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成就高效课堂

2024-05-20

有效提问成就高效课堂(精选十篇)

有效提问成就高效课堂 篇1

一、课堂提问要“巧设矛盾”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考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善于设置矛盾,揭示矛盾,是创造高质量提问的关键.

如,在讲授《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一节内容时,设置如下的问题情境:聪明的穷青年和贪婪的富翁进行1分钱换10万元的交易的数学情境.一位富翁尽管非常富有,但还十分贪婪.一日在街上碰到一穷青年.青年人提出愿意与富翁以1分钱换10万元,并且连续进行30天的交易.规则如下:青年每天给富翁10万元,富翁第1天给青年1分钱,第2天给青年2分钱,第3天给青年4分钱……依此类推,富翁每天给青年的钱都是前一天的2倍.并设置如下的问题:(1)你觉得富翁能进行这笔交易吗?(2)事实上,贪婪的富翁为了得到300万元,与青年交易30天后亏损了近800万元.你相信这一事实吗?(3)青年人向富翁共索得多少元?(4)想想看你能否写出青年人总的钱数的表达式?在此问题情境下,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提问,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考之情.

二、课堂提问要“抽丝剥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形式和规律.问题之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一环扣一环设问,抽丝剥茧,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如,在上例中,为得到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进一步的提问学生下列问题:(5)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6)有没有办法来计算出这个和的式子的值?(7)富翁怎样测算出付给青年人的钱数?(8)我们能否从故事中得到启发,从而求出任意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来呢?(9)能否得到求一般的等比数列前n项之和的方法?

通过问题引入到本节课的重点,教师深入小组,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来提炼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几种方法.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马上能类比前面的求解过程推导出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这样的设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课堂提问要“化难为易”

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掌握,总要经历一个由不懂到懂,由浅到深的认知过程.教师只有在关键时刻恰如其分的提问,才能加速深化过程.

如,已知数列{an}中,a0=2,a1=3,a2=6,且对n≥3时,有

四、课堂提问要“促进迁移”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的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设问,则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知识.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如,“你能从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想出圆柱体的体积推导方法吗?”当学生认识了复数定义后,为了引导学生从“实数”联想到“复数”,不妨追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与复数一一对应的有哪些?”这种向未知方向的试探可以使学生产生新的意念,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形成.

有效读写成就高效课堂 篇2

摘要:“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课改实验,让我们对读写训练这一传统的优秀的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观察、讨论和思考。我们发现,在追求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有许多老师并没有很好地把握读写训练的度,而使课堂高耗低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学习观摩和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了“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保证读写训练实效”“充分结合文本特性,力求读写一课一得”“强化教学整合意识,避免读写训练窄化”的教学策略,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实现有效读写,才能成就高效课堂。

关键词:读写训练

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

2012年,我县正式启动“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课改实验。在课改实验的进程中,无论是业务理论学习讨论,还是课堂教学研讨,大家都认为,作为语文教学,读写训练仍然是根本,“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以读写实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育家张志公)

但是,在诸如研讨课、诊断课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观察中,许多教师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读写训练的度,致使课堂高耗低效。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随意,大而化之

在一些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处理十分随意,总指望一些大而化之的目标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结果是出力不讨好,什么具体目标也没能落实,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例如,为了读写结合,为了让跟多的学生得以展示,每篇课文的学习都要安排练笔:一遇上好词就要练习造句说话,一遇上特定句式就要照葫芦画瓢,一遇上总分或总分总等典型的构段方式,马上就要练习仿写。这些训练全然不顾及当时正在阅读的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倾向,硬生生地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从文本中拽出来,完成训练后又匆匆忙忙把学生推入到文本的阅读中,结果可想而知。譬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就是这样,不惜时间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让学生练习说话,而没有给时间让学生去朗读领悟叶圣陶通过写溪水时时变换调子来表现水的美、溪流的欢畅、心情的愉悦。这样,学生既没有很好地体会到课文第二部分的作用及其与下文的关系,又耗费了时间而无法完成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内容随意,重点不明

读写训练的对象不外乎字词句段篇,训练的方法离不开朗诵、涵咏、感悟等。但不是每篇文章的教学都要同时关注到字词句段篇的方方面面。这种遍地开花的做法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一花不发、一无所获。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从小组合作汇报学习生字词情况到完成填空理清课文脉络,从品读课文学习三个事例到仿照课文另写一个名人事例介绍交流,一节课内有比较明确意向的读写训练点达到了十多个。而这十多项训练从小组班级展示开始,到介绍交流自己仿写的事例为止,碰到生字就带读并说出识记方法,遇到新词成语就抢答说词意、交流理解词义的方法、运用成语造句说话,解析事例时就引导学生读、思、议并练习仿写。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小组合作展示热火朝天,但是观课者始终揣摩不透老师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生都收获到了什么。像这样的课堂能叫高效课堂吗?

当然,存在这样的问题并不奇怪,是因为我们在课改之初更热衷于高效课堂一些模式的学习,如“小组合作,人人展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等,而对高效课堂的内涵特征并没有深刻领会。那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内涵特征是什么呢?应该是:“教学目标确定的高效”,“教学内容呈现的高效”,“教学策略运用的高效”,“学生学习状态的高效”。基于此,结合近两年的学习观摩和教学实践,我认为实现有效读写成就高效课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保证读写训练实效

高效课堂要求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精心备课,确保教学不缺位,这样才能保证读写训练取得实效。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对不同学段读写目标的具体要求,既要明确不同学段的读写教学重点的不同,又要明确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中的训练侧重点的不同,以确保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能够科学地依据学段目标、教材和学生实际,准确定位单元教学目标及课文、课时读写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力求三维融合、相互渗透、螺旋上升地设计课堂教学,把读写训练落在实处,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序提升。

譬如于永正老师上苏教版《第一次抱母亲》一课,就在同学们一段一段汇报朗读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每读一段抓住其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它们的深刻含义。如抓住了 “重担”“翻山越岭”,让学生体会这“重担”不仅仅只指肩上的担子,还指生活的重担,“翻山越岭”还指人的一生的崎岖坎坷这样的双重含义;抓住“一次”与 “无数次”两个词语的对比,让学生体会自己仅仅只抱了病中的母亲一次,母亲就那样满足,流下了欣慰的泪水,而自己从小到大,母亲抱了自己无数次却不以为然;抓住了“八十多斤”与“一百多斤”的对比,让学生体会身体瘦弱,一辈子只有八十多斤的母亲挑起一百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多么艰难„„学到这里,于老师情不自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相信大家一定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把我们此时此刻的敬爱与感谢通过你的朗读抒发出来吧!”“于老师和大家一起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心得吧!”老师和学生一起动笔,一起诵读起自己的读书心得。学生情不自禁,对母亲的赞美溢于言表。于永正老师就是这样平平实实但又有创意地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的糅合在一起,通过读书活动,以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为主线,有效地落实了读写训练。

二、充分结合文本特性,力求读写一课一得

文本不同,读写训练的落脚点就不同。面对每一篇特性各异的课文,如果教师都运用一成不变的程式化教学模式,想当然地将读写训练的方方面面一网打尽,盲目地追求所谓的大容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只会是高耗低效,得不偿失。而那些朴实无华,充分考虑了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只求一课一得的阅读课堂,往往使学生获益匪浅,师生都在课堂上得到了发展,享受了成功的愉悦。

我在教学《艾滋病小斗士》一课时,紧扣课后习题和课文过渡段——第五自然段,精心设计了两个“点”组织课堂学习活动,落实读写训练。一是抓住“挺”字,感受顽强。文中描写小恩科西的语句,指导学生读悟“恩科西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病毒”“不久母亲又被艾滋病夺去了性命”“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反对„„一场轩然大波”等语句,引领学生体会恩科西“挺”的内涵:挺住了病痛的折磨,挺住了失去母亲的孤独,挺住了死亡的威胁,挺住了别人的歧视(求学的遭遇)„„二是抓住“呼吁”,体验斗志。让学生圈画恩科西两次“呼吁”的语段,自读感悟,写出自己的体会,通过交流展示,感受恩科西顽强斗志和博爱襟怀,学习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人。通过这两个点的教学,以点带面,将读写训练落在实处,让学生在朗读、思考、体验、感悟、表达等多种活动中达到“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虽只求一课一得,但学生分明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多方面获得了发展,课堂教学效率十分明显。

三、强化教学整合意识,避免读写训练“窄化”

“整合”是语文课程和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所要求的一种教学理念和策略,既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整合,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的整合。整合意识下的语文课堂,视域更宽广,目标维度更清晰,教学效果更明显,它能促进教师有效地避免读写训练的“窄化”(指缺乏整合意识和发展性目标,为训练而训练的课堂教学现象。),使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保证课堂教学在扎实的基础上达到效益最大化。

我在教学《三顾茅庐》时,通过三次整合,使得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在引领学生踏实有效地进行读写训练。第一次是,导入新课时抓住课题中的“顾”字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所了解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将学生阅读经典积累与课文内容有效地沟通连接起来,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指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时,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快步走进”等词语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这个教学环节将朗读与复述、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与书面语言的吸纳内化有机整合在一起,一举多得,妙在其中。第三次是,抓住第三自然段开头的写景部分积累词句、锤炼语言、迁移训练。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中的语句,找出作者描写了隆中的那几种景物,分别抓住了什么特点(圈画重点词语),用到了什么修辞方法;然后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写法,领悟景物描写对人物的烘托作用;最后要求运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这样,用走进文本又从文本中走出来的策略,将重点词句的理解习得、组织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与人文主题的感悟不着痕迹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上都得到了发展。

当然,运用整合策略,需要深入地解读文本、巧妙的教学组织和娴熟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敢于学习,敢于尝试,就能有效地避免本本主义,避免在课堂上为训练而训练,保证读写训练的实效性。

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平台,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一个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只有紧紧抓住读写训练这一主线,实施有效教学,才能成就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精选结合点,为读写训练增值——特级教师于永正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浅探》

孟敏

《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2年第6期

2、《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漫谈》

做好课堂提问 成就高效教学 篇3

关键词:高效教学;课堂提问;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体验“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①所以,成就高效课堂教学,创设好课堂提问,是重中之重。

好的提问对于教学来讲至少具有两种意义:一是学生从问题中有所获得,标志着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问题构建教学线索,推动着教学的进行。做好课堂提问,首先要从三类基本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通常所说的“教学三问”即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

“是什么”是一类问题的代表,它主要揭示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和解释。教师在教学中很少直接问“是什么”,如“什么是匀变速运动”。否则,会把学生引向“死记硬背”。但是教师可以换一种问法:“匀变速运动是变速运动吗?”“速度随时间均勻变化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吗?”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可以超越单纯的记忆,容易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

“是什么”的问题,不一定有很明确的内涵和外延,有时候也是学生自己的概括总结。这种情况,表现在文科科目课堂比较多。比如在历史课中,教师问学生:“汉武帝在历史中的贡献有哪些?”“他推行的政策是什么?”学生面对这些问题,会进行思考、比较、概括和分析。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训练了思维。

“为什么”是探索教学内容的因果关系,也是对各个理论的形成和应用的解释和论证。其核心是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和因果关系。在生物教学中,给学生呈现一个草原的景象,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和往年相比,这里的天气、降水都差不多,今年却出现了大量草干枯的情况呢?”学生探究原因,同时学习了生态平衡与生态失衡的概念以及其现象和原因。理解了为什么以及如何保持神态平衡。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自然界的能量是守恒的,为什么我们还要节约能源呢?”这个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研究能量形式的兴趣,让他们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其可利用性是不一样的。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祝福》这篇文章,可以问学生:“祥林嫂为什么最后会悲惨地死去?”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引领学生理解人物和整篇文章的核心线索,学生只能通过书中的蛛丝马迹来进行推理。

“怎么办”是分析问题后,启示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问题,探索相应的方法、途径和思路。在课堂教学中,“怎么办”的问题可以牵引出很多知识点,在理科教学中特别实用。例如,学生学过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后,提出问题“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解决“怎么办”要重视三个方面:目标、条件和方法。如果目标不明确,就相当于盲人走路。只有明确了目标,学生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条件分为两方面,一是已知的、可利用的;二是隐藏的,或者需要经过分析才能得到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需要的条件。最后,需要构建相应的方法和思路,从平行四边形到三角形使用割补法,这种方法如果以前使用过,则是一种应用和巩固提升,如果是新的方法,则教师有必要进行介绍和例举。

总之,怎么办的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学生在解决“怎么办”问题的过程中,知识得到了增长,能力得到了提升。其可贵之处,还体现在解决问题所经历的过程,所掌握的方法,所形成的想法。

参考文献:

[1]张惠英.浅谈课堂观察[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5).

[2]朱海英.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物理教学,2007(3).

优化课堂提问 成就高效课堂 篇4

一、引导式提问

数学是一门抽象、严谨的学科, 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在当今教学整体结构中, 学生已不是被动的客体, 而是在教师主导作用引领下的教学活动的主体, 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求课堂中引导式的提问必不可少, 让学生明确思维指向, 远离不必要非数学因素的干扰, 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够抓住要点, 思维呈现明显的倾向性, 让有限的课堂呈现出最大的张力。

用数对确定位置中, 当已经明确学生甲具体位置并用数对表示是 (2, 3) 后, 请同小组的学生全部起立, 要求每个人都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前一个数都是2, 后一个数在不断发生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因为他们同在一小组, 在同一列) 如果要用一个数对来表示这一组, 应该怎么表示? (2, a) (2, x) ……你是怎样想到的?以后看到这样的数对说明什么? (他们同处在第2列) 。请和数对 (2, 3) 在同一横排的学生起立。你们能用一个数对表示他们的位置吗? (a, 3) ……和刚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通过一个个指向明确的问题引导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 不断完善学生对数对的认识理解甚至运用。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 指向明确的引导提问,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还能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 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二、生疑式提问

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应渗透到每一堂课的引导中。很多时候我们更关注孩子思维的完整性, 考虑问题是否周到, 而忽视了他们思维批判性的培养。同样学生也更倾向于穷尽所有可能, 而忽视对每一种可能性存在的再次判断。比如:一个等腰三角形相邻的两条边分别长6厘米和3厘米, 你能知道三角形的三条边各是多少吗?学生很自然会知道:这里并没有明确告诉6厘米和3厘米分别是三角形的什么, 由于惯性思维, 马上考虑到两种情况:6、6、3和3、3、6, 当学生正得意于自己审题仔细考虑完整时, 老师不必很快判断, 只需轻轻一点:“这样的三角形都存在吗?”学生的思维会马上活跃起来, 继而邀请学生进行分析甚至“争辩”, 让不同思维进行碰撞产生火花, 让他们经历肯定—再分析—否定—纠错的过程。教师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 将错误转化为资源, 将疑惑抛给孩子, 促发再思考, 在思考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自我否定, 自我纠错, 更有效地加强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三、开放式提问

提问在课堂上表现为师生之间的对话, 是一种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活动。早在1912年, 美国的史蒂文斯在对教师的提问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在教师众多的提问中, 大多数是记忆型问题, 仅要求学生根据书本做直接的回忆或具体事实做回答, 而很少要求学生做高水平的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课堂上开放式问题的提出, 能有效地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 调动认知内驱力, 培养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认识事物和反映事物的能力。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时, 不仅仅停留在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上, 而是深入挖掘, 跳出刻板的思维方式。如:张大爷用40米长的篱笆准备围一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地, 提问:你觉得可以怎样围呢?你能帮助张大爷找到面积最大的那种围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在自主探索排列的过程中不断巩固算法, 同时也感受到周长相同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差异性, 并在问题的引导下, 探究比较出最优化的方案, 初步感受到隐藏的规律,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深化, 使得课堂这一思维舞台变得更加绚烂精彩。

四、延伸式提问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 但学生获得新知, 并不是学习的终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随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所以, 数学课堂上问题的设置不能仅仅局限于纯数学知识, 而应该适当延伸, 与学生的提问交流不能完全孤立于生活之外。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 老师出示5的乘法口诀儿歌后, 提出:你能找到藏在生活中的5的口诀吗?学生指出“正”字, 梅花还有古诗都有数学发现。通过这样的提问将所学的知识与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巧妙地融合到一起, 为学生架起了数学与生活沟通的桥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审视我们的生活, 彰显了课堂活力, 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有效性提问能催生高效的语文课堂 篇5

有效性提问能催生高效的语文课堂

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规环节,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催生高效的语文课堂.本文提出,教师提问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能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情趣的激发、学习能力形成的问题就是有效的问题,具体而言,应具有以问促思、以问激情、以问引问、以问导学四个特征.

作 者:常勤秀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10062,上海市松江一中,上海,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35) 分类号: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有效性提问   特征  

有效互动成就高效课堂 篇6

1在生活经验中制造悬念进行互动

案例

教学《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一课时,提问:“同学们知道我们的操场跑道的周长是多少吗?”

描述

课前笔者为学生准备了自助餐式的实验材料,有棉线、刻度尺、皮尺、绳子、秒表、自行车、电动车等.看到老师给出那么多的器材,同学们热情高涨,加上老师的“金点子”奖的鼓励,讨论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只一会儿工夫,各种实验设计方案便浮出水面了,下面便是他们的几种设计方案:

(1)用皮尺沿着跑道一段一段的量,数出有几段,算出总长即为跑道的周长.

(2)用绳子沿着跑道绕一圈,或者是半圈,再用皮尺测出绳子的长,就是跑道的周长.

(3)用刻度尺量出走一步有多少米,同学们沿着操场的跑道走一圈,数一数走了几步,再算出总长即为跑道的周长.

(4)用刻度尺量出自行车的直径,算出自行车轮胎的周长.学生沿着跑道骑一圈,数出自行车轮转动了几圈,算出总长,即为跑道的周长.

(5)学生沿着跑道骑电动车观察表盘上的速度值(保证速度不变),用秒表测出骑一圈所用的时间,计算出电动车所走的路程.

同学们经过评定认为这五种方案都是可行的.笔者趁热打铁让各小组从中挑选出一种自认为最好的方案.考虑需要哪些材料并列出清单到“自助餐桌”上来取,而后就抓紧进行实验.

分析

同学们很兴奋,在进行实验的同时笔者也加入到他们中间去了,对实验中学生容易疏忽的细节及时和他们交流,使他们在实验的同时能不断改进.还会不时提醒学生及时记录下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将需要改进的地方毫无保留地介绍给其他组同学.“测操场跑道的周长”的实验研究在一片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看到他们因实验成功而流露出的发自内心的笑容,笔者倍感欣慰的是同学中分心做其它事情的少了,各组同学都能加强合作.构成了一个合作学习的共同体.

反思

教师在整节课中,摆脱了讲授者的角色,变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参与者.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亲切的态度、商量的口吻,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可亲了,距离感消失了.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想法,不要总纠正学生的想法,否则学生会总是问教师正确答案和应该怎么做;也不要否定学生的想法,因为科学上对于不同的想法,科学家的处理方法是在争论中产生新想法,是否正确要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所以,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对与错,要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辩论,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收集信息证明自己的想法.课堂上没有权威,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应该是共享的,最后达成共识.

2在实验中制造悬念进行互动

在讲授《静摩擦》一课时,笔者让两个课代表做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用一玻璃杯装满大米(米最好是刚浸过水的),然后把一根筷子插入其中压紧(停顿一会儿).接着手拿筷子提起,会看到筷子把杯子和大米一同提起.同学们都非常惊奇,这到底为什么呢?又如在讲《大气压》时,用两个大小不同的试管(小试管恰能塞进大试管为宜)把它们套在一起,开口向下手拿着大试管松手会看到小试管掉下来.现在往大试管中加入水再把小试管放入其中,重复以上实验.在同学们都以为会掉下来的同时,结果看到了小试管向上运动了.同学们都感觉不可思议?

通过演示实验,制造悬念并提出相关问题,可以自然地引入课题,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在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容易把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兴趣引导到对物理规律的学习上来,而且学生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一开始就获得感性材料,从而为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作好充分的准备.

3在故事中制造悬念进行互动

在讲授《动能和势能》时,笔者读了一份报纸:《南宁日报》报道:2001年9月9日晚上,一架波音737飞机飞临南宁国际机场跑道上空,准备下滑时,撞上了一群小鸟,飞机垂直尾翼被“咬”开一个大洞,所幸有惊无险,无人伤亡.……为什么小小的鸟儿能把飞机“咬”开一个大洞?在讲《声波的反射》时,笔者讲了杰尼西亚的典故:据史料记载,从前西方有个杰尼西亚山洞,尽管犯人不在狱卒的视线之内,但犯人的任何越狱企图均在事先就被狱卒获悉而告失败.此事颇为奇异神秘.但道理很简单,由于犯人与狱卒恰好分别处在椭圆形山洞的两个焦点处,声波通过各处反射,均传到狱卒的耳朵,致使“天机”全部泄漏.

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的最大特点在于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教师用形象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设置悬念教学,可打开学生的心扉,启迪他们的智慧,在他们的脑海里形成清晰的物理图象或物理模型.这样就能为科学研究对象分析物理过程打下基础.

4在游戏中制造悬念进行互动

在讲授《光的反射》时,笔者和同学们一起做了猜扑克牌的游戏:笔者手中拿着扑克牌,扑克牌正面面向学生,背面朝着老师.笔者通过用手指摸牌,就知道这张扑克是什么牌.一连试了几次,都摸对了.同学们的眼中写满了“神奇”.为什么这些扑克没有凸凹不平,怎么会摸出是什么牌呢?于是笔者拿出了夹在手指间的光亮的小图钉,他们恍然大悟……又如,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让两个力气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做一个“夺棒”的游戏,教师先让两位同学各自抓住木棒的两端,然后互相拉夺,看谁获胜.接着教师让获胜者将手在肥皂水中浸一下再夺,看能否再获胜?为什么?

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把游戏活动引进课堂,寓知识于游戏之中,让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开展饶有兴趣的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之中,进一步掌握物理知识.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主动,玩得开心.从而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这样引入新课,有活泼的形式,有紧张的情节,有逼真的表演,有热烈的场面,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匀兴趣.当然设计渗透趣味性的引入环节,要注意把握分寸.

5在谜语或脑筋急转弯中制造悬念进行互动

在讲授《质量》时,笔者先出了一个谜语:“一千零十个兄弟.”同学们念着谜面却猜不出来.笔者便故意卖关子谜底就在这节课中,后来同学们都明白了是质量的单位千克.也可以请同学们先猜一个急转弯:一斤棉花“重”,还是一斤铁“重”?又如在讲授《温度计》时,让同学们猜:什么东西天气越热爬的越高?(打一生活用品)同学们都积极猜测.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如果教师用妙趣横生的游戏,用引人入胜的故事,用简单明了的实验作为物理新课的有效互动,不仅能满足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他们将以一种轻松的心境和浓厚的兴趣学习新课.

课堂“引入”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能低估的,如能运用自如,则教者、听者都会精神振奋,各自进入角色.如一开始别扭,势必出现教者口干舌燥,听者精神萎靡.要想取得课堂教学的成功,应注意在具体实施新课引入互动教学时避免两个误区:

一是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引入环节是其中一部分,教师设计引入环节一定要服务于整个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最佳运行,有利于发挥课的整体功能,并为全课的最佳效益奠定基础.因此,无论采用什么引入形式,都要简明扼要,生动有趣,有的放矢.努力做到不多设一个没有必要设置的情境,不多说一句不必说的话,不多做一个与课题联系不大的实验,不追求没有实际价值而徒有表面上互动的课堂气氛.物理课的引入环节要讲究实效,力争用较少的时间实现最优的引入,以便为以后课的展开和收尾提供充裕的时间;

有效备课成就高效数学课堂 篇7

一、备课要转变教学观念

“理念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改革备课, 教师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可以说, 没有教师在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转变, 就不会有整个备课内容方法上的突破我们不仅要对学生今天的数学学习负责, 更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负责.教师如果真正树立了这样的理念, 就会在备课上关注学生.只有将新课程理念记在心上, 教师们在备课中才能更好地给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位, 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二、联系学生实际, 确定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也是方向教学目标是备课首要明确的问题, 毕竟它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结构, 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形式, 起着导向作用.

1. 认真钻研教材, 是教学目标确定的首要依据

制定教学目标必须以“大纲”为准绳, 以教材为依据, 明确所教的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结合教学实际, 认真钻研每堂课的教学内容, 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 准确理解教材, 制定的教学目标才能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点.如我教学“小数的意义”时, 先认真备课, 钻研教材, 写好教学设计.因为小数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就已接触, 本节课就应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 制定好三维教学目标.

2. 深入了解学生, 是教学目标确定的必要依据

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必须的条件?学生到底掌握了哪些要求掌握的知识?有多少学生没有掌握?哪些知识学生可以自己学会, 哪些知识需要教师去教?哪些地方可以作为学生的亮点出现?只有对学生有了相当准确、深刻的了解, 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从而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如我教学“圆柱的表面积”, 在编写教学设计时, 我觉得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应建立在圆柱的侧面积计算的基础上.特别是一些学困生, 应该让他们先学好侧面积计算, 再学新知.

三、精心设计“新课引入”

一节好的新课引入,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精心设计,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利用直观、形象、具体的事物或多媒体课件, 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 从而让学生能在轻松、自然的情境下愉快地学习.例如:我校孟海燕老师执教五年级的“找规律”时, 从记忆岁老师的手机号码13033554422和其余一些无序的号码引入“规律”, 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由此进入教学.

四、从实际出发,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要以有限的教学时间, 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又要保证学生能获得新知, 发展思维能力.学生不仅要学会, 更要会学、愿意学,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组织好教学.

1. 以旧引新法

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些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内容, 宜采用以旧引新的方法, 让学生借助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知识, 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掌握, 以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 谈话教学法

师生谈话教学, 有利于教学开展.比如一些与生活联系近的知识点, 我们可以采用谈话教学法, 让学生在交流谈话中掌握知识、理解知识.

3. 启发式分析法

一些内容复杂, 与原有知识联系又少的内容, 像“年、月、日”、“时、分、秒”, 宜采用启发式分析法.这样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 获得新知, 愉快学习.

4. 思维激活法

有些重要的概念、法则如能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来帮助学生理解的要尽量采用.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在有限的知识水平内学习知识.

5. 师生合作法

这种方法可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 适时合理安排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 老师参与其中, 真正做到“共同学习, 共同合作”.

当然还有许许多多合理的教学方法, 比如演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练习教学法等等, 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究, 不断摸索, 选择最恰当的方法为教学服务.

五、以学生为本, 设计合理的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课堂练习, 是减轻课业负担, 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如果能以学生的知识自主构建的过程为出发点, 根据知识的纵、横联系设计合理的课堂练习, 那么就能展现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 使学生弄懂知识的来龙去脉, 让知识的教学过程成为学习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处理、最终内化成知识的过程.

六、有效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它能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教学反思是汲取经验教训的最有效手段.上完课是课堂教学的结束, 但对备课来说, 并没有结束.课后反思是备课的重要环节, 也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重要手段.所谓“反思型教师”就是经常回顾、重建、重现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批判性的分析, 这些教师总是能够用事实来解释一切反思型教师并不是被动地考察自己, 而是积极地参与到一系列关系到学生成长的活动中.

高效课堂呼唤有效提问 篇8

一、讲究提问的方法

1. 温故知新

知识之间是有着某种必然联系的, 运用温故知新这种提问方法, 可以使学生的新知从旧知中发展起来, 既巩固原有的知识, 又通过消化运用原有的知识, 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2. 投石激浪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 教师要在讲述过程中, 相机有意识地“挑疑”, 这种“挑疑”往往能产生“轰动效应”, 使每一个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处于积极思考之中。

3. 逐步升级

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由浅入深的台阶式的提问可使学生人人都有思考的机会, 又能显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有利于全体学生智力的发展。

4. 反面设计

反面设计是为了突出课文某方面的特色。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与课文表述不同的话语, 引起学生思考, 让他们认识课文为什么要那样写而不这样写, 从而深入领会作者的匠心。

5. 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它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层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等诸方面的理解, 运用比较分析提问, 充分考虑不同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似点, 即可比性。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选择好比较的对象, 确定好比较点。

6. 有意示错

有一些看似简单但很重要的知识, 往往学生容易弄错。教师在教学中可有意显出这些错处, 并且就这一内容提问, 这种提问能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二、精心设计问题

1. 问题大小要适当

提问中常见的毛病, 一是大而无当, 一是琐碎不堪。大而无当的问题, 如:“你要从本文中学习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随意回答, 教师对学生的答问的一般评价是“基本正确”、“非常正确”。这样的提问显得空泛, 没有贴近教学目标, 对学生不会有多大的吸引力。琐碎不堪的问题往往是教师说出一句话的前半句, 让学生说出后半句, 甚至教师几乎把一句话全说了。比如问:“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这样的提问, 学生根本用不着动脑筋。大而无当和琐碎不堪, 两个极端, 同一发源, 都源于教师的主观性和不作深思的随意性。课堂看似丰富多彩, 学生的脑子里却是空空洞洞。试问:这样的提问有何意义呢?

2. 问题多少要适量

课堂提问有一定的密度, 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进行科学设计。不适量的提问一是表现在问题提得极少, 另一个是“问题”满天飞, 师生一问一答, 此起彼伏, 就如一场“高速度”、“高频率”的对话竞赛。从目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后者显得尤为突出。多而滥的提问, 使学生总处于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地位, 他们只是忙于回答教师简单呆板的“提问”, 并不能进行认真的冷静的思考, 提问的积极意义因而实际上不存在。那么, 什么样的提问密度才是适当的呢?衡量的标准是能否达到提问教学目的。达到了目的, 虽少胜多;达不到目的, 虽多无益。

3. 问题难易要适宜

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 学生即使使用已有的知识也不能解答对, 思维就会受阻;如果设计的提问没有难度, 学生无需动脑就能答出来, 也会挫伤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读课文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 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 既非唾手可得, 又非可望而不可及, 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

(1) 有针对性。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 有的放矢, 把问题放在节骨眼上。我在教学《一双手》时, 确立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的朴实、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外貌描写的方法, 并在其中体会人物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精神。上课伊始,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写人, 特别是写人的外貌特征, 往往抓住人物的哪部分来写?”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来体现目标重点, 如“那么, 这一双手哪些地方‘奇’?”“作者是怎么写‘奇’的?”这样, 提高了教学效率, 避免了问题的枝蔓对教学目标重点完成的影响。

(2) 要有新颖性。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内容, 要善于收集、总结、运用鲜明的材料与问题相衔接, 有讨论的余地, 使学生有发挥个性思维的空间。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一文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皇帝游行结束后, 回到皇宫他第一件事可能会做什么?”学生们展开想象, 一个个举起了小手:“我认为皇帝会下令抓住那两个骗子, 因为他们触犯了皇帝的尊严, 而且他会把那两个骗子处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以皇帝虚伪的性格, 他处死了骗子则表明了他是一个蠢才, 连这样的当也能上, 不是蠢才是什么?他可不愿承认这一点。我想他会制作一个特殊的容器, 把那件不存在的衣服珍藏起来, 而且下令抓住那个小孩子, 让他当奴隶, 而这种做法也会得到所有大臣的赞同, 所以皇帝做这件事的可能性更大些。”……学生在发言过程中, 不仅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而且学会了结合现实中人性的理性思维进行综合的分析, 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 有思考性。直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尽量少问一些, 能发挥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多一些。在赏读《天上的街市》时, 诗中有这么一句话:“你看那朵流星, 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我问学生:“这句诗中的‘朵’是否用错了?”多数学生认为没有错, 却又说不出什么道理。于是我接连提出三个问题:“‘朵’是一个量词, 一般用来修饰什么?”学生回答:“花。”“花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美。”“诗人用‘朵’来修饰流星, 说明流星与花有相似之处, 相似点是什么?”学生很快领悟了:“‘流星’和‘花’一样美。”这时, 我趁热打铁进行总结:“可见, 诗中这个‘朵’字不仅没有用错, 而且用得很恰当, 很形象, 很有艺术性, 同时也十分符合诗歌语言必须优美的要求。”

4. 问题提得要适时

教师在课堂上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问, 才能使教学灵活有效。一是在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时。一般教学一开始, 学生的情绪大多处于平静、期待的状态。要让学生马上进入本节课的情境之中, 教师就有必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来导入。二是在研究探讨新知识时。在学生尚不完全明确或未知的时候, 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这个时候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提得不能太多太杂, 要有代表性, 能突出重点。三是在学生研究的目标不明, 思维受阻时。在学生的学习出现盲区或者思维出现阻碍时, 教师要及时以问题加以引导启发。四是在学生自我学习感觉满足时。每当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快要完成或已经完成的时候, 学生会有思维活动暂停的状态。此时, 教师需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 启示学生知识是无止境的, 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学是一门艺术, 课堂提问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善于提问应该成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我们应该学会勤思考、多分析, 努力优化课堂的“问”, “问”出学生的思维, “问”出学生的激情, “问”出学生的创造。基于有效提问的课堂, 教学效果才能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堂, 2006, (8) .

优化有效提问构建高效课堂 篇9

教学改革的进行,让课堂教学活动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氛围的开放以及教学内容、形式的更新,都成为创新的重要内容。提问,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形式,也是课堂教学中明确重点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课堂提问策略进行改革,通过提高提问的效率来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是高中语文教师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选择。

一、加强良好提问氛围的营造

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提问,是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课本内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中,许多教师会将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方式,用提问的方法去收拾差生。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问题,就罚站或者罚学生写更多作业。学生面对教师惩罚性的提问会望而却步,不敢直视教师,也不敢回答问题。如果教师可以用亲切的眼神去鼓励学生,神态自如地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提问观念,用教学行为的转变给学生打造提问氛围。每一位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给出的答案也许并不是标准答案,但教师要耐心引导与启迪,不能指责。

比如在讲解 《故都的秋》 时,教师要与学生进行积极地互动,与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秋天的美景,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放松身心,享受语文学习。在和谐的氛围中,教师自然地提出“作者写故都的秋是为了表达什么情感呢?”这样的问题,学生会积极踊跃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一些学生说是为了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一些学生说是在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教师要给予学生肯定,并鼓励更多学生回答问题。将课堂提问环节转变成为开放的分享环境,有利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把握课堂提问的有效时机

把握最佳的课堂提问时机,能够让同样的问题发挥出不同的作用。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有效时机,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当代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语文学习水平,更要在课前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掌握每一个细节。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去提问。当课堂所学内容与高中学生自身的认知产生冲突,他们就会有疑问。教师借助于学生内心的疑问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认可课堂问题,并积极思考。比如在讲解 《林黛玉进贾府》 的时候,读到“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这一句,许多学生皱起了眉头。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变化,并就此提问“为什么林黛玉去自己外祖母家要这么拘谨呢?”。让课堂提问顺应学生的想法,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要利用学生的情感去提问。高中学生的心智较为成熟,他们具有丰富的情感。语文,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生,学到深处,情到浓时。针对学生的情感变化去提问,能够提高提问效率。比如在讲解 《窦娥冤》 的时候,在学生最为愤慨之时,教师可以提出“如果你是窦娥,你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下积极思考。

三、科学使用课堂提问的语言

提问,是课堂的一部分,提问语言,也是课堂教学用语的一部分。科学地使用提问用语,能够促进提问行为的高效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语言进行互动,通过语言传递信息。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也是传递信息的方式,考虑高中学生的特点,用高中学生喜爱的情景化语言去提问,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杜绝随意的课堂提问语言,加强课堂提问的节奏性,更有利于学生重视课堂提问。

比如在讲解 《声声慢》 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教学语言给高中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用情境化的语言去引出问题。教师饱含情感地去给学生朗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字叠词,引导学生入境,提出“你觉得作者接下来要描述什么事情或者表达什么情感呢”?用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有利于诗词学习趣味性的提高。

总结

有效提问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篇10

一.注意问题的清晰而不宜模棱两可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常发现有的教师在提问时, 问题设计得语言笼统模糊, 不够清晰;或者措词不准确、不科学, 可有多种解释, 叫人听后无所适从, 难以回答。学生是用语言这个媒介来实现对问题的接受、理解、分析, 以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的。因此, 模棱两可、不清晰、指向不明的提问就会偏离教师提问的意图, 甚至于产生笑话。

有两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老山界》中半夜红军醒来时的所见所感, 为了让学生体会本节作者运用的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分别设计了这样的不同提问:

甲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本段, 思考下面的问题:

本段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学生读后大部分表情茫然, 不知所措)

乙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本段, 思考下面的问题:

本段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提示:可从修辞、人的感官等角度来谈)

(学生读后, 大部分能根据要求回答, 教学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

可见,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一定要思考:我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用怎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听了才清晰明了?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在老师清晰的意图下去明确地思考问题, 继而积极地解决问题。

二.注意问题的价值而不宜毫无意义

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是为问而问, 不考虑目的性, 不去精心设计, 总认为师生的一问一答就是“启发式教学”。因为问题没有问到点子上, 并没有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 既浪费了时间, 又没有效果。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 其实学生根本没有读书感悟的时间。不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忽视指导学生将范文语言输入内化的过程, 无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一位教师执教《七律长征》一诗时, 引导学生观察电视剧《长征》剧照时问:“同学们, 你们发现图中的毛泽东戴的什么样的帽子, 穿了什么样的衣服?这又说明了什么?”像这种毫无意义的问题, 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所以, 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学习价值, 有启发性, 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 引起对所学内容的进一层的思考和把握, 要做到实用, 不要让无价值的问题占用宝贵的时间。

三.注意问题的挑趣性而不宜浅白无味

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应具有挑趣性, 即提出的问题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挑战性。而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无效提问现象, 如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三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上看, 学生是兴致勃发, 课堂气氛热烈。事实上, 这样非常简单的提问, 学生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 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 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益处的。所以设计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有趣, 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 继而能够积极地去思考;同时又要注意问题的难易度:既不能过于浅白, 让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过于深奥, 让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太浅白, 索然无味, 提不起学生兴致;太深奥, 学生答不上来, 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 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论语·述而》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这就是说教师在上课时, 要抓住发问的时机。学生在学习中难免碰壁, 教师在关键处一点, 他们便会豁然开窍, 教学也就能实现由局部向整体的推进。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精心准备, 尤其是重点难点的地方, 要事先有所安排和考虑。笔者认为所提问题的难度应让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 或在老师略加提示的基础上, 能够回答出来为宜。只有这样才能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 掀起感情的波澜, 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

四.注意问题的普遍性而不宜例外特殊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 思想道德……的素质。”这告诉我们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考虑问题的“普遍性”, 即课堂提问要能引起大部分同学的共鸣。而在实际的阅读课堂教学中, 有不少教师由于对教材钻研不够, 对文本的理解不够透彻, 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对学生估计较高, 所以提出问题。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屈指可数, 导致课堂成了几个尖子学生的能力展示台, 而绝大部分同学的能力在课堂上没能得到发展。因此,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做到难易适中, 使问题具有大众性。

五.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而不宜为问而问

有效提问还要注意有层次性, 即在教学中, 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层到深层, 环绕紧扣, 层层递进, 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 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诱导下, 扎实地掌握课文内容。

例如, 我在教学《春望》一课, 让学生理解“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这句话时, 结合课文内容, 设计了以下步骤,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感时”与“恨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后能答出“为时事而感伤”、“为离别而怨恨”。

2.“花溅泪”、“鸟惊心”中的“溅”、“惊”有什么含义?

学生思考后回答, 这两个字运用了使动用法, 分别解释为“使……飞溅”、“使……惊悸”。

3.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了两种看法:

一种是花鸟本是娱人之物, 但因为感时恨别, 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一种是以花鸟拟人, 感时伤别, 花也溅泪, 鸟亦惊心。

4.对这两种看法, 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学生进一步通过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以上的分析得出第一种看法比较好。

六.注意问题的鼓励性而不宜挫伤自尊

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应包括教师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对学生的回答哪怕是错误的也应该尊重鼓励, 因为他们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 试图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温情话语暖人心”, 积极鼓励有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地去思考, 去探究。

法国演讲家雷曼麦有句名言:“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 比直截了当地说出更容易让人接受。”我们可能不能都像幽默大师那样有美妙诙谐的语言, 但是运用温情和善的语言、鼓励性的话语来体现师生间平等的民主关系,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而愉快的学习环境, 应当是我们每个教师的必修课。

总之,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最受关注的教育话题。要想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寻求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做好课堂内外的一些细节是至关重要的。只要我们提问时注意问题的清晰性、有价值、挑趣性、层次性、鼓励性等, 就一定能够构建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生命的守望者下一篇:城市特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