极采纳并给予奖励, 以此来保持银行员工工作的较高积极性。

3) 商业银行应该提高创造收益的能力, 以高收益促进效率提高, 同时也降低信用风险。目前, 我国银行业竞争程度越来越高, 更有互联网金融创新冲击着传统的银行业务, 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即将完成, 在这样的环境下, 我国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增加, 也增加了商业银行获取高利息收入的难度, 商业银行原有的高利差带来高收益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 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改革, 提高创造收益的能力, 否则, 在未来的经营中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将迅速增加, 使商业银行经营面临极大的困境。如何提高商业银行的创收能力, 主要是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银行应改良传统银行业务, 比如降低开户流程难度, 取消不必要的手续费, 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咨询服务等等, 通过改良传统业务, 保持传统业务优势, 持续吸引原有银行客户;其次, 拓展业务渠道, 实现多元化的收益, 主要是大力开展中间业务, 如企业现金管理业务和私人理财业务等等, 利用已有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 通过新型金融服务业务实现多元化收入渠道, 提高创造收益能力;最后, 银行经营的差异化开始显现, 这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应该深挖自身优势, 树立品牌经营, 有自己的特色定位, 能在某些方面为客户提供最为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3.2 对于金融监管者的建议

1) 控制商业银行信贷的过度扩张, 维持合理信贷规模。近些年来商业银行的放贷规模持续高速增长, 虽然暂时使得不良贷款率下降, 但随着宏观经济的调整, 我国经济中的一些问题将逐一暴露, 而问题产业及企业的不良贷款问题也会随之而来。所以, 现阶段银行业监管者应该控制银行信贷扩张规模, 通过规模控制, 使银行信贷资金流向信用风险更低、收益稳定的实体经济行业与企业, 降低银行业的整体信用风险, 并从侧面帮助国家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

2) 加强对资本充足率指标的监管力度, 降低高风险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的比例。已有研究证明资本充足率指标的有效性, 能够有效的提升银行资产的质量, 能够保证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 按期收回信贷资金及利息, 避免不必要的资产损失发生, 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3) 对商业银行存贷比率指标监管问题进行更多的研究, 使得我国银行业在维持较高的流动性同时, 不必损失盈利能力。存贷比率过高会引起银行流动性风险加剧, 这将使得包括信用风险在内的银行整体经营风险随之提高;反之, 如果存贷比率过低, 说明商业银行不能合理利用资金, 创造收益能力偏低, 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如何确定最优的存贷比率指标, 仍然是监管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具体实践进行检验。

4 结论

本文结合笔者工作过的商业银行行情分析、信用风险管理状况整理和归纳了可能会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影响的宏观因素和微观个体因素, 得出了以下结论。

1) 与微观个体因素相比, 宏观因素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更为显著。

2) 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时, 可以显著的降低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

3) 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和货币增长率, 带来了宏观经济过热和经济体系的不稳定, 使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银行收回贷款资金的风险也随之加大, 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加剧。

4) 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可以有效的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这意味着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对控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有明显效果。

5) 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会明显的影响自身面临的信用风险。当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时, 对现有资源利用程度也就越高, 因此可以明显的降低信用风险;反之, 如果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不高, 对现有资源的低利用率会提高信用风险。

6) 在我国商业银行业中, 较大的经营规模虽然能利用地域和业务优势降低信用风险, 但是经营规模过大会使得经营效率下降, 从而可能引起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增加。

7)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可以通过提高存贷比率, 即降低银行资产流动性的方式来降低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

8) 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 可以在短时期内降低不良贷款占贷款余额的比重, 即降低不良贷款率。

参考文献

[1]Abhiman Das and Saibal Ghosh.Determinants of Credit Risk in Indian State-owned Bank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Munich Personal Re PEc Archive, 2007.

[2]Hackbarth D, Miao J, Morellec E.Capital structure, credit risk, and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6, 82 (3) :519-550.

[3]Danelsson J, Shin H S, Zigrand J P.The impact of risk regulation on price dynamics[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 2004, 28 (5) :1069-1087.

[4]白雪梅, 臧微.信用风险对中国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 2013 (2) :54-59.

[5]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R].中国银监会, 2013.

[6]胡红星.次贷危机中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缺失及其启示[J].上海金融, 2009 (7) :10-20.

[7]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兼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8]奥特曼:中国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

[9]孙森, 翟淑萍.信用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2.

[10]徐若涵.浅论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对信用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外资, 2011 (2) .

[11]刘可夫.各种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在城商行适用性的比较分析[J].商业经济, 2011 (19) :30-31.

电子银行风险 篇10

影子银行最早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Mc-Culley提出。随后, 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Gross再次提及影子银行, 从此影子银行名声大噪。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 从事与银行相类似的金融活动, 但是却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统称。

21世纪以来, 影子银行经历了膨胀式发展, 成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子银行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 却在很大程度上开展着银行的业务。很多企业由于信用问题或者其他原因在银行得不到贷款, 这些非金融机构就成为他们得到资金的主要来源。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包含两部分, 一是以银行内部理财产品为代表的内部影子银行业务;二是不受监管的以地下钱庄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影子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影响日益增强, 但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这种情形有可能会引起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体系的极大冲击。

本文在介绍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特征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的风险, 并提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

二、影子银行的特征

影子银行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 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影子银行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征:

(一) 影子银行的记忆模式具有批量的性质, 而商业银行一般采取零售的方式

传统的商业银行是采用零售的方式进行业务经营的, 但是, 影子银行一般采取批量经营。商业银行的零售模式可以有效地进行个体风险的鉴别与控制;而影子银行的批量经营则集中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风险。

(二) 交易方式不透明

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 信息披露不完全, 导致风险累积较高。

(三) 影子银行的经营杠杆率较高

影子银行很少采用自有资本进行经营, 大多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 这样就导致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一旦发生危机, 将导致整个系统的不稳定。在金融市场繁荣时期, 高杠杆运作会带来丰厚的利润;但在金融衰退时期, 高杠杆则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三、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经营的影响

(一) 以民间高利贷为代表的外部影子银行体系对银行经营的影响

部分经济主体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以不属于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社会融资。在以温州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区域, 高利贷规模非常庞大。中金公司研究部发布的《中国民间借贷分析》研究报告显示, 2011年中期中国的民间借贷余额为3.8万亿元, 同比增长38%, 相当于银行总贷款的7%;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 信托公司银信合作业务余额达到了1.67万亿元;央行统计三季度末委托贷款约1万亿元;另外由于中国影子银行与美国影子银行体系不太一样, 各种私募基金、对冲基金等并不发达, 这一部分仅占到约1万多亿元。综合这几项, 中国影子银行规模逾7万亿元左右。

这类融资方式相比传统的银行贷款而言, 具有一定的优势。它们比传统银行信息更充分, 运营更灵活。在社会交往方面, 也比传统银行更具优势。因而在小规模融资、短期融资和关系型融资方面更具有优势。

在银行信贷基本平稳的情况下, 经济主体通过高利贷等方式进行融资, 其表现为银行活期存款在不同的账户间流动。具体而言, 资金供给者将自己在银行的存款转移给资金需求者, 资金需求者利用这笔资金进行投资或交易。在这个过程中, 资金供给双方的交易对银行的存款总量并不产生影响。资金需求方得到的资金仅仅是资金供给方在银行的活期存款, 资金只是在不同的账户间进行转移。但是, 融资是有成本的, 在资金的融通过程中, 资金的融资成本会不断增加。

(二) 以理财产品为代表的银行表外业务对银行经营的影响

银行内部的影子银行业务主要是指银行参与的具有监管套利性质的业务, 包括融资类理财产品、委托贷款等, 理财产品可以直接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 也可以通过信托等投资公司投资于资本市场、房地产行业以及非上市股权。这类理财部门存在于银行机构内部, 但还没有处于央行的调控框架之下。可以说, 它们是调控机制内的机构从事调控机制之外的业务。

传统的银行业务主要靠存贷利差获得收益, 创新较少, 因此风险也较低。而影子银行业务则是通过收取中间费用或者通过金融杠杆取得收益, 创新较多, 业务流程复杂, 风险较大。

大多数银行内部的影子银行业务将影响银行体系的存款货币总量。从整个金融体系上讲, 理财等表外业务发展的越快, 投资者购买的越多, 其在银行的存款将减少。因此, 它的无限制发展将影响银行的正常经营。

单个银行是理性的, 迫于存款的压力, 单个银行不得不利用影子银行业务争取存款, 但“个体理性”的博弈形成了“集体非理性”造成了存款波动与成本上升的恶性循环。

四、影子银行风险

(一) 民间借贷有可能威胁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

民间借贷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高利贷等民间融资方式成本较高, 利率一般是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几倍, 由此造成企业财务负担沉重, 加剧了企业破产的风险, 极端情况下, 当利益链条较长时, 可能引发社会动荡。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便是如此。二是部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民间借贷, 从而使这种风险向正规金融机构传递, 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三是民间借贷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 大部分民间借贷仅仅依靠供需双方的信用, 容易发生违约现象, 投资人利益难以保障。

(二) 银行表外业务

银行内部的影子银行业务主要表现为银行的表外业务。该类业务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银行声誉风险, 银行在贷款移至表外后仍然承担着贷后管理、到期收回等实质上的法律责任和风险, 一旦出现违约, 必将影响银行的声誉。二是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违约风险。信托公司的信托计划一般投向各级政府的基建项目, 造成风险集中度较高, 政府投融资平台项目违约风险较大。

(三) 部分机构操作风险较高

一是部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薄弱, 缺乏有效的识别、评估和防控风险的管理体系。

二是部分金融机构的内控约束机制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管理较为混乱, 缺乏必要的业务经营和财务制度, 容易导致资本金被挪用。

三是部分机构风险准备金提取不足, 一旦出现损失, 只能靠实有注册资本金进行弥补。如果股东无力及时增资弥补损失, 容易因为风险损失而倒闭, 甚至可能引发拆借、乱集资、高息揽储等问题, 最终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甚至引发社会问题。

五、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影子银行有多种存在形式, 不同形式的影子银行的运行模式和作用也各不相同, 因此, 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也不能“一刀切”, 应根据不同影子银行的作用和监管成本, 采取不同的监管政策。

(一) 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平衡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之间的关系

由于不同企业在银行的贷款成本不同, 市场上一些小微型企业的贷款成本较大企业, 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高出许多, 且很多时候贷款比较困难。这种融资上的困难造成民间借贷的发展。因此, 应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消除垄断, 才能真正对高利贷起到釜底抽薪之效。

(二) 尽快出台相关金融法规, 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不少规范影子银行行为的法律法规, 但相关立法仍很不完善, 不完全适应影子银行的监管需要。因此, 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法律规范加强对股权投资基金、资产证券化、民间借贷等方面的管理, 促进和保障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

上一篇:儿童哮喘的治疗及管理下一篇:恒温恒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