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独立学院

2024-05-05

陕西独立学院(精选十篇)

陕西独立学院 篇1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参加2013年和2014年北方信息工程学院等四所学院的部分大学生的测试结果作为研究对象。2013女生2366人,男生3894人。总人数6260人。2014年女生3425人,男生5177人,总人数8602人。

2.研究方法。一是文献资料法。进入国家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网的数据管理中心,通过数据管理平台下载4所2013年和2014年申报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中与健康体能相关的测试数据。二是对比分析法。将2013年这4所学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中与健康体能对应的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与2014年测试结果进行对比,以了解4所学院大学生健康体能的变化规律和特点。三是数据统计法。本研究将4所学院2013年和2014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中与健康体能相关的测试数据通过Excel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并分类汇总,制作图表。

结果与分析

1.体质指数结果与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2013年与2014年体质相比,正常体重基本稳定,较低体重和肥胖略有下降,超重下降明显,达到1.09%,营养不良增加,达到1.32%,较低体重和营养不良所占比例近45%,见表1同年的男生和女生相比,男生的肥胖和超重比例高于女生。

2.心肺耐力指标结果与分析

良好的心肺功能能保证机体工作后快速消除疲劳和有效地恢复机体机能,并对缓解压力、增进活力和心理健康等有益处。在体能测试项目中能够反映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状况的重要指标是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和肺活量指标,并将这些指标作为心肺耐力评价指标的测试项目。

(1)1000米、800米指标结果与分析

测试结果显示:2013年4所学院学生比2014年整体水平有所提高,良好以上的比率提高1.9%,及格的比例提高2.94%,不及格比例下降4.84%。各年等级比较结果显示,女生均好于男生,良好以上的比例比男生高于8%,说明4所学院学生心肺功能比较良好,特别是女生,见下表2。

(2)肺活量指标结果与分析

研究测试结果显示:两年相比肺活量总体水平变化不大,各年男女生肺活量相比,男生的优良比率高于女生,说明4所学院男学生的肺功能系统比女生好,见下表3。

3.柔韧、速度指标结果与分析

(1)柔韧性指标结果与分析

柔韧性对提高机体活动水平,避免关节僵硬,改善肌肉紧张,维持正确的体姿、机体形态,减少运动器官损伤具有重要意义,并能提高机体运动能力,改善运动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两年相比,优秀比例有所增加,不及格比例有所下降,男生优秀比例均低于女生比例近10%。4所学院学生柔韧性指标良好以上的比例占近80%,说明学生柔韧性良好,特别是女生,见下表4。

(2)速度指标结果与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速度素质整体的综合评定比上一年有所下降,优秀比例下降了近2%,不及格比例增加了3%。各年男女生相比,男生的优良比例高于女生,女生的不及格比例高于男生,其中2013年近20%,2014年近30%,见表5。从结果中说明4所学院大学生的速度素质在下降。

4.健康体能综合评定结果与分析

测试结果显示:4所学院大学生健康体能综合评定总体变化有所提高,达到良好的比例略有上升,不及格比例下降6%,但优秀比例却有所下降,仍有近34%的人数仅处于及格水平。各年男女生相比,男生的优良率均高于女生近10%。说明4所学院大学生的整体健康体能状况有所改善,但大多数大学生还是处于及格边缘。

结论与对策

1.结论

独立学院大学生2014年与2013年相比,体质指数总体变化不大,肥胖、超重和营养均未明显改善;心血管系统不及格比率下降,优良比率略增加,及格比率仍占65%,不及格比率占8.8%,所以仍有近74%的大学生需要增加心血管系统的循环功能;肺活量指标评定总体上变化不大,优良比率近75%,男生的优良比率高于女生,表明4所学院大学生的呼吸系统机能水平良好;柔韧性指标良好以上的比例占近80%,不及格比率下降,说明4所学院大学生柔韧性良好,不过男生的柔韧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速度素质有所下降,不及格比率增加约2.07%,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速度素质的训练,以提高4所学院大学生速度素质;健康体能综合评定总体有所增加,但仍有近47%的大学生需要提高健康体能。

2.对策

(1)从实际出发,将学生个体的体育需要和兴趣纳入体育教学中,积极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选择能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健身效果好的运动项目,并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高四所学院教师的素养,紧跟时代,积极开展新兴体育项目,全面调动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虽然4所学院从阳光体育工作开展以来,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但根据这两年的学生健康体能测试分析结果,学生健康体能优良比率还是偏低,因此在教学或者其他体育运动中更应该积极动员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并在教授运动技能同时加强身体素质的练习,做到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

[2]刘洵、谭思洁:《运动生物科学基础》,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9。

[3]李朝阳:《陕西省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陕西独立学院 篇2

【陕西中医学院排名】陕西中医学院特色专业-陕西中医学院录取分数

线

陕西中医学院坐落于古都咸阳,前身是1952年创建于西安的西北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升格为陕西中医学院,1961年迁至古都咸阳,是陕西惟一一所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是1978年中共中央56号文件确定的全国8所重点建设中医院校之一,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医药院校。截至2013年,学校设有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临床医学系、中西医临床学系)、第二临床医学院、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有针灸推拿系、护理系、医学技术系、公共卫生系、人文科学系、英语系、体育部、社会科学部等8个教学系部;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家制药厂、1个陕西医史博物馆。截至2013年,学校占地面积1055.9亩,分南、北两个校区。全校拥有77个教研室,35个实验中心,23个多媒体教室,4个语音室,6个计算机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435.7万元,生均6404.3元;图书馆藏书827033册,生均82.3册,建有电子图书阅览室和校园文献网络化管理及服务系统;拥有400米塑胶跑道的标准运动场、体育馆、体操房、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及400米跑道的田径训练场。

陕西独立学院 篇3

【关键词】陕西省 独立学院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43-01

一、陕西省独立学院概况

自2004年起,陕西省陆续建立了12所独立学院。2007年,陕西省教育厅依据国家《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对全省独立学院的办学资质、招生简章、信息发布、违法违规行为查处等职责;同年,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位办公室发文明确准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普通高校开展独立学院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1]

根据国家批准在陕西成立的独立学院一览表的相关资料,其中:

1.学院名称:西安交大城市学院,批设部门:教育部,招生时间:2004.5,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录取条件:三本,生源规模:1100人,专业设置:7,学院地点:独立校区,文凭发放:独立学院毕业证书、母体高校学位证书。

2.学院名称: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批设部门:教育部,招生时间:2004.5,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录取条件:三本,生源规模:1000人,专业设置:7,学院地点:独立校区,文凭发放:独立学院毕业证书、母体高校学位证书。

3.学院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清华学院,批设部门:教育部,招生时间:2004.5,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录取条件:三本,生源规模:800人,专业设置:13,学院地点:独立校区,文凭发放:独立学院毕业证书、母体高校学位证书。

4.学院名称: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批设部门:教育部,招生时间:2004.5,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录取条件:三本,生源规模:1000人,专业设置:15,学院地点:独立校区,文凭发放:独立学院毕业证书、母体高校学位证书。

5.学院名称: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批设部门:教育部,招生时间:2004.5,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录取条件:三本,生源规模:800人,专业设置:7,学院地点:独立校区,文凭发放:独立学院毕业证书、母体高校学位证书。

6.学院名称: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批设部门:教育部,招生时间:2004.5,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录取条件:三本,生源规模:700人,专业设置:12,学院地点:独立校区,文凭发放:独立学院毕业证书、母体高校学位证书。

7.学院名称: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批设部门:教育部,招生时间:2004.5,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录取条件:三本,生源规模:800人,专业设置:7,学院地点:独立校区,文凭发放:独立学院毕业证书、母体高校学位证书。

8.学院名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学院,批设部门:教育部,招生时间:2004.5,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录取条件:三本,生源规模:1200人,专业设置:7,学院地点:独立校区,文凭发放:独立学院毕业证书、母体高校学位证书。

9.学院名称: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批设部门:教育部,招生时间:2004.5,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录取条件:三本,生源规模:800人,专业设置:7,学院地点:独立校区,文凭发放:独立学院毕业证书、母体高校学位证书。

10.学院名称: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批设部门:教育部,招生时间:2004.5,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录取条件:三本,生源规模:800人,专业设置:9,学院地点:独立校区,文凭发放:独立学院毕业证书、母体高校学位证书。

二、陕西省独立学院课程建设困境

陕西省“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引导独立学院及时设置、调整课程体系,开设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课程,逐步形成特色课程和品牌课程”。[3] 目前,陕西省独立学院课程设置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与母体高校“同质化”。调查获悉,受办学模式的影响,陕西省众多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过多依托母体高校教育资源,课程内容一般都是克隆母体高校的相应课程,缺少创新。

2.课程教学目的不明确。陕西高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三,高校林立的现状促使独立学院的学生和家长偏见认为:独立学院的授课教师、课程设置、课程教材、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都应与当地其它高校同等对待。因此,致使陕西省部分独立学院盲目沿用母体高校或当地其它高校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方法,导致课程教学盲从、目的不明确。

3.课程教学进程脱离实际。陕西经济发展水平属于西部地区较发达省份,因此,陕西更需要一大批应用型、操作能力强的毕业生人才。而目前陕西省众多独立学院现状是,课程教学进程缓慢落后于陕西省经济发展变化速度,传统陈旧的课程内容已经局限了学生视野,限制了学生思维。

三、陕西省独立学院课程建设对策

1.课程设置应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陕西省“十一五”规划要求,应用型本科人才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陕西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方向。陕西省独立学院要针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不断修正课程建设,最终以培养出地区和行业所需实践应用型人才为己任。

2.课程建设应结合生源特点。独立学院学生缺点表现为:学习自觉性不足、自制力较弱、学习素养欠缺;同时,好强的性格和自尊心以及强可塑性是他们的优点。因此,课程设置应紧扣生源特点,课程内容多样化、增加实践课时量、强化动手能力,进而培养个性化的创新人才,突出陕西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色。

3.开设创新课程、建立品牌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客观上要求陕西省独立学院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创新,防止课程内容陈旧、僵化,积极增设创新教育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时,随着陕西省独立学院数量的增多和进一步独立发展,建立品牌课程,提升名誉,建立竞争优势成为各独立学院今后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2 吴宝贵.高校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2)

陕西独立学院 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培养模式,镐京学院

2014年3月底,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释放信号——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 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 从根本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产物, 是高等教育办学机制、办学模式的一项重大突破。然而, 独立学院的发展不容乐观, 大部分由于复制母体学校的培养方案和模式, 没有结合自身实际以及社会需求, 导致出现办学定位不准、专业特色不鲜明、与地方经济发展脱节等现象。面对转型发展和内涵发展的形势, 独立学院应如何突出办学特色,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输送为社会所接纳的人才, 这是关系到独立学院能否迎接挑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性问题。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呈现出全方位的新常态。与此相适应, 独立学院领域, 也呈现出一些重要的“新常态”, 主要体现在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在改革创新中释放办学活力、大学深度开放与教育科技引领、政府宏观管学与社会参与办学、以法治思维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等方面。

在学生报考人数相对减少的大背景下, 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主题, 总体来说,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绩显著, 但独立学院办学历史短, 在改革的过程中如办学经验、教学管理水平、师资队伍素质以及教学设施等方面与公办大学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1. 改革设计缺乏系统性

学院的顶层设计应该体现全校性、全面性、全程性和全员性, 要把握好“强基础”与“重能力”的度, 而一些独立学院不顾自身实际, 对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定位, 照搬公办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没有很好的完成顶层设计以及处理好“基础”和“能力”的关系。

2. 缺乏及时有效的监控机制

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对“应用型”的落实不够,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匹配度不高, 课程考核与成绩评价出现偏差而没有及时纠正。

3. 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一些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 一味地追求热门专业, 甚至是母体学校热门专业的简单移植。过分强调人才培养的一般要求, 而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和特长发展。学生专业知识面太窄, 知识结构不够完善, 发展后劲不足, 缺乏特色。

4. 基本队伍建设失衡

由于独立学院发展历史短, 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结构性问题, 实验实践队伍不能满足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教学管理队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要求不相符合。

5. 人才培养条件保障不够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数量以及质量有待加强;教学经费尤其是实验实践等重要教学环节的经费相对紧缺。

二、镐京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路径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创办于2004年, 建院10多年来, 在新形势下, 镐京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 不断探索适合学院办学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1. 以英语为突破口, 提高自身能力

在全球化大发展的背景下,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实际工作中的信息传递功能日益重要。一些跨国公司、合资企业和海外分公司对英语能力突出、专业基础好的业务骨干需求较大。四六级英语是企业衡量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标识, 具有权威性, 统一性及实用性, 对企业是否给学生面试机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独立学院作为三本院校, 其知名度不高, 而四六级英语则成为学生能力的有益补充。镐京学院在前两学年对学生英语方面狠抓, 提出相应的强化措施, 有针对性的进行听力、阅读、写作和翻译等专项训练, 在完成四六级考试的同时, 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 使学生多一块进入企业的敲门砖, 与企业的第一次见面留下较好的印象。

2. 利用假期时间, 进行主题社会实践

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是学生触及社会、发现差距、自我教育、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 用人单位选人时除注重毕业生的知识能力还十分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很多学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由于种种原因效果不佳, 上交一份实践报告即可, 使得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而镐京学院的社会实践具有鲜明的阶段设置和严格的主题要求。我院利用寒暑假时间, 化散为整, 将零散的时间利用起来, 分阶段进行社会实践:针对大一学生布置主题为“追忆祖国发展历程, 探索成功人生, 规划大学征程”的实践活动, 访谈成功人士, 了解其成功历程中的努力、艰辛和收获, 从中领悟社会在知识结构、道德修养、社交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对自身的要求, 从思想上与企业家拉近距离, 通过沟通交流, 总结成功经验, 为自已的大学生活导航;针对大二学生布置主题为“深入生产一线, 加强专业训练, 强化应用能力”的实践活动, 了解实践单位的性质、历史、现状、文化, 主要的规章制度, 管理流程, 经济及资产状况, 主要产品或主要业务以及主要产品的生产工艺规程或业务流程、市场状况等, 进一步熟悉企业;针对大三学生布置主题为“突出专业能力, 增强综合训练, 实战就业过程”的实践活动, 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的能力模块, 深入企业, 实地完成本专业各个能力模块的综合训练, 使学生具有进入企业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同时, 学院制定相关的监督、检查与奖惩制度, 对每个阶段的社会实践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评比。学生要对自己的社会实践进行认真的总结完成时间报告, 还要进行ppt等形式的实践交流, 形成了前有布置、中有检查、后有交流、终有成绩的大学生实践新模式, 保证实践效果, 从而提高动手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 以市场为导向, 开展专业培训与学科竞赛

学校调整教学计划, 将主要课程安排在毕业实习实践阶段之前全部完成, 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习实践。面对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 学校光靠自己的老师授课远不能满足企业对IT人才的需求, 镐京学院认识到这一严峻的现实情况, 利用外部资源, 与西安高新软件园区多个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将这些公司的培训团队请进学校, 对信工类学生进行应用很广的JAVA, WEB, 4G以及嵌入式等方面的实训;对经管类学生进行高级办公自动化、会计从业资格、营销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等职业资格的实践实训, 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基础上, 进行知识更新和升华,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缩短了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的距离, 进一步贴近市场的需求, 为他们在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为全面贯彻落实内涵式发展,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镐京学院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 开展学科竞赛, 鼓励在校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数学竞赛、英语竞赛和电子设计大赛, 校内还开展卓越杯“营销大赛”等等, 针对大学生理论知识多, 实践经验少, 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优秀的青年教师进行培训辅导,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自信心, 培养创造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应用

独立学院应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和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 抓住改革创新的大好时机, 从最基本的教学环节开始改革创新, 准确定位, 走内涵式发展, 凝练办学特色, 加强教学改革与创新, 提高办学质量, 探索一条有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之路。努力构建适合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从而形成维护独立学院持续稳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院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上转变观念, 明确目标, 理清思路, 大胆创新。基于上述提出的一些具体措施, 我院在2015年召开的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出构建特色鲜明、目标明晰的“一干两翼”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培养“政治思想过硬, 品行作风优良, 英语能力突出, 专业素质较强”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几年来, 学生参加专业实训、职业资格培训、数学建模竞赛、数学竞赛、英语竞赛及校级营销大赛的报考率逐年增大, 获奖比例较高, 其中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高于82%, 2015年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取得了1个特等奖 (全省所有独立院校和民办院校唯一获此殊荣) , 2015年数学建模获奖比例达到82%, 职业资格获证率达到84%, 社会实践参与率100%, 毕业生就业率超90%的较好成绩。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研究探索的过程, 镐京学院在探索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成绩将成为未来前进的动力, 我院还需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优化、不断进取, 对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起到很好的参考借鉴作用, 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晓娟.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现状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0 (22) :150-151.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挂牌成立 篇5

当日上午,副省长庄长兴、省教育厅厅长李兴旺等出席了学院挂牌仪式。出席揭牌仪式的还有陕西文艺团体代表和新闻界朋友。

李兴旺同志宣读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同意设置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的批复文件。文件指出,同意设置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为5000人,首批开设5个专业:戏曲表演、舞蹈表演、电视节目制作、音乐表演、装饰艺术设计。从2013年开始招生。学院新校区建设资金通过土地置换和省财政补助解决。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延奇致欢迎辞。他讲到,组建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是陕西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陕西教育体系、填补陕西艺术类职业院校空白、建设教育强省、文化强省、进一步推动陕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是建设“三个陕西”实现陕西梦的需要,是推进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是培养高层次应用技能型艺术人才的需要,是振兴秦腔等艺术的需要,也是实现艺术从娃娃抓起的需要。筹建两年来,学院在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的坚强领导下,按照高校设置标准的要求,发扬延安精神,强化内部管理与改革,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实现了学院的平稳融合和通过了省上专家的评估和教育部的合格备案。

他表示,学院领导班子将团结广大教职员工,一定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期望,在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发拼搏,紧扣陕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紧紧围绕陕西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决策,以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为主体、中等艺术教育为基础、以多种艺术门类发展为主线,以秦腔艺术发展为特色,以高层次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立足陕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坚持走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的特色强校之路。经过5年的努力发展,把学院建设成为条件优良、特色鲜明、西部较强、全国知名的艺术类职业院校。使学院成为全国秦腔艺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陕西高层次应用技能型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文化艺术创作的重要展示团队、陕西省青少年艺术教育的基地。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的前身是享有盛名的陕西省戏曲学校、陕西省电影电视学校和陕西省艺术学校,其办学历史可以上溯到1952年。

60多年来,该校为陕西乃至全国培养了13000多名优秀艺术人才,先后获得荣誉300余项。教师马兰鱼获得秦腔表演艺术家终身成就奖;学生李小锋、齐爱云、李君梅等获得全国戏曲“梅花”奖;著名影视演员苗圃、文章、王大治,舞蹈博士小鹿林子,优秀节目主持人舒丹、杨凯、舒展、李茜等均毕业于该校。

陕西独立学院 篇6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形式上的一种大胆探索和创新, 对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独立学院各种问题的日益暴露, 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重新定位问题, 以及新的模式下的课程改革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无论人才如何定位, 课程如何改革, 人才培养的对象始终是就读独立学院的学生。因此, 笔者认为对学生状况进行分析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所不能避免的环节。为此, 本篇针对独立学院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找寻这一群体缺失的东西, 试图探索培养学生的新途径。

1 独立学院学生状况调查

1.1 生源状况调查

独立学院的生源是高考本三批次的学生, 学生的高考成绩可以考察近年来本一、本二与本三录取的省控线对比 (参见表1) , 江苏是教育大省, 以江苏为例比较具有代表性。

说明:表中数据根据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资料整理而得

从上表可以看出, 本三的省控线说明了独立学院学生与普通本科高校学生之间学习水平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而且这个差距也使得独立学院学生之间水平参差不齐。比如:2005年考了528分和考了456分如果同样进入独立学院, 但是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几乎相当于本二线和本三线之间的差距。为此,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独立学院学生总体上来说是学习底子不够扎实。

学习底子不够扎实的背后原因是什么?笔者选取了南京市的三所独立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的紫金学院、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康尼学院) 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5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南京集中了江苏省26所独立学院中的15所, 选取这里的学校比较具有典型性, 而这三所独立学院母体分别是国家“211工程”大学、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建设高校和高等工程应用型省属本科院校, 同属于工科院校, 但层次又有所区别, 选这样三所学校比较有代表性。此外, 笔者并未采用传统的问卷调查法, 而是采用深入学生课堂或宿舍, 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方式, 这种方式比起调查问卷, 调查原因时更易深入, 但是调查的范围没有问卷法来得广泛, 同时耗时比较长。

1.2 具体问题调查

笔者对独立学院学生之间的交谈, 主要针对以下几个问题: (1) 高考后选择独立学院的原因是什么? (2) 如果客观的看待自己的高考, 如何评价自己的成绩? (3) 目前的学习动力如何?影响学习动力的因素是哪些? (4) 对于就业前景和毕业后的打算有什么看法?之所以选择这样几个问题, 是因为首先高考是一个经过长期复习的考试, 有研究成果表明, 高考作为一种现阶段能够最大程度体现公平的招生制度, 能够反映考生的学习成绩的稳定性水平, 能够正确地、有选择地为国家高等教育挑选人才, 保证能力突出, 勤奋上进的学生能够进入更好的高校学习[1]。而学习动力则反映学生现在的学习状况, 很容易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 就业和毕业后的打算是学生的目标和期待, 目标明确、有很强期待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动力会相对目标不明确的学生强, 学习动力虽不能决定学业水平, 然而却是影响学业水平很大的因素。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 主要有以下几种:a独立学院有母体做依托, 各方面相对普通民办更有保障;b分数接近本二线, 进高职觉得亏, 进好点的独立学院还可以选不错的专业 (比如大校的强势专业或特色专业, 独立学院这种专业师资相对来说好点) ;c高考没考好, 但是不想进入专科或高职, 进民本时觉得独立学院听起来比纯粹民本有面子点;d有两年时间与母体在一个校区内, 能体验母体大学的氛围 (以工大独立学院学生为主, 共用江浦校区) ;e想四年后读大校的研究生。 (abcde五个答案是按照人数的有多到少排序)

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 相当一部分被访学生表示自己学习方法不科学, 白费了许多力气, 毅力又不够强是高考失利的很大原因。也有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存在偏科, 学习目的不明确, 成绩老是在中游徘徊, 自信心不足。另外还有极少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超常发挥, 能进独立学院家里和自身都比较满意。

对于目前学习动力的回答, 150个被访的学生中只有32人认为现在的学习动力很强, 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动力一般, 极少数人认为自己没有动力。至于影响学习动力的因素, 按照影响强度由大到小排, 分别是:就业压力、个人兴趣、回报父母、继续深造、课程设置。

对于就业前景, 60%被访学生表现出担心, 找工作时上有“一本”、“二本”学生的压力, 下有“高职”、“普专”学生的竞争, 认为自己独立学院文凭的“含金量”不高, 对于自己将来的定位有点茫然, 但是仍很乐观的表示愿意从基层干起。对于毕业后的打算, 靠自己找工作的56人, 通过社会关系找工作的39人, 考研的27人, 出国留学的9人, 未定的19人。

1.3 对于调查的分析

前两个回答说明学生选择独立学院同母体院校存在很大的关系, 而且大多数学生高中时学习成绩属于中游水平, 甚至存在部分学生因高考的失误而掉到本三档次。既然能处于中等学习水平, 那么应该不存在智力问题。对于高考的自我评价则相当部分学生归结为学习方法不当和毅力因素。另外, 目标不强、中游水平的成绩带来的不自信, 也是成绩不能上去的很大原因。对于将来的就业和毕业后的回答, 一方面反映相对优越的家庭条件使得独立学院学生在就业时有明显的多元化就业渠道, 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对自身的信心不够, 希望通过考研和出国深造摆脱独立学院的“帽子”。此外, 对于学习动力的回答可以看出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动力整体来说偏低。另有2005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的子课题,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郑彩莲副教授对浙江部分独立学院的03———06级四个年段的5000名学生的调查表明:因高考不满意而形成多元自卑的学生占43%, 认为就读三本不仅智商低, 人也低人一等;41%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特长和爱好, 就业没有杀手锏, 不被看好;42%的学生由于高额学费而存在的经济压力, 负罪感很重, 无心规划择业就业之路[2]。

鉴于以上分析,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独立学院很大一部分学生和公办本科学生相比, 不是缺在智力因素, 而是非智力因素某些方面的不足, 其中突出的是毅力、动力和自信心。

2 解决问题的措施

独立学院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高考的失败者, 了解他们的特点和内心想法, 针对他们“缺”的东西寻找“补”的途径, 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教学和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有重要的作用。为此, 本文提出以下“补缺” (即针对不足从而弥补) 的途径:

2.1 确立大目标, 设定小目标, 监督和了解学生小目标的逐一实现。独立学院学生的本三位置, 某种程度上带来了他们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面对这种境地, 学校应该采取和每一位学生进行认真沟通探讨。通过和学生的沟通和了解, 帮助他们树立一个职业目标, 让每个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明确定位 (比如考研、出国留学、参加工作等等) 。然后对这个目标进行分解细化, 具体到每一个学期、每一个阶段, 他们该完成哪些任务, 逐步实现最终目标, 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毅力。同时, 在这种了解和观察的过程中, 确定分层培养目标, 使不同的学生都有接近自己实际状况的目标, 这样一来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2.2 针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提出方法:a及时向学生反馈人才市场上各种不同层次的企业对该专业学生的要求, 采取聘请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开设讲座的方式或组织学生亲历人才市场第一线去切身体会, 以就业需求为切入点, 加大学生学习的紧迫感。b开展亲情教育。虽然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 小部分来自农村, 大多数人家庭条件优越, 但是来自城市的学生中也不乏家庭条件普通的。对于城市的普通家庭来说, 独立学院的学费也是笔不小的开销。对于来自普通城市家庭的学生、农村学生以及想四年后可以考研的学生来说, 没考上公办本科, 读民办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因此, 开展亲情教育, 让其切身体会父母的不易, 以回报父母的恩情为火种点燃学习动力。c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等内部动机和争取表扬、奖励等外部动机这两类驱动力, 如建立和完善各种考核制度和奖励办法, 设立“学习优胜奖”、“学习进步最快奖”、“考研奖”等综合和单项奖励, 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3]同时还有注意尽量扩大奖励的面积, 对于那些尽自己努力的学生开设“勤奋奖”, 这有利于调动整个学习风气, 周围学生都在努力学习时, 会影响带动那些不太爱学习的学生。

2.3 因材施教改革专业理论课的教学。独立学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毕竟和母体差别很大, 因此理论教学必须顾及经济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 加强针对性和适用性。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体现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前提下, 整合学科基础平台。[4]专业理论教学应以“够用、管用、实用”为原则, 用改革的精神努力搭建本科教育的基本框架;学生的知识结构侧重于通识, 而不侧重于精深;学生的专业素养侧重于适用, 而不侧重于前沿;学生的技术方法侧重于实用, 而不侧重于理论。[4]“够用、管用、实用”的原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当学生认为自己学得东西能“管用”、“实用”时, 会产生一种学习的动力。当“管用”、“实用”得到验证时, 自信心也油然而生。

2.4 重视典型示范的影响。把学校里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学习一直很好的学生, 或通过自己努力找到好工作或考取研究生的例子大力宣扬。请这些学生向自己的学弟学妹传授在校期间的学习方式方法, 这些活生生的实例, 更容易为广大独立学院学生在心理上所接受, 产生思想共鸣, 激发学习动力, 同时有助于独立学院学生自信心的提高, 让学生通过活生生的例子明白:只要努力了, 独立学院的学生并不差。

2.5 注意挖掘学生的特长, 根据特长培养学生, 组织类似兴趣小组一样的组织和比赛, 让学生的特长得以交流和发挥。这种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境总体而言比较优越, 一般情况下, 从小家庭为他们提供的教育、社交等机会比较多, 相对来说, 学生思维活跃, 有特长的学生比较多, 让这部分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 从各种途径增加他们的成功体验。一方面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学校根据其特长, 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的个性教育, 为其将来的就业打造一片蓝天。

3 结束语

高考对独立学院学生来说是人生一次比较大的挫折, 面对这样的挫折, 学校在教育方面多采取措施, 找到学生“缺”的地方, 通过四年的学校教育让学生有面对挫折的勇气, 找准自己的位置, 发挥自己的优势, 结合自己的理想和近期目标, 脚踏实地向周围的人证明:我也行。

摘要: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办学形式, 它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一种相似性。本文通过对独立学院学生的调查, 找出大部分学生不足方面的共同点:毅力、动力和自信心。针对学生的不足, 提出“补缺”途径。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特点,“补缺”途径

参考文献

[1]吕欣, 古副文.高考分数与大学成绩相关性实证分析[EB/OL].[2007-07-17].中国招生网www.zhaosheng.com/view/96079.html.

[2]郑彩莲.独立学院学生自我认知与择业就业关系的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J].2007 (2) :20.

[3]王会金, 况广收.挖掘独立学院学生特点探索学生管理新思路.南京审计学院学报[J].2006 (3) (1) :100.

陕西独立学院 篇7

关键词:药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教学改革必须紧扣药学专业教育及现行高等本科院校教学水平评估原则。有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不同高等医药院校的药学专业的部分课程建设和改革作出了积极的举措和总结, 如从理论教学的生动化、新型教学模式的尝试、实验教学的多样化以及到教师业务水平等方面的提高进行了全面的总结。[1,2,3]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医药学院各项教学, 包括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及实践教学等都正处于不断建设和完善之中, 2015年11月本校将迎接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为能顺利通过本次教学水平评估工作, 需基于全国各大医药类高等院校的教学基础, 吸收其在药学类专业教学方面的经验, 如, 教学课程及内容的合理安排、课程体系的成功改革经验、教学中的创新经验等, 结合本校自己的教学资源及特色, 积极的探讨和总结新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等的。从而培养出能从事药学相关专业的新型高级人才。

一、给予感性认识, 建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一) 利用图片、音效及实物等, 加深感性认识。传统药学相关专业的教学模式过于死板, 大多照本宣科, 仅就课本知识加以介绍, 这导致学生过于被动且缺乏积极性和其学习的兴趣, 因此, 亟待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药学专业是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科学, 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发展, 实验结果、相关理论均在不断更新, 因此作为教师需要搜集大量最近的科研信息动态, 给学生灌以最新的知识及理论;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和理解相关教学内容及知识点, 使逻辑思维、知识框架更加清晰。比如, 在讲授药剂课中药物剂型这一章节内容时, 教师可以把各种剂型的图片及实物展示给学生, 可以让学生对各个剂型的外观、特点、包装等得到深入的了解, 从而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 同时还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二) 增加课前思考题, 带着问题去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 各章节授课完毕后, 教师将进行知识小结并布置相关作业。通过笔者及相关老教师的教学经验, 课前布置思考题将更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进而达到预习的效果。通过对学生思考题的回答情况的总结可以掌握学生的思路和知识欠缺处, 这样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 可以深入浅出的教授给学生新的知识, 这样不但使学生更能快速的掌握课本知识, 还能转换学生的学习方式, 开拓其思路, 增加学习的兴趣性。

二、运用互动教学法, 转换传统观念

师生角色大转换——学生走上讲台。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只是教师个人教授, 其所教授的内容过于教师化, 而缺少学生的气息, 因此可以转换教授方法, 由学生自己教授。如, 要求学生将所布置作业、问题或者论文, 做成PPT。给学生自由选题、自由组合成小组讨论的模式进行资料的准备, 最终将所整理的资料汇总成PPT, 之后在班级讲授、讨论, 并由教师进行答疑解惑, 同时指出准备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这样的身份转换使学生由被动学习, 转为主动学习, 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高级药学工作者

(一) 校内实验教学。根据本校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条件, 将实验课的性质划分为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四大类。药学专业是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的综合, 其需要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规范学生实验操作, 积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实验操作, 可以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掌握实验仪器操作方法, 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今后从事药学相关专业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 校外观摩教学。为使学生不仅局限于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习, 可以安排学生, 去校外参观药厂、药店、植物园及药房等, 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性知识同时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在药厂实习摩教学中, 要注重对学生详细介绍相关的制药仪器、设备的组成、原理及操作方法。在零售药店时, 要详细介绍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基本区分、药房对药品发放的程序, 同时使学生熟悉常用药和常用剂型;在药用植物园的观摩中, 让学生能辨认基本的中药品种。校外的观摩教学使学生对药学相关工作领域进行了初步的了解, 为今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三) 建立药学综合实验实训。在转向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 整合多学科知识, 改革原有的单一学科为中心展开的实验教学模式, 尝试开设学科交叉的综合实践实训, 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药学中的中药学、药剂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学生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思维。

(四) 适时介绍药学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 需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扩大知识面, 才能做到真正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药学是以科研为基础的学科。因此, 高等院校的药学专业教师, 除了具有较高的授课水平之外, 还应提高个人的科研水平, 通过大量阅读文献资料, 了解科研的新动向、新成果, 并且能将这些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

新形式下, 全民提倡“以人为本”, 作为教育工作者, 也应转换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本,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创造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后盾。

参考文献

[1]吴正红, 周建平, 平其能.药剂学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J].药学教育, 2005, 21 (03) :13-15.

[2]郑增娟.药剂学教学改革初探[J].药学教育, 2008, 24 (02) :38

独立学院独立发展的制度安排 篇8

独立学院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 不管其历史背景如何, 作为一种制度创新, 隐藏在其背后的利益驱动才是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原动力。正如冯向东教授所指出的那样:“独立学院是从所谓‘国有民办二级学院’演化而来的, 这种‘二级学院’以‘公办高校的教育资源+民营机制’的组合方式, 来满足政府、公办学校、社会投资者、考生家庭四个群体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利益诉求, 并形成了相对于普通民办高校的比较优势, 因而迅速地发展起来。”尽管教育界多次强调举办独立学院是属于公益性事业, 但公益性事业也是有其利益诉求。这样,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利益诉求的作用下, 中国独立学院的产生和发展遵循着自己特殊的逻辑。

其一、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面对大众化浪潮澎湃中国的应对之策。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就开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国基于本国的国情在199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目标:到2010年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自此, 从政府、高校到全社会似乎都有一种强烈的冲动, 汇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扩张高等教育规模的大潮。接下来的问题是, 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来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根据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经验表明, 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是依靠国家通过提供几近于免费的高等教育;一是走发展私立高等教育之途。事实证明, 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走上述两条道路, 看来都难以达到目标。因为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 不具备国家非常有钱的条件;同时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中国想通过单纯地发展私立高等教育来实现大众化的目标似乎不太可能。这样, 一种新的办学机制, 即由高校吸引社会资金支持举办二级学院———独立学院, 终于在20世纪最后一年搭上高等教育扩张的快车走上了一条高速发展道路。

其二、独立学院是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所做出的情势之举。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这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跨入新世纪, 我国已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 在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发展目标的进程中, 我国还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的巨大压力, 同时面临着环境、资源、人口、城市化建设、产业结构转型等方面的严峻挑战。这样, 过分地依赖国家财力来发展高等教育, 强调政府拨款的办学与经费投资体制就显得有点不切实际, 也难以保证办学的质量和水平。同时, 进入新世纪以来, 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特别突出。国家已经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 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却又是如此落后。有学者曾指出,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 我国95%以上的行业和产业实现了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 形成买方市场。唯独高层次学历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仍是卖方市场”。这样, 在“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土壤中, 迫切需要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注入高等教育领域, 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或者其他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来补充和完善。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办学模式的尝试与探索能够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 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其三、利益诉求是部分高校举办独立学院的动力之源。不管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具体有多少种形式, 普通高校都是作为举办方参与其中的。教育部26号令明确规定: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 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纵观独立学院在中国发展的历史, 我们发现, 尽管普通高校举办独立学院的初衷各异, 甚至有些高校的确是出于想找到一条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路子, 并严格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办事, 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部分高校在举办独立学院之初就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强调民办教育的营利性, 把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放在了第一位, 或者说利益诉求是这些高校举办独立学院最直接的动因。这也就是为什么部分母体高校会牢牢抓住独立学院的财权、人权、事权不放, 有的甚至把独立学院当成是母体高校的一棵摇钱树, 承担着为母体高校“债务还贷”、“教职员工奖金福利来源”等不应承担的责任。我们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独立学院从它悄然诞生仅仅用了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便成燎原发展之势。当然在利益的驱使下, 独立学院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乱象丛生的现象也难以避免, 独立之旅也走得异常艰难。

二独立学院产生和发展中的先天缺陷和后天不足

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应该说是发端于西方, 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中世纪欧洲第一所大学诞生算起, 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国近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始于19世纪中后期, 也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而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 是一种新生事物, 十几年的办学历史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显得微不足道。俗话说, “始生之物, 其形必丑”。独立学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始生之时的缺陷和不足, 以致人们对它还是议论纷纷, 莫衷一是。

首先, 理论准备不足是独立学院产生和发展的先天缺陷。教育部把独立学院界定为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中西历史上都有过私立高等教育的办学经验, 并且西方的私立高等教育办得非常成功, 但中国的独立学院和严格意义上的私立高等教育之间还是存在着诸多的不同。因此, 在几乎没有可借鉴经验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独立学院, 从其产生伊始, 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 对它的认识都是基于表面的, 不够深入, 在其发展走向的认识上也很模糊。原因在于我们对独立学院这种办学模式在理论上还存在准备不足的缺陷。在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 如独立学院的性质、办学机制、政策规划和有无必要等还达不成共识。以至于独立学院在中国的发展走了一条“先实践, 后认识”的所谓“摸着石头过河”之路, 这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地“试错”的过程。

实际上, 一种新的办学模式 (制度) 的建构, 必须要有理论来做指导。而理论的正确与否, 依赖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制度经济学派认为, “制度安排选择集合受到社会科学知识储备的束缚。即使政府有心建立新制度安排以使不均衡恢复到均衡, 但由于社会科学知识的不足, 政府也可能不能建立一个正确的制度安排”。这样, 由于我们对独立学院认识上存在的理论知识的缺陷, 使人们在独立学院要不要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上争议很大。“赞成者称之为‘奇葩”, 认为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大创新;反对者讥讽为‘怪胎’, 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会退出历史舞台。”这种理论准备不足的先天缺陷, 势必会成为独立学院独立发展的严重障阻碍。

其次, 政策法律准备不足和内部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后天缺陷。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制度设计既然已经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客观存在, 这就需要有一个独立的、适应性与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法律体系和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作为依据和支撑。然而, 检视独立学院在我国的发展史, 与独立学院的蓬勃发展相比较, 与独立学院相关的政策法规建设明显滞后, 内部管理体制建设也未能如期跟进。在政策法规建设方面, 除教育部在2003年出台的《若干意见》和2008年颁发的第26号令外, 真正适应独立学院的操作性强的单行法律根本没有。《高等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规范虽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独立学院的发展, 但这明显不是为独立学院而设立的。因为这些法律出台之时, 尚未有独立学院之名称 (独立学院是2003年冠名的) 。因而在诸如产权关系、法律地位、收费标准、报酬利益分配等方面, 独立学院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行政行为进行管理, 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与监督。在内部管理体制建设方面, 还没有一套能保证独立学院独立、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比如董事会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监督考核制度甚至包括人才培养机制、教学管理机制、质量保障机制、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及各子机制之间的相互协调运行等内部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

如上所述的先天缺陷和后天不足, 必然会导致独立学院这一新的办学机制存在着制度供给不足的致命伤。说是一种体制创新, 但它本身所需的一些最基本的制度安排都不能如期跟上, 致使独立学院这种新的制度设计“始终停留在幼稚性创新的水平, 而没有持续的制度供给 (包括政府干预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来改进, 从而使这种制度设计也可能从最初的创新陷于‘低效率的路径’中, 甚至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样, 失去了独立生存和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供给, 独立学院的独立之旅将举步维艰。

三加强三大制度建设:独立学院独立发展的制度保证

独立学院一直没有走上独立发展之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制度瓶颈可能是其最主要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独立学院是在我国传统高等教育体制下“逼”出来的, 甚至是对传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一种偏离。不进行一系列新的制度创新和制度改革, 独立学院的独立之路将会遥遥无期。我们认为,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或许在这一问题上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他们不仅对制度这一概念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界定, 并且极具说服力地证明了制度在历史变迁中的重要作用。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 或更规范地说, 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包括“正规约束” (例如规章和法律) 和“非正规约束” (例如习惯、行为准则、伦理规范) , 以及这些约束的“实施特性”。这三部分构成完整的制度内涵,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 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独立学院的制度建设:

首先, 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等正规约束的制度建设。事实上, 我国独立学院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存在着政策法规等正式制度供给严重不足的困境。从独立学院的产生到迅速发展, 政府 (国家) 出台的能保障独立学院独立、健康发展的政策法规非常有限。在国家层面上, 除了教育部在2003年出台的《若干意见》和2008年颁发的“第26号令”对独立学院做了相关的制度规定外, 几剩了了。其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的一些规定也对独立学院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但缺乏针对性且不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11 11够深入。目前为止, 国家还没有制定一部像《独立学院法》这样的单行法律制度, 这与独立学院的蓬勃发展的势头是不相称的。正规约束的滞后, 使得在实践中难免出现有了什么问题就制定什么相关的政策法规, “立法跟着现实跑”的问题。这样, 政府 (国家) 作为强制性制度提供者, 责无旁贷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表面上看, 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政府应在独立学院的发展过程中管得越少越好。其实情况完全不是这样。我国是政府主导型国家, 政府拥有绝对的政治力量优势, 而且拥有很大的资源配置权力, 能通过政策、法律和经济等手段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所需的制度安排。比如建立合理的产权机制, 激励多元主体投资;克服独立学院在发展变迁中“搭母体高校便车”现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独立学院的管理;健全助学机制等。

其次, 要加强包括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在内的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非正规约束的制度体系建设。这些被称为“文化”的非正规约束也是独立学院能否独立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几十年来, 我国形成的由政府包揽一切的封闭式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 虽经近些年来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但很难一下子转变过来。或者说主观上有所认识, 而一旦客观上触及到自身的利益, 便又顽固地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了, 对旧体制产生依恋之情。为什么有的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专业调整甚至人事制度安排方面都在重复着母体高校的老路, 这与人们思想观念的陈旧落后是分不开的。独立学院要真正能够独立、健康地发展, 就必须培育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非正规约束的制度体系。比如政府要从观念上改变重公轻私的执政观, 要形成重视和支持民办教育, 促进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协调发展、独立学院与公办高等学校协调发展的思想;母体高校要摒弃把独立学院看成是其附属物的错误思想;独立学院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要大力培育现代经验管理理念, 树立产权意识、法人意识、独立意识和平等意识等思想观念;全社会要形成一种鼓励、支持私人投资兴办高等教育和公平对待独立学院及其毕业生的文化氛围。

最后, 要加强独立学院内部运行的管理体制建设。这是决定独立学院能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制度安排中关键的一环。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活动本身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科学正确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能否真正独立。广义的管理体制既包括对学校法律地位、举办形式、产权关系的界定, 也包括领导体制、管理层次的幅度、权责关系、资源的配置、工作制度以及管理手段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从当前我国独立学院管理体制建设的现状来看, 我们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制度建设:第一, 产权制度建设。独立学院独立办学最基本的制度保障是产权制度。产权指财产权利, 它是由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派生的财产占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和处分权以及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其他财产权利构成的一组权利。产权不清晰是当前独立学院最为明显的表现, 比如独立学院产权的不合理分割, 产权要素重组的不对称, 部分产权要素主体虚设;独立学院的产权结构复杂, “公办”与“民办”兼备。独立学院的产权主体是多元12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11

的, 至少有母体高校、独立学院、合作者、政府及学生等不同属性的主体, 各主体间围绕共同的办学目标相互合作以及相互监督和约束等。这种模糊的产权现状既不能调动独立学院举办者的办学积极性, 也难以达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效果, 成为独立学院独立发展的严重阻碍。第二, 董事会制度建设。董事会制度或理事会制度是独立学院领导管理体制中一种较为有效的管理模式。独立学院应执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 (校) 长负责制, 从组织制度上保证独立学院施行企业管理与运作。然而在实践过程中, “独立学院实行举办高校领导, 投资方参与的领导体制”是不完全符合8号文件精神的。而有不少独立学院的领导体制不规范, 董事会制度不健全。有的独立学院与举办高校间不是依托关系而是隶属关系;有的独立学院却与举办高校间完全失去了在管理、教学上应有的关联, 而仅存在经济上的利益关系。董事会制度上的不完善包括董事会缺失、虚设或者越位, 最终必然导致独立学院徒有独立之名, 而无独立之实。第三, 构建高效的独立学院内部工作制度, 包括人才培养机制、教学管理机制、质量保障机制、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及各子机制之间的相互协调运行, 以保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独立学院本身就是一种办学机制的创新。运行机制比较灵活, 是独立学院的一个特色。但有不少独立学院在上述工作制度的设计上受母体高校影响严重, 甚至完全按母体高校的老套路办事。这种现状必须加以改变。

参考文献

[1][5]冯向东.独立学院新一轮发展的制度支撑[J].高等教育研究;2006 (10) .

[2]房建森.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与中国的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270页.

[3]【美】科斯阿尔钦若斯.财产权力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第400页.

[4]徐辉, 季诚钧.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第1版第3页.

[6]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4.

[7]诺思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第233页.

陕西独立学院 篇9

一、独立学院现状分析

2013年3月,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 我国新增本科高校20所, 有10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院校, 如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更改为燕京理工学院,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更改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等, 随着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进一步推行, 独立学院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独立学院起步晚, 发展历程短, 未形成明显的办学特色, 存在资金短缺、管理不规范、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方向不明等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外部条件的限制

1.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全国大概有独立学院200多所, 每年招生量占本科招生人数约20%, 这种一度被提倡和追捧的新兴办学模式, 如今已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很多独立学院发展举步维艰。独立学院的类型各式各样, 除民办外, 也有母体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办的, 联办学校的资产来源于公家, 地方政府的投资占到了很大比例, 独立学院一旦全部转为民办机制, 母体学校就很难介入, 学校的发展堪忧。

2.生源危机。全国人口的低速增长, 大学适龄入学人口的逐年下降, 给原本就险中求存的独立学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独立学院学费昂贵, 是普通高校的3至4倍,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 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许多考生及家长都要综合考虑, 选择较慎重;对于条件较好的家庭, 与此相比, 他们则更倾向于送子女出国深造。

3.教育部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关于独立学院颁发独立文凭的规定, 给独立学院今后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二) 内在因素的影响

1. 办学条件跟不上。

独立学院是非财政拨款的公益性非事业单位, 资金来源基本依靠举办者与学院招生的部分学费, 国家对独立学院不投入, 只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就浙江省独立学院而言, 除浙大城市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外, 其他独立学院至今基本仍没有完全独立的校区、产权、师资等, 在办学条件上几乎都未能达到教育部26号令中独立学院规范设置的要求。

2. 管理权限受制约。

独立学院依托母体办学, 从设立至今与母体仍“藕断丝连”。日常教学管理中, 潜移默化的渗透着母体学校的管理模式, 离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人事任免到财政大权, 独立学院主动权基本没有。教学管理、人事任免、工资分配、机构运行等等几乎每一事项的开展都需要向母体学校请示, 审批之后才能执行, 自主权甚少。

3. 人才队伍不稳定。

独立学院创办至今, 因受各方条件的制约, 师资与管理人员队伍, 都较薄弱。独立学院专任教师多半为刚毕业的年轻教师, 缺少实践教学经验, 高职称、高学历的后备师资力量不足。与公办院校相比, 独立学院教职工少, 工作量大, 在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科研配套设施等方面又无明显优势, 人员流动性大。

4. 专业与课程设置千篇一律。

(1) 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独立学院依附母体办学, 专业设置虽不断更新与调整, 但却难以脱离原有的思维模式, 缺乏自身特点, 校际之间及与母体之间的专业设置雷同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 2012年浙江省22所独立学院中, 20所独立学院几乎都同时开设了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等专业, 其中开设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多。专业设置不按市场需求走, 已是普遍现象, 如何能在教育改革中体现独立学院自有特色及优势, 与公办学校相竞争, 值得我们深思。 (2) 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比例不协调。独立学院课程体系基本套用本部, 理论与实践课程安排不尽合理。就浙江省而言, 选择报考独立学院的考生成绩一般都低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录取分数线, 学习习惯和能力都相对较差, 若再按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对其进行培养, 势必会对独立学院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成效有所影响。

二、独立学院发展对策

(一) 政策扶持, 上下重视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生力量, 国家在政策层面上样应该给于支持和很定。可以借鉴国外民办高校的办学经验与新型做法, 制订适合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相应配套政策, 可以试将独立学院纳入国家财政资金投入或补贴范围, 也可以出台相应政策激励办学。

(二) 理清关系, 把握平衡

2013年1月, 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中指出, 独立学院应探索公办学校的多种办法形式, 完善自身的管理办法。独立学院是母体学校的投影, 与母体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办学的很多方面都离不开母体学校的支持;但要学会取舍, 避免“克隆”, 要按《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各项指标和要求, 将自身的规范化管理做到实处, 做到真正转化。

(三) 紧抓特色, 明确目标

独立学院要在高校云集的教育领域立于不败之地, 办出特色, 必须在各个方面都做足功课, 才能有所突破。浙江是“块状”经济发展较突出的省份, 各行政区域的特点也较明显, 如电子商务之都杭州, 工业和国际化港口城市宁波, 民营企业之都温州, 丝绸之府湖州等等, 独立学院不能固守尘封, 可以从各区域的特点出发, 在办学中寻找突破口, 找准定位, 树立自身的特色和品牌, 为地方特色区域的发展输送新鲜血液。

(四) 优化队伍结构, 合理引进人才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对独立学院而言, 适合本学院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获得优质办学质量的前提, 是衡量独立学院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

1.充分发挥机制灵活优势, 根据专业需要, 采取多种措施, 深入各个领域, 多渠道引进专业性强的复合型人才。

2.立足实际, 通过内部培训、外部进修、挂职锻炼等方式, 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 实践应用能力过硬的后备师资力量, 努力使本学院的师资走向老、中、青三代合理化结构。

3.以人为本, 政策留人。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 解决实际困难, 增强教师的归属感, 努力做到同工同酬, 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让教师无后顾之忧, 全身心投入学院发展建设中。

(五) 注重实践应用型人材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 独立学院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显现尤为重要。独立学院要更加注重课程体系的完善, 增加实践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的比例, 根据本区域的市场需求特点设立模拟“战场”或直接与单位建立对口挂接, 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际操作与应用中得到提升, 培养能创新会创业, 综合能力过硬的人才。

三、结语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 要务实创新、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 不断开创独立学院发展的新局面, 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摘要:独立学院从2000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 历经十余年的发展, 无论办学条件, 还是办学资源, 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而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行之后, 独立学院陆续转设与撤并, 其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独立学院,发展现状,策略

参考文献

[1]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 (教育部26号令) [M].教育部, 2008 (02) .

[2]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M].教育部, 2013 (01) .

[3]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M].教育部, 2013 (01) .

[4]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3 (01) .

[5]张兰欣, 王柳映.独立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M].计算机教育, 2007 (05) .

陕西独立学院 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策略

0 引言

自主创业成为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之一。相比男大学生而言, 女大学生一般表现为创业意愿强烈, 但是实际参与率低;往往创业激情高涨, 但创业知识和能力欠缺。创业时代的来临给女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希望。通过以创业带动就业, 已经成为当前解决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前, 女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高涨, 然而女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面对创业问题, 一直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女大学生创业现状, 寻找有利于女大学生创业的途径, 本文研究特地为女大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创业教育和指导帮助, 为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寻找有效途径。

1 调查基本情况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对象为重庆部分独立学院, 具体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重庆人文科技学院4所本科独立学院的2010级和2011级女大学生。涉及的学科门类有管理学、文学、工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设计类等。385份有效问卷中大三学生占48.8%, 大四学生占51.2%。被调查的学生中来自农村的占62.3%, 其中独生子女占33.8%。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根据研究内容, 设计调查问卷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主要了解女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主要包括对创业的理解、创业需要、动机、目的、兴趣、信念、理想及世界观等;第二方面考查了女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和能力, 主要包括创业知识的了解、创业前的准备以及对创业能力的评价、创业领域、城市意向、考虑的因素、创业难的原因等;第三方面重点了解了女大学生创业能力教育, 主要包括创业环境和高校创业能力教育等。

本调查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491份, 问卷回收率为98.2%, 其中有效问卷470份, 有效率为95.7%。我们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运用Eviews2.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其分析结果能够反映目前独立学院女大学生创业现状。

1.3 女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1) 多数女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 认识也比较理性 (图1所示) 。

在对创业的概念的具体理解上, 67.8%的女大学生认为“只要创一份事业都可以叫创业”,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是比较明确的, 当被问及“您对创业是否有兴趣”时, 很有兴趣占11%, 比较有兴趣占38.7%, 两项加起来占近乎一半人数, 在被调查者中, 压根没兴趣只占2.1%。

2) 女大学生创业态度比较冷静, 创业动机呈多样化 (图2所示) 。

对女大学生创业目的的调查结果显示:“您的创业目的是什么?”选择“挑战自我, 实现自己的理想”占44.2%, 选择“赚钱”的有33.5%, “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占11.3%, 由此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创业主要不是为了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 而是通过创业来实现自己人生理想, 体现自我价值。可见, 强烈的自身价值的实现驱动着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考虑创业, 而赚钱, 满足一定程度上的经济需求只是其中一方面。对女大学生来说, 创业更多的是一种自身内在的追求。

然而在“您是否有创业的打算”这一项目中, 42.9%的被调查者选择“不想创业, 只想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27.2%的被调查者选择“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会考虑创业”。可见由于受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和经济社会观念的影响, 以及女大学生“求稳怕风险”心理的制约, 女大学生们普遍出现有创业理想, 而又不打算创业;创业热情高, 而又缺乏真正实际行动的情况。除此之外, 更重要的是女大学生对具体的创业行为还没有深层次认同和接受, 还没有形成理性的认识, 更谈不上创业行动。

3) 女大学生对自身创业能力的评价 (见表1所示) 。

从表1可以看出, 关于独立学院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的表现, 多数同学都选择“一般”, 选择“非常满意”的比例很少。一般来说, 创业能力是一项高层次的综合能力, 它包括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 具体包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沟通和组织能力等。

2 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策略及建议

培养独立学院女大学生创业能力是缓解就业压力, 促进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是更新教育理念,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需要。独立学院要通过创业教育的开展与实施, 指导和扶持更多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 一个人创业成功, 带动一群人创业,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作贡献。

2.1 构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作为独立学院, 要把大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培育作为发展目标, 转变观念, 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 着力培养女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健全创业心理、提高创业能力, 全面提高女大学生创业能力。独立学院应该如何进行专业设计、课程设置、师资聘任等, 并釆取什么样的方式和形式进行人才培养, 培养的标准是什么, 怎么进行衡量与考核, 如何能充分地体现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水平等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2 积极进行创业培训

政府要积极发挥女大学生创业主导作用, 组织专门的创业队伍对女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与创业指导。创业指导与培训不仅要在创业意识方面进行培养, 还要注重提高女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对女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激发女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要介绍女大学生小额贷款担保的相关政策知识与法规, 对女大学生介绍一些成功的创业典型。

2.3 设立创业孵化基地

高校要设立创业孵化基地, 针对女大学生性格特点和创业特征进行创业试点。目前, 独立学院针对女大学生进行的创业培育措施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政府和高校都应加强孵化基地建设, 为女大学生设立更多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陈龙春, 杨敏.大学生创业基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2]杨毅.大学生创业基础与实践[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3]刘穿石.创业能力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赵延忱.大学生创业实务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5]罗公利.大学生择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唐僧团队下一篇:国际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