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后反思

2024-05-05

教学后反思(精选十篇)

教学后反思 篇1

笔者成为一名教师已经几十年了, 学生用当下时髦的分类方法来分也从“80后”“90后”变成了现在几乎人人喊头痛的“00后”。但无论是几零后, 在笔者心中, 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责任从未改变, 孩子们也总是孩子们, 他们缺少的同样是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 他们的本质从不是恶魔, 而是天使。

回想笔者教育过的第一批“90后”的“小皇帝”们, 他们其实并不像外界所说的不懂事和骄纵, 只是在成长过程中, 缺少别人指引他们原则和底线的问题, 于是笔者尽量和家长沟通, 提醒他们发现问题, 原来多数家长也有同样的感受, 说又说不得, 打又下不去手, 孩子哭闹一阵, 家长只能妥协。笔者建议家长找一个机会, 狠下心, 让孩子意识到关于原则的重要性, 同时在课堂上, 笔者也从一个说教者, 变成一个引导者, 让孩子自己认识到生活中, 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疼爱。渐渐的, 笔者发现, “90后”的孩子恰恰因为自己是独生子女, 反而在理解了父母之后, 成为最快懂事的孩子。

而“00后”, 则被社会媒体形容最妖魔化的一代, 他们甚至已经不是“小皇帝”而是“小恶魔”。可在笔者看来, 他们似乎比“90后”更可怜。

他们拥有最大的物质化生活, 但他们缺少精神的满足感。这一代孩子, 经历了最好的年月, 父母、长辈, 所有的人都将最好的给予他们。笔者不禁开始忧虑, 他们离开这些虚拟的高科技, 在现实生活中, 要如何与他人交流。

追根究底, 这一切都源于父母的娇惯与懒惰,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要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 忙工作, 忙业务, 却没时间陪伴孩子, 为了省事, 他们提供给孩子最先进的高科技产品来代替成人的陪伴。孩子好奇心重, 对游戏这些新鲜的东西很容易被吸引注意力, 然而, 电脑却不能提供的是对性格的教育和引导。这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性格怪癖, 不喜欢与人交流。笔者在班上发现, 越是家庭条件好的孩子, 对于友谊越是冷漠, 笔者知道, 他们不是喜欢朋友, 而是不知道如何交朋友。同时, 孩子们的眼睛太脆弱, 现在的孩子很少有不近视的。科技帮助了社会的进步, 却空虚了孩子们的童年, 这不得不说是可悲的。

笔者在班上发起号召, 小朋友不允许佩戴手机, 如果有事情, 完全可以由老师转达, 课余活动, 也有意识的安排一些可以大家一起参与的游戏, 主题班会上, 笔者让孩子们交流自己的家庭, 父母, 很快大家就发现, 不管彼此家庭条件如何, 每个人都是最幸福的孩子, 都有其他人羡慕的地方。孩子们都是天使, 一旦他们交流起来, 很快就可以成为朋友。笔者不希望他们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童年最纯洁的友谊。

二、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利

现在的孩子, 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却有更少的选择权利。作文、数学、英语、钢琴、二胡、古筝、舞蹈、跆拳道等等, 这些五花八门的学习和特长让很多家长挑花了眼。我们看似为孩子提供了越来越多种的选择, 培养他们对艺术和文化的兴趣, 然而无论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还是想从小培养孩子艺术情操的家长, 都没有考虑过, 孩子的童年是否应该更简单更单纯一些。很多家长都强调, 如果现在不逼迫他们学习, 长大后, 他们看到别的孩子成功, 看到别的孩子拥有才艺, 他们会恨我当年没有狠心逼他。的确, 也许孩子真的会恨你会后悔。可是没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有谁能补偿, 又有谁能不后悔。

三、教会孩子认识错误, 家长正确引导

由于社会水平的提高, 现在的孩子, 越来越成为所谓的“小大人”。他们聪明, 对新鲜事物接受很快, 会使用网络, 会从大人的交流中学习大人的生活方式。但是, 孩子们的这种接受力是不分事理的。他们不辨好坏, 反而将糟粕也通盘接收。很多家长面对孩子说大人话, 做大人事, 不但不觉得担忧, 反而认为是孩子聪明的表现, 也令人堪忧。不制止孩子们错误的行为, 就是对孩子这种行为的变相鼓励, 孩子认识不到错误, 就会越来越难以管教。

对于这样的家长, 单纯的指出他们的错误是不够的, 他们根本不听信任何人的说辞, 坚信只有自己最爱孩子, 只有自己知道什么是对孩子更好的。所以, 唯有先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孩子性格有缺陷, 需要正确的引导, 并且他们开始自我反省时, 教师对家长的指导才能真正开始, 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 然而, 所有人的努力都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 笔者相信, 教师与家长达成共识这个过程就不会太漫长了。

听课后教学反思 篇2

韩 辉

上周听了王凤英、史彦菊、罗小枚、齐树杰四位老师的语文课,又加上专家领导的精彩点评,我对跨越式教学有了初步的认识,上课思路也清晰了很多。通过上周的听课,感触很多,对这些课作如下反思:

还有跨越式教学模式,也就是“211”教学模式,分学习新知、拓展阅读、说话写话三个板块,在这三个板块中,关键是学习新知的板块,要将我们以往的40分钟的课程尽量在20分钟完成。怎样完成,是我们深思的问题。我觉得我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要提高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我们自己要有一桶水”所以,作为跨越式实验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跨越式教学模式的新理念,并把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工程中,不断地实践,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完善。这样才能把跨越式教学落到实处。

二、课前精心设计教案

跨越式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在20分钟内完成新知,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把每一个环节落实到每一分钟,做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备教材,要认真研究教材,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其次要备学生,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会的课上绝对不讲,讲学生不会的、不理解的,做到不浪费每一分钟;最后要备方法,要在熟悉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方法。优化教学结构,把40分钟的课程精简到20分钟,这样的课堂才能做到高效。

三、这几节课的优点与不足:

这几节课,根据教材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时,将观察图画、认识事物、学习汉字结合起来,教材倡导“多认少写,及早阅读”的识字教学新理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看图说、看图贴,还设计了有趣的游戏活动。

接下来便是看图识字了。在此环节设计了让学生看图说、看图贴以及多种形式反复学习,内容上,有借助拼音和去掉拼音读,有读生字、读词语和读儿歌;形式上,有自由读、指名读、领读、齐读,有开火车读、同桌合作读,有男女生

比赛读、师生对读等。我还采用编顺口溜的方法让学生认生字,不断强化字音和字形,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情境中学,多种形式地学。这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新知这个环节,大多数课能在20分钟完成教学任务,但有的课,生字的练写如蜻蜓点水,写的时间不足,有一定欠缺。

在拓展阅读环节有的课学生读的时间还是太短,拘于形

式,学生也没有读起来,有的课仅仅读了5分钟,甚至更少,没有做到充分阅读,应该让学生充分阅读,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充分阅读创造条件。调动其阅读的积极性。

浅谈历史课堂后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 ; 教学反思 ;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22-01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更应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做好教学反思可以较快地促进一个人在教学中的成长,查漏补缺,更好的投进教育教学。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课后一定要写教学反思,特别青年老师要想成为一个名师,不做教书匠,就必须写教学反思,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再教育上取得惊人的成就。本人就几年来的历史教学工作作出如下几方面反思:

第一,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和初中教材想比较,我们会发现我们的高中教材是很枯燥的,缺乏故事性。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的教材往往交待得很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比如,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经常具有跳跃性,学生就会问“这一期间孙中山做什么去了?”如果我们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事件,比如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运动”,不但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且填补了教材的空缺、增加内容的连贯性。

第二,把历史与时事相联系。今天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可以在今天找到历史的影子。在总结香港问题时,我们可以把它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及后来的瓜分狂潮联系起来;关于台湾问题,我们可以把日本侵略台湾、“大陆政策”与今天台海问题结合起来。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第三,加强比较式学习。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中频繁的战争的分析能力不够,不理解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原因、条件,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战争这一类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让学生从中找到相同之处。比如,在讲授必修一《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一单元的的时候,把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与美伊战争放在一起比较着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场战争的爆发它需要交战双方原凶、国际环境、导火线等几个方面的原因。通过比较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加强原有知识的记忆。

第四,理出清晰线索来进行复习。如在进行中国近代史复习的设计时,选择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把这一阶段分为平行的两部分,即屈辱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和抗争、探索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编织知识网络。纵向看,是战争、条约、民族资本主发展、思想探索等几个专题;横向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从民族危机到思变、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变化的内在联系。

第五,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习历史不应该停留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上,更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比如新文化运动,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随意评价,然后指导学生注意形式上的全面——评价可以分三步:(1)是什么;(2)积极作用;(3)消极作用。然后再让学生对某位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比如分析李鸿章,我们应该对学生强调:(1)不要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不要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另外,可以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作业,比如:假设你是某位历史人物,写一篇日记。你应该注意把自己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注意史实、阶级立场和逻辑关系。

这样不仅需要学生准确把握史实,而且锻炼他们阶级分析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的能力。教师能否把握好课堂教学,要悉心沟通,不断尝试改进,细心体会善于发现问题,潜心研究,勤于调整反思。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工作回过头来总结,坐下来反思。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实践出真知”教师的反思能力应在自身的反思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

以理论经验为基础,教师反思过程主要分为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积极验证。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少历史教师都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也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意识:即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把学生调动起来的标志就是到处是学生的声音,课堂氛围好,气氛活跃。于是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这样的意识指导下必然会冲淡教学的主题,把有组织、有内涵、有目的、探求知识的课堂变成了类似于放牛羊的牧场,盲无目的、放任自流,甚至为了迎合学生出现了低级趣味。自己上课时感觉把学生调动得很积极,氛围好,而最终的学习效果却是一塌糊涂,甚至于导致学生只记得搞笑的地方,对应该掌握的知识一无所知,能够培养的能力一无所有。这样的活动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也就是说活动中讲氛围不能走极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动的本质,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动而有效。

中考阅卷后反思作文教学 篇4

然而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举步维艰, 作文指导似乎陷入了一个个怪圈, 作文训练失去了它应有的针对性, 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状态。笔者多年参与中考阅卷工作, 深感从中考阅卷中反思作文教学也很有必要。

一、写作的误区

误区一:穿靴戴帽

叶圣陶先生早在七十年代就写下了大量文章, 指出旧式语文教学的弊病, 而这些弊病直到今天仍沉渣泛起。叶老说:“不幸我国的写作教学继承着科举时代的传统, 兴办学校数十年, 还摆脱不了八股的精神。”比如, 对于如何“扣题而作, 突出中心”, 我们教给学生这样一套自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篇首点题, 开宗明义;篇中点题, 主题贯穿;篇末点题, 卒章显志;首尾点题, 前呼后应。在这里, “扣题”被简单化地理解为“点题”, 所谓“点题”, 又被简单化地理解为在开头、中间、结尾反复出现“标题”。这种简单程式化的“扣题”, 在我市今年的中考作文中可以说是泛滥成灾:对于“分享”这个题目, 许多考生没有通过“过程”去体现“分享”, 而是把以往“感受幸福、体验快乐、欣赏自然……”的作文, 在开头扣上“与你分享”的帽子, 在结尾穿上“让我们彼此分享”的靴子, 就算是“扣题而作, 突出中心”了。从命题者角度看, 这个题目不易被套题, 考生要在“分享”经历的基础上, 去抒写真情实感。但习惯了“穿靴戴帽”的考生们管不了这么多了, 不管能不能分享, 都要让你“分享分享”, 包括“痛苦、悲伤”, 他们没有很好地审清题目, 体味意旨, 以至偏题、离题, 造成写作的失误。

误区二:无病呻吟

当考生说:忙忙碌碌的奋斗是一种幸福, 痛苦也是一种快乐, 看着父亲的背影读懂了沉默的父爱, 母亲的白发让我明白了这也是一种爱……我们被感动着, 但当大多数考生都在这样慨叹生活、理解爱的时候, 我们不禁产生忧虑, 学生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和丰富多元的心灵到哪里去了?如果这种写作现象愈演愈烈, 是不是会给作文乃至给人带来一种虚情假意的流弊呢?更有甚者, 为了赚取眼泪, 博取同情, 获得高分, 人为制造悲剧。在我们的考场作文中, 对不时就会碰到考前父母双亡这样的人间惨剧, 这似乎已成了一些考生惯用的伎俩。

误区三:抄套成文

有一些考生存在投机取巧的心理, 考前选择一些往年中高考的优秀作文或报纸杂志上的精美短文, 死记硬背, 考试时, 抄袭套用所背的范文, 有的甚至将范文原封不动地“默写”到试卷上了。2004年上海的一篇中考满分作文《我的视线》成了许多考生屡试不爽的抄套文, “馒头”“倾斜的蓝色的雨伞”“木棉花”“芒果”成了这八年来中考作文阅卷组最熟悉的字眼。

二、反思作文教学的出路

以上误区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到底路在何方?问题的症结何在?我们应如何去面对?

反思一:审题立意, 意旨鲜明

从中考作文阅卷实际操作来看, 阅卷者大都着重审题立意, 将是否切合题意作为一条重要评分标准。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的作文题虽降低了审题立意的难度, 但还存在着一定的审题要求, 因此, 把好审题立意关是我们今后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比如“分享”《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和别人分着享受 (欢乐、幸福、好处等) ”,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解释是“和他人共同享受”。因此“分享”和“感受”“独享”“分担”还是有区别的。

除了正确理解题意外, 在行文中还要能体现意旨, 高手写“分享”, 文中并不反复出现“分享”一词, 但在写人叙事中却体现了分享的过程, 传达出分享的喜悦, 揭示了分享的意义。就像冯骥才写俗世奇人“泥人张”, 通篇没有一个“奇”字, 但“泥人张”的“艺高胆大”却奇绝天下。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在笑声中走来, 又在笑声中离去, 全文不着一个“哀”字, 在字里行间我们却深切感受到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在具体的叙述描写中体现文意题旨, 这是我们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需要花大力气努力的方向。穿靴戴帽只是表面文章, 任何一个题目要写好, 都需要有真材实料。

反思二:关注生活, 彰显真情

几年的阅卷经历, 让我们深感目前学生习作中存在着一大通病———矫情。内容做作, 情感虚假, 结构相同, 语气一致, 老调重弹, 口是心非。写作所追求的个性特征早已销声匿迹。所以, 强调学生关注生活, 彰显真情, 就是强调作文的质量、作文的生命。只有说真心话, 写真实事, 才能使人感动, 引起共鸣。从而在“真”中展现自我的个性, 突出自己的特色。

对于我省中高考阅卷中推出的优卷, 省语文学会会长、著名特级教师王立根如是说:“优卷的一个导向其实就是鼓励学生说真话, 说心里话, 而不是假话、套话;要写出真切感受、有个性和悟性的文字。”“作文不是桃花源, 不能只是空洞无物、无病呻吟或只会引经据典搬古诗句, 好看华丽的并不实在。”

为此, 我们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写真事, 说真话, 抒真情。要做到这一点看似简单, 其实有许多讲究。

首先, 我们的作文训练要从学生生活角度出发。脱离生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 而脱离学生生活的命题则无异于缘木求鱼。所以教师在进行写作训练时, 应有的放矢, 不能只停留在现有的观念和模式上, 要了解学生心态, 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 尽可能地使命题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有话说, 有情抒。比如《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 把题目改为《你猜他是谁?》;《说说心里话》不如改写成《, 您了解我吗?》等等。

其次,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事物、感受生活, 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如学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后, 让学生写班上一位熟悉的同学, 要求进行外貌、动作、语言方面的描写, 提醒他们世界上没有两张相同的树叶, 人也是如此, 各自都有各自的特点, 他们的外貌、动作、语言都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写完后在班上交流, 让班上所有同学猜一猜描写的是哪位同学。在比较中, 让学生懂得怎样观察人物, 怎样抓住特征, 怎样描写人物, 怎样使人物血肉丰满, 怎样使人物个性迥异。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 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情感。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 才能成功。

反思三:厚积薄发, 模仿借鉴

对于近几年中高考作文中抄套成风的现象, 尚需一分为二地看待。我们反对抄袭、套用, 但并不反对模仿借鉴。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 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 有法可循, 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 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 让学生从范文中体会各种写作技巧和语言。

当然, “仿”不能机械地模仿, 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 例如, 写亲情, 就只有“倾斜的蓝色雨伞”, 写友情, 就非要争吃“馒头”, 这样的“仿”不但没有达到训练目的, 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使其日趋教条、模式化, 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因此, 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 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俞发亮老师用“守着金山要会用”这句话来评析今年高考优秀作文。他说, 其实中学阶段有很多经典作品可以借鉴, 要充分利用语文课本教学资源进行作文教学。从今年我省的几篇优秀的高考作文中, 我们看到了巧妙地模仿借鉴对提高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好处。比如《这也是一种爱》中“望着父亲起身离去的背影, 儿子有些茫然”一段, 我们看到了朱自清《背影》的影子, 语言平实简洁, 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这也是一种芬芳》中“爷爷又在熬药了, 我不再逃避”, 从讨厌到喜欢, 借鉴了杨朔《荔枝蜜》中欲扬先抑的手法。《这也是一种力量》借鉴了茅盾《白杨礼赞》中的象征手法和直抒胸臆的写法。这几篇高考优秀作文各有千秋, 与课本里的几篇经典范文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惊人的相似, 但又都能“跳”出范文, 独抒己见, 既吸收了课本教学资源的精华, 又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如此驾轻就熟的写作能力着实让人赞叹。

从模仿借鉴开始, 厚积而薄发, 将教材里所取得的知识与能力和我们无限丰富多彩的生活紧密结合, 反观生活本真, 抒写真情实感。这是我们中学阶段作文教学的一条必由之路, 虽是漫漫长路, 却也是一条康庄之路。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叶圣陶《叶圣陶作文论》 (叶圣陶教育文集) , 人民教育出版社。

汇报课教学后反思 篇5

紧张的心态一直伴随着整节课,有人说表面可看不出来哦,事实却不尽然,汇报课教学后反思。

整节课感觉还可以,但比预计的差得远着。现在回想起来,还真的是自己讲的时间太多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少了,教学反思《汇报课教学后反思》。老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这是影响效果的影响之一。第二,幻灯片的设计不够完美,内容相对多了些;第三,讲解速度过快······

高二物理中段考后教学反思 篇6

1.正确处理好物理学习中的“思”与“问”

很多学生认为物理抽象,难学,但又一时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仔细看书,平时多做些题就能把物理学好,他们也试着这样去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那是为什么呢?我想大家都忽视了“思”与“问”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密切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习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物理课程并不象有的课程那样,记住几个概念,几条规律和几个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物理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物理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物理题型灵活多变,光靠死记硬背没有多大用处的,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需要有较好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等。

物理学习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正确的处理好“思”与“问”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没有问题就没有提高。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地思考,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思”中进步,在“问”中升华。

2.与学生形成“情感共振”,努力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物理的教学工作中,加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是有效学习的力量源泉。所以应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差生转化工作,首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我以为不仅要教好物理,还要关心、热爱差生,使师生间形成“情感共振”,从而使这部分学生喜爱学习物理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特点,物理学科与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他们形成较强的学习兴趣。物理教师除利用物理学研究范围广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外,还要设计、准备好高质量的演示实验,介绍物理学的新进展等方面来提高差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为了巩固差生的学习热情,还要使不同类型差生获得程度不同的学习上的成功,以此保证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让各类差生尝试到成功学习的喜悦。成功教学可以增强和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优生们对学习物理有浓厚兴趣,甚至让入着谜的主要原因大多源于物理学科本身具有的强烈吸引力,而差生对物理是否感兴趣的首要因素则取决于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所以,转化差生的工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此外,教师要善于观察,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表扬,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很重要。

3.勤下班辅导,乐于帮助学生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教师课后辅导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比如: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迁移等。这时,教师应主要扮演导演的角色,尽量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和颜悦色的表情,充沛的精力,语重心长的、幽默的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对准合适的辅导目标,选择恰当的形式和方法,认真策划,精心组织,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思考,指导学生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通过一道题一道题的积累,最终起到举一反三,逐类旁通的效果,真正使学生体验到解题成功的喜悦。

4.积极参加科组的教研活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1)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2)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3)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

化学教学后的反思 篇7

教学后的反思是什么?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一、总结精彩片段,思考失败之处

一堂成功的化学课,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轻松的享受。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闪光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课语,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重难点创新的突破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过渡语,对学生做出的合理赞赏的评价语等诸方面都应该进行详细记录,供日后参考。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时侯是语言表达不当;有时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有时是教学方法处理不当;有时达标练习题层次不够,难易不当。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学生冷场、不能自主学习的原因。对情况分析之后,要找出日后的改进措施,以利于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如上“缓冲溶液”这节课时,理论上是“能够对抗外来少量强酸或强碱,而能保持其溶液的PH值几乎不变的溶液”,但在实验时,在所配制的缓冲溶液中加入盐酸 (强酸) ,另加入氢氧化钠 (强碱) 分别测PH值,结果都变化很大,难道是缓冲溶液的问题吗?不是,而是加酸或加碱的“量”多了。实验课后记下这一情况,下次讲这一理论课时,特别强调缓冲溶液概念中的四个字“少量”、“几乎”。

二、反思自己的教学情绪是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如果教师上课表情麻木、讲话乏力,怎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学生的思维也会处于一种“钝化”状态。所以,教师一上讲台,就要面带微笑,充满激情,用百倍的信心去感染学生,用满腔的热情去“激活”学生“沉睡的因子”,尽可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曾听一位名主持人说过:“主持人也是人,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不开心的事,但一到镜头前,就要把一切不愉快全都抛到脑后,忘我地投入到主持节目中去。”我们当教师的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三、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有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地方

《水》教学实录及教后反思 篇8

师: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水》这篇课文, (板书:水) 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你对哪个场景印象特别深刻?

生:这篇文章先写人们到远处去挑水, 接着写孩子和大人在雨天洗澡, 最后写母亲舀一勺水给四兄弟冲凉。

师:老师把这三个场景写下来 (放慢速度, 与学生一起说) , 第一个场景是远处挑水, 第二个场景是雨天洗澡, 第三个场景是舀水冲凉, 这样说就更整齐了 (边说边板书:远处挑水、雨中洗澡、舀水冲凉) 。

二、学习“挑水”, 体会“珍贵”

师:作者描写“远处挑水”这一场景花的笔墨并不多, 我数了一下一共才99个字。这99个字中, 出现得最多的是哪类文字?

生:是表示数量的词语。

师:我请一位同学朗读第1自然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找表示数量的词语, 想想你从每一个数量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从“一村子人”体会到需要喝水的人很多。

生:我从“十公里之外”体会到取水的路程很远。

生:我从“一处很小泉眼”体会到水源很少。

生:我从“一个小时”体会到排队的时间很长。

生:我从“才可以挑上一担”体会到取水很难。

师:谁知道作者通过这一连串表示数量的词语, 想要集中表达一个什么意思?

生:作者要告诉我们, 他生长在一个缺水的地方。

生:作者要告诉我们, 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师:除了这些表示数量的词语, 你还从什么地方体会到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生:“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句话说明水是很稀缺的、珍贵的。一瓶酒的价钱远远高于一瓶水, 而人们宁愿选择喝水也不要喝酒, 可以看出人们对水的渴望。

师:作者在文中用了两个“最”字:“最珍贵的”“说得最多的”。大家想想, 对人的生活来说, 重要的东西还有哪些?从两个“最”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衣食住行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样样都很重要。可是人们谈论得最多的是水, 说明这里的人们最缺水, 在他们看来水最重要。

生:衣食住行都是人们在物质方面的需求, 除此之外, 人们还有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可是村里的人们已经无法顾及这些方面, 说明缺水之严重, 对他们来说水太珍贵了! (师板书:珍贵)

师:同学们体会得非常深刻。在第1自然段中, 作者通过具体的数字和村民说得最多的话, 简洁而又具体地表达了水的珍贵。哪位同学愿意朗读第1自然段, 大家听听他有没有将村里人“请喝酒不如请喝水”的感受表达出来。

(一生朗读第1自然段)

师:其实朗读是代作者说话, 代文中的人物说话。如果现在由作者马朝虎向大家讲述远处挑水这个故事, 他会用怎样的语气呢?自己试着练读。

(生练读第1自然段)

师:文中的我已经长大了, 他在回忆以前的事情,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讲述?

生:应该用回忆的口吻来讲。

生:应该用深情的语气来讲。

师:说得好!假如你现在就是作者, 谁愿意再来试着讲述这段故事?

(一生用深情回忆的口吻朗读)

师:我觉得这位同学就是作者。现在大家知道朗读是怎么回事了吧。

三、学习“洗澡”, 体会“痛快”

师:刚才有同学对“雨天洗澡”这一场景印象特别深刻,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雨天洗澡的情景的。哪位同学先来朗读描写雨天洗澡的句子?其他同学将描写孩子们洗澡时表现的词语画出来。

(一生读第2自然段的第4、第5句)

师:大家找到了哪些词语?

生:我找的是“光溜溜”“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生:我找的是“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师:请你抓住其中的一个词语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生:我从“光溜溜”这个词语体会到:难得下雨, 孩子们顾不上害羞, 希望全身浸泡在雨水之中, 尽情享受雨水的抚摸和清凉。

生:我从“奔跑跳跃”“大呼小叫”两个词语体会到:难得下雨, 孩子们像得到了最心爱的宝贝似的, 沉浸在兴奋快乐之中。

生:我从“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体会到:长期缺水使得孩子们像享用山珍海味那样情不自禁地去接受水的滋润, 品尝水的滋味。这些词语同时也表达了孩子们无比兴奋、喜悦的心情。

师:孩子们在雨中是这样的表现, 大人们在雨中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生:从课文中的“只是”看出, 大人们除了没有像孩子们那样无遮无挡, 其他的表现与孩子们一模一样。

师:谁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孩子们和大人们在雨中的感受?

生:非常痛快。 (师板书:痛快遇水之乐)

生:非常惬意。

生:非常美好。

生:我觉得应该用“痛痛快快”才能表达人们的感受。

师:是啊!对于长期缺水的孩子们来说, 淋雨的感觉是那样的痛快, 那样的美好, 他们已经顾不上遮羞, 顾不上文雅, 顾不上累和脏。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样的 痛快 , 这样的美好———

师: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 孩子们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生: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 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师: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 大人们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生: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 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师: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 人们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生: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 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去吃来自天空的水。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 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师:这一自然段的第3句话中有一个关联词语“只有……才……”, 大家想想, 能不能将它改 成“只要 ……就……”?

生:不能。因为用“只有……才……”表达的是那里的人们难得遇上下雨的时候, 表达了人们缺水之苦。如果用“只要……就……”, 就不能表达这样的意思。再说, 只要是下雨天就会有雨水, 就能够在雨中洗澡, 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讲这样的话就没有意思了。

师:说得好!作者淋漓尽致地描写人们在洗澡时的痛快与美好, 目的就是要衬托人们在无水时的痛苦。 (板书:缺水之苦)

四、学习“冲凉”, 体会“舒服”

师:课文第5自然段讲了一勺水从头顶流到脚板的过程。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自然段, 大家数一下共有几句话, 想想这几句话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生:这一自然段共有3句话, 写出了四兄弟冲凉时周身舒服的感觉。 (板书:舒服)

师:请大家默读每一句话, 用笔画出你认为特别生动、特别精彩的句子或词语, 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生:作者一连用了三个“滑过”, 非常特别。

师:你不觉得这样写显得重复和啰嗦了吗?

生:这不是啰嗦, 而是写得特别细腻。

生:作者写水滑过我们的脸, 滑过我们的胸和背, 滑过我们的大腿和膝盖, 这是只有那些缺水的孩子才会有的真切感受, 充分表达了水的珍贵和有水的快乐。

生:母亲用一勺水给四兄弟冲凉, 她能给每个孩子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水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停留的时间实在是太短太短了。对晒得像狗尾巴草似的孩子们来说, 他们多么希望水在自己的身上停留得长些, 再长些, 能让自己美美地享受这水的清凉。一连三个“滑过”, 正充分表达这一丁点儿水的滑动给他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舒服感、满足感。

(生鼓掌)

师:请你代四兄弟表达这样的舒适感、满足感。

(一生用缓慢的语调朗读, 读后全场鼓掌。)

生:我觉得第2句的“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和“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写得特别细腻生动。

师:日常生活中, 我们在什么时候会用到“吸吮”这个词语?

生:婴儿需要吸吮母亲的奶水。

生:禾苗需要吸吮大自然的甘霖。

师:婴儿什么时候需要吸吮母亲的奶水, 禾苗什么时候需要吸吮大自然的甘霖?

生:婴儿饿的时候、渴的时候需要吸吮母亲的奶水, 禾苗遇上干旱的时候需要吸吮大自然的甘霖。

师:吸吮母亲的奶汁时会有什么感受?

生:很甜蜜, 很舒适, 很美好。四兄弟冲凉时, 他们身上的每个毛孔就像饿极了的、渴极了的婴儿吸吮乳汁一样吸吮着水。

生:这样写, 生动地表达了四兄弟沉浸在母爱般的温暖和冲凉的舒适之中。

师:那谁来说说, 血管里的血的流动什么时候会加快起来?

生:运动的时候。

生:兴奋的时候。

生:激动的时候。

生:紧张的时候。

师:你从“血的流动在加快”这一句中读到了什么?

生:我读到了四兄弟因为对水的渴望得到满足而兴奋激动。

生:我读到了四兄弟因为担心水流得太快而感到紧张害怕。

生:我读到了水仿佛流进了我的血管, 流进了我的心田。

师:这一句话, 作者通过形象的语言, 把四兄弟兴奋激动的心情和舒服的感受表达得丰富而奇妙, 令人拍案叫绝。请你代四兄弟表达这兴奋激动的心情和舒服的感受!

(一生朗读)

师:还有谁要继续交流?

生:我觉得第3句中的“抚摸”一词用得特别细腻传神。

师:有谁抚摸过你?

生:妈妈抚摸过我的脸。

生:老师抚摸过我的头。

师:说说他们抚摸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生:感到特别温暖。

生:感到特别舒服。

生:感到格外亲切。

生:感到特别温馨。

师:那作者写水的滑动好像在抚摸我的皮肤,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四兄弟难得有水的滋润, 内心充满了喜悦和舒服。

生:这样写表达了他们对水的渴望, 以及冲凉时舒服的感受。

师:刚才我们体会到了第1句话中的三个“滑过”用得好, 这里的“抚摸”是否也能换成“滑过”?

生:我觉得不能换。前面的“滑过”突出了水的稀缺和洗澡机会的难得, 同时也表达了舒适的感受。这里的“抚摸”是把水当作人来写, 与“滑过”相比, 更能表达四兄弟舒适的感受, 这种感受更加真切, 更加强烈, 更加富有感情色彩。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这一段文字, 像一组特写的慢镜头:三个“滑过”将水流动的过程拉长了, 舒服的感觉表达得真切了;一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 一个“血的流动在加快”, 一个“水的抚摸”, 又让周身舒服的感觉细腻丰富了起来。整段文字生动形象, 将浑身舒服的奇妙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谁再来表达兴奋激动的心情和周身舒服的感受?

(一生朗读第5自然段, 读得很平淡。)

师:他是在享受水给人们带来的舒适感吗? (生直摇头) 谁来享受一下?

(一生娓娓读来, 其他学生不禁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掌声, 相信大家懂得了怎样才能表达内心的享受。我们一起来体验这种美妙的感觉。

(生齐读第5自然段)

五、回归整体, 提升境界

师:同学们, 文中的“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 在这样一个连生活用水都十分困难的地方, 人们的生活一定极其艰难。但是, 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了村里的人们在雨天洗澡和舀水冲凉时的痛快和舒服、快乐与幸福。请你再次默读全文, 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作者以有水之乐衬托缺水之苦。 (师板书:反衬)

生: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师:是啊, 在全村人看来, 雨天洗澡就是他们痛快而美好的日子;在孩子们看来, 舀水冲凉的那一刻, 就是他们舒服而幸福的时刻。但是这样美好的日子毕竟太少, 这样幸福的时刻实在太短。对他们来说———

生: (读) 水, 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师:同学们, 作者马朝虎自幼爱好文学, 中学毕业后到一家工厂当了机修工。业余时间他把所有精力和兴趣集中在刻苦攻读和挑灯创作上, 在文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中一篇就是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 《美丽的裙子》被选为高中教材, 小说《丑娘》不知道打动了多少人的心。请大家回去读一读, 你的心灵一定会受到震撼。

下课。

(整理:江苏常熟市实验小学冯洁)

【教后反思】

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致力”就是集中力量从事某项工作。语文课程要把力量集中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上。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这里的“理解”除了指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 最主要、最关键的是理解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依据这样的认识, 我在执教《水》一课时, 紧紧围绕“作者如何遣词造句”展开教学, 努力将理解语言内容和理解语言形式统一起来, 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第1自然段, 我除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一连串数量词和村民说得最多的话, 简洁而又具体生动地写出了水的珍贵, 还特别引导学生对两个“最”字作了一番探究, 理解“最”字所表达的丰富的意义和这一副词运用的贴切。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 我不仅引导学生关注孩子们和大人近乎放肆的行为, 体会他们顾不上遮羞、顾不上文雅、顾不上累和脏, 尽情享受雨水带来的痛快, 而且抓住“只是”“只有……才……”等词语, 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尤其是在第5自然段的教学中, 我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对“滑过”“吸吮声”“血的流动在加快”“抚摸”等词句的揣摩, 让他们感受到每一个词语和句子的细腻、生动和无可增减更动, 感受文本语言的独特魅力。

多年数学教学后的学术反思 篇9

从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教学问题,这一点已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但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数学教师在认真授课之后,认为在整体上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上却忽视了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教学反思。那么,我们对数学教学应如何反思?反思时应注意什么? 我认为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针对平时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来说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效果的优点和缺点直接取决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学生数学兴趣的调动与激发又与数学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有着极大的联系。为此,我们在授课之后,必须认真回顾、分析,在教学中开展的数学实践活动中,有多少学生参与了这项活动,又有多少学生自始至终对数学活动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并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 有百分之几的学生不愿参与数学活动,既不发言又不动手,整个活动之中,从开头到结束一直把自己摆在“观众”的位置上,似乎一切都与他无关? 他(她)为什么不愿意参与? 为什么现在学生的积极性下降了? 原因何在? 他们是否在积极地动脑跟着老师的节奏走? ……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授课之后应深刻反思的内容。

二、对数学课堂问题的反思

在数学教材中,数学问题一般都以静态的、固态的形式出现。这种出现问题的形式,其优势就是明确化及质化,数学教师的着眼点不在于对这个质态问题本身的分析与解决, 在圆满完成单一问题的基础上, 更应充分重视对问题新的生成与开发。例如:在听课教学中,关于七年级数学上册40页中有这样一个结论: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对于这样一个定论,如果我们只局限于对它的一般理解与记忆、运用,远远不够。在牢固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的基础上,我们应对此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生成与开发。如问: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成立的必要前提是什么? 如果两个正数,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如果一正一负,又应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如果三个负数或三个以上的负数比较大小,这个定论是否成立? 对此问题的生成与开发,实际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与延伸。所以我们除了在数学课堂上应充分重视它外, 在教学反思中也应该把问题的形成提到一个合理的高度,千万不可可有可无。

三、重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对于教学问题的反思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 也是一个教师应具有的一项基本素养,意识的形成依赖于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对于反思意识的形成当然也毫不例外。在我们授课之后,应认真、系统地对教学实践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回顾与分析,努力寻找并发现教学行为中的优点与不足。如哪个环节设计得好? 好在哪里? 哪个环节不够理想,对学生的学习有没有太大的帮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理想的教学现象? 哪个知识点讲得过多,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 哪个知识点讲得过于抽象,学生缺乏感性、直观的数学印象? 这些问题都应在我们的反思范围之内。只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数学反思意识,就能养成良好的数学反思习惯。

四、对于数学教学的反思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的

既然我们是从解决数学实际困惑, 为以后教学提供指导出发的, 那么就要求数学反思必须与我们的数学教学本身相符,有针对性,讲究实事求是,不要为了某种功能性目的流于形式。既要发现优点,又要揭露不足。最后落到教学实效上,就是要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优点要分析其原因,以便继续发扬,不足之处也要反思为何不足,目的是提供失败的借鉴。换而言之,也就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要从功利观念出发,把反思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对那些零散的、杂乱无章的感受要系统归纳、认真提炼,最后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只有这样,数学反思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对于班里的学习数学和家长辅导学生数学的反思

认真参与班级数学学习管理,通过班会、晨会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法的教育。培养班干部,主动与家长进行关于数学辅导的沟通, 虚心接受家长的建议, 并从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争取与家长的教育思想达成一致。我不但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注重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的培养;不但重视学生的品德养成, 而且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我虚心学习、大胆创新,认真负责、指导到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作用。

六、帮助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

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优化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 因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导学案”教学实践后的自我反思 篇10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 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合理使用导学案, 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条件。一份集思广益的导学案, 既是教师智慧结晶的显现, 又是学生思维开花的沃土, 更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平台。

在以“导学案”为载体, 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核心的新一轮教研活动强力推进下, 我校顺应中职校教改发

其次, 要享受课堂, 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和学生一起痛苦、一起欢乐。

再次, 要学会感恩学生, 呵护学生, 尊重学生, 如果只知道权威, 也许你就会离幸福更远。

最后, 要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要善于与学生分享知识和经验, 而且要善于与同事、与学生家长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合作, 从多方面吸取教育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同时学会享受生活, 与亲人、朋友共享工作生活的乐趣。还要多加阅读、写作、观察, 做生活的有心人, 这些都会极大地增强能力, 提高见识, 从而更好地搞好赏识教育。

四、春韵:走近学生, 调动兴趣

高三以来, 借学校开展“全员育人导师制”和“做学生喜爱的老师”的东风, 我认识到提高政治成绩需要教师抓好课堂落实、做好学案制作等, 更要认识到提高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内在潜力的必要性。

我全力做好学生的面批面改工作。无论是周测、月考还是文综模拟, 都做到先批后讲, 讲练结合, 并根据学生在做题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 在办公室或者走廊指出学生的不足, 帮助学生找出问题, 改正提高。除了面批之外, 我还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比如随时在作业批改中给学生留言、课前两分钟补充国际时事新闻等, 也许几句简单而朴实的话就能激发学生政治学展推行“学案式课堂教学”“推门听课”, 2009年9月, 我校综合高中部尝试在2010届 (三年级) 开展“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2010年9月, 我校综合高中部全面推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我刚好带两个08级综高单招班, 本届三年级的课堂复习教学更是“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力推试点, 肩负验证前者、启拓后者的重任, 忙乎将近一年, 四月高考结束, 五月成绩落定, 感悟颇多, 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中职生学习现状、高考成效的因素决定“导学案”的价值所在。

针对在校中职生的“要我学, 我厌学”的课堂学习现状:书本为掩体拨弄手机者最多, 补觉瞌睡者次之, 嘈杂聊侃者又次之, 睁眼竖耳听讲者最少。一堂课下来, 教师自惭不知所云而无奈云之, 学生自知获取甚少也无所谓。针对此种现象,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校自2009年始, 倡导以各教研组为单位, 组员参与编写教学课程导学案, 特别至2010年的高考成绩较有新的突破, 导学案的编写与教学实践督导更是在我校掀起风潮。2011年, 我校的单招高考成绩持续提高, 由此, 这个理念逐渐发展、完善、渗透在教学中, 并在全校开始推广开来。

导学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 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 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 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 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来。它能让学生知习的热情和信心。

此外, 政治学科本身枯燥,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我利用自己细心、耐心的优势走进学生心里,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课外活动时间, 尤其考试的前后, 在办公室里常常与学生们促膝交谈, 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我还及时抓住有利时机, 对学生进行适当表扬。无论是学生考试进步, 还是学生回答问题良好, 抑或是学生上交作业及时, 等等, 一些小小的进步, 都是我表扬的契机。总之, 学生每取得一点进步, 我都不会吝啬鼓励与表扬, 种种激励的话语出现在学生的作业本上, 学生爱看我的批语胜于爱看我所打的分数。或许并不起眼的一个笑脸, 一句“好样的, 加油啊!”简单之类的话都能唤起学生学习的自尊与勇气。

当教师在赏识教育中得到了发展, 获得了理解, 感受了成功, 体现了价值, 就找到了“幸福感”。

如果问我对教师职业生涯如何规划, 那么我就说:“从事教师工作, 不求辉煌一生, 但求踏实一世, 勤勤恳恳, 问心无愧!”

总之, 在素质教育新课改中, 教师要如春风:迎面吹来和煦风, 充分感受学生, 把握需求;要如春雨, 做到润物细有声, 赏识激励, 开发学生的内力;还要像春雷一般, 唤醒学生的平庸心。只要做好这些, 赏识学生, 激励学生, 就必将培育出国之栋梁。

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 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 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指导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促使教师由施教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导学案能有效促成学生看书自学, 学会自学方法。很多学生过去只知道老师叫怎么做就怎么做, 现在发现老师不讲, 自己也能看懂课本内容。同时, 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学生通过自学, 初步掌握了课本内容。因此, 课堂气氛活跃了, 踊跃回答问题的人多了, 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增强了。这样,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但理解透彻, 而且印象深刻, 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备课走向实效、授课趋向高效的因素决定“导学案”的价值所在。

现在常态的备课活动, 已不再能体现备课的真正目的, 大部分老师已把备课当成了一项任务, 特别是有的老师照抄教案, 依赖别人, 只会导致教学平庸化, 失去了备课的实用性。而“学案”的编写更关注内容, 它不是教案的翻版, 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 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 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 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 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 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 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它的编写过程就是一个探究性的活动, 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 增强了备课的实用性。

导学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下, 使用导学案更需要教师深研教材、理解教材, 这样才能设置出更高质量的问题、习题, 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难度、深度与广度;在课堂上, 导学案的各个环节都要求教师能很好地控制教学进程、调节教学过程, 协调把握学生探究、讨论、练习的时机和时间, 教师分析讲解的时机和时间。教师真正体会到了“课上轻松, 课下忙”, 相应地改变了过去的备课教案模式 (备课的要求是“四备三导两练一板书”) 。教师的教案, 不再那样繁杂, 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有利于他们更进一步抽出时间去钻研教材。

“个性化导学案”把备“教案”变为备“学案”, 把教学的立足点、课堂的支撑点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 提高了备课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 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切实体会了“给学生一个机会, 学生还老师一个惊喜”这句话的含义。

三、备好一份优秀导学案的一些要求。

教师应该思考假如“我”是学生, 拿到一份什么样的导学案觉得赏心悦目, 觉得不是负担。学生会进行比较, 哪个学科的导学案用起来得心应手, 哪些学科的导学案用起来“晦涩坚硬”, 一份凝聚了老师心血的导学案, 相信肯定会受学生欢迎。

吃透教材是关键。要想设计一堂符合本班实际, 又让学生学有所获的课, 吃透教材是关键。我认为:吃透教材的范畴, 并不仅仅局限于在内容的感知、中心思想的把握、字词的识记上等, 更重要的是应从文本要义的把握、相关知识的链接、写作手法的借鉴、文本的品读感悟、思维能力的开发、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情操的陶冶等方方面面去挖掘。只有在从多角度、深层次上理解把握教材之后, 教师才可对教学的每个提问、每个环节处理适当、科学, 才能使教学得以顺利高效地进行。

设计问题要科学。在“导学案”中, 设问导读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设计问题也是值得每个教师深思的。同样一个内容, 如果问题设计得简洁明了而富有启发性、实效性, 学生就会愿动脑、肯动手且劳有所获, 从而使课堂目标得以完成, 实现有效教学。假如问题设计得过于笼统或过于简单, 甚至流于形式, 则势必会使学生不明就里, 无所适从, 或胡诌乱扯,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鉴于当前“导学案”的实施, 教师要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结合学案, 科学取舍, 巧妙编辑, 精心组织, 使课堂的导学案更具有特色, 更趋于科学合理, 更具有实际效果。

四、优秀的导学案要经得起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

一份优秀的“导学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 还能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导学案的编写、使用直接关系着课堂效率的提高。当然, 优秀的导学案更要经得起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有一次, 我的上课内容是《美与物理学》, 因为是科技论文类, 学生自学过程中效果并不明显, 花了几分钟, 大部分学生都未能完成学习目标, 此时就要立即调整, 先学后教效果不明显, 而且会让学生有挫败感, 降低了课堂效率。后面的教学内容我采取了先教后学的方式, 讲完之后, 再让学生完成自学指导, 课堂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实践, 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通过学科组活动及教学研讨, 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我发现, 课堂的有效调控, 不容忽视, 其关键在教师。教师课前精心吃透教材, 把课堂教学之要义, 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在课堂上, 由教师组织学生, 根据问题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必要时教师予以点拨、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学, 在学中解决问题;教师则是在学生学的过程中, 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有所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只有做到秩序井然有序, 气氛张弛有度, 节奏快慢有致, 思维识记训练有方, 师生配合默契, 整个课堂教学才能如行云流水, 轻歌曼舞, 引人入胜。反之, 如若调控不好, 课堂上不是混乱糟糟, 就是死气沉沉, 激不起感情的波澜, 擦不出思维的火花, 结不出收获硕果。

摘要: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追求有效教学、特色教学大背景下, 原先传统的“先教后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渐渐被“先学后教”的课堂“六步”导学模式所替代, 教师、学生每天接触得最多的就是“导学案”。“导学案”的内容制定、编排对学生能否顺利完成自学目标、课堂效率能否达到最大化影响很大。本文从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角度谈谈其对提高课堂效率的影响, 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得与失。

上一篇:手机评测研究下一篇:旅游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