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体育观

2024-05-25

终身体育观(精选十篇)

终身体育观 篇1

体育游戏极具趣味性, 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运动技能形成等方面有着神奇的效果, 它能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并对学生进行思想、作风品质的培养。下面就游戏运用原则与要求, 以及怎样使学生运动参与得到满足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运用游戏原则树立体育观

将体育游戏运用于体育教学中, 其目的是要充分发挥体育游戏的独特功能, 从其提高学生运动兴趣的本质特点出发, 促进体育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初步形成学生的体育意识。因此, 体育游戏的教育性、针对性、趣味性是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体育游戏的首要功能是教育性, 在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优良品德、道德风尚、拼搏进取、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等方面有其特殊的功能。因此, 应充分利用体育游戏为我们从内容到形式提供的育人素材, 充分发挥体育游戏所独有的教育性特点, 寓教育于体育游戏教学之中, 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使带有正能量的体育精神在游戏的根本任务中得以体现。

体育游戏已广泛运用于体育教学之中, 它作为体育活动的一种手段能有效地增强体质,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但其在运用中针对性很强, 选择性很大, 不同的游戏内容其目的、任务、要求各不相同。因此, 有针对性地选择游戏素材, 有的放矢地加以运用, 是保证游戏在运用中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 是体育游戏有针对性地树立学生体育意识的前提。

趣味性是体育游戏的本质特点, 是富有吸引力、深受学生喜爱的魅力所在。游戏的趣味性表现在它的多样性、生动性和竞争性方面。这项活动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需要, 是我们在运用体育游戏教学时, 应充分考虑的问题。因此, 突出游戏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主动性是树立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重点。

二、树立学生体育观要严格遵守体育游戏的教学要求

体育游戏有其自身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特点, 因此, 老师要认真研究体育游戏的教学特点, 严格遵守游戏的相应要求, 是使教学顺利进行和教学目的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否则会适得其反影响学生的体育意识。比如, 教师应在体育游戏的教学过程中保持和谐而融洽的师生关系, 创造出体育游戏特有的、可控的活泼而热烈的气氛;教师应在必要时直接参加游戏活动, 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的游戏活动兴趣;教师应注意观察每个游戏者的行为, 便于教师掌握学生活动时的心理变化和情绪反应, 创造条件, 激发被动者的积极性, 给缺乏自制力的学生以重要角色, 对兴奋性过高的个别学生加以控制, 但要始终尊重每个学生的自尊心, 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信念等等。只有严格遵守游戏要求, 才可以使游戏顺利进行, 只有游戏顺利进行才可以有效灌输教师教育思想, 学生体育观才可得以树立。

三、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运动参与得到满足

不同阶段的学生, 身心发展的状况是不同的, 对体育的认知情况是有区别的。要使学生快乐地参与到体育中来,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对学生运动参与进行提前设计, 主要通过游戏教学的手段提高学生兴趣, 把学生引入运动参与。比如, 身体素质好的对活动要求相对较高, 素质弱的相对要求较低,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规律, 因材施教, 通过游戏可以安排不同的角色使每一位学生的运动参与得到满足。这样, 每个人都能从运动中得到快乐, 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一种终身体育运动习惯也就潜移默化地形成了。

浅论终身学习观的确立论文 篇2

论文关健词:知识社会 终身学习生活方式

论文摘要: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型,知识、人才将逐渐取代劳力和资本而成为社会的主要驱动力,社会要求每一个成员都应具备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终身学习是指每一个人从出生到临终,在人生每一个发展阶段依其社会角色和生活需要,而终生不断进行学习活动的历程;社会的进步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终身学习观的建立将对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1世纪,人类将步人知识经济新时代。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社会的到来,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浪潮的不断涌人,人类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信息和知识正在取代资本成为推动社会财富增长的重要资源。根据教育社会学的观点,当社会向未来一个变动的状态发展时,一切教育设计及学习活动均应根据未来社会的特征及需要而进行,以帮助人类适应未来的社会。知识社会的来临使学习和教育的地位更为凸显,它对教育模式、教育制度、人才培养方式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对终身学习提出了迫切需要。终身学习不仅成为面向21世纪的生存概念,而且将成为21世纪人们的典型生活方式。

一、终身学习思想的提出

终身学习是指每一个人从出生到临终,在人生每一个发展阶段依其社会角色和生活需要,而终生不断进行学习活动的历程。它要求人们将学习作为一种贯穿终身的主要社会活动,让其成为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让人们通过不断的学习过程逐渐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终身学习不仅是指人的一生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社会经验和从业能力的过程,更多的是指提倡个人应培养终身继续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培养一种文明生活方式。

终身学习思想来源于终身教育思潮。在古罗马时期,亚里士多德主张“公民要受到持续的教育”,即公民不仅要在青少年时期接受教育,而且在其中、老年阶段也要接受教育。古伊斯兰教提出“一个人应终身受训”和“从生到死都应自己教育自己”的思想,中国的孔子在其著作中也提到了“学而不厌”的思想,这些孕育了终身学习的思想的萌芽。

到了20世纪60--70年代,终身学习问题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成人教育教授协会以及文化合作会议的推动下扩终身学习观念逐渐为世界各国所接受。有关的专著和研究报告,对终身学习的起源、意义、目的、策略及体系作了清楚的界定与深人的探讨。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将终身学习与生活概念并列起来。根据他的理论,“终身学习”应是由“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概念组成的,即“终身学习”的概念应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从时间上应包括从婴幼儿、青少年、中年及老年,即人的一生都要接受教育;在空间上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场所和方式,这是终身学习与人的生活时间与空间的整合。

进人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政府开始关注终身学习的立法问题,美国于80年代初通过了《成人教育法》,日本于1990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振兴法》,韩国国会于夏讨论了有关《终身教育法》的立法问题。至此,终身学习的思想深人人心。

二、确立终身学习观的现实意义

终生学习的观念的确立打破了以往将学习活动局限在学校教育的阶段,使学习活动能够贯穿人生全程的各个阶段,帮助个人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它对人类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人类生存需要的角度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巨大变革,使得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开发的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要。这是源构变化的特点表现为:一是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高于物质生产部门;二是脑力劳动者人数越来越多于体力劳动者。也就是说,社会中多数人将从事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以及其他服务业。因此,在知识社会时代,劳动者的知识化将成为必然趋势,知识劳动者将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知识劳动将是绝大多数人谋生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从人的主体需要出发,人们必须终生不断地学习,才能有效地从事知识劳动。此外,知识社会还是人们的职业和岗位变动更加频繁的时代。研究表明,在工业发达国家,在过去的时间里,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8000多个原有的技术工种消失了,与此同时出现了6000多个新的技术工种。这一情况使得以往那种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业终身化的倾向已不能适应时代需要,对于劳动者来说,不断更新知识,及时掌握最新知识极为重要。它需要更新就业观念、教育观念、学习观念,自觉接受终身教育,时刻准备为适应新的就业岗位而努力学习,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从人类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终身学习能满足人们自身发展的需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社会将利用教育来促进其成员的全面发展,人们也将把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作为自我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率加快,科学发现、发明到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由于知识老化周期加速,职业更替频繁,一个人无论他所学专业知识多么“现代化”,若干年后就会遇到相对应用领域而言的专业知识的过时问题。据研究,一个人在学校受教育阶段只能获得需要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的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取得。在开放的社会,每个人都面临大量的竞争者,一个人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追求自我实现,提高自我价值,就要不断自我开发,自我提高。学习使人民不断自我完善的同时也提供职业发展和改善生活的机会。人需要生存的智慧,学习为生存之道。学习的能力就是将来生存的能力,对所有人来说,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回报无限的投资。 同时,知识社会的时代特征也在客观上要求人们进行终身学习。首先,现代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变迁,科学技术正以一种“加速度”产生变革。特别是在以电脑及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出现之后,不仅信息的传播与积累将更迅速,而且对各种学习形态也造成显著的影响,国际网络已成为终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终身学习在社会的学习活动中必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其次,由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达、休闲活动增加,以及营养健康观念改变,使人类寿命得以持续延长。其结果将使许多国家步人“高龄化社会”,人们退休后的生命周期第三阶段的时间延长,不仅带来老人健康、福利安养及休闲等方面的问题,也形成对老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即对老人教育的要求。人口高龄化的结果,促使社会必须重视老人终生学习问题。最后,现代社会形态的一个明显变化是逐渐从一个“生产导向”的社会转变成一个“消费导向”的社会,休闲经济、娱乐经济将得到很大的发展。人们不仅要为掌握生产的本领即“谋生”而学,也要为“乐生”而学,一个人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善于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自己的个性不断丰富化。为“乐生”而学,为个性的完善而学,必然使学习成为终身的活动。

三、终身学习观的确立

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偷快地应用它们。而终身学习观是终身学习的思想在人类生活方式中集中体现。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意味着,学习是有意识的活动,是个人有意安排的,教育和学习并非具有工具价值含义;对学习机会普遍享有的共同期望,无须考虑个人的年龄、性别、职业、地位;承认在各种不同情况中非正规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习者自我独立地进行学习;主张学习是终身的历程,是一种连续过程。建立终身学习观要求我们做到:

第一,学会认知。从手段性意义上讲,是要使每个人学会了解周围的世界,能够保持尊严地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交往能力;从目的性意义上讲,是养成人们乐于理解、善于认识和发现的品格。由于学习有用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变得十分重要,学制越来越长,空闲时间越来越长,这将使越来越多的成人能够去感受知识和个人自学带来的乐趣。扩大知识面可以使每个人更好地从各个角度来了解他所处的`环境,有助于唤起对知识的好奇心,激发批判精神并有助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辨别是非。

现代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为人类学会认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有关研究认为,人脑尚有90%的潜力可挖;人对大脑皮层的利用率只有1/5,而整个大脑的功能则相当于140多亿个微型计算机组成的信息加工系统。在认知过程中,最重要是学会思维。因为认知主要是智力活动,而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同一事物,同一种知识,有的人能很快做出正确分析和判断,获得认知,有的人则不能,这常常是思维能力上的差异所致。所以看一个人是否会认知,主要是看其是否学会了思维,是否能把观察、联想和思维结合起来,特别是看其能否进行创造性思维和理论的或辩证的思维。

第二,学会做事。即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工作的知识含量越来越大,因此,已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把学会做事简单地理解为人们为了从事某一特定的工作,而去学习基本重复不变的实践方法。要使人们学会做事,就要重视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资格。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素质,它是通过职业技术培训获得的资格、协作能力、首创能力和冒险精神的结合。在现代高度技术化的社会中,交往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是人应该具有的重要素质。

第三,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善于与他人相处,是面对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要求。学习的使命,是使自己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又具有相似性、相互依存性。由此出发去认识他人,发现他人,调整自己,从而养成乐于参加与人合作的项目、活动的习惯。

第四,学会生存。任何人要生存于他所处的社会和时代,就必须通过学习和教育来获得人类特有的生活技能,否则就谈不上人的存在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生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因为知识社会的知识,跟先前社会的知识的涵义不同,它已经从教养性的因素转变为生产性的因素。仅仅只掌握某些经验、技能,而不掌握足够的知识,人类的生存就将受到严重的威胁。从“类”的角度而言,人类必须学会“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谋生存,否则便会遭到生态环境恶化的报复。从“群”的角度而言,知识社会的差距表现为“知识的差距”,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竞争、人才竞争、学习竞争、教育竞争。谁在知识上落后了,谁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如何通过创新培养终身锻炼的体育观 篇3

在针对传统教育发展过程中,通常以应试教育为主以及在教学模式上为“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导”的方式,而在新时代的发展情况下,在体育教学上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朝着素质教育的核心发展。所以,在针对体育课程教改中不断总结经验、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以便能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发展教学任务。

一、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

体育教学包含着各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这些要素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变化。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辩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正确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做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与能力,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势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大脑,让学生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老师。使学生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绿色教学理念

传统化体育教学方式总的特点是过于关注教材、忽视学生天性,对学生的体育素质有一定的“污染”,不够环保绿色,其基本形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性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和知识的系统传授,极为忽视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绿色教学理念亦可称人文教学理念或者情感教学,是非常创新的一种教学理念,与体育的传统教学不同,它以学科核心知识为重点研究对象、以教学反思为常用策略、以减轻学生学科压力为目标,从根本上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涵盖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在绿色教学方式中,教师起到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发散学生的参与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生的核心性,极大地提高其客观认识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发挥模式创新作用,增强教学活动“互动效应”

体育教学中的单向教学,使整个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应当引起关注。首先,要注重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当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将教学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教师侧重于发挥引导作用,要注重开展探究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训练项目分析感悟、小组分析、逐一示范、点拨、点评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研究、示范表演、点拨提升等环节完成学习目标,同时提高了思维能力、模仿能力、感悟能力与分析能力。其次要运用分层方式有效满足学生的整体发展。分层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基础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部分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只有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才能够有效满足这些客观差别,能够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能够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开展训练。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的目标、要求、考核标准分为不同的层次,促进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层次范围内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知识性、能力性和情感性的相统一,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促进教学活动有效深入进行。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当在体育教学中强化理念创新与过程改革,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基础,让体育教学绽放精彩。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在“健康第一”的前提下,从教和学两方面同时进行正确引导和积极创新,在立足课程、提高技巧、强化能力的基础上,做到富教于乐,方能让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也积极锻炼其智力和能力,做到永久热爱体育运动,自发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从而养成终身锻炼的大体育观。

树立高职生的终身体育观 篇4

“终身体育观”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终身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终身教育”的物质基础。“终身体育”是指人们从少年儿童到中老年乃至一生, 终身坚持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 是人们一生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总和。高校体育教育是高职生接受体育教育的重要里程, 是接受体育教育最为系统、科学和规范的教育时段, 也是强化高职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体育能力、塑造终身体育观的最后一站。

一终身体育观对高职生人生的意义

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育教育是应用个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 达到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增强体质, 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有意义、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集健康、教育、社交、娱乐、休闲、对抗、抗挫折等多功能的学科。尤其在培养学生的心理学功能和社会学功能以及促进学生的健康、展示自我身心力量方面, 有着特殊的功能。在一个充满希望、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里, 体育健身运动已经逐渐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健身、保健、养生、娱乐等重要内容。健康的体魄、愉悦的心情、充沛的精力是现代人的一种追求。体育健身运动不仅影响着现代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还影响着个人的美好理想的实现。“富而思健, 健而思乐”已成为时代的共识。体育健身运动正以其特殊的功能, 全面介入了人们的生活领域, 真正成为当代人一种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

在新时期里, 现代人对健康的渴求已由身体健康拓展到精神健康、情绪健康、智能健康和社交健康等各领域。当代大学生虽然被誉为时代的骄子, 但却面临着经济、学业、生活、就业、恋爱等多重压力, 如果不进行适时的疏导和调适, 很容易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生理机能的损坏和产生心理障碍等身心疾病。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其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功能, 并使这种功能充分拓展和延伸。然而身心健康、思维敏捷、朝气蓬勃的现代人, 并非与生俱来, 也不是一朝一夕锻炼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需要科学的锻炼、持之以恒, 才能锤炼成适应社会发展、具有竞争能力、体魂强健、意志坚强、奋发向上的社会中坚。因此, 塑造高职生的终身体育观, 提高高职生的体育能力, 不仅关系到高职生终身享受体育的乐趣、丰富的生活、健康的身心、创造人生更大的价值, 而且还是关系到我国体育人口的数量和质量, 关系到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树立塑造高职生的终身体育观

摒弃陈旧的传统体育教育观念, 构建富有时代性、主体性和长效性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体系,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是现今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也是成功树立高职生终身体育观的有效途径。

1 体育教学应由传统体育教育观向终身体育教育观转变

传统体育教育观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现阶段的在校期间的生物学方面的改造, 偏重短期效应, 而忽视学生投身社会后的长期效应;只重视“三基”传授与掌握, 忽视学生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的培养, 这与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和学校体育目标的定位是不相容的。不从学生的内心需要和兴趣出发, “千篇一律”、“一刀切”是传统体育教育观的显著表现。而终身体育观是一种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学生生命发展的角度出发, 从终身体育教育入手, 以体育兴趣为先导, 以学生体育情感为切入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发展个性、满足需要、身体教育和终身体育意识教育的一种全新的现代体育教育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体育习惯以及创新思维和体育实践能力, 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它不仅限于对学生生物学方面的改造, 而更是把学生的情意方面的品质、个体人格的完善、个性丰富性的弘扬, 以及社会性的品质等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与任务, 从而让学生获得生物、心理、社会方面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长期的综合效应。在这一教育观念指导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 无疑将为高职生终身体育观的塑造, 增添生机和活力。

2 注重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体育教学新模式

所谓“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某种教育理论指导下, 按照体育教学的规律, 围绕着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来设计与规划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表现出“重智主义”、“生物学效应”和“技术至上”的价值观, 几乎排斥所有的“异端”教学模式的发展空间, 崇尚教师、课堂、教材三中心论, 严重压抑了学生好动的本能和活泼开朗的天性, 无法满足高职生对体育运动的需要, 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思维与体育实践能力得不到发展。在当今社会, 这种教学模式无疑与现代体育教育观和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流格格不入, 将对体育教学的主体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倡导“重视个性、以人为本、终身发展”的体育教育思想,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努力探索和研究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如快乐体育、成功教育、情知教育、情境教育、能力教育、运动处方教育等体育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面, 广大的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地探索选项式教学、组合式教学、结构式教学和俱乐部式教学等新颖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无疑突破了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 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3 注重加强对高职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

高职生的兴趣比较广泛, 要想让高职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 并对体育运动保持恒久的热情, 培养其体育兴趣是关键。体育兴趣是学生体育实践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反映, 是推动学生体育活动的内驱力。因此, 体育教师在重视体育基础理论和体育技术、技能的同时, 还应当把握当代高职生的体育生活中追求新奇、追求时尚、追求刺激、追求健与美的心态。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内外创造条件, 开展一些现代的时尚运动项目, 如:街舞、轮滑、网球、武术、体育舞蹈、攀岩、瑜珈、定向运动等项目, 并为高职生创造自选、自组、自练、自评等的环境和营造集“知识、娱乐、休闲、竞技”于一体的体育氛围, 力求人人都能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和成功满足的感觉, 从而逐步培养高职生主动参与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体育能力涵盖了体育活动能力、学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运动欣赏能力等。提高高职生的体育能力是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条件。因此体育能力是高职生在掌握、运用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实践中, 通过亲身体验, 逐渐地培养出来的, 并在长期的体育运动中得到巩固和提高, 学生从中领悟到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价值和社会生活的意义。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周铭华.析校园体育文化对终身体育形成的促进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 .

[2]于文谦.体育方法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54—55.

[3]宋享国.论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 (4) .

从“应试体育”到“终身体育” 篇5

“也挺矛盾的,我们家长知道老师是为了孩子好,怕孩子摔了碰了。我们小时候,越是这种天气越要在外面活动,堆雪人、打雪仗多有意思啊。”儿子在这所中学念书的张女士说。

一场大雪让孩子们只能在教室里上体育课了,张女士说,儿子坐在教室里,心里总想着操场上的雪。“现在学校要把学生安全放在第一位,有时候家长也想让孩子多玩儿、多锻炼,但是狠不心来。”

同一天上午,北京五中分校的500多名初三学生,却在雪地中完成了12公里的远足锻炼。校长杨春林说,学校的奥林匹克公园远足计划早就定好了,没想到“天公作美下了雪”。

“校长体育”引发制度改革

由于“天公作美”,当天上午杨春林“推掉”了学校的行政工作,和学生们一起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

“我本来想陪孩子们走半程就回学校,但最终和他们一起走完了12千米。第二天我还觉得腿有点儿疼,可孩子们特别快乐。”杨春林说,“有个学生跟我说,从来没有这么快乐地在雪地里面运动过。这种运动不光让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对他们的心理压力也是一种释放。”

五中分校规定,每周五下午不给初三学生安排文化课,体育教师带着即将面临中考的同学去学校附近的地坛体育场进行体育锻炼。在杨春林看来,“这是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学校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中,一定是第一位的。如果学校在办学理念上有这样的定位,那么接下来的所有问题都不是困难。”杨春林说。

学校领导层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理解,已经成为校园体育锻炼风气浓厚与否的先决条件——位于宁夏石嘴山市的宁夏平罗五中,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1994年读宁夏体育运动学校,学校属于中专,我学的是射击专业,那时候念书念得比较艰苦。”宁夏平罗五中副校长莫莉华至今还保持着运动员的开朗性格,“毕业后又从事体育教学,在工作的过程中逐渐爱上了这一行。我开始尝试学习更多项目,比如羽毛球、乒乓球,体会真的很明显,不光身体素质提高了,意志品质也坚强了许多,体育运动对性格方面的锻炼就更不用说了。”

如果不是有一位体育专业出身的副校长,或许平罗五中的体育教育会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情况。平罗五中有500余名初中学生,学校共有12个班。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生源复杂,个性特征差异明显,学校面积不大,没有操场,几乎没有任何大力发展体育运动的外部有利因素。

“其实,学生普遍喜欢课外活动、喜欢体育锻炼,前提是学校要精心组织、合理安排体育活动。”莫莉华说,“我们学校体育方面得不到什么拨款,我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大课间的体育锻炼,主要是跳绳。”

“大课间”是上午两节课之后的课间操时间,学校为“大课间”留出30分钟,几乎相当于一节体育加课。这个学期“大课间”的主题活动是跳绳,在热身运动之后,多种形式的跳绳活动就要陆续开始。仅双人跳绳这一项,就有“找朋友”、“手拉手”、“黄金搭档”、“双燕展翅”四种难易程度不一的玩法。

“‘大课间’已经坚持4年了,现在每年我们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达标率都在95%以上。”莫莉华说,“其实‘大课间’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动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同时又给学校工作带来活力,让学校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

“应试体育”陷入理念误区

“学校体育从校长抓起”,这在当前教育制度下无可厚非。事实上,也正是校长们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之后,校园体育的开展才变得顺畅起来。不过,在一些教育专家看来,此举并非长久之策。“校长体育”概念中需要警惕的恰恰是“校长意志”在校园体育发展长期规划中的“被动性”。

似曾相识的前车之鉴就是“市长足球”。“市长足球”出现在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改革初期,足球的巨大影响力和“城市名片”效应,使城市行政领导对足球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但近20年来的足球实践表明,过于强调“市长”的“市长足球”,其生命力堪称“脆弱”。比如缔造过中国足坛辉煌时代的大连实德足球俱乐部正在履行注销程序,而2010年干脆由重庆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独资组建的重庆足球俱乐部(重庆FC),也正在离开重庆迁往青海的途中。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学校重视体育课的原因是为了通过体育考试。”北京育才学校副校长刘树棣说,“现在中考体育占40分,这个比重很高。所以,初中阶段体育工作开展就比较顺利,但是体育跟高考不挂钩,学生对体育会考的重视程度很差,不少家长给孩子开免考的假证明,就是为了让孩子‘挪用’体育锻炼的时间。”

“校长体育”的重大隐患,还在于随之而来的“应试体育”的暗潮涌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诸多表态“一定大力发展校园体育”的校长,同时都希望“将体育纳入学校工作考评标准”,“用‘中考’和‘高考’指挥棒来促进学校体育”。在教育界专家看来,“应试体育”的短期效应或许令人满意,但长期效应却难言乐观。

“对学生体质的评价,政府方面可能会将其纳入高考和中考体系中,但学校对学生也应该有一套自己的评价办法。除了体质健康标准,仅仅用体育运动能力来评价一个学生也不全面。”上海川沙中学校长邱永飞说,“有些体质好的同学不努力、不练习,体育考试成绩还是很好。但对有些同学来说,有的标准根本无法达到,这只会让他们产生消极态度。所以,评价应该是一个过程,不能仅仅停留在考试成绩上。比如三级跳远,有的学生轻松一跳就是9米,有的学生再怎么练也就能跳到6米。我们不能简单地认定6米就不及格,如果他练习的课时够了,我认为也可以给及格。所以,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可能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有着更深远的影响。”

“终身体育”塑造价值观念

究竟什么理论才有资格真正成为推动学校体育蓬勃发展的基础理论?

“我们搞学校体育的理想目标,是让孩子们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终身体育’教育,让他们能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体育锻炼。”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学校体育教研室主任王华倬告诉记者,“‘终身体育’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体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终身锻炼的习惯,整个社会的进步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终身体育”意味着在义务教育阶段养成锻炼习惯,在成人之后仍能长期保持。体育运动对于人、城市乃至国家和民族的性格塑造,都有其积极的意义。

“我们教育体制中很大一部分是效仿苏联的,现在我们发现,很多国家都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比如俄罗斯,2010年俄罗斯要求所有中小学下午3点以后不许上文化课,政府按照体育、科技、音乐等类别分设10类课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任何开课的地方接受相应的教育。下午3点到5点这两个小时的教育资源国家出资,学生免费。反观我们的孩子,却要承受更多的学习压力。”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王东江说,“俄罗斯这种做法,就是为了让孩子在学生阶段养成一个爱好,我们也在组织教育专家研究今后应该怎么做。”

无论是在现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校长体育”还是“应试体育”,其意义都在于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作出铺垫和过渡。只有全社会清楚地认识到“终身体育”可以成为自我个体“终身受益”的保障,“少年强则国强”的美好愿望才有希望成为现实。

终身体育观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终身体育观,体育锻炼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自2010年至2012年, 从华桥外国语学院, 长春

理工大学每年随机抽取大学一年级各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级, 在正常的体育教学情况下, 进行终身体育观的培养, 另外在随机抽取一个班级作为对照班级, 进行比较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研究方法, 作为研究提供的参考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2010年到2012年步入社会的936

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936份, 其中对实验班级发放的问卷492份, 回收488份, 回收率97.1%, 有效问卷476份96.7%;对照班级发放的问卷444份, 回收424份, 回收率95.5%, 有效问卷416份, 有效率93.7%。

1.2.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1.2.4、比较分析法对文献资料和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对2004年到2009年步入社会的936位毕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比较分析, 实验班平均每人每周锻炼时间、每周锻炼次数、自觉锻炼人数的百分比都远远高于对照班, 实验班和对照班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教师有目的, 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是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关键。

3、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途径

3.1、从培养学生兴趣入, 手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在对某种体育活动感兴趣的前提下, 才能首先去注意、观察, 再去分析, 自己去尝试, 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这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 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 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提高其主动性, 为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判断、选择和学习的空间。例如, 进行身体素质锻炼时, 教师将各项目的动作要领、作用及其科学锻炼方法教授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主观想象, 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同时也可通过根据学生需求来布置教学任务,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2、发展学生体育的综合素质, 体验体育锻炼的乐趣

教师除了传授体育知识, 还要把运动保健、体育竞赛规则与编排、体育欣赏等方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他们勇于发现体育锻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 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

3.3、注重个体差异, 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为每个学生设置不同的教育目标, 这样就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 能够取得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成功, 不断的体验成功进而不断的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教师还可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进行鼓励, 奖赏等,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 了解每一个学生,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好体育课, 创造出一种自由宽松的融洽氛围, 学生才能更加有利的形成终身体育观。

3.4、积极开展开外体育活动, 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余时间, 应当根据社会体育动态, 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 组织学生进行“学士杯”比赛, 或与其他兄弟院校进行交流、比赛以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 教师还应采取俱乐部、兴趣小组, 协会等方式, 让学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 或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 选择自己理想的锻炼活动, 通过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使学生更快形成体育锻炼意识, 形成终身体育观。

4、结论与建议

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祖国的未来, 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体育教师, 我们不仅要上好体育课, 保证在校生的身体健康, 还要着手现在, 放眼未来, 把“野蛮其体魄, 文明其精神”放在教育的首位, 并且能根据社会发展的动态, 把学生培养成身体素质好, 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能使学生根据自身健康状况, 制定出自觉加强身体锻炼的短期、中期、长期锻炼计划, 而且能逐步实现。本文根据当前大学生身体实际现状, 走入社会的锻炼情况, 提出了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主观能动性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陈宇.试论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其体育锻炼主管能动性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4 (3) 95-96.

终身体育观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终身体育观

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运动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终身体育”思想应运而生,因此,学校体育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体育俱乐部教学就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成果,它对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和终生体育行为的形成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对终身体育观概念的介绍

对于终身体育观,主要发展在人们的一生之中,是身体锻炼和体育教育的综合。广义上讲,是指一个人整个生命过程中,一直不断地从事体育锻炼的过程。狭义上,是指人们的终身体育观念和终身体育意识。立足这一思想,高职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端正的体育锻炼习惯,运用科学与合理的锻炼模式,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使得学生的体育素质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二、高职体育俱乐部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观的基础

体育俱乐部教学能够有机的融合体育竞赛、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教学,其中包括了赛、练、学、教等方面的内容,并且不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统一了体育课外活动以及课堂教学以及相关运动技术,实现了对于体育课外活动的有效管理。与此同时,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模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于运动技能的理解以及掌握,让学生逐渐发展出良好的学习态度。实现自身强健的目的,使得学生的终身教育观念得以增强。在高职院校,俱乐部教学需要以终身体育观为指导,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其次,重视专项俱乐部教学的编写,形成完善的教材体系。再次,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得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身体素质的增强。另外,要积极发挥录像教材的功能,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来指导学生走向社会后的体育锻炼,从而使其终身受益。

1、高职院校俱乐部教学对终身体育思想具有促进作用

俱乐部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增强体育价值观,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立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的特征以及俱乐部教学的结构,能够实现学生在选择上的自由性,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和运动健身热情,在俱乐部教学中,获取正确的锻炼方式,更好地生活和学习,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2、体育俱乐部模式能够促进社区体育以及学校体育的融合

最近几年,全民建设理念受到了广泛的推广。社区体育对于我国的全民建设战略来说意义重大,是重要的出发点以及形式。通过在高职院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模式,能够促进社区体育以及体育教学的有效融合,促进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并且促进新型社区体育市场的形成。学生经过高职学校锻炼模式以及专项技术的培养,能够逐渐发展出体育俱乐部的锻炼思想,并且在毕业之后也能积极的参加并且融入社区体育俱乐部的锻炼中,因此,社区体育俱乐部对于学生毕业后的生活有着较大的乙醇,能够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思维,并且有计划的进行体育锻炼。

三、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有助于推动学生终身体育观思想的形成

1、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认知水平和参与观念

通过俱乐部教学,学生能够增强对于体育基本常识的理解,并且掌握一定的基本体育原理,明确生活、学习和日常体育锻炼的密切关系,并且真正的了解到体育锻炼带目的、特征、具体任务以及意义。学生能够加强对于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全面学习,并且加深对于体育教学内涵的了解和掌握。教师需要加强对于“重在参与”精神的宣传,让学生提升对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且发展自身的体育锻炼意识[1]。

2、重视思维潜力的挖掘,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

对于高职院校的体育俱乐部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形成科学的教学计划,要遭保证教学任务的同时,提供更多的体育实践机会,挖掘他们的思维潜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提高了教学效果,锻炼了学生独立从事体育实践的能力[2]。

3、借助俱乐部教学实现学生个性的培养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观念和自我管理、自我锻炼的体育能力。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兴趣至关重要,因此,要重视兴趣,实现个性相似学生的组合。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积极的,教师在课上的组织与安排,都会得到学生的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体育俱乐部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的束缚。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在发育过程中,还不是很成熟,所以他们希望作为自己学习和生活得决策者并且渴望成熟独立。通过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实施,学生能够获得自由选择机会,教师可以指定学生学习特点的体育训练项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学到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训练内容,这充分尊重的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主体选择,让学生的个性化体育锻炼要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并且促进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发展。

4、关注学生的自我检查以及教师的体育锻炼效果评价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学生都有着比较明确的就业方向,他们接受的都是某一专业技能以及理论知识的教学。所以,教师需要选用符合学生专业发展的体育锻炼模式,进而避免学生出现职业病,并且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职业习惯。

为此,对锻炼成果十分关注,重视自我检查和评价。在具体教学中,需要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知识和方式的传授,积极运用在体育实践中。体育俱乐部教学有利于学生锻炼积极性的提升,促进智力开发。同时,教师需要重视教学组织,促进教学的目的性与计划性,加快教学内容的完成。所以,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探索,增强责任心。

四、结束语

综上,对于高职院校的体育俱乐部教学而言,能够锻炼学生的体育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提升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使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相关知识,能够进行锻炼效果的评价和判断。因此,教师需要积极探索适合现代职业教育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以教育改革为核心,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温织琳.广西普通高校办篮球教学俱乐部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2]杨伟群.长春市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特征分析与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终身体育观 篇8

一、改革教学模式, 建立新的体育考核体系

新大纲的调整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出台, 对教学计划的制定提高了难度。教学中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 向多方位的教学模式转变。制定计划的时候, 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调查。在计划制定的过程中, 要注意必修课、选项课、活动课的搭配。《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对教学做了很多具体的说明, 把学生健康发展放在首位, 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结合教学改革精神,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从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出发, 制定出符合教学改革, 符合学生成长的有特色的教学模式。选项课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开展和持久锻炼、终身受益的体育项目内容。还要考虑本地区气候特点和学院的实际教学条件及师资力量, 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 使教师“教有所长”, 学生“学有所用”, 使每个学生真正精通一项体育项目, 从理论到实践, 从技术到规则, 达到一定高标准;掌握两项以上运动项目的一般常识和竞赛规则;明白三个以上运动项目的一般知识和运动竞赛规则, 做到“一精、二会、三明白”, 增加参与面, 多方面培养兴趣, 养成习惯, 持之以恒;还要教会学生观看和欣赏体育比赛, 让学生在“学、看、练”三合一的连环模式中逐渐形成自觉的行动, 使学生学到的体育知识和社会体育接轨。另外, 还要建立新的体育评价体系, 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 在评价学生成绩时, 除了要考虑身体素质外, 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先天条件、兴趣爱好、出勤、态度、创新、自我锻炼的能力、进步的速度等因素,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我们可以采用体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和教师观察、测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的综合方法来评定。

所以, 高职院校体育改革必须彻底改变旧的教育体制, 建立一种以发展学生身心健康为核心, 以传授知识、技能为手段、以思想教育为先导, 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 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二、增强体育意识, 培养体育兴趣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延长人的寿命是个不争的话题。体育一词, 其英文本是physical education, 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体育的特殊作用和功能告诉我们:体育就是身体活动, 能提高运动系统的功能, 能舒展四肢, 增强各关节的灵活性和肢体的协调性;改善和提高心肺系统的功能;改善中枢系统的工作能力, 关键是能适应外界环境和气候的变化, 减少疾病。鉴于体育的特殊作用, 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的认识, 让学生了解体育意识就是自身的需要。只有意识还不够, 还要加强兴趣的培养。笔者认为, 培养兴趣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 教师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 幽默的语言和利落大方的仪表, 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让学生接受你, 喜欢你 (知识的传授者) , 只有和学生成为朋友, 你才有机会向其传授相关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思想, 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 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播放内容新颖、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体育片段或比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在感观上有个好的印象, 通过具体项目的练习, 语言上的鼓励, 逐渐培养兴趣。体育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 是“培养”和“练”出来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真正感兴趣, 就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热情, 精神愉快、不知疲倦地投入到这个项目的练习中。有练习就有收获, 使练习成为一种行为习惯。有了习惯, 才能主动参加体育实践, 有了一定成绩以后, 自己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进而对更高的目标产生兴趣。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目标教学, 使学校体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长时间的兴趣练习, 自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了兴趣和爱好, 才能有对相关知识学习的渴望。

三、体育能力的培养

终身体育能否真正实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知识的多少, 是否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 是由个体的身体能力、知识技术运用的熟练程度等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 这是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特殊能力, 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最佳途径。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能力的培养。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1. 自我评价能力。

(1) 指标评定。学生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教育部颁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各项测试指标, 一是作为学校以及上级体育部门了解学生的总体健康状况的基础资料, 二是作为受试个体的学生本人, 是了解自己体质状况的可靠指标。学生用所获得的体育知识, 用各种指标对个体的健康水平、体质状况等正确地作出判断, 调整和改进练习方法, 从而有效地指导自己和家人的体育锻炼。 (2) 锻炼计划和医务监督并举。学生用所学的体育医疗知识, 对自己的健康状况, 练习水平, 竞争能力等做出正确的判断, 调整练习强度和方法, 使自己能有效地从事各项工作, 而不致因为不了解自身状况、不当运动而对身体造成伤害。教师在上课中要对“问题学生”给予特殊关照, 避免在上课中“意外事故”发生。例如, 有心脏病的学生不能参加剧烈活动外, 就是30秒的跳绳练习也能使其昏倒, 而给教师正常上课带来麻烦。

2. 自我锻炼能力。

能力是自我锻炼的先决条件。《纲要》下发以来, 各级领导和各部门都十分重视群众体育活动, 学校也给予大力支持。“每天活动一小时”为学生的活动创造充分条件———时间、场地、技术。教师要借此东风, 在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段时间,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和技巧, 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 并能熟练地运用, 这就是自我锻炼的能力。终身锻炼是必然的结果。学生要达到自身锻炼不是目的, 要用自己在校期间学到的相关体育知识指导他人或带动他人从事体育活动, 自己受益, 周围的人也受益, 真正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全民参与才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3. 组织管理能力。

这是一种较复杂的综合能力, 包括策划、考察、预算、宣传、组织、安全、连络、交通、住宿、执行、监督、总结等多个环节, 是多方面的,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一次比赛, 考察学生的管理能力, 并给予一定的指导。

4. 体育竞争意识。

竞争是体育运动所特有的特点,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 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学校举办各种比赛 (运动会) , 是提高学生竞争意识的最佳方式。通过体育竞赛的激烈竞争,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加强团结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之间的学习与沟通, 锻炼了良好的性格。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健康的身体和竞争意识, 为今后走上社会, 适应紧张的工作和经济发展, 打下良好的基础。

5. 体育欣赏能力。

体育的魅力是任何比赛不能与其媲美的。观看体育比赛, 是千家万户闲暇时间放松紧张状况的一种方式, 没有任何活动能像体育比赛那样让全世界各行各业的人关注与观看。有了参与, 就有了观看和欣赏。欣赏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 欣赏喜欢的球员, 欣赏服装、多功能场馆, 比赛中的高科技设备, 甚至是比赛场上“热血沸腾”的观众。这是一种素质。观看比赛, 能使自己心情愉快, 赏心悦目, 学习与接受新鲜事物和世界各国的体育文化。艺术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只有对体育项目相关知识的了解, 才能把体育比赛当作艺术来欣赏, 激起人们的美感, 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终身体育已进入千家万户, 是现代体育的发展方向,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一个主要环节, 也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前沿阵地。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 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有“一技之长”, 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 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 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所以, 我们只有认真研究与探讨终身体育观, 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 才能使学校体育成为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全过程中的基础阶段。由此, 无论是为了使自己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 还是为了让自己在现代社会中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终身体育锻炼无疑是最佳的选择。社会在进步, 经济在提高, 人们对物质文化水平的要求也趆来趆高, 要想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有好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知识及参加活动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 高职院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加强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以上是我的个人粗浅认识, 请各位专家和体育教师批评指正。

摘要: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方面,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必须向终身体育教育转轨。终身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 增强学生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使学生终身受益。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 传授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 培养和激发体育锻炼动机, 加强意志品质、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等几个方面展开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终身体育,体育意识,培养,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详.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21.

[2]林诗娟, 论终身体育[N].武汉体育学院报, 1993, (3) .

[3]张人俊, 张玉国.简论健康教育学[J].教育研究, 1990, (12) :45-47.

[4]唐斌.浅谈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与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 (理论) , 2009, (5) .

高中体育培养终身体育精神 篇9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各种教育的总和。终身体育锻炼是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贯彻一生的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活动的过程。终身体育锻炼者是指意识到自己的一生必须坚持不懈的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人。终身体育教育是贯彻人的一生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它是自发自主的教育,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没有教师、没有体育课作业的条件下进行的,人们根据各自的主观条件自主进行体育锻炼。随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终身体育也逐渐成为各国体育发展的一个热点。高中体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在这一阶段至关重要,将起着基础、指导作用。高中体育教学应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与技术、价值观念,让学生学会选择体育锻炼方法,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观念、意识,并形成自己的体育能力。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充分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1、从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可趋向某种事物并由此能获得情感满足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有由事物或行动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也有由事物或行动的目的和任务引起的间接兴趣;有产生于活动过程而在活动结束后即消失的短暂兴趣,也有成为个人心理特征的稳定兴趣。直接体育兴趣是指学生被某项体育活动本身所吸引,一旦产生这种兴趣,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间接体育兴趣是指学生充分认识练习的意义,对体育效果感兴趣,它离不开自身的意志努力。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应从教育引导入手,一是加强体育知识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参加锻炼的价值,加入到锻炼的行列;二是树立正确的目标,对已形成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明确方向,保持稳固的兴趣。

2、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发现法、探究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育教学发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它的科技含金量不断增加。如: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切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演示,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进行讲评。这样,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呈现出多样性。又如: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使学生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乐于体育。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育兴趣的培养,需要通过实际锻炼加以维持和巩固,没有实践活动,任何兴趣都难以产生。兴趣产生于活动对象的持续接触,只有持续的接触,才能产生心理相容。在持之以恒的锻炼中,才能看到锻炼的作用与效果,才能对体育及其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形成稳固的体育兴趣。

4、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加强终身体育意识及兴趣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制定计划、积极组织和参加群体活动、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指导等能力,多途径、多渠道地培养学生自觉地锻炼身体。

5、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不仅是学生完成当前学习任务的需要,也是他们今后从事工作,取得职业成功的必备条件,也是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条件。中学体育工作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关部门和教师要加大体育锻炼意识的宣传,了解高中学生的体育动态需求,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最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和建立终身体育意识。比如学校体育部门可以设立体育文化节,开设体育选修课,普及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利用学校宣传平台等媒体进行活动宣传和组织教师与学生的比赛,也可组织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体育宣传,这样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体育熏陶,提高体育锻炼意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最终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6、激发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动机

动机是推动和指引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因,目标则是通过活动最终期望获得的具体结果。体育锻炼是一定动机唤起,并指向一定活动目标的行动过程。动机和目标是唤起人们参加体育活动,坚持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学生的良好体育动机还需要靠有意识去培养。首先,教师要从激发需要入手。学生对体育没有需要,或者主观体育意识极低,无法形成积极的体育动机。体育教学要激发体育需要,传授终身享用的体育保健知识与方法。其次,教师要创造环境,形成产生动机的诱惑。只有具备满足需要的环境条件,需要才会转化为活动的动机。最后,让学生体验体育的快乐。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良好的体育动机,产生浓厚的体育兴趣,才能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合理地调整自己的运动行为。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学生时代有“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主客观条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挖掘学生自己潜在的动力和运动中内在的情感因素,充分合理地利用学生在校的活动时间,积极引导使学生思想意识提到一定的高度,又有良好和过硬的作风,他们就会站在一个较高的思想境界,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积极、更加持久地参与体育锻炼,使他们逐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身心完善的人才。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学校体育是终生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谈终身体育 篇10

一、终身体育口号的提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终身教育”运动,并为大众所接受。这主要是因为,在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情况下,人们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已不能享用终生,同时在高科技、快节奏、强竞争的社会中,个人要生存和维持其社会地位,就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在终身教育的影响下,许多教育家和体育工作者也提出了终身体育的口号。因为,提倡终身体育既必要,又可行。1科学技术革命大大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给人体的健康和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现实中人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多地被现代化的技术装置所代替。在动作技能上,过去那种大幅度、高强度的劳动动作,被由小肌肉群参加的小动作所取代,要求人们能灵活、准确、协调地控制生产过程,快速而准确地判断等,这些都要求劳动者长时间的集中精力,这种集中要比单纯的肌肉活动对人体的要求要高,更容易使人疲劳。要使人们保持、提高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机能的敏捷性、耐久性,必须借助于体育。2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不断增多,这给人们从事体育活动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3在高度工业化社会中,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利于人性发展的趋势:一是人际关系的疏远:二是商业化充斥一切。这将压抑人的自我认可,成为物化的人。而参加体育活动使个人之间、集体之间密切了交流,这样不仅可培养集体主义、大局意识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优良品质,而且还可从这种直接的交往中,解除孤独感,恢复人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4学校体育只是个人生活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学校体育的任务不仅是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身体,而且要使得他们在毕业走向社会以后,能够为“健康地工作五十年”打下良好的基础。二、终身体育的基本要求传统体育缺乏连贯和统一,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中间衔接不严,没有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和阶段特点;教材内容重复出现,变换快等: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也缺乏联系,致使学生对许多内容只是泛泛了解,教而无实。而终身体育则要求形成一个连续的统一的整体。在纵向上,从婴幼儿到老年,体育教育的内容及组织紧密联结,一环扣一环,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在横向上,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开展社会办体育,大众办体育,进一步调动了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因素。三、开展终身体育活动应做的准备1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情感,使之成为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使学生从审美、动机和兴趣等方面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必须使学生抛弃那种体育只能在一个短暂的时期内进行的观点,而应当把体育看作一个多功能、多目标的完整的有机系统,使得体育的精神、文化价值日益被人们所了解。2使教学内容和学生各年龄段的身心特点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开展终身体育需要提高体育教育的适应性,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化的需要,创设自我开发的良好环境。它应不拘泥于教材、组织方法灵活多样,可开设专项选择课等,以供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选择,并使他们终生受益。3选择并发展具有延续性活动价值的体育项目。如棋类,气功,健美操,长跑,自行车,舞蹈等项目。不仅使学生通过教学掌握某些技术、技能和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4促进体育社会化。学生生活是人生中短暂的一部分,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应该广泛地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社会上的体育设施应向公众开放,充分利用闲散的场地和器材,同时各行各业都要重视搞好体育活动。5培养师资。我国师资力量与美、苏、日、德等体育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据统计,我国高校师资与学生的比例为1:100,这样的师资力量在常规教学中仍有困难,若开展“终身体育”则更显得力不从心。况且我国体育院校、体育系所开设的课程有些已经落后,而更多的新课程还跟不上现代社会的要求。6加强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联系。使教学内容与课外练习、校外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使学校、家庭、社会成为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上一篇:特色与本质下一篇: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