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片段教学教案

2024-04-08

初中化学片段教学教案(共8篇)

篇1:初中化学片段教学教案

化学片段教学——化学反应的速率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那么在化学课堂中要如何体现呢?下面以化学反应的速率为例展开叙述。

化学反应的速率,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内容。基于学生的化学基础和物理知识基础,该节内容的重难点: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理解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关系规律。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我选取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应用等。

本节课的导入,我采取视频导课,通过播放溶洞形成、铁桥生锈、牛奶变质以及火山爆发等小视频,通过视觉体验,让学生直观感知自然界生活中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现象,以此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当中,我们看到溶洞的形成、铁桥的生锈,它们的过程是相当漫长的。而牛奶变质、火山爆发的过程是很迅速的,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这样就导出今天的课题——化学反应的速率。

由于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学过物理中的速度之后,因此,可以借助学科间的交叉部分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学科间的交叉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物理科目中的速度过渡到化学科目中的化学反应速率。这时,我会让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并写出单位。在此基础上,我将向学生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在讲授过程中,要明确提出要求,即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及单位的几种表达方式。马上进行小试牛刀,一个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用四个物质分别表达其化学反应速率,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答题。然后进行点评,给予及时的反馈。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而引出第二个重点,同一反应可以用不同物质来表示,其数值可能不同,但表达的含义相同,所以需要指明具体物质。并得出一条规律,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反应方程式计量系数之比。通过学生自主的参与课堂过程,在矛盾中找出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接下来,向学生们演示金属钠在水中的反应。将两块大小相同的金属钠,分别放入装有50ml和500ml水的烧杯中,让学生们观察金属钠在两个烧杯中反应的快慢和剧烈程度。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习,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的习惯!在这样的对比实验下,学生们惊奇的发现,同样大小的钠块在大小两只烧杯中的反应完全相同,甚至有细心的同学记录下了两个烧杯中金属钠反应完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总结规律的能力。由此,得出纯液体或纯固体不能用来表示化学反应的速率,进而进一步深化化学反应速率的内涵!

最后让学生来总结本节重点并通过几组课堂练习来巩固本节内容!

篇2:初中化学片段教学教案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第1 课时)教学设计?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自贡市德铭中学

赖纯京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2、能力目标: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格式,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思想教育:

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会科学地利用资源。教学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情况分析:

通过前一节的学习,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关键,教师应紧紧结合化学方程式意义,引导学生对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这一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分析题意,理清解题思路,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计算问题的能力;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简明地表达能力。教学方法:

1、探究法:通过对问题的合理设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探究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

2、边讲边练法:通过边讲边练,及时反馈信息,达到师生互动,争取在课堂40分钟解决本节课大部分问题。

篇3:初中化学片段教学教案

以原电池原理的教学片段为例,本着遵循思维的连贯性和暴露思维过程、加强宏观世界与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促进基本观念形成的设计理念,在真实的情境之中,引领学生逐步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子的转移,让学生充分感受和领悟化学学科的价值,使学生在亲历中感受到直接的、具体的、丰富的实验体验,并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形成态度、观念[2]。

一、用真实的情境蕴含着化学知识———建立概念

化学知识无处不在,如何将散落于学生生活和经验之中的化学知识串联起来,使之服务于化学教学,促进和帮助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基本观念的建立,是体现一名化学教师基本功力的表征之一。通过化学实验将化学知识蕴含于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之中,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建立起化学的视角,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发展观和科学观。

片段一:生活中的原电池

【课题引入】要想检验一节废弃的干电池是否还有余电,一般会用什么办法?

【学生回答】装入手电筒,观察灯泡是否明亮。

【教师】很好,这就是说:在闭合电路中,当有电流时灯泡就会亮起来(或者电流计指针就会偏转),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检验电流的日常方法。

【过渡】现在我们有一套装置,不知能否产生电流?怎么办呢?

【实验探究】教师指导学生铜—锌原电池的组装并接入电流计或者灯泡。

【学生回答】灯泡亮了,有电流产生。

【教师引导】电流其实就是电子的定向流动的结果。

【教师】这种能形成电流的装置,就可以作为提供电能的电源。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类最原始的电源———原电池。

【板书】原电池的定义

设计意图:以日常生活中废弃电池的利用为切入口,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包裹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之中,让学生体会原电池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为后续的绿色化学、绿色能源的延伸埋下伏笔;通过伏打电池的电流验证,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肉眼看不见的电子转移是确实存在的,猜想原电池的原理本质是与电流(或电子)有关的。帮助学生掌握了原电池的概念,建立了能量转换的观点,初步从现象描述(灯泡变亮)到本质暗示(电子的定向流动),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带着问题追根寻源,主动进入探究角色,产生强烈的探究电流产生的本质原因的认知动力。

二、用真实的思维冲突引发基本观念的建构———理解概念

问题解决的起点是思维,思维的指向是问题的解决,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的基础,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是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形成化学基本观念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通过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引发思维的冲突,让学生在实验中应用概念解释现象或解决问题,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对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原理的内涵、外延、应用等极有帮助,不仅大大拓展了学生对其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探索和研究的机会,是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的重要途径之一。

片段二:原电池的本质原理

【教师】我们透过宏观的实验现象(灯泡变亮)证明产生了电流,这种持续不断的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呢?从微观的角度该如何解释?让我们动手做两组对照实验。

【教师】介绍实验方法、所需试剂,强调实验注意观察,并要求将现象记录在学案上。

【学生实验1】先将连接有灯泡(或电流计)的铜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再将铜片换成锌片重复进行上述实验,分别观察有什么现象,并把现象记录在学案的表格中。

【学生交流现象】铜片插入时灯泡不亮,铜片没有变化;锌片插入时灯泡也不亮,但锌片上有气泡产生、锌片溶解了。

【教师】为什么?

【点拨提示】师生共同回忆金属活泼性顺序,比较锌、铜的金属活动性差异。

【学生讨论解释】铜不能与硫酸反应,锌虽然可与硫酸反应,但没有闭合电路,不能形成电流。

【教师】很好,锌与稀硫酸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吗?如果是,请写出锌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画出电子转移方向与数目。

【学生实验2】将中间串联有灯泡(或电流计)的铜片和锌片同时平行插入烧杯中,再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记录】灯泡变亮(或电流计指针偏转),锌片快速溶解但锌片上气泡少,而铜片不溶解但却出现了大量气泡。

【启发引导】锌、铜片同时插入和分别插入时所产生的现象差异很大,虽然两种情况下锌片都溶解反应了,但是产生气泡却从单一时的锌片上转移到了连接后的铜片上了,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讨论解释。

【学生讨论】教师结合上述学生板书的锌与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的电子转移方向进行指导。

【师生总结回答】根据离子方程式中的电子转移方向说明锌片失去电子,大量电子沿着导线方向从锌片上转移到铜片上,H +到Cu片上得到电子产生H2,所以出现了灯泡变亮、锌片溶解,铜片上产生大量气泡的现象。

【教师追问】铜片上产生气泡,是否有可能是铜在锌片的催化下与稀硫酸反应呢?

【学生回答】不可能。因为实验现象锌片溶解、铜片不溶解,证明了锌与硫酸反应了而铜与硫酸不反应;同时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位于H后锌位于H前,理论上铜也不可能与稀硫酸反应;若铜片反应,则铜片就会溶解,溶液就该变蓝色,与事实不符。

设计意图:从真实的问题解决的需求中体现观念建构的价值,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发思维冲突,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产生观点和问题,注意聆听并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和提出的证据,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了工作性关系,优化了教学的方式。对原电池产生电流原因的分步探究,帮助学生总结构成原电池的基本要素;通过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回顾,充分展示原电池反应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宏观现象的微观认识的方法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对原电池概念的理解和本质的把握;通过迁移联想与类比推理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电极判断、反应式的书写以及电子流向的确定,更好地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装置中各部分的作用。

三、用真实的探究过程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形成观念

通过探究过程的真实展现,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认识方式的转变(孤立要素———联系系统;静态组成———动态变化;定性———定量);有利于学生形成认识能力(描述和说明、分析和解释、预测和证明、设计和调控);有利于实现从低水平的探究式教学到高水平的探究式教学的转变。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3]。促进学生形成实验观、定量观、宏微结合观等化学基本观念。精心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交流等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处理好教师引导探究和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教学方式运用的有效性,通过高级思维将探究教学与创新能力在培养本质上建立起联系,从而将科学探究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5],使实验探究更富有成效。

片段三:原电池的历史变迁

【过渡】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第一个电池是由伏打制作的。

【投影】伏打电池的图片。这就是公元1800年,科学家伏打制造出的第一个电池。他把含食盐水的湿抹布,夹在银和锌的圆形板中间,堆积成圆柱状,制造出最早的电池———伏打电池(伏打电堆)。

【回顾】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发现这种原电池存在着许多问题(重复演示前面伏打电池原理实验,灯光较暗,电压不足)。

【学生讨论】伏打电池的主要缺陷有哪些?如何解决?

【总结归纳】伏打电池主要存在的电流电压不稳定、下降快、效率低的问题。

【简介】这个问题在1836年由英国人丹尼尔首先想到并得到了解决,他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浸在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锌溶液中,用多孔陶瓷将两种溶液隔离,得到了电流和电压相对比较稳定的伏打电堆。(动态显示盐桥原电池的组成)

【思考讨论】

(1)这是由两个半电池组成的原电池,工作原理是什么?

(2)盐桥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3)为什么问题就解决了呢?

【学生活动】总结出丹尼尔电池的工作原理、盐桥的作用和该电池的优点。

【思考讨论】丹尼尔电池的结构,给了你哪些启发?

全班讨论后交流总结:

(1)只要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都能设计成原电池。

(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可以分开在不同区域进行,再以适当方式连接,便可以获得电流。

【结论】可见丹尼尔电池的结构揭示了原电池的本质。

【过渡】随着原电池用途的广泛和绿色环保理念的深入,人们对电池的发展也提出了小型化、多功能化、多次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等要求,制造出了小巧玲珑、性能优异、绿色环保的各种电池。前景看好的绿色高效的燃料电池便是其中一种。

【视频】氢氧燃料电池的制作及演示。

【思考】燃料电池有什么优点?

【思考】既然燃料电池有那么多优点,那为什么没有普及?

设计意图:在原电池的历史变迁中,让学生认识到伏打电池的历史作用以及它本身所固有的缺陷,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原电池的本质原理以及对伏打电池改进的愿望。在对丹尼尔电池工作原理的研究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化了对原电池概念的理解、把握了原电池的本质———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形成了实验是化学最高法官的观点,而且固化了电子转移的微观观念,达成了宏微结合思想,在对未来的化学电源应该是怎样的思考中,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愿望,确立了绿色环保的理念。

在科学经验的基础上用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利用实验创设恰当的“境”暴露学生思维的真实过程,通过思维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情”,在历史的长河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帮助学生在探究的真实过程中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领会科学概念本质的前提下形成科学观念。

参考文献

[1]靳莹.超越器物层面思想创新先行[J].化学教学,2014(2):7-11.

[2]宋心琦.化学实验教学问题[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1):3-6.

篇4:初中化学片段教学教案

我国是一个人口资源大国,却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国民素质水平在世界排名一百多位,这与我国经济发展很不适应。提高国民素质从基础教育抓起,是我们每一位中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就应当从课堂教学的细微处人手,在不同的教学片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国民素质教育。

诚信意识。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教师上课提前三分钟到教室,给学生守时的影响。对迟到学生要批评教育,不要认为自己是任课教师,学生迟到与我无关,教书就是育人。

批判精神。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学者们编写的教科书也有不妥的地方,敢于去质疑、验证。如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改进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将一硬纸片浸上浓氢氧化钠溶液,串在燃烧匙上,盖在集气瓶口,集气瓶内装少量浓氢氧化钠溶液,用于吸收硫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以防二氧化硫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做一氧化碳还原性实验时,让学生设计尾气处理的多种方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定用量或取最少量,以免产生过多的有害废物污染环境。做磷的燃烧实验时,磷的用量尽可能少,如果用量过多就会产生大量的P205等有害物质,影响师生的健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环保意识。环保,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我们祖祖辈辈永恒的话题。初中化学事例教学片段中,很多地方能够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我国的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云南滇池的水污染事件等让人类付出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今光化学烟雾、臭氧層空洞、温室效应、酸雨肆虐、淡水资源匮乏、核泄漏等诸多污染使得森林和农作物被破坏、江河湖泊酸化、皮肤癌变、冰川融化、洪水泛滥、旱魔横行、土地慌漠化等。我国由于环保意识薄弱,经济高速发展,污染日趋严重,由城市蔓延到了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关系到我们生命安全的问题,强调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起学生环保的忧患意识。

文明教养。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不要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化学课外活动较多,在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社会调查时,做到统一校服、朴素整洁,讲究个人形象。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周边的工厂,到社区、农村开展社会调查,要求学生不能随地乱丢垃圾,不要说脏话粗话,要尊老爱幼,要爱护公私财物,要待人诚恳。

法制意识。法制意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意识。初中化学教学片断中许多地方能够渗透法律知识。如学习二氧化硫、硫酸时介绍《大气污染防治法》;学习《自然界中的水》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污染防治法》;讲钢铁冶炼方法时,介绍《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等。通过有关法律法规的介绍,增强学生的科学发展观,让学生知法、守法、用法。

审美意识。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是一种德操横溢而高尚的精神活动,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美是一种科学美,化学在揭示物质内部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时,显示了化学领域中蕴含的丰富的美育素材,因此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完成“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后,让学生像写作文一样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学生说出了在不同的环境下蜡烛燃烧火苗的美景。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得失观念。在“离子”一课中,学生懂得原子得失电子的现象后,让学生从原子得失电子中思考做人的道理。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从而达到稳定结构。但原子在得失电子中,它的原子核不变,所以原子种类没有变。人生就像原子得失电子一样,有得有失,但不能失去中心,失去目标。目前有许多学生喜欢玩电脑游戏,无心学习。他们得到了一部分“电子”,就是电脑游戏的刺激。却失掉了他们的“原子核”,就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原子核”,也就没有了自我,“电子”再多有何用?那岂不成了没有目的、没有灵魂的“流浪汉”?

合作意识。广泛展开探究活动,树立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当代科技、经济的交流不断扩大,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更频繁,那种“独善其身”、“万事不求人”等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生活模式和行为准则将直接影响人的社会交往、生活质量,而相互协作、乐群和睦等品质必将成为新一代国民的行为特征。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有时需要合理分工、协作,需要团结互助,合作共事,才能完成实验任务。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创设更多活动让学生更多地交流、合作,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互助精神,还使他们在分享合作成果的过程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更加具有团体精神。当然其中还包括与老师的、与家长的协作。在学习“空气”一课前,让学生做家庭小实验。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父母的帮助、父母知识的丰富、父母动手能力比自己强。

篇5:英语片段教学教案

将乐职业中专学校

Unit 4

Earthquake

(Period1: Warming-up & Reading)

I.Teaching goals: 1.Learn and 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period(shake, rise, crack, burst, shock, rescue, pond, steam, destroy, in ruins, put up, give out)

2.Get a general idea of earthquakes and some other natural disasters;3.Know the damage that an earthquake and other disasters could bring about and ways to reduce the losses of an earthquake.4.Realize and use the two skills of fast reading: Skimming and Scanning.II.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Present a sequence of events to introduce to the students and try to describe an earthquake.Let student pay attention to some useful words sentences and way to describe an earthquake.2.Let the students know what the correct attitude towards a disaster is and what we should do in a disaster for ourselves and for the other people.III.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 Teach the students how to use the two reading skills: skimming and scanning.IV.Teaching aids CIA课件

篇6:片段教学教案

夜莺的歌声

一、简介时代背景,导入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述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快速浏览课文 思考

“夜莺”指的是谁?

“夜莺的歌声”什么意思? 找出课文中军官和小男孩的对话 标记处小男孩是如何将信息传达给游击队员的

三 理解,分析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 思考从军官和小男孩的对话中,你听出了什么端倪?军官是否聪小男孩口中得到了

他想要的答案。为什么?你从那看出来的。指名读两人间的对话

村子里就剩你一个人了吗?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

我一个!”

我是问这里有么有人?

——“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指名读句子“他有时候学……”,此时,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小

组读第二部分。

四 学习课文,理解传递情报的过程

1、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

3、小男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4、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五 总结 体会思想感情

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害怕吗?如果是你你会害怕吗.?

孩子的举动,以及巧妙地对付德国军官的问话,体现了小男孩怎样的品质,及思想感情。

如果,这个小男孩来到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触摸春天

1、在去年的广州亚残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185枚金牌、391枚奖牌的优异成绩,名列金牌榜和

奖牌榜首位。一群残疾人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真是一个奇迹。有个盲女孩也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我们跟随着她一起去触摸春天吧!

2、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安静创造了什么奇迹?

前排这位眼睛亮晶晶的女孩,请你说说。

哦,原来,安静拢住了一只蝴蝶。课文哪里告诉了我们答案? 好,让我们一起来看这句话——安静的手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这真是一个奇迹!如果,当时你就在那儿,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说——真是不可思议!太奇妙了!怎么可能呢?

是呀,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真是不可思议,真是难以置信。千言万语,浓缩成一个词,这真是一个——奇迹。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把感叹的语气读出来。

现在大家都是安静,请闭上眼睛,伸出双手,跟着老师的声音来做动作,想象。“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没有体验过的地方。”你体会到了什么?这真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孩子们,拿起书,齐读第4段,让我们来享受这份奇妙的感觉。

3、为什么安静能拢住蝴蝶呢?请大家默读第3段,看看安静是怎么拢住蝴蝶的。我发现有的同学边默读边动笔圈划,这种动笔默读书的习惯真好。

坐在后边的那位男孩,你来说说。

很好,你找到了关键句子“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流连,理解吗?

是啊,安静是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早晨,她——学生接读:在花香中流连;中午,她——学生接读:在花香中流连;下午她还在——学生接读:在花香中流连。

从“流连”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女孩?这种对春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赋予她神奇的灵性。

正是有了这份灵性,安静在花丛中穿梭??

正是有了这份灵性,在花香的引导下??

正是有了这份灵性,睁着眼睛的蝴蝶??

4、同学们虽然安静是盲童,但她的内心世界却是那么那么多姿多彩。海伦凯勒曾说“世上除了用眼晴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世界。”与其说安静拢住蝴蝶,不如说她是在触摸春天。其实,安静何其只是在触摸春天呢?她更是用心在拥抱春天。

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轻声读一读课文,再次享受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教学教案

百草园占据了我童年丰富多彩的记忆,这座儿时的乐土究竟有什么值得我如此留恋的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

跟随着鲁迅先生的笔端,一同揭晓答案。我们知道,第二段作者就开始浓墨重彩地描写“我的乐园”——百草园之景,那么作者是如何为我们呈现出这种乐景呢?

“点面结合”

1、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具有代表性的“关联词”,并说说这些关联词的作用何在。明确:“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等等。

2、那么,这一组关联词,强调的是“两个不必说”呢,还是“单是”后面的内容呢? 明确: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知晓这里强调的是“单是”后面的内容。

引申:如果说“单是”是集中一个点,并希望通过这一点来辐射整座百草园的话,那么显然前面由两个“不必说”则是试图粗线条地勾勒这座乐园。我们把这种写法称之为“点面结合”。

分析“面”——整体

1、齐读第一个“不必说”,根据老师在黑板上的图示,能不能说说作者观

察事物的空间顺序是什么样的呢?写的又都是什么样的事物呢?从什么感官角度写的呢?

明确:从低到高的空间顺序写的是静态的事物。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来写。

2、齐读第二个“也不必说”,告诉老师,它的空间顺序是否和前面相同呢,还是有所改变?写的还是与之前类似的事物吗?又是从什么感官角度来写的呢?

明确:由高到低的空间顺序写的是动态的事物。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的。

总结:在整体部分,我们看到作者从静物写到动物,充分调用了视觉和听觉的感官系统。在这幅趣味盎然的水彩画中,这两句话无疑是浓缩精华的重重一笔。

分析“点”——局部“泥墙根一带”

1、借由“单是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一句,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局部描写,这部分的景物描写有没有像前面一样富有变化呢?

明确:和前面不同,这里的油蛉、蟋蟀、蜈蚣和斑蝥是属于动态的事物,而何首乌藤、木莲藤和覆盆子则属于静态的事物。所以泥墙根部分是由动物写到静物。

2、那么,这里所写的动物是由什么感觉角度来描写的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明确:从听觉角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了这些动物声音的特点,也写出了这些动物在百草园中自由自在的情态,仿佛在开音乐会,争相献艺,还写出了我对这些可爱的昆虫的喜爱之情。

3、最后,这一段当中所写的静物是由什么感觉角度来描写的呢?其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从视觉角度写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的形状,从触觉和视觉等角度写何首乌根,又从视觉和嗅觉等角度写覆盆子。

其中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覆盆子比作成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形象生动,使读者具体可感。

总结:

这段文字中还有没有你认为比较精彩的地方?说出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如:准确地使用形容词,无一重复,富有变化,准确生动地将各种生物的特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富有表现力。比如说石井栏“光滑”,是因为童年的我经常好奇地抚摸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因为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也体现了作者以儿童视角去看的特别的感觉。

《人物描写之语言描写》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描写要个性化、生活化,以传神的细节,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品味并构思传神的细节

教学方法:

指导与训练相结合。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吕叔湘曾经这样说:“语言也就是说话。”那说什么,怎么说,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欣赏细节描写

让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秀才、县官和财主在大雪天不期而遇。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吟咏一句诗。秀才说了一句:“大雪落地似鹅毛。”这位戴乌纱帽的县官听后马上接了一句:“皇家瑞气降人间。”财主笑着说:“下它三年又何妨?”这时正好走过来一位穷人,一听就生气,嘟哝了一句:“放你娘的狗屁。你知道这段经典的语言描写好在哪里吗?

思考:材料中涉及到了四个人,你能揣摩出他们具有怎样的心理?

明确:秀才是读书人,像卖弄文采,用了个比喻来形容;县官只想为皇帝歌功颂德,以图升迁;财主不缺吃,不愁穿,把下雪看作是乐事;唯独穷人,饥寒交迫,听此议论,当然义愤填胸。

欣赏这则作文片段:

我母亲虽识字不多,一生与土地打交道。可在我心中却是个天才的语言学家。有一次我们姐妹三人携儿带女开着俩车回娘家,街坊邻居们都说我母亲有福气。你们猜不到我母亲说了什么,我作了个整理:“要说有福气不假,我这人对歇着没仇,对好吃儿没意见;白面是自个儿磨的,果子油儿是自个儿挤的;菜哪棵长虫,哪棵没药,俺自个儿清楚。能吃能睡能干活,这不是福气啊?!”结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请你结合材料中的细节谈谈文段是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的。每个人所说的话都符合他的身份、年龄、经历、教养、气质、习惯爱好和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环境,使读者观其言而知其人,闻其声便能明其性。也就是说,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写谁得像谁,千万不能写成众口一词。另外语言描写中渗透着人物内在的神韵,传达着人物的精、气、神。语言描写的实质是揭示人物的思想

性格或道德品质。

板书:小小话语见精神——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二、细节描写修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在让我们一起修改细节描写片段吧!

范例剖析

原稿

关键的比赛马上就开始了,我班运动员吸取刚才失败的教训,大家两手一前一后,一个紧挨一个站定。当哨子大声响起,大家握住绳子拼命拉,总算挽回了一场。

先讨论不足之处,然后对照修改稿谈谈好在哪里。

改后稿

当哨子响起,打头的那位运动员“嘿”的一声响,后面的人身体尽力往后仰,脚就像钉子一样,钉在地上,一动不动。他们两个两眼瞪圆,盯着中间的红线。有的嘴巴紧闭,鼓起腮帮,脸憋

得通红;有的呲牙咧嘴,身体拼命往后仰。

深入探讨:

修改稿有无可挑剔之处?

“盯着中间的红线”,这个细节真实吗?

实践演练

请同学们仿照以上例子为下面的片段进行修改

温馨提示:

可加进语气、语调、动作、表情、神态、独特用词、习惯用语。这样,人物的语言就鲜活多了。

原稿:

爷爷人喜欢喝酒,哪种就都喜欢。别人都知道他这一喜好,逢年过节,别人送爷爷的都是酒。他将每一种酒都仔细打量一番,然后才小心翼翼地放下。爷爷喝酒也很讲究,每次总是拿他的小玻璃杯喝酒。我和饮料都是一饮而尽,而爷爷,每次只是抿一小口,精神十分享受。

改后稿:

爷爷喜欢喝酒,哪种酒都喜欢。小辈儿们都知道爷爷这一喜好,逢年过节,送给他的礼物准是酒。他带上老花眼镜,细细打量这每一样宝贝,想考古学家在研究文物,喊他吃饭都不答应。和爷爷一起吃饭时,我拿着饮料,咕嘟咕嘟地一饮而尽,他却用拇指和中指轻捏着他的小玻璃杯儿,将杯口轻轻送到嘴边,长长地吸一口气,呷上一小口,然后眯缝着眼,啧啧地陶醉好一会儿。

三、任选生活中的一个精彩镜头,比如篮球赛、打饭、商场购物、与好友久别重逢等等,用语言来刻画特定环境中典型人物的突出形象。

交流后多元性评价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人物的语言描写方法,一定要记着啊,语言描写难在个性,贵在传神,精在简洁,活在句法、修饰与环境的综合。也千万别忘了,言为心声,语言服务于心理、思想与品

质。

与老师一起积累一句话——慧于心而秀于言:思想豁达的人,言语就会宏通;心灵聪慧的人,语言自然清雅灵秀。所以,修炼语言,首先修炼心灵。描写语言,定要以形传神。

四、作业

请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个人的语言片段修改。

五、板书设计:

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灵动而丰富

燕子

1、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认识一个新朋友——燕子,请大家看板书,注意燕字的写法

那么我们的这位朋友到底长什么样儿?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快快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划记描写燕子特点的句子。

好,从同学们的表情中我知道大家

已经读好了,我们一起来交流。

2、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燕子长什么样? 坐在后边的那位男生,你来

你找的很准确,课文第一段描写了燕子的外形。乌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同学们这样的燕子可不可爱啊? 瞧,你把燕子想象成了可爱的小绅士,真好。这样的燕子有什么特点啊?哎,活泼机灵。那么请你读出燕子的活泼机灵来。

3、燕子还有哪些特点呢?边上的这位女生你来说说。不错,你从第三段了解到燕子飞行轻快。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第三段。请大家默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燕子飞行轻快的特点。

我发现有的同学边默读边动笔圈划,这种动笔默读书的习惯真好。

来,请你说。你真会发现,你抓住了“斜、掠”这几个关键词,让我体会到了燕子飞得又轻又快。

老师想听你们读读,看看谁能读出燕子飞得轻快的感觉。左边那位把小手

举得高高的女孩,你读。有点儿轻快,但还不够。老师提醒大家注意这句话“唧唧地叫着”,从这句话你看出点什么没有?对呀,快乐才叫嘛,就像我们高兴时也会哼点小曲。请大家带着快乐的心情再读。

你还发现燕子的什么特点?

好的,你是从哪里看出燕子姿态优美的?

你认为斜着身子、横掠说明姿态优美。同学们,同样的几个词让他有不同的感受,读书就应该这样,要有自己独特的发现。

来,让我们一起读出燕子飞行的轻快和姿态优美。

4、小结

篇7:《社戏》片段教学教案

————长沙外国语学校

欧阳文敏

知识目标:交流阅读心得,然后分析“偷豆”情节。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恋之情,认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鲁迅《社戏》的故事情节已经比较了解了。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上堂课的作业,将这道题目共同交流一下:谈一谈自己是否有和鲁迅一样的童年生活体验(PPT展示)现在,就请大家来共同交流。

(板书:社戏

鲁迅)生1:回老家时,最好吃的东西都归我吃,小伙伴家里有什么新鲜东西也都让我尝尝,让我看看,还可以打着陪我的旗号不干活。我的这短经历和文中“迅哥”的童年一样。

生2:我一直住在城市,很少回老家。记得一次回老家看奶奶,村里的孩子不怕猪狗鸡、牛羊兔,我回去时显得很胆小,他们都笑话我,有的还故意逗我,那段时光让我很留恋。生3:我想说说我的那些小伙伴。我的一帮小伙伴里,也有像双喜那样很有点子的大哥哥,有时候我领着更小的一帮小家伙时,现在觉得我也有点像双喜,不过我不会划船。生4:在我们村里像六一公公这样的老人很多。我认识一个在街上遛鸟的老爷爷,即使我们逗弄了他的小鸟,但他对我们还是很和蔼,而且有时他还让我们与他最棒的八哥对话。

生5:结尾一段让我们想起学过的普希金的诗句“那过去了的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师:大家说的真好,不仅注意到了文章的一些细节,还结合了自己的童年趣事和生活感受,那么今天我们来重点欣赏那么所喜欢的情节,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最喜欢哪些情节呢? 生:看戏前的所见所闻。

师:是不是“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那一段?嗯,这一段确实写得非常美。还有呢? 生:偷豆„„偷豆

师:偷豆啊,还有呢?看来同学们基本上都集中在这两个情节上,前一个我们留给后半节课,我们先来欣赏“偷豆”这一情节。先请大家自由朗读“偷豆”一节。(板书:偷豆)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

师:在刚才朗读偷豆情节这一过程中,相信大家肯定会特别关注到几个人吧?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生1:双喜、阿发和六一公公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双喜、阿发、六一公公)师:好,那他们在“偷豆”过程中有什么表现呢?下面请四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

学生分角色朗读:(略)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基本上把握了人物的性格,老师也很喜欢这一情节,我也想来读一读,请同学们根据我们的共同朗读来思考下面这个问题:

PPT展示:你能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吗?你最喜欢这里面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老师分角色朗读

双喜: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 阿发:且慢,让我来看看罢,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六一公公:双喜,你们这帮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双喜: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六一公公:请客?——这是应该的。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好

六一公公:豆可中吃呢? “我”:很好。

六一公公: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都比不上别人的呢„„

三、赏析探讨

师:同学们再花1—2分钟时间来共同探讨,并请几位同学来回答。

生1:我最喜欢双喜,因为他很大胆,有魄力,比如课本中是他向迅哥儿的外祖母和母亲打包票,迅哥儿才有机会和他们—块儿去看戏。我喜欢跟有魄力的人交朋友。

生2:我也喜欢双喜,我觉得双喜是个很会拿主意的人。比如说,当大家都到阿发家的豆田里摘一大捧后,双喜让大家不要再偷,从这里我还看出了双喜考虑问题比较周全。

(板书:双喜:聪明机灵,热情能干)

生:我喜欢阿发,他的那句“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说明他憨厚无私。(板书:阿发: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师:有没有同学喜欢六一公公的,好像不多,那么大家知道老师最喜欢谁吗?我最喜欢六一公公。你看,“我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没有生气,没有责备。还用饱含喜爱的口吻称我们为“一班小鬼”,只是心疼“我们”踏坏了不少豆。还有,听到“我”说他的都好吃,他竟高兴得像小孩子一样,赞美我有见识,夸赞他的豆种,这都体现了他热情好客,这是对六一公公的正面刻画。哪里有侧面烘托呢?当小孩子担心六一公公会责怪“我们”时,我们归结如果他骂我们,我们就当面叫他“八癞子”,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六一公公平常非常宠爱“我们”这班小鬼,我们可以感受到六一公公的宽厚纯朴。(板书:热情好客,宽厚纯朴)

师:大家的发言真是精彩,看来偷罗汉豆真是一件有趣的事,作者将它写得意趣盎然,生动活泼。整个过程洋溢着一股浓浓的友情、乡情,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乡美、人情美(板书:家乡美、人情美),而这正是小说要体现的主题之一。偷豆这一情节写完之后,作者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内心的感受,“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含义隽永,需要同学们细细品味,请同学们联系全文情节写下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感受,下节课,我们来共同交流。谢谢大家!

五、课后作业(PPT显示)

篇8: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片段式训练

针对此种现状, 首先应该对初中阶段写作的教学目标进行一个比较系统的建构。初中阶段写作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写作一般的记叙文, 按年级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一, 记事写人, 以记事为主;初二, 记事写人, 写人为主;初三, 记事写人并重, 同时还要有相应的环境描写及恰当的抒情和议论。对于每一个在教学一线工作的语文教师来说, 在设计写作教学的程序时, 既要有每年的写作教学目标设计, 又要有每个学期、每一周的目标规划。这样才能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系统的、多层面的训练, 从而完成整个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目标。

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 初中生对写一篇600字的文章很有畏难情绪, 学生总觉得考虑了开头, 就照顾不到结尾, 如果把事情记叙完整的同时, 还要思考其中的思想价值或思想意义, 这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因此我们是否可提出一种全新的初中生写作的方法, 即每个学期都设计有记叙文的专项片段训练, 既抛开顾头又顾尾的思想负担, 又摒弃思想价值和思想意义的全面阐发, 认真着力地把片段叙述完整、清楚和生动, 再辅以写作综合训练。本人经过多年的摸索, 深感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好方法。此方法易于操作, 效果显著, 而且即使是从中途接手学生的写作教学, 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也相当明显。[1]

本人对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片段式训练,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划分片段式训练专题

在完成整体目标的前提下, 有针对性地规划详细的训练专题, 如肖像描写专题、语言描写专题、心理活动描写专题、环境描写专题、行为描写专题等, 这些训练专题也就是学生片段式写作训练的重点内容。

二.训练步骤

训练专题确定之后, 每个具体的训练又分为七个步骤进行:

1.教师讲解示范

教师按训练内容精心备课, 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讲该专题训练的重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 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 为该专题做具体的示范, 使学生有章可循, 有兴趣去模仿。如语言描写专题, 训练的重点是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个性特征、具体情境下的情绪表现, 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使人物刻画如见其人, 给人以真切的身临其境之感。当然语言描写还可以细分为一般的语言描写、对话描写和内心独白等。这里以人物的对话描写来突出人物个性,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写作训练为例来加以说明。

如以鲁迅《故乡》中杨二嫂和“我”的对话为例:首先, 我们看杨二嫂的语言是先声夺人,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连用三个感叹号, 表示杨二嫂说话的语气重、声音大, 有夸张的意味。可这样的话却给“我”以什么样的感受呢?作者在这连用几个词来修饰:“尖利”、“怪”、“突然”、“大叫起来”, 说明给“我”以一种突然间很刺耳、很不舒服的感受, 这样人物的情感、态度就显露出来了。紧接着“愕然”二字更加说明了“我”对杨二嫂的神态、表情。“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又用了一个“愕然”来表达“我”的神情。母亲介绍了杨二嫂之后, 杨二嫂冷笑着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尖酸的语气和神态显露无疑, “哪有这事……我……”“我”此时显得“惶恐”, 对杨二嫂的咄咄逼人之势感到有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和不适感, 因而说话也显得不流畅, 有犹疑的感觉, 这样杨二嫂似乎获得了某种优势, 就直接指向她真正的目的:“那么, 我对你说。迅哥儿, 你阔了, 搬动又笨重, 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 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 用得着。”当“我”说须卖了这些而没有答应她时, 她就虚伪地恭维和放肆地撒泼:“阿呀呀, 你放了道台了, 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 还说不阔?吓, 什么都瞒不过我。”“阿呀阿呀, 真是愈有钱, 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 愈是一毫不肯放松, 便愈有钱……”把一个爱占小便宜、自私、刻薄、势利的小市民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而“我”则在她气势凌人的撒泼、刻薄面前节节败退。

然后再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举例, 如放学后坐公交车回家时, 我和同学因为争抢座位而发生的一次“口战”;一次考试不理想 (或很优秀) , 语文老师与我的一次对话等等。这重点在于启发学生面对具体情境下进行合理的想象, 以此彰显人物的个性以及在特定语境中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 使人物“活”起来, 而使之避免平面化的人物刻画。

2.老师布置习作片段和学生讨论

老师布置习作片段:写一段对话, 如我为了争取多一点上网的时间, 与妈妈 (或爸爸) 的一次“斗嘴”过程等, 注意人物语言符号人物个性化, 字数不限, 时间大约为30分钟。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讨论, 如上网超时, 同学们各自的爸爸、妈妈的态度如何, 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来处理的。这时往往学生情绪高涨, 兴趣盎然。引导学生注意男孩与女孩的说话口吻不一样, 爸爸、妈妈的性别差异、性格差异、年龄、职业特点、受教育的程度等因素都影响着他们各自的语言和行为。

3.学生写作

因为有了明确的写作要求和训练目的, 又有一些来自学生个人本身的活生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就不会再感到没有东西可写, 加上片段写作字数不限, 学生普遍感觉都会比较轻松, 而且片段训练也不用管如何开头、结尾以及中心思想等, 所以学生的写作兴趣会大大提高。另外, 片段训练的写作时间比较短, 一般二三十分钟就可以完成, 因此学生感到难度比以往作文要小得多, 更有成功感和满足感。

4.学生互评

学生写完后, 立即可以以组内交换、同桌互换、不同组之间交换等方式互评。互评的指导重心在于规定的训练目的, 其它方面的要求暂时忽略, 如对话描写的的片段训练, 互评的中心就紧紧围绕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方面展开。因为互评的重点非常明确, 并且具有单一性, 学生互评也相对较为简单和易于操作, 这种互评更能接近学生写作的真实水平, 学生在这种互评的过程中仔细揣摩, 更加深了片段训练的理解和把握, 对其本身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功不可没。

5.教师快速批阅

因为片段式写作训练的字数不作要求, 所以一般学生的习作都比较简短, 这为教师快速批阅创造了条件。教师快速批阅学生习作具有极大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提升学生写作的成就感。教师快速批阅的目标是, 把握班级这次习作的整体水平, 评估和检验作文教学的成效, 找出优秀的学生习作, 以便做一个快速简短的评价。[2]

6.教师讲评

这个环节一般放在两课时的作文之外, 但尽量缩短时间, 最好是在一天之内。因为更有针对性, 学生对自己所写作文有记忆, 效果也更显著。教师细评的指导原则:挖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课后教师全面仔细评改, 评改中尽量发现学生的优点, 缺点如果不是特别严重, 一般给予忽略, 如果很严重, 应该向他单独提出要求, 而不是在班上进行点名批评。要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 就要提升学生写作的成就感, 无论文章怎样, 都是学生在特定时间特定情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最好水平。教师不能以自我水平或权威来衡量学生, 将学生的作文改得满纸红, 变得不是学生作文, 而是面目全非的教师写的作文了, 这样的挫败感对于任何学生来说都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后果。

其次, 做好评改记录。我在教学实践中, 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作文评改本:记录下学生每次作文的优点, 如醒目的标题、准确的语言表达、优美的句子和段落等。这样做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过程, 发现自己的进步, 找到自己的优点和潜能, 并对此次片段训练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

同时, 教师讲评时将作文本和批改本同时发给学生, 并尽可能将表扬的面扩大, 争取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被提及, 这样学生便会有一种成功感, 有一种被关注的满足感。对于持续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很好的作用。

最后, 开辟一块优秀习作园地。准备几个作文本, 每次将优秀的学生习作让学生本人誊写上去, 然后老师进行评阅, 再将那个本子挂在优秀习作园地。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课外的时间进行欣赏和阅读, 其他科任老师闲暇时也可以翻阅, 能够多方面了解学生。就本人的教学实践来看, 学生对这“优秀习作园地”有着很浓厚的感情, 也成了他们写好作文的一个激励见证, 每个学期结束后, 往往有四、五个作文本。这样累积下来收获是相当可观的, 且每个学期比较下来, 学生也都很容易感受到自己作文水平的提高, 表达能力的增强。

7.布置周记

教师应根据总体写作目标中每周的训练目的布置相应的周记, 周记的重点还是细节描写的片段写作。对周记的要求不应是全方位的, 但是要尽量运用每周训练的重点来写自己生活中的点滴和在生活中的情感态度。

当然, 学生写片段的题材可以很广泛, 既可以是现实生活, 也可以是寓言、童话、科幻等题材。有些教师认为作文真情实感的要求就是一定要写现实生活中真正有的事情和真实的情感, 这样的理解应该是比较偏狭的。那安徒生写的《丑小鸭》就不是来自生活的真情实感了?那只丑小鸭其实就是安徒生本人的形象刻画, 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是自我奋斗的肯定, 但只是借助童话的外衣而已。所以日常生活之中有印象深刻的事件可以成为学生周记的内容, 如果学生实在找不到生活的素材, 让学生进行一番生理的想像也未尝不可。总之一句话, 周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而不是过分拘泥于周记的内容。

三.课外阅读

课内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 但是还要辅之以课外阅读。仅仅依靠课本知识, 要想写好作文, 恐怕是很困难的。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多逛书店;与学校图书馆联系, 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带学生到阅览室上阅读课;利用我市的图书馆, 鼓励学生办理借阅证多借阅图书, 尤其是寒暑假期间;同时,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如开展学生最喜欢书籍的调查活动, 书目由学生自己推荐, 文章可以由学生自己抄写后进行推荐, 然后每月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图书以及你最喜爱的一篇文章等读书活动。[3]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 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进行广泛阅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 也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我在教学实践中得知, 要想获得初中写作教学的好成效, 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片段训练的重要性, 其次是采用切实可行的、循序渐进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片段训练, 这是记叙文写作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训练中, 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阅读及写作等方面的紧密结合, 这样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 学生的作文创作越来越有血肉, 有亮色, 片段训练的成功能使整篇文章精彩不断, 其张力远胜于拼凑几句有意义的话。

参考文献

[1]唐四林.作文教学与创新能力之管窥[J].《文学教育》, 2010 (8) .

[2]邓立萍.浅谈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8 (12) .

上一篇:兴业银行辞职报告下一篇:高墩柱专项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