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吸入激素

2024-05-07

表面吸入激素(精选十篇)

表面吸入激素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120例哮喘患者资料, 男56例, 女64例, 年龄16~75岁, 病程1~24年;其中合并糖尿病19例, 高血压24例;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咳嗽、胸闷、呼吸困难, 经肺功能和胸部X线检查确诊。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入院后, 所有患者均予以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 同时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严格按照医院规定向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知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开展健康教育, 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需要长期坚持, 严格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不得随意停药、减少剂量。所以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护理人员必须了解其心理状态, 通过心理抚慰和鼓励, 增强患者自信心, 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一方面, 护理人员应尽可能详细地了解患者病史、病情,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另一方面, 需帮助患者稳定情绪, 消除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保持心理健康。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患者, 发病后易变得暴躁、悲观, 甚至有孤独感, 护理人员应予以其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耐心做好每一项工作, 保持微笑, 令患者产生依赖和信任感, 在此基础上才能顺利地进行下一步健康教育工作。

1.2.2 健康宣教

稳定患者情绪后, 护理人员可通过发放哮喘预防手册、播放相关视频、集中讲解等方式, 将哮喘的病因、症状、危害及治疗方法、治疗现状等基本信息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使患者出现胸闷、咳嗽、气憋、流涕等症状时, 可及时作出判断, 以免延误治疗时机。同时告知患者生活中应避免该病发生的原因, 其与空气污染、长期抽烟、遗传、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有关, 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并使患者意识到该病不能根治, 但能够控制病情, 而吸入治疗属于局部用药, 服用剂量、时间、方法都应符合医师要求;使其掌握吸入糖皮质激素时, 如何调整呼吸、掌握要领、避免禁忌事项。定期邀请权威专家举办讲座, 介绍哮喘疾病治疗药物的最新研究成果, 使患者熟悉服用药物后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反应等。同时, 指导患者掌握峰流速仪的使用、记录数值等知识, 明白红区、绿区、黄区的意义, 学会自我护理和自我检查。在住院期间, 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之间多交流, 并嘱家属对患者进行监督和健康教育, 出院后能按照住院标准给予患者护理干预, 帮助其更好地恢复。

1.3 观察指标

(1) 知识知晓率:主要包括哮喘发病原因、常规治疗方法、激素吸入种类、治疗禁忌、自我护理措施等。 (2) 症状积分改善:包括日间和夜间症状, 日间症状积分:无症状0分, 偶尔出现1分, 频繁出现2分, 持续出现, 生活明显受影响3分, 病情较重4分;夜间症状积分:无症状0分, 憋醒1次1分, 睡眠质量开始下降2分, 严重影响睡眠3分, 无法入睡4分[3]。 (3) 治疗依从性:观察患者是否严格遵照医护人员叮嘱, 进行服药、休息。总依从性 (%) = (完全依从例数+不完全依从例数) /总例数×100%。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均消失, 肺功能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 肺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无效:治疗前后病情无明显变化[4]。总有效率 (%) =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显效47例, 有效8例, 无效5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1.7% (55/60) ;对照组患者显效38例, 有效6例, 无效16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3.3% (44/60)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哮喘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健康教育前, 观察组患者了解哮喘相关知识19例, 占31.7% (19/60) , 对照组20例, 占33.3% (20/60) , 两组患者的哮喘相关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健康教育后, 观察组57例, 占95.0% (57/60) , 对照组45例, 占75.0% (45/60) , 观察组患者的哮喘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比较

健康教育前, 两组患者日间、夜间症状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健康教育后, 观察组患者的日间、夜间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4 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完全依从46例, 不完全依从10例, 不依从4例, 总依从性为93.3% (56/60) ;对照组患者完全依从33例, 不完全依从12例, 不依从15例, 总依从性为75.0% (45/60)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健康教育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与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性疾病, 多与气道高反应性有关, 发病率较高[5], 给患者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其防治关键在于消除气道炎症,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吸入激素法进行治疗, 糖皮质激素与其受体相结合, 可发挥较强的抗感染和免疫抑制功能, 以缓解患者病情, 预防哮喘发作。但此方法治疗哮喘需长期、规范、持续地吸入糖皮质激素, 否则治疗效果会明显降低, 所以对患者的依从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实际临床治疗中, 患者学历不同、性格各异, 很多患者情绪波动较大, 或不信任现代医学水平, 不能很好地配合医护人员, 以致虽然长期服药, 但最终效果却并不理想。患者依从性较差的原因: (1) 个人心理障碍, 认为哮喘不能根治而自暴自弃;对护理人员服务不满, 存有抵抗心理; (2) 患者及家属对疾病了解较少, 对药物认识不足, 担心吸入糖皮质激素会产生不良反应, 甚至在治疗过程中一旦患者病情缓解, 就立即停止用药; (3) 宣传力度不够[6]。因此, 为提高患者吸入表面激素治疗的依从性, 必须在护理工作中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令患者了解疾病及药物使用知识, 学会自我护理和治疗, 注意禁忌, 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同时还应积极调整心理状态, 保持身心健康。

本研究结果显示, 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哮喘相关知识知晓率、治疗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日间、夜间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在哮喘患者吸入表面激素治疗过程中, 对其予以有效的健康教育, 临床疗效明显, 可提高患者的哮喘相关知识知晓率及依从性。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提高哮喘患者吸入表面激素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沈阳市胸科医院收治120例哮喘患者资料,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0例。所有患者均予以糖皮质激素吸入, 同时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在治疗中开展健康教育,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关知识知晓率、哮喘症状积分改善情况以及治疗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健康教育后, 观察组患者的哮喘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日间、夜间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哮喘患者吸入表面激素治疗过程中, 对其予以有效的健康教育, 临床疗效明显, 可提高患者的哮喘相关知识知晓率及依从性。

关键词:哮喘,吸入激素,健康教育,依从性,症状积分

参考文献

[1]王晓敏.健康教育对哮喘患者吸入表面激素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29) :66-67.

[2]陆学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在哮喘规范化管理中的意义[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9 (3) :310-312.

[3]王冬梅.健康教育对哮喘患者吸入治疗的依从性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23) :134-135.

[4]成利群.护理干预改善哮喘患者激素吸入治疗依从性的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6) :5-6.

[5]彭凤杰.浅谈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 7 (6) :382-383.

吸入的激素好在哪 篇2

目前糖皮质激素吸入疗法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及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专家委员会推荐应用于哮喘防治的最有效、最安全的一线疗法。应用较多的药物有丙酸倍氯松(必可酮)、丁地去炎松(普米克)及最新介绍的氟替卡松(辅舒酮)等气雾剂。应用此类药物在哮喘发作期吸入治疗3~7天左右起作用。在喘息缓解期吸入糖皮质激素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减少对病毒感染、冷空气、空气过敏原及运动等引起的反应,可以有效预防哮喘再次急性发作,避免了频繁的急诊及住院,使患者能正常生活、工作、进行体育活动。

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切忌因为一时哮喘症状或咳嗽好转而随便减停吸入激素。因为哮喘为慢性气道炎症,虽然症状消失,但并非气道炎症完全消除。有时这种气道炎症可持续很长时间,需在哮喘控制较理想时逐渐降到维持量,并持续1~2年或更长时间,才可取得非常稳定的效果。

表面吸入激素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00例, 全部患者通过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及胸部X线检查, 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标准。对其进行随机分组, 对照组50例, 其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龄32岁~65岁, 平均年龄 (48.6±6.4) 岁;研究组50例, 其中男28例, 女22例, 年龄33岁~67岁, 平均年龄 (48.3±6.5) 岁。排除标准:左心功能不全患者;伴有影响日常生活的疾病, 如肌肉、神经及深静脉血管疾病;不愿意配合及交流的患者。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吸氧、抗感染等常规治疗, 对照组给予0.25 m g特布他林再加5 m L 0.9%的生理盐水吸入;研究组则实施1 m g布地奈德混悬液及0.25 m g特布他林加5 m L0.9%生理盐水雾化吸入, 每次持续时间为15 m in~20 m in, 2次/d。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不适状况根除, 不再有咳嗽、呼吸不畅、胸闷等症状, 肺部听诊未有湿性啰音。有效:喘憋、胸闷、咳嗽症状有所好转, 痰由稠为稀, 听诊双肺呼吸音粗, 湿啰音减少;无效:喘憋、哮鸣音及湿啰音等体征均未出现好转, 病情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疗效对比

研究组患者28例痊愈, 20例有效, 2例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23例痊愈, 17例有效, 10例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为80.0%,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研究组患者经治疗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 PD) 在临床上是一种高病死率的呼吸系统疾病, 特点为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 病程较长, 目前还无法完全治愈, 所引起的运动限制、呼吸困难、肺功能丧夫及生活质量下降对患者及家庭、社会均带来了较大的压力[3]。因此寻找准确高效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布地奈德属于一种糖皮质激素, 其不含卤素, 在局部组织可发挥很强的抗感染作用,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气道局部Ig E合成过程, 降低Ig E的生物学活性, 防止支气管内出现炎症[4];同时对支气管内出现的炎症细胞进行抑制, 使炎性生物学活性下降。故研究组患者的咳嗽、湿性啰音及双肺哮鸣音等症状很快消失。本研究通过吸入治疗, 药物以微粒形式进入患者肺部组织及支气管, 能较大面积地与已出现病变组织相互接触, 药物功效发挥十分迅速;另外, 由于药物吸入剂量一般很少, 给机体代谢带来的负担不大, 进一步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5]。特布他林属于短效β2受体支气管扩张剂, 可使支气管扩张, 再兴奋β2受体, 舒张支气管平滑肌, 抑制释放炎症递质、嗜酸粒细胞颗粒及肥大细胞。布地奈德及特布他林联合吸入治疗CO PD, 糖皮质激素可以使气道内β2受体数目明显增多, 促进特布他林对支气管的扩张能力;在此基础上, 还使得进入支气管内的糖皮质激素剂量大大提高[6], 最终提高了局部组织的抗炎功效。

由本研究结果可知, 采用表面激素结合支气管扩张剂长期吸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联合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且研究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缩短, 能够迅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操作简单, 安全高效,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先任, 汤红萍, 刘红菊, 等.糖皮质激素在CO PD稳定期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1) :15-16.

[2]楼翰健.深吸气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支气管扩张剂联合激素吸入疗效评估中的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1) :12-13.

[3]袁忠伟, 沙吾列·阿不都克力木.布地奈德联合β2受体激动剂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8 (9) :39-40.

[4]郭美盛, 蔡锦宏.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特布他林雾化液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 2011, 12 (30) :247-248.

[5]PARKSNA, MAGNOTTIL J, WEINBERG JA, et al.Use of the 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 to guide therapy for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risks antibiotic overexposure in patients with traum a[J].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2, 73 (1) :52-58.

正确吸入激素是治疗哮喘的重要方法 篇4

在门诊坐诊时,经常遇到由于拒绝吸入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而疗效不佳的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其中不乏有一定医学知识的专业工作者。究其原因,一是“恐激素”心理,担心吸入激素引起副作用;二是嫌长期吸入激素太麻烦而不愿坚持。其实,只要正确了解激素在哮喘治疗中的重要性,他们的认识就会自然改变。那么,吸入激素在哮喘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如何,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呢?

传统观点认为,哮喘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气道平滑肌痉挛,因而解痉治疗受到重视。但近二三十年来的大量实践发现,哮喘的发病本质是由于气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新的认知与传统的观点有着根本区别,使哮喘的治疗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激素能够直接抑制与哮喘有关的气道炎症细胞,抑制黏膜分泌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消除气道非特异性炎症,防止气道黏膜水肿,减少气道上皮细胞损伤和神经纤维暴露,并能降低气管高反应性。激素治疗哮喘始于50年代,曾挽救了许多危重哮喘病人的生命。70年代初,一些学者应用吸入激素治疗哮喘取得了理想疗效,使哮喘的治疗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由于吸入型激素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气道,发挥最迅速、强大的抗炎作用,且剂量只有口服剂量的1/50,能很快在肝内代谢,避免或减轻了全身副作用,可以从根本上控制哮喘的严重程度,因而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及全球哮喘防治创议专家委员会(CINA)推荐应用于哮喘防治的最有效、最安全的一线疗法,也成为临床减少哮喘急性发作频率的最有效药物之一。

控制哮喘的吸人型激素种类主要有二丙酸倍氯米松(必可酮)、布地奈德(普米克、信必可)和氟替卡松(舒利迭)等。临床常用的吸入激素装置有两种,即定量气雾剂和干粉剂。吸人激素一般需3-7天左右才起作用,因此,在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哮喘轻、中、重程度不同,选用不同剂量的吸入激素,同时与吸入β2受体激动剂或茶碱合用。最好先吸人β2受体激动剂,5 - 10分钟后再吸入激素,能较好控制症状。目前,临床已广泛使用将吸入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合二为一的舒利迭(氟替卡松/沙美特罗)和信必可(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等药物干粉吸人装置准纳器,患者携带方便并且更易于使用,每天吸入两次,能够有效减少哮喘发作和症状。吸人激素通常需要连续、规则使用1周后方能达到明显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哮喘的发病本质是气道慢性炎症,即使控制至哮喘症状完全消失,也不代表气道炎症完全消除,而且这种炎症还可持续很长时间。因此,切忌因为一时哮喘症状好转就随便减停吸入激素。在哮喘控制较理想时,需要将药物剂量逐渐降到维持量,并持续用药1-2年或更长时间,以取得稳定效果。许多患者就是因为没有这些知识,使哮喘症状反复发作。

吸人激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声音嘶哑和口腔念珠菌感染。但是只要遵照医嘱正确使用,吸药后用清水嗽口,即可减轻或避免。有的患者已经吸入激素5 - 20年,并未受任何影响。从循证医学目前的数据来看,患者可放心使用。

表面吸入激素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选146例哮喘患儿, 专科组71例:其中男36例, 女35例, 年龄 (3~11) 岁, 平均 (8.5±1.2) 岁;全科组75例:其中男42例, 女33例, 年龄 (4~11) 岁, 平均 (8.3±1.6) 岁。

1.2 方法

两组均吸入激素治疗, 接受医院呼吸内科治疗者为专科组, 接受社区医院治疗者为全科组;用药依从性判定指标: (1) 仅在哮喘发作时家属才给患儿使用; (2) 家属遵医嘱给患儿规律用药时间<50%; (3) 家属基本按医嘱规律给患儿服药;用药依从率=基本规律用药人数/总人数×100%;作半年随诊计划, 统计家属按计划带患儿随诊概率。 (4) 所以患儿均采用电子肺功能仪检测肺功能。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是采用SPSS13.0软件,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专科组半年内按计划随诊63例 (88.7%) , 全科组半年内按计划随诊16例 (21.3%) ;专科组服药依从率为56.3% (40/71) , 全科组服药依从率为16% (12/75) ;全科组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平均为 (104.3±15) %, 专科组百分比为 (104.1±15.3) %, 两组在肺功能测定上差异不明显, 但服药依从性及半年内按计划随诊率专科组均高于全科组,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P<0.05。

3 讨论

哮喘如果不及时治疗, 或者是治疗不规范, 亦有致命的可能。其发病主要和遗传与环境因素有关, 特别是遗传因素, 在较多的临床病患身上均有体现。对其发病机制, 临床上目前尚不完全明确, 主要由变态反应、调节气道的神经失常、气道高反应性、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及病毒感染、气道重构等的相互作用有关[3]。

哮喘患儿治疗上以综合治疗为主, 尽量避免哮喘触发因素及其过敏原的过多接触, 规范治疗, 选用特异性免疫疗法。临床常用药物有:吸入激素, 为一线首选药物。病情为轻度以上的患者均需要进行激素的长期吸入治疗, 以达到对哮喘的尽可能控制目的。且局部吸入激素, 不易造成全身不良反应, 但是, 如果换做长期大剂量应用激素, 会对肾上腺皮质产生抑制作用或者影响青少年正常发育。因此, 对于哮喘患者的治疗不能单纯靠加大剂量, 可联合一些二线药物来治疗, 如长效β2激动剂、急救药物、缓释茶碱、鼻用激素、白三烯拮抗剂等, 疗效值得肯定[4]。

哮喘目前尚无根治办法, 但通过平时良好的哮喘管理, 即使是重症患儿亦能较好地控制, 相反地, 如果一个轻症患儿, 不积极按医嘱建议服药, 依从性差, 哮喘控制亦可很糟糕, 反复入院治疗, 因此, 哮喘患儿需要一个长期合理控制治疗, 这就要求哮喘患者服药依从性要比其他疾病高。但是, 有调查显示, 哮喘患者 (尤其是儿童患者) 出院后按医嘱服用的依从性较差, 提高了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因此, 积极提高服药依从性是目前对于哮喘患儿病情控制亟待解决的问题[5]。本文研究显示, 专科组患儿服药依从率为56.3% (40/71) , 全科组服药依从率为16% (12/75) , 专科治疗组具有更好的服药依从影响。

因为哮喘患儿的长期治疗必要性, 只有通过家属按计划规律的带患儿来医院随诊, 医师才能给患儿充分的治疗建议, 适时根据患儿病情调整方案, 并给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本文观察发现, 专科组半年内按计划随诊63例 (88.7%) , 全科组半年内按计划随诊16例 (21.3%) , 专科组随诊率更高, 哮喘控制更好。

导致上述两种结果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专科医师术有所专, 经验更加地专业丰富, 能够得到患儿家属的信赖有关。但是由于社区医院适用于哮喘患儿的长期就近治疗, 因此, 在保持专科治疗的管理优势的同时, 应该加强全科医师的哮喘教育管理, 另一方面, 减轻患儿家属对社区医师地主观轻视, 社区全科医生对哮喘患儿家属带孩子就诊时强调定期随诊、叮嘱其按规律服药是十分必要的[6]。

参考文献

[1]战海涛, 刘扬.需吸入激素的哮喘患者全科治疗与专科治疗比较[J].广东医学, 2010, 31 (7) :887-889.

[2]Chung K, Caramor IG, Adcock IM.Inhaled corticosteroids as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beta-adrenergic agonists in air-ways disease:present and future[J].Eur J Clin Phar macoJ, 2009, 65 (9) :853-871.

[3]Bateman ED, Hurd SS, Barnes PJ, et al.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GINA executive summary[J].EurRespir J, 2008, 31 (1) :143-178.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8, 31 (3) :177-188.

[5]郭惠娟, 郭百凌, 柳智瀚.储雾罐辅助吸入表面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18) :4696-4698.

表面吸入激素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呼吸科收治确诊为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的住院患者40例。其中, 男22例, 女18例, 年龄18~72岁, 平均48.6岁。支气管扩张的诊断标准:典型的症状、体征。影像学诊断: (1) 支气管造影:远端支气管呈柱状或囊状扩张, 有的形成气液平面; (2) HRCT示:支气管壁增厚, 管腔扩大, 与伴行动脉形成印戒征或呈静脉曲张样扩张或囊状改变, 部分有液平面。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依据支气管激发试验和扩张试验,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介绍的测定方法[1], 对临床诊断为支扩患者进行上述两种试验, 以便确定是否有合并哮喘。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 给予吸氧、补液及抗支扩常规药物即抗感染、止咳、化痰, 止血外, 加用β受体激动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激素必可酮吸入治疗 (葛兰秦威康制药公司产品) , 每次500μg (2揿) , 2次/d。上述药物共用12周后观察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即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有效:症状消失或减轻, 体征部分存在。无效:症状无明显好转, 体征仍存在。肺功能检测指标主要包括用力肺活量 (FVC)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 (FEV1/FVC%) 、最大呼气流速峰值 (PEF) 。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的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3个月后, 治疗组FEV1、FVC、FEV1/FVC明显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组FEV1、FVC、FEV1/FVC明显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PEF有改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吸入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使哮喘的治疗有了很大的改观, 它对全身的影响降到最低, 但能保证有效的局部浓度, 现在糖皮质激素吸入是哮喘的主要治疗措施。但支气管扩张患者有局部的感染, 它是否加重局部局部感染, 目前尚不能明确。有人认为糖皮质激素会引起局部感染扩散, 有学者用地塞米松和几种肺部的炎性细胞进行体外孵育培养, 结果发现, 地塞米松对嗜酸性白细胞是缩短凋亡时间, 而对T淋巴细胞是延长其凋亡时间, 这种延长有利于其参与气道或肺的抗损害过程。这个结果提示在支扩合并哮喘这一特殊类型中使用糖皮质激素, 有确切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我们的研究中, 我们选择必可酮气雾剂作为吸入性的糖皮质激素, 它是目前最有效的抗哮喘的抗炎药物, 它几乎可以参与哮喘性气道炎症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研究结果显示, 与未用激素吸入相比, 疗效明显提高, 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并未延长住院时间及支扩患者感染的加重。这个结果与国内的一些研究一致[2,3]。

部分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支气管扩张合并哮喘患者应用激素吸是安全有效的[4]。而且该研究对支气管合并哮喘患者的诊断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认为支气管扩张合并哮喘是一个特殊的类型, 诊断可通过支气管激发试验和支气管舒张试验, 结合病史、临床特点来进行明确。国外研究也显示吸入氟替卡松12个月患者痰量减少, 但对急性加重发作频度、肺功能等无明显影响[5]。也有研究认为当支气管扩张与哮喘合并存在时, 二者相互加强, 使治疗都变的困难, 但也认可激素吸入的地位, 但是与单纯哮喘相比, 疗效明显下降[6]。

总之, 支气管扩张合并哮喘患者应用激素吸入治疗, 疗效明确, 不良反应小, 可在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激素吸入治疗对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反应性。方法 将40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基础上加用激素吸入, 观察用药后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肺功能指标:第1秒最大呼气量 (FEV1) 、FEV1/FVC%、峰流速 (PEF) 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且治疗组肺功能各指标 (FEV1、FEV1/FVC%、PEF) 明显改善 (P<0.01) 。结论 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激素吸入治疗, 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通气功能。

关键词:支气管扩张症,哮喘,必可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7, 20 (50) :261-267.

[2]翁俊良, 郑义珊, 马琼风.表面激素的吸入对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05, 21 (21) :2384.

[3]翁俊良, 郑义珊, 马琼风.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表面激素吸入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05, 4 (6) :459-462.

[4]郑义珊, 刘素月.支气管扩张合并哮喘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17) :17-19.

[5]Tsang KW, Tan KC, Ho PL, et al.Inhaled fluticasone in bronchiecta-sis:a12month study[J].Throax, 2005, 60 (3) :239-243.

表面吸入激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性资料

选择2007年4月到2011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12例喘憋性肺炎患者, 其中男68例, 女44例, 年龄在2~21个月。112例患儿均符合喘肺诊断标准, 均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并排除先心病、结核感染及支气管异物等疾病。患儿入院时在临床上均表现为咳嗽、喘憋、气促、肺部有哮鸣音及中小水泡音。

1.2 治疗方法

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在急性期, 两组患者治疗方法一致, 即每次雾化吸入1mL氨溴索、布地奈德+0.01~0.03mL/kg吸入用沙丁胺醇溶液。在急性期症状控制后, 治疗组患者吸入丙酸氟替卡松, 一天2次, 每次50μg。对照组患者不做任何干预。两组患儿的发病年龄、入院病情和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用雾化器采用德国百瑞公司生产的BARIBOY037型空气压缩吸入机, 通过面罩加压雾化吸入药物;氨溴索、布地奈德为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丙酸氟替卡松为葛兰素史克制药公司生产。

2.3 疗效评定

显效:治疗时间在7d内, 体温降至正常, 咳嗽明显减轻、喘憋及气促消失, 肺部体征消失;有效:治疗时间在7d内, 体温下降, 咳嗽、喘憋及气促减轻, 肺部体征明显减少或消失;无效:治疗时间超过7d上述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40例患者显效, 显效率为71.4%, 而对照组患者29例显效, 显效率为51.8%;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2%, 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3%。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间显效数与总有效率均有显著差异, P<0.05。两组患者均为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见表1。

3 讨论

喘憋性肺炎是由多种致病原感染定期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症, 以喘憋、三凹征和喘鸣为主要临床特点。常常在上呼吸道感染2~3d后出现持续性干咳和发作性喘憋, 常伴中、低度发热。本病仅发生于2岁以下小儿, 多数在6个月以内[3]。在本次研究中, 112例患儿年龄在2~21个月, 患儿入院时在临床上均表现为咳嗽、喘憋、气促、肺部有哮鸣音及中小水泡音, 均与文献报道一致。

喘憋性肺炎治疗方法主要为氧疗、控制喘憋、病原治疗及免疫疗法。近年来, 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喘憋性肺炎越来越多, 这种方法不需要患儿合作, 不含刺激物, 保证了药物的吸入。布地奈德是一种具有高效局部抗炎作用的糖皮质激素。其能增强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溶酶体膜的稳定性, 抑制免疫反应和降低抗体合成, 从而使组胺等过敏活性介质的释放减少和活性降低。氨溴索能刺激呼吸道界面活性剂的形成及调节浆液性与粘液性的分泌, 具有减轻咳嗽的作用。这两组药物联合使用, 大大增强了单一药物的治疗作用, 在喘憋性肺炎急性期, 及时地保持了气道通畅, 对减轻气道堵塞起到了积极作用, 临床症状迅速缓解[4]。但是采用氨溴索、布地奈德两者联合雾化治疗治疗费用较高, 不适宜长期使用, 因此, 在急性期症状得到控制后, 采用丙酸氟替卡松治疗, 其同样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具有强效的局部抗炎与抗过敏作用[5]。采取丙酸氟替卡松治疗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40例患者显效, 显效率为71.4%, 而对照组患者29例显效, 显效率为51.8%;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2%, 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3%。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间显效数与总有效率均有显著差异。

总而言之, 采取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方法治疗喘憋性肺炎有效,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志刚, 颜萍, 王金荣.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进展[J].中国医疗前沿, 2009, 4 (9) :40-42.

[2]郁冬梅.普米克联合硫酸沙丁胺醇雾化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17) :70-71.

[3]刘洁明, 周也获, 刘晓艳, 等.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特布他林及异丙托溴铵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及预后[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 23 (22) :78-80.

[4]杨晓兰.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0 (13) :186-187.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健康教育 篇8

1吸入装置和药物的选择及正确使用方法

1.1 装置的类型及药物选择

将药物分散形成雾化吸入主要有3种方法:压力定量吸入器 (pMDI) 、干粉吸入器 (DPI) 和雾化器, pMDI可配合储雾罐使用。吸入装置的不同, 残留于口咽部进入胃肠道的药量就有差别, 患者的年龄、躯体或认知方面的残疾也影响吸入装置的使用, 另外可以通过改变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分子结构而减少胃肠道的吸收或增加肠肝代谢的首过效应从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 亦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脂溶性药物来延长肺内的存留时间, 当然也是要考虑经济因素, 尽量帮助患者选择实用且能负担得起的装置及药物。

1.2 使用方法

通过护士的示范操作, 讲解吸药技巧及注意事项。 (1) pMDI的正确吸入方法是:移开喷口盖, 用力摇匀, 吸入器朝上, 患者头向后倾, 轻呼气直至不能再呼出, 然后立即将喷口放进口内, 含住喷口, 在开始通过口部深深地缓慢吸气后, 马上按下吸入器, 并继续吸气到最大量, 屏气8~10s, 然后再缓慢呼气;若需要再吸1次, 应等待至少1min再重复。如有储气罐则先把所需药物全部喷入储气罐, 再同上操作, 若屏气时间较短, 可呼气至储气罐内, 再次吸入。 (2) DPI的吸入方法相对简单, 正确的打开装置, 步骤大体同上, 但可以一次打开装置, 重复操作3~5次, 尽量把药物吸收完全。 (3) 雾化器的吸入一般为住院患者, 只需把药物放入雾化器, 打开装置, 像平时呼吸就可以, 目前大部分医院都改用氧驱动雾化, 步骤大体相同, 当然家庭也可以购买装置进行药物的吸入治疗。需注意的是每次用药后需及时漱口, 把口腔残存的药物清洗干净。讲解中应使用患者易于理解的词语, 当患者表示掌握吸入技术后, 还应让患者现场操作1~2次, 注意患者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直至患者完全掌握。

2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及观察处理

2.1 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 (以下简称为激素) 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一种, 由束状带合成及分泌, 具有抗炎、抗休克、抗过敏及免疫抑制等作用, 长期应用不可避免地会引起许多的不良反应, 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 (HPA) 轴所产生的内分泌代谢紊乱和免疫功能降低, 其短期不良反应包括:咳嗽、发声困难、鹅口疮、基础皮质醇分泌抑制、ACTH、CRH分泌抑制、小腿生长抑制、骨形成障碍、性激素抑制;中期不良反应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抑制、线性生长速度下降、骨矿物质密度降低、体重增加、Cushing综合症、情绪不稳定、精神病、低血钾、高血糖、皮肤变薄、皮肤淤伤、青光眼;长期不良反应包括:肾上腺不足和危象、生长抑制、不能达到预期成年身高、骨质疏松、骨折、白内障。

2.2 不良反应的观察处理

吸入激素治疗与全身用药后比较不良反应相对较小, 但患者多为长期用药, 在治疗中及时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并给予相应的处理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也强调护理观察的重要性。笔者现将常见的症状及处理方法介绍如下: (1) 需经常询问患者有无口腔干燥、味觉消失、黏膜灼痛, 观察口腔黏膜有无充血糜烂, 舌背乳突是否呈团块萎缩, 嘱患者用药后及时漱口, 漱口水忌吞下, 平素多饮水、进高维生素、低刺激性、易消化的食物, 保持口腔卫生。如出现口腔糜烂, 可先消毒纱布患处清洗后, 再予制霉菌素患处涂擦, 防治口腔念珠菌感染, 必要时请示医师行进一步处理。 (2) 注意患者声音的变化, 嘱患者减少说话时间并请示医师调整用药, 鼓励多饮水。 (3) 如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考虑为肾上腺皮质分泌激素水平低下, 可监测肾上腺功能, 逐渐减少吸入次数, 忌骤然停药。 (4) 如出现疼痛、行走不稳等症状, 考虑为骨质疏松, 需尽量使用最小控制量, 平素进含钙、磷高食物, 适度锻炼, 预防跌倒, 避免骨折。出现其他问题及症状要及时咨询经治医师。

3患者的依从性

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都是慢性疾病, 需长期、持续、规范的激素吸入治疗, 才能达到最少发作或不发作的目的, 许多患者因为随意性而导致症状的发作, 甚至加重[2], 故患者的依从性是治疗的关键。可通过以下管理方法解决问题: (1) 加强健康宣教, 强调疾病的可防治性, 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使其更好的配合治疗。 (2)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定期监测肺功能, 根据治疗效果, 以最小量、最简单的联合和最小的不良反应, 达到最佳控制症状的原则。 (3) 由于本病具有反复发作、不能治愈的特点, 所以患者会产生多种不良的心理和情绪, 故做好定期回访, 重视心理护理, 建立医患互信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定期检查肺功能, 监督患者用药,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4药物使用不当问题

患者在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过早停药:部分患者担心长期吸入激素的不良反应, 特别是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家长担心患者生长发育, 有糖尿病、骨质疏松或胃溃疡的患者担心激素会引起原有疾病的复发而限制用药。需帮助患者认识长期使用激素的重要性, 告之其目前所用的激素剂量较少, 只要正确的使用, 即使有少量进入体内, 亦很快被代谢分解, 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小, 即使发生, 经停药或对症处理都会得到改善。 (2) 药物过量:部分患者对吸入激素过分依赖, 稍有不适便使用激素, 结果导致盲目加大剂量吸入, 引起不良反应。研究发现, 当吸入激素>800μg/d时, 即使加大剂量, 效果亦不会提高, 反而明显增强激素的不良反应[3]。在向患者讲解药物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同时, 强调严格控制使用剂量的重要性, 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5讨论

由于吸入技术是治疗疾病重要的、有效的手段, 护士对患者的正确指导和训练, 可以保证患者正确用药及发挥最大的药效。因此, 护士首先要掌握吸入技术, 了解操作原理和注意事项, 不能因有药物说明而忽略对患者的指导训练工作。

通过对患者的护理工作, 能够使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的认识均有一定的提高, 了解疾病的诱因及预防措施, 正确掌握吸入治疗技术, 尽可能地减少疾病的复发急到达控制症状, 达到自我护理、自我照顾、自我预防的目的。通过心理护理, 使患者能够自我调节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 保持良好心态, 因此护士对患者用药的正确指导和护理, 对控制和缓解病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th,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Na-tional Asthma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 programme.Expert panel report: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J].Allergy Clin Immunol, 2002, 110 (5Suppl) :142-219.

[2]Braunshein GL.Compliance with nedecromil sodium and a nedecromil sodium/salbutamol combination[J].Enr Respir J, 1996, 9 (11) :893-897.

表面吸入激素 篇9

【关键词】咳嗽变异性哮喘;孟鲁司特;糖皮质激素

【中图分类号】R25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091-02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 CVA),是呼吸系统常见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同时缺乏一般哮喘的如呼吸困难等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哮喘的一种潜在表现形式,因此又叫做咳嗽性哮喘、过敏性哮喘等[1]。CVA属于哮喘的一种,因此气道高反应性、气道慢性炎症以及可逆性气道阻塞等主要病理生理表现与典型哮喘相同。治疗CVA可用药物包括支气管舒张剂、抗组织胺药、糖皮质激素等[2]。近年来投入临床使用的白三烯拮抗剂可用于哮喘治疗。本研究联合应用孟鲁司特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2010年3月-2012年3月间于我科进行住院治疗的CVA患者60例,其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5年制定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关于CVA之诊断标准。60例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19-55岁,平均年龄(36.31±6.26)岁。将以上60例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5.55±6.70)岁;治疗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37.14±6.23)岁。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性别组成、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标准:①急性哮喘发作;②对孟鲁司特过敏者;③因肺结核、慢性鼻窦炎等其他病因引起的慢性咳嗽;③患者具有心脏、肾脏、肝脏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④患者伴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等严重系统性疾病;⑤患者因其他原因无法配合本研究。

1.2治疗方法: 患者一经诊断,即给予药物治疗。对于对照组患者,给予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辅舒酮,葛兰素史克制药(重庆)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389),经口腔吸入,125-1000μg/次,2次/d;对于治疗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顺尔宁,默沙东(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30038),口服,5mg/次,1次/d。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判定: ①显效指治疗后咳嗽症状完全消失,治疗3个月内哮喘无复发;②有效指患者经治疗后咳嗽症状显著减轻,在治疗1个月内消失,3个月内无复发;③无效指患者经过治疗后,咳嗽症状无任何改善。

1.3.2 肺功能检测: 在治疗前后检测并观察FEV1/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FEV1%)、用力肺活量(FVC)以及呼气高峰流量(PEFR)。

1.3.3 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于患者治疗前后清晨空腹状态由肘静脉抽取患者静脉血5mL,室温下静置30min,2500rpm离心20min,留取上清液置于-20℃中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对血清白介素-4(IL-4)以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进行检测,试剂盒均购自美国R&D公司,操作过程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在BIO-RAD 750型酶标仪(Bio-rad公司,美国)进行数据读取与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mean±SD)表示,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均以P<0.05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而治疗组则显著升高,达90.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FEV1%、FVC及PEFR均显著升高,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以上指标改善更为明显(P<0.05)。(详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血清IL-4水平显著降低, IFN-γ水平均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以上指标改善更为明显(P<0.05)。(详见表3)

3讨论

CVA又被称为隐匿性哮喘、过敏性哮喘以及咳嗽性哮喘等,其特点为主要临床表现是慢性咳嗽,并不伴有典型哮喘发病时的肺部喘鸣及呼吸困难等典型临床症状,因此常被误诊为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等[3]。对于CVA的发病机制,目前研究认为与哮喘相似,均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多种炎症细胞共同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反应,多表现为持续气道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4]。

药物治疗室CVA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上常用β2手提激动剂、茶碱类药物、抗胆碱能类药物、抗过敏药等进行治疗。目前主张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作为哮喘的一线用药,糖皮质激素因能够对花生四烯酸代谢、血小板活化因子的释放、嗜酸性粒细胞活性等产生抑制,而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5]。本研究采用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治疗CVA患者,总有效率达到80.00%,对FEV1%、PEFR以及FVC等肺功能指标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此外,可显著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IL-4水平,同时使IFN-γ水平升高,Th1/Th2平衡紊乱得以纠正,从而对CVA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

白三烯是哮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炎症介质,可促进炎症细胞在气道内的聚集;诱发气道平滑肌收缩;促进气道重构以及引起气道高反应性等途径参与CVA的发病过程[6]。孟鲁司特属于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是由默克公司研发的新一代高选择性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通过抑制气道重塑及纤维化;抑制炎症细胞聚集、趋化、增殖及活化;降低肺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支气管腺体粘液分泌以及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等机制对CVA产生治疗作用[7]。本研究发现,在糖皮质激素气雾剂吸入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孟鲁司特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0.00%,而且对于FEV1%、PEFR以及FVC等肺功能指标改善更加明显,除此之外,与单用糖皮质激素气雾剂吸入治疗,联用孟鲁司特后,对于机体免疫功能调节更加有效,可使IL-4水平进一步降低,IFN-γ水平进一步升高,从而进一步纠正Th1/Th2平衡紊乱,因而可对CVA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孟鲁司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CVA疗效肯定,可通过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以及对肺功能的改善对CVA产生治疗效果,疗效优于单用糖皮质激素气雾剂吸入治疗。

参考文献

[1] Abouzgheib W, Prattler MR, Bartter T. Cough and asthma [J]. Current Opinion in Pulmonary Medicine, 2007, 13(1): 44-48

[2]李晓光, 孙安凤, 安伟国. 咳嗽变异性哮喘吸入糖皮质激素的临床疗效观察[J]. 吉林医学, 2011, 32(33): 7105

[3] Gibbons FK, Israel E, Deykin A, et al.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zafirlukast, prednisone, and inhaled budesonide on IL-13 and IFN-gamma secretion [J]. Clinical Immunology, 2005, 25(5): 655-669

[4] 吴雷, 徐涛容. 吸入糖皮质激素在咳嗽变异性哮喘联合治疗中的作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8): 72-73

[5] 许小暑. 舒利迭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30例临床观察[J]. 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9): 1451-1452

[6] 吴夕芳. 孟鲁司特钠对哮喘息儿血清IL4、IFN-γ、IgE水平的影响及意义[J]. 山东医药, 2011, 51(11): 9

表面吸入激素 篇10

关键词:哮喘,吸入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儿童,护理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呼吸道慢性炎性反应性疾病, 属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血清I g E (I g E) 是反映体内变态反应状态的一项重要指标。吸入糖皮质激素 (ICS) 是否对降低Ig E有作用, 临床报道不多。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哮喘患儿治疗前后Ig E水平及其护理措施, 以了解ICS对血清Ig E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2月至2008年11月河南省鹤壁市鹤壁煤业集团总医院儿科门诊的320例哮喘患儿。诊断标准参考全国儿童哮喘协作组标准[1]。分为ICS组及对照组。ICS组165例, 男92例, 女73例, 年龄1~13岁。病程1个月~9年, 平均 (1.43±1.06) 年。中度持续112例, 重度持续53例。均为急性症状后患者。对照组155例, 男93例, 女62例, 年龄1~12岁, 平均 (1.21±1.34) 岁。病程1个月至8年, 平均 (1.35±1.13) 年。中度持续108例, 重度持续47例。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主要仪器

过敏原检测仪为瑞典法玛西亚公司生产的试剂及全自动过敏原定量分析仪Uni CAP100全自动系统检测血清总Ig E。

1.3 治疗及护理方法

对照组以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 (灭活卡介苗皮上划痕) 治疗为主。ICS组<5岁患儿选用储雾罐吸入氟替卡松气雾剂;≥5岁患儿选用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2组均治疗随访3个月。治疗前、治疗3个月测血清Ig E, ICS组治疗至1年再测Ig E。所有研究对象均取得家属同意后进行Ig E测定。治疗期间门诊定期复诊, 并由专业医护人员每月与患儿家属保持电话联系或上门了解病情, 记录患病日, 指导治疗及督促用药。

1.4 疗效判断

根据全球哮喘防治创议 (GINA) 方案及文献[1~2]相关疗效标准, ≥5岁患儿结合肺功能进行检测[常规通气或最大呼气流量 (PEF) ]。控制:治疗期间未发生哮喘, ≥5岁儿1s用力呼气量 (FEV1) 、PEF在正常预计值范围;部分控制:治疗期间有哮喘发作, 症状轻, FEV1、PEF正常或轻中度异常;未控制:哮喘发作时症状与治疗前相似, 或FEV1、PEF为重度哮喘预计值百分比。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 计量数据用 (+s) 表示, 配对样本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率表示, 采用χ2检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3个月效果

对照组患儿控制68例 (43.87%) , ICS组114例 (69.09%) ,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7254, P<0.01) ;ICS组患儿治疗3个月, <5岁患儿65例 (64.4%) 控制, ≥5岁患儿49例 (76.6%) 控制, 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7331, P>0.05) 。

2.2 治疗

3个月及治疗1年血清总Ig E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Ig E水平分别为 (360.43±35.58) ng/L、 (391.27±37.48) ng/L (P>0.05) , ICS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治疗1年Ig E分别为 (560.43±43.58) ng/L、 (452.43±30.18) ng/L及 (430.43±25.53) ng/L, 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5327, P<0.01) , 治疗3个月与治疗1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3318, P>0.05) 。

2.3 不同剂型I CS治疗前后血清I g E结果

<5岁患儿治疗前、治疗3个月与治疗1年时血清Ig E分别为 (660.43±35.58) ng/L、 (460.41±55.58) ng/L和 (390.47±45.56) ng/L, 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治疗1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5327, P<0.01) 。≥5岁患儿治疗前、治疗3个月与治疗1年时血清Ig E分别为 (630.43±35.58) ng/L、 (462.41±55.58) ng/L和 (440.47±45.56) ng/L, 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治疗1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324, P<0.05) 。

2.4 2种剂型ICS治疗后的疗效与血清Ig E变化

ICS治疗3个月, <5岁患儿65例 (64.4%) 控制, ≥5岁患儿49例 (76.6%) 控制, 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7331, P>0.05) ;但Ig E水平下降 (76例, 75.2%vs38例, 59.4%)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317,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 支气管哮喘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但是Ig E仍是参与哮喘变态反应的主要抗体, 哮喘患者及其他变态反应性疾病常有Ig E水平的升高[3~4]。而且, 儿童哮喘血清Ig E水平发展为成人哮喘有关[5]。因此, 控制血清总Ig E水平是控制哮喘发作的主要手段之一。

ICS是治疗哮喘的主要药物[3]。人体Ig E具有较大的变异性, 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病情等都对血清Ig E水平变化有影响[7]。即使是健康人群也存在很大变异。因此, 本研究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方法对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Ig E水平分别为 (360.43±35.58) ng/L、 (391.27±37.48) ng/L (P>0.05) , ICS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治疗1年Ig E分别为 (560.43±43.58) ng/L、 (452.43±30.18) ng/L及 (430.43±25.53) ng/L, 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治疗3个月与治疗1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ICS治疗3个月, <5岁患儿65例 (64.4%) 控制, ≥5岁患儿49例 (76.6%) 控制, 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Ig E水平下降 (76例, 75.2%vs38例, 59.4%)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ICS治疗可使哮喘患儿血清Ig E水平降低。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有效地镇静止咳, 吸痰。对痰液较粘稠、咳痰不畅、喘憋明显的患儿应多饮水, 同时给予每日2~3次压缩雾化吸入生理盐水、α-糜蛋白酶、皮质激素, 以湿化气道、分解痰液、减少分泌物。吸入15min后行翻身, 拍背引流, 以利痰液排出, 并观察护理效果。

观察药物疗效:哮喘患儿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免疫性炎症。故提倡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和激素以舒张气道及抗炎。在按医嘱使用各种药物时, 特别是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和激素时, 应严格掌握吸入的药量、时间及副反应。在使用镇静剂、利尿剂、强心剂等药物时, 要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 熟练掌握药物的计算方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副作用, 用药后要观察药物的效果及有无不良反应。

目前临床上对本病尚无特效治疗。国内外学者提出从3个方面治疗: (1) 病原学治疗 (抗感染药物) ; (2) 症状缓解治疗 (支气管扩张剂) ; (3) 抗炎治疗 (皮质激素) [4]。皮质激素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及免疫抑制作用, 可减轻气道充血, 水肿, 减轻炎性物质的分泌, 并能有效抑制气道中免疫细胞的活动, 从而解除支气管痉挛, 消除支气管阻塞, 改善患儿喘憋, 适用于本病的治疗。文献[5]报道激素吸入佐治本病可提高疾病缓解率, 本文亦支持激素对哮喘的治疗。但该药可抑制机体的防御功能, 而加重感染, 用药指征应严格把握, 且不宜增大剂量, 延长疗程。

参考文献

[1]赵玉岐, 孙宝华.小儿喘息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新医学, 2006, 37 (8) :543~545.

[2]张瑞珊, 赵源, 谭娴玲.普米克令舒吸入佐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1, 16 (5) :289~291.

[3]刘国荣, 申昆铃.预防和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研究发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1, 16 (7) :435~437.

[4]董宗祈.支气管哮喘的肾上腺素能受体及其药物治疗[J].中华儿科杂志, 2001, 39 (6) :373~375.

上一篇: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下一篇: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