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有效课堂提问策略

2024-05-03

教师有效课堂提问策略(精选十篇)

教师有效课堂提问策略 篇1

一、教师要注重提问的针对性

面向全体学生,立足课程标准,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把学生容易犯错的知识点、便于归纳总结提升的升华点巧妙地融合于课堂提问当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氧化物”是初中化学物质分类中的一种重要化合物,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其学习达成要求是“了解氧化物的组成,能识别氧化物”。为了更好地使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在学习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从课本上提供的“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定义着手,首先要求学生从中提炼要点,在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他们基本上能达成共识———化合物、两种元素、氧元素这三个要点缺一不可。为了巩固并学会运用此知识点,接着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氢气和氧气放在一起属于氧化物吗?高锰酸钾属于氧化物吗?氯酸钾属于氧化物吗?请说明理由。列举三种你所学过的氧化物,写出其名称和对应的化学式。氧化物的命名有何规律?氧化物的化学式在书写上有何特点? 经过这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问题的提问和解决,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对“氧化物”的应用基本上没有障碍了。

二、教师要找准提问的切入点

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若能找准切入点,适当地为他们架设一座桥梁,可以避免学生多走弯路,这就需要提问的技巧。如在学习了离子符号、化学式后,为了让学生学会表示几个离子、几个分子,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2Na”表示什么含义? (两个钠离子)我们如何用化学符号来表示“3个钠离子”“4个硫酸根离子“”5个水分子”呢?有了前面问题的过渡,学生基本能够完成后面的问题,而且可以进一步归纳出“几个粒子”的表示方法是在相应的粒子符号前面加上对应的数字。由此可见,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理得当,可以使新知识的学习水到渠成。

在提问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不失为学习过程中的润滑剂。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的时候,我对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用扇子扇煤炉火焰会看到什么现象?(越扇越旺)(2) 用扇子扇蜡烛火焰会看到什么现象?(一扇就灭)(3)同样是用扇子扇火焰为什么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呢?这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也许我们从未把它们放在一起思考过,学习了燃烧与灭火以后,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和求知的热情进入课堂,想不学好都难。

三、教师要增强提问的思维力度

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复习物质的分类时,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相关内容,我又从微观的角度设计了如下习题:

用“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根据下列示意图回答问题:

根据此图设立的常见问题是:上图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 属于化合物的是___ ;属于单质的是___。我觉得即使解决了上述问题学生也未必完全学会了,对于一些中等偏下的学生或许能够给出答案,但是让他说出理由就不行了,因此为了增加学生思维的力度我做了如下调整:(1) 上图B所示物质属于单质的理由是什么?图C表示哪类物质?(2)上图中D属于混合物的理由是什么?还有哪个图也表示混合物?A与D又有何区别?(3)上图中还有哪个图中也含有和B同一类的物质?哪个图中可能含有氧化物?(4)能用图C所示的物质有哪些?写出它们的化学式。只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能够把类似的问题落到实处, 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定能有所提高。

四、教师要注意提问的层次性

火箭的分级设计启示我们对繁杂问题的要进行分解。分解问题一般是把一个大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前面的小问题解决了,大问题的答案也就出来了。在处理物质的除杂问题时我尝试采用了问题分解法。如除去Na Cl溶液中的少量的Na2CO3, 应该选择什么试剂?我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如下子问题:Na Cl溶液中含有哪些离子?Na+和Cl-。Na2CO3溶液中含有哪些离子? Na+和CO32-。这样就从微观角度分析出真正的杂质离 子是CO32-。接着利用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找试剂。CO32-遇到何种离子会转化成气体或沉淀呢?(H+或Ca2+) 能否选择稀硫酸或Ca (OH)2溶液作为除杂试剂?(不能)为什么?虽然除去了CO32-,但是引进了硫酸根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所以,我们应该选择适量的稀盐酸或氯化钙溶液。因此,设计一些有层次性的子问题相当于给学生铺就了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也会从中找到解题的方法,受益终身。

五、结束语

总之,初中化学教师的有效提问,能够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张扬,有利于学生的自主生成;能够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推动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打造。因此,我们在课前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策略,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沃尔什.优质提问教学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课堂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技巧及策略 篇2

方启美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精心设计,紧抓提问点(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容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例如:金老师在教学“烙饼问题”时,她首先把问题呈现给大家:“妈妈给一家三口每人烙一张饼,家里的一只平底锅每次最多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三分钟,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师:“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是什么意思? 生:烙饼用的时间要尽可能短。

师:要使烙的时间尽可能短,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要充分利用“每次最多能烙两张饼”这一条件。尽可能不要让锅空出来。

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启发引导的作用,你看,每个同学都忙着拿出事先准备的圆形纸片开始烙饼了。

又如:王老师在上“比较分数大小”时,刚上课他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猪八戒分西瓜”,唐僧师徒来到火焰山下,他们口渴难耐,孙悟空去找来一个大西瓜,猪八戒自告奋勇来分西瓜,他说:“我少吃点分二分之一,悟空多吃点分三分之一,师傅吃得最多分四分之一。”王老师提问了,“究竟谁吃得多?”我们等一下来解决这个问题。由于这个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拥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做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去探索新知。

(2)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疑问。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着他们的错误认真分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周老师在教学《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让学生对于同一平面图形中两条直线的情况进行分类时,有的学生只看表象,把没有延长,看似不相交的也分在不相交一类,这时老师请学生回忆什么是直线?(可以无限延长)那你还有什么要修改的吗?学生立即把两条直线都延长后再重新分类,得到准确的分类结果。(3)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例如: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三位数减去另外一个三位数等于129,我首先告诉学生这道题有多种答案,要求他们多想几种,有意识开展一题多解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

2、精心设计,把握提问时机

提问启发,把握时机最重要。不能轻易提问。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提问启发,切中要害、循循善诱是关键。哪些地方学生容易产生疑惑?为什么会存在疑惑?如何旁敲侧击令其去疑解惑?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如:朱老师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在探究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让学生首先想想我们的生活中什么形状和正方形最接近?它的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因为这几个问题带有较强的启发性,所以能够探究出方法的学生很多,并且基本上都能完整地讲述探究的过程。

3、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问题的设计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问题情景设计,应分层次。如概念的理解、例题的要求、练习的完成都具体分层次。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有步骤地启发学生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的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时,我首先训练学生会找中间问题,使两步计算的问题变成两道一步计算的题。有一道练习题“男生有22人,女生有21人。有16人参加接力赛。有多少人没参加接力赛?”要求学生先找到中间问题,并提出问题“全班共有多少人?”这样降低了这类题的难度,学生自然也就会解决它们了。

4、精心研究,面向全体

课堂教学面临几十个人,有时一个老师所任教的班级往往有几个。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学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性格、爱好。由于学生学习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因此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面向全体。课堂提问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课堂提问设计以中上等学生为基础,兼顾优生和差生。无论哪个班,都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现象——中等生占绝大多数。课堂提问时,中等生回答的机会多一些。因此,要以中上等学生水平为主,使中等生经过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即“跳一跳,摘苹果”。为了适合优生、差生的特殊需要,在此基础上将某些问题作一些深化向优生提出,将某些问题分层次,以便在课堂中向差生提出。有的老师将一个中等生难以回答的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向差生提出,然后中等生总结,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58-02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上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小学生自主性相对较弱,认知水平较低,这使得有效的课堂提问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更能发挥其引领示范的作用,可以说课堂提问作用充分发挥与否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因而,关注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因素,从教学实际出发,探索能够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有效性策略,必将对实际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学习各种理论,丰富提问理念,提高问题质量

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教学问题的设计和提出也需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加以引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促使教师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理念,努力使课堂提问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能敦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设计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经验、能力发展的问题,在提问时考虑学生的感受,设法保护学生的兴趣点和进取心。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样会受到来自理论基础的影响。了解斯金纳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教师就会加强外部条件的价值,从而重视课堂提问的设计;了解了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就会在设计问题是格外尊重学生,重视他们的意愿、情感和观念,相信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注重学生潜能和人格的发展;了解了维特洛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就会在设计问题时更关注学生己知与未知间的距离,有利于设计出有梯度的、学生能理解易接受的问题;了解了“师生互动理论”,教师就会对课堂上师生的关系和地位更加明确,提问时当然也会充分关注学生的感受,保护学生的兴趣和自尊。

事实上,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己知,了解现在孩子的知识储备,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关注学生的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这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如果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走进己知,我们不能理解教学所为何用。

总之,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教师对怎样的问题对学生更有益有很明确的判定,换句话说,他们会促使教师以这样的标准衡量自己的课堂提问设计,使教师具有时刻检测自己课堂提问质量的意识。

二、钻研教材,拓宽视野,练就高效提问的本领

教师课堂上提出高效的问题,需要教师有先进的思想引领,更需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尤其是把握教材的能力,这是提出有效的课堂问题的根本。第一,教师要有深入挖掘教材的能力,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决定着问题的深度,也就决定着学生所能触及到的文本内容的高度,提高问题的质量;第二,教师要有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能力,对教材的理解到位,还要能准确捕捉到教学的精华和对学生而言最有价值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增强问题的指向和提问层次;第三,教师要有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把握能力,使一节课重点突出,难易得当,丰富课堂提问的类型;第四,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转换能力,对问题的表述准确、简洁、清楚,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第五,教师要具有可亲的教学态度和卓越的交往能力,学生的思维活动、学习热情是和情绪紧密相连的,教师的情绪是学生情绪最直接的操控者。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对学生的心情有所影响。因此教师既要端庄自然、严肃认真,又要幽默诙谐、轻松愉悦,以积极的心态,阳光的心情带给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喜欢语文课堂。同时教师课堂教学中也需要教师卓越的交往能力,在学生回答有误、表现欠佳时,如果教师能以幽默的发问,机智的应答融洽课堂气氛,必然会为课堂教学提供积极的教育环境。

例如,窦桂梅老师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时,通过层层推进,最后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师:我看到同学们的表情很复杂,正如刚才同学说的,心中的滋味复杂了。学习一篇课文,最重要是要打开思路、学会思考。现在就要离开圆明园。那么,请闭上眼睛,课前你眼前出现的是废墟,是火焰,那么,现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是废墟、是火焰吗?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

生:圆明园是我们的耻辱。生:我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警示牌。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己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这才是这两节课学习的真正目的。

窦桂梅老师通过“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以及结尾处的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从简单的仇恨中走出来,保持着理性的反思。教师对教材的深度挖掘和准确把握,使得本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循序渐进的提问使得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

三、积极实践,勤于反思,完善提问技能

课堂教师提问的价值很大,但技能的掌握却不是一蹦而就的,需要教师潜心钻研,用心体会,不断反思,加以完善。尤其是不同类型提问的不同作用、不同类型提问的搭配效果,以及对于教学重难点问题提问时的频率把握、问题的层次设计、提问后的补问与追问等等,都需要教师在常态教学中以“实践——反思——实践”的模式,时时关注提问的质量,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提问的技能日臻完善。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反思的作用己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但反思工作不落实,当然反思效果就差,严重影响了提问有效性的提高。因此教学反思必须成为教师的必修课,且落到实处。还可以开辟教学博客随时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可以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或直接参与“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验研究,针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再实践,以此完善课堂提问的技能。

教师有效课堂提问策略 篇4

一、教学实践中提问的常见问题

1. 无效提问

在课堂上, 有些教师常常习惯性的问一些“对不对?”“是不是?”“懂了吗?”等无效问题, 这些问题对学生把握知识毫无价值。

2. 失真提问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喜欢采用齐答的方式, 表面上看课堂活跃, 但反馈的信息容易失真, 不能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存在问题, 也会导致一些学生不懂装懂、滥竽充数。

3. 失衡提问

有些教师喜欢提问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忽视班级中其他群体, 而这部分群体的学生会认为自己得不到老师的重视, 在课堂上似乎可有可无, 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 惩罚提问

有些老师在课堂上看到某个同学开小差时, 就叫起来提问, 把提问当成对学生的惩罚。这种提问往往似乎有指定性的回答对象, 其他同学可以不用思考, 所以达不到提问的效果, 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5. 挖苦提问

在课堂提问中, 有的学生回答错误, 有些教师就不断挖苦学生, 例如:你没有听吗?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他同学都掌握了, 你怎么还不会!等等, 诸如此类的尖锐语言讽刺学生, 这种提问很伤学生的自尊心, 会导致学生对该老师、该学科的心理排斥。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教育学家认为, 教育最理想的思维是提出一个命题, 从中引出大量知识, 任何思维都始于问题。可见, 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比直接传授知识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能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的思维, 提高课堂效率。而有效的提问,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注意提问的针对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不能想问什么就问什么, 想怎么问就怎么问, 想问谁就问谁。先要弄清提问的目的, 是为了检查学习效果、引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认真备课, 备学生、备教材。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深入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明确考点要求, 对知识点反复推敲、精心设问, 事先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准备好应对策略, 提前想好提问对象、提问顺序、提问形式, 做到语言精练、目的明确。例如, 试卷讲评课上, 我们可以提前做好试卷分析, 对错误率较高的试题, 可以请做错的同学回答, 并要求他们说出当时的解题依据, 然后由其他学生加以更正。这样既做到了有针对性的讲评, 又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2. 要注意提问的兼顾性

对于同一个知识点,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所以, 我们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的问题也要有所不同, 要做到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不仅让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有收获, 也要让相对落后的学生有所提升。例如, 讲评试卷图表分析题时, 我们可以先让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回答解答图表题的步骤或者注意点, 他们多多少少能说出, 分析图表标题、图表各个指标变化、成就和存在问题、注解等。让他们感受到这种题型基本掌握, 学好政治没有问题。而对于能级要求相对高一些的探究题, 可以请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 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 要注意提问的思考性

课堂提问要注意符合高中学生的特点, 既不能过于简单“是不是”、“对不对?”也不能过难, 所有学生大眼瞪小眼, 无从下手。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原则, 就是所提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 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状态, 心求通而不能, 口欲言而不能。通过思考, “跳一跳”就能调用已学知识解决疑难问题。

4. 要注意提问的概括性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提问不能“满堂灌”, 不能过多、过细, 要对所提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提炼、整合, 要提在关键处、问在点子上, 能贯穿全课、统领全课, 将琐碎的要点囊括进去。例如, 在政治生活常识中, 学到公民的政治参与, 可以提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注意哪些?”学生可以调用学过的知识, 回答出:公民的权利、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公民有序参与的要求等。这样, 学生通过回答可以将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 从宏观上掌握知识。

5. 要注意提问方式的多样性

课堂作为教学阵地, 不同的课堂、同一课堂不可能采取同样的提问方式。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状况进行不断的调整。对于识记的知识点可以直接提问加深学生印象;对于突破难点的问题可以采取连续性提问, 环环相扣,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针对学生上课走神, 可以突击性提问, 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 提高课堂效率;对于易混易错知识点, 可以采取陷阱性提问, 让学生及时澄清错误, 得出正确结论。

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篇5

过程及感想

开阳二中教师:杨 青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引起教学过程基本要素关系的变化 和重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这都要求老师的教要主动地去适应学生的学,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开展小学课堂活动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能促使教师从自身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提高小学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途径和方法,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意义:

1、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有效学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2、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3、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 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自我调适,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有利于学校改变教学管理制度。通过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优化体系。”

(一)研究内容: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

1、个案研究法。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片断或者学生某一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2、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3、调查研究法。将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与研究过程中、研究结束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4、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关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借鉴到本课题的研究中。

5、观察法。对课堂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材料。

四、主要创新点

(一)有效教学设计策略研究。准确把握教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优化利用生活资源,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处理,教学行为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 等策略的研究,探索出可以采用的一第列具体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通过研究优化课堂结构 的策略、改进师生 课堂交流方式的策略、优化评价方法的策略;激发学生动机、训练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的策略;课前预习、课堂构建、课后复习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构建教师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操作体系。

(三)有效教学评价的策略研究。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综合评价及教师教学行为综合评价策略研究,为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

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

首先,课堂提问不是一种随意迁就而问,不应是无计划的提问,为使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起到最优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适时设疑,巧妙发问,这样既防治打击后进生的自尊心,又可以激发先进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质量,其次,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让学生学习起来充满活力。提问是巩固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制服学生的法宝,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成功而提问,真正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而提问。

第三,问题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可接受性、有启发性、有趣味性、有开放性,问题要层层递进,层层加

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篇6

[关键词] 课堂;提问;有效策略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围绕教学重难点提出一系列问题。课堂提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课堂提问的价值所在

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上,老师们的每一次有效提问都是给学生不断学习的机会,都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1.课堂提问是师生间交流不可或缺的方式,也是实现动态生成的重要方式,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课堂提问是常用的课堂组织形式,它常常是各个教学步骤之间的行为链,使各个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

3.课堂提问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提问可以捕捉学生的学习动态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二、课堂提问的常见误区

教师课堂上的提问是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但深入课堂却发现在看似活跃的气氛下,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比例却很低。

1.提问深浅不当

部分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次交流,例如“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看似热闹,却华而不实。反之,也有部分教师设计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范畴,结果造成了课堂中的“冷场”现象。

2.提问游离重点

突破重难点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但在课堂中,笔者经常发现部分教师没有精心设计提问,课中的问题指向不明,游离重点,造成学生答非所问,背离问题的原意,无法达到提问的目的。

3.提问过多太散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一些教师误认为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就是老师提问学生答。于是“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一堂课下来,问题数十个,常常一想起就问,问得学生手忙脚乱,整堂课教学缺乏主线,降低了课堂效率。

三、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1.让提问明确方向

课堂提问是在一定目的下进行的,提的问题只有目的明确,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有效的课堂提问要落实教学目标,使学生思维上受到启迪,为学生打开快乐学习之门。所以,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效提问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抓教学的重难点,在知识的疑难点上提问,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应该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掌声》一课教学,可以抓住“掌声”这个题眼进行问题设计,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1)初知大意: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

(2)梳理脉络:课堂上响起了几次“掌声”?(研读描写掌声的句子。)

(3)深入研读:英子的表现在“掌声”前后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画出描写英子动作和神态的相关句子。

(4)提升总结:在你眼中,“掌声”意味着什么?

整堂课以“掌声”为主线进行问题设计,各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领学生在了解掌声的基础上,进行两次“掌声”的对比研读,再一步步走进英子的内心,感受英子在鼓励的掌声中前后发生的变化,最后升华成自己对“掌声”的感悟。有效的问题设计既抓住了课文教学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有效落实了教学目标。

2.让提问凸显层次

在明确提问目的的基础上,课堂提问还需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来设计,并通过设疑、解惑,最终使学生实现能力和知识由“现有水平”向“期待的发展水平”迁移。因此,设计的问题应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摘桃子的目的。

例如《用心灵去倾听》一文中的“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中可以利用铺垫性问题设计来引导学生渐读渐深。

(1)触摸文本:苏珊是怎么安慰我的?

(2)寻根求源:是什么原因让苏珊说这番话的?

(3)感情诵读:那苏珊是怎么知道汤米很伤心的?她从我的话中听出了什么?

(4)情感升华:苏珊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金丝雀死了呢?这说明了什么?

(5)写法梳理:文中还有和这句话相似的句子吗?她到死还给我留言,说明了什么?

案例中的课堂提问循序渐进,问题的设置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抽象到具体,步步推进,层层深入,一步步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寻找问题的本质,剖析作者的写法。

3.让提问启迪思维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好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积极发现、思考、探索,具有启发作用,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

例如《赤壁之战》教学中,可以围绕人物的作用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议”中“读”“找”,完成对课文的深入解读。

(1)走进故事:初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理解大意后,理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周瑜、黄盖、曹操。)

(2)走近人物:你觉得这三位主要人物中谁在赤壁之战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什么证据呢?

(3)走出故事:读了《赤壁之战》你有什么感受?

案例中的第二个问题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说法,学生会有各自不同的见解,甚至会形成辩论赛一样的场面。教师对捕捉到的课堂生成性问题伺机点拨,发现亮点,既让学生各抒己见,学会探究读文的方法,又让学生通过对比整理获得了最佳思维方法,真是一举两得。

4.让提问展现魅力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课堂提问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除了要注意针对性、启发性、多元性,还需注意提问的趣味性,提问方式新颖别致,学生听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能引起积极思考。对于抽象的、枯燥的知识,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或较易感知的事物现象入手,巧妙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还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思索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在执教《香港,璀璨的明珠》时,教师指导学生从购物、饮食、游玩和夜景方面对香港进行全方位介绍后,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导游情境,每位学生当香港的小导游,以文章内容为香港资料,读文思考:你认为香港的哪些地方最吸引人,必须介绍给游客的?请你结合文字和图片资料整理导游发言稿并介绍给大家。课中,问题虽简,但是孩子们饶有兴趣、耳熟能详的,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冲动,学生在积极的查找、比较、探究、发现中亲密地接触了文本,并整合了文本资料,以导游的身份讲解得绘声绘色。其实,只要有了学习的动力,就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而巧妙的问题设计,就像一把金钥匙,能让学生打开学习的大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教师有效课堂提问策略 篇7

一、概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预设一些课堂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知识

很多时候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会忽略对概念的诠释,但是正是教学过程中的这种疏忽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我们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对概念进行教学会帮助教师更好的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知识掌握的盲点。针对问题对症下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分析概念、掌握基础。只有这样学生在综合性的解题过程中才能更加得心应手。我在课堂上经常针对本节课的知识为学生提出一些有关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概念本身也更好的掌握知识要点。

例如,我曾在课堂就这几个问题与同学们展开讨论。“问题1: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问题2: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问题3: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问题四: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问题五: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这些基本概念当学生刚接触中必然有些陌生,我让学生持正确观点,与我展开辩论。直到他们能清楚明白的阐述自己的观点我就知道学生真正接受了这些几何概念。同时,在这一提问与讨论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很多学生不理解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解释。这也对我日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大帮助。

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适当的安排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课堂例题拓展提问,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知识

数学的教学需要互动,我们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联系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有关的课堂例题教学,并针对有关的例题进行课堂的提问,帮助学生通过启发式教学与自主的思考学习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这种提问式的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提供一种良好的启发教学模式。我们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药适当的单排与我们本节课相关的例题,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在我教学的过程中就经常为学生做一些相关的提问与分析。我举一课堂教学实例进行实际的分析。

例1:如图所示,己知四边形ABCD中,AB=DC、AC=DB求证: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此题是有关“梯形”,知识内容的一道数学问题,此题的日的和意图是让学生在问题解答中,掌握梯形问题辅助线添加的基木方法、这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梯形知识性质,该问题可以采用几种方法进行解答?”接着让学生进行探讨活动,学生在相互讨论活动中意识到,此题实际是考查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要证明四边形是等腰梯形,一般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作一边的平行线,证明平行四边形;另一种就是通过证角相等,证明AD//BC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进行问题的证明。

三、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拓展型的提问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知识、分析数学问题

很多时候学生在教学时不是不知道怎么做一道题,而是没有明白具体的解题方法。这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的效率明显降低。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针对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展开有关的拓展提问与教学。帮助学生在拓展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分析理解问题。认识到数学解题过程中掌握解题技巧与方法的重要性。课堂上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更好的在课后进行复习与总结,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时有很大的帮助的。

例2:已知点C是线段AB上一点,D、E分别是AC,BC的中点,且AB=16,求线段DE的长。

分析:通过作图分析我们很快可以得到DE=8(AB)。

变式:如果点C是直线AB上一点,其它条件不变,还求线段DE的长。

这时,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观察与上题的异同。猜想结论:DE=8(1/2AB).进而证明。

变式:已知OC是AOB内的一条射线,OD、OE分别是AOC,COB的平分线,且AOB=80°,求DOE的度数。

变式:如果OC是AOB外的一条射线呢?

这种类似的启发式的教学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时更好的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与分析。我们应当知道作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不是教会学生做某一道题目,而是针对这些题目以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拓展,在这种提问式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整体的结构性以及知识的重要性而言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而,我们作为教师也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展开相关的教学探索。提问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是具有启发性与实际教学意义的,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多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基础。以便学生日后更好的学习理解数学知识。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学习阶段,这一阶段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关键阶段。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学生抓好这一时期的教学,为学生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之前的学习更好的衔接。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提问,课堂教学,方法探析,分析讨论,拓展提问

参考文献

[1]许道娒.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4).

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篇8

一、抓准文本中心的提问

在课堂上, 多提有助于理解文本的问题, 少提一些表面性的问题。一篇课文, 总有它的内涵和中心思想。凡涉及到课文内涵、中心思想, 并与中心有关的词语和句子等方面的问题, 都属于本质性问题, 而涉及到课文其他枝枝节节的问题, 则属于现象性问题。

如《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文章, 凡是同描写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乐观豁达的词语和句子有关的问题都是本质性的问题。在作者与老人第一次对话这一部分中, 作者问老人:“如今游客多, 您老工作挺累吧?”老人回答:“不累, 不累, 我每天早晨扫上山, 傍晚扫下山, 扫一程, 歇一程, 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 自在悠闲。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 我抓住“轻轻松松”这一词提问:老人真的轻松吗?让学生思考老人每天都做了些什么, 老人如此艰辛, 为什么还能自在悠闲, 从而体会老人乐观自信的心态。

二、抓牢一根主线的提问

好的课堂教学总有一根问题主线, 它贯穿整个课堂。拽着这根线, 课堂便像一串春天的洋槐树花一样芳香弥漫。如教学《螳螂捕蝉》一文时, 对于“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的整个情节学生要明了;而吴王要攻打楚国, 大臣劝说无效, 少年的劝说却有效, 这其中揭示的奥妙, 学生也要理解。这两方面怎样才能衔接得顺畅自然?我们可以抓住这样一根主线教学:

师:默读课文, 想想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生:故事。

师:文中讲了几个故事?

生:两个故事。一个是“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的故事, 一个是吴王将要 攻打楚国 的故事。

师: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大故事套小故事。大故事是吴王要攻打楚国, 大臣劝说无效, 少年智劝有效的故事。小故事是螳螂捕蝉的故事。先分析小故事, 再来看大故事, 还有什么理解不透彻的呢!

有些课文还有一种简单的抓主线的方法:某些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部分会有中心句, 这就是课文最好的主线, 循着主线提问与理答, 课堂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课堂上在抓住主线提问的同时, 还需要设计辅助性问题, 需要按程序分小步走, 铺路搭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

三、依托课后问题的提问

文本课后的问题, 是编者智慧的结晶, 也体现了编者的意图, 只有理解了这些问题,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如《莫泊桑拜师》课后问题:“福楼拜是怎样的老师?莫泊桑是怎样的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谈一谈。”把这个问题在巩固课文内容这一环节抛给学生, 学生就会深入思考: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 既总结了文本内容, 又联系了实际生活。

四、巧抓课文结尾的提问

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比较容易掌握, 但如何真正将语言落实到写作运用上, 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小练笔训练。而课堂上有效的提问又是开发学生练笔思维的有效途径。课文结尾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教师应抓住这一点进行提问, 激发学生写的兴趣。

如《半截蜡烛》的结尾:“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 蜡烛熄灭了。”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让学生续写故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写好的故事相互分享, 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 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 篇9

一、精选提问的内容

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合理规划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当然,也有许多问题是在课堂里动态生成的,无法完全在备课中预知。

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围绕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认真设计问题。所提问题应具有真实性,提问要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出发,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启迪思维,发展能力,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等等。所提问题应具有整体性,把问题集中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有利于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同时,还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整堂课的问题链,从“起始提问”到“后续提问”,再到“归结提问”,逐步推进深入,其排列顺序,既符合逻辑,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环环相扣,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

二、优化提问的切入点

适当的切入点提问,能引起丰富联想。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设疑提问能自然导入新课;开讲的提问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在相近、相似的知识点的对比中进行提问,清晰区分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不断变更条件、主体变化问题中的设置提问;把新、旧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总结概括提问,通过提问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结论。

同时还要注意转换提问视角,采取“一个材料多个问题”,即对同一事实材料从多种角度提出问题,变换出新颖的角度。对同一材料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增加创造性问题,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现实联系起来。

三、选择提问的恰当时机

提问的课堂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

在讲课中某些需要提问的地方,引而不发,不把问题直接提出来,而是通过案例创设出某种情境,把矛盾显示出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讨论明确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力。

提问该作铺垫时就铺垫,该作归纳时就归纳,要把握最佳的时机提问,使之能化解难点、深化认识,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提出相应的问题。

四、提问面向全体学生

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共性的问题,又要兼顾学生中存在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同时还必须注意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实际。

提问要面向全体。引起全体学生思考的提问,才是成功的提问。否则,被忽略的大部分学生,会消极等待。在提问时,可采用这样的语言:“现在请×××同学回答,同时请其他同学注意分析他的回答,或提出另外的观点。”一两个学生回答后,老师可进一步提出“谁能把这个问题回答得更好?”让没有直接回答的学生,对同学的回答一一加以评说,或肯定其优点,或指出其不足。“同学们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最后老师可提出:“谁能把大家的意见综合一下?”“谁能把这个问题的答案说得更完整一些?”“谁能把他们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一些?”“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教师借助一系列提问,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同学的回答,尽可能地把师生之间的问与答变成同学之间的讨论。

五、提问要具有探究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大气”,不能太小,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的问题要尽量减少。“大问题”要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即具有思考的价值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能引起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学生解答完自己提出的问题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去探究,促使学生形成新见解、新观点,并撰写个小论文、小调查,还可组织交流或举行展示,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如“怎样应对金融危机”。

六、提问的难易恰当

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如树上的果实跳一跳才能得到。过难,学生望而生畏,不知所云,不能引发积极的思考,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思维能力。

提问难度要有区分度。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交流中各取所需。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有坡度,并有目的地选择提问的对象,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如“怎样成才”等。

七、提问的方式多样

教学提问的语言、文字在规范性基础上,更要科学、生动、易懂。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

根据学生认知领域中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种不同层次行为,提问的类型有直问、曲问、正问、反问、追问等。

所谓“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曲”是指问题答案不能浅显直露,而应该让学生通过仔细思考才能发现。

所谓“追问”就是针对某一内容或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追问可诱发新的学习信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向,使讨论转向新的方向,为后续学习问题设定新的情境。

八、提问应由浅入深

提问要循循善诱,逐步深入,具有启发性。根据有关心理学家从问题提出到解决,解决可分为四个级别。第一级,参照回答。第二级,变化与翻新。第三级,综合运用解答。第四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调配提问题的坡度,为学生增设台阶,使之能拾级而上,直达知识的高峰。

提问要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以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经过四步设问,加上教师的进一步点拨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得出有关结论,事情的前因后果表象本质就一层层理清,有助于对重点问题的掌握,因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九、提问的密度正常

课堂提问时可能出现下列情形:与教师预定答案不太符合或相左时甚至没有等学生思考完,学生的回答被打断,教师替学生修正补充答案,或者不断催促或干脆换人,这些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在提问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这样学生才能给出更详细、更好的答案;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才能增加,才能作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才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评论显示更大的自信;成就感明显增强。同时,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教师要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

十、提问需要激励性的评价

在提问反馈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客观而真实、真诚而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如果学生实在回答不出或答案偏离预期,应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适时点拨和提供帮助。在鼓励中给予纠正,如重述问题、换个角度提问、分解问题或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加以纠正。学生一时无法理解题意或因问题较长反应不过来时,遇到了语言困难,教师可以提示关键词语,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他们的错误很有价值,很具有代表性,要帮助“疏导”,着手解决共性问题,而不是听之任之。即使遇到一问三不知的学生,也不用发火,可以说:“好,你先坐下,听听其他同学的回答。”

让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使学生真正地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要让学生温暖地感受到老师在倾听自己的回答,让学生有回答出问题后的成就感。只有教师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的欲望,刺激和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

问无定法,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策略、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情况来设计问题,而且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使问题问在学生需要的地方。

摘要:问无定法,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需要采用一定策略, 注意事项有十点:精选内容、优化切入点、选择时机、面向全体、注意探究、难易恰当、方式多样、由浅入深、密度正常、激励评价。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2]斯托利亚.数学教育学.

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篇10

一、联系生活,问以“致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主张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创设符合教材的生活情境,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比如,教师在对重力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充分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课题:“我们知道,将苹果从手中松开后苹果会下落,打篮球时抛出去的篮球会下落,就连轻轻的羽毛也会逐渐飘落,同学们知道这些生活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吗?这些物体都下落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们经过交流讨论,很好地引入了当堂课的课题,即地球的吸引力——重力。为了深化学生们对于重力大小的应用,教师还就一些生活问题对学生们展开提问:“50克质量的鸡蛋受到的重力是多大呢?根据你自己的体重,能不能估计一下自己所受的重力呢?”学生们通过应用公式G=mg,成功计算出了正确答案。找物体的重心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充分掌握找物体重心的方法并熟练应用,教师问道:“同学们能不能就某一常见的物体,找出其重心呢?”学生们开始利用铅笔盒、书、凳子等物体展开了实践,由于这些物体是规则几何形状的均匀物体,他们通过找几何重心成功地找到了重心。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不仅深化了学生们对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提高了学生们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知识整合,问在“对比”

巧妙地对新旧知识进行衔接与整合是提高学生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去思考与对比新旧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机整合。比如,在学习关于欧姆定律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们能充分理解,教师在新旧知识衔接处进行提问,从而使他们能够顺利地获得新知。欧姆定律是在电流与电压的基础上,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对学生们提问:“通过前面所学的知识,我们知道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阻越大,电流越小。同学们能通过对比分析,猜想一下电压、电流、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吗?会不会两者相除能够得到另一个物理量呢?”学生们通过猜想得出:电压除以电阻等于电流,所以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们利于这一假设设计实验来验证,最后成功探究出欧姆定律,完成了教学目标。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新旧知识有机整合,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引导学生们主动地去探索欧姆定律的相关知识,使他们产生了深刻的记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升华了物理素养。

三、碰撞思维,问要“争论”

争论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探究热情,活跃课堂的氛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巧设问题,引发学生们产生不同的观点,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达到教学的目标,使他们产生深刻的理解与记忆。比如,在对关于物体做功这部分的知识进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们深化对于物体做功的认识,教师设计了问题来引发他们的讨论。例如,“人提着书包水平前进时做不做功呢?”有的学生认为做功,有的学生认为不做功,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大家都各抒己见。教师让学生们将自己的观点及原因一一表述出来,认为做功的学生说:“人提着书包给书包一个拉力,这个拉力等于书包的重力,所以人做的功应当是书包的重力乘以人前进的位移。”认为不做功的学生反驳道:“物体做功的条件是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人给书包的拉力是竖直向上的,而人的位移是水平的,力和位移的方向垂直,所以人不做功。”这时,认为做功的学生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同时,当教师让认为做功的同学反驳时,学生们都纷纷表述人是不做功的。待学生们争论有了结果后,教师对相关知识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向他们强调了物体做功的条件,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判断物体做功与否。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来挑起学生们的争论,使他们的思维火花发生碰撞,在争论中发现问题、反思自己,提高了物理的知识水平。与此同时,学生们通过争论产生了深刻的记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通过问以“致用”,问在“对比”,问要“争论”,优化物理课堂,放飞学生们的思维,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摘要: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工具,通过有效的提问,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思维,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研究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以优化物理课堂,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初中物理,提问,生活,对比

参考文献

[1]陈彬.幸福学习:物理课堂基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自觉[J].物理教学,2014(08).

[2]陈彬.六个着力于:给力物理“幸福课堂”[J].中学物理,2012(14).

上一篇:现状及存在问题下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