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控

2024-05-03

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控(精选十篇)

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控 篇1

1 仔猪腹泻的分类及原因

1.1 非病原性腹泻 (非传染性腹泻或营养性腹泻)

发生的原因:饲料发霉变质、突然更换饲料、饲料营养成分不合理、断奶应激、环境条件变化及猪舍温度过低等, 上述原因均可引起仔猪的腹泻。因仔猪消化功能还不健全、肠道的有益微生物菌群尚未形成, 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进而导致腹泻。

此类型腹泻多发生在断奶仔猪, 大多表现以下特点:①仔猪发病后体温正常, 后期偏低;②仔猪粪便呈稀状, 不成形, 粪便中有混有大量未被消化的饲料, 粪便中无脱落的肠黏膜、无血块;③粪便无腥臭味。

1.2 病原性腹泻 (传染性腹泻)

发生原因:由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引起仔猪腹泻。常见的有细菌性腹泻 (大肠杆菌病、仔猪红痢、猪痢疾) 和病毒性腹泻 (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 。

仔猪感染其他传染病时, 如猪瘟、仔猪副伤寒、寄生虫也能引起仔猪腹泻。

病原性腹泻仔猪大多表现为以下特点:①仔猪发病后体温升高1.5~2.0℃或更高;②粪便为糊状, 颜色为黄、白、红或灰绿色或水样, 有黏液、带血;③粪便腥臭。

从仔猪腹泻的临床表现, 养猪户可以初步断定本场仔猪腹泻属于哪一种类型, 以便及时对症治疗。

病原性仔猪腹泻, 多发生在哺乳仔猪阶段, 哺乳仔猪消化道与消化腺尚未发育完善, 消化酶系统发育不全, 酶分泌不足, 不能维持适宜的胃内酸性环境 (pH值3.0) , 不能有效激活消化酶活力, 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因此哺乳仔猪发生腹泻的概率高, 病死率也比较高。

断奶仔猪即保育猪阶段 (以及外购仔猪) 多发生非病原性腹泻, 同时也可发生病原性腹泻。由于断奶应激反应大, 外购仔猪因环境改变、更换饲料、喂料过多、断奶后没有从顿喂过渡到自动给料槽, 而是断奶后立刻上自动给料槽, 以及环境温度过低、卫生条件差等诸多因素导致仔猪发生腹泻。

2 仔猪腹泻的预防

2.1 非病原性腹泻的预防

(1) 加强饲料管理。保证不供给仔猪霉变饲料, 特别不要喂发霉玉米;断奶前尽早开食补料, 断奶前采食越多断奶后腹泻越少;断奶后的第1周一定用1, 3, 5, 7法从教槽料过渡到保育料;断奶后第1周内采用顿喂, 每天喂4~5次, 从第7天改为自动给料槽自由采食。

(2) 保证舍内温度在18~22℃。

(3) 搞好环境卫生、定期消毒。

(4) 定期驱虫。断奶后15 d第1次驱虫, 第7天后进行第2次驱虫。

(5) 减少断奶应激因素。如断奶当天给仔猪上疫苗、给仔猪去势、调舍等多重应激因素会造成断奶仔猪反应强烈, 体质下降。

2.2 病原性腹泻的预防

(1) 保证产仔母猪产前应该上的疫苗做到位, 使新生仔猪从初乳中得到足够的母源抗体。

(2) 仔猪出生后应按防疫程序要求及时上苗, 如出生后第15天上仔猪副伤寒苗, 20天上猪瘟苗。

(3) 哺乳仔猪做到三针保健。哺乳仔猪出生当天, 在没吃奶前口服人用庆大霉素0.5 m L, 并补铁、补硒;出生后第5天肌肉注射人用庆大霉素1 m L;出生后第10天肌肉注射长效土霉素1 m L。

2.3 应用微生物饲料添加剂

很多微生物添加剂都是预防仔猪腹泻的理想产品, 如巴斯德生物活性饲料添加剂, 在哺乳仔猪教槽料中每头每天加5 g, 效果良好。把教槽料 (颗粒料) 放在矿泉水瓶中, 加入适量的清洁饮水, 再加入微生物添加剂, 并充分摇动, 使颗粒料、微生物添加剂全部溶解在水中, 成为稀料, 然后在仔猪开始哺乳后立即洒在母猪乳房上 (从前到后) , 哺乳仔猪经7~8次适应后, 稀料变干料, 将微生物添加剂与颗粒料混拌均匀放在料槽中, 供哺乳仔猪自由采食。

对于断奶仔猪, 每头每天加50 g巴斯德微生物饲料添加剂, 与全价料拌匀供仔猪采食, 效果良好。经过在大型养猪场:东方牧业种猪场、宝泉岭农场八队种猪场、新华农场种猪场及吉林省梨树县、齐齐哈尔市水师营镇、巴彦县的养猪场长期使用巴斯德生物添加剂, 仔猪腹泻发病率下降了55.7%~73.6%, 最好时仔猪腹泻减少92.8%。

3 仔猪腹泻的治疗

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腹泻, 其造成仔猪消瘦或死亡的直接原因都是机体严重脱水,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 运用补液可缓解脱水、改善血液循环、控制继发感染、减少死亡。

3.1 口服补液盐 (电解质)

氯化钠 (Na Cl) 3.5 g、碳酸氢钠2.5 g、氯化钾1.5 g、葡萄糖20 g, 加灭菌水至1 000 m L, 给仔猪灌服, 按每千克体重5~10 m L, 每天可多次灌服, 也可放至饮水中自由饮用。

3.2 静脉滴注

对于重症猪, 采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30~40 m L、维生素C注射液5~10 m L、抗生素适量混合, 用50 m L的注射针筒静脉注射 (体重轻者酌情减量) , 每天1次, 连用2~3 d, 疗效讯速。

3.3 腹腔给药

对15~20 kg体重的仔猪也可采用腹腔注液, 每次腹腔注入复方氯化钠或5%葡萄糖注射液100~200 m L, 黄连素80~120 mg, 每天2次, 连用3 d。

3.4 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治疗对细菌性腹泻是必要的, 为了减少用药的盲目性, 有条件的猪场最好先做药敏试验, 筛选出特效的抗生素。

3.5 抗病毒药物治疗

黄芪多糖以及中草药如双黄连、白头翁均对仔猪腹泻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仔猪腹泻的病因及综合防控措施 篇2

摘 要:该文分析了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注意改善日粮品质,加强饲养管理,制订科学免疫程序等。

关键词:仔猪;腹泻;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6-123-02

仔猪腹泻是集约化养猪生产条件下的一种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引起仔猪腹泻的因素主要有生理性因素、饲养管理因素和疾病性因素,而更多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交叉感染。仔猪腹泻病是目前最严重的仔猪疾病之一,一旦发病将直接影响到断奶仔猪的增重和成活率,进而影响整个饲养周期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l],已成为影响和困扰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难题。仔猪腹泻的发病原因

1.1 生理性因素

1.1.1 消化道发育不健全 初生仔猪消化道处于发育阶段,消化器官发育程度低,胃肠道短且容积小,分泌胃酸及消化酶的能力较差,消化吸收机能还不健全,容易造成腹泻。

1.1.2 免疫机能不健全 仔猪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除从初乳中获得的免疫球蛋白外,初生仔猪几乎没有免疫力,因应激和免疫能力低容易导致腹泻[2]。

1.1.3 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 仔猪体温调节机能很不完善,体内能源贮备有限,在较低的环境下,不易维持正常体温,极易引起其消化系统紊乱而引起腹泻。

1.2 饲养管理因素

1.2.1 营养性因素 当日粮中含有抗营养因子,如蛋白酶抑制因子、皂角苷、棉酚、单宁、非淀粉多糖等,容易引起腹泻。另外饲料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等的缺乏或比例不平衡,会导致仔猪胃肠粘膜的结构受损,肠道菌群平衡失调,消化功能下降,引发腹泻。

1.2.2 应激性因素 主要有断奶应激和饲养环境应激。断奶应激主要是母仔分离的心理应激,从母乳转向饲料的营养应激和从分娩舍到保育舍的环境应激,仔猪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应,容易造成腹泻。饲养环境差,圈舍湿度大、温度低且突变、卫生条件差、空气质量差等容易使仔猪受到刺激,也会引起腹泻。

1.2.3 饲养方式因素 如母猪妊娠期不限饲、突然变换饲料等会影响乳汁质量的稳定,仔猪吮吸而引起腹泻。仔猪教槽时间及方式不正确、转群、分栏、断乳等因素的作用,仔猪也极易出现腹泻。

1.3 疾病性因素

1.3.1 细菌性腹泻(1)大肠杆菌性腹泻。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主要表现为仔猪黄痢、白痢。多发生在30日龄内仔猪,发病率约为50%,死亡率20%左右[3]。发病猪以排乳白色、灰白色、黄白色水样或浆糊样稀粪为特征,有特殊腥臭味,发病仔猪精神状态差,食欲不振,迅速脱水、消瘦而死。(2)沙门氏菌性腹泻。沙门氏菌引起的腹泻主要是仔猪副伤寒病,1~4月龄仔猪易感,无明显季节性,多因饲养密度大、环境污染、潮湿等及营养障碍而发生,粪便呈黄色水样,恶臭,并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1]。(3)梭菌性肠炎(仔猪红痢)。主要侵害1~3日龄仔猪,1周龄以上很少发病,发病仔猪排红色稀粪,解剖发现小肠后段有弥漫性出血或坏死性变化,感染后同窝仔猪发病100%,死亡率20%~70%。自然界中该菌分布广泛,部分母猪肠道中有该菌,并可排除,但猪场污染后,很难根除。

1.3.2 病毒性腹泻(1)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病毒性肠道疾病,以引起2周龄以下仔猪呕吐、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通常100%)为特征。5周龄以上仔猪死亡率较低,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2)流行性腹泻。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各种年龄、品种的猪都易感染,在猪群中呈流行性传播,一但发病波及全群。发病仔猪粪便水样,小肠充满大量黄色液体并膨胀,肠绒毛变短。(3)轮状病毒。发病仔猪常呕吐、腹泻,脱水严重,粪便水样或糊状,色黄白或暗黑。2~5周龄仔猪多发,发病率50%~80%,死亡率7%~20%,主要发生于寒冷季节。综合防治措施

2.1 注意改善日粮品质 日粮中添加酸制剂和酶制剂,以补足仔猪胃酸的不足和消化酶种类、数量的不足。添加益生素,能维持仔猪肠道正常菌群,促进有益菌生长。另外注意加强冬季保温。

2.2 加强饲养管理 注意保证猪日粮中各种营养素比例的平衡,尽量选用知名厂家生产的全价配合饲料。仔猪投喂量要循序渐进,饲养密度适中,早期教槽,逐步断奶,逐步换料,母子逐渐隔离,尽量减少转群、分栏等环境应激,另外加强日常管理和消毒,加强对已发病猪的营养护理工作,及时补盐、补水,控制采食量,药物治疗和肠道护理同时进行[4]。

2.3 疾病性腹泻防治

2.3.1 建立良好的饲养管理模式 采取自繁自养、全进全出,控制猪场的引种。抓好母猪产前产后护理工作,注意猪舍消毒和产后母猪乳头消毒;抓好新生仔猪防寒保暖、及时喂初乳,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2.3.2 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 认真做好猪瘟、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大肠杆菌病、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等疾病的免疫工作。并且加强免疫效果的跟踪检测,长期污染的猪场可考虑制备毒素抗血清,进行被动免疫。在进行药物治疗时,要注意做好药敏试验,预防多重耐药菌。

2.3.3 日粮中添加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具有维持微生态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合成各种酶和营养物质的独特作用。自2006年始欧盟立法禁止使用抗生素后,微生态制剂成为抗生素替代物的趋势更加明显。研究表明,微生态制剂添加剂可以帮助幼畜禽尽早建立健全肠道正常的微生物区系,从而减少消化道疾病,并促进生长[5]。微生态制剂用于仔猪腹泻上,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具有显著的疗效,可以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结语

仔猪腹泻病是对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疾病之一。引起仔猪腹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腹泻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发病后,要先分析确定引起腹泻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症下药。还要考虑相关的致病因素,力求从源头上控制病因,降低仔猪腹泻的发生几率,从而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控 篇3

【关键词】仔猪;早期断奶;腹泻;防治

腹泻通常发生在断奶后2周内,所造成的仔猪死亡率可达10%一20%。若发生腹泻,则死亡率在 40%以上。腹泻是对早期断奶仔猪危害性最大的一种断奶后应激综合征。引起仔猪断奶后腹泻的因素很多,一般可分为断奶后腹泻综合征和非传染性腹泻。

1.饲料引起仔猪腹泻

1.1日粮组成

仔猪断奶后,其日粮状态发生变化,容易消化的母乳转为固体饲料,这时仔猪的小肠绒毛受机械外力损伤将急剧变短,小肠内壁腺窝也相应加深,这将造成仔猪的吸收障碍,引起腹泻。因此,在仔猪断奶后的一段时期内其日粮的组成应严格控制豆粕的用量,较多使用能增强仔猪免疫力、易消化吸收的血浆蛋白粉、优质鱼粉等。试验表明,使用这些原料,可以有效抑制腹泻的发生。

1.2饲料营养水平

断奶前后仔猪消化机能尚未健全,免疫力低,又受断奶应激影响,消化吸收能力差,故仔猪日粮营养水平不应制定过高。经试验表明,仔猪开食料中蛋白质水平增加,断奶仔猪腹泻发生率提高。日粮蛋白质含量在 20%1:2下时随着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肠蛋白酶活性相应提高,但蛋白质含量不能超过20%。

1.3抗营养因子

日粮的抗营养因子亦会引起仔猪断奶后腹泻。如抗胰蛋白酶营养因子会降低猪对大豆产品的利用率。未经过恰当处理的大豆蛋白含有某些具有抗原性的蛋白质,而这些蛋白质可引起早期断奶仔猪过敏。当仔猪肠道发生过敏性反应时,其结构和功能将发生损伤性死亡,出现绒毛萎缩、隐窝增生,影响养分的消化吸收而出现营养性腹泻。

2.病原微生物与仔猪腹泻

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最主要的病原是大肠杆菌,此外,轮状病毒亦能引起断奶后仔猪腹泻。

腹泻是由一种或多种毒素共同作用的表现,大多数毒素可以被特异性抗体中和。肠毒素与肠黏膜上受体结合导致小肠黏膜不可逆的高液体分泌即腹泻。

3.消化系统与仔猪腹泻

仔猪胃底腺区的壁细胞和主细胞发育不成熟,断奶使胃内容物pH值升高,小肠黏膜抵抗力弱,易被各种外源性蛋白质抗原损伤,引起腹泻。新生仔猪本身能分泌消化母乳的各种消化酶,而且乳糖酶含量很高并可分泌足够的脂肪酶消化母乳中的脂肪。但3周龄的猪自身分泌的其他酶(如胰蛋白酶、淀粉酶、胰凝乳酶)含量不到成熟后酶体系的消化酶含量的5%,而断奶后由于断奶应激的影响会造成相当一段时期内自身分泌的消化酶严重不足。早期断奶仔猪另一个发病原因是它不能分泌胃酸。胃酸可以激活胃蛋白酶,胃蛋白酶有2个最适 pH值,一是2.0,另一个是3.5。因此,胃pH值提高会减少蛋白质的消耗,减弱仔猪的消化不良,降低腹泻的发生几率。

4.机体免疫机能与仔猪腹泻

免疫抗体是一种大分子r—球蛋白,由于母猪血管与胎儿脐带血管之间被6~7层组织隔开,限制了母猪抗体通过血液向胎儿的转移。所以,母体各种免疫抗体不能通过血管直接输送给胎儿,使仔猪出生时缺乏先天免疫力。只有吃到初乳后,靠初乳把母体的抗体传递给仔猪,并过渡到自身抗体获得免疫力。仔猪出生后通过吸吮母乳而获得免疫的这种方式称为被动免疫。仔猪由初乳中获得抗体,在体内降低的速度很快。半衰期最长只有2周左右,而自身抗体的产生在10日龄以后,30~ 35日龄前抗体很少,35~42日龄才能达到成年猪的水平,因此,3~4周龄是抗体的空白阶段,最易患腹泻。

5.防治

①加强饲养管理,搞好舍内的卫生消毒工作。让新生仔猪较早吃到初乳,得到母源抗体保护。断奶仔猪应供给全价饲料,提高其抗病力。猪舍的粪便要及时清除,对地面,用具,工作服等,定期地进行消毒。②免疫预防。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已研制出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二联活疫苗,已用于生产实际,收到明显的防疫效果,而且证明,该苗安全有效无副作用。打一针可预防两种疫病,大大方便了养猪生产,受到用户的欢迎。用法及用量:经产母猪和后备母猪,在产前5~6周和1周各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为l产。新生仔猪喂乳前肌注1毫升,至少30分钟后再喂乳,免疫保护期1年。仔猪断奶前7-10天肌肉注射2毫升,免疫保护期6个月。③治疗。本病当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只有采取对症治疗。用2.5%恩诺沙星注射液每10千克体重1毫升,肌肉注射,每日1次。或用盐酸环丙沙星每千克体重2.5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可预防细菌继发感染。病猪群每日口服补液盐,也可用康复母猪抗凝血或高免血清,每日口服10毫升,连用3日。取新城疫I系苗500份,加注射用水50毫升,每头每次5毫升,肌肉或交巢穴注射,每日1次,连用2日。作为干扰素诱导剂,有一定治疗效果。

针对轮状病毒性腹泻,用补液、收敛止泻、抗菌消炎等药物进行治疗。用庆大霉素、氟派酸、黄连素、恩诺沙星、治菌磺等防止继发感染。给新生仔猪口服康复猪的血清或全血,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6.断奶仔猪的网床培育

斯奶仔猪网床培育是集约化养猪场实行的一项科学的仔猪培育技术。与地面培养相比,网床培育有许多优点,首先是粪尿、污水可随时通过漏缝网格漏到网下,减少了仔猪接触污染源的机会,床面既可保持清洁、于燥,又能有效地预防和遏制仔猪腹泻病的发生和传播。其次是仔猪离开地面,减少冬季地面传导散热的损失,提高了饲养温度。

断奶仔猪在产房内经过渡期饲养后,再转移到培育猪舍网床培养,可提高仔猪日增重,生长发育均匀,仔猪成活率和饲料转化率提高,减少了疾病的发生,为提高养猪生产水平、降低生声成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网床培育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试验并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篇4

1 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

1.1 非感染性因素

1.1.1 消化机能不健全

仔猪日龄小, 消化道体积小, 功能发育不成熟, 对断奶日粮中的谷物日粮消化率非常低。母乳的主要成分是乳脂、乳蛋白和乳糖, 消化吸收率高, 断奶仔猪日粮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 对非淀粉多糖以及抗营养因子消化吸收率低, 断奶仔猪胃肠道短时间内不能适应这种变化, 未被消化的营养物质进入肠道, 为大肠杆菌徐苏繁殖提供营养源, 造成腹泻或死亡。

1.1.2 饲料方面的原因

日粮中的抗营养因子和过敏原极易引起倡导过敏, 导致胃肠黏膜脱落, 出现肠绒毛萎缩, 隐窝增生等组织和形态学结构的损伤性变化, 进而引起功能变化而造成腹泻。断奶仔猪日粮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来源于豆粕、膨化大豆等植物蛋白饲料。

1.1.3 仔猪免疫系统不完善

断奶仔猪的高度应激, 会影响到仔猪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状态, 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减弱, 容易感染传染病、流行病和寄生虫病, 引起腹泻。

1.1.4 应激因素

影响仔猪腹泻的应激因素主要有断奶应激和环境应激。其中断奶应激危害最为严重, 由于断奶后母子分离, 采食量的变化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等, 一系列来源于营养与环境的改变, 不仅会造成采食量下降、消化不了而腹泻, 还会降低仔猪体内循环抗体的水平, 是机体的免疫力受到抑制。另外, 外界环境因素刺激引起的腹泻在仔猪身上表现也非常普遍, 如管理员照顾不到位引起的贼风, 就容易引起腹泻。

1.1.5 霉菌毒素

如果霉菌毒素中毒问题不解决, 则其它任何防控措施都不会受到很好的效果。所以, 在采取防治方法之前要解决霉菌毒素的问题。解决霉菌毒素中毒最根本的方法是严把饲料及原料关, 如果饲料及原料霉变严重, 那么任何脱霉产品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为脱霉产品的脱霉效果都不是无限度的。其次是选择优质的脱霉产品。

1.2 感染性因素

(1) 细菌性感染:易感染由猪痢疾密螺旋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猪伤寒沙门氏菌等细菌均可引起猪肠道疾病, 造成腹泻、生长抑制甚至死亡。 (2) 病毒性感染:冠状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等引起的腹泻。 (3) 球虫可引起腹泻的发生。

2 控制腹泻的方法

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控 篇5

关键词:TGP;PEG;PV;卵黄抗体;临床试验

仔猪腹泻是规模猪场最常见和决定年出栏肥猪头数最重要疾病之一,引起仔猪腹泻的因素多而复杂,包括饲养管理、饮水质量、病原因素等。猪伪狂犬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及猪轮状病毒是引起仔猪腹泻最主要的病原因素。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hle Gastroenteritis of Pigs,TGP)及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引起各阶段猪只腹泻、呕吐尤其以仔猪急性脱水而大面积死亡为主要临床特征,严重影响规模猪场养殖效益及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两者在临床极易与轮状病毒及其他腹泻性病原相混淆而難以准确诊断。猪伪狂犬病毒性腹泻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V)以感染母猪导致弱仔、仔猪先天性震颤、早发性腹泻而增加仔猪死亡率为特征,临床以隐性感染为主。目前,疫苗免疫是防控该三种病的主要手段。

仔猪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规模猪场具有免疫抑制效应的其他病原的隐性感染,免疫失败导致因三种病原感染而反复发生腹泻及死亡率增加,严重影响规模猪场的养殖信心及养猪业。给母猪、仔猪免疫免疫的被动免疫方式其本身存在的产生有效抗体的时间与仔猪短时间内暴发腹泻的矛盾、仔猪本身的物理屏障与有效吸收母源抗体的时效等问题,为临床防控仔猪腹泻提出了新的挑战。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与材料

鸡抗猪传染性胃肠炎一流行性腹泻一伪狂犬三联高免卵黄抗体口服液,实验室自制。庆大霉素注射液,购自重庆科信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1.2 试验场地及试验动物

重庆市秀山县洪安镇某生猪养殖场(300头母猪规模);试验动物为该规模猪场10窝共120头出生至断奶后1周的外三元仔猪。

1.3 试验分组及试验斤法

试验组分保健预防组及紧急治疗组。预防保健组以窝为单位,设置5窝为平行样本数,每窝仔猪按出生第1天上下午各口服三联高免卵黄抗体口服液5mL/头,第2、3天每天1次,3mL/次,第6天及断奶前1天各口服5mL、5mL;对照组同设5窝为平行样本数,按出生第3天、第7天、第21天分别注射1mL/头、2mL/头、3mL/头长效土霉素。预防保健组与对照组各窝仔猪于出生时以窝为单位称取初始总重量。两组均于断奶后第7天清晨空腹收集各平行样本组腹泻发生头数、死亡头数及窝总体重;在此基础上统计两组腹泻平均发生率、平均死亡率、每头仔猪平均净增重。

紧急治疗组以单头发病仔猪为单位,与对照组分别选50头顽固性腹泻发病仔猪作为试验对象。其中,紧急治疗组顽固性腹泻仔猪肌肉注射樟脑磺酸钠、按30~50mL/头口服补液盐及5~10mL/头恩诺沙星注射或口服液、按lOmL/头口服鸡抗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伪狂犬三联高免卵黄抗体口服液,均上下午各1次,连用3~4d,根据病况减半剂量及减少给药次数至1次/d至每两天1次按制定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按试验猪场仔猪发生腹泻后注射庆大霉素、腹腔注射葡萄糖及口服黄芪多糖进行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后15日清晨收集治疗结果。

2 结果

2.1 三联高免卵黄抗体口服液预防仔猪腹泻试验结果

于断奶第7日清晨对卵黄液保健组及长效土霉素保健组的各5窝试验仔猪统计结果,用三联卵黄抗体口服液仅有一窝共10头仔猪出现不同程度腹泻,腹泻率仅为试验猪只的15.6%,死亡1头,占试验猪只的1.6%。使用传统的长效土霉素三针保健法,其5窝共62头试验仔猪有3窝共23头仔猪出现不同程度腹泻,占试验猪只的37.1%,因腹泻及其他原因死亡8头,占试验猪只的12.9%。断奶后第7天时以三联卵黄抗体口服液保健组每头试验仔猪平均净增重比长效土霉素的三针保健组要多0.8kg/头,成本分析可知,三联卵黄抗体口服液作保健比长效土霉素作保健其断奶第7天时每头试验仔猪多赚0.8元/头仔猪。具体结果见表1。

2.2 三联高免卵黄抗体口服液紧急治疗仔猪顽固性腹泻试验结果

两组50头顽固性腹泻仔猪分别使用三联高免卵黄抗体口服液及配套方案、试验猪场习惯性腹泻治疗方案,卵黄抗体液组死亡9头,治愈41头;单纯抗菌素组死亡21头,治愈23头,其他6头。以治愈存活仔猪计算其成本分析,卵黄抗体液及配套方案组比单纯抗菌素组2.5元/头。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与分析

1)仔猪腹泻导致仔猪死亡率增加及养殖效益降低是各规模猪场最严重和重点防控的疾病。病原因素是引起仔猪腹泻最主要因素,以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及轮状病毒、伪狂犬病毒为主引起的仔猪腹泻,临床以免疫疫苗是其主要的防控方式。免疫失败、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隐性感染温度、饲养环境因素使规模猪场仔猪顽固性腹泻时有暴发流行。本文以研究的鸡抗猪传染胃肠炎一流行性腹泻—伪狂犬三联高免卵黄抗体口服液配套饲养管理与传统的长效土霉素三针保健进行比较,使用三联高免卵黄抗体口服液进行保健使被保健仔猪腹泻发生率比低21.5%,死亡率低11.3%,综合成本,长效土霉素亏损1.8元/头,说明,针对顽固性腹泻较常发生的规模猪场,适宜选用鸡抗猪传染性胃肠炎一流行性腹泻一伪狂犬三联高免卵黄抗体口服液制定保健方案。

2)因腹泻导致病仔猪短时间内脱水及酸中毒是导致腹泻病仔猪死亡的主要直接原因。紧急免疫接种因仔猪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而很难在短时间内产生有效抗体滴度。本文以研制的三联高免卵黄抗体口服液配套抗继发感染的敏感抗菌素,50头顽固性病仔猪的试验治愈率为82%,比采取常规单纯抗菌素方法46的治愈率高36%,这一方面说明本方案的切实有效,另外也证明目前规模猪场暴发流行的顽固性腹泻更多是以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为主,这和高继业、何伟勇等报道一致。

哺乳仔猪腹泻的原因及综合防控措施 篇6

1 哺乳仔猪腹泻的原因

1.1 饲养管理因素

1.1.1 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在妊娠后所用饲料营养没有采用高、低、高的饲养要求, 使母猪产后乳汁过于浓稠, 脂肪含量过高或由于母猪营养不良, 母乳不足或无乳、奶水稀薄, 导致仔猪营养不良所致。

1.1.2 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

仔猪出生后应尽早让其吃上初乳, 如果仔猪不能及时吃上初乳, 仔猪糖元和脂肪消耗过大, 易引发腹泻发生;仔猪在出生后未及时补铁、补硒易引发仔猪腹泻;仔猪的教槽料品质差或受到污染, 采食后很容易引起仔猪腹泻。

1.1.3 霉菌毒素中毒引起

母猪食用霉变饲料中毒, 毒素通过胎盘传给仔猪造成仔猪消化系统病变或霉菌毒素中素引起母猪乳汁分泌障碍, 导致仔猪体重下降, 抗病力降低引起仔猪腹泻。

1.2 疾病因素

1.2.1 母猪无乳综合症

是指母猪患子宫炎、乳房炎和阴道炎而引起母猪泌乳不足或无乳, 仔猪常因无法吃到足够的母乳导致体质衰弱, 进而引起乳猪腹泻。

1.2.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仔猪发病后耳朵发绀、后肢无力、摇摆, 排黄色稀粪。

1.2.3 猪瘟初生乳猪感染猪瘟病毒或母猪患非典型猪瘟, 分娩时病毒通过胎盘感染给仔猪, 引起仔猪腹泻。

1.2.4 伪狂犬病

初生乳猪感染伪狂犬病毒或母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分娩时通过胎盘传播给仔猪, 导致仔猪出现腹泻等症状。

1.2.5 大肠杆菌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可引起3~5日龄的仔猪黄痢和7日龄以后的白痢。

1.2.6 仔猪梭菌性肠炎

是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仔猪高度致死性坏死性肠炎, 多发于一周内仔猪。主要表现出血性下痢, 肠坏死, 又叫仔猪红痢。

1.2.7 流行性腹泻与传染性胃肠炎

此两种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等极为相似, 多发生在寒冷季节。据报道2011年度我国很多猪场猪群发生腹泻的主要病原就是流行性腹泻, 其次为传染性胃肠炎, 造成了养猪业重大损失。乳猪发生本病后, 死亡率可达100%。病猪主要发生水样腹泻呈喷射状, 仔猪迅速脱水、衰竭死亡。

1.2.8 轮状病毒感染

本病7日龄以下仔猪不发病, 7日龄以后可以发生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腹泻, 但一般情况下轮状病毒常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导致更为严重的水样腹泻。

1.2.9 球虫病

仔猪由于接触分娩舍地板、器具上残留的球虫孵囊而感染, 母猪粪便中的卵囊也可引起仔猪感染, 本病多发生于7~15日龄, 以10日龄左右仔猪下痢和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为主要特征, 故又称“十日龄腹泻”。病猪主要排黄色、黄白色或棕褐色粪便, 个别粪便中混有粘液和血液, 呈奶油状、粥样或水样。

1.3 环境因素

1.3.1 温度

正常初生仔猪的临界温度在30~34℃, 随后每日下降0.5℃左右, 在生产中常以产房内仔猪活动是否分布均匀、打堆来看产房温度是否适中, 若产房温度过低仔猪易受寒冷的侵袭, 很容易导致腹泻发生。此外夏季热应激引起泌乳母猪采食量下降, 使母猪的泌乳量减少也可引发仔猪腹泻。

1.3.2 湿度当舍内环境温度较低时, 相对湿度大, 会使仔猪增加寒冷感, 极易引起仔猪腹泻。

1.3.3 卫生

产房内粪污较多, 卫生状况较差, 产房使用前没有彻底消毒或没有实行“全进全出”制, 乳猪腹泻发生率要高出5~10倍。

2 哺乳仔猪腹泻综合防控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保健工作

2.1.1 母猪饲养与管理

(1) 饲养:母猪配种后应根据妊娠不同阶段供给营养丰富的全价配合饲料饲喂, 以满足胎儿生长发育及母猪自身的需求, 尤其是每年11~12月到次年2~3月份, 由于气温偏低, 猪群御寒会消耗大量能量, 要适时调整饲料配方中能量水平, 可在原来饲料能量水平上基础上提高10%左右, 同时补充足量的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使所分娩的乳猪初生体重较大, 母猪有充足的母乳供给仔猪;此外母猪产前2~3天饲喂量应逐渐降少, 产后当天适量饲喂, 以后喂量逐渐增加, 以满足泌乳的需要;产前一周应由妊娠料过渡到哺乳料;在饲养过程中严禁使用霉变的饲料饲喂。 (2) 管理:做好平时母猪的驱虫工作;母猪产前一周左右先进行洗澡、猪体用0.5%的过氧乙酸溶液喷雾消毒后再上产床;产前产后1周在哺乳料中添加抗生素以减少母猪无乳综合症的发生;接产时用0.1%高锰酸钾液擦试母猪乳头、乳房及会阴, 同时挤去乳头中的奶水3~4滴;要及时清除产房上的粪便及污染物, 保持产房内环境卫生;严格实施“全进全出”制管理。

2.1.2 乳猪饲养与管理

乳猪出生后迅速去除口内的粘液, 放入有红外线灯泡的保温箱内烘干, 并尽快让其吃上初乳, 并进行断脐、剪牙、断尾, 乳猪在3天之内应固定乳头, 在2~3d内进行补铁、补硒可有效降低仔猪腹泻的发生。

2.2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2.2.1 母猪疫苗接种

母猪的免疫主要是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伪狂犬、大肠杆菌、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等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具体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苗与伪狂犬苗每4个月免疫1次, 每年3次;猪瘟一年2次普防, 或在产后断奶前免疫;大肠杆菌苗在母猪临产前40d、20d免疫2次;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苗在每年10月份首免, 11月加强免疫, 在母猪临产前一月再免疫1次;或用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三联活疫苗, 母猪产前5周与产前2周各肌肉注射1次2头份, 免疫保护期为半年, 免疫母猪所产仔猪可经吃初乳后获得30d的被动保护。

2.2.2 乳猪疫苗接种

有猪瘟感染的猪场仔猪猪瘟苗实施超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苗在仔猪出生后2~3周龄接种;对有伪狂犬野毒感染的场在仔猪出生后第2天, 用猪伪狂犬基因工程缺失苗每头滴鼻免疫1头份, 每个鼻孔滴0.5头份;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三联活疫苗在仔猪出生后于吃初乳前每头肌注1头份, 间隔30min后再吃初乳, 其免疫保护期为1年。

2.3 做好环境控制

2.3.1 适宜的温度与湿度

新生仔猪其机体温度调节系统不完善, 对环境温度有较高的要求。分娩舍的温度要保持在20~24℃, 保温箱:仔猪1~7日龄32~34℃、8~14日龄30~32℃、15~30日龄28℃, 低温环境与室内温差变化过大均可加重腹泻疾病的发生。要控制好猪舍内的湿度, 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0%~80%。夏季要注意通风, 冬季注意保暖。在北方, 冬季采用暖气或暖风炉供暖比较均匀, 切忌温差过大。

2.3.2 卫生

母猪上产床前产房要彻底清洗、再用2%~3%的火碱溶解进行消毒, 将栏内微生物、虫卵消灭掉;同时要做好产房内的清洁卫生工作, 粪污及时清理, 走道及时清扫, 要关注供给仔猪清洁的饮水, 防止仔猪喝脏水及尿液。

2.4 严格猪场消毒措施

应建立并实施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包括门卫消毒制度, 圈舍卫生消毒制度, 空床及母猪转舍的消毒, 母猪产前乳房、阴户消毒及仔猪断脐消毒。消毒液应定期更换, 使之有效。在实际生产中, 确实的消毒效果往往同兽医技术人员的监督和饲养员的责任心有很大的关系。实践表明在同等条件下由技术人员亲自抓消毒工作的猪舍比邻近猪舍的仔猪腹泻发病率下降10.5%, 死亡率下降3.2%。

2.5 做好猪场无害化处理

(1) 对病死猪实行“四不准一处理”措施, “四不准”是指“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病死猪及其产品”;“一处理”是指“对死亡猪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及时消除疫情隐患, 严防病死猪传播疫情。 (2) 猪场猪粪应集中堆放, 进行发酵处理, 以杀灭病菌及虫卵, 同时做好灭蚊蝇工作。

2.6 腹泻治疗

发现病例后及早治疗, 越快越好。

2.6.1 猪瘟与伪狂犬病引起腹泻

无特效治疗方法, 发生此类腹泻的仔猪及时淘汰并作无害化处理, 做好种猪群猪瘟、伪狂犬病的净化工作。

2.6.2 大肠杆菌、梭菌性肠炎口服或肌注百痢治、安痢、普美仙或安美特等抗菌药物。

2.6.3 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性肠炎

无特效药物, 常采用对症疗法, 口服开口精或黄金重抗等药物有一定的效果。为避免患猪脱水过多而发生自体酸中毒导致死亡, 可腹腔注射5%~10%葡萄糖氯化钠溶液及5%碳酸氢钠水溶液。也可用口服补液盐 (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20g, 加温水至1000ml) 供猪自饮或灌服。对7日龄以内仔猪腹泻, 可实行“仔猪母防”, 配制1.5%的明矾水让母猪饮用。为预防细菌的继发感染, 可用庆大霉素、氟哌酸、环丙沙星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特别是运用微生态制会有更好的效果。

2.6.4 球虫病

断奶仔猪常见腹泻原因及防控方法 篇7

仔猪最先接触到的微生物是母猪产道内的微生物, 其次是在吮乳和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环境和母猪粪便中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可进入仔猪的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并在一定的位置定植、相互竞争, 然后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此过程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增殖。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仔猪腹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产房中很多仔猪腹泻都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其次, 随着产房管理问题的出现, 温度变化的应激也是仔猪腹泻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之后会出现以仔猪球虫为主的寄生虫性腹泻;紧随其后的断奶应激是各种问题发生的根源。自然条件下的断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而商品化生产过程中的断奶是人类的一种行为, 发生在仔猪18~28日龄时, 期间仔猪的生存环境和日粮都发生了变化, 对仔猪造成很大的应激。腹泻发生后, 仔猪迅速脱水、消瘦甚至死亡;同时腹泻也是影响断奶重的最重要因素。因此, 笔者探索出了一套防治产房仔猪腹泻的办法,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得以应用, 并在增加断奶重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1 仔猪肠道微生物和生理特点

1.1 仔猪肠道微生物

哺乳仔猪从出生到断奶, 体内慢慢具有了庞大的细菌群体且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刚出生的仔猪, 其胃和小肠内占主导地位的细菌是乳酸杆菌和链球菌, 这2种细菌可以帮助仔猪消化、利用母猪乳汁。出生后, 仔猪大肠内逐渐蓄积了大量的专性厌氧菌, 包括菌体、真杆菌、双歧杆菌、丙酸杆菌、梭菌和梭状芽孢杆菌 (Radecki和Yokoyama, 1991) 。这个复杂的微生物群体可以阻止其他临时性细菌的侵入和定植 (Nurmi和Rantala, 1973) 。断奶之后, 随着环境和饲料的改变, 仔猪体内的细菌对饲料的利用率发生了变化, 肠道内其他有害的临时性细菌增生, 造成仔猪消化机能紊乱, 这种紊乱和细菌的增生常造成腹泻的发生。

1.2 仔猪的生理特点

1) 消化机能不完善。

哺乳仔猪的肠绒毛结构发育不完全, 吸收能力较弱;初生仔猪的胃腺尚未形成, 不能分泌盐酸并激活已存在的胃蛋白酶原;断奶后仔猪脱离了母乳中的有益成分 (母源抗体、营养成分) ;早期断奶仔猪的胰酶分泌不足 (Makkink, 1996) ;断奶后, 肠绒毛脱落, 绒毛的表面积显著减小。上述原因可引起仔猪在冷热应激、环境应激及断奶应激时发生腹泻。

2) 不耐低温。

新生仔猪机体内能量储存不多;能量代谢的激素调节功能不全;缺少浓密的被毛且皮下脂肪不发达;体型小, 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上述原因导致仔猪对环境温度下降极为敏感、喜扎堆取暖, 且易引起低血糖及腹泻。

3) 免疫机能不完善。

母猪体内的免疫抗体为一种大分子球蛋白物质, 不能通过母体血管输送给胎儿, 仔猪只能通过初乳获得母源抗体。断奶时, 仔猪自身免疫机能处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而通过母乳获得母源抗体的路径已经关闭, 此时会造成应激反应, 导致病原微生物入侵和增殖, 引起腹泻。

2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

2.1 非传染性因素

1) 应激因素。

如断奶、换料、转群、冷热或密度应激等。

2) 管理因素。

如防疫及消毒制度、人事奖惩制度和饲料配制等。

3) 遗传因素。

如近亲交配。

2.2 细菌性传染性因素

1) 仔猪黄白痢。

易感高峰是1~4日龄和3周龄;发病率不一, 通常呈中等规模, 典型时整窝发病, 临窝也有发生;一般无明显季节性, 但冬季受凉和夏季离乳后仔猪多发;症状表现为脱水, 腹膜苍白, 尾根可能坏死, 腹泻物一般呈水样气泡, 黄白色、恶臭;母猪不会被感染, 一般头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比较严重, 其中后产的仔猪较先产的仔猪发病严重, 发病程度与管理和环境有关。

2) 仔猪红痢。

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新生仔猪, 是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仔猪急性传染病。小肠特别是空肠粘膜红肿, 有出血性或坏死性炎症;肠内容物呈红褐色并混杂小气泡;肠壁粘膜下层、肌层及肠系膜有灰色成串的小气泡;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出血, 个体越大的仔猪越容易发病。

3) 仔猪副伤寒。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 通常发生于3周龄, 急性者表现为败血症, 剖检有坏死性肠炎, 有时发生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

4) 副猪嗜血杆菌。

一般表现为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 但近年来笔者从发生严重腹泻的3日龄仔猪肠道中分离出了副猪嗜血杆菌, 且未分离到其他病原。

2.3 病毒性传染性因素

1) 肠炎型猪瘟。

肠炎型猪瘟是慢性猪瘟的典型表现, 一般便秘和下痢交替进行, 以下痢为主。

2) 伪狂犬。

伪狂犬病毒可造成1~3日龄仔猪剧烈腹泻, 抗生素治疗无效, 死亡率在90%以上;肺脏有红色斑点状出血;肝脏发黄, 质脆, 有红色圆形和白色不规则坏死灶;胃粘膜表面聚集有呈片状的细小出血点;肠道内容物稀薄, 呈黄色, 内有气泡;肠粘膜脱落严重, 亦有细小的出血点, 呈片状分布;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约2~3倍) , 外周严重出血呈紫黑色, 内有黄白色坏死灶;肾脏颜色浅白, 并且有细小出血点。

3) 流行性腹泻。

临床表现与典型的猪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哺乳仔猪发病后体温正常或稍偏高, 表现为呕吐、腹泻和脱水, 年龄越小, 症状越重, l周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常于腹泻后2~4 d内因脱水死亡, 病死率约50%;断奶猪、育成猪发病率很高, 几乎达100%, 但症状较轻, 精神沉郁, 有时食欲不佳、腹泻, 持续4~7 d, 逐渐恢复。

剖检可见小肠肠管扩张, 内容物稀薄, 黄色, 有泡沫, 肠壁变薄有透明感, 肠粘膜绒毛严重萎缩;25%的病例胃底粘膜潮红充血, 并有粘液覆盖;50%的病例见有小点状或斑状出血, 胃内容物呈鲜黄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 (或絮状小片) ;较大猪 (14日龄以上) 约10%的病例可见有溃疡灶, 靠近幽门区可见有较大坏死区。

4) 传染性胃肠炎。

症状同流行性腹泻。

5) 轮状病毒。

通常感染1~5周龄仔猪, 发病率不一, 最高可达75%;一般死亡率较低, 在5%~25%之间;无明显季节性;偶见呕吐, 多为糊状带有黄色凝乳状物, pH值6~7;母猪很少发病, 一般突然发生, 临床及剖检症状与传染性胃肠炎有类似之处。

2.4 寄生虫性传染性因素

1) 猪球虫病。

常见于6~15日龄, 其中7日龄多发, 发病率不一, 最高可达75%;此病传播速度较慢;死亡率较低, 但若跟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 会使死亡率增加;一般情况下, 8~9月份是球虫病发病的高峰期, 临床表现为瘦弱、被毛粗乱, 断奶时体重较轻并腹泻, 腹泻物一般为糊状、水样、呈黄灰色且有恶臭、pH7~8, 部分猪排“绵羊粒”粪便。一般情况下, 母猪没有任何临床表现。

2) 弓形虫。

任何日龄均可发生, 发病率不一, 死亡率不一, 一般表现为呼吸困难, 神经症状, 水样稀便, 母猪外观正常。

2.5 病因与发病日龄的关系

猪各个生长阶段发生腹泻的原因分析见表1。

注:表1改编于《猪病学》第九版。

3 防控方法的探索

制定防控方案需根据仔猪肠道的生理特点、肠道内微生物特性、病原微生物特点和猪场管理条件进行具体分析, 在实际生产操作中应综合考虑母猪和仔猪的保健、免疫状态和饲养管理条件。

3.1 头胎母猪和经产母猪免疫程序和保健方案

因头胎母猪提供给后代的母源抗体的种类和数量都少于经产母猪, 因此, 头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生腹泻的比例较大;日常管理中, 除常规管理措施需要更加完善外, 尚需提供完善的免疫程序, 一般情况下, 头胎母猪需要注射商品化大肠杆菌疫苗;有条件的单位可以根据从本场产房内仔猪分离到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做自家菌苗, 用以免疫头胎母猪。为保证母猪常见病的免疫合理、合格, 并能提供良好的母源抗体给仔猪, 笔者制定了头胎母猪和经产母猪的免疫程序, 见表2及表3。

注:以上免疫程序仅供参考。

注:以上免疫程序仅供参考。

近年来, 笔者接触到一些规模化猪场, 使用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的疫苗有一定效果;但在另一些规模化程度较低的猪场, 这2种疫苗和大肠杆菌疫苗使用效果都不明显, 因此, 在规模化程度比较高的猪场, 在实验室检测确诊条件下, 在治疗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等肠道病毒感染及仔猪黄白痢时, 如其他疗法效果不理想, 可考虑使用仔猪消化道病料反饲母猪的办法加以控制。需要注意的是, 用此法进行治疗时, 需严格检测仔猪病原, 其消化道病料不能含有其他可致全身性感染的病原。

在进行母猪产前保健时, 不同的猪场采用不同的药物和给药方式。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控制经产母猪传播给仔猪的细菌病, 加药固然重要, 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饲养管理更加重要, 因此, 在确保每头母猪可以固定采食定量药物的前提下, 保持其生活环境整洁并使用粉尘量不大的干燥剂以保持产房干燥可事半功倍。

3.2 仔猪常见免疫程序、保健方案和饲养管理

在生产过程中, 母乳、冷热应激、饲养管理及产房内有害微生物种类和数目等是决定产房仔猪腹泻的重要因素, 因此, 在确保良好饲养管理的同时, 需提供较好的免疫程序, 防止仔猪因病原入侵造成腹泻。表4是仔猪—肥猪的免疫程序。

注:a和b需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免疫;母猪猪瘟抗体水平参差不齐, 猪瘟活跃场采用猪瘟0时免疫;另外, 支原体发病严重猪场需安排免疫支原体疫苗。以上免疫程序仅供参考。

3.3 仔猪腹泻综合防控方案

根据仔猪肠道的生理特点制定合适的防控仔猪腹泻的方案至关重要。仔猪出生后3 d内 (或更长时间) , 母猪乳汁中的大分子抗体可以直接由肠道进入血液, 抵抗有害微生物的攻击, 因此, 确保仔猪能获得充足的乳汁—特别是初乳, 是防控仔猪腹泻最重要的。根据这一生理特性目前总结出的控制仔猪腹泻的综合方案有:①药物防治, 仔猪三针保健加口服抗生素类 (氟喹诺酮类和妥曲珠利等) 药物;②生物防治, 仔猪0时口服益生菌 (乳酸杆菌和链球菌等) , 1~3日龄口服淘汰老母猪血清 (经检测无其他病原微生物) 。

对比而言, 笔者比较赞同使用生物防治方案。乳酸杆菌和链球菌是分解乳中底物的重要细菌, 可以帮助仔猪消化母乳;另外, 乳酸杆菌和链球菌的生物夺氧效应使得其他有害细菌无法在仔猪肠道内定植。1~3日龄口服经检测的老母猪血清, 其中的大分子抗体类物质可以直接进入仔猪血液并提供保护, 这对头胎母猪而言,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仔猪整齐度和成活率。国外因动物伦理问题, 此法较少用。

3.4 仔猪常见腹泻病治疗方案

根据临床仔猪腹泻的类型, 笔者总结出了细菌性、病毒性和不明原因感染的治疗方案。

1) 常见细菌性腹泻。

恩诺沙星+丁胺卡那+健康老母猪血清。

2) 常见病毒性腹泻。

干扰素+伪狂犬基因工程缺失疫苗+健康老母猪血清。

3) 不明原因腹泻。

第1种方案:第1步, 伪狂犬基因工程缺失疫苗 (干扰素) 1头份, 使用0.3~0.5 mL地塞米松加0.7~1.0 mL阿米卡星注射液, 从后海穴 (尾根和肛门间) 注射;第2步, 口服恩诺沙星, 连用3 d (6日龄开始腹泻的需口服抗球虫药1次) 。第2种方案:第1步, 连续口服功能细菌 (视情况选择不同表达菌株) 或益生菌3~5次;第2步, 配合健康老母猪血清或干扰素肌肉注射3.0~5.0 mL。

通常情况下, 在第1种方案无效时才使用第2种方案。对一般细菌性、病毒性及混合感染, 第1种方案都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伪狂犬基因工程缺失疫苗可以预防和治疗因伪狂犬造成的腹泻, 同时这种基因工程缺失疫苗可以在体内产生干扰素, 对控制一般病毒性腹泻有一定效果;地塞米松可以治疗因细菌毒素造成的腹泻;而阿米卡星注射液对一般性肠道细菌敏感性较高, 故使用效果较好;连续使用3 d恩诺沙星可以控制继发和混合细菌感染, 达到控制作用;若6日龄左右的仔猪发病, 替代恩诺沙星的应是抗球虫药, 因这个阶段一般是球虫混合感染其他疾病。当第1种方案无效时, 基本可以判断为由易变异的病毒引起的感染, 同时混合或继发其他病原感染的机率较大, 因此, 使用功能细菌颇为重要。如以乳酸杆菌或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表达的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或圆环病毒等, 这些功能细菌的口服或注射对该类因母乳中无充足抗体引起仔猪腹泻起到了近乎神奇的效果, 这也是未来发展的一种方向。

从2010年底至今, 全国各地仔猪腹泻病例较多, 包括规模化猪场和不同规模的散养户, 其中有大肠杆菌等常见病原引起的黄白痢、球虫病等, 也有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等, 值得重视的是, 部分猪场按上述方案处理无效, 产房仔猪死亡严重, 有的甚至高达30%~90%。笔者从某大型猪场产房腹泻仔猪检测出kobuvirus, 该猪场曾经采用了3次以上的反饲都没有最终解决, 究其因, 可能是病毒本身特性所致。笔者选用合适的灭活剂处理粉碎后反复冻融的仔猪肠道, 加入免疫增强剂和可粘附于肠道上的佐剂后, 给新生仔猪口服2~3 mL, 对产前7 d以上的母猪注射3 mL, 可以对此类腹泻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断奶仔猪腹泻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篇8

关键词:断奶仔猪,腹泻原因,防控措施

在集约化、规模化养猪生产中, 断奶仔猪的腹泻病在临床上相当普遍, 腹泻率一般在20%~30%左右, 死亡率3%~10%左右。有些猪场腹泻率甚至可达到70%~80%, 死亡率达到15%~30%[1]。给养猪生产者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如何有效防制断奶仔猪腹泻病是当今养殖生产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1 断奶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

1.1 应激因素

早期断奶的仔猪抵抗力差, 易造成严重的应激反应。而应激主要来源于心理、营养和环境三方面。其中以营养应激最为强烈[2]。研究表明, 仔猪断奶应激可使机体内血糖、胰岛素、生激素、肝糖元降低, 而胃内pH值、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 导致胃肠道消化酶活性受到抑制。

1.2 断奶仔猪消化、生理机能缺陷

1.2.1 免疫能力较弱:

母猪初乳中乳球蛋白 (主要是免疫球蛋白) 含量高达70%, 占干物质的34%, 而常乳中乳球蛋白含量仅为0.5%左右[3], 新生仔猪主要靠免疫球蛋白获得免疫力。乳猪从初乳中获得的被动免疫水平在7日龄时到高峰, 在随后的3周内很快下降, 由于仔猪自身免疫系统尚不健全, 免疫反应很弱对抗原刺激 (细菌和病毒) 不能积极产生主动免疫, 循环抗体水平降低, 细胞免疫受到抑制, 抗病力较差。断奶仔猪正处于由被动免疫向主动免疫过渡的时期, 因而断奶后的仔猪抗体水平很低, 对病原的抵抗力极差, 极易发生腹泻。

1.2.2 消化道机能尚不健全:

刚断奶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 消化器官体积重量比较小, 小肠上皮凹陷深度和淋巴细胞等处于生长发阶段。仔猪断奶后, 由摄取液体食物突然改变为摄取固形料。由于饲粮形状、硬度等的变化, 肠绒毛容易受损, 严重响养分的消化和吸收。此外, 消化酶和胃酸分泌不足、有益微生物群落尚未形成等也是引起腹泻的重要因素。

1.2.3 消化酶活性降低:

新生仔猪天生有分泌母乳消化酶能力, 因此哺乳仔猪乳糖酶及与消化母乳中碳水化合物有关的酶水平较高, 在出生后2~3周达到高峰, 随后急剧下降据资料介绍, 4周龄断奶后1周内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到乳前的1/3, 经过1~2周后才会重新增长[4]。由于哺乳仔猪主要靠母乳中的乳糖发酵产生的乳酸来维持胃内酸性环境, 当仔猪断奶后, 中断了乳酸的来源, 而仔猪自身胃酸分泌又不足, 致使胃内酸度降低。据报道, 一般仔猪胃内pH值<4时才有利于蛋白质的消化, 才能使大量病原菌失活, 当pH值升到5.5以上时, 某些病原菌如大肠杆菌在胃内大量繁殖, 造成胃肠功能紊乱, 导致腹泻发生。随着饲料中蛋白质和无机盐阳离子与酸结合, 更使酸度下降, 使蛋白质不能被有效的消化吸收, 造成消化生理失调, 导致胃肠道内微生物区系失衡, 为病原微生物增殖、附着和产生毒素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同时, 由于酸不足, 还反馈性地引起胃排空加快, 使饲料未经充分消化就进入肠道, 未被消化的蛋白质等内容物腐败产物刺激肠壁, 同样会导致腹泻的发生。

1.3 饲料因素

最近十多年的研究表明, 饲料蛋白是引起仔猪断奶后腹泻的重要因素。饲料中一些抗营养因子如豆粕中的球蛋白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复合物是造成仔猪胃肠道发生异常免疫反应的主要抗原物质[5]。除此之外, 如果配合饲料成分不合理, 也会导致断奶仔猪发生腹泻。如饲料中不易消化的蛋白质比例过大或灰分含量过高粗纤维水平过低或过高、日粮不平衡 (如氨基酸和维生素缺乏) 、日粮的适口性差、饲料粉尘大、发霉等因素。

1.4 病原微生物感染

仔猪断奶时, 由于各种应激反应, 使仔猪抵抗力下降, 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 其中细菌性病原微生物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等;病毒性微生物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等;寄生虫有球虫等感染。病原微生物感染是仔猪断奶后腹泻的一个重要原因, 特别是大肠杆菌。引起仔猪腹泻的寄生虫主要是足球虫, 8~l5日龄的仔猪感染后出现典型的腹泻症状, 称为“十日龄腹泻”。成年猪多是带虫者。一般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 对生猪也不会造成多大危害, 但成年猪排出球虫卵囊污染周围环境, 大小猪同在一个栏舍饲养, 仔猪接触这种环境后很容易感染球虫病。

1.5 其他因素

断奶仔猪发生腹泻还与仔猪的饲养管理水平有关系。比如仔猪保温无效, 猪舍的卫生环境差、猪舍及产前母猪的消毒工作不够等诸多因素都可不同程度地引起仔猪腹泻。断奶仔猪腹泻病的发生还与猪场滥用药物, 尤其是滥抗生素有关, 另外还与猪的遗传因素、当地流行学状况等有关。

2 防控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圈舍清洁、干燥, 补饲槽和饮水器应清洁卫生。产房及保育舍应做到“全进全出、空栏消毒、间隔1周”的原则。夏季每3~4 d对猪舍内外环境进行1次驱蚊蝇消毒工作。同时保持温度稳定, 忌忽高忽低和骤然变化。在仔猪7 d、14 d、21 d时用特必治 (长效土霉素) 配合抗毒增免康 (黄芪多糖) 做3针保健。仔猪出生3 d, 肌肉注射牲血素1 mL。

2.2 减少断奶应激

首先对仔猪进行调教, 诱引仔猪上食, 让仔猪早接触饲料。即从出生7~10日龄开始诱其吃料, 要选择高质量、高营养、易消化、适口性好的颗粒饲料经过诱导仔猪认料后转入适应期, 此时, 仔猪已对植物性饲料有了一定的消化能力, 在饲料种类上应尽量选用仔猪喜爱的全价颗粒料或干粉料, 任其自由采食, 并充分供给清洁的饮水[6]。接着转入旺食期, 这时要补给仔猪接近母乳营养水平的全价饲料。其次采取逐步断奶的方法。即在仔猪断奶前4~6 d开始逐渐控制哺乳次数。第一天让仔猪哺乳4~5次, 以后逐渐减少哺乳次数, 使母猪和仔猪都有一个适应过程, 最后到断奶日期再把母猪隔离出去。断奶后换料应逐渐更换, 可喂食5~7次/d, 限饲七、八成即可, 并保证仔猪充足饮水。

2.3 调整日粮营养成分

为避免蛋白抗原对仔猪腹泻的影响, 满足早期断奶仔猪快速生长的需要, 应适当降低断奶仔猪日粮中蛋白质含量, 采用低蛋白高氨基酸饲料为佳, 相应提高粗纤维、非淀粉性多糖含量[7]。在早期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适量酸制剂及酶制剂, 能缓解仔猪胃酸分泌不足和消化酶的不足, 有助于饲粮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消除或减少腹泻的发生。添加微生态制剂如益生素, 能够维持肠道内的正常菌群, 促进有益菌的生长繁殖, 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添加多维电解质, 可改善饲料转化效率, 增加猪体体质和免疫力, 有抗菌和抑菌作用。

2.4 药物预防与治疗

2.3.1 抗菌消炎:

通过细菌培养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在知道药敏试验结果可用广谱抗菌素, 如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土霉素、链霉素, 也可用磺胺类药物等进行注射或灌注。

2.3.2 补液:

对于腹泻时间较长或已出现脱水症状的仔猪: (1) 口服补液盐让猪自由饮水 (氯化钠3.5 g、碳酸氢钠2.5 g、氯化钠1.5 g、葡萄糖20 g加温水100 mL) ; (2) 腹腔注射: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 或10%葡萄糖盐水+地塞米松+l0%VC+适量抗生素。

2.3.3 驱杀寄生虫:

加强产房清洁及消毒仔, 并将猜粪集中发酵, 以杀灭虫卵。如发现球虫病的猪应及时挑选病猪进行隔离治疗, 可用磺胺制剂、莫能菌素、马杜霉素等药物, 选用2~3种药物轮换用药进行治疗。同时对未发生疾病猪群进行预防性用药。

2.5 及时接种疫苗

母猪分娩前45 d、15 d各接种1次大肠杆菌疫苗;分娩前40 d、7 d各接种1次猪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二联苗;仔猪出生后20d口服副伤寒菌苗;仔猪出生后25 d接种轮状病毒疫苗。

3 总结

要防控好断奶仔猪的腹泻,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 加强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清洁消毒工作, 提供更科学、合理完善的营养, 早发现早治疗。对体况差体重小或本身有遗传缺陷的要单独护理, 细心照顾。及时搞好免疫接种。

参考文献

[1]田仁, 李俊英.断奶仔猪腹泻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治要点.新疆畜牧业, 2006 (2) :44~45

[2]刘影.早期断奶仔猪的营养调控.饲料研究, 2001 (2) :20~22

[3]李连敏.断奶仔猪腹泻的病因分析及防制措施.今日养猪业, 2006 (1) :39~41

[4]陈泽贵.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畜牧市场, 2005 (8) :11~13

[5]叶忠明.断奶仔猪营养性腹泻及预防措施.四川畜牧兽医, 2002, 12 (29) :46

[6]冯定远, 张守全.哺乳仔猪的开食料和断奶适应.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01 (1) :13~15

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控 篇9

(1) 断奶应激。仔猪早期断奶应激主要来源于心理应激 (母与仔分离) 、营养应激 (仔猪从母乳转向干饲料) 和环境应激 (仔猪从分娩栏到保育栏) 三个方面。在断奶应激中, 以营养应激影响最大, 而环境应激和心理应激的影响相对较小, 表现在临床上为断奶仔猪采食量下降和饲料消化利用率降低, 导致消化不良腹泻。

(2) 免疫力下降。母猪初乳中的乳球蛋白 (主要是免疫球蛋白) 含量高达70%。新生仔猪的肠壁通透性很大, 可完全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 从而获得被动免疫。而常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仅为0.5%, 仔猪主要依靠主动免疫。早期断奶应激可降低循环抗体水平, 抑制细胞免疫力。断乳后仔猪不能从外界获得有效抗体, 而自身免疫系统不完善, 受到外界不良因素侵扰, 导致仔猪整体抵抗力下降引起腹泻。

2 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预防

(1) 在饲料中添加酸化剂。通过在饲料中添加酸化剂, 使仔猪胃内保持一定酸度, 既适合有益乳酸杆菌的繁殖, 又能抑制有害大肠杆菌及其他病菌滋生繁衍。控制肠内微生物菌种, 促进消化酶的活性, 是饲养好断奶仔猪、控制腹泻和大肠杆菌病的关键。常用的酸化剂有柠檬酸、富马酸 (延胡索酸) 和苹果酸, 它们均可降低胃肠道的p H值, 使胃肠道病原菌数量下降, 甚至全部死亡。通常添加的有延胡索酸 (富马酸) , 剂量为1.5%~2%, 柠檬酸添加剂量为1%~3%。

(2) 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试验研究表明, 在早期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 可弥补其内源性消化酶的不足, 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消除消化不良和减少腹泻的发生。在以大豆为主要蛋白质来源的日粮中添加胃蛋白酶饲喂1~5周龄仔猪, 可提高增重10%~40%, 而且对仔猪腹泻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3) 在饲料中添加乳清蛋白粉。乳清蛋白粉是乳品工业的副产品, 主要含乳糖60%~70%和乳清蛋白12%, 以及比例适宜的钙磷等矿物质元素和丰富的B族维生素。在早期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10%~30%乳清粉, 不仅适合仔猪较高的乳糖酶活性, 显著提高淀粉酶、胰蛋白酶和乳糖酶活性, 使乳清粉中乳糖发酵产生乳酸, 提高胃肠酸度, 降低p H值, 还有利于维持肠道微生物平衡, 促进乳酸菌增值, 加强消化道蠕动, 帮助消化和防止腹泻。

(4) 在饲料中添加益生素。益生素又称促生素、微生态制剂和活菌制剂等, 能够在肠道内大量繁殖, 通过产生抗菌物质而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 调整肠道菌群格局, 抑制不利微生物的繁殖, 因而对预防细菌性腹泻有良好效果。

(4) 加强饲养管理。注重断奶后仔猪生长环境的调控。仔猪早期断奶后其自身温度尚不能适应外界气温变化, 圈舍的温度过低, 容易使仔猪腹部受凉而发生腹泻。所以仔猪早期断乳后15~30天的适宜环境温度为24~22℃。断奶后的仔猪饲养在保育舍内要求室温保持在21~23℃, 尤其在冬季以及气温变化较大时更要注意保暖, 以减少不良应激。加强断奶仔猪生长环境的卫生清洁。由于仔猪断奶后, 对于定点排便、定点饲喂和定点饮水的条件反射尚未形成, 圈舍内卫生条件差, 极易引起病原菌滋生, 为此要加强断奶仔猪生长环境的卫生清洁, 尽快使断奶仔猪形成定点排便、定点饲喂和定点饮水的条件反射。做好仔猪生长环境的消毒清洁, 为仔猪创造干净、卫生的生长环境。实行少给勤添的饲喂方式, 每次供料保证断奶仔猪不饿, 但又不能喂得过饱, 防止仔猪发生过食性腹泻。

3 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治疗

(1) 药物口服。痢特灵按0.1g/kg体重与饲料调成糊状舔服, 日服2次, 病愈停药, 疗效确实。此外, 配合使用硫酸庆大霉素100m L+维生素C20m L+硫酸阿托品10m L, 每头腹泻仔猪口服5~10m L, 日服2次, 也可获得满意效果。

仔猪腹泻发病机理及防控措施 篇10

1 仔猪腹泻发病机理

一般健康母猪在怀孕和产仔后对下一代的保护机制主要是通过胎盘和初乳实现。胎盘具有生物学膜的特性, 即母体营养通过胎盘正向传递给胎儿, 胎儿代谢物又通过胎盘反向传向母体排出。同时该膜具有天然屏障作用, 母体只能传输营养, 而母体病毒等对胎儿有害物质产生隔离屏蔽作用。产仔后, 初乳带有母体原始抗体, 可帮助初生仔猪抵御外来病原的侵袭。

如果母猪因带毒或处于亚健康状态时, 自身免疫功能低下, 这时胎盘的屏障作用也会降低, 特别是母猪免疫抑制性疾病发生后, 胎盘屏障作用丧失, 产后母猪初乳中的抗体也不可能产生, 病毒就会随母体垂直传播给仔猪。

有的仔猪在母猪体内已经得病, 出生后如果母猪体况好转, 免疫抑制已经解除, 初乳中可以产生抗体, 仔猪能维持在哺乳期间正常生长, 但断奶后10d左右仔猪出现症状随后死亡, 解剖仔猪可见其肝肾组织是坏死的, 证明患的是胎内病。有的仔猪已经发育正常, 而母猪在临产前发病, 出现免疫抑制, 不能产生母源抗体, 仔猪出生后2~3d即可出现病症, 这时仔猪主要是因腹泻严重脱水而死亡, 解剖仔猪主要为胃肠粘膜等消化道症状。

2 仔猪腹泻病防控措施

2.1 加强母猪怀孕期特别是怀孕后期的营养最为关键。

因为仔猪胎儿的一半以上体重是在最后一个月完成的, 所以对母猪适时补饲哺乳料, 增强母猪生产前一个月的饲料营养非常关键。不仅如此, 还要添加调节母猪内分泌及影响体内防御系统的中间代谢产物, 即非常规营养。让母猪处于绝对健康状态, 才能让母猪适应临产前的应激需要, 强化胎盘和母乳两个防御屏障, 不但母猪自身健康, 同时能有效地防止疫病垂直传播, 达到预防仔猪早期和断奶以后的腹泻病发生。

2.2 做好免疫接种, 妊娠母猪产前20~30天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或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灭活疫苗。

2.3 做好猪舍保温通气工作。

冬季外界气温寒冷, 一定要做好猪舍供暖保温, 产房仔猪活动区要保持30℃。注意通风换气, 保持猪舍空气清新, 为猪体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条件, 提高抵抗力和生长速度。

2.4 做好日常卫生消毒工作。

及时清理粪污, 定期消毒, 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尤其产房要彻底消毒, 空置一周后再进行彻底消毒后才能使用。

上一篇:代谢综合征的研究现状下一篇:从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