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指导师

2024-05-03

高校职业指导师(精选十篇)

高校职业指导师 篇1

1 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成果

随着大学生就业与职业指导工作不断被重视和提上议事日程, 各高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 基本建立了“校级—系部联动”的两级职业指导与咨询组织机构, 大部分高校开设了诸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 (创业) 指导”等课程, 通过课程指导、系列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素质拓展、集中辅导、个体咨询等形式, 形成了自成特色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在这一过程中, 适当开展职业素质测评、职业指导咨询和服务, 使大学生对职业素质测评等产生浓厚兴趣, 对自我也有了更好的认知, 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自我人生设计。有些学校还开设“职业指导”或“就业指导”网上专栏, 建立了学生、学校与社会网上交流指导平台, 使信息发布和交流变得更为方便快捷。

2 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队伍现状

虽然在政府的推动下, 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总体发展层次和水平还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专职的职业指导人员人数少, 师资力量匮乏且工作量大, 是我国职业指导工作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据清华大学金蕾莅等人的调查, 北京高校专职职业指导人员与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约为0.55∶1000, 即1名职业指导人员要负责大约2000名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 其工作量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有些高校将职业指导等同于就业指导, 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等同于职业指导人员, 将职业指导等同于职业技能训练。有的高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 没有专职的职业指导人员, 往往是由招生就业办的教师兼职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 对学生职业指导的实效性不强。现有的职业指导的手段和形式比较简单, 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尤其缺乏实践检验环节, 缺乏必要的建档管理和跟踪指导。

此外, 经费投入有限, 没有形成全员指导的氛围, 专业教师参与意识不够, 理论积累少, 与社会接触较少, 还没有形成对职业指导的系统认识。

3 职业指导师的职业素养要求

高校职业指导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政府层面不断完善建立职业指导师的进修保障机制和职业指导师认证体系的大环境下, 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需求的广泛性, 并主动提升、培养职业优良品质, 提升职业素养。笔者认为, 职业指导师的职业素养应当重点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3.1 树立“首问责任制”的服务思想

作为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者, 首先要明确认识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和责任重大, 我们的咨询指导工作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有爱心、有高度的服务意识是作为一名职业指导人员必不可少的素养。服务意识可以体现在:工作中培养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和充满活力的工作热情, 平时杜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 树立“首问责任制”服务思想, 学生有任何问题和困难, 不论是否是自己的分内事, 做到“有求必应, 有问必答”;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力所能及地给学生提供点必要的指导信息, 帮助学生少走弯路。

3.2 要有专业的职业指导知识结构

与其他专业老师相比, 职业指导教师的特点就体现在他所涉及的教育内容上。因此职业指导教师应根据职业指导内容和特点,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政策知识。理论知识是进行职业指导教育的基础, 职业指导教师应熟悉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相关理论、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学生个体心理与行为发展理论、社会职业分工及发展的相关理论、社交礼仪与沟通交流的相关理论等知识, 从而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给予相应的指导, 最终达到人与职的最佳匹配。政策知识是职业指导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最特别的地方, 职业指导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政策领悟力, 要了解政策的发展和变化, 熟悉有关就业的政策要求, 从而有的放矢地指导大学生成功就业。

3.3 心理干预的能力

有报道称“在通胀之下, 不少行业显得今不如昔, 但心理咨询行业却逆势而上”。由于经济不景气导致部分人群职业发展遇到瓶颈, 甚至带来危机而导致员工心理障碍。解析职业人群心理问题主要有六方面的原因:一是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二是职业枯竭现象突出;三是人与人之间关系隔阂, 缺乏缓解压力和焦虑的渠道;四是情感不稳定;五是亲子关系的困惑;六是个人价值观的茫然。这些问题已绝非普通职业指导能够解决的。

在高校校园里, “三困” (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就业困难) 学生导致心理问题的已经不在少数, 特别是在毕业生中, 学业困难和经济困难的, 往往也存在一定的就业困难。由此可见, 职业指导师具备应有的心理辅导技能、心理测验技能、心理诊断技能对于做好学生的职业指导非常必要。职业指导师具备较好的心理咨询素养和一定的心理干预能力将能更好地把握受指导者的心理动态, 提高咨询指导效果。

3.4 自觉学习的素养和意识

活到老学到老。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 教师不应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作为实施职业指导的主体, 职业指导人员本人要不断努力, 珍惜各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为自己充电, 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 职业指导人员尤其要加强职业指导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各种政策、法规等相关条例更新速度加快, 这就要求职业指导人员必须时时掌握新的政策、法律法规, 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所以职业指导人员要时常关注国家的政策发展变化, 加强对新法律法规的学习。

3.5 主动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

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时效性、实践性、针对性都很强的工作, 如果只懂理论而缺乏对实际情况的了解, 就会沦落为“纸上谈兵”, 这也将大大降低职业指导在学生中的说服力和指导效果。因此, 职业指导人员要积极从事调查研究工作, 使职业指导工作由过去的被动信息的获取者转变为主动信息的寻找者和反馈者。职业指导师要通过经常性的面向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行业当下发展及需求状态开展调查研究, 既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使自身素质得到提高, 同时又有效提高职业指导的说服力和实践性。

摘要:高校职业指导师在帮助大学生就业 (创业) 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认识自我、认识环境、发展自我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我国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和职业指导师的队伍建设尚在起步阶段, 在政府的推动下, 高校职业指导师要抓住机遇, 充分认识到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需求的广泛性, 学习专业知识, 树立服务意识, 培训心理干预能力, 主动提升、培养职业优良品质, 提升职业素养。

高校职业指导师 篇2

河北培训网 讯:2012年11月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省)统一鉴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1级)、职业指导师、企业培训师(1级)3个职业的成绩自即日起公布。考生可在“河北省职业资格工作网”首页的“成绩查询”位置,输入准考证号和身份证号码进行查询。

考生在查询成绩时,要认真核对本人姓名、身份证号等考试信息,如有错误请及时与报名机构联系,更正错误信息。考生如对成绩有异议,请按照《河北省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成绩复查程序》的规定,填写《成绩复查申请表》。《成绩复查申请表》自成绩公布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由报名单位逐级上报至省鉴定中心。

高校职业指导师 篇3

随着我国加人世贸、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各行各业对高素质复合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因此,在高校有条件地对大学生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实行学历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可以为人才市场培养理论水平较高、实践动手能力较强,能从事工程技术开发和研究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可以促进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接轨,也大大缩短了毕业生“进人角色”的时间。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有条件地参加职业资格认证,毕业时同时拥有学历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时具有了较强竞争实力,占据了有利位置。本文就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及其与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相结合进行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目前高校物流管理相关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物流从业人员的需求量为600余万人。据预测,到2012年我国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为3万~4万人,物流技术操作和营销人才每年需要近30万人。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每年高校物流相关专业都培养出大量的毕业生,但一方面,这些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另一方面社会又急需大量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物流人才,如此尴尬的局面出现的愿意主要是目前大部分高效物流专业的培养方案都采用“厚基础,宽口径”模式,注重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但忽略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物流管理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专业培养方案缺乏针对性,核心课程设置特色不突出。目前,一些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不清楚自己毕业后能竞争哪些工作岗位,这些物流岗位群需要哪些专业知识、技能,以及通过怎样课程路线能够获得这些知识和能力。课程体系设置不是建立在对大量企业岗位和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做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而是对本科相应专业的培训方案略加修改,导致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宽泛、偏理论化,核心专业课程核心地位不突出,分散了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所以毕业生在就业中缺乏竞争力。

2、教学内容陈旧、教材内容偏理论化。由于教材大多是由在校教师编写的,而编者往往缺乏企业的工作经验,教材内容陈旧,很少介绍物流新技术、新方法。学生等到毕业时发现自己学习的内容很多,但是能记得的很少,面对企业招聘人员的提问时无法应对。虽然学生每学期都进行了专业课程实训,但实训题目往往很肤浅,学生没有机会通过实际项目、真实的企业环境来锻炼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直接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岗位技能差。

3、教学评价体系滞后。现行考试制度考核方式单一且侧重知识的考核,重结果,轻过程,无法对学生职业场景的工作过程及技能进行考查。另外,考核内容相对落后,已经不能适应目前企业的发展速度。

二、职业资格认证对物流专业教学的作用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具有高技术高技能的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单一具有的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都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现阶段如何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结合,培养市场真正所需的物流人才,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目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因此,将职业资格认证和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是满足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

1、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物流课程教学有助于学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资格认证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在围绕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市场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

2、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物流专业教学有助于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保证教学有效进行的基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围绕高效物流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将职业资格认证嵌入专业课程,有助于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按照职业岗位要求,调整课程内容,将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相关课程中;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过程中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达到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

3、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有助于提高专业师资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水平。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高校教学,打破了以往高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对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素质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培養出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劳动者,必须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三、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介绍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推行的物流职业经理认证主要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初级面向职业高中、中专在校生及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者;中级面向大专以上学历,且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者;高级是面向本科以上学历,在企业中担任物流总监、企业副总以上职务者。该认证主要适合于各类物流和生产企业的各级物流管理人员及大、中专在校生。目前也只有该认证可以与高校的物流管理类课程相结合。

四、中物联物流师认证与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相结合的探索

1、探索思路。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把学生校内学习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内容相结合,将职业资格认证融入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要求一致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未来物流岗位要求,实现学生毕业就能就业的教学改革目标。具体做法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以《物流师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为依据,跟踪行业培训和考核标准,通过相关岗位的调查研究,按照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和制定基于职业资格认证融入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专业教学改革方案;通过在部分班级试点,一边试验一边研究,探索物流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以验证改革方案的正确性,再进一步扩大和推广。

2、改革方案。(1)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共同研究物流类本科人才的培养问题,邀请企业专家、科研院所学者和学院教学专家共同研究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与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相结合的相关问题,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咨询和策划。(2)构建融入《物流师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和企业培训考核标准的课程体系。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重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将职业鉴定内容全过程融入物流课程教学。在课程设置上,系统地与职业鉴定证书课程内容相结合。考虑到职鉴规范更新周期较长,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实际,不断调整人才培养课程内容,自始至终地将职业证书课程与企业岗位要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突出人才培养的全程性、开放性和实时性,建立将职业证书课程全方位融入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3)实施“理实一体、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是实现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途径,通过建设融“理论—实践”和“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环境,引进相关实验设备,按照现场实际操作进行训练,积极开展“理实一体、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探索,拉近学生校内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距离;通过开展“情景”教学,在校内模拟真实施工现场的学习环境,教师按施工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并融入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老师和学生进行岗位角色互换,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领会相关生产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和岗位职责。这种“理实一体、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打破了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授课模式,能更好地满足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学以致用,更符合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

浅谈招标师职业资格 篇4

1999年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招标投标法》, 2009年10月31日首次举行“招标师职业资格考试”, 2012年2月1日《中国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实施……一个行业的发展无不经过几次具有历史性的时刻, 招投标行业发展到今天, 已培养出一批优秀、有责任心的从业人员。如何让他们享受行业发展所带来的优势, 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招投标行业是一个程序性很强的行业, 是由多种元素所构成的, 与国家的政策结合的比较紧密。然人们对这个行业存在诸多的误解, “围标”、“串标”、“腐败”“行贿受贿”成为这个行业的代名词, 从根本上来说, 这个局面对于行业和个人是不公平的。作为一个普通的从业人员也心有余悸、前途生忧, 更何况我们个人何以担当如此“大任”呢?

自2009年发改委首次举办招标师职业资格考试以来, 至今已经举办了3次。作为招投标行业的从业人员对此是感到高兴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招标师”可以被视为与“建造师”、“造价师”职业资格相等同。它具有一个行业发展的阶段性、历史性意义;名正言顺的认可了一个中介服务行业的地位, 进一步认可了该行业的从业人员。

当我拿到招标师职业资格证的时候, 却感到了迷茫。这个职业资格证到底有什么用?能否真正证明一个从业人员的能力?责任范围有多大?很多问题浮现在脑海。

教科书上说招标师所具备的职业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熟悉招标采购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行业管理规定, 具有较丰富的招标采购专业技术工作经验;

编制、审查招标采购工作计划、招标采购文件、招标采购合同文本、资格预审文件和招标采购公告, 组织项目招标采购活动;

组织进行投标资格审查、开标和评标活动;

主持招标采购、中标合同谈判, 参与签订招标采购合同;

开展询价采购, 组织现场勘查、招标采购合同结算和验收;

妥善解决招标活动、合同履行等工作中的争议纠纷。

笔者看来, 对于常年从事招投标工作的人来说, 具备以上素质和能力并不难。从招投标行业的特殊性来说, 招投标行业是一个“人文”精神比较强烈的行业。考量一个人的能力是从“沟通”、“协作”、“责任”、“专业”这四个方面入手。换言之, 这八个字也能代表招标师的职业素质。

“招标师职业资格”同建设部所属的“建造师职业资格”、“造价师职业资格”相比, 我认为技术含量偏低, 这也是导致很多人对“招标师职业资格”认可度、认知度较低的主要原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根本准则, 也形成了人们对“技术能力”追捧的局面, 对于个体来说表现出一种“硬”实力;但与此同时, 我们不应该忽视一种“软”能力。“软”能力对于招标师职业素质来说是指“沟通”与“协作”这个方面。这一方面对于一个人能力的考量也不应该忽视。

笔者认为, 要提高招标师的含金量,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继续推行招标师职业资格考试, 与招标代理资格认证挂钩。

严格控制招标师数量, 从而规范, 控制招标代理机构的数量。

对现有通过招标师职业资格考试的人员进行再教育, 通过工作年限或专业能力考核进行职业资格等级细分。

执业印章制度, 推行中标通知书统一格式, 增加招标师执业印章盖章处。

招标师责任范围进一步明确。

职业指导师培训心得 篇5

2014年7月7日——7月13日,我参加了学校的职业指导师的培训班,几天下来,我不由得敬佩这次的培训导师,他的课上得很好,涉及的知识面也很广,案例也很有启发性。

此次培训,让我接触到了职业指导的许多新理念,初步掌握了一些新的实践操作,让我对职业指导多了一份理解和认识,也为今后开展职业指导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本次培训学到的基本理论有以下几点:

1、职业指导师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职业指导包括:咨询与指导、信息采集与处理、职业素质测评、职业设计和帮助实施。

2、职业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等方法,协助当事人更好地解决在选择职业、安置就业和职业发展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在职业咨询过程中需要采取一些专门的技术,协助当事人认识自己、认识当前的社会,发现自己的才能、特长与短处,不断挖掘潜力,增强错则承受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与完善自我,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

3、在学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基本思路:使学生对就业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帮助学生掌握就业的方法和手段;重塑学校公众形象;促进学校办学理念和实践的探索。

职业指导师不仅仅是一种称号,更是一份责任。职业教育需要职业指导师,更需要我们发挥真正的作用,我一定不负众望,努力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帮助我们的职校生找到自我,实现价值。

丁晓娟

高校职业指导师 篇6

此次培训共持续9天,旨在推广和普及运动员保障以及职业辅导工作知识和职业指导理念,进一步推进运动员保障和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同时在天津试点和推广对运动员保障工作人员进行整体性、专业化培训的工作模式。

为此,培训班也在多方面做了专门设计。为了让内容更加丰富、实用和有针对性,主办方专门在课程中安排了运动员保障及职业辅导政策介绍、运动员职业转型心理特征讲解、职业指导理论与实操(包括职业指导基本理论、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的技术技巧、职业生涯规划基本原理与技术技巧、职业素质测评基本原理与测评结果讲解等)和运动员职业辅导工作交流研讨。并通过增加内容、延长课时的方式,保障培训效果,便于学员们学得更扎实,记得更牢固。

同时,在参训人员方面此次培训也更加侧重基层和一线。将各省区市运动训练单位负责运动员保障和职业辅导工作的领导、人事干部、领队、教练等放在了第一位,为他们扩大名额,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此外,培训还在兼顾其他省份工作人员的基础上,以天津各训练单位工作人员为重点进行了整体性、专业化培训,并特邀了总局机关及项目单位的相关人员参加。

主办方表示,职业指导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热门职业,旨在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是一门具备完整理论和实际操作技术的学科,也是一个专业性很强、被正式列入国家职业目录的职业。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职业指导已成为促进个人职业发展和社会就业的重要手段和工作方法。运动员是体育系统和社会的特殊人才,有着明显的职业特点,其职业转型时也有着特殊情况。这些都决定了职业指导在运动员职业转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这样的形势下,自2008年开始,总局人力中心先后举办了9期职业指导师培训班和两期专项知识培训,培训工作人员达600人次,培养了近140多名具有国家职业资格的高级职业指导师和300多名中级职业指导师,开始逐步把运动员保障、职业转型、职业发展的理念慢慢渗透到运动队、领导、领队、教练员运动员中去,为运动员退役后的职业转型和长远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为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进一步推动运动员职业辅导工作的实际开展。

教育实习双师指导模式构建 篇7

关键词:教育,实习,双师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基本途径, 是促进师范生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它对师范生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师范生通过有效的教育实习, 无论是师范技能水平, 还是在教育教学基本理念, 都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为他们即将走上正式的教育教学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效的教育实习指导是达到教育实习目标的重要保障。教育实习的指导既包括高校教师的指导, 也包括实习学校教师的指导, 师范生能更好的把专业理论和技能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 需要高校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形成合力。构建教育实习双师指导模式, 是达成教育实习目标、提升师范生专业发展水平的一个基本路径。

一、教育实习双师指导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 系统论

系统论认为, 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 整体性、关联性, 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 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 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 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 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 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 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 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

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就是一个系统, 这个系统既包含实习生所在的高师院校要素, 也包含实习学校要素, 二者不能孤立地对教育实习产生影响, 要达成教育实习目标, 高师院校和实习学校构建实习指导团队, 彼此协调, 形成合力。

(二)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 是理论生长的土壤, 又是检验理论的重要途径;理论是对实践本质的概括, 虽来源于实践, 但又超越实践, 对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理论的形成离不开实践, 离开了实践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实践是理论发展和更新的动力;实践离开了理论的指引就会陷入盲目、机械和重复。因此, 理论和实践是在矛盾中发展,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相统一。

高校和实习学校合作的实习指导模式强调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统一。不仅集中给实习生开展理论讲座, 专业指导教师更是走进教室, 一对一指导实习生, 使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防止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现象的产生, 多层次立体化专业指导模式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出发点, 使实习生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三)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谓的教师专业化是指通过专业的指导, 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拥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教育实习双师指导模式正是以全面提高实习师范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为基本理念。一套完整的实习指导模式对于实习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参加实习的师范生在离开高校进入到实习学校后在生活和教学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高校和实习学校合作的实习指导模式不仅可以及时有效的处理实习生所遇到的问题, 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实习生的教师专业素养, 在最大限度内达到教师专业化的标准。

二、教育实习双师指导模式的构建

(一) 以高校教育实践科为主管

高校教育实践科是负责师范生教育实习的主管部门, 统领全校的教育实习, 统筹管理教育实习基地学校的遴选和建设, 提升高校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 组织指导教师的专业培训, 研制指导教师专业标准, 考核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和绩效。加强与实习学校的联系与沟通, 构建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共同体, 开展实践教学研讨会。

(二) 以高校指导教师为引领

高校指导教师掌握了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对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认识更透彻, 在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合作中应起到引领作用。主动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沟通, 结合实习学校的实际和实习生的特点, 选择多元化的指导方式, 开拓实习指导的多种途径。比如:共同参与观察实习生的课堂教学, 开展实习生教育教学教研活动;组织实习生观摩实习学校教师优质课;定期组织实习生开展教学反思交流会等。高校指导教师应根据实习生在实习中遇到的专业性问题给予及时指导, 可以开展专题讲座, 举行主题研讨会, 针对实习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在理论、理念层面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充分发挥实习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把学到的专业理论与知识和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三) 以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为主体

实习生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朝夕相处, 彼此比较了解, 高校指导教师只能定期到实习学校指导, 加之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实习生直接面对教育教学实践, 处在教育生态之中, 因此, 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应成为教育实习的指导主体。在实习生每次走上讲台前, 指导教师应向他们提出明确的目标, 审阅实习生的教学设计方案, 在一次教学活动结束后, 引导实习生积极进行教学反思, 与实习生深度交流, 听取实习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真实感受, 及时发现实习生的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学生活动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给予及时的、针对性的指导。

三、教育实习双师指导模式的保障机制

(一) 严格教育实习指导的管理

首先要选拔有实习指导胜任力的指导教师。一方面, 高校要严格选拔实习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由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师德高尚、有经验的教师担任, 逐渐形成稳定的团队。同时, 指导教师应当具备相应的指导师范生实习的知识和能力, 包括中小学教育教学组织能力、中小学教师言语表达的基本要求及能力素质, 以及独立创造和实际操作的能力等。另一方面, 实习学校分管领导选派那些热爱教育、经验丰富、有耐心、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其次, 高校教育实践科要跟踪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 随时监督、考核, 定期检查指导教师填写实习的指导记录。评选优秀指导教师, 把它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评职的重要考核指标。最后, 各学院还要加强对实习生的监管, 随时了解实习生工作的动态, 做到定期考勤, 检查实习记录。实习是师范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由于环境的突然改变, 角色的迅速转换, 难免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各种困惑, 尤其是那些没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 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高校导师只有及时掌握实习生的心理变化, 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 引导师范生适应实习的每个阶段, 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更好保障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做到行有所思、学有所获。

(二) 加强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

从调查中发现, 很多学院教育实习指导不到位,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实习学生比较分散, 因此, 必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变分散实习为集中实习。首先, 遵循就近原则, 在高校周边的城区和区县地区建设实习基地, 同时, 还要遵循择优原则, 选择规模较大, 教育质量较好、教育资源丰富的学校作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对象。其次, 高校与实习学校基地围绕教育改革开展课题项目合作。高校教师带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走下去, 基地学校带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走上来, 围绕教师专业发展、师范生培养等相关课题深入交流, 为构建教育实习指导团队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 定期开展院———校教研活动, 围绕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训在试讲、说课、班级管理等方面合作。把实习基地教师请进来参与学生试讲、说课的指导, 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填平鸿沟。高校选派优秀教师、专家定期到基地学校开展讲座, 参与到基地学校的规划发展当中去, 使院校成为一个发展共同体, 共建育人环境。

(三) 提升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

对实习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使他们在实习结束真正有收获, 在教育教学能力上有较大大提升, 必须提升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 高校和实习学校的实习主管部门要加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从指导的目标、方式、内容、途径等方面对指导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高校和中小学、幼儿园实习基地可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研讨相结合、理论提升与实践智慧相结合、外部监督与自我反思相结合的方式, 探寻多元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思路。教育实习工作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 指导教师的专业化素质直接关系到职前教育的质量。我们希望通过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 通过高校和教育实践基地的中小学、幼儿园的密切协作, 构建双师指导模式, 全面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应年, 鄂生碧.师范教育实习的实践探索[J].甘肃科技, 2004 (2) :155-157.

[2]郭志明.学科融合背景下的教学实习——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实习制度[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4 (3) :8-10.

[3]武富荣, 李思殿.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实践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2) :47-49.

[4]陶仁, 杨其勇.顶岗支教实习——地方高校师范人才培养新模式[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

高校职业指导师 篇8

“能源管理师”包括能源管理者和能源管理员, 各用能单位节能工作的贯彻与执行者, 是节能工作责任人员的职业技能岗位, 实现能源合理消耗的最小化、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能源管理者:企业中、高层能源责任人, 其职责是规划评估、咨询设计、审核监督等能源管理岗位责任人 (相应能源管理师职业资格一级、二级) 。

能源管理人员:基层能源统计、设计、检测、监督、计量、工艺、质量、安全、水暖、电工、无线电等应用与操作岗位 (相应能源管理师职业资格四、三级至二、一级) 。

天津市能源管理培训学校受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中心的委托, 组织开展了一至四级系列教材大纲的编写工作。 国家人社部专家为教材编写组成员及教师做了职业技能培训、 教材编辑系统培训。学校目前已开展节能评估、能源审计、清洁生产、碳核查师、建筑节能工程师、能源消耗统计、能源管理体系等岗位培训六千多人次, 成为节能环保新能源战线“管理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与“能效提升工作人才库”。

高师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初探 篇9

1 高师教育改革的走向

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直是各国发展的重要事项,根据对发达国家高师院校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会发现国外教育界正在改变传统师范院校在专业与学术顾此失彼的缺陷,在课程设置方面,严格按照文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三部分进行,尽可能促进师范院校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人文素养、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我国师范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在立足于本国国情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外国教育政策的先进部分。首先师资队伍的培养需要有较高的标准,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其次教学改革要朝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自学、探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激励制度与考核制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 高师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现状

2.1 教学环节教学实践机会不足

良好教师的培养需要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辅之以必要的专业实习,使得学生在经受思想与知识以及经验的熏陶中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但是就目前国内高师院校发展现状而言,高师院校在学生实习方面仍然存在众多问题,譬如校方将学生实习的时间安排于四年级上学期,这一阶段,正是学生考研、考公务员的高峰期,学生在见习期间,并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考察、家访或是教学活动的创新。近年来各大高校在学生见习方面取消了以往校方分配的传统,由学生自己寻找见习单位,这种分散的见习模式使得校方无法对学生的教学质量进行实时监控,这样就使得部分学生的实习流于形式,无法得到真正的锻炼。除此之外,校方为了节省资源,减少学生校内模拟讲课课堂,学生实战经验较少,在上岗之后不能灵活解决课堂问题与教学问题。为此各大高师院校在日后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认真落实学生见习事项,增加学生教学实践机会。

2.2 学生教师职业素养的缺乏

近年来,众多政策的出台,使得各大高师院校的师范生生源逐渐下降,为了摆脱现状,师范院校采取的普遍措施就是向普通大学靠拢,淡化师范的特性,加强了对专业知识的重视度,而忽视了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在众多师范生心中,教师并非是自己的理想职业,总想要努力专研专业知识,以便日后跳出师范行业,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教师职业素养,在日常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不注重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的培养。众所周知,在任何行业中都需要对本行业有极高的认知力与重视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本行业中长久立足并做出巨大贡献。

2.3 高师院校教学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现如今,师范院校在课程方面主要是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三种类型开展的,但是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校将有关教授教学专业技能的课定位为公共课,且在考试时是按照考查的形式进行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于教学技能的重视度与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开展,众多社会人士通过考前简单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就能够获取,这使得人们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质疑,并且师范院校的学生通过这条捷径获取工作岗位,而放弃高校的专业培养,这就使得高师院校的课程形同虚设,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完全脱节。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利用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为此在日后教师教育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改善,以改变现有的弊端。

3 高师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的探索

3.1 加强师范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在现如今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师院校必须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创新教育模式,以加强思想道德为重点,通过量化考核等硬性措施来使得学生具备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与此同时开展思想教育学习周,加大师德教育的强度,并能够在公共地方开展师风建设专题栏,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明确教师专业化需要具备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创新教育模式,创建与我国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相吻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2 增加教学实践机会

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因此在教学教育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将教学实践环节贯穿适中,在实践中弥补理论所未达到的效果,在课余时间,由学生会成员在全系范围内举办教师技能大赛,在竞争中学习。除此之外将学生实习落实到实处,譬如将见习时间安排于三年级,上下学期分批进行,由学校与各中小学签订合同,对学生见习进行统一管理,并在见习期间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激励制度与考核制度,让提高学生教学质量纳入量化的考核标准中。

3.3 创新高师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2011 年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2013 年末,教育部又颁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规定申请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员须分别参加相应类别的教师资格考试,在考试中分为笔试和面试,书写技能、普通话表达技能、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又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与训练已成为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

一方面为了促进高师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学校要加强课程改革,完善教学计划,将教师实践课设置为必修课程,提高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重视度,与此同时对于教材的修订与选择要符合教师教育的特色,将最新的教学教育研究成果与成功案例放入教材中。为丰富师范生的知识广度,需要开展与本专业内容相符的选修课程,使得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更有丰富的人文知识。

另一方面优秀教师的培养,需要有专业的教师团队进行引导,高师院校在对学生职业技能进行提高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力量。对校内教师教育各层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新的职能划分和新的资源配置,从行政角度宏观管理全校各教师教育专业,使学校可以集中地对教师教育投放教育资源,统一组织和管理教师专业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训练、毕业实习等各种课内外活动。

除此之外,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开设训练课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书写技能以及教学艺术。重视和强化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系统训练,既是师范生入职的需要,也有利于为师范生奠定坚实的生存基础,并顺利度过教师职业适应期。

4 小结

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基础教育的发展要符合时代精神,与此同时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对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定教学方案,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加强对高师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视度,并在此基础上开设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课,除此之外将激励制度与考核制度融入高师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中,创新培养模式。相信在共同的努力下,高师院校将不断推进改革进程,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马红云,王小琴.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探讨[J].知识经济,2002.

[2]李建辉.提高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水平的探讨[J].吉林教育科学,2001.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习指导策略研究 篇10

教育实习是我国幼儿教师培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连接高师院校与一线幼教机构的重要桥梁。在教育实习中如果学生能够获得恰当指导, 则将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指导策略的研究可以提高教育实习指导的质量,对培养适应当前幼儿园需要的幼儿教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实习生不同阶段的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策略如下:

一、教育实习准备阶段的指导——全面与用心

(一)开展全面而扎实的实习岗前培训

1.对实习生进行实习总动员

实习总动员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 为学生的实习全程提供精神上的引领和智力上的支持。动员由教育实习工作负责人承担,主要介绍实习目的、实习安排和实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系列问题, 激励大家抓住实习的大好机会检验所学,同时收获专业成长。

2.对实习生进行德行修养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实习生入园后的身份将是一名实习教师,对实习生在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此外,注意通过提高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进行师德教育。张雪门曾说:“职业的本身,原没有苦乐的,只在于选业的人对于自己的职业有没有兴味。”[2]通过引导实习生充分认识幼儿教育工作对教师的要求,帮助师范生树立对幼儿发展负责的高尚品德。

3.对实习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包括保育技能、教育活动技能、语言技能和艺术技能等大的方面。保育技能主要指幼儿安全护理和健康护理技能; 教育活动技能主要指教育活动设计技能、教育活动组织实施技能和说课技能;语言技能主要指普通话、诗歌诵读、故事讲述技能;艺术技能主要指音乐、舞蹈、美术技能。根据实习工作需要,专业教师对实习生的技能给予具体指导。

4.对实习生的技能进行测试

测试的内容包括儿童歌曲、儿童舞蹈、儿童故事、简笔画和手指游戏等内容。这些技能对于实习生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求学生这几项技能娴熟,达到人人过关。

5.对实习生进行实习心理准备的教育

一是注意角色转换。教育实习是从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的尝试。因此,角色转换成为实习生活的第一课[3]。

二是甘于吃苦。实习过程中,每位实习生需要完成制订活动计划、制作玩教具、布置环境和组织教育活动等多方面的任务,每天快节奏地运转,因此实习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进入实习场所需要承受这份辛苦。

三是谦虚好学。实习生来到实践场中一方面要向幼儿园指导教师学习, 另一方面要向其他教师和员工如保育员等学习,更应该向幼儿学习。每个幼儿都是鲜活生动的个体,了解他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们互动。

四是不怕困难。实习中所面对的教育实践是丰富而复杂的,实习生难免会遇到困难,但是可以引导实习生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深入钻研和与他人交流沟通等方式可以解决困难,实现成长。

通过全面的实习岗前培训, 引导实习生对实习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为未来的实习生活奠定基础。

(二)指导实习生用心开展入园准备工作

1.鼓励实习生自己动手制作个人简历和胸牌

在统一的专业实习岗前培训中, 实习生完成了心理上和技能上的准备。入园前,进一步引导实习生准备个性化的自我介绍,手工制作个人简历,展现个人风采;制作个人胸牌。实习生通过个人简历和胸牌的方式向实习点园长和指导教师介绍自己,有助于接下来与幼儿园指导教师的互动。

2.与上一批实习生进行点对点的交流

为了帮助实习生熟悉和更好地适应实习园生活, 组织此批实习生与上一批实习生进行点对点的交流。了解实习园的入园路线、实习园情况、指导教师和幼儿情况等。实习生还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向经历过实习的同学请教。

3.召开入园前小组准备会

在与实习园所联系好的基础上, 向实习生介绍清楚入园时间、方式和注意事项等。指导教师要熟悉实习生,了解每位实习生的特点, 保证入园时能够更好地向实习园介绍实习生情况。

在准备会上,宣布实习任务,同时对实习生如何完成这些任务给予相应指导。此外,还要从安全、工作注意事项、生活问题、纪律要求等方面对实习生进行提醒。

二、教育实习过程阶段的指导——沟通与合作

(一)重视入园第一天,做学生的定 心丸

入园第一天,指导教师与实习生在一起入园认识园长,一起进班见指导教师和幼儿们,帮助他们熟悉新环境,做实习生心理上的支持者。同时主动向园长和指导教师介绍实习生的优势和特点,鼓励实习生自信勇敢地面对新环境。

(二)实习初期常到实习园看看,做 学生的倾听者

实习初期是实习生内心最焦灼的时期, 由于对新环境的很多方面还不熟悉,此时特别需要学校教师的支持。实习初期指导教师可以利用午休或者下班时间到实习园各班看看实习生,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同时与实习生的指导教师交流了解实习生适应情况。

(三)建立与实习幼儿园良好沟通机制

通过建立与实习幼儿园良好沟通机制, 加强与实习幼儿园的联系。校内专业教师与实习幼儿园指导教师共同加强对实习生的指导。由此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在无法深入实习点时亦可以通过电话与幼儿园园长或者幼儿园指导教师交流了解实习生的情况, 然后借助电话或者网络对实习生进行针对性的园外指导。

(四)实习过程中定期交流,耐心回 复学生的困惑

实习指导中校内指导教师与实习生商定交流制度。平时我与实习生之间通过邮件和电话进行交流, 及时查阅并回复学生的实习周记,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此外,鼓励实习生彼此之间互相听课评课,每周大家在一起面对面交流一次,交流一周收获或者共同进行听课评课研讨, 及时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五)加强对实习生保育工作的指导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保育与教育并重,保育第一。要加强对实习生保育意识的指导, 要求实习生对保育工作尽心尽力。在一日活动中的各生活活动环节中,实习生都能够用心向班级两位老师和保育员学习并实践。实习生既需要积极关注全体幼儿又需要积极关注个别幼儿,促进幼儿发展。

(六)与幼儿园指导教师合作共同指导实习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目前,各实习园均为实习生配备了有着丰富教育经验的幼儿园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合作对实习生进行指导,也丰富了校内专业指导教师的教学经验。校内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共同进行听课评课活动,交流对幼儿教育活动组织的看法,从一线教师身上收获很多教育实践智慧。

鼓励实习生做研究型的幼儿教师, 通过研究和思考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成长为一个幼儿教育方面的专家。

三、教育实习结束阶段的指导——总结与提升

(一)组织全体实习生参与的实习汇报活动

实习汇报活动由各实习点选出一名学生开展示范性的教学活动,然后围绕教学活动进行研讨。以开展教学活动的形式进行实习汇报是对实习成果的展示, 也为大家进行实习交流提供了一个载体。大家从开展教学活动的同学身上学到一些优秀的教育行为, 也对教育过程呈现出的问题作反思。

(二)表彰优秀实习生,对其优秀事 迹进行宣传

根据实习生在 教育实习 中的保教 实习表现 , 按20%的比例公平公正地做好优秀实习生的评比工作。评选后进行全体实习生参与的表彰工作,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同时要求各位优秀实习生提交优秀实习事迹材料,对优秀事迹进行整理,上传至网站进行宣传供全体学生学习。

(三)做好实习经验总结与交流,为 实习画上圆满的句号

经过实践,实习生都收获了丰富的体验和诸多具体经验。通过召开实习经验总结与交流会, 为实习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互相分享收获和好经验,同时根据实习体验对自己的未来学习做出恰当规划。

上一篇:联动培养下一篇:漏洞扫描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