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2024-05-07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精选十篇)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 年7 月~2014 年11 月收治的哮喘患儿48 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均符合哮喘的诊断标准, 根据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9 例。观察组中男17 例, 女12 例;年龄5~14 岁, 平均年龄 (8.5±2.3) 岁。对照组中男15 例, 女14 例;年龄5~14 岁, 平均年龄 (9.1±2.5) 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得到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且所有研究对象及家属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观察组患儿给予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 布地奈德混悬液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 雾化吸入治疗, 0.25~1.0mg/ 次, 2 次/d, 如有必要可给予可必特 ( 复方异丙托溴铵) 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治疗。对照组不给予糖皮质激素。

1.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随访3、6、12 个月时的肺炎发生情况, 统计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及用药时间, 分析用量及用药时间与肺炎发生率的相关性。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肺炎发生情况比较随访3 个月结束时, 观察组发生肺炎4 例 (13.8%) , 对照组发生0 例, 观察组肺炎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访6 个月结束时, 观察组发生肺炎7 例 (24.1%) , 对照组发生肺炎1例 (3.4%) , 观察组肺炎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访12 个月结束时, 观察组发生肺炎11例 (37.9%) , 对照组发生3 例 (10.3%) , 观察组肺炎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2 观察组肺炎发生情况与时间及用量的关系分析观察组患儿在随访3、6、12 个月时肺炎分别发生4、7、11 例,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分别为0.25、0.50、1.00 mg, 表明观察组患儿的肺炎发生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及用量的增加而提高。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为临床常见慢性炎症性疾病, 通常与气道高反应有关, 一般会出现广泛且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 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发作气促、喘息、咳嗽等, 大部分患儿能自行缓解或通过治疗缓解[2]。肺炎为肺泡、肺间质及终末气道发生的炎症, 可由病毒、真菌、细菌等指标微生物及吸入性异物等引发。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发热、胸痛及呼吸困难等[3]。

临床治疗哮喘的首选方法为给予吸入激素治疗, 且吸入激素是长期治疗哮喘的主要药物, 在治疗哮喘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结果表明, 长期给予哮喘患儿吸入激素治疗会显著提高患儿发生肺炎的风险[4]。主要原因可能为激素对炎症反应具有抑制作用, 从而减弱吞噬细胞功能, 稳定中性粒细胞溶酶体膜, 并拮抗酶释放, 减少液体和细胞渗出, 延缓创伤修复及纤维的形成过程[5]。同时, 激素还会对淋巴细胞的功能及结构产生影响, 减少抗体形成, 降低宿主抗原抗体反应, 并对干扰素的形成及活性产生抑制作用。但正因为具有以上原因, 吸入激素才能对哮喘发挥重要作用, 故不能因吸入激素会增加哮喘患儿发生肺炎的风险而停止应用, 应用吸入激素治疗利大于弊, 且在发生肺炎后患儿预后较为良好。

综上所述, 对哮喘患儿长期应用布地奈德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会提高肺炎发生的风险, 但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对于治疗哮喘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临床治疗哮喘时应谨慎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参考文献

[1]周瑛, 常晶, 洪庆.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增加哮喘患儿肺炎风险.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 (3) :429-431.

[2]冯全胜.重危哮喘的肺保护策略.武警医学院学报, 2010, 19 (11) :907-910.

[3]郭梅, 符州.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与孟鲁司特治疗儿童哮喘疗效的Meta分析.重庆医学, 2014 (21) :2730-2733.

[4]左志通, 陈宝华, 王旭, 等.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儿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临床肺科杂志, 2010, 15 (2) :177-178.

糖皮质激素管理工作总结 篇2

临床科室使用糖皮质激素工作总结

为了加强对我院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管理,规范临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我院各临床科室基本能够按照《糖皮质激素使用制度》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原则进行规范使用,现将一年来我院的激素使用情况总结如下:

一、按照激素类药物使用原则开展临床治疗。

1、各科室基本能够掌握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在非必要时,尽量不用;必须使用时,能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用药。

2、无长期使用激素的病例,在给药方法、间隔时间、用药途径上能够按使用原则规范用药。

3、对发热不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感染的疾病,未发现使用激素行为。

全院2014年出院病人共计3016人,使用激素的病例有191例,使用率为6.3%。

二、严格管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使用。

医务科在平时的日常质控方面严格限制单纯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没有明确适应证使用糖皮质激素的行为,每月对终末病例进行抽查和点评,重点检查医嘱和病程中关于冲击疗法是否为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在处方点评方面,药剂科人员对发现处方中有不合理的

激素类药物的使用时,通知医师改正,并定期将情况汇总,在药事会上进行通报。对违反规定、乱开处方、滥用激素类药品者,执业药师拒绝调配处方。

三、各科室激素使用情况:

内科的激素使用多数为肺部疾病控制喘息用药,所用药物为甲强龙注射液80mg、地塞米松5mg,每日一次,用药3天,用药后效果满意。

儿科使用药物为地塞米松注射液,主要为急性感染性喉炎,使用目的为减轻喉水肿,预防喉梗阻,使用3天,效果好,无副作用。

急诊科使用药物为甲强龙40mg,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使用1-2天,效果好。

外科使用激素为地塞米松5mg,用于防治脑水肿,效果显著,使用3天,无不良反应。

眼耳鼻喉科使用激素为地塞米松5mg,使用时间为术后2天,使用2次,为减轻术后炎性反应,使用效果良好。

通过多种渠道的宣传、教育、检查、指导,全院的激素使用基本能够按照激素类药物使用原则开展临床治疗,有效地保障了全院的医疗质量安全。

2015年1月7日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篇3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血氧饱和度;支气管哮喘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53-02

支气管哮喘作为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呼吸系统疾病,患儿往往因乏氧症导致血液内氧分压下降,且伴有血氧饱和度的降低,容易引发呼吸系统衰竭或因机体缺氧导致重要器官组织的坏死。根据资料显示,采用糖皮质激素吸入疗法可有效缓解支气管哮喘带来的危害,且不良反应情况较轻。为探究不同的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方式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选取62例在我院行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患儿的临床实验资料进行分析法进行对比探讨,就不同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在本院行支气管哮喘治疗的62例儿科患者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行一般检查,排除其他消化系统以外疾病的干扰。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1例,年龄分布为5到12岁之间。观察组31例,年龄分布为4到12岁之间。对照组患者行经口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观察组则进行经面罩雾化吸入方式。两组患儿在年龄、病程、体重、性别等常规资料上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故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患有支气管哮喘疾病的患儿入院后,对患儿行常规检查,确定无其他系统疾病因素的影响。在糖皮质激素雾化剂中加入万托林1ml和2mg普米克令舒及5ml生理盐水并进行混匀。对照组采用经口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让患儿用药时进行深呼吸,而后经过4到7秒钟在进行呼气,循环治疗,每次持续时间为10分钟。观察组经面罩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即将合适大小的面罩置于患儿面部,患儿在治疗期间可自行呼吸,持续时间为10分钟。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采用半坐卧式。并及时观察处理患儿不适反应情况,对患儿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和治疗效果做好相关记录。

1.3 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氧饱和度做相关检测记录,并计算前后变化差值。②对两组患儿经两种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方式的疗效评价,分为改善明显、有效和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通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变化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观察组经面罩雾化吸入法血氧饱和度总体变化高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2.2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后支气管哮喘的改善情况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患者往往有较强的不舒适感,常有过敏反应伴鼻塞、喷嚏等症状,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部及下呼吸道感染,甚至导致患儿猝死,在现代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中往往采用改善患儿的呼吸系统的方法,使患儿的缺氧状态得到改善。糖皮质激素又名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较好的抗炎抗感染作用,在临床上多用于呼吸系统和皮肤类疾病,以及抗过敏和感染性休克,毒副作用较小。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治疗气道炎症,对哮喘的减轻具有较好的效果,而传统的经口雾化吸入疗法,患儿往往因无法配合医生而难以有效进行,部分患儿因其年龄较小且好动而难以长时间闭气、换气,使得治疗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增加了医生和护士临床操作的难度。经面罩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不仅解决了患儿的易动行为,同时使糖皮质激素更好的吸入患儿体内,可直接进入呼吸道,有效的提高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及改善气促现象,加快了治疗进度,并提高了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本次实验通过两种不同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疗法在治疗儿科支气管哮喘中的疗效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观察组行经面罩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经口雾化吸入的传统疗法,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种方式治疗前后患儿的血氧饱和度的升高变化结果分析,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经面罩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在治疗儿科临床支气管哮喘方面具有比传统经口吸入更好的疗效,能有效改善患兒的呼吸系统,控制病情发展,同时患儿接受度较好,更适于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蒋巧巧,陈众博,邓在春.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8):884.

[2]夏维国.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法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影响研究[J].现药物与临床,2010,12(17):46.

[3]付冬林.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8(23):134-135.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篇4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糖皮质激素,依从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梅州市人民医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住院的哮喘患者共280例, 诊断和分期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标准。同时满足纳入条件:①患病时间超过1年;②达到哮喘慢性持续期严重程度分级II级及以上;③同意接受包括吸入激素在内的长期控制药物治疗;④使用激素吸入剂1个月以上。

1.2 一般情况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哮喘患者的一般情况, 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经济情况、居住状况、医保制度等, 以及目前使用吸入剂的情况, 如每日使用次数、所用吸入剂类型, 未能坚持使用吸入剂的原因。

1.3 用药依从性评分

当前每日使用糖皮质激素 (ICS) 吸入剂 (布地奈德) 的次数、剂量 (与医生制订的治疗方案是否一致, 低于治疗方案用量的为依从性差) 及医生对患者使用吸入装置正确度打分 (分为完全不正确、不正确、比较正确、完全正确四个级别, 分别赋值为1、2、3、4) 。在此前1个月是否按医生要求每天用药的次数、药量、时间及坚持用药情况 (分为根本未做到、偶尔做到、基本做到、完全做到4个级别) 。每个项目有4个答案, 分别赋予分值1-4, 分值越大表示依从性越好, 总分为20分。患者对哮喘知识的认知水平与生命质量中的活动受限、回避刺激物领域及生命质量呈正相关, 认知水平越高其生命质量及活动受限、回避刺激物领域得分越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得分与生命质量及其总分呈正相关, 用药依从性得分越高其生命质量越好。

2 结果

280例中仅有62例坚持按医嘱用药, 依从率为22.1%;218例未坚持按医嘱用药, 占77.9%。造成依从性差的前两个因素为担心激素不良反应、使用ICS起效不快或效果不显著。见表1。

3 结论

在现代临床实践中,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控制哮喘及其相关疾病的最有效药物, 其效应作用表现在不同水平上, 特别是由各种类型细胞产生的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大量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表明[1], 吸入糖皮质激素可降低哮喘患病率、减轻症状、改善肺功能, 提高生命质量。吸入糖皮质激素能够改善气道的炎症性损伤及其伴随的气道高反应性, 有些患者在吸入治疗开始后6h内即显示气道高反应性减轻, 而持续数月、数年的规范化治疗可望达到最佳改善效果[2]。患者只有规范、持续用药, 才能充分改善其肺功能、生命质量水平及哮喘控制水平, 且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是费用较高, 因上学、工作、出差等忘记备药及带药, 使用支气管扩张药即可缓解, 认为不必用激素, 担心副作用, 感觉吸入装置操作繁琐等。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不同年龄、病情、文化程度、经济状况为其选择合适的吸入装置, 并自己备用吸入器, 亲自操作给患者示范, 以增强患者的信任程度和依从性, 同时教会患者正确的用药方法;告知患者ICS剂量会随着治疗的进行逐渐减少, 费用也会随之降低。因上学工作或出差未用ICS的患者, 医生不应予以责备, 应为其提供简单易行的方法。医生应反复耐心地告知患者ICS起效缓慢, 是长期控制用药, 但疗效是肯定的, 应尽早使用, 可减少发作及住院次数, 减低危重哮喘发生率, 降低医疗费用, 改善生活质量[3]。另外, 应根据患者症状的轻重决定是否加用β受体激动剂、茶碱类药物等, 以减轻患者症状, 提高患者坚持用药的信心。

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大量的病例对照研究表明[4], 哮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与不依从治疗密切相关。用药依从性越好, 其生命质量越高, 哮喘控制越好。所以医生应不断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汉良, 陈季强, 呼吸药理学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85.

[2]欧阳修河, 于立萍, 郑文涛.医学教育对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04, 3 (1) :37-39.

[3]何权碱.改变现有医疗服务模式以全面控制支气管哮喘[J].中华内科杂志, 2005 (44) :322-323.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篇5

关于水肿,可加强利尿。单用利尿剂效果不佳时,应考虑是否存在“利尿剂抵抗”(或称利尿剂继发性失效),可合用利尿剂。有指征时,可考虑用白蛋白,多数学者认为非必要时一般不宜多用。

ns的强的松治疗方案:

1、起始足量:常用强地松l-1.5mg/(kg·d),一日一次晨服。

2、疗程要足够长:连用8周,部分病人可根据具体情况延长至12周。

3、减药要慢:足量治疗后后每1—2周减原用量的10%。

糖皮质激素—天使亦魔鬼 篇6

糖皮质激素是什么? 糖皮质激素本是每个人身体里都有的内源物质,因为由肾上腺皮质分泌,且能调节糖的代谢而得名。它在体内对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都有调节作用,对水与无机盐也有影响,但把它作为药物很多时候并不是看上了这些调节作用。糖皮质激素在较大剂量下有很强大的抗炎作用,能保护机体不受炎症反应的侵害,同时还能够抑制免疫反应、抗休克。因此,它被用来治疗多种炎症及自身免疫等疾病。必须承认的一点是,这类药物往往是非常有效的,作用也相当广泛,消炎、退热、抑制免疫反应都不在话下。即使在其他药物都束手无策的时候,它们也可以有不错的疗效。比如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认错了对象大肆对自身器官进行破坏,而糖皮质激素可以很好地抑制这种异常的免疫反应,价格又相对低廉,因此往往是这类疾病的首选药物。又比如哮喘,是由于支气管炎症造成的,但这种炎症不是感染造成的,很难消除,这种情况糖皮质激素也可以发挥很好的抗炎作用,显著减少哮喘的发作。

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不过,正如大家所听到的那样,这些好用的激素也会带来许多副作用。上文说到,糖皮质激素对于体内多种物质的代谢都有调节作用,而为了发挥抗炎作用而使用的激素剂量往往比较大,这些外来的激素就会干扰体内的代谢过程。代谢紊乱可以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副作用,比如脂肪堆积在脸和腹部、皮肤变薄、骨质疏松、高血糖、高血脂、影响生长发育等等。它也可以损伤消化道,造成溃疡和出血。此外,糖皮质激素还对神经系统有影响,用药后可能会导致夜间过于兴奋,在剂量很大时甚至可能表现出精神失常的症状。最要命的一点是,它抑制了免疫反应,不仅使感染容易发生,在感染发生之后还掩盖感染的症状,造成“天下太平”的假象。这样惹祸不断的药物,确实也让人不敢恭维。

除了用药期间的副作用,使用糖皮质激素还有另外一桩麻烦事——停药。“激素依赖”说的就是这档子事。不过,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所说的“依赖”并不是指吃激素会像吸毒一样上瘾。人身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到下丘脑与垂体的调节,这种调节可以使激素水平维持相对稳定。如果服用额外的激素,体内的激素水平就上升了,调节中枢发现这种情况,就会自动减少体内自身激素的分泌以维持平衡。长此以往,机体就习惯了这种“只要分泌很少的激素就可以”的状态。此时如果突然停掉服用的激素,调节中枢一时反应不过来,就会出现体内激素水平过低的情况,出现停药症状,就好像对药物产生了依赖一样。

该如何选择? 首先必须要承认,对于很多疾病,我们没有更好的药物可以选择,而疾病本身又必须要治疗,糖皮质激素还是不能不用。如果因为担心副作用而拒绝激素,疾病的发展得不到控制,往往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不过,也不能任由糖皮质激素惹来那么多麻烦,合理地使用可以帮助减少一些副作用。比如把剂量维持在有效的最小剂量、能局部用药(比如吸入)就不全身用药等等。此外还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在用药期间可以适当补钙,使用一些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并定期复查。至于停药的问题就更好解决了,只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慢慢减量,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就可以了。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健康教育 篇7

1吸入装置和药物的选择及正确使用方法

1.1 装置的类型及药物选择

将药物分散形成雾化吸入主要有3种方法:压力定量吸入器 (pMDI) 、干粉吸入器 (DPI) 和雾化器, pMDI可配合储雾罐使用。吸入装置的不同, 残留于口咽部进入胃肠道的药量就有差别, 患者的年龄、躯体或认知方面的残疾也影响吸入装置的使用, 另外可以通过改变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分子结构而减少胃肠道的吸收或增加肠肝代谢的首过效应从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 亦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脂溶性药物来延长肺内的存留时间, 当然也是要考虑经济因素, 尽量帮助患者选择实用且能负担得起的装置及药物。

1.2 使用方法

通过护士的示范操作, 讲解吸药技巧及注意事项。 (1) pMDI的正确吸入方法是:移开喷口盖, 用力摇匀, 吸入器朝上, 患者头向后倾, 轻呼气直至不能再呼出, 然后立即将喷口放进口内, 含住喷口, 在开始通过口部深深地缓慢吸气后, 马上按下吸入器, 并继续吸气到最大量, 屏气8~10s, 然后再缓慢呼气;若需要再吸1次, 应等待至少1min再重复。如有储气罐则先把所需药物全部喷入储气罐, 再同上操作, 若屏气时间较短, 可呼气至储气罐内, 再次吸入。 (2) DPI的吸入方法相对简单, 正确的打开装置, 步骤大体同上, 但可以一次打开装置, 重复操作3~5次, 尽量把药物吸收完全。 (3) 雾化器的吸入一般为住院患者, 只需把药物放入雾化器, 打开装置, 像平时呼吸就可以, 目前大部分医院都改用氧驱动雾化, 步骤大体相同, 当然家庭也可以购买装置进行药物的吸入治疗。需注意的是每次用药后需及时漱口, 把口腔残存的药物清洗干净。讲解中应使用患者易于理解的词语, 当患者表示掌握吸入技术后, 还应让患者现场操作1~2次, 注意患者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直至患者完全掌握。

2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及观察处理

2.1 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 (以下简称为激素) 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一种, 由束状带合成及分泌, 具有抗炎、抗休克、抗过敏及免疫抑制等作用, 长期应用不可避免地会引起许多的不良反应, 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 (HPA) 轴所产生的内分泌代谢紊乱和免疫功能降低, 其短期不良反应包括:咳嗽、发声困难、鹅口疮、基础皮质醇分泌抑制、ACTH、CRH分泌抑制、小腿生长抑制、骨形成障碍、性激素抑制;中期不良反应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抑制、线性生长速度下降、骨矿物质密度降低、体重增加、Cushing综合症、情绪不稳定、精神病、低血钾、高血糖、皮肤变薄、皮肤淤伤、青光眼;长期不良反应包括:肾上腺不足和危象、生长抑制、不能达到预期成年身高、骨质疏松、骨折、白内障。

2.2 不良反应的观察处理

吸入激素治疗与全身用药后比较不良反应相对较小, 但患者多为长期用药, 在治疗中及时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并给予相应的处理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也强调护理观察的重要性。笔者现将常见的症状及处理方法介绍如下: (1) 需经常询问患者有无口腔干燥、味觉消失、黏膜灼痛, 观察口腔黏膜有无充血糜烂, 舌背乳突是否呈团块萎缩, 嘱患者用药后及时漱口, 漱口水忌吞下, 平素多饮水、进高维生素、低刺激性、易消化的食物, 保持口腔卫生。如出现口腔糜烂, 可先消毒纱布患处清洗后, 再予制霉菌素患处涂擦, 防治口腔念珠菌感染, 必要时请示医师行进一步处理。 (2) 注意患者声音的变化, 嘱患者减少说话时间并请示医师调整用药, 鼓励多饮水。 (3) 如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考虑为肾上腺皮质分泌激素水平低下, 可监测肾上腺功能, 逐渐减少吸入次数, 忌骤然停药。 (4) 如出现疼痛、行走不稳等症状, 考虑为骨质疏松, 需尽量使用最小控制量, 平素进含钙、磷高食物, 适度锻炼, 预防跌倒, 避免骨折。出现其他问题及症状要及时咨询经治医师。

3患者的依从性

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都是慢性疾病, 需长期、持续、规范的激素吸入治疗, 才能达到最少发作或不发作的目的, 许多患者因为随意性而导致症状的发作, 甚至加重[2], 故患者的依从性是治疗的关键。可通过以下管理方法解决问题: (1) 加强健康宣教, 强调疾病的可防治性, 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使其更好的配合治疗。 (2)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定期监测肺功能, 根据治疗效果, 以最小量、最简单的联合和最小的不良反应, 达到最佳控制症状的原则。 (3) 由于本病具有反复发作、不能治愈的特点, 所以患者会产生多种不良的心理和情绪, 故做好定期回访, 重视心理护理, 建立医患互信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定期检查肺功能, 监督患者用药,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4药物使用不当问题

患者在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过早停药:部分患者担心长期吸入激素的不良反应, 特别是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家长担心患者生长发育, 有糖尿病、骨质疏松或胃溃疡的患者担心激素会引起原有疾病的复发而限制用药。需帮助患者认识长期使用激素的重要性, 告之其目前所用的激素剂量较少, 只要正确的使用, 即使有少量进入体内, 亦很快被代谢分解, 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小, 即使发生, 经停药或对症处理都会得到改善。 (2) 药物过量:部分患者对吸入激素过分依赖, 稍有不适便使用激素, 结果导致盲目加大剂量吸入, 引起不良反应。研究发现, 当吸入激素>800μg/d时, 即使加大剂量, 效果亦不会提高, 反而明显增强激素的不良反应[3]。在向患者讲解药物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同时, 强调严格控制使用剂量的重要性, 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5讨论

由于吸入技术是治疗疾病重要的、有效的手段, 护士对患者的正确指导和训练, 可以保证患者正确用药及发挥最大的药效。因此, 护士首先要掌握吸入技术, 了解操作原理和注意事项, 不能因有药物说明而忽略对患者的指导训练工作。

通过对患者的护理工作, 能够使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的认识均有一定的提高, 了解疾病的诱因及预防措施, 正确掌握吸入治疗技术, 尽可能地减少疾病的复发急到达控制症状, 达到自我护理、自我照顾、自我预防的目的。通过心理护理, 使患者能够自我调节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 保持良好心态, 因此护士对患者用药的正确指导和护理, 对控制和缓解病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th,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Na-tional Asthma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 programme.Expert panel report: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J].Allergy Clin Immunol, 2002, 110 (5Suppl) :142-219.

[2]Braunshein GL.Compliance with nedecromil sodium and a nedecromil sodium/salbutamol combination[J].Enr Respir J, 1996, 9 (11) :893-897.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篇8

关键词:哮喘,吸入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儿童,护理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呼吸道慢性炎性反应性疾病, 属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血清I g E (I g E) 是反映体内变态反应状态的一项重要指标。吸入糖皮质激素 (ICS) 是否对降低Ig E有作用, 临床报道不多。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哮喘患儿治疗前后Ig E水平及其护理措施, 以了解ICS对血清Ig E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2月至2008年11月河南省鹤壁市鹤壁煤业集团总医院儿科门诊的320例哮喘患儿。诊断标准参考全国儿童哮喘协作组标准[1]。分为ICS组及对照组。ICS组165例, 男92例, 女73例, 年龄1~13岁。病程1个月~9年, 平均 (1.43±1.06) 年。中度持续112例, 重度持续53例。均为急性症状后患者。对照组155例, 男93例, 女62例, 年龄1~12岁, 平均 (1.21±1.34) 岁。病程1个月至8年, 平均 (1.35±1.13) 年。中度持续108例, 重度持续47例。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主要仪器

过敏原检测仪为瑞典法玛西亚公司生产的试剂及全自动过敏原定量分析仪Uni CAP100全自动系统检测血清总Ig E。

1.3 治疗及护理方法

对照组以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 (灭活卡介苗皮上划痕) 治疗为主。ICS组<5岁患儿选用储雾罐吸入氟替卡松气雾剂;≥5岁患儿选用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2组均治疗随访3个月。治疗前、治疗3个月测血清Ig E, ICS组治疗至1年再测Ig E。所有研究对象均取得家属同意后进行Ig E测定。治疗期间门诊定期复诊, 并由专业医护人员每月与患儿家属保持电话联系或上门了解病情, 记录患病日, 指导治疗及督促用药。

1.4 疗效判断

根据全球哮喘防治创议 (GINA) 方案及文献[1~2]相关疗效标准, ≥5岁患儿结合肺功能进行检测[常规通气或最大呼气流量 (PEF) ]。控制:治疗期间未发生哮喘, ≥5岁儿1s用力呼气量 (FEV1) 、PEF在正常预计值范围;部分控制:治疗期间有哮喘发作, 症状轻, FEV1、PEF正常或轻中度异常;未控制:哮喘发作时症状与治疗前相似, 或FEV1、PEF为重度哮喘预计值百分比。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 计量数据用 (+s) 表示, 配对样本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率表示, 采用χ2检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3个月效果

对照组患儿控制68例 (43.87%) , ICS组114例 (69.09%) ,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7254, P<0.01) ;ICS组患儿治疗3个月, <5岁患儿65例 (64.4%) 控制, ≥5岁患儿49例 (76.6%) 控制, 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7331, P>0.05) 。

2.2 治疗

3个月及治疗1年血清总Ig E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Ig E水平分别为 (360.43±35.58) ng/L、 (391.27±37.48) ng/L (P>0.05) , ICS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治疗1年Ig E分别为 (560.43±43.58) ng/L、 (452.43±30.18) ng/L及 (430.43±25.53) ng/L, 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5327, P<0.01) , 治疗3个月与治疗1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3318, P>0.05) 。

2.3 不同剂型I CS治疗前后血清I g E结果

<5岁患儿治疗前、治疗3个月与治疗1年时血清Ig E分别为 (660.43±35.58) ng/L、 (460.41±55.58) ng/L和 (390.47±45.56) ng/L, 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治疗1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5327, P<0.01) 。≥5岁患儿治疗前、治疗3个月与治疗1年时血清Ig E分别为 (630.43±35.58) ng/L、 (462.41±55.58) ng/L和 (440.47±45.56) ng/L, 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治疗1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324, P<0.05) 。

2.4 2种剂型ICS治疗后的疗效与血清Ig E变化

ICS治疗3个月, <5岁患儿65例 (64.4%) 控制, ≥5岁患儿49例 (76.6%) 控制, 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7331, P>0.05) ;但Ig E水平下降 (76例, 75.2%vs38例, 59.4%)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317,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 支气管哮喘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但是Ig E仍是参与哮喘变态反应的主要抗体, 哮喘患者及其他变态反应性疾病常有Ig E水平的升高[3~4]。而且, 儿童哮喘血清Ig E水平发展为成人哮喘有关[5]。因此, 控制血清总Ig E水平是控制哮喘发作的主要手段之一。

ICS是治疗哮喘的主要药物[3]。人体Ig E具有较大的变异性, 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病情等都对血清Ig E水平变化有影响[7]。即使是健康人群也存在很大变异。因此, 本研究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方法对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Ig E水平分别为 (360.43±35.58) ng/L、 (391.27±37.48) ng/L (P>0.05) , ICS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治疗1年Ig E分别为 (560.43±43.58) ng/L、 (452.43±30.18) ng/L及 (430.43±25.53) ng/L, 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治疗3个月与治疗1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ICS治疗3个月, <5岁患儿65例 (64.4%) 控制, ≥5岁患儿49例 (76.6%) 控制, 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Ig E水平下降 (76例, 75.2%vs38例, 59.4%)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ICS治疗可使哮喘患儿血清Ig E水平降低。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有效地镇静止咳, 吸痰。对痰液较粘稠、咳痰不畅、喘憋明显的患儿应多饮水, 同时给予每日2~3次压缩雾化吸入生理盐水、α-糜蛋白酶、皮质激素, 以湿化气道、分解痰液、减少分泌物。吸入15min后行翻身, 拍背引流, 以利痰液排出, 并观察护理效果。

观察药物疗效:哮喘患儿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免疫性炎症。故提倡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和激素以舒张气道及抗炎。在按医嘱使用各种药物时, 特别是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和激素时, 应严格掌握吸入的药量、时间及副反应。在使用镇静剂、利尿剂、强心剂等药物时, 要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 熟练掌握药物的计算方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副作用, 用药后要观察药物的效果及有无不良反应。

目前临床上对本病尚无特效治疗。国内外学者提出从3个方面治疗: (1) 病原学治疗 (抗感染药物) ; (2) 症状缓解治疗 (支气管扩张剂) ; (3) 抗炎治疗 (皮质激素) [4]。皮质激素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及免疫抑制作用, 可减轻气道充血, 水肿, 减轻炎性物质的分泌, 并能有效抑制气道中免疫细胞的活动, 从而解除支气管痉挛, 消除支气管阻塞, 改善患儿喘憋, 适用于本病的治疗。文献[5]报道激素吸入佐治本病可提高疾病缓解率, 本文亦支持激素对哮喘的治疗。但该药可抑制机体的防御功能, 而加重感染, 用药指征应严格把握, 且不宜增大剂量, 延长疗程。

参考文献

[1]赵玉岐, 孙宝华.小儿喘息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新医学, 2006, 37 (8) :543~545.

[2]张瑞珊, 赵源, 谭娴玲.普米克令舒吸入佐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1, 16 (5) :289~291.

[3]刘国荣, 申昆铃.预防和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研究发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1, 16 (7) :435~437.

[4]董宗祈.支气管哮喘的肾上腺素能受体及其药物治疗[J].中华儿科杂志, 2001, 39 (6) :373~375.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轻、中度哮喘患者156例,符合2003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入选前排除糖脂代谢异常及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等)。男87例,女69例,年龄18~65(41.32±9.4)岁,入选患者均反复吸入布地奈德干粉吸入剂>1年,吸入剂量:轻度哮喘患者100μg,每天2次;中度哮喘患者200μg,每天2次。

1.2 方法

患者空腹进行肝胆B型超声检查,利用日本东芝SSB-530型超声诊断仪,秃阵探头,频率3.75MHz。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哮喘患者肝脏B型超声检查阳性率

在156例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哮喘患者中检出肝脏B型超声异常共21例,其中单纯性肝肿大7例(4.49%),脂肪肝8例(5.13%),胆石症6例(3.85%),总患病率13.5%。

2.2 肝脏B型超声阳性率与用药年限的关系

经统计学分析,肝胆B型超声阳性率与用药年限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不同B型超声结果患者体质量指数、血脂和血糖的比较

156例患者中B型超声阳性者体质量指数、血脂和血糖均比B型超声阴性者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其中21例肝胆B型超声阳性者体质量指数>25的16例,占76.2%;体质量指数<25的5例,占23.8%;合并高脂血症的10例,占47.6%;合并高血糖3例,占14.3%。

2.4 年龄、性别与肝胆B型超声阳性率的关系

50例>50岁患者中,B型超声检查阳性8例,患病率为16.0%;106例<50岁患者中,B型超声检查阳性13例,患病率为12.3%。其肝胆B型超声检查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选择的156例患者中,男87例,其B型超声检查阳性14例,患病率为16.1%;女69例,其B型超声检查阳性7例,患病率为10.1%。可见男性肝胆B型超声检查的阳性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B型超声检查阴性者比较,*P<0.05

3 讨 论

吸入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哮喘最有效的药物和首选药物。它可抑制巨噬细胞和嗜酸细胞释放,减轻炎性介质引起的血管渗漏,抑制迟发性反应和气道高反应性,抑制炎性细胞特别是嗜酸细胞进入肺内;抑制支气管腺体的过度分泌,增强黏液、纤毛系统的清除功能,增加细胞膜上β2受体的合成从而增强β2受体激动剂的支气管舒张作用等,可明显控制哮喘症状,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随着吸入糖皮质激素广泛的应用,对其长时间吸入带来的潜在不良反应问题越来越关注。本研究提示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可能不会导致肝脏损害,对临床合理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般人群脂肪肝发生率为9.3%[2],胆石症发生率为5.3%[3]。在本研究中,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哮喘患者中脂肪肝发生率5.13%,胆石症发生率3.85%,均低于普通人群。推测原因有:首先,本研究对象在入选前排除糖脂代谢异常及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长期饮酒、血液病等易导致肝胆异常的疾病;其次,长期哮喘病史使患者胃纳欠佳,消瘦,导致血糖、血脂减低。在本研究中,B型超声阳性者体质量指数、血脂、血糖均比B型超声阴性者高,提示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与脂肪肝、胆石症关系密切。本研究不足之处是样本量较少,属于回顾性分析,研究结论尚需要在大样本、前瞻性研究中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龚雪明.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成人哮喘长期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08,37(22):2609-2610.

[2]杜进和,贾申田.天津地区脂肪肝患病状况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1998,7(2):43.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篇10

关键词:口腔护理,呼吸道感染,雾化吸入

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可有效减轻气道炎性反应、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呼吸道疾病, 但长期使用可导致牙龈炎、口腔疱疹、溃疡、真菌感染等并发症。笔者对使用糖皮质激素雾化的呼吸道感染的患儿, 在雾化吸入后予以口腔护理, 显著降低了雾化吸入所致口腔、咽喉部并发症,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2月在我科住院使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的呼吸道感染患儿336例, 其中喉气管支气管炎28例, 毛细支气管炎144例, 喘息性支气管炎56例, 支气管肺炎92例, 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16例。排除呼吸道真菌感染, 牙龈炎、鹅口疮、疱疹性口腔炎等口腔疾病, 严重营养不良,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近1月均未使用免疫抑制剂。336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72例和对照组164例。观察组男90例, 女82例;年龄2个月~4岁4个月, 中位年龄1岁3个月;对照组男92例, 女72例;年龄2个月~4岁3个月, 中位年龄1岁2个月。2组性别、年龄、入院时病程、疾病谱、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方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儿在入院后均依据病情予以抗感染、祛痰止咳平喘、补液等常规治疗, 并予布地奈德氧0.5~1mg驱动雾化 (氧流量6~8L/min) , 每天2~3次。入院后均予以疾病宣教、生活照料, 拍背咯痰及口腔健康教育, 观察组在每次雾化吸入后予以2%碳酸氢钠口腔护理, 擦洗颊黏膜、舌部、舌下及腭部, 年长儿嘱其规律刷牙及3餐后、雾化后白开水漱口。

1.3 观察指标

每天观察口腔及咽喉部黏膜变化, 5d后由专业护士采集咽试子培养和涂片找真菌, 比较2组患儿口腔、咽喉部并发症:口腔疱疹、溃疡、牙龈炎、鹅口疮等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糖皮质激素具有非特异性抗炎、抗毒、抑制变态反应等作用[1]。雾化吸入通过雾化器将药物形成微小颗粒, 以气溶胶的形式随着呼吸进入体内, 直接与气道表面黏膜上皮细胞接触而发挥药效。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可有效减轻气道炎性反应和气道高反应性、控制哮喘症状、改善生命质量、改善肺功能等, 布地奈德是国内上市的唯一可供雾化吸入治疗的激素, 其吸入剂量低, 首过代谢率>90%, 全身不良反应很少[2], 在儿科已被广泛用于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毛细支气管炎、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常见呼吸道疾病, 并取得了确切疗效。口腔及鼻咽部是雾化吸入时药物进出呼吸道的通道, >5μm的微粒绝大多数停留在口咽部, 其黏膜毛细血管丰富、吸收力强, 长时间糖皮质激素雾化容易对药物吸收并引起蓄积, 削弱局部黏膜防御能力, 改变口腔及鼻咽部的生理环境, 抑制口腔敏感菌群, 增加了白色念珠菌等机会感染发生, 引起该部位并发症的发生[3]。婴幼儿雾化不配合, 药物更易在口腔内沉积, 且因不会有效的刷牙、漱口, 增加了残留量, 加剧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每次雾化吸入后予以2%碳酸氢钠口腔护理, 擦洗颊黏膜、舌部、舌下及腭部, 年长儿嘱其规律刷牙及三餐后、雾化后白开水漱口, 可减少口腔唾液、黏液中残留的药物, 提高口腔内p H值, 减少细菌的定植和口腔黏膜的损害, 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显示:在雾化吸入后予以有效的口腔护理, 口腔、咽喉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减轻了患者痛苦, 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 提高了整体护理效果, 操作简单, 费用低廉, 值得应用。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参考文献

[1] 李志勇, 杨世春, 韦国麟, 等.我院门诊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17) :153-154.

[2] 申昆玲, 李云珠, 李昌崇, 等.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J].临床儿科杂志, 2011, 29 (1) :86-91.

上一篇:三菱Q系列PLC下一篇:表面吸入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