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碍及其对策

2024-05-12

障碍及其对策(精选十篇)

障碍及其对策 篇1

一.阅读存在的障碍

1.词汇量小, 没有掌握好构词法

在高中阶段, 学生虽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 但是很少接受系统的构词法训练, 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处理生词的能力。英语单词的来源有很多, 但主要是通过派生、合成、转换这三种方式构成。特别是派生词, 即由一个单词加上前缀、后缀构成。英语里前缀、后缀有几十种, 且都有自己的构词能力和基本意义, 机械地把这些前缀、后缀背下意义不大, 而且有的前缀或者后缀还有多个意思, 靠死记硬背很容易把它们搞混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合理的利用构词法来扩大自己的词汇量, 通常只是逐个逐个记忆单词, 这是很不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碰到生词大多会停下来, 依靠字典来弄清楚某一单词的意义, 不会利用上下文猜词, 这不但影响了阅读的速度, 而且还打断了之前对文章的理解。

2.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也会成为他们阅读的障碍, 主要有:

1) 指读。即用手指或笔尖指着单词一个一个来阅读以帮助集中注意力。这样会影响理解、减缓阅读速度。

2) 声读。声读是指在阅读时喃喃自语地把每个单词念出来, 比指读更影响速度。因为声读时首先眼睛要看到, 看见词后再输入大脑, 再从大脑经过口舌输出。过程复杂, 所用时间更长, 势必影响阅读速度。

3) 默读。默读虽然不出声, 过程却与声读相同, 发声器官同样不能闲着, 注意力不集中, 同样影响阅读速度。

4) 回读。遇到不懂的句子或单词, 总是习惯性地返回去反复阅读, 停滞不前, 不但降低了阅读速度, 而且还会阻碍英语思维的发展, 干扰对文章的理解。

5) 译读。译读是指在阅读中不断把词汇、短语及句子进行翻译。好像对单词、句子没有对应的翻译, 就会有不安全感, 就觉得没有得到东西, 所以总是将英语翻译成母语来完成理解过程。这不但影响阅读速度, 而且也阻碍英语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3.缺乏充分的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包括文化内涵、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宗教观念、地理位置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会影响他对文章的理解程度。阅读材料取材广泛, 形式多样, 因此必要的背景与文化知识对阅读理解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但是, 学生在高中阶段很少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这就大大缩小了其背景知识的拥有量。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惯用自己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及自身的思维方式去理解阅读材料。不熟悉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不懂得用西方思维方式理解英语语言, 就会给英语阅读造成很大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即使有足够的语言知识, 也无法与文章的内容相互作用。阅读变成了单纯的文字解读, 学生也就很难理解文章的意义。

二.阅读障碍的对策

1.要求学生学会猜测词义, 掌握构词法, 扩大词汇量

词汇是构成语言文字材料的最基本单位。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 离开了一定量的词汇作为基础, 很难理解文章, 也就达不到阅读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构词法和上下文语境这两方面尽可能地去猜测词义。在构词法方面, 通过单词的形、音、义和与同词根、词缀单词的比较, 来掌握词根、词缀的意义和用法。除了要求学生熟记《大纲》要求的词汇, 还应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 在一定情景下联系上下文, 分析词与词, 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来学会猜测单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首先应引导学生克服指读、声读、默读、回读、译读等不良的阅读习惯。教会他们在阅读过程中, 不纠结于个别词句的理解, 而应按意群停顿, 进行连贯的阅读。也不要通过母语的翻译来理解文章, 而应做到目的语在脑中直接反映, 创造目的语的语境, 这样才能更快更准确的理解文章。其次应引导学生掌握skim m ing和scanning的阅读方法。Skim m ing就是略读, 其目的是通过快速浏览而了解文章大意, 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跳过一些生词难词和细节, 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意, 从而提高阅读速度。Scanning即寻读, 是一种从大量的资料中迅速查找某一项特定信息, 而对其他无关部分则略去不读的快速阅读方法。其重点在于有目标地去查找文中某些特定的信息。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在讲授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 还应引导学生根据标题预测大致内容, 在预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回答一些启发性思考题。引导学生阐明篇章结构, 点出中心思想, 划分段落并总结大意, 通过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 摸清作者的思路, 了解论点论据之间的关系。这些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复述等课堂实际活动来实现。此外, 教会学生识别主题句或中心句 (往往在段落开头或结尾处) 也是一种重要的了解文章内容与思想的方法。

3.加强对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培养, 扩大其知识面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必然会在语言上表现出来。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文化上, 即在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诸多差异, 而学生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化氛围之外, 对其社会文化了解相对很少, 会在理解相关文章的时候根据母语的文化去理解目的语的文化, 容易产生困惑和歧义。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必要对文化背景进行介绍, 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 学习认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与中国人的异同。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 促进学生的阅读欲望, 而且有利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消化吸收和储存, 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增强学生的阅读潜质和知识能力, 使他们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对课文深入理解。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行为, 是掌握语言知识、打好语言基础、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具备了阅读能力, 才能广泛猎取知识, 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 从而认识和改造世界。阅读能力在英语学习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英语阅读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过程, 英语阅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持之以恒的复杂过程。因此, 我们必须了解制约这一复杂认知过程的各种因素, 找出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问题根源并及时找到对策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此过程中, 也有助于教师发现阅读教学的不足之处, 从而拓展更宽广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长期有效的实践和训练。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一起克服阅读障碍,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淑颖.《大学英语教学法研究》[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战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杨炳钧.试评心理语言学语篇理解理论研究[M].山东外语教学, 1999.

[4]吕学芳.英语阅读技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概念学习障碍及其教学对策论文 篇2

摘要:概念学习在中学化学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分析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阐述概念学习障碍的类型,构建概念教学的过程模型,并以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教学设计作为过程模型操作的例证,提出实施概念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概念教学过程模型障碍策略

人们认识事物时,把事物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经分析、比较、综合等作用,概括地、定型地代表一个物体、动作、性质、状况等的抽象的共同观念叫做概念。因此,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化学概念是反映物质在化学运动中的固有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化学知识的基本元素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掌握物质变化规律的基础,也是深刻理解化学原理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容易学习,有些则非常难学,教师使用相同或相似的方法进行不同的化学概念教学时,取得的效果相差甚远。如“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学习,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非常难学。化学概念的建立应该具有一般的基本过程,我们试图从化学概念的基本特征和建立概念的心理过程中寻找化学概念有效教学的策略,使得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化学概念,从而促进化学的有效学习。

1概念学习的特征

概念的学习过程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共同观念”在人的大脑中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全面认识概念及其建立的过程,即概念的特征和概念建立的心理过程。

1.1概念的特征

1.1.1 内涵和外延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它明确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通常是通过下定义的方法来表示的,如“物质的量”的定义是“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给概念下定义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在一定阶段上的总结。概念不仅对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有质的规定性,有些概念还具有量的规定性。因此,一般来说,概念既可以用文字或语言的形式来表述,有些概念还可以用数学公式予以定量阐述,如“物质的量”又可定义为“n=N/NA”。

外延是指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如“物质的量”的外延是“含有一定数目粒子”这一本质属性的粒子集体的类型,如分子、原子、离子(或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等。

1.1.2客观和可测

概念是从客观事物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因此,具有客观性。如“物质的量”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类型的粒子的集体。

同时具有质和量两个规定性的概念叫物理量。一切物理量都能被测量,用仪器进行直接的测量,用公式进行间接的计算,还可以通过测量其他物理量进行间接的测量。如“物质的量”的测量,可以通过间接测量质量、气体体积等方法进行。

1.1.3抽象和精细

一个概念能够反映出大量形形色色的物质的共同属性,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它超脱了具体的现象而说明了事物的本质。一个被抽象的概念,还可派生出新的概念,称为概念的多重抽象性。如“物质的量”可派生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等。

客观事物的方方面面的属性,表面上看来有些属性是相似或相近的,但用不同的概念能够把这些属性精确地区分开。例如,“量”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含混概念,人们说“量”的多少,可能是质量、体积、纯度、质量分数等等。然而,概念却能准确地区分它们。

1.1.4发展和变化

概念是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的.内涵是否正确,外延是否恰当都要用实践来检验,并随着科学实践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得到补充、修正和重构。原子的概念从德谟克里特提出,经历了“实心球模型― 布丁模型―行星模型―卢瑟福模型―分层模型―原子核模型―电子云模型”。由此可见,科学发展的历史,也是概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同时也应该成为概念学习发展的过程。

1.1.5联系和结构

概念和概念之间虽然可以进行精确的区分,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其主要形式是从属和并列。在从属关系中,下位概念从属于上位概念,如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氧化还原反应属于上位概念,而氧化反应属于下位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是在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学习之后进行的,称为上位学习;反之,在具有上位概念的情况下学习下位概念称为下位学习。并列关系指的是概念与概念间既不产生从属关系,也不产生总括关系,但相互之间具有潜在的联系,如质量与物质的量等。

1.2概念学习的过程

关于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列宁曾做过这样的概括:“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存在的辩证的途径”。认知心理学认为,形成概念是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概括、推理、提出假设,并将这一假设应用于日后遇到的事例中加以检验。由此可知,概念的形成是以感觉、直觉和表象为基础的,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为主要思维活动,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因此,可以将学生概念学习的过程划分为:

1.2.1感知现象

感知是由于环境对感官的刺激引起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认知过程中的感性阶段,概念学习的感知来自于客观环境(对客观事物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环境(教材、图片、模型、录像和实验等)。但要注意的是:人的知觉系统摄取和加工外部环境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应该对刺激进行选择和过滤;同时感知受到人的需要、愿望、兴趣、以往经验(前概念)的影响。

1.2.2思维加工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主要包含抽象和概括两个过程:抽象就是在思想上区别某种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从而抽取本质属性;概括则是将某种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这一过程依赖于各种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不同概念的形成,其思维方法不尽相同,最基本的有:①分析概括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如化学反应、糖类、蛋白质;②抽取物质的某一属性,得出表征物质某种性质的量,如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③用理想化的方法进行科学抽象,如理想气体、分子模型、原子模型;④概念的组合及发展,如摩尔质量(质量和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和气体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此外,还有运用演绎、类比及等效的方法等。

1.2.3形成概念

形成定义是形成概念的认知活动的最高境界,也是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基本依据。

概念的定义方法一般有:①属加种差,如酸性氧化物是在其属概念――氧化物的基础上进行的;②操作定义,如摩尔质量是将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的比值这一数学操作进行定义的;③外延定义,对于外延边界清楚的集合概念,若能举出他的全部外延,就可以下肯定外延的定义,如不饱和溶液,就是指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的溶液。

理解概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①明确引入概念的原因;②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③了解概念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2.4重构认知

新概念形成后,如果不能与原有认知结构建立起意义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概念没有真正建立。认知结构的重构,主要是使头脑中散乱的现象和事实、概念、理论形成秩序,使头脑中的化学知识得以扩展、更新或重构,这一过程是由同化和顺应使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2概念学习的障碍

中学生的逻辑思维正处在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的阶段,思维的品质不够健全,使得他们在学习概念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可能形成各种学习障碍。我们认为,中学生概念学习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与概念学习四个心理过程相对应的四个方面:

2.1感性认识不足

感性材料是形成和掌握概念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感性认识不足是概念学习的主要障碍之一。例如,如果没有观察过化学反应,就不能掌握化学变化。用以表征物质特殊性质的概念,如“物质的量”是对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集合体的抽象,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不能找到直接的感性材料,从而导致了学习障碍。

2.2思维方法不当

概念的学习是在获得足够多的感性材料后,利用各种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概念。没有掌握建立科学概念的正确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是概念学习的又一障碍。如果在建立概念过程中不能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类比、抽象、概括、推理判断以及理想化等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就很难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形成的概念只能处于浅表的感性层次。

2.3定势思维影响

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式,当面临现实问题时,我们能不假思索地把它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路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即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益处是用来处理日常事务和一般性问题,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然而,思维定势的弊端在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而需要开拓创新时,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观念、新点子的构想,同时也阻碍了对新知识的吸收。正如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所说的:“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学习“物质的量”时,按照汉语习惯,“物质的量”相对于“物质的质”而言,通常理解为“物质(宏观或微观)的多少”,这与科学的含义有很大的差别。

2.4相关概念干扰

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常常不能区分相邻、相近的概念,这是相关概念干扰的表现之一。如物质的量与质量、物质的量与它的单位摩尔、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间的关系是学生概念学习中常见的混淆点。

相关概念干扰的表现之二是前概念的干扰。学习科学概念前,学生已经从日常生活或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与概念有关的感性经验,对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其中有些是片面的、错误的,从而干扰了科学概念的形成。

3 教学模型的构建

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说,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以文字或其它符号表征的意义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相关的观念(包括表象、概念或命题)相联系并发生相互作用后,转化为个体的意义的过程,即知识掌握过程是材料的逻辑意义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个体心理意义的过程。结合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从更普遍的意义上构建化学概念教学的过程模型:

过程

感性体验

思考探索

导出概念

应用反馈

内容

呈现感性材料

创设教学情境

步步设疑,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总结交流结果

抽取概念本质

应用概念,内化巩固激励评价,转换创新

方式

描述、实验、提问

阅读、音响、课件

质疑、讨论、交流

实验、探究、自学

汇报、总结、整合

重组、提炼、讲述

模仿、练习、讨论

反馈、评价、反思

作用

概念学习的前提

概念学习的关键

概念学习的中心

概念学习的深化

根据上表,在具体实施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演变成更多、更具体的教学程序。

3.1“摩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活动内容

感性体验

感知现象

以曹冲称象为背景,引出巨大、微小物体的称量思想。

思考探索

思维加工

以数学运算为内容,体验阿伏加德罗常数,探索阿伏加德罗常数与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导出概念

形成概念

引出摩尔概念。

应用反馈

重构认知

通过练习,感受概念内涵和外延,总结概念间的关系。

3.2“摩尔质量”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活动内容

感性体验

感知现象

以实物照片为背景,感受1 mol物质。

思考探索

思维加工

以数学运算为内容,探索1 mol物质和物质质量间的关系。

导出概念

形成概念

阐述概念内涵,构建公式、推导单位,分析概念外延。

应用反馈

重构认知

总结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由上述的全新概念“摩尔”和导出概念“摩尔质量”的教学实例中可以反映出,在具体概念的教学中均可以采用概念教学的基本过程模型进行教学。

4 概念教学的策略

根据上述关于概念建立的心理过程和概念教学的过程模型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与概念教学过程相适应的解决策略。

4.1形象直观演示,获得感性知识

通过运用生动的直观形象,如观察实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图表和模型、计算机模拟动画等,让学生从中了解有关某概念的部分信息,获得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为认知结构中接纳和理解这一概念奠定基础。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觉地将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与物质的微观变化联系起来思考,进而从微观角度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然而,由于人的感知系统的容量有限,教学中应精选直观教学的内容,尽可能采用最常见、最易得、最经济和最形象的直观内容,从而确保学生对感性知识的有效获取。

4.2分析特征信息,抽象相关信息

在教学情境中,有意提供一系列与概念相关的信息,进行辨别、提取和概括。然后从部分事例中已确认的特征信息入手分析各类事例,逐步舍弃干扰信息,使特征信息的精度和准度提高,在此基础上,将有关特征以一定的方式联系组合起来,构成概念的抽象定义。在这一过程中,关键要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对特征信息进行抽象,有助于用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述和有序地记忆这些特征,这就成为学生掌握概念的前提和关键。

4.3准确表述内涵,清晰界定外延

引导学生将与某概念有关的本质特征组合起来,用语言或文字形式加以概括和提炼,即表述,可分为具体性表述和定义性表述,具体性的表述“口语化”特征明显,所反映的信息一目了然,把握比较容易;而定义性表述则更能反映概念的丰富内涵,文字简练、表达精确、逻辑性强。如化学键是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概念的外延常常通过定义中反映特征信息的关键词来限制。如化学键概念定义中的“相邻”、“强烈”。

4.4深化发展概念,形成概念系统

人的思想是由现象到本质、由肤浅到深刻不断深化、以至无穷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断深化,必然促使概念不断发展。如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学习经历“氧的得失― 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的过程,从而使概念及其相关概念的定义趋于完善。这说明概念是发展和变化的,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如其分地描述和表达不同阶段的概念。

学习心理学认为,一个重要概念,是在概念的系统中形成和发展的。引导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概念系统来接纳和学习新概念是十分必要的。其主要方法是:将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概念相联系,并促进对新概念的关键属性或定义的理解;将新概念与原有概念进行精确分化,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相似和相异之处;将相关的概念融会贯通,组成整体结构,便于记忆和运用。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认为在概念教学中均可以采用上述构建的概念教学的过程模型来设计并组织教学,但教学的原则是因材施教,教学的标准是有效教学。我们认为,应从学习内容、学习者和教育者三方面思考和探讨“因材施教”中的“材”:具体概念的教学过程模型不是唯一的、固定的,它应随着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它应随着学生年龄、学习能力的变化而变化,它还应随着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资源的变化而变化。但不管选择何种教学过程,概念教学都应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和基本过程,都应遵循有效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卫平.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陈至为,贾秀英.中学科学教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3]吴琼.中学化学教学建模.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4]吴俊明,王祖浩.化学学习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5]梁树森.物理学习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6]田世琨,胡卫平.物理思维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7]查有梁.物理教学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8]刘知新.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化学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及其对策 篇3

一、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

高中数学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不只是单单地将一些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并不是单纯地要求学生对自身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简单使用和模仿,而是让学生应该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点来接触新知识,同时进行严谨的思考,有效的整合。所谓的思维障碍,主要是指在思维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思维联想困难、思维逻辑混乱、缺乏正常的推理能力等现象。以实际教学情况为根据,经过分析调查可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表现。

第一,思维的粗化。由于高中数学的解题训练较多,因此学生通过大量的解题训练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固有的思维反映。该种反应类似于“应激性”反应,遇到有类似知识点的题目就按照这种办法按部就班的解题,缺少换角度思考的能力。然而有些题目“暗藏玄机”,外表看似并无奇特之处,但是细细分析却有微小的不同。由于学生思维不够敏捷,微小的区别往往使学生容易忽略,导致学生在解答时陷入了思维绝境。

第二,思维的浅化。在当今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存在着较多概念性较强的内容,这些概念是对数学进行深入理解的大门,然而很多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却只停留在表面概念上,并没有充分理解其中的含义,同时对一些数学概念的起因、原理和发展过程没有良好的认识,导致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能够充分应用数学的一些概念,从而导致解题困难。

第三,思维的僵化。转化思维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只有良好的思维转化能力才能在数学学习中充分挖掘与运用数学知识。然而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方式较为单一,对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转化关系掌握得不够熟练,导致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找不到多途径的解题方法,大大阻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第四,思维的矮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消极性的形成阶段应该在升入高中后,有些同学在升入高中后的学习中还按照初中的学习方法,存在着较强的依赖性,学习较为被动,没有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还像初中阶段那样等着老师来指点迷津,这一点在高中生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二、针对于学生数学的思维障碍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第一,在概念教学中强调有效的引入。在进行实际问题解答过程和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现的某些案例中,自然地引出相应的概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概念与生活息息相关,如在进行数学集合的教学过程中,用A来代表学校,用B来代表高一某班,从而使学生明白集合的包含关系。

第二,在问题教学中注重数学思维的渗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自觉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教师还应在题目讲解过程中与学生形成互动,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通过不同方式来解答问题,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转变观念。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对于某些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给予及时和充分的回应,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受挫。因此,对于某些积极参与的同学必须要给予及时和充分地回应;同时,在话题的选择上面也应该紧跟时代潮流,选择一些与数学相关并且学生容易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无处不在,转变学生的僵化思维。

第四,正视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在向学生布置教学任务时,要以学生的不同状况为根据,针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方案,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根据自身特点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学习效果。

总之,在新课改实施的背景下,对高中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如何在新形势下展开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已经是当今教育领域讨论的重要话题。只要广大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一定能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创新教育的主要障碍及其对策 篇4

师生平等互动, 构建民主情境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创新氛围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而在情境中促进师生互动, 则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学生良好交流, 营造合作情境

个人的创新置身于创新群体中时, 群体的环境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个人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而, 我在教学过程中, 十分重视使学生之间在情境中产生互动, 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

强化情境互动性, 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因为没有宽松的环境, 学生就没有自主性, 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情境教学特别强调宽松的学习情境的营造, 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境诸因素产生互动, 从而形成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使学生的思维在宽容的情境中自由驰骋。

凸显开放性情境, 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是创造者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支配下, 将大脑中已有的感性和理性的知识信息, 借助于想象和直觉, 以突发性飞跃的形式进行的重建、组合、脱颖、升华所完成的思维活动过程。创新思维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实质与核心。人类社会的任何一项创造发明, 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果。在教学中, 我们突出情境的开放性、包容性, 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

障碍及其对策 篇5

ABSTRACT

A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the occupation of secretary has fast developed and become strongther.Secertary is come on to prosper in recent years and it’s has a developing potention.But it isn’t as the same as the accountant and lawyer and also didn’t acted as a occupation in our country,So only to make it to a professional one can change this situation.But it evolved slowly caused by some obstacle.The outside factor is the unchanged traditionalism,the lower treatment and reputation in society and so on;the inside one include the character of the job,the irregular attainment of the stuff,act.This article analysed the above question frondose and presented my advise aim at every problem. Key words: Secertary; professional; obstruction ; countermeasure

障碍及其对策 篇6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障碍建议

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观就是“在做中学”,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英语区国家称为之Action Learning,德语区国家称之为Handeln Lernen。在我国,由教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姜大源撰写的《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及姜大源与吴全全合著的《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方案研究》等多部著作对行动导向理论涉及的基本概念、定义进行了详细、清晰的诠释,成为后来学者引用的典范。壮国桢也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他指出:能力本位教学理念控制着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的方向,决定着教学体系的结构;行动型师生关系是行动导向教学体系构建的重点,决定着教学体系功能能否充分发挥;项目课程、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方式、任务导向的教学方法和工作过程的教学环境为行动导向教学体系提供支持与保障;质量控制则对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的运行实施控制并进行反馈。毛卓琳、欧阳潘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要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但适当应用到教学活动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史平、秦旭芳、张研认为以下几方面是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的最主要条件:第一,教学设备和环境要满足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需要。第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具有团队精神和自主意识。还有的学者根据自己的工作领域,对不同课程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建议。

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观在理论层面的讨论比较充分,但在具体实践中有很多困难,而在职业院校面临更多的障碍。

一、 高职院校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观践行障碍

高职院校践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观目前存在诸多障碍,以财经类高职院校为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学校行政部门和教学单位的认识不统一。学校的师资队伍构成不仅是直接从事理论和实践授课的一线教师,还包括学校中为保证教学秩序设置的人力资源管理、后勤保障部门和其他行政单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观的运行必须得到全校行政部门和教学单位的一致认同,而不能仅依靠授课教师队伍。但是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还有不少学校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开展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观应该是教务处和教学单位等直接进行教学的部门的责任,与行政职能部门关系不紧密。因此,在推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观时,很多学校仅对教学基层单位进行理念宣传教育并要求教学单位展开实践。从我国高职院校开展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观学习交流会议中可知,进行经验交流的多为直接从事教学的教授、副教授,这些教师在推广经验过程中倾向于课程方案的设计和优化,更多的是从一线教师的角度理解和实施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很少或者几乎不提及学校的行政部门在推广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如果对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观缺乏系统性和全面的认识,很容易造成基层教学单位以专业为单位各自为政,人为割裂工作过程;行政部门边缘化,很难为推广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制度。

(二) 师资队伍职业化特征不明显。高职财经类院校师资队伍的职业化特征不明显体现在:首先,师资队伍中相当大的比例是来自本科院校,甚至是应届毕业生,这些教师直接从本科进入职业院校教书,缺乏在经济部门的实践经验,并且深受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影响,对于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征的理解不全面。其次,“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与职业场所的素质要求毕竟还存在差距。与工科技术类的“双师”不同的是,财经类的“双师”认定普遍以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证书为标准,而此类的考试难以将考生置于责权利相结合的真实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除少量来自企业的人员之外,很多财经类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缺乏市场运作经验,没有对工作过程的真实体会,而推广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观必须要有与之配套基础条件,仅从基层教学单位的角度来看,熟悉行业背景、岗位工作流程的师资和按照工作过程编撰的教材以及符合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效果考核体系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关于师资队伍职业化方面,很多院校从企业中招聘教师,确实对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能力有帮助,但有些院校将企业人员调入本校后,由于缺乏制度建设,导致企业人员成为学院的正式员工后与原企业甚至原行业脱离了联系,反而仅仅依靠成为教师前的企业经验讲解职业课程,缺乏职业知识的补充机制,学院也难以再利用其原有的企业资源扩充校外实训基地。

(三) 实践课程缺乏真实的经济实体为依托。与工科类职业院校相比,财经类职业院校的难点在于难以同时开展大规模真实的实践教学活动。因此,工科类的职业院校开展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教学相对容易,而商贸企业的经济活动存在下列特征:规模小、岗位设置少、办公场所面积小,工作内容灵活且难以显性化,并且容易涉及财务、客户信息等商业机密。正是基于上述特征,一般商贸企业缺乏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对于财经类院校而言,必须与多个商贸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联系,采用分散策略,将学生分时段、分地点的派驻到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导致学院的管理成本和风险增加。虽然也有不少学院在校内建立自己的公司或企业,但同样存在上述提及的问题。更多的学院退而求其次,即建立仿真的校内模拟公司,建立一套考核指标,通过角色扮演,力图使学生了解真实的工作过程,评判者以学校教师为主。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实践教学的压力,但是仿真环境毕竟偏离了责权利相统一的市场运作规律,而且教师和企业家的认知毕竟有差距,学生对风险和责任的理解难免停留在“模拟”阶段。

二、 对策

推广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级各类基层单位的全面配合,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 行政部门与教学单位联合制定激励制度。抛弃教学与行政两条平行线的错误观念,围绕教书育人为中心的建设理念,从学校高层管理开始到教学和行政基层单位开展切实有效的学习,全面科学理解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观。建议在学校规定的业务学习内容中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观作为必修内容,在行政和教学基层单位及高管层开展对话机制,实现信息互通,共同探求问题症结。特别是与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薪酬分配制度应体现出多劳多得、鼓励创新的理念。长期以来,学校的人力资源部门对于教师的绩效考核通常以在固定教室的授课量和科研论文作为评判依据,这导致一些教师以授课和论文作为获取收入的重要途径而忽视了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以上课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是推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观的严重障碍。如果没有持续全面地进行国家政策和先进教学观的学习,人力资源部门很难认同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艰辛,从而也难以有效激励一线教师的创新。

科学的薪酬分配制度源于对先进的教学观和职业院校教学规律和特色的理解:首先,制定者必须根据国家政策和法律正确理解职业院校教师工作内容和职责,其次,领会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观和实施条件,从而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对于人力资源部门而言,绩效考核的技术难点在于对于教师和行政人员的过程管理。一般而言,对于有量化的指标和明显的教学效果载体的工作比较容易监测,而对于灵活多变、场所不固定的工作过程管理(例如教师带队外出实习)由于缺乏显性的表现形式,可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并且难达成共识,不容易平衡各方利益。一个院校推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观可以从基层教学单位的学习认知开始,或者与行政部门同期学习,但是最终成功与否还有赖于以薪酬分配为中心的激励机制是否完善。学校的管理部门既应全面认识绩效考核工作的内容和难点,又应敢于改良落后的利益分配制度,以保障创新工作的持续进行。围绕服务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观的推行建设薪酬分配制度是学校的改革内容之一,在改革之前应做好全体员工的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学习了解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观,还包括学习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服务面向、行业竞争等方面知识,必须让全体员工都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推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观是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大事。

(二) 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以增强师资队伍职业性。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双师”队伍的建立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比较可行。具体实施途径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聘任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对学生和院校教师开展持续的职业教育,包括参与校内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二是与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以项目合作为载体,在项目合作过程中让教师和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流程,以实现教师队伍职业化的转变。

同时,可建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以保障合作顺畅进行。由双方人员组建工学结合管理委员会,双方代表必须是在各自单位具有资源调配权和决策权的人员,熟悉教学与经营的具体情况,能切实行使管理职能、及时处理各种复杂事件。应建立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包括日常管理制度、评估指标体系,工学结合管理委员会按照职业岗位要求监督和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工作业绩。同时,应履行必要的法律程序。工学结合使院校与学生突破了原有的关系,已经衍生出了用工的合约关系,因此,院校、学生与企业三者间应签订相关协议,必要时还须公证。协议应约定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保险、报酬等条款,万一发生事故,按协议约束条款执行,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2]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史平,秦旭芳,张研.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J].辽宁教育研究,2008(5)

[4]廖福英.高职财经类院校工学结合困境与对策浅探[J].广西教育,2008(10)

【作者简介】廖福英(1972-),女,壮族,广西宾阳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

深度访谈的障碍及其引导原则、对策 篇7

关于深度访谈, 这里面涉及的关键是何谓“深”, 要多深才算深度访谈。笔者的理解是:

1.“深度”第一层面———深入。深度访谈并不单纯指访谈者与被访者重复地面对面的接触, 更主要指的是访谈双方的交流是自由的、轻松的, 甚至是无障碍的。深度访谈没有事先统一的问卷、没有标准的提问顺序, 其访谈话题多半是一个大范围或一个题目细化后的访谈提纲, 由访谈者与被访谈者在这一范围内就访谈提纲进行自由交谈。双方围绕一定的题目, 可从历史到今天、从原因到结果、从现象到本质、从个人到他人、从家庭到社会, 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谈和讨论。访谈者可从中获得大量与研究问题有关的丰富的社会背景材料和访谈对象在这一背景中的所思、所言、所为的生动而鲜活的资料。

2.“深度”第二层面———深信。在访谈的深入交流过程中, 访谈者要高度尊重并重视被访者的说法、观点, 超越访谈者个人的感受、理解与解释。

访谈这一交往过程包含访谈者 (信息发送者) 、被访者 (信息接受者) 、通道、信息编码、信息反馈等基本要素。访谈过程中, 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是双向的, 访谈的每一方都在不断将信息回送给另一方, 双方都可能是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作为整体的访谈是访谈者和被访者的共同产物。访谈者和被访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访谈者不是操控访谈历程, 而是引导访谈过程。被访者不是被研究的对象, 而是研究的信息提供者。访谈者事先准备部分的访谈信息 (半结构的) , 以中性的语言提出研究的问题, 对于被访者的回答, 无须做出反馈或评价, 不能进行诱导, 更不必去迎合或说服访谈者, 应当始终保持中性的立场。访谈者只有以客观的、尊重的态度才能尝试从被访者身上得到真实而深入的信息。

3.“深度”第三层面———深究。在深入访谈的基础上, 面对真实的、丰富的访谈材料, 访谈者要善于去芜存菁, 探索隐藏在表面陈述中的深刻意义。深度访谈的重点不仅是得到被访者的陈述, 而且要通过被访者的陈述材料, 探索其中折射出来的对某些活动、事件、现象的多元观点。这当中, 访谈者要搁置自我的感受、解释与理解, 超越自我的假设, 探索潜藏在表层观点下所蕴涵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 有人曾将访谈比喻为采矿, 访问者就像是采矿者。 (1) 面对被访者提供的反馈信息, 访谈者的工作就是挖掘它。

一、深度访谈的障碍

深度访谈的过程是机动的、松散的, 随访谈者与受访者的互动而变化, 其过程和结果难以预期。事实上, 深度访谈难以展开无障碍的深入访谈。因为访谈是在一定背景下进行的, 它包括:物理背景———访谈时的时间、地点、距离等;社会背景———访谈双方的身份、关系等;心理背景———访谈双方当时的情绪状态和感情;文化背景———访谈双方的受教育程度、信仰、价值观等;历史背景———访谈双方以往的人和事与此次访谈的关系。这些背景因素会给访谈的信息通道造成干扰, 从而导致一定的访谈障碍。

常见的深度访谈的障碍有以下几种:

偏见性障碍。产生偏见性障碍的一种原因是“选择性知觉”的主观性。人们每天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大量信息, 而实际上注意到的信息却很少, 人们总是因个人的兴趣、需求、动机等有选择地接受信息。这种有选择地接受信息是无意识的。但是, “选择性知觉”的主观性导致了访谈的认知障碍。由于被访者选择性地接受信息, 访谈者的编码没能有效传递给被访者, 使得被访者难以客观译码, 反馈的信息自然就不能客观、全面。例如, 有时被访者不喜欢访谈者所提出的讨论问题或对所提的问题存在偏见, 有时被访者可能觉得访谈者无法理解他们的回答而没能客观地回答提问。

产生偏见性障碍的其他原因是生理方面的原因, 包括精神或情绪状态等因素。如果被访者精神状态不佳或情绪不稳定, 例如疲劳、激动、忧郁、亢奋等, 被访者是难以有效接受信息并准确译码的。在访谈过程中, 情感对于访谈双方的沟通、交流有很大的干扰。信息的交流是访谈双方交往的开始, 而情感的交流是更深层次的沟通。例如, 当被访者的心情不好时, 很无意的一句话就可能引起波动, 被访者可能会把它当作挑衅, 觉得别人和他作对, 这是心境对认知的影响。被访者的情绪、精神状态对深度访谈造成了主观障碍。

习惯性障碍。主要体现为性格障碍。性格反映了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 体现在个体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的方方面面。某些习惯或性格会造成访谈的障碍。例如, 访谈者没有倾听的习惯, 急于打断被访者的讲话, 使对方没能完整表达。又如, 某些被访者的性格特征以自我为中心, 他总是将精力过分集中在自我身上, 看问题比较主观, 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 没有耐心面对访谈问题, 而是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感受。

顾虑性障碍。某些被访者比较世故, 面对隐私话题、敏感性话题或评介式提问有所顾忌, 顾左右而言他。在访谈中, 世故心理的表现为:1.外热内冷。有些被访者表面上寒暄看似热情支持访谈, 实则轻易不发表意见, 或者半真半假、虚虚实实, 让访谈者捉摸不透。2.见风使舵。某些被访者八面玲珑,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往往注意访谈者在某一问题上的意见, 寻找暗示, 投访谈者所好, 以迎合和取悦访谈者, 造成材料失真。3.明哲保身。某些被访者奉行中庸, 迁就随和, 可以谈天说地, 但决不说对错。这些世故心理现象导致深度访谈难以深入展开。

经验性障碍。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或知识水平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知识层中。知识层面的差距会带来表达与理解的差异。当被访者的经验不足以理解提问的实际含义时, 被访者或者不了解问题, 或者不确定访谈者想要知道的是什么, 会出现答非所问, 导致回答发生偏差。例如, 有的访谈者常与书面语接触, 口语表达往往使用长句, 结构比较复杂, 修饰语较多。这样的表达内容, 文化程度低的被访者可能会听不懂。有时, 访谈题目包含的专业性较强, 被访者没有足够的信息回答, 或不懂如何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 使得回答洋洋洒洒却没有提供访谈者想要的信息。

环境性障碍。访谈的环境和访谈者的仪表等非言语因素的干扰会形成访谈障碍。访谈者的目光、表情、动作、姿态、服饰, 以及与被访者的距离都会影响访谈。例如, 在访谈过程中, 访谈者不时接听电话或周围环境的嘈杂都会干扰被访者的表达。又如, 访谈者通过得体的打扮、仪态等建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对被访者形成了一个好的首因效应, 他会在访谈过程中以肯定的眼光来看待访谈者, 愿意与访谈者沟通、交流。人们在首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印象往往最为深刻。积极的首因效应往往会带来高质而持久的访谈, 反之, 消极的首因效应所产生的辐射会导致访谈障碍。

二、深度访谈的引导策略

在深度访谈的过程中, 为了达到特定的访谈目的, 访谈者必须针对已知的各种变量或可能存在的障碍, 选择应对策略, 有意识地避害趋利, 谋求最佳访谈效果。

铺设访谈架构

访谈者要明确收集资料的方向, 准备一个适当的访谈架构。

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例如, 如果访谈者希望得到某人或某事某物或经验体会的信息, 可以采用描述性的问题, 使受访者在开放的话题空间诠释个人经验。如果访谈者希望发现受访者的知识、经验的架构, 则可以采用结构性的提问。

设计简洁、清晰的问题。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 每个人的时间都异常紧迫, 如果讲话过于冗长和复杂, 对方就会产生厌烦心理, 不愿再听下去。因此, 问题必须简单明了。此外, 由于人们的认识、内心感受存在差异, 对同一词汇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为了防止出现访谈障碍, 在访谈过程中, 访谈者要注意词句的简明、清楚。根据短时记忆的规律:人们的记忆组块 (chunk) 通常为7+2或7-2, 也就是说人们一次只能记住7条信息 (加2或减2) 。所以每次的问题不要给予过多信息。访谈者必须清楚所要表达的想法和想要传递的信息, 选择那些能够清晰表达想法的词句, 避免抽象性、有歧义的问题。此外, 访谈的问题避免包含过强的专业性, 这样的问题可能会超出受访者的经验以外, 他们没有足够的信息回应, 无法具体地回答。访谈话题应尽可能采用受访者能够并且愿意回答的开放式的提问方式, 选择与受访者切身相关的主题, 以防受访者误解问题而发出错误信息。

参与访谈建构

层递式传递信息。人们在口头表达时, 大多是随想随说, 语言编码的时间很短促, 思维活动的节奏特别快, 每句话都是在瞬间完成的语言编码任务并说出来, 不允许表达的人有充分的时间去考虑、去斟酌、去推敲。内部语言所形成的语义意向尽管存在跳跃性, 但是在一句接一句的表述时, 句与句之间的思维不能断档, 一断档就说不下去了。且不说思维能力一般的人, 就是有充分准备、思维活跃的人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说下去, 总有一些临时的变化影响到语言的编码变化, 以致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反馈现象。访谈是靠一个个句子的信息焦点, 在言语线形结构中延续、衔接、组织起来的交流过程。因而, 访谈问题应尽可能在意义上由浅入深, 侧重于语义的层次推进, 层层深化受访者的思维活动, 有利于引导受访者层层接受, 有条理地把思想、观点、看法等表达出来。

及时提取反馈信息。访谈者在倾听过程中积极地与被访者进行对话,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被访者反馈的信息。在倾听过程中, 当被访者口若悬河时, 访谈者不妨从被访者的语言信息中提取与主题相关的词句, 将对方前面所谈内容的某一点作为下一个问题的契机, 使对话内容的转换显得比较自然。访谈者要根据被访者的价值观念、文化修养和社会期待去调整交流的方式, 尽量缩小与被访者的距离, 甚至站在被访者的立场上去思考, 通过求同达到感染诱导被访者的可能。访谈者要主动接受和捕捉被访者语言背后的含义, 把握重要词语, 等待时机追问, 通过双方的互动共同建构访谈。

被访者接受访谈, 多多少少会有个人的动机、兴趣或利益, 因此在回答问题时, 他们常常不自觉地滑向个人的意向, 好像不经意地偏离了话题。表面上, 这些话语与访谈的研究主题无关, 但对被访者而言, 也许是十分重要的事件, 被访者希望引起访谈者的关注。访谈者顺着对方的话题追问, 可以获得超越访谈者个人假设的重要信息。

参考文献

[1].高燕、王毅杰 (编著) :《社会研究方法》, 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2年版。

[2].刘晓新、毕爱萍 (主编) :《人际交往心理学》,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公允价值目前推行的障碍及其对策 篇8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 我国重新允许使用公允价值, 这表明我国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与运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公允价值由于其高度的相关性, 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重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 与历史成本相比, 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企业资本的保全、有利于增强财务报告决策的有用性、有利于维持企业的经营能力、有助于合理的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 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表述和具体处理也不完全一致。因此, 有必要结合我国的国情, 认真研究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公允价值理论。如何完善和发展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这既对会计界提出了严峻挑战, 也为会计界提供了有力的契机。

二、在我国推行公允价值面临的障碍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会计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公允价值的推行也成为必要。虽然在我国推行公允价值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 但要在我国全面推行公允价值仍然有许多困难和障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不完善。

我国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 许多问题仍然处在研究之中。由于公允价值在理论上不完善, 使其实务运用也处于探索之中, 许多实际问题很难把握。尤其是对公允价值如何来进行确认与计量, 没有提出一个完善的理论框架, 这必然会给实际应用带来困难, 因为在实务操作上对公允价值的选择很难克服人为因素的影响。由于理论研究上的不成熟, 这对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全面推广, 还会有许多难题, 使其在许多方面还不能完全取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2. 我国市场化程度较低。

我国现在还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 各类要素市场运作还不够正规。而公允价值是市场的产物, 它的度取决于市场化程度的高低。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市场规模小且相对分散, 不具备或缺少公允价值赖以存在的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公允价值是通过市场确认的, 但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 在目前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 市价很难说是否能代表公平的交易价格。另外, 由于市场法规尚不十分健全, 其市价的公允、合理性也值得怀疑。

3. 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

由于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会计人员做出更多的职业判断, 所以要全面推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归根到底还是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然而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经济形势的发展。首先, 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市场经济下的会计工作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市场经济要求会计人员不但要精通会计, 同时还应熟练掌财务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计算机技术, 而我国的会计人员目前尚未达到这样的标准。其次, 职业道德水平低下, 导致造假成风, 在这样一个道德缺失的背景下推行公允价值, 面临着道德风险的挑战。由此可见, 会计人员的素质偏低, 限制了公允价值的大范围推广与应用。

三、推行公允价值应用的几点对策

1. 加强公允价值理论研究, 完善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

现阶段, 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还处于研究之中, 要使公允价值得到很好的运用, 首先必须建起公允价值的理论框架及准则, 并将健全的理论全面推广与运用, 这样才能促进和解决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在基本会计准则中写入有关公允价值的内容, 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 并促进具体准则的贯彻实施。在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时, 应尽可能详尽地规定或说明公允价值运用的细节问题。详尽的会计规范, 不仅有利于减少粉饰报表的行为, 而且也有利于实务操作。其次, 必须完善运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 促使有效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2. 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公允价值的应用需要具备必须的市场条件, 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创建公允价值运用的市场环境。大力加强市场经济建设, 完善市场体系, 健全市场机制, 使市场更加活跃。只有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 健全生产资料市场和资本市场, 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提供有关公允价值的信息。此外, 应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信息化的建设。一方面进一步促进市场信息网络化的建设;另一方面, 企业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上, 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的建设和网络化建设上也应加大力度。只有这样, 才能及时获得和处理有关公允价值信息。

3. 健全法律规范体系, 改善实施公允价值的法制环境。

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 促进交易双方公平交易。首先, 应加强法律法规对操作行为的规范, 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这样才能很好地解决具体问题;其次, 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规制度。实现会计准则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对接, 为公允价值的实施提供一个协调的法律环境;再次, 完善公允价值审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企业的会计实务将产生重大影响, 进而影响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审计。因此, 应加快公允价值审计准则的建立和完善;最后, 加强监管, 加大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 给公允价值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没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 公允价值不可能得到合理的运用。要在我国全面地推广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就要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包括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首先, 会计人员在业务素质上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断更新观念, 接受新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理论素养和知识技能, 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 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从而使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 虽然在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大范围推广与运用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障碍, 但是公允价值的发展和运用已是大势所趋。现阶段, 我们需要对公允价值进行充分了解, 弄清在我国推行公允价值面临的障碍及其解决对策, 才能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 并最终用于指导会计实践, 使公允价值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涂娟:关于公允价值的相关问题[J].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6 (5)

英语语音学习障碍分析及其对策 篇9

关键词:英语,语音学习,障碍,对策

作为语言上的重要物质外壳,英语作为口语的基本单位对于语言在社会功能上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语音学习在整体的英语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先导作用,通过正确的语音学习能够实现内容的准确理解与生动的表达。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语音教学在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对于学生听力水平以及口语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在能力以及英语的语言基础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其在英语的语音学习中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差异性,同时也表现出了很多的问题。

一、英语语音学习的障碍分析

1.由于汉语母语的负迁移而导致语音学习存在障碍。从理论上来看,英语和汉语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同时其各自具有一套完整的独特性、差异性的语音系统。从因素的角度来看,英语与汉语存在着很多相同的部分,但是其实际的发音方法上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其中有一些音素独一性,也就是仅仅的存在英语中或者是汉语之中。例如,英语与汉语在重音、音调和声调等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其中连读、省略等语音现象是汉语中所不存在的。学生在进行基础性的学习中忽略了这些问题,进而习惯性的利用母语之中的近似音来代替,或者是直接将母语中的因素套用在英语的语音上,这就使得其在英语的朗读中无意识的使用母语上的重音以及语调等等,这些都是由于母语对于习得语言的负迁移。

2 . 受到汉语方言的影响。中国地域面积非常的大,有五十六个民族,在发言的成分上也呈现出了一种复杂性。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成长背景,长期受到其方言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发言的习惯,其对于英文的发音甚至是母语的发音都具有非常大的消极影响。诸如,湖北一带的学生呈现出n、l不分的现象,这种地域性的发音错误对于学生的发音学习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此外,学生在唇齿音的方面非常容易发生错误,由于汉语的普通话之中并没有这个音,这就导致了其在英语的学习中出现咬音不准的现象,诸如,we、wait等发音。

二、英语语音学习障碍克服的对策分析

1.利用学生的运动技能来实现语音习得的强化。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可以通过运动技能来实现,英语的语音学习就可以利用这样的内容来实现语音习得的强化。从运动技能的学习角度来看,学生需要对于语音的内容进行足够多的认识,进而将因素的发音方法和发音特点等内容进行逐渐的分解,学生借助模仿来实现揣摩与操练,之后就需要通过适当的刺激与反应来形成联系,转变过去陈旧的学习经验,进而建立一套新的学习习惯,最后通过帮助学生能够形成一系列的动作。总而言之,在进行英语语音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来认识到发音准确性的重要作用,通过不间断的联系来实现错误习惯的改正,最终形成熟练的语言学习技能。

2.利用自觉的模仿来实现母语干扰上的消除。模仿的心理实际上是一种随着感知上的再现以及尝试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是语言习得中最为重要的手段。模仿主要是由于发音特点的不理解,通过单纯的模式,之后为了能够实现发音方法上的获得进行自觉性的模仿。是对于其中比较难进行掌握的语音,只是进行单纯的模仿缺失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充分的理解发音的具体部分与具体特点来进行自觉性的模式,在不断的模仿中来实现母语习惯干扰上的消除。在进行语音的自觉模仿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发音动作,进而能够自觉的控制自身的发音器官。教师借助语音理论以及发音部分等内容来实现因素的实际比较,让学生体会到音素上的具体差别,最终实现自觉性的模仿。

3.利用计算机来实现正音的强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已经引入到了英语语音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实现发音的音位图、舌位图等等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其交互性的利用来实现人机规划,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心理上消除一种紧张、焦虑的情绪,实现语音学习效率的提高。利用语言的声谱显示器能够实现每一个因素的本质反映,这样就能够借助声波的测试来实现正误的分辨。利用计算机来实现发音状况的显示,能够让学生借助计算机来实现自身的梵音与规范的发音比较,这样就能够实现其发音部位以及错误类型等客观信息方面的分析。利用计算机正音的方法能够实现音位、句子等不同层次的错误分析,进而针对问题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法,通过交互式的自主学习方式能够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最终实现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增强。

初中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及其对策 篇10

一、初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在学生的头脑中会和旧知识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从而使旧知识分化和重组, 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然而作用过程并不是一次成功的.一方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实际问题存在差异, 从而使学生无所适从, 教师又不能进行具体的解决;另一方面, 旧的知识排斥新知识并对新知识进行“校正”.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或者新旧数学知识不能完美融合时, 从而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和理解存在偏差, 所以学生遇到具体问题时会存在难以理解并且阻碍了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初中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一) 数学思维的肤浅性

许多学生对初中数学概念以及原理的认识都停留在其表面上而没有进行深一步的探究和学习, 所以并不能理解其本质, 而产生的后果就是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只能顺向思维, 不会变换思维的方式, 缺少从多方面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缺乏思维的想象力, 对于一些熟悉的简单的题目能顺利解答, 而对较难或者陌生的问题却缺乏思维扩展和想象.

(二) 数学思维的差异性

每名学生的基础不同, 对于数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也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存在偏差, 所以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一方面不能有效抓住问题的隐含条件和确定条件导致问题的解决上存在难度, 另一方面学生不能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多方面分析和探究, 在思维上具有局限性从而造成障碍.

(三) 数学思维定式的消极性

由于陈旧的思维占据着初中学生脑海之中, 因此, 一些学生非常相信自己的想法, 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 使思维得不到发展, 往往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而造成错误的认识.

由以上可以看出, 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 首先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更进一步发展, 而且也阻碍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 数学教学中突破学生思维障碍更加显得重要.

三、突破初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对策

1.在课堂上开展开放式教学有助于突破创新思维的感性障碍, 开放型教学使得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学过程中, 并且对问题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 从而自己获得感性认识,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开放式的教学, 能更好的启迪学生思维, 让思维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以克服传统的封闭教学所造成的思维障碍.实践表明, 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教师更要深究其因, 遵照学生的思维, 想法使学生勤于思考, 能让学生自己开拓思维和提升认识.

2.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情况在初中数学起始时就显得非常重要, 特别是在讲解新知识时, 应做到遵循学生的认知程度, 尽量照顾到每一名学生, 并且应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更要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同时能有效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

3.加强数学教学的方法, 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 结果好坏, 属技能问题, 有些学生遇到问题时只知道套公式和模仿做过的题目求解, 而对于陌生的题目从而无法入手, 这便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 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 也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 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 能让学生有效的将知识运用到解题之中.所以, 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是突破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环节.

4.兴趣的转移, 一些学生在非功课型活动中非常兴奋, 而在功课型活动中表现冷漠, 最终对功课失去兴趣.这时应帮助学生提升人生价值观的思想, 并运用教材的特点, 运用学生所感兴趣的资源进行出题, 并且开展数学活动, 让学生学习和认识到书本以外的知识, 有效的引导, 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的无处不在, 掌握了一定的知识, 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5.使学生暴露观点的方法很多.可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让学生参与讨论并且提出不同的见解, 根据所提出的观点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进行探究和分析, 这样能加强学生的深刻认识.这样能有效的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能有效消除消极的思维, 并能有效减少对解题所产生的影响, 为了能有效改变学生按部就班的思维, 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扩散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并能运用多方法进行解题, 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也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

上一篇:畲族体育下一篇:医学英语特点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