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的临床中药学论文

2022-04-25

【摘要】目的:觀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实热型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医院的临床中药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中医医院的临床中药学论文 篇1:

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摘要]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经验做一归纳总结,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关键词] 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生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西药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中药与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药临床药学在中成药、中草药方剂方面的应用捉襟见肘,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药学应运而生[1-3]。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经验做一归纳总结,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 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与西药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及科研能力的临床中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而为满足临床的需求,临床中药师需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及科研等多重教育背景及能力,故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需至少具有中医学或中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养过程中,需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化用药的方法与手段,并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问题、解决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4-6]。

2 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2.1 培养时限及安排

本学科的培养时限为3年(6学期),第1学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期至第5学期于本单位着重进行临床实践及科研,第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即“1+4+1”的培养模式。

2.2 培养方式

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学部门及行内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及培养。自研究生入学始,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课题背景及个人特点讨论并制定培养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开始实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导师组汇报学习及课题进展情况,导师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纠正,并组织专家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

2.3 理论课培养方案

本学科的理论学习目标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拥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专业理论知识,故将课程分为3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见表1。公共必修课进行政治思想、自然辩证法及英语的学习;专业必修课进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统计方法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则是根据研究方向的需求及个人兴趣,个性化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至少选修3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床中药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其课程类型并不丰富,无法满足各个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摄取,故允许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修习相关专业选修课,成绩合格后,学分亦予以承认。此举不仅满足了各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能促进该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完善。

2.4 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2.4.1 总体要求与目标 临床中药学是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故需本专业研究生亲身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去,这是整个培养历程中的重头戏,故临床实践的总学程为24个月(4学期),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着重实践的原则,以研究生毕业后具备临床中药学实践技能及自主解决中药学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参照西药的《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养,由导师及轮转科室的临床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培养[7-9]。

2.4.2 实践内容与安排 本学科临床实践主要分为2个阶段,各阶段学程均为12个月。

(1)通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需研究生在医院药学部门各岗位轮转完成,其包括门诊药房、中草药房、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等部门,旨在通过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职业技能。①门诊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呈报方法及流程与“精、麻、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与流程;需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2。②中草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草药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点,特殊饮片的管理方法与流程;了解煎药规程、操作及设施维护,煎药成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3。③病房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药的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审核医嘱、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药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了解病区基数药品的管理办法。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4。④药库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与保管方法,中成药采购、贮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药品的贮存方法;需熟悉药品价格信息管理,医院药事制度及药品采购管理规程;需了解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5。

⑤药检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药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常用医院制剂检验方法;需熟悉药品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及流程,“药品管理法”及《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内容,需了解药品质量问题追踪流程与评估报告。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6。⑥ 制剂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熟悉中药煮提操作方法,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等技术;需了解中药材炮制方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需至少完成10个批次的制剂配制,需至少进行1次日常设配的维护。

(2)专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分别在临床中药学室与各临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过在临床中药学室的学习,掌握临床中药师的基本工作流程与技能,再根据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选择某个临床科室,进行较为深入的临床中药学专科实践。在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日常医疗活动,培养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中药问题的能力。①临床中药学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审核医嘱及干预技能,治疗药物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中药的治疗原则或治疗指南,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估,药物咨询,患者教育,药历书写,与医护患的沟通技能;需熟悉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方案,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临床中药学室工作内容和流程;需了解药学查房,临床会诊及病例讨论。于该岗位实习约6个月,见表7。② 临床科室培养方案 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临床需要,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临床科室,通过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发现及解决临床中的中药问题,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提高对临床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化中药学服务,规范临床用药,促进医生与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2.5 科研培养方案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中药问题,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于第三至第四学期在学院内进行开题考核,考核专家小组主要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三方面进行评议。

根据考核专家小组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选题内容并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后,深入基层现场和中药学工作第一线,围绕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与评价、个体化用药与实践、药物安全性与用药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获得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一定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并撰写毕业论文。

3 思考与设想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它们均以“人”作为主体,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推动该学科的迅猛发展[10-12],对于临床中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该学科的建设始终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中药师作为出发点及最终目标,只有专业人才的输出与配置,才能真正规范临床合理用药,而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实践及对研究生的“帮、传、带”中,又可促进该学科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就本单位对该学科的建设方案,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设想。

3.1 整合教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

诚然,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公认的、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流程,故在本阶段的第一要务即为整合现有的全部临床、教学、科研资源,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正规、严谨的培养环境,供其在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开拓眼界,无缝接轨临床。第二方面,各医科院校应开设临床中药学专业,扩大招生份额,使本专业的人才数量呈梯度增长,以免出现人才断层。第三方面,应加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个别单位形成优势学科,迅速推动该学科的建设。

3.2 政策适度支持,规范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没有政府卫生部门及各医疗单位的支持会举步维艰,而临床中药学能够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是有目共睹的,故望决策者们加大对该学科的建设,以促进其快速发展[13-15]。另一方面,临床中药学应参照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于较有专业实力的三甲医院设立临床中药师培训基地,选拔各基层单位的中药师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临床中药师证书,以规范各单位的临床中药学工作。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临床中药学的培训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单位中药师的技能提高及专业延伸。

3.3 吸纳多学科知识经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临床中药学本属一交叉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西药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及临床科研等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故该学科的建设不应仅局限在现有师资的教学上,应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学科优势,同时也丰富了本学科的内容与深度,本单位的理论课跨校选课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当然,临床中药学的立身之本乃传统中医药理论,故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该学科必须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围绕中成药配伍、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中草药剂量与煎服法、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及中药宣传与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并以临床用药咨询、中成药处方点评为切入点,规范医护患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

3.4 结语

诚然,本单位于2015年刚刚开展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其各个方面的建设均在摸索,恰恰与临床中药学在国内的现状相一致,但我们相信,通过大家不断的探索、挑战与尝试,最终会摸索出一条适合临床中药学快速发展的特色之路;临床中药师也会随着在临床的发光发热得到医生、护士、患者的信赖与支持!望同仁们共同努力,共铸临床中药学明日之辉煌!

[参考文献]

[1] 赵宇昊,唐燕,李书珍,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临床中药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12):1891-1892.

[2] 张敬璋. 临床中药学的发展方向[J]. 中医临床研究,2012, 4(15):115-117.

[3] 高小明,姜春梅,夏淑霞,等. 浅议临床中药学学科内涵建设[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11):139-140.

[4] 邓永建. 临床中药学的实践及思考[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2):4709-4711.

[5] 王建. 基于中药学专业《临床中药学》课程的教与学思考[J]. 中药与临床,2015,6(4):37-39.

[6] 刘宇,张一昕,韩雪,等. 临床中药学案例分析教学法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8):113-114.

[7] 周蓓,吴燕春. 临床中药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38-139.

[8] 胡小勤,曾学文. 提高《临床中药学》学科教师兴趣激发能力的方法[J]. 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9(3):61-63.

[9] 王安香. 临床中药学与中药师作用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9):128 -129.

[10] 顾晓玲,朱江,陈丽华. 中医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工作初探[J]. 中国执业药师,2014,11(10):54-56.

[11] 王安香. 论临床中药学及其学科界定[J]. 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5):37.

[12] 陈晓阳,李晟,刘平安,等. 《临床中药学》教材编写的思考与建议[J]. 中医药导报,2014,20(2):151-153.

[13] 李洁,张虹. 加强医院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10):1048-1049.

[14] 吕丽华. 对临床中药学发展的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6):266.

[15] 张冰,金锐,吴嘉瑞. 基于现代中药师知识框架构建临床中药学课程[J]. 药学教育,2011,27(5):23-25.

(收稿日期:2015-12-15)

作者:赵奎 君续畅 王秀娟

中医医院的临床中药学论文 篇2:

中西医结合治疗实热型卒中相关性肺炎36例临床观察

【摘 要】 目的:觀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实热型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实热型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两组ICU住院期间均采用抗感染、化痰、营养治疗、呼吸支持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治疗的同时予以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比较两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评分)、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C反应蛋白水平等观察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炎性指标均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观察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改善更显著(P﹤0.05),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不显著(P﹥0.05)。结论: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可以显著改善实热型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临床症状,一定程度上降低炎性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卒中相关性肺炎;实热型;大柴胡汤;小陷胸汤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36 Cases of Excessive Heat Syndrome Associated Pneumonia

Treated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WU ling ZHAO Yanping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 of Changji Hui Autonomtus, Changji 831100,China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和复发率等特点[1]。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 ASssociated Pneumonia,SAP)是指原来没有肺部感染的脑卒中患者发生了包含肺泡壁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21%~52.1%,成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30天卒中死亡率中因肺炎引起者占30%[2-4],据近年来流行病学资料统计,SAP可使卒中病人死亡风险增高3倍[5]。因此,SAP的防治问题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尽管目前西医诊治SAP已有规范的指南,但该病的控制在临床上仍有极大困难,研究表明中医药方法能根据SAP患者特殊的机体状态,发挥辨证论治优势,实施个体化治疗,减轻病原体对机体的损害,具有一定优势[6]。但作用机制尚未阐明,辨证论治尚未统一,还需中西医结合深入研究。我科运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实热型SAP,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间我院ICU的72例实热型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住ICU病房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男26例,女10例;年龄40~88岁,平均(67.72±13.67)岁;病程1~26月,平均(10.30±7.60)月。观察组男25例,女11例;年龄38~86岁,平均(64.81±14.73)岁;病程1~24月,平均(9.33±7.07)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SAP诊治中国专家共识[4]。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7],《中医诊断学》[8]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著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9]制定。

1.2.1 西医诊断标准  ① 发热,体温升高>38°C;② 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症状,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加重;③ 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呼吸音减弱、肺实变体征;④ 血象改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或<4×109/L,中性粒细胞>80%,PCT>0.5ng/L或CPR>5mg/L;⑤ 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肺部新出现的或进展性的浸润性征象;⑥ 痰培养有致病菌生长。符合以上情况中的任意2项即可诊断,但如果仅有①、④两项时,需通过其他相关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1.2.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主症:发热,咳嗽,咳黄痰。次症:咳喘胸痛,喉中痰鸣,痰多质粘,色黄难咯,胸胁胀满,心烦喜呕,咳时引痛,口苦口臭,大便秘结等。舌脉: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具备以上主症2项,或者具备1项主症,2项次症,可诊断为实热证。临床辨证及中药汤剂组成确定由两名中级以上职称的中医医师完成,达成共识后方可应用。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 符合SAP西医诊断标准、且符合中医辨证诊断标准者;② 年龄在18岁以上,肠道能够耐受并能够坚持服药中药汤剂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 排除标准  ① 非脑卒中后并发肺部感染者;② 应激性消化道出血不能进食患者;③ 有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或功能性损害,不能配合治疗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采用抗感染、化痰、营养治疗、呼吸支持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治疗具体如下:① 入院立即给予患者留取痰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同时据患者病史、参考感染相关指标先经验性选择抗菌素(常选择二代或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的莫西沙星、碳青霉烯类等),随后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必要时更换敏感抗菌素;② 常规给予灭菌注射用水气道湿化,同时静脉给予注射用盐酸氨溴索化痰;③ 给予成品肠内营养液联合自家营养餐(能口服者)或自制匀浆膳(鼻饲者)营养支持;④ 根据患者自主呼吸及血气分析结果灵活选择氧气吸入、高流量给氧、无创机械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方法进行呼吸支持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药物组成:柴胡 24 g,黄芩 9 g,黄连 6 g,姜半夏 12 g,炒枳实 15 g,全瓜蒌 15 g,连翘 30 g,白芍 15 g,大黄 9 g,干姜 3 g,大枣6枚)。中药饮片均来自昌吉州中医医院中药房,由煎药室统一煎制,每袋 150 mL,每次1袋,1日两次,早晚餐前半小时温服。7 d为1个疗程,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予以比较。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评分)[10] 该评分是一项综合了临床、影像学和微生物学标准等来评估感染严重程度,预测患者使用抗菌素时应该是调整或者停止的评分系统,评分越高提示病情越重,最高评分为12分,当评分≤6分时可以考虑停用抗菌素。所涉及到的指标有7项,包括体温、血白细胞计数、气管分泌物、氧合情况、X线胸片、肺部浸润影的进展情况和气管吸取物培养。因此,临床观察中对两组SAP患者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7 d后的上述7項指标,计算CPIS分值。

1.5.2 炎症相关指标 记录SAP发生后治疗前、治疗7 d后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指标变化。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A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CPIS评分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两组治疗前CP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7 d后,对照组与观察组CPIS评分、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炎症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在治疗前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7天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效。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观察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改善更显著(P<0.05),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研究发现SAP的发病及预后与患者年龄、意识状态、心脏基础病、有无糖尿病、是否机械通气、鼻饲饮食、应用抗菌药物等因素有关[11-12]。因此,临床中我们在抗炎、化痰、营养治疗、呼吸支持等基础治疗的同时进行CPIS评分,旨在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上述基础治疗,CPIS评分分值、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C反应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常规西医治疗的有效性。而联合辨证使用中药汤剂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西医治疗组对比能够显著降低CPIS分值、缩短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也有显著降低。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协同作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病情,减少抗菌素用量,从而有效减少长期使用抗菌素带来的副作用。

祖国医学无与卒中相关性肺炎匹配的中医病名,依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咳嗽”“喘证”“肺热病”等肺系疾病范畴。中医认为肺为“华盖”,为“娇脏”,外邪侵袭首先犯肺,风、痰、热、瘀等致病因素作用于肺,致肺气宣降不利,升降失常,肺气上逆而致咳、喘的发生;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达,肠失滋润,或湿热蕴结大肠,气血受阻,传导失职致便秘发生。临床观察发现SAP以痰热腑实、痰热郁肺、痰湿蕴肺等实热型者居多,与宋苹等[13]通过对SAP中医临床特点归纳总结后得出SAP中医基本证型以痰热壅肺实热证为主的研究結果不谋而合。故方选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大柴胡汤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枳实、大黄内泻热结,芍药助柴胡、黄芩清肝胆之热,合枳实、大黄治腹中实痛,半夏和胃降浊止呕,生姜、大枣助半夏和胃止呕、调营卫、和诸药;小陷胸汤中全瓜蒌清热润燥、涤痰散结,黄连苦寒泄热除痞,半夏辛温化痰散结。两方合用,共奏和解少阳、内泻热结、清热涤痰之功。

现代研究表明[14~16],大柴胡汤中的柴胡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镇痛、解热、降温、保肝、利胆、免疫调节作用;黄芩可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或抑制炎性介质释放,与大黄、芍药、半夏、生姜共具抗炎、抗菌、抗病毒作用,其中大黄还可调节胃肠功能、半夏可镇咳、镇吐、抗溃疡;大枣能够提高体内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有免疫兴奋、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小陷胸汤中的黄连具有抗菌、抗内毒素、抗病毒、增强免疫力、解热、抗溃疡、降血糖、解毒作用;瓜蒌中提取的总氨基酸具有良好的祛痰作用,对多种致病菌均有抗菌作用,可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16]。两方合用,可有效调节胃肠功能,改善食物反流、消化不良等症状,能够增强免疫应答,促进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抑制炎性因子,起到抗炎、抗菌、抗病毒作用;同时还具有改善血脂、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细胞,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肺间质纤维化及镇静安神作用。

综上所述,诸多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对SAP的治疗疗效确切,但对其辨证治疗尚未形成统一规范,因此,如何辨证选方仍是下一步临床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何涛,林绍欣,林颖,等.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病原因及预后危险性因素的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1):1645.

[2]Hilker R, Poetter C,Findeisen N, et al.Nosocomial pneumonia after acute stroke: implications for 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medicine[J].Stroke,2003,34(4):975-981.

[3]Walter U,Knoblich R,Steinhagen V,et al.Predictors of pneumonia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admitted to a 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J]. Neurol,2007, 254(10): 1323-1329.

[4]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组.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0,49(12):1075-1078.

[5]程立山,高朋杰,陈晶,等.脑梗死后并发肺部感染对病情演变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4):39-401.

[6]安朋朋,史蕊,张毅,等.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M].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23):3458-3460.

[7]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8-95.

[8]李灿东,吴承玉.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78-179.

[9]郑晓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5.

[10]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急诊重症肺炎临床实践专家共识[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2):98-99.

[11]吴玉娟,朱明,杨贺英,等.重症卒中相关性肺炎预后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2):3729.

[12]何涛,林绍欣,林颖,等.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病原因及预后危险性因素的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1):1645-1647.

[13]宋苹,张溪,姚怀国.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中医症状及证型特征[J].实用医学杂志,2018,34(9):1557-1559.

[14]中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3-403.

[15]朱瑄.大柴胡汤药理研究及临床新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7):272-273.

[16]韩瑞伟,何礼,王一,等.小陷胸汤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近况[J].中国医药导报,2011,8 (35):8.

(收稿日期:2019-09-14 编辑:杨 希)

作者:吴玲 赵彦萍

中医医院的临床中药学论文 篇3:

泻白汤加减方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泻白汤加减方治疗痰热壅肺型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重症监护室(ICU)2016年3月—2017年9月间收治的73例痰热壅肺型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6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抗感染、化痰、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治疗的同时予以泻白汤加减方,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水平(CRP)相关炎性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泻白汤加减方治疗痰热壅肺型卒中相关性肺炎,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炎性指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泻白汤加减方;痰热壅肺型;卒中相关性肺炎

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 associated pneumonia,SAP)最早于2003年由Hiker等人提出[1],并將其分为早发性肺炎(脑卒中后72h内发生)和晚发性肺炎(72h以后发生)。据近年来流行病学资料统计,卒中相关性肺炎可使卒中病人死亡风险增大3倍,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2],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卒中相关性肺炎就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中医药在抗病毒、杀菌等方面经现代医学证实疗效可靠,在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防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科运用泻白汤加减方治疗痰热壅肺型卒中相关性肺炎,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6年3月—2017年9月期间本院ICU收治的 73例痰热壅肺型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6例,对照组37例。观察组男25例,女11例;年龄61~93岁,平均(7803±776)岁,患病时间1~48月,平均(1388±1181)月。对照组男26例,女11例,年龄60~89岁,平均(7614±875)岁,患病时间1~38月,平均(1207±957)月。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SAP诊治中国专家共识[3]。中医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著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出版)[4]。

1.2.1西医诊断标准①发热,体温升高>38°C;②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症状,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加重;③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呼吸音减弱、肺实变体征;④血象改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7/L或<4×107/L,分类中性粒细胞>80%,PCT>05ng/L或CPR>5mg/L;⑤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肺部新出现的或进展性的浸润性征象;⑥痰培养有致病菌生长。以上情况中的任意2项即可诊断,但如果仅有①、④两项时,需通过其他相关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1.2.2.中医诊断标准主症:发热,咳嗽,咳黄痰。次症:咳喘胸痛,气息短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色黄,或有腥味,难咯,胸胁胀满,咳时引痛,或食欲不振,乏力。舌脉: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具备以上主证2项,或者具备1项主症,2项次症,可诊断本证。患者临床辨证及中药汤剂组成的确定由两名中级以上职称的中医医师完成,达成共识后方可应用。

1.3.治疗方法2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抗感染、化痰、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甘草)为主方,辨证加减(兼肝郁者,加柴胡、郁金疏肝理气;兼血瘀者,加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改善胃肠瘀血;兼气喘者,加厚朴、杏仁等降气平喘;兼黄脓痰者,加瓜蒌、贝母、桔梗以清热、祛痰、排脓等)。中药均来自昌吉州中医医院中药房,由煎药室统一煎制,每袋150 mL,每次1袋,1日2次,早晚饭后30~60 min温服。7 d为1疗程。

1.4.观察指标

1.4.1.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评分)SAP发生后治疗前、治疗7天后分别记录体温、气道分泌物、血白细胞计数、氧合指数、胸部x线片等情况,计算CPIS分值;

1.4.2.炎症性指标检测记录SAP发生后治疗前、治疗7 d后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指标变化情况。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A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2组治疗前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评分)比较见表1。2组治疗前CPI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7 d后,观察组与对照组CPIS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说明2种治疗方法均有效;2组治疗后CPIS评分比较差异显著,说明加用泻白汤加减方对治疗痰热壅肺型卒中相关性肺炎较单纯西药治疗对改善患者临床相关临床症状方面更具优势。

2.2.2组治疗前后炎症性指标血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变化比较见表2、表3。从下表可以看出2组在治疗前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7天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血白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效,2组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加用中药汤剂对血白细胞计数影响不大;观察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比较无显著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显著、治疗7 d后2组C反应蛋白比较也无显著差异。说明泻白汤加减方在改善炎症相关指标方面无明显优势。

3 讨论

祖国医学中并无与卒中相关性肺炎相匹配的中醫病名,因其临床表现多与肺系病证有关,将其归属于中医“咳嗽”、“喘证”、“肺热病”等范畴。本次研究纳入的病例均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具有气血不足、脏腑虚损的生理特点,所以治疗时应做到寓攻于补,攻补兼施。本次研究根据临床卒中相关性肺炎“邪热蕴肺,痰热互结”的病机特点,以泻白汤(桑白皮、地骨皮、甘草)为主方辨证加减。方中桑白皮甘寒入肺,清泻肺热,止咳平喘,又因其不刚不燥,而不伤娇脏,为君药;地骨皮甘淡而寒,入肺、肾经,既能直入阴分助君药泻肺中伏火,又能清泻肾中虚热以退蒸,为臣药;君臣相合,清肺火以复肺气之肃降,泻肾热则虚火不致犯肺;甘草味甘,增强补益脾气之力,调和诸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5]:地骨皮中含有甜菜碱、亚油酸、亚麻酸、肽类、苷类等成分,具有较强的解热、免疫调节作用及一定的抗菌作用;桑白皮中含有桑皮素、桑色烯、还桑素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及桑色呋喃等成分,具有明显的镇咳、祛痰、平喘作用;甘草中含有150多种黄酮类物质、数个皂苷元类物质、甘草多糖及甘草次酸、甘草酸铵等成分,具有镇咳祛痰、抗炎、抗病毒、抗变态反应等作用。由此可见本方具有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祛痰、镇咳、平喘作用。

总之,泻白汤加减方在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方面疗效确切,尤其在改善相关临床症状上具有显著优势。因此,广大医务工作者在临床诊治卒中相关性肺炎时,应充分利用中医药治疗优势,不断探索研究,实现该病治疗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Hilker R,Poetter C,Findeisen N,et alNosocomial pneumonia after acute stroke:implications for 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medicine[J].Stroke,2003,34(4):975-981

[2]程立山,高朋杰,陈晶,等脑梗死后并发肺部感染对病情演变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4):39-401

[3]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组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0,49(12):1075-1078

[4]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6-162

[5]祁公任,陈涛现代实用临床中药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生物·医药出版分社,2010:135-480

作者:赵彦萍 吴玲

上一篇:行政组织改革原则遵循论文下一篇:公司制度法律特征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