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2024-04-09

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通用10篇)

篇1: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B类:《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1《小学语文动态课堂生成性教学研究》

2《小学数学动态课堂生成性教学研究》

1《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参与度研究》

2《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参与度研究》

1《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2《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农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

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课堂环境的创设

A类:

1《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篇2: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修水县第八小学 卢龙乡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本文阐述了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时,有效提问的重要性;怎么样才会更加有效;有效提问应注意什么。

关键词:课堂提问

重要性

有效性

注意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学中的“问”,可谓启发性的集中体现。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惑,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在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所谓“有效”,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要明确、清晰。教师要把问题交代清楚,必要时将一些问题口语化,让学生听清楚教师在问什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优化课堂提问首先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2.提问要适时。提问该作铺垫时就铺垫,该作归纳时归纳,要把握最佳时机提问,使之能化解难点、深化认识,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提出相应的问题。

3.提问不宜太多。一堂课如果有太多的问题,让学生长时间地处在思考中,学生就会厌倦、懈怠、生成的质量就会明显下降。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避免繁杂琐碎,做到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最优化,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

4.提问涉及面要广。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面向优等学生,很少叫中等生,后进的学生更加收到冷落。这样做教师比较省力,提问也一帆风顺,但是这与因材施教相违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

5.要学会倾听。喜欢打断学生的老师回答的教师,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提问学生,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很好倾听。教师往往并不愿意追究: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回答?是否应该从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回答出发,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应该学会有效倾听,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这样既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回应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学生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

6.要学会有效评价。

有效提问总是和有效评价紧密相连的。有效提问离不开有效评价,不要使用“好极了”或者“你真棒”等等这种程序化的、毫无意义的评价,真正有效的评价应该是真实而真诚的,做老师的应该尽力澄清、综合处理、扩展、修改、提升或评价学生的回答。

二、培养学生自身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提问的能力,让他们敢于、乐于、善于提出问题呢?

1.训练提问的胆识。学生天生好奇,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兴趣和许多问题,数学也不例外。可是我们学生为什么提不出问题呢?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学生不敢提问。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致力于创设一种和谐的问题环境,使学生有提问的胆识和勇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自信心的形成特点,打破学生自卑心理和疑问状态,激发“我能行,我提的问题真棒”等自信心的意识,从而树立学生提问的自信心。

2.养成提问的习惯。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数学思维问题的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促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习惯的开始。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对教材灵活应用,使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促使下,激发问题兴趣,从而养成提问的习惯;增强质疑意识,促习惯提问。良好的提问习惯是在日积月累的不断质疑中形成的。在数学教学时要抓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增强学生质疑意识,从而形成提问习惯。

3.培养提问的技巧。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提问的方法与技巧的培养尤为必要,这样才能“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漫”。①观察提问。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借助观察学生能从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②联想提问。学生善于想象与联想,却不会运用去发现、提出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在思考中就某一事物而联想到与其有关的其他事物。③猜测提问。猜测提问,顾名思义就是凭借自己的想象、估计、推测出来的问题。这种猜测并不是漫无边际的瞎猜,而是要根据数学的特点和规律来猜测。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和认知发展规律,针对性地设计具有知识过渡性的铺垫,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上创造性地猜测出问题。④归纳提问。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在归纳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提问的时机和宗旨。

在什么时候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值得 关注。从教学设计看,有几大环节的问题要精心准备一下。首先开场时,由于它将关系到能否抓住学生,能否让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人的心理分析,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会抱以极高的热情予以关注,此时的问题设计时可让学生参与到问题之中,让学生对问 3 题有个初步的倾向、判断,此时的问题的目的主要在于吸引学生的眼睛和大脑,不一定需要学生的准确的答案。而问题的答案学生也不能轻易的回答,往往它隐含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之中。此时的问题设计时要能巧妙的和教学内容融合起来,同时兼顾学生的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往往是以他们为载体。新授教学时的问题最为关键,对于将要新授的内容从何处入手值得思考,当然切入的角度很多,究竟从何处入手,采用何种方法,每位教者可从自己的实际和学生的水平扬长避短。此时的问题设计主旨要能让学生顺畅自然的度过教学重点和难点,此时教师要能设计出精彩有力的组合提问。此时的问题往往以一连串出现,期待这些问题环环相扣,满足学生的思维的胃口。光有上述还不是最让人心动的,我们需要通过这些提问使学生爆发出创新的火花。希望看到学生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有新意的问题为平台。此时最易产生让人怦然心动的问题和拍案叫绝的回答。往往一节课的高潮诞生于此。巩固练习之后的问题最具实践意义,通过学生的练习,学生的许多不足真实的暴露出来。针对学生的问题设计一两个问题,对学生不啻是抹去黎明前的黑暗。此时的问题设计应有针对性,预防性。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情景下提出,对于学生的效果不一样。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里状态。在学生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后,再抛出一个难一些问题。使他们满怀信心接受挑战。由于前面的成功而使思维兴奋和活跃,解决的能力大大增强。在学生遇到学习的瓶颈时,此时的问题需要仔细斟酌力求通俗易懂,帮助学生拨开迷团指引方向。

篇3: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提问,策略

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是一个有组织的认识过程。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贯穿始终, 它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双边活动, 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起到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我结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 在此提出有效提问的策略。

面对每一节课教学内容, 教师该如何将其转化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问题呢?我以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以下几方面去进行有效提问。

一、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

面对相同的问题情景, 提出的问题不同, 教学效果亦会有差异。因此教师在提问时, 需要考虑提问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

1. 提问要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 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 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如教学“直线”时, 根据学生认知领域中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种不同层次行为, 对于直线概念也有相应的以下不同提问方式:

(1) 你知道什么是直线吗?

(2) 你会画直线吗?你能说说画直线的步骤吗?

(3) 可以在这两点之间画一条直线吗?

(4) 下面的图画中, 哪幅图表示一条直线?

(5) 不用尺子你怎样画出一条直线?

(6) 以下这些线条中, 哪些是曲线?哪些是直线?

6种不同提问方式, 引起学生思考层次也不同, 教学时如何把握呢?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实际情况采用相应提问方式, 引起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 一般来说前3种类型提问方式常用于直接教学模式, 后3种类型提问常用于接间教学模式。

2. 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 要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 我在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及什么是对边、什么是对角”的知识后, 就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搭一搭”的数学活动, 当学生搭好“平行四边形”。我组织评议后, 作如下引导:

师: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生1:我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先搭一个长方形, 再拉一拉。

生2:我认为是选4根对边相等的小棒。

……

在上述教学中我以“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为导向, 激发了学生的思考, 给予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大。这样的提问无疑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同时巧妙地认知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二、提问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大气”, 不能太小, 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的问题要尽量减少。“大问题”首先要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其次“大问题”也必须是指向明确的, 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如教学“时间和数学 (一) ”, 我创设了一个“每当周六、周日的时候, 只要爸爸休息或妈妈休息, 他们就会带飞飞出去玩, 这不12月份到了……”的教学情境, 情境呈现后学生情绪高涨。然后, 我提问:“飞飞会想些什么呢?”马上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一方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 它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小问题的大问题, 这个大问题一般要利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 经历一个过程来解决, 因而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另一方面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较易在学生中产生共鸣, 问题直指要寻找共同的休息日这一教学活动, 因而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再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 教师在引入学习时用多媒体出示游泳池, 并说明游泳池的平均水深1.40米。

教师:你去游泳, 安全吗?

学生:安全, 可以在浅水区。

学生:安全, 可以, 带救生圈。

教师追问:真的安全吗?

学生:安全, 可以叫家长陪同。

……

教师只好出示游泳池的剖面图:最深处1.6米, 是浅处1.2米, 中间1.4米。

教师:1.4米是怎样算出来的, 是什么意思?

很显然教师提问“你去游泳, 安全吗”目的是想让学生理解平均数, 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 学生也有很大生成空间, 但是这个问题缺乏明显的数学指向性, 难以引起学生数学的思考。我认为当出示主题图后, 可以提出一个具有定向性特点的问题:“有一冒失鬼, 一看平均水深1.4米, 自己身高1.42米, 马上往水里跳, 你们认为这样安全吗?”估计学生就会顺着问题指示的方向, 理解平均水深的含义。

三、根据学习进程, 适时使用探询性问题

探询性问题是在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一个问题, 提出探询性问题对教师具有较高的挑战性, 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和环节目标的把握上非常清晰和恰当, 只有做到心中有教学目标, 才能及时追问或补问。

1. 使用探询性问题澄清对知识的理解。

在快节奏的活跃课堂里, 那些简短而含糊的回答有可能会掩饰部分正确的答案, 或者, 虽然答案是正确的, 但理由是错误的。当你不能确定在一个正确的回答背后, 意味着有多大程度的理解时, 应使用探询性问题来加以澄清。如教学“9的减法”, 我出示情景:“9个气球, 飞走了5个, 你能用算式表示吗?”学生提出:“9-5=4。”我追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9表示气球的总个数, 5表示飞走的个数, 求出来的4表示剩下气球的个数。”通过追问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算式意义的理解。

2. 使用探询性问题诱发新的学习信息。

在得到一个至少是部分正确的或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的回答之后, 使用探询性问题可以诱发新的学习信息。如教学“十几减9 (8) ”课的开始部分, 我问学生:“15-9你会算吗?”

学生:15-9=6。因为10-9=1, 1+5=6。

学生:15-9=6。因为15-5=10, 10-4=6。

学生:15-9=6。因为15-1-1-1-1-1-1-1-1-1=6。

学生:15-9=6。因为15-10=5, 5+1=6。

但是对后续学习有帮助的想加算减的方法在课堂中没有生成, 这时我补问:“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习的加法来计算呢?”然后由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学生马上说:“因为6+9=15, 所以15-9=6。”通过补问, 诱出了新的学习信息, 课堂显得更丰富多彩。

3. 使用探询性问题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向, 使讨论转向新的方向, 为后续学习问题设定新的情境。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 学生明白同分母分数如何比较大小之后, 我提问:“现在有没有同学要说说其他分数的大小比较?”随着问题的提出, 学生思维方向马上发生转变, 进而自然地进入另一个知识点——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建构阶段。

四、有效提问要注意避免的问题

1. 使用的问题太复杂, 语意模棱两可。

2. 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 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 你会拒之门外, 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

3. 提问时心中无教学目标, 不能肯定自已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

4. 自己提出的问题, 自己作出回答。

5. 把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

篇4: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主体性;目的性;难易程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交流和学习,

这样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古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其着力点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不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多少痕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有效提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探索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的误区

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

1.提问目标不明确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然后提一些问题,如“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结果课堂中学生东拉西扯,离题万里,表面上很热闹,但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数学问题。

2.候答时间把握不准

教学中个别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对学生候答時间把握不准。

实践中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叫停学生思考或者学生已经知道答案了,教师还没让学生回答。

3.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课堂实践中教师会设置一些开放的问题情境。这种开放性问题,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时教师除了会问,还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4.问题难易程度把握不准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么太简单,要么深奥复杂。太简单的问题,学生没有任何思考的余地,相当于无效问题。问题过难,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1.课堂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性

思维来自疑问,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学生如果听不懂或一知半解时,常常把问题隐藏起来,不及时提出来解决,这可能是教师提问时没有突出学生主体性造成的。

2.教师的提问要有目的性

课堂上教师的问题应该是要找寻新知生长点,即实践中教师先编组有助于迁移新知的练习,通过练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通过问题直指新知迁移点。做到导入新课时的提问要简单有效,引领探究时的提问要力求开放有度,巩固深化时的提问要促进思维,总结延伸时的提问要全面。

3.课堂提问要关注学生候答时间

许多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非常短,有时甚至要求学生立即作出回答。而且在学生刚刚回答完问题后,他们又会紧接着提出下一个问题。如果学生不能很快回答,他们就“及时”给出答案,绝不让出现“冷场”局面,整个课堂看起来环环相扣、严密紧凑。提出问题后学生候答时间的长短要合理考虑,因为这对于课堂教学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4.课堂提问要把握难易程度

设计课堂提问,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

力,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课堂提问不能只停留在学生的已知区和未知区,即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而是要提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上。有经验的老师设疑,总能善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然后又抓住时机适当提高问题的难度,使问题形成一个坡度。最后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在学生自己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可以这样设问: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相当于拼成的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什么?这个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这个拼成的图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整个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提问恰到好处、难易适中,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实际,多分析、多钻研,努力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能,巧妙使用课堂提问,让师生之间充分互动和交流,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提问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余嘉元.当代认知心理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篇5: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课题的提出: ● 课题核心概念:

小学课堂有效性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尚未掌握必要的有效提问策略,在选择与使用时常常会出现偏差,并因而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本文拟在分析有效提问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提出有效提问的策略。

● 存在问题分析:

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教学问题逐渐聚焦于真实的课堂,提问受到很大的关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等等;严重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价值认识,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效率提高。

2、通过课堂教学评议、研究课观摩、教学展示、教学案例分析、课堂教学诊断等途径,提高教师的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及应用能力。

3、通过对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的调查分析,结合典型教学案例的研究,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形成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有效性数学问题情境的研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那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激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我们课题组对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是促进教师提问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四、有效提问的策略

面对教学内容,教师该如何将其转化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问题呢?笔者以为,教师首先提问时还要兼顾问题的广泛性和指向性,提问既要符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又要紧紧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探索;第三教师提问还要注意避免一些问题,确保提问的有效性。最后,还应适时、适度地使用探询性问题,用于澄清学生的回答,激发新信息,或重新调整回答,使之朝更有成效的方向扩展。

1、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

面对相同的问题情景,提出的问题不同,教学效果肯定不同。所以教师提问时,必须需要考虑提问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1)提问要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如教学“直线”时,根据学生认知领域中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不同层次行为,对于直线概念也有相应的以下不同提问方式:

1你知道什么是直线吗?

2以下这些线条中,哪些是曲线?哪些是直线?

3可以在这两点之间画一条直线吗?

4下面的图画中,哪幅图表示一条直线?

5不用尺子你怎样画出一条直线?

6你会画直线吗?你能说说画直线的步骤吗?

不同提问方式,引起学生思考层次也不同,教学时如何把握呢?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实际情况采用相应提问方式,引起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一般来说前3种类型提问方式常用于直接教学模式,后3种类型提问常用于接间教学模式。

(2)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在北师大版数学第四册内容为“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及什么是对边、什么是对角”的知识后,就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搭一搭”的数学活动,当学生搭好“平行四边形”,教师组织评议后,作如下引导:

师: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生1:我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先搭一个长方形,再拉一拉。生2:我认为是选4根对边相等的小棒。

„„

上述教学中教师以“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大,这样的提问无疑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巧妙地认知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2、提问要兼顾广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大气”,不能太小,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的问题要尽量减少。“大问题”首先要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其次“大问题”也必须是指向明确的,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如教学“时间和数学

(一)”(北师大版第五册),在这节课里,教师创设了一个“每当周六、周日的时候,只要爸爸休息或妈妈休息,他们就会带飞飞出去玩,这不12月份到了”的教学情境,情境呈现后学生情绪高涨。然后,教师提出“飞飞会想些什么呢?”的问题,提问一经提出马上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一方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小问题的大问题,这个大问题一般要利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来解决,因而具有了很强的挑战性。另一方面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较易在学生中产生共鸣,问题直指要寻找共同的休息日这一教学活动,因而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再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教师在引入学习时用多媒体出示游泳池,并说明游泳池的平均水深1.40米。

教师:你去游泳,安全吗? 学生:安全,可以在浅水区。学生:安全,可以,带救生圈。教师追问:真的安全吗? 学生:安全,可以叫家长陪同。

„„

教师只好出示游泳池的剖面图:最深处1.6米,是浅处1.2米,中间1.4米。

教师:1.4米是怎样算出来的,是什么意思?

很显然教师提出的“你去游泳,安全吗?”这个问题,目的是想让学生理解平均数,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也有很大生成空间,但是这个问题缺乏明显的数学指向性,难以引起学生数学的思考。笔者认为当出示主题图后,可以提出一个具有定向性特点的问题——“有一冒失鬼,一看平均水深1.4米,自己身高1.42米,马上往水里跳,你们认为这样安全吗?”估计学生就会顺着问题指示的方向,理解平均水深的含义。

3、根据学习进程,适时使用探询性问题

探询性问题是在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一个问题,提出探询性问题对教师具有较高的挑战性,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和环节目标的把握上非常清晰和恰当,只有做到心中有教学目标,才能及时追问或补问。

(1)使用探询性问题澄清对知识的理解,在快节奏的活跃课堂里,那些简短而含糊的回答有可能会掩饰部分正确的答案,或者,虽然答案是正确的,但理由是错误的。当你不能确定在一个正确的回答背后,意味着有多大程度的理解时,应使用探询性问题来加以澄清。如教学“9的减法”,教师出示情景:“9个气球,飞走了5个”,你能用算式表示吗?学生提出“9-5=4”,教师这时可以追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这样你就有可能听到“9表示气球的总个数,5表示飞走的个数,求出来的4表示剩下气球的个数。”通过追问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算式意义的理解。

(2)使用探询性问题诱发新的学习信息,在得到一个至少是部分正确的或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的回答之后,使用探询性问题可以诱发新的学习信息。如教学“十几减9(8)”,课的开始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问学生15-9你会算吗?

学生:15-9=6

因为10-9=1

1+5=6 学生:15-9=6

因为15-5=10

10-4=6 学生:15-9=6

因为 15-10=5

5+1=6

但是对后续学习有帮助的想加算减的方法在课堂中没有生成,这时教师可以补问“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习的加法来计算呢?”然后由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学生马上会说:“因为6+9=15,所以15-9=6”。通过补问,诱出了新的学习信息,使课堂显得更丰富多彩。

(3)使用探询性问题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向,使讨论转向新的方向,为后续学习问题设定新的情境。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学生明白同分母分数如何比较大小之后,教师提出“现在有没有同学要说说其他分数的大小比较”,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思维方向马上发生转变,进而自然地进入另一个知识点——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建构阶段。

4、有效提问要注意避免的问题

(1)使用的问题太复杂,语意模棱两可。

(2)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你会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

(3)提问时心中无教学目标,不能肯定自已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4)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作出回答。

(5)把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

总之,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6: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课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纵观近年来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课堂上的提问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问题琐碎。有些教师认为问题越多,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越能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越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从上课开始,教师设计了琐碎繁多、深浅不适的问题,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挤占了学生阅读品味文章的时间,这种违背教学规律和单元达标要求的的提问形式,使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失去了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然而, 然而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大多偏(只针对部分人)、空(毫无意义)、繁(杂乱)、难(学生无从下手),这些问题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很显然这几种情况都容易让学生滋生厌学情绪,这不是课堂提问者的初衷。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教学中老师问得清楚、学生答得明白;

老师问得有效,学生答得具体。这是摆在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面前非常现实而有意义的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道,掌握课堂教学进度以及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其贯穿于课堂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臵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我们对课堂提问的界定是:课堂提问是在课堂环境中,即是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表述问题,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

三、研究的目标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臵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总之数

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

四、研究的内容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及其分析。

2、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性提问的策略与设计。

4、总结提炼出有效提问的参考目标。

四、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教学实践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

1、文献资料研究法。主要通过课题实施初期,对与课堂提问的有关文献资料、书籍、音像资料进行学习、分析、整理和总结。

2、教学实践法。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不断反思,总结出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方法或策略。

3、案例分析法。通过聆听或观看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的教学实录,认真分析教学过程及教学片段。总结出有效提问的好方法。

4、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优秀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的先进经验。并不断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尤其是有效提问的水平。

五、预期研究成果

1、阶段性小结;

2、相应的教学案例或教学实录;

3、有效提问的相关论文集;

4、总结提炼出有效提问的策略或参考目标;

5、结题报告。

六、研究的步骤

1、学习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学习相关理论并搜集相关资料;

2、研究分析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通过文献资料、案例分析等方法,分析国内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以及聆听普通教师的教学录音(或深入课堂听课),不断分析有效提问的理论、制定出有效提问的参考目标;

3、实践反思阶段(2014年3月-2014年4月)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反思,认真探究语文课堂中有效提问的策略、方法。并形成相应的论文资料;

篇7: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已不再是乱花渐入迷人眼。教育者们更近一步认识到教育的真正实质是为人的发展服务。课堂上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包括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而设计的各种有效提问。我们既要注意研究教师对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即提问的次数,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等等,还要留心来自于学生的发问,利用这些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理解力和善于发问的能力。

一,提问的次数要得当

教师的提问要抓住点,例如:趣味点、深入点、困惑点、空白点等处将问题设计得精而准,不能在一堂课上频频发问,以多取胜,更不能问过算数,问题要有准确性、针对性和思维性。如果将真问题和假问题一股脑的堆给学生,一堂课几乎被问题囊括,那么学生的大脑处于疲劳状态,就会产生倦怠感,思维反倒处于麻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二、提问的内容要精心设计

随着把培养思维、开发智力做为教育目标以来,课堂提问优化设计已经做为一门专门的教学艺术,受到教育专家和广大教师的重视,善教者,必善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已经成为每个优秀教师的必备技能。

1、围绕教学目的设计提问。

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作为实现语文教学整体目标手段之一的课堂提问应该能使学生激起情趣,理解内容,发展智力,受到教育。问题设计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应。如教学《你们想错了》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想错了’中的‘你们’指的是谁?他们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说他们这样想是‘错了’?”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全面阅读,把课文中的内容连贯起来思索,从而理解方志敏的好品质,体会出文章的中心,达到教学目的。

(1)、提问的内容要有思维价值

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那些精于设问之道的名师

常常能独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视之处,捕捉到具有较大思维价值的问点。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凡卡》一文时,围绕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个中心,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联系爷爷的处境想一想,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显然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它们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提问要明确具体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穷人》一文时,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作题目。”“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文题目叫《穷人》。”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于是,教师接着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之间。”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此时,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

2、提问要立足于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于精,关键是我们教师应抓住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写到的情节往往是作者情感愿望寄托的载体,应设计问题重点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关键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机组成,在教学中可在这样的地方涉及提问,使学生掌握内容,明确思想。如教学《长城》一课时我针对关键句“这样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设计提问”“什么是奇迹,为什么说长城在历史上是一个奇迹?”学生通过读文、讨论联系上下文分析理解了长城高大坚固不但是一个奇迹,在没有吊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就靠无数肩膀无数只手修建成了万里长城,它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更是一个奇迹。如此读、思、议,学生不仅了解了万里长城,更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也就突破了。其实,难和易往往是相对而立的,也是因

人而异。只要能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其难也易了。

3、结语留疑

就是在结束授课时提出问题,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这也是我们经常用的,最后的问题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见疑(发现问题)、质疑(提出问题)和布疑(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提出来了,学生急欲知道究竟,教师却不要着急,甚至有时还预示着多种答案,使学生暂时处于莫衷一是的境地,直到问题解决了,学生才放下这颗心,但教师又来一问„„就这样,在设疑和释疑的矛盾运动中讲完一堂课.有时临下课再提一个问题,以起到“且听下回分解”的作用。听这样的课,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总之,课堂上的问题设计一定要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平台,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生动,更为学生所喜爱。

课堂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特权,还是孩子们探索知识的有效手段。我们在不断研究教师提问的策略之余,还要关注学生的质疑为课堂带来的生机。后者属于课堂生成,却是课堂的精彩组成,是教师有效提问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教师不仅要善于激疑,而且要积极提倡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向教师提问比老师提问学生更有意义,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作用更大。学生在学习中疑问的多少,正是他们思维能力强弱和探索程度高低的标志。这正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手段之一,也是实现师生角色互换的途径之一,1、立足于自我困惑。

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提出。它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学生提出:(1)课文主要写的并不是爬山虎,为何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2)让我十五岁那个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夏天变长了。是什么意思?(3)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是什么意思?(4)作者为何两次描写满墙的爬山虎?

2、钟情于千千情结。

情感总是与认知相互交织在一起,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或是喜悦,或是悲伤,或是痛恨„„教师应善于捕捉契机,引导学生抒怀。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心潮澎湃,有的说:“我十分激动!”有的说:“我悲痛万分!”有的说:“我惭愧极了!”有的说:“我无比痛恨!”我紧接着有引导:“你的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又投入了积极的思考之中。

“构建有效的的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艺术,提问策略,也离不开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即积极主动学习,独立而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探究中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敢于创新,敢于辩论,把辩论放到与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所以引导学生质疑,大胆提出问题,就会使学生的的思维迅速发展,为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如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由衷的欣赏,与学生一起诚意的探讨,就会像一味催化剂,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反应,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逐渐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

篇8: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要注重多角度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改要求小学美术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引导理论向实践的转移,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在教学《秋天来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尝试将课堂“搬出”教室,带领全班同学外出写生,让同学们亲身感受秋天的氛围,并借机提问学生:“大家在这里都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有的会说南飞的大雁,有的说金灿灿的稻穗,在大家七嘴八舌的回答中,教师可以接着问:“你们觉得秋天的美体现在哪里呢? 大家能不能将心中最美的秋天画给老师看? 画的认真的有小奖励哦”,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并拿起手中的画笔尽情挥洒,对于每一个学生的作品,教师都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鼓励,并通过物质奖励或者口头表扬的方式让学生感到被关注、被重视,这样情境式的提问与教学方式, 不仅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 而且在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的同时也为美术教学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活力。

二、提问的设计要有趣味性

教师要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从“要我学”转移到“我要学”的学习轨道中来,尝试运用适当的教学情境。比如,在教学《贴树叶》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天真好奇的童趣性,营造“小熊将树叶变变变”的情境,设计这样一些问题:瞧,可爱的小熊也来了!( 此时运用Flas短片展示小熊、形状、颜色不同的树叶) ,紧接着问:“小熊看到了哪些颜色的树叶呀? 分别是什么形状”? 在调动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情况下,教师继续说:“树叶有心形、掌形、扇形和条形等,并且多姿多彩,老师可以把树叶捡起来用来当书签,那么同学们猜小熊捡起树叶会用它来干什么呢”, 这样的提问有利于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而且营造了很好的思考情境。在此进程中,Flash短片中继续展示小熊将树叶变成了小鸡、小青蛙、小姑娘等,教师紧接着提问:你们知道小熊是怎么用树叶变出这些的吗? 然后在同学们热烈的讨论中将树叶贴画中添画和修剪的方法教授给学生。这样的提问方式能够促使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逐渐转变成持久性的情感态度,在仿若故事会的教学氛围中提升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还有,提问趣味性的体现,需要结合不同年级、不同性格的学生的兴趣需要,运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手段,才能真正发挥其实效性。

三、充分发挥出探究式提问的作用

小学美术教师要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教材内容, 运用探究式的提问方式,比如,在《昆虫的世界》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启发学生:“小朋友,你们好,我们是快乐虫虫,你们猜我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呢? ”学生在观察后积极地回答老师,老师接着说:“现在我奖励你们每一组一只快乐虫虫,要考考大家,你们小组的节节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如何衔接? 可以运用哪些方法和材料?”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的思考与动手操作,有些学生会想到用硬质彩纸先做成一节一节的,然后用胶水粘接,有的学生则是用回形针进行粘接,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并且针对学生的作品要给予必要的表扬和鼓励,这样的提问方式和教育手段能够真正地促使课堂提问成为美术课充满生机活力的必备催化剂。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在更大的程度上调动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热情和兴趣, 小学美术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与学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把老师当做自己的好朋友,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放下心中的疑虑,如此一来才能更好地运用探究式的提问方式,让小学美术教学迈向更加欢乐的发展轨道。

篇9: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摘 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06-01

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深化,还能促使教师了解学生,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3、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4、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备教材要“懂、透、化”。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实”。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

4、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1)你想把圆形转化成什么图形?(2)转化后的图形和圆形有什么关系?(3)怎么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圆的的面积的推导方法,又培养了数学思想。

篇10: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行为,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如果教师发问的策略把握得好,问题提得及时、恰当,学生就想说,会说,也就能体现出这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设计问题时要讲究策略,提问时也要讲究策略,要做到有效提问。

一、合理把握提问时机,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

《论语·述而》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在上课时,要抓住发问的时机。学生在学习中难免碰壁,教师在关键处一点,他们便会豁然开窍,教学也就能实现由局部向整体的推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精心准备,尤其是重点难点的地方,要事先有所安排和考虑。如《故乡》中有句话:“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对这句话的理解,一位学生说,我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在让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1)“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语境,逐渐明白了其中之意。教师再通过读来点拨:将“阿”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阿”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出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

提问的内容尽可能选那些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教师要关心来自学生身边的,以及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最后要教学生学会提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不仅要“解惑”,还要让学生“生惑”,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有问,能无中生有,生成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敢问,有问题敢于提出来,勇于和老师、同学分享;让学生善问,问问题也有技巧,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触及本质的本领。在提问中,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要予以鼓励;对发问积极、讨论踊跃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肯定;对不善于发问和不积极参与的学生,教师要提出希望,有意识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

二、留出思考时间,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

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选择这类问题时,教师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引导学生在不误读文本的情况下发散思维,多元思考,多元解读,使学生的思维在思辨冲突中成长,同时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当,要让学生品尝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喜悦。如听一节阅读指导课——微型小说《回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四个问题: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第二句话是什么?小说结尾倒数第二节写了什么?小说结尾最后一节写了什么?这四个问题看似无疑而问,其实是为教学作铺垫。学生很快就将内容准确地讲出来。第一句:“爹说:先子很狠心。”第二句:“娘说:先子再也回不了家了。”结尾倒数第二节:“爹呜咽:先子是好样的,可先子再也回不成家了……”结尾最后一节:“娘却说:不!先子永远回家了,再也不走了!”教师并未就此深入,而是说:“我们先将这几个问题放在一边。”其实她已将问题植入了学生的脑中:“先子娘的话怎么前后矛盾?”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跟随教师进入文本主体的阅读和梳理。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把握,“先子”这个人物形象渐渐清晰丰满起来:小时候,先子爱回家,因为家给他的是温馨和快乐;当了警察的先子,想回家,但没有时间回家,因为他的心中还有“社会”这个大家;直到有一天,他为了大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终于“永远回家了”。课上到这里,学生脑中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先子“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人格魅力也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之中。整堂课,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思维活跃状态,他们边读边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和新的理解。

三、面向全体学生,遵循教育民主化原则

石中英先生在《教育哲学》一书中提出教育民主化有四项原则:平等、参与、自主、宽容。

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将问题分层,利用问题的系统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阶梯式的问题,这样就能给学生指出攀登的途径,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也能当堂积极思考。

上一篇:物价局机关党建工作总结下一篇:仪态礼仪注意的六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