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化转型

2024-05-05

高校职业化转型(精选十篇)

高校职业化转型 篇1

关键词:民办高校,职业化教育,发展路径

职业化教育是民办高校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需求的要求, 国家做出重大部署, 引导和鼓励一批本科高等院校向职业化教育转型,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对民办高校职业化教育的认识

(一) 推动民办高校职业化教育转型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就是坚持把职业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 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指导意见》, 提出推动转型发展要求高校把办学思路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推进民办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顺利转型。

(二) 民办高校职业化教育转型是服务职业教育发展总体战略的需要。民办高校职业化教育转型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 也是加快教育综合改革、创新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目前, 对于民办高等教育职业化教育转型, 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协会组织已形成广泛共识。

(三) 民办高校职业化教育转型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需要。职业化教育转型对于民办高等教育既是机遇, 也是挑战。在国家推动高校职业化教育转型的契机下, 民办高校更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突出办学特色, 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民办高等教育职业化现状

(一) 学科专业设置趋同无特色, 实践课程比例不合理。基于招生数量和教育成本的考虑, 大部分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突出自身办学的特色。另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 民办高校在前期教学投入方面甚为不足, 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这导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严重失调, 无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 教师队伍老中青比例失调, 教师引进只重学历不重能力, 教师动手能力差。民办高校教师年龄和职称结构严重失衡, 高职称教师大多是外聘教师。这说明民办高校在自有教师培养方面缺口很大。另外, 民办高校招聘教师考虑的是学历和学位, 而忽视了对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招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 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民办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 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较为突出, 课程体系改革力度不大。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一味采用传统讲授方式, 忽略了对学生启发式的教学, 缺乏对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 缺乏创新精神。

(四) 缺乏专业化实践平台, 教学与社会实践对接少。袁贵仁曾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中写到, 应充分推动行业、企业、学校集团化办学, 其目的无非就是为学校搭建一个专业化的实践平台。但目前的民办高等教育即使是企业办学, 企业没有起到一个实践平台的作用, 而学校对于专业化实践平台的认识力度不够, 导致教学与社会实践基本无接触, 无交集。

三、民办高校职业化教育发展路径的选择

(一) 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学科专业, 明确职业教育转型方向。专业设置是关系民办高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民办高校应从突出自身办学特色出发, 果断地调整专业建设方向, 敢于放弃趋同和空范的专业, 在已有的专业学科建设方面重点突出特色;紧跟新兴产业步伐,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积极开拓和设置新的学科专业。

(二) 确定合理师资队伍结构, 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不仅是年龄、职称结构的比例协调, 也要保证学科专业教师配比的合理。另外,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民办高校要加大投入培养自有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同时积极引进外来优秀且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三) 推动教学改革, 鼓励实效性教学方法, 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民办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以适应社会对实践性人才的需求。为此, 民办高等教育应结合自有专业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增加实践教学设备,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将科研和实际教学相结合, 引导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

(四) 鼓励校企结合和集团化办学道路,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校企结合与集团化办学可以为民办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可以加快产学研的融合, 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这种办学模式不仅为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实习基地, 还可以吸引社会资金和设备的投入, 加快理论知识的转化, 为社会经济供给应用型创新人才, 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四、结论

民办高等教育职业转型是民办高校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已明确了职业教育转型目标, 但在转型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和未知的困难。因此, 各民办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 在职业教育转型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 最终实现向职业教育的顺利过渡, 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良好趋势。

参考文献

[1]贾利宁, 李桂萍, 刘小航.讨论民办高校向职业教育深入转型[J].榆林学院学报, 2015 (05) :118-121.

[2]杨保成, 李海霞.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战略路径探索---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5 (1) :1-5.

[3]宋丽娟, 杨水华, 谢慧敏.思与辩——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的审思[J].职教论坛, 2013 (32) :10-13.

[4]刘国瑞, 林杰.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几个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 2013 (2) :13-17.

高校职业化转型 篇2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型而非教育型的结构是其专业化的主要障碍.忙于事务、以管代教、以管理者为中心是管理型队伍的主要不足.教育型队伍的.基本要求是以育人为导向、以促成为手段、以学生为中心.从管理型向教育型转变要抓住素质结构转型、功能结构转型、资源结构转型三个关键.

作 者:廖济忠 徐建军 Liao Jizhong Xu Jianjun  作者单位:廖济忠,Liao Jizhong(中南大学党办,长沙,410083)

徐建军,Xu Jianjun(中南大学党委,长沙,410083)

高校职业化转型 篇3

[关键词]高校转型 职业规划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9.019

2014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战略部署,3月教育部酝酿启动高校转型改革,我国1200所国家普通高等院校,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环境促进高校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转型。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推动“校企合作、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更是为这部分高校长远的发展、就业工作都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学生的就业好坏是学校培养教育能力评判的指标之一,学校的就业工作完成的程度直接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对职业有更多的了解更直观的接触,毕业之后与社会不脱钩。无疑高校转型对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有着更直接的要求,也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职业规划及其课程

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多,政策、市场用工变化,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严峻,很多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面对这种形势,教育部提倡所有普通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对所有大学生进行就业的提前认识与职前培训引导。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职业规划,是将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个人和内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个人事业发展的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或岗位,同时做出相应的教育、工作、培训等计划,并对每一个步骤的时间、项目和措施都做出合理的安排。高校职业规划课是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培养目标设计的,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探索自己与职业之间的结合点,在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社会就业形势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设计未来职业生涯,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高校已经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开设的课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从大一阶段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到大二大三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

二、职业规划课的意义及发展现状

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职业规划课可提前了解职业,让学生从追求个人兴趣能力、追求价值与幸福的角度来接触职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未来努力的方向,并制定可行可操作的措施。还可以正确评价自己,掌握就业相关知识和策略,为进入社会打下较好的基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职业规划课并没有发挥到该起的作用,也没有引发学生对职业的很强的兴趣和探索,一方面学生对职业规划认识片面,没有认识到就业就是眼前的事情,对工作怀着一种陌生而敬畏的态度,即使开设了很多课程,学生也没有心情没有积极性参与到课程活动中;此外部分学生就业的功利性和片面性,使他们对职业规划课有种排斥心理,认为现在规划与未来就业不对等。另一方面跟目前职业规划课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相对较单一较滞后有很大的关系,职业规划教学工作存在着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对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等问题,难以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些问题制约了职业规划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依据转型,深化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职业规划教学面临的紧迫任务。

三、职业规划课程改革措施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做好目标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基础性政策性文件,是安排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未来竞争的重点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校转型要求职业规划课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应用型实用型人才。职业规划课的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就业创业指导为重点,理论和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一定的求职方法及树立创业意识。切实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实行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教学方法是高校转型中教学改革必须实施的步骤之一,也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关键。方法得当,效果就能事半功倍。创新教学方法,提倡灵活多样的方式,在以往的传统灌输式的课堂难以让学生深刻了解职业,可采用参与游戏、团队活动、案例解析、课堂讨论、影片学习、角色扮演、人才测评、头脑风暴、参观体验等多种形式带领学生走进职业了解职业,带动他们主动思考、感受,让学生真正明白职业是自己的事,是离自己不远的事情,是未来能体现自身价值和符合自己兴趣的事业。此外应引入专业的测评工具,指导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初步认识自我性格和职业发展方向。

(三)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材建设

建立一个连贯的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中对自己的认识,包括兴趣、能力、技能、价值观等到就业环境、政策、渠道、法规等方面,开设培养学生创业与经营能力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课程设置按照学年开设,第一学年课程架构是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形成客观的职业自我知识,学会分析自己评价自己,丰富职业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信心和独立性。第二学年以专题的形式介绍职业规划的知识策略,提高学生对未知的职业世界的认知度,培养学生择业的灵活性和责任感。第三学年以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为主,让学生了解就业手续政策渠道等知识,开展创业活动,即期学生创业兴趣与热情。教材不拘泥于一种,给任课教师多种选择。另外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和办学能力,可编制符合本校教学实际、反映本校特色的教材建设。

(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根据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切实加强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性课程和教学环节,认真安排,从严要求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积极实行产教结合,密切地与企业的联系,鼓励学生深入生产实际,开展技术推广和技术革新等创新和实践活动,把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产教结合还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的愿望和热情,激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而这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我们职业规划教育的方向。

(五)建设高质量的职业规划师资队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职业规划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师德建设,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要全面提高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水平,加强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要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優化教师队伍结构,培养骨干教师,并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校任教,加快建设具有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要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各类职业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激励机制,对教学改革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

高校职业化转型 篇4

关键词:高校职业化转型,EDA技术,教学改革,课程设置,项目教学法

2014年3月国家教育部已经明确了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向职业化教育, 向技术技能型转变[1,2]。湖南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 也是改革中的一员。

EDA技术是现代电子设计技术的主流手段, 开展这个课程的教学工作, 可为FPGA技术和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提供优秀的设计人才。在高校向职业化转变的新形式下, 学校为了给社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大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针对E-DA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

1 EDA技术课程教学窘局

EDA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 是从事FP-GA开发和集成电路设计者的专业课程[3]。学校曾经对EDA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应探索研究, 适当减少了理论课时, 增加了实验课时, 突出了实践教学的教学地位。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不是很明显,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不能达到高校职业化教育所要求的应用技能培养的目标。

1.1 实践教学安排不合理, 综合设计型分配学时偏重

EDA技术实践教学采用了“阶梯式”的教学方法, 实验项目从验证型、扩展型到综合设计型过渡, 项目内容与理论课同步, 难度从易到难。但是在综合设计型项目中就安排了3个项目, 分别是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器的设计 (2学时) 、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 (4学时) 、数字电压表的设计 (4学时) , 共10学时, 占取了整个实践教学的一半学时 (实践教学共计20学时) 。因此, 对于刚刚接触EDA技术课程的学生来说, 对程序代码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此时要求他们独立完成综合型的项目设计, 往往表现出不知所措, 失去学习兴趣。虽然采取了“阶梯式”的实践教学方法, 但在短短的20个学时里还是有难度的。

1.2 考核方式仍然以闭卷考试为主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 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激励手段。课程改革之前, EDA技术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 考勤和实验为辅, 其中闭卷考试占60%, 考勤和实践分别占20%。这种考核方式最后导致学生偏向于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 忽略了动手能力的培养, 面对实践课往往采取应付式学习方式, 根本没有深入思考, 更不可能独立完成实践任务。因此, 如果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考核仍以传统的闭卷考试为主, 往往会偏离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宗旨, 最后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的欠缺。因此, 学习必须采取合理的考核方式和激励机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2 EDA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2.1 优化课程体系

首先将课程授课时长调整为56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 实践教学20学时, 相对于其它课程来说, EDA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为是较多者。但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操作和实践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 还得对EDA技术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图1给出了EDA技术课程体系优化结构图。

由图可知, 整个课程教学划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两者同步进行, 相辅相成。课程理论学习主要为学生构架完整的EDA技术知识体系, 让学生对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结构特点、Verilog_HDL语言规则和有限状态机的设计方法有所掌握。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 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又分为三小步, 分别是验证型实践、扩展型实践和综合设计型实践, 其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在实践平台上理解每一条硬件描述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更好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第二阶段是课程设计, 该任务安排在第二个学期进行, 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时间上的缓冲, 避开繁忙的期末考试, 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对EDA技术理论知识进行一个巩固和提高, 利用假期时间和课余时间进入EDA技术放开性实验室和创新型实验室进行一些实践项目的自主开发, 甚至还可以在老师的协助下联系一些与EDA技术相关联的企业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为良好的完成课程设计打下基础。

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行选题, 然后查找资料, 制定设计方案, 独立完成设计。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学生可以打破在传统的实践方法, 脱离固有的实验平台上, 自由的发挥空间想象, 自行设计外围硬件电路, 通过电路板的制作和程序代码的调试来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和实践创新能力。

2.2 调整课程实践的类型比重, 合理安排实践项目

对于刚刚接触EDA技术课程的学生来说, 实践项目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置, 刚开始难度不能太大, 要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思路可想, 有事情可做, 让学生的学习态度逐步趋向于主动学习。也就是说, 实践项目的内容要与学生的所学的理论知识相结合, 而且不能脱离实际应用, 否则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个阶段应该侧重扩展型实践项目, 先引导学生完成简单的电路设计, 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 如何勾画自己的设计思路, 然后要求学生完成扩展功能。例如采用层次化设计方法完成一位全加器设计这一实践项目, 首先引导学生完成底层半加器的设计, 并采用原理图的方式完成一位全加器的顶层设计, 这是实验的基本要求。接下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4位全加器的设计。待学生完成以上工作后, 学生便会自觉地思考4位全加器的功能扩展, 是否还能实现更多的功能, 从而达到掌握层次化设计方法的目的。

2.3 引入项目教学法

学好Verilog_HDL硬件描述语言是掌握EDA技术的前提条件, 对于初学者来说, 很多学生都会因为语言规则的繁琐而表现出枯燥乏味, 甚至厌学, 即使部分勤奋的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语言功能, 但若不加以实践, 还是不能得到正确的应用。

在职业化教育的新模式下, 教学强调的是应用型和实践性。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 更好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创新能力, 学校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到了EDA技术课程教学, 并穿插于综合设计型实践和课程设计中。当然项目的选题也很重要, 必须要强调实际应用和实践创新, 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最好来源于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工程实践、企业生产和具有应用背景的科研课题,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达到真正职业教育效果。

另外,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 老师必须要转变观念, 不能再是用传统的“教师实践、学生观摩”的教学方法, 应该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只能在学生选题和项目设计过程中给与引导, 学生可以自行分组, 根据任务安排和各自的特长进行合理分工, 最后联合调试, 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2.4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突出实践能力的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某一课程的学习效果[5]。传统的考核方法无法贴近地方本科院校职业化教育的主题[6]。学校在不删除理论考试和实践评定的基础上, 将课程设计列入课程考核的重要一部分, 其评定方式也不仅仅停留于仿真验证和提交项目验收报告, 而且增加了项目汇报和项目评审会, 并邀请相关课程的老师和高年级的学生参与, 针对学生的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 然后综合学生的项目报告做出最后的成绩评定。学生也可以通过此次机会锻炼自己的报告撰写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改革成效与结论

通过此次教学改革, 湖南科技学院创建了开放性EDA技术实验室和电路与系统创新型实验室, 建立高标准实践平台。通过优化EDA技术课程体系、开设课程设计、调整实践类型比重、引入项目教学法和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让开放性实验室和实践平台得到了高效利用, 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明显提升。短短的几年里, 学生在专业学习、科技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 先后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湖南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奖共20余项, 成绩居同类院校前列。2011至2014年, 学校电子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高于95%, 且工作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在高等教育变革的旗帜下, 学校将继续探索和完善EDA技术课程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 及时纠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努力提高EDA技术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阙明坤.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思考[J].江南论坛, 2015 (1) :50-51.

[2]施晓光, 游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问题的理论探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5, 29 (1) :1-5.

[3]王彩凤, 张循利.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EDA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6) :89-90.

[4]刘敏.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 (2) :32-35.

[5]袁永富.数控技术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论坛, 2004 (7) :23-24.

职业转型的全新路径 篇5

苏珊?方丹曾是一家大型咨询公司的合伙人和战略部门主管。她毅然决定要与无法实现自我的过去一刀两断。但是这位管理咨询专家并没有想清楚未来的方向。当一位老客户给她一个顶级战略工作的机会时,她欣然接受了。她已为改变摩拳擦掌,而且这份工作看上去十分诱人,实在不容错过。然而,结果却令她大失所望――虽然这是个极其完美的工作,用她的话说,可以写成一份“完美衔接的后mba简历”,但它在各个方面都与原先的工作完全相同,根本无法带来她所渴望的改变。就职仅两周后,她就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加里?麦肯锡正值人生转折期,他的个人生活一波三折,工作中也遭遇挫折。从商学院毕业后,这位投资银行家和顾问按常规进入了一家蓝筹股公司工作,等候机会,希望寻找到他“真正的兴趣”。现在,他决定积极地做一次职业选择。为了不出差错,加里做了所有“正确”的事。他首先咨询了职业心理专家,对方给了他一系列测试,帮助他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他不断和猎头、朋友及家人交流职业转换的话题,并广泛阅读这一领域的畅销书。但用他自己的话说,以上方法无一奏效。加里对可能的行业和公司进行了调研,列出了两个清单:感兴趣的职业方向和已尝试过的工作。但一年后,可行的转型方案还是遥不可及。

当我思考这些人和过去几年间几十个研究对象的经历时,有一点显而易见:真正进行方向性的改变知易行难。这并非因为管理者或专业人士不愿接受改变。恰恰相反,许多人对重塑自我都有过认真严肃的尝试,并不惜冒着工作和个人风险,在此领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虽然付出巨大,他们仍陷在错误的职业中,不能实现个人潜能和职业抱负。

许多研究者及职业顾问在察觉这种困境后,将问题归根于人的基本动机:我们惧怕改变,准备不足,不愿做出牺牲。但通过深入研究,我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人们遭遇失败,最可能的原因在于他们沿用了完全错误的方法。事实上,正是传统观点让转换职业的人们裹足不前。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动机,而在于方法。

职业转型怎么做

当我们开始不仅质疑今天所处的工作或组织是否合适,也开始反思自己对未来的设想时,那些曾经的职业搜索方式就不再奏效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听天由命,任由不可控因素主导――不论是一场迫使我们重新定义人生重心的生活危机,或一份出乎意料的应聘邀请。在传统方法之外,有一个与其相去甚远的思路和方法。加里和苏珊及很多我观察到的许多成功实现职业转型的人士,均无一例外地使用过此方法,我将它称为“实验+学习”法。在转型期间,我们“可能的自我”变化无常,唯一能推动改变的方法是将这些可能的身份付诸实践,进行精心尝试,直到具备足够的实战经历,再做出更多决定性选择。

1、实验+学习

职业身份是一个复合概念,它包括:工作类型、人际关系、所在的组织以及职业故事(你如何走到今天、为何从事此份工作)。因此,重塑职业身份是逐步调整以上所有方面。这是渐进式和试探性的调整,从表面看过程可能无序可循。但事实上,通过实验、发现和调整,这是个非常有条理的过程,对任何寻求职业更新的人来说都适用。

“实验+学习”方法认为,对抗不确定性和安于现状的唯一方法,是将未来的可选方案变得更生动、形象、可行。我们的旧身份来自实践。同样,通过精心实验、社交转型和赋予正在经历的变化以意义,就可以在实践层面重新定义这些身份。这三个方面是这种颠覆传统的职业转型路径的核心内容,看似随机且行为无序。

2、精心实验

尝试转换职业跑道时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迟迟不迈出第一步。这是个致命的错误,因为发现梦想职业的唯一方法是行动和尝试。大部分人在踏入未知之前会迟疑不决,这不难理解。但是,我们必须勇于尝试这些幻想。否则,它们永远只是幻想。我发现大部分人创造的新职业身份最初只是副业,往往以工作之外的尝试和周末项目得以实现。

精心实验指的就是创造这些副业项目。它最大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在不牺牲现有工作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尝试新的专业角色;或避免我们过快跳入一个全新领域。几乎所有我观察的成功转型者,在进入新职业前都已与其进行较长并深入的接触。

精心实验的方法有很多种。下定决心要进行多种尝试,苏珊选择了从事原有领域的自由职业工作,并为慈善机构做免费的公众服务以帮助她度过困难期。通过这份工作,她开始结识新朋友,他们将她介绍到可支付薪酬的慈善咨询机构。她开始逐渐深入非营利机构,这是她从未设想过的职业。不仅如此,她发现自己非常喜欢从事自由职业。今天,她就职于英国最大的一家专注于慈善机构的顾问公司,她说:“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自己不会再犯当初的错误――在探索真正想做的工作前就跳槽。”

学习新领域的课程、参与培训或考取证书是精心实验的另一种实践方法。在我的研究中,很多人通过管理课程和和休假时间提高新技能。这些假期使人收获良多,帮助我们脱离每日的常规工作,结识新人并参与不同的活动。

3、社交转型

提起自己的公司,想想这样的员工反馈有多普遍:“公司里没有我的榜样。”步入职业中期,我们不仅希望改变工作本身,更希望我们的职场关系可以变得更有意义、更具启发性。改变社交关系指的是尝试寻找那些帮助我们发现新自我并获得成长的人。根据我的观察,大部分成功完成职业转型的人都获得了他人的指点,或加入新的专业组织作为职业转换的缓冲地带。寻找新工作需要在熟悉的人际圈外构建新的人际网络。通过向外延伸,可以获得新想法和工作机会。加里成功利用校友和公司网络即是一个例子。他因为公司一位前雇员的帮助而获得现在公司的临时项目,他本人并不直接认识这位介绍人。但促使他下决心更换职业的原因是因为,他将获得与一位前辈共事、并直接向对方学习的机会。

面对变化和不确定性,人们很自然会向熟悉的同事寻求安慰。哈里斯?罗伯茨是一家大型医疗保健公司的法规部主管。当他转向多年的导师艾尔弗雷德寻求建议时,犯了一个典型的错误:对方的过度呵护使他成为一名不自信的学徒,这抑制了他的成长空间。哈里斯能从这种“共生”关系中走出,得益于一位在业内会议上结识的朋友。

这位朋友叫格里,是一家公司的创始人,随后雇用哈里斯成为首席运营官。当时,他因法规问题向哈里斯寻求建议。最终,他们建立起一种非正式的咨询关系。因为格里,哈里斯找到了一位能看见他具有总经理潜能的人,对方给了他一种亲密无间、互相独立的工作关系:“这与我之前和艾尔弗雷德之间的关系是天壤之别。”哈里斯说,“这不是一种父子式的关系。格里知道我需要学习的领域――与创造性金融及资金筹资有关的内容,但他也需要从我身上学习东西。他不知道怎样运营一家公司,但这是我的专长。他找到我,希望我告诉他发展组织和奠定根基需要做的工作。我觉得自己可以通过格里学到很多,相比我和艾尔弗雷德的关系,这是一种更成熟、更专业的关系。”

如果我们希望与过去一刀两断,就必须勇于开拓新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是为了获得工作机会,而是因为,陌生人往往能帮我们看见自己的未来。

4、赋予意义

深陷困惑,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很多人都希望出现一件事澄清所有困惑,将我们的挣扎变成清晰的轨迹。一位试图放弃从医的医生朱利奥?冈萨雷斯这样说:“我一直在等待一次顿悟――某天我一觉醒来,出现一位怜悯的天使告诉我该怎样做。”职业身份尝试的第三步――赋予意义的时刻是创造改变的契机:为那些瞬时、枯燥的事件赋予特别的意义,将它们编织成关于我们未来的故事。

每个成功进行职业转换的人都经历过真相揭晓的时刻。约翰?亚历山大希望成为一名作家,我在前文对他有所提及,他的真相时刻来自他对一位占星师的即兴拜访。令他吃惊的是,这位占星师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很庆幸在过去两、三年没见到你。你正因两股力量互相角力而经历一次痛苦的内心拔河。一边希望获得稳定、经济富足和社会地位,另一边却渴望艺术创造,或许像作家或剧团经理。你可能暗自希望能两者兼顾。我想告诉你,这不过是妄想。”

另一位职业转换人士是一位就职于新兴高科技公司的管理主管,她越来越不满意自己的工作,说“有一天,我丈夫突然问我:‘你开心吗?如果开心最好。但你看上去不是很开心。’他的问题让我反思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我们常常以为,类似故事是引发职业转型的起源。但其实这些时刻常是更换职业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我采访很多人以后,吃惊地发现这种认识仅在经历多种磨难后才会发生,它常出现于职场转折的晚期。这些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机没有催生改变,而是帮助人们理解早已在发生的改变,赋予其意义。

诱因事件不止使我们从常规中惊醒,也是我们改写自己故事的线索。将人生整理成一个有条不紊的故事,是职业转换过程中很微妙却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在职业转折初期,我们只有一堆凌乱的想法,惴惴不安,也没有任何值得讲述的故事。好故事可以通过不断讲述而丰富、完善,甚至在它还未全部完成之前。例如,约翰并没有对自己拜访占星师的行为感到尴尬,而是将这个故事告诉了身边所有人,甚至将其发表于报纸专栏。他越靠近自己希望寻找的创作道路,这个故事就变得越真实、它就越少会引发诸如“你怎么会想从事这种工作”的反馈。

如果将自己所寻找的事物以及旧我与新我之间的连接公之于众,就可以表明自己的动机,从而得到更多外界的支持。

家族化管理向职业化管理转型 篇6

首先,家族企业要实现从家族化管理向职业化管理转型,必须进行治理结构的转型。建立完善的治理组织结构和治理机制;明确所有者、经营管理者的职责、权限、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离。

泰乐食品公司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家族人员的素质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成长的需求,产品利润已大不如前。正是源于家族化管理导致企业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调整经营战略,建立适应市场发展的产品和业务系列,使企业难于在竞争中获得主动。虽然作为企业所有者的王立也明白企业需要更科学的管理和高水平的领导者,但是却不知道引入高级职业经理人的同时,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以便职业经理人能够有效地发挥其能力和作用。

因此,泰乐食品公司只是招聘了曾在国有企业做出过成绩的李明俊代替自己担任CEO,但并没有调整企业的治理结构,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第二,作为担任CEO的职业经理人李明俊犯了我国一般企业CEO常犯的错误——越权。

李明俊到任以后没有去建立权、责、利明确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也没有去分析造成产品利润下滑的关键因素,而是急于具体的营销业务活动。而且越俎代庖地直接完成了本应是负责营销的副总经理李琦做的工作,不注意发挥那些既是高管又是股东的其他高级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这些本就有观望心态的家族管理者的不满。

第三,作为职业经理人,李明俊应该充分了解自己所担任职位的指挥与汇报机制和决策的权限,应当清楚作为企业CEO的关键角色是协调、沟通。然而,李明俊在重大经营决策时向上越权,本应向董事长王立汇报或与其进行沟通的却擅自决定,从而失去作为所有者和委托人王立的信任。

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不是一两个人,也不是一两个部门能够完成的,需要调动企业全员的积极性和相当的资源。然而,李明俊在实施其市场营销策略时,很多部门的领导对于其下达的指示从未及时完成过,总是一拖再拖。更有甚者,跟本不把其放在眼里,故意跟他打对台。说明李明俊在实施其市场渠道部署时,不仅没有充分发挥和调动负责营销的副总经理李琦的积极性,更没有与其他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协调各部门的行动和资源。

其实,家族企业的CEO由谁来做都是可以的,关键在于企业应当由创业期的家族化管理转型为职业化管理,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

首先,建立健全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组织架构。那些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缺乏、能力一般的创业者或曾经参与企业经营的家族成员逐步从经营管理层退出,作为企业股东,主要行使股东权即经营管理者选择权、投资收益权和特别重大的经营决策的集体决定权,以及对经营管理者是否合规履行职务的监督权。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则委托有足够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的职业经理人行使。并明确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者的权力和责任,制定健全的激励和约束制度,做到权力、责任、利益的匹配。

其次,建立健全的企业组织结构。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组织机构,并明确从CEO到具体的执行层面员工的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设计适用的绩效管理与考核制度和相应的激励制度。

无论是所有者还是管理者,决策自主权配置是企业治理结构的基础,只有明晰自主权配置才能建立企业管理所必需的问责制度、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

管理自主权配置的核心内容就是各种管理决策权的逐层授予,CEO和管理层只抓全局性的、重大的决策,各种功能管理领域的决策交给相关管理人员。这样既克服独裁式决策的弱点,又可克服“集体”决策的低效和问责制难以推行等缺陷。

第三,无论是CEO,还是执行层面的员工,应当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不越权,不推诿,正确履行组织赋予的权力和责任。

高校职业化转型 篇7

一、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 教学目标不合理。中职为三年制, 招生的主要是初中毕业的学生, 或者同等学力的学生。他们在校期间要进行两方面知识的学习, 一是普通高中文化知识的学习, 另一个是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教学目标方面, 当前并未处理好相应的关系, 比如“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和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关系, 厚此薄彼。根据中职教学特点, 忽视终身教育或轻视技能学习都不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

第二, 教学内容不合理。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和体育基础都较差, 不少学生对经常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规则以及技术动作了解甚少。体育教师对学情分析不够, 了解不足, 授课过程中还是按照大纲统一要求进行授课, 这就违背了中职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特点, 教学质量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三, 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滞后。部分老师进行体育教学改革, 但结果不容乐观, 改革进入了另一个误区, 就是把“放羊式”错误认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有的只抓形式, 丢掉了改革内涵。

二、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特点不够。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呼声遍及每个高职院校, 部分院校没有根据自己实际情况, 盲目攀比, 导致体育教学改革的失败。因此, 在不同性质的职业院校在进行改革时, 要充分考虑到学校职业特点和各个专业的特点, 试行根据专业不同而实施不同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

第二, 高职体育教学模式陈旧。不少中职院校升格以来, 由于升格时间短, 各种教育教学设施不健全, 师资不足、场地短缺, 受此影响, 体育教学模式仍停留在过去传统模式上。

第三, 高职体育教师整体素质偏低。一些高职院校的前身是中专学校, 升格高职后部分教师的观念没有能及时转变, 受其影响体育教师们的认知能力、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都相对较低。因此高职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从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完善自我。

三、待转型的本科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 传统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在目标定位、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有所差别, 本科院校更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科研知识的掌握;高职院校则更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在即将转型的阶段, 部分体育老师还不能很好适应职业技术人才身体素质要求, 在授课内容和方法上也会受到本科教育的阴影, 不利于转型后的职业教育的发展, 也不利于未来工作岗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

第二, 注重体育技能, 轻视全面发展。未来职业教育要培养的主要是职业技能型人才, 因此每个专业的未来岗位不同, 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有所差异。转型前的体育课, 相对身体素质而言更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 轻视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尤其是转型后的岗位要求。

第三, 思想观念不能及时转变。这批转型的高校都是近年来“专升本”的院校, 如今再转型到“职业类”院校, 心里上会有些落差。造成这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得不到及时的调整而引起的, 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放眼未来, 看清未来教育事业发展形势。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 才能在体育教学中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实例分析——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一)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中职院校主要培养一线工作的初级服务人才;高职院校则培养的除一线工作服务人才外还包括在各岗位上能提供优质服务的并具备一定酒店管理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本科职业技术型院校则培养的具有酒店管理系统理论及专业知识、良好职业技能, 具备管理和经营能力, 并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现代服务业应用型人才。

(二) 专业岗位特点

第一, 中职培养的重服务轻管理、高职服务和管理并重、职业本科重管理轻服务。酒店管理专业, 名称上看是“管理”, 但是内涵上倾向于服务, 不同阶段, 专业所从事的岗位有所差异, 中职更多从事门童、接待、餐饮服务等, 管理类很少涉足;高职表现为先服务后管理, 二者同样重要;职业本科则重管理, 轻服务。

第二, 由体力为主、脑力为辅转向脑力为主、体力为辅。酒店管理主要岗位有各种不同的岗位, 不同阶段的学生也有所区别。中职学生主要是体力劳作, 高职学生则体力和脑力并重, 职业本科则脑力为主。另外随着工作时间的积累, 逐渐由体力为主转变为脑力为主, 也即管理为主服务为辅, 尤其是职业类本科院校表现的更为明显。酒店管理专业岗位主要有: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酒店营销、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等。不难看出, 这些岗位中大部分属于服务类, 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体力。管理类岗位为服务类岗位的升华, 主要是对酒店营销、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等, 这些岗位需要最多的是脑力劳动。

(三) 专业岗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

该专业偏向于服务类, 该类专业分布广泛职业种类较多, 服务岗位以体力活动为主, 工作姿势为流动性站姿, 因工作性质、形式及工作程序不同, 所以服务类职业的各工种的身体活动不同, 且个体间存在着身体活动的差异。多数岗位需长时间站立和走动, 属静力性工作, 相对于立正姿势而言任意式站立静力负荷强度小。职场站姿劳动 (工作) 者绝大多数属于任意式站姿。

(四) 酒店管理专业体育教学模式

该专业工作岗位中主要用力部位是腰腹部和腿部, 授课过程中要有侧重点, 练习方法如下表。

在对不同阶段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中要区别对待, 根据其身心发育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中职生加强腿部力量练习, 可采用体育游戏法 (单脚跳、蹲功等) , 腰背部柔韧性采用下桥、体前屈等方法。中职课时短,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比较好动, 应增加能提高学生积极性的体育游戏类运动项目, 遵循体育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 严格把握运动量, 做到科学健身;高职生相对较为懒惰, 部分学生不喜参与体育活动, 特别是女孩子, 在练习时要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模拟未来岗位 (迎宾、前台、厨房、客房等) , 进行实景再现模拟游戏。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动强度可适当增大 (最高达180次 / 分钟心率) , 同样锻炼部位也要全面化, 遵循全面锻炼的原则。职业本科院校学生体育教学中也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更多的引导学生, 让其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五、小结

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体育教学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中职中主要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高职中主要为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师素质等方面的问题。职业类本科体育教学中存在传统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注重体育技能, 轻视全面发展和思想观念不能及时转变的问题。不同阶段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所面临的职业岗位不同, 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因此该专业体育教学模式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练习, 相对而言多进行下肢力量练习, 培养学生的基本站姿, 为今毕业后的长期站立或行走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 在中高职对接以及本科院校向职业教育转型的背景下, 针对职业教育的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 就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同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从岗位特点及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出发, 探索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转型,体育教学,实用性体育,职业体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林朱.无锡地区高职院校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可行性的研究[D].苏州大学, 2011.

[2]李新华, 舒火明, 赵少雄, 吉家文.中高职融通下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 , 2013 (11) .

[3]陈功立.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3) .

[4]何春刚.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式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 2011 (09.

高校职业化转型 篇8

一、辅导员担任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师的依据

(一) 辅导员担任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师的政策依据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辅导员工作的职责之一;辅导员可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1】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 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培训, 加强实践锻炼, 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 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2】此两文件是辅导员担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的政策依据。

(二) 辅导员担任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师的现实依据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中规定辅导员工作职责包括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等七个方面。在这样的背景下辅导员工作已由原先的保稳定向保稳定、促发展, 引领服务研究转变。要提升辅导员服务水平、引领学生更好的发展, 辅导员必须努力提升自我素质, 不断提高职业化水平。担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 为大学生提供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便是转变工作宗旨的体现。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辅导员具有高校教师身份, 各高校新一轮聘岗制度下对教师的岗位申报条件做了明确规定, 以笔者工作高校为例, 在中级八级岗申报条件中规定“近5年平均每学期为本科生授课课时达到8学分以上, 且教学业绩考核均有两年为B级及以上”。从初级岗到副高岗每个岗位的申报条件中都包含了相应的授课要求, 新的教师聘岗申报条件要求辅导员必须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同时切实履行教师职责为本科生多授课、授好课。这为辅导员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辅导员担任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师的优势和不足

(一) 辅导员担任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师的优势

1. 角色定位和工作内容优势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与实施者, 同时又扮演着学生的人生导师、生活指导、心理之友等多重角色, 是学生值得信赖的良师益友。辅导员平时与学生接触机会大大多与其它教师, 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个性特征比较了解。【3】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辅导员尤其是分管就业工作的辅导员熟悉就业政策, 了解学生的就业优势、劣势及就业需求, 与用人单位有着密切联系, 知道用人单位的录用人才标准。与此同时辅导员在服务学生就业过程中能够掌握许多鲜活的案例, 这些都可以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上具有说服力、吸引力的授课内容。

2. 团队合作和自身素质优势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能否成为一门受大学生喜爱、对大学生真正起到帮助作用的精品课程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辅导员应当成为这支队伍的中坚力量。辅导员队伍具备很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分工协作能力, 这些能力使得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中各个辅导员能够通力合作, 合理分工, 集体备课, 在充分发挥个体聪明才智的基础上有效整合团队的力量, 形成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辅导员还具备优秀的自身素质, 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是辅导员群体的普遍特征, 这些素质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4】

(二) 辅导员担任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师的不足

1. 日常工作繁琐, 教学经验相对缺乏

虽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 但是教学经验丰富、能够娴熟地驾驭课堂教学、妥善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辅导员为数不多, 大部分辅导员教学经验相对不足, 对教学设计、课程组织、课堂管理比较陌生。辅导员日常工作琐碎, 事物性工作繁多, 许多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远远超过教育部规定的1:200比例, 许多时候处理一件学生突发事件要占用辅导员绝大部分的工作时间甚至休息时间, 这对辅导员的精力和体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如此工作压力下难免会影响正常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2. 学历、职称相对偏低, 相关理论储备相对不足

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 辅导员中大部分学历为大学本科, 硕士研究生学历占小部分, 博士研究生只有一人。辅导员群体中职称相对偏低, 绝大部分辅导员职称为讲师、助教, 副教授所占比例偏小, 且基本上都为学院党委副书记。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储备不足, 具有职业规划师或就业指导师资格证书的辅导员偏少, 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对于大部分辅导员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部分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的辅导员处在现学现教、边学边教的阶段, 这些都成为制约辅导员成为优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的瓶颈。

3. 队伍普遍年轻, 人生阅历不够丰富

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师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导师和引路人, 需要具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社会工作经验及职业前瞻性。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只是从学校到学校, 从未真正走出过学校, 缺乏社会历练, 很难站在应有的高度俯视大学生的人生之路并给以真正有效到位的引领和指导。

三、高校辅导员担任职业规划教师的改进措施

目标只是给辅导员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如何执行才是达到目标的途径。作为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为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提供应有的培训机会和相关保障;作为辅导员的个体则应该有强烈的意识和责任积极参与相关学习培训和业务提升, 以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发展。

(一) 学校应当营造良好氛围, 为辅导员担任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师提供相应保障

1. 提供体制上的保障

当前各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尚处起步探索阶段, 普遍遇到师资不足、相关经验缺乏等困难。能否克服困难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好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在当前职业规划课程教师严重缺口的情况下, 具备角色工作优势、团队合作优势、自身素质优势的辅导员队伍无疑是填补这个缺口的最佳选择。教育部相关文件亦规定辅导员可以担任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工作, 这就为学校选聘辅导员担任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提供了政策依据。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校应该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引导辅导员积极参与职业规划课的教学工作, 为辅导员担任职业规划课程教师提高相应的体制保障。

2. 提供培训保障

辅导员担任职业规划课程教师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 但也存在相关理论储备不足的问题。辅导员中绝大部分本科、研究生所学专业非职业规划方向, 缺乏相关知识背景。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必须提供相应的培训保障, 创造条件为辅导员提供心理咨询课程、职业规划课程相关培训机会, 通过定期邀请专家讲学, 选派辅导员赴其它高校进行交流学习, 激励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双证等方式为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规划指导能力提供持续的、强有力的培训保障。【5】

3. 提供考核制度保障

辅导员作为高校中具有教师与干部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 在考核制度的设计上应该充分考虑辅导员群体的特殊性, 在考核中既要注意教师和干部考核中的交叉方面, 又要兼顾差异性。对于担任职业规划等课程教学任务的辅导员在考核制度上应体现对其教学工作的肯定与鼓励, 考核时应给予适当的加分, 对教学成果突出、指导学生得力、深受学生好评的职业规划指导教师应授予相应荣誉, 给予适当物质奖励, 并享受在晋升上的优先权。【6】

4. 提供课程建设保障

要努力将职业规划课程打造成受大学生欢迎的精品课程。学校要加大对职业规划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 确保有充足的经费开展教学实践、科研活动;要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修订适合本校实际的职业规划课程校本教材;要强化师资队伍的培训, 建立一支业务精湛、教学突出、经验丰富、指导得力的优秀教师团队;制定听课制度, 鼓励教师互相听课, 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抓好课程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应鼓励教师参与相关课题申报、鼓励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让教师不断提升理论水平, 让学生在学习和互动中体验快乐与成功。

(二) 辅导员必须加强自身学习, 实现自我提升

1. 训练师范技能, 提升教学水平

良好的师范技能、一流的教学水平是辅导员胜任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师角色的必备条件。辅导员要努力提升三笔字水平、课件制作水平、演讲水平、普通话水平等师范技能。辅导员还应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要对教学设计、课程组织、课堂管理知识进行系统学习, 同时还应该主动参与教学实践, 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辅导员可以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辅导员应当主动参与这些课程的教学活动, 在实践中提升教学水平, 同时辅导员还可以通过聆听职业生涯规划名师上课的方法, 借鉴他人上课的成功经验更好的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2. 加强业务学习, 提升理论水平

具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心理咨询知识是辅导员胜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角色的重要条件。相关理论储备不足是制约辅导员担任职业规划课程教师的短板, 辅导员必须通过查阅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论文、著作, 主动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师培训课程等方式, 提升理论水平, 努力考取职业生涯规划师证书, 弥补理论知识缺乏的劣势。辅导员还应系统学习心理咨询知识, 心理咨询与职业规划同宗同亲, 职业规划中许多理论与心理咨询理论是相通、互补的, 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双证不仅是衡量一个辅导员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准, 更是辅导员胜任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师角色的重要保证。【7】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06-07-23]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1/201001/xxgk_81843.html.

[2]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EB/OL].[2013-01-28].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0802/11260.html.

[3]张秀梅, 王越芬.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心骨—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11 (5) :169-170.

[4]邓强.高校辅导员担任职业规划导师的意义及对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2:58.

[5]罗辉武.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分析—基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视角[J].惠州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10) :93-95.

[6]樊靓, 施祺方.浅议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1 (10) :238-239.

[7]湛利华.辅导员专业化视角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2 (12) :22-23.

高校职业化转型 篇9

当前, 地方本科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应用型转型, 建设地方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的应用型转变, 同时需要教师队伍的应用型转型建设。牟延林 ( 2015) 指出转型发展“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师资是基础保障”。地方本科高校英语教师的转型发展不仅涉及到英语专业的教师, 而且涉及到公共英语教师。英语教师的转型任务重点在于积极进行职业规划, 实现自身的角色转变,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加快专业化转型发展, 向双师型教师目标迈进。

一、地方本科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

目前, 地方本科高校的英语专业和公共英语的师资状况对于应用型转型任务来说将面临挑战。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 缺乏应用型专业背景; 英语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普遍较低, 难以满足应用技术大学的英语教学要求。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的英语教师既承担公共英语教学任务, 又承担着部分英语专业课的教学, 自身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

公共英语教学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活动, 教学内容受到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影响, 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对所教学生的专业领域知识的匮乏, 无法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教学有效结合起来, 满足不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英语知识需求。另外, 地方本科高校的英语专业方向多数为商务英语方向, 英语教师大多承担着基础课程的教学, 在高年级阶段的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 如国际贸易实务、商务函电、市场营销等, 都是聘请经济专业教师来授课。然而这些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欠缺, 这既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又极大地限制着英语教师的转型发展。

造成目前困境的原因有很多, 一是当前的英语教学中, 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公共英语, 功利化倾向还比较严重, 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 忽视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样也阻碍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二是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民办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师的工作负荷普遍比较重, 超负荷的工作使他们对自我职业发展产生倦怠感。三是学校对英语教师的专业拓展培训重视不够, 加上教师本身的自身发展意识和职业危机感认识不足, 只满足于能够承担基础课的教学任务, 忽视自身的双师型职业发展。

二、转型期地方本科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策略

英语教师的应用型转型发展主要从两个方面得以实现, 一方面是教师职业的纵向发展,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另一方面是教师职业的横向扩展, 拓宽教师的专业领域, 形成语言+ 专业的知识结构, 实现双师型教师的目标。这两个方面互相补充, 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职业生存和发展。

1. 转变英语教师的传统教学角色, 培养转型发展的意识和动力

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以教师为课堂活动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英语教师要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意识, 激发不断学习的动力, 加强危机意识。在应用型转型的背景下, 英语教师不能满足现有的语言知识结构, 固步自封, 要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尝试未知领域, 扩大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领域, 使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发展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

首先英语教师要努力尝试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进行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 把课堂活动由传授英语知识向培养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转变。英语教师应该勇于对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潜在的创造性, 促使其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应积极运用当下流行的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来转变教师在教学环节的作用, 促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实现。在教学中开展启发式、探究式、任务型、研究式教学方法, 教师的角色才能从原来的“主体”转变成“主导”, 由“学习执行者”转化为“学习组织者”, 让学生充当“主要角色”, 这样就能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英语课堂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使学生真正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听、说、读、写、译等几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2. 强化英语教师的应用型专业发展转向, 建立英语+ 专业模式

高校英语教师所学专业多以英语语言文学为主, 跨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欠缺, 仅少数教师具有商务领域行业经验, 对一些工科专业知识更是知之甚少, 使得英语教师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瓶颈。

目前专业用途英语ESP (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在英语界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商务英语专业是ESP在中国的发展最具特色、最成功的代表, 是英语专业与商务管理专业结合最成功的范例。近年来, 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如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逐步趋于专业化, 开设了一系列ESP课程。地方本科高校可以利用转型发展这一重要机遇, 大力开展公共英语课程改革, 发挥ESP教育在英语教师转型发展的作用, 结合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师个人兴趣, 开设文秘英语、科技英语、商务英语、汽车英语、电信英语、计算机英语、机械英语、艺术英语等课程, 并对英语教师进行相应的ESP课程培训, 使其具备ESP的教学能力。英语教师还可以与相关专业教师组建学习型小组和专业教学团队, 参与到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甚至是企业实习环节, 提高英语教师的相关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立专业英语教学团队是实现英语教师向专业英语教师发展转型的重要途径。

3. 加强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马陆亭 ( 2015) 指出: “转型是否成功, 教师是关键。教师没有实践能力和产业视野, 怎么能够要求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呢?”地方本科高校应积极促进校企合作, 重视英语教师的ESP实践培训环节。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第一种是“走出去”学习策略。英语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训, 掌握相关专业的新技术和发展状况, 培养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可以有效充实、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内容, 使英语教师和学生能够拥有共同的专业背景下开展教学活动,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有利于构建应用型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种就是“请进来”学习策略。针对英语教师授课量大, 工作负担重的特点, 可以为他们设立寒暑假培训班、业余班, 或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2015 年哈尔滨华德学院外语学院组织教师参加了黑龙江信息港技术人员来校进行的跨境电商系列知识讲座。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跨境电商已成为对外贸易企业转型的大势所趋, 商务英语专业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争取能够把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4. 鼓励英语教师创业模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大学生是创业和创新的重要生力军。高校纷纷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园, 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场所和企业孵化服务。英语教师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申请一些创业项目, 如旅游公司、翻译机构、英语培训机构、涉外咨询服务机构等, 不能流于形式, 真正地把创业活动搞起来。通过创业实践, 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提高, 同时实现了高校英语教师的社会服务功能。

结语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具有里程碑式的一项战略任务。高水平的应用型师资队伍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 更是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原动力。地方高校英语教师应用型转型能否成功, 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职业发展前途及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地方本科高校英语教师要主动面对应用型转型发展的严峻挑战, 提高主动转型发展的意识, 转变传统教学角色, 强化应用型专业发展方向, 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和创业实践, 适应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发展, 实现自身的应用型职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文秋芳, 任庆梅.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趋势、特点、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语, 2010, (7) .

[2]赵娜.应用型大学英语教师转型发展[J].教育与职业, 2015, (23) .

高校职业化转型 篇10

摘要:在目前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 作为一级学科的法学专业和法学专业教师对其本身的教师职业认同程度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的法学专业教师的固有职业特征也被赋予了不同的职业认同内涵。

关键词:转型,职业认同程度,建构途径

参考文献

[1]蒋晓虹.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与策略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 2009, 38 (2) :70—72.

[2]魏淑华, 山显光.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现状[J].外国教育研究.2005 (3) :16, 17.

[3]黄伟娣.教师职业属性与高师教育专业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2) .

上一篇:评价水资源下一篇:测试题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