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评测研究

2024-05-05

手机评测研究(精选十篇)

手机评测研究 篇1

手机已经进入到4G时代、5G标准也已于近日出台, 手机互联网的大时代其实早已到来了, 围绕手机的产业和生态圈也逐渐形成。以前手机还是一些跨国大企业才能玩得转的行业, 现在随着风险投资以及众筹的兴起很多中小公司甚至个人工作室也逐渐渗透到手机行业的各个领域。随着手机网速的加快, 手机信息获取的快捷, 手机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作用不再仅仅是辅助补充的角色了, 人们使用手机的时间、通过手机获取信息的比例甚至已经有超过电脑的趋势。

人们更换手机的频率也较往年加快, 从而带动了手机销量的迅猛提高, 大量的资金都涌向了手机行业。在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 各大手机企业发布了多款手机, 甚至一个手机品牌都有好几个系列, 每个系列又有多款机型。普通用户在选购手机时经常会被面前的“机海”弄得头昏脑胀、不知所措。手机测试或手机评测的需求就应运而生了, 手机厂商自己的测试因为其偏向性对用户来说可信性不高, 专业的手机测试 (跑分) 软件侧重点比较单一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专业的第三方手机测试机构就粉墨登场了, 在撇开其专业性或公正性, 单就其市场需求性来看, 这是一个新兴的、有发展前途的行业。作为对就业市场保持异常敏感的高校有必要进行调整, 迎合市场需求、培养专业的手机评测类人才。

众所周知, 手机的生产包括很多方面, 例如外观设计、工程材料、电路设计、声音调教、屏幕解析等, 那么手机的评测也包括方方面面, 一个高校要完成各方面手机测试方法, 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但在信息和技术以及市场日新月异的时代, 我们可以抓住重点利用已有优势逐步完善。毕竟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专业、手机软件开发专业、计算机应用及网络专业都是各高校的传统专业。当然还有很多院校还开设了电脑美术、工业设计以及机械模具等特色专业。这里我就自己学校手机评测方法的建设谈一点经验。

手机评测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 选定目标手机, 将测试与知识模块相对应并进行细化分解, 设计好实施步骤。这样可以使教学目的明确、直观, 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有极大的好处。

手机评测毕竟不是制造生产手机, 所以要本着“理论够用”原则, 着重培养学生操作方法和步骤的讲述, 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快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手机, 可以让他们各自完成自己的手机测试, 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加工文档、制作报告[1]。下面我们谈谈基础的手机评测的设计方案。

1 首先是手机的硬件配置

不同手机的硬件配置在网站上可以很容易地找到, 这里需要同学们做的是选择对比参照手机的硬件配置数据, 并利用文档处理软件制作对比表格, 让信息更加直观。这样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处理数据的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文档制作习惯。

2手机的软件配置和使用体验

手机的硬件同质化程度很高, 毕竟手机的几个核心部件还掌握在少数硬件大厂手里, 又因为主流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就包括安卓和IOS两个 (微软的手机OS还不成气候) , 所以各大手机厂商为了区分和细化市场除了硬件搭配上挖空心思在软件上也力求特色。在手机软件测试中要根据厂家广告宣传的重点找到厂家定制软件的特点, 在功能介绍之余还要将重点放在操作的易用性和用户直观体验上。如果这个软件功能再强大但操作步骤复杂也要扣分, 一般好的软件在界面设计上应该采用瀑布式或“L浏览”的方式, 因为虽然手机的屏幕在不断增大, 但大多数的屏幕还不会超过5.5 寸, 相比电脑的屏幕还是太小, 所以手机软件的界面设计和操作要尽量简化, 但又能让用户方便查看, 不能忽略重要信息。使用体验还包括充电速度, 电池待机时间以及手机拍照能力等。

3手机的外观评测也很重要

手机品牌繁多, 同品牌手机的系列也被细分, 这些手机的区分除了硬件配置外就是外形了, 其实外观不能简单描述了事, 这是非常考验评测员的素养的, 手机包边的处理, 外形材质的手感和色泽, 屏幕的色彩解析甚至防摩擦抗碰摔的强度, 还有根据屏幕大小手机按键的布局, 以及虚拟或物理按键的布置都大有讲究, 随着2.5D屏幕和3D屏幕的出现, 手机屏幕侧边栏的利用与评测又被提上日程。

4手机评测的进阶评测

前面的三类评测都是属于初级评测也是市面上手机评测的基本元素, 其实手机评测的方面很多。手机的拆解可以反映一款手机日后维修的成本, 手机屏幕色彩解析测试关系到强光环境下的观看感觉, 耳机的声音测试也是用户十分关心的, 擦碰实验和防水测试都是用户日常使用过程中不常见但又很难避免的突发遭遇, 当然深入的进阶测试需要大量的设备投入和日常损耗,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引入信号强度与强干扰下联网测试。在市场调查中, 我们发现很多新的测试手段逐渐引入到手机评测中[2]。例如单手操作体验、屏幕挤压、指纹识别、快捷付款、拍照美颜、手机拍摄闪光灯白平衡、屏幕色域分析等。

5结语

手机评测是一个市场需求很大的领域, 高校应该敏锐地发现需求并进行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并通过建设整合提高各个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芳, 胡康超, 刘元元.移动设计[M].北京:信息工业出版社, 2013.

智能手机研究报告 篇2

[关键词] 智能操作 系统

中华商务网讯:

【报告名称】 中国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发展研究报告

【出版日期】 2006年7月

【报告字数】 25000字

【中文价格】 电子版15000元

研究价值

2005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经过近5年的发展,度过了市场导入期,进入市场快速成长期,2005年第三季度单季销量突破100万大关,全年共销售智 能手机493.5万部,同比劲增92.9%。

随着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成熟,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厂商的竞争也随之展开。在 今后的发展中,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将对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 此,现有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什么?国内外操作系统各自的特点 是什么?以及终端厂商选择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战略态度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手机 产业需要思考和审视的问题。

我们的《中国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发展研究报告》基于智能手机市场的研究基础,结合已有的手机终端数据库,针对主流操作系统和国内操作系统的发展情况进行 了SWOT和特点分析,同时透视整个市场的发展趋势,得出了有关上述问题的许多具 有参考意义的答案,能为业内企业发展和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支持。

研究发现

我们愿与业界分享以下部分研究发现:

1、虽然Symbian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较最初有所下降,但仍基本保持在5 0%以上;

2、linux操作系统依靠自身较强的开放性,市场份额在短期内有很大增长,目前成为仅次于Symbian的第二大主流操作系统;

3、终端厂商已经开始尝试选择多种操作系统,对于不同市场定位的智能 手机产品,手机厂商所选择的操作系统也有所不同;

4、虽然国内操作系统只是刚刚起步,也只有少数的厂商尝试采用,但在 国家政策的扶持倾斜下,未来国内操作系统也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报告框架

主要结论

一、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发展现状

(一)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操作系统发展现状

1、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现状

2、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发展概述

(二)中国市场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发展现状

1、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现状

2、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发展概述

二、智能手机产品线分布与特点

(一)按功能诉求

1、商务智能手机分布与特点

2、娱乐智能手机分布与特点

(二)按操作系统

1、Symbian2、Windows3、Linux4、Palm5、其它

三、主流操作系统SWOT分析

(一)Symbian操作系统

1、现状

2、SWOT分析

(二)Linux操作系统

1、现状

2、SWOT分析

(三)Windows操作系统

1、现状

2、SWOT分析

(四)Palm操作系统

1、现状

2、SWOT分析

四、国产操作系统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概况

(二)重点国产操作系统特点

1、HOPEN2、DOEASY3、DELTA4、LINOUS5、mLinux

五、重点厂商操作系统应用现状及策略分析

(一)诺基亚

(二)摩托罗拉

(三)联想

(四)多普达

(五)波导

(六)Palm

(七)德信无线

六、2006-2008年中国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发展趋势及预测

(一)Symbian操作系统发展趋势

(二)Linux操作系统发展趋势

(三)Windows操作系统发展趋势

(四)Palm操作系统发展趋势

(五)2006-2008年操作系统市场份额变化预测

七、我们的建议

报告信息

研究要点:智能手机市场、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智能手机产品线分布、操作系 统竞争现状、操作系统SWOT分析、重点手机厂商操作系统运用现状及策略、操作系 统发展趋势、定量预测

手机银行服务研究 篇3

手机因其便利轻巧,早已成为现代人的必备品,而随着手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也越来越成为功能齐全的掌上电脑,成为集通讯、记事、娱乐、学习、理财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手机银行正是基于手机的便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推出的掌上银行服务。

以农行手机银行为例,农行的个人手机银行的主要内容包括资讯信息、网点定位、掌上商城、理财人生、有卡生活、掌上银行,银行业务主要在“掌上銀行”中进行办理,其业务范围包括查询服务、缴费服务、转账服务、信用卡、定活互转、我的基金、双利丰、理财产品、第三方存管、账户管理、密码管理和消息定制。内容涵盖账户信息查询、个人转账结算、个人理财服务、个人账户管理,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们现金业务外的其他绝大部分业务活动。与此同时,农行针对不同的手机客户,拥有不同的版本,分为手机银行(wap流畅版)、手机银行(3G时尚版)和手机银行(iPhone版),wap流畅版以提升用户访问速度为设计初衷,采用简洁的文字和超链接予以表征;3G时尚版以提升用户应用体验为设计初衷,采用生动活泼的图片和便捷的下拉框、按钮予以表征;iPhone版旨在充分发挥iPhone手机在客户体验和本地化服务方面的特色,以满足客户自由、方便、快捷、新潮的移动金融需求。

手机银行是网上银行的延伸,也是继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之后又一种方便银行用户的金融业务服务方式,有贴身“电子钱包”之称。

二、手机银行优势何在

个人手机银行是信息和时代的产物,是适应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服务,有着传统银行网点不可替代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一)更便携的用户体验

传统的银行网点有固定的时间地点,网上银行的使用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地办理业务,然而电脑无论从携带还是网络上都有局限性,而手机银行的使用,使银行业务办理进一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加灵活便携。无论是在车上还是走在半路,网络与手机的配合,7*24小时的不间断服务,可以随时随地完成绝大部分业务的办理,更是省去了排队的时间。有调查显示,在北京4家国有银行网点中,从取号到办业务,平均等待时间为85分钟,最短56分钟,最长167分钟;在5家股份制银行网点平均为35分钟,其中招商银行和北京银行分别为48分钟和57分钟。

(二)较低的经营成本

大量的客户使银行大堂人满为患,银行不得不增加人力物力来应对居高不下的人流量,而作为网络银行的延伸,手机银行的使用进一步疏散了人流,减轻了柜面的压力,也大大降低了银行的运营成本,据统计,国外手机银行处理一笔交易的平均成本为0.16美元,大大低于1.07美元的传统柜台交易成本(低85%);而国内暂时平均柜台交易约为人民币4元,而使用移动交易的成本仅为0.6元。

(三)更为便宜的交易成本

根据美国银行业协会的统计,用户去柜台接受服务银行付出的综合成本是2.7美元,而通过柜员机则成本降为1/4,通过手机自主服务的成本仅为柜台服务的1/20。

对客户来说,在银行办理转账汇兑业务,很大一部分支出是在手续费上。以农行为例,从发卡行所在地转账到另一张异地农行卡会产生转账金额0.5%的手续费,50元封顶,即使是在同城范围内,跨行转账也需要单笔2.5的手续费。而目前,农行手机银行转账手续费是全免的,这对一部分经常需要跨行或异地汇款的客户来说,手续费得到很大程度的节省。

除此之外,相对网点,客户在手机上办业务省去了去往网点的交通费以及路途和排队时间,手机银行是金钱和时间的双重节约。

(四)良好的企业品牌宣传

手机作为一个贴身的平台,银行可以在上面发布自家产品服务的宣传介绍、使用流程说明,也可以在上面与客户进行有效的互动,这个平台上面可以有无限的可能性。

基于手机使用群的强大,人们对各家银行的手机银行使用体验也竞相出炉,一个友好地界面和良好的使用体验可以大大提升该银行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也必然带来正面的品牌宣传效果。

(五)广泛的用户基础

手机在现代人中早已不是新鲜玩意,手机的广泛覆盖同时带动了手机银行的使用,这是手机银行使用的客户基础,也是促使银行进行手机银行研发的动力。在强大使用基础的平台上,一点创新可以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使用,这无论是对于减少银行运营成本、增加盈利还是对于企业的品牌宣传都是有正面效果的。

三、手机银行使用限制因素及对策

(一)安全性

手机银行是否安全,这是在柜面客户营销服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不少客户由于对手机银行安全性的顾虑而放弃了手机银行的使用。如何消除这部分客户的顾虑,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防护功能,以实际技术证明手机银行的安全可靠;二是承诺对由于系统漏洞而产生的财产损失进行赔偿。

(二)限额控制

当前,农行手机银行以5万为限度,不少客户反映:“不够用。”随着手机银行的进一步覆盖,越来越多的客户会选择这种方便快捷便宜的支付方式,本人认为可以设置阶梯安全标准,比如,5万元以下的使用手机号码、支付密码和动态口令卡相结合的方式,5万到20万的,可以再增加一个短信验证码,20到50万的,可以使用一个预留的问题来验证等。

四、手机银行发展趋势探索

(一)安全验证步骤简化

伴随技术的发展、信息加密的完善,银行的手机银行业务将进一步简化客户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验证步骤,在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快捷的手机银行操作,得到全方位的服务。

新的移动通信技术特别是一些短程通信技术,传统的如红外、蓝牙,新兴的如RFID、NFC等都可能涉及到移动银行业务前端的变革。新技术带来的是风险,也是机会。未来移动银行业务必然逐渐会采用这些新的技术以解决诸如安全、准确、效率等问题。此外,智能卡技术的发展也值得关注。

(二)手机银行功能进一步整合完善

以农行手机银行为例,当前的手机银行虽然包括了查询、支付结算、理财等基本要求,但依然不够完善,一些功能必须购汇、黄金交易等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用到的功能等待着加入其中,以真正实现掌上移动电脑的功能。

手机评测研究 篇4

手机依赖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还会导致大学生产生颈肩腰椎疼痛、视力下降、疲劳等身体问题及孤独、焦虑、抑郁、烦躁等心理问题。本研究试图对当前大学生手机使用和手机依赖现状行调查分析, 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手机使用及手机依赖的最新状况, 而且对于引导大学生合理正确使用手机, 预防和矫治手机依赖, 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河南省两所高校大学生为被试, 覆盖四个年级和文理艺术类三个专业。共发放问卷450份, 回收有效问卷421分, 回收率为93.6%。

(二) 研究方法

1.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内容涉及手机种类、手机消费、每天使用手机时间长短及时间段、手机使用目的、手机的重要性等。

2.手机依赖指数量表 (MPAI) 。该量表由香港中文大学梁永炽研制, 适用于诊断青少年或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 采用5点计分法, 分数越高说明手机依赖状况越严重。该量表参考杨格 (Young) 的网络成瘾筛选标准, 受试者在17个项目中对对8个项目做出肯定回答, 即被界定为手机依赖者。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比较适合测量中国大陆大学生的手机依赖。

(三)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统计结果

(一) 大学生手机使用基本情况

调查发现, 大学生手机持有率为100%, 其中97.6%的大学生使用的是智能手机。在手机使用目的上, 只有14.5%的学生认为使用手机的目的是为了人际交往, 而80.1%的学生认为使用手机的目的是多重的, 最主要的目的依次为人际交往 (如手机通话、短信、qq、微信等) , 娱乐消遣 (玩游戏、看小说、听音乐等) , 浏览新闻资讯, 查阅学习资料, 比例分别是91.4%、64.8%、61.3%和42.3%。在手机月消费方面, 89.1%的学生使用的是手机包月业务, 22.9%的学生月消费不足20元, 53.6%的学生月消费在20~50元, 22.3%的大学生手机月消费多于50元。调查中有67.9%的大学生承认手机在自己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只有9.8%的大学生认为手机并非不可缺少的物品。

在每天累计使用手机时间上, 24.5%的大学生在2个小时以内, 34.1%的大学生为2~4小时, 22.6%的大学生为4~6小时, 18.7%的学生手机使用时间在6小时以上。关于在何时会使用手机, 86.1%的学生认为在闲暇时间如课余或睡觉前等, 65.6%的学生认为在上课无聊时, 16.4%认为是在上自习时。进一步调查发现, 几乎所有的学生在上课时、上自习时、闲暇时间时都会使用手机, 具体情况见表1。

(二)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

本研究中, 大学生手机依赖均分为2.53±0.62, 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研究者的测量结果。本次调查的421名大学生中手机依赖者为81人, 手机依赖检出率为19.2%。进一步分析发现, 大学生手机依赖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专业和家庭来源差异, 且恋爱学生与非恋爱学生、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者得分差异也不显著。

(三) 大学生手机使用特点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手机使用特点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结果如下。

对手机重要性认识不同的学生手机依赖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F=19.242, p<0.001) , 手机依赖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手机不可缺少组 (2.65±0.59) 、重要性不确定组 (2.34±0.50) 、手机不重要组 (2.13±0.62) 。

每日累计使用手机时间、手机消费与手机依赖均显著相关 (r=0.272, p<0.001;r=0.243, p<0.001) , 这说明大学生使用手机时间越长, 手机月消费越多, 手机依赖的可能性就越大。

手机依赖与不同时间段 (上课时、上自习时、闲暇时间、查阅资料时) 使用手机频率也显著相关 (r=0.394, p<0.01;r=0.297, p<0.01;r=0.281, p<0.01;r=0.166, p<0.01) , 说明不同时间段使用手机越多, 手机依赖就越严重。总而言之, 大学生认为手机越重要、无论在各种场合都无法离开手机、每日累计使用手机时间越长、在不同时间段使用手机越多, 越容易产生手机依赖。

三、分析讨论

数据显示, 大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率达97.6%, 包月套餐使用者比例为89.1%, 这对大学生手机使用具有很大影响。可以说,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包月套餐导致手机费用的降低, 手机因其多功能性、便捷性、趣味性和实惠性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娱乐、人际交往、浏览信息等多重需要, 对没有自主经济收入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已经成为他们排遣寂寞无聊甚至学业压力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也发现超过40%的大学生每日使用手机的时间在4个小时以上, 大学生在上课、自习甚至闲暇时间使用手机比例都比较高, 这就意味着大学生不分时间、场合的过度使用手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 大量的时间被手机所占用, 无疑会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活动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而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和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正是国内学者认可的手机依赖的重要标准。手机依赖指数量表调查结果也发现目前大学生中手机依赖检出率较高且不存在显著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这也表明随着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比例的增加, 手机依赖问题也日益严重。

观察我们周围的大学生, 无论在课堂、宿舍还是公交车上, 一个个盯着手机, 浏览新闻、玩游戏、聊微信、聊QQ、发短信、看视频等, 低头一族随处可见。大学生在课堂上普遍使用手机可能和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有关, 还有可能是因为部分学生已经失去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即使教师教学质量尚可, 但他们也会在课堂上开小差, 甚至在自习课这种自主学习时间也会玩手机。可以说, 手机已经成为影响教学秩序、教学效果甚至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闲暇时间使用手机较多可能是因为大学生缺乏清晰合理的职业规划, 奋斗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力不强, 空虚无聊、无所事事, 手机就成为他们消磨时间的必备工具。

四、对策和建议

本研究发现, 大学生对手机的不恰当或过度使用会导致手机依赖的产生。为了促进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减少手机依赖, 研究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 加强各方面的教育与管理, 引导学生健康合理使用手机

首先, 学校可以利用入学教育、广播、辩论赛、板报、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有关手机过度使用及手机依赖危害的宣传活动, 使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有较为清楚的认识,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要合理使用手机, 不要让手机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其次, 学校还可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 如对学生在教室、图书馆、报告厅等公众场合如何使用手机或能否使用手机做出硬性规定, 必要时可以使用手机信号屏蔽器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使用。最后, 还要增强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要求他们必须对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不良行为进行制止, 使学生不能无所顾忌地在各种场合使用手机, 对学生的手机过度使用进行约束。

(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与高中生相比, 大学生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较多, 且又脱离父母和教师的监控, 便给使用手机甚至产生手机依赖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所以, 学校及院系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尽可能多的组织各种有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文体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使学生将注意力从手机转移到现实的其他活动中去, 把多余的时间、精力消耗在活动上, 以减少他们使用手机的时间。学校还可以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及当前的就业形势, 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 举办等各种有助于就业和创业的讲座, 聘请权威人士给予详细的介绍, 使学生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 并充分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 从而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培养提升自己的能力上。

(三) 加快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弱化学生课堂手机使用动机

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即使某些高校出台相关规定约束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行为, 但收效甚微。之所以如此, 主要是因为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无味、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 学生又顾忌教师点名考勤才不得不呆在教室中, 从而利用手机打发时间。因此, 加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减少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甚至手机依赖的关键所在。首先, 高校管理部门要将真正将教学放在首位, 将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甚至考核评估的主要标准, 改变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 引导和鼓励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积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其次, 院系及任课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过程中要, 充分考虑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新颖性, 要以学生未来发展为中心, 以此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最后, 教师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改变一直以来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教学设计要多体现参与性和互动性,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解决学生上课感到无聊的问题, 从而弱化学生在课堂上手机使用的动机, 降低其手机使用频率。

(四) 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及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其解决各种现实问题

相当多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对生活缺乏方向目标、对未来彷徨迷惑、负性情绪体验较多, 但缺乏合理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情绪宣泄渠道, 为了排遣郁闷孤独、减轻痛苦焦虑甚至寻找安慰寄托而沉溺在手机网络的娱乐活动中。所以要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活及未来的职业规划, 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并按部就班逐一落实, 在充实忙碌中逐渐减少手机使用次数, 远离手机依赖。此外高校还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使大学生学会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调控、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还要教会大学生采取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处理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挫折, 而不是选择利用手机来逃避问题;同时还要呼吁有问题自己无法解决的大学生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进行咨询或治疗。通过种种方式, 搭建学生心理疏导平台, 使大学生克服手机依赖心理, 从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当然, 解决手机依赖问题, 关键还是学生自身的配合。学生要认识到手机依赖的危害, 学会自制, 控制手机使用的时间长度和频率;还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培养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提升自身能力;还应将生活重心从手机上转移, 要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和社会实践,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减少无聊空虚时光。总而言之, 手机依赖是目前大学生中比较严重的问题, 社会、学校、教师及学生要多方共同努力, 从实践中总结方法使大学生减少手机依赖, 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从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现状进行调查, 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手机过度使用及手机依赖现象, 对其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基于此, 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成瘾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减少手机依赖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使用,手机依赖

参考文献

智能手机移动学习研究论文答辩 篇5

一、提出问题各位老师,下午好!我叫……,来自……,我的论文题目是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内容设计研究——以《学与教的理论》课程为例,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曹老师,在曹老师的悉心指点和不厌其烦的多次修改后,论文才得以完成,至此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在百忙之中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本论文的相关内容向各位老师作简单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汇报内容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结论及研究创新点以及未来展望等五部分。最初我之所以选择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内容设计研究这个题目,主要是因为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移动学习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在未来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关移动学习的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发展也相对成熟。目前,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移动技术本身所展开的研究,比如相关移动学习的技术支持、系统架构、平台实现、学习材料制作等方面的研究,这以大多数亚洲和欧洲国家为典型;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更关注教学法和课程方面的研究。就国内而言,有关移动学习资源的研究在移动学习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对特有的移动学习终端缺乏有针性的资源设计,缺乏有针对性的移动学习资源,有相当一部分文献指出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重要性,但其中的设计过程都较为简略,没有相对比较完善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原则。这些研究中关于学习资源设计,都是从宏观上分析,采用通用型策略,对特有的移动学习终端缺乏有针性的资源设计,尤其是对手机这种特殊移动终端的学习资源内容设计更是罕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功能的完善和普及,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正在逐渐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和探讨热点。以手机为理想终端的移动学习,在未来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直接提升学习质量和效率)和深远的社会意义(促进新型的教育体系改革)。

二、分析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移动学习现状的分析,查阅众多文献资料后归纳出,移动学习在当前存在几个方面问题和难点:

1、目前对移动学习的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移动学习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缺乏对其参照某种标准进行划分。

2、在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过程中对设计原则这方面没能做到足够细致的划分,3、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没有能够开发出足够的、针对性很强的移动学习资源,适合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的匮乏是制约移动学习发展的一个瓶颈。移动学习资源是开展移动学习的重要基础,而学习内容设计则是资源建设的核心。如何在手机移动学习中,设计出合适实用、合理有效的学习资源?这是我们在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三解决问题学习资源的内容设计虽然复杂,但是如果能够清楚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那学习资源的设计就不是问题,本文在探讨智能手机及移动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实际情况,提出非正式学习环境下手机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一般原则和资源的呈现方式并尝试将教学策略的思想运用到手机移动学习资源的内容设计中,更加细化的对学习内容进行设计。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分析移动学习的特点,确定移动学习的方式。

2、细化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原则,并作出分析。

3、以大学课程《学与教的理论》为例,对其进行移动学习内容设计与实践

四、研究结论通过对知识点的分析和归纳,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选取适合智能手机这一移动终端的不同媒体形式,设计出不同的移动学习资源,能够将很多知识点在课堂外进行巩固,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移动学习,但是移动学习作为正式学习的重要补充,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研究创新点:我这个研究的创新点是:

1、针对特定移动学习终端智能手机来进行学习资源的设计研究。

2、从服务对象、实现途径、技术支持等七方面对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原则作了分析。

3、以自己所学过、较为熟悉的课程为例,通过对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分析,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了适合不同知识点媒体设计、学习内容设计、以及移动学习过程的交互设计。

五、未来展望目前移动学习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移动通讯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和智能手机功能日趋完善,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虽不能取代传统教育,但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辅助,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本人的能力、时间和精力有限,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些将作为后续研究的方向:

1、应该加深对移动学习本身的研究,如对移动学习概念的辨析、本质的思考,以及特点、优势等。

2、应更加细化移动学习资源学习内容设计、媒体设计、交互设计等方面的设计原则,努力提高移动学习资源的质量。

手机产品的审美疲劳研究 篇6

以手机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发展背景,分别从文化、审美、心理和设计等方面,对手机消费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导致手机产品呈现明显的审美疲劳(实质是欲望疲劳)的原因。从而采用设计手段,分别从策略、设计者和消费者几方面入手,克服手机产品中审美疲劳问题。

关键词:

手机 审美疲劳 消费文化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6-0138-02

1 关于审美疲劳

审美疲劳属于美学范畴,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出现的疲劳现象。它具体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2004年冯小刚电影《手机》的热映,使得审美疲劳这个美学术语的外沿得以扩大,泛指在生活中对任何人或任何事物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厌倦或麻木不仁的感觉。

2 手机产品的审美疲劳

手机产品作为消费电子产品的一种,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常规的技术工具,转变为具有科技和时尚特种的消费产品,具有明显的消费特征。

2.1手机产品的审美疲劳现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提高,中国逐渐进入丰裕社会。消费者日益喜新厌旧,对于产品实用功能的追求日益减少,逐渐看重产品符号,产品消费已经成为了鲍德里亚认为的靠符号转换和交换而进行的文化活动。消费者因为产品的符号消费而逐渐标签化,促使像手机类的消费电子产品频繁更新换代,一款产品还未得到充分使用就被淘汰。早在2005年的统计显示,50%的用户在一年到两年之间更换手机,而有近20%的用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更换一部手机。这样的趋势,近年来更加明显,出现了明显审美疲劳现象。

2.2手机产品的审美疲劳特点

美感虽来源于或者凭借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存在,比如难以琢磨的变幻多端的客体,但最终要离开它们,进入到心灵、精神和灵魂的层面。它是一种能让审美主体陶醉在其中而又难以膺足的新鲜感。所以审美就无所谓疲劳可言。而所谓的疲劳也就只能是感官上的疲劳,是肉体层面的疲劳。所谓的“审美疲劳”其实质只能是欲望疲劳。这点在手机消费上反映尤其明显,由于具有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手机产品在新设计、外观的不断推动下,出现快速的审美疲劳现象,实质上是逐步呈现欲望疲劳的过程:

(1)从企业来看,呈现主动制造欲望疲劳的特点

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常用各种手段主动求新、求变,营造审美疲劳,其实就是制造消费者的欲望疲劳,让他们主动追随新产品,从而不断更换产品。一方面企业的营销策略呈现出“为了求新而新,为了改变而变”的特点,即产品本身并不存在明显的问题的情况下,为了给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企业主动对产品进行改变,让产品出现新颖的外观、差异化功能和使用方式,引导消费者不断更换,从而使产品出现了明显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企业顺应消费电子产品的时代性特征,主动制造速度和科技感,比如在智能手机中渲染产品的视觉体验和速度,不断增大手机屏幕,提高显示精度,增加相机像素,增加手机配置等,这样不断改变中,主动刺激消费者的需求。

(2)从消费者方面来看,呈现被动欲望疲劳特点

在手机消费中,消费者受到时代消费文化、流行文化以及企业主动对产品更新换代产品的影响,容易转变自己的消费观念,从而影响自己的消费行为。一方面,由于受到各种媒体广告和宣传的影响,消费者呈现被动紧跟流行和潮流的特点,手机的消费性特点展现出来,由此形成流行消费文化,形成消费潮流,消费者被动的被流行潮流所裹挟,疲于接受,进而主动更换自己的手机;另一方面,消费者呈现被动标签化的特点,长期使用某款手机会被贴上某类人群的标签,从而适应产品的特性,紧跟产品的更换潮流,所以这明显不是因为产品真正不够“美”而更换,而是在改变中更能适应消费标签的特点,体现自己的存在感。

(3)从产品来看,呈现出主被动交织的疲劳特点

在产品系统中,产品作为连接企业和消费者的桥梁而存在,产品既需要维系企业获取利润,进而继续开发新产品的动力;也需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激发购买欲望,所以在手机消费中,呈现出主动和被动交织的疲劳特点。一方面,由于企业营销策略影响,手机产品可以满足不同阶层、不同收入群体对手机的需求,给消费者更多选择,从而使产品种类多样化、差异化,比如音乐手机、游戏手机等,从而主动的产生欲望疲劳;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手机的消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其功能的消费,而是对手机背后含义的消费,是将手机本身作为符号来消费,手机逐渐符号化,成了品味、格调和实用等符号的代名词。所以在这个符号化过程中,产品逐渐被动的变为欲望疲劳的工具。

2.3审美疲劳对手机产品设计的影响

(1)正面影响

为了防止产品的审美疲劳,产品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设计者必须考虑产品的各种差异化特征,寻找突破点,从而使产品有更多的卖点,从而促进产品的销售。所以审美疲劳可以促使企业对产品设计更加重视,侧重对消费者的研究,了解他们的对产品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使产品更能符合甚至超出消费者的预期。

(2)负面影响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审美疲劳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首先对企业来说,企业为了更快跟上更新换代的节奏,通常会利用模仿和抄袭等策略,使企业的创新动力和能力都受到极大的影响;其次对消费者来说,产品频繁的更新换代,很多都是因为花哨的外观,华而不实的功能等原因而刺激消费者购买,既给他们带来了选择的困难,而且还加重他们的经济负担;再者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审美疲劳使产品更快更新换代,大量更换下来的产品被丢弃,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一项调查表明,全球每年废弃的手机约有4亿部,其中中国有近1亿部;全球废弃的手机回收率约3%,而中国不到1%。既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3 手机产品中产生审美疲劳的原因分析

主要有文化、审美、心理和设计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导致出现审美疲劳。

3.1文化因素

(1)技术文化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不断改变生活的时代,人们对于技术的崇拜引发了技术性的审美,认为高科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形成了技术化潮流,引发了消费者对于高配置、高速度的手机的追捧,导致审美疲劳,这充分体现了技术文化的影响力。

(2)从消费文化方面

消费文化主要包含产品、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手机作为消费产品,不断变化造型和功能和服务,促使人们的消费行为也发生改变;和上一代人相比,当代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从节俭型转变为消费型,从储蓄型转变为超前消费型,所以新一代的消费者能够在手机消费中更加大胆而超前。

3.2审美因素

(1)审美的泛化和多元化

随着当今网络的普及和媒体的强大冲击,当代的多元文化冲击着传统的审美标准,审美已经由传统的单一形式走向了多元,出现了泛审美特点,使得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隔膜渐渐消失,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日益被消解。人们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种审美的转变,还是一种审美的需求,这种审美需求带来了大众对自身的—种欲望、一种期待、一种审美的体验。手机消费同样如此,由于手机售价逐渐走低,手机消费者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职业和爱好的人们的审美情趣,呈现多元化的审美局面。

(2)审美标准的媚俗与趋同

审美标准的媚俗指的是为取悦大众,对一切艺术产品进行审美包装,以获取最大的商业利润,在追求商业利润的同时,导致艺术作品屈从于市场的庸俗趣味。在手机设计上,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普遍比较浮躁,审美情趣停留在感性的欲望层面,使审美情趣受到影响;同时受到小品、流行歌曲等俗文化的影响,人们的审美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无法得到提升,所以导致审美标准体现出媚俗和趋同现象。

3.3心理因素

(1)流行和冲动的消费心理

体现最为明显的是从众心理和冲动消费心理,大部分消费者都有从众心理。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这种社会心理直接影响了手机的消费心理,使很多消费者跟风购买一些品牌的手机,而其实很多人并不需要这样的手机,只是希望能够跟上别人的消费节奏;同时频繁更换手机的消费,通常是因商家促销广告或其他因素,属于冲动消费,一时欲望满足的需要而冲动购买。

(2)过度刺激导致的心理超负荷因素

主要体现在视觉刺激上,过度的视觉刺激,造成了大众容易产生审美心理感受的超负荷,无法体会审美的快感,从而导致审美主体审美过程中的厌倦转移和退出。这明显体现在手机销售环节,刚推出新款产品时,宣传攻势铺天盖地,消费者较有好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麻木,就不得不通过更换产品的方式来进一步促销。

3.4设计因素

(1)设计本身的求变特征

设计的本质是求新、求变,所以在企业的主导下,设计不断推陈出新,在大量推出新产品的过程中,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但是数量众多,导致人们出现欲望疲劳。

(2)设计师水平的影响

设计师既受到企业产品策略的影响,又固于自身水平的原因,无法设计既能够满足企业降低成本,获取利润的要求,还能够真正符合消费者精神审美需要的经典产品,而不是只是满足感官欲望需要的产品。

4 如何利用设计手段克服手机产品中的审美疲劳

由此可见,真正美的东西是不会疲劳的,尤其是在手机产品中,审美疲劳其实质上是欲望疲劳。要克服欲望疲劳。既需要政府和决策部门整体上进行设计,通过政策扶持和法律限制等手段,限制企业不顾环境的过度制造和营销,比如2011年实施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就朝着这方面努力,但是没有很好得到落实,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和规范跟进。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设计手段来改变这样的现状。

(1)设计策略方面,需要采用可持续性设计

可持续设计是以生态学为指导原则,将设计行为纳入“人.机一环境一社会”系统,将环境保护视为设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条件的设计理念,在手机设计上同样如此,尤其考虑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循环,比如产品的升级换代,产品的循环使用等,使产品能够在不被淘汰的基础上焕发新的生机,防止欲望疲劳。

(2)设计者方面,需要具有设计伦理观和责任观

正如设计师和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提出设计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创造商业价值,也不是包装和风格方面的竞争,而是一种适当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元素,设计师应该具有的社会及伦理责任。只有具有健康理性的设计伦理观,才能够真正提升审美水平,提升审美系统观。

(3)审美教育方面,消费者需要提升审美的层次

基于审美经验角度,著名美学家李泽厚提出了审美“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逐渐提升的三个阶段。欲望疲劳其实就是审美的初级阶段,即“悦耳悦目”的感官审美体验阶段,而没有达到“悦志悦神”的“在道德的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的美感。要理解并欣赏这种超越感性审美的境界,必须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这就需要在审美教育方面,结合审美基础教育和社会审美教育,着力提升消费者的欣赏水平;同时设计师在手机产品设计中,结合优良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引导审美向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

3 结论

手机支付的安全研究 篇7

1 智能手机支付发展的近况

自2011起,智能手机得到普及并伴随着3G网络的实现,大量应用软件从电脑端转向了手机端,手机购物也愈发得到发展。某公司推出的“光棍节”和“双12”[1]缔造惊人业绩的背后,手机购物锁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平均每七个用户在用电脑访问的同时就有一个手机用户在使用其公司推出的APP进行购物的相关操作,并渐渐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是人们的碎片时间得到了填补,人们对生活更加满意更加充满兴趣。用户只需要按其步骤进行简单的操作便可得到个人专属的应用体验,实现购物、缴费、投资、还款、转账,手机充值、出行旅游与计划安排等远程非面对面支付功能。不仅如此,它的服务更加全面,技术支持安全可靠,很好地解决了传统面对面支付的费力与繁琐。

2 智能手机支付存在的威胁

目前我国的移动支付产业还处于上升期,安全性是手机支付最核心的问题,大部分手机还没有安全软件的全方位保护,这为黑客发挥技术又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2.1 智能手机物理机制漏洞

许多智能手机设置了原厂安装的九宫格锁,以及安装QQ、微信、支付宝等APP软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绕过安全防护直接进入手机界面。打开手机屏幕后,要求绘制解锁图案才能打开手机。该图案由九个点组成,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设置或者解锁:至少连接的点数为四、最大连接的点数为九、设置的点互斥即不重复。

解锁屏幕锁的2种方式:

(1)把手机连接至电脑并安装相应的驱动程序,同时在网上下载一个名叫“刷机大师”[2]的PC端软件。因为手机未经ROOT,所以必须用刷机大师对手机进行获取最高权限即ROOT,重启以后再点击“清除锁屏密码”。之后手机屏幕锁早已经消失,焕之的是平常一样的屏幕锁,滑动即可进入主页面。

该PC软件最初的初衷是解决不会安装应用软件,为求方便、快捷忘记手机屏幕锁的一些人,但如果被特定的人利用,相册里面的含有个人信息的照片、短信、联系人特别是有亲属关系的人(通常会被备注“爸爸”“妈妈”),QQ、微信、支付宝等安全性的后果可想而知。

(2)根据手机屏幕九宫格的特点,可以明确图案的总数:4个点为9×8×7×6=3024,5个为15120,6个为60480,7个为181440,8个、9个均为36288,则总数为485824个。这个数字相对于现在的破解技术来说复杂度并不高,破解相当容易,只要一个字典进行暴力破解即可,或者直接用命令行执行RM[3]。不过为了让用户明白具体的运行机制,我们对其过程进行分析实验。

打开九宫格设置图案,随意画一个九宫格图案。虽然手机上显示给我们的是简单的图案,可智能手机已经把每个点进行转化组成一串数字并通过某种加密方式进行了存储,保存到手机系统文件夹中,即:手势图案→数字转化加密→密文存储。该系统对每个点进行了如下定义:第一个点为00,从左往右依次为01、02直至08,如图1所示。所以我们随意画的九宫格图案所构成的数字串000102050807060304。由于加密算法SHA1是不可逆的,我们只能用测试的方法进行对比求证,文本内容为000102050807060304文本长度为18字节。该文本的MD5为E73ED4F6CA7C3274774BFFA3C0B2F2AC,SHA1为03F065F391392340D3E3A45C5EF80B90B0FDEC7D。计算好密文后系统会将密文自动保存在手机的gesture,key文件中,我们利用控制台命令导出到PC端。经测试用十六制编辑器[4]打开可以正确显示密文,否则会出现乱码。与gesture,key文件中的密文进行对照03F065F391392340D3E3A45C5EF80B90B0FDEC7D。其结果一样。

通过实验解锁手机屏幕的方式,我们已经成功地进入了手机的主界面,便可随心所欲的翻看相册、通话记录、联系人、短信、QQ、微信、支付宝,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2 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漏洞

对手机某支付软件进行分析试验,通过修改数据库进入该支付软件的主界面,登录自己的账户及设置相应的手机密码,根据智能手机的屏幕锁的思路对其进行分析,对次数限制进行突破,用某手机助手进行文件定位。根据其文件结构及文件命名的方式和特点,lipayclient.adb可能保存有我们设置的密码,导出本地后用SQLite Expert Personal 3打开,发现userinfo保存了用户名、手势密码、手机号、输入错误次数等信息[5],显然这些都是被加密了,如图2。

我们用Apk IDE[6]对其APP进行apk解包分析,然后搜索gesture Error Num,结果如图3所示。

经过分析定位,在C:Users凯迪Desktop手机安全Apk IDE3Apk IDEWorkcom.eg.

android.Alipay Gphonesmalicomalipaymobileframeworkserviceextsecuritydao下找到User Info Dao.smali。截取了部分代码:

经过对比分析我们把User Info Dao.smali文件中的p3的值改成0.保存修改文件然后进行打包安装,随意输入各种手势的密码,该支付APP始终显示“密码错了,还可以输入5次”的字样。至此,手势密码中错误限制已经被我们解除了,可以进行字典破解的方式进行获取手势密码。但为了更好地赢得打开界面的时间,我们进行gesture Pwd的修改。在数据库中存在着用手势密码的存储段,搜索gesture Pwd函数,经过一一排除,最终定位了e.smali的文件,在文件的69行有段关于a函数的跳转.由于代码比较长,把关键内容进行了注释:

看到最后2行,这个便是跳转的关键,若返回false便会跳转到cond_1。该cond_1的主要作用便是获取当前输入的错误次数,然后再加上1,之后再次调用函数进行重新记录。如果2个字符串相同,错误次数便被记录为0。此时在if-eqz v0,:cond_1前加patch v0保存修改编译打包,然后随意输入手势密码即可进入主界面。如果该手机开启了小额免密支付[7],这个资金已经被“消费”了。

2.3 智能手机支付其他方面的威胁

2.3.1 用户的行为习惯

用户使用手机的行为习惯很大程度地决定手机的安全机能,如果用手机经常购物,像财付通、支付宝、微信支付[8]等业务或者控件肯定处于开通状态,并绑定了手机号、银行卡、身份证信息,同时为了方便通常都是默认保存密码、默认自动登录,或把自己的身份证信息、银行开信息拍成照片保存在手机里,更有甚者连屏幕的九宫格锁都不进行设置,如此这些行为为手机支付的安全埋下了隐患,万一手机丢失这将是一种潜在的俄威胁,无形的漏洞。

2.3.2 无线网络存在不安定因素

手机支付常使用的是WAP标准和WLAN的802.11标准,WAP中的WTLS协议仅仅加密有WAP发送到WAP网关数据,数据经过SSL传至网关上有短暂时间处于明文状态[9]。

3 手机支付安全应采取的对策

3.1 利用技术手段提高安全性

手机用户应该安装手机安全软件,保护手机的安全性。手机安全软件是一套软件体系,它应具有病毒查杀、骚扰拦截、软件权限管理、手机防盗及安全防护功能,用户流量监控、空间清理、体检加速、软件管理等高端智能化功能也是现在绝大部分手机安全软件的功能。

3.2 提高用户手机安全意识

手机支付安全最大的威胁来自于用户,手机用户应加强支付安全方面的意识,对重要提醒信息应该认真阅读,切忌一键式“下一步”。同时对每个应用程序设置单独的安全性好的密码,切忌“密码一卡通”。用户可以根据应用软件的性质、结构、特征、版本号来设置密码,即一个程序一个密码。手机用户的支付要有迹可循,如果发生了支付页面跳转,中间的流程有可能无法掌握,全额赔付有待商榷[10]。

3.3 统一标准,建立信用黑名单机制

国家的相关部门应统一手机支付技术标准,划定安全技术的实施范围,督促运营商完善相关设施。建立健全支付信用等级制度和黑名单时效制度。消除信用的灰色层面,清理信用死角。

3.4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我国虽有几部关于电子支付范畴的法律法规,如《非金融机构支付管理办法》、《电子支付指引》[11],这些法律的立法层次不高,法律体系不健全,执行起来有难度等问题,所以我国应该从横向和纵向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为手机支付提供依靠力与执行力。

智能手机支付的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但由于手机支付的安全性制约着发展。只有手机用户的安全意识得到提高,用户养成合理安全的操作习惯,国家建立统一的手机支付技术标准和监管体系,手机支付将会迎来一个春天,为我国这个产业提供崭新的发展平台,为我国的经济长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孟健,陈少芬.基于NFC手机支付的应用研究[J].2008(8):70-75.

[2]贾凡,佟鑫.NFC手机支付系统的安全威胁建模[J].清华大学学报,2012,52(10):1460-1464.

[3]刘亲亲,包阳阳.电子支付安全研究述评[J].东方企业文化,2010(18):229-229.

[4]杜文才,顾剑,周晓谊.解决电子商务中大众支付的安全问题关键方案[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36(S1):34-36.

[5]周建华.浅谈手机移动支付中的安全问题[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28(5):102-105.

[6]王永刚.浅析中国手机支付业务将要面对的挑战[J].硅谷,2010(17):37-38.

[7]夏志琼,吴新民.如何保障移动支付的安全[J].中国信用卡,2012(8):62-64.

[8]十立.手机丢了网上钱包怎么保[J].大众科学,2014(4):62-63.

[9]王武.手机移动支付及应用探讨[J].电信技术,2012(S1)196-198.

[10]夏志琼,吴新民.移动支付安全拷问尽快建立标准和产品[J].新经济,2013(7):78-79.

手机摄影传播现象研究 篇8

随着手机拍摄功能的提升, 手机摄影以影像的形式随时记录身边事, 快速地分享照片, 在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 也对传媒领域造成了巨大冲击。

第一, 手机摄影是报业新闻图片的来源。新媒体的出现, 分化了一部分受众注意, 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斯科特的“视觉修辞理论”给报纸指明了一条出路。他认为, 大众媒介图片有三种效用:作为现实的透明表现、作为情感或情绪诉求的传达工具, 以及作为形成修辞论述的复杂的符号集合。 [1]报纸为了更加吸引受众, 会大量采用手机摄影作品, 通过直观的现场图片和简单的文字来传达新闻。

第二, 手机摄影是电视媒介节目内容的新鲜来源。在当代电视新闻中, 尤其是重大事件发生时, 手机摄影成为播出常态。例如, “天津特大爆炸事件”的新闻报道中, 各类媒体大量播出公众用手机抓拍的事故现场画面。尽管那些画面比专业摄影要模糊很多, 但更能直接给观众身临其境的冲击感。

第三, 手机摄影丰富了网络媒体的版面。传播学家罗杰·菲德勒在《媒介形态变化》一书中这样描述媒介形态的变化过程:“新媒介并不是自发和独立产生的——它们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当比较新的媒介形式出现时, 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 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整合联合, 共存共荣, 这就是传统媒体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面对互联网传播一对多、传播速度快等特性, 网友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分享所见所闻。

二、传播学视角下手机摄影的传播功能

手机摄影的传播特点决定了它的传播优势, 其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赖特认为, “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如文学的、艺术的、消遣性、游戏的内容等”。[2]娱乐功能是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之一, 网络社交媒体通常是“文字+ 随手拍图片”, 分享性强。这加速了网友交换信息的体验。

第二, 舆论监管。网络的共享性与手机摄影的便捷性使其具有监管功能, 行使这一权利的正是普通大众。例如, 2015年11月, 北京市民如果发现身边有四合院挖地下室等违法建设行为, 可以立即拿起手机拍照, 并登录手机平台, 发送违建的地点、照片等信息, 随时举报违建。

第三, 信息分享的便捷性。手机拍摄后就可以上传至各社交网络, 这种即拍即传的传播方式类似于现场直播, 却又不像传统媒体现场直播一样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

第四, 视觉创意的全面化。媒介的融合是一种趋势, 信息已经被最小化分解, 对分解化思维信息进行专业化的重新组合, 是媒体寻求突破的新路径。而视觉是人们了解一个事物最直接的手段, 手机摄影借助网络传播平台开启了一个新的影像生态。在观念和内容的表达上, 手机摄影更加富有创造性。

三、手机摄影存在的问题

手机摄影传播范围广泛、传播效果良好、功能多元化, 这种新的传播现象给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但其弊端也不可忽视。

第一, 猎奇下的冷漠。手机摄影广受欢迎, 主要归因于其报道和娱乐功能。大部分手机摄影作品只是个人的所见所闻, 有可能在拍摄、分享的过程中逐渐偏离道德标准。面对灾难事件, 不少路人选择在第一时间驻足围观拍照, 而不是尽快寻求解决办法。这不仅是对当事人的亵渎, 也是对生命的漠视。

第二, 以暴力血腥博眼球。目前, 我国网络信息泥沙俱下, 缺乏传统“把关人”的层层把关。手机摄影作品内容参差不齐, 部分手机摄影者为追求高点击量, 将生活中的暴力血腥事件移植到网络中。

第三, 侵犯隐私权。手机摄影技术的进步, 使得大众常常在未取得他人同意的情况下, 拍摄他人照片, 侵入他人的私生活区域。例如, 狗仔队偷拍名人私生活。不正当拍摄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尤其会造成当事人利益损失、隐私泄漏等。

第四, 引发暴力冲突。在公共领域, 手机摄影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手机摄影用于行使监管功能时, 作恶的当事人不希望自己的行为在网络上公之于众, 因此拍与被拍双方可能产生暴力冲突。

四、手机摄影传播问题的解决方略

手机摄影的巨大传播力与影响力令人意外, 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意识到。只有在手机摄影传播过程中实现以下措施, 它的正面效能才可以最大化。

第一, 提升网站编辑的“把关人”意识。传统媒体“把关人”大多有专业的背景与职业操守, 但网站信息庞杂, 更新速度快, 难免出现监管漏洞。所以, 网站编辑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与知识储备能力, 确保在海量信息中作出正确选择。

第二, 提升手机摄影传者与受众的媒介素养。学者鲁宾认为, 媒介素养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能力模式”、“知识模式”、 “理解模式”。[3]“能力模式”是指公民具备基本的对外传播信息的能力;“知识模式”是关于传者与受者的眼界与知识水平; “理解模式”是受众接受信息后的解码过程。以上三个层面内容, 主体是传者与受众。所以, 全面提升手机摄影传者与受众的媒介素养, 对手机摄影的良性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 加强法制法规与道德建设。网络社会的监管需要法律与道德共同作用。目前, 由手机摄影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多, 因此有必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确保网络社会有序运行。只有保证法制法规的健全, 手机摄影才能在洁净的网络生态基础上实现自由开放的分享性价值。

五、结语

数字技术带来的摄影革命正在引导人类开启一个新的影像生态。手机摄影的出现与流行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 还影响了摄影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但无论怎么变化, 手机摄影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的一种习惯和全新的生活方式。

摘要:手机摄影作为技术快速发展环境中一个重要的传播现象和文化现象, 是公众积极参与传受过程的意愿体现。它在对摄影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 也造成了信息传播的重大改变。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 探索新媒体时代的手机摄影传播现象及其影响。

关键词:手机摄影,传播现象,功能及挑战

参考文献

[1]沃纳·赛佛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74.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114.

有关手机媒体的相关研究 篇9

人类的发展史,新技术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推动着媒体发生着变革,引领着各行各业不断进行革命。当今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一方面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催生了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这四大媒体之后的手机媒体。手机媒体被学界称为“第五媒体”。手机最早扮演的角色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传播的工具。在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的英语中分别把手机称为Cell Phone、Mobile Phone和Hand Phone。现在手机媒体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所以研究手机媒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查阅知网、万方以及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关于手机媒体的概念表述如下:

关于手机媒体的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并且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手机媒体,给出了多种定义。陈艳认为手机媒体的载体是手机,功能性强大,可以通信、拍照、学习、娱乐,是信息接收的重要工具,还是传播媒介的一种。匡文波认为手机媒体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和发布广告,通过手机发布的信息进行互动是传播活动的一种。手机媒体接收信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根据用户自身的意愿在有信号的地方就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王颖在《浅论手机媒体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中指出手机媒体,是指通过手机终端,进行各种(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的)媒体内容的传播。4G时代的到来,可以通过手机实现自由的浏览信息,观看电影视频,在线学习和娱乐,并且信息、视频、音频是高速度传输给用户的。而韩冰和王蕾在《手机媒体存在形式解析及前瞻》中指出手机自身存在的优势使手机不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现在已经成为传播整合信息的新媒体,并且拥有超越其他媒体的优势。在普及方面,手机比电脑占优势;在互动方面,手机远远超越了报纸;在方便携带方面,手机是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媒介比电视更容易携带。这一系列的优势,使手机媒体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关于手机媒体的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手机媒体是通过手机进行的比电脑、电视、广播、报纸更快捷的信息的传输,是网络技术和计算技术的结合体,相对于其他媒体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2 手机媒体的特点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手机媒体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后的新媒体迅速普及,与其独特的传播特点不无关系。目前,学者们对手机媒体特点的相关研究已经很多,笔者经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手机媒体的特点有以下几类:

2.1 手机媒体具有高度便携性

手机媒体与其他媒体相比精巧、便携,“手机与生俱来的灵活小巧、易于携带的特质,使其成为其他媒介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匡文波在《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中指出手机媒体便携性强,信息传播极其便捷。

2.2 手机媒体具有多媒体性

3G时代,手机媒体“融合了传统媒体的所有内容样式,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于一体,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移动网络化与网络移动化。”在3G基础上,手机的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功能都能实现,它“比报刊更互动,比广播更丰富,比电视更便携,比网络更普及”。

2.3 手机媒体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有学者认为,“移动通信网是一种典型的星状网络,是‘多对多’的作业系统。”在手机媒体的传播系统中,每个人都可发布任何信息并接收到任何人的反馈。“手机传播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这种互动传播过程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特点,加强了传受双方的互动交流。

2.4 手机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

卢壮壮在《手机媒体的传播模式分析》一文中提出,各种传播形态的界限日趋模糊,具备通话、随时联网,完全个人、有多媒体功能、唯一全天候伴随的手机,将个人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形式整合起来,使得传播者的范畴扩大,人际传播的概念得以延伸。利用手机媒体,“用户只须按动几个键,做一些简单的设置,就可以享受到图文并茂的新闻信息。”

总之,手机媒体具有其他任何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的高度便携性、多媒体性、交互性,以及手机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优势特点,使其用户使用量最高。

3 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由于受到技术革新、政策措施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手机媒体的未来发展走向充满不确定性。因而,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也是现阶段研究的重点。

3.1 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

手机媒体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特点,使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手机媒体自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自身的发展。对于手机媒体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手机自身看,尽管技术日臻完善,但只要是手机,“就始终存在文字输入难、屏幕小、电池寿命短和处理能力低的局限性。”手机媒体也无法处理大量运算的工作。这些手机固有的缺陷是手机媒体发展的重要瓶颈。二是从内容上来说,没有专业化生产团队。“手机从诞生起在内容上就实行‘拿来主义’”,内容主要来源于传统媒体,没有自己的采编团队。“原创内容稀缺,与传统媒体雷同”,“缺乏符合手机要求的特定内容”。而目前“手机媒体的内容创造者还是以个人为主”,没有专业化内容生产团队。三是存在信息安全问题。手机病毒攻击手机媒体,严重侵犯手机用户的个人隐私;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垃圾信息等,为手机用户带来了很大的烦恼和损失,甚至破坏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还有学者提出针对手机媒体的发展管理不到位、监管机制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等问题。

3.2 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

针对手机媒体的优缺点,学者们对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也进行了相关研究,笔者综合得出手机媒体未来发展有以下几大趋势:

第一,手机媒体的内容更加专业化、分众化,手机媒体行业将产生专业化制作团队。手机媒体将“以用户需求为指导,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信息”。“个性化的内容服务和专业化的采编队伍将在手机媒体上共同‘绽放’”。这也将使手机用户群扩大,手机媒体受众群增多。为满足受众市场越来越“碎片化”的要求,手机媒体也将发展成为“碎片化”的媒体。

第二,手机媒体技术将发生重大变革,目前,移动互联网4G时代已经开启,手机媒体将进一步扩展其功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给手机用户带来全新体验。手机媒体自身特质也将更符合用户的阅读习惯,在功能、屏幕、安全、速度等方面进一步满足受众需求。

第三,手机媒体将拥有更广阔的平台和资源。随着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三屏合一”趋势的发展,手机媒体将拥有更广阔的平台和资源,其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手机媒体利用三屏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

手机阅读的内容传播研究 篇10

(一) 手机阅读发展阶段

2007年到2009年, 是中国手机阅读市场发展的第一阶段, 在这两年中, 手机阅读得到了迅猛发展。从2010年到2012年, 是中国手机阅读市场发展的第二阶段, 经过快速发展, 中国手机阅读开始了良性的行业自我整理阶段。第一, 手机阅读的产业链进一步完善, 移动运营商尝试统一手机阅读产业链;第二, 阅读的互动性产生, 用户在阅读的同时也可以对阅读的内容进行评论和交流;第三, 阅读的个性化色彩突出, 定制服务异彩纷呈;第四, 付费模式逐渐被用户被接受。

(二) 内容供应商构成

传统的出版社:传统的出版社大量的图书资源和原创内容是手机阅读最需要的内容源。而出版社也在积极尝试多种出版发行模式, 和运营商合作, 推出手机阅读产品。如湖北长江集团、作家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等传统的出版社都加入了移动手机阅读的内容供应商队伍中。

文学网站:拥有原创内容资源的互联网文学网站, 如盛大文学旗下的文学网站, 在移动阅读的内容资源方面独具优势。一般较大的互联网文学网站会凭借其独特的内容资源优势, 在移动阅读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

移动手机阅读基地:2008年底, 中国移动在浙江组建了阅读基地, 这是中国移动全国八大基地之一。中国移动在基地积累自己的资源, 通过对内容文本进行加工和改造, 形成合适自己发展的手机阅读产品。

二、手机阅读传播内容研究

(一) 传播对象分析

根据最近的中国手机市场报告和CNNIC《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调研报告》, 对中国手机阅读的传播对象进行了分类和整理, 从年龄、阅读方式等角度进行立体的考察, 通过数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从年龄上看, 手机阅读的主体是年轻人。30岁之前的用户进行手机阅读的比例高于30岁以后的用户, 20—24岁是这一群体的主要构成者, 这是由于他们出生在网络时代, 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 对文学热情较高, 容易接受手机阅读这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

从教育背景看, 以本科为界, 本科及以下的用户对手机阅读的需求较大, 本科以上的用户则更倾向于纸质阅读和深度阅读。

从收入上看, 高收入者手机阅读使用率普遍低于中低收入者。

(二) 传播内容研究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消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较快, 人们的出行时间增加, 片刻的时间在不断扩大, 这就为手机阅读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无线无纸、可随身携带、易于保存、片段式阅读。中国手机小说的内容来源主要为两个方面, 一个是直接从网络文学或者传统文学中选取特定书目, 通过数字转化技术, 形成的该小说手机版;另外一种是专门为手机这种载体而创造的小说。

通过对安卓免费读书、熊猫看书、百阅等手机阅读平台首页的预览可以发现, 现阶段手机阅读的主要题材集中在言情、穿越、奇幻等领域。手机阅读者之所以选择以上类别, 主要和读者的阅读与生活习惯有关。人们通过手机阅读小说, 主要是在吃饭、等车等间断时间打发时间, 所以也就注定了传统阅读的经典文学并不合适手机阅读。手机阅读的优势在于它提供一种最放松最休闲的阅读方式, 所以内容以“轻”为主, 地铁、公交、甚至马桶上都是阅读这些“轻文字”的最佳场合。

三、目前手机阅读内容发展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 原创质量不高,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手机阅读内容产物

就手机小说而言, 虽然有部分小说早于网络发布, 但是大多是作者用电脑进行写作然后再上传到相关的手机网站上, 在内容上以奇幻情爱为主, 情节有严重的雷同, 语言鱼龙混杂。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手机小说几乎没有, 网上转载的网络小说并不合适手机小屏媒介, 不仅无法快速阅读, 而且阅读舒适度也很差, 很难吸引用户。另外, 目前国内很少有专门为手机进行创作的阅读产品, 手机仅仅是这些阅读产品的传播路径之一。摆脱网络沿袭的烙印, 创造独属手机的阅读内容,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盗版问题比较严重

版权一直是困扰出版业的问题, 在我国, 盗版现象源于授权机制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中国的版权制度是电子版权和纸质版权分开的, 而中国作家大多是个体户, 没有相关的版权公司统一负责处理版权, 既造成了授权困难, 也使得被侵权的时候维护利益的困难。所以一般的版权所有者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电子版权, 这也对手机阅读内容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电子阅读时代, 所有人都可能是作者, 很难谈成版权, 这也造成侵权盗版问题更加严重。在电子版权的经营上, 出版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田青毅, 张小琴.手机:个人移动多媒体[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黄蓓蓓.移动“阅览室”的崛起:3G时代的手机阅读用户研究[J].广告大观 (理论版) , 2011 (1) .

上一篇:以生为本继承创新下一篇:教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