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应用的临床护理

2024-05-05

中药应用的临床护理(精选十篇)

中药应用的临床护理 篇1

1 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不良反应的表现, 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1.1 清开灵注射液临床广泛应用于上呼吸道感染、

病毒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高热等, 近年来使用本品不良反应报道陆续增多, 以各种类型的过敏反应为主, 包括过敏性休克、急性喉头水肿、过敏性哮喘, 还有1例过敏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的病例报道。

1.2 鱼腥草注射液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

扁桃体炎、泌尿系统感染等感染性疾病, 有较好的疗效, 曾有肌肉注射及静滴鱼腥草注射液引起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的报道。

1.3 双黄连注射液静滴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和输液反应为主。

以上不良反应要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认真学习, 做到人人知晓, 在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

2 护理对策

2.1 清开灵、鱼腥草、双黄连注射液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 而在使用人群当中, 有资料显示:

过敏性体质的患者发生过敏反应倾向性大, 在药物过敏患者中半数有药物过敏史。用药前, 护士应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 包括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食物过敏史、过敏性疾病史, 这对防止过敏反应十分必要, 有过敏史者应禁止使用。

2.2 严格掌握适应证, 加强临床用药后的密切观察。

患者在用药后, 尤其在用药初期, 应密切观察, 对皮肤瘙痒、胸闷、呼吸困难、恶心等轻度不良反应, 护理人员应给予足够重视, 以防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如患者用药后出现上述症状, 应立即停止用药, 对于皮肤瘙痒严重者给予抗过敏治疗, 对于胸闷、呼吸困难者应尽快给予吸氧等对症处理。

2.3 药品质量是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的又一因素。

制剂的不良反应可能是有效成分本身的作用, 也可能由混入制剂的杂质引起, 因此, 药厂加强质量控制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根本措施。在用药时, 尽量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药品, 尽可能选择质量高、信誉好的生产厂家的厂品, 这是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基本保证。

2.4 选择适宜的溶媒、浓度、滴速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 使用中药注射剂最好避免高浓度一次性静滴给药; (2) 由于在输液过程中每增加一种药物, 不溶性微粒显著增加, 与其他抗菌药同瓶配伍后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概率就会增加, 因此, 尽量减少几种药物同瓶混合输注; (3) 需要用中药注射剂与其他抗菌药物一同输注时, 输完中药制剂后, 用生理盐水30 m L冲净输液管内剩余的中药制剂, 再滴入其他药物; (4) 输液滴速不宜过快, 应控制在60滴/m in左右, 小儿、老人、心肺功能差者宜慢; (5) 如在输液当中出现过敏性休克, 应立即停止使用药物, 协助患者平卧, 报告医生就地进行抢救, 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1 m L, 小儿剂量酌减, 症状如不缓解, 可每隔30 m in皮下或静脉注射该药0.5 m L, 直至脱离危险期。胸闷或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 改善缺氧症状, 呼吸受抑制时, 立即口对口人工呼吸, 并肌肉注射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呼吸兴奋药, 必要时也可插入气管导管, 借助人工呼吸机辅助或控制呼吸, 喉头水肿导致窒息时, 应尽快行气管切开。

中药应用的临床护理 篇2

外感发热时指小儿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在高热状况下,病人所产生及表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心理变化,常常会影响到临床治疗及护理措施的实施,进而影响小儿疾病的痊愈。中药灌肠法属于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其方法是将煎煮好的中药液灌注于肠道内,通过药物的渗透和吸收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儿科多种疾病。随机选取我科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外感发热住院患儿60例,用自制中药高热洗剂灌肠治疗后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60例均为本院儿科住院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年龄均在1-13岁,平均年龄6.5±0.5岁,体温在38℃-39℃,病程6h-3天。观察组30例,男16例,女14例,治疗组30例,男13例,女17例。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与病情等方面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1.2.1 中医诊断:外感发热,辨证:表寒里热证:(1)发热、恶寒、无汗、头痛或身痛;(2)咽红、口渴欲饮;(3)鼻塞、流清涕或黄稠涕,小便黄或大便干;(4)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薄黄;(5)脉浮或滑数,指纹红或紫。上述(1)、(2)、(4)、(5)项必备,结合(3)项,即可诊断。

1.2.2 西医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轻、中、重患者。1.3治疗方法

1.3.1观察组:处方为黄芩10g、连翘10g、板蓝根10g、陈皮10g、石膏15g、芦根10g,由本院制剂室煎成100ml药液。用量为3-5ml/kg。操作方法:患儿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10cm,药液温度为25-28℃,用50ml注射器抽吸所需灌肠液,连接一次性使用肛门管,缓慢插入肛门内,婴儿2.5-4cm、儿童5-7.5cm,灌肠速度10ml/min,灌注后嘱家长捏紧肛周臀部皮肤,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以加强药液在肠道保留效果,每日两次。1.3.2对照组:予以布洛芬混悬液口服,剂量为10-15kg 4ml/次;16-21kg 5ml/次,22-27kg 8ml/次 28-32kg 10ml/次,若发热不缓解,可每隔4-6h重复用药1次,24小时不超过4次,必须严格遵医嘱用药。1.4 护理

1.4.1 注入药液时速度要缓慢,并观察患儿情况,若感觉腹胀或有便意,嘱患儿张口呼吸,以放松腹部肌肉并放慢注入速度;如患儿哭闹明显或出现脉数、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气急等应立即停止灌肠,给予处理。

1.4.2用药时注意患儿腹部保暖,插入肛管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肠粘膜。

1.4.3用药后严密观察患儿有无汗出、发热等情况,观察患儿有无恶寒、流涕、咳嗽、精神、食欲等情况,注意观察舌苔、脉象、指纹情况、及时监测体温及生命体征,做好肛周护理及心理护理。1.5疗效评定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标准。

痊愈:用药24-48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状体征小时;显效:用药24-48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状大部分小时;有效:用药48-72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无效:用药72小时内体温未将或上升,不符合以上标准。2 结果

表1 两组退热时间比较 <24h 24h-48h-组别 例数 观察组 对照组 30 30 12 9 6

>72h 1 3 观察组退热时间较对照组快,维持时间长。

表2 两组疗效比较(n=30,X²)

n 组别 痊愈 显效 有效 观察组 对照组 30 30 11 10 6

无效 3

总有效率 96.7% 90.0% 与对照组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疗效显著。

结论

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外感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高热可引起惊厥,对小儿生长发育造成严重损伤。现代医学认为,直肠的肠壁组织是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的半透膜。婴幼儿肠壁较薄,具有通透性高,肠壁孔隙大,蛋白质结合率低,可使药物分布容积呈增大趋势的优点。另外直肠富有丰富的静脉丛,药物可通过下列两条途径发挥全身疗效:一条是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另一条是经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

中药应用的临床护理 篇3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熨烫治疗LDH临床疗效及护理策略。方法:治疗组60例采用电针、推拿结合中药熨烫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电针、推拿配合TDP照射治疗。结果:治疗15天后,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80%,对照组为60%。结论:中药熨烫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药熨烫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应用 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简称LDH),是因椎间盘退变、损伤致椎间盘纤维环向周围膨出或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组综合症,是引起腰腿痛最常见原因,占腰腿痛患者总数的15%[1]。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其中约80%以上分布于20岁至40岁,其发病多与急性损伤、过度负荷、腰部肌肉慢性劳损、长时间不正确姿势、脊柱生理曲度改变、妊娠等因素有关。临床上以L4-S1最多见,其中尤以L4/5为最多,约占60%,L5/S1约占30-40%[2]。我科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寒凝血瘀的基本病机特点,发挥中医药优势,选取本科室2011年9月~2013年3月所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电针夹脊穴及推拿治疗基础上,自拟腰痛方中药熨烫局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以局部TDP照射作为对照,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0例病例均为本科室住院患者,经腰椎CT或MRI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37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6年;L5/S1 38例,L4/5 22例。对照组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39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6年;L5/S1 35例,L4/5 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进行电针夹脊穴及推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药熨烫治疗,对照组则选择TDP局部照射治疗。

1.2.1 电针治疗

以华佗夹脊穴、膀胱经穴为主穴,然后取痛侧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昆仑等,夹脊穴连接电针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时间选择25分钟。一周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一天。

1.2.2 推拿治疗

以活血通络、理筋整复为治疗原则,采用滚法、按揉、弹拨、点压、扳法、擦法等。治疗时间约20分钟。

1.2.3 中药熨烫

材料制作:

制马钱子50g 泡酒1000ml备用

方药:菟丝子25g 血竭10g 当归10g 乳香、没药各6g 骨碎补10g 地龙6g 防风6g 安息香6g 牛膝 10g 桂枝12g 槟榔10g 红花10g 透骨草10g

上方打粉,将马钱子药酒、陈醋、水按1:1:4比例勾兑,加入药粉内,调制致松散且湿润程度,连同少量弹珠大小鹅卵石装入30cm×30cm的双层纱布袋中。将中药包放入微波炉内高火加热6~8分钟后取出备用。

操作要点:

以L4~S1为治疗重点,将药包置于腰骶部,温度高时采用雀啄法轻点皮肤,动作轻而快,以免烫伤局部。温度下降后用力来回推熨局部及背部膀胱经,至患者能忍受的温度时将药包置于疼痛侧臀部。换新加热药包重复上述操作,进行三次熨烫后将全部药包放置于腰臀部,以一次性横单包裹覆盖,10分钟后给予翻包,再停留10分钟左右后治疗结束,整个过程约25~30分钟。

1.2.4 TDP照射

对照组在行电针治疗的同时,局部加用红外线照射理疗。

1.2.5 健康教育

要求患者住院期间绝对卧床为主,指导患者腰背肌功能锻炼,建议高纤维饮食以保持大便通畅等。

1.2.6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腰腿痛等症状消失,支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显效:腰腿痛症状消失,次要症状明显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好转:腰腿痛等症状明显减轻,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无效:症状和特征无明显改善。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由表1可见,治疗组痊愈率为80%,对照组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良反应观察:治疗组所有患者未见明显过敏反应。

3 护理策略

治疗前:铺治疗单,保证患者衣物不受中药液污染,观察患者皮肤有无伤口、溃疡等禁忌症;告知患者治疗目的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积极配合,预防烫伤事件发生;

治疗中:护士感受药包温度,熨烫时询问患者温度是否适宜,防止温度过高烫伤患者皮肤;询问患者有无局部发痒等不适,观察熨烫局部皮肤有无皮疹、紅肿等过敏反应;注意保温,防止患者受凉感冒。

治疗后:清洁患者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着衣,叮嘱患者观察半小时方可离开治疗室。做好药包的消毒、储存,防止药物腐烂变质,避免皮肤传染病的发生。

4 讨论

中药熨烫疗法古称“烫熨”。中医学认为,血气等热则行,遇寒则凝,寒凝血瘀,经络痹阻,不通则痛。熨烫疗法借助温度散寒,药物化瘀,故疗效卓越。根据研究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主要有三种假说,机械压迫学说、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及自身免疫学说[4]。神经根的无菌性炎症为疾病的最终表现形式。所以消除无菌性炎症为治疗该病的关键。中药熨烫既有温热效应,又有药物本身的化学效应。温热可改善腰部血液循环,达到放松肌肉、缓解肌肉痉挛的目的,从而降低腰椎间盘内部压力。温热效应使腰椎间盘局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炎症介质的吸收,达到减轻甚至消除神经根水肿的目的,改善疼痛预后。

方中以马钱子酒为药引,因马钱子具有通经活络,消肿定痛的作用。《医学衷中参西录》曰:“马钱子……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力,远胜于他药”。《现代中华药海》曰:“通络、强筋、散结、止痛、消肿、解毒”。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马钱子碱具有显著镇痛作用,持续时间比哌替啶长4倍”[5]。“马钱子碱还具有抑制PGE释放,降低血中炎症介质含量,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改善局部组织营养状况”。加入陈醋,调和马钱子药性,再配合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之剂,达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玉琦.身痛逐瘀汤化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J].中医药信息,2007,12 (1):67

[2] 郑文进.电针夹脊穴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优秀博士论刊,2011,5.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4] 王亚非.中药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优秀硕士论刊,2011,5.

中药应用的临床护理 篇4

关键词:中药湿热敷 (热奄包) ,护理,疗效

颈椎腰椎病、风湿、关节炎及慢性劳损对人体肌肉、关节的长期损害, 使该类疾病患者饱受肌肉酸、痛、麻、木的痛苦, 中药湿热敷 (热奄包) 为有效治疗手段之一;加强湿热敷过程中的临床护理, 对患者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中药湿热敷 (热奄包) 治疗的126例患者的护理措进行总结,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中药湿热敷 (热奄包) 治疗的126例患者, 其中男54例, 女72例;年龄19~69岁, 平均 (51±6) 岁。126例患者中, 腰椎病62例、颈椎病4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1例、类风湿5例。

1.2方法

热奄包组成为:透骨草、海风藤、伸筋草、红花、川芎、海桐皮、羌活、独活、当归、威灵仙等20余味中草药, 取水煎之, 然后将毛布浸泡于药液中, 湿热敷于局部, 温度在60~70℃, 30 min/次, 2~3次/d[2]。浸泡药汁的毛巾易变凉, 应用一次性中单进行包裹保温, 可同时湿热敷多个部位。

1.2.1湿热敷前护理

(1) 评估工作:操作前评估患者的病情、心理状况、合作程度、治疗部位皮肤情况、操作环境等。 (2) 解释工作:向患者解释湿热敷的作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3], 使患者正确了解湿热敷的温度、时间及湿热敷期间皮肤的感觉、卧位等情况, 让患者能够更好的接受治疗。 (3) 指导操作:对于初次应用湿热敷的患者, 应将湿热敷方法为患者做好认真解释, 在必要时亲自演示, 使患者正确掌握其方法。指导患者将毛巾直接浸泡在中药湿热敷药汁中, 避免其他物品包囊, 以防对药物渗透性产生影响。湿热敷的时间必须按照医嘱, 防止时间过长造成局部组织变性, 或皮肤烫伤。 (4) 指标观察:在护理工作期间, 责任护理人员需熟练掌握中药湿热敷的适应证, 密切监测患者病情, 使其获得合理、有效的治疗及护理, 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

1.2.2湿热敷期间护理

(1) 控制热奄包的温度:热奄包的温度需控制在55~65℃, 治疗期间应注意毛巾的温度, 不宜过高, 以免烫伤患者; (2) 加强病房巡视工作:治疗过程中, 加强病房的巡视工作, 监测患者湿热敷局部皮肤的颜色和出汗情况, 发现湿热敷方法不当或热敷位置不对, 应及时给予纠正。防止患者衣服、床单被药液污染。

1.2.3湿热敷后护理

(1) 皮肤观察:每次湿热敷后, 护理人员应认真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是否出现红肿、疼痛、皮疹[4];皮肤是否发生变色、变硬。若患者局部皮肤发生红肿、瘙痒、皮疹等药物过敏症状, 应及时停止治疗, 同时通告临床医生, 结合患者皮肤状况, 遵医嘱涂抹合理的抗过敏药膏进行处理。若因操作不慎发生烫伤, 应立即停止治疗, 同时用林可霉素利多卡因黏胶或紫凝膏 (医院内部制剂) 进行涂抹, 有水疱者用无菌注射器抽干水疱再用无菌纱布覆盖, 并定期更换消毒; (2) 心理护理:经常询问患者湿热敷治疗后的感受, 若出现不适症状, 及时安慰患者, 并告诉患者湿热敷引起的症状是暂时性的, 停止治疗后便可自行恢复, 以消解患者的不安心理, 防止患者对治疗产生疑虑, 或对疾病的康复失去信心。加强与患者的心灵沟通, 明确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结合患者年龄、文化、职业、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经历等情况, 给予针对性强的心理疏导, 耐心为患者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同时, 为患者讲述治疗成功的病例, 以利于降低患者的心理压力, 使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有所提高。

2 结果

本组126例患者, 治疗及护理后好转者121例, 为96.0%, 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9.2% (125/126) 。

3 讨论

中药湿热敷 (热奄包) 药物方剂的主要作用为有效扩张毛孔, 增加局部血流量, 达到活血化淤、温经通络止痛、疏风散结等功效。在临床治疗中, 该方剂常被用于各种慢性虚寒性疾病、风湿、关节疼痛、扭挫损、颈腰椎病、各种痛症, 其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麻木、活动不利等症状, 减轻其痛苦, 且治疗效果较好[5]。但患者长期的病痛折磨, 使身心均承受较大痛苦, 因此高标准的护理质量更能满足患者治疗及护理要求。

本次研究中, 在湿热敷前做好患者一般情况的评估工作, 依据适应证和机体条件制订个体化方案;加强解释工作, 减轻患者恐惧, 指导掌握湿热敷技巧, 提高主观能动性;重视相关指标观察, 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湿热敷期间重视控制热奄包温度, 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同时加强巡视, 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理, 保障患者安全。湿热敷后做好皮肤干预, 提高患者机体舒适度, 防止不良事件发生;重视心理护理, 为患者回归社会创造良好条件, 最大程度地改善预后。研究结果显示, 126例患者中, 明显好转121例, 占96.0%, 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9.2% (125/126) 。

总之, 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充分提高中药湿热敷 (热奄包) 的临床效果, 有效缓解各种临床症状, 提高其临床作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古永恒, 王思茹, 黄康露, 等.中药热奄包合改良温通散湿热敷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护理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5) :23-24.

[2]陈柱花, 马明菊.中药湿热敷配合涂药治疗皮肌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12 (23) :95-96.

[3]张琪.温通散药膏外敷配合热奄包湿热敷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护理[J].医学论坛, 2011, 13 (24) :542-543.

[4]潘燕燕, 孟凤英.中药湿热敷疗法在骨科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9) :131-132.

中药应用的临床护理 篇5

摘要:目的 综述近十几年有关芦根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方法 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对芦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 结果与结论 芦根的化学成分复杂,有多糖、黄酮类、蒽醌类、甾体类等多种,其中多糖类具有抗氧化及保肝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感染,肝炎及胆囊炎等。本文为芦根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芦根,中药,现代研究,综述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communisTrin.新鲜或者干燥根茎,为一种常用中药。据《本草纲目》记载,芦根性寒、味甘,入肺、胃经,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之功效,常用于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肺痈吐痰,胃热呕吐,热淋涩痛。作为中国传统药物,芦根在中医临床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就芦根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控制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为芦根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与参考。

1化学成分

芦根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其中多糖类成分占的比例较大,此外还含有黄酮类、蒽醌类、酚类、甾体类、小分子酚酸以及挥发性成分等多种成分。

1.1多糖类

芦根糖类成分的含量较高,约含51%的多糖,目前关于芦根多糖的提取研究较多。

芦根多糖传统提取方法为醇沉淀法,步骤较为繁琐:芦根→水煎→浓缩→60%醇沉→过滤→粗多糖→水溶解→10%Ca(OH)过滤→酸化→抽滤→醇沉→沉淀物→醇洗→醚洗→

多糖。耿志华对芦根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新的研究,采用了用壳聚糖提取芦根多糖的方法,实验证明该方法比传统的醇沉淀提取法要优越。既经济、简单,又能获得高收率。这对芦根多糖的研究将起良好的推动作用。

沈蔚等对微波法提取芦根多糖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提取工艺,结果发现芦根微波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料水比1:3,微波火力大火,提取8min。实验证实微波对芦根中多糖的`提取有辅助作用。

传统的凝胶色谱法分离纯化多糖,不仅材料价高,而且操作烦琐、稳定性较差。蛋壳粉柱分离的新方法也被应用到芦根多糖的纯化当中,研究发现该方法纯化多糖有以下优点:①蛋壳粉作吸附剂,不易变质,稳定性好、易保存。②蛋壳粉对多糖的吸附可能类似蛋白质与糖的结合,分子间的键合力较弱,洗脱比较方便。③蛋壳粉制作方便,价值便宜,具有良好前景。

张国升等采用采用苯酚-硫酸反应,用分光光度计对芦根多糖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发现样品中芦根多糖平均含量可达756.9mg/g。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重现性良好,便于实际应用。

1.2甾体类

骆昉通过柱分离得到了β-谷甾醇及胡萝卜苷两种化合物。另外,有报道在芦根提取液中还分离得到了叉蕊皂苷Ⅲ。张国升等利用GC-TOFMS技术鉴定了芦根中四种甾体的结构,其中有24-甲基胆甾醇、24-乙基胆甾醇、豆甾-1,23-二烯-3-醇、豆甾-1-烯-3-酮。

1.3黄酮类

有报道从芦根中分离得到了黄酮类化合物小麦黄素。

1.4蒽醌类

已报道的芦根中分离得到的蒽醌类化合物为大黄素甲醚。

1.5小分子类

目前分离得到的小分子类化合物主要有对羟基苯甲醛、5-羟甲基糠醛、香草醛、阿魏酸、咖啡酸、龙胆酸等。

1.6挥发性成分

王华采用GC-MS联用法对芦根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共检测出45种成分,其中有糠醛(2.85%)、十六酸(15.7%)、亚油酸甲酯(4.99%)、邻苯二甲酸二辛酯(16.5%)等。李前荣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测定了芦根中脂肪酸和酯的含量和结构,结果发现,总粒子流图测得芦根提取物中8种脂肪酸和脂肪酯的相对含量为25.7%,通过谱库检索确定这八种化合物分别为十六酸、9,12-十八二烯酸、9,12,15-十八三烯酸、13-甲基-十五酸甲酯、十六酸乙酯、11-甲基-十九酸甲酯、13-(3-环戊烯基)-十三酸甲酯、9,12,15-十八三烯酸甲酯等。

1.7生物碱

研究发现在芦根的提取物中存在生物碱类成分核黄素。

1.8其他类

除以上成分外,已报道的芦根中的化学成分还含有西米杜鹃醇、3α-O-β-D-吡喃葡萄糖基南烛木树脂酚、薏苡素、硫胺等。

2药理作用

已发现的芦根的药理作用主要有抗氧化作用和保肝作用两方面。

2.1抗氧化作用

沈蔚等从清除抑制羟基自由基的产生、还原力和对脂质体抗氧化活性的测定3个方面研究了芦根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效果,并同VC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芦根多糖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2.2保肝作用

已有研究证实,经化学分离提取得到有效成分——芦根多糖有一定的保肝及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张国升等通过研究芦根多糖对四氯化碳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发现,芦根多糖可增强肝细胞抗损伤能力,降低损伤组肝脏内毒物的含量,提高血清和肝脏GSH-Px活力,进一步将过氧化物氧化成水和无毒醇。研究结果提示由于芦根多糖具有抗氧化损伤能力。

李立华等通过观察芦根多糖对四氯化碳(CCl)致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及病理形态学的影响,发现芦根多糖大、小剂量均可不同程度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降低肝脂肪化程度,抑制肝纤维化。后经进一步研究发现,芦根多糖大、小剂量均可保护肝细胞并有抗氧化作用,大剂量还可降低胶原含量。提示芦根多糖可通过抗氧化、保护肝细胞、抑制胶原沉积等途径来抑制肝纤维化,并通过实验发现,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TGF-β/Smads信号通路有关。

3临床应用

芦根性寒、味甘,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之功效,目前临床报道可以治疗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扁桃腺炎、肺脓疡等症。另经临床实践发现芦根还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及胆囊炎。

3.1治疗感冒

张福生对芦根冲剂(芦根、黄柏、夏枯草、鱼腥草各60g,白茅根30g)的预防与治疗感冒的作用进行了临床研究,结果发现芦根冲剂治疗效果好,奏效快,解热作用强,无副作用。

另有报道采用鲜芦根(50g)与鲜薄荷叶(10g)代茶饮,可治疗伤风咽痛,胜芳等采用此法治疗伤风咽痛58例,效果明显,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3.2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属咳嗽范畴,急、慢性支气管炎病原为各种病毒或细菌,或为混合感染,能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都可引起,中医辨证多属痰热恋肺。毛伟松采用芦根贝母汤加减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陈松云等采用芦根葶茶饮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5例,总显效率达85.7%,证明芦根葶茶饮对慢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的疗效。

3.3治疗急性扁桃腺炎

杨秀春采用大黄与芦根配伍,治疗急性扁桃腺炎53例,全部治愈。其中38例在服药后12小时体温转正常,15例服药后1~2天即愈。多数患者服药后有一过性大便溏薄,少数患者伴有肠鸣腹痛,但便后即缓解,其它未发现不良反应。

3.4治疗口臭

口臭多由于热病伤津,引起舌燥少津造成,而芦根性味甘寒,有清热生津的作用,王臻等采用芦根冰糖煎剂治疗口臭患者54例,获得较好的疗效。

3.5治疗肺脓疡

曾立昆尝试单味干芦根治疗肺脓疡,效果令人满意。其用法为:成人每日用干芦根300克,文火煎2次,取汁约600ml,分3次服完,疗程1~3个月。

3.6治疗急慢性肝炎及胆囊炎

潘晓华经多年临床实践发现,芦根有清热利湿,退黄,护肝,降低转氨酶作用,还能清热利胆,退黄,消炎,促进胆汁分泌,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及胆囊炎效果良好。

4讨论

芦根作为一种临床常用中药,对多种疾病有良好的疗效,特别在复方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芦根几乎是必不可少的药物之一,说明其有不同于其他中药的作用,其他药材无法代替。芦根中多糖类成分药理作用研究具有很好的抗氧化及保肝作用,其他成分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有效成分不够明确,因此对芦根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的研究与药理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配合药理活性的筛选与跟踪,确定其活性的物质基础,为芦根的质量控制研究及复方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耿志华. 芦根多糖提取工艺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 10(10): 738.

2 沈蔚, 任晓婷, 张建,等. 芦根多糖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J]. 时珍国医国药, , 21(5): 1078-1080.

3 张国升. 芦根多糖提取新方法的探讨 [J]. 中国实用医药, , 2(32): 81-82.

4 张国升, 樊明月, 张佳美,等. 芦根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 21(1): 51-52.

5 骆昉. 芦根的化学成分研究及苦蝶子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 [D]. 沈阳: 沈阳药科大学, :9-10.

6 周家驹, 谢桂荣, 严新建.中药原植物化学成分手册 [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 168.

7 张国升, 李前荣, 尹浩,等. 芦根中甾体的GC-TOFMS鉴定 [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 25(3): 40-42.

8 周家驹, 谢桂荣, 严新建.中药原植物化学成分手册 [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912.

9 王华. 芦根的挥发性成分分析及在卷烟中的应用 [J]. 云南化工, 2008, 35(6): 62-65.

10 李前荣, 张国升,尹浩, 等. 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测定芦根中脂肪酸和酯的含量和结构 [J].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04, 34(4): 504-510.

11 周家驹, 谢桂荣,严新建. 中药原植物化学成分手册 [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776.

12 周家驹, 谢桂荣,严新建. 中药原植物化学成分手册 [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167.

13 周家驹, 谢桂荣,严新建. 中药原植物化学成分手册 [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900.

14 张国升, 凡明月,彭代银, 等. 芦根多糖对四氯化碳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2, 18(3): 354-355.

15 李立华, 张国升,戴敏, 等. 芦根多糖对四氯化碳致肝纤维化大鼠的保肝作用 [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5, 24(2): 24-27.

16 李立华, 张国升.芦根多糖保肝作用及抗肝纤维化的研究 [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7, 26(5): 32-34.

17 李立华, 韩光磊,高家荣, 等. 芦根多糖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TGF-β/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 [J]. 中国中医药科技, , 18(3): 206-208.

18 张福生, 陈学玉.芦根冲剂防治感冒效果观察 [J]. 长治医学院学报, 1994, 5(1): 86-87.

19 盛芳, 宋修爱,张丽香. 鲜薄荷叶及芦根治疗伤风咽痛58例 [J]. 中国民间疗法, 2005, 13(1): 43-44.

20 毛伟松. 芦根贝母汤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3(11): 1442.

21 陈松云, 张光霞.芦根葶茶饮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痰热证35例 [J]. 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2, 8(3): 111.

22 杨秀春. 大黄加芦根治疗急性扁桃腺炎53例[J]. 中国航天医药杂志, 2002, 4(2): 32.

23 王臻, 孙云富,常鲁华. 芦根冰糖煎剂治口臭 [J]. 中国民间疗法, 2011, 19(2): 24.

24 曾立昆. 大剂干芦根治疗肺脓疡[J]. 浙江中医杂志, 1995, (2): 87.

中药硬包热贴敷临床观察护理体会 篇6

关键词:中药硬包 热帖敷 临床观察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160-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由于生活起居不注意节制,长时间伏案、负重工作等,均会导致一系列肩痛、颈痛、腰背痛、关节肿痛等临床病例逐渐增加,治疗频率高,但效果不理想。我院自2011年4月—12月,积极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其中运用中药硬包热贴敷治疗350例具有上述症状的患者,以及骨折术后、肌肉关节痛、风湿痹痛等,通过临床的治疗、护理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50例患者中,男280例,女170例,年龄17—65岁,肩痛、颈痛、腰背痛、肌肉关节痛、风湿痹痛325例,骨折术后25例。

2 药理作用

中药硬包热贴敷治疗是根据中医基础药物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配伍的原理[1],在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各种药物相互混合,增强药物的药力作用,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除湿、舒经通络、温经通脉等作用;

3 药物配伍

3.1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羌活、独活、乳香、没药、杜仲、牛膝、威灵仙,适用于各种肌肉、关节肿痛;

3.2 祛风除湿:荆芥、防风、泽兰、五加皮、茜草根、白芨,适用于各种风湿痹痛;

3.3 舒经通络:伸筋草、舒筋草、路路通、地龙、乌梢蛇,适用于各种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导致的各种疼痛。

3.4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红花赤勺、川芎、丹参、木香、香附,适用于各种闭合性骨折所致的肌肉关节肿痛、骨折术后局部瘀血肿胀等。

3.5 温经通脉:桂枝。

4 操作方法及护理体会

4.1 遵医嘱,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中药配伍,用一耐高温布袋子将准备好的中药放入袋内,包扎好后放入锅中干蒸,锅中放水适量,里面放一垫子,将中药包放于垫子上(中药包不浸入水中,且中药禁浸泡,以免降低药性),然后用文火慢蒸40分钟至药性基本蒸出;

4.2 拿出包待温度适宜时(约50摄氏度),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用屏风遮挡以保护患者隐私;

4.3 患部上垫上治疗巾,将中药包放置治疗巾上,在患部上来回移动,力度适中,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当温度过低时及时更换药包;患者感到局部疼痛、或出现水疱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适当处理;

4.4 操作过程15—30分钟,每日1—2次;

4.5 操作完毕后擦净局部皮肤,取舒适体位。

4.6 布袋用后清洗消毒备用,中药可反复使用5—7次[2]。

5 疗效观察

中药硬包热贴敷疗法治疗上述相关疾病,其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可配合T.D.P照射、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牵引结合治疗。通过临床观察、护理,患者反映疗效显著,满意度高,与单纯使用T.D.P照射、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牵引治疗相比,疗效更佳,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6 讨论

上述所治各种病例,均属祖国医学的肿、痛,病发在筋骨关节之间,其成因属风、寒、湿、郁结、瘀血;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肿;气血凝滞、阻塞不通而成痛[3]。中药硬包热贴敷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除湿、舒经通络、温经通脉等作用,消除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取得了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高学敏,王永炎,颜正华,中药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2002年9月(4)21—26

[2] 梁传荣,实用中医护理常规与操作技能指导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2011.2(17)190—191

中药应用的临床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1~10月份入住我院的100名外感发热患儿随机按照入院登记单双号分为两组, 分别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 所有病例均完成治疗并且病程低于5d。其中研究组男28例, 女22例;年龄2~14岁;体温38.5~39℃。对照组男27例, 女23例;年龄3~14岁;体温38℃~39.5℃。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体温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均符合中西医外感发热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有体温升高, 鼻塞流涕, 腹泻、头身疼痛, 咳嗽, 口干咽痛等[1]。

1.2 研究方法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儿均进行常规的抗菌消炎治疗, 所用药物为头孢二代抗生素和抗病毒药喜炎平。研究组的患儿腋温>37.5℃时给予中药煎剂 (由柴胡、虎杖、麻黄、桂枝粉各10g煎煮而成) 1500m L, 药液温度为38~42℃, 每次需要将药液没入脚踝处, 浸泡时长不得低于30min, 根据患儿身体情况可以进行灵活调整, 一般当患儿全身透汗时可停止, 若体温再次升高则重复足浴至体温正常。需要安排专人负责煎煮药液, 方法为将柴胡、虎杖、麻黄、桂枝粉各10g加入3000~4000m L水浸泡30min再煮沸15min后取汁1500m L使用;对照组患儿给予布洛芬混悬液5~10m L/Kg (武汉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 若不退热可在6h后重复一次, 但不得超过4次/24h。布洛芬混悬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美国FDA推荐儿童退热药。鉴于患儿体温超过38℃, 需要及时服用退热药, 所以选择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布洛芬, 并且它服用方便、儿童易于接受是退热药首选[2]。

1.3 研究指标

(1) 两组在治疗0.5、1、1.5、2、4、6、24、48、72h后的患儿体温。 (2)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比较情况。 (3) 研究组和观察组的临床体征变化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判定标准是我国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疗效标准分别是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 (1) 痊愈:判定患儿痊愈主要的依据是使用中药足浴辅助治疗48h之内体温降低到正常范围内并且没有回升的迹象。主要的临床异常体征降低95%以上。 (2) 显效:治疗效果显效主要的依据是使用中药足浴辅助治疗48h之内体温降低到正常范围内并且没有回升的迹象。主要的临床异常体征降低70%以上。 (3) 有效:治疗效果有效主要的依据是使用中药足浴辅助治疗48~72h之内体温降低到正常范围内并且没有回升的迹象。主要的临床异常体征降低30%以上。 (4) 无效:指患儿的治疗效果没达到前面提到的判定标准, 主要的临床异常体征降低不到30%。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l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量资料以 (χ—±s) 表示, t检验;计数资料为卡方检验, P<0.05时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1.6 临床护理

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除了要掌握好中药足浴的配方和操作程序、数据的统计外, 对护理过程足够的重视也是中药足浴治疗的一个优势所在, 只有把护理过程做好才能充分发挥中药足浴的独特疗效。我院的护理工作有以下安排: (1) 环境暗示法:患者所处的治疗环境和治疗的预期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所以要尽可能在足浴前创造一个温馨、舒适、整洁的环境, 让患儿充分适应环境、积极配合护理人员。 (2) 培养感情法: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要尽可能与患者成为朋友, 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所以需要重视和患儿之间的沟通、取得家长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这样通过培养与患儿及其家属之间的感情来达到提高其治疗信心, 获得预期治疗效果的目的。 (3) 为患儿讲解中药足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注意讲解过程中的技巧, 以了解为主切勿深入以免患者产生担忧心理。 (4) 在护理过程中切忌掌握好水温和水量, 水量要适中, 一般以没过患儿脚踝处10公分左右为宜;水温也要适中, 水温太高时周身血管扩张明显, 尤其对于一些体质虚弱患儿更为危险, 导致重要脏器例如心脏、脑部缺血严重。如若在足浴期间患儿感到以下不适:心慌、气短、恶心等, 即刻停止足浴, 采用平躺姿势进行缓解, 观测各项生命指征、包括血糖浓度等, 立刻采取措施处理相关症状例如供给氧气等。 (5) 足浴时的时间选择一定要科学合理, 空腹或者饱食时都不能进行足浴。前者会导致患儿低血糖而休克, 因为足浴时人体热量消耗太大, 空腹时人体血糖值偏低容易休克;饱食后足浴则胃肠等消化器官的供血不足, 这样一来食物就得不到充分的消化与吸收引起患儿不适[3]。

2 结果

研究组患儿体温低于观察组, 退热效果显著。具体情况见表1~表3。

3 讨论

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效果理想, 其治疗的患儿体温恢复时间更短、临床异常体征减少更快、治疗有效率更高, 可以广泛应用于发热程度不同的患儿。随着社会的发展, 儿童已然成了家庭的一个重要角色, 当他们身体出现不适时, 家长往往会紧张和手足无措, 所以家长应该学会治疗儿童常见病简单方法以便有所应对。中药足浴控制患儿体温优势多多, 除经济有效、无痛苦、无创伤外依从性也不错, 和对外感发热患儿的护理原则相符[4]。在外感发热患儿的护理中采用中医疗法是儿科临床中医护理的一种应用, 可以使得中医护理深入在儿科护理中发展和进步。但中药足浴在儿科临床中并没有广泛被应用, 一定程度上和医护人员对中医疗法掌握、重视程度不够有关。所以,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完善中医护理理论以及丰富实践经验, 使中医疗法更加成熟有效, 促进中医护理在儿科临床中的普及。

参考文献

[1]魏蕾.加减柴葛解肌汤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J].四川中医, 2011, 7 (3) :285-286.

[2]陈琴.柴胡注射液曲池穴封闭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观察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14 (7) :78-79.

[3]解玲芳, 王晶, 张琼.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观察[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95-97.

中药治疗中耳炎后的临床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3年8~10月耳科接诊的6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32例, 女28例, 年龄15~48岁, 病程1~25年。治疗手术类型为行鼓膜修补术26例, 行乳突根治术34例。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 对患者身体情况行常规检查; (2) 准备相关医用设备与手术器械, 做好消毒准备; (3) 对患者进行术前心理辅导, 排解患者心理压力。对患者进行相关病理知识的宣教, 消除患者对治疗的抵触心理, 使患者愿意积极配合治疗。 (4) 清洁耳廓及周边皮肤, 术前洗头、沐浴、理发与剃须。另外, 鼓膜修复或鼓室成形手术需要植皮, 因此术前即可对植皮者左大腿内侧皮肤行刮除汗毛与酒精消毒等工作[3]。

1.2.2 术后护理

(1) 体位护理:术后患者应尽量避免头部运动活动, 患者卧床休息时, 在避免手术伤口受到损伤的情况下, 医护人员可给予平卧位或健侧侧卧位。 (2) 疼痛护理:术后麻醉消退, 患者将会出现疼痛, 医护人员可调整患者卧位, 以免因局部压迫导致疼痛。注意预防感冒, 调节饮食, 以免因咳嗽、打喷嚏或过度咀嚼, 致使伤口撕裂, 引发疼痛。 (3) 术后换药:术后换药工作应按照规范严格执行, 做好消毒工作, 最大化预防感染与并发症的发生。换药期间, 查看患者伤口愈合情况, 查看移植物是否出现异常情况, 酌情用药, 必要时可向主治医师寻求帮助, 以免耽误病情。

1.3 治疗方法

术后护理期间, 使用中药内服外敷辅助治疗。内服方药组成:黄芪30 g, 金银花30 g, 白芷10 g, 皂角刺30 g, 野菊花20 g, 蒲公英30 g, 茯苓30 g, 木通10 g, 黄连10 g, 穿山甲10 g, 乳香6 g, 没药6 g。1剂/d, 水煎200 ml, 早晚分服。外用药组成:猪胆汁、枯矾、五倍子、血余炭, 上述药物等量混合制成散剂。使用时先用3%双氧水清洗外耳道, 使用无菌棉擦拭保持耳道干燥后, 使用空心小管蘸少许药粉吹入耳道, 2次/d。

1.4 疗效判定

治愈:耳部不再流脓, 听力功能恢复正常, 鼓膜穿孔完全愈合;显效:耳部不再流脓, 听力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提升, 鼓膜穿孔部分愈合;好转:耳部不再流脓, 听力有所好转, 鼓膜穿孔尚未愈合;无效:病情较治疗前无任何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好转) /总例数×100%。

2 结果

60例患者治愈22例 (36.7%) , 显效26例 (43.3%) , 好转12例 (20%) , 无效0例, 总有效率100%。3护理体会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具备病程长、病情反复、治疗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由于该疾病的发病部位比较特殊, 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 也增大了治疗的难度。由于患者长期受到病痛折磨, 且治疗周期长, 见效缓慢, 致使患者开始对疾病与治疗产生抵触心理[4]。因此, 对患者进行术前心理辅导意义重大, 医护人员在给予患者关怀的同时, 可对患者进行相关病理知识的宣教, 讲解手术治疗的成果案例, 消除患者抵触心理, 使其愿意积极配合治疗。

患者出院前, 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护理指导工作, 认真说明相关禁忌。如:要告知患者耳内填塞物为吸收性明胶海绵, 1个月内可自行溶解流出, 使用干净的棉球擦拭即可, 避免伤口进水。术后不要久待于风口、噪声环境下, 避免剧烈运动与繁重的体力劳动, 切记恢复期间不可乘坐飞机, 以免增加耳内负压。指导患者使用正确的体位卧床休息, 规范患者的实际换药操作。提醒患者一经出现异常情况, 立即返回医院接受就诊。通过本文研究结果得知, 术前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术后护理期间使用中药辅助治疗, 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具备临床推广应用的意义与价值。

摘要:目的 探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规范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2013年810月耳科接诊的6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术前给予心理辅导, 术后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使用中药外敷内服, 辅助治疗。结果 60例患者治愈22例 (36.7%) , 显效26例 (43.3%) , 好转12例 (20%) , 无效0例, 总有效率100%。结论 术前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术后护理期间使用中药辅助治疗, 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围手术期,护理体会,心理护理,预防感染

参考文献

[1]李新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观察.中国医药指导指南, 2010, 08 (18) :153-154.

[2]陈秋鸿, 林丽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围术期护理体会.全科护理, 2010, 8 (23) :2092-2093.

[3]皱海英, 刘秀英.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18) :132-135.

中药应用的临床护理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0例, 男25例, 女15例, 年龄12岁~56岁。伤指情况:拇指10例, 示指12例, 中指8例, 环指7例, 小指3例。离断部位:远节22例, 中节10例, 近节8例。致伤原因:机器切割伤24例, 刀切割伤6例, 挤压伤3例, 车祸伤4例, 电锯伤3例。所有患者均于伤后2 h内行断指再植术。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解痉、活血化瘀、抗感染等药物治疗, 在此基础上, 给予如下处理:

1.2.1自术后第2天起, 对患指局部清洗、消毒后, 使用日本产超激光治疗仪 (Super Lizer HA-550) 的C型透镜照射患指, 设定输出功率90%, 比例为2∶4。每天照射1次, 每次照射20 min, 1个疗程14 d。

1.2.2经行断指再植术于拆线后1 d~2 d, 伤口愈合良好, 无裂开、渗液者行超激光治疗后, 加用LT99AⅢ型全电脑多功能药化汽疗仪行中药熏蒸治疗。主要药物成分为:生川乌15 g、透骨草30 g、没药10 g、川椒10 g、生草乌15 g、木瓜15 g、伸筋草15 g、红花15 g、细辛10 g、络石藤20 g、过江龙20 g、乳香10 g、丹参15 g、甘草6 g。每剂煎成200 m L/袋, 用熏蒸机产生的中药蒸汽对患指进行熏蒸, 温度40~50℃, 患指距熏蒸机5 cm~10 cm。每天熏蒸1次, 每次30 min, 1个疗程14 d, 治疗4~6个疗程, 每个疗程间隔5 d。

2护理

2.1心理护理拇、示指是体现手功能最重要的两指, 中、环、小指次之。手指损伤后可能因残疾影响生活、工作, 患者因此出现恐惧、焦虑情绪, 年轻女性可能出于手部美容考虑出现悲观、自卑情绪。因此, 要积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 使之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更积极地配合治疗。对男性吸烟患者, 指导其克服烟瘾, 转移注意力, 入院时即应劝勉并助其立即戒烟, 因香烟含尼古丁等物质可引起血管痉挛导致再植失败。引导患者, 使患者充满自信, 克服畏痛心理, 加强锻炼, 促进功能恢复。

2.2体位术后需绝对卧床7 d~10 d, 因体位改变可导致体内血压的改变, 而吻合的血管对血压瞬间变化极为敏感, 极易发生痉挛。因此转运患者也应使用平车转送, 禁用轮椅或嘱患者步行。卧位时患肢应垫软枕略高于心脏水平, 以促进静脉回流, 减轻肢体肿胀, 局部应制动, 保持功能位。

2.3切实做好治疗期间的消毒工作, 给予紫外线消毒, 每晚1次。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控制探访人员出入, 防止交叉感染。

2.4行超激光照射治疗前, 将患指泡入无菌温盐水 (40℃) 中, 敷料湿透后再将其揭除, 避免因暴力撕揭导致患指损伤加重。用无菌棉签仔细轻柔地清洗伤口处血污, 无菌纱块将水吸净后, 再用碘伏消毒伤口。使用温盐水可以避免冷水刺激导致血管痉挛。

2.5患指与健指对相同温度的感觉不一致, 在行超激光照射治疗及中药熏蒸时, 为匹配患指的温感盲目提高照射强度及熏蒸温度可致烧伤, 出现红肿、水疱, 有招致感染的风险。故在行相关治疗时应用健手多次感应真实的温度, 并进行适当调节。

2.6早期行功能训练, 包括运动功能锻炼及感觉功能训练。

2.7仔细观察指端血运:如患指颜色红润, 甲床呈粉红色, 指腹饱满有弹性, 说明血液循环良好;如患指肤色苍白微紫、紫色, 指腹干瘪, 均属异常, 须及时汇报医师做进一步处理。

3结果

半年后评价疗效, 40例患者中运动恢复良好37例 (92.5%) , 感觉恢复良好33例 (82.5%) 。所有患者无伤口感染, 无远端坏死再截指。

4讨论

断指再植后断端间的接合是瘢痕修复、塑形的过程, 断指再植后患指功能取决于肌腱、关节粘连僵硬程度及神经功能恢复的程度。治疗的目的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肌腱、关节的粘连, 骨折端的良好愈合及最大限度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超激光治疗仪是利用光作用于人体, 所产生的光电、光磁能透入深部组织, 促进新陈代谢, 改善循环, 化瘀止痛, 加速疼痛物质的代谢及改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且该仪器治疗无痛苦、无创伤、无副作用。红外线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2,3], 超激光治疗仪主要是利用红外线的治疗作用, 断指经超激光照射, 可控制患处的炎性反应, 促进断端的可塑性修复, 抑制局部瘢痕增生, 更大程度恢复局部正常的解剖结构。

中药熏蒸治疗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利用药物煎煮后所产生的蒸汽, 通过熏蒸机体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摩之浴之”之说, 《理渝骄文》曾指出“外治之理, 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 即内治之药, 所异者法耳”。中药熏蒸治疗疗法是利用皮肤的生理特性, 使药物通过皮肤表层吸收、角质层渗透和真皮转运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药理效应。本熏蒸方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活血通络、止痛解痉等功效, 经透皮吸收, 通过激发组织细胞受体的生物化学过程发挥药疗作用, 促进断指端的良好修复。

术后早期即开始进行功能训练对于断指功能的恢复尤为重要。进行功能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早期进行患肢的按摩、肌肉舒缩, 逐渐增加至患指的主动运动 (抓、捏、握等) , 活动范围逐渐加大, 活动量亦逐渐加大, 以不感到疼痛或仅有轻度酸胀感为宜。术后1周进行感觉功能训练, 以促进患指对温觉、痛觉、实体觉的恢复。

通过临床观察, 我们体会到:在强化治疗的同时, 通过做好各个护理细节, 早期指导进行功能训练, 可以达到防感染、促愈合、助康复的良好效果, 保证患者手部的美观及功能的最佳恢复。

参考文献

[1]韩书环, 马巧灵.断指再植术后的运动功能恢复指导[J].中国实用医药, 2006, 1 (6) :127-128.

[2]郭玉梅.加味生肌膏联合红外线治疗Ⅲ期压疮的临床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6) :502-503.

中药应用的临床护理 篇10

1 临床资料

该院收治的NAFLD病人208例, 男135例, 女73例;年龄34~56岁, 平均 (40.5±6.8) 岁;随机分为A组110例和B组98例, 其中A组高脂血症占66例, B组高脂血症占54例。AB两组年龄、主要症状、血脂 (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 、肝功能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B超检查脂肪肝程度等方面比较,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上述病例具备血脂正常或升高, 肝功能异常, B超影像学检查有脂肪肝的诊断。同时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 药物性肝炎, 遗传代谢性疾病等[2]。

2 方法及护理

2.1 方法

AB组均以控制饮食、适当运动为前提, B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多烯磷脂胆碱胶囊3次/d, 口服2粒/次, 2周后剂量降到3次/d, 1粒1次;熊去氧胆酸片和维生素E胶丸3次/d, 口服1次/d[3]。在此基础上A组加之中药离子导入仪穴位导入中药治疗, 1次/d, 每次30 min, 两组疗程均定为1个月。穴位:期门对应正极, 肝俞穴对应负极, 肝区隐痛选中脘、大横、关元[4]。自拟中药方:白术25 g, 茯苓30 g, 泽泻25 g, 山楂30 g, 枳壳15 g, 郁金15 g, 半夏10 g, 石菖蒲10 g, 白芍10 g, 丹参20 g, 绞股蓝10 g, 何首乌15 g, 水煎取汁100 m L, 取10㎝×8㎝纱布垫浸泡药液中备用。AB两组血脂、肝功能、B超在治疗前后均检查。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护理

2.2.1 评估

治疗操作前应对病人的心理、情绪反应、病情状况、合作程度、治疗部位皮肤是否完好、感觉是否正常进行评估。对具有以下情况的患者禁止使用:发热、对电敏感、有心脏起搏器植入史、结核活动期、出血性疾患、周围神经病变、大面积皮肤损坏者。检查导入仪设备是否完好, 功能是否正常, 电流输出是否稳定。

2.2.2 情志护理

《内经》云:“怒伤肝, 思伤脾”, “精神不进, 志意不治, 故病不可愈。”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很大, 大多数脂肪肝病人对自己的疾病缺乏正确认识, 情绪低落, 焦虑紧张, 因此护士应及时做好心理护理, 嘱病人戒喜怒, 除妄想, 少思虑。及时向病人介绍疾病的治疗方法、目的、转归预后等, 设法防止和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使病人处于治疗中的最佳心理状态。

2.2.3 护理环境

要求病室整洁安静, 温湿度适宜, 室温22℃左右, 湿度50%~60%。操作时应关闭门窗, 暴露部位要遮盖衣被, 注意保暖, 防止患者着凉, 同时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2.2.4 操作护理

在中药离子导入仪穴位导入中药治疗时, 正确的操作方法及护理观察是确保疗效的关键。要有专人负责整个操作, 正确连接导入仪上的各导线。操作进行前, 先温热中药汤剂, 防止病人突然受到冷刺激引起不适。固定绑带时, 松紧要适宜, 若太松纱布垫没有和皮肤充分接触会影响疗效, 甚至会脱落, 若太紧病人会感到不舒服。穴位一定要选择正确, 位置要找准。根据病人情况, 调整电流为适宜强度, 由弱到强, 逐渐将流量调大, 达到耐受值, 以发挥最佳治疗效果。操作过程中护士要注意观察病人反应, 如出现不适, 应及时调整流量或停止操作, 并通知医生。要经常更换两侧穴位, 以免长时间刺激同一部位引起皮疹。操作完毕, 逐层将纱布垫、电极板取下, 检查治疗部位皮肤是否完好、有无水疱、红疹等发生, 帮助病人擦干药渍, 穿好衣服, 避免感冒。嘱病人如感觉皮肤搔痒不适, 勿用手抓挠, 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置。治疗结束后将药垫用消毒液浸泡消毒, 再用清水彻底清洗干净, 晾干备用。

2.2.5 健康教育

日常生活中, 高脂饮食, 饮酒过量和肥胖等, 是构成脂肪肝的三大危险因素。因此其治疗主要是控制饮食, 增加有氧运动。脂肪肝患者应适当控制热量的摄入, 进清淡、低脂食物, 控制高脂、高胆固醇类食物,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藻类及富含优质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和足够数量膳食纤维的食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有粗麦粉、糙米、硬果、豆类、香菇、海带、木耳及鸭梨等。多种维生素能保护肝细胞, 防止毒素对肝细胞的损害。少吃甜食, 不暴饮暴食, 戒酒及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但饮食不宜过分精细, 主食应粗细杂粮搭配。适量的运动十分必要, 但运动应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可促进血液循环和肝脏的新陈代谢, 增加机体热能的消耗和排出代谢产物, 起到去脂保肝的作用。

注:“-”表示无数据。

2.3 疗效判定

根据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02年) 予以判断[5]。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肝功能恢复正常, 血脂结果改善50%以上, B超检查肝脂肪性变好转1级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 肝功能检查ALT、AST同时下降>50%, TC下降10%~19%, TG下降20%~39%, B超检查示肝脂肪性变有所消退;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肝功能、血脂无明显变化, B超检查脂肪肝无明显改善。

2.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均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组间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A组110例患者显效52例, 占47.28%;有效50例, 占45.45%, 无效8例, 占7.27%, 总有效率达92.73%;B组98例患者显效23例占23.47%, 有效57例占58.16%, 无效18例占18.37%, 总有效率仅为81.63%。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6, P<0.05) 。

3.1 肝功能治疗前后变化

两组ALT、AST、r-GT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087, P<0.01) ;但治疗后, 采用中药离子导入的A组与B组相比, ALT、AST、r-GT改善更为明显,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4, P<0.05) , 见表2。

3.2 血脂治疗前后变化

两组血脂治疗后TC、TG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27, P<0.05) ;但治疗后, A组与B组相比, TC、TG下降更为明显,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31, P<0.05) 。见表3。

3.3 B超影像学治疗前后变化

两组B超治疗后变化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P=0.018, P<0.05) ;B超改变达到正常和轻度超声显像者, A组有88例, B组有52例, A组明显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3, P<0.05) , 见表4。

4 讨论

观察结果表明, A、B两组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后在总有效率、肝功能、血脂、B超影像学变化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采用自拟中药方, 用中药离子导入仪穴位导入中药治疗NAFLD, 加上有效的护理, 疗效显著, 可减轻肝脏脂肪性变, 使肝功能恢复, 血脂降低。NAFLD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属于祖国医学的“胁痛”、“痰浊”、“积聚”等范畴, 中医多认为脂肪肝病变在肝, 痰、湿、淤虽然是其病机, 但其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肝脾肾亏虚[6]。该方中茯苓、石菖蒲、半夏、白术、泽泻有健脾利湿之功用;丹参、赤芍活血化瘀通络;山楂、枳壳、郁金可行气消积, 疏肝理气;何首乌滋阴补肾。据现代药理研究, 山楂、泽泻有较好的降低血脂及改善肝脏脂肪代谢作用[2], 茯苓能加速肝细胞再生速度, 防止肝组织坏死, 郁金有保肝、使肝细胞再生, 祛脂, 抑制肝纤维化作用, 能抗肝脏毒性病变, 促进胆汁分泌排泄作用[2]。诸药合用加之科学护理, 对治疗NAFLD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西医治疗方法虽多, 但尚缺乏规范性的、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而运用中医药进行中药离子导入治疗NAFLD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在中医治疗护理方面有些还需改进: (1) 辨证、诊断及疗效标准不统一; (2) 缺乏对中医药治疗机制和现代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 (3) 中医护理在护理教育中还没有普及, 护理队伍需加强学习和培训, 使更多护士掌握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Fan JG, Farrell GC.Epidemiology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in china[J].J Hepatol, 2009 (50) :204-210.

[2]孙海潮, 胡青海.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4) :114-115.

[3]王剑, 蒲江莲, 张云.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68例分析[J].中医中药, 2012, 9 (2) :110-112.

[4]汪梦, 刘李斌.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0, 10 (2) :27-28.

[5]李金福, 潘伟.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60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杂志, 2010, 29 (11) :49-190.

上一篇:化学需氧量(COD)下一篇:《你正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