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鲁司特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

2023-01-23

儿童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慢性气道炎性疾病, 是由多细胞与介质介导的, 以气道高反应性为主要病理生理特点。研究表明[1], 白三烯是重要炎性介质, 在持续性和急性气道阻塞中起加剧作用, 包括组织水肿, 黏液纤毛的清除功能降低, 黏液分泌增加和气道平滑肌肥厚、增生和收缩。孟鲁司特是高选择性半胱氨酰白三烯134受体拮抗剂, 可缓解白三烯介导的支气管炎症和痉挛状态, 减轻白三烯134的激惹症状, 改善肺功能, 用于成人和儿童的哮喘的预防和长期治疗。本研究应用孟鲁司特+普米克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 观察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我院儿科门诊的轻、中度哮喘患儿, 共100例, 所有入选取患者的诊断和分度均符合标准[2]。A组男69例, 女31例, 性别比为:2.22:1, 年龄介于2~11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7.3±2.3) 岁。病程最短1例4个月, 最长的1例为7年零9个月, 平均病程为 (2.9±0.5) 年, 合并常年性过敏性鼻炎71例 (71%) ,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29例 (29%) 。

1.2 分组方法

将入选的患者随机分为A、B2组, 每组50例。其中A组男34例, 女16例, 性别比为:2.13:1, 年龄介于3~11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7.6±2.5) 岁。病程最短1例4个月, 最者的一例为7年零3个月, 平均病程为 (2.6±0.2) 年, 合并常年性过敏性鼻炎35例 (70%) ,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15例 (30%) 。B组男35例, 女15例, 性别比为:2.33:1。年龄介于2~11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9±2.6) 岁。病程最短1例6个月, 最长的1例为7年零9个月, 平均病程为 (3.5±0.6) 年, 合并常年性过敏性鼻炎36例 (72.0%) ,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14例 (28.0%) 。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分度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3 试验方法

A组用普米克治疗;B组用孟鲁司特+普米克治疗。其余治疗不变。治疗3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情况与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情况。判断标准为哮喘症状完全缓解, 即使有发作能自行缓解不需用药, PEF增值达35%以上或达预计值的80%以上。

注:2组比较, P<0.05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a=0.05。P<0.05为差别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的结果统计

A组治疗3个月后, 治愈38例, 好转10例, 无效2例;B组治疗3个月后, 治愈48例, 好转2例, 无效0例;2组治愈率比较,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1。

2.2 2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实验结果统计

B组CD3、CD4和CD4/CD8水平与Ig A均高于A组 (P<0.05) 。Ig G、Ig M与CD8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2。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间歇发作患儿可采用孟鲁司特口服或吸入低剂量的皮质激素治疗。但是单独使用孟鲁司特治疗有时仍然无法完全控制哮喘发作。哮喘患儿对病毒的易感性增加可能与有缺陷的过敏性免疫反应有关, 这种缺陷以白细胞介素-4的增加和7-干扰素的减少为特征[3]。

本研究结果表明, 孟鲁司特+普米克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后效果较单用普米克高, 且免疫力明显增强。故认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为儿童哮喘治疗和预防复发的一种理想药物,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孟鲁司特+普米克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平分为A、B2组:A组用普米克治疗;B组用孟鲁司特+普米克治疗。其余治疗无差别, 记录2组患儿治疗一段时间后的效果、血液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结果B组症状明显好转, 与A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CD3、CD4和CD4/CD8水平与IgA均高于A组 (P<0.05) 。结论孟鲁司特+普米克联用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能收获良好的效果, 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小儿,孟鲁司特,普米克,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 楼红萍.孟鲁司特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80例疗效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 2006, 18 (7) :524~525.

[2] 陈育智, 余善昌, 董宗祈.儿童哮喘防治常规[J].中华儿科杂志, 1998, 36 (12) :747.

[3] 钱旭波, 叶小红, 胡蓓玲.孟鲁司特联合匹多莫德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35例的疗效观察[J].浙江实用医学, 2009, 14 (3) :229~231.

上一篇:信任生成机制与家庭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探讨下一篇:园林植物修剪造型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