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方式

2024-05-10

初中化学教学方式(精选十篇)

初中化学教学方式 篇1

一、强调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学生初中正式的学习化学的时候, 教师一定要强调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化学的必要性。其实学生已经在生活中一直与化学知识打交道。比如, 学生每天早上早餐吃的馒头, 这些馒头就是面粉经过发酵后才这么松软的, 而这发酵就是化学反应是面粉在发酵时产生乳酸, 而我们在做成面团的时候就加上了纯碱与乳酸中和才能使馒头变得松软;化学能解决很多社会问题。例如, 现在家庭轿车越来越多, 那就产生的尾气就会越来越多, 环境污染就会越来越严重, 在这个时候化学就要发挥作用了, 我们就可以利用化学的催化作用在汽车尾气处安装一个催化转换器, 把有害的尾气转换为无害的再排出来。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利用化学处理的问题举例给学生, 告诉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多利用情景教学

在现在科学技术泛滥的时代, 初中生更喜欢吸引眼球的、生动的、宏观的东西, 对于化学这种非常抽象的、微观的研究性学科, 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教学方式, 也就不会提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因此, 结合实际生活把化学教学引入生活中的情景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情景教学是学生可以看得到得很直观的教学方式, 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如果学生在化学课上看到能发出耀眼强光的镁的燃烧;淀粉在遇到淀粉瞬间变蓝的奇妙过程;石灰水变浑浊;还有绿色的碱式碳酸铜粉末会慢慢变黑变少。这些神奇的实验怎能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努力探讨呢?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回家自己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可以让学生回家看一下自己家里壶里是不是有很多的水锈, 然后用醋泡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让大家查一下这是为什么?利用这样的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动手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识记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只是坐在教师乖乖地听和做题, 根本没有问题的意识, 也更没有探究的精神。这样严重影响了科学素质的培养和学生兴趣的产生。因此, 要想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能力, 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一, 教师在开始上课时要给学生提出一个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例如, 为什么装试剂的瓶子有的是棕色的, 有的却是透明的?什么样的试剂需要放到棕色瓶子里, 什么样的试剂需要放到透明的瓶子里?为什么?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 学生就会记住高锰酸钾、浓硫酸、过氧化氢等一些遇光易分解的试剂以及一些常见的化学试剂的性质, 这样做与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是不一样的。第二,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为题, 而且要让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教师一定要非常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 非常自然的去解决学生的问题,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只有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

现在的多媒体技术, 主要是运用幻灯片、投影、电影、计算机等的方式进行教学, 把课本的主要内容转变成生动的图像, 丰富的动画和清晰的文字以及优美的声音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化学的教学本身就很微观和抽象, 学生很不容易理解和想象, 如果在化学的教学中添加了多媒体, 在教学质量上和学生的理解上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 质量守恒的教学如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定会事半功倍, 对于理论性很强的化学科目, 概念和原理都非常抽象, 单靠教师的讲解, 学生是不可能理解和想象这些变化的, 如果用多媒体演绎这些变化一定能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印象的。例如, 在讲原子的构成是教师课以把这些做成动画的形式, 一个运动的“球体”和几个“粒子”, 几个“粒子”围绕着“球体”高速运动。可以模拟“氢分子”和“氧分子”组合成“水分子”以及再拆分成原子的过程。这不仅可以说明化学反应的实质, 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原理, 达到了高效教学的原理。

五、改变教学方法

化学需要记忆很多公式和一些化合式, 如果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 不仅压力大, 还容易忘记并且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因此, 这就需要教师创新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比如, 提炼要点记忆法, 化合反应是多变一, 分解反应是一变多, 置换反应是单站位置, 复分解反应是相互交换“伙伴”;再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可以概括为“一先一后看现象”来记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还要让学生对化学课充满兴趣以及教给学生好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根据学生的爱好联系实际生活, 运用好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化学。

摘要:新课改之后, 教师对于课程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也有所改变, 尤其是在初中化学的教育方面, 我们必须要摒弃以前在化学教育中片面地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 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尊重学生的化学感受。我们应该多多联系生活, 也就是讲究化学的实用性, 提升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 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化学,兴趣,重要性,多媒体

参考文献

[1]赵良彦.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资源开发与利[D].陕西师范大学, 2014.

初中化学常用教学方式有哪些 篇2

一、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1.对于较长的概念要浓缩要点,促进学生记忆。对概念进行记忆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记忆概念之前首先要对概念进行相应地理解,只有深刻理解相关内容了,才能准确记忆。为了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记忆,可以让学生自己用自己话进行总结和浓缩,提炼化学概念中的要点,这样不仅能够促进记忆,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例如,学习催化剂这个概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将其记忆为“一变二不变”,这样在让学生对一变是什么进行理解,对二不变是什么进行理解,很容易就记忆住了“一变”是指催化剂能够把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改变,而“二不变”是指催化剂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进行化学反应的前后是不会变化的。

2.要进行相似概念的比较,避免混淆。初中化学概念比较多,每个化学概念之间都具有一定联系,所以学生们在对概念进行记忆和理解的过程中要注意其中的相似性,并进行比较,避免相似概念的混淆记忆。另外,概念记忆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交叉记忆、对立记忆也可以组合记忆,根据不同的概念采取不同的记忆方法,进行对比,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理解和记忆“氧化物”概念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与“含氧化物”的概念进行对比并记忆,通过对氧化物和含氧化物的理解,学生会明白什么是氧化物,其与含氧化物的区别是什么等等,这样就促进学生进行概念对比,提高记忆效率,并且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氧化物和含氧化物知识的理解。

二、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方法分析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方法都具有其自身所包含的意义,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基本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概念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学习。

1.注重对关键字词的记忆,准确把握概念的内容。为了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含义的理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准确严密地论述概念,并且要对某些用词不当而导致概念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关键词在化学概念中的作用很重要,教师在讲解之处,要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提炼,让学生大致理解某一概念讲述的主要含义,然后再进行细致学习,这样能够促进理解。

例如,在讲解“化合物”和“单质”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时,教师首先要着重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这三个字,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原来化合物和单质都是一种纯净物,在以后学习中,一提到“化合物”和“单质”方面的知识,学生首先就会想到纯净物。然后,教师可以在依据他们元素种类的多少进行化合物和单质的判断,也可以说一些物质,例如石墨、金刚石、氧气组成的气体等让学生区分是单质还是混合物,促进学生理解和记忆。

2.对概念进行变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教师在授课中,要从不同角度对概念进行变式讲解,要“活化”概念,让学生对概念的记忆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合理地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对概念的记忆能力。

例如,在学习关于“固体溶解度”方面的概念时,可以这样进行概念的“活化”:第一,在N摄氏度的时候,某物质在100g水里面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为Ag;第二,在N摄氏度的时候,100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某物質的质量为Ag;第三,在N摄氏度的时候,在100g水里面,要促进某物质的溶液饱和,最少需要某物质的质量为Ag;第四,在N摄氏度的时候,有Ag某物质要将其制成饱和的溶液,需要用100g的水。这样一个概念,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学生进行区别记忆,能够很快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记忆牢固,提高学习的效率。

3.教师要对概念进行正反列举,促进学生理解。

为了避免学生混淆概念,教师可以首先对某一概念进行正面讲解,然后再进行反面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

例如,在讲解“氧化物”概念的时候,在从正面对氧化物的知识讲解完之后,可以这样反问学生“我们知道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物,但是同学们含氧化物一定是氧化物吗?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这样的反问,让学生从反面对概念进行理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避免了学生对概念的重复记忆和混淆。

初中化学高效教学技巧

一、以兴趣激发思维 兴趣是促使人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动力来源,有兴趣才会有求知的欲望。尤其是对初中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行动的主要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化学教学工作的首要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这节课时,我就给学生们提了这样几个问题:大家都喜欢在炎热的夏天喝一瓶冰镇的可乐,可是如果用力震荡瓶身,可乐就会从瓶中冒出,这是什么原理呢?在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或者商场等公共场所,到处都可以看见消防栓,消防栓灭火的原理是什么……我按照问题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逐层地展开,刚开始学生们还能回答上来,可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们渐渐变得沉默,最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样一来,我便成功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随后我带领学生们对课程进行了学习,并重点讲述了课本中重要的知识点,然后再回过头来让学生们探讨刚才的问题,我在一旁稍作引导,不一会儿学生们就给出了正确答案。一节课下来,我能明显感觉到学生们理解得很透彻,记忆性也很深刻,这样的课堂才算是真正有效率的。 二、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作为化学这一自然学科的基础,在化学教学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化学实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验题在中考化学试卷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几年以来,中考化学中的实验题形式较为丰富多样,考查的知识面相对而言也比较广泛,因此要想使学生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详细讲明化学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对重点和难点进行反复强调。此外,在做实验之前必须要求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这样才能保证实验以一定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在进行实验时,教师要注意规范学生的操作,严格按照实验标准进行,并仔细观察现象,争取让学生在实验中有所收获。

三、依据学生差异设计练习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仅依赖天赋,更在于后天的练习。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我们要根据每位学生的短板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弥补其不足。例如,对计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每天布置计算题,增强其计算能力;对不擅长实验题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做相关试题,掌握答题的套路和技巧;对做题速度慢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每天进行限时训练,严格控制做题时间。这样不同层次、多样化、有针对性的练习,有助于弥补学生的不足之处,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方式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方式

近三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学科也在迅速地发展。在新形式下要求人们能创造性发现新规律、发明新技术和制造新材料。这就对化学这一基础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逐步独立地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因此革新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一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一、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建立合作性学习小组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班级中学生个体由于在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学习小组构建时,不能随意将学生组合成组或任由学生自由组合成组,应注意学习小组的结构合理性,互助性和团结性,并做到组内成员责任分工明确。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过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体才能的充分展示。因为组内成员的人数过多,个体依次表述或展示会耗时过多,造成课堂学习的知识容量较少,完不成教学任务,降低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人数过少则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助,达不到通过合作来学习的目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学习能力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进行结伴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化学学科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本组化学学习的领头羊。当然,教师也可根据教学中的长 期观察和对学生评价的分析或教材学科知识特点和结构的不同,将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在组内人数为4~6人固定的情况下,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小组成员进行流动或互换,也可以将组内某些角色进行互换或轮换。这样往往能使学生有新鲜感,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实践证明:结构合理,责任明确,团结互助的合作学习小组,不但有利于学生在化学学习上的交流合作,相互促进,而且为班级各小组之间在化学课堂学习中的公平竞 争打下基础,更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和合作学习任务的完成。

二、敢于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科学智慧

自主学习是正面教学的重要手段,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突破口,只有学生具有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谈得上科学智慧的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习惯于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制取氧气的实验中,老师可以让学生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分别制取氧气,比较不同的方法的反应原理,每一种方法分别发生什么化合反应。让他们采用排空气法和排水法两种方法来收集产生的气体,比较哪一种方法收集的气体更纯净。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在固定试管时试管口要略低于试管底部,实验结束时应该先停止加热还是先将导管移开,为什么。这些问题有些可以在实验之前让学生思考,避免实验时出现差错,有些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索。当然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老师也要注意各种问题,初中生毕竟学习能力有限,因此,老师要多加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及时指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只看好的不看坏的,而是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三、设置问题,通过生活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带着目的进行学习,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特别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入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如我们常见的油条,只是一点面,丢进油锅里面就变得又粗又长,这是什么原因呢?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相关的信息,自己分析其中的可能性,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一个周后,学生就将各自的调查结果说了出来,有的说炸油条的面里面放的有碱,有的說里面放的有明矾,有的说放的有盐……在分析阶段,有些学生就说可能是热胀冷缩,面在油锅里受热,就膨胀了;有的学生说一般的面放进去也不会变的那么大啊,肯定是明矾和碱在发挥作用……看着学生的回答一步步接近正题,我也感觉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于是我就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学习:炸油条的生面里预先揉进了食碱和明矾,早点铺师傅说的“一碱二矾三盐”指的是,每七斤面配上一两食碱、二两明矾和三两盐,便成炸油条的生面了。这三种化学角色各有各的作用:盐使面有咸味并变得柔韧,明矾是硫酸铝钾,具有酸性,在滚烫的油锅里,它和食碱起化学反应,生成大量二氧化碳气泡,气泡受热急剧膨胀,使油条迅速胀大。一两食碱和二两明矾可以生成约14升二氧化碳气!沸油二百多度的高温,又使它的体积膨胀一倍多,所以,新炸的油条疏松多孔。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分析,既能够提升他们的调查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够更进一步拉近他们与化学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化学知识的丰富多彩,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化学视野

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学生只能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现象得到一些认知,而对知识的拓展,则需要在课下去完成。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互联网来拓展知识已经成为一种非常便捷有效的方式。互联网信息更新快,信息量大,搜索收集便捷,这些都为拓展化学知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在学习完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课后,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到网络上去搜集更多关于金刚石、石墨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拓展学生的视野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使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高效性,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等方面都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初中化学教学方式 篇4

一、明确教育宗旨和目的

作为教师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就是教育的宗旨和目的是什么?教育就是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 陶冶情操。教师在实施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紧紧围绕这个教学宗旨和目标。一直以来大多数教师很注意知识传授, 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这样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 是残缺的教学。“教学”应是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能很好地学, 自主地学, 最终达到“不教而会学”。这才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二、必须转变理念适应新课标

传统教学是教师主宰课堂,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分析”“强调”过多, 教师醉心于自己在课堂上的“艺术表演”, 学生则只有唯命是从、墨守成规。新的课程标准突出了“教学”中“学”的重要性, 突出了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突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突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突出“思”字, 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用疑问形式在讲授中巧妙合理地提出, 引起学生的思考,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问”, 通过课前预习, 社会调查,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以及课堂上分析问题, 研讨问题, 最终解决问题。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变为“思维体操”, 强调学生“不能坐着等别人送果子, 要到树下跳起来摘果子”,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解疑, 引导他们多思多疑, 然后解疑。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化学知识均是源于生产、生活, 最终又服务于生产、生活。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更贴近生产、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最容易打动学生。例如, 以“鱼虾的控诉”为情境, 引入新课《爱护水资源》, 这些生活情境, 使学生的兴趣高涨, 说服力也很强。化学教师必须多积累一些相关生产生活知识, 关心一些相关热点新闻, 收集一些相关历史资料。这样在导入新课时就会得心应手, 收放自然。

2.引导设计探究实验, 活跃学生思维

在传统化学实验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 教师包办代替多, 学生自主实验少;验证性实验多, 探究性实验少。这样的实验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 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改革实验教学, 结合教学实际, 在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潜能,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 教师多创造条件适当让学生参与课堂演示实验。引导全体学生进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和讨论, 适时组织学生归纳总结, 并由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价。由于学生参与课堂演示, 课堂气氛定会变得轻松、活跃, 同时对教材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 教师也可以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突出实验的创造性, 发挥探究性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上的作用, 使学生学会研究与探索, 使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的:“放开手, 让学生到大海中尽情遨游吧!呛一口不要紧, 沉下去托他们一把, 失去信心时陪着划一程, 相信用不了多久, 他们就能学会游泳, 而且还会超过你的水平。”

3.适当布置家庭小实验, 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家庭小实验是课堂知识的延伸, 是实践的拓展, 教师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布置一些学生有条件且能完成的课外小实验。如在学了二氧化碳制法后, 布置学生自制特色汽水、营养汽水给家人品尝, 并让学生给产品起名称, 编写广告语, 回校时和同学交流, 这样每个学生都会热情高涨, 真正做到开放心态, 张扬个性, 能很好地展现每位学生的综合能力, 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进一步培养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方式 篇5

课题申报理由

在新的一轮教学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也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式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也相对灵活。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因素和心灵感悟有很大的好处,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都有很大帮助,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原有的单

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程,也影响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创性的发展,也决定着本次课改的成败。就当前的教学改革看,原有的学习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了。所以转变和研究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急待于解决的大问题,更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探讨的大问题。

又因我们是一个具有丰富教研经验的团体,我本人有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一直是区级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曾参加过地区级课题研究,加之我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所以,有信心、有能力将此课题研究成功,为此我拟定此教研课题,申请立项。

一、课题名称: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的一轮教学改革已经开始,在新课标的目标中,有几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其中之一,它是几种转变的中心,而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学习方式是否改变,转变的程度,直接影响本次课改的效果,所以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所有化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就是以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引线,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化,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发展,提高素质进行有益的探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从实施新课程以来,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注意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且进行研究的探讨,在有关教学报刊上看到了一些关于学生学习方式转为的文章,大家都处在研究的探讨上,特别是对初中化学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各抒已见,所以对此学科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从发展趋势上看,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四、课题指导思想

本课题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大兴安岭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下发的《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题研究有关事宜通知”的要求,结合国情、校情、学情利用现代教育研究方式来进行研究和探讨,力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满足现在教学的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提高呼中区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背景、来源、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是在新的一轮教学改革中,新课标要求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是以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为背景提出的,以大兴安岭地区《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课

堂教学质量》课题研究为背景提出的,它是以新课标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以及现代学生学习方法论、教育学等理论为本课题的理论依据进行研究的。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根据初中生的情况和新课标初中化学教学要求,用新理念将学生从原有的、陈旧的学习方式,向新型学习方式转变的方法。

2.根据初中化学课的目标和化学学科的特点,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力求科学有序、切实有效,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方式体系。

3.根据初中化学课目标内容和初中生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认知规律,探索初中化学学习方式,并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理论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步骤:理论学习阶段(2005年3月—2006年8月)

主要是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走进新课程》及有关涉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文章和现代学生学习方法论等有关文献,为研讨本课题打好理论基础。

第二步骤:探索研究阶段(2006年9月—2009年12月)

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在老师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地用新型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方式体系。

第三步骤:总结阶段(2010年3月—2010年7月)

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形成以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总结成果。

八、课题研究人员的组织机构和分工

指导研究顾问:刘焕华于志成张振林

组长:董秀娟

成员:董秀娟刘焕华

具体分工:董秀娟、刘焕华负责协调和全面工作。董秀娟在教学中实施具体的课题研究。

九、现有基础

研究指导顾问:刘焕华:呼中区教委中教部主任兼化学教研员,高级教师。

于志成:校长、高级教师。

张振林:业务校长、高级教师

课题组长:董秀娟:1992年函授毕业于哈师大化学系(本科),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研经验,一直是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曾多次参加校级、区级、地级教研课题,撰写的论文多次获省、地、区级奖励,也曾多次被评为区级优秀教师,在区、地、省基本功比赛多次获奖。辅导的奥赛学生也多次获(国家、省、地)奖,总之,我们具备研究这一课题的能力。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实施方案

2006年6月12日

一、课题名称:《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的一轮教学改革已经开始,在新课标的目标中,有几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其中之一,它是几种转变的中心,而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学习方式是否改变,转变的程度,直接影响本次课改的效果,所以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所有化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就是以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引线,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化,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发展,提高素质进行有益的探讨。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大兴安岭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下发的《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题研究有关事宜通知”的要求,结合国情、校情、学情利用现代教育研究方式来进行研究和探讨,力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满足现在教学的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提高呼中区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和探讨,改变学生原有的陈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用新型学习方式来学习的意识。

2.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探讨出不同的学习方式,寻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体系。

3.根据不同的学生,探讨出不同的学习方式,具有不同的特色,总结出特点和规律,形成一定的模式。

4.通过课题研究和探讨,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根据初中生的情况和新课标初中化学教学要求,用新理念将学生从原有的、陈旧的学习方式,向新型学习方式转变的方法。

2.根据初中化学课的目标和化学学科的特点,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力求科学有序、切实有效,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方式体系。

3.根据初中化学课目标内容和初中生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认知规律,探索初中化学学习方式,并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步骤:理论学习阶段(2005年3月—2006年8月)

主要是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走进新课程》及有关涉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文章和现代学生学习方法论等有关文献,为研讨本课题打好理论基础。

第二步骤:探索研究阶段(2006年9月—2009年12月)

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在老师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地用新型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方式体系。

第三步骤:总结阶段(2010年3月—2010年7月)

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形成以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总结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理论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以撰写论文的形式,书面总结实验研究成果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指导研究顾问:刘焕华于志成张振林

组长:董秀娟

成员:董秀娟刘焕华

题研究。

初中化学教学方式 篇6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方式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关系着整个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是现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只有不断地优化化学课堂的教学,积极地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手段,才能将初中的化学课堂教学进行得更加完善,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成绩。

一、探究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优化方式的必要性

1.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化学课堂上大部分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来接受知识,尤其是教师在讲一些化学现象和实验的时候,一般学生实际动手时间的过程比较少,大部分都是老师通过演示化学实验让学生掌握化学的公式和现象。但是,学生没有经历真正地动手实践和操作,对于化学知识和公式的运用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长时间下来,学生就会对化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化学成绩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通过发现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就能更好地掌握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在化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的实验和教学中来。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对化学现象和知识进行理解。

2.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化学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在课堂中的化学实验和实际的化学反应我们在生活中都会接触和运用到。但是,教师知识在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讲述化学反应,没有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的实验和教学中,学生会在学习中逐渐对化学的学习失去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对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比如,让学生在生活中注重观察,也可以安排一些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的化学实验,如每个人的家里都有水壶,但是时间长了之后水壶上就会有水垢,让学生回家后,将食醋倒在水壶中适当的摇晃一会,之后再把食醋倒掉,就会发现水壶马上就变得光洁如新。这是因为水壶上的水沟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加入了食醋后,这几种成分相互之间产生了化学反应,水垢就被清理干净了。这样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更多的化学现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对化学课有更深刻的认识,积极地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对学生不懂得问题要及时地进行解决,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提出在他们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化学现象,并对化学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给予鼓励和支持,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和水平。

二、优化初中化学课堂的具体方式和措施

1.明确初中化学的教学任务

初中化学课程的设置,一是为了学生对于化学进行一个初步的掌握和了解;二是为了高中化学进行一个好的铺垫,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化学的涉及范围非常广,从医学、工业、农业甚至是在军事也都有所涉及,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想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化学,就要让学生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中发现化学,接受化学。当然,在初中的化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引导,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化学的实验中去,加强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不断地观察,加强对化学知识的掌握。

2.对化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方便学生进行学习

初中的化学知识是让学生对化学有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所以相对来讲比较简单,但是由于知识面分布的比较广,内容又相对比较零散,因此对很多学生来讲,学习化学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贝壳的过程中,应该对即将讲述的知识进行一个详细的整理和归纳,把化学知识分类进行讲解,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记忆和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化学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知识的分析能力,鼓励学生讲述生活中观察到的化学反应和现象,将这些常见的化学现象融入到课堂知识的教学中来,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3.注重课堂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教学方式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地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本领和知识,并且能将学到的只是学以致用,学会举一反三。在课堂上,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化学实验中产生现象的原因,让学生能够对知识更加理解和掌握,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能帮助学生锻炼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对化学的兴趣。

4.加强实验教学的应用

实验是化学课程中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在初中的化学课堂上,教师通过正确的指导,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多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不同的化学成分产生的不同化学现象和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入在实验的过程中,将会不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实验也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实际操作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满足了学生的知识需求,同时还经过课堂上的实验操作,全面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提高了自己的化学水平和成绩。当然,化学课堂中不仅是需要精彩的化学实验,还需要教师的理论知识引导和板书的表达,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知识讲述,更准确的掌握课堂内容的重点,提升整体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对提升学生的成绩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结束语

化学是一门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师想要提高整体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水平,首先要从学生入手,通过教学方式的优化,加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化学是一门既有趣味又能真正应用到生活中的学科,让学生真正的爱上化学。同时,教师也要在不断地教学过程中积极地探索优化教学方式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更轻松、更容易接受知识,不仅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于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进行落实和推进。通过不断地优化初中化学的教学课堂,提升教学效率和水平,让学生的成绩真正地得到提高和进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永新.试述如何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J].都市家教,2014,(02):5.

[2]杨万丽.试述如何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J].沙棘,2010,(05):133.

[3]刘桂芹.浅议如何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7):57+59.

[4]曾宽亮.初中化学优化教学初探[J].沙棘,2010,(05):44.

初中化学教学方式 篇7

一、利用化学史进行探究,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史记载了化学这门科学从萌芽到确立直至走向成熟的发展历程。由于初中学生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来认识自然的能力有限, 所以运用化学史料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帮助的。学生一般对化学家、化学史都怀着尊敬、敬畏的心理。在化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背后, 都蕴含着各种具有创新价值的科学研究方法, 因此利用化学史进行探究, 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取科学的精神、探索前进的动力以及探究学习的灵感。在化学基本原理的教学中, 适时地穿插化学原理、概念、理论的创立过程, 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概念、一种理论的最终确立, 都是经过多次的大胆提出、不断改进、事实验证、再改进、再验证等漫长曲折的过程才最终形成。例如从拉瓦锡对元素知识的思考与研究, 出现了第一张《元素表》, 到麦尔、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率的贡献等,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真理不是一朝一夕、瞬间形成的, 从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利用实验进行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科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因为生动、直观的实验现象以及意想不到的实验事实和实验结果,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促进学生更深刻、全面地思考和探究问题, 使探究活动得以深入进行,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 在“钢铁生锈条件”一节课的教学中, 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也许, 学生考虑得不够全面, 教师可以将学生自己设计的有代表性的方案通过学生讨论将方案补充完整;也可以让学生边实验边调整, 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利用调查访问进行探究, 形成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

学生利用调查访问的途径去收集数据和事实进行科学探究, 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某一问题的实际情况和状态, 更好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例如, 在学习“合成材料”的内容时, 可以组织学生调查、了解当地有关“白色污染”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素材, 如可以到当地的农贸市场了解塑料袋的日用量, 也可以让学生调查家庭购物时塑料袋的日用量, 还可以到环保部门去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 或通过上网查询相关的资料……最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达成共识, 提出消除这类污染的具体建议。鼓励学生从自我做起, 减少对塑料制品的使用, 呼吁人们保护大自然。

四、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探究,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生活、生产实际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道理, 利用生活、生产实际的途径进行探究, 可以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会到所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进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动力。例如, 学习了酸碱性质后, 可以组织学生测定当地土壤的酸碱性, 通过向有关农业部门咨询了解后, 提出土壤改良的建议或适宜的种植方案。

五、通过查阅资料进行探究, 学会获取信息的方法

新课程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 在内容标准部分列出了大量的可供选择的活动和学习情境素材,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做支撑。如, 结合生活经验, 查阅有关资料, 试说明你对氧气与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循环的认识;通过查阅资料, 询问家人等方式, 了解能够补充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的常见食物, 列出有关的食物名称;请查阅资料并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缺碘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等新课程中的实践性的活动, 通过学生在课前的调查以及资料的查阅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可使用的探究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即使是同一个主题也可以使用多种途径, 具体的方案可由学生根据可使用的资源和自己的情况进行设计和选择。

摘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我们应以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为契机, 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 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利用化学史进行探究,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利用实验进行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利用调查访问进行探究, 形成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探究,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查阅资料进行探究, 学会获取信息的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方式 篇8

传统教学中的教学领域过于夸大化学实验所起的验证知识、原理、培养实验技能的作用, 忽视实验教学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探究功能。坦率地说这些是不够的,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化学课程实验功能及其内容形式已呈现在我们面前, 但再好的设想和理念也需要落实, 其关键在于“如何教”和“如何学”。我们该如何做呢?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探索化学实验教学方式的改变。

一、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

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 通过探究让学生主动体验操作过程, 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 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树立科学态度, 掌握科学方法, 在操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1.在化学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通过化学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学科素养,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肃认真的态度。学生科学素养应在日常教学中做好:规范演示实验操作, 增加演示实验,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 尝试探究性实验, 鼓励学生改进实验, 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联系生活实际搞好生产生活的调查研究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强调主体学习, 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转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倡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学习, 在实验中让学生大胆地放手操作实验。

3.培养学生的合作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教育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及时进行情感教育不仅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而且对中学生终身发展非常重要。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初中化学实验多是分组实验,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实现师生参与人人动手, 合作完成相关实验是关键。

4.结合学生实际, 重视情感教育。

新课标下我们应转变教育理念,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 走到学生中, 以学生为主体中心, 努力创设教学情境, 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者。同时, 注意学科知识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 实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 更注重情感、态度的升华。教学中要善于用鼓励性语言, 如:“同学们多想想”、“为什么会这样”、“你能够……”, 等等。要提高学生的能力, 就要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 让学生掌握化学思维方法。在教学中用亲切和蔼的面容及期待的目光对待学生, 通过语感、语意传达教师的感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主动学习, 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5.正确的操作是顺利完成化学实验的基本保证。

实验技能训练是化学实验的功能之一, 但不是唯一功能, 日常实验教学中应将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置于实验探究活动之中, 使二者有机结合。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验探究活动上, 在积极、主动的实验探究活动中掌握化学实验技能, 使实验技能的训练成为实验探究活动的结果之一。

如:如何用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两种方法制取氧气?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考虑得到固体加热型和固液不加热型法,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分析, 得到二者的制取方法的不同, 得出许多制取的方法并以实验验证。

6.密切联系实际, 抓好基础知识运用。

实验教学最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和学以致用。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等的密切关系。 要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验室中进行课外活动, 鼓励学生做家庭小实验。例如:家庭小实验用白醋鉴定鸡蛋壳的成分。通过观察蛋的沉浮, 培养学生的兴趣, 并体验化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整个实验取材方便, 制作简单。通过该活动, 培养学生欣赏自我的能力, 体验成功的喜悦, 认真细致地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 形成科学的思考能力, 从而使学生学到更丰富的化学知识。

7.不断挖掘、获取信息, 完善实验教学。

通过观察实验、网络、报纸等大众媒体获取信息, 也可通过实地调查, 问询教师、相关人士得到信息。另外, 新教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 深刻领会图表所要说明的化学问题。

二、注重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化学实验应向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 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 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增强探究能力, 获取化学知识, 树立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

1.精心设计实验情景,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主动、积极地探索, 因此化学教师应根据实验教学内容巧设实验情境, 把学生引入学习活动, 激发求知的兴趣, 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促使他们尽快找到答案。

2.强调学生主体性, 满足探究愿望。

教师要尊重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充分渗透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 努力创造条件, 指导学生参与到实验操作中, 让学生细心观察, 通过主体探究讨论, 自行获取化学科知识, 教师利用实验这种启迪手段, 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知识, 并通过讨论、分析、归纳等一系列学习活动, 促使知识进一步内化, 形成技能, 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日常实验教学中, 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努力开展好课外实验, 提高化学实验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而学生对化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巩固及运用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此我们要以课内教学为重点, 灵活多样地向课外延伸, 拓宽实验教学渠道, 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开展好课外实验。

摘要:新化学课程赋予了化学实验新的理念、新的目标与新的评价标准, 非常适应当今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对广大乡村教师而言就是如何落实的问题。本文就实验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各位同仁交流, 旨在更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 更好地实现化学新课程的教育目标:注重科学方法培养、重点情感培养、实验技能与探究相结合, 还应贴近师生生活、贴近学生, 培养科学探究方法。

培养初中学生有效学习化学的方式 篇9

一、培养化学兴趣,是“不需教”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实验不仅是本学科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直观、现象新奇等特点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且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产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化学教学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多做实验,尤其是随堂实验,让学生自觉而独立地运用已有条件进行实验,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捕捉瞬间即逝的现象,分析各种现象的相互联系,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构造新的知识。如钠与水反应的随堂实验,学生兴趣浓厚,思维就会十分活跃。钠为什么浮于水面熔为小球?钠为什么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的响声?溶液为何发热?学生急于弄清原因,从而也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此时,教师启发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和钠的原子结构入手,分析讨论,得出结论。随后又问:“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情况又如何?”学生分析推理再实验证明,通过动手、观察、思考、讨论,实现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分析到综合概括的转换,他们的思路得以开拓,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得到培养。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把握住化学趣味性较强的特点,适当增加一些趣味实验,不仅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可以有机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培养自学能力,是“不需教”的手段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化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个难度很大的课题。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应成为科学技术生产的基础,特别是理科教学更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内容。培养自学能力的途径有很多,例如通过读书,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结论;通过查找资料,获取信息;会用工具书查找所需资料,都是自学的基础要求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中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自学基础的时候,学生对自学后的成果得到满足,对自学感到满足,对自学感到兴趣,自学的劲头也就更大。

三、课堂外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课堂外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主要有三种形式:社会调查、科学实验、专题研究。搞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搞科学实验,写实验报告;搞专题研究,写专题论文。每一项成果的取得都必须经历四个阶段,教师在这四个阶段中都要充分体现“指导性”。

第一阶段:选定课题。课题的来源有两种方式:一是学生直接发现问题;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后者要求教师结合时事以及地理区域特点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如水质污染情况的调查、空气污染物的分析等。

第二阶段:搜集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资料的搜集必须广泛。教师给学生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和搜集相关资料的一般方法,或者与学生们一起参与收集。

第三阶段:定向研究。在搜集占有一定量的信息之后,由学生针对课题进行研究,教师可以帮助成立课题小组,组织集体讨论。总之,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转变为一个指导者甚至合作者。

第四阶段:课题报告。首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报告,然后是成果交流、论文宣读、校刊发表或推荐到相关刊物上发表,让学生在研究中获得“成功”,得到乐趣。

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般属于初级层次,但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及知识由量变到质变,将会朝着更高层次发展。

因此,在化学教学课堂内、外我们都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求索、好胜、独创等学习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开展研究性学习,使他们不仅学到书本知识,更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化学教学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教师的脑袋装进学生的脑袋,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体罚学生是教师无能的表现,权威的残余,从时代意义上讲,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非但不足以使学生改善行为,还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实践证明,尊师爱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感情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动力因素。不少差生差的原因之一是教师的冷淡与歧视,所以教师应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教育只有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热情耐心地正面引导,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唤起学生心理上的亲近,感情上的融洽,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教学方式 篇10

一、基于课标的视角, 比较、分析三个版本教材能量观的呈现方式

课标中, 每个二级主题都从“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两个维度, 对化学学习内容进行了说明, 还有可供选择的情境素材。其中, 在“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二级主题中明确指出:“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着能量的变化, 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笔者尝试基于课标, 分析三个版本教材能量观呈现的基本视角 (见表1) 。

教材还以蜡烛燃烧为素材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能量观渗透在火焰温度的测定之中, 若能在描述“发光、发热、火焰”等具体现象的基础上再提出更为深刻的问题———“为什么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转化?”实验就不再局限于蜡烛燃烧的具体现象和产物的检验上了。使学生了解该反应是持续发生的自发反应, 先反应释放的能量可引发后续反应, 从而将化学的基本观念与化学过程的方法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7]。

物质的化学变化包括了质的变化、量的变化与能量转化, 从能量观的角度理解物质结构及其转化是化学的基本视角。教学过程中, 要联系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葡萄糖在体内氧化释放能量、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的热量能“煮熟”鸡蛋、化学电池等日常现象作为情境素材, 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和建构性的学习, 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能力。

二、初中化学能量观建构的基本策略

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研究化学反应合成物质同样重要。因此,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建构不同知识之间、理论与事实之间、新旧经验之间的有意义联系, 在关注情境的选取与创设、问题的构思与引导、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活动的设计与安排的交互过程中经过螺旋式递进, 使学生初步认识化学反应中有能量变化, 在燃烧和燃料的学习中得以强化, 了解如何应用化学变化实现能量的转化和物质、资源的合理利用, 形成和发展能量观。

1.借助实验表征建构能量观

借助实验表征, 引导学生理解吸、放热除了对温度有影响, 还会引起气体压强、体积、溶解度、物质状态等的变化。在不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 让学生用手感知, 或通过合适的实验装置 (如图1、2) , 借助实验现象, 加深学生对化学能量观的理解。

还可以借助铁丝、镁条、氢气的燃烧、干电池和充电电池等实验探究, 使学生宏观感知、理解化学体系是一种储能体系, 化学反应伴随有能量变化, 常见形式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 且电能与化学能可以相互转化。借助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 水的电解, 观察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影响等实验, 使学生了解有些化学反应需点燃、加热、高温、通电、催化剂等条件, 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反应就不能发生。从而有效调节和控制能量的储存和释放过程, 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 使化学反应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明白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帮助学生建构能量观。

2.深化对燃料和燃烧的认识, 发展能量观

教材中通过大量的事实证明:人类利用燃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 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在化石燃料的不充分燃烧上。因此, 关于能源问题, 一要让学生了解燃料燃烧反应释放能量, 帮助学生研究怎样才能使燃料完全燃烧, 提高燃烧的效率;二要让学生考虑燃烧的安全问题, 学习怎样运用化学知识防火、灭火;三要讲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怎样减少燃料燃烧时有害气体和烟尘的排放,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四要讲燃料的选择与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讲化学科学为开发清洁、高效的能源能做些什么[8]。利用核心概念的文字表达方式揭示有关燃料问题的化学学科本质 (如图3) :

设置问题组: (1) 燃烧能为我们做什么? (2) 选择燃料时应综合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3) 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作为燃料, 有些则不能? (4) 燃烧生成物为什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有哪些对策? (5) 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6)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对我们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制备和选择反应条件有什么启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

通过问题组的解决, 借助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 从化学反应热现象认识到通过化学反应可以获得能量, 通过对燃烧概念的发展性理解, 使学生了解燃烧是强化物质转化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的重要内容, 形成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对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条件的认识, 初步感知可以通过改变反应发生的条件来影响化学反应。了解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能源, 能源居于首位,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化学, 认识化学在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中的重要作用, 从自我做起, 节约能源, 引导学生建构能量观。

3.借助微粒观, 了解能量观的内涵

微观层面认识能量观, 这部分内容既基于物理学习, 又与微观世界联系, 抽象程度很高, 鲁教版以水为例, 创设连续性问题情境:在水的状态变化时水分子的能量、运动速率、间隔怎样变化?在水天然循环的各个环节上水分子的能量如何变化?是怎样运动的?以分子或原子不断做无规则运动为切入点, 推论出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热能。溶解现象并非单纯的物理现象, 其伴随的能量变化涉及微粒的运动和相互间的作用力。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发生了两种能量变化:溶质的分子 (或离子) 向水中扩散的吸收热量过程;溶质的分子 (或离子) 和水分子形成水合分子 (或水合离子) 的放出热量过程。溶质不同, 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 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不同的变化。

核外电子运动也是一种能量的反映。元素得失电子的能力取决于原子中电子的能量,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处于较高能量状态, 不稳定, 原子间通过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的方式成键, 使体系能量降低, 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学生形成核外电子运动的能量思维方式, 从能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及其转化的思维方法等[4]。因此, 可把物质转化过程看作是诸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 (化学能) 转化为热能、光能等释放出来, 或者是热能、光能等转化为物质内部能量 (化学能) 被储存起来的过程。在水的电解教学中, 若能从微观视角解释为什么水需要通电, 引导学生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深入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以及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及其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 那么学生对化学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会达到更高的水平[9]。

初中学生的能量观建构是一个不断深化、有机联系、螺旋式上升的结构化内容, 随着对能量观认识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将从微观表征对化学和能量关系本质加以构建, 形成更合理、完整的能量观。因此, 学生能量观的建构应该注重认识和理解的完整性, 使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加本质化, 自身的观念更加清晰化, 实施以观念建构为本的课堂教学。

摘要:化学能量观是化学观念中的核心观念, 是从能量角度对物质及其化学变化本质的深层次理解。尝试基于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将能量与物质、能量与化学反应建立起实质性联系。对2012年修订的三个版本教材能量观建构的方式进行分析、归纳, 提出能量观建构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能量观,微粒观

参考文献

[1]王晶, 郑长龙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九年级上、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2]王祖浩, 王磊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九年级上、下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

[3]毕华林, 卢巍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九年级上、下册.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2.

[4]梁永平.论化学学习中的能量观建构.化学教育, 2008 (8) .

[5]姚远远, 陈凯.初中化学教科书中能量观的建构.化学教育, 2013 (5) .

[6]徐敏.中学化学“能量观”的构成要素及内涵.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3 (7) .

[7]魏锐, 如何由实验观察提出科学问题——以蜡烛燃烧为例, 化学教育, 2012 (1) .

[8]王祖浩, 王磊.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上一篇: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下一篇:锚杆支护的支护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