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继续教育

2024-05-06

科普继续教育(精选十篇)

科普继续教育 篇1

本刊讯10月30日, 在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了中国通信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授牌暨通信新技术科普报告会 (天府科普大讲堂) , 四川省通信学会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部分委员、学院有关领导和相关专业教师学生近300多人参加了会议。

仪式和报告会由省通信学会秘书长孙荣主持并致辞。授牌仪式上, 学会副秘书长阮裕楣给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领导授予了中国通信学会科普教育基地的证书和标牌, 学院副院长冯宇代表学校讲话, 表示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发挥自身特点优势, 创新工作思路, 拓展渠道资源, 努力扩大面向社会的通信科普宣传工作, 为信息通信科普工作多做工作, 再创佳绩。

授牌仪式结束后, 由学会特聘的二位专家:西南交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导郝莉教授和四川电信公司网发部高级工程师张应福博士分别作了题目为“3G/4G与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与智慧城市”的通信新技术科普报告。郝教授从移动通信的基本概述入手, 详细介绍了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关键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张博士则从放映相关的短片入手, 详细介绍云计算的发展历程、背景、服务层次、核心价值及物联网、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具体应用场景。

科普继续教育 篇2

12月7~8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广西科技馆承办的“科普场馆类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经验交流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召开。会议围绕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包的设计开发、常设展览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科普教育新模式等主题进行经验交流和研讨。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高勘、科普活动中心副主任单长勇、广西科协副主席朱东等领导出席会议。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190余名科普场馆类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代表参加了会议。

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高勘在会上表示,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科普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任务。要充分认识制定《实施方案》的重要意义,认真领会核心内容,明确科普教育基地定位,认真落实《实施方案》相关任务,加强宣传交流、不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科普是全社会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正是社会力量中重要的一环,担负着开展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的重要任务,潜在的社会价值无法估量,需要大家共同发掘。

会议邀请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牛灵江、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大连团市委书记赵宏等5位专家就科普场馆类科普教育基地做了主题报告。牛灵江从广西科技馆科普活动资源包为例谈起,介绍了如何设计开发科普活动资源包。通过分析了

解科普活动的教育特点、科普活动资源包的构成、特点等方面,讲解科普活动资源包的设计开发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任福君通过科普基础设施的界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介绍了我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大连团市委书记赵宏结合实际工作,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受欢迎、有实效的活动。广西科技馆馆长梁春花以广西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为例,介绍了创新科普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探索。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叶兆宁就为什么要在科学教育中关注大概念进行报告。5位专家充分利用多媒体介绍,通俗易懂,精彩迭出,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中国铁道博物馆、厦门科技馆等7位科协领导和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作了典型发言,分别介绍了发挥资源优势,探索适应多元化的科普平台、火车探秘中国铁道博物馆少儿探究式科普教育实践、科普活动开展的几点体会、创新管理,全面提高为科普教育基地服务的能力等。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介绍了如何立足丰富的标本资源,发挥优势,建独具特色的精品科普基地。他们在对昆虫博物馆、蝴蝶园、植物馆、动物馆、土壤博物馆等场馆不断补充实物,更新馆藏的同时还组织进行教授与观众面对面,开展内容丰富的专题讲座活动,并与中学联手年年举办生物科技夏令营,实现双赢。铁道博物馆通过对探秘火车主题活动的案例分析,全面剖析了活动的背景、设计方案、目标、活动过程等并通过实景照片等方式展示了活动的效果。

会议还组织了分组讨论,与会代表分别就科普场馆常设展览开展

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校外活动场所科普教育新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会后,参会代表参观了广西科技馆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科普继续教育 篇3

关键词:科普旅游;科普教育;科普素质

现代社会科技知识大爆炸,旅游要不断适应瞬息万变的新形势,就要从科普渠道中吸取新鲜乳汁。11世纪的科普工作,也不能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只有瞄准逐趋成熟的科普旅游,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寓教于乐,寄知于玩,不管是旅游事业,还是科普事业,都是事半功倍的的大好事。科普旅游是以类型多样的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寓教于游的旅游方式,使游客领略丰富的科学知识内涵,从中学习到科学知识并且达到身心锻炼,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的旅游方式。所以,目前作为为旅游业培养大量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要加强科普旅游教育,提高导游员科普素质,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一、科普旅游对导游员科普素质的新要求

科普旅游最早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以1906年世界上第一座新型科学技术博物馆——德意志博物馆的诞生为标志。20世纪30年代,法国雷诺、标志、雪铁龙三个汽车制造公司通过组织公众参观其汽车生产流水线等形式宣传企业形象,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科普旅游由此产生。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科普旅游开发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逐步趋向成熟,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科普旅游的发展,主要是在科普主题园、科普展馆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我国的科普旅游已经起步并且发展形势良好。目前各个省都建设了专门的科普基地。截至2015年底,湖南省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有一百多家,初步形成了以科技展览馆中心,以环保基地、科技研发中心、地质公园等为核心的科普旅游基地。科普旅游基地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具有科普素质的专业导游人员。导游人员是游客科普旅游的核心和灵魂,当然也是以科普宣传、进行科普教育为核心价值追求的科普旅游活动中的核心和灵魂。导游员要担负起对游客进行科普教育的重任,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科普知识(包括科普基地的基础知识和科普旅游提升知识等)、科普意识(包括科普教育意识)、尊重意识、科普美的审美能力等。因此,科普旅游的大发展,对高职院校的导游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科普素质的提升对高职高专导游类专业教育的新要求

开设导游专业或旅游专业中导游方向的高职高专院校是导游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根据笔者多年来对湖南省的众多旅行社导游员和和景点讲解员情况的初步了解,上述高职高专培养出来的导游人员和讲解员比起其他来源的导游人员和讲解员具有更高的职业忠诚度高,就业周期比较长。目前旅行社、景点的固定导游(享有社保)中坚型导游员大部分是高职高专导游类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是一般的观光旅游、文化旅游,还是科普旅游,均主要由这些人员来提供导游或讲解服务。这说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来的导游人员是科普旅游的主力军。因此为使“职中”的导游员、讲解员具备合格的科普旅游导游素质,除了依靠旅行社、旅游景点对作为员工的导游员、讲解员进行在职培训外,更需要上述高职高专在“职前” 对其导游类专业的学生

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教育”:经过3年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外实习等教学(教育)环节的专业教育,使这些学生除获得一般导游员、讲解员的基本素质外,还具备从事科普旅游导游活动所应具备的知识、意识、道德、技能等要求。

三、加强高职高专导游类专业学生的科普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开设与旅游相关的科普类课程。科普素质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包括科学技术、社会、地理、经济、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生活、体育等方面。高职高专导游类专业可以通过开设与旅游相关的基础科普类课程,提高学生的科普素质。系统地讲授这些科普知识,有利于使学生全面正确地把握科普知识及科普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背离科学的根源和可能的防治办法,从而形成科普意识,保持对科普问题的敏感性。掌握一定的科普保护技能,提高对背离科学事件的评价能力,从而增强践行科普知识的的自觉性。

(二)结合核心专业课程等进行 “渗透式”的科普素质教育。《导游基础 》、《导游实务 》、《政策法规》等课程为高职高专导游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然而上述现行的教材没有关于科普旅游专门的的章节,也没有渗透科普旅游教育的内容或从科普的视角来进行内容的陈述。为此,需要专业教师的再创造,去搜索科普方面相关的资料及案例,并结合自己的分析和理解以及学生科普意识的现状,在相关章节的内容中渗透环境素质教育的内容。以《导游基础》课程为例,教师可在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地质地貌类旅游景观、风景气象气候类旅游景观、历史文物古迹类旅游景观等章节中分别渗透导游员的科普素质、导游游工作对科普的贡献、导游员对科普旅游活动的组织技能、导游员的科普审美艺术等内容。

(三)结合相关思想类公共课程进行高层次的科普素质教

育。思想类公共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体系中均含有不同程度的科普元素。其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法思想、矛盾理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等都是不同程度的渗透着科普理论。思政部的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结合这些思想,深度挖掘科普知识,对学生进行高品质的科普素质教育。

最后,为优化高职高专导游类专业科普素质教育的整体大环境,除教师积极对学生进行上述各种“渗透式”科普素质教育并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加强科普修养外,学校和社会也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构建高职高专导游类专业学生科普素质教育的系统机制。如学校设有关于相关科普知识的考核对学生的科普素质进行考核,社会上各行业都有关于科普工作的奖惩制度等。

参考文献;

[1] 李北东 ,连玉銮.环境教育 —生态旅游的灵魂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9)

[2] 李文明,加强环境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生态旅游导游员[J].职教论坛,2009,9(下)

[3] 黄丹斌,从美国科普旅游的旺势看我国科普旅游的思路和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6

[4] 刘晓静,梁留科,国内科普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科普继续教育 篇4

科学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 它不仅是提升民众整体素质的关键, 而且是评价一个城市文化品位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 在景观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 以科普教育为目的的景观越来越多, 它不仅满足了人的基本需求, 如:歇、坐、聊天、休息等功能, 更赋予了景观深层次的内容——文化教育。但是, 目前以科普教育为目的的景观在主题的表达上不是内容刻板, 就是形式单调。单一的形式不仅不能很好地发挥科普文化教育的作用, 而且成了景观的败笔。比如一些爱国教育基地, 只是放置一些雕像, 放置一些宣传栏, 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文化教育作用, 但是这种表达方式难以唤起人求知的主动性。难道以科普教育为目的的景观就应该刻板、千篇一律地表达主题, 以说教的方式向受众传递信息么?为什么不能让人在“游乐”、“体验”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得到启发?使人和景观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中, 人可以从景观中得到高质量的信息, 景观也会因为人的参与而有了生命力。

“玩”是人的一种基本活动。在“玩”的过程中人的大脑处于极为轻松自由的状态, 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习, 是学习的一种较好的状态, 对文化知识的感受会更加深刻。将“玩”与景观设计结合在一起, 既利于主题的表达, 也赋予了景观新的内涵。但是, 有的人在“玩”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玩, 并没有获得太多的知识和启发, 这种现象更容易出现在青少年儿童的身上, “寓教于乐”的作用没能够发挥到位。怎样克服这种现象, 达到“寓教于乐”即玩中学, 学中玩, 求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我参考了大量的以科普教育为目的的景观作品, 从中得到了一些启发:

一、采用新异突出的形象刺激引起人的高度意识

记忆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如果受注意的目标形象新异突出, 就能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以科普教育为目的的景观一般主体性较为明确, 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景观的个性更加明显, 与周围事物反差较大, 或本身面积或体积较大、形状较显著、色彩明亮艳丽, 则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当然, 新异突出的形象刺激并不是说越古怪越离谱越好, 而是能够表现主题并且综合协调各种因素进行的设计。

顺德史努比公园是全世界第一个将花生漫画与史努比的文化放到公园里的设计, 而别的国家还局限于一些游乐设施和史努比产品上。在公园的形象设计上, 不是放置一个巨大的史努比雕塑, 而是将公园设计成为一个美国中西部的小镇。在这个似真似假、似现实又似虚幻的场景中, 来游玩的人在“玩”的过程中感受纯净、善良的“童心”, 得到心灵的启迪。 (图1)

韩国蓓蕾儿童交通公园是以培养儿童的安全意识为目的的主题公园。交通公园内的主要园路模仿现实的真正道路、铁轨;各种交通标识牌也是现实的翻版。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在一个轻松、自在的氛围中, 让儿童可以在“游玩”的过程中提高安全意识。真实场景的表达方式突出了主题, 鲜明的形象特征使儿童在“寓教于乐”中更加容易受到教育和得到启发。

二、多方位、多渠道展示主题内容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主题内容应从多方位, 多渠道展示, 让人们在“乐学”中获得知识, 得到启发。所谓“乐学”就是在爱好和兴趣中学习。人们接受文化教育的方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报纸等一些相对直白的表达, 这样的表达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引发人们主动学习和求知的欲望。相应的, 在以科普教育为目的的景观中也不能仅仅用标识牌、信息栏去对文化内容进行简单的解释。那样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但是对于景观主题的表达还是显得太粗糙, 也不能引起人们太多的兴趣和求知的主动性。多方位、多渠道的表达方式, 能从各个方面, 比如视觉、听觉、嗅觉以及肤觉进行不同层面上的刺激和吸引, 使人对主题表达的内容产生极其强烈的兴趣;或运用现在的高科技手段, 比如声、光、电等来辅助实现教育和启发的目的。多方位、多渠道展示不仅能够充分地表达主题内容, 起到教育启发的作用, 而且使展示的内容和表现的效果更加生动、活泼。

欧洲的火山主题公园, 以宣传火山科学知识和地球科学知识为目的。在公园内采用了一些技术手段如摄影技术、大屏幕放映技术等, 参观者可以从多种感官感受到地球表面形成的天体动力和火山爆发时的各种景象, 引发人们求知的强烈兴趣。它还根据不同的年龄层设计不同的游览路线, 确定符合不同年龄层对科学知识以及冒险程度的场景, 让人们在“玩”的过程中“乐学”, 在“乐学”中满足了对科普知识的需求, 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从参与的方式中获得体验

规划与无意义的模式和冷冰冰的形式无关, 规划是一种人性的体验。景观规划直接影响其环境, 而环境为人的体验提供了一个先决条件, 使人在体验的过程中真正了解主题的意义。为了教育而教育, 一味的灌输知识并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我们都知道, 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总是难忘的, 会留下较为深刻的记忆。在以科普教育为目的的景观中仅仅是展示教育内容是不够的, 可以让参与的内容与景观相结合, 使人在参与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其中的意义。

比如:武汉植物园在“五·一”期间展开“自己动手做标本”的活动。青少年进入园内的活动不仅仅是参观认识植物, 又多了一种参与性的活动, 在体验中加深了对植物的认识和了解, 记忆得到了更好的保存。体验活动不仅仅局限在具体的活动中, 在一定场景氛围的影响下, 人们同样可以体验主题所表达的思想, 感受当时的历史、文化以及其他的内容。

日本的日美历史广场是进行历史教育的一个地方。它主要以青铜浮雕和刻有诗歌的花岗石柱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诉说着一个个历史故事。在这里“寓教于乐”的定义又有了一个深层的含义, 人们在这里不是纯粹的“玩”, 而是在寻找、在感受每段历史, 安静得可以让人沉思于其中的氛围能使人更好地体验那段历史。主题广场传递的信息被人们有意与无意间接受, 人的精神与广场的精神融为一体, 给来这里的人们带来最重要的是体验。

江阴天华文化中心原有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图书馆和大剧院等大型建筑物, 是现今江阴最大的文化中心, 也是江阴标志性的文化中心、交流中心。下面以江阴天华文化中心广场设计为例, 对“寓教于乐”在科普教育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做些较为详细的思考。 (图2)

四、文化渗入广场

天华文化中心用“音乐”来贯穿“江阴、天华、历史、文化”的广场主题。在内容上, 天华广场和院前广场更加突出整体广场的“历史、文化”主题;在功能上, 天华广场设计具有中西乐器展示功能, 是进行音乐知识普及教育的广场。人们前来游玩的同时认识、了解中西乐器, 特别是青少年儿童, 可以在轻松的游玩过程中, 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因此它可以成为学校音乐课的教学点, 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 从中感受音乐的真谛, 凭借乐器雕塑达到对乐器的真正了解。院前广场是以名人廊为主的小广场。名人廊主要展示江阴的名人, 如徐霞客、刘天华、刘北茂等, 以及江阴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这一部分是文化馆和博物馆的扩展, 是人们认识、学习名人精神的很好方式。院前广场主要采用浮雕、圆雕、文字的形式表达主题。拓展功能的加入, 使整个广场更加的丰富, 也使广场“江阴、天华、历史、文化”的主题表达得更加充分。

五、形式表现文化

天华文化中心摒弃了以往用水、音符、平面上的曲线等为代表的标签式的音乐表现形式, 而是采用凹凸的波浪地形来表达, 犹如中心螺旋形下沉的广场散发出的音乐震波, 震波向四周扩散, 一切物体在震波的带动下变得有了韵律, 所有的物体因此有了音乐的生命力, 在震波中上下舞动。 (图3)

凹凸的波浪地形使整个广场的形象更加新异突出, 视觉刺激极为强烈。波浪地形结合原有渐高的地势, 凹凸波浪地形也渐渐高起, 游走于其间犹如在流动的乐谱上行走, 人成为一个个跳动的音符, 人与环境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给人以一种新的体验。 (图4) 在每一个不同的高度, 人的视域范围都有所不同。广场中的标识不仅仅是用文字来表达, 而是采用了具有特征的树, 比如江阴的名树—红豆树。红豆树既能够起到一定的标识作用, 还能够体现江阴的地域特色。

名人廊的雕塑墙因为音乐的震波而变得有了节奏, 雕塑墙结合实与虚的墙体关系, 使人们在透与不透之间感受名人给现代人带来的实与虚的影响。

六、“寓教于乐”在设计中的运用

天华文化中心的整体设计为避免单调或以说教为主要的主题表达方式, 创造了一种极具“音乐”特色的强节奏、强视觉冲击力的景观, 使人们一接触到此广场便感受到强烈的韵律和“音乐”的主题。它设计了一条具有猎奇性质的展示路线, 使展示内容在水、林、草之间灵活展现, 使人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在寻找乐器的过程中加深对中西乐器的了解, 加强对音乐的认识, 在“游玩”、“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启发, 在娱乐体验中获得知识, 得到文化营养。 (图5)

“寓教于乐”在以科普教育为目的的景观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将“游乐”与“教育”共同置于主题的表达方式中, 使两者更好地结合。文化美与景观美的融合, 不仅能够使教育的主题表达得更加充分, 有助于人们从中受到很好的教育和启发, 又能够使景观自身富有创意, 使城市的文化空间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刘盛璜.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7

开展科普教育,推进素质教育 篇5

2002-03-22 11:40:24 管彦丰 吴端辉

一、实施科技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第一,由于科技文化素质是青少年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科技教育的重点是使他们掌握科学的知识,学习科学的方法,确立科学的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世界观。在培养他们广泛的科技兴趣,应用科学技术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同时,培养他们开拓创新、动手动脑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第二,当前的教育改革正处于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之际,我校以加强科技教育来促使学校课改向纵深发展,在落实科技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创造教育,学习方法指导等种类教育活动,有利于学校形成自己鲜明的面向未来的办学特色。

第三,青少年是整个社会中最有生机、充满希望的群体,他们是跨世纪的一代,因而科技教育的实施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活跃他们的身心,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以及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健全管理网络是实施科普教育的保证

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构建学校素质教育的管理模式是极为重要的,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步骤,它一般经历以下三个阶段:扬长避短,寻找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因校制宜,构建学校素质教育模式;整体优化,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我校正是通过以上三步骤,构建了科技教育的管理网络。我校科教管理的网络,以校制订的“实施方案”为中心,它的主要内容是:

(一)加强领导,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1、健全管理网络,设学校科教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学校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德育教导主任任副组长,中学部教导主任、团队教师、小学部教导主任、科技总辅导员(兼兴趣活动教研组长)、退休返聘的科技教育骨干教师和总务主任等六人为组员。

2、由组长负责制订学校科技教育的近期及远期规划,副组长制订计划。

3、对学校科技教育的特色项目及每年的“爱科学月”活动要定期研究、制订计划、检查落实。每学期末或活动结束后进行小结,资料保存完好齐全,交档案室保管归档待查。

4、建立科技工作会议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的工作会议。每学期召开1--2次扩大到行政班子、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及有关的任课教师的工作研讨会。

5、规范校评估机制,结合学校管理改革,加强对科技教育优秀教师及学有所长学生的表彰和奖励。

6、把教师的科技教育工作作为业务考核、评选先进及职称评聘依据之一。

7、设立专项基金,以表彰、激励在科技教育中进行创造性劳动或有突出表现的师生。

(二)落实措施,强化主渠道的科技教育

1、每学期制订科技教育的计划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由领导小组督促、指导并评价落实情况。

2、必修课任课教师要在备课时寻找课文知识与科技教育的结合点。从学科特点出发,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推理、归纳总结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其他各种能力。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造才能。

3、各备课组长必须在教学进度表中写明教学计划、进度,注明各阶段的德育渗透点及科技教育落实点。

4、各教研组或备课组必须在每学期举办1--2次结合学科特点的科技知识讲座或竞赛。

5、创设条件,采用内外结合的办法组建一支科技教育的师资队伍。要求每位教师除本学科的必修课教学外,必须具有必修课、活动课的教学能力,特别要鼓励教师从事科技方面的教学。

6、进一步调整活动课程中各类活动项目,加强科技教育的比重。班团队活动、阅览活动、社会实践、考察等活动都要有意识地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做到参加兴趣活动、科技类小组的人数为全校学生总数的35%以上。

7、加强活动课程教育管理,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员、定内容,有机有序地培养好有科技特长的人才。

8、建立全校性每周(三)一次的科技教育晨会制度。由科技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及校内外其他教师轮流执教,对学生进行定期的科普教育。并由专人负责定期(每二周一次)出好“尚文科技角”黑板报。

(三)认真规划,稳中有升地开展各类课外、校外科技活动

1、由团队组织及各教研组(备课组)分工负责,组织好科技讲座、黑板报、广播宣传工作、社会考察活动、科技比赛、知识竞赛、科技活动成果展览等各种活动。

2、每年开展一次为期一个月的,有鲜明主题的“爱科学月”活动。在历年开展此项活动的基础上,要做到既发扬传统特色,又力求创新突破,稳中有升地搞好这项深受师生欢迎的活动,继续做到师生广泛参与(参与率学生达100%,教师达80%以上)。

3、鼓励师生踊跃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科技传播活动,并努力争取社区对学校科技教育的支持,建立一支由校外科技工作者组成的校外科技辅导员队伍。

(四)开展研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总结

1、结合学校“活动课程教育研究”和“一般智力学生创造才能培养的研究”两个课题的研究,摸索、总结科技教育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规律。

2、结合学校九年一贯制办学新模式的试验工作,探索、研究在九年中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序列、内容、形式,以形成学校科技教育的网络。

3、研究科技教育与创立学校特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4、研究科技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相互关系,以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实施科普教育是创建学校特色的基础

我校把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作为实施“转轨”的突破口,所取得的成果也证明了实施科普教育是创建学校特色的基础。我校科普教育的“实施方案”实施后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一)学科渗透,师生教学相长

我们学校的教师在经过12年课改的实践以后,素质教育深入人心。由于我校自1991年起试用的新教材又特别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师不管在必修课、选修课还是在活动课,都把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进行科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与手段,尤其重视对学生创造才能的培养。为了适应培养能面向未来新型人才的需要,教师不断充实自己以提高教学质量。随着学生素质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也随之有了提高,可谓教学相长。

(二)活动普及,人人参与

科技教育在我校由于“兴趣活动”的课程的设置而早就成为一项参加人数众多的常规工作。全校有校内、外相结合的科技小组共20项47个,参加人数共占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两年前为39.49%)。而一年一度的“爱科学月”活动则成了人人参与的一项全校性大活动。

(三)表彰激励,科研成果丰富

随着学校科技教育的深入发展,学有所长的学生以及辛勤育人、成绩显著的教师不断涌现,学校相应地设立了评估与表彰激励机制。教导处每学期定期检查各科技小组的教学计划、进度和学生考评情况,把结果上报校长室,由校长在一年两次奖金结算时根据业绩进行奖励。为了

使学校科技教育更上一层楼,更好地办出学校的特色,有关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校领导及有关教师写了许多论文,不少论文还获了奖。

(四)创建特色,形成素质教育新模式

科技教育是中小学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我校在这方面坚持了11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在做这项工作时始终特别注意因人因地制宜,不盲目模仿、照搬重点中学或硬件设备好的学校的做法,坚持走自己的路,探索创建自己行之有效的工作特色。而要使之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新模式,下面几个因素也是成败的关键。

首先,除必要的行政领导、科技专职教师参与外,团队组织的协作是一种十分好的组织形式。同时科技活动的开展,反过来也赋予德育活动以新的内容,可谓相辅相成。第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才能,要重视在学科教学这个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坚持不懈,必定会有成效。第三,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制度的建立,为学校科技工作争取社会的支持提供了良好的途径。第四,由于学校领导重视这项工作,在人力、物力的投入上作出了最大的努力,而且把这方面所得的奖励资金用于科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上,故产生了很好的效益。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学校抓住了教育转轨的契机,主动迎接挑战,科学地处理好抓基础、抓常规、抓科研与创特色的关系。发动教师群策群力,创造性地把科普教育作为创建学校特色的教育活动,从而有效地推进了素质教育,学校也因此而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学校。

四、几点问题和思考

(一)转变观念问题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老师认为科技教育是教学的陪衬,是兴趣活动或理工学科的事,而忽略了平时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教育。因而通过主渠道落实科技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形

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以确保科技教育的实效。

(二)课时不足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进科技教育,市教委曾要求每周能有一节课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但在现行的课程标准及课时计划下,各学科课时普遍偏紧。我校以开设科技晨会课作为尝试,今后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时将争取落实专用课的课时。

(三)缺乏指导问题

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整合研究 篇6

【关键词】科普教育   基础教育   有效整合   改革

一、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整合的现状

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校外科普教育的进入现状却不容乐观,在本人进行的关于南安市农村中小学的科技创新教育调查中发现,目前广大农村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科普宣传、科技小论文、讲座、兴趣小组、课外科技实践、科技比赛和科技节等形式,形式多样,科协等部门组织的市级科技活动也很丰富,但其中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科技实践活动等这种具有较强全员性的活动在中小学近年来有减少的趋势,在农村中学开展的全校性课外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科技实践活动中,学校老师、学生反映大多一般,而在为数不多的县城学校开展的科普教育情况虽然好很多,但由于县城学校无形中形成的教学成绩攀比现象比农村校更加激烈,学校老师主要精力都放在课程教学上,对科普教育也是应付了事,对校外科普教育进入基础教育虽然条件好但积极性不高。

二、原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影响

尽管近几年基础教育的教学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但应试教育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应该说从国家和政府层面是高度重视科普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但在家长和学校方面由于历史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对科普教育重视程度不是很高,出现家长“重艺术教育,轻科普教育”、学校“重学科教育,轻科学教育”的现状。

(二)教育行政部门认识上重视不够

政府部门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和政策去推动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结合,但这个问题还是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经常出现“科协热、教育局冷”的局面,归根到底在于教育部门认为:科普教育是科协的事情,不在其职责范围内,教育行政部门是配角,不必主动去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三)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整合缺乏有效的整合手段和评价指标

由于在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等方面,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整合手段和评价指标。大多数学校教师和家长视科普教育为“异类”,有些家长对学生参与这样的活动甚至持反对态度,科普教育成为“课余可有可无”的活动,无法进入课堂教学主阵地,更谈不上有效整合,实践经验表明,要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大问题,仅仅依靠科协系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探索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有效整合的根本性策略。

(四)稳定的专职科普教育师资队伍没有建立

科普教育的实施需要建立一支素质高、热心科普教育、复合型的科普师资队伍,而目前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大多是接受单一学科教育成长起来的,中小学基本没有专职的科普教师或者科普员的编制,校级科协开展活动时断时续,承担工作主要由理科老师兼任,因此,如何在中小学建立相对稳定的复合型的科普师资队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改革思路和对策

(一)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科协组织及有关部门联合推进校外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进学校的有效机制,改变科协组织“单打独斗”的校外科普教育现状

校外科普教育进校园,加强对校外科普教育参与基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基础,但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科协组织及有关部门协调机制是关键,只有建立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有效机制,才能把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整合的目标落到实处。

(二)加强科普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学校教师到校外科普机构担任辅导员,鼓励校外科普机构辅导员到中小学担任科普老师

要实现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整合,在具体的每一个学校或者中心校则要配备一名以上的科普员,负责科普宣传和教育工作,承担校外科普工作进入校园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工作,并制定学校的科普管理制度和推进措施,形成以专职的科普员或科技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校科普队伍。

(三)把科普教育纳入教育课程体系和考核体系,进行科普教育考核

科普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其意义是面向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科普教育要获得有效发展,必须拓宽科普教育的载体与渠道,把校外科普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将科普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在校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率不断提高。

(四)加强校内外科普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完善中小学科普教育结构

目前中心校大多数科普活动是以局部为出发点设计的,有重复现象,内容和活动方式单一,系统性不强,而符合青少年兴趣特点、适合进入校园的项目不多,这需要地方政府来牵头研究和整合,使之成為基础教育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

(五)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优势开展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活动,提高校外各种科普资源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能力和积极性

在整合过程中,我们发现,南安市校外专门的科普教育机构还是比较少的,主要在科协和青少年宫,而且青少年宫现在重心已经转到艺术培训上,而有些企业、工业园区、科技示范基地则可以利用其现有资源为科普教育服务,因此,要倡导各类企业、工业园区、科技示范基地为科普教育提供资源、资金支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优势开展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活动,提高校外各种科普资源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能力和积极性。

四、结束语

论加强麻醉学科普教育 篇7

1 目前我国公众因不了解“麻醉”而引起的一些问题

1.1 有些人甚至还认为,麻醉就是手术前打一针,麻醉药加得越多效果越好,这一简单的看法往往是引发医患矛盾的根源。

1.2 很多人并不知道现代麻醉学不单是手术室里的无痛,其实还包括术后镇痛、疼痛的治疗、无痛胃肠镜、无痛人流、重症监测等,全部与生活息息相关。

1.3 由于长期以来,麻醉科医师被“封闭”在手术室内,从而造成社会上普遍对麻醉有一种神秘感。

1.4 麻醉前不少患者心存巨大心理压力,甚至有个别患者因为害怕麻醉,一再推迟手术。有些患者和家属麻醉前都要反复询问:麻醉是否安全?麻醉的并发症和死亡率究竟有多高?麻醉对身体,记忆,智力发育是否有影响?

2 加强麻醉学科普教育的好处2.1 社会公众方面

2.1.1 让患者和患者的家人更好地理解有关麻醉的问题,消除对麻醉的顾虑和恐惧,更好地配合与理解麻醉医生。

2.1.2 使疼痛患者消除对麻醉的偏见,愿意采用麻醉方法解除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

2.1.3 人们逃避就医就是因为恐惧疼痛,通过加强麻醉学科普教育,改变患者对前往医院就诊,检查,治疗的态度。

2.2 对医学生的教育方面 丰富了医学生的科技经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把复杂的医学问题简单化,为其以后进入临床实践作准备。

2.3 对麻醉科室及麻醉医师方面

2.3.1 增加麻醉科的影响力,使麻醉医师走出手术室,成为开展无痛技术的核心力量。

2.3.2 通过开展并加强麻醉学科普教育,建立麻醉专业人群的网络家园,让他们可以自由地进行专业交流,资源分享,宣传麻醉知识,资讯服务等,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

2.3.3 使麻醉科队伍壮大、地位提升。

2.4 对医院方面

2.4.1 通过开展并加强麻醉学科普教育,开展更多的无痛技术,促进无痛医院的开展,增加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医院的品牌与影响力,从而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4.2 在疼痛治疗方面,对于无痛检查项目,促进医院疼痛门诊的开展,方便广大群众就医,使疼痛治疗成为常规治疗方法之一,从而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加强麻醉学科普教育的途径

3.1 争取政府相关部门参与麻醉学科普教育工作, 增加经费投入。政府关注科普是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和高新技术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是一个可以提高公众的科技素养, 促进公众理解科学, 使公众适应科技发展引起的社会变化的重要手段[2]。

3.2 设计和制作各种麻醉技术的操作过程,慢性疼痛的治疗技术和心肺复苏技术的flash动画,建设麻醉科普宣传网站。通过网站宣传推广:①通过社区、学校、公共卫生系统现场推广;②通过跟各医院网站、卫生网站连接交换推广;同时,优化与麻醉相关的搜索引擎关键字的搜索。

3.3 聘请各大医院专家回答在线问题和网络留言,并参与麻醉学科普报刊和丛书的编辑,努力著写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麻醉学教育图书。目前许多医学科普读物为了提高质量、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都积极组织各科专家进行医学科普创作活动,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

3.4 制作通俗易懂的麻醉学教育的宣传资料,例如,内容和形式十分新颖、针对性较强又便于携带的小册子;组织项目成员到社区、中学、大学现场进行宣传,并派发资料和flash 动画制成成的光碟或DVD碟。

总之,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麻醉学知识以及融化于其中的“以人为本,解除疼痛”的麻醉学精神,从而突出“对人的关爱”的人文麻醉学精神,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摘要:由于长期以来,麻醉科医师被“封闭”在手术室内,从而造成社会上普遍对麻醉有一种神秘感。现代麻醉不单是人们所熟悉手术间里的无痛,已逐渐向“打针”也不痛的“无痛医院”发展。另一方面麻醉对记忆,智力发育是否有影响,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本文试图就“加强麻醉学科普教育”这一问题,初步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促进公众对现代麻醉的理解,提高就医的质量。

关键词:加强,麻醉学,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15.

[2]陈超.借鉴国外科普经验,发展我国科普事业.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2(2):35-38.

浅谈农村医学科普知识教育 篇8

医学科普是指“把人类在认识医学科学实践中产生的医学科学技术知识、医学科学方法、医学科学思想、医学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向大众传播,为公众所理解和掌握,并不断提高公众医学科学文化素质的系统过程”(欧阳学平,2006)。把最基本的医学科学和技术传播给普通大众,是医学科普人员及相关机构的义务,是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必要举措。医学科普知识传播是没有商业色彩的公益事业,因种种原因,中国的医学科普传播现状并不乐观。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在相对落后状况(苗卫军等,2011)。据调查,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数仍然较少,平均每1 000人中只有约20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非正规教育和科普工作相对薄弱(苗卫军等,2011)。

目前,尽管医疗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医学水平持续提高,健康仍是人类社会不容忽视的一道难题。因不良生活方式或是环境问题造成的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甚至一些老年病都有了年轻化的趋势。医学科普基本知识的缺乏是健康的一大杀手,使得很多患者及其家属错过最佳预防或治疗时机,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时有发生,且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特别明显。相对来说,农村人口信息相对闭塞,低教育水平者较多,加之在基础教育之中,医学科普知识极少,且往往普通民众获取的医学科普知识很多真伪难辨。医学科普知识教育的不足,既给农村患者带来严重后果,又是医患关系不可调和的原因之一。令人担心的是,很多民众,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人口,在自己和家人遇到重大疾病的时候,要么束手无策,要么根本就没有危机意识,这都是缺乏相应的医学科普性知识的原因。

2 农村医学科普知识不足的原因

农村医学科普知识传播不足的原因在于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不够,医疗机构对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不足,大众传媒对于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有限,以及学校教育中医学科普知识教育的缺乏等方面。

首先是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不够。有报告显示,我国大陆政府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2011年,我国政府的医疗卫生支出仅占GDP的1.35%,低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而发达国家的政府卫生支出占GDP比例一般为6%-8%,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2%-6%(李泓冰,新华网)。虽然近年来,农村实行了“新农合”等一系列医改措施,给农村人口的医疗带来福利,但相比城镇人口来说,实行太晚,受限制太多。由于经费和人才的不足,农村医学科普知识的传播停滞不前。

其次,医疗机构对农村的医学科普宣传与教育极为不足。传统的医学科普传播工作仍在农村地区占主要地位,且只有少量的传统宣传方式存在,如乡镇卫生院的贴画和告示,主要内容多为预防性病、艾滋病、血吸虫等较传统的主题,涉及面狭窄。而针对其他重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等)的预防和治疗,很少有公益性且知识量足够的宣传。而这些重大疾病,往往是农村人口现今面临的严重考验。大型医疗机构几乎很少参与到农村医学科普知识的传播之中。个别医疗机构以发放传单、手册、带有广告的扇子等进行的医学科普宣传又多为以盈利为目的广告,可信度受人质疑。

再次,大众传媒对于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有限。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对于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有限,甚至有伪科学的形式存在,使得普通民众对此真假难分。网络时代的到来给社会带来巨大变化,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获取有用的免费资源。随着农村经济的改善和提高,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口已在享受网络资源服务。弊端却是,网络上也只有少量的公益性的医学科普网站,其内容也只是简单的图文展示,书本搬家(苗卫军,2011),且很多医疗信息是以商业广告形式存在。而且,能有意识地通过网络去获取有用的信息资源的农村人口为数不多。对于偏远农村来说,网络信息仍处在较落后状态,大多数农村人口没有网络,或不会利用网络,即使会用,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有限,鉴别真假信息的能力有限。

最后,学校教育中缺少医学科普知识的教育。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所提倡的最终目的,也是我国学校最难实现的目标。健康素质的教育同样的从学校教育中缺失了。中国大陆的基础学校教育(从小学到高中),有关健康意识和医学科普的教育含量有限。高等教育中,非医学院校多只重视本校专业的教育,几乎不涉及医学科普知识。导致的结果是,即使受过高等教育,除医学专业人士外,大多民众仍没有足够的医学科普知识;医学院校多也只重视本校学生的医学专业教育,忽视了面向非医学学生以及社会大众的医学科普知识的教育与传播。

3 启示

针对农村医学科普知识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启示:

政府需增加对农村医疗事业的重视,加大投入。医疗事业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中国人不可再做“东亚病夫”。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教育和医疗却长期没有得到重视,特别是对于拥有众多人口、文化层次和经济水平都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新医改”的确给农村的医疗状况带来巨大的改变,但城乡差距仍然存在明显,个别城镇人口可以享有的权力,还不能在农村实施,这需要政府的更多关注。政府对农村医疗事业,不仅需要经济上加大投入,还需做好科普知识的宣传工作,改变传统、愚昧的状况。有关机构应有组织下到基层,跟群众沟通交流,才能确实了解真实情况,对症下药。

医疗结构对医学科普知识宣传有带头作用。不管是乡镇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还是县、市、省级医院,都要重视向公众,特别是农村人口,宣传基本医学科普知识。只有民众有了基本的医学科普知识,关注自身的健康,重视饮食、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才能整体提高民众的身体素质,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病率,从而也减轻医院的负担。与此同时,基层民众对医学科普知识的了解,又有助于医患沟通,减少不必要的医患误会,减缓当下社会中越演越烈的医患纠纷问题。

通过社会传媒进行农村医学科普知识的教育和传播。公益事业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传媒机构有义务和责任面向公众宣传医学科普知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可以通过公益广告、健康节目等方式免费向公众宣传科普知识,有益于偏远地区民众接受到科普知识的教育。

在提倡全民素质教育的大前景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学校教育都应该重视科普知识的传播。基本的医学科普知识,小学、中学就应该得以开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学生受教育后又可回到家里想父母传达,逐渐起到公共教育的目的,这对于偏远地区的教育具有深远意义。对于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可以适当开设医学科普选修课程。非医学专业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好,有良好的文化基础,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孙水林,2003)。另一方面,非医学大学生兴趣广泛,对医学科普知识有兴趣者为93.77%(孙水林,2003)。农村学生在受过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医学科普知识之后,自然会对农村人口的整体医学科普知识的传播起到推动作用。

尽管近年来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资助,今天中国的农村人口仍然是弱势群体,城乡差距仍旧很大。农村人口的经济条件、受教育情况和生活条件水平仍很低下,众多群众医学科普知识的严重缺乏。针对农村的医学科普知识教育,需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不仅需要党和政府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政策,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长期不懈的努力,也需要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力量给予强力的推动,这也是新闻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那么,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三农”问题报道的记者,在多年的新闻报道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贴近群众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必须怀着对“三农”的深深厚爱,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种神圣使命和责任,站在农民的立场,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深入调查,勤于思考,关心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急农民之所急。只有如此,才能写出有高度、深度和广度的“三农”新闻报道来。

农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农民的事情是第一要事。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既为各级新闻媒体指明了“三农”宣传的方向,又为做好“三农”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直接服务“三农”的媒体,更有责任、有义务以创新的精神,转变新闻宣传观念,转换报道视角,改进报道手段,做好“三农”报道工作,为广大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舆论引导和支持。有一年夏粮收割后,很多农民来电来信咨询,小麦每亩地比往年多施了几十斤化肥,为啥产量并没有提高?收效不大?笔者带着普遍的问题进行实地采访,发现农民种田不仅缺乏科学指导,更多的是盲目跟风的旧习俗、旧观念很严重,认为种的是一样的庄稼,别人施肥我也施肥,别人灌溉我也灌溉,一切跟着别人走,“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针对这种状况,通过深入采访,笔者先后写出了《配方的魅力》、《小麦灌溉、追肥技术》、《植保为粮食增产保驾护航》等系列报道。在这些报道中,除了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外,还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介绍农民能看得懂、学得会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指导,从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夏季是自然灾害的高发期,特别是冰雹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防不胜防。有一年,河南滑县西南下了一场冰雹,农作物受到严重损害,为了

农民民立立场场是是做做好好“三农”报道的必要条件

尚伟民

(河河南南科科技技报报社社,河南郑州450008)

[摘要]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三农”问题报道的记者,站在农民的立场,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深入调查,勤于思考,关心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急农民之所急。才能写出有高度、深度和广度的“三农”新闻报道来。

[关键词]农民立场;“三农”报道

摘要:医学科普知识的传播对于大众的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农村人口的医学科普知识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应该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

关键词:医学,科普知识,农村

参考文献

[1]欧阳学平.论医学院校在医学科普宣传教育中作用之发挥[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3(1):61-62.

[2]孙水林.非医学类大学生医学科普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9):10,13.

[3]孙水林,赵格非等.非医学类大学生医学科普教育现状的调查[J].西北医学教育,2003,3(11),1:32-34.

[4]苗卫军,刘燕清等.我国医学科普传播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1.4(6),8:88-89.

农业节水技术科普教育推广模式研究 篇9

1 农业节水技术科普教育推广的意义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确立了“三条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其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用水效率要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要达到0.6以上[3]。2010年, 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仅为0.5,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2015年要达到0.53的水平, 可见农业节水尚有很大空间。2012年中央“1号文件”的主题是“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其中明确提出了“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 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4]。科普教育推广是目前农业节水的薄弱环节, 也是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的重要领域。

目前一般意义上的农业科技推广和教育, 一些专家学者既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 又开展了较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在农业节水的技术推广方面, 已有一定的理论探索[5,6,7]。但整体而言, 对农业节水技术科普教育和技术推广的特殊性尚无更深入和系统的分析, 在实践上不能指导农村发展对节水技术的需要。因此, 将节水技术和科普教育推广结合起来, 使节水农技能较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是农村地区特别是干旱区面临的重要任务。

2 农业节水技术科普教育推广方案

农业节水措施一般包括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等内容[8], 其中技术节水在整个农业节水体系中更具基础性的意义, 是实施其他节水措施的支撑和前提。结合节水农业技术的重点领域, 积极创新科普教育推广方法, 扩大范围, 提高质量, 营造氛围, 全面宣传和普及节水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从而形成全社会节水的基本行为, 并采取各种有效形式, 开展节水技术科普宣传。目前, 需要深化和细化有关农业节水技术的科普教育推广的方案, 提出具体的农业节水科普教育推广的目标任务、内容、主体、重点受众、载体、层次、途径和类型等 (表1) 。农业节水技术科普教育推广需把握5个原则:主体多元化、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方式通俗化、目标实效化。

3 农业节水技术科普教育推广的模式

根据农业节水技术科普教育推广的主体, 按照推广动力主导的原则, 农业节水技术科普教育推广一般有三种模式。

3.1 农技机构推广服务型

农技机构是指公益性的农技推广机构, 由全国农技推广中心, 省、市、县农技推广站, 乡镇农技站等5个层级组成, 是目前节水农技推广的主力军, 主要开展公共服务, 提供公共产品, 如农业节水的技术体系、技术模式、技术标准、技术规程等。具体推广类型上, 主要有专家联系节水大户 (养殖、种植大户等) 型、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型、农技超市落地和流动型等, 形成节水农业技术人员抓示范户、示范户带动农户的节水技术推广工作机制。该模式的定位在公益性上, 关键在基层节水农技推广的服务手段上,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等推广对象提供简易直观、双向互动的公共技术服务。节水技术需要较大的地区大多为干旱区,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所以农技机构推广服务型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在经费保障、人员编制、基础和设施配备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3.2 高校院所示范带动型

高校院所示范带动型是指以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为依托, 通过建立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场、基地) 、示范片、示范户等不同层级的示范体系, 推广和传播节水农业技术, 使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推广方式向现代的示范式、引导式等新模式的转变。主要类型有高校院所和地方 (县、市) 联建型、共建型、技术专业化市场转化型、科技大篷车、节水农业专家大院等具体方式。在这种模式下, 可考虑借鉴美国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体系, 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试验示范站, 围绕区域节水农业发展需要开展应用研究, 解决农业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难题。在区域节水农业主导产业的重点县 (区) , 可采取多种形式, 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建立推广工作站 (办公室) , 开展农业节水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9]。同时, 要积极实施农业节水科技特派员行动, 创办科技型企业和节水技术合作组织。

3.3 新兴组织参与促进型

新兴组织参与促进型是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提供农业节水服务, 是一种新型的推广模式, 推广的主要是简捷方便的实用节水技术。具体类型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节水农业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主导等不同推广形式。一些节水农业服务型企业提供科工贸一体化服务, 政府可向其购买公共服务, 以服务于农民。充分利用新兴中介组织、经纪能人、涉农企业了解市场行情和对供求信息变化的信息, 通过价格机制、信息反馈等手段, 将先进实用节水技术的推广与基地建设、市场销售等结合起来[10], 有利于提高节水技术的推广效果。通过协会、合作组织等新兴组织, 把从事作物生产、经营、管理、科研等工作的主体连接在一起, 使农户与市场、生产与技术、政府与群众、农户与大学之间架起联系沟通的桥梁, 解决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利用新兴组织对科技的较强吸纳转化能力, 以试点示范带动农民增强节水能力[11]。这三类模式不但要展示和推广节水农业的新成果、新技术, 更重要的是培训人才, 促使当地的“土专家”能尽快独当一面。

4 节水农业技术科普教育推广的实例

甘肃省民勤县是典型的缺水地区, 在探索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农业节水技术科普教育推广方面积累的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在农业用水中, 民勤县农田综合灌溉定额由2006年的8775m3/hm2下降到2010年的6225m3/hm2, 平均下降2250m3/hm2;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3年的0.55提高到2010年的0.61, 提高了6%;农业单方水产值由2004年的2.22元/m3提高到2010年的4.38元/m3, 提高了近1倍。

4.1 示范引导以点带面, 推进节水新技术应用

按照“分区有试点, 试点有特色”的要求, 坚持“突出重点、示范带动、抓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原则, 全县分行业实施了30多个各具特色的节水示范点。农业节水示范点突出示范了水资源管理、用水户参与、工程配套、结构调整、低耗高效、综合节水、新农村配套措施和整村推进的方法与类型, 如薛百乡张麻村、大坝乡文二村、红沙梁乡高来旺村等一批农业节水示范点成为节水工作的亮点, 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积累了经验。

4.2 协作攻关,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管理实践

农业和水务部门针对农业节水技术课题, 深入开展相关基础研究。以农业技术推广站、节水灌溉试验站为载体, 进行了大量的农业灌溉科学试验, 积极探索农业节水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以及适合各种作物的灌水技术和灌溉制度, 研究各种先进节水技术的集成模式。积极与省农科院、甘农大、省水科院等科研院所和部分技术开发公司企业开展节水技术交流与合作, 建立技术合作关系, 开展多种节水灌溉模式的试验示范与研究, 一些农田节水技术难题逐步解决, 大批科研成果得到示范和推广。同时, 在现有的智能化设施基础上, 依靠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 全面建设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网络。2010年在七干灌区的孙指挥、复指挥等村开展试点, 研发地下水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 建立水资源信息数据库, 具备信息处理、查询、上传、统计和辅助管理等多种功能, 为水资源信息化管理建立了基础模型。

4.3 观念转变, 促进农民形成自觉的节水行为

结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的实施, 积极创新宣传方法, 扩大宣传范围, 提高宣传质量, 全面宣传节水的目的意义和目标任务。2008—2010年共编印各类宣传材料60余万份, 举办大规模培训班100多期, 举办乡村培训班1000多场次, 扩大宣传覆盖面, 干部培训率达到100%, 农民培训率达到80%以上;2010年, 由水务和农牧等部门组织, 共举办乡村干部和农民大型现场培训班30多期, 参加人数5000多人次;结合科技“三下乡”活动, 采取集中和分户等多种培训方式, 组织技术人员对水权管理、工程管理和综合节水技术推广进行现场培训。同时, 利用《科技苑》电视专栏、《新农村资讯》和手机短信平台等媒体, 广发宣传节水新技术、重点工作动态、措施经验、典行事例、先进事迹等内容, 提高广大农民的水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 转变节水观念, 并自觉主动地采取积极的节水行为。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科技部, 水利部, 等.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EB/OL]. (2005-4-21) [2012-11-10].http://www.chinaacc.com/new/63/73/138/2006/3/su1535115221223600214433-0.htm.

[2]姜文来.建立农业用水红线制度,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EB/OL].2012-3-22[2012-11-10].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7/17462281.html.

[3]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EB/OL]. (2012-2-16) [2012-11-10].http://www.gov.cn/zwgk/2012-02/16/conten-t2067664.htm.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EB/OL]. (2012-2-1) [2012-11-10].http://www.gov.cn/jrzg/2012-02/01/conten-t 2056357.htm.

[5]段奕德, 窦晓黎, 陈天友, 等.云南探索推广节水农业五大技术模式[J].中国农技推广, 2006, (7) ∶38-39.

[6]吴素利, 李曙光, 张卓.沙地节水农业高产高效综合技术模式试验研究成果示范推广[J].内蒙古水利, 2011, (1) ∶16-17.

[7]张美, 杨立红, 颜风友.推广并应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模式的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 2012, (15) ∶53.

[8]陈润羊, 田万慧.西北干旱区发展节水农业保障体系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1, 27 (5) ∶461-463.

[9]张正新, 韩明玉, 吴万兴, 等.美国农业推广模式对我国农业高校的启示与借鉴[J].高等农业教育, 2011, (10) ∶88-91.

[10]柏振忠, 王红玲.新阶段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33 (5) ∶580-582.

我国地理科普教育的现状及实施举措 篇10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中学地理素养教育在我们国家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第一, 教材编写以知识体系为中心, 缺少地理科学史和地理科学发展的具体过程。第二, 中学地理教育中以知识点的传授和学习为中心, 过于强调地理知识的简单再现, 重视一般能力培养而忽略地理学科特殊能力的培养。第三, 对地理方法和地理观点的培养未予以足够的关注。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和主动参与关注不够, 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学生的主体发展。第四, 以中考和高考为指挥棒, 考什么学什么。中考不考地理的地区, 初中地理学科便不受重视;高考分文理的地区, 理科学生不重视地理学习。第五, 地理教师的素养有待提高。教师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资源, 受过大学教育并且受到地理学专业教育的教师是必不可少的。但遗憾的是不仅在小学, 而且在中学, 地理学经常由那些并非受过地理专业培养的教师讲授,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限制了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总之, 我国地理科普教育依赖于中小学的地理学科教育, 而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等原因, 学校的地理学科教育与真正意义上的地理科普教育是分离的, 特别是两者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理念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2.社会地理科普教育的现状

地理科普教育是社会科普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社会公众对于地理科普教育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地理科普教育的社会氛围, 未能为其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社会公众普遍对地理科普教育比较轻视, 对地理科学知识和地理专业人才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作用与价值缺乏认识。目前, 我国地理科普教育在学校依靠中小学教育, 在社会则主要依靠专业地理从业人员与地理科普设施, 同时我国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 造成两种科普教育不能进行有效的融合与补充, 直接影响到社会地理科普教育的发展。把地理科普教育简单的作为地理基础技能与知识的教育, 并习惯地认为中小学地理知识就已经达到了地理科普教育的目标, 造成政府对社会地理科普教育减少投入, 社会各团体组织与个人缺乏参与地理科普教育的积极性, 进而不能实现地理科普主体的社会化。

3.地理科普教育的实施举措

(1) 中学地理科普教育实施举措

目前开设地理课程的学校包括各级中学及有地理相关专业的大学, 其中前者进行的是通识教育, 后者则属于专业教育。由于开设地理专业的高校数量很少, 因此其所培养的地理专业人才数量也非常有限。这样, 至少在当前情况下中学地理教育仍然是提高我国公民地理素养的基础, 也是最主要的途径。为此, 建议提高地理学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 并在高考中增加其比重, 尤其是要做到文理皆考。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从中学阶段就开始提高公民的地理素养, 才能使他们在将来更好地维护人地关系的和谐, 而不是仅专注于经济利益。

具体措施包括: (1) 转变教学观念, 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地理教师要转变观念,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2) 转变教学方式, 优化教学方法。地理教师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地理素质, 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 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选择互动型、自主型、实践型、理论型等多元的教学方法; (3) 实施发展性的学生评价, 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课程标准新理念要求教师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 实施发展性评价, 更加重视学生的未来发展, 重在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 (4)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丰富地理课程内容。教师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发资源, 为教育教学服务,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2) 社会地理科普教育实施举措

仅有中学阶段的地理教育是不够的, 还应该加大社会地理科普教育的比重, 使社会地理科普教育成为提高公民地理素养的重要辅助, 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全民族的地理素养。在社会地理科普教育中, 要特别重视组织实施, 采用科学合理的科普教育发展模式。与其它科学技术的普及一样, 地理科普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制度才能长期开展下去, 同时地理科普又是一项“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社会公益事业, 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给予足够的关注、重视与支持才能正常开展。同时针对不同教育对象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实施举措, 做到“因材施教”。

(1) 青少年的地理科普

青少年的地理科普应采取科普基地、居住社区、学校、野外活动和家庭一体化的模式, 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讲座、参观、考察、制作、竞赛等形式向青少年传播地理知识、地理思想和地理方法, 培养青少年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创造能力, 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人口观, 培养青少年的地理素养, 青少年的地理科普方式重点应放在参观学习、阅读学习、野外实习体验和动手制作方面。

(2) 农村及农民的地理科普

农村地理科普必须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大力向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传播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气象与灾害防治、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环境整治与保护、村镇布局规划与管理等地理知识, 农村地理科普要办农民科技学校, 兴农技服务站, 建农业生产基地, 促城市科教人员“三下乡”, 才能收到实际效果。

(3) 城市居民和企业职工的地理科普

城市居民含离退休人员的地理科普一般都纳入各社区、街道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 结合城市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 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利用街道和社区的科技、教育、宣传、文化、旅游、管理等资源, 把地理科普工作广泛推广到社区及街道的各种服务网络中。

参考文献

[1]刘一美, 王娟娟.中学地理素养教育探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3 (3) :43-44.

[2]付颖.新课改中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问题的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 2007.

上一篇:忠实下一篇:自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