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合并高校

2024-05-04

地方合并高校(精选六篇)

地方合并高校 篇1

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合并高校的重要使命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为基础, 以高科技为核心, 以创新为动力。储备、传播、创新知识并拥有一大批高科技人才的高等学校必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我国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 也从根本上确立了高等学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地位的高等学校, 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高校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合并高校是构成国家创新体系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是原始性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 是知识积累、创新与传播的主体, 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发展趋势, 因此, 地方合并高校应该始终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的根本宗旨,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科技与经济相联系, 在实践中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充分整合校内外优势, 不断提升自己的办学层次, 通过产学研结合, 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充分发挥地方合并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效应。

地方合并高校服务功能效应不仅仅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而且直接决定了自身的发展。所以, 探讨地方合并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机制的策略很有必要,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的人才支撑能力、科研服务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和智力支持能力, 促进教育同科技与经济、同文化与社会的紧密结合与联动发展, 同时也是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整体水平与发展能力, 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 实现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协调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 地方合并高校只有从地方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 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 主动融入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之中,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 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才能在区域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激烈的竞争中奠定坚实的生存基础。

二、地方合并高校现状分析及面临的挑战

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一直处于中坚力量, 几十年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不少地方高校的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学科结构等方面不够合理, 在办学上存在一些问题。近几年来, 地方高校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优化办学资源、扩大办学空间与规模、增强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效益, 使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更趋合理, 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全国各地掀起了高校合并的热潮, 产生了不少地方合并高校的现象, 为我们研究地方合并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机制策略, 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研究平台。

高校合并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情况较复杂、运作较困难、影响较深远、效果较显著的一种改革形式, 出现问题也是难免的。目前, 地方合并高校还存在“大而不全”、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淡薄, 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教育观念的影响, 我国地方合并高校与地方发展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 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够突出, 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的互动“双赢”、协调发展的关系还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 在产学研合作中, 地方政府支持的力度不够。

地方高校实行合并, 虽然有利于各种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于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有利于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效益、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等。高校合并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 合并绝非善尽人意, 面临着新的挑战:1、合并后高校融合困难, 不利于服务作用的发挥;2、合并后高校不少教职员工人心不安, 不利于工作的开展;3、合并后高校不少学生由于不适应环境变化产主抵触情绪, 不利于校风建设;4、在合理定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办学层次、校园文化等方面都有欠缺, 不利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高校合并后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给地方合并高校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何迎接挑战, 打造并不断提升地方合并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合并的预期目标, 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

三、地方合并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机制的策略探讨

地方合并高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时代赋予地方合并高校的重要使命, 而提升地方合并高校核心竞争力是完成这一重要使命的有力保证。地方合并高校在新的挑战面前, 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创建人心所向的人文环境, 安定人心;明确办学指导思想、进行科学合理定位、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创建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管理模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通过产学研结合,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从而实现地方合并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双赢”等等, 是构建地方合并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机制、完成重要使命的有效途径, 也是当前地方合并高校和地方政府及经济管理者值得研究的新问题。具体策略如下: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高校是一种人力资源密集型的社会性知识组织, 人力资源是高校资源的主要内容之一, 人才是第一资源已成为高校获取新动力的源泉, 谁拥有一流的人力资源, 谁就能独领某一领域的前沿优势, 从而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基础。高校的核心是教师, 学生是学校的窗口, 世界著名大学, 如:剑桥、牛津、哈佛、耶鲁、斯坦福等都是拥有世界名师和培养了许多世界名人而闻名的。学校有好的声誉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才能吸引或留住高精尖人才, 形成长盛不衰的竞争力。因此, 地方合并高校在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创建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管理模式, 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包括加强教师人力资源建设、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建设和学生人力资源建设。

2、确定科学合理定位, 不断提高办学能力

高校的办学定位包括以发展目标为核心定位的类型层次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学科建设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等, 合理定位,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高校的要求, 是构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步骤和重要依据, 也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而办学能力是高校竞争力的根本体现。定位准确, 才能充分发挥核心优势, 抡占核心领域的制高点;才能打造出特色, 创造出品牌, 提高办学能力。因此, 地方合并高校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 科学分析社会需求, 找准自己的角色, 主动适应外部环境, 合理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 确定发展目标, 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自身优势得到发展, 从而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3、创建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产学研创新平台

地方合并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通过产学研合作, 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 将高校创造的科技知识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 是地方合并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早在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加强产学研结合, 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和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 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建立科技企业, 企业在高等学校建立研究机构, 高等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2006年6月, 教育部在北京举办“2006年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论坛”, 副部长吴启迪强调:“产学研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被国际高等教育实践证明了的一条成功经验。……”所以说, 产学研合作是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表现, 是市场经济时代地方合并高校的必然选择。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 地方合并高校要充分整合校内外优势, 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 不断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 创建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及实践能力。

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为社会培养一大批能用、好用的人才, 是大学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地方合并高校办学质量好不好, 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要看大学生就业情况和毕业后的发展状况如何, 这也是以人为本办学观念的体现。地方合并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凭借的是高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 其支撑点在于抓住学科建设, 带动优秀人才的培养, 重点学科建设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 强化六个方面的意识:一是主动服务意识;二是质量意识;三是特色意识;四是品牌意识;五是创新意识;六是改革意识。从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各种类型的高素质人才。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确保三大功能的实现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深化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 关键在教师, 因此, 地方合并高校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以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6、努力打造办学优势, 不断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拥有办学优势, 是地方合并高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也是衡量地方合并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一个标准。地方合并高校如果办学优势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显著, 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就会得到蓬勃发展, 反之亦然。笔者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拥有50多年发展历史的东华理工大学 (原华东地质学院) 是国防科工委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具有地学和核科学特色, 以理、工、管为主, 文、经、法、教兼备的多科性高等院校。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 该校勤奋严谨、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求实创新, 成为我国核工业燃料循环工程专门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 是世界唯一的一所学科齐全、人员集中、学术梯队完整的核燃料循环工程的专门高校, 为我国核大国的确立、核军工事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显著的贡献。特别是在全力打造和不断提升东华理工大学核心竞争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 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是加强了优势学科建设, 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该校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确定科学合理定位, 采取了以优势学科支撑学校、以热门学科激活学校、以特色学科发展学校、以品牌学科领跑学校、以优势资源振兴学校的战略, 加强了优势专业、热门专业、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的有机整合建设, 并在地学和核科学领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优势, 积极培育出了5个国家级管理专业、11个国防军工专业、14个江西省品牌专业;以及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二是构建了产学研结合的广阔平台,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该校在打造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加大了对科研和科技开发的力度, 增加了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的建设投资, 构建了雄厚的科研实力, 创建了40个研究所、4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 为广大师生开展科学研究及各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师生的科研及实践能力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该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己任, 走产学研合作办学道路, 不断拓展人才供需途径, 近年来, 该校招收国防生为军队培养后备军官, 与国防科工委、核工业总公司、部队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 为他们培养合格人才, 并与江浙等省市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等, 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上万计的高素质人才, 从该校走出去的毕业生, 大多数都成为了各单位的精英骨干, 有的甚至成为了核工业战线重要岗位的主要领导或核科技专家, 由此该校也被誉为“核工业的黄埔军校”;四是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 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该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实施人才战略, 依托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实施学术型人才、教学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建设, 完善了教职工成长机制和管理制度, 组建了优秀学术团队, 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创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 从而实现了该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双赢”, 有效地提升并保持了该校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 该校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7、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地方合并高校在办学过程中, 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 建立正确的用人机制, 始终把“人才工程”作为第一工程来抓。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实施人性化管理, 完善教职工的成长机制, 形成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尊重人、爱护人的工作环境, 为其提供宽松的成长空间和学术平台, 并根据人的需求和内在动因, 适时有效地激励人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自信感, 引导和激励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从严治教、严谨治学。创造条件让每一个人的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进而实现他们的理想及人生价值, 达到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目的。创建人心所向的人文环境, 增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把全体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上来,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采取“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的办法, 稳定和壮大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心协力, 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地方合并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本文从地方合并高校的重要使命和现状分析入手, 着重论述了地方合并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机制的有效途径及其策略。在新的挑战面前, 地方合并高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进行科学合理定位, 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创建以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管理模式, 从而实现地方合并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双赢”, 是完成这一重要使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地方合并高校,服务社会,作用机制,策略

参考文献

[1]、花明, 茶金学.努力打造和提升东华理工学院核心竞争力[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15—18.

[2]、任玉凤, 任彩霞.内蒙古高等教育与区域创新能力水平的相关性[J].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5) :107

[3]、卢小兵, 李敏谊.世界著名大学校长纵论大学之道[J].新华文摘, 2007, (12) :135

[4]、杨军.不同创新主体的定位及思维模式的差异与大学在产学研合作机制中的作用[J].伊犁师院学院 (自然科学版) , 2007, (1) :76

[5]、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 (2004—2005) [R]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6]、陈秀雅.合并高校应如何加强校风建设[J].文教资料 (高教高职研究) , 2008, (4)

我看高校合并英语作文 篇2

Recently there have been many reports of amalgamation of universities. It turns a new page of advanced education in China, and will have far-reaching effects in the forthcoming years.

The biggest benefit, in my eyes, is that the merging often results in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with increased overall strength. To take part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we need more universities of this kind. In addition, the integration of staff members will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oth teaching and research. Finally, reorganization will optimize the disposition of limited resources, which is the symbol of successful educational reform.

Apart from the benefits mentioned above, we should also face several unavoidable challenges. In the first place,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itself will be difficult even painful—many people may need to sacrifice their own interests for the whole university. In the second place, the management of such big universities is not easy at all. What’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most successful university is not necessarily the largest one or the one with most students—the key lies in the unique spirit of the university. Only when we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successfully can we benefit the most from university amalgamation.

译文

最近出现了许多大学合并的报道。这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史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并将对今后产生深远影响。

在我看来,高校合并的.最大好处在于合并之后的高校总体实力增强,成为综合性大学。为了参与国际竞争,我们需要更多的此类大学。此外,工作人员的结合将大大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最后,重组将使得有限的资料得到优化组合,这是教育改革成功的标志。

地方高校章程要有“地方”特色 篇3

按照要求,2015年年底,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完成所有高校的章程核准工作,这对其余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制订章程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要求。从已经核准的大学章程看,虽结构有别,繁简各异,但各校章程特色不彰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地方高校在制订大学章程时,应着力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地方高校需秉持“地方”理念,凸显“地方”特点,突破“地方”局限,制订特色鲜明的章程。

秉持“地方”理念

有别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地方高校由地方政府举办,钱从地方来,事归地方管,人由地方任,肩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传承引领文化、提供社会服务的重任。地方高校能否制订好大学章程,不仅事关学校利益、社会公益,而且关乎地方发展。制订章程时秉持“地方”理念,一要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准确的办学定位,应服务对象明确、办学目标清晰、类型指向精准、培养标准充分、办学特色彰显、规模层次适当。

二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地方高校办学资源来自地方,按照资源依赖理论的观点,为了获取这些资源,特定组织必须同它所处的环境内的控制这些资源的其他组织化的实体之间进行频繁互动并努力建立亲密关系。因此,地方高校应利用地方独特的行业、企业资源优势,在章程关于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内容的规定上突出行业、企业在参与办学中的重要作用。可以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吸收政府官员、行业代表、社会贤达、杰出校友等成立学校理事会,为学校搭建更为广阔的交流合作平台,争取更多更优质的办学资源。

三要广泛听取地方意见。大学章程规定政府权力、学校权利,涉及地方政府、用人单位、高校、教师、学生等利益攸关体,牵扯面较广,社会关注度高。为了回应好、协调好、保障好各方关切与利益,制订章程的全过程应坚持多向互动,做到“开门立法”。除在校内广泛征求院系、学术组织、教职员工、学生意见建议外,还应加强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有关用人单位、行业组织、企业和社会贤达的沟通,充分吸收他们对章程内容的意见建议。尤其对政府权力的规定,要与教育行政部门主动沟通、反复沟通,争取政府的关注、理解与支持。

凸显“地方”特点

一要凸显人才培养特色。源源不断地输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人才,是地方高校的根本任务和价值体现。因此,章程要突出强调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建立健全主要满足地方需求、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在章程中明确规定满足地方需求、体现地方特点的专业设置目录、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管理制度、素质拓展体系、教育教学标准。

二要凸显学科建设特色。学科建设是高校的龙头工作,是培养人才、开展研究、提供服务的重要平台。地方高校要根据地方优势主导产业或相关行业需求建设学科,搭建平台,在章程中确定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战略规划、特色方向。

三要凸显科学研究特色。章程中应明确科学研究主要服务于地方发展战略和实际需求的指导思想,结合地方特点凝练研究方向,组建研究团队,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学问题和实用 问题。

四要凸显文化传承与创新特色。章程应明确以地方特色文化为研究对象,凝练、传播地方特色文化,并与大学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做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者、创新者、推 广者。

五要凸显社会服务特色。章程应明确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理念,依托高校人才、科技、信息优势,提供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为地方提供智力支持。

突破“地方”局限

制订服务地方、特色鲜明的大学章程,对地方高校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地方高校在章程制订过程中,应深入分析所处环境、全面梳理办学历史、认真总结办学经验、勇于突破“地方”局限。

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思想认识上,地方高校应敏锐地意识到,制订章程是依法治校、深化改革、助推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总结办学经验、科学进行顶层设计、充分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在具体操作上,应“纵向分析,横向比较,广开言路,精雕细琢”。纵向分析,就是要吃透校史校情,吃透办学经验和教训,吃透学校的优势和短板。横向比较,就是要拓展视野,研究国际一流大学、国内知名大学、地方同类大学的章程文本和精髓。广开言路,就是要集中各方面、各层面的智慧,发挥集体的力量。精雕细琢,就是要从理念到定位,从体制到机制,从育人到管理,从当前到长远,甚至从文字到标点,都反复推敲。

二要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相对部属高校而言,地方高校政校不分、管办不离的问题更为突出。地方高校争取办学自主权,关键是要做到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地方政府是地方高校的举办者,但举办者绝不是办学者。相对举办者而言,办学者是另一个明确而独立的主体,是治校者集群,包括党委、校长及其管理者团队。坚持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关键是科学界定举办者和办学者两个不同权利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制订章程的契机,与地方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充分沟通协商,力争在大学章程中把政府权力的清单与边界界定清楚,实现政校真正分开,办学真正自主。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限定政府的权力”,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把政府的权力限制在应在的范围以内。政府只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权力,除此以外,应减少对高校不必要的干涉。另一方面要“行使高校的权利”,“法无禁止即自由”,政府减少了干涉,高校要学会自己管自己,要改变以往事事请示的工作习惯,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把学校的事办好。

三要大胆改革、创新突破。章程规定要落地,制度保障是关键。章程既是对以往办学经验的总结,更是对远景办学规划的描述。实现远景规划,关键要通过章程建立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科学配置党委权力、校长权力、学术权力,维护师生员工民主监督权利,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在治教治学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制度创新,需要深入动员,广泛吸收师生员工、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坚持开门订章程,激发利益攸关方的智慧,认真总结好的制度,并将其在章程中确定下来。

后合并时期地方高校财务管理浅谈 篇4

(一) 经费需求与现有财力缺口的矛盾日益突出

伴随着合并带来的教工和学生人数的增加, 经费拨款、学费收入、科研收入等也有相应幅度的增加, 高校经济实力随之增加。但固有的办学的资金需求和现有财力的矛盾却更加突出, 资金缺口日益扩大。究其原因, 合并前的学校多为中等学校或专科学校, 其办学条件都是按照中专、专科层次设置, 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情况;各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 对教学条件的要求也有差异, 合并后都需要按照本科办学的要求配置。近年来开展的本科合格评估、水平评估等评估活动, 对办学的软件和硬件更是有较高要求, 学校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固定资产经费需求也随之倍增, 这些更是扩大了对资金的需求。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对财务的资金筹措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

(二) 财务风险增大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

(1) 债务压力取大为解决资金问题, 高校筹措经费的渠道不外乎借外债和借内债, 外债主要是银行借款, 内债主要是通过校级财务对资金进行统一调配, 将学校科研收入、捐赠收入等暂时沉淀下来的资金用于基本投资建设。高校在扩张时期, 适度借款有利于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但在实际工作中, 借款的额度大多超出了可承受的范围。对于外债, 特别是银行借款, 在借款人为高校自身时, 如果现金流未能大幅增加, 还款高峰时就会面临周转困难, 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2) 财务风险的另一种表现也是伴随合并而凸显的。由于校区分散, 学生管理也趋于分散, 管理难度增加, 外加社会环境的影响, 周围环境日益复杂等因素, 使得日常的教学、生活、管理中出现意外伤亡、意外事件等情况时有发生, 从而导致法律诉讼, 引发财务风险, 特别是在学生毕业、天气炎热的游泳时节以及季节变化导致天气异常的时候。

(三) 支出结构不合理

支出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人员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太高和资本化支出占公用支出比重较低两个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地方高校的财政拨款基本上是以学生数乘以生均定额为主, 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将某一年度的财政拨款为基数, 在学生数乘以生均拨款数较基数为低的时候就按基数进行拨款, 超过时才按照超过数拨款, 原意是通过财政手段给学校扩张带来动力, 在实际运行中, 生均定额数一经确定就多年不变, 而物价、教工的人员支出却逐年上涨, 实行基数拨款的院校, 更是由于各种限制因素, 招生规模无法有效扩大, 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都受限制而雪上加霜。一方面收入增幅甚微, 而人员支出属于刚性支出的标准, 其增幅远大于收入增幅, 人员支出不得已挤占建设和运营支出。另一方面行政、教辅、后勤等机构和机关人员由于无法完全撤消合并, 膨胀较多, 学科调整和各专业招生的调整使得专业教师的配置也不尽合理, “人”的因素是支出结构改善的关键因素, 同样也是解决难度非常大的因素, 组织的惯性和富余人员的就业压力使得这项工作举步为艰。

(四) 运营维持成本居高难下

合并的初衷是通过管理的协同效应提升效益, 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和设施, 达到这个目的有个前提条件, 就是各校区之间相距较近, 但合并后的地方高校多数是多校区管理的格局, 各校区之间相距远近不一, 距离较远的有车程几十分钟。空间的距离不仅使因为学生宿舍、实验室的位置等硬件因素的制约, 使得潜力无法得到有效挖掘;还给管理造成了相当的难度, 管理和运营成本也居高难下。

(五) 投资成本与收益不匹配

地方高校在合并历程中遇到的发展两难问题就是投资成本与收益不匹配。如果采取维持现有规模, 不扩张的策略, 招生规模不增加, 财政拨款就得不到增加, 在办学成本, 特别是人员支出增大的挤压下, 办学层次自然会降低、水平会落后, 规模趋于萎缩;如果进行基本建设, 投资学生宿舍、饭堂等基础设施, 在无财政拨款, 主要通过银行借款筹措资金的情况下, 由于学费标准和住宿费标准等都是通过物价部门核定, 是“政策价”, 而建设费用是“市场价”, 二者难以弥合。如建设一座学生宿舍, 住宿收入扣减了日后的利息支出、维护费用, 常常是入不敷出, 仅是维持的局面, 谈不上收益, 更不治如何偿还贷款本金。

(六) 发展战略的动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模糊

合并前的各个学校都有较长的办学历史, 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和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合并后, 办学的层次和水平提高了,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 周边高校的竞争、地方政府的要求, 合并后的高校对新的发展战略缺乏深入研究, 原来的发展战略发生了动摇, 人才培养目标变得模糊, 这些学校发展的政策和方针不可避免地对财务状况造成了重大影响, 如学校是定位在教学型, 还是教学与科研型大学, 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哪个层次;引进哪方面的人才、重点建设哪个学科的实验室、配置怎样的设备等, 这些都牵涉到资金的投入方向、投入力度等重大的财务问题。

(七) 内部管理的粗放式造成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勿庸讳言, 高校的管理水平粗放式居多, 如在人员经费的管理中存在行政和教辅和后勤人员富余却还聘用过多的临工、教学工作苦乐不均, 同时存在一些教师上课任务少, 无课时安排, 却还得聘请外面的教师或返聘退休教师、人员结构复杂、出国或因私请假人员管理粗疏。公用经费的管理存在水电使用浪费严重, 设备重复购置, 使用率不高等问题。

二、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完善对策

(一) 调整发展战略, 改善财务状况

地方高校应在充分分析合并后改变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 调整原先各校的发展战略, 为新校长期的生存和发展, 选择和确定战略目标, 这是学校规划的首要工作, 也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战略方针确定了, 财务管理就将针对目标的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 并将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需要强调发展战略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明确从战略发展出发, 筹划财务是财务管理的首要工作的观点。财务的影响已深入到教学和科研的各个方面, 可谓事无巨细都牵涉到财务。整体发展战略决定财务管理的出发点和目标, 财务管理又对战略的实施起着导向和落实作用。

(二) 加强学科建设, 加快学科调整与融合

地方高校大多数是以教学型为主的学校, 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适合的人才为其工作的重点, 学科建设的成效直接反映在人才培养水平的各个方面。学科建设的方向和要求的力度必然要求财务的支持, 财务的支持能力和力度必然会对学科建设产生影响。反过来, 成功的学科建设对学校形象会形成正面的影响, 同样对财务管理也会有正面的影响。合并前的各个院校都有各自的重点学科, 合并后必然应针对新院校的情况进行抉择和调整以应对变化的周围环境。

(三) 弥补多校区办学的硬伤, 加快推进新校园建设

合并后的地方高校呈多校区办学的格局, 各校区资源配置的不同, 既为各校区特色, 也对管理工作造成了相当难度。在资源无法合理优化配置的情况下, 不得不用多的资源来弥补缺陷, 如工科的学生, 其宿舍和实验室不能安排在同一校区时, 实验课需额外安排交通车和交通经费, 中间还有时间的消耗, 以及因时间冲突导致的对教师课时和课室的调整。这些或“明处”或“隐性“地对财务工作构成压力。面对多校区格局带来的种种问题, 地方高校一方面应对各校区进行合理规划, 功能分区, 对各分校区进行取舍;另一方面应抓紧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与联系, 配合地方政府, 积极实施新校区建设战略, 整合一个全面的办学平台, 根本性的改善办学条件。

(三) 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大力改善支出结构

一个充满活力、有效的管理机制, 特别是其核心的人事分配制度对学校财务状况及支出结构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面对合并后各校不同的管理制度, 以及人员和机构的膨胀, 简单地沿用过去的管理制度显然不适应新的环境, 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是推动学校各项改革前行的有效手段。一个公平、合理的权责利相结合的分配机制, 有助于机构精简, 学科建设、提高行政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四) 整合资源,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开拓财源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 对于地方高校来讲, 成教学费收入、捐赠收入和横向科研收入是除财政拨款和普教学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合并后的新校, 不仅要在分配制度上兼顾学校的整体利益, 注重调动承办者的积极性, 同时要在成教资源、校友资源和科研团队等方面加强整合, 加强成教品牌建设, 增强校友对合并后的学校的认同感, 注重发挥多学科的科研优势。

(五) 强化管理, 提升管理协同效应

相对合并的高校来讲, 通过对原粗放性的管理工作的改进, 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效果更显著。强化管理工作首先须有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 对来自不同学校的管理者加强融合, 文化认同, 加强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深入调查研究, 科学决策, 改变过去“重硬件, 轻软件”的状况, 重视各部门工作的“接口”, 根据具体情况, 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考虑, 对关键的环节加强控制, 以经费支出占比较大的项目为重点, 制定符合实际, 切实可行的考核指标和系列规章制度, 并对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 执行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相应奖惩。

参考文献

[1]莫红梅:《多校区大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世纪人学报》2006年第2期。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策略浅议 篇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地方 服务 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b)-0254-01

Strategies on Local University Libraries to Serve Rural

Wei Ge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 Hunan 418008)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local university libraries serving the rural and proposed some straegies to how to serve the rural.

Key Words:local university libraries;rural;serve;strategies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资源、藏书数量、种类和软硬件设施等诸多方面都比其他类型图书馆有明显优势,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素质拓展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平台,以往仅仅将这种资源视为高校内部的自有资源,带有封闭性甚至垄断性[1],但高校图书馆属于国家资源,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满足校内师生的需要,而应该扩大服务对象,为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高校图书馆地区服务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展,但服务对象仅为少数校外特定用户,规模很小,影响力很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城镇化规模逐步扩大,这大大促进了农民物质生活的提高,但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却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农民教育水平偏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虽然每个地方都有公共图书馆,但公共图书馆存在馆藏资源少,知识更新不及时和服务意识落后等不足。地方高校承担着为本地方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其办学经费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地方财政,这类院校的图书馆更应该服务地方[3]。地方高校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拥有文献信息资源、技术设备和人才优势,这些都是公共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好本校读者的前提下应该主动介入社会,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服务,这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地方经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

建立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的首要要求。各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地方底蕴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甚至地方思维的方式也不相同,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不能循规蹈矩,千篇一律,而应该有各自的地方特色,抓住地方发展的各种需要,有针对性的搜集和增加地方特色资源,包括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地方特色资源。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原有藏书基础上对本馆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有针对性地增加地方企业经营决策、市场营销、农业科技和医疗卫生的比例,建立为地方服务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并且根据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发挥高校自身资源和人才优势,进一步对资源数据库进行专题性的多次加工,细化编录,能随时迅速提供相关信息,形成定点、定向及定题的特色服务;同时举行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通过技术服务和咨询,提高企业和居民的技术能力,提高居民的社会就业能力;此外,通过信息技能服务,帮助居民熟悉各种不同的信息资源,掌握获取所需信息的工具和技术,提高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

建立高校图书馆与地方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措施,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的必要手段。资源共享是现代图书馆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4]。公共图书馆的由于经费、人员和其他原因,馆藏资源更新不及时,缺乏特色和难以提供针对性服务等不足,但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范围和服务对象明显大于高校图书馆,因此两者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既可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同时又为地方发展提供动力。实现高校图书馆与地方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首先需要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即通过建立统一平台,实现对各自馆藏资源为集体资源;然后构建资源来源保障体系,即各图书馆根据各自的主要需求,有选择性的进行资源建设,做到不重复建设和全面建设,从而构建一个可以满足各种资源需求的文资源保障体系。

走入社区,提高居民综合素质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的重要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追求物质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精神文明的需求,但追求什么和如何追求则是惘然。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除了为地方提供经济发展方面的指导外,还应该走入社区,进行精神文明生活的指导,帮助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通过潜移默化去引导他们将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协调一致,增强亲和力和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社区和本馆的实际状况,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建立“老年大学”、“社区学习中心”及“社区艺术团”等机构,举办各种展览、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满足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的需要。此外,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较先进的技术设备、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服务技能,把一些利用率低或更新后闲置的资源及设备贡献出来,组建基层图书馆(室),并定期进行业务往来和指导,为发展基层文化做贡献。

地方高校图书馆应从建立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与服务体系出发,形成高校图书馆与地方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并走入社区籍此提高居民综合素质,为地方发展作出应用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华.试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报开发与经济,2011,21(33):28~30.

[2] 魏红菊.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服务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28):52~54.

[3] 林小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探析[J].常州大学学报,2011,12(4):135~137.

[4]区旭坤.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共享[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31):249,251.

地方合并高校 篇6

1 服务湖北区域发展是在鄂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

1.1 服务区域发展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按照高校管理的隶属关系和办学经费来源, 我国高校一般分为中央部属高校、地方所属高校、民办高校、行业企业高校等类型。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由地方管理或以地方行政管理为主, 地方所属高校逐渐成为中国高等院校的主体。地方所属高校, 即“地方高校”, 是指由省市各级地方政府主办主管并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院校。应该说, 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 除一般意义的服务社会功能外, 人才培养、科研与成果转化两大职能也属于服务社会的范畴。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 地方政府的投资蕴含着对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贡献的期许。因此, 服务区域或地方发展, 不仅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赋予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 更应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1.2 服务区域发展是地方高校生存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近两年, 随着适龄青年人口下降, 高校招生竞争加剧。2010年,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就预测, 未来10年中国18-22岁的人口将减少约4000万;同年, 全国人带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主编的《中国教育黄皮书》也指出, 湖北省初中和高中适龄人口生源呈持续下降趋势, 其中高中将从2005年的接近400万人逐年下降至2014年的150万人, 10年下降200多万。2011年招生“滑铁卢”率先出现在高职院校, 湖北一些院校只录到计划生源的不到一半。学生报考哪所高校直接受其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左右, 大多数地方高校往往不是一流大学、重点大学, 也不是研究型大学, 综合实力不强, 其生存发展必然在更趋激烈的生源竞争中首当其冲, 甚至有倒闭的可能。但是这并不等于地方高校不能办成有特色、有水平、有影响的大学, 不等于地方高校就率先“死亡”。地方高校如果能面对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 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联系密切, 贴近行业实际, 主动融入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之中, 积极服务地方发展, 就能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更多支持, 将使学校办学更有活力和影响力而成为一种优势, 从而获得生存基础、实现自我价值。

1.3 湖北发展建设亟需在鄂地方高校的支持

2012年6月, 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未来十年是湖北发展的‘黄金十年’”的科学论断, 指出要坚持符合中央精神、切合湖北实际、具有湖北特点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之路, 勾画了实现富强、创新、法治、文明、幸福湖北的宏伟和美妙蓝图。今后几年, 湖北将继续推进和全面实施集湖北战略谋划与布局之大成的“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从区域发展与统筹上, 支持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及世界水电旅游名城、黄石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十堰国际商用汽车之都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荆州“壮腰工程”、荆门“中国农谷”、黄冈大别山试验区、咸宁“香城泉都”、恩施武陵山试验区、神农架林区世界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等建设, 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省内各地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从产业谋划和布局上, 全面实施“四基地一枢纽”产业发展战略, 大力实施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千亿产业提升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的“两计划一工程”和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 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蓝图已经绘就, 关键在于落实。《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鄂和人才强省战略, 全面落实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建设科教强省, 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促进科教实力转化为发展竞争力。”因此, 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源的作用, 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协同创新, 促进科技成果“落地开花”、就地转化。可以说, 服务湖北区域发展是在鄂各地方高校的使命, 在湖北上述各地区、各行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中, 都需要驻鄂高校贡献更多的人力和智力支撑。

2 湖北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不强

根据2013年5月8日教育部网站上公布的2013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 湖北省124所高校当年可招生, 其中, 普通本科院校有41所, 高职高专院校55所, 独立学院26所, 分校办学点2个。除8所部 (委) 属高校外, 其他116所为地方高校, 占到全省高校总数的93.5%, 为湖北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湖北地方高校在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服务区域的能力不强,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社会服务意识不浓

相当一部分湖北地方高校也犯了我国很多地方高校的通病, 只注重争取地方政府给自己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甚至受计划经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是“关门”办学, 还没有树立主动服务与合作的互动互惠的发展理念。有的学校对服务地方发展还处于被动状态, 往往是等地方政府、当地企业找上门来了才开始注重服务地方发展, 缺乏主动融入地方的积极性和统一领导;有的学校比较注重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对当地政府的发展规划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速度、规模等了解与估量不足, 或者只注重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 不重视社会服务, 导致许多科研成果被闲置起来, 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有些地方高校意识到这个问题, 但有口号无行动, 有计划无落实, 甚至只是签署了一些校地、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做做表面文章。最终, 制约了这些高校服务地方能力的提升, 也影响了高校自身的发展。

2.2 面向地方的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较模糊

查看高校官网的“学校简介”, 发现湖北不少地方高校存在“求全”、“贪大”、“攀高”的现象, 以发展为综合性大学或教学科研型大学、追求升格为目标, 办学定位不准确, 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学科专业设置上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雷同现象, 没有很好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导致了专业设置、技术创新等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不相匹配或不能相应调整;即便是还只停留在人才培养这一间接服务的层面上的学校, 也不能按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支柱产业、重点企业、优先发展行业等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果是, 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办学条件、人才储备、科研实力难以与研究型高校抗衡, 优势不突出、个性不明显, 不仅难以承担国家级或省级重大研究项目, 学科建设也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 不能为地方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丢弃了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依托的办学特色。

2.3 服务社会的内部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现行地方高校的考核评估体系欠科学, 上级评估主要考核有多少立项课题、与地方企业签订了多少合作协议、开办了多少“订单班”, 而合作项目的投入与产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却无具体评价指标, 甚至所签订的合作协议是否真实以及有没有在实施却不进行实地考察。很多湖北地方高校也有此通病, 并没有把社会服务纳入目标管理, 也没有明确相应的管理机构或专人负责, 或者有纳入却没有明确的指标和考核办法, 更没有出台规范社会服务的政策和配套措施, 缺少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分配政策。学校相关协调、管理的部门因责任不明晰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积极性不高。广大教师也因只对教师的授课课时、科研成果进行量化, 而对教师是否进行了社会服务、社会服务质量的好坏、创造的经济效益、受益者的评价等, 都没有列入绩效评价指标而给予合理、科学的评价与奖励, 伤害了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即便参与了社会服务项目也是出于项目成果对职称评审的作用以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 至于经济效益与社会需求则放在其次, 存在明显的功利性。从一定程度讲, 一些学校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成了玩弄花架子。

2.4 服务社会实力有待提升

地方高校承担的各级各类纵向、横向课题中, 省市级课题占了相当的比重, 特别是应用性研究课题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 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但由于湖北地方高校大多数属于教学型院校, 科研活动在学校的工作中所占比例较低,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 与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相比, 地方高校也存在着科研实力薄弱、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社会服务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包括一些地方院校虽有社会服务的意识, 但刚起步, 服务团队还在培养打造中, 社会服务能力优势还不明显。加上地方各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对地方高校信息沟通不通畅和受“品牌”意识的影响, 他们对地方高校科技服务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缺乏信赖感, 宁愿花高价、舍近求远去寻求部委属高校, 也不愿意接受本地高校“方便快捷”“物美价廉”的技术服务。

3 在鄂地方高校服务湖北发展能力的提升路径

地方高校应明确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 增强社会服务观, 对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以学科建设和特色培育为基础, 加强内涵建设, 健全社会服务机制, 拓宽社会服务领域,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积极投入地方建设, 做到“以服务为宗旨, 以特色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以共赢求发展”。

3.1 更新教育理念, 增强社会服务意识

湖北地方高校要从生存与发展、责任与使命的战略高度, 认识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强化责任感, 树立忧患意识, 要把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建立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上, 把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应用研究放在同等重要地位, 密切关注和掌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来这种意识是主动的、达成共识的, 要主动密切与地方政府及各行各业主管部门、支柱产业、骨干企业的联系, 积极走出去, 而且为学校决策层和广大教师所共识成为共同愿景;二来这种服务是全方位的, 要参与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建设, 结合学校优势为地方发展提供及时和充分的人才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等。从湖北116所地方高校的分布来看, 省会武汉市的高校较为集中, 除部属院校外, 还有72所地方高校, 包括21所地方本科院校和33所高职高专院校, 可辐射全省;设在其他16个地市州和省直管市的高校共44所, 最多的荆州拥有7所高校, 而神农架林区还没有一所高校。从高校数量和地域需要来看, 每所学校都是有足够施展空间的, 甚至高校是不够用的。尤其在汉地方高校, 更要主动对接和支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地方建设。

3.2 主动对接湖北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 培养地方急需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直接和最主要的任务, 地方高校应立足地方, 对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等实际情况, 为地方培养培训大批适应生产、服务、管理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及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 湖北获批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鄂州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1家国家级开发区, 已形成汽车、石化、钢铁、食品、电子信息、纺织、建材、电力、机械、有色金属、生物等11个千亿元产业;未来将继续推进的“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具体包括: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推动汽车、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等支柱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钢铁、有色金属、纺织、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 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形成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县市;优先发展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商贸、流通、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 加快整合和开发旅游资源、壮大旅游支柱产业, 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优化、比重提升。湖北地方高校要结合自己优势和特色, 把学科和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瞄准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 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学科结构, 增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实现互惠双赢, 共同发展。

3.3 苦练内功, 提高科技应用水平

按照学校的规格, 湖北地方高校又可大体分为五种类型: (1) 省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 (2) “省部共建”地方重点院校; (3)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 (4) 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 (5) 高职高专院校。这些院校的办学基础、科研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前两类整体实力更胜一筹, 后三类则要弱一些, 尤其基础理论研究较弱。这些地方院校应该考虑到企业行业更需要科技成果应用和创新的要求, 科技服务应扬长避短地以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等为主, 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技术推广中心。一要围绕学校办学优势、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 培养或引进一批学术带头人才, 建立“专家库”, 组建和打造若干方向的科技服务团队。要善于向社会各界推荐专家, 便于社会点兵点将。二要在科研工作中, 要贴近地方需要开展科研、科技开发工作, 把校内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攻关项目及发明成果及时推向社会和企业, 使科研成果能较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甚至集中优势力量加强应用型项目的科技合作, 针对性满足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核心技术需要, 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率。

3.4 搭建平台, 健全社会服务机制

社会服务机制的构建是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保障。湖北地方高校首先要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或者明确管辖主体, 加强对服务地方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服务支持。其次, 要主动适应地方发展形势, 对内以优势学科为核心, 设立研究所、科技服务中心、校企研发中心等具有本校本地特色的科研机构或平台, 承担本校和地方科技成果产业化相关研究和推广工作, 对外与地方政府、骨干企业以战略合作协议、产业研究院、高校地方服务与合作基金等各种形式合建科技开发中心或签署协议, 建立内外对接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再者, 要以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和保护教师利益为出发点制定社会服务工作考核与激励政策, 一方面将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纳入主管部门和教师考核指标体系, 将服务社会工作作为教师评优、评先、晋职的重要依据, 另一方面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 奖能罚庸, 籍此调动教职员工进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发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热情。

摘要:“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 湖北省委省政府极其重视发挥高校服务湖北地方发展的作用。湖北地方高校在社会服务上存在意识不强、定位不清、机制不够健全、能力有待提升等不足, 应该更新教育理念, 增强社会服务意识, 主动对接湖北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培养地方急需人才, 苦练内功提高科技应用水平, 并健全社会服务机制, 为“五个湖北”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关键词:湖北建设,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邹汉青, 王晶.激发科教能量助推湖北发展[N].湖北日报, 2012-12-19 (001) .

[2]彭澎.关于湖北高校服务武汉城市圈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 2010 (6) :74-75.

[3]彭仲生, 陈海利, 罗筑华.地方普通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 2012 (Z1) :54-55.

[4]白旭东, 李滨.高校服务地方的思路及对策探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85-87.

上一篇:电信需求下一篇:注射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