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惯和方法

2024-05-05

学习习惯和方法(精选十篇)

学习习惯和方法 篇1

关键词:高中生,学习习惯,途径,方法

一、高中生应具备的良好学习习惯

1. 独立思考和研究的习惯

高中生具备独立思考和研究的习惯,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所学的知识, 并且做到融会贯通。为了养成独立思考和研究的习惯, 一方面, 高中生要学会将所学的新知识与以前的旧知识联系在一起, 通过对比, 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使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 高中生在独立思考、解题的过程中遇到难题时要及时请教周围的教师和身边的同学, 或者通过利用先进的现代化工具查阅资料, 以解决问题, 或者可以将难题记录下来, 在接下来的几日里接着研究、探索,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 认真读书的习惯

读书可以拓展人的视野, 陶冶人的情操, 学识渊博的人都具有认真读书的习惯, 因此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对于一个人实现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书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当然可以看得更高更远, 以此扩展自己的见识, 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高中生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注重内容的丰富程度以及自己的爱好, 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 增加自己的课外知识。在选择好阅读材料后, 根据自己的时间, 制定严格的阅读目标和计划, 以阅读目标为中心开始阅读, 有助于吸收阅读材料中的知识, 能够得到更好的效益。在阅读的过程中, 要注重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 将精读与泛读融汇运用, 在读书过程中认真做好的笔记, 善于思考, 读完阅读材料后, 进行整体的回顾、总结, 认真撰写读书心得。

3. 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

学生严格要求自己, 一丝不苟、认真规范地完成学习任务, 不仅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成绩,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水平, 高中生培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 要从点滴做起。首先, 高中生要做事认真, 刻苦学习, 对于所学知识要持有一股干劲和韧劲。其次, 高中生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严格要求自己, 遵循制定的计划进行学习, 一股劲地朝着目标勇往直前, 锲而不舍。最后, 对于所学的知识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并要及时进行总结, 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密切联系在一起, 帮助增强记忆,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4. 善于交流、团队互相学习的习惯

据科学家调查,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际间的交流能力。小组间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学习,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最终的学习成绩, 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为一个学生, 要想让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认可, 首先要做到将自己独到的观点清晰地表述出来, 并使人信服。而团队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 并不断提高自己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二、例谈高中生具备良好学习习惯的好处

2001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得主李明, 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李明在家长和教师的细心教导下, 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一直刻苦努力学习, 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很强。从小学五年级起, 他就开始学习大量相关数学课程, 参加过全国很多的数学竞赛, 而且都获得了很高的名次, 这些竞赛使他的学习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进入高中后, 由于以前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他继续努力奋斗, 严格要求自己, 对高中数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 记录大量的学习笔记, 最后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三、培养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1. 采取小组讨论、合作的学习方法

小组间的讨论、合作学习为心灵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小组间进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能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大胆、全面地进行表述, 并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从教室的提问到学生间开放式的讨论、合作学习, 再到学生无约束地回答问题, 加之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这些方法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又营造了融洽、活跃的学习氛围, 而且能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间的互相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在学生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 小组中的学生互相带动, 以弥补知识、素质等方面的不足,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集思广益, 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欲望。

2. 加强家校间合作

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 以及国家在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的逐步开展, 人们在教育观念和思想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家校合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家校合作的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定期召开家长会, 教师要关注、关心每位同学, 一旦发现有学生在情绪、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立即联系家长, 进行交流合作, 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平时教师要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我国许多学校家长会已形成了完善的制度, 由班主任主持, 全体学生家长和其他任教教师积极参加。家校间合作密切, 可以让家长和教师时刻了解学生在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变化, 并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 促进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个人魅力

在现实生活中, 部分教师因缺少个人魅力, 且整体素质较低, 教学方法盲目从众, 生硬地将参考书上的资料搬到课堂中, 为学生营造了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 降低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 教师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个人魅力尤为重要。首先, 在课前, 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熟悉掌握教材的内容, 并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效可行的教学计划, 融入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 并采取有效、新颖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次, 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为学生建立平等、大胆的发言平台, 鼓励学生敢于发言、勇于质疑,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使每名同学都参与课堂活动, 将课堂中的乐趣分享给每一位同学。

4. 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 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将生活实例与教学概念融合在一起, 将新的基础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在一起, 将抽象的知识概念具体形象化, 让学生可以理解并掌握, 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图。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概念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探究学习, 使学生对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从而牢固掌握并且能够正确运用, 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杨红萍, 喻平.数学语言对数学阅读的影响研究[J].数学通报, 2010, (9) .

[2]曹才翰, 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篇2

不少同学在方法上顺其自然,看不到科学学习方法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尝到正确方法所带来的甜头,因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对各科学习特点认识不足

学习方法具有适应性,这个适应性是指对各阶段、各学科的学习特点的适应。这需要同学们对目前的学习有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同学家长说:“我的孩子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好,可到了四五年级成绩就上不去了,我们心里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这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同学们的学习方法没有及时调整,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学习特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还有的同学经常问:“我语文成绩不错,可为什么就学不好数学呢?”原因就在于他没有认识到不同学科学习的特点。

3、对自身的状况和条件认识不足

对自身认识不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没有客观、清醒的认识。二是对自己的个性特征认识不清。每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状况、生物周期等都有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如有的喜欢呆在书桌前看书、有的喜欢坐在大树下看书,有的人喜欢利用白天学习、有的人喜欢利用晚上学习。其实只要学习效果好,这些方法都无可厚非。

4、缺乏学习的动力

动机缺乏的同学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热情,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在学习中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其学习行为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应付。一个丧失了学习动机的同学,必然不会注意学习方法,不会养成良好习惯。

5、没有坚强毅力和恒心

学习习惯和方法 篇3

【关键词】高一学生 英语学习方法和习惯 培养

根据新课标,高中英语学习是初中英语学习的继续和深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学段,由于教学要求、学习对象和教材等诸多条件的不同,高中英语学习和初中英语学习之间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跨度。在几年的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从初中校门跨入到高中校门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英语兴趣不足

学生在初学英语时会感到新奇,对英语有一定的兴趣,但进入高一之后,由于学习难度增加、意志力不足等原因,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发生转移或中断。

二、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预习——听课——巩固是一个整体的学习过程。老师布置的课前预习,只有50%的学生会完成,近一半的学生都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因为预习时他们都不知道看什么,不知怎么预习,甚至是只查字典。至于课后复习的学生,那也是一样少得可怜,大部分是完全不会回顾当天的功课,取而代之,学生更倾向于做练习题。

三、不会记笔记

有的同学总是力图将老师的板书一字不落地都记下,造成了顾此失彼、得不偿失的窘况;另有部分同学认为老师讲的全在书上,都不用记。

四、对于作业的理解狭隘

学生总是习惯的把作业理解为需要给老师上交的作业——只有做书面要求的作业,而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听、说、读、背的习惯,认为听、说等无形的任务不是作业。而英语学科中存在着大量的这种“软指标”的作业,很多同学都忽视了,而这恰恰是学好语言的关键。

五、记忆单词方法不正确

单词的记忆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基本语音知识和词汇运用能力较差,不能掌握单词的发音和拼写规律,不会结合语义、语境理解单词,无法掌握和运用一词多义。不少学生还只是机械地去记忆单词,费时多、效率低、压力大。

六、阅读能力较差、阅读量小

主要表现在阅读技巧欠佳、阅读速度慢,无法正确找出相关信息和段落大意,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1.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兴趣是人类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积极性就越高,学习效果也越好。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3》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时,笔者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内容,并计划在一周后对本课戏剧进行班级内表演比赛,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在此次活动中,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在课余时间精心准备、认真排练。在表演时,学生表演十分投入。通过认真准备、参与表演和观看别人表演,学生很大程度地熟悉了课文内容,强化了语音表达能力,激发了对于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2.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学生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知识来源于自学。自学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后作业等环节。

课前预习时,要把新课作为检查过去已学知识的一面镜子,并力求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新的单词,重要的短语和句子用笔把它们标注出来,借助词典、资料等自己先查一查,不能消化理解的就特别做个记号,等到老师讲课时,可以借助老师的讲解弄懂弄透;在课后复习中,面对已学教材应尽力回顾老师讲课的情景,要回顾老师的板书、语言乃至老师的教法;课后作业是我们对课堂学习的一种检验,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学生正是通过这种实际的操练,巩固旧知识,发现新问题,并不断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取得英语成绩的进步。

3.学会用记笔记的方式积累语言知识。英语词汇繁多,学习记忆量大,有大量的短语、固定搭配、句型用法、词义辨析和语法知识都需要经常复习,复习的依据就是英语笔记。因此,我们要学会记笔记、归纳总结、举一反三。在平时上课时,记录的内容要有选择性,对规律性的东西,如惯用法、语法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老师讲解语言点时,不要着急去抄写笔记,应该先消化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老师在重复第二遍时,便可摘其重难点记笔记。在平时的阅读中,最好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随时记录好词好句、优美段落和谚语俗语,这些可以运用到书面表达中,会给文章增色不少。

4.巩固提高阅读能力。高中英语阅读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阅读自己课本上的单词和课文,以及老师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对于这种阅读,学生一定要利用早读、午读、课堂上、课外时间大声朗读甚至背诵和默写。第二种是坚持课外阅读训练。学生每天要尽量坚持进行一到两篇阅读理解或完形填空训练。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意对训练时间的把握。一篇完形填空约用15-17分钟完成,一篇阅读理解约用5—8分钟完成,平时多训练,会渐渐培养自己的英语语感,等到考试时,也能得心应手,孰能生巧。

综上所述,英语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过程,不仅仅是高中阶段,英语学习要一直伴随我们的大学阶段、工作阶段乃至一生。所以从高一阶段开始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方法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有了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方法,大家的英语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学习习惯和方法 篇4

一、学习英语兴趣不足

学生在初学英语时会感到新奇, 对英语有一定的兴趣, 但进入高一之后, 由于学习难度增加、意志力不足等原因, 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发生转移或中断。

二、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预习——听课——巩固是一个整体的学习过程。老师布置的课前预习, 只有50%的学生会完成, 近一半的学生都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 因为预习时他们都不知道看什么, 不知怎么预习, 甚至是只查字典。至于课后复习的学生, 那也是一样少得可怜, 大部分是完全不会回顾当天的功课, 取而代之, 学生更倾向于做练习题。

三、不会记笔记

有的同学总是力图将老师的板书一字不落地都记下, 造成了顾此失彼、得不偿失的窘况;另有部分同学认为老师讲的全在书上, 都不用记。

四、对于作业的理解狭隘

学生总是习惯的把作业理解为需要给老师上交的作业——只有做书面要求的作业, 而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听、说、读、背的习惯, 认为听、说等无形的任务不是作业。而英语学科中存在着大量的这种“软指标”的作业, 很多同学都忽视了, 而这恰恰是学好语言的关键。

五、记忆单词方法不正确

单词的记忆方面存在问题, 主要表现在基本语音知识和词汇运用能力较差, 不能掌握单词的发音和拼写规律, 不会结合语义、语境理解单词, 无法掌握和运用一词多义。不少学生还只是机械地去记忆单词, 费时多、效率低、压力大。

六、阅读能力较差、阅读量小

主要表现在阅读技巧欠佳、阅读速度慢, 无法正确找出相关信息和段落大意, 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1.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兴趣是人类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 积极性就越高, 学习效果也越好。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时, 笔者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内容, 并计划在一周后对本课戏剧进行班级内表演比赛, 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在此次活动中, 学生踊跃报名参加, 在课余时间精心准备、认真排练。在表演时, 学生表演十分投入。通过认真准备、参与表演和观看别人表演, 学生很大程度地熟悉了课文内容, 强化了语音表达能力, 激发了对于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2.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学生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更多的知识来源于自学。自学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后作业等环节。

课前预习时, 要把新课作为检查过去已学知识的一面镜子, 并力求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把新的单词, 重要的短语和句子用笔把它们标注出来, 借助词典、资料等自己先查一查, 不能消化理解的就特别做个记号, 等到老师讲课时, 可以借助老师的讲解弄懂弄透;在课后复习中, 面对已学教材应尽力回顾老师讲课的情景, 要回顾老师的板书、语言乃至老师的教法;课后作业是我们对课堂学习的一种检验, 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学生正是通过这种实际的操练, 巩固旧知识, 发现新问题, 并不断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取得英语成绩的进步。

3.学会用记笔记的方式积累语言知识。英语词汇繁多, 学习记忆量大, 有大量的短语、固定搭配、句型用法、词义辨析和语法知识都需要经常复习, 复习的依据就是英语笔记。因此, 我们要学会记笔记、归纳总结、举一反三。在平时上课时, 记录的内容要有选择性, 对规律性的东西, 如惯用法、语法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老师讲解语言点时, 不要着急去抄写笔记, 应该先消化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 老师在重复第二遍时, 便可摘其重难点记笔记。在平时的阅读中, 最好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 随时记录好词好句、优美段落和谚语俗语, 这些可以运用到书面表达中, 会给文章增色不少。

4.巩固提高阅读能力。高中英语阅读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阅读自己课本上的单词和课文, 以及老师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对于这种阅读, 学生一定要利用早读、午读、课堂上、课外时间大声朗读甚至背诵和默写。第二种是坚持课外阅读训练。学生每天要尽量坚持进行一到两篇阅读理解或完形填空训练。在平时的训练中, 要注意对训练时间的把握。一篇完形填空约用15-17分钟完成, 一篇阅读理解约用5—8分钟完成, 平时多训练, 会渐渐培养自己的英语语感, 等到考试时, 也能得心应手, 孰能生巧。

综上所述, 英语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过程, 不仅仅是高中阶段, 英语学习要一直伴随我们的大学阶段、工作阶段乃至一生。所以从高一阶段开始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方法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有了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方法, 大家的英语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一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七个问题, 从五个方面提出如何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进而使英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一学生,英语学习方法和习惯,培养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初中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篇5

1.主动学习的习惯

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2.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 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把每个规定的学习时间分成若干时间段,根据学习内容,为每个时间段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这样做,可以减少乃至避免学习时走神或注意力涣散的情况,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在完成每个具体学习任务后,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使自己愉快地投入到下一时间段的学习中去。

3.各学科全面发展,不偏科的习惯

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求中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这就要求中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更要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兴趣。对不喜欢的学科或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适当降低标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初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然后要求自己去完成。这是克服偏科现象的有效方法。

4.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5.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中学生上课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能否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学习,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6.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7.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要知道“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应该养成向别人请教的习惯。

8.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9.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或提要步骤式知识结构。主动询问,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意进行交替复习。10.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办法。作业写完后,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征和要点,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作业错了,要及时改过来。11.阶段复习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单元、章节知识结构,在大脑中勾画图式。这是使知识系统化,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一环。12.自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习惯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是创新能力的内核,是实现未来发展的关键。中学生应该随时注意运用如下步骤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1)界定自己所面临的问题。(2)搜集相关问题的所有信息。(3)打破原有模式,从八个方面尝试各种新的组合。包括改变方向,改变角度,改变起点,改变顺序,改变数量,改变范围,改变条件,改变环境等等。(4)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5)让大脑放松,让思维掠过尽可能多得领域,以引发灵感。(6)检验新成果。以上六步是解决作业难题的有效方法。学无止境,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也要善于借鉴他们比较好的学习经验为己所用。聪明的你一定能找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乘风破浪,早日达到胜利的彼岸!

初中生学习方法

以下转载自天上风的博客

第一讲

学习要有科学的方法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因素很多,例如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先天遗传素质、后天身体状况、教师与家长教育水平高低以及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校园小环境与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原有知识基础好差以及智力、能力强弱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想学(目的态度);二是会学(学习方法)。

可以说,所有学生在刚进校的时候,都是想学的。但是,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同是那几个老师所教,使用统一课本,入学时基础差不多,过了一段时间,成绩就会出现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初二年级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就是典型的例证。什么原因呢?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虽然开始个个想学好,但是有的会学,有的不会学。会学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越想学知识越增加,智力越发展,能力越提高,成绩越拔尖,形成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暂时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进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是可以赶上去的。如果任其发展,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会越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容易赶上了。那时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差,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子,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厌恶、害怕甚至拒绝学习。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必将成为学习上的失败者。分析这两种学生的发展过程,前者走的是:想学--会学--更想学的路线,后者走的是:想学--不会学--不想学的路线。两条路线起点相同,分歧点就在学习方法上。

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对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说,确是至关重要的。

什么叫学习方法?就是学习时采用的手段、方式或途径。只要在学习,就必然采用某种方法:这种方法是科学的还是不科学的?是主动学习掌握的还是无意之中形成的?对促进学习成绩上升、学习能力提高,作用是大还是小?只是没有想过,或虽想过但没有认真注意和研究罢了。通过调查和观察,就会发现,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上课前,有的学生对老师这堂课要讲的内容一无所知,坐等老师上课讲解,老师讲什么就听是什么,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显得呆板被动,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听课时有的放矢,对预习发现的难点、重点和关键的地方细听详记、思考理解,当堂掌握,在学习中较好地发挥了主体作用。同是预习,方法也不一样。有的看起书来,象是看小说似的,不大容易发现问题,更难掌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即使发现什么问题,也不停下来问个为什么,不去追根求源搞清楚;有的看书时动手又动脑,把新课中的旧概念、旧知识查个水落石出,对新课中的问题能理解的就当时弄通,弄不通的就记下来,等上课时集中注意力听老师分析讲解。

课堂上,有的学生全神贯注,专心听讲;有的分心走神,瞌睡打盹。同是听课,有的象架录音机,全听全录;有的象个速记员,边听边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一大堆;有的以听为主,边听边思考,有了问题记下来;有的干脆不记,只顾听讲;也有的边听讲边划书边思考。同样是思考,有的思考当堂内容,有的思考与本课相关的知识体系,有的思考教师的思路,有的拿自己的思路与教师的思路相比较。

下课后,有的学生抢做作业,作业一完,万事大吉;有的先回忆复习课上讲的内容,然后看书整理笔记,把教材充分理解掌握了,才开始做作业。有的课上未听懂,下课也不问,随它去了,玩得天晕地黑。

同样,在看参考书、做习题、阶段总结、考前复习以及考后分析等其它环节上,也都存在着种种不同的做法。

以上是从每个具体学习环节上看的。如果从学习整体过程上看,也是形式多样,方法各异。有的先预习后上课;有的不预习就上课;有的只重视上课,课后抄抄作业就算;有的课上未听好,课后一头钻进作业堆里面;有的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也有的课前认真预习,课上专心听讲,课后及时整理,独立完成作业,按期做好阶段复习总结;还有的定有周密的学习计划,合理地安排时间,科学地进行预习、听课、作业、复习、总结,考试时胸有成竹,每考必胜......以上方法是怎样来的呢?通过调查可知,来源与五个方面:(1)向别人学的;(2)自己摸索“悟”出来的;(3)同学之间研究切磋得来的;(4)老师断断续续指点的;(5)从某些书中受到启发的。不管从哪个方面得来的,难免是片面体会或“一孔之见”,往往属于经验型,带有片面性,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适用性。需要教者帮助找到一种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哪儿呢?近几年,笔者共问卷调查了一万多名(8000名初中生,2000名高中生,540名中师生)成绩较好的学生,并分别邀请其中成绩拔尖、学习有法的同学开了几十次座谈会,让他们介绍学法,总结经验,探求规律。大家倾向一致的意见是:每天六节课中的新授课,都要按照

预习--上课--整理--作业这四个步骤组成的环节滚动一次。一个章节结束,都要进行系统复习总结这一步骤,使每课时的小环环环相扣,形成整体,不仅如此,他们在每个步骤上都有许多具体做法和严格要求,对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也都有得力的措施。把这些做法、要求和措施集中起来,把前四个步骤称为环节,构成完成每一课时的学习不可缺少的四环,加上最后一个步骤,合称“四环一步”。按照这一过程去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按每一环节和步骤上的科学方法去做,就称为“四环一步”学习法。

如果从一个阶段或一个章节来看,教师在教几个课时之后,一般要按章节,按单元把所学内容联系起来复习总结一次,学生也往往要根据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进行复习总结,使自己的知识前后衔接,融汇贯通,达到系统掌握之目的。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过程应由每一课时的四大环节加上阶段系统复习总结这一必要步骤组成,“四环节”以上课为中心,每天必做;“一步”按章节,分单元进行。四环节一步骤节节相连,步步相通,构成了学习过程的有机整体。预习是起始环节。为上课扫清障碍,开辟道路,做好知识上的准备;上课是中心环节,既是预习的目的,又是对预习的检验,同时对下面几个环节起到关键作用;课后整理消化是中继环节,是上课的延续和加强,又为顺利做作业创造条件;独立完成作业是深化环节,既巩固前面的成果,又为阶段复习提供了典型材料;系统复习总结是贯通步骤,是对本阶段诸课时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提高与升华,又为转入下一阶段学习奠定了基础。“四环一步”缺一不可,否则,就使学习过程中断,破坏学习的连贯性和方法的整体性。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符合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过程,又与教师教的过程相配合,相辅相成,浑为一体,符合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第二讲

认真预习

初步加工

预习,即课前自学。是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环节。一般指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的过程。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课前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以前,先自学下一节课要讲的新内容;(2)阶段预习。指预习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范围往往是一章或几章,需要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才能进行;(3)学期预习。指开学前在假期里,把新学期的教材先自学一遍。这三种预习,一个比一个线条要粗。

课前预习有以下几点好处:

1.预习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

通过预习,必然会有部分内容弄不懂。为什么看不懂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掌握好有关的旧知识,也可以说没有掌握好新课的预备知识。预习就象“火力侦察”,可以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绊脚石”。这样,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就会很顺利。有的学生之所以听讲效果差,有一条原因,就是没有准备好听课前所必需的旧知识,从而给听课带来了各种困难,很难做到当堂理解。结果上课时间被白白浪费。而预习,就可以避免这种被动局面的出现。例如,课前预习到初一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一节时,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就是求这个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它的一般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但一定要注意当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如果不预习,上课时老师又不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直接讲“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的内容,有的同学就会听不懂。如果停下来,去问同学或查书,就会耽误了听课,结果,一步掉队步步掉队,再听也接不上了。这节课可能弄得心烦意乱,毫无成效。如果在预习过程中及时补上旧知识,上课听讲,接受新知识就会比较顺利。2.预习可以提高听讲水平。

一般说来,预习不可能把新教材全都理解了,总会遗留下一些不懂的问题,盼着上课时解决。这样听讲目的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讲效果好。比那些老师讲什么听什么、主观上没有思想准备、没有重点、没有具体目标的学生,要主动得多。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已经理解的部分时,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要看老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拿自己的思路与教师或同学的思路进行比较,看教师或同学高明在什么地方,不足在什么地方,自己还有哪些理解不够的地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假定书上有一道题,有A、B、C三种解法,你预习时掌握了B种解法。课堂上老师把问题提出后,你就会胸有成竹地期待着,看老师或同学是怎样做的。如果有同学用C种方法解时,就可以举手提出你的B种解法,因为你的解法比较高明,教师、同学都会向你投来赞赏的目光,你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感。如果那个同学也用B种方法解,你会因为与他不谋而合而高兴。如果老师在总结同学们的解法之后,提出了A种解法,你就会感到惊喜不已,心中有顿开茅塞、别有洞天之感,佩服老师高明,更加虚心向老师学习,拍脑袋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一步,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起今后预习的欲望。可见,预习后上课不是没事干,而是听有重点,看有“门道”,学有目标,重在思考。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掌握新知识,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果先不预习,不管用哪种解法解,都认为对,不会产生上面的情感体验,印象淡薄。由于盲目的听课,听和记本来就够紧张的了,哪里还能够匀出精力来思考理解?更谈不上与教师同学比较思路了。

3.预习可以提高笔记水平。

由于预习时看过课本,所以老师讲的内容及教师板书,书上有没有,心里一清二楚。凡是书上有的,上课可以不记或少记,也可以留下空白待课后记。上课时,着重记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这样做,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理解问题上。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不知教师板书的内容书上有没有,从头抄到底,顾不上听课,更来不及思考,失去了许多宝贵时间。后来翻翻书,原来许多内容书上都有,根本用不着抄。着种盲目性的听课,大大影响了听课的效果。

那么应该怎样预习呢?

一是要妥善安排时间。最好在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印象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应选择那些自己学起来吃力,又轮到新讲课的科目进行重点预习,其它的科目大致翻翻即可。某些学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预习下一周要讲的课程,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

二是要明确任务。预习总的任务是要先感知教材,初步处理加工,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具体任务,要根据不同科目、不同内容来确定。一般有:(1)巩固复习旧概念,查清理解新概念,查不清、理解不透的记下来。(2)初步理解新课的这部分基本内容是什么?思路如何?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向前跨进了多远?(3)找出书中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4)把本课后面的练习尝试性地做一做,不会做可以再预习,也可以记下来,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问。

三是要看、做、思结合。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重要的内容,需要查的就查一查,需要想的就想一想,需要记的就记。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做做本课后的练习题。思,指看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做好预习工作,还要注意几个问题。如果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现在想改变方法,先预习后上课,一下子全面铺开,科科课课都搞提前预习,时间就会不够用,弄得十分紧张,质量也未必能够有所保证。解决的办法是:先选一两门自己学起来感到吃力的学科进行预习试点,等尝到甜头,取得经验后,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再逐渐增加学科,直到全面展开。二是预习应在做完当天作业之后进行。时间多时,就多预习几门,钻得深一点;否则就少预习几门,钻得浅一点。切不可每天学习任务还没完成就忙着预习,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秩序。前面讲过,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四个环节组成了每课时的一个圆环,只有当前边一圈滚过之后,方才能滚下面的一圈,不能因重视一个环节而打乱了圆环滚动“轨迹”,影响其它环节的运行。三是学习差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听不懂,课后花大量时间补缺和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挤不出时间预习。其实,这种同学差的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不预习”上,因为前面一个圆环“欠债”,而影响了下面环节的顺利进行。这些同学在短时间内要多吃些苦,在完成每天学习任务之后,加班个把小时预习。这样做虽然费了时间,但上课能听得懂,减少了因上课听不懂而浪费的时间,花在课后整理消化、作业上的时间也可以减少许多,时间一长,运转正常了,学习的被动局面改变了,就不需要再加班了。四是根据学习的惯性理论,在各门学习成绩都很好的情况下,有特殊原因,时间太紧,对自己擅长学科也不一定要课课预习,不是重点、难点的章节也可以不预习。思路照样联系得上,好象铁轨上留有缝隙,火车照样通过一样,但是距离不能太远,否则就会造成“翻车”。

第三讲

专心上课

积极思考

上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一个中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度过,各科知识的获取以及智力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上课这一环节完成。从学法调查中可知:凡是学习得法、成绩好的学生都十分重视上课这一环。凡是未学好、成绩差的同学,最主要就差在没有专心上课上。

那么怎样才能专心上好课呢?

1.重视听讲。充分认识到老师在上课时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上课时表现得最充分,时而指引方向,时而启发诱导,时而鼓劲加油,时而扶持帮助,教者始终处在学生的前列,为学生引路导航、指点迷津。老师的分析讲解、启发点拨,不管从内容的连续性、生动性还是从方法的系统性、灵活性,都比课后的辅导详细得多,更是同学们自己看书远远不能比拟的。不仅如此,教师还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不断调整教学的进度和方式。千方百计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可以说,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走的是一条最简捷的认识道路。每位同学应虚心向老师学习,在老师指导启发下上好每一节课。有的同学认为,父母懂得数理化,回家补补就行了,这些想法千万要不得,有了这些念头无意之中就会放松听课,降低四十五分钟的效率。

2.专心听讲。课上应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眼睛要盯着老师的嘴;看老师表情;耳朵听老师讲课的声音;头脑思考老师所讲的内容,思路应与老师保持一致。有的同学努力这样去做了,但是,有时听着听着,自己的思路离开了老师讲解的思路,独自思考起来。我们说,上课向老师学习是有时间性的,千万不要丢掉这个宝贵的机会。要尽量强制自己,使自己的思路与老师的思路保持一致,同步前进。如果自己在老师启发下有了比较好的想法,可以在笔记本上记下几笔,等下课后再去深入思考。在课堂上思路不可离开“向导”,单独行动,更不能乱发奇想,思想上“开小差”。课堂上“分心”、思想上“跑马”是学习的大敌。

3.会听门道。一般老师上课分成几个大步骤:开始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接着引入新课,进行分析、论证、推理。启发引导同学们理解掌握新课的内容,最后还要概括小结一下。如果是数理化英语等科目,中间可能还要进行一些必要的练习。同学们要听得出来,明白每一步骤讲话的目的。

另外,在听课时,有的同学从兴趣出发,对自己想听的认真听,对那些理论性强、比较枯燥的内容就不认真听,这样也是不行的,因为知识是有连续性的,忽视了哪一部分都会破坏知识的系统性,降低学习效果。

4.当堂弄懂。指课堂上就要基本理解掌握所学的新内容。一堂新课,总要介绍一些新概念、新关系、新技巧、新方法。那么,课堂上就要搞清楚每一个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对数理化中的公式、法则、定理、定律要知道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以及如何变形和运用。对政史地文中的原则、要点、方法要当堂理解和记忆。对英语中的新词、句型、语法关系要及时熟记和掌握,当堂任务当堂完成,尽量不留尾巴,不增加课后负担。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当堂懂呢?这与个人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以及预习程度都有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讲到哪里,你就想到哪里,教师讲什么问题,你就理解什么问题,教师“启”,你就“发”,始终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在思考理解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要学会处理。

一是在理解过程中出现不理解或者理解不透的地方,应争取在老师允许下提出问题。当场把它弄懂。如果课堂上不允许停下来解答你的问题,这时的思路就不要停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休,应该暂时跨过去,继续听老师分析讲解下面的内容,等下课后再去请教老师,把课上“卡壳”的地方弄懂。

二是有的同学由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思考理解上,顾不上记笔记。一课下来见别人记了很多,自己记的甚少,心里不踏实,怀疑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对。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记笔记是为了帮助理解记忆的,记是手段,理解是目的。如果上课时既能理解又能记好笔记,当然更好。如果二者之中只能顾其一的话,那么就干脆不记,以保证专心听讲和当堂理解。等下课后,再借别人的笔记补一补。课上虽说顾不上记,手里也要拿一支笔,当老师讲到某个问题对自己有启发时,或某个问题不懂、或有什么好的想法时,可在纸上或书上简要地记上几笔或画个符号,留待课后重点解决,防止关键地方或有价值的地方漏掉。有的同学认为,不管懂不懂,先记下来,等课后再慢慢理解、消化、吸收。本意并不错,但是一旦有了这种想法,上课脑筋不大动,拼命记笔记,下课笔记一大本,问题一大堆。想把一个一个问题都思考弄通,但时间和精力都不允许。无行当中“欠”了帐,欠帐多了,成绩就拉下来了,智力发展也就慢了。

5.理清思路。指自己的思路不但要跟着老师走,而且要把知识发展思路及教师引导思路理清楚。知识发展思路,在预习时可能理过,但不一定理清楚。上课时就应特别注意,弄清楚本节课所学的新内容,是怎么从上节课发展来的,在本学科知识体系中处在是什么位置,有什么作用,等等。这样理,有利于理解也有利与记忆。

教师讲课时,不但要理清知识发展思路,而且要想方设法讲解、启发,让同学们懂,这就是教师的引导思路。怎样理清教师的引导思路呢?一般来说,应做到如下四点:首先应认清“一条大路”,即老师每上一节课,从头至尾所走过的路。这节课主要内容是什么,老师开头怎样引入的,中间怎样分析引导的,最后怎么解决的,都应瞻前顾后地认识清楚。其次看怎样“过关斩将”。一条大路不是直的,看有几道弯,有几个关卡,老师带领学生怎么过去的。第三看是否步步有据,环环相扣,每转一个弯,每过一个关,是否顺利通达,还有没有“含糊”的地方。第四要评价老师思路。一般来说,老师思路是高明的,要搞清高明在什么地方,用哪些思维方式,思维过程怎样,虚心向老师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但是,有时老师的思路不一定是最佳的,同学们可以用自己的思路与其比较,通过比较一定受益匪浅。

有的学生课上不大注意老师的讲课思路,而偏重与记忆老师推导、总结出来的公式或结论,认为这是一条“捷径”。其实,这是一条“死路”。因为学习是为了达到增长知识和发展智力这两个目的,跳过认识事物的艰苦思考过程,死背结论是记不住的。就是记住一些,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死知识。死知识忘得快,又不能用于解决问题,更谈不上发展智力。

6.抓住关键。指抓住本节课知识内容上的关键和学科特点上的关键。知识内容上的关键因学科及具体内容而异。一般而言,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关系式是关键,当老师讲到这些关键地方,你一定要特别注意,紧抓不放。例如讲到“勾股定理”一节,一定要抓住定理的内容(怎么回事?)定理的证明(怎么来的?)定理的应用(怎么用的?)这些关键的地方抓住了,十分有利于定理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学科特点,不少同学往往容易忽视,不管上什么学科的课,总是“听、记、想”,不懂抓住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例如,有的学生,外语课上不愿意跟着老师大声朗读,做分组实验时,自己不动手,光看别人做,自己抄个结果;老师做演示实验时,不注意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观察和思考,只是看热闹,这些都是未抓住学科特点学习的具体表现。长此下去,必然会影响学习效果。实际上,各门学科的内容体系、发展思路、训练要求及教的方法各有特点,学习中非抓住这些特点不可。例如,生物课经常使用实物模型、标本和挂图进行教学,物理和化学课,则经常要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来认识物质的理化性质,因此,在上物理、化学、生物课时要特别注意观察和实验,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代数的内容体系是通过运算种类的增加和数域的扩大来展开的,几何的内容是通过由简单的图形到复杂图形的认识逐步深入的,学习时就要抓住知识发展脉络,通过大量演算、证明等练习,获得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语文和外语课就完全不同了,主要学习字、词、句、章节等基本知识,并通过听、说、读、写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和文字。

第四讲

及时整理

理解消化

下课后,有的同学就忙着做作业,课间十分钟也不休息。自习课上,作业多纪律就好,作业少纪律就差。课上听得很好,甚至还有什么好的想法,但几天就忘了。这些现象,都说明还有一部分学生忽略或不重视课后整理、理解消化这一环节。按照正常学习程序,下课后,应把当天所学内容及时复习整理、理解消化吸收。具体地说,应做好下面四件事:尝试回忆、看教科书、整理笔记和看参考书。

1.尝试回忆

就是独立地把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回想一遍,逼着自己专心致志地去动脑筋。象过电影一样,在头脑里“重映”上课时的一幕又一幕,理解、消化一个又一个关键问题。好比牛吃草反刍那样,吃的时候为了抢速度,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其中有“夹生”或“生吞活剥”的地方,休息时,再把食物回到口腔里,细细地加以咀嚼。

尝试回忆的好处:一是可以检查当天听课的效果。如果自己能回忆出全部或大部分内容,就说明自己预习和上课的效果是好的。如果大部分回忆不出来,或关键的地方回忆出现中断,思路连不起来,就应当及时寻找原因,改进预习和上课的方式方法。二是可以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培养爱动脑筋的习惯。因为尝试回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动脑筋思考。使学生的知识在大脑中“重现”。使其显得突出、显眼、深刻,起到巩固强化记忆的作用。经常这样回忆,不仅记忆力大增,而且能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三是能提高看书和整理笔记的积极性。回忆是学习成果的无声表达,如果表达不出来,自然会很着急地看书翻笔记,自觉地把遗忘部分作为重点来看。从而使看书和整理笔记有了明确的目的,提高积极性。

那么,怎样进行尝试回忆呢?

第一,回忆预习的经过。有哪几个新概念,哪些地方懂了,哪些地方当时还未懂,自己是怎么查的,怎么记的,怎么想的。

第二,回忆上课的经过。老师是怎样引入新课的,自己懂的部分老师是怎么讲的,自己理解与教师讲的是否一致?自己不懂的部分老师又是怎么讲的,关键的地方老师又是如何启发、引导点拨的?为什么自己预习时弄不懂,老师比自己高明在什么地方?

第三,回忆刚学的知识。是否真正理解,知识点是否衔接?尤其是理科内容,新知识是如何从旧知识推导或引入的,思路是否贯通?新知识与旧知识有哪些联系?

回忆时,可以边回忆边对照课本和笔记,也可以先全部回忆一遍,把回忆不起来或理解不透的地方记下来,一起看书、查笔记,或请教别人把它弄通弄懂。

2.看教科书

尝试回忆后,不管你回忆起来还是回忆不起来,都应该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地看教科书。丝毫马虎不得,要一面看书、一面思考。因为这时已不是初次看书,而是在预习、听课和回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可以全面过目,重点思考。对前面环节中已经理解和记住的部分,不必再花很多的时间,要在那些回忆不起来、思考不连贯、理解不深的地方多花些时间,直到彻底弄懂记住为止。

看书时,可用彩色笔把书上的重点、新概念、关键地方、容易忽略之处勾划出来。在书的四周空白处,可以记上一些自己的简要体会、高度概括课文内容的语言以及有利于记忆、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果书上写不下,也可以写在一张纸上,贴在书上的眉头或边角上。以便今后看书时,从这些地方迅速得到启示,回忆起书中的主要内容和关键之处。有的同学平时只重视做题目,而不重视看教科书,事实上,这是舍本求末。近几年高考和中考之后,有许多同学说:“都是书上的题目,太浅了,所以我未考好。”这些同学吃的就是不重视看教科书的亏。教师教书有句至理名言:“以纲(教学大纲)为纲,以本(教科书)为本。”同样,这对同学们的学习也是适合的。

3.整理笔记

整理笔记,主要是把上课时未记下的部分补起来,把记得不准确的地方更正过来,把次序颠倒、逻辑顺序不清的地方整理一番。笔记的内容应当简练明白,提纲携领,详略得当。一般来说,笔记的主要内容有:(1)预习时,发现自己掌握不太好或已忘了的旧概念、定理、公式等。(2)预习时发现的问题或体会。(3)自认为的重点、难点、关键。(4)听讲看书时自己悟出的重要体会。(5)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或结合点。(6)容易发生错误和混淆的概念。(7)补充书上或老师讲课中的不足。(8)从参考书上摘录下来的,对本课内容有极强针对性的材料等。

如果平时每课都把笔记整理好,阶段复习就有稽可查了,打开笔记本要有尽有,检检顺顺就行了。一旦复习考试,花点儿时间把笔记本翻翻,眉目清楚、中心突出重点、难点、关键地方一目了然,大大省去了考前突击查找资料,重新思考,临时归纳总结所花的时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理笔记是把知识深化、简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和特点。经过整理的笔记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复习资料,应该妥善保管,以备需时之用。

4.看参考书

现在参考书很多,有的学生不加选择,乱看一气,实在是利少弊多。因为参考书是根据读者的不同层次,从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围绕要解决的不同问题而编写的。有的参考书内容超纲,或深或浅,还有少数参考书粗制滥造,错漏百出。乱看参考书犹入把自己带入山高路险的歧途上跋涉,事倍未必有功半,危害甚大。

那么,是不是就绝对不可以看呢?也不是,看看适宜的参考书还是很有益处的。特别是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该多看一些参考书。问题在于看什么样的参考书和怎么看。下面提几点意见供同学们参考。

(1)选择深浅相宜,解疑释难的参考书。每门课程可以选一本主要的参考书,这本主要参考书的编排体系应与教科书相同或相近,水平相当或略深一点,作为课本的伴读本,其它的作为一般的参考书。

(2)有时先看教科书,对课本上知识基本理解后,再去看参考书。有时课本上的某一内容难于理解,也可先看参考书,看它是怎样分析阐述的,从中受到启发。

(3)紧紧围绕老师讲的中心内容去看参考书。参考不能“参”得太远,如果脱离当时所学的中心内容,参考就会变成“干扰”了。

(4)参考书中有精彩的论述、精彩的题目,可以缩写注在课本上的有关地方,也可摘录放入笔记本的相应部分。

学习习惯和方法 篇6

1 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 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 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4 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陕西榆林市逸夫小学)

学习习惯和方法 篇7

1. 高一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方法调查统计

由上述调查结果表明,高中数学课与初中数学课相比较,认为前者节奏快、容量大的学生与调查总量的82%,只有7.1%的学生认为师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关于学习习惯方面,在初中学习中不经常预习的占54.5%,而在高中学习中不经常预习的占44.1%,每天预习10—30分钟的学生占17.4%;在完成作业时先复习学过的知识再做作业的占60%,直接做的占40%;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有16%的学生懒于订正,还有56%的学生还是不会;在学习方法方面,进入高中以后,学习方法的最大的变化是经常整理占16%,经常预习、复习占16%,和初中一样的占48%;如果在学习上很努力,但数学成绩还是不够理想,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的学习方法需要改进的占72%。

2. 高三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方法调查统计

高三是高中的最后阶段,高三数学主要以复习课为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基本已经定型,所以对高三学生的问卷调查应该与高一学生有所区别,下表是对高三学生作的问卷调查结果。

由上表可知,“对于还未上的新课,你是否安排时间进行预习”,没有安排的占37.5%,有时安排的占48.3%,经常安排的占15.2%;“上课时对老师讲课的主要内容,你能认真做好笔记吗”,一般不记的占13.2%,有时记的占45.2%,经常记的占41.6%;只有8.1%的学生做作业时是先复习学过的知识然后做作业;“对每章内容你是否做单元小结”,不做的占36%,有时做的占44%、都做的占20%,说明学生在高中学习过程中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讲了某道题的解法后,你是否习惯还考虑经常寻找新的解法”,58.6%的学生不会找新的方法;“疑难问题解答后,你是否从中总结解题方法,找出有关规律”,很少这样做的有33.4%,说明学生多数只重视公式、概念的肤浅的掌握,没有深层次理解内涵,且对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时的分析过程比较忽视。

通过对高一、高三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方法方面的比较分析,不难看出当前普通中学高中生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较多,总体上表现为高一学生适应慢,高三年级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不足,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两极分化严重。

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认知和培养,以及学习方法的教给和完善的重视尚显不够。面对教学重任和高考指挥棒的双重挤压,在评价上主管部门以结果评价教师,家长以分数来衡量教师,而课程标准则又要求教师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这导致了教师极有可能顾此失彼,有时甚至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引发了教师对不可量化为特别具体指标的软考查或不考查项目———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够重视。同时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坚持不懈地训练、培养,更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去纠偏扶正时的耐心诱导。而学习方法的改进、完善更是一个变化的、持久的过程,甚至是一个终老为止的复杂的过程,但这是教师必须做的。

学习习惯和方法 篇8

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 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为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 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 还要重视学生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 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与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学习方法因个人条件的不同, 选取的方法也不同。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 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 因此, 教会学生使用教材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传授新知识是一堂课的重点, 有的老师总喜欢把新授课安排得过于紧凑, 反复讲解, 让学生不停地记笔记, 可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因此, 课堂教学应教会学生使用教材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 假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和文本有关的图片, 在学生看图后, 教师再根据儿童反映在观察过程中的心理特征进行讲授, 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 理解概念与规律, 根据教材适当地补充资料, 教学就会显得精彩而又灵活, 更见成效。例如在教学轴对称的性质时, 我讲解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 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接着归纳得出以下性质: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 那么对称轴就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类似地,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对称轴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动手、动口、动脑, 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 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 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和概括, 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 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动作。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学习习惯, 是围绕学习这个中心的相应的行为习惯, 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稳定的行为特征, 是学生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发展学习能力, 对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有较大帮助。一个具备良好学习习惯的人, 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第一需要, 当成乐趣,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规范地写、及时检查等, 大大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明晰老师讲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 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思考, 使学生学会思考,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 在一年级起始阶段的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规范书写、准确计算不容忽视, 有的学生计算只图快, 不图准, 这样是不行的, 小学生多数乐于做题, 但没有检查的习惯, 甚至不会检查, 这些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因此,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判断正误、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我在数学课上训练学生检查的方法是, 看是否抄错题或数, 运用公式是否准确, 计算过程是否出错, 答题书写是否完整等。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一个人性格的形式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应该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过程中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找出解题错误的原因, 调整解答思路, 巩固和提高解题能力。因此, 教师要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 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学生从没有学习需要到产生学习需要的过程。事实证明, 小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 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 情绪不稳定, 意志力薄弱等特点, 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在教学总讲一些科学家立志成才, 克服重重困难, 刻苦学习的故事, 从而树立榜样, 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 激发他们学好的信心。动机教育是长期的, 不可能一步到位,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把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表现出来, 可见, 培养是激发的前提, 激发可以加强原有的学习动机。我对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 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学生,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 教学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 并通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 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低年级学生具有注意力易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等特点, 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时, 要坚持持久性, 使他们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 制订长久而系统的计划, 认真分析和研究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习惯和个性心理, 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 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意志品质, 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课堂上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通过不间断的鼓励、诱导, 使学生乐于学习, 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此, 我重视运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 配合教具演示, 指导操作, 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 让学生学得高兴, 增强学习动机。

浅谈高中数学学习方法及习惯 篇9

一、学习方法的认知方面

1. 认识高中数学的特点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 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 研究对象多是常量, 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 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 逻辑严密, 思维严谨, 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强。

2. 要提高自我调控的“适教”能力

一般来说, 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 因自身对教学过程的不同理解和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倾向、能力品质、教学观念、职业经历等原因, 在教学方式、方法、策略的采用上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 形成自己独特的、鲜明的、一贯的教学风格或特点。作为一名学生, 让老师适应自己显然不现实, 我们应该根据教的特点, 从适应教的目的出发, 立足于自身的实际, 优化学习策略, 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 使自己的学法逐步适应老师的教法, 从而使自己学得好、学得快。

3. 要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主体, 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 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 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获取的, 学习数学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 而不能依着老师的惯性运转, 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和方法。

二、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

1. 要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毅力, 要有足够的学习信心,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2. 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而“生疑”, “带疑”听课而“感疑”, 通过老师的点拨、讲解而“悟疑”“解疑”, 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率。预习也叫课前自学, 预习得越充分, 听课效果就越好;听课效果越好, 就能更好地预习下节内容,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 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提高阅读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 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构成的, 拿到要“宁停三分, 不抢一秒”, 要在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基础上, 逐字逐句仔细审题, 细心推敲, 切忌题意不清, 仓促上阵, 审数学题有时须对题意逐句“翻译”, 将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显条件;有时需联系题设与结论, 前后呼应, 挖掘构建题设与目标的桥梁, 寻找突破点, 从而形成解题思路。

4.要养成良好的演算、验算习惯, 提高运算能力

学习数学离不开运算, 初中老师往往一步一步在黑板上演算, 因时间有限, 运算量大, 高中老师常把计算留给学生, 这就要同学们多动脑, 勤动手, 不仅能笔算, 而且也能口算和心算, 对复杂运算, 要有耐心, 掌握算理, 注重简便方法。

5.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严谨的学科。而训练并规范解题习惯是提高用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种数学语言表达的有效途径, 而数学语言又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 只有以本为本, 夯实基础, 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6.要养成解后反思的习惯,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完题目之后, 要养成不失时机地回顾下述问题: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分析、联想、探索出解题途径的?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 通过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 就有利于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 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 如果忽视了对它的挖掘, 解题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因此, 在解题后, 要经常总结题目及解法的规律, 只有勤反思, 才能“站得高山, 看得远, 驾驭全局”, 才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7.要养成纠错订正的习惯, 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要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耐挫折、不自卑的心理品质, 对做错的题要反复琢磨, 寻找错因, 进行更正, 养成良好的习惯, 不少问题就会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迎刃而解, 从而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8.要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 提高概括能力

每学完一节一章后, 要按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总结, 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 这也是再认识的过程, 对进一步深化知识, 积累资料, 灵活应用知识, 提高概括能力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初中生英语学习习惯养成方法初探 篇10

1. 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英语是一门语言, 要想学好英语, 朗读是最传统、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 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训练。学生只有掌握了朗读的基本方法, 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朗读教学中, 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 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 使之由不会读到会读, 再到读好, 兴趣盎然地对课文进行初读、细读、熟读, 最终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在朗读中理解课文, 受到启发, 受到教育。

朗读内容主要以中小学课本为主。课本上的文章和句子都是比较规范、经典的语言, 长期朗读和适当背诵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为了使学生喜欢朗读, 应经常使用多种方式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早读时, 在学生中选出口音较好的同学进行领读, 每天换一名, 领读时间不宜太长, 但要长期坚持。在课堂上, 每节课上都有意安排一些朗读内容, 如男女对读、小组朗读比赛、作文朗读、对话朗读、跟录音朗读等。在课后, 可以安排一些朗读内容, 为了确保落实, 可要求家长的配合, 如家长签字或发短信告知等。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学习的开始, 良好的预习能为听课做好准备, 关键是能获得上新课的主动权, 这对于英语学习是相当重要的。九年义务英语教材的特点是学习内容大, 重口语交际。要把预习作为整个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大胆放手让他们通过自学掌握知识, 解决一般问题, 教师再加以精心组织、指导, 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 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转变与适应的过程, 教师要有意引导他们预习新课。

预习可以在课外, 也可以在课内。初一年级英语教学主要是对话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早读时间指导学生借助课后单词表, 预习新课的词组, 做到读音准确, 词义明确, 拼写正确。让学生有目的地研读对话, 了解将要学的知识内容, 记录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利用字典或课后的注释, 让学生找出课文句型、重点和难点, 从而对疑难点进行初步学习。还可以听录音模仿朗读、跟读对话和阅读短文。再对课前课后有关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提前进行预习。根据以上预习要求, 学生初步了解了将要学习的基本内容, 记录了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并产生了求知欲望。学生的这种欲望在课堂学习中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在进行正式课文的学习时, 教师就重点指导学习文章的题材和中心思想, 以及文章中提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文章中所介绍的事物等。例如, 在学习Teachers’Day (Book3) 这篇文章之前, 可以让学生通过找资料, 了解教师节以及和教师节有关的活动, 做教师节贺卡等。实践证明, 预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 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3. 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习惯。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 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上课时, 对难点和容易混淆的问题应要求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这可以使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是学生学好英语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教师应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 培养学生眼、耳、口、手并用的听课习惯。多采用直观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 在教学中可尽量利用实物、图片和计算机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 使视觉、听觉一起参与感知, 将实物与英语联系起来, 这样, 学生在获得直观印象后便会很快记住相应的内容。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 避免枯燥、乏味的讲解模式。譬如, 可以利用猜答、抢答、小品、歌曲等活动进行课堂教学, 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复习先密后疏。因此, 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复习, 可以在每节课结束之前, 要求学生根据重点词、短语、句子复述课文内容, 并进行换人称、换时态对话;运用联想对课文进行描述, 使每个学生的语言能力都得到逐步提高。对于每天的新内容, 教师应布置学生当天复习, 第二天再检查听写, 以后每隔一两天再对前面的内容附带检查, 用滚雪球的方法, 促使学生长期坚持复习, 并逐渐养成习惯。

5. 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要想学好英语, 仅仅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在课外坚持学习。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 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难易适中的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 让他们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典故逸闻等方面的知识, 以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鉴赏力。事实证明, 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有利于增加学生课外知识的获取量, 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另外, 还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用英语写日记, 每周检查一次, 促使其长期坚持, 并最终养成习惯。

6. 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英语的学习和语文有相同之处, 适当地要求学生背诵精选的材料是很必要的。在作文教学时, 学生最初很难写出自己的文章, 经常要求他们背诵一些简单的文章和经典句型, 经过长期积累, 学生很明显提高初步的英语会话能力, 考试时答案就会一读而出。只要长期坚持, 学生就会培养起良好的语感, 养成用英语思维的好习惯。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 从朗读、预习、上课、复习、课外阅读和背诵等6个方面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习惯, 使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明显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仅为今后英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也对学好其他各门功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玉梅.现代英语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郑刚强.评议高职英语学习方法及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 2006, (5) .

上一篇:经济学体制改革探析下一篇: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