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性分析评价

2024-05-15

回顾性分析评价(精选十篇)

回顾性分析评价 篇1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有效教学,教学评价

教师教学是否有效,成绩可见一斑。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3个: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以及科学并具可操作性的教学评价方法。当前专业课教学中存在一种不良现象,即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忽略学生及教师综合素质的改变;当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时又将其视为学生综合素质下降,忽略教师教学效果及评价方法。因此笔者选取授课教师、教材、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客观条件基本相同但生源不同的学生进行考试成绩回顾分析,意在引发更多教学思考。

什么是有效教学?从学生学习角度来看,有效教学即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有效教学是指成功实现了明确目的———学生愿意学习和在教学后能够从事教学前所不能从事的学习。从综述概念理解来看,有效教学是指在一定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等)内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有效”是对教学活动实现的“质量”与“价值”进行判定,“教学”是“教”和“学”二者之和与二者的关系[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0—2012级连续3届护理专业同一位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班级学生149人,统计其妇产科护理课程两次阶段考核成绩,并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文娜主编的《妇产科护理》(2008年第2版);考核采用闭卷形式,教考分离,时间60分钟;试题结构为单项选择题(含A1、A2、A3、A4型题目,60~65分)、名词解释(15分)、填空题(20~25分)。第一次考核内容是从第一章“绪论”至第七章“异常妊娠孕妇的护理”,共30学时;第二次考核内容从第八章“妊娠合并症孕妇的护理”至第十七章“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妇女的护理”,共24学时。3个年级试卷约90%的考点相同,考题类型有所不同,试卷难易程度基本相同。教师以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开展教学活动[2]。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建库,用Excel软件和SPSS 17.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方差分析等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10级、2011级、2012级学生数分别为53、46、50,第一次考试及格率分别为90.6%、95.7%、94.00%,不及格人数分别为5、2、3人;第二次考试及格率分别为100.0%、97.8%、76.0%,不及格人数分别为0、1、12人。2010级和2012级学生两次考试成绩曲线均呈偏态分布,2011级学生两次考试成绩曲线均呈正态分布(见表1)。

2.2 两次考试成绩平均分和标准差的差异性

2010级学生两次考试差异性最小,2011级差异性居中,2012级差异性最大。3个年级第一次考试标准差较接近,但第二次考试有较明显的变化。3个年级两次考试成绩方差分析,第一次考试成绩平均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二次考试成绩差异非常显著(P<0.01)。说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均出现一定问题(见表2)。

2.3 3个年级两次考试成绩方差分析

第一次考试成绩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二次考试成绩差异非常显著(P<0.01)。2011级与2012级比较第一次考试成绩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二次考试成绩差异非常显著(P<0.01)。说明学生前半学期学习较为有效,而后半学期教与学的效果均有所下降,反映出教学效果与教师教学经验积累不呈正相关,相反教师教学水平有越来越差的倾向(见表3)。

3 讨论

考试既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也评价教师教学情况。但国内较公认的评价指标为“学生成长”,而学生成长并不是考试成绩能够评定的[3]。

3.1 教学有效与否

从总体情况看,2011级学生相对较均衡,教师与学生契合度较高,符合课堂教学设计应兼顾每个学生的发展、使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程度的发展的要求[4]。但2010级、2012级的不均衡表现,尤其是2012级学生,学生间差异性大,成绩呈下滑现象,原因值得进一步分析,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全面的教学反思。反思教学是否达到“三有”,即有效果: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需要进行调整;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的情况,是否对于某一年级教学投入时间、精力不够;有效益:教学活动收益和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是否达到目标[1]。

3.2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双向过程

中职卫校仍以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开展教学活动为主[2],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自主反复练习。教师需要思考学生接受了多少,是否进行了自主反复练习,是否采取足够灵活的方式督促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自主学习能力、主动性及教材可读间的关系。3届学生使用的教材均为2008年版,编写结构老套,内容较陈旧,教师授课时补充新内容多,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教材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应有效开发体现职业特色、注重能力培养的教材,任务驱动型教材是促进有效教学的手段[5]。

3.3 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高年资教师对教材熟悉,教学经验丰富,如不及时反思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巧,改进教学评价方法,易犯经验主义错误。教师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5个步骤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的成功率[6]。教学应适应或略高于学生当前水平[4],如一味地抱怨学生基础差,而不调整教学设计,不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学习,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3.4 考试不应成为评价学生学习的唯一方法

考试是现行的主要教学评价方法,我校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参照,采用校本标准化测验,存在一定局限性。考试成绩仅从某一方面考查学生学习结果和认知水平,真正评价教学有效性要从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等质的方面来确定,但目前我国尚无统一、完整、具体、深入的有效教学评价标准[3]。对于考试成绩不佳学生,教师仅了解学生认知方面的不足,并不知晓学生其他能力是否存有缺陷。有效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全面、合理地评价教学效果。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有助于教师反思教学,促使教师考虑如何有效利用教学时间,探索有效教学方式,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高效完成教学任务[7]。

4 结语

基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状况以及医学教学与实践的要求,临床学科教学设计应为科学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有效教学价值取向结合形式,对于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采用教师传递、学生接受再辅以反复训练方式,对于案例、疾病的学习则应适当通过情境创设、协作会话进行讨论性探究学习,从医学实践出发,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融入精神和情感教育,使学生毕业实习及今后的工作中能得到更好的发展[2]。因此,医学专业课程教学要及时更新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灵活应用有效教学理论,探索适合的医学专业课教学评价方法,指导教师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最终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肖成全.有效教学[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岳欣云,董宏建.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及其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52-156.

[3]姜玮,邓艳红.对国内有效教学的含义及评价标准的反思[J].教育探索,2011(6):13-15.

[4]董子蓉.课堂教学高级技能与训练[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5]缪向辉.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教材改革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2(8):62-64.

[6]加里·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回顾与评价 篇2

关键词:外贸 体制 改革 评价

摘要:我国外贸体制的内涵与改革,以及面对这些改革的评价及对策,以寻求一种适应中国改革开放的外贸体制

外贸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它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国民经济的其他组成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贸易规范的新体制,改革的方向是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自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也陆续展开,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在层次上渐次推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

1.外贸统制专营时期(1949 ~ 1978)与产品经济和单一的计划经济的国家经济体制相适应,当时我国建立了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外贸各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这种外贸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使中国在国际收支中避免出现逆差,有利于将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中的任何不确定因素隔离开来,有利于控制中国进出口水平和构成,达到保护民族幼稚工业,实现进口替代战略的目的。但是,该体制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主要是:(1)独家经营,难以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统得过死,阻碍了企业与买方、卖方的接触,不利于外贸企业发挥自主经营的能力。(3)统包盈亏,不利于外贸企业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经营之路。而且未能体现地方、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关系,影响他们积极性的发挥。

2.放权过渡时期(1979 ~ 1987)简政放权是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的主旋律。1984 年,经贸部实施简政放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而以如下三项最为重要:(1)1984 年 1 月起,多数省份有权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 1985 年 1 月起,允许企业自己决定使用 50 %的留成外汇;(2)1984 年 1 月,明确28 种限制进口商品,允许一批机构无须经过经贸部就可进口非限制类商品,这些机构包括经贸部所属外贸公司和分公司,其他部门所属的外贸公司,省政府经营的外贸公司。(3)1984 年 9 月,通过外贸体制改革报告,内容包括“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实行外贸代理制”、“改革外贸计划体制”和“改革外贸财务体制”等。至此,高度集权的外贸总公司垄断全国外贸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省及下属外贸组织开始成为外贸活动的主力军。然而,对于大多数生产企业来说,外贸公司仍然是它们通向国际市场的唯一选择。中国生产企业与国际市场之间的隔层导致四个问题的出现:一是出口效益低、不同出口商品的换汇成本差异极大;二是出口格局不合理,国际价格信息没有通过正常途径及时传递给生产者,盈利的出口商品得不到鼓励,而不盈利或亏损的出口产品又不能及时得到纠正;三是缺乏国际市场行情信息,企业不能面对国际市场寻找机会,或根据要求进行产品改良;四是缺乏来自进口的竞争,进口管理和高关税,使进口竞争不能起到促使国内生产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提高竞争力的作用。

3.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 — 1990)外贸吃“大锅饭”的体制多年来一直制约着外贸事业的发展。经过调查研究,国务院决定从1988 年起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其主要内容是:

(1)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以及全国性外贸(工贸)总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和相应的补贴额度,承包基数三年不变;

(2)取消原有使用外汇控制指标,凡地方、部门和企业按规定所取得的留成外汇,允许自由使用,并开放外汇调剂市场;

(3)进一步改革外贸计划体制,除统一经营、联合经营的 21 种出口商品保留双轨制外,其

他出口商品改为单轨制,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直接向中央承担计划,大部分商品均由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自行进出口。

(4)在轻工、工艺、服装三个进出口行业进行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改革试点。

三年来的实践表明,承包制的推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首先,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外贸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局面,为解决责权利不统一的状况迈出了一大步,从而大大调动了各方面特别是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外贸的发展。其次,它有利于解决中国经营体制上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问题,让企业逐步走向自主经营的道路。再者,它促进了工贸结合,有利于增强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承包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

(1)尚未建立外贸的自负盈亏机制。承包制仍然保留了中央财政对出口的补贴,财政补贴是一种非规范化的行政性分配,带有主观随意性,也不符合国际贸易的通常做法。

(2)助长了局部利益的膨胀和不平等竞争的加剧。对不同地区的承包企业规定不同的出口补贴标准和不同的外汇留成比例,从而造成了地区间的不平等竞争,诱发了对内的各种抢购大战和对外的竞相削价销售,造成外贸经营秩序的混乱。

(3)企业行为短期化。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刺激下,缺乏中长期投资眼光和积极性,只重承包期内任务的完成和超额完成,往往忽略了外贸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企业宁可转产附加值低且易迅速出口、换汇成本低的产品,导致国家外向型企业产品结构长期处于低水平运行。

(4)承包期一定三年不变,未能适应国内非经营环境的变化。遇有重大的环境变化,承包企业往往难以完成承包任务。

4.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时期(1991 ~ 1993)这一轮外贸体制改革重点放在微观管理层的变革,它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前一阶段简政放权道路的延续。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有两项特别重要:

(1)取消国家财政对出口的补贴,按国际通行的做法由外贸企业综合运筹,自负盈亏;

(2)改变按地方实行不同外汇比例留成的做法,实行按不同商品大类统一比例留成制度。此后,中国外贸经营基本打破了“大锅饭”体制,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5.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新进展(1994 ~)1994 年,中国政府开始了以汇率并轨为核心的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有:

(1)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发挥汇率对外贸的重要调控作用。国务院决定,从 1994 年 1 月 1 日起,实现双重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合理的、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取消现行的各类外汇留成,取消出口企业外汇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度,实行银行售汇制,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外汇体制改革为各类出口企业创造了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有助于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大大加速外贸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更有效地发挥汇率作为经济杠杆调节对外贸易的功能;有助于中国外贸体制与国际规则接轨。

(2)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完善对外贸易的宏观管理。加强和改善客观管理,即管方针、管政策、管规划、管监督,在 1994 年《对外贸易法》颁布实施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并实施各种配套法规,将对外贸易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宏观上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汇率、关税、税收、利率等调节对外贸易。对进出口总额出口收汇和进口用汇实行指导性计划。加快赋予具备条件的国有生产企业、商业物资企业和科研单位外贸经营权。

(3)加快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国有外贸企业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科学管理,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综合商社和设立监事会、内部职工持股等试点,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我国外贸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政府鼓励企业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跨行

业、跨地区联合、兼并,向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一批以外贸公司为龙头,贸工技商结合的综合商社和以生产企业为核心,具有多种功能的产业跨国公司。对一些小的外贸企业则根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采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进行改组,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通过组建企业集团或综合商社将分散的外贸经营权重新统一起来,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体制发展的新趋势。

(4)保持对外贸易政策在全国范围的统一性,增加透明度。这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宏观要求,也是国际贸易规范之一。按照国际规范及中国的承诺,只实施正式公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5)加强外贸经营的协调服务机制。进一步发挥进出口商会等中介机构的协调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和完善外贸行业的律师、会计和审计事务所及咨询服务机制;加大对违法经营者的惩处力度。1996 年 9 月经贸部成立了“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为实现我国对外经贸管理,经营和服务的国际化、现代化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近20 年来,改革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体制,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中央集权,塑造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政企分开、权责分明,一直是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一条主线。

(1)外贸主体沿着“国家———地方———企业”的模式演进发展,即从 1978 年之前国家主办外贸活动,转变为 80 年代后地方主办外贸活动,直至 90 年代由企业充当外贸活动的主角,逐步承认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微观主体地位;

(2)专业外贸公司由原来的行政机构附属物转变为中介服务组织,它们在外贸活动中逐步获得独立经济实体的地位,伴随着这种地位的转变,专业外贸公司的经营模式也由单一的计划收购改变为进出口代理;

股市动态分析30回顾及评价 篇3

股市动态30指数上期收1460.15点,本期收于1563.36点,上涨7.07%,其中股票组合上涨10.64%。本期上证指数上涨8.1%,中小板指上涨13.46%,创业板指上涨11.8%。股市动态30指数自2008年1月1日设立以来,上涨56.34%,同期上证指数下跌11.48%。本周股市动态30指数跑输、股票组合跑赢上证指数。

罗莱家纺(002293)拟通过子公司南通罗莱商务咨询以2931 万元投资迈迪加,持股21.38%、成为第一大股东,另外罗莱商务咨询计划使用自有资金5000万投资设立全资孙公司罗莱智能家居,子公司持股100%。迈迪加成立于2011 年,专注于智能睡眠健康产品、睡眠改善解决方案及健康信息化系统集成技术。

华侨城A(000069)非公开发行事项获证监会受理, 根据预案,公司拟向控股股东华侨城集团、前海人寿和钜盛华以6.88元/股的价格发行11.63亿股,募资80亿元。募资净额将用于收购由公司控股股东华侨城集团持有的武汉华侨城15.15%股权、上海华侨城9.87%股权、酒店管理公司38.78%股权、投资于西北片区2号地项目、西北片区3号地项目、重庆华侨城一号地块项目以及偿还借款。

回顾性分析评价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从2005年12月至2008年3月心超室应用惠普影像之星彩超仪, 探头频率2.5~3.5MHz行TIE检查, 共301例, 年龄18~35岁59例;36~50岁105例;51~65岁93例;66岁以上44例。其中正常组149例, 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组152例。

1.2 检测方法

方法是通过心脏脉冲多普勒获得的舒张功能信息, 记录以下各项测量指标E峰、A峰、E/A、等容舒张期 (1VBT) 、E峰血流减速时间 (DCT) 等。将取样容积 (SV) 置于二尖瓣 (MV) 上, 记录E峰、A峰、E/A;将SV置于左室流出道 (LVOT) 和二尖瓣前叶 (AMV) 之间, 测LVOT频谱结束点至MV频谱起始点的时间即等容舒张期;E峰顶点至E峰下降至最低点的时间即减速时间。部分病人采用心尖四腔心切面, 选做右上肺静脉反向A波测定。

2 结果

每个年龄组反映左室舒张功能测定指标都不相同, 同一年龄组中有正常范围, 也有异常测定结果, 见表1。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组第一阶段异常率最多占76.3%。第二阶段异常以A峰增高为主, 少数病人可测得肺静脉反向A波, 此阶段界定比较困难。第三阶段异常27例中有23例出现于51岁以上年龄组, 并伴有各类器质性心脏病及程度不等的左室收缩功能降低, 见于冠心病、高心病、心肌病等。

3 讨论

大多数心脏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异常早于收缩功能异常, 左室舒张功能异常表现以下三种形式[2]: (1) 舒张早期左室充盈下降 (主动松弛功能异常) 此阶段充盈频谱表现左室舒张早期充盈速度减低, 这时左室充盈压正常.此阶段异常出现最多, 若仅以E/A<1贯以左室顺应性差, 有失严谨。 (2) 左室充盈假性正常, 舒张早期充盈下降, 左房压升高同时左室舒张压升高, 客观上两者产生对抗。经过二尖瓣口的血流速度频谱及压差恢复正常, 但左室舒张功能存在异常, 尤其在左房收缩代偿性增强 (主要表现A峰增高) 及肺静脉形成反向A波加深的患者可提示左室顺应性降低。 (3) 左室舒张晚期限制性充盈异常 (被动充盈功能异常) , 此阶段左室顺应性严重下降, 舒张充盈压升高, 左房增大收缩运动幅度减低。由于左房压明显增高而产生舒张早期充盈时高速血流, 变化情况还有赖于心房收缩[1]。E/A>2, 表明左房收缩失代偿。工作中多做些测量指标会对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判断更全面、严谨、可靠。

注:增高 (↑) , 降低 (↓) , 正常范围 (±)

参考文献

[1]吴雅峰, 张桂珍.实用脏超声诊断学[J].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6:238.

回顾性分析评价 篇5

【关键词】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发展阶段;回顾与展望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 的改革开放已经历经了30年的时间。我国的 经济 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直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与此相适应,财务会计改革也经历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协调、趋同到等效的发展过程。作为财务会计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业绩评价也历经了不同的演变过程。本文从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阶段、现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趋势的展望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阶段

我国对企业业绩评价的研究探索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进程,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及国有企业的改革而逐渐走向成熟,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实物量考核阶段(20世纪70年代)

此阶段属于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以实物量考核为核心。国有企业基本没有经营自主权,只是作为国家经济管理部门的派生机构而存在的经济单位。在此情况下,政府评价考核企业业绩采用的方法是对照指令性生产计划,以“产品产量”、“企业产值”为核心内容。这一评价方法在当时对提高企业产品生产能力、缓解物资供应紧张局面、建立较为完善的 工业 体系和巩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等方面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这种以实物产量为主的企业考核方式,导致国有企业严重缺乏效率,许多企业为了提高本企业的地位,扩大经营者本人的业绩,都有一种总量扩张的冲动,千方百计地争资金、争项目、争资源,不计成本、重复建设,技术创新更是无从谈起。

(二)产值和利润为主的评价阶段(20世纪80年代)

此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1979—1982年的放权让利,1983—1986年的利改税,1986—1991年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开放后的放权让利时期,国有企业考核评价以产值和利润考核为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自主权扩大,市场化程度提高,初步拥有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地位。这一时期对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管理还没有完全摈弃行政管理和计划控制,但已开始认识到企业经营和发展是诸多因素所决定的,单一指标考核方法已不再适应转轨过程中的国有企业管理,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开始为各方面所接受。1982年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等六部委制定了主要包括总产值和增长率、上缴利润和增长率、产值利税率和增长率、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销售收入利润率和增长率等在内的16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作为考核企业的主要依据,同时规定从中选择10项指标进行考核。具体考核办法为综合记分卡,即通过报告期指标与基期指标逐一对比,判断企业经营改善、持平与退步情况,然后进行打分,计算 企业经济效益的动态发展指数。这种方法避免了单一指标的片面性,并解决了从总体上评价反映经济效益的各方面因素的问题。但这种方法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一是没有将考核指标按照重要性程度进行划分;二是只是简单地进行 历史 对比,容易导致“鞭打快牛”的现象,越是基础差的企业越是容易得高分。所以,这种方法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被淘汰。

20世纪80年代后期,承包制成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但这种尝试并没有解决国家作为所有者在充分信息条件下,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进行全面考核评价的问题,反而是企业经营者利用经营自主权不断侵犯所有者的权益。为克服承包制的弊端,1988年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曾联合发布了劳动生产率、销售利润率、资金利税率等八项考核指标,但由于没有制定综合评价方法,这8项指标并没有在企业考核工作中得到贯彻执行,因为对绝大多数实行承包制的企业主要还是考核企业承包计划的完成情况。与此同时,这一时期所采用的单纯以实现利润或上缴利税为考核内容的考核方法,客观上诱导了国有企业经营行为的短期化。企业为完成业绩即实现利润或上缴利税,不惜将大量损失和坏账长期挂账,使得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比例连年上升,经营潜亏逐年扩大。这种不健全的考核方法是导致20世纪80年代后期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包袱越背越重,不同程度地陷入经营困境的重要原因。

(三)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企业业绩评价阶段(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以后是 现代 企业制度建设时期。此阶段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为起点,中国开始探索建立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体系。在 总结 了承包制的经验与教训后,中央提出要将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在工业企业的考核上要淡化产量指标,强化效益指标。1992年,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提出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产品销售率、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净产值率6项指标。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推动政企分开,1995年财政部公布了一套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10项指标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给每项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以行业评分值为标准进行评分。1997年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根据新的形势,对1992年颁布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6项指标调整为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等7项指标,指标权数也进行了重新分配,评价标准按照前四年的全国平均值确定。

这两套系统都是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评价办法的巨大进步,对纠正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经济效益的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它们也存在着相似的局限性:一是评价体系缺乏反映企业成长性的指标,不能引导企业避免短期行为;二是评价标准划分太粗,降低了评价实践的适应性,这导致了两套体系在实践中都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四)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现在)

股市动态分析30回顾及评价 篇6

股市动态30指数上期收1310.19点,本期收于1269.2点,下跌3.13%,其中股票组合下跌5.05%。本期上证指数下跌2.23%,中小板指下跌6.08%,创业板指下跌10.91%。股市动态30指数自2008年1月1日设立以来,上涨26.92%,同期上证指数下跌39.93%。本周股市动态30指数、股票组合均跑输上证指数。

中国银行(601988)披露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388.78亿元,同比增长1.71%;实现净利润907.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4%;每股收益0.31元。6月末,集团客户贷款总额近8.90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138.79亿元,增长4.88%。不良贷款总额1250.53亿元,不良贷款率1.41%,比上年末上升0.2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157.37%。

中恒集团(600252)公告公司于2015年8月28日收到湖南省人民检察院《公函》,湖南省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公司董事长许淑清以涉嫌单位行贿罪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案件正在侦查中。许淑清已书面签署《授权委托书》,委托公司董事姜成厚代为履行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及总经理的职责,行使上述职务权利、签署相关文件。目前,中恒集团生产经营正常。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研究 篇7

回顾性评价是对原有的评价的重要补充和验证, 能够对原有评价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纠正, 进而提出更合理的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目前对建设单位开展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 主要是依据环境管理部门的要求所进行的, 因此在内容和方法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所以应当尽快地对回顾性评价的方法和经验进行必要的总结, 不断摸索回顾性环境评价的内容和程序, 以便能够形成规范性的指导文件, 指导具体的工作。

1 开展回顾性评价的时机选择分析

在实践中, 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需要开展回顾性评价, 这需要依据项目自身的建设规模、敏感性等进行必要的筛选, 并由环保部门在项目竣工验收的时候进行明确。笔者建议当发生项目运行之后发生污染纠纷, 群众意见比较的情况应当进行回顾性评价, 另外在项目竣工验收的时候有区域环境容量较小而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超标的这些遗留问题的项目应当进行回顾性评价, 同时对于项目规模比较大, 且排放特征因子多, 毒性比较强的项目应当开展回顾性评价。

在开展回顾性评价的时间选择方面, 应当进行区别对于, 要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从有利于回顾性评价的效果的角度来分析, 起始时间放在项目竣工验收之后更加有利于发挥出回顾性评价的重大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对于那些已经正式竣工去验收之前已经开展了多年生产运作的项目, 比如一些大型的农田水利设施或者是大型的水电站等, 应该和项目的竣工验收一起开展回顾性评价。

2 回顾性评价工作的一般程序

良好的回顾性评价的工作程序有利于正确的开展环境评价, 加速评价工作的顺利完成。所以, 在开展回顾性评价的过程中应当综合的对影响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然后依据回顾性评价的重点和工作范围, 对项目开展科学、公正的评价, 为开展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

2.1 准备阶段和调查监测阶段

当接到开展调查的任务之后, 应当收集研究和项目有关的所有的环评的报告书和环评的批复, 另外对于竣工验收的监测报告以及验收意见等资料也要进行整理, 以便可以确定评价工作开展的具体方法和重点。对物探源的种类、分布、数量进行调查, 同时对于水、噪音和土壤等开展环境质量测监测。

2.2 评价和分析阶段

对前期所收集到的资料和检测到的各种数据的情况进行汇总整理, 采取一定的评价方法, 对项目进行必要的回顾性环境影响的分析, 得出相应的结论, 然后对改善环境的方法和措施进行建议, 提出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

2.3 报告和评审阶段

依据评价的过程、资料和结果进行回顾性评价报告的撰写, 最后由环保领域的专家做出最终评审。

3 回顾性评价的工作内容分析

建设项目的回顾性评价主要是对原有的评价报告的验证, 能够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以便可以对项目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整改意见。回顾性评价对现状监测的数据和原始材料做出分析, 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做出评价, 为环境的管理提出科学的数据支撑。

3.1 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质量的现状做出验证

建设项目回顾性评价要通过实际的测试数据和环评本底做出必要的比价, 以便了解建设项目对于周边环境的实际影响状况。如果建设项目对于环境的影响确实存在, 且造成了不良后果, 那么就应当从污染防治的措施方面加以完善, 以便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对于项目后期的影响。

3.2 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检查, 开展污染源的调查工作

回顾性的评价工作对项目的产品类型、建设规模和环评是否一致进行研究, 同时还要对污染物的种类进行分析, 研究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否符合标准, 从而得出最为准确的数据, 找出导致环境污染的污染源, 对建设项目做出环境污染评价。同时依据实际情况给出补救的措施和方法。

3.3 开展公众调查

项目周围的人群对于项目最为了解, 对建设项目周围的群众开展群众调查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项目对于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进而采取一些合理的应对策略, 以便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对于周围群众的影响。

4 小结

回顾性的环境评价的内容和程序决定了这种方式是一种对环境质量控制更为有效的手段, 这是因为不管是什么建设项目其预测的结果和实际上对于环境的影响都会存在着不少的差距, 原环境评价中所提出的对环境影响补偿的一些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进行验证。同时开展回顾性评价还能够有效的监督建设单位对于环境保护的具体执行情况, 所以开展回顾性的环境评价是环境评价制度的重要内容, 对于提升环境的管理水平都会产生十分积极而且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磊.电力建设何日去除“限批”之痛[N].中国电力报.2007.

[2]普天首信积极参与TD规模试验网建设项目[N].人民邮电.2007.

[3]张菁菁.流域水环境质量回顾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D].厦门大学.2008.

[4]黄葳.战略环境评价中回顾性评价理论框架体系和技术方法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

[5]赵娜.煤炭行业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

回顾性分析评价 篇8

关键词:膳食调查,回顾法,辅助工具

膳食调查是了解一定时期内人群膳食摄入状况的重要方法[1],也是个体化营养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膳食调查方法常分为前瞻性和回顾性两类, 前者包括称重法、记账法、化学分析法,后者包括食物频数法、24 h膳食回顾法和膳食史法[2]。其中回顾法以其不影响被调查者的饮食习惯、节省人力、费用少、简便好操作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大规模的人群营养状况调查和临床营养评价领域中; 但是由于该方法依赖于被调查者的回忆, 有时很难准确地回忆起全部食物种类和估计食用的数量,并且回顾的时间越长,误差越大,数据的准确性越差。随着调查方法的进步, 产生许多辅助调查工具,提高了调查的准确性和调查效率。我们将综述辅助调查工具的应用现状,以及这些工具 的准确性 评价方法。

1 常用辅助调查工具的应用现状

回顾法膳食调查通常采取一对一问询的方式,即调查者询问被调查者过去一段时间中食物摄入的种类、频率和数量,引导被调查者通过语言和手势详细表述食物的形状、大小和食用份额,直到调查者明确被调查者食用的每种食物的体积, 再根据食物体积估算食物重量,最后记录并分析被调查者的膳食状况。由于这种调查的信息来源是被调查者的回忆与描述, 需要被调查者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生活经验, 最好是有食物购买和制作的经验,否则很难调查准确[3]。因此,借助某种或者某些辅助工具, 帮助被调查者尽可能准确地回忆起过去一段时间里所摄入的各种食物的数量,成为许多调查者努力的工作方向。目前,在回顾法膳食调查中广泛使用的辅助工具有标定食物重量( 容量) 的餐具、量具、食物模型和食物图片等。这些工具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在一些调查中往往配合使用。

1.1食物图片和食物模型食物图片和模型的作用是一样的, 都是可以给被调查者一个较直观的食物量化概念,提高回忆的准确性,并且减少描述的时间,提高调查效率。因食物图片制作简单,成本低,携带方便等优点,适用于入户调查和临床查房使用。但是,由于一般的食物图片, 只是简单地把食物拍成二维照片并标上重量,缺少充分视觉参照,难以有效帮助被调查者确定食物重量。而食物模型是用高分子化学材料将食物以一比一的体积仿制成可长时间保存的模型, 并注明食物的重量,消除了图片视觉和食物视觉间存在的差异,更加直观,但是其成本较高,携带不方便,种类也很局限,通常用于在固定的场所对来访者进行调查,例如在营养门诊中使用。目前,我国营养工作者在传统食物图片的基础上,研制出《回顾性膳食调查辅助参照食物图谱》 ,该图谱包含12大类194种食物和2种餐具共650张具备三维参照的食物图片, 配合相应食物的营养成分数据、营养贡献数据、可食部比例数据、干湿比例数据等信息[4]。该食物图谱最大的特点是将每种食物取大小不同的份, 由小到大排列在标有长度单位的坐标纸上, 并在食物旁放上人们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形状尺寸固定的视觉参照物( 如一听啤酒) ,在这三位一体视觉参照体系的辅助下, 有效地使被调查者利用记忆中的食物视觉信息尽可能准确地转换为食物重量信息,可有效提高膳食调查准确性[5]。此外,我国营养工作者还针对2岁以内婴幼儿的饮食特点, 设计出适用于他们的食物图谱,共包括粮食、蛋类、肉类、蔬菜、水果、零食6大类食物,每样食物不仅有整个的重量,还有约儿童1口( 2 cm×2 cm×2 cm) 的重量 , 方便对该 人群的调查[6]。

1.2餐具与量具餐具 ,如通常大小的碗、盘子、杯子等,是人们生活中常接触的,所以以这些物品为参照物可以帮助被调查者回忆起食物的摄入量, 也便于被调查者向调查人员描述食物的大小与份数, 让调查人员估计食物重量,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效率。量具,如标有刻度或容积固定的油壶、汤匙、量杯,在营养领域中的使用更为广泛。美国和加拿大的膳食指南以杯子和汤匙作为“单位”来建议各种食物的摄入量,如加拿大的膳食指南建议成年男性( 19~50岁) 每日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是8~10份, 每份相当于新鲜蔬菜生的1杯、熟的1/2杯,新鲜水果1/2杯。1杯容量约250ml,人们将水果和蔬菜切好后放在杯子里,按指南来做,比告诉他们每天应该吃多少g食物更直观,易操作。膳食调查中也用到各种量具, 比如丹麦营养学家用预编码饮食日记( pre- coded food diary,PFD) 的方法调查国民的膳食状况[7,8,9],让被调查者自己记录全天的饮食种类和数量 ,学会使用标记好的家用量具( 杯子、碟子、勺) 和食物图谱辅助确定食物摄入量。但是,餐具和量具适用的食物种类有针对性,比如盐勺适用于盐、味精等调味品,油壶适用于植物油。而且餐具和量具不适用于大规模的现场调查,因为其加工制作成本大而且不便于携带,因此,其使用受到局限。

1.3科技产品随着科技的进步, 很多先进的设备用在回顾性膳食调查中,如电脑和互联网、个人数字助理(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PDA) 、智能手机及其使用程序、数码相机、摄像机等[10]。目前最为先进的方法是远程食物照片法( remotefood photography method,RFPM) :被调查者用智能手机给当餐食物拍照 ( 进餐前和剩余食物分别拍照) ,拍照时餐具旁边放上“参考卡片”作为参照物,对不好识别的食物进行简短描述,然后用无线网络传输给服务方, 由训练有素的评定人利用电脑软件( FOOD PHOTOGRAPHY APPLICATIONc誘, PenningtonBiomedical Research Center, Baton Rouge, LA, USA)将传来的照片与标准照片比对,估计当餐进食量,并搜索食物成分数据库,计算当餐能量及营养素摄入量,给予被调查者实时反馈意见[11]。该方法常用于体重管理和慢性病防治领域。这些科技产品与传统的纸笔调查方法相比可以减少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的负担。如Probst和Tapsell归纳了29个关于膳食调查的电脑应用程序,总结出这种辅助工具的优点包括快速、便捷、流程标准化、可以即刻获得调查结果等[12]。此外,先进的设备可以提高调查结果的效度和信度。如Ngo等[13]报道,电脑程序可以减少调查中产生的文字错误。Probst等[12]检验了一个自动化膳食评价网站, 看143名代谢综合征患者运用这个网站是否如实回顾出自己的膳食摄入量, 最终他们发现运用这种方法比传统面对面的调查方法可减少报告偏倚。但是也有相反的报道,例如Yon等[14]在观察61名超重和肥胖者为期24周的减肥过程中, 让他们利用PDA自我记录每日的能量摄入, 结果发现用PDA并不能提高调查的效度。这些科技产品应用前景广阔,但同时也有其局限性。调查中使用数据收集设备( 计算机,智能手机,PDA) 比传统的纸笔调查方法成本高,因此受科研经费所限,很多大规模的调查中没有采用这些设备。此外,有些设备程序需要被调查者自己操作,因此,更适用于具备一定使用经验的被调查人群,如儿童、青少年和大学生,不适用于对老年人和不具备科技产品使用经验的人开展调查[11]。

2 辅助工具应用效果评价方法

2.1与称重法比较称重法膳食调查是调查者用秤称量被调查者每日所摄入的熟食重量, 然后按照生熟比例换算出食物原料重量, 再根据食物成分表计算出摄入的能量和营养素[1]。该方法通常被认为是较准确的方法, 某种程度上被作为比较其他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基础[15]。如吴欣耘等[5,16]对40名住院患者分别用称重法、无图谱辅助的24 h膳食回顾法和有图谱辅助的24 h膳食回顾法进行膳食调查, 用称重法来评价后两者的准确性, 结果发现无图谱辅助的24 h回顾法低估了每日食物( 除牛肉和鸡蛋) 和营养素摄入量;相关性分析表明,除脂肪、总维生素E、钠、钙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呈正相关外,能量及其他营养素均无相关关系;而有图谱辅助的24 h膳食回顾所获食物和营养素摄入量与称重法无差别,且两组数据高度相关。表明该食物图谱能有效提高24 h膳食回顾的准确性。Higgins等[17]用称重法作为标准,评价自我回顾食物摄入量法( 连续3天饮食日记) 的准确性,结果发现36%的被调查儿童能准确地回顾全天的能量摄入量, 即误差在称重法的±5%范围内,而有29%的儿童低报了能量摄入量,35%高报了能量摄入量。

2.2与能量消耗测定法比较能量摄入量( energy in-take,EI) 的调查可以说是膳食调查的代名词,如果能量调查不准确,其他的营养素也很难调查准确。在一定时间内,如果一个人的体重保持恒定,那可以认为他的能量消耗量( energy expenditure,EE) 与EI相等,所以通过测量EE可以间接反映EI调查是否准确。EE包括4大组成部分:基础能量消耗、食物的热效应、体力活动能量消耗和适应性生热作用。目前常用的测量EE或其中某组成部分的方法有双标水法、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运动加速度传感器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中双标水法精确度达93%~98%,准确度达97%~99%,是测定能量消耗的“金标准”[18]; 运动加速度传感器法以其设备便携,不影响被调查者正常生活的特点,成为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中评估身体活动和能量消耗的一种实用装置, 代表性的有Acti GraphTM三轴加速度计, Sense WearPro3armband( SWA) 热流量综合传感器和Actiheart活动能量消耗检测仪[19]。如Stea等[7]调查了47名60~80岁的老年人,让其自我回顾并记录饮食日记,同时携带SWA监测每日能量消耗量, 用以评价饮食回顾的准确性, 结果发现体重正常的老年人饮食回顾的准确性较高,而超重或肥胖的老年人容易低报其能量。

3 展 望

各种膳食调查辅助工具各有其优点和使用局限性,应根据膳食调查的研究目的、调查对象、调查规模、经费条件等选择使用, 如简易的食物图谱适合入户或临床查房时使用, 而食物模型适合于辅助调查门诊患者, 智能手机及相关应用更适合有一定使用经验的人群自我膳食回顾并记录, 必要时可多种辅助工具联合使用。为提高膳食调查的准确性和效率,辅助工具的研究将会继续,将智能电子秤与智能手机、网络平台相结合也许是可行的研究方向。另外应建立起符合中国人饮食特点的食谱数据库,最好能根据各地区或家庭的烹调习惯进行维护,方便计算能量和营养素的含量。

市场起源的文献回顾及评价 篇9

一、国外学者的讨论

关于市场起源及其变迁的讨论, 常见于经济人类学或民族学等方面的文献, 且十分丰富。马林诺夫斯基 (1978) 基于人类学的视角, 分析了一种称为“库拉”的礼仪性赠予交换系统, 并强调了交换行为的文化内涵。事实上, 在现代契约性交换尚未成熟之前, 理解交换关系必须考虑到人类早期的交换与市场同社会整体的不可分割性。至于市场的功能, 正如马林诺夫斯基在研究了墨西哥瓦哈卡市场后所指出的那样, 主要用来满足传统经济运转的需要, 同时还具有游乐和风俗活动的功能 (万红, 2003)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职业专门化是城镇成为市场网络中心的根本原因, 而市场既具有经济性, 也包括社会性, 是上演社会戏剧的大舞台。莫斯 (1989) 提出的“全面性报称体系”即“互惠性”原理就是这方面的最好说明。莫斯认为, 表面上是自动自发、慷慨无私的“报称”馈赠, 而背后却是道德上身不由己的义务与经济上的利己使然。这种“报称”的交换制度在相互馈赠的人群之间, 事实上属于公共享有一种财产的所有权, 不断地产生彼此给予、接受和回报的义务, 从而使个人和群体之间形成了一个长期的交换契约。萨林斯 (Sahlins, 1974) 基于“原富社会”的概念提出了普遍互惠、平衡互惠、消极互惠三种交换方式。亲属关系的远近决定着从普遍互惠到消极互惠的过渡, 近亲之间实行普遍互惠, 远亲之间实行消极互惠。

波拉尼在探讨交换与市场起源的研究时指出, 经济史中常被当做“三位一体”的交易、货币、市场都存在各自独立的演变路径 (栗本慎一郎, 1997) 。交易之目的在于为获取不能直接得到的财物而采取的间接手段, 往往首先发生在交易双方能相互接触的边缘地带。而市场的突现则是在较为晚期的社会中, 从共同体内部和外部逐渐发展起来的。市场的外部发展沿着异地交易的方向演变, 而市场的内部发展则呈现出互通有无的特征。栗本慎一郎 (1997) 认为, “默契交易”是交易的一种原始性制度安排, 只是以共同体的自然需要为基础, 出于生存的需要才进行交易。究其本质, 默契交易的主要特征并不是“沉默”, 而是为了避免与共同体外的“异人”相接触而采取的一种特殊交往方式, 交易只是这种交往结果的一个方面, 属于交易的社会属性。至于交易双方对包括交谈在内的信息交流的避讳之原委, 学术界虽已有研究, 但至今尚无定论。

希克斯 (1969) 在其《经济史理论》一书中也探讨了市场的起源问题。可以认为, 希克斯是以“习俗经济”和“指令经济”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经济形态为背景, 来探讨市场起源问题的。希克斯认为, 偶尔的交易对参与交易双方生活的影响甚微, 只是在专业商人出现之后, 市场的作用才开始真正显现, 而定期贸易则是专业商人及市场突现的必要阶段。随后他进一步分析了与市场有关的各种经济现象, 如交易媒介———货币的出现、法律和信用之于交易的影响, 以及劳动力市场、农业商业化和工业革命等。一般而言, 希克斯的市场是经济活动的大舞台, 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 专业商人的出现及其活动与市场演变密切相关。

马克思以逻辑推演的方式描绘了人类社会早期交换和市场起源的一般情形, 商品交换最初是在原始部落之间偶然发生的。从简单价值形式到扩大价值形式, 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分工, 进而导致交换的商品日益扩大, 并逐渐产生了货币。恩格斯在分析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指出, 剩余产品的出现与社会分工的产生导致了交换行为。可以认为,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 交换和市场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产生和逐渐发展起来的, 而且与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埃里克·沃尔夫 (1983) 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大分工理论, 将乡民的市场分为环节市场和网络市场。环节市场与不发达的分工经济相对应, 网络市场则与相对发达的分工经济相一致。在网络市场中, 产品和货币的流通不再限于初始生产者及其原产地, 而只是构成地区市场交易的小部分。

二、国内学者的探讨

以马克思社会大分工理论为基础, 周建民在分析中国历史典籍中的相关记载后指出, 早期的市场形成经历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前的原始市场萌芽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至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前的初级原始市场的雏型以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到原始社会瓦解之间的完全意义上的商品市场等三个阶段。事实上, 国内学者大多基于历史记载和民族志以及考古学成果来探讨市场的起源及其演变。

卢勋、李根蟠 (1984) 利用苦聪人、独龙族、怒族、傈僳族等民族学材料, 通过考察其原始经济成分, 得出了类似于斯密关于交换和市场起源的结论, 并认为原始共同体的对外交换先于内部交换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 还基于原始交换方式的演变特征, 对恩格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提法提出了质疑。龙建民 (1988) 基于彝族社会的历史变迁指出, 互赠礼物是氏族部落之间的“访问式交换”, 随后经历了“援助式”、“馈赠式”、“访问式”、“传讯式”等多种交换形式。从偶然的聚会交换发展到“集会集市”、集场等市场的早期形态, 并逐步演变为“草皮街”、“草棚街”、“少瓦房街”、“少小集镇”等市场形态。万红 (2002) 则进一步扩大了考察的范围, 以中国西南多民族地区集贸市场为对象, 提出了诸如“援助式交换”、“馈赠式交换”和“无言式交换”等原始交换形态, 在比照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一些民族志材料后指出, 集会交易和默契交易是市场起源的两种可能的模式。可以认为, 西南地区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集贸市场的历史形成路径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正如丁长清 (1997) 所指出的那样, 市起源于市邑、墟集、草市, 市与镇相并列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市作为贸易场所而见于远古, 镇在宋以前是指军事设防地, 宋以后, 镇的经济贸易功能增强, 市镇性质逐步接近, 所以在一些地方志中出现“市镇”条目, 到明代时市镇已为同一概念。

石忆邵 (1994) 在整理了有关市场起源的文献之后指出, 市场起源的争论大致可以分为“内源贸易理论”和“外源贸易理论”两种观点。前者将市场视为地方性交换和需求的产物, 只是随着当地贸易活动规模的增加, 最终将产生外部联系和远距离贸易。后者则认为, 贸易和市场不可能起源于当地的需求, 而必须归因于外界商人的刺激和外地商品的可得性。事实上, 市场只是为了促进不同生态区域之间的商品交换和服务而出现 (R.J.Bromley, Richard Symanski, 1975) 。虽然不同地方的市场起源条件和市场功能有所差异, 但市场的起源并不是作为当地的自给性生产者处理其“剩余”产品的地方, 市场发育的初始动力常常源于社会分化、分工和远距离贸易的发展。实践表明, 经济发展是与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分工紧密相连的, 市场的扩展也表明了日益专业化的分工及区域互补性开发的增长。究其本质而言, 市场通常起源于具有明确分工和强烈的外部联系和影响的分化社会中。这也是王志毅 (1998) 分析市场起源及其演变路径的主要思路, 并从中国市场的萌芽、出现、扩大及形成四个阶段进行了说明:分工导致了剩余产品的出现及其偶然交换, 而随着分工与专业化程度的加深, 物品交换的常态化促进了市场的突现和扩展。

三、简要的评价及展望

回顾性分析评价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2009年1月~2012年5月行IVF/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术 (ICSI-ET) 共3525个周期。患者年龄20~40岁, 子宫内膜厚度经阴道彩色超声测量。本研究将黄体期单用黄体酮的周期内膜厚度≤0.8 cm设为A组, >0.8 cm设为B组, 将使用黄体酮+戊酸雌二醇的周期内膜厚度≤0.8 cm设为C组, >0.8 cm设为D组, 比较各组妊娠率及流产率。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超排卵方案

按照我院生殖医学中心IVF/ICSI技术操作手册采用长方案进行配子处理、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控制性超排卵 (COH) 周期应用经阴道多普勒超声 (ALOKA SSD-1400) 监测卵泡大小、内膜厚度及形态等。当2个优势卵泡直径≥18 mm或3个≥17 mm时, 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 36 h后经阴道B超引导下采卵, 2~3 d后进行胚胎移植。

1.2.2 子宫内膜测量

经阴道B超, 于子宫纵切面内膜最厚部位测量其前后基底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内膜超声类型按Bergh C提出的分类法分为A、B、C三种类型:A型呈三线征;B型内膜与周围等回声, 中线回声可以看到但不强;C型内膜与周围肌层相比为均匀的强回声。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厚度

3525个周期移植日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统计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厚度≤0.80 cm的患者妊娠率均显著低于>0.80 cm者 (均P<0.05) , 子宫内膜厚度≥1.40 cm妊娠率 (63.93%) 与子宫内膜厚度>0.80~<1.40 cm (53.86%) 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0.80~<1.40 cm比较, *P<0.05;与≥1.40 cm比较, #P<0.05

2.2 黄体期补充雌激素

在3525个周期中, 黄体期加用雌激素组是根据移植后测得患者血清的雌激素, 适当补充2~8 mg戊酸雌二醇。单用黄体酮组 (A组+B组) 总妊娠率为50.75%, 黄体酮+戊酸雌二醇组 (C组+D组) 总妊娠率为54.90%,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与C组, B组与D组间比较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B组分别与D组流产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注:与D组比较, *P<0.01

3 讨论

3.1 子宫内膜厚度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

子宫内膜厚度被认为可以反映内膜的功能状态, 预测子宫内膜容受性。子宫内膜过薄不利于胚胎着床和发育。应用阴式B超测量子宫内膜厚度是目前广泛采用的评估子宫内膜的非侵入性方法[2]。El-Toukhy等[3]的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厚度为9~14 mm较7~8 mm者妊娠率显著增加。Chen等[4]报道当子宫内膜厚度在7 mm以下时临床妊娠率也骤减, 子宫内膜≤6 mm的妊娠成功率仅为11%, 而厚度为14~15 mm的妊娠成功率为59.1%。Richter等[5]报道, 随着子宫内膜厚度的增加, 妊娠成功率显著提高, 并且与移植胚胎的数量及质量无关。Al-Ghamdi等[6]在对2646个周期的随机对照分析中也证实了这一结论。本研究通过对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统计分析显示:子宫内膜厚度>8 mm的患者其妊娠成功率显著高于≤8 mm的患者, 并且随着子宫内膜厚度的增加, 其妊娠成功率也显著提高。子宫内膜形态不能预测妊娠结局。

以前有学者认为子宫内膜小于7 mm则不能妊娠, 然而其他的研究证实, 子宫内膜小于6 mm的也能着床甚至有报道4 mm的子宫内膜仍能妊娠。有学者曾将子宫内膜影响妊娠的最低内膜厚度定为5.3 mm, 本研究认为8 mm是一个理想界值。

3.2 黄体期补充雌激素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

Punyadeera等[8]利用小鼠建立多种着床模型, 发现雌激素是胚胎着床过程所必需的。Gorkemli等[9]将252个IVF-ET周期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黄体期仅补充黄体酮, 另一组补充黄体酮和雌激素, 两组比较发现补充黄体酮和雌激素组有较高妊娠率。

本研究发现, 黄体期单用黄体酮组, 与黄体酮+雌激素组比较总妊娠率无明显差别, 这与一些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同。Fatemi等[10]对201例年龄小于39岁的患者进行研究, 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单用黄体酮, 另一组用同等剂量黄体酮, 加用雌激素4 mg/d, 且两组启动日和HCG日激素水平、HCG日成熟卵个数、内膜厚度、助孕方式、ET数等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果显示:补充雌激素不能提高妊娠率。小剂量雌激素能使子宫内膜接受胚胎的信息传递, 且能控制种植窗期的长短[11]。研究认为子宫内膜过薄可能有两种发病机制。一种是激素应答型:如低雌激素态;另一种是激素无应答型:如子宫内膜损伤[8]。受雌激素的影响, 子宫内膜上皮、腺体、间质和血管的增生, 可使内膜厚度增加。对于较薄的子宫内膜移植后黄体期补充雌激素, 可使子宫内膜增厚的同时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 本研究数据显示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但是在黄体期对于薄型子宫内膜 (≤8 mm) 者, 补充雌激素组妊娠率 (47.62%) 与仅用黄体酮组妊娠率 (37.44%) 相比有较大的提高。

少数学者认为, 在黄体期补充雌激素, 会抑制内源性孕酮的分泌, 有溶黄体的作用, 对IVF-ET的结局有不良影响[12]。但本研究结果显示:补充雌激素组流产率相比仅用黄体酮组显著降低, 其中A组、B组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 所以, 补充雌激素并不增加IVF-ET流产率[13]。

上一篇:英语中委婉语的使用下一篇:初中化学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