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体育理念下中学体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终身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领域的改革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高职体育如何为终身体育打基础,本文结合高职体育的现行体系来阐释终身体育思想,并以终身体育思想提出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创新性对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终身体育理念下中学体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终身体育理念下中学体育论文 篇1:

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分

[摘要]  终身体育意识是新文明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青年学生在身体、心理成长发展中的必备素质。在现阶段的中职体育教学中,有关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仍然存在培养方法效果不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现阶段中职体育教师在相关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改革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以此为基础,首先详细分析了中职体育教学现状,然后阐述了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具体意义,最后从教学理念、教学情境以及教学实践活动三个角度探索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以期提升中职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  中职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策略

终身体育意识一方面指的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体会并实践的一种锻炼意识,对学生本身健康体魄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另一方面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过程也是学生坚韧心理素质的培养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终身体育意识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素质,需要中职体育教师进行坚持不懈的教学策略的改革与探索。在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发展的今天,以“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培养为主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目标,如何将终身体育意识贯彻其中,这也是中职体育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

一、中职体育教学现状以及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意义

(一)中职体育教学现状

首先,主要分析现阶段中职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无论是中职体育教师还是学生,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关注度都不够高。中职体育教师在教学理念贯彻以及教学方法设计方面,过于注重学生对具体体育运动知识的掌握和练习,忽略了不同体育运动中所包含的共同体育精神,忽略了体育精神的教学与渗透,使得现阶段的中职体育课堂教学缺乏精神内核,十分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而中职学生在体育课程知识学习以及具体练习的过程中,往往将体育课程当作一种日常要完成的任务,被动地接受一系列的体育知识,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也不够透彻,终身体育意识对中职学生来说相对比较陌生。这些都是中职体育教师在教学策略改革中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其次,从现阶段中职体育课程的安排来看,内容和形式都过于单一,体育课程设置时间也不合理。无论是从学校的角度,还是中职体育教师个人的角度,对体育课程教育意义的认识不够深刻,对教学改革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不够积极,导致中职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兴趣缺乏,更遑论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培养。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以及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大打折扣,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效果不佳。

(二)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意义

结合上述我们所讨论的内容,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首先,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培养能够赋予体育课程以精神内核,提高整个中职体育课程的教育和培养效果,使体育课程充满向上的活力,这是中职体育教师和学生都希望看到的结果。其次,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中职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体育观,还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实践,对学生强健体魄的形成以及坚韧心性的养成都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最后,“少年强则国强”,有效培养中职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能够提高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学生个人的发展以及我国社会的发展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中職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营造以终身体育意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首先,学生个人是体育课程教学以及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主体,中职体育教师的教学改革一定不能脱离学生本人。因此,中职体育教师在相关教学策略改革之初,一定要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理念的有效贯彻,从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入手,为学生创建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良好环境,这对后续更深层次的教学策略的实践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接下来我们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进行具体教学策略的探索。比如中职体育教师在理论性体育知识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学生体验的角度入手,利用好课前导读、课上示范等环节,结合体育文化,为学生营造以终身体育意识形成为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具体来说,如果中职体育教师备课内容是有关排球知识的,就可以在课前导读过程中组织学生观赏一些中国女排的纪录片或者相关电影等,使学生从自身兴趣入手,从观赏者的角度体会体育精神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内涵。之后中职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周期性的课外锻炼日记记录,使学生学会从成长和发展中对自己的体育学习和认识进行反思,有效帮助学生记录自己的进步和心路发展历程,并尝试在体育课程中将其以体育竞赛或者辩论的形式展现出来,引导班级学生就自己所理解的终身体育精神进行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自我。这种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

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自我意识比较强的阶段,传统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形式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兴趣,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负担感,这是制约学生体育精神和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本部分内容的讨论中,主要侧重点为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与创新,以期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

比如中职体育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可以从体育课程本身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实践的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从日常体育锻炼以及体育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体会到真正的体育精神,促进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在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中得到发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地成长。具体来说,中职体育教师在具体的体育教学环节设置中,可以合理地增加体育活动中的竞争性,如可以将传统教学形式下的跑步热身换成多种多样的热身操,并选取一些表现优异的学生作为下一次课程的热身运动引领人,将学生作为体育课程的主体,从教学形式丰富的角度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对体育锻炼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体育教学新情境,强化终身体育意识的熏陶

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各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均有所不同,但是都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沉浸感,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帮助的,在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中职体育教师可以尝试从体育教学新情境的创设入手,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体验中得到终身体育意识的熏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观,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保驾护航,这也是本部分主要探索的内容。

中职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新情境的创设中可以采取的方法和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值得体育教师进行坚持不懈的教学探索。比如中职体育教师在进行正确的跑步姿势、跑步频率等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结合现代化教学工具,将跑步姿势、跑步频率以及长久坚持跑步的好处以视频或者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检索,寻找一些具体的因为长期坚持跑步而带来的一系列益处的代表,使学生能够从自身的角度入手,反思自己在跑步过程中的态度和耐心问题,帮助学生从能够看得到的实际益处入手,对自身的跑步历程和健康发展进行一系列简单的规划,这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实践应用都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中职体育教师也要尝试从新情境创设的方方面面强化学生自身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潜移默化得到终身体育意识的熏陶,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是十分有价值的,值得中职体育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创新性探索。

(四)组织多样化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建立正确的体育观

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多样化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组织是中职体育教师常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因此,中职体育教师也可以抓住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组织的契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帮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得到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培养,这对班级体育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中职体育教师可以从日常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入手,进行相关创新设计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渗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中职体育教师在团体类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就可以首先将学生按竞技水平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学生的水平可以参差不齐,但是不同小组水平要尽量相当,然后开始以一学期为周期的实践竞技活动的组织。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竞争性的实践活动,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外进行练习、合作等,将体育课程中的实践活动延伸到学生的课外活動,引导学生自觉从课余活动中进行体育锻炼,这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实践过程,也是学生正确体育观的建立过程。中职体育教师也要及时地向学生反馈班级学生中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现状,和学生一起实现进步和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时代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现阶段中职体育教师改善体育学科教学现状与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中职体育教师一定要意识到现阶段体育课程发展停滞不前的症结所在,在意识到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趣味性情境的创设以及实践活动的组织,从体育课程的方方面面渗透终身体育意识,促进中职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徐文彬.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解读[J].学周刊,2014(12):27.

[2]郑军,余卫平.对中学体育教育如何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初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44-45.

[3]张学军.浅析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9(28):28-29.

[4]王龙武.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9(21):115-117.

[5]杜桂梅.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28):331-332.

[6]李佳.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新作文(教研),2018(4):3-4.

作者:高建芸

终身体育理念下中学体育论文 篇2:

从终身体育思想的角度审视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摘要: 终身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领域的改革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高职体育如何为终身体育打基础,本文结合高职体育的现行体系来阐释终身体育思想,并以终身体育思想提出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创新性对策。

关键词: 高职体育教学 终身体育思想 改革与发展

终身体育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对改革现行的学校体育制度、内容和方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充实人生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高职体育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自我健身的能力,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使之终身受益。然而,多年来体育教育体系的不够完善,致使一些工作者在四五十岁年纪,就由于长年累月的辛勤工作,积劳成疾,乃至英年早逝,给国家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重大的人才损失。因此,以终身体育思想来审视高职体育教学,探索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1.对高职体育远期效果的反思

长期以来,高职体育因受传统学校体育的影响,比较重视学校体育的近期效果——“三基”传授、“达标”人数,而忽视了体育的长期效果;教学大纲与中学大纲的内容重复较多,教学模式陈旧;偏重教学的强制性,过分注重学生的现实锻炼,盲目追求体育的近期效益,片面地将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目标归结于增强在校学生的体质,忽视了对学生锻炼身体习惯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对体育功能认识的提高,忽视了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强化,偏离了体育教育任务的一个重要目标——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对体育课抱“无可奈何两为之”的态度,对体育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终身意识淡薄,因此,出现了一批接受体育教育十几年却依然不会进行体育锻炼的高级知识分子。据一项对我国体育人口的调查表明,16岁至25岁以下的体育人口占总体育人口的30.49%,约为0.43亿,说明多数人在学校里都接受了体育教育,在离开学校后的几年里还保持了在学校留下的体育能力和习惯,但到26岁后骤然下降,下降幅度接近10个百分点,41岁至45岁降至最低。这些数据说明,当今大学体育课程近期效益不高,长期效益更差,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在教育的衔接上存在着薄弱环节;也与作为体育教育最后阶段的高职体育未充分发挥其特有的高等教育功能,未能面对社会、面对未来,忽视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和习惯以及独立进行锻炼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充分说明我国现行高职体育教育体系的远期效益是不理想的。

2.对现行高职体育教学的剖析

2.1忽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

高职体育教学主要局限于运动技术的传授,没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做支撑,许多受教育者对体育仅限于体育锻炼活动的低层次认识。据有关资料显示,80%的学校只有10%以下的理论课比例,有50%以上的学生认为体育理论课可有可无,近30%的学生表示不爱听。这表明改革体育理论教学已刻不容缓。

2.2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一直以来,体育教育都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教学主体,过分强调课堂结构,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真正的练习受到影响,从开始到准备、从整队到编队、从讲解到示范、从学习到复习,整个过程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教师本身陷入规定的教学模式中,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形式单一,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参与,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教学内容上也过分地突出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虽然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提出了教师与学生间角色互动,提倡双边教学,希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现实中又总是被统一、规范和旧观念所限制,体育教学显得程序化,毫无生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又怎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忽视终身体育思想的传授。

我们也强调学校体育要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但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有限,加上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理论上认识不深刻、不全面、不系统,忽视终身体育思想的传授,在实践上仍以传授“三基”为主要内容,学生在校期间只是阶段性地学会了一些体育技能而没有掌握练习某项技能的方法,离校后就会生疏,加上缺乏自我实践能力,最终导致对体育失去兴趣,甚至就此和体育说“再见”了,体育教学只教会了学生机械地模仿,缺乏自学、自练、自我评价的办法,因而也就无法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独立从事锻炼。

2.4体育教育目标缺乏长远性。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脱离,孤立地谈学校体育目标,只看到体育的生物功能,过分强调学生短期锻炼的价值,盲目追求体育教育的近期效益,将学生在校期间体质的片面增强理解成唯一和最终的目标,而没有看到体育与教育、社会、心理、文化、竞技、娱乐、健康和现代生活的联系,缺乏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和习惯及独立进行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离开学校的同时也就离开了体育,没有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5教材内容设置缺乏科学性、健身性和实效性。

现行高职体育基础课教材仍集中在竞技体育项目上,其教材学时数达65%,健身、娱乐等教材学时数仅占15%,身体素质教材学时数占20%,盲目地将运动技术传授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把许多难度高、技术复杂、缺乏终身锻炼的竞技项目原封不动地搬到高职体育教学中,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并统一教学要求与考核标准,所采用的教法步骤也是专业院校专项教学方法的浓缩,要使学生在较短的学时内掌握较复杂的运动技术,又怎能不使学生望而生畏呢?

因而,改革现行高职体育教学体系,对实现终身体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3.终身体育思想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3.1改革与发展的主导思想。

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是指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这种思想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最重要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主张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并使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指导思想上看,终身体育体现了“健康第一”的宗旨,而且较“健康第一”更加注重强调阶段效应与长远效应有机结合,强调实现终身体育,保证终身健康必备的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所以,以终身体育思想为高职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导思想,更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学校体育的目的不仅是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锻炼及效果,而更应发挥学校体育的长远效益;不仅着眼于当前课堂、单元、学期的教学任务,而且要放眼于学生的未来以至终身的体育学习效应。

3.2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标。

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但如何促进健康呢?我们得教会学生通过体育增进健康的这种能力,形成体育增进健康的意识和习惯,所以,我们把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当作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是符合教育学原理的。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本身就是为了“健康第一”目的的实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只有学生具有了体育增进健康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健康第一”的目的才能实现,这种教育过程才更加体现个性化培养的特色。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校体育的总目标应该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提高体育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是高职体育的根本目标。

3.3建立高职体育新的教学模式,拓宽教学目标。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在其原有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要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制定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面向21世纪的新型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培养目标必须是通过高职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良好习惯和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养成竞争、进取、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要结合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用发展的观点指导高职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既要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又要发展学生的能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掌握知识并不等于发展了能力,能力提高了,不一定知识就掌握了。例如,记住了很多知识,但方法机械,能力低下;动手能力很强,但不记忆、不努力发挥知识,也发挥不了作用。体育教学应从传统的单一传授运动知识、技术、技能转向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转向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意识、习惯和自我锻炼能力的目标上,通过体育课程教学,不但要完成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能力培养,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要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的做法,组织学生围绕课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依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积极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探索和发现,在大量的身体练习中去加深对知识、原理、技术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其独立自我锻炼的能力,自我设计与评价的能力,自主学习与调控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体育爱好和技术特长,并加以引导,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把道德教育和合作精神培养融会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强调懂得合作和竞争的意义。通过教学既使学生掌握知识,又提高他们的能力;通过体育运动表现自我,发展社交能力;通过教师的传授知识,反反复复的练习,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判断,主动获取知识并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建立起从生理、心理、社会三维评价的现代教学观。

3.4改革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与终身体育衔接。

体育课程内容应服从于课程目标,并充分满足学生身心的需要,课程内容要多样化、趣味化、健身化,多选择能有效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和满足学生运动兴趣的项目,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娱乐性和民族传统性项目,设置一些难度不大,易于开展,能延续到社会,适合成年人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健美操、体育舞蹈、大众健身操、太极拳等等,广泛涉及运动、营养、保健、安全、环境等方面贴近生活,影响深远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学以致用;体育理论教材应选择有利于强化学生健身意识,增强体质的知识,运动健身的原理,养护身心的理论和方法等内容,如:人体解剖、生理和卫生知识、保健知识、体育的社会价值、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一些运动的主要竞赛规则等等。根据自身在师资、场馆等方面的状况,结合大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设置专项课、选修课、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课,实施课内课外一体化(即上课学习内容与课外练习相结合),使课上课下组成一个内容丰富的专项提高网络,从而吸引每一个学生热身于课上,选修于课下,活动于体育俱乐部,为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环境,真正使学生学会两种及多种体育健身方法。由于所学的项目都是学生的自由选择,因此在课上或课下往往表现出积极热烈的情绪和获得知识、技能的渴望,学习自觉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技能,而且能够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把课内、课外、学校、家庭和社会体育衔接起来,才能使学生在离开学校教育后,仍能根据主客观条件进行积极有效的体育锻炼。

3.5按终身体育的要求逐步修正考核内容与评价标准。

体育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评与达标相结合、期中考查与期终考试相结合。几十年以来,人们习惯于对体育教学进行终结性评价,重视对体育成绩的考核,考核的办法通常采用一个标准,在统一考核标准的要求下,有的学生毫不费劲就能达到良好,甚至优秀,而有的学生即使再努力也很难取得较好的成绩,造成学生平时的努力与获得的成绩不相符合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一些体育能力强的学生的惰性,扼杀了一些体育能力弱的学生的学练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兴趣。《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体育教学考核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是否积极刻苦锻炼为主”,因此,体育课程评价不应该只重视评、达标等显性的、定量的、近期的学习成果,而应该重视学生是否掌握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以及心理的完善等一些隐性变化,重视对学生锻炼过程、课堂出勤及参与的评价,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在实践课的考核中应尽量减少先天性因素起着作用的竞技性考核内容,为了适应毕业后的社会生活和个人健身需要,应在众多终身体育项目中展开考核,项目也不应定死,可以在所规定的项目中,由学生任选2~3项,以考核促健身,以考核促兴趣。考核应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幅度、学生运用所学技术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学生参加锻炼的次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这样,既可以督促学生自觉练习,巩固一些基础技能和体育原理,以便今后结合实际指导自己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甚至组织带动周围的人从事体育锻炼,又可循序渐进地提高个体的体育能力,使评价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建立以增强体质为中心的考核体系。

高职体育教学在实现终身体育目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担负着培养全社会终身体育意识的责任,以终身体育思想审视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建立长远的教育目标,以及符合学生需求和时代要求的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构建适合21世纪的体育新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知识和能力,认清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只有这样,终身体育思想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参考文献:

[1]梁晓东.对高职业学校终身体育教育的研究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2005.4.

[2]高峰.试论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理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陈俊钦.论终身体育思想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J].福建体育科技,2003,(1).

作者:张锡春

终身体育理念下中学体育论文 篇3:

被动体育向主动体育的转变在终身体育视野中的体现

【摘要】终身体育是我国在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国民体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终身体育强调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因此推动人们从过去的被动体育转变为主动体育能够有利于终身体育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的顺利开展。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主动体育和终身体育的践行者、倡导者,从而推动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被动体育;主动体育;终身体育;全民健身

一、前言

终身体育作为当前指导我们开展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理念,是由国际上的终身教育理念转化过来的,在我国当前的学校体育教学特别是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和深刻意义。

体育运动思想的变化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生活进步而不断发生的,在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接受者在被动接受体育教育,其参与体育运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课程和教师要求的结果。在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时间设置上大多数高校在学生的大三、大四年级往往就不再安排体育课,而大学生由于体育运动习惯和体育锻炼意识的不足往往在没有体育课强制要求的情况下就放弃了体育运动,特别是在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后,往往就会出现大学毕业就等于“体育毕业”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

终身体育是我国发展国民体育提高国民体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人们体质、提高人们运动能力的发展方向,因此在改革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探索将“终身体育”的口号落到实处,变成真正可行的终身体育行动,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推进学生从被动体育转向主动体育,培养其体育运动习惯。

二、被动体育与主动体育的互动关系

被动体育是学生在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师等外力作用下被迫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是一种非主观意愿且不具备需求自动化特征的体育行为;反之,主动体育则是指的学生凭借自身的主观意愿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被动体育与主动体育虽然截然相反,但是二者之间存在着的互动关系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互相转变,因此,加强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终身体育教育需要将学生由被动体育推向主动体育。

1、被动体育产生的原因分析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被动体育在我国高校體育运动发展中表现地如此鲜明也是由于长期以来的积累所致,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模式基本相同,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因此逐渐使得学生产生了对于体育学习被动接受而不主动参与的问题。除此之外,各级学校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等对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运动习惯的价值认识不足,在客观上加剧了学生被动体育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同体育项目在学生中所受到的“待遇”也不尽相同,因而造成学生对于不同体育项目不同的被动接受现状。田径运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传统项目和重头戏,长期以来占据着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位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却逐渐不受学生欢迎,究其原因则与田径运动本身的运动强度大、运动形式单一、教学模式僵化等有直接关系,因而学生的被动参与程度最高。对于篮球、足球、网球、跆拳道、武术、健美操等趣味性、竞争性、娱乐性更强的项目,学生往往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因而其参与这些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更强。

2、主动体育的特点与作用

主动体育指的是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对于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行为。在我国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终身体育运动的视野下,主动体育(体育习惯)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和推进终身体育的关键。体育习惯作为一种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在当前我国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是仅从主动体育的一般特点来看,其既包括对于体育运动后天习得性、情境性、省力性等生理学方面的因子又包括运动自主性、习惯稳固性等心理学方面的因素。

体育习惯一旦形成往往就具备相当的稳定性,能够指导人们更加主动、积极、自觉地参与体育运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学生由被动体育向主动体育的转变。

三、终身体育视野中被动体育向主动体育转变的关键

在终身体育视野下结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推动大学生由被动体育向主动体育转变必须要抓住重点、把握关键,笔者认为,这一重点与关键就是高校体育教师。

1、高校体育教师的主动体育习惯

高校体育教师在大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长期以来的传统体育教学中几乎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在改革体育教学的今天,一方面要将课堂的主动权和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交给学生,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还必须要根据终身体育的要求,自觉地做终身体育的践行者和倡导者,从而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树立良好榜样。

高校体育教师转变自身角色定位,根据21世纪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自觉更新其体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充分认识并理解终身体育思想,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体育将这一思想充分传达贯彻给学生,推动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和能力。

2、高校学生的主动体育习惯

高校体育教师在自身具备充分的终身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后必须要做学生终身体育的指导者和启蒙者。大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对体育教师的指导存在较大程度的依赖,因此教师必须要负好责任,扮演好自身的角色。高校要重视对终身体育的宣传,让学生充分认识终身体育,体育教师更要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体会终身体育的内涵,在传授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推动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和习惯。高校体育教师要将自身的角色从“教”师变为“导”师,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指导。

在培养大学生的主动体育习惯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还体现在要做大学生终身体育的组织者、合作者方面,为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提供充分的组织服务。此外高校体育教师要树立高远目标,坚定做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开拓者和研究者,充分将自身的工作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肩负起实现我国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王新鑫. 论终身体育视角下“被动体育”向“体育习惯”的转变[J].运动杂志, 2014,01,(01): 141-146.

[2] 曾长虹. 试论终身体育视野下的体育教师角色定位[J]. 华章, 2012,12,(12): 84-99.

[3] 江典在.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2).

[4] 江典在, 王小琴. 关于体育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3).

[5] 王小琴, 江典在. 终身体育视野下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证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5).

[6] 王小琴, 江典在. 终身体育视野下的学校体育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J]. 福建体育科技, 2011(05).

[7] 江典在.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J].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8] 冯文昌. 影响高校终身体育体系建设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4).

[9] 陈秋斌. 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终身体育教育[J]. 福建体育科技, 2005(05).

作者:胡卫东

上一篇:路桥工程类课程教学设计论文下一篇:职业能力培养的法学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