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2024-05-08

抗菌药物应用分析(精选十篇)

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2011 年11 月17 日和2013 年12 月16 日0:00-24:00 的所有住院患者, 包括当日出院的患者, 但不包括当日新入院的患者。

1.2 调查方法按每50 张床位配备1 名调查人员的比例, 医院500 张床位共配备了10 名调查人员, 由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和各病区主治及以上医师组成, 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任组长。所有调查人员经过培训后随机分配到每一科室, 逐一查阅住院病历, 根据长期医嘱和临时医嘱如实填写“ 抗菌药物调查表”, 调查不包括抗结核药、抗病毒药、皮肤外用、雾化吸入、耳鼻喉科及眼科局部使用的抗菌药物。

1.3 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录入SPSS 16.0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率2011 年11 月17 日当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7.7%, 2013 年12 月16 日当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 见表1。

2.2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2011、2013 年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分别为66.9%、31.7%,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3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2011、2013 年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比例分别为27.90%、1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

2.4 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2011 年、2013 年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分别为13.73%、28.8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 见表4。

2.5 抗菌药物使用级别2011 年、2013 年使用非限制抗菌药物比例分别63.64%、77.46%。 两次调查均未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 见表5。

3 讨论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既是当前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医院感染管理的核心内容, 更是遏制细菌耐药的重要举措。 为保证人民群众健康, 有效延缓细菌耐药, 医院针对实施干预管理前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状, 按照2011 年《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的要求成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领导小组及以院感办牵头, 药剂科、医务科协助监管的多部门联动管理模式。 并制定了抗菌药物管理相关制度, 如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规范、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处方及医嘱点评制度及奖惩制度。 并编写了医院35 个品种的抗菌药物使用手册, 临床医师及药师一人一册。 同时开展了相关制度及使用方法的培训, 培训后进行考核, 考核合格的给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 不合格者给予第二次考核的机会, 直至考核合格方可给予处方权限。 监管方式以每季度随机抽查门诊处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随机查阅归档病例等多种形式进行。 检查结果严格按照奖惩制度落实奖惩, 对多次出现不合理应用的科室及个人除进行沟通谈话外对其抗菌药物使用方法进行现场指导。 通过两年的全程监管, 将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1] ( P-计划;D-执行;C-检查;A-持续改进) 运用到抗菌药物管理中, 反复督查、反馈、整改落实, 不断持续改进, 使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明显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 我院2011 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日使用率37.7%, 高于2012 年李晖等[2]报道的不同规模医院抗菌药物日使用率, 2013 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日使用率38.80%, 明显低于2011 年本院调查结果与2012 年李晖等报道的横断面调查结果相近。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由2011 年的66.88%降至2013 年的31.69%, 干预管理后的比例与华国栋等[3]报道的预防用药比例29.20%的水平相近。 管理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现象大部分集中在手术科室, 几乎所有的手术患者均使用了抗菌药物, 内科的部分脑梗塞、心血管疾病患者、儿科的一些病毒性感染患儿也不合理使用了抗菌药物。 进行管理后手术科室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从82 例下降至38 例。

加强管理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比例由27.90% 下降至12.70%, 管理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比例27.90%与2011 年蒋春涛[4]报道的区级二级医院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比例28.80%相近, 干预后的联用药比例明显低于2009 年福建省相关报道[5]。 在联使用抗菌药物方面我院一直控制在较合理的范围, 这可能与我院没有重症监护病房及感染性疾病科有关。 开展抗菌药物管理后当日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比例由36.36%下降至22.54%, 两次调查结果均显示我院限制级抗菌药使用率明显低于国内相关报道[6], 无滥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现象, 可能与我院的规模小、接诊对象疾情轻 ( 主要是农村常见疾病患者) 、医院单病种限价有关。

病原学诊断是评估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金标准, 因此提高治疗性用药病原学的送检率也是医院重点管理内容。两次调查结果显示管理前后我院的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均低于卫生部的标准及国内相关报道[7]。 原因可能与我院微生物实验室条件、人员、设备配置有限有关;另外按照2012 年卫生部下发的《 抗菌药物临床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要求接受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不低于50%, 接受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不低于80%。 方案里没有对治疗性使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作具体指标性要求, 而我院大多数患者使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 在监管过程中重点要求在使用限制级、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时微生物的送检率, 没有对使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作具体的要求。 另外我院80%的住院患者来自于从农村, 控制检查费用解决农民看病贵的问题也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 所以要使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微生物标本的送检率就没作硬性的要求及监管。 这可能是导致我院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微生物送检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今后有待逐步改进。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 只要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认真加强监管, 严格落实奖惩, 严禁开单提成, 就能有效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今后医院管理应更加细化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方案, 加大督查力度, 延缓细菌耐药, 降低医疗成本, 保证患者健康, 提高医疗质量。

摘要:目的 评价区级二级医院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后的成效,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证据。方法 调查某区级二级医院2011年11月开展抗菌药物管理前及2013年12月开展抗菌药物管理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开展抗菌药物管理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37.7%降至30.8%;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由66.9%降至31.7%;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由27.9%降至12.7%;使用限制级抗菌药物比例分别由36.4%降至22.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由13.7%上升至20.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加强监管, 可有效提高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

关键词:抗菌药物,管理,调查,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俞海峰.探讨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及成效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9) :2179-2180.

[2]李晖, 钟巧, 梁振涛, 等.64所医院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21) 5143-5145.

[3]华国栋, 何婷, 张彦丽.医院2009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4) :3020-3022.

[4]蒋春涛, 林霄, 李懿.二级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3) :3069-3071.

[5]曾邦伟, 战榕, 吴小燕, 等.福建省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趋势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6) :1098-1100.

[6]温朝阳, 钟玲, 方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分析[J].广东医学, 2010, 31 (22) :2979-2981.

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篇2

黎碧云

(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医院药学部 361026)

摘要 目的:了解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以促进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采取随机抽样,对2009普外、泌尿外科、胸外科、妇产科等手术科室198份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率为98.98%,平均用药时间3.50天,术后联合用药率为35.35%,术后用药<48h为45.46%。结论:我院手术科室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没有严格执行临床指导原则,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此问题,应继续加大力度对临床进行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的宣传,召开课题研讨,加强沟通协调,通过行政干预,促进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更加合理,减少或避免抗菌药物的各种不良反应及耐药性的产生,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关键词: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2009我院出院病例198例。

1.2 调查方法:以随机抽取的方法抽取198份病例进行检查、登记并进行统计,检查统计项目包括科室、性别、年龄、手术名称及持续时间、手术种类(切口类型)、术前及术后用药情况(具体的品种:药物选择、剂量、频次、溶媒选择、给药途径、用药时间、是否联合用药和更换药物等)。结果

2.1 病例基本情况

按科室分布计:普外49例、泌尿外科12例、胸外科26例、骨科27例,妇产科63例,耳鼻喉科16例,神经外科5例,按手术种类计,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78例,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120例;按性别计,男90例,女108例;按年龄计,<14岁11例,≥14岁且≤70岁185例,>70岁2例,平均年龄33.5岁,最大78岁,最小1.5岁。平均住院时间13.2天/人。

2.2 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2.2.1 I类切口手术有预防指征共33例

其中手术时间手术>3h的1例;年龄>70岁2例;涉及重要器官5例;有异体植入物:骨科17例+普外8例。2.2.2 药物选择的适宜性

①选择药物超出“相关管理规定” :预防用药首选β-内酰胺+酶抑制制(哌

/ 4

拉西林舒巴坦9例、美洛西林舒巴坦2例、替卡西林钠克拉维酸钾5例、头孢哌酮舒巴坦1例)17例;无过敏史选择克林霉素2例;对头孢过敏患者,首选阿奇霉素1例。

②药物选择起点高:选择头孢呋辛7例、头孢美唑4例,预防厌氧菌首选替硝唑、奥硝唑共7例。2.2.3 联合用药

在198例手术中,术后联合用药有70例(预防厌氧菌选择替硝唑、奥硝唑有7例),联合用药率为35.35%。2.2.4 更换药物

①更换抗菌药物有1例,并且无理由说明。②术前、术后用药不一致4例。2.3抗菌药物的使用

(1)单次剂量:没有发现不正确(2)给药频次: 没有发现不正确(3)溶剂选择:没有发现不正确(4)给药途径不当:没有发现不正确 2.4抗菌药物使用时机及使用时间

(1)用药时间

①术前:未在术前2h内给药16例;急诊手术5例;术前2-0.5h给药177例,合格率为89.39%。

②术中:手术>3h,术中未追加1例。

③术后:不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38号文件”(术后用药时间>48h),用药时间过长:本次抽查中I类切口手术78例,围手术期平均用药时间3.35天,其中术后未用2例,最长的用药时间为14天。II类切口手术118例,围手术期平均用药时间为3.59天,其中用药时间最短的为1.5天,最长的为11天。

(2)出院带药情况:无感染指征出院带药2例。2.5其他

(1)术后切口感染:198例手术中无一例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为0%。(2)超过围手术期病原菌检测情况:无1例做病原菌检测。讨论与分析

3.1过分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198例中Ⅰ类切口手术78例(有33例Ⅰ类切口手术存在高危因素,有用抗

/ 4

生素指征),Ⅱ类切口手术120例,可是本次检查只有2例术后没有使用抗生素,其他均使用抗生素,围手术预防用药率为98.98%,临床科室对滥用抗生素危害认识不足,过分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感染。3.2抗菌药物应用指征掌握不严、疗程过长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出:Ⅰ类清洁手术时间<2h,术前用药1次即可,除了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消化道、呼吸道与女性生殖道手术);存在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一旦感染后果严重的手术(颅脑、心脏大血管、门脉高压症手术等);有异物植入的手术(人工关节、心脏瓣膜置换、血管移植术等)或术前已经发生细菌污染(如开放创伤)时,可再用一次或数次到24h,特殊情况可以延长到48h,Ⅱ类切口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h,必要时延长到48h[1]。

然而本次检查发现:术后预防用药时间偏长,Ⅰ类切口平均用药3.35天/人,Ⅱ类切口平均用药3.59天/人,术后用药>48h为54.54%,超过了指导原则规定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间。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间过长,主要原因是临床医师对手术感染存在忧虑。

3.3抗菌药物选用不合理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38号:围手术预防用药要根据手术种类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和患者有无易感染等因素,按照《常见手术预防抗菌药物表》中规定的手术名称来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一般选用对G+ 杆菌作用强的,对G--杆菌兼有作用的一、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本次检查发现:预防用药有首选β-内酰胺+酶抑制制剂、三代头孢菌素、依替米星、阿奇霉素、替硝唑、奥硝唑等,主要表现为用药起点较高,价格昂贵,广谱。由于手术切口部位的感染主要是由G+ 杆菌引起,《常见手术预防抗菌药物表》要求使用一二代抗菌药物,部分手术可以采用头孢曲松,而三代头孢菌素是针对G-杆菌作用强的广谱抗生素;β-内酰胺+酶制剂适用于因产β-内酰胺酶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细菌感染,不用于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氨基糖苷类因具有肾毒性、耳毒性和神经肌肉阻滞作用,也不用于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抑制剂,一般也不推荐做围手术期用药;对于头孢菌素过敏时针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可用克林霉素,针对G-杆菌科选用氨曲南。3.3抗菌药物用药时机不当

预防用药的给药时机极为关键,因为最需要提供保护的时间是术后的最初3 h,即在细菌定植发生之前,因此抗菌药物必须在手术前给予,即术前0.5~2h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手术时间>3h,或失血量>1500ml,可术中给予第 3 / 4

2剂,以保证在整个手术期间切口部位有充分的有效浓度,使病原菌不能定植和引起感染[2]。本次检查发现:198例中术前30分钟未用抗生素有16例;手术>3h,术中未追加1例。说明还有部分医生没有意识到把握预防性给药时机的重要性。3.5联合用药

根据《指导原则》围手术期用药应以单一用药为主,对于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可以联用,但必须有明确的指征。本次检查发现:外科阑尾手术和妇科经阴道的手术多采用联合用药,主要以甲硝唑+头孢菌素类联用(预防厌氧菌选择替硝唑、奥硝唑有7例),联合预防用药率为35.35%。甲硝唑属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对大多数厌氧菌具有强大抗菌作用,而且目前外科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为主[3],因而该类药与抗生素联用可扩大抗感染范围和增强抗菌作用,提高疗效,其联用是合理的。

4.结论

本次调查可见我院手术科室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基本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继续加大力度对临床进行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的宣传,召开课题研讨,加强沟通协调,通过行政干预,促进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更加合理,减少或避免抗菌药物的各种不良反应及耐药性的产生,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题分析 篇3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近两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临床应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从2010年开始至今每月随机调取归档病历100份,到目前为止共2152份,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7.43%,其中治疗用药比率为51.08%,预防用药比率为48.92%,存在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病历占使用抗菌药物病历的比率为18.9%,其中围手术期用药时间不规范占5.2%,无用药指证占10.4%,药物选择起点高占46.2%,用药疗程不合理占42.1%,给药频次不合理占5.1%。结论: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比较普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可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耐药菌株增加,发生医院感染、不良反应产生等,应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从而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每月随机调取归档病历约100份,共计2152份,其中应用抗菌药物病历1236份,根据各类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综合评价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了解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情况,从而进一步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与方法 原始资料及数据来源于我院微机室统计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随机抽取的归档病历,共计2152份,应用抗菌药物病历数为1236份。由临床药师负责,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按事先设计的调查表进行,项目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原发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情况、医院感染诊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预后等;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分析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①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②无用药指证;③药物选择起点高;④用药疗程不合理;⑤给药频次不合理。 1.2 分析指标 用法仅限定日剂量(DDD)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版)、《新编药物学》(第16版)推荐的常用剂量,并参考药品说明书推荐的成人常规剂量;药物选择参照卫生部〔2009〕38号文、卫生部〔2011〕56号文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  结果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分析 篇4

1 抗菌药物使用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不合理用药约占12%~32%, 抗菌药物的滥用显得更加突出[2]。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和消费金额高居用药榜首, 比第2位高出2~4倍;医务工作者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 常把抗菌药物作为一种普通的药物来使用, 预防性用药较为普通, 特别是围术期预防性用药, 导致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使患者可能承受用药带来的风险;在我国的一些大型城市及三级甲等医院, 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相对较高;抗菌药物在临床上不管医院哪个级别、哪个科室都在广泛使用, 其中仅30%用于感染治疗;此外, 抗菌药物联用相当普遍, 其中一部分联用不尽人意, 形成极度滥用。

2 抗菌药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 大多数医务人员使用抗菌药物凭经验用药, 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标本送检率极低, 缺少病原学诊断, 使用带有盲目性, 导致抗菌药对病原体无效或疗效不满意, 病历记录不完善, 以致频繁更换不断升级使用抗菌药物, 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延长住院时间, 还可导致细菌变异, 为确定病原菌带来困难。 (2) 预防用药指征过宽、时间过长, 特别是术前的不合理预防用药, 无论感染还是非感染就使用抗菌药, 促进致病菌耐药菌株的增加, 加大了二重感染的机会。 (3) 患者缺少药物知识, 自由购买, 盲目追求贵重药物, 殊不知非细菌感染的病症使用抗菌药物, 不仅延误病情, 还导致抗菌药的滥用。此外, 我国药品销售环节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销售方式, 也是导致抗菌药物不合理的原因。 (4) 部分医务人员使用抗菌药物时, 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 使用昂贵的抗菌药物, 严重干扰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部分医师把抗菌药物当作“退烧药”, 将抗生素或与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 无论什么感染都用广谱的, 特别是是复方制剂或缓释制剂或是新药, 使患者机体正常菌群严重失调, 抵抗力下降, 产生恶性循环。 (5) 部分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时, 忽略了配伍禁忌, 随意联合使用, 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造成药物资源严重浪费, 还使药物不良反应急剧上升, 影响临床疗效;某些医务人员习惯静脉给药, 用药剂量过大, 疗程过长, 在细菌产生耐药性后, 仍继续使用, 或是治疗药量不足、过早停止有效治疗, 这样不仅使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治疗, 反而会导致毒性增加, 产生耐药性。 (6) 医院的行政机构默认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 且医师对药物的特性了解的不够, 导致药物的合理使用存在问题。

3 对 策

(1) 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一定要严格掌握指征, 及时送检标本, 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敏试验结果, 选用有针对性的抗菌药, 杜绝无指征用药。 (2) 定期组织医院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知识培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加强监督及病历管理, 强调用药的准确性, 防止滥用错用;药剂科定期公布新进抗菌药品种, 加强抗菌药进药管理和质量监督。 (3) 根据患者的病原菌种、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合适的给药剂量、途径、疗程和联合用药, 遵循“最小有效剂量, 最短必须疗程”原则, 根据药代动力学 (PK) -药效学 (PD) -药物不良反应 (ADR) 三者的关系来设计给药方案, 保证有最佳效力的血药浓度, 预防耐药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4) 根据患者的病情对症下药, 不盲目选用贵重药品, 选用价格低、安全性高的药物, 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 避免药物资源的大量浪费。 (5)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普及基本医疗知识, 教育患者认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性, 勿把抗菌药当成预防药、常备药;重视无菌技术, 不能把预防感染的希望寄托在抗菌药物上, 减少不必要的预防用药。 (6) 院内建章立制, 用制度约束行动, 建立感染控制程序, 动态监测医院各科室抗菌药使用情况及费用比, 定期检查, 组织医师、药师分析本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并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问题严重的由医院进行经济处罚, 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7) 参加统一的招标采购, 规范药品的广告宣传及说明书, 以便医师及购非处方药者进行用药参考。

4 小 结

总之,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早在2004年8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卫生部就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山西省卫生厅根据此原则又制定了《山西省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及分组使用办法》, 充分体现了抗菌药物在临床上使用的重要性。因此, 医务工作者应把合理用药提到一定高度来认识, 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抗菌药物,现状,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孟菊英, 孟秀英.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不合理表现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5) :58-65.

抗菌药物应用整改措施 篇5

整改措施

在我院开展了《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活动后,我科认真学习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及使用原则》、《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等多项内容。大家在思想认识上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结合我科的特点,也找出了不足,并制定了具体整改措施。

1、我科为临床科室,应用抗菌药物相对较多,部分医生对于抗菌药物适应症掌握不恰当,越级使用,对于细菌感染病人,较少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个别医生还过度治疗,造成患者二重感染和经济负担增加。同时也造成耐药菌增多,给今后治疗带来更大的难度。

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篇6

【关键词】 抗菌药物;用药频度;细菌耐药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70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84-02

Analysis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bacterial resistance in 2011

LIANG Ying-ping,GUAN Xiang-lin,HUANG Xiao-ming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tibacterial use frequencies between the degree of bacterial resistance.MethodsAnalyzed theDDDs of antibacterial drugs in our hospital in 2011 and bacterial resistance.ResultsPrimary antimicrobial drugs in 2011 were the cephalosporin antimicrobial agents; microbial inspection rate was 52.28%, G+ accounted for 56.2%, G- bacilli accounted for 25.41%.Conclusion The antimicrobial drug us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frequency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many way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Key words】Antimicrobial agents;DDDs;Bacterial resistance

目前,随着抗微生物药物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使得多重耐药细菌感染成为医院面临的严峻问题。抗生素现在已成为医院临床使用的最广泛、进展最快、品种最多的一类常规药物。同时因为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而引发的不良反应、继发感染、耐药性加剧、并发症增加等问题也越发显著。临床上常用的抗微生物药物如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等治疗效果也大大下降[1]。为了使医院抗菌药物能够合理有效的应用以及完善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本文针对我院2011年的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与细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用抗菌药物的资料,主要是我院2011年的抗菌药物的出库记录;细菌耐药资料也主要来自我院检验科分离细菌资料。2011年我院住院的总人数为15210人次。

1.2 方法 依次统计已使用的抗菌药品的名称、规格、销售量以及致病菌分布、特殊耐药菌检出率、对抗菌药物耐药率等项目,药物限定日剂量(DDD)采用《新编药物学》(第16版)、《临床用药须知》并结合药品说明书推荐的主要适应症成人平均日剂量确定。用药频度DDDS=药品消耗总量/药品的DDD值,采用均折算求和的方法计算同一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厂家的药物的总消耗量,但针对同一品种不同给药途径则进行分别计算其总消耗量。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概况 2011年本院抗菌药物使用较多的前五名分别为头孢曲松、头孢硫脒、头孢他啶、头孢地嗪、头孢唑林。按照DDDS排序抗菌药物,详细结果,见表1。

2.2 细菌培养分离结果 送检患者临床标本总数为7952例次,微生物检查送检率为52.28%,共分离出3959株细菌,细菌检查阳性率为49.78%,其中,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占56.2%,革兰氏阴性杆菌占25.41%,详细结果見表2。送检样品主要包括痰液、血液、尿液、分泌物、脓液等,对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度实验。采用常规实验方法进行药敏试验,详细结果,见表3、表4。

3 讨论

3.1 抗菌药应用频率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消耗量大、种类较多的是头孢类抗菌药;同时,β-内酰胺酶抑制剂也占有较大的使用频率,这是因为近年来耐药菌株范围不断扩展,传统抗菌药物大多已耐药,从而导致三代头孢与加酶复方制剂成为临床医生抗感染首选用药,而且该结果也表明我院医生在选用抗生素时有着较高的起点,值得临床医师进行关注和相应的调整[2]。

3.2 病原菌的耐药性 统计分析数据显示,临床细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溶血链球菌、化脓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是我院细菌室2011年分离出较多的菌种,从表4可见,这些常见的菌群在我院同期常用的抗生素中敏感性显著下降。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是近两年我院用量较多的品种,DDDS排序第6,已出现部分细菌对其产生一定的耐药性,但对溶血链球菌仍保留有92.32%的敏感率。三代头孢是我院近期使用频度最大的抗菌药物,已占据各类药品使用频度的首位,病原菌对其敏感性有着逐渐下降的趋势,如头孢他啶对溶血链球菌的敏感率已经低于20%。青霉素为窄谱抗生素,对革兰阳性球菌有较好的作用,虽然DDDs排序第七,但溶血链球菌、化脓链球菌对其敏感性已经低于16%,这可能是由于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产生了交叉耐药[3]。

3.3 抗生素的使用频度与细菌耐药性 通过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临床最为常用的是第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物,其日常用量较大,因此其耐药率的产生也是最高的,因此敏感性较低。这表明临床上在给患者使用抗生素时,应从诊断感染指标和病原学诊断明确及药物学经济角度考虑,从而合理、安全、有效地选用抗生素。若滥用抗生素必将导致耐药菌株的快速增长和扩散。

总之,医院的相关管理部门要根据本院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及细菌耐药制定相应管理措施,调整抗生素的品种及数量,使抗生素更科学、安全、有效地发挥疗效。同时,医务人员也应掌握抗菌药物的特征及适应症,并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监测细菌耐药性,减少和防止细菌耐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慧玉,罗军,何加宁,等.我院2006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与耐药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8):589-591.

[2] 王霞.2004年-2006年我院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2):100-103.

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资料来源于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 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门诊抗菌药物使用信息, 包括药品名称、规格、消耗数量、消耗金额等。

1.2 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的药物限定日剂量 (defined daily dose, DDD) 、用药频度 (DDDs) 、日用药费用 (defined daily cost, DDC) 、B/A值等药物利用研究指标, 对2012年度抗菌药物DDDs、销售金额、B/A值、DDC等药物利用指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DDD值的确定按卫生管理部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2011年4月提供的药品字典计算, 同一通用名称不同规格均折算计入总量;DDDs用来衡量药物的使用频度, 值越大, 表明该药物的用药频度越高, 患者对该药物的选择倾向越大, 反之亦然[2], DDDs=某种药品的年度使用量/该药品的DDD值;DDC=某种药品的销售金额/该药品的DDDs;B/A=某种药品销售金额排序 (B) /该药品的DDDs排序 (A) , 此比值反映购药金额与用药例数是否同步, 比值接近于1.0时, 表明同步性较好, 药品市场份额与应用份额均较高;比值>1.0时, 说明在同类药品中价格相对低廉, 市场份额较少, 但应用份额较高, 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当比值<1.0时, 则经济效益大于社会效益[3]。

2 结果

2.1 门诊各类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情况

2012年门诊抗菌药物DDDs排名前3位者依次是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 销售金额排名前3位的依次为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 见表1。

注:其他类抗菌抗生素包括林可霉素类、磷霉素

2.2 门诊DDDs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012年DDDs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主要以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为主, 见表2。

3 讨论

我院医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主要为大环内酯类, 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可用于支原体属、衣原体属, 具有抗菌谱广、作用较强、组织穿透性好、给药方便等特点, 成为门诊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抗菌药物[4]。头孢菌素类由于品种繁多、不良反应小等, 备受医师和患者青睐。而喹诺酮类药物用药频度及销售金额均列第3位, 具有良好的同步性。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以氟喹诺酮类为主, 该类药物可覆盖呼吸道常见致病菌, 既对肺炎链球菌有效, 又对非典型病原菌有效, 此外, 还对绿脓杆菌、厌氧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5], 在我院门诊主要用于呼吸系统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方制剂主要适用于因产β-内酰胺酶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感染, 由于价格较同类单方制剂高出很多, 且门诊患者多数病情较轻, 因而医师更倾向于选择单方制剂, 从而导致经济效益远高于社会效益, B/A值最低。

本研究使用频度排名前十位的抗菌药物中, 前2位均为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其中阿奇霉素肠溶片位居第一。阿奇霉素为15元环大环内酯类, 口服吸收快, 半衰期长达68 h, 每日仅给药1次即可, 对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等抗菌活性强, 患者依从性好, 因而使用频度较高。此外, 在头孢菌素中, DDC排序依次为头孢克肟<头孢他美酯<头孢丙烯, 但DDDs排序为头孢克肟>头孢丙烯>头孢他美酯, 在一定程度说明低廉的价格可能是临床上应用广泛的原因之一。喹诺酮类药物中, 左氧氟沙星适宜口服、注射, 不良反应轻微, 可每日1次用药, 门诊患者依从性好, 因此临床使用较多[6]。但是, 由于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日均费用较高 (62.17元) , 限制了其在门诊中的使用, B/A值较低。但是, 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 耐药菌株日益增多, 需警惕该药物在我院的耐药情况。

综上所述,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总体用药情况趋于合理, 当仍存在追求广谱低毒、忽视细菌耐药等问题, 需进一步加强管理, 促使门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为门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对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门诊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销售金额、B/A值、日均费用等药物利用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门诊抗菌药物用药频度排名前3位者依次是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结论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总体趋于合理。

关键词:门诊,抗菌药物,用药频度,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饶智辉.我院2012年抗菌药物利用分析[J].海峡药学, 2013, 25 (10) :148-150.

[2]刘娟, 向萍.某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用量分析[J].海峡药学, 2013, 42 (20) :2418-2420.

[3]董雁, 吴磊.苏州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分析[J].抗感染药学, 2012, 9 (3) :213-216.

[4]毛小红, 叶强, 韩俊俊, 等.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5) :3739-3741.

[5]曾祥平, 王杏娥.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2, 12 (1) :14-16.

我院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抽取我院计算机管理系统中2011年1-6月共6个月的抗生素的出库数据及我院2011年1-6月份门、急诊抗生素处方中有关的数据, 包括抗生素的种类、规格、数量和金额。

1.2 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1-6月份处方共计12 006张, 其中抗生素 (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林克霉素类) 的处方共2 146张, 统计常用抗生素使用金额情况。

2 结果

2.1 抗生素的处方数量

在抽取的12 006张处方中, 抗生素处方占17.87%, 由于β内酰胺类药物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部分厌氧菌都有抗菌作用, 故处方量居抗生素首位, 为最主要的一类抗生素, 具体情况, 见表1。

2.2 抗生素的销售金额

在抽取的12 006张处方中, 药品销售共计960 480.30元, 其中抗生素销售金额为152 133.43元, 占总销售额的15.84%, 其中以β内酰胺药物销售金额占首位, 具体情况, 见表2。

3 讨论

通过分析可知, 我院各类抗生素的使用均以口服药应用居首位。其中β-内酰胺药物总处方数和销售额比其他抗感染药物都多。临床最为常用的β-内酰胺药物针剂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舒巴坦为广谱酶抑制剂同时具有较弱的抗菌活性, 对金葡菌及多数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具有强大的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但对某些阴性杆菌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无活性。头孢哌酮是一个第三代头孢菌素, 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较差, 二者联合, 不但对阴性杆菌显示明显的协同抗菌活性, 联合后的抗菌作用是单独头孢哌酮的4倍。流感杆菌、产气杆菌、类杆菌、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不动杆菌、肺炎杆菌等均对本品有较好的敏感性。 我院主要用于由敏感菌引起的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腹膜炎、胆囊炎、胆道感染等的治疗。我院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总处方量在临床上仅次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 临床常用注射剂为阿奇霉素, 其是在红霉素结构上修饰后得到的一种广谱抗生素, 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感染和衣原体所致的传播性疾病。临床用于治疗肺炎等呼吸道感染, 疗效确切, 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不需要做皮试, 故受到临床的欢迎。喹诺酮类药物近年来也受到欢迎, 尤其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肠道吸收好, 口服易吸收, 分布广, 抗菌活性强, 半衰期相对较长, 所以临床常作为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全身感染的替换药, 但此类药物不宜用于18岁以下儿童及孕妇。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 克林霉素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问题较为严重, 主要以全身性损害, 呼吸系统损害, 泌尿系统损害为主, 其中导致急性肾功能损害, 血尿的问题相对突出, 因此也局限了该类药物在我院的使用范围。其他抗生素如替硝唑等在我院的应用较少。

4 结论

我院抗生素用药坚持轻症感染首选口服给药, 重症、全身感染患者初次治疗予以静脉给药, 病情好转后及时转为口服给药, 结构基本合理, 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 临床医师使用抗感染药物大都为经验用药, 本着小病不出社区, 大病及时转诊三甲医院原则, 医院各科应根据本社区患者具体情况, 制定抗生素的使用目录及给药方案, 定期检查反馈,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有效地推进抗生素安全、有效、经济的使用, 进一步提高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水平。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近期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我院门、急诊处方, 随机抽取2011年1-6月份处方共12 006张, 其中获得抗生素处方2 146张, 分析我院抗生素的用药种类、数量和金额等情况。结果:β-内酰胺类用量居抗生素的首位, 其次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等。结论:我院抗生素用药情况基本合理, 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 对存在的问题应制定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抗生素,抗菌活性,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杜光, 刘东.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宣教手册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

[2]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抗菌药物应用分析与管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0年凤翔县医院的2000份住院病历,逐一统计应用抗菌药物的用药目的(预防用或者治疗用)、剂型、用药人次、剂量、用药天数、品名。

2 结果

其中有1200例患者使用过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0%,抗菌药物联用率为19.43%,三联者为1.24%,二联者为18.29%。口服抗菌药物共22个品种,分为9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是用药人次排前3位的,而单个品种排口服类前3位的是氟哌酸胶囊、罗红霉素胶囊、头孢拉定。静脉用抗菌药物共44个品种,分为11类,β-内酰胺/β-内酰胺抑制剂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是用药人次排前3位,阿莫西林舒巴坦、培佛沙星、头孢哌酮钠是单个品种排前3位的。

3 关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建议

(1) 制度化管理:我院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础上修订了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每年对全院医护人员开展定期培训,主题是“安全、合理、经济的使用抗菌药物”。内容包含细菌耐药趋势、抗菌药物研究进展、外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急诊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微生物标本正确采集、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细菌耐药和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等。通过培训达到了宣传教育的目的,强化了医护人员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的意识。医生开处方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才能应用抗菌药物。而缺乏细菌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等的证据,以及病毒性感染者,都不能应用抗菌药物。 (2) 按照医疗人员的临床治疗资质或职称进行明确规范和限制标准,具体表现在不同等级的医师只能使用不同种类或成分的抗菌药物,如果有需求需要超出等级范围使用药物,医疗人员必须经过严格审批,从而确保患者用药安全。而对于不遵守使用规定的相关人员,卫生系统将按照办法中的明确规定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将取消其处方权、乃至取消职业医师资格证。 (3)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将此项工作纳入医院质量管理,每月进行督导检查,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持续改进措施。药剂科和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定期下临床调查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比较2011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比例降低2.60%。 (4) 定期公布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包括应用抗菌药物种类、剂量、连续使用抗菌药物天数、应用抗菌药物之前是否作病原学检查等内容。

4 总结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一项十分复杂、难度大、涉及面广的工作,但是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关系着我们民族的整体健康,应该积极提倡、主动对待,加大相关制度的管理到位、落实到位,确保我院应用抗菌药物合理、经济、有效、安全。

参考文献

[1]耿莉华.医院感染控制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406-407.

[2]张福琴, 盛杰.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新进展[J].医药导报, 2009, 22 (5) :348-349.

[3]涂勤.医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 2003, 12 (2) :96.

[4]王浴生.抗菌药的合理使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58-364.

[5]Fan Xiurong, Li Hong, Cao Junling, et al.2005~2007the use of Antibacterials in our hospital and analysis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bacteria in[J].of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Drug-Use in2008 (06) :132-135.

[6]Liu Shaode, Mo Huiping, Pan Qiurong, et al.Common Pathogenic Bacteria Drug Resistance and Un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Drugs Analysis[J].Chinese Journal of Hospital Administration, 2007 (01) :145-148.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为本院“医院药品管理系统”2006年9~12月份的抗菌药物的消费金额、消费量、单价等资料。

1.2 方法

根据《新编药物学》[1]、200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及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为准, 确定消费排名靠前品种的限定日剂量 (DDD) 值, 并计算其用药人次数 (DDDS) 。公式为:DDDS=规格×用量÷DDD, 对排名前10位的品种的月消费金额、用药频率进行排序, 消费金额的增长率以前1个月消费金额为基数。

2 结 果

2006年9~12月抗菌药物的总金额及增长情况及消费排名前10位的月消费金额, 用药频率见表1~2。

3 讨 论

3.1 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 头孢曲松、头孢唑啉、头孢噻肟等头孢菌素类药物始终居于前列, 而且有上升趋势, 这主要与此类药物品种多, 抗菌谱广, 疗效高, 毒性低, 因而能够在临床应用广泛, 当然此类药物的消费金额高, 主要由于此类药物的价格相对其他药物而言要高, 同时青霉素、洛美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消费金额降低可能是由于近年来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 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影响而氨基糖甙类药物未在表1中出现也可能与此类药物的耳、肾毒性有关, 限制了此类药物的应用, 但此类药物的价格低廉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因而需要与DDDS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

3.2 从表2可以看出, 上述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等品种在消费总金额列居前三名, 但用药频度则以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等三种药物占据前三名, 同时可以看出, 氨基糖甙类的DDDS也比较靠前。

3.3 综合分析表1~2, 药品使用的波动与市场因素有关, 而与药品本身的优劣关系不密切, 价格高、在消费金额中靠前的品种并不等于是使用频率高的品种, 由此可以看出本院的抗菌药物的应用并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利润, 而是根据患者的病情、根据适应证来选择药品。不存在滥用药品的现象。

摘要:目的了解本院转型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为药品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06年9~12月抗菌药物用量、金额和DDDS等进行归类、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头孢哌酮的消费金额一直居于首位, 用药频率最高的是青霉素。结论价格高的、在消费金额中位置靠前的药品不等于使用频率高的药品, 本院的抗生素使用较为合理。

关键词:抗菌药物,用药分析

参考文献

上一篇:幼儿术后下一篇:班级管理艺术点滴体会