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2024-05-03

代谢综合征的研究现状(精选七篇)

代谢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篇1

1 MS的流行病学

近年来,MS发病率在全球呈迅速上升趋势,部分地区甚至呈流行特征,患病率呈现随年龄升高的趋势。我国MS流行特征主要呈现以下几点:①MS患病率总体上呈现南低北高,城市高于农村的趋势,②男性和女性MS患病率的高低因诊断标准而异,③MS患病率在成年人中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50岁以上人群为20~50岁人群的2~3倍[2]。

2 MS病因及发病机制

MS病因及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胰岛素抵抗及中心性肥胖被认为是明显致病因子,遗传,体力活动不足,增龄,炎症状态和激素变化可能也有致病作用,但他们作用可能因不同种族而异。

2.1 胰岛素抵抗(IR)

主要表现为胰岛素刺激的脂肪组织和骨骼肌组织转运和代谢葡萄糖的能力下降和肝糖输出的抑制不足。血糖升高,胰岛素释放不断增加,出现短缺,最终导致胰腺B细胞功能衰竭,从而出现高血糖,并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同时IR能引起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异常,低HDL-C和高TG常常和IR并存,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子。另IR可引起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多,增加血液容量,并能增强交感神经活动,刺激血管壁增生肥厚,从而使血压升高。

2.2 中心性肥胖

循证医学研究发现,中心性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3],脂肪过多引起胰岛素抵抗并损害糖代谢的机制还不清楚,但是脂肪沉积(特别是沉积在内脏脂肪组织)是骨骼肌TG含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从而损害胰岛素释放,增加血糖水平和发生糖尿病。肥胖导致高血压发生的机制亦不清楚,可能涉及脂源性代谢紊乱,肾素血管紧张系统(RAS)活性增强,肾单位受损等。

2.3 其他

遗传易感性,慢性炎症反应,种族,高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内分泌异常(雄激素分泌异常,高糖皮质激素血症)等均可能是MS发生的影响因素。

3 MS临床特征

MS的主要组分是肥胖症尤其是内脏型(腹型)肥胖,DM或IGR,以高TG血症及低HDL-C血症为特点的血脂紊乱以及高血压,此外,MS尚包括组织胰岛素抵抗,高尿酸血症及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缺陷的微量白蛋白尿。MS亦涉及持续低度炎症及血液凝溶异常。

4 MS的诊断标准

目前使用的几个传统的诊断标准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诊断标准,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报告(NCEP-ATPⅢ)诊断标准,及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最新标准,IDF[4]标准如下:①中心性肥胖(以腰围为切点),腰围>94 cm (欧洲男)/80 cm (欧洲女)各国有差异。②至少有以下二项:a.TG≥1.7mmol/L或已针对此项血脂异常治疗;b.HDL-C≤1.0mmol/L(男)/1.30mmol/L(女)或已针对此项血脂异常治疗;c.血压升高≥130/85 mmHg或已诊断为高血压并治疗;d.FBS≥5.6 mmol/L或已诊断为2-DM,如果空腹血糖高于5.6mmol/L,强烈推荐进行口服葡萄糖(OG-TT)试验,但OGTT检查对诊断代谢综合征无必要。

MS的诊断标准逐渐演变,2005年IDF提出MS全球共识强调了中心性肥胖在MS中的核心地位,其在中心性肥胖评定方法及人群特异性切点和空腹血糖受损的切点均与WHO和NCEP-ATPⅢ标准不同,目的是通过简单易行的临床实用定义,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应用,以寻找更多的MS人群,进行早期的预防及干预,从而遏止DM和心血管疾病的流行。按IDF标准,人群MS患病率较WHO、NCEP-ATPⅢ标准患病率高,IDF新标准是否合适中国人尚有待进一步前瞻性研究。

5 MS的防治

MS的主要后果是心血管疾病,一旦明确MS诊断,应当对之争取积极,强化的后续治疗,以降低心血管事件(CVD)和2-DM的风险,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心血管风险评估(包括吸烟),并进行以下处理。

5.1 一级预防

是生活方式的改进,包括:①中等程度的热量限制(头一年体重下降达5%~10%);②适度增加体力活动;③饮食成分改变。

5.2 二级预防

TG,升高HDL-C,降低LDL水平。a.贝特类药物(PPAR-α激动剂)对致动脉粥样变血脂异常的所有组分均有改善作用,升高HDL-C同时降低TG,LDL-C水平。b.他汀类药物能减少所含APOB的脂蛋白,从而达到降低LDL-C及非HDL-C的要求。c.两者合用,可能会出现副作用。②降压治疗,高血压患者按高血压指南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血压≥130/80mmHg就应当抗高血压治疗,一些研究表明,ACEI或ARB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普遍优于其他药物。③降糖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患者应正规降糖治疗,针对胰岛素抵抗目前研究较多主要有双胍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PPAR)激动剂等。

6 MS的争论与展望

2005年IDF发表MS全球共识后不久,代表美国糖尿病协会的Kahan博士[5]在题为“代谢综合征:未穿衣的皇帝”的评论中,对代谢综合征的概念的临床应用价值提出质疑,主要内容为:①目前MS诊断缺少生物学基础;②MS对DM和CVD预测价值是否足够高;③MS增加心血管危险作用是否超过各组分单独作用的相加效应;④MS的临床应用缺乏科学依据;⑤对MS的治疗和对其单个组分治疗并无不同,而且无证据表明改善胰岛素抵抗本身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对此IDF提出:MS作为一组与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的危险因子的聚集,这本身已为命名为综合征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虽然MS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MS定义的提出将有助于在社区和临床工作中及时发现和处理2型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高危患者。我国作为医疗资源有限而人口众多的国家,更应该关注MS的研究,发展及疾病的早期治疗。未来研究中尚需进一步着眼于MS确切发病机制,特别是胰岛素抵抗与中心性肥胖在MS发生中所扮演的角色,MS不同组分聚集与心血管疾病关系,针对所有代谢综合征组分的有效干预对CVD风险的确切影响。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诊断,防治

参考文献

[1]钱立荣.进一步加强代谢综合征的防治研究.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155

[2]陈蕾,贾伟平,陆俊茜,等.上海市成人代谢综合征流行调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909~912

[3] Despress JP.Is visceral obesity the caus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J].Ann Med,2006;38:52~63

[4] The IDF consensus worldwide definition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part1 http://www.pitt.edu/-SUPER/metabolic/IDF.pdf.

代谢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北京某高校2013年4—7月所有参加健康检查的教职工为本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 (1) 基本情况:文化程度、职业、婚姻、家庭人口; (2) 行为习惯:身体锻炼及频率、饮酒、吸烟、睡眠、性格是否急躁; (3) 饮食习惯:膳食口味、进食新鲜蔬菜、豆制品、肉类、鱼类、蛋类、奶及奶制品及腌制品的频率; (4) 生活、工作压力, 生活满意度等; (5) 现患疾病和家族史等。

1.2.2 体格检查

体重、身高、腰围、血压检查均遵照体格检查规范。

1.2.3 生化指标检测

空腹抽取静脉血进行生化检测;检测项目包括肝功、肾功、空腹血糖、血脂、尿酸等。

1.2.4 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建议 (2004, CDS) [2], MS诊断标准为具备以下4项组成成分中的3项或全部者: (1) 超重和 (或) 肥胖:体重指数 (BMI) ≥25 kg/m2; (2) 高血糖:空腹血糖 (FPG) ≥6.1 mmol/L及 (或) 餐后2 h血糖 (2 h PG) ≥7.8 mmol/L及 (或) 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 (3) 高血压: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140/90mm Hg及 (或) 已确认为高血压并治疗者; (4) 血脂紊乱:空腹血甘油三酯 (TG) ≥1.7 mmol/L及 (或) 空腹血高密度脂蛋白-C (HDL-C) <0.9 mmol/L (男) 或<1.0mmol/L (女) 。

1.2.5 统计学分析

问卷、体检、生化检验资料均以体检编码为关键字段进行匹配。应用SAS 9.1统计软件包进行逻辑检查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 非参数检验, 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4 004名调查对象中, 男性为1 737人, 占43.38%;女性2 267人, 占56.62%。年龄最小20岁, 最大90岁, 平均年龄53岁;分为35岁以下、35~44、45~54、55~64、65~74和75岁及以上组, 其中以45~54岁组人数最多, 为1 025人, 占25.59%。文化程度分布:大学以上文化程度3 330人, 占84.25% (其中博士占18.09%、硕士15.89%、大学50.27%) ;中学以下文化仅占15.75%。

2.2 不同性别检查结果

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腰围及血压等指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 (P<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PB、TG男性高于女性 (P<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胆固醇酯 (TC) 、HDL-C、低密度脂蛋白-C (LDL-C) 值则是女性高于男性 (P<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MS患病现况

2.3.1 职工MS患病率

本次调查4 004名对象中735例符合MS (CDS) 诊断标准, 患病率为18.36%。男性患病率22.86%, 女性患病率14.90%, 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9372, P<0.01) 。

2.3.2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MS患病率

65岁以下组, 随年龄增加MS患病率增加, 65岁以后有下降趋势, 经CMHχ2检验, 有统计学意义 (CMHχ2=116.600 2, P<0.01) , 见表2。

2.3.3 不同文化程度MS患病率

不同文化程度MS患病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小学27.59%, 中学27.61%, 大学18.37%, 硕士14.28%, 博士12.15%;不同文化文化程度人群MS患病不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MHχ2=54.479 5, P<0.01) 。

注:MS—代谢综合征。

2.4 MS影响因素分析

MS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患有MS为应变量, 以调查问卷中的18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2.4.1 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进入方程的有吸烟状况、饮食偏好、豆制品和腌制品食用频率、糖尿病家族史6个变量。其中, 戒烟、饮红酒、多吃豆制品、少吃腌制品是MS的保护性因素;油腻饮食、母亲有糖尿病为MS发病的危险性因素。

2.4.2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 采用逐步回归方法, 纳入回归方程的水准为0.15, 剔除水准为0.15, 最终11个变量进入模型见表3。其中喝红酒、多吃豆制品、规律性锻炼身体、睡眠情况好、心情好等为保护因素;吸烟、饮食油腻和偏咸、喜食腌制食品、性格急躁、母亲患有糖尿病等为MS患病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3.1 MS严重影响高校职工健康

调查高校职工MS患病率为18.36%, 高于顾东风等调查的全国MS患病率13.7%[3], 与北京市朝阳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MS患病率相近。预示该高校教职工正面临着MS威胁, 人群中有着较高的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3.2 高校职工MS患病率存在着年龄和性别差异

调查人群MS的患病率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特别是45~54岁组MS患病率为23.95%, 这与相关报道的MS患病率随年龄增高且45~59岁最高一致[4]。55岁以下女性MS患病率较低, 55岁以上女性MS患病率大幅升高, 调查结果与绝经期女性雄激素变化与MS分析[5]一致。绝经后女性MS患病率的升高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下降有关。因此, 关注绝经后女性的健康也是高校卫生防病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3 MS影响因素

本次调查MS影响因素与同类研究结果部分一致[4]。 (1) 基本情况中MS患病率与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有关。 (2) 行为习惯中戒烟或不吸烟、喝红酒与MS患病率有明显负相关性 (P<0.05) , 关于吸烟、饮酒与MS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规律运动可以降低MS的发生, 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似[6,7]。 (3) 饮食习惯中口味偏油腻和偏咸、进食腌制品次数多的人MS患病率高;进食豆制品频率高MS患病率低;因此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低盐、清淡饮食和多吃蔬菜水果是预防MS的简便易行的措施之一。 (4) 工作生活压力小、心情好、睡眠好与MS患病率有明显负相关性。 (5)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MS患病率高, 预示遗传因素在MS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把具有代谢性疾病遗传史的人群视为高危人群, 并作为预防MS的重点。

MS防治的核心是减少或消除各种MS危险因素, 加强重点人群行为危险因素的干预,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使其改变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 控制体重,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强调治疗的个性化和跟踪随访, 从而有效减少MS影响因素的不利影响。

摘要:目的 了解高校职工中代谢综合征 (MS) 患病情况, 分析该人群MS危险因素, 为高校卫生保健和健康促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某高校年度体检的全部职工为研究对象, 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MS工作定义。结果 调查教职工MS患病率为18.36%, 其中女性为14.90%, 男性为22.86%, 不同性别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戒烟、饮红酒、多吃豆制品、少吃腌制品、运动等是MS的保护性因素, 油腻饮食、糖尿病家族史等为MS危险性因素。结论 高校教职工MS患病率较高, 尤其是青壮年男性;MS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身体锻炼、心理状况和遗传史等多种因素有关。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代谢异常,影响因素,高校职工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R].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13.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4, 12 (3) :156-161.

[3]顾东风, Reynolds K, 杨文杰, 等.中国成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5, 13 (3) :181-186.

[4]赵丽娟.北京市朝阳区教师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10, 26 (5) :403-404.

[5]李琦, 陈行.绝经期女性雄激素变化与代谢综合征[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1, 27 (1) :19-21.

[6]Magkos F, Yannakoulia M, Chan JL, et al.Management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type 2-diabetes through lifestyle modification[J].Ann Rev Nutr, 2009, 29:881-884.

代谢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北京市海淀区2014年5—12月在海淀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进行健康体检的49所中小学教师,包括中专技校2所、中学18所、小学23所、综合中小学4所、幼儿园2所,共4 296名(含离退休人员)。年龄范围20~85岁,平均年龄为(40.31±9.71)岁。其中女性3 267名(76%),平均年龄为(39.79±9.08)岁;男性1 029名(24%),平均年龄为(41.97±11.31)岁。目前中小学教师队伍主要以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为主,其次是45~55岁的教师;女性教师明显多于男性教师。

1.2方法

收集体检数据包括腰围、血压。所有受检者均空腹8 h以上,抽取外周静脉血进行生化12项检测[提取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葡萄糖3项化验结果]。采用2005年4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制订的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3],即以中心性肥胖(目前推荐的中国人腰围男性≥90 cm,女性≥80 cm)为基本条件,合并以下4项指标中任意2项:(1)TG水平升高,TG>150 mg/d L(1.7 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2)HDL-C水平降低,男性<40 mg/d L(0.9 mmol/L)或女性<50 mg/d L(1.1 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3)血压升高,收缩压≥130 mm Hg或舒张压≥85 mm Hg或已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诊断为高血压;(4)空腹血糖升高,空腹血糖≥100 mg/d L(5.6 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诊断为2型糖尿病。

1.3统计学分析

所有资料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比较组间患病率差异采用χ2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中小学教师代谢综合征及组成成分患病情况

中小学教师代谢综合征及组成成分患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心性肥胖(1 503人,35.0%)、空腹血糖升高(1 232人,28.7%)、血压偏高(1 128人,26.3%)、代谢综合征(511人,11.9%)、三酰甘油升高(472人,11.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273人,6.4%)。

2.2各年龄组教师代谢综合征及组成成分患病情况

中小学教师中心性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三酰甘油、低高密度脂蛋白及代谢综合征在各年龄组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 01) 。其中55 岁以上有38. 3% 的教师患有代谢综合征。值得关注的是,教师群体以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导致36 ~ 45 岁的教师患代谢综合征及组成成分的人数最多,其次为46 ~ 55 岁的教师。见表1。

2.3不同性别教师代谢综合征及组成成分患病情况

见表1。参检教师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35.0%,其中女教师为8.4%,男性教师为22.8%,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此外,除了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外,男教师患中心性肥胖、血糖升高、血压偏高、三酰甘油偏高的比例也均明显高于女教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注: ( ) 内的数字为患病率/% 。

3 讨论

代谢综合征是以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高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及高血压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症候群[4]。发病隐匿,无明显的临床不适,危害极大。从世界范围来看,MS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低知晓率、低控制率的特点[5]。2005 年4 月国际糖尿病联盟( IDF) 将“中心性肥胖( 又名腹型肥胖、内脏脂肪蓄积型肥胖) ”作为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必要条件,体现出腰围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最为重要。腰围是评价肥胖尤其中心性肥胖和预测糖尿病及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患病风险价值方面有明显的优势[6]。中心性肥胖是代谢性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与其他非代谢性疾病如脑卒中、肺呼吸障碍等有一定的相关性,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7]。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身体的健康状况及各种疾病的发生,与其工作的环境、职业特点和个人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粗粮到细粮、从低糖到高糖、从低脂到高脂等,而人体所需的膳食纤维类的食物却减少了。同时教师又是以脑力劳动为主,大部分时间都是站立或伏案工作,闲暇时间比较少,体育锻炼极为缺乏,从而造成中心性肥胖、高血糖、高血脂及代谢综合征。第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尤其是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大部分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能力来应对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还要面对家长和学生的各种问题,身心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最终导致过度的焦虑、抑郁、紧张等不健康的心理,从而出现各脏器的功能及神经体液调节障碍,如胰岛素抵抗。有研究证明,职业紧张程度高的人群是非紧张者患MS的4倍; 同时应对能力高的人患MS的风险低于应对能力低的人[8],可见高度紧张工作的教师更易患MS。第三,个人的生活习惯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青年教师是教育系统的主导力量,他们的教学任务及家庭负担最重,不能很好的自我平衡,尤其是青年教师,有吸烟、饮酒、熬夜、不吃早餐或三餐摄入不均衡等坏习惯。第四,部分教师的健康意识较低,尤其是青年教师,不能定期地参加健康体检,对疾病的认识更是匮乏,有病不能及时就医调整身体状况。以上均是引起代谢综合征及组成疾病的原因。

教师代谢综合征及组成成分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渐升高,特别是45 岁以后患病率明显升高。与赵丽娟[9]对北京市朝阳区教师代谢综合征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器官的功能也逐渐减退,身体对各种应激反应调节能力下降。其次,45 岁以后的大多数教师社会压力更大,精神紧张程度更高等多方面的危险因素更为突出。

男教师与女教师相比,家庭负担更重、压力更大、吸烟、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更普遍。而高密度脂蛋白与运动和免疫力有一定的关系,有研究表明,男性教师每日的活动量比女性教师多[10],业余生活更丰富,可能是造成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较女性稍高的原因。

目前教师防病意识比较淡薄。调查结果表明,有50. 1% 的教师在身体状况较差时没有任何疾病的防预措施,只在病后才进行简单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运动; 只有0. 6% 的教师能够经常性的进行身体的检查和疾病的预防[11]。有研究证实,MS教育就是一种治疗[12]。健康教育和营养干预对降低高血糖人群的血糖都具有良好的效果,药物治疗也是糖尿病防治的重要方法[13]。学校应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如营养保健、常见疾病的防治、释放心里压力等课程,普及健康知识,培养教师的自我保健意识。校医务处应对教师每年体检结果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对部分教师进行健康指导,建立个人疾病档案,定期对患病教师进行疾病监测,承担起预防保健和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教育及诊治工作。

据调查,有26. 57% 的教师三餐不规律; 有41% 的教师入睡时间偏迟,有16. 39% 和15. 95% 的人分别熬夜和睡眠不规律[14]。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改善生活方式是MS治疗的根本和首要措施[15]。针对个体,有计划并持续地强化生活方式的干预,可以提高MS的控制率,有利于预防和减少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16]。培养教师乐观向上的生活观,树立健康意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及嗜好,注重营养的合理搭配,平衡膳食,而对高糖、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要有节制的摄入。学校定期组织开展体育比赛或要求每天学生晨操时所有教师一起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师体育锻炼的意识。

总之,目前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疾病严重危害中小学教师的身体健康。学校及相关部门应加强教师的健康管理,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做好疾病的三级预防工作,将患病率降到最低。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为教育系统开展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4年海淀区49所中小学4 296名教职工健康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小学教师代谢综合征及组成成分患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心性肥胖(1 503例,35.0%)、空腹血糖升高(1 232例,28.7%)、血压偏高(1 128例,26.3%)、代谢综合征(511例,11.9%)、三酰甘油升高(472例,11.0%)、高密度胆固醇降低(273例,6.4%),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渐升高;男教师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教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中小学教师中的老年男性及中青年教师是健康管理的重点。应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与治疗,并加强教育部门的健康管理工作。

炎性因子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来我院就诊体质参数、血糖、血压和肝功能等生化指标和胰岛素资料完备患者,同时排除急性感染、急性和重症肝炎以及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共137例,男54例,女83例,年龄41~67(52.1±9.0)岁,分为MS组和非MS组。患者无肝炎、甲亢等疾病,未服用影响糖代谢的药物,且无感染、创伤等应激情况。

1.2 方法 (1)测定受试者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2)所有患者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清晨抽取空腹及服糖后2h血样;血糖采用氧化酶法,血脂应用全自动分析生化仪(OLYMPS)测定、胰岛素采用化学发光法。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采用芬兰Orion公司试剂盒。(3)MS的诊断: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MS全球共识:腰围≥90cm(男)、≥80cm(女)且同时具有下列2种以上改变者:①高TG血症:TG≥1.7mmol/L;已接受针对脂质异常的治疗;②HDL-C降低:HDL-C<1.03mmol/L(男)、<1.29mmol/L(女);③高血压:收缩压(SBP)≥130mm Hg(1mm Hg=0.133kPa)或者舒张压(DBP)≥85mm Hg,或抗高血压药物治疗;④高血糖:空腹血糖≥5.6 mmol/L或有糖尿病史并治疗者。(4)计算公式:体重指数(BMI)=体重量(kg)/身高2(m2),腰臀比(WHR)=腰围(cm)/臀围(cm),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22.5)。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参数间采用偏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指标的比较

本研究中,2型糖尿病占25.0%,高血压占42.0%,MS患病率为40.8%。MS组年龄和BMI均较非MS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校正2组年龄、性别、BMI后,MS组的肥胖程度、血压、血脂、HOMA-IR仍较非MS组明显升高,P<0.01,MS组的hs-CRP水平亦显著升高(P<0.01),见表1。

注:与非MS组比较,*P<0.05,#P<0.01

2.2 影响hs-CRP的因素

在控制年龄和性别因素后,hs-CRPWHRBMISBPDBPHOMA-IRTGTC、餐后2h血糖(PBP)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进一步控制BMI后,hsCRP仍与WHR(r=0.3093)、HOMA-IR(r=0.2334)、TG(r=0.2490)(P<0.05)。以hsCRP为自变量,以年龄、性别、WHRBMI、血压、血脂、血糖作为应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sCRP与年龄、TGDBPPBP相关。

2.3 不同MS亚组的hs-CRP水平的比较

用0、1、2、3组表示符合MS亚组分项目数和分别为0、1~2、3、4以上。hs-CRP 水平随 MS代谢紊乱数目的增多而明显升高。见表2。

注:与0组比较,*P<0.05,#P<0.01;与1组比较, △P<0.01

3 讨 论

代谢综合征(MS)为肥胖、糖调节受损、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等多种代谢异常的聚合体。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目前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均很高。据文献报道,中国人群MS的患病率为12%~21%[2],老年人MS检出率90%以上[3],高于中青年。本组资料中,年龄偏大,41~67岁,MS的检出率为40.8%。

有研究证实,MS是一种低度的炎性状态。MS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炎性因子水平的升高。C反应蛋白为人体内最主要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参与机体对炎性或损伤的应答反应,为一种非特异性的炎性标志物。本研究显示,CRP与肥胖、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糖代谢异常等指标显著相关,这些异常的指标均为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中的亚组分,提示CRPMS密切相关。本研究显示,MSCRP水平显著升高,CRP的水平随着代谢紊乱数目的增多而升高,与其他研究者结果相似。在观察非糖尿患者群中C反应蛋白的变化时发现,CRPBMIWHR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密切相关,同时还发现CRP的水平随着代谢紊乱的数目的增多而升高,认为慢性亚临床炎性可能是MS的一部分。Pickup等[4] 发现在2型DM合并其他代谢综合征表现的患者中,高血糖、高血压、高TG、低HDL、动脉粥样硬化等的表现型越多,血清CRP等炎性物质的水平越高。CRPMS患者心血管疾病[5]和糖尿病有较好的预测作用。Thorand等[6]在对2 052名正常糖耐量的中年男性进行长达平均7.2年的研究中也发现,CRP处于最高值时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性是处于最低值时的2.7倍。Pradhan等[7]对27 628名健康人群进行了研究,随访4年后,有188名发展为DM。其中DM患者与362例健康对照比较,发现CRP在糖尿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调整了BMI、糖尿病家族史、吸烟、运动和饮酒等后,糖尿病相对危险度随CRP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加。因此认为CRP是2型DM发病的危险因素,有助于预测2型DM的发生。Isomaa等[8]的研究显示 ,与单一的危险因子相比,MS对冠心病、心血管病和总病死率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综上所述,CRP水平与M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CRP可能通过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影响MS,MS可能是一种低度炎性性疾病。

参考文献

[1]Haffner S M.Risk constell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he metabolic syn-drome:epidemiology,diagnosis,and treatment patterns[J].Am J Med,2006,119(5Suppl1):S3-9.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156-161.

[3]田慧,潘长玉,陆菊明,等.老年男性人群2型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情况调查[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2,1(1):19.

[4]Pickup JC,Mattock MB,Chusney GD,et al.NIDDM as a disease of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association of acute phase reactants and interleu-kin-6with metabolic syndrome X[J].Diabetologia,1997,40(11):1286-1292.

[5]Wilson SH,Kennedy FP,Garrat t KN.Optimisation of the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type2diabetes mellitus[J].Drugs Aging,2001,18:325,333.

[6]Thorand B,Lowel H,Schneider A,Barbara T,et al.C-reactive protein as a predictor for incident diabetes mellitus among middle-aged men[J].Arch Intern Med,2003,163(1):93-9.

[7]Pradhan AD,Manson JE,Rifai N,et al.C reactive protein,Interleukin-6,and risk of developing type2diabetes mellitus[J].JAMA,2001,286(18):327-334.

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篇5

MS这个西医诊断名称在中医文献资料中并无记载, 但相同或相似于此症候群的病证却有详尽的记载, 据其临床表现此证属于中医“肥满”“湿阻”“消渴”“胁痛”“头痛”“眩晕”等范畴。《素问·奇病论》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内热, 甘者中满, 其气上溢, 传为消渴。”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中风源流》谓:“人肥则腠理致密而多郁滞, 气血难以通利, 故多卒中也。”《兰室秘藏》说:“伤酒湿面及厚味之物, 使湿热之气不得施化, 令腹胀满。”

1 MS诊疗要点

1.1 诊断标准

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对MS的诊断标准如下:具备以下的3项或更多: (1) 腰围:男性>90cm, 女性>85cm; (2) TG≥1.70mmol/L; (3) HDL-C<1.04mmol/L; (4) 血压≥130/85mm Hg; (5) 空腹血糖≥6.1mmol/L或糖负荷后2h血糖≥7.8mmol/L或有DM史[7]。

1.2 发病机制

MS诱发因素有环境、遗传等[8], 其发病机制涉及肥胖、炎症、IR[9]、神经-体液及中枢调节等方面。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激活外周和中枢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 , 而RAS的激活又可作用于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引起胰岛素抵抗, 产生高胰岛素血症。在高胰岛素环境中, 脂肪细胞会大量增殖,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物活性物质如脂联素、白介素-6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等[10]。它们参与炎症反应、能量代谢, 调节血管内皮功能, 与MS发病密切相关[11,12], 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13]及肝炎和胰腺炎[7]。

1.3 病因病机

目前中医学认为MS的病因病机涉及肝、脾。肝失条达是其发生、发展重要环节, 脾失健运是其使动因素, 痰瘀互结为其病理变化。如王群江[14]认为痰瘀是MS发生、发展的原因, 而高脂血症、DM及相关的血管损伤性疾病等都属于痰、瘀的具体表现。祝之明[15]认为MS的病机为脾虚不能运化水谷。毕宁娜[16]提出MS病因为后天多食少动加之恣情纵欲;病机为肝郁、痰湿。郎宁[17]提出MS是一个症候群, 因症候不同治疗上亦有所偏倚, 如血脂异常者以痰、瘀论治;高血压者以肝论治;糖代谢紊乱者以脾论治。李锡杰[18]提出脾虚失运为MS的根本原因, 瘀血、痰浊等为本病之标。张青蓝[19]认为以肝脾功能失调为核心的代谢功能紊乱是其基本病机。

2 MS的治疗

MS治疗原则为个体化治疗和综合干预。个体化治疗根据MS发病的不同阶段, 采取不同防治策略;综合干预为全面防治和改善IR, 预防心血管疾病。但二者都强调治疗性生活方式应贯穿于MS始终[20]。治疗性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增加体育锻炼等。MS早期重在防, 为治疗性生活方式辅以药物治疗;中期重在治, 以药物治疗为主结合治疗性生活方式。晚期重在救, 除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可选择介入、脏器移植等。具体治疗药物可根据已有的调脂、减肥、降压、和降糖的临床治疗指南。

MS在中医中药方面多采用整体辨证的复方制剂治疗。王健[21]采用复方淫羊藿冲剂治疗老年MS患者, 与对照组罗格列酮比较, 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 (P<0.01) 。刘荣东[22]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证属痰湿壅盛的MS患者, 患者的血糖、体重等指标明显改善。何春燕[23]对肥胖型MS患者用益气散聚方治疗, 与安慰剂组相比, 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戴其军[24]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MS, 以清热祛痰化瘀, 总有效率为90.6%。赵华云等[25]用山楂消脂胶囊治疗, 患者的血脂水平得到改善。此外, 单味中药对MS也有影响, 江焱[26]临床观察发现黄连素对MS患者的血脂、胰岛素均有调节作用。而知母可降低血清胰岛素与人红细胞胰岛素受体结合率, 改善MS症状。故遣方用药时, 可随证加入一些具有定向作用的药物。

3 结语

MS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不同于单一疾病。MS的治疗策略为改善生活方式并利用现有指南进行综合干预, 减少ASCVD和DM的发生。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入手, 配合化痰、祛瘀等法。今后, 应加强对MS的中医药临床和实验研究, 并将MS的中医病名、证候分布、病因病机、用药规律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样才能进一步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摘要:代谢综合征 (MS) 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而中医学的“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思想以及中药复方多靶点的治疗方式, 无论是在MS的预防还是治疗上都有明显优势, 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代谢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篇6

关键词:芝麻素,代谢综合征,脂代谢,胰岛素抵抗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为病理特征、以胰岛素抵抗为中心环节的临床综合症候群[1],其主要临床表现有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向心性肥胖、血脂紊乱、糖耐量异常等[2]。上述危险因子的相互作用与关联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及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3]。芝麻素是存在于芝麻籽中具有降血压、降血脂作用的木酚素类活性成分,具有治疗MS样作用。为探讨芝麻素对MS患者胰岛素抵抗、血脂、血糖的影响,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芝麻素对MS进行治疗,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1年12月在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体检中心体检并确诊为MS的患者132例。本研究资料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配合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随机双盲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6例,男39例,女27例;年龄30~79岁,平均(59.6±7.3)岁;病程3~22年,平均(12.5±6.0)年;对照组66例,男38例,女28例;年龄33~78岁,平均(58.1±6.2)岁;病程2~20年,平均(11.7±4.2)年。两组MS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对MS提出的诊断标准:(1)超重和(或)肥胖,体重指数(BMI)≥25.0 kg/m2;(2)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SBP/DBP)≥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3)高血糖,空腹血糖(FPG)≥6.1 mmol/L(110 mg/dL)和(或)早餐后2 h血糖(2 h PG)≥7.8 mmol/L(140 mg/dL);(4)血脂紊乱,空腹血三酰甘油(TG)≥1.7mmol/L(110 mg/dL)和(或)男性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 mmol/L(35 mg/dL)、女性HDL-C<1.0 mmol/L(39 mg/dL)。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不全者,血尿常规、血电解质及心肌酶谱异常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减少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每周至少进行4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尼群地平(批号:1001122,辅仁药业)控制患者血压,起始口服剂量为10 mg/次,每天3次,若血压未降至正常,应10 mg/次,每天4次或剂量加倍,连续3个月。实验组在尼群地平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芝麻素(本品为淡棕色粉末,非准字号药物,经本市伦理委员会支持并同意使用,批号:SE20100603,购于陕西惠科生物有限公司),100 mg/次,3次/d,连续服用3个月。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MS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特征(BMI、腰围、血压)及相关血清代谢指标、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等。血清代谢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TG、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FPG、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1)腰围、臀围:分别在肋骨下缘、髂前上嵴的中间水平及股骨粗隆水平面上测量,精确到0.1 cm;(2)血脂及血糖:TC、TG、HDL-C、LDL-C、FPG、2 h PG等指标是在Olympus Au 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完成检测的;(3)血压:测坐位右臂血压,每周测2次,以门诊首日连续3次测得血压均值作为治疗前基线血压;(4)UAER:取24 h内尿液样品混匀后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尿蛋白浓度,计算UAER;(5)HOMA-IR的计算:HOMA-IR=FINS(mU/L)×FPG(mmol/L)/22.5。

1.5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明显改善,HOMA-IR降低50%以上,BMI下降≥7%,腰围下降≥10%,其他血糖、血脂及血压显著下降或降至正常范围内;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HOMA-IR降低20%~50%,BMI及腰围均下降≥5%,其他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未改善或加重,HOMA-IR未下降或降低<20%,其他指标亦未得到有效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特征及血糖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腰围、BMI、FPG、2 h PG、FINS、HbA1c和HOMA-IR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实验组BMI、FINS及HOMA-IR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尿微量白蛋白及血脂相关指标的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BP、DBP、TG、TC、LDL-C和UAER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实验组TG、TC、LDL-C及UAE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9%、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66,P<0.05)。见表3。

3 讨论

MS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中心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其发病机制及病理特征均较为复杂[4]。为了降低MS患者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临床通常以改善患者生活方式及利用现有指南进行综合性干预为主要治疗策略[5]。MS的主要临床症候有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向心性肥胖及糖耐量受损等,胰岛素抵抗的主要表现是胰岛素对促进脂肪组织或骨骼肌摄取葡萄糖并加以利用和储藏的能力降低,致使血糖升高[6];血脂异常主要表现为HDL-C水平降低、LDL-C水平升高,从而出现混合性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同时存在)[7]。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BMI:体重指数;FPG:空腹血糖;2 h PG:餐后2 h血糖;FINS:空腹胰岛素;HbA1c:糖化血红蛋白;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SBP:收缩压;DBP:舒张压;TG:三酰甘油;TC:总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UAER: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芝麻素的现代药理学表明其具有抗高血压、抗氧化、调节血脂血糖、降低胆固醇及保护肝脏的作用[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患者BMI、FINS及HOMA-IR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表明在对患者做健康生活指导和基础疾病用药指导的基础上,芝麻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胰岛素抵抗水平。国际糖尿病联盟曾经提出,在MS人群中,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与血清TC及LDL-C的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若降低TC及LDL-C的浓度则能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9]。本临床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TG、TC及LDL-C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芝麻素具有一定的纠正脂蛋白代谢紊乱的作用,延缓了心血管事件的发展。UAER可衡量MS患者肾脏及血管结构与功能改变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预测冠心病的独立因子,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经治疗后UAER明显降低,表明芝麻素可改善MS患者尿蛋白水平。

尽管目前临床学者对于MS的认识上存在分歧[10],但MS确实是作为一个客观的临床现象而存在,只有不断加深对MS的认识、研究和实践才能对各种危险因素做到积极防治。本研究证实芝麻素可有效改善MS患者血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延缓微量白蛋白泄出;实验组对MS的总有效率为87.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2%(χ2=8.866,P<0.05),表明芝麻素对MS具有治疗作用,对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蔡仲仁.代谢综合征孕妇血清丙氨酸氨基肽酶、亮氨酸氨基肽酶表达和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6):168-169.

[2]Ikeda S,Kagaya M,Kobayashi K,et al.Dietary sesame lignans de-crease lip id peroxidation in rats fed docosahexaenoic acid[J].J NutrSci Vitaminol,2003,49(4):270-276.

[3]杜玉明.替米沙坦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以及代谢指标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1):77-79.

[4]Nakano D,Itoh C,Ishii F,et al.Effects of sesamin on aortic oxidativestress an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deoxycorticosterone acetate-salthypertensive rats[J].Biol Pharm Bull,2003,26(12):1701-1705.

[5]Goodson BL,Wung SF,Archbold KH.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and metabolic syndrome:a synergistic cardiovascularrisk factor[J].J Am Acad Nurse Pract,2012,24(12):695-703.

[6]周勇,杨解人.芝麻素对代谢综合征大鼠血糖、血脂及主动脉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8,13(2):195-199.

[7]Grundy SM.Pre-diabetes,metabolic syndrome,and cardiovascularrisk[J].J Am Coll cardiol,2012,59(7):635-643.

[8]Rhee SY,Hwang YC,Woo JT,et al.Blood lead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in Korean adults:an analysis basedon the Korea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KN-HANES),2008[J].Cardiovasc Diabetol,2013,12(1):9.

[9]McNeill KL,Fontana L,Russell-Jones DL,et al.Inhibitory effects oflow-density lipoproteins from men with typeⅡdiabetes on endotheli-um-dependent relaxation[J].J Am Coll Cardiol,2000,35(6):1622-1627.

代谢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目前妊娠期代谢紊乱综合征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 大多参考内科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但由于代谢综合征患者发病年龄普遍较高, 而孕产妇均为年轻育龄妇女, 因此二者的诊断标准明显不同, 牛建民等[1]通过研究子痫前期患者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情况后提出妊娠期代谢紊乱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 孕前体质量指数 (BMI) ≥25 kg/m2; (2) 血糖升高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GDM) ; (3) 血压升高, 血压≥140/90 mm Hg; (4) 脂代谢异常, 血三酰甘油 (TG) ≥3.23 mmol/L, 具备以上三项或以上者可诊断为GMS。考虑到本地孕产妇的特点, 近年来孕期体质量增长较多者逐渐增多, 孕前即存在代谢综合征者相对较少, 绝大多数产妇为孕期逐渐出现妊娠期代谢紊乱综合征, 因此本研究制定了孕足月时GMS的诊断标准:由于孕足月时孕妇体质量包括胎儿、胎盘及羊水的重量, 因此孕足月时体质量指数定为≥30 kg/m2, 其余各项诊断标准同前。

子痫前期诊断标准采用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 (ACOG) 2002年的公告和2004年出版的妇产科学指南, 生化检查需空腹12 h后, 抽取肘静脉血, 用酶法检测, 由日立71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化验, GDM诊断标准采用2010年国际妊娠合并糖尿病研究组织 (IADPSG) 和2011年美国糖尿病学会 (ADA) 发布的GDM诊断指南, 即75 g OGTT诊断标准。

我院妇产科病房自2013年7月至10月住院分娩的产妇共计641例,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 搜集所有产妇的临床资料, 包括:详细记录孕妇年龄、病史、基础血压、基础体质量、孕产史、家族史等情况, 基础体格检查, 包括孕妇血压、体质量、身高、孕期增重情况等, 计算出孕妇的体质量指数 (BMI) :体质量 (kg) /身高 (m2) , 化验血、尿常规, 传染病筛查及生化常规, 分娩前1周内的彩超检查结果等, 其中剔除临床资料不齐备及双胎者4例, 筛选出符合妊娠期代谢紊乱综合征的孕产妇53例为研究组 (GMS组) , 其余孕产妇584例为对照组, 调查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妊娠结局情况, 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的发生情况, 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 妊娠期羊水过少、羊水过多、胎膜早破、产前出血的发生率, 产时手术产率, 子宫收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以及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窒息、肺炎甚至死胎等胎儿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方法分析数据, 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妊娠代谢紊乱综合征妊娠结局对比见表1。妊娠期代谢紊乱综合征妊娠结局对比见表2。

3 讨论

从结果可以看出, 妊娠代谢紊乱综合征组与对照组比较, 除胎儿窘迫和胎膜早破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外, 其他不良妊娠结局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GMS组孕妇具有较高的手术产率, 剖宫产率达到81%。1例发生了胎盘早剥, 高达13.2%的产妇发生了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而对照组只有0.5%, 这与GMS组孕妇多数合并妊娠高血压疾病甚至重度子痫前期, 全身小动脉处于痉挛状态, 产前发生胎盘早剥、产时发生产后出血的概率大大增加有关[2]。GMS组羊水过少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GMS组32%的孕妇分娩了巨大胎儿, 体质量最高达5230 g, 而对照组只有7.9%, GMS组有4例早产, 因重度子痫前期, 血压控制不满意, 病情进展, 分别于35+4~36+3周终止妊娠, GMS组有1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出现了羊水过多, 1例胎儿生长受限, 2例低出生体质量儿, 而这些情况在对照组中无发生病例或发生率极低。GMS组中有2例胎死宫内, 1例为孕41周既有GDM, 又出现血压高, 同时BMI、TG水平均高于诊断标准, 1例为孕35周胎儿畸形, 同时产妇血压高, BMI、TG水平高于诊断标准。而对照组中2例胎死宫内的情况为孕36~37周发生, 引产后发现为脐带原因引起。值得注意的是妊娠代谢紊乱综合征的孕妇中有10例孕期体质量增长达到或超过25 kg, 最高者孕期体质量增长了40 kg, 可谓惊人!而正常对照组中只有1例体质量增长超过25 kg。可见孕期体质量的过分增长与妊娠末期的代谢紊乱是有密切关系的, 而正常对照组中有2例重度子痫前期、3例轻度子痫前期、9例妊娠期糖尿病, 由于孕期监护及血压、血糖、体质量控制满意, 绝大多数获得好的妊娠结局。

近年来研究认为GMS是一种独立的病理妊娠状态, 它即不同于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但又与这两种疾病相关, 包括胰岛素抵抗、体质量指数超标、糖代谢异常、血压升高、脂代谢异常等多种代谢异常的聚集, 是妊娠期间特发的, 但又与远期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相关, 临床观察发现, 好多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不单纯血糖异常, 往往伴随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 而一些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也不单纯出现高血压、蛋白尿、水肿, 往往伴随肥胖、高血脂、高血糖等异常, 本文认为, 这与妊娠期代谢紊乱综合征有关。前期研究已经发现, 血浆三酰甘油升高与子痫前期及妊娠期糖尿病有密切关系, 血脂代谢异常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性改变, 具有血管破坏作用的TG显著升高, TG有增强过氧化物的作用, 使脂质过氧化物 (LOP) 增多, LOP增多所产生的自由基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 使前列环素减少, 激活血栓素合成酶, 使血栓素A2增多, 导致血管痉挛收缩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3], TG的升高亦是肥胖, 孕期体质量迅速增长的物质基础, TG还通过葡萄糖-脂肪酸循环干扰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降低肝脏对胰岛素的灭活能力, 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孕期孕母营养代谢障碍引起母体虽高血糖、高血脂但供能不足, 进而引起胎儿营养失衡, 胎儿生长受限或低出生体质量儿, 有研究表明胎儿亦存在高三酰甘油血症, 这种营养失衡也导致了巨大儿的出生, 因此孕期代谢障碍不仅影响孕母的妊娠结局, 对胎儿的结局也有影响。

通过本研究得出结论, 妊娠期代谢紊乱综合征对妊娠的影响是可以增加早产、羊水过少、羊水过多的发生, 可以增加胚胎发育异常、胎死宫内的发生概率, 产时的影响是增加手术产率, 增加胎盘早剥以及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对于新生儿的影响是增加巨大儿出生率, 可导致胎儿生长受限而分娩低出生体质量儿。孕期体质量过度增长、异常高血脂与妊娠期代谢紊乱综合征关系密切, 与不良妊娠结局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妊娠期代谢紊乱综合征是一种对孕母及胎儿均有严重不良影响的疾病, 加强孕期监护及保健, 控制体质量、合理营养、及早发现、治疗GMS对于减少孕产期并发症, 避免不良妊娠结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牛建民, 雷琼, 吕莉娟, 等.妊娠期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的评价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3, 48 (2) :92-97.

[2]谢幸, 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上一篇:自主学习能力策略下一篇: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