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教学课堂教学

2024-05-07

搞好教学课堂教学(精选十篇)

搞好教学课堂教学 篇1

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 不难发现, 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更高, 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谐的教学环境, 首先要求师生的和谐关系, 也是和谐课堂的基础。教师的批评教育, 柔化成朋友般的提醒;学生的疑难问题, 应当成为师生交流的话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为人师表, 课下融入学生, 和学生做朋友, 勤交流, 在学生中建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 学生能够“信其师”, 也就能够“听其言”“从其道”, 让学生信任和满意, 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这也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

二、培养良好的课堂习惯

新课标课程改革, 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占有主体地位,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就能够主动地探索, 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成为学习的自我主导, 与同学和与教师的交流探讨机会也逐渐增多, 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完善自我。

课堂上, 教师需要做好学生的思维启发工作, 根据课堂内容给学生安排讨论课题, 给学生课堂的主导权,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思考和实践。由于每个学生针对问题的看法都不相同, 每个学生擅长的内容也不同, 让学生掌握多样的分析方法,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

三、优化课堂内容

为了搞好课堂教育, 教师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教师在新课程开始前有必要了解更多的新知识, 真正让课堂内容充实起来, 而且实时更新备课内容, 也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识重难点。教师的课程准备应当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教材准备。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知识, 就必须要吃透教材, 了解教学要求, 针对性强化学生的知识要点。 (2) 学生准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 要意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 对于知识的认知角度不同, 理解程度也就不同, 针对这些差异更好地优化课堂内容, 旨在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能力范围内接受知识。

综上所述,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 要充分认识到课堂的重要性, 同时还要明确学生的主体作用, 营造良好氛围的同时,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生共同努力, 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搞好语文教学 篇2

——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观摩活动。本次活动以“凸显阅读教学实效,引领阅读教学方向”为主题,向我们介绍了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并且展示了大家的课堂教学。在这次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来自杭州市崇文区的虞大明老师。

虞大明,男,1972年出生。浙江省特级教师。现任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副校长。浙江省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浙江省学科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曾被授予浙江省教坛新秀等多项荣誉称号。应邀拍摄“名师讲坛”、“中国名师”专辑,出版著作《走过10年——我的语文教学求索之路》,参与主编《新班级教育的实践探索》,有30余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看到这一系列的头衔,我有对虞老师的演讲就充满了期待。而作为第一个作报告的老师,他着实是开了一个好头。首先他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幅有趣的图片并辅之以问题:鸡为什么要过马路?然后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系列的答案。接着笔锋一转转向了今天他要做的报告的主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热点问题。第一个问题:关于认知冲突。虞老师告诉我们要正确的设置认知冲突,以此来发展思维,震撼心灵,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在这个问题上,他又用一系列的教学事件向我们陈述了冲突的重要行。通过课堂中发生的突发事件产生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获得新知。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教学评价。要注意教学评价的激励性,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功能。而教学评价的功能的主要有诊断,指导,激励。接下来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第三个问题就是问题设计的驱动性。要依据课文个性,设置问题情境。而问题情境的设置也是有条件的。1.问题足够大(探究空间大)2.有一定的情趣性。3.具备统领性。一般具有如此特征的课文就可以进行情境性教学。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课堂表演的语文性。我们要挖掘课堂表演的价值,让课堂真正有效起来。然后用《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做了例证,向我们介绍了有效地课堂教学。

听完这个报告我感触颇多。

首先在认知冲突的设置上。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要对课文有深刻透彻的理解,钻研其中的每一句话,找到其中潜在的冲突,以此来发展拓宽学生的思维。作为新晋老师对于这一点我们要尤其注意,一定要认真备好每堂课,带着负责的态度走进课堂。

其次在教学评价的问题上。教学评价不仅表现在积极地评价,适时适当的否定评价也是有必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评价问题时要巧妙,让学生在笑声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然后在课堂表演的语文性问题上。有效地课堂表演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的理解课文,更能锻炼其表现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逐步渗透这一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表演中习得知识。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创新 课堂教学学生

有过一则新闻:“教育部组织部分改革专家到实验区中小学听课,了解新课程实验情况。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教学能手上了一节公开课,博得教师满堂喝彩。然而,就是这样一节在别人眼里十分成功的课,却遭到课程专家的种种质疑和尖锐的批评。专家的评课,令这位教师难以接受,竟然大哭起来。”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始,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育。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英国哲学家约翰. 密尔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气息。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如何把创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呢?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数学从来都不是靠“听”懂的,而是靠“做”会的。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满堂问”、“满堂灌”的现象,这种课堂表面看来热闹非凡,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只是少数学生能够呼应教师的教学。这种教学状况是绝对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探究、体验而形成的。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一个自由、安全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最充分的发挥。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并且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把课堂变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教师才真真正正地成为学生的良朋知己。

三、要教会学生学习

1.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教师首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私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等;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课堂后段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数学阅读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以及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

2.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起着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活动,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质疑激趣,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的振奋状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地对学生灌输数学知识,而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都喜爱听故事,猜谜语,作遐想。我们应当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心理的内部矛盾冲突,并使他们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种矛盾的冲突,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恰当穿插有关生动的数学趣题、典故以及数学谜语,巧设悬念。比如:在讲授相似三角形应用时,可以在开始的时候设下悬念:你能否不过河测出河宽,不上树测出树高;你能否用硬币测出月亮离我们的距离?再如:讲三角函数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设下这样的悬念:你能否不过河便测出河对面一棵书的高度。这种悬念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倍感兴趣,学生能积极思考,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总而言之,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 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 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 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 精彩纷呈。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 篇4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 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 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 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 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 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 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 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 而是靠“做”会的, 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 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 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动口、动手、又动脑, 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 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 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 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 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 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发挥其主体地位, 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 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 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 教育之没有感情,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成其为池塘,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 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要生活上关怀学生, 更要学习上了解学生, 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多鼓励, 而不轻易否定, 恰当指引, 想学生所想, 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 更是益友。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 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 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栏目, 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 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 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 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 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 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 既可以扩大知识面, 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 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 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 学生学得苦, 教师也教得苦, 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 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 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 “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 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利用“想一想”, 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 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 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 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 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 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 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 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 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 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 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 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 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 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 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如何搞好初中政治教学 篇5

政治学科理论性较强,教师多采取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大多是一本书一支粉笔,教学方法陈旧和教学手段的落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许多学生即使学了也是死记硬背,教师画条条框框,学生背条条框框,教学效果较差,从考试成绩看,一般平均分在50分左右,死记硬背的能得分,稍一灵活,学生就不会了。平时我们的教学,大多重视实际或死记硬背,从教育效果看,没有达到知行统一目的。多数教师教学观念还停留在“应试”上,没有充分认识到政治课作为德育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同时在评价上,只能以考试成绩高低作为衡量和评价学生的标准。没有(或很少)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挥,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了,这种以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政治教师的素质要自觉提高“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 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转化学业不良的学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对此类学生要热心、耐心,爱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教师应首先端正教育思想,认识到所有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都是四化建设的后备军,学业不良的学生学习基础差,更需要得到教师的精心培育,需要得到教师和全体同学的尊重。对差生,决不歧视他们,而是偏爱,重视,关心爱护他们,切忌一味指责。课外多花一点时间与他们谈心、谈学习,帮助他们分析落后的原因所在,指导他们查漏补缺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用爱心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要努力去寻找,去发现学业不良的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每位学业不良的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常为自己的优点不被人所知而感到委屈。班上有位学生,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可是手却很巧,一到课余时间便画画,画各种各样的动物,有时甚至用小刀在桌面上雕刻,整个课桌面仿佛成了一个“动物世界”,遭到许多教师的批评。我发现这种情况之后,多次与之交谈,肯定了他的心灵手巧的一面和在绘画、雕刻方面的天才,指出他有这种天才,如果在学习上稍加努力之后,以后可以升到艺术学校去深造,一定会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并指出学习基础差只是暂时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努力。勤能补拙,只要自己有信心,讲究学习方法,一定能够补上来的。此后,这位学生学习上有了变化。我又及时给予督促、帮助,指导他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同其他教师一起为他补习功课,同时,对他学习上的每一个进步,都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到学期结束,他的各门功课的成绩都有了很大提高,并且经常为班级黑板报画刊头,得到全体教师和同学的认可。

最后,要耐心辅导,逐步提高。教学上要充分考虑到学业不良的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关键在课内,功夫在课外”,也就是在平时。在课外,要组织他们给予耐心辅导,特别像我们这样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基础差,只有耐心辅导,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经常利用早晚自修等课余时间,每次组织三至五名学业不良的学生,给予耐心辅导,决不歧视、讽刺、打击他们。在辅导中,主要是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纠正他们错误的学习态度,而且针对差生知识的缺漏,循序渐进,多启发、多引导,鼓励他们,使他们不致于破罐子破摔,而学有信心。台下十年功,台上几分钟,经过一年的努力,大部分学业不良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如何搞好英语课堂教学 篇6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我国大部分学校是从初中开始学习英语的,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这个阶段的许多学生都会觉得,要将自己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并且能绘声绘色,往往很难做到,因为汉语已在学生的脑子里初具规模,很难抛开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甚至有的学生出口便是中国式的英语。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英语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注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中学生的求知欲是相当强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设法让学生在学习时取得一定的成就,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有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往往是在日常生活或具体的交际情景中才能获得,比如在初一教句型What is on the table?这一句时,教师在巩固操作这一用法时,可以手握一件小物品,把它放在老师自己的身后,问学生:What is in my hand? Guess.这时学生兴趣来了,不但集中思想猜,而且会很自然地说:There is a……in it,或Ts that a……?老师回答:No,it is not.或Yes,it is,that is a……等,最后,一个学生猜到了,那个学生很满意,其它学生也很高兴,这样,学生对句型运用很快就熟练了,概念也深刻了。高年级的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唱英语歌,阅读英语课外读物,听懂一些趣味性强的英语短文,能看少年儿童英语电视节目等。

2、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启发性的要求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一般都是比较强的,他们时常希望在学习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这一点对我们的启发式教学十分有利。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启发性较强的要求,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例如在教What is the girl doing? Where are the children waiking? What is her mother saying to her?等句型时,教师经过一定量机械操练后,就可利用教室的实物、挂图或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想象,表达自己的意念,这样全班同学都集中注意,积极思维,情绪很高。

3、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能长时间集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适当安排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在音标拼读时,事先布置学生在课前查阅字典,掌握单词的音标拼读;在教单词时,把含有相同读音的单词(如day say lay gay may way等)放在一起教;或把单词放在句型里教。在教句型时,自己可编句型或用图片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教课文时可用简笔画,边画边教,巩固、小结时,可运用角色表演联词成句等表演方法。

二、强化实践性和交际性

英语教学是实践性和交际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这是由外语教学本身的职能和我国社会需要所决定的,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1、四会能力和谐发展。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应和谐发展,四会能力的发展,历来就是外语教学的手段和目的要求,因此在强调听说需先的同时,读写一定要跟上,这样效果才会更好。例如在教Good moming、Good afternoon、Good night、Good bye等日常用语时先让学生会听会说,然后要求其能在句子中、对话中读出,并且会写。

2、重视交际运用。实践性和交际性是外语教学的基本特征,而且它不同于其它学科,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实践性,如重复、模仿、套用、改写等,而且要利用外语进行交际和模仿的交际,例如,每天上课值日生汇报:I am on duty today,Lilei is not here.两分钟自由讲话,师生自由交谈,学生主动讲话,分组交谈等,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也能把课上得生动。

3、坚持精讲多练。课堂3/4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并且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组织学生做多种多样的练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机械到活用。

三、加强巩固,引领发展

人们常说,外语教学的过程就是同遗忘作斗争的过程,遗忘的确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因此我们重视巩固,并在教学中引领学生不断发展外语的实践能力,也就是在发展中加强巩固,在巩固中追求发展。

搞好课堂教学给教学注入活力 篇7

1 教员要注重知识积累

知识积累, 其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指基础知识, 就是指教员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二是指最近知识, 即各种报刊杂志介绍的最新方法、经验交流、现代理论等。基础知识的积累, 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业务素质、认识能力等;“最近知识”的积累, 可以补偿自己经验的不足, 迅速地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 更新自己的知识层次。三是指杂牌知识, 广泛涉猎各种书籍, 博览群书, 拓展视野。四是指网络、媒体知识, 即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 注重对各专题知识的积累, 让知识之光照亮某一点或某一处空间, 充分体现教员的人格魅力;人人都谙熟“给学生一滴水, 你就要有一碗水;给学生一碗水, 你就要有一桶水”这一教育工作的准则。有了知识的积累之后, 教员就可以对获取的知识信息闪念频频, 联想翩翩,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举一反三。新课标对教员的要求更高了, 教员的负担也更重了, 压力更大了。教员在教学工作之外还要时刻注意学习, 阅读大量的参考书, 不断充实自我, 否则就会跟不上学科的发展,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当别人休息时, 教员可能正在学习, 而这也正是教员想要把课上得精彩所必须的。既然当了教员, 就要注意知识的积累, 只有刻苦钻研、严谨笃学, 拓宽知识视野,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 才能上好每一堂课。

2 教员应在课堂中应捕捉不可预测的精华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 教学也就不会成为一种艺术了。”以学员为主的课堂, 课堂上的一切都是灵动的、变化的, 教师需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 丰富的知识储备, 灵活应变的教学机智, 适时引导启发的教学艺术, 才能在课堂这一充满灵性和生命活力的空间游刃有余, 实现和学员的共同发展。因而, 课堂中生成的东西是考验教师才华与智慧最敏感的地方。理想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过度预设, 更不能拘泥于教学设计, 一定要去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不可预测的精华, 用来引导学员。课堂上, 教员应该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 走到学员的中间;教员应该主动参与到学员的学习中, 和学员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 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课堂教学的“生成”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对教员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要提升应变能力, 以应对随时出现的生成性问题;二是要掌握对生成性问题的处理策略, 及时整理、筛选和重组加工信息, 选择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加以开发。

3 教员在课堂中应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 “学员是主体”是被反复强调的。课堂教学应该建立在适应学员身心健康发展、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基础上, 确立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课堂教学要保证让每一位学员都能将教员传授的知识掌握好、运用好。在课堂教学中教员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员, 让每一位学员都感受到自己不仅是在学习知识, 而且是在建立自己纯洁的友谊, 更应让学员明白自己是班上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在课堂教学中, 只有充分调动每一位学员学习的积极性、自动性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因此, 每一位教员必须想方设法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教学机制, 为学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 让每一位学员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有发挥自己个性、表达自己见解、提高自己的机会。学员的主动性、学员的自我体验是使思维产生激烈的碰撞, 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的最具积极意义的因素。综上所述, 教员在课堂中应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 使学员活学、乐学。

4 教员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整个教学工作改革的关键,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教员要在50分钟之内把一堂课的内容传授给学员, 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必须对自己的50分钟有很好的分配, 才能使学员更好的掌握知识。教员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对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应心中有数, 把握好“讲”的尺度, 千万不能什么都讲, 一人在讲台上唱“独台戏”。教员少讲, 学员多思、多练,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员。当然, 教员不要寄希望于学员一堂课能掌握所有的知识点, 对于课堂中无法解决的问题, 可以留给学员课外思考解决, 不要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还要优化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语言。对教员而言, 优化教学方法应正视学员发展的个别差异, 注重因材施教, 在课堂教学结构方面, 为了让各层次的学员拥有足够的学习空间, 同时保证同一节课既有“面向全体学员”的“合”的环节, 又有兼顾“不同层次学员”的“分”的环节, 做到“分”而不“离”, “合”而不“死”。优化教学内容即教员在设计、编排练习题时要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 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 确保练习步步到位。只有实现练习的优化, 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益。优化教学语言指教员在课堂上所讲的每一句话, 所提的每一个问题, 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 教员应提高自己的提问技能, 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只有当优化教学方法、内容、语言三方面协调发展了, 教学才能得到真正的优化, 课堂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从而确保教学效果的优质、高效。

5 教员在课堂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新时代的高科技手段, 有效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学员学习效率, 是教员教学工作的应有之义。教学需要教员通过以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整合建构起一种理想的学习氛围, 在这个环境中, 让学员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 培养起学员的创造性, 并且实现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 充分体现学员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我们应继续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继续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含义的理解, 从观念、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入手, 制作适合于学员认知的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 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导地位, 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才上好每一节课。然而科学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 一定要“为我服务、为我所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员的探索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实现上述目标的教学中, 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 为教学和学习提供支持。我们要始终明确, 教与学才是课堂的中心, 一切技术都应为这个中心服务。当今, 学校的硬件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 教员必须根据课程内容, 把握好使用“度”, 不可本末倒置。

6 教员在课堂中要彰显个性

如何搞好语文课堂教学 篇8

一、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 活泼好动, 自制力差, 这些性格特征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状况。教师如果不注意这些特点, 将教学的内容生硬地灌输给学生, 仅仅停留在知识讲解上, 就会让学生感到课堂听讲是枯燥乏味的事情, 从而丧失学习信心, 产生厌学情绪。要改变这种学习状况, 教师教学就要符合学生的心理, 通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 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因素。在学习中, 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 并富有成效。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采取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

1. 做游戏

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 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讲, 而是亲身参与, 在无意识中轻松学习。通过游戏的形式, 把知识与动手操作严密接合,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 欣赏音乐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 给人最大限度的联想空间, 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音乐元素, 或配乐朗诵, 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 还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日记、课外活动

让学生写日记,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学会思考、记录, 把每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出来。教师可以举行故事会, 让小学生自己讲故事, 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开展竞赛活动, 看谁讲得生动、有趣、感人。除此之外, 还可借助绘画、诗歌、搜集名人名言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是影响教与学互动的首要因素。当代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是建立在正确的人际关系、态度和素养上的。可以说, 教育的过程实质是教育者以教材为载体向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这个目标的达成有赖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我们不难发现, 在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班级, 课堂教学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反之, 课堂教学气氛沉闷, 学生学习被动、消极, 好像在为了应付教师, 是一种服从式的学习, 没有发自内心的积极参与的状态。这恰恰印证了古人所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 学生会因为对教师的认可来决定学科学习的态度。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爱戴来源于教师给予学生的理解、宽容、友善和信任。在这些情感因素的互相作用下, 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从而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三、加强思想教育,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

很多家长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 只关注孩子校关注的是升学率的排行榜, 教师希望自己教的学生成绩好, 这些观念都片面地把文化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然而, 在现实社会中, 我们会发现在各岗位上的优秀人才, 并不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学校时, 这些人把一部分时间放在学习上, 另一部分时间用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他们的自信心、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主能力等都有全面发展。如果学生没有自信心, 缺乏自我管理意识, 逃避学习, 与教师和同学不能和睦相处, 性格孤僻等, 通常学习成绩不好。

0-12岁是思想形成的关键期, 孩子85%-95%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12岁之前形成的。因此, 在小学阶段的思想教育可以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奠定成功基础。在小学的起步阶段, 从一开始我们就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结合学科教学有机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就要挖掘教材的德育思想, 要“披文入境”, 找准思想教育点, 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还要与语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文中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一件件具体的事例, 使学生从思想情感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 在理解与表达能力提高的同时, 提高他们的想道德素质。

小学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 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们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 还是人们认识世界、持续学习的工具, 同时它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 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独特的作用。比如, 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丰碑》等课文中, 描写了不少爱国志士, 他们身上凝聚着的深厚的爱国之情、至死不渝的报国之志。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灵感悟英雄人物的爱国激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在故事情节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感。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描写祖国山水、名胜古迹的文章, 它们优美动人的语言似甘醇的美酒沁人心脾。例如, 四季如画的《美丽的小兴安岭》和《林海》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现在的学生多娇生惯养, 意志薄弱, 依赖性强,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而《小站》《古井》《挑山工》《白杨》中对人物、事件、实物的描写和刻画, 深深打动了学生, 能培养学生坚强的品质, 刻苦学习的精神。

四、重视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不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 而是要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去找到这种办法并利用这种办法来找到别的办法, 解决别的问题。”这句话为今天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与提倡的素质教育是“异曲同工”。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好比书呆子, 只会记知识, 不会用知识, 缺乏自我思考探究的学习过程。在新形势下, 教师要转变角色, 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 让学生自己建构, 学会学习、学会运用和创新。例如, 在预习中, 让学生课前初步领会课文内容;在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关注“链接” 搞好教学 篇9

一、知识点需要“链接”

任何学科的知识总是相互联系的, 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支撑, 深奥的知识需要浅显的知识做基础。一个新知识点的讲授总离不开方方面面的知识, 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断层, 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入理解, 影响到学生思路的贯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知识点“链接”。

在教师看来很容易的东西, 对学生来说未必就容易。教师备课不但要备教材, 而且要备学生。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 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尽可能将其所需要的知识进行“链接”, 以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 知识水平的不同, 在教学中需要“链接”的知识千差万别, 小到一个语音的辨析、一个字的识别、一个词的理解、一个标点的用法;大到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条定理, 一种修辞、一种表达方式等的运用, 在教学中时刻存在“链接”的需要, 而在实际工作中又很难顾全大局, 也许正是由于这些小小的失误, 日积月累造就了大批的差等生。

新教材以模块为单元编排内容, 我们在教学中也常常以模块为单元组织教学。各模块之间的知识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 如讲词离不开字, 讲句子离不开词, 讲文章离不开句子;如果我们在讲新知识的同时, 注意“链接”旧知识或相关知识, 不但复习了旧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而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理论与实践需要“链接”

教材内容一般理论性比较强, 如果缺少与现实的“链接”, 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理论只有扎根于现实的土壤, 才能生根、开花、结果。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现实组织教学, 关注理论知识和实践的“链接”。学生只有懂得理论知识的价值和用途, 才会有学习的热情;学到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得以运用, 才能真正变成学生自身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纯理论课越讲越乏味, 如果联系实际讲理论, 学生就听得感兴趣, 联系实际愈密切、愈深入, 学生对知识就愈感兴趣。因此, 我们一定要关注理论和实践的“链接”, 并且深入、广泛地开展实践活动, 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终极目标。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也确实关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但在很多情况下, 我们是浅尝辄止, “火候”还很不够, 因而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 实践能力差的后果。一种能力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 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磨练, 我们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让知识在运用中升华, 让能力在实践中提升。

三、课内与课外之间需要“链接”

受应试教育影响, 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 使学生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精力上无从顾及课外阅读, 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的一条通道, 致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中间, 成为“井底之蛙”, 大多患有“贫血症”。鲁迅先生曾告诫青年, “大可看看本分以外的书, 即课外的书, 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课内知识、教材知识毕竟有限, 要拓展学生的思维, 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就必须向课外拓展。这就必须加强课内、课外的链接”, 不仅研究本学科, 还要研究相关学科, 也涉猎其他学科的东西。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想了解自然, 了解社会;他们开始了解人生, 探讨人生。他们不仅想了解中国, 还想了解世界;他们不仅想了解地球, 还想了解宇宙;他们不仅想了解宏观, 还想了解微观;他们不仅想了解今天, 还想了解昨天。所有这些不是教材和课堂能够满足的。许多东西都需要学生自己去获取, 更需要教师去导航。课堂只是一方狭小的“天地”。理想的教学应该由课内辐射到课外, 将课外包含到课内。不少教师就是这样去做的。

有位教师在教学《鸿门宴》时, 在课前要求学生围绕“项羽”这个专题广泛搜集材料, 进行分析、筛选。有的同学发现“鸿门宴”的情节互见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留侯世家》和《樊哙列传》, 只是根据表达的需要, 彼此互有详略的不同;有的搜集到了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续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有的复印了苏轼的《留侯论》和《范增论》;有的还查阅了楹联辞典, 抄录了霸王灵祠中项羽塑像两旁的对联:“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视秦王一时气盖人世间, 汉皆已得楚乎乌骓嗟不逝千古风悲垓下歌”……材料丰富的程度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这一做法有效地开发了语文教学资源, 沟通了课内外的联系, 使《鸿门宴》的教学成了一种深层次的、发散型的研究性学习, 同学们在搜集、分析和利用材料的实践中开阔了眼界, 锻炼思维, 提高能力。

有的教师教了《美猴王》扩展到《西游记》, 有的教师教了《林黛玉进贾府》扩展到《红楼梦》, 有的教师教了《离太阳最近的树》扩展到环保问题……一篇课文、一本书是一个原点、一个中心, 可以向四面八方扩展辐射。教师要有意“链接”, 加强引导。一节课的成功与否, 不在于是否教会一篇课文、一个知识点, 而在于能否将其延伸到课后, 能否激发兴趣、教会方法, 将学生引向探究的轨道。学生有了自主探究的欲望, 有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胜于教师教十节课。

如何搞好英语课堂教学 篇10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但要利用教材固有的思想内容,诉诸教师的课程价值取向, 还要使教学方法有助于社会精神的培养。学科教学如果一味地灌输,其重心如果放在学生被动地学习、自私地吸收和排他性竞争上,学生养成的将是个人主义的意识和习惯,学生的社会精神不但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将因为没有得以充分利用而逐渐萎缩。由于被个人主义学习动机所取代,学生反而会逐渐养成反社会的倾向。相反,学科教学的重心如果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贡献、相互合作和互惠共享上,学生养成和不断发展的将是民主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在英语课堂上,老师可以布置一些任务让同学们合作完成。在合作的同时,同学们会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尤其在小组讨论中更能体现这一点。

协同是习得第二语言的关键,学习就是学习者与社会认知环境不断协同的过程,并将这种体验融入自己的学习模式当中。协同跟人的信念和情感有关。人们读鲁迅的作品,是因为相信他是伟人,崇敬他,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喜欢与否属于情感因素,情感也能协同,这点对英语学习很重要。比如,一位老师的人品和学识受到学生的尊重,就会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或协同。这样的老师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教的课学生爱听,所教的内容容易被学生吸收。一旦学生对上课的老师反感,师生协同断链,学生就不跟着学了,对该科目也将产生反感。为什么有些学生不喜欢英语课,除了英语这门语言本身的原因外,教师的教法和教师自身的修养也是重要的原因。

二、发扬课堂民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采取民主的方式领导学生集体,对待学生,学生将向着情绪稳定、态度友好、具有领导能力的方向发展; 如果采取专制的方式领导学生集体,对待学生,容易导致学生情绪紧张、态度冷漠、攻击性强、自治能力差;如果采取放任方式领导学生集体,对待学生,将易于使学生向无组织无纪律方向发展。可见,民主教育的最佳方式是教师以民主作风对待学生。同样的道理,教育学生平等待人的最好方式是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教育学生关心他人的最有效方式是教师关心学生。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远胜于他们口头上的道德教导。

三、营造积极进取的课堂氛围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与同伴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提高对新知识的理解,并在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的引导和帮助下获得最大程度的学习和发展。课堂里的教师就是那个能够影响学生学习水平和发展潜力的关键人物。只有提高教师的语言掌控能力以及课堂设计和把握能力,才有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才能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增加对英语学习的投入。教师在课堂上的基本任务是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愿意使用语言,同时获取信心、提高兴趣。教师在课堂上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首先是高质量的语言资源库;又是一个导演,设计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使用语言应对交流需要;还是一个指挥家,调动全班不同能力的学生在自己的发展区域内展示自己的能力。同时,还是一个心理咨询师,需要察言观色,激励学生在语言运用和训练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增强自信、积极投入。这样的教学多面手,是促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下不断进步的推动力。

四、淡化英语的工具性,强化其人文性

英语教学应坚持工具性理念还是人文性理念? 这是我国当今英语教学必须给予回答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它还具有普通教育的功能。从英语教育的观点看,英语教学是实现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这一观点出发,教授一门外语并不是让学习者掌握在目的语环境下生存的工具,而是使外语成为人的发展的一种必要资源。因此,当今英语教学要强化人文性,要符合教育的一般规律及体现教育的功能。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培养人,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使其成为合格的公民。这就告诉我们,中学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背单词,学习课文结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其身心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上一篇:文化力的较量下一篇: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