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本科教学

2024-05-01

微课程本科教学(精选十篇)

微课程本科教学 篇1

关于高校实验室研究的文献比较多, 集中在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体系的研究。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 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在学校实验室建设已涵盖文、理、工、医等学科门类齐全且以重点投资建设实验室中心化的新体系下, 探索校院二级管理的教学型实验室如何可持续性发展建设是目前实验室建设热点问题:即以本科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 坚持以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实验教学, 从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跳出长久以来教学型实验教学内容老套单一, 重理论轻操作, 重结果轻过程等思维定势, 实现教学型实验室的服务转型, 提升教学型实验室发展空间, 满足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本科教学 (模式) 研究中都注重利用教学型实验室网络的基本设施加强网络的辅助教学功能, 突出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本科教学内容外延式发展, 主要以适应专业改革和课程体系变化的需求, 表现出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的外形扩张形式。典型的有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实现远程教学功能, 但此方法不利于学习主体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也是本科教学型实验室提升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本文以师范生技能训练实验室在辅助师范生个性化训练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主要存在以下方面:师范生对职业技能训练认识不到位、教学技能的形成的前驱知识的导向不明、训练深度和广度不足、缺乏科学性的指导等而影响实验室功能的发挥。本文就普遍关注的这一类问题, 从师范生整体在技能训练中的表现, 设计个性化的学习网站, 运用整体网研究思路进行多变量数据分析, 探讨技能训练中实验室的作用形式和新技术引入的认识, 使实验室进一步有助于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和毕业生技能水平, 适应时代的需要, 为师范毕业生赢得更广泛的就业市场, 保障提高师范院校的教学信誉。和师范技能训练实验室一样, 大多数本科教学型实验室进一步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在学校不进一步较大投入资金建设, 确保实验室为可持续的专业特色发展, 探索在学校重点投资建设实验室中心化的新体系下, 保持专业建设的特色, 融入到学校云计算平台中, 改变传统实验室发展思路, 实现实验室功能服务的转型。

社会网络分析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是时下常用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它避免了相对的二元论问题的干扰 (不从“群体”或者“个体”等行动者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 , 强调的是关系数据而非属性数据的应用研究。有别于常规统计分析处理属性数据方式, 本文从师范生技能训练学习中知识点相互关注关系的角度分析一些数据, 由“关系”角度出发研究师范生的学习现象和群体结构, 从而掌握由群体结构形成的训练态度和行为。用合适的网络模型进行统计检验, 探索出师范生个性化训练模式之一: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是本科教学型实验室可持续发展中的转型服务研究重要内容之一。

二、转型服务研究中应用ucient方法进行分析

(一) 在训练课件中确立被试的知识点

在师范生进行完第一阶段的基本技能训练后, 发现有较多不如意的地方。由于高校对师范生技能及考研率的双重重视, 所以在进入高级技能训练 (I) , 重点在五分钟的说课设计导入等方面加强了知识学习和实践组织管理, 训练以视频评价中的关注度为主要参考对象,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情况进行了综合调查研究, 本文用VB Script+UCINET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可视化化分析, 运用整体网技术对师范生的合作训练网络进行深入探讨, 在训练课件制作上引入变量采集训练内容学习数据, 根据个人爱好展开学习, 为师范生训练确立了新模式。为此, 本文由参与度要素提出对微课程设计要求如下:

1. 实验室网站发布提供视频、文字、测试等个性化学习要素的微课程。

Philip Guo、Joho Kim和Rob Rubin研究了MOOC教学视频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 提出了最实用的一条建议:视频短片更吸引人。在实验室转型服务知识模型ML-STKM中要求课件视频碎片化, 一般时长不超过6分钟, 否则参与度急剧下降。

2. 对知识点展开视频、文字、回顾、测试等个性化学习要素。

对知识点展开设计可尝试利用实验室现有环境如:规章制度宣传栏、仪器设备陈列室、学生作品展览介绍等采用非正式的场合录制视频、模拟一对一辅导的办公室谈话等方式, 一方面没有必要花大价钱又可以具备音频、视频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又改善微课程声音和画面的质量, 确保蕴含个性化学习要素。

3. 对一个知识点展开后视频、文字、模仿等个性化学习要素。

利用绿屏或蓝屏录像抠像技术, 辅以抠像人物+电子讲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对话、评价及模拟学习或操作, 提升交互性扩展个性化学习的途径。

4. 对一个知识点展开后书写等个性化学习要素。

可汗式的边画边讲教学 (手写板) 要比幻灯片或者代码截屏具有更高的参与度。在对一个知识点讲解中辅以动作或者连续的视线牵引, 好让学生能跟上教师的思路。

5. 对知识点跟踪记录, 学习完设定的必要标记要素。

对于授课类视频, 设计中运用Timeline设置视频中断点提高视频学习的交互性, 同时注意重点应放在提高首次观看的体验上;而对于辅导类视频, 则应方便回放和快速浏览, 例如在视频中插入大号字体的小标题, 同时定义变量采集相关访问数据。

(二) 资料收集

实验室网站使用VBscript+数据库的编程方法, 对所有知识点按要求进行评价和调查选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资料收集, 并对收集的数据编程自动处理成UCINET格式数据。

其中v (4, i, j) 记录视频评价互选情况, v (5, i, j) 记录平时互相交往情况, v (6, i, j) 记录要求的可关注关系数据。对可定义的可关注关系设计了三种算法, 对形成的数据使用UCINET及集成的Net Draw进行可视化分析。算法1:满足互选视频 (and) ;平时交往至少选项2项以上。算法2:满足互选视频 (and) ;平时交往至少选项1项以上。算法3:至少一方选视频 (or) ;平时交往至少选项1项以上当然也可设计更多的算法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 本文重点放在算法2收集的数据上, 得出一些对提高技能训练有意义的结论。

(三) 知识学习角色编码

实验室网站的前台程序获得了“训练知识交往关注矩阵”:用数据库记录了该班学生的观摩视频、阅读文字材料、观看动画、互评记录和知识测试情况。根据上述算法, 例如如果两种选择要素2项, 就在其相互对应的矩阵元素位置上取“1”, 否则为“0”。将获得的数据导入到ucinet软件中对数据进行对称化处理, 使用了“max”命令, 进一步获得“关注矩阵”、“紧密关注矩阵”、“非关注矩阵”等, 这些矩阵中记录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四) 实例应用

在上述网站设计中, 虚拟了训练者喜爱沉浸式学习, 进行基于Ucinet评价的知识点个性化教学 (沉浸式学习法) 网站设计, 以一个班26名同学的访问学习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结果如下:

由上述分析, 沉浸式学习法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对知识点设定的媒体要素有较高的要求, 要产生“流连忘返”的效果不是网站的设计能解决的问题, 而应该是知识生产者对学习者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高质量的知识点标记要素是个性化网站的生命力, 这与“虚拟现实”的沉浸式学习效果是一致的。

三、转型服务研究的目标

本文对在本科教学 (模式) 研究中提出的一种新的知识模型ML-STKM (Mobile Learning-Support Tacit Knowledge Model) 进行应用研究, 其核心内容就是开发围绕个性化本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教学内容的微课程资源, 制定微课程教学设计规范、课件制作规范、技术规范;该模型支持移动互联 (或云计算) 环境中个性化知识评估、知识存储和学习主体隐性知识的建构, 利用教学型实验室的优势为个性化发展的本科教学 (模式) 拓展到移动互联 (或云计算) 中的研究和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资源。以微课程资源建设和推送为突破口指引教学型实验室的服务转型, 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促进教学型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

(一) 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学型实验室开发的微课程如何嵌入学校本科教学现实需要;针对本科教学 (模式) 研究中课程开发的不足, 尝试用ML-STKM模型研究个性化教学案例、学习案例的形成机制;以教学型实验室为主体开发的微课程教学资源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开发的原则是什么?微课程的结构化、有序化对本科专业课程开发和教学有什么影响?

(二) 研究重点

1.知识模型ML-STKM下本科课程结构化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案;

2.以教学型实验室为主体的本科教学 (模式) 研究中微课程教学设计规范、课件设计规范、技术规范;

3.以教学型实验室为主体的现有专业课程、专业技能、职业培训等教学内容的微课化实施原则和步骤;

4.在现有教学型实验室技术支持下微课程推送的技术选择及效率研究;对新技术开发的要求。

四、可持续发展思路

微课程 (Microlecture) 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 而是运用混合式教学与交互式视频课件设计方法构建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顺应当前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在国外, 早已有了“微课程” (Microlecture) 这个概念, 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 (David Penrose) 于2008年秋首创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简称MOOC) , 2012年以来也日益受到瞩目, 已有一套自己的学习和管理系统。

从电子学习到电子工作 (From e Learning to eWorking) 。大部分学习都发生在工作中而非教室里。未来我们将看到学习与工作更多地融合, 大多数学习会跨过传统课程规划的界线, 随时随地发生 (美国知名培训专家Marc Rosenberg, “学习方案2013大会”, 2013.3) 。克服教学型实验室重理论轻操作, 重结果轻过程等工作思维定势, 实现教学型实验室的服务转型, 是可持续发展课题研究的出发点。搞好微课程资源建设开发, 带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培训的课程资源开发, 明确教学型实验室的任务, 完善中心实验室的教学服务功能, 促进本科教学的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映玲, 韦宁彬.从学生角度分析微格教学技能评价环节现状[M].电化教育研究, 2012, (9) .

[2]代国兴, 等.Adobe Captivate软件在高师技能训练教学中应用[M].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25 (4) .

[3]张波, 季素月, 等.课改背景下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内涵探究及培训模式建构[J].扬州大学学报, 2010, (6) .

[4]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应用[R].第二届社会网与关系管理研讨会资料, 哈尔滨工程大学社会学系, 2007.

本科经济法微教学模式探析论文 篇2

摘要:近年来,随着以互联网和手机、平板电脑为移动终端的新媒体的高速发展,网络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日益扩大,推动了整个教育体系的革新。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显得至关重要。分析了传统经济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探讨了利用新媒体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期促进“微”教学模式在经济法教学中深入应用。

关键词:新媒体;微教学;经济法

“微”教学是指在当前新媒体背景下,利用微博、微信、微群等软件平台,进行互动式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关注、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微”教学模式在经济法教学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和影响力。

一、经济法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经济法在规范市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内容涵盖面广,具有综合性和抽象性。经济法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经济法要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反思我国长期以来的本科经济法教育,重视法学理论的掌握和法律条文的解析,而轻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亟待改革创新。当前经济法课堂教学普遍是按照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开展,在这个基础上,对于一些相关的案件进行分析。实际上,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参与经济法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甚至出现平时学生课堂不认真听讲,单纯为了考试不挂科而在每学期最后几天突击的情况。从经济法科目来看,在一个学期有限的课时内要把教材所列内容全部讲完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教法,教学效果想必不会满意。因此,教师在现有经济法课程安排及教材选用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是必要的。从当前的网络信息技术和可移动设备的发展来看,微博、微信、微群等软件平台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使用这些软件。从学生应用情况来看,这些软件多应用于人际交往层面,并未应用到教学中,进而有效发挥这些软件平台的优势。学生们已经置身于“微时代”,经济法教学也应当与时俱进,让学生动动手指就能学习。

二、经济法教学的改革思路

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经济法教学改革应当建立信息化、交互性的经济法教学模式,以网络与实践结合为主要切入点,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专业积累为目的,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高等教育信息化需要破解的难题是实现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课程与专业数字化、科研与教学结合、网络环境下的项目学习等方法,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科研组织模式的创新。”[1]

(一)利用新媒体构建经济法教学体系

构建经济法教学体系,将新媒体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体系中,把经济法的知识结构、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结果反馈等环节组成统一整体。学生只有在这种多层次的教学体系中锤炼,才能逐步适应和驾驭经济法的知识体系,进而提升自身专业技能。

(二)经济法教学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相互融合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经济法学习提供了基础条件,反之,经济法“微”教学模式的创新为新媒体技术的升级提供了驱动力。适应时代的需要,经济法教学与网络技术的完美融合,让“微”教学模式呈现课内课外、随时随地的学习过程。这为经济法教学带来机遇,运用合理就能够取得积极教学效果;同时也要趋利避害,如果运用不当,会阻碍经济法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作为新媒体技术工具要与经济法教学相互融合。

(三)实现师生良好互动,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平台是提升经济法教学水平的关键问题之一。以往的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始于课上、止于课下,教学仅仅停留在以讲授为主的单向交流上,师生互动性不强,影响教学效果。新媒体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于“微”平台,以本科法学学生为调研对象,以“你对经济法学习的看法”为主题征集意见,在汇总学生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当前经济法课堂的教学现状。参与调研能够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其在经济法学习中的参与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助教学模式。

三、经济法“微”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微博、微信、微群等网络平台为经济法教学提供新的平台

“在数字时代,网络传播的出现拓展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传播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传递是双向互动、非线性的,可以实现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多对多的信息传播,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2]这一新平台凭借信息传播的优势,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成为师生学习交流和情感沟通的重要媒介,推动级经法教学工作进入崭新的“微”时代。

(二)“微”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是微博、微信、微群等互联网工具主要受众群体,“微”教学能够将当下热门的`移动终端融入到枯燥的经济法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新媒体时代大量信息不仅丰富了经济法教学的素材,还使教育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具体化,并将声音、动画和视频资料完美结合。“教师可以将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适合移动学习的材料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群发给自己的学生,而学生只要拥有移动设备,就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车站、机场或某一个特定等待的场合随时掌握自己想学的知识。”[3]“微”教学模式实现在很短的时间将知识传播给学生,为学生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同时也为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提供了畅通的表达途径,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三)经济法教学内容动态化,信息多元化

“经济法律法规适应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而且社会经济生活也瞬息万变,不断产生新问题、新情况,因此,任何经济法教材也难以避免其滞后性。”[4]经济法教学内容不能一成不变,应当将内容动态化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微”教学模式就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法滞后性的缺陷,更好地保持经济法教育的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师可以围绕最新的法律、法规或者案例,将知识信息新媒体传播给学生,这些信息可以单条的,也可以是一个专题,信息涉及到本专业和跨专业等多个学科,便于学生掌握综合性的知识,了解学术领域的最新动态。

四、经济法“微”教学模式的实施措施

(一)巧用微软件平台,引案例入课堂

经济法专业性较强,基础知识相对枯燥乏味,但是当其与生活及热点结合尤其是与当前经济发展形式结合时,以具体的生活或者场景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在具体的情景设置中,以过还原及改良案例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学生常用的微信、微博、微群等平台,鼓励学生通过这些微软件平台来进行知识交流。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最新经济法信息的分享、案例分析及专家观点分析等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经济法知识的探讨中。

(二)开展微主题活动,引竞赛入课堂

结合教材内容,可以适当通过微软件平台在课堂上举行微主题活动,之所以举办微主题活动,主要是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微主题活动可以是微辩论,微表演等。采取微辩论的方式和原则,缩短时间,让学生就经济法中某一有争议的内容进行辩论。这种全新的模式能够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活动中,与单一的学生学习相比,学生合作能够全面促进其进行知识搜集及理论学习,对学生掌握经济法知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通过主题微视频的拍摄及照片、征文、演讲征集活动,促进课堂方式多样化,强化学生的参与。

(三)微博微信,引智能入课堂

微博、微信、微群作为当代大学生普遍使用的软件,将其应用于学习极具必要性。微软件平台通过评论、点赞、转发、回复等功能来强化互动交流。微信、微博、微群等平台的关注功能,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建立双向关注,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使自己的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学生微信关注高品质的法学相关公众号、知名法学家的微博和经济法学习者们的微群,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获取专业相关的前沿信息,创新与开拓自己的思维。微软件平台的评论功能,给师生提供了平等交流的机会,自由地表达意愿,教师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进行引导,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促进经济法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软件平台的转发功能,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快速渠道,教师可以将专业知识和最新资料通过微平台转发给已经关注了自己的学生,学生利用他们彼此关注进一步扩散信息,促进学生进行知识层面的交流。

(四)微课堂多元评估,引反思促效果

传统经济法教学的学习评估往往是以每学期的测试成绩为考核标准,这种考核模式过于单一,具有偶然性。因此,微课堂评估显得十分必要,这一工作通过生生评估、师生评估,了解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可以通过“课堂达人”、“最强大脑”等荣誉称号的评选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积极性。经济法“微”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可以从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学习成绩及其对课堂的满意度调查等方面来合理评估,形成多维度、全方位的考核标准。

五、关于“微”教学模式创新经济法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引导不可或缺

经济法“微”教学模式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发展,创新了教育教学模式,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有的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学习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有的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偏离主题等等。这些问题对经济法教学改革来说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因此在经济法“微”教学模式运行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实践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提升专业教师素养,积累“微”教学管理经验

经济法“微”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创新,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高校要为教师提供形式多样的培训、论坛和研讨会,以方便教师之间对话和交流,定期聘请专家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教育咨询和指导,进而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建立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师合作机制,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对经济法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微”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不断创新,在继承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来提升教学质量,重构高效课堂,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5):7.

〔2〕孙宁,孙晨.基于教学资源建设的新媒体环境解析[J].中国电化教育,,(7):92-93.

〔3〕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80.

微课程本科教学 篇3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观不断影响高校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运用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果。本文分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微课教学的启示,以及微课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科院校微课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建构主义;微课;本科院校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创新,高校的教学模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传统的纸质资源和简单的PPT授课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多元化的学习模式正在形成。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建构了新的学习价值观。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微课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源于认知发展理论,主要阐述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包括概念的形成、学习的发生、意义的建构、学习环境的创造等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作为教育的指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强调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教育活动的认知主体应是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建构新的学习理念,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学生通过知识的加工处理、知识意义的建构来获得知识,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书本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具体情境建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和兴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增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因而微课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意义的重要资源。

二、微课的研究现状

微课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国外已经形成先进的微课教学理念,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较早提出了微型课程;新加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平台,以帮助教师进行微视频设计;英国则在电视频道以节目形式播放教学视频。而真正首次提出微课概念的是美国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他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造了“一分钟微视频”课程。国外对微课的研究包括微课的概念、微课的设计、微课的应用以及微课模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相比国外,微课在我国出现较晚,胡铁生[1]首次提出了“微课”的概念。目前微课在我国中小学和高职院校应用比较多,本科院校正在逐渐推广。我国对微课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微课的定义、特征、微课设计、发展策略及发展前景几个方面。范福兰等[2]探索了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焦建利[3]认为微课的目标是阐释某一知识点,张一春[4]认为微课具有十大特点,刘明卓等[5]从顶层设计的视角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设计模型。余剑波等[6]提出了微课程的点链圈(PLC)模型,丰富和拓展了课程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黄建军等[7]提出应构建微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胡铁生等[3]将我国微课的发展分为微课资源构成、微课教学活动、微型视频课程建设三个主要阶段。国内外学者对微课的研究为我国本科院校微课的开发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微课与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关系

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开展得如火如荼,本科院校也已启动微课作为混合教学模式,微课可促进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

1.丰富本科院校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资源更新较慢。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以网络视频为主的微课教学能更好地适应本科院校教学的需求,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课借助动画、音频和图表等工具,制作声色图文并茂的视频吸引本科生自主学习。微课视频可作为在线学习的资源,也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微课资源针对性强,能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得到培养。

2.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本科教育一直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教师教得少一点,学生学得多一点。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仍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在一堂45分钟的课上,教师不停地讲,学生被动接受,导致教师累,学生也累,但学生的注意力只能连续集中10 分钟左右,因此,教学效果很差,学生学不到东西。而微课时长一般在8-10分钟,学生可以利用移动设备随时学习。学生可在课前观看微课视频进行思考,带着问题听课。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作为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兴趣。由于微课视频可以反复播放,学生还可以利用微课视频进行课后复习,强化巩固知识。微课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灵活自主,满足多样化的个性学习需求。

3.主题明确,凸显教学情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但学生仍把握不准。微课主题明确,聚焦于教学过程中的某个重点、难点、疑点或某个教学环节,针对性强。微课教学情境多姿多彩,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仿真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本科院校微课教学改革策略

微课教学的本质是为学生学习服务。虽然近几年我国教育部门和高校大力推广微课和反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但目前本科院校微课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仍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还不能接受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没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不能很好地应用微课教学。也有一部分教师虽接受微课理念,也开始利用微课教学,但在设计微课时,选题过大,主题不突出,内容缺乏系统性,没有师生间的互动,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科院校需要從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微课教学的改革。

1.以培养应用能力为宗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能力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宗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制定精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目标明确,才能真正培养高水平的、适合企业岗位需要的本科人才。课程的开发、教学内容的制定都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本科院校运用微课教学时,应充分了解市场环境和企业需求,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综合素质人才。本科院校的微课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业务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

2.教育行政部门政策引导,构建科学的微课评价体系

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和本科院校也积极倡导“微课”教学。一些高校的教学质量监督部门把网络课程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项目,由专人负责,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培训,目的是尽快建设微课资源,实施混合教学模式。但由于一些本科院校还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微课技术标准,导致微课教学开展并不顺利,教师对微课教学积极性不高。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制定科学的微课制作规范,构建微课评价体系,包括对微课视频的质量、媒体格式、网络平台、教学环境、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力争建设高质量的“微课”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3.优化微课设计

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質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设计新颖的微课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微课设计包括合理的选题、教学过程的设计、情境化的创设等方面。各高校要正确运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新理念和信息化教学新要求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资源和实施教学过程。紧扣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微课,将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融入到微课中。微课的设计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准确把握选题,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与任务匹配,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以提高学习效果。

4.构建网络课程平台

微课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微课的应用需要平台,网络平台建设是实现微课的有力保障。因此,各个本科院校应构建网络课程平台,方便制作上传微课,便于教师和学生交流。网络课程平台应包括课程的介绍、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在线答疑、教学评价与反馈等教学资源。碎片化的微课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为混合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不同微课的有序发展和优化完善,可逐渐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使之达到更高的知识水平。微课网络平台的管理也很重要,要避免盲目上微课,造成资源的浪费,要让网络平台处于实时更新中。

灵活便捷的微课教学模式很符合本科院校教育创新的需要。但微课也给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提出了挑战。因此,本科院校需要加强微课的建设与开发,把教师的微课建设与学生的微课学习纳入学校教学管理的整体规划。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范福兰,张屹,白清玉,林利.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6):24-28.

[3]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4]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 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5]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 127-131.

[6]余剑波,王陆.微课程设计的点链圈(PLC)模型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3(5):32-37.

[7]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5):31-35.

微课程本科教学 篇4

关键词:微视频,在线教学,传统教学,职业防护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推进。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需要, 其教学形式单一, 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不仅制约了学生能力的成长, 还使得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而基于微视频的学习以其内容片段化、形象生动、学习个性化、形象直观多样化等特征, 备受学习者欢迎, 已逐步成为学校教与学的重要资源, 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措施之一[1,2]。本研究尝试开展基于微视频的在线教学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在护理本科生职业防护教学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校2014级护理本科生54人为研究对象, 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其中男6人, 女48人;年龄19~22岁, 平均年龄 (20.24±0.12) 岁。

1.2 方法

1.2.1 基于微视频的护理本科生职业防护教学设计据图如下。

(1) 微视频教学内容准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作课件、教案, 并选择《基础护理学》第五章第二节“护士的职业防护”中的重点与难点, 标准化预防、锐器伤的预防措施、锐器伤的应急处理流程、化疗药物配置防护措施录制成微视频, 课前1周供学生在线学习。

(2) 学习任务单设计。教师设计学习任务单, 内容包括学习指南、学习任务、问题设计、建构性学习资源、学习测试、学习档案和学习反思等。帮助学生在课前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 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学习任务根据教学大纲制定, 要求学生通过微视频 (或阅读教材, 或分析相关学习资源) 熟悉护士职业防护相关知识, 掌握职业暴露、护理职业暴露、职业防护、护理职业防护、标准预防及护理职业风险相关概念, 识别医院常见生物性损伤、锐器伤、化疗药物损伤及负重伤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在护理工作中采取标准预防操作流程及锐器伤发生后的处理措施。

(3) 建立微课平台。建立班级QQ或微信群, 将制作的微视频上传至QQ或微信群, 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观看。同时教师每周在固定时间利用QQ或微信群进行在线交流、反思、答疑、测试和评价, 将在线教学平台中学生存在的疑惑进行记录并分析, 以便在课堂上重点学习。

(4) 有机结合传统课堂教学。利用课堂教学平台指导学生学习, 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答疑等方法授课, 最后教师进行学习总结。情景模拟过程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需要设置“护理本科生职业防护”场景, 并编排脚本, 以情景剧形式分角色扮演护士、患者。模拟严格按照标准化预防操作流程实施护理操作、被锐器刺伤后的应急处理流程等场景, 整个实施过程由老师进行指导和答疑。

1.2.2 基于微视频的护理本科生职业防护教学应用评价。

自制《基于微视频的教学模式调查问卷》, 从学习活动与合作交流方式的评价及学习效果的评价方面展示应用微视频课堂教学后的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 根据资料类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4份, 收回有效问卷54份, 回收率为100.00%。学生对学习活动与合作交流方式及学习效果的评价结果见表1、2。

3 讨论

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护理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危害。目前国内外众多护理院校已将职业安全教育纳入护理课程体系, 我国在护理本科《基础护理学》课程中将“护士的职业防护”作为独立章节, 但在教学中多以理论讲授为主, 缺乏互动性强、趣味强的教学方式, 致使学生防护意识不足, 对职业危害防护认识不够。微视频教学是指运用现代通讯技术如手机、摄像头、DV等多种视频终端设备以特定知识点的讲解为目标的教学模式[3,4]。本研究通过利用微视频简单、清楚的特点, 并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 弥补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的欠缺。

表1调查结果显示, 70.4%的学生认为基于微视频的在线教学结合传统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个人唱“独角戏”的现象, 丰富了学习活动;51.9%的学生认为通过同学之间的协作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63.0%的学生认为课堂和在线学习安排得非常合理, 学生能够在非常放松的状态下获得重点知识;59.3%的学生认为在基于微视频的学习中同学之间的交流非常有意义;64.8%的学生表示在学习中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讨论答疑等可与同学随时随地的深入互动和交流;64.8%的学生表示基于微视频的在线教学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下, 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能够通过在线或课堂询问或随时向老师表达个人观点、传递信息, 并且可很快得到解决, 有助于掌握知识。表2结果证明, 基于微视频的在线教学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可帮助学生实现课堂教学更大范围的学习协作与知识分享, 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还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培养了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的习惯。

随着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不断提高, 微视频以其自身优势成为移动自主学习资源的主力军[5,6,7,8,9]。微视频教材必将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成为移动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5];作为新时代的护理教育者应基于微视频的教学理念, 结合护理专业课程特点, 不断探索培养合格护理专业人才的教育教学方法, 以推动我国护理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桑海翎.微视频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类课程中的应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3) :49-52.

[2]钟志荣.微视频教学应用现状概览与述评[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4 (6) :62-64.

[3]华传强.微视频教材的设计与制作[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8 (6) :75-77.

[4]李文.微视频技术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 (15) :86-87.

[5]郑军, 王以宁, 王凯玲, 等.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4) :21-24.

[6]李远, 翁家隆.移动学习视角下微型学习视频资源设计研究[J].软件导刊, 2013, 12 (2) :179-181.

[7]任红艳, 端义锋, 李广洲.微型学习视频在教学专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4 (6) :94-100.

[8]于佳.基于移动设备微型学习视频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 (电子版) , 2014 (9) :61-63.

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探析 篇5

【关键词】微课程 教学设计 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66-03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学考虑的首要问题。传统讲授式教学课堂,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课堂迫切需要多种元素融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高效学习。在这信息化时代,微课程将是传统教学课堂的有益元素之一。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集中说明某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小课程。微课程的目的是学生学习或教师教学应用,表现形式为短小精悍的在线教学视频。微课程具有知识容量少、教学内容精炼、教学时间短、教学结构模块化、教学设置情景化的特点。教学视频的精心制作,课堂中学生视觉、听觉多种感官功能的运用和有效刺激,能激趣,提升效率。近年来,国内对微课程的研究更多停留于微课程视频制作技术层面的研究,而对微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搭建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的框架,探讨分析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并以高职电气仪表与测量课程的MF47型万用表测量电阻的使用方法的知识点为例,进行微课程教学设计。

一、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的概念

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之上,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为实现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制作教学视频前,将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按一定的结构连接起来,有可操作步骤的教学设计模型。具体教学设计模式如图1。

图1 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的框架图

二、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探析

在教学设计之前,先选定题目,选定的题目能反映微课程教学模块的重难点、关键点。教学设计由教学设计基础、教学设计的主体和教学效果与反馈组成。

(一)教学设计基础

教学设计基础包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要素,这些要素是微课程教学设计的前提,为教学设计的主体提供了有力的支撑。(1)教材分析。依据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为将要教与学的教学内容做准备。(2)学情分析。在教学内容方面,确定学生已学了什么,为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提供依据;在学生自身方面,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学习背景,为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的起点提供参考。(3)设计理念。设计理念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根基,阐释教学设计的教学意义和作用。(4)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之前,期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达到的预期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激励的作用、导向的作用和评价的作用。(5)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点,教学过程将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展开。(6)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学设计的亮点,教学方法是师生间教法与学法的有效融合,在教学活动中教法表现为教师怎么教,学法表现为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中运用与教学相关的教具和多媒体技术设备,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或技能点。教学手段为教学内容提供了多样的呈现方式,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教学设计的主体

教学设计的主体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含了多个教学环节,根据微课程的课型不同,每个教学环节的关键词不同。比如问题教学的课型,教学环节可设计为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结论与应用、问题的拓展延伸等环节。每个教学环节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检测、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要素。(1)教学内容。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是围绕教学的重难点提炼的知识点或技能点。(2)教学检测。教学尽可能在学生的知识水平上,促进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生长出新的知识,教学检测的要素在教学环节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学检测由教学前测、教学中测和教学后测组成。第一,教学前测。检测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前导知识的掌握程度,通常在教学导入环节中实施。第二,教学中测。检测讲授新课时,根据知识或技能的难易程度,适时地进行检测,了解学生新课的知识或技能点掌握的程度,有助于调整教学的进度和讲授知识或技能的难度,更好地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第三,教学后测。讲授新课后,检测学生对新课的知识点或技能点的掌握程度,通常在巩固应用教学环节中实施。教学检测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诊断、反馈调节教学的作用。(3)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方法是在创设教学情境下,为高效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有效的方法。教学策略属于教学方法,但教学策略更突出强调了教学方法的决策性和行动性。(4)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有教师、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简称师动、生动、生生动、师生动,是教师、学生围绕教学内容,为达教学目标采用的有效的活动。(5)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一是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能力;二是对教师教和学生学得怎么样,做出价值判断。依据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四种。在教学活动中的某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评价要素,根据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来选择一种或多种评价。

(三)教学效果与反馈

精心编制微课程教学设计,按照教学设计主体的思路,组织教学,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录屏软件、录像机、照相机等手段,制作教学视频。微课程在课堂中实施,将从学生的兴趣、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教学的特色及其作用、教学不足之处等方面,考量教学效果。教学后,依据微课程教学效果信息的反馈,有利于修改和完善教学设计。

三、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实例

应用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模式,对高职电气仪表与测量课程的MF47型万用表测量电阻的使用方法的知识点进行微课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学设计的基础是教学设计的前提,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部分组成。

1.教材分析。MF47型万用表测量电阻的使用方法是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电气仪表与测量模块五“万用表和钳形电流表”的知识点。该知识点的前导知识是万用表的内部结构、万用表电流档、电压档、电阻档的工作原理。本模块万用表和钳形电流表的核心技能是学会使用万用表和钳形电流表,掌握实际测量电阻、交直流电压、电流等测量方法。MF47型万用表测量电阻的使用方法是本模块要掌握的方法之一。

2.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 学生在前导课程电工基础的学习中,接触到电阻,对电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未涉及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的方法,缺乏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的方法和技能,亟须通过教学得以领悟和掌握。另外,高职生有入学门槛低,普遍对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不感兴趣,但具有喜欢动手做的特点。为此,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和网站等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做中学中达成学习目标。

3.教学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试误,方可更深刻领悟。为此,运用图文并茂的视频和图片的教学手段,以实际操作的正误视频,巧妙地创设正误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试误,然后领悟的思维活动,将正确和有问题的测量电阻方法的信息加工、内化、迁移和巩固。创设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熟悉MF47型万用表面板各组成部分的特点和功能;学会用MF47型万用表的电阻档测量电阻的使用方法;灵活运用此方法实测电阻。(2)过程与方法目标。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播放教学视频、展示图片等创设图解、比较的情境,促进学生思维活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正确、错误两种教学视频的对比,分析判断,养成思考的习惯。

5.教学重点是MF47型万用表的电阻档测量电阻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是使用MF47型万用表的电阻档测量电阻,合适档位的选择。

6.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图解法、比较法、做中学、任务驱动。应用的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的有MF47型万用表、色环电阻、交流接触器、三相异步电动机,教学辅助工具有多媒体、黑板、视频、图片。

(二)教学设计的主体

教学设计的主体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由复习导入、新课教学、实测应用巩固、总结提炼拓展延伸四个环节构成。

1.复习导入环节。该环节是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教学内容为学生看图说话,说出万用表面板各组成部分的特点和作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前测,检测学生已掌握的万用表面板各组成部分表笔、表盘、刻度、指针的认识程度。采用了图解法的教学方法,教师用PPT展示万用表面板大图,学生看图说话,说出万用表面板各组成部分的特点和作用,教师再补充电阻欧姆档表盘刻度线相关知识的教学策略。教学活动主要以师动即教师展示动画效果良好的大图的教学情境,催生动。生动即学生说、听、想的思维活动。复习导入环节是运用图文并茂的视频和图片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投入思考。

2.新课教学环节。该环节是让学生找找看问题出在哪。教师给出任务,提供正确和有问题的测量电阻方法的视频和图片,学生比较判断,找出问题所在。第一步,教师播放正确的测量电阻方法的视频,视频内容包含测量前准备、测量过程中、测量结果、测量结束四个环节测量电阻的使用方法;第二步,教师播放有问题的测量电阻方法视频;第三步;教师提供正确和有问题的测量电阻读数指示值图片;第四步,教师提供正确和有问题的测量电阻值;第五步,学生协作学习,发表言论。学生带着任务,观看有问题的测量电阻方法视频后,各小组组内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找出测量电阻方法有误所在。教学过程进行了中测,即教师在播放视频后,学生分小组协作学习时,巡视课堂,反馈学生信息,抓住学生掌握的难点,及时强化和巩固。采用了比较法的教学方法,即播放正确和有问题的测量电阻方法的视频和图片,学生比较判断,找出测量电阻的问题所在。教学活动有师动,即教师播放视频和图片,创设问题情境;生动,即采用自主学习的组织方式,学生看、听、想、写的思维活动;生生互动,即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内成员交流探讨,发表总结,共同完成任务;师生互动,即学生反馈,教师补充,设问、答疑。本教学环节,采用比较法,学生通过看、想正确和有问题的测量电阻方法的视频和图片,经过试误,然后领悟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更快掌握知识点。

3.实测巩固应用环节。该环节是让学生做做看是不是会了。给出学习任务,学生分成小组使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色环电阻,交流接触器的线圈电阻,测量电动机绕组的电阻。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后测,给出不同类型的电阻,检测学生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方法的掌握和熟练程度。采用了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学生领悟万用表测量电阻的方法后,动手实测,真正掌握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的技能。教学活动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学生通过做中学,动手实测,对掌握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的技能,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4.总结提炼拓展延伸环节。该环节是让学生想想看还知道什么内容。总结提炼出万用表测量电阻方法的步骤,以及测量电阻时的注意事项。拓展延伸问题一,怎样更快地选择到合适的电阻档位?问题二,误将电阻档测电压,有什么不良结果?为什么呢?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以提问的方式,给定任务,引出使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电阻方法的技巧,以及测量方法不当对万用表的危害及其原因。教学活动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阅资料,解答问题。本教学环节以任务驱动,问题为导向,拓展延伸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学生更深入地掌握使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方法的技巧,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万用表。

(三)教学效果与反馈

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法,结合教育技术为手段,巧妙地创设正误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教学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教学的问题性、互动性把握较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关系的把握度,有待进一步的关注和磨合。

四、结束语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教材上现成的知识,而更应关注并挖掘出知识中隐含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情境。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力争教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离不开教师课前精心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智能增长的教学设计,迫切需要以教学设计模式框架节点的关键词为导向,帮助厘清教学设计的思路,为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做准备,基于此理解,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化微时代,微课程以其独特、新颖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又因微课程短小精悍、课时短,教学要到达浓缩精华的效果,微课程教学设计将是教学准备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3]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李朝辉.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404);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本科《基础俄语》课程教学初探 篇6

一、《基础俄语》课程地位和俄语专业学生知识储备情况

《基础俄语》课程是面向高校俄语新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进行更深层次俄语学习的基础。课程主要涵盖俄语语法、俄语语音、俄语言语训练等方面的教学。学时多,知识涉及面广,为学生日后的深度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这门课程对于俄语新生而言十分重要。

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面对即将开始的艰难俄语学习,俄语专业新生相关知识储备情况不容乐观。绝大部分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俄语,不懂俄语字母构成,没有听过俄语演说,并且有不少学生不是自愿填报俄语专业,而是因为各种原因被学校调剂过来,因此,对这部分调剂过来的学生来说,除了俄语知识结构上的空白需要填补之外,更需要一个不断调整学习心态的艰难过程。另外,由于受社会舆论影响,新生普遍低估大学学习的难度,此外,大学氛围更自由,许多新生自制力不够,不能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分配在学习上的时间远远不够,导致上课效率不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基础俄语》课程的教学。

二、《基础俄语》课程教学实践

《基础俄语》课程主要涵盖俄语语法、俄语语音、俄语言语训练等方面的教学。学时多,知识涉及面广。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知识储备情况,每个部分的教学适用的教学方法各异。

1.语音板块教学

为了在初学阶段形成良好的语音面貌,在课堂上采取听录音跟读的教学方式,加上适当的发音技巧讲解以及大量发音练习,注重学生课堂学习反馈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朗读检查或随机朗读检查,检验学生语音面貌,并根据个体不同情况给予针对性的错误纠正以及重难点讲解。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中国学生在俄语语音上普遍在以下几处碰到困难。首先,因为俄语中存在汉语以及英语中不存在的一些发音,对这部分字母的发音学生普遍感觉较吃力,比如ы,ъ,ь,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针对中国学生特点,仔细讲解这类字母的发音,着重训练这些在中英文中不能找到对应字母的发音。其次,俄语中清浊辅音在具体音节以及单词中的发音特点对中国学生而言也是个难题。经常出现清浊辅音发音混淆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通过具体的事例讲解强化学生对清浊辅音发音的了解,并辅以针对性的练习。在长时间不断重复的练习中建立俄语语感。此外,俄语中语调丰富多样,需根据所用场合采取不同的语调,这对新生而言也是需要逐渐适应学习的过程。另外,与中英文不同,俄语手写体与印刷体之间也存在一定出入,特别是手写体某些字母容易与英文中的形近字母混淆,因此在语音训练阶段,也应加强学生对俄语手写体印刷体有出入的认识,并通过书写练习强化俄语字母的正确写法。

在这个阶段,如果有学生出现惰性,作为教师应该及时给予正确引导。耐心鼓励害羞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力求整个班级在俄语学习初始阶段没有一人因为懈怠或内向的原因拖后腿。新知识的接受需要一个不断反复记忆的过程,因此在每次语音课结束时,需要给学生们布置一定量的与本次课程所学内容紧密结合的课后作业,以期学生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语法板块教学

俄语语法学习的难度不言而喻。如果说汉语是一门没有语法的语言,那么,与此截然不同的是,俄语是一门语法严谨、规则繁复的语言。基础语法的学习贯穿整个大一大二的《基础俄语》课程,是这门课程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会单词和发音只是外语学习的第一步,如何将各类单词有机组成用以表示各类不同诉求的句子,则涉及到语法的问题。

俄语语法规范繁复,对于初学者而言,有很多语法属性都是首次接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认为,在传授具体语法规则前,有必要让学生充分认识所学语法在实际言语运用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与中英文中类似情境处理的异同,让学生慢慢认识俄语语法的特殊性和关联性。例如在讲到俄语名词格的属性时,学生对“格”是没有概念的,在讲这个语法属性前,我们用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接触这个新概念。“格”在俄语中是名词的属性之一,代表的是名词与其他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如果同一个名词所用的是不同格,那么其表示的语法含义完全不同。例如“Яедувшколу.(我去上学。)”和“Сейчасявшколе.(现在我在学校。)”在这两个句子中出现了同一个名词школа(学校),但是在词形上二者又存在差异,这正是由名词不同格所表示的不同含义决定的。第一句中表示的地点位移的概念,选用名词第四格,第二句表示的是“在哪里”的概念,选用名词第六格。

意义表达的不同决定了语法形式的差异,并最终体现在语法形式上。因此先让学生认识了解所要表达的语义范畴,随后讲解相应的语法形式,最后通过不同的语法形式又可以推测出句子所表示的不同语义。通过这样一个不断递进反复的学习过程达到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和运用。

为了增加语法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在讲解语法规则时,可以选用贴合当代年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及社会热点问题要求学生造句举例,将枯燥的语法与富有时代气息的句子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加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记了规则但运用不正确或者记了规则过了一段时间很容易忘记的情况,那么针对这种情况,除了要求学生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下工夫外,也需辅以大量的课后练习巩固语法点,并在言语发展板块的讲解中进一步讲解语法点,多管齐下,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点。

3.言语发展板块

这一板块采用对话以及课文的形式,围绕最常用的日常情景对话以及相关主题短文,将这一单元所学新词汇、新语音规则、语法规则综合起来,全面发展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

这一部分采用精读精讲的方式。对话部分,着重训练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用正确的言语表达诉求的能力。除了词汇方面的拓展,同时加强语音、语调的训练,让学生多读多说,并通过课堂演练的方式强化学习效果。课文部分,在逐句讲解时,抓住整篇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句型以及表达进行重点讲解。同时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通过提问学生造句、翻译等检验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实时掌握情况,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反馈对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梳理讲解。另外,当词汇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可定期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所写文章中,并通过范文讲解,扩展学生词汇量,加强言语表达等方面的技能。

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在课前搜集整理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多媒体资料,通过音乐、视屏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对俄罗斯文化、历史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习的动力和乐趣。此外,可适时根据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改编,让学生发挥自主创造性。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比较认可这样的教学方式,他们通过将课文改编为对话、续写课文、转换课文陈述人称、将课文编排成话剧等形式,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对课文的理解,在乐趣中掌握知识,在学习知识中获得乐趣。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课后可安排丰富多彩的俄语类活动,让学生所学有所展示的舞台。比如举办俄语书写大赛、俄语诗歌朗诵大赛、俄语歌唱比赛、俄语话剧比赛等,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

《基础俄语》课程是俄语专业学生接触俄语的第一门课程,也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所以如何组织好《基础俄语》的教学,调动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位《基础俄语》课程老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心理特点以及知识储备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在乐趣中掌握所学知识,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摘要:当今开设俄语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无论是在普通高等院校中,亦或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俄语教学的开展都离不开《基础俄语》这门主干课程的教学。如何组织好《基础俄语》的教学,调动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位《基础俄语》课程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心理特点以及知识储备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在乐趣中掌握所学知识,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关键词:基础俄语,俄语专业,俄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马步宁,武晓霞.全国大学俄语教学情况调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06).

[2]徐玉敏.改革传统模式加强高等院校俄语教学质量[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3]刘扬.中俄合作培养实用型俄语人才模式思考[J].理论观察,2016(26).

[4]刘红侠,李锦霞.高校俄语专业零起点生基础阶段教学策略探究——河北师范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23).

微课程本科教学 篇7

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模式的现状

目前, 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由前身为高职院校的新建本科院校来承担。这些院校大都还在探索符合自身办学定位的课程模式, 所采用的课程模式往往定位不准, 盲目向学术型院校靠拢, 多采用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 致使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课程模式出现了“学问化”的倾向[2]。以西京学院为例, 由于受传统的精英教育课程模式的影响, 学院现有的本科课程模式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完善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理论轻实践, 偏离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 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 而不是“会做什么”, 没有充分做到结合生产一线,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基础理论的教授出现了与学术性本科同等难度的倾向, 混淆了学术性本科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之间的区别, 模糊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应用型特点。

2.必修课过多, 选修课过少

从西京学院2007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安排来看, 一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学分总共只有22学分, 占学分总数的11%, 其中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有10个学分。而必修课程, 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总共达到134学分, 占学分总数的67%。在选修课开课过程中, 往往缺乏对课程的整体规划, 课程设置随意性比较大, “因人设课”现象严重, 课程结构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学生选课也大多基于修满学分的目的, 尽量选择一些获得学分比较容易的课程修读。我们目前的选修课程尚不能充分发挥培养学生个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3.以学科体系构建课程, 忽视课程与工作要求之间的联系

据调查,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多是按照学科的逻辑结构来组织内容, 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不是面向实际应用, 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来选择课程内容, 忽略了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这种以学科中心的课程模式, 虽然可以为学生提供学科理论基础, 但无法提供关键的工作过程性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 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4.先理论后实践的课序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目前,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没有得到较好的结合, 而是各成体系, 相互独立, 基本上都是先理论后实践,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 容易造成理论知识的空泛, 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在通过实践过程将其内化为能力。另外, 与工作密切相关的实践课程多是安排在高年级, 造成实践周期太短, 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模式的基本原则

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规定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开发、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二是规定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各个组成要素及彼此之间的结构关系。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结合学校所处具体环境进行, 课程模式必然呈现多样性与动态性的特点, 没有哪一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模式能够适用于所有的应用型大学, 也没有哪一种课程模式是一成不变的, 应用型大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和教育实践构建自己的课程模式。

西京学院根据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 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一定位, 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模式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以工作要求为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 应当根据当地市场的人才需求来设置课程的。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模式的开发, 首先要对实际工作进行分析, 将工作分解为多项核心工作任务, 确定完成各项工作所需要的能力, 在能力分解的基础上, 通过能力与知识的对应关系, 将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 形成应用能力培养脉络鲜明的课程模式。

2.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模式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核心, 将能力培养渗透到课程模式的各个环节中。区别于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本位, 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的授课方式在重视理论讲授的基础上, 更强调实践环节的作用, 尤其是一些综合性实践环节, 产、学合作教育是实现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

3. 以学科知识为基础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模式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 这些学科知识足以能满足一线人才所需要的技术和技能的要求, 而且当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时, 应用型人才凭借其较宽的知识面和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能够尽快掌握并加以应用。在设计学科知识体系的时候需要考虑应用型人才职业生涯的需要。

4. 以工作过程性知识为重点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模式应该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完整性并达到本科层次水平的理论课程, 但这些理论课程与学术型本科教育培养规划与设计能力的理论课程是不同的, 它是要求具备在工作现场贯彻和实施这些设计和方案而必需的技术原理和过程性知识。应用型人才在工作现场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理论课程是以工作过程性知识为重点, 用来教授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怎么干”和“怎么干得更好”。

5. 以素质教育为取向

应用型本科人才处于生产或服务的第一线,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的不断升级, 工作环境往往复杂多变, 变化工作的机遇也大大增加, 只有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较强应变能力的人才能在未来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另外, 技术更新速度加快, 技术的更新往往意味着一个全新领域的出现, 而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局部改进。这就要求应用型人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能够学会学习, 自我更新知识体系,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发展、提高素质是未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普遍要求。

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模式的基本框架

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既要注意打好学科基础, 又要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因此可以对课程模式设置为“学科”和“应用”两个基本模块, 对应学科基础平台和应用能力平台。同时, 为了避免过度专业化或职业化而造成学生知识和人格的片面化, 应设置基本素质平台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4]。因此, 该课程模式分为三个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应用能力平台和基本素质平台, 每个平台都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1.学科基础平台

学科基础平台主要包括技术学科基础课程和技术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技术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涉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旨在为专业型课程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技术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提供相关的专业理论, 旨在培养学生面向工作的应用能力, 或者为解决某些应用问题和实际问题打好理论基础。

2.应用能力平台

应用能力平台课程应呈现出“专、精、综”的特点。“专”是指应用能力平台课程以学科课程为支撑, 侧重于特定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精”是指应用能力平台由配套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构成, 理论课程主要包括与应用能力培养相关的陈述性知识、经验性知识, 而且尤其要着重经验性知识在理论课中的体现。“综”是指与学科基础平台相比, 应用能力平台的实践教学更强调综合运用单项技术技能来解决综合性问题, 除了学术性本科教育要求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毕业设计等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以外, 应用能力平台课程还应该设置“综合性、任务性训练”和“综合项目实习”等工作过程性实践教学环节。

3.基本素质平台

基本素质平台课程设计体现“广”、“普”和“同”的特点。“广”是指基本素质平台课程设计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创业创业教育等多学科门类;“普”是指课程不是职业教育或专业教育, 而是提高基本素质的普通教育;“同”是指这个平台课程内容基本上不会因为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而是所有专业都应该接受的共同教育。

该课程秘史由学科基础平台、应用能力平台和基本素质平台构成, 三个平台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结合。由于学科知识的增长, 应用能力、基本素质的提高往往成正相关关系, 使得这三个平台可以同步进行, 相互促进, 从分体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3.

[2]周朝成.民办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5, (2) .

[3]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微课程本科教学 篇8

微课与翻转课堂作为近年来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新型教学模式, 得到很多高校推崇与大规模应用。该教学模式的要点在于将传统教学模式颠倒, 在课程开始前, 自主进行新知识学习。教师先制作短小精悍的小视频, 充分利用相关网络共享平台与学生共同分享视频内容和其他相关教学内容, 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中, 一个成熟、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成为翻转课堂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方面。

在笔者所在的民办本科学校, 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还在探索中, 学院还只是鼓励教师进行翻转课堂实验, 并未形成较完善的翻转课堂教学体系。本文以微观经济学为例, 探讨在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中, 如何建设完善的网络教学资源库, 从而为“翻转课堂”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一、传统模式下微观经济学教学困境

1. 教学理念陈旧

微观经济学教学理念陈旧, 大部分教师由于受传统理论体系影响, 并不了解当代大学生尤其是三本院校学生的生活与精神状态, 导致课堂教学中很难举出贴合大学生生活阅历的例子, 导致学生普遍认为微观经济学理论与实际有很大偏离, 忽略了教学中的本质与核心。另外, 微观经济学中的纯理论教学模式没有改变, 学生只是在课堂教学中学会了一些概念, 掌握了一些曲线, 至于所学该如何运用, 和现实经济、现实生活距离有多远, 更令很多学生困惑。

2. 难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学主体, 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笔者所在的民办本科院校,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仍然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导, 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有限, 课前预习的学生较少。由于学时的限制,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情境教学时间很少。偶尔的案例分析也会由于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复杂, 学生阅历以及知识结构等因素, 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然以期末考试为主。虽然最终成绩包括了平时成绩, 但是由于学生不能很好地消化理解课堂所讲授的内容, 平时成绩也就形同虚设。这更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非常低, 形成学生厌学、弃学、怕学经济类课程现象。

3. 教学效果较差

很多教师采用很多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启发式教学法等。但是, 对于很多高职院校和三本院校学生而言, 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并不高, 也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甚至形成了听到经济学就头疼的现象。对学生而言, 虽然需要通过考试, 但是考前死记硬背, 考后忘光光已成了非常“正常”的现象。这种情况, 与微观经济学课程设置的目的与初衷严重背离。学生不能形成真正的经济学思维范式, 只是零碎地知道几个概念, 不知道原理, 更别说应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了。

二、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概念和特点

1. 微课的概念和特点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 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微课特征包括: (1) 教学时间短。一般来说, 微课时长一般为5-8分钟, 最长不超过10分钟。 (2) 教学内容少。微视频制作只需要针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一个点, 比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或某一教学环节进行制作。 (3) 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微课研究的主要是教学过程中的某些问题, 可能包括生活中的某一经济现象, 也可能包括新闻中经常出现的某些经济学概念, 或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或学习经济学方法。 (4) 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由于微视频时间很短, 学生在观看微视频过程中能很快反馈梳理自己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教师也能及时通过学生的反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2. 翻转课堂的概念和特点

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模式无外乎教师先备课, 然后在课堂上讲解, 最后要求学生课下复习, 做练习题, 或课堂测验。而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可通过课前观看微视频, 完成知识点学习。到了课堂上, 则把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学习中进行的思考等带来, 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 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 从而达到对知识更好地理解。

翻转课堂具有以下特点: (1) 教学视频时间短。大多数微课视频都很短, 少则几分钟, 多则十几分钟。每个问题都只包括特定的知识点, 对学生而言, 也容易找到。而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的视频长度, 正好是学生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长度, 符合学生学习特点。 (2) 教学信息清晰明确。在教学视频中, 教师只出现画外音, 学生看到的只是对课件内容的讲解。这是“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与传统的教学录像最为不同之处。 (3) 重新建构学习流程。通常情况下, 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 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立起来的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完成对知识的吸收及内化。第二阶段, 到了课堂上, 由于教师已经了解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可以面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也可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 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4) 复习检测方便快捷。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后, 视频中会出现四五个小问题, 帮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检测。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 可以重复播放视频, 仔细思考在哪些方面没有理解透彻, 如果仍然不能回答, 可以通过在线互动或把问题带到课堂上来, 和老师以及同学进行探讨。

三、基于微课翻转课堂的微观经济学教学资源库建设探讨

1. 整体规划、精心组织和实施微观经济学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

民办本科院校要重视微观经济学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激励教师从事微视频的制作以及翻转课堂的实验和推广。学校可考虑建立购买优质的微课资源, 定期组织观摩微课以及翻转活动。同时, 还可考虑开展微课评比, 并与职称评聘、绩效考核挂钩。

做好技术保障。微课制作对很多教师是一个考验, 教师不仅要把握好专业知识, 还需精通微课的制作过程。学校可针对这种情况, 成立专门辅助微课制作的辅助团队, 开展微视频设计、制作的培训, 也可参考同类院校微课制作经验。

2. 微课资源建设要规范系统

优质的微课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微观经济学课程必须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微课虽然本身是碎片化视频, 但是, 在制作过程中要避免过度碎片化, 注重微观经济学本身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同时, 对微课的选题要仔细斟酌,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制作微视频。要重视微视频的选题, 做到独立完整而系统规范, 确保微课规范实施。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反复观看,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学生对微课的继续学习。

3. 微课资源应丰富而全面

从现有文献资料看, 对微课的定义有十几种, 这些定义的内涵和侧重点都不同, 但从资源建设角度看, 教育部信息管理中给出的定义更为全面: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 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 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相关资源一般包含微设计、微课件、微反思、微练习、微点评等等。因此, 基于微课的微观经济学教学资源库建设应包含上述几方面。

4. 微课资源库建设要突出交互性, 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微课网站主要是资源的发布与下载, 其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备课, 教师的知识构成对于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而学生在课堂上仍然只能被动地听教师讲解, 不能自主学习。因此, 基于微课视角的民办本科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突出交互性, 在设计上更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更能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微课资源库的建设还应包括网络论坛、微博、博客、BBS、学习空间, 微信群等。学生可以通过论坛和教师以及其他同学进行在线互动, 也可以在论坛上分享各自搜集的资源, 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5. 微课资源库的建设必须突出特色

微课时间虽然很短, 但必须突出教学主题, 吸引住学生, 激发学生兴趣。几分钟的微课要能讲清楚理论, 并把它运用到实践, 又能把实践当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上升为理论进行分析, 符合民办本科学校学生学习特点, 能激发学生积极性。

四、总结

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等一系列新的学习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新趋势, 友好的人机界面, 良好的学习体验, 能帮助高校更真切地实现社会服务职能, 更鲜明地体现大学教学长期被人忽视的开放性特点。基于微课视角的微观经济学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能激发学生的独立探索兴趣, 真正使学生能学好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 建立起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也为其他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摘要: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的必修课, 也是专业基础课。很多民办本科院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但学生普遍产生厌学情绪, 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微课和翻转课堂是新形式教学方法, 民办本科院校建立基于微课视角的微观经济学网络教学资源库, 有助于学校进行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为学生学好微观经济及其他经济类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微观经济学,教学资源库

参考文献

[1]胡铁生, 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4 (02) :5-13.

[2]应丹.国内微课资源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6 (01) :39-40.

[3]潘立华.民办高校微课资源建设发展现状分析[C]//旭日华夏 (北京) 国际科学技术研究院.首届国际信息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一) .北京:旭日华夏 (北京) 国际科学技术研究院, 2016:1.

微课程:丰盈英语教学 篇9

一、微化教材内容

新版译林小学英语教材内容繁多,单元体系不太清晰,前后的连贯性也不强。在教学时,教师们常常有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整合单元内容,形成一个简单的体系,让孩子们容易理解。微课程的开发给了我们灵感,运用微课程、微学习的理念,我们可以把教材进行碎片化处理,或者叫微处理,处理之后的教材内容,显得清晰明了,简单易懂,更便于教师课堂操作。在处理教材,设计、规划微课程时,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微”字,可以把语法知识点划分得小一些,把单元内容分解的细一些,这样便于学生进行微学习,他们在自主学习时,也能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点。从时间段上来说,学习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如果时间太长,教师制作的难度大,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也会衰退。因此,要合理对教材进行微处理,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效率。

案例:六年级上册从第一单元到第四单元都在学习“一般过去时”的用法,学生们学得云里雾里。整整两个月的学习,没有让他们越来越清晰,反而让他们昏昏沉沉了。为了解决如此不良的现象,笔者与同事们商量制作了一个“一般过去时”的微视频,视频时间只有8分钟,在前5分钟里,教师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去讲述“一般过去时”的用法。学生们如果第一次听不懂,难以灵活运用,可以反复回放。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学生们很快记住了“一般过去时”使用的规则。在后3分钟里,视频给出了自主探究的习题,让学生们可以边学边练,这样的学习效率明显比之前2个月的枯燥重复提升了许多。

二、整合教学资源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对英语学习尤其重要。”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络信息等,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而微课程就是一个相当好的平台,可以运用它把各种教学资源与英语教学内容整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给予学生们新鲜感,还能减轻教师授课的负担。我们一般一个教师要教两到三个班,存在重复劳动的现象,同一个内容要讲几遍,难免会让人懈怠。微课程可以把教授的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我们只要在教室里播放,就可以让学生们学到英语知识。在播放时,插入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元素,比如:歌曲、动画、游戏等,这样既可以调动孩子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还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如此整合的微课程必定会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们学得更加开心、快乐。

案例:在教六年级上册Unit 1 Theking’s new clothes时,笔者把“Story time”的内容制作成了一个小影片,孩子们在短短的10分钟里,不仅了解了故事内容,还能绘声绘色地模仿影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练习。在之后的展示表演中,他们开心着、玩闹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孩子们在如此愉悦的氛围中,学会了英语知识,显得特别兴奋。

三、突出教学重点

在设计微课程时,要突出重难点,把重难点设计成一个个微小的主题,让学生们一目了然,知道哪些是必须强化的。另外,还要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用他们熟悉的知识来突破重难点。

案例:在教六年级上册Unit 5 Signs时,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标志入手,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最熟悉的标志。当然,这只是方法之一,大家还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来进行微课程化。如:看着课题,让学生们推测单元内容,用标题来微化课程内容,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迁移过来,那就是微课程化也无定法。在课程微化的同时,当然还要有一种中观、宏观的眼光,我们要站在中观或宏观的角度来进行课程微化。同时,我们在课堂小结时,还要把微化的课程进行整合,使微化的内容整体化,使碎片化的内容系统化。这样才能让微课体系更加完整,让学生们学起来更加惬意。

高中地理微课程教学浅谈 篇10

【关键词】 高中地理;微课程;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1

“微课程”理念在提出到实践验证的过程中体现出强大的教学效果,其以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围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结合电子信息产品实现了在线教学和移动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实现了教学的全天候、灵活化,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加强微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就需要教师从微课程的开发、设计等各方面来增强微课程应用的积极作用。

一、地理教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

微课程的应用是教育技术发展中“移动、开放、参与”的重要体现,是教育向国际化、信息化、个性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教育改革的新阶段。微课程的应用基于“翻转课堂”理论的提出和实践,通过构建碎片式移动学习生活方式来实现知识的获得和信息的传递。因此要充分发挥微课程的积极作用,需要教师在制作微课程的过程中明确以下几个关键点。

1.优秀微课程的定义

尽管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微课程的奥妙,并已经成功实现了微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但由于对微课程的真正涵义缺乏认知,缺乏一定的理论研究指导和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所制作的微课程并不符合微课的根本内涵,实际应用效果较差。因此要提高微课程的含金量,首先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制作技能,通过自我的提升来促进微课程质量的提升;其次,微课程的内容要避免广泛空乏,要明确其功能是针对某一重难点或知识点专门设计的,主要为了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重点、难点的疑惑;最后,微课程的时间要控制在十分钟以内,主题明确,讲解细致,确保每一个微课都能够解决一个知识点问题,便于学生更好的吸收学习。

2.微课程的制作关键点

微课程的制作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计合理的微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实际制作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来设计制作。

(1)选题。微课程内容要具有针对性,语言精练突出专题内容的重难点,选题注重于课本知识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疑点等,在设计前期要对选题进行清单整理。注意一个微课程只能包含一个知识点,切忌知识点泛滥;视频尽量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坚持十分钟黄金原则;

(2)设计。微课程设计为信息化教案,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对教学内容展示方法的创新,注重教学课程内容的结构。因此在设计时要恰当安排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课后问题等来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此外,加强经典例题在微课程中的应用,在经典例题解说时要强化对解题思路与方法的分析,注重对核心知识、方法的总结与构建,以灵活多样的提问策略来促进学生更好地思考。

(3)制作。制作是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一部分,在制作时要确保视频的质量,充分运用颜色线和符号图形等来对关键字、关键信息等进行标注,以给学生更多提示性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重难点,通过录像和添加字幕来为教学内容增彩,并学会保护自己的制作版权。

(4)制作微课程的方法。微课程制作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主要通过制作PPT、手写板、手写笔、微视频、手机、DV、数码相机、微音频、录音等来完成。当前最为常见的制作方法主要为;录像机+黑白板,手机+白纸,屏幕录制等。

3.微课程设计教学实例

本文选取的教学实例是高中一年级地理必须课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微课程制作总时长为3分钟,教学的重点是“地理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的难点为“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移”;设计前对学生认知进行分析得出:本节课对学生而言具有新鲜感,其与实际生活关联密切,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课堂参与程度和互动性较高。

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知识,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概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结合起来,利用课件和微视频创造直观、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微课程在实践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重视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由于微课程的设计到制作完成都由教师一人完成,在制作过程中极容易忽视在录制过程中与学生间的有效互动,导致制作的微课程成为课堂讲授的录制,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设计制作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间的有效互动,通过创设问题、引入实际生活案例等来实现与学生间的有效互动,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人机对话。

2.构建有序的课堂教学环节

微课程的制作和应用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录制,在对其进行设计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的核心思想,通过设计出“情境导入、展示目标~自主预习、温故知新~预习诊测、以学定教~问题探究、展示提升~当堂检测、反馈效果~归纳总结、反思提升”的课堂教学模式环节,来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和感悟反思,充分体现地理知识的层次性、深刻性和实践性。

3.充分发挥微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效用

简单来看,微课程的应用可以说是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一种,其用途更加广泛,并能够适应学生任何地点、时间的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作为微课程展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微视频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中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课前运用微视频进行预习并提出问题,在课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方法,在课后运用微视频进行复习和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自身知识构建。

总之,微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革新的必然趋势,是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高中地理微课程的开发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只有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进一步推动微课程的实践应用和理论研究体系的构建,推动我国教育的革新。

参考文献:

[1]陈海静.基于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翻转课堂”教学研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4.

上一篇:家庭和社会体验下一篇:INI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